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2005.06.18. 第 13 讲(4)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三)、名词解释
5.佛土
《摄大乘论》等皆谓受用土唯有一种清净佛土,然《佛地经论》则谓受用身有自、他之别,受用土亦随之有自受用土、他受用土之分。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自受用土为自受用身所居,其量无边,周遍法界;他受用土为他受用身所居,故随机宜示现,而有大、小、胜、劣之别,其改转不定犹如变化之土。有关净土与三界之异、同处,诸家各有说法。据《佛地经论》卷一载,如:(1)净土与三界无分别,同在一处;(2)净土在净居天上;(3)净土在西方;(4)净土无边际,周遍法界。盖受用土实周遍法界,无法确切指出其所在,然为应机宜而谓其居于净居天或西方。
我们现在解释名词「佛土」,之前已经有宇宙是无量无边大的概念,一尊佛可以弘化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之间的佛,都是一尊佛所幻化的,像我们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一个而已,一尊佛是可以弘化三千大千世界,衪变化无量,随时的出现、再出现,宇宙之间就有无量的佛刹土。在《摄大乘论》里,受用土唯有一种清净佛土。修清净了,自己受用一个清净佛土,而因佛的修证,别的众生感召衪的清净亦可前往该佛土,并无自、他之别。
所谓论,就是后来的人对经的解释;在《佛地经论》里则谓受用身有自、他之别,自受用土是自己修证自己能够去享受的一种净土,他受用土则同时也可以供别人来居住的一个佛净土。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身也是一样的,如受用身,身体自己受用或者其它的人来受用。佛的法身清净,得到清净身,我们修到一个境界心空掉了,以观想也可以与佛的法身合在一起。另外有一些梵字或是法门,手印一结就不是你自己,就变成观世音菩萨、变成释迦牟尼佛、变成什么,在行菩萨道时,慢慢你就会去了解、体会到密乘的这些,所以自受用身、他用身、自受用国土、他受用国土,都是自己修行而成就,尤其是诸佛所证到的一个清净国土,也可以为他人来受用。
据《佛地经论》卷一所记载,自受用土为自受用身所居,其量无边、周遍法界;法身本来无相,但自己的法身要居住在自己修证的佛净土,这个量度无边。要了解,只要不起心动念,你的心就遍十方虚空;但起一念,就回到现实的世界,又被局限于现在这个空间。当然无事入寂灭的时候,自受用土、自用身与诸佛的世界是一样的,周遍法界,你会觉得很安详、寂灭、无所事事。
今天有人问:我们这个觉知,是不是随时都在那里觉?有觉知的念,表示你还在用觉知,那是心性的一种觉知,还是有因缘法在,有法就没有办法入虚空,若不起心动念也不觉得自己在,连觉知都没有了,即是入空;一有觉知,一定是周围之间有因缘现了,才会有觉知;就像我们在观法尘一样,声音现了我的闻性才现,如果内在都没有心念,也没有现象界出现在你心中,心也不必去攀缘,这个觉知都可以泯灭、都没有了,这时候你的心量遍十方虚空,是周遍法界、无量无边,佛修证的也是这样子。
我们还没有修证到佛如来地的境界,也就是还没破色身,还有一个神我身、还有一个色身,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它可以现一个形相,那还是有身,这就没有办法遍十方虚空无量无边的法界,这个神我还可以来来去去,虽然有人可以去外世界,但总是受限制;所以只要不起心动念,这个心量才有办法遍十方虚空,法身清净也没有应化身、也没有心意念,这个心量是无形的,是可以周遍十方法界,其量无边!
他受用土为他受用身所居,虽然佛证到的自受用土,但是其它的众生忆念诸佛,他想要居住在哪一个佛的净土上面,这时候的他受用土,就等于是为他人所准备的净土,是为他受用身所居;有一点须要了解的,譬如很多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意念很强,阿弥陀佛就会化一个他受用身所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不然佛的法身是无相、无量无边的,为了要容纳这些众生,让他们的身来受用、来居住,衪就化一个他受用身所居住的国土。
他受用土会随机宜示现,譬如西方极乐世界,最高的是常寂光土,还有实报无障碍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四种佛土。不是每一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跟阿弥陀佛住在一起,常寂光是上品往生者,中品往生者居于清净庄严土,也称实报无障碍土;下品往生者居方便有余土,方便形成一个佛净土,让你暂住一下,为何要暂居在此?心地还不完全清净故,不是每一个人一去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马上悟得无生法忍。
各位有机会可读读《净土五经》,我是没有深入的去研究这方面,有时候因缘的关系,像上周六我参加一位亲戚的作七,很少有机会诵《无量寿佛经》,那一天就诵《无量寿佛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九品莲花中所要去出生的上品、中品、下品佛土都不一样,就是常寂光净土、实报无障碍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土土不同。上品上生的人去到常极光净土,见到阿弥陀佛,立证无生法忍,可游历十方一切世界,再回本国、回到这里来当菩萨,像留学一样,留学一下子马上又回来,这是已经开悟的大菩萨。
中品中生的人,去到实报无障碍土、凡圣同居土那边,还要一劫、十劫、许多劫才能证得果,不是一去便能立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起码是阿罗汉境界。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不会马上自在、马上成就无生法忍、马上悟道了!这是要看你的修证,如果今生没有悟到自性清净,让自性光常现,妄想一起,遮蔽光明,上品上生就没份了,只能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这些好的一劫才能证得道果,再差些的还要十劫,更差的还要多少劫?其实都在此修是一样的,只是比较快、不迷失!
他受用身有大、小,高、低,殊胜、低劣之别,不是一萝筐都生于最好的地方,与因果有关。今生修的好、修的有境界,当然生于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之所,享用佛的大的、殊胜的、最好的衪受用土;若是中品中生者,还要在那边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说法,磨上一刼、十劫,才能由须陀洹、慢慢上证阿罗汉果,这时佛的他受用土就是中的、下的或比较不那么殊胜的一个他受用土。
与其这样,我们不如今生好好的修这个心,不要光嘴巴念佛,都不去管这个心?美国有几位同学在想:我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倒驾慈航再来,这样不是很好吗?好很好!但问题是今生若无上品上生呢?中品之生呢?还要等好久才能回来!也许你去了那边就不想回来了,要有大愿力、大悲心的,才离不开娑婆世界,说我还再要回来!
我们大概都不会下品下生的,因为那是犯了五逆十重罪的人,在死前有善知识的开示,让他虔诚念佛,以佛力的清净修证,让他马上得到好处,不下堕到三恶道,而到差些的方便有余土去方便、方便,这一方便就是一劫、十劫、许多劫才会有一点消息。下品下生大都是造重业的,在临死前放下屠刀,要立地成佛是不可能,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就能让他不沦坠下去,下品下生者,还是要经过两大菩萨的累劫教育,谆谆教导,而一劫要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所以心地不清净、智慧不够的,还是要因缘才能成就,还是要时间!
以因果来讲,这是合理的,心地清净的,出生在殊胜的他受用土;心地清净程度差些、但常修念佛法门,去的地方可能就是方便有余土或是清净庄严土。随机宜示现而有大、小、胜、劣之别,其改转不定犹如变化之土。它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业力感召不一样,同样一个清净国土,它为利益众生感召因缘,这一票人他们根机、福德比较差一点,就感召较逊的受用身。
有关净土与三界之异、同处,诸家各有说法,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指我们这娑婆世界。净土当然是指佛的净土,据《佛地经论》卷一所记载,如:
(1)净土与三界无分别,同在一处:以娑婆世界来讲是对的,因为娑婆世界本来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证到成佛了要住在哪里?还是住在这娑婆世界,其分别是心的分别!清净的人照样清净,不清净的人才在三界里面,或认知不够的色界、无色界行者,不同的修证让他真如性现起,他也还是在三界里面。当你学了佛法,知道从心里面去除三毒或断三结、断五下分结,甚至于如来地的完全清净了,这样还是离不开娑婆世界,因为心量周遍法界,不但概括其它世界,本世界应还是与其融合一起的,等于是佛的法身,如果是娑婆世界证的,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就是在这世界,但是祂概括虚空之间无量无边的佛刹土,到底是同?还是不同?可以说是同!
(2)净土在净居天上:有的说法是,净土只有五净居天之上才属于净土,五净居天大概只有圣人在居住,是不还果的圣人在居住,这些利根的行者,在三、四、五净居天,可能直接在那边证得阿罗汉果、悟得无生法忍;而较下天的,无还天、无热天的众生,虽然不再来人间,但是要悟到阿罗汉道,这些钝根的还是要来人间,才能悟得阿罗汉道。所以有此说法,净土就在五净居天。五净居天与一般的凡夫天不一样,是无相的,一般的天神虽有天眼通,四禅天是看不到他们,表示他们都可以不起心动念,就没有形相,虽然居在那一天上,但是四禅天的天主,也看不到他们。
(3)净土在西方:有的讲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若特定的、狭隘的讲,真正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指方便化成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为每个人所欣羡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衪的寿命何时结束?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广义的讲净土,只要心净就是佛土,不一定是在西方。每个人的知见都不一样,大家所想的、论的、解释的净土不同,反正一切法,大家都可以发表高见,但只有佛的知见最圆通,下位的人解释佛经,当然不会那么完美。有些菩萨想的、看的比较多,勉强去解释,就有些好像靠到边了,但说完全对?那也不见得!以菩萨的境界来阐述佛所讲的心意,不见得完全对的!
(4)净土无边际:周遍法界,照道理讲这是最真实的,既然所谓净土,就没有一个边际,没有净、秽之别。一个人心地清净,在娑婆世界他也觉得心清净,也觉得住在净土上。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徒弟,他可能曾游历许多的佛净土,每一净土都非常殊胜庄严,他就问世尊:别人的佛净土都非常殊胜、庄严,为什么您的娑婆世界,山高的高、地低的低,高低不平,为什么会这样子?世尊就问他:谁讲的?你看到是表面的,不妨示现给你看我的清净佛净土!衪的五个脚趾一压地上,示现出另一种景象,是衪真正的净土,与十方一切佛的净土一般殊胜。足见一般人表面上看到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净土、秽土,一个人心证到清净了,他的世界也是一样的清净、庄严。所以净土无边际,周遍法界,这是高层次的佛境界的说法。
盖受用土实周遍法界,既然佛证到佛的境界,祂有受用身、有受用的佛土,就应是周遍法界,法界是无量无边、无有限量,无法确切指出其所在,但为权宜方便说,就有诸如净居天或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说法,若以常寂光净土来讲,这常寂光净土在哪里?在西方吗?在娑婆世界吗?还是在东方瑠璃光世界?每个佛世界都一样!只是我们没有办法证到心清净,心光寂然不动﹔若真能证到,便也不会想去西方极乐世界或何处,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你心中,这是证量的问题,真的证到那个境界,十方法界其实都是同一净土,只是我们根基不同,才权宜方便的阐述净土居于净居天或西方,称谓在哪里有一个净土!
法相宗立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等三土,法性土指法身所住真如法性之土,亦即佛身所依之土,又作法身土、法性净土、法土。《大乘义章》卷十九:「法性土者,土之本性,诸义同体,虚融无碍,犹如帝网,亦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所有等,同体义分,地经所说真实义相,即其义也。…。彼土实性,显成我用,名法性土。」又法性土与法性身,其体本即一真如,但取所证之法体为法性土,取能证之觉相为法性身,并非法性身之外另有法性土。
法相宗立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等三土为佛土,法相宗是讲有相的,修行先讲空,空以后在讲到有。法相宗根本来讲是比较偏重于现象界的,但现象界也要有其根本,并非讲法相就不讲空性,还是要包括空、有,只是包括一个基本的空外,是比较徧向于法界变化的这一部份,所以安立一个法相宗,还是有一个法性土。一切法的自性或者证到佛性,佛性也有一个佛性土,若没有法就像常寂光一样没有了。法性从空里面化出,产生法相,产生一切变化土、受用土,受用土之间如上所言,是依众生的心或众生的因果,而变化出不同的国土,于是就有十八小、四圣等等比较低劣的变化。法相宗还是以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等三土为佛土。
法性土指法身所住、真如法性之土。法身无相,讲法性土就要讲空性,空性才能产生法性,生出法相,所以根本法性也是空。法性土又谓法身土,简说为法土,亦即佛身所依之土,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法性、法性净土、法土,也本来是空。《大乘义章》卷十九:「法性土者,土之本性,诸义同体,虚融无碍,犹如帝网,(帝网,就是帝释天有一个天珠,这天珠看进去,所有的十方世界像一层层的网包住一样,无量无边的大、小网都包在一起,重重复重重、无量无边,我们十方世界都是这样!)亦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所有等(若要安放一切变化土,就安置其间﹔不安的话,它本就无形无相,法性土与虚空无相是同一个名词。)同体义分,《佛地经》所说真实义相,即其义也(法性土、法性身与法身都指同一物,同一空性、同一空体,所以与《佛地经》所讲真实义相,是一样的意思……。这中间还有一些经文省略掉。)彼土实性,显成我用,名法性土。」这法性土本来是空,依佛的心量化成一个变化土或者化成一尊佛所受用的受用土,显成我用,但根本上它是空无的。
阿弥陀佛证到心空法了,心地完全清净,从衪的法性中幻化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与我们娑婆世界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我们娑婆世界是众生的阿赖耶识的共业所产生的地球,而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依其愿力,以法性身、清净身来化成一个受用土,然后再化成一个他受用土,基本上法性身、法身是一样的。
又法性土与法性身,其体本即一真如。法性身、法性土都是同一个真如性,都是空,然后祂要化成一个有,是随心识说变化祂就会化,但取所证之法体为法性土,因为空、无很难去解释,于是把空、无安一个土,一个有相的样子,其实法性土是无相的东西,法性身也是无相的身,取能证之觉相为法性身,若不取证就什么都没有。法性土、法性身,都只是名相而已,本来是空,为了解释才在此说来道去,安立名词,从空与有相之间来对立的讲,并非法性身之外另有法性土,其实都是指同一物。
变化土系唯识宗所立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称化土,即佛变化身所住之土。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变化土即佛以成所作事智之大慈悲力,由往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之因缘成熟,应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及六趣众生之机宜,示现净、秽等各种国土。
变化土系唯识宗所立的,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称化土,即佛变化身所住之土。我们常常在打妄想,到底佛住在哪里?《楞严经》五阴魔相里面的色阴魔相,你可以看到诸佛据在天光台,好多佛在那里绕、绕、绕,到底佛居住在哪里?其实一入涅盘、寂灭,衪是无形、无相的,遍满十方虚空,但又为了要有物来说明祂,到底佛在哪里?佛变化身所居住的土就是化土,若为了众生衪就化成一个世界,譬如阿罗汉,他证到不必非住哪一天,到底他住在哪里?《楞严经》里所讲的,所有娑婆世界里比较殊胜的、风水好的地方都是净土,这些阿罗汉都居住在那里,把它称为是圣地。
阿罗汉不必一定住在天上,人间也可寄居,也许是住在菩提迦耶的大觉寺、也许是在哪一个清净、风水好的地方。这种都属于净土,也可讲是佛的变化土,即使是比较小的一块地方,只要是佛身所变化的净土,就称为佛土。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我们眼睛没有神通力,经典上所讲的,我们看不到阿罗汉居住在我们人间的圣地,就像四禅天的天主,看不到五净居天那些阿那含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天一样。五净居天的天神不为天眼通所见,为什么看不到?因为他是无形无相的。就像我们人有眼睛,看不到阿罗汉他们住在哪一个圣地?感知这个圣地有阿罗汉,但就是看不到他们。
据《成唯识论》卷十所记载,变化土即佛以成所作事智之大慈悲力,由往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之因缘成熟,应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声闻、缘觉)、异生及六趣众生之机宜,示现净、秽等各种国土(变化土)。以佛的神通力,用衪的心意识,成所作事智是用我们的五根来化成一切世间相,还没有到大圆镜智就没有成所作事智,大圆镜智性清净,以后才可以有神通变化,因为每尊佛证到这里就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衪就依因缘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或者这些十信位的声闻、缘觉,未登地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这些地前菩萨,或登地以上的菩萨,佛为了利益这些还未成熟的众生,衪就化成有漏的秽土或者化成无漏的圣人净土,让他们随个人因缘,暂时寄居,于是就有变化土或者是应化土。
我们学了法性土是空,受用土是每尊佛的应化身要居住的,这里面分成自受用、他受用,然后再有变化土,是在他受用之间再变化出的一些净土,这净土变化成殊胜的、无漏的,或者是有漏的、较不殊胜的变化土,另有一些不清净的国土,依每尊佛、每一世界的众生不同,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一部分是这样子的,在其它的世界没有善、恶道的,大概都是无漏的净土,我们娑婆世界是比较特别,是六道众生都有且杂居。
此处再说明四佛土(四种佛土、净土、国土),<一>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之四种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1)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2)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断除见、思惑者,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3)实报无障碍土,又称实报土、果报国。为断除一分无明之菩萨所生之处。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4)常寂光土,又称理性土。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等佛之依处,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此处再说明四佛土(四种佛土、净土、国土),<一>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之四种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我们这个地球,刚才讲的圣人阿罗汉还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凡夫、人、畜牲、鬼神都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那是因为还不究竟的这些众生,为了救渡他们,而方便的化一个有余依,犹有行相的有余依土。我们有余依的身,就是要入涅盘若还有一个身,是有余依的身,破了色身的地上菩萨,他们的涅盘就没有一个身,可以证得无余依的涅盘;这边也暂时化一个方便有余土,给那些犯了重罪、本来要下坠地狱的,因为闻到佛号,依诸佛菩萨的悲力、愿力把他们救助了,安顿在这方便有余土。
再上去中等中生的,他们就出生在实报无障碍土(有的翻作清净庄严土),就是你的果报应该得到的,是没有障碍的可以往生该处。常寂光净土是已经悟道的人,心光遍十方虚空,心寂寂然不动,这种人去哪里都一样的,在娑婆也一样、去西方极乐还是一样,十方法界都是同一体性,微尘数的佛剎土还不都一样!一个人真的证到这境界,其实西方、娑婆、东方都是同一个净土,要有这个知见。进一步说明:
(1)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
(2)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断除见、思二惑,尘沙别惑无明未断,以方便修道所居,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这是说他们的心地里面,还是有一丝根本无明在,所以感召了方便有余土,再解释方便是什么?有余是什么?由字义简单来讲,就是还未完全究竟,暂安置一处。
(3)实报无障碍土:又称实报土、果报国。为破无明、显法性之菩萨所生之处。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三界众生、声闻、缘觉,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五时判教划分了别教、圆教、顿教,别教是初地菩萨,圆教是初住菩萨以上的,是十住以上、十行、十回向的,初地是讲地上菩萨,初地以上的,还不是完全究竟的菩萨所居住的。
(4)常寂光土:又称理性土,理性是讲空性的。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等佛之依处,根本无明都没有了,只有佛才断掉一切根本无明,上面第三个「实报无障碍土」是无明破而未尽、还留有少分根本无明菩萨所居住的,这里「常寂光土」是完全断掉根本无明,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这只有讲佛的境界,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以般若智慧照破一切烦恼)之佛土,这个佛土才是真正的常寂光净土。
以上让我们了解佛剎土,从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弘化的,一直讲到各个佛土的不同解释,从衪的法性、受用变化,谈到最后的四种佛土,让我们对于佛土,有比较完整的概念,不至于一讲到佛土,好似唯有个西方极乐世界,要扩大思考,不同佛土是依佛的愿力不同而化就的。
真言宗以真言行者观心所显之境地,分为三阶成就妙果(三品悉地),上品安住于密严佛国,中品安住于十方净土,下品安住于诸天修罗宫,依次为法性身、报身、应身分出之等流身之居所。即得三品悉地之人所感之土,其体不可得。若依于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证得大觉位,则凡夫所见秽土之当体即是密严佛国。
真言宗,密教里面以真言行者观心所显之境地,分为三阶成就妙果(三品悉地),悉地就是成就的意思,「大轮金刚陀罗尼」最后一句就是 siddhqgri,悉地siddhi 就是讲密教里面念真言就可以成就一切,上品安住于密严佛国,我刚讲你要常常去思考佛到底住在哪里?我们娑婆世界的人,修到上品成就的话,是安住于密严佛国,中品安住于十方净土,下品安住于诸天、修罗宫,因为上、中、下品不同,所得到的法性身、报身、应化身也不同,上品的是证得法性身,法性身清净、无相,除非是我们证到那个境界,进入密严佛国里面,才知道真实境界是什么?如前所言,释迦牟尼佛用脚趾按一下,衪的密严佛国现,经典是这么讲的,到底现起什么相?我们证不到、也看不到,只知是与别的佛国等同清净庄严。
报身佛是中品,出生在十方净土;应化身佛,衪是随各个不同的众生,或祂自已的心量而应化分出的,等于是应化在天上或应化在修罗宫,应化在哪里?是三不等的居所!这里讲的最后下品诸天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无想天,还有一个最下面的阿修罗宫,在须弥山山脚下的修罗宫,依所修证的境界,应化分出来的身,居住在下品的这些诸天或修罗宫上。
即得三品悉地之人所感之土,其体不可得,这个体本来空的,为什么会生天?因为你心地里面还有一个天的种子,可以感召到哪一天;为什么会下地狱?因为你心地里面有地狱的种子,所以感召地狱相,为什么出生做人?因为你有人的欲心,于是感召出生做人。其实,这个体都是空的、都是业力所感召的,以至于出生天上、人间、还是成佛,唯有业清净、不清净之别,业清净就不会感召这些。
若依于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证得大觉位,则凡夫所见秽土之当体,即是密严佛国;我们想象密严佛国是什么相?若我们依父母所生的这个肉身,在今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觉位,就是凡夫在今生还未舍报之前所见的秽土,证得当下就变成密严佛国;我们常讲:心净即国土净,也不要再另外去找一个有相的国土,能够入寂灭、不起心动念,就是常寂光净土,心光遍十方一切佛剎土;一旦感召众生因缘,现起的那个心意念,就会出现一个应化身,不然它永远住在寂灭不动心之间,我们要学习这样!如果你有能力观察,哪一个人在起心动念?看到他的相,就知道他在起心动念,心进一步灵明一点,更知道他在起心动念些什么?
《金刚经》所阐释的「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不起心动念就没有众生心,一起心动念众生相现了、心量也现了、你在想什么也现了,这在佛看起来都是非相,不是一个心,不看就没有心,要看就知道,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念是谁起的?起什么心念?在每一个相之间,不是只有念起,相也会现!你不起心动念就与十方国土诸佛一样,法身遍满虚空,一起心动念,人也现了、相也现了,佛一样是住在空寂之间,众生忆念衪,衪感召了,衪也会起个念,一个应化身就会出来,心与念同时都会应化的。
为什么教你不要打妄想、不要起心动念?在打坐中,能够常常不去打妄想,就没有心、也没有形相,一起了心念就会显现出形像,像金碧峯禅师,他还没有脱离生死关,黑白无常要来捉拿他,他一入定、不起心动念就抓不到他,由于罣碍皇帝送他的华丽金钵,他一罣碍,心念起、形像现,黑白无常马上要抓他,他警觉了,马上又入定、不起心动念,又抓不到他,所以在应缘之间能够自在,不用心意念去相应,其实业缘就抓不到你,果报为什么会成立?就是你还有一个心意念与它相应。
前几天,台中随班附读的瑞瑞,问师公:「憎梦,如果梦到不好的憎梦(他解释憎梦就是不好的梦)会真的如实发生。那要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果是不好的梦真的发生了,那就不是憎梦,是你预知、预感的,那不是梦!你怎么来化解这种梦预知了,不让它成就?是要学习空,不起心动念与它相应,不去罣碍那个梦境,那个梦境就变成是假的,变成真的是梦,不是憎梦!」这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对一件事或者对冤亲债主,障碍来的时候给你考题,你不用心与它相应,贪、瞋、痴、慢、疑的心都不跟它相应,这个果报完成不了的,有因没有缘,果现不起来,一般要成就果报,因来了、缘成就了、你又用妄想心与它相应,当然果报就成立。
为什么能够清净自性?是不起心动念,你在法性身上清净无相,因缘感召起不了作用,初步学解脱也是这样,要学空、学无相。空是空一切相、不理它;无相是我理它,我看一下,但我不会被它抓住,有相而无住、不相应。《金刚经》就在讲这个道理,先讲空你学好了,再讲无相,无相就讲: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一旦执着佛法是佛法,那就是执着有相,要把佛法看成不是一个佛法,那就是所谓的佛法。三段论都在阐述这些修证境界、实相观,以及所要走的次第,都是这样子!
6.清净心:
谓吾人之心本来清净,亦即心性本净之意,又作性净心、本性清净心。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大乘则将此心称为如来藏心、佛性、真如、法界、法性等。依《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对自性清净心之解释,谓心于无始以来即为无明染法所覆,然以性净不改之故,称之为「净」,以无有无明染法与之相应之故,称之为「性净」;复以中实本觉之故,称之为「心」。
谓吾人之心本来清净,亦即生起心性本净,本来自性就清净,它只会看、只会听闻,不会生起这些枝枝节节的心意念来攀缘,起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这是清净心。心本来就是真心,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为什么要安一个清净?是为了要有一个相对的名词可以解释不清净的心,不清净是你的妄想、习气毛病,是后来熏习的,变成一种邪心、邪真如,为了要能与邪心、邪真如分辨,把原来无形无相的、可以觉知一切、但不黏一切境的这个心,安一个名词是谓清净心。
又作性净心,自性本来是因缘起,它才起种种的自性,但是它不会黏着一切因缘,它是净的,所以称谓是性净心。净本来就是多余的境相,自性本是空无、依因缘而起的,它不会去烦恼什么,它只会去应缘,譬如,我眼睛看到一个人,知道这是一个物相,顶多再加一个分别,这是一个人,不再去加以分别是男的、女的、我认识或不认识的、是好人、坏人?都不去想它,都没有这些意念,那是见性直接看到这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坏想,后面这些有男女、好坏、分别想,都是我们的妄想,我们修行就是要回归到这性净心、本性清净心!它本来就是清净,为什么要说它清净心?因为我们还有一个习气熏习,无明染法所熏习的无量无边的这些烦恼,为了要对待说明,方便安一个清净心。
清净心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大乘则将此心称为如来藏心,如来藏就有无量无边的心,只有小乘才讲清净心,要把不清净毁灭掉、把它修清净,什么是清净、不清净?都是你以前熏习的东西,这如来藏的心,清净就有清净的反应,不清净有不清净的反应,反正净、不净都是如来藏心,好的、坏的都是自家的东西,一概都要照单全收。大乘的思想,是染、净都要包容,对于不好的不会一直排斥它,对于清净的就一定要执着它,只是让它如实的反应真如性所现的。但是要了解,大乘虽然是讲净、不净都照单全收,但是如不把不净的东西清除掉,是永远成不了佛,永远都留在菩萨道里面打滚!如来藏并非净、不净都无所谓,最终还是要能够确实认知,心地里面只有清净业、白业,没有黑业(黑业就是不好的汚染法),没有这些染法,然而从心地的用来讲,清净心是佛性、真如、法界、法性等,都可以说是清净心所现的。
依《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对自性清净心之解释,谓心于无始以来,即为无明染法所覆。我们为什么会在六道里轮回?无始劫来,是因为无明才会轮回,我们的清净心,被根本无明的一切汚染法所覆盖,然以性净不改之故,称之为「净」,也就是自性本空,本来是清净的,虽为无明染法所覆盖,但不因覆盖了不清净的习气毛病,就改变了它的本性,并没有!它的清净心还是清净心,所以称之为「净心」。
以无有无明染法与之相应故,称之为「性净」。无有就是没有;无明就是不明,也就是以没有无明染法来与之相应故,称之为「性净」。自性清净、清净心,都是在讲同一个境相。复以中实本觉之故,称之为「心」,中就是中道观,不偏空、有,有因缘就起法、现「实相观」;本觉就是本来能够觉知一切相的根本自性,是我们自性从空性之间可以觉知外在的因缘,这是讲它的体;如果讲到它的用,就引发成一个始觉。当因缘来了,我觉知了,要开始从本觉中产生一个法性时,这过程中间要产生第一个法用的瞬间,就开始了始觉。始觉是产生一切心法的开始,没有这个开始,就没有一个有为法。
一位修到絶对空的行者,他只有本觉的心,觉知但不去应缘,有始觉就有无明,有无明才会起法相应;始觉不是不好,大乘菩萨是依这个始觉、依这个无明,从心地里去知道众生心,来了知众生的因缘﹔如果什么都不理了、不攀缘了,本觉就住于寂寂然之间,不会产生性用,自性不起功用了,这并不是大乘菩萨的心地,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心地。
先了解净、不净,对于小乘来讲,清净心似有其物,因为小乘要把不清净心都拿掉;对于大乘而言,清净心、不清净心都是如来藏心,佛性真如法性,法生法灭都是因缘法,懂了这些就不会太在意清净、不清净,不清净就不清净应缘,但要能够自在,这是不同层次的修证;但是,最终要成佛,还是要回归到完全清净。
修行要认识这个心,在此讲的清净心、性净是最根本的理解,大乘虽是净、秽都包容,但是要成就解脱,还是要把这些习气、毛病去掉,妄心最好不起,缘来的时候,心动就能觉,在觉一切缘之间,就能够知道心是最圣、最灵,有很多事情,从心地里面就会发生感应了,问题是感应以后不要在意,不要有第二念、第三念去妄想、去分别!如此修去,只有真性主行,而无妄想相随,也就是眼睛可以看、耳朵能听、心性可以感知一切相,但都没有罣碍,这是修佛法的一个目标与次第,是要这般修的。
《金刚经论》有称《金刚陀罗尼经》,名称翻译不一样,《金刚陀罗尼经》或《金刚经论》这两部经的内容是一样的,在大正藏里没有,乾隆藏里大概也没有,这是后来不知从哪里再翻过来,是一部很好的经典,解释《金刚经》里的诸多名相,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的论,而非菩萨的论述,主要在阐述修行讲的最澈底的心性功能,就是四句偈里面的空心、空性这两部份,但空身、空法讲的就比较简单一点,有再补充的需要,今天就上到此!
(2005.06.18.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