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200
5.05.21.   13 讲(3)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品   庄严净土 

()、名词解释

4.庄严

今天开始讲「庄严」,庄严梵语 vyuha,意为严饰、绮饰等义。庄严在《金刚经》里出现好几次,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为庄严」,「庄严」在佛教上是什么意思?大家听到「庄严」,就会联想到看起来很好看、很美丽,或是有摄受的力量,可以把你的心安住。「庄严」可以分成表面的与内心的两个层次来讲,一般而言由表面上来看,「庄严」是严饰,像把佛堂装饰的很漂亮,或把自己妆扮的很漂亮,都是所谓「庄严」,而佛教出家众所穿的袈裟,或是密教所用的道具、法器、佛幡,都是一种装饰,让气氛能庄严,所以一般所称的「庄严」,有严饰、布列的意思,即布列众宝、奇宝、杂花、宝盖,或是幢、幡、璎珞等等,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就称为「庄严」,这都是表相。

在佛殿寺院等殿堂内,以幡盖、花鬘等来装饰,或是在柱上、栏楯上雕刻,墙壁安放大佛像,(如印度大觉寺的墙壁,雕满了各种佛像,佛像还结了种种的手印),或是在寺庙周围的栏杆、栏楯上,雕刻天人的物像,或天女飞翔的形像,以装饰表相来庄严道场,凡此皆是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崇敬,使敬拜者产生虔诚的敬仰之心。

以印度的阿旃多窟院(梵Ajanta )为例,在正面安置很多的佛像,也有很多佛塔形像,在天井、四壁绘上佛陀一生的传记,并有各种花纹装饰,佛背后的背光,是以莲花为中心,雕绘种种的连珠、连绳、连弧、连办、忍冬、唐草(忍冬、唐草亦可作为中药入药)等的花草浮雕,并且还有宝冠、璎珞、环,这些都是为了让人看起来觉得端丽,属于表相的庄严,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初学者,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庄严佛堂、佛像。

现在讲精神层次的,有的房子看起来就能摄受人心,有的佛堂一进去就让人肃然起敬,自然生起恭敬心,这些都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心地清净,所以内心的庄严,才是真正的庄严。《金刚经》所讲的「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不必用表相,要用「空无」的心来庄严佛净土。内心「庄严」,就是指三毒清净,六根本烦恼净尽,如此的内心清净,自然就能庄严佛净土,真正的佛净土不在于表相,是在于你内在的空无的心,遍满十方虚空,我们要再深入谈「庄严」,就必须谈到内心里去。

诸经中不少就佛菩萨等成就诸种功德法门,以严饰其身格而说庄严。佛、菩萨成就种种功德、种种法门,来严饰祂们的身格,菩萨格或佛格,这种才是真正的庄严,所以无相的「庄严」,才是真正的庄严。「庄严国土者,即非庄严国土」,非庄严国土的那种「空」,才是真正的庄严,也就是我讲的,当你到了某道场,你的心自然而然的就被摄受而肃然起敬,五体投地的顶礼诸佛菩萨,这就是诸佛菩萨修种种的功德法门所造成。

有段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公案,梁武帝塑造了很多世间的有相功德,诸如盖佛庙、装饰佛殿、供养出家众等,这种表相的庄严功德,相较于真正成就一位阿罗汉果,或者是成就菩萨道的修行人,其功德要小得多,这就是认知上的不同,如果我们内心能够清净,自然就能够庄严我们的功德。

《大般涅盘经》里面第二十七卷提到「庄严」有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庄严,另一种是福德的庄严,智慧的庄严就是菩萨累劫所修,有的人即使书读不多,但他对事情都有圆融超然的看法、知见,不会执着也不会拖泥带水,这就是智慧庄严,此是学不来的。这是累劫修的种种功德法门来严饰你的身心,所成就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才是真庄严。另外一种是福德庄严,福是供养诸佛菩萨,种诸善根而福德无量,德则偏向于行为上的戒律来成就,而有了布施、有了供养、也守戒,自然能成就你的四威仪,这也是一种庄严。所以我们要在意的是内在的智慧、福德,而非尽是在表面的装饰。

另一部经典《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四「相好品」里也列出:「菩萨有发心、修行、资财等三种庄严」,发菩提心也是一种庄严,不发菩提心就没有庄严,如此说来,如辟支佛、阿罗汉以下的这些圣人、贤人,他们都还没有发菩提心就不够庄严。修行也是一种庄严,光修行这件工作就使你庄严,虽然是表相的诵经、礼佛、拜佛、打坐、禅修,但过程中都是庄严,都是让你的心慢慢的转向清净,所以修行也使你成就庄严,这是修行庄严功德。

资财不是你的财产有多少?而是要成就菩萨道,为了度众生而储存的资粮。这资财是指资粮,也就是成佛的粮食你到底储存了多少?越多就越庄严,如果你的资财存得比较少,会表现在你的心地、行为上,可能就没办法那么庄严。所以从发菩提心、在修行、度众生、利益众生之间所培养的资财,这就是一种庄严,所以大乘的庄严与小乘的庄严是不一样的。

另外在《大方等大集经》卷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中,也列举了戒璎珞、三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罗尼璎珞等四种庄严;我常在讲牛乳的五味层次 -- 牛奶、奶酪、生酥、熟酥、醍醐。阅读、研究经典是第一层次(牛奶);守戒是在第二层次(奶酪),第二是严持戒律、守清净戒,这种戒璎珞会让你成就庄严,光读书是不够的,光读经典还不够庄严,这是《大方等大集经》里所讲的。

第三种层次生酥,三昧璎珞庄严是要学正定。三昧就是正定,即真正的禅定,而不是学世间的禅定,正定是不住一切法、不执一切境、不被一切境界所迷,能由其中解脱出来的这种正定智能,才是三昧璎珞庄严。熟酥层次是智能庄严,就与《金刚经》、《大般若经》里讲的一样,让你智能成熟,学习空、有不二,学习空性对于世间一切相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必去执着对、错、善、恶这些事情,而是要学习心中无碍,自在无碍的去面对一切法。有了定以后,就能产生智慧是谓智慧璎珞。将智慧用在解脱烦恼上,用在度众生的方便法上,就是一种庄严。有的人禅修后智慧开了,加上经典也看多了,融会贯通后所讲出来的道理都不会偏离世尊的本意,最起码八、九不离十,也不会差的太远,不致于曲解世尊的意思,这种智慧是来自累劫修心中的定、断烦恼而自然产生的智慧,这才是真庄严。

再下来是我们讲的最后一个庄严是陀罗尼璎珞,就是醍醐层次,也是五层次中最高的陀罗尼璎珞门,到最后简洁的几句话,就可以让你成就心地虚空庄严,修行人最终还是要从菩萨道走入金刚乘。金刚乘就是金刚如来,由刚开始的金刚菩萨,慢慢进修到金刚如来十地。不同的经典,对修行位阶的描述有时会不同,有的经典把如来地统视为一,而《佛地经》里把如来地分为十个位阶。如来是还没有真正成佛,还没有如释迦牟尼佛的境界,虽也有如来的心地,但功夫、福慧还不足,所说的、所了解的知见尚不及释尊,所以如来十地还是有所差别。

《佛地经》言,如来二地时还是有极微细、微细的习气未净尽,有的十三住,上一次有位美国的居士来,他说有十三地的菩萨,我一听觉得奇怪,那有十三地的菩萨?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指十三住,从十地菩萨之前的二位,分别是种性住、随性住,从初地到十地,加上这两住是十二个,第十三住就是如来住,住于如来之一切德行,但是十三住里还要再细分为十地,这如来地要分成十个等级,到了如来六地,无量神通变化俱足,到果地的如来十地就真正成佛,这是十三住谓如来住。

如来住不能说是菩萨,因为祂是佛的境界。如来内心的神通变化还有等级,才有十地不同的分别,这是在《佛地经》里讲的,现在很少人会去看《佛地经》,因为这是阐述佛的境界,都是光、都是心净遍十方虚空佛剎土,完全超乎我们想象的境界。但不管如何,菩萨地后,一入金刚菩萨,就要学陀罗尼。有的陀罗尼是遍十方虚空,心地清净就能学到,或者从《大藏经》里去学。有时看的是中文的转译,没有直接看到文字的原貌,会有些困扰,因为每个人用的汉字都不同,因此发音也不同!同样一部经,五、六个人翻译、用的中文字都不同,让人无所适从,不知该以哪一个为主?透过字典考查,查得到还好,查不到就很糟糕!不知该是哪个字音?我们最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考证、研究!

简单的几个梵字,就代表佛的心,或单一一个梵字,就含摄某尊佛的德行、形相和修证,这都是庄严!如果大家心地提升了、清净了,慢慢进入陀罗尼门的时候,要去学四十二字陀罗尼,要去记、要去背,四十二字,每一字都代表一个意义,如果你能够记住这四十二个字的意义和形相,仅只是去观、或唱它们,就可发挥庄严的一面。在中心《楞严经五阴魔相解说》这本书的后面,我们用十三尊佛和菩萨的心字,做成了两页全开的版面,一个看起来是表体中间上面有毘卢遮那佛的梵字,旁边两边上面是六尊佛,下面是六位菩萨,加上毘卢遮那佛,总共是十三尊,分别印在书面的两边,看起来是很严肃。

你认识的每个种子字,就等于是一个咒、一个真言,或一个佛身;又说佛没有身,因为祂入涅盘后就如虚空一片没有了!如果要画像,每个画师画出来的各个不同;若是用梵字当代表,是祂的种子字,每一尊佛、菩萨的种子字都不一样,每个种子字都有它代表的意义,在四十二字母里祂选择那一个字当祂的种子字,也就是祂的德行庄严偏向于该字的意义。陀罗尼璎珞是佛法里的醍醐,也是最高的层次!

这里所提到的戒律的庄严、正定的庄严、智慧的庄严、咒语的庄严,都是在内心上、修行上的所谓庄严。在《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中也提到菩萨有二十大誓庄严,当你愿心起要发大誓愿的时候,会产生二十种庄严,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关于庄严的解释,在此就不再赘述了。佛法修到最后一定要庄严,以前所讲到的贤、圣二十七位,十八位有学位,九个无学位的贤圣,是包括修行的位阶;这个庄严也是一样,佛法要求的是真正庄严,我们也不厌其烦的用经典来对庄严作各种解释。

在「虚空藏菩萨品」这一品里面提到,菩萨只要发大誓愿,就有二十种庄严,这是因为菩萨于因位时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之功德,用这种功德来严饰祂的身格,这就是庄严。当有一天想发大愿了:未来我成佛时,我要众生怎么样?我要的佛剎土怎么样?、、、,是随你发誓、发愿成就庄严的身、庄严的国土,这也是庄严。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祂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就开始发愿,愿所有得到初禅的人怎么样?得到二禅的人怎么样?、、、,总共有四十八大愿。另外还有普贤十大愿,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发愿,但是要到心地成熟才可以,不要随便乱发愿,还没修到那个境界,不要强发愿。

菩萨庄严是以心净庄严为主,心净自然就庄严,心净则国土净,国土净是真庄严。如果只是表面的严饰,弄得富丽堂皇,但没有实质的内涵,心地不清净,智慧也不够,就像是台湾早些年买卖股票、炒做房地产的暴发户,知识水准不够,但突然有钱,把家里装饰得华丽而俗气。所以真正的庄严,是要从内心发出,不在于金、银、琉璃、玛瑙等珠宝,只要心地清净,你雕一个佛像,那尊佛像看起来就非常庄严,虽然只是一块木头,没有什么装饰品,祂自然庄严;当你心地清净时看佛像,祂也是清净、庄严的样子。

以清静心和智能来庄严佛土,才是最庄严的方式。菩萨有智慧庄严,菩萨的智慧是累积的,渐渐得到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就是如来最后得到的萨般若,萨般若就是一切智慧。另《大智度论》里面还有提到般若庄严,般若就是指智慧,这智慧是什么?是对法不即不离的智慧。这智慧不是一般人脑筋里的那种世间智慧,是能够自在无碍面对世间一切因缘果报关系的那种智慧,这种般若智慧能够严饰原本清净无相的法身,能有智慧维持法身清净无相,就是般若庄严。

智慧不足,境界来,你就起心动念烦恼了,法身没有了、幻灭了,都是烦恼身。以前也跟你们提过,只要不起心动念,心空一段时间,那法身就现了﹔法身一现、心光遍满十方虚空,无相可显!我们今天诵的《金刚经》有一句:「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为什么祂可以悉知、悉见?因为你一起心动念,形象立现,法身就幻灭了﹔若你不起心动念,就如虚空一般,此时你的法身现,心光遍十方虚空,虽然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无因缘来时要保持心空、保持一个清净心,让法身现起。

我们要以智慧来严饰法身,就是要摆脱一切的烦恼、不起心动念,这是所谓的般若庄严,只要起了烦恼心,这法身就幻灭了,也没有智慧可庄严,我们要从实修的角度去体会,而不是从字面上去解释什么是般若庄严,要用我们的般若智慧来实践智慧庄严!般若智慧是什么?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心烦恼起来,观它无所有、不可得,无时无刻不在磨练这个心,让它不再随缘起灭,只要能不随缘起灭,法身就现起,心光自然遍照十方虚空。诸佛菩萨皆如此,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在《大智度论》卷八,般若庄严又分为两种:

(1)已庄严:是已经庄严了,表示已得到般若智慧,可以观破一切的烦恼,让法身永远的清净。已庄严是指行者能修习智慧,让所修得的智慧如同所穿的璎珞、宝物般,庄严我们的心、庄严我们的身,是谓「已庄严」。

(2)未庄严:还没有修到智慧是未庄严。还在做、尚未达到,是所谓的「未庄严」。「未庄严」是指行者还未能修得智慧,如同无有璎珞严饰其身般,未有真的庄严。未庄严者大概都只会在布施、做善事,没有真正去学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而未能真正的庄严其身。

世亲菩萨在《净土论》中也谈到二十九种庄严。世亲菩萨是无着菩萨的弟弟,出生在公元第四、五世纪时。无着菩萨是大乘佛法教派的创始者之一,他刚开始是学小乘的空观,却不解「空」的真正意义,因为小乘都是用思考的,像《大般若经》里所讲的十八空,这么去思考,什么是内空?我的内心对外境不会去执着它,我不起心动念,内在空掉了;外空呢?内在空掉了,外在的相也同时空掉了,是外空;两边都空掉了,是所谓的内外空;是这么一层层思索上去,到无相空、自性空,什么都空,是用理念去了解。

他思考不出真正「空」的意义是什么?非常痛苦,很想自杀,后来碰到一位小乘的师父跟他说「空」的意思,他还是似懂非懂,但至少不再想自杀了;他有神通,后来直接跑到兜率天内院去,向弥勒菩萨学空观-《瑜伽师地论》,虽然讲的是四大,但心有空、有不二两面,其中包含了空义,他数次以神通到兜率天去,学到空观后,就开始宏扬大乘的空观,这大乘佛法是从无着菩萨开始的。

世亲菩萨早期也是学小乘的,在《无量寿经》里面的优婆提舍这个人在「愿生偈」的偈语里面所记载的,阿弥陀净土有国土、有佛、有菩萨这三种庄严,阿弥陀佛国土里没有三恶道,在那里的人就跟天上的天神一样愉悦,环境非常庄严,严饰的庄严。天境虽然也美妙,但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那种表相严饰的庄严,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帀围绕,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有金、银、瑠璃、玻瓈、砗磲、赤珠、玛瑙、莲华等严饰之,来形成国土,这是表相的一种国土庄严。

内心的庄严,是阿弥陀佛的心空遍满十方虚空的这种庄严,再来是发愿往生西方去的这些菩萨内心的清净庄严,国土的庄严,宝物严饰的庄严计有十七种,再加上佛的庄严有八种相,菩萨的庄严有四种,总共有二十九种庄严,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庄严,会分别在后面说明。世亲菩萨讲《无量寿经》,或是观照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表相,与诸佛菩萨的心地都现出这些庄严,计有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

在《大乘义章》第十九卷里面阐释净土时,将国土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庄严:

(1)人庄严:以胜善众生居于其中,谓之为净。不能以少善根福德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不要以为只要念念佛,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平时要积福积德,而且还要认真、诚恳的念上七天七夜,上根者一天一夜,以清净心念佛,就已经与阿弥陀佛心地相交了,日后要往生时,上品上生者,祂会亲自来接引,中品中生者,有三圣化身来接引,下等下生者(有造业,但很认真念佛者),其福德还不足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方便有余土,再听经闻法来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很庄严,比任何地方的众生心地要来得清净,是以胜善众生居于其中,谓之为净,这是人净。

(2)法庄严:因具诸佛法,故称为净。所有一切法都具足,是由佛心地里所生出。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因共业而产生出来的世界,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化成的极乐世界。只要一个人心地清净,喜欢去极乐、没烦恼的地方,都可到这里,而这个世界近乎不灭,因为阿弥陀佛的心力无量,不像我们这娑婆世界是因共业所生,经过成、住、坏、空四劫,最后会灭掉。阿弥陀佛翻成中文是无量寿、无量光,既然是无量寿,何时入灭不知,因此西方极乐世界似也永远不灭;而观世音菩萨也成佛了、是补处佛,但因同一个国土不能同时有两位佛在弘化,且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心地清净、无有烦恼,祂于是来到这最不好的娑婆世界,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

维摩诘居士也如此,祂是妙喜世界的补处佛,祂也到娑婆世界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法,都是应阿弥陀佛的心地所化出来,无一物不清净,连那里的鸟也是阿弥陀佛所化出来的,牠们会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那里没有畜生道,哪来的鸟?鸟是阿弥陀佛为了点缀祂的世界所化的,各种事物都具备佛法,故谓之净,是为法庄严。

(3)事庄严:即与众宝、光明等事项有关。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宝,我们这里也有些宝,但埋在土里、山河大地里,由众神护持。西方极乐世界具足众宝、具足光明,这便是庄严净,表相的装饰,是谓事庄严。

又有人说极乐净土庄严功德,除了刚刚讲的人、法、事庄严外,另有三种成就愿心庄严:

(1)国土庄严:即佛国土之庄严功德。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疑的,而国土庄严又分成庄严清净功德、庄严量功德等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我们待会儿会详述。

(2)佛庄严:又分为庄严座德成就等八种庄严。

(3)菩萨庄严:又分为大菩萨至十方说法利益众生等四种功德,大菩萨不是在某个佛剎土讲经说法,大菩萨随时都应化十方一切佛剎土常转法轮,如观世音菩萨、维摩诘居士,基于因缘应化遍十方,教化众生。

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不要局限在娑婆世界内,大菩萨的境界,无论手印也好、咒语也好,只要一念就可自在来去十方佛剎土。十方有多少佛剎土?有无量的微尘数佛剎土!不可说、不可数!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无限宽广的虚空间,每一个世界,就当是一个星球好了,有无量的星球在这虚空中,有的没有三恶道,有的六道具足,大菩萨是随时可以各处应化。

以上三种庄严,加上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佛庄严八种功德、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总共二十九句,又称为三种二十九句庄严。世尊把祂的脚举起来,五根脚趾按到地下,立即示现出另外一个景观,是祂真正心净的佛剎土境界。你可以想象诸佛菩萨、阿罗汉,并不是住在我们这个表面上看到的娑婆世界。祂们一证得涅盘时,就进入佛的殊胜境界里,那个世界与阿弥陀佛国土没两样,所以每一尊佛所修证到的都是一样的,只是表面所示现的不同。不清净庄严是我们众生的共业所感召的,如果你证圣而不受感召,就可以进入殊胜的佛剎土,这是经典上讲到的。

这一段经典让我们了解到各种庄严,有表面的庄严、心地清净的庄严、佛国土的庄严、佛本身修证到的庄严、佛所教化的菩萨所具有的功德庄严,这些庄严有无量无边的意义,智慧、有定力都包括于内。有形有相的庄严是初步的,清净内心来庄严佛净土,才是真实的,庄严完后又没有庄严佛净土的心想,那更是最上层的庄严!所谓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5.佛土:

佛土梵语 ksetra,在梵文里面,所有翻译的都把它翻译成两个字,这两个字要一口气念,不能分开来念。譬如 ks 底下一点,加 a 要怎么念?我请教了一位尼泊尔的法师,近代梵文要念成台语音的「尺」,用轻一点的音。悉昙则要念成台语音的「吃」,学习咒语要尽量用罗马拼音去念出相近的音,用中文去念很难真正标准。

佛土即指土地、领域或众生之住所。每一个佛剎土都有一个领域范围,其中有、众生。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有土地领域、有众生,但是没有佛法,所以不能称为是佛剎土。我们所居的南瞻部洲有土地领域、有众生、有佛,所以是一个佛剎土。简言之,有佛弘化的地方,称为佛土或佛剎土﹔没有佛的地方只是有土地领域、有众生的居住所。

音译为剎多罗,简称为剎,意译为土,复又加一「剎」字,故称剎土。国土有净土、秽土的区别,净土一定有佛报身在,无论净土、秽土,只要有佛教化,就是一个佛剎土。像我们的娑婆世界,既不净乐,也无七宝严饰,但因有佛教化,是一个佛剎土

佛土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剎,虚空之间有无量、微尘数的佛剎土。当修证到四禅天时,你的心量可以覆括一个大千世界,即1×109,而一位佛所弘化的一个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是3×109。宇宙那么宽广,无量无边虚空中,有无量、微尘数的佛剎土,是不可计数、无法道尽的!在经典上常常出现,从东方过去无量微尘数的某个世界,其名为何?何佛弘化?世尊祂都可以佛眼清楚的看到。这宇宙虚空无量无边,但当虚空之间的因缘成熟时,就会有个星球、有个佛剎土产生,佛剎土这么生生灭灭。佛剎土慢慢的有众生、有佛来成就佛道。

佛土是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所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所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我们娑婆世界虽不好看,也是佛土!那净土呢?以净土的意义而言,不单只佛土,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净土,如弥勒菩萨之兜率天净土。兜率天净土以前是释迦牟尼佛所居住的,祂下生人间成佛后,弥勒菩萨入灭就往生兜率天,祂也是第五位贤劫时要下生来人间成佛的未来佛。

又如观世音菩萨在浙江定海县东海中之舟山群岛有普陀洛伽山,简称普陀山,或其它的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等四大名山也都是净土,甚至于台湾的一些大丛林,也可视为净土,有圣人、菩萨在弘化,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到那些圣人。这些虽是净土,有菩萨弘化,但不能称为佛土。佛土者谓真土、应土等二种佛所住之国土

(1)真土:亦称真佛土,为真佛之住处,是真正有佛报身住的地方。

(2)应土:又称方便化身土,是方便的化了一个地方,为应身佛之住处。法身清净无相,应化身千万亿,而祂的圆满报身在哪里?就在祂的化土里。应土是佛的应化身或报身所居住的地方。佛入灭后如虚空般无形无相,你想祂祂被你感应了,才化一个化身给你,才有一个佛相。起心动念就会现一个相,所以《金刚经》里讲的,为什么佛可以悉知众生心?因为众生一起心动念就显相了,圣人不起心动念,相就不现,一般天神是看不到圣人入涅盘的境界,当然诸佛如来是能知道圣人的境界。

在《成唯识论》里说到三种佛土:

(1)法性土:法性都空了,再有一个土。

(2)受用土:受用身的受用土,是众生所受用的。

(3)变化土:是佛所变化的土。

佛有三身,故所居之国土亦有三种,即:

(1)法身佛住于法性土:法身佛清净无相,住在清净无相的法性土上。

(2)报身佛住于受用土:自己成就自己受用。

(3)应身佛住于变化土:应化一切众生的忆想,应化身就化出去为利益一众生了。

这些对我们来讲都太虚无飘渺了,因为我们对佛境界不了解,《成唯识论》这么讲,只能这么去体会,至于真实的境界如何?末法时期也没有大菩萨来说明。

若谈佛身所依之土有五:

(1)法性土:为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

(2)实报土:为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那就是实报土,是卢舍那佛所居处的。

(3)色相土:为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那就像我们娑婆世界了,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一起居住的地方,是所弘化的娑婆世界。

(4)他受用土:为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如来自己成就受用身,祂自己化一个受用身所居住的。

(5)变化土:为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

这里所依之佛土比上面的三种佛土,增加了实报土、色相土。受用土指受用身所居住之土,亦称报土、报地。就佛之受用身所居土而言,系自受用法乐与他受用法乐之净土,自己受用或者是众生忆想祂,祂就化一个法乐给你的这个净土。受用土依止受用身而成,菩萨之受用土亦可谓系自、他受用法乐之清净佛土,菩萨修证虽较低,但也有自己小范围里成就的净土。

此净土之相具足十八种圆净,即:

(1) 色相圆净:色相是有形有相的形相圆满清净。

(2) 形貌圆净。

(3) 量圆净:量就是心,有比量、非量、现量等三量的圆满清净。

(4) 处圆净:根、尘、识三和合成十八界,十八处圆净。

(5) 因圆净:因地所修的一切圆满清净。

(6) 果圆净:成就果位也是圆满清净,这是净土的行相。

(7) 主圆净: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这个「主」本来就圆满清净。

(8) 助圆净:助缘圆满清净,一切国土都有一个助缘,这个助缘包括一切国土、众生。

(9) 眷属圆净。

(10)持圆净:持一切法圆满清净。

(11)业圆净:一切身、口、意三业圆满清净。

(12)利益圆净:利益一切众生圆满清净,包括自利、利他。

(13)无怖畏圆净:修一切法都在离开一切怖畏,离开我们的心地,因从前所造的业而生的恐怖,离开外界的天灾地变、鬼神的施害,净土里没有这些恐怖,即无怖畏圆满清净。

(14)住处圆净:所居住的地方圆满清净。

(15)路圆净:所要走的正法道路圆满清净。

(16)乘圆净:各乘圆满,小乘有小乘的圆满,大乘有大乘的圆满,而佛乘更是圆满清净,在佛净土就有,在菩萨净土是没有的。

(17)门圆净:各个法门圆满清净,从善根发起到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的,每一个法门都圆满清净,这些都要依《大般若经》里的名词去了解,修行就是要有这些法门,有这些法门就有这些境界。

(18)依止圆净:依止在这十八种圆满清净上,这才是净土的相。

(2005.05.21.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