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200
5.05.07.   13 讲(2)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品   庄严净土 

()、名词解释

1. 燃灯佛

灯者dipakara者作生起、光明,故燃灯则名Dipam-kara,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或做dipa-karin,燃灯佛于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成道记最先前之佛,亦有无数佛在之后不同时间为世尊授记,皆获同一名为释迦牟尼佛。《佛祖统纪》言,次值一佛,名曰燃灯(三祇满时值此佛),我为儒童,以青莲华,供养彼佛,为我授记,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即依瓦师因地发愿,以授名号),自此之后,诸佛授记,皆同此名。《修行本起经》卷上记载,提和卫国有圣王,名灯盛,王临命终时将国付托太子锭光。太子知世之无常,复授国于其弟,而出家为沙门,后成佛果。时有梵志儒童,值遇锭光佛之游化,买花供佛,佛为儒童授来世成道之记,此儒童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今天讲解释名词:「燃灯佛」,古代的「然」是没有「火」字旁,但是它下面四点就是火,近代的字在旁加一个火。因为经文谈到世尊以前在燃灯佛所学习佛法,有没有法可得?所以解释名词先讲这位燃灯佛,你可以想象一个灯可以燃千万盏,一个人成佛可以教导千万人成佛,一灯点一灯像传灯般,是无量无边的把祂的智慧扩展到每一位未来的众生,让他也能够成就,所以号称为燃灯佛。 

燃灯佛为什么一直被释迦牟尼佛提出来讲呢?祂是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前、很久很久之前成佛,因为世尊供养燃灯佛青莲华,所以被授记未来会成佛,名为释迦牟尼佛;根据记载释迦牟尼佛,最先是受燃灯佛所授记,然后过了几万劫又有佛帮祂授记,过了几十万劫又有佛帮衪授记,有好多佛都曾帮祂授过记,名字都称为释迦牟尼佛,衪常提的大概都是第一个帮祂授记的燃灯佛。 

在历史上,释迦牟尼佛不是只有一位,有无量千万亿位佛,都名为释迦牟尼佛,也有千万亿位佛名为燃灯佛,或名为其它的名字,只要成佛而德行具足那个功德,大概都名为那个名字,在《佛说佛名经》的过去、现在、未来或者是所有提到的所有佛名字,很多都是相同的名称,所以要扩展你的宇宙观,不要局限在我们这个世界,不要局限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或者我们这个佛世界,要扩展到十方虚空一切佛剎土,每一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虚空是无量无边的、无止境的,这之间的佛也就无量无边的多,衪们的名字相同的也是无量无边的多,下面举这位燃灯佛,同样的名字、前面加了不同的形容词,就有很多同样名称的佛名为燃灯佛。 

《佛祖统纪》言,次值一佛,名曰燃灯(三祇满时值此佛),我为儒童,以青莲华,供养彼佛,为我授记,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即依瓦师因地发愿,以授名号),自此之后,诸佛授记,皆同此名。 

《佛祖统纪》在大藏经里面,有人专门去整理释迦牟尼佛的祖先、衪的过去世,以经典这么去整理衪的系列、传承,就像我们的族谱一样,你是中国大陆哪一省、哪里人、现在第几代等等,《佛祖统纪》就是在讲这些,有兴趣可以看看,可以知道释迦族里有几个兄弟?阿难尊者、调达都是堂兄弟,然后身高有多大?释迦牟尼佛有丈六高,其它德行差一点的就矮一点,这三十 二好相与每一个人的修行有关系,这一部统纪是后人去整理的,未必全然对,但总是一个参考,因为过去无始劫来这种时空,用人的智慧去了解是不大可能,而佛又不是很确切的把前、后时空都讲的很清楚,所以后来去整理的人,只能只整理一个大概,要了解释迦牟尼佛这一族的历史,可以去看这本书。 

《佛祖统纪》里有一段在讲燃灯佛与释迦牟尼佛之间的关系,世尊修了无数劫的菩萨道,后来次值一佛,也就是某一次又碰到一位佛,当时住世在世间,衪的名字为燃灯(燃灯佛),就是最先三祇满时值此佛,三是三大阿僧祇的简写,一大阿僧祇是一个不可数的数字,时空上来讲是多少?没有一个人可以讲的出来,一位行菩萨道的人,永远都是在无始劫的空间之间与众生之间一直在轮回、在度众生,世尊是在碰到燃灯佛之后的三大阿僧祇以后才成佛,那是最先受衪授记的是这位燃灯佛。那时候释迦牟尼佛说衪还是一个乳童、小孩子,衪就知道以青莲花供养燃灯佛,光一朵花供养就等于发了菩提心,所以燃灯佛就为衪授记,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即依瓦师因地发愿,以授名号)。 

释迦是衪的族姓,翻成中文「释」是甘蔗的意思,是甜、还是调味料呢?牟尼是寂静、默忍,默默的心寂静,munai-munai(寂静) vi-munai(极寂静)  carae  calane,(积极采取行动), 一切如来心真言里面的munai-munai就是这两个字;释迦牟尼是衪未来成佛时的佛号,在后来所提到的历史都是在重演,此即依瓦师因地发愿,那时候衪的本名为依瓦师,衪在因地菩萨道之间种善因,是为因地,在因地发愿要成佛,然灯佛就跟衪授记,得到这个名号为释迦牟尼。 

果真三大阿僧祇劫后的两千五百四十九年之前祂出生了,真的是名字选了释迦族下生,取名字牟尼为释迦牟尼。自此之后,诸佛授记,皆同此名,每一个时间总是会碰到一位佛住世,衪又跟住世佛修学,住世佛又跟衪授记,名字都没有更改别的,都一样的取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位佛都有宿命明,对无始劫以后的时空、以及未来会怎么样?都清清楚楚的,这表示佛、佛心相通,这甲佛印证你的名字为释迦牟尼,第二位过了几千万亿年,这位佛跟你授记,依然也还是名为释迦牟尼,再过几千万亿年,又碰到一位佛跟祂授记,也还是名为释迦牟尼,诸佛所见并没有不同、都是一样的,所以诸佛授记,皆同此名,这是在《佛祖统纪》里面的一段,言及世尊与燃灯佛之间的关系。 

《修行本起经》卷上记载,提和卫国有圣王,名灯盛,王临命终时将国付托太子锭光。太子知世之无常,复授国于其弟,而出家为沙门,后成佛果。时有梵志儒童,值遇锭光佛之游化,买花供佛,佛为儒童授来世成道之记,此儒童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修行本起经》卷上记载,提和卫国有圣王指转轮圣王,名为灯盛,是灯光非常旺盛,亮光很强烈的;这位王在临命终时,转轮圣王还是有寿命的,他的福报在四天里是最高的。转轮圣王的身体、形相,跟佛很相像,具三十二好相,八十种随好相,功德很好,如果去当了转轮圣王,就没有办法悟道。在释迦牟尼佛出生时,阿希达仙人为他占卜,这位太子未来如果不出家,会是一位转轮圣王,一旦出家一定可以证得佛道,还好祂没有去当转轮圣王,后来真的出家才能够悟道,所以命里注定,今生是来成佛的! 

灯圣国王临命终时,将他的国家托付给他的太子名锭光,锭光是七种颜色里面的一种光,这位太子很有智慧,接了王位后,体验世事无常,现在当国王也没什么好,最后还是要死亡、还是要舍报、轮回,所以他不做国王了,把他的王位让给他的弟弟,出家为沙门去做和尚,后成佛果,佛号为锭光佛,也就是燃灯佛,燃灯佛、锭光佛、普光佛皆指同一人。 

时有梵志儒童,这时候有一位梵志,就是出家的修行人,不是修佛法,是修外道的,儒童是童贞,没有结婚的小孩,这时候值遇锭光佛在游化十方,祂就买了花去供养锭光佛,佛为儒童授来世成道之记,此儒童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两个记载虽不同,但是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在讲燃灯佛、锭光佛与释迦牟尼佛之间供养、授记的关系。你要布施、供养,简单的一朵莲花,供养佛就可以承受衪给你授记,表示你发菩提心,未来一定会成佛,供养一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有依次递增的功德,现在佛不在了,若有幸可以简单的一朵花虔诚的供养佛,就可以得到衪的授记,未来哪一世当得成佛。 

某佛同名者无数,如同名释迦牟尼佛入涅盘者不可数知,其母同名摩诃摩耶,其父同名输头檀,其城同名迦毘罗,其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连,其侍者弟子同名阿难陀,何况种种异名比丘,世尊若干微尘数劫住世,说一同名释迦牟尼佛不可穷尽。如是同名燃灯佛者亦无数,如《佛说佛名经》言燃灯佛名者有:南无燃灯佛、南无燃灯火佛、南无净燃灯佛、南无功德燃灯佛、南无福德燃灯佛、南无宝燃灯佛、南无大燃灯佛、南无无边燃灯佛、南无宝火燃灯佛、南无普燃灯佛、南无月燃灯佛、南无日燃灯佛、南无日月燃灯佛、南无云声燃灯佛、南无大海燃灯佛、南无忍辱轮燃灯佛、南无世燃灯佛、南无光明遍照十方燃灯佛、南无照诸趣燃灯佛、南无破诸闇燃灯佛、南无一切世成就燃灯佛、南无无边智燃灯佛、南无普功德观燃灯佛、南无宝炎围燃灯佛、南无满虚空法界尸佉罗胜燃灯佛、南无不退燃灯佛、南无虚空劫燃灯佛、南无炎海燃灯佛、南无相智义燃灯佛、南无法日智轮燃灯佛、南无普光慧燃灯佛、南无法界城燃灯佛等。 

同名的佛很多,祂并不是一世又一世的成佛,而是别人成佛也称号为这个名字。某佛同名者无数、无量无边,如同名释迦牟尼佛入涅盘者不可数知,到底有多少?与释迦牟尼的母亲同名摩耶夫人的也是很多,与其父输头檀(净梵王),同名的也很多,更不可思议的,与衪出生的城同名为迦毘罗卫国的也很多,同样衪的弟子也有名为舍利弗、目犍连,其侍者弟子同名阿难陀的也是无量无边,这些都是历史一直在重演,也就是某甲他悟道、成佛了,衪的名字为释迦牟尼佛,衪的母亲也可能名为摩耶夫人、衪的父亲也名为净梵王、出生的城市也名为迦毘罗卫国、衪的徒弟、侍者又名为什么,都跟以前的佛很同,但此位释迦牟尼与彼释迦牟尼是不同的,历史在无始劫的时空间重演! 

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确实是这样。世尊若干微尘数劫住世,说一同名释迦牟尼佛不可穷尽。很多成佛的都名为释迦牟尼佛,因为现在住世教化我们的是释迦牟尼佛,要把你的思维放大,无始劫的时空太久远,有太多同名的佛成佛了,如同名燃灯佛者亦无数。到底有多少?《佛说佛名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千佛,在里面找了一下,与燃灯佛相关的就有几十位佛,可以去念一念,每念一次佛号,也就拜了一位佛,拜的佛越多,你的智慧就 越好,第一位就是燃灯佛。 

以下燃灯佛的名者有:南无燃灯佛、南无燃灯火佛、南无净燃灯佛、南无功德燃灯佛、南无福德燃灯佛、南无宝燃灯佛、南无大燃灯佛、南无无边燃灯佛、南无宝火燃灯佛、南无普燃灯佛、南无月燃灯佛、南无日燃灯佛、南无日月燃灯佛、南无云声燃灯佛、南无大海燃灯佛、南无忍辱轮燃灯佛、南无世燃灯佛、南无光明遍照十方燃灯佛、南无照诸趣燃灯佛、南无破诸闇燃灯佛、南无一切世成就燃灯佛、南无无边智燃灯佛、南无普功德观燃灯佛、南无宝炎围燃灯佛、南无满虚空法界尸佉罗胜燃灯佛、南无不退燃灯佛、南无虚空劫燃灯佛、南无炎海燃灯佛、南无相智义燃灯佛、南无法日智轮燃灯佛、南无普光慧燃灯佛、南无法界城燃灯佛等。这是我大略的把它找出来的,在燃灯佛里面,可以观加一个日、月、日月、云声、大海等,这些都是以衪的德行所修到的佛德,来加诸衪的名字,这是以燃灯佛为名称的无量无边的佛。所以有无量无边的释迦牟尼佛,也就不足为奇!这是有关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历史,大略了解一下。
 

2.于法有所得:

法者前已述说,有所得梵语为prapti,获得、证得之义,而a-praptia-praptitva,为「无所得、不能证」之义。有所得即行者无法体悟绝对平等、无二、无别之真理,而有所执取;亦即分别有无、一异、是非等之二相,而有取舍之念。若离开有、无等相对之观念,而体悟空之真理,则称为无所得。又有所得系以心于诸法中取相,为一种执着、分别、取相之心,故亦称有所得心。 

「在燃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是讲有所得、无所得。世间的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善法、恶法、佛法、非佛法都是法,一擧一动是法、起心动念也是法,无量无边的法。「有所得」梵语为praptia的上有一横线要念长音,主音后的元音就拿掉,这就是所谓的二合,你看会写二合,就字要写一个字pra-pti ,本是pati a拿掉变成pti,是获得、证得之义,获得东西也是prapti,修行打坐证得什么境界也是prapti。如果前面加一个a,为否定词,是没有了,我们的空a,就是这个空无。 

这一次我们台中的陈同学去某山寺授戒,写了一个报告,一段短短的感受,刋在这期的网站上。他心是开了,也预感有事情要发生,但不知是什么事情?佛法就是这样,有预感什么事要来,但不知道什么事?来了才知道是什么事!他当天早上什么东西都拿出来,只留下两样东西:一是金融卡、一是手机,他心想在受、上,带手机做什么?但不带心不安,其它的东西都拿出来,只带了这两样,自己也觉得奇。事情发生后,他本来没开的手机,却自动打开了,现出一个a。a是虚空间一个无的相,这是他以前在网络上看到这个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把它放在手机里当画面,经过一摔、手机自动开机,就跳出这个a出来。 

我们禅修中心去了七位戒子,每个人心都很笃定,虽然碰到这个障碍,但都心平气和的去承受,某长老不知发了什么大愿,才有这场刼难。这些戒子也许是为很多众生受过,也是好事情,表面上看两百多人发生灾难,好像很不好,但有人牺牲就有人受益,也许这两百多人救了几千、几万人的生命也不一定。这是我体会的,在这里说明一下。 

a可观想,如果心不净观空、就是a,所有出生的娃娃,最会讲的是a,我们念阿弥陀佛,第一个字也是a,许多名词都始于a,a是很重要的一个种子字,一切法由「空」中生起的。在这里a是无的意思,安在有所得之前变成无所得(a-praptia-praptitva,这两字意思相),为「无所得、不能证」之义。 

何谓有所得?即行者无法体悟绝对平等、无二、无别之真理,一切法平等,有等于没有,一切法空、有合一,并无两样,有相是因缘凑成,也是无别。认识了佛法、真理就是这样,认识一半就言空,认识了全部就知 道空、有不二,因缘生、因缘灭,等于无生、无灭,懂得这个就是悟无所得。一般人没有这种知见,是还为没有证得。还没办法体会到絶对平等无二、无差别的行者,都以有为法、有所得为修证的目标。学有为法也不是不好,只是智能差些而已,先学有为法使他感兴趣,让他能够向世间禅定或其它的善法去发展,这也是一个开始,是很多 人过程中的必然的现象,因为没有办法体悟空、有不二的道理,也没有办法体会到《金刚经》里讲的有相等于无相,「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的这些道理。 

修行过程之间,对肉体、对心的起灭、对世间的一切相,若总是以「有」的观念在思考,就没有办法体悟絶对的空、有不二、「有」与「无」本是平等无二,或者痛苦与快乐也是平等无二。第一阶段的人都喜欢快乐,喜欢打坐的愉悦,喜欢身体布满气的快感,追求这些。等到你悟空后,不以身体的痛苦为苦,也能够不受身体的忧虑、焦躁所影响,这样才知道心的清静、不平,原来是同一回事,这是第二阶段的修行。每个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证到这里,都是从大烦恼修到中烦恼、修到小烦恼,修到微细的习气淡了,微微细的习气更少了,断了极微细的习气,这是要慢慢来的。 

有所得者,世间人比比皆是﹔只有学佛法的人才有学无所得的智慧。有所得就还是会轮回的,因为修了善法,有境界了,又去执着那个境界,一执着就有果报,生天的生天、为王的为王、为富的为富,都随你的业力流转,有所得就会有果报,这是一般人悟不了无上心法时的通病,不能说不对,每个人开头都是这样的,所以这里要了解什么是有所得?就是没有办法体悟到絶对的平等。不能体悟善恶、顺逆、空无是絶对的平等,有世间人趋吉避凶的心态,喜欢好的、逃避不好的;一个心悟无所得的人,好、坏都是一样的! 

空、有不二,有一法起,你受它影响起欢喜,就有欢喜的执着,起了厌恶,是对这法的逆考,变成两个不一样的果。心地不净没有办法做到无二无别。一切法在现象界里因因缘不同而有分别,人也一样,名称不同、相貌不一、富贵贫贱有异、智慧有高低之别﹔但由理地上来讲,每个人的佛性都一样。行有为法你就会分辨有别,如果悟到无为、无所得,一切都平等,高官也好、贫民也罢,都是平等无别的,你对他们等视无别、心是一体的,这是体悟的不同。 

若是没有办法体悟到絶对平等无二、无别的真理,那就会对所产生的现象立分有、无﹔无法是空,有法是因缘而起。还没圆融以前会把有法、无法分的很清楚,修证空的会执着无、否定有,这是学一半;而修学不到空的,妄执一切为有,那是差更远、更没有解脱,受世间的一切妄有所影响。一切法可归为一,因因缘起心念而已,这心念起就与自性分离,自性是空,自性产生法,空性之间产生一个法性,悟道的人说这两者是一,没有悟道的人说是二,为什么?因为从空性产生了一个心念,那心念当然与空看起来是不一样,悟无为法的人就知道两者其实是一,也就是空性之间因缘让你产生心念,心念起时,你不受它影响,懂它而不受它影响,有就等于没有﹔但执着有为法的人,会去相信它,我心起了这个念,是什么念?会去执以为真。 

修无为法的人,像刚刚提到的你感觉冥冥中要发生一场灾难了,感觉是感觉不会想去逃避,有的人就要逃避,干脆跑掉了,这就不是修无为法。知道有事情,但是不逃避,把它看成没事一样去应劫、应缘,心坦荡荡的,修佛法就是修这种功夫。一异是不同之间还有取舍,你就偏向于修有为法。有很多人喜欢讲有,算命很准,你以后会怎样、运势如何、几天后又怎样,这些都是执着有为的;修无为的人,心里也会起念,一些意识同样是有,但他不以为意,到时再看着办,如此会有什么结果?一个是没有发生,一个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到最后什么也没有,这是修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的差别。 

修无为法是求解脱,悟了解脱以后你不受它影响,自然就有能力去化解这些障碍;佛法为什么是无上心法?为什么那么难学?为什么听了《金刚经》会不能起信?因为你不懂这些道理。读了《金刚经》而能产生信心者,经典上说,已经是不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而种诸善根,已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一看到《金刚经》这种义理,自然就生起敬心,这是以前种的善因,才会有这种体认。有所得的人,去学世间禅这些有所得的道理,一切法要有所得、练这个功夫要有所得、练这个心力要有所得,境界有高、低就有所得,一直在练这个心力或自性的能力,真如性发挥到极致的功用,尽是在玩弄这些,这是知见不够才会去做这些事情。 

还有所得的人就会有是、非的观念,无所得的人发生事情时,会从因果的角度去思考,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没有什么对、不对,因为是因果。某甲上一世杀了某乙,这一世某乙杀了某甲,哪一个对?你今生看到某乙杀了某甲说某乙错,却没有看到上一世是某甲杀了某乙,这如何评论是、非?非关是、非,是因果!你现在懂了,若有宿命通就更清楚了,没有宿命通也可以这样去思考,世间的恩恩怨怨,都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所以不要从是、非上去论断事情的对、错,这样就能超越有所得的观念,无论起什么法都能随遇而安。 

分别有无、一异、是非等二相,这二相是对的,有相对待就有取、舍之念,喜欢有的执取有,喜欢空的执取无,喜欢好的就执取偏好的,讨厌不好的就挑剔厌恶的,在取舍间就有所得,有所得心就不净。若离开有、无相对的观念,而体悟空的真理,就是无所得,你就回归到空,体悟到空的真理。空是我们的体性,因缘来应缘而产生一切法变成有相,但法是短暂的、会灭的,缘灭、法就灭,在起灭之间,我没有内在的妄想习气、业缘去与它相应,这个心念、这个空性,只是让法起灭而已,圣人悟到这种真理就是无所得,无所得不是内心没有法,应缘会起法,法虽起你不去执取它,它就回到原点没有了,你不去相应就没有因果报应的运作,不去取舍有、无,就不会再造业、随业流转,佛法讲的是无上心法的解脱道。 

又有所得的心态是怎样的?系以心于诸法中取相,有所得的人、无所得的人,遇因缘心都会起念,有念头、影像,学有所得法的人会执相为真。于心中起诸法时,若把此相执取为真,就会执着,有分别、取相,而执着、分别、取相之心,即是有所得心。所以在诸法的好坏、顺逆、空无之间做取舍,取有、取好的,是有所得的﹔那取空无的呢?还是有所得,得的是空,絶对的空!这样佛性会断灭,能得到解脱是没有错,但还是不圆融,所以空的执取也是有所得的法。 

无所得的法,就成为空、有不二的修证,燃灯佛在为释迦牟尼佛授记时,有没有教衪什么法?照这么讲你要学什么法?不必学,你就放下!学了一个什么东西就放下!感应了什么,放下!体验了什么,放下!最后剩什么?放下!事情来了,勇敢的去承担,就是这样子,这是要学无上心法,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要练习对一切法都抱着坦荡荡、无所取、也不舍的心,去面对那个境,所有的《大般若经》都是在讲这种观念,这是:「于法有所得不?」。
 

3.于法无所得

 无所得,梵语 a-praptia-praptitva,又作无所有,略称无得。谓行者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大智度论卷十八:「诸法实相中,受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 

无所得,梵语 a-praptia-praptitva,又作无所有,略称无得。这些都是讲无所得、无所有、无所证的意思,又称为无得。谓行者体悟无相之真理,无相不是絶对的没有相,因缘起法而不去执取其相就是无相;或者我们常说的有法无主,心里面有念头起来,你不执着它、不让它做主人、不去抓取它来烦恼,那就是悟无相观,我们要先修空三昧、修无相三昧,无相三昧就是心里面遇因缘起法,你同样可以感知因缘,但是不去执着它,法灭了也不去在意它,过一天、两天,事情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必急、也不必刻意要采取什么措施,一想采取措施就变成有所得的法,无所得法是随因缘,该怎么转就会怎么转。 

体悟无相之间,有法无主,内心无分别、执着,没有分别这个法好、这个法不好﹔有所得是这个法好,我喜欢就去执着它,这个法不好我逃避、想办法要去灭它,这都是一种有所得的心。学无为法、无所得法的人,内心起好、坏的心念感知都照单全收,不去跟它相应,一相应就有分别了。什么是相应法?好的,你去期待好事情真的来发生,不好的,你想办法去预防、去避免,这是犯了有所得的心,不是无为法的修证。所以不要起分别心,这个念头好、不好?你感觉好不好,感觉不好的最后不一定是不好的,法很讲的! 

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陈同学,他的足踝有旧伤,这一次的意外,新伤、旧伤一并发作,有一位出家前是拳头师父的比丘尼帮他治疗,因祸得福,新伤诱发把旧伤一起解决,到底是好、不好?佛法不能以表面看到的现象来评断。就像一个人下水去救水中要溺毙的人,很不幸的他没有救起别人,自己也溺毙了,大家说他好可怜、真不幸,虽是可惜人没有救到、自己也舍命了,但因他一念善心、救人的心,他的善行是生天、往生天上了,你说这是好、不好?所以修无为法的人,不要以表面的现象或主观的感受去论断事情的好坏,好就觉得高兴,不好就赶快避免、要请神、请菩萨、请什么的,不必要!坦荡荡的承担、心平气和的放下,不要起心动念!以无为的心,面对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哪一天要来就来,来的时候就去面对,这是无所得的心法,是这么去修练! 

这里讲的是一切内心的感应心法、都是心的问题,不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也离不开人、事、物,但是你超时空的先感知到的人、事、物,在内心里现了境界。这时候要用有所得、还是无所得的心态去面对它?要用什么法去对治它?有所对治,就是有所得,无所对治,不执取其相、不辨其善恶、好坏,这样就是在学无所得的法,是无为法。 

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这是在讲上有所的法,则称为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这都懂的。诸法因缘生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妄想的因,变成一种缘,在无聊的时候胡思乱想而产生的心法,无聊在打妄想,还是有因缘;一种是真正心空、不妄想,然而有外在的因缘、有心念可以感召,无论时空的远近。即使相隔地球的东西端,两边的心念可以互相感召,在感召的时候就是因缘,心生起法,这时你要观诸法因缘感生,诸法本无自性,我们的性空依因缘而产生自性(这里讲心则是生起心性) 。现在有心念来你感知了,对方某人、你最爱的人、你的亲人,他的心起了什么念?在思念你?你感知到了,这是因缘起法,但你要知道诸法本空,基本上是空,因缘感召也是虚妄不实的,要观它也是空。自性是空,知道在生起心念、又灭去心念的过程之间有因缘生法,但不要去执它为真,这就是在修习无所得的法,就是要练成这样!要解脱就要这么练。 

再高层次点,不管它真假,无决定相可得。观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在的,如《金刚经》里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执取它的真假,心念是虚幻的,就是眼睛真正看到一个实体的人在你面前,他也是虚幻的。这个观念有 些抽象,真要解释起来只能说是外面虽真有个人,但脑中那个我是虚幻的,我们的脑筋就像一面镜子,现在镜子鉴照到这个人,现在你心中,让你认知而已﹔真有因缘的话你自然会产生自性(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产生自性而应一切缘,应缘完了后,你不去执取一切相,就没有分别相,所以无决定相可得。 

不去执取就无决定相可得,一抓取它就落入有所得,有所得就没完没了了。为什么?因为心不净,一有有所得、执着的心在那里搅和,就会胡思乱想,想趋吉避凶,有欣厌分别想,烦恼就是这么来的﹔如果你放得下,什么都观它起灭、了知当下是什么念?过了就忘了,该来就来,这样多自在?无所得才是佛弟子要学的。 

此即不堕于生灭,生是由空之间因缘所生的法,有所生但无自性,即等于无所生,因缘灭、它就灭。以前因为无明,有动、静、根、觉、空、灭这六个结使的毛病在,才有生灭法,现在六结使这么绕一圈后,动、静、根、觉、空、灭,照样不失去它们的功用,因缘来、心空但照样应缘,照样让动、静、根、觉、空、灭循现,只要你不执它为真,这样就是无所得,这是比絶对空一切相的阿罗汉境界要高,这是一个层次;更高层次的修行就进入空、有不二的修证,但是没有经过空,是做不到空、有不二的修证。为什么?脚跟站不稳!因为小事情你可以观空、无所谓,大事情来了就空不了,还是会随业流转! 

空的修证是絶对的,一定要先建立「无」的观念,而且要经过一段时间、很多年的功夫去磨炼,不执着其中的真、假。我所感知的是真的、假的?很多人作梦都当真,感知的心念也信以为真,这样很不好。对作梦﹑心感是宁愿信其无,也不要信其有!无、无、无一直这样修,建立起空的观念,这是修行第一个阶段要去修证的,要摆脱业力也是要证到空才能摆脱,之后再回过头来圆满佛性,进入空、有不二的修证。这里涵盖两个层次要说明清楚,在由有所得修到无所得之间,先有妄有的存在,然后修到无、再真有。真有是真心感应因缘而生的因缘法,这是真的,但我把它看成是不真,为什么?不去跟它相应,就做到了无所得的修证,这样你虽然可以知道很多事,但却没有什么罣碍,有因缘却不一定要随着业缘流转,你可以解脱,这是佛法很重要的概念。 

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不堕于生灭法,生灭是有﹔不堕于常断,常断是空。认为空才是常、常才是空、断灭也是空,永远都没有、一切法都没有了。守生灭就是守有,守常断就是守空,守哪一边都不对。但过程是从妄有修到空,先断灭再回到空、有不二的修证,过程一定要这么去修。慢慢的对于一,没有法就没有相,有相是因缘起、空性起,那还是两者合为一;有分别起就有二、有三、有四,这是异,没有因缘什么都没有;当因缘来的时候,就有一个空产生有为法,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若是无因缘,既无空也无有为法,两者都没有,一切法都没有。空产生有之间,其实可以观一,一是一体的两面;在有为法之间产生不同的现象,那是异,没有因缘也没有自性,那就什么都没有。 

关于来、去,佛性本来就遍虚空、是不来不去。我的体性空是与虚空一体的,不必有一个神我、灵魂来去,有来有去都是外道,是不究竟的,要学习心中可以容纳十方虚空一切众生,不必有个灵魂、有个神我,会跑出去到哪里,这都是外道法!很多同学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灵魂,三更半夜睡觉时,一被感召就跑出去,跑出去做什么?自己也不知道!有的做,冥冥中做什么?有的被整了回来,然后显现在身体的就生病,这里病、那里痛,这是梦、梦当真了,你不要有来、去的观念,自性遍满虚空是含容万物,没有来、去! 

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种不同的观念,四双八计是在空、有之间由无变成八种计度,推理去计量它是什么道理?佛法搞懂了,自然从空无之间、不去执一法之间,去学到中道正观。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坦荡荡的这么去应缘,不要去执着一切,中道正观慢慢的就会得到。 

《大智度论》卷十八,有提到什么是无所得?「诸法实相中,受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意思是什么?空性本来是空,因缘来的时候才起自性、才起诸法,诸法有没有法?有实际的法,是实相!而实相非相,为什么非相?因为要真正去抓它却不可得。明天是母亲节,你想想你的妈妈,她的影像现出来,去抓妈妈的影像看看,抓不到!是不是虚幻的?我们的心、我们的业缘也是如此,看起来好像实际有其相,要取之却不可得,所以受决定相不可得。诸内心所现的相、所现的念,好像有那个样子,其实是不可得的,烦恼身体、烦恼病痛、烦恼有钱没钱等等,这些烦恼,你要捕捉也捕捉不出来,只是无聊时在那里打妄想而已,皆不可得!既不可得还想它做什么?要学无为法观心起心灭,让它自起自灭,不去执取它,这就是第二句话:受决定相不可得故。 

这个相怎么样都抓不到它,偶而再回想它会再现,但也还是不可得。既不可得,从前你做了什么好事、坏事,也一样不可得,你要求解脱是这样子的。无始劫来杀人放火、弒父弒母、出佛僧血、杀阿罗汉,这些都做过,业障来时、无明来时,造了这等无量无边的重罪。当你禅修中、业力来的时候,这些都会现在你的心中,不要去当真!在心法之中,决定相是不可得,你要怎么取?用手也抓不到、用心也抓不到、用你的觉知也抓不到,它是虚幻的,本来就无所得!用你的心空去感知因缘,这也是实相、非相不可得!观念清楚了,就不会为心里面所感知的一切真、假念头而烦恼。今天的事今天处理,明天的事不必先烦恼,明天再来面对。 

又菩萨永断一切生死,出离三界,住于一切智,乃无所得大乘之至极,故菩萨亦称无所得。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七:「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又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怎么永断生死的?因为他观一切法不可得,观过去所造的一切业,观因缘感召或是内心所起的虚幻不实的妄想,都是不可得,要永断自己根深蒂固、执法为真的执着,你就永断一切生死!当某甲的心意念投射进来,要让你感召去做他的儿女,你感应到了却不动!我观它是虚假不实在的、我观这淫欲念的起灭是不真实的,这样就不会感召受受生!因为你住于无为之中,菩萨、阿罗汉的解脱都是这样,能够做到这样即是所谓的感召悬绝,也就能够出离三界。 

但是不往未来爸爸、妈妈那儿去出生,你出生到天上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甚至于四空处定,一样还是没有出三界!所以不只是不受人的层次、畜牲道的层次所感召,也不要受天上的善因缘所感召,还是要观所修证的境界都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才能够真正超越三界。我常告诉你们,境界可以体验,体验后就要放下、不可当真,也就是住于一切智,可以否定一切相,智慧锐利就可以洞悉心意念的真、假。这因缘感召是真的、这因缘是我内心在打妄想,你的智慧可以分辨。众生的心来感召时,能够分别主、宾,而且能够把握住自己不受它的影响,用一切智破解它,修无所得的法、修习无为法。 

住于一切智,乃无所得大乘之至极。无所得法、无为法,是大乘佛法里最高无上的,要成佛要做到这个,在燃灯佛所世尊学的也是这个,因为祂无所得、没有法可学,祂不用一法,无为法是最高段的,故菩萨亦称无所得。 

北传的《大般涅盘经》卷十七:「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的法名生死轮。把心意念所感召的,当作有这么回事,好的去生天,去生为人,在人间享福报,你做很多善事也还是轮回,生天、做人,做了恶事下到三恶道,去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犯了戒,也是一样会下去!你观它有所得,观心意念所感召的境是真,那就没有脱离生死轮,心里面没有地狱相,不怕地狱!表示坦荡荡,没有地狱的因! 

脑筋清楚、听经闻法不会想睡觉,不会天天想睡十八小时、醉生梦死,不然会感召生死轮、堕落到畜牲道。天上的善境界,禅修心地清净,不去执着禅悦,观一切法是无所有、不可得,也就超越这些生死轮,因为一切法都无所得;一个人对于修行境界、对于做善事,对于所做的一切都观为有所得,是不能脱离生死轮!我们为什么要修无为法?就是要求解脱三界,凡夫都执着有为法、执着有所得,一切凡夫的轮回生死都是这么来的。喜欢做善事,有欲界天的果报,修禅定有境界,又执着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或者破了色身,执着心感知一切境、感知过去、未来的因缘果报,就没有脱离四空处定,照样还是要轮回,虽然寿命久远,好几百兆的最高寿命,寿尽照样还是要去轮回,所以不要去执着有所得,这些都是生死的凡夫,有所得就有所见,有所见就有所轮回。 

菩萨永断一切生死,为什么能断生死?换一个名称来讲,菩萨是学无所得的法,内心起了什么念?不管它!内心受到什么感召?不管它!不欣不厌、不惧不 求,不要想逃避,什心都观它是平心,以无所得的心去应一切缘,就可以断生死轮回! 

前面世尊在问须菩提尊者,于燃然灯佛所有所得不?当然须菩提尊者很清楚,一切法世尊都无所得,学有所得的法,就不是佛法。为什么有三藏十二部经,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因为心不净。要你修无为法,你没有办法,教你不要烦恼,也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就用一些方便的文句,来告诉你放、告诉你是虚在的、告诉你虽是有为但不执着,就变成无为的概念,方便说其实也是无所说,你懂了以后,世尊有没有说法?没有!因为懂了以后,才知道无所得就是无所法。

(2005.05.0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