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九品   一相无相
                  200
5.04.09.   12 讲(7)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九品   一相无相

(三)、名词解释(续)

8.离欲阿罗汉

从阿那含进而断五上分结,即上界的修所断惑,永离三毒得究竟解脱,名为离欲阿罗汉。以修证维恩德言,应受人天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以断惑说:杀尽一切烦恼贼,名为杀贼。以证得智德说:彻证无生寂灭性,名为无生(得无生智)。凡夫为惑业所拘缚,流转于生死中,初二三果的圣者,还不免随惑天上人间,几番生死。到达阿罗汉境界,这才真正惑业干枯,断一切欲、离一切欲,入于无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脱。这样的圣者,于五众的相续和合中,不见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之称为阿罗汉者。如自以为我是阿罗汉,即有我为能证,无生法为所证,我法、能所二见不除,就是执着我等四相的生死人,那里还是真阿罗汉!不过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增上慢人而已!

修行要得到果位,尤其是永断贪、瞋、痴三毒的阿罗汉,需先离欲。贪欲是一切心法的根本,能够离种种欲,断一切瞋心,面对众生之间的因缘牵扯能够不相应,这三毒永断,就能够证得阿罗汉道,所以离欲是排在第一位。

欲望能够让我们产生很多的心法,离了欲、其它的瞋心、与众生因缘之间的牵扯就容易断,痴是讲因果之间的牵扯,纵有宿命通如阿那含者,但他尚未断离种种因缘,也就不能得阿罗汉道。

从阿那含进而断五上分结,上一次讲到阿那含是断五下分结,阿罗汉要断五上分结(色界缚、无色界缚、掉举、我慢、无明)就是更微细习气,下分结是比较重、上分结较微细,以修惑来讲,断上界修所断惑,上界是九品里的最上面,就是各种习气比较淡薄,五下分结就比较重一点,但重归重,还是比斯陀洹、斯陀含的毛病淡薄一点。阿罗汉是要永断离三毒、得究竟解脱,这样才能称为是离欲阿罗汉。以修证威德而言,应受人天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也就是他所修证的境界值得人天来供养,供养他的人可以得到大福报。

经典上讲,供养一百位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斯陀含,供养一百位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阿那含,供养一百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修行的境界愈高,能够供养到他,这福德是很大的!离欲的阿罗汉是真正得到阿罗汉果的。上一次我们讲到阿罗汉的六种境界,到俱解脱阿罗汉才能够称为是离欲阿罗汉,也就是真正的阿罗汉,前面都是权宜称呼的,不是真正的阿罗汉。再者以他所修证断惑的目标来讲,他是杀尽一切的烦恼贼,所以阿罗汉又名为杀贼,二十随烦恼、六根本烦恼,修行就是在断这些,进入比较有果位的是断三结、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这些都是在修心,所有在修心的皆谓心地法门。

心地法门与世间禅定是不一样的,你们听法听那么久了,应该有一个观念,世间禅定里即便能见光、身体气旺或是产生种种真如性用,现种种境界,甚至于产生五神通,也没有解脱,因为心不清净。斯陀洹断三结、斯陀含淡薄三毒、阿那含断五下分结、阿罗汉断五上分结,都是从心地里去修的,把心管得死死的没有烦恼,大家听法听归听、理解是理解、但做不到,所以要累劫修,以持戒来修,由行为的戒,转成心地的戒,然后产生智慧,摆脱烦恼,阿罗汉能杀尽一切烦恼贼,所以阿罗汉也称做杀贼。

以证得的智慧、德行而言:阿罗汉彻证无生寂灭性而悟得无生,名为无生(得无生智)。这寂灭性,是根本都没有念佛的心、没有念咒的心,现在很多同学都有这个境界,脑筋会念佛、念咒,这不是寂灭的自性,寂灭的自性应该是一片空,只是我们定力不够,障碍来了自己会念佛,或者我们修行,第八意识没事的时候也会念佛,八识在念佛,第六识在听它,称为心念心闻。刚开始修时我们是口念耳闻,第二个阶段我们用嘴巴念佛,用第八意识来听,是口念心闻,再来第三个境界便是心念心闻。

心念心闻是角色换过来,你现在念佛,用主观意念第六意识把它转成咒语,它就开始念咒语,在念的时候一个念头都插不进去,你会感觉它在念,一气呵成的念,但是还有一个心可以打妄想,这个心是第六意识可以觉知它在念,但这个妄想插不进持续念咒的进行中,体验这些,还不是无生寂灭性,因为还有佛号、还有咒语,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寂静中,所以感召虚空之间的因缘,也许你人不知道,但是我们的心已经知道,它就会紧急的、快速的念佛,当安详无事时,它也会缓慢的念佛,你就安住在恬静的佛号中。

当这些佛号、咒语都提不起,进入一种寂然的体性中、不起一法时,你勉强启动佛号或者咒语,却觉得这个佛号、咒语离自性很遥远、很多余,这些平时很熟悉的咒语、佛号,零零落落的不似平时念的那么自在、完美,那就有点自性寂灭要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普通妄想都认为是我,现在妄想不起了,但是执着一个佛号、一个咒语,心念总是要归于一个落脚点,才觉得踏实,真证得无生寂灭性的时候,这些都是多余的、都要放下,让它完全显露出无生的寂灭性,这样才能够脱黏一切境。

有时候修行对很多境界都搞不懂,祖师大德的一句话也许你会想:「我的境界是不是这样子?」像这一段,第九品经文所讲的,证到什么境界不要有什么境界想,慢慢有一天又有新的境界出来,可能推翻你之前的认知。有什么现象知道就好,不要强要解析这是什么现象、什么境界,实际的境界,也许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如此证得寂灭无生性,也就证得无生智,这是阿罗汉。

凡夫为惑业所拘缚,流转于生死中,思惑也好、修惑也好,都执着在这些惑业上,能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还是免不了在人间、天上几番来回生死,能够证到阿罗汉的境界,惑业才干枯,能够永断一切的欲、离一切的欲,能够入无生而不再感受到生死因缘的牵扯。为什么会去受生?因为你与众生之间有因缘,这因缘遇到淫欲心,因缘成熟就感召你,你就去受生。如你已经练到无欲了,纵使跟你有缘的因缘仍很多,你无欲不受感召,就不会去受生,这样才能完全的究竟解脱。

哪一个人与众生没有因缘?还有很多的因缘!一路上来,从初果到阿罗汉果,断掉种种的欲后,这种因缘牵扯的能力,在最根本的淫欲心被断除后,它虽有感召、却不相应,就能够做到究竟解脱。众生的因缘在释放出来时,虽有感而不受召,这样才有办法解脱!所以这里一定要断欲、离一切的欲,就不受一切众生因缘的牵扯。

这样的圣者,于五众的相续和合中,不见一毫的自性法可得,因为断了淫欲、断了一切欲,在五众之间,不管是在哪一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畜牲道这五众众生,因缘虽都还存在,正相续和合中,但因为已经不起一毫的自性法,自然就不跟它相应,而所依的是阿罗汉的心地境界,当然可以悟得无生。再者已经证到阿罗汉境界的人,如自己说我是阿罗汉,这样就有一种能证的境界,是心里面还有一个执着,就有人、我、众生、寿者相。

无生法为阿罗汉所证,无我、法,也除掉了能、所二见,心净、主观意念不生一法,习气没有了,所生的一切感召诸法,自然因心净而能、所双亡,没有能生的自性,也没有所生的不清净心,这两种见解都除掉了!若做不到这样,说你是阿罗汉,有一个能证的我、有一个为你所证的无生法,如此我、法,能、所二见不除,就是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这四种的执着相,怎么是究竟阿罗汉?还是生死轮回中之人,不是真正的阿罗汉。

若还有阿罗汉想,那就是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增上慢人而已!增上慢是没有证到这个果位,自己说证到了。在这一品里面都在讲这个观念,证到四果的人,从来就没有四果想;下位的果位,有我证到这种果位想,就没办法进步;上位的阿罗汉真的证到了,还说我是阿罗汉,那不是真正的阿罗汉,是未证言证的增上慢人。阿罗汉是从心地里面去断一切贪、瞋、痴,能得一切究竟解脱。

菩萨是觉了,但是心还不完全清净,菩萨是以度众生为职志,众生没有度尽,便不成佛;低阶的菩萨,有时候很热心的去利益众生,但是心地还未完全断除清净,不像小乘四果的人,从心地里面去持戒,去断除这些身见、戒取、疑心病、贪、瞋、痴。这两者真正证到究竟解脱。论迟速,早一点能证得的,当然是小乘的阿罗汉,因为菩萨要证到不得了的八地菩萨(不动地菩萨),定力才与阿罗汉相等得究竟解脱。但就智慧而论,八地不动地菩萨的智慧是无量无边,可以让众生离苦得乐,又非阿罗汉能及,这两者境界的不同。在心地上,阿罗汉是真正的清净,以初地、二地、三地菩萨而言,心还迷迷糊糊的,不完全清净,要到八地才不动,得究竟解脱。
 

9.阿兰那行

是为无诤三昧行,梵语arana,阿兰那,即无诤。三昧即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昧,从表现于外的行相说,即不与他人诤执,处处能随顺众生。已离四相行者,远离我见、法见、非法见诸法,证得出生死界中,故一切法生灭归生灭、所证归所证,无有我见、法见、非法见等三执,当然无一法可诤、可辩。反之,若须菩提不执着实有「无诤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他真行阿兰那行!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都是因缘法,相依缘而假名而来,无法故能无诤,还有什么无诤行或有诤行呢!

阿兰那、阿兰那行,与上面所讲的无诤三昧是一样的,前面讲的无诤三昧,因为一切法不去执着,不必去跟人家争辩,在这里是翻成阿兰那,阿兰那行是为无诤三昧行,梵语 arana,是直译,另有一个字音很像这个梵语,但意思是荒野、原野(在修行的场地),以后看到阿兰那,要分辨一下是无诤三昧?还是他意?

阿兰那即无诤,三昧就是正定,即系心于一境的正定;无诤三昧是不必去跟人家争辩,若还有一个争辩的心,代表还有一个法的执着,是非、对错、好坏的观念还很强的,就没有证到无诤三昧。一个人懂多了、心地清净,可以由别人讲的一句话、写的一篇文章,而看出境界,不会去跟人家强辩,一强辩就知道有法执,这样就没有做到无诤三昧!从表现于外的行相来说,即不与他诤执,在语言上来辩论,你高我低、我高你低,你对我错、我对你错,这些都是多余的、不必去讲。在修行上把心安定下来,不去争辩有理、无理、你对我错,会觉得很安详,无论人家误会与否,不必去解释。有时候世间事是越讲越离谱,我讲的意思是这样,对方听的意思又成那样,永远扯不清楚!卡死在争论的循环里,永远无法停止争辩。

像电视上的政论节目,某甲讲了一大堆你觉得很有道理,等轮到某乙讲了,又把它推翻掉了,所讲的听起来也有道理,轮到某丙讲的也是很有道理,没有一个真是对的,见解上、心地上故意扭曲一些事实,但各个听来都头头是道,除非是太离谱了、太不客观的说法,人家听了不会接受,硬掰、硬也得不到大众的信服,不然每个人都可以讲一堆道理,因为有为法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如要没有争执就回到空,不落言诠就没有争执,只要一开口就可能有争执,依自己的意念、理解去讲,永远会跟别人不一样。

要证得阿兰那行,就不必要开口,不必去跟人家争辩,心清净自然就不愿意去和人家争辩,处处能随顺众生,对方这样讲也好、那样讲也好,随顺众生就是没有我的执着,如此对方高兴、你也落得清净,随顺众生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里一个很好的法门,可以去掉我的执着、法的执着。我们总是处在种种的业障之间,能够随顺他人,这样可能马上会出运、转运,人家跟你讲一句话,你顺着去做,不要有自己的意见、推托,一开口就代表你的业没有办法摆脱,你还有主观意识,不能随顺众生。某一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教你去哪里做法会、去哪里拜佛、或者去哪里参加消灾法会,你顺缘去做,也许障碍就化解了,如果你不随顺、又懒得去动,或者是认为没有必要,另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障碍,没有随顺众生。

有时候因缘是很难讲的,人家不经意的一句话,你顺着去做,也许你就走出困境,如果常常用自己的意念这么想﹑那么想,人家讲一句话教你吃这个药,还没吃就说我不行、我的胃怕冷、我的胃怕热,还没有吃就想很多,这就是障碍,如果因为怕冷这个药就不吃,那病怎么会好?你的病又不是只有一种,怕冷也是一种病,现在有一个更大的毛病不去把它解决,却光想胃寒,主要的病都没处理,这样岂不无解?胃寒是后续再来处理,不要自以为想的都是对的,几十年的思考模式要稍微改一下。不管是随顺医生、师长、同修,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由诸多因缘间学到很多道理,保持心空的状态,人家教你怎么做,去做就好了!反而可以早一点走出来,自己有一套既定的理论、固定的想法,这是业力在障碍你自己!

已离四相行者,已经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行者,远离我见、法见、非法见诸法;非法见就是假有,我见、法见是不好的要加以去除,要去除就要观一切法是非法,非法见等于是空,如果也不执着非非法,就是无相观,亦即有法无主,有法也不一定要去空掉它,可以用寂灭的自性坦荡荡的面对那个境,而它不会障碍你,这样就进入假有的空观,《金刚经》所云:「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这就是在说明真实的境界、以及空掉它的心地的认知。证到了空、有不二的圆融境界时,再回过来看那个境界,它还是存在的,但已经不再影响到你自己,因为没有内在的习气与它相应,所以就变成一个假有的境界。

我看到这个人,假设以前是冤亲债主,是冤家,以前非常厌恶看到他,把他观空了,是冤亲债主者即非冤亲债主,把他否定掉了,这是修空观,可以不受他的影响了,回过来再观这个冤亲债主的时候,不一定要灭那个相,我看到了不再生气、不再害怕,让它存在那里!不再对它起排斥的心,是第三句所讲的,是冤亲债主者即非冤亲债主,是名冤亲债主,这三段就在说明修行的过程、境界。

刚开始用一法也是一样,用般若波罗蜜来空一切相,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要空一切所修证的境界,是名般若波罗蜜,空掉以后已经渡过那个境,就不一定要观一切空,不再执着有一个般若波罗蜜的方法来对治我所修证的境界,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三段论能够把它思考清楚,就知道从修证的过程间、以及所碰到的境界,要抱持的心态,都离不开空、有、假有这三段的修证。若我见、法见都很深,没有做到非法见,那根本还没有真正修到佛法的空观,要先证得非法见,再来要圆融,没有我见、法见、没有非法见,自然就能够以假有的心态来观一切法的存在,对你都没有影响,要这么去练,这些都是要实地修证的。

证得出生死界中,故一切法生灭归生灭、所证归所证,生灭法是对境所产生的一种心里反应,动、静、根、觉、空、灭的这种境界,或者是修证到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是生灭法,你所修证到的、非所证到的境界,在三段论修证之间,无有我见、法见、非法见等三执,或者是非非法见的执着,当然无一法可诤、可辩,不必去讲!若不是为了弘法、为了度众生,心里面没有一个可执着的法要讲,是为了要利益众生,才开口去讲一些法,勉强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让大众去了解,不然都不必讲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实无一法可说,也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若须菩提尊者不执着实有「无诤三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他真正是行阿兰那行!须菩提尊者说有一法可做到「无诤三昧」,那就不是「无诤三昧」,也没有一个「无诤三昧」可得、可修!如从无诤三昧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法看起来是有相,但是有相是因缘而生之相,因缘而生的自性能产生一切的法相,所以一切法根本无自性,基本上来讲是无自性,一切都是因缘法产生的自性、法性、法相,相依缘假名而来,没有缘就不起这个相,有缘引发了自性,产生了法相,法相安一个假名给它,所以才有分别法相,若观一切法而不执、生灭由它,无法在你心里面产生一个法,既然不是一个法就不会去与人争论 、强辩,无法故能无诤,既然做到无诤了也没有无诤想,还有什么无诤行或有诤行呢? 根本都不必说了!

阿兰那行是心都不动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接触的外境,不会引起你的起心动念,内心所感召的一切因缘也是一样,没有感召自然没有话讲,有感召了却不想讲,能够无碍不落言诠,自然慢慢的便没有法的执着。我见、法见都没有了,自然就可以有「无诤三昧」的这种定。

这一段的名词解释,已经花了好几个礼拜来说明四果的修心境界,现在总算结束了;以上的概念,是没有一法可得,有境界以般若波罗蜜去观照它、不执着,这样才能地地高升,否则如这段经文所讲,证到须陀洹说我证到须陀洹,便卡在那里﹑不往上进,如此天上、人间还要来回七次,如果你真的要修心地法门,今生既然听闻佛法,要断三结、要淡薄贪瞋痴、要断五下分结,你都懂了,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在今生把它做到呢?甚至真的做到永断贪瞋痴三毒,证得阿罗汉果!

当然末法时期要证到阿罗汉果是很不简单,真的做到就应该发起五神通,再加漏尽通。若说我贪瞋痴都断了,都断了为什么发不起神通?就是五上分结没有完全圆满断掉,没有境界来时,说我没有贪欲心、没有瞋心,其实都是假的,自己一个人当然没什么可发脾气的,没有人来影响你、考验你,当然是没有瞋心,真正的是要有境界来考验你,真的瞋心没有了吗?真正三毒永断,神通一定会现起。莫说三毒,五下分结断了虽没有漏尽通,起码也有五神通,所以心的清净与否,要与神通搭配印证。末法时期不可能有五神通,连一通都学不来,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是比较快的,但也学不来,后面的宿命通、神足通,那更不用讲了,是要心地更清净。我们要知道,心净应该有神通,末法时期的众生应该是没有的,即使行菩萨道的众生,心也还未清净,讲会讲但起不了神通,要到八地不动地菩萨才会大显神通。

接下来我们看第四单元的经文大意,大略地说明一下:


(四)、经文大意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在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要有个观念,即使证到什么果位,也不要有什么果位想,有果位想就着了我、人、众生、寿者相,包括以后证到什么清净,也不要我有哪一个法清净想,这样才能够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世尊说:「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一个得须陀洹果的人,心里能有我已得到须陀洹果的念头吗?」须菩提尊者说:「不能有此种念头!世尊!为什么呢?得须陀洹者名为入流,已预入圣人之流,若一有得须陀洹果想,就不能得更进一步的果位,也不应有此念头,不然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智慧。但其心地上已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尘流中,六根对外境清净,是名得须陀洹。」

世尊说:「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一个得须陀洹果的人,心里能作这种念头,我已得到须陀洹果吗?」须菩提尊者说:「不能有此念头!世尊!为什么呢?得须陀洹者名为入流,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或者是预流,已预入圣人之流,得须陀洹者天上、人间要来回七次,要断三结没有身见,身体对你来讲,已经不认为是我自己,身体不管是打坐、生病,不认为这肉体是我的,只是我还没有舍报以前,假借这个肉体来吃饭、睡觉、做佛事,或是利益众生,有这种观念就断掉身见了,如果还没有,生病就很在意了,天天为这个生病很烦恼,这个肉体也不舒服。

最近障碍较多、身体也不是很灵光,左脚都抽筋、发麻,环跳不通,打坐20分就痛,委中穴阻塞了,还是每一天要工作八小时、十小时,那一天陈大德好心去请一位医生来,也就随缘、随顺众生,医生都找来了,不给他看行吗?看就看!摸一摸,说是膀胱经不通,要晚上11点才能治疗处理,主要是治疗我脑部发出声音、听力衰退,这彼此都有影响,最近一个月从禅三以后都是这样子,不去理它,陈大德很热心,一位医生才看完:「我带老师去看另一位更高明的医生!」「怎么高明?是不是看了以后一天可以工作二十小时?医生不要叫我不要工作,每一个医生都说我太劳累了,只要不工作就好了!」说笑!不去也不行。

我带了一票人,另外的病号都带去了,连她一共六个人,到板桥找一位民俗医生,然后推拿、拔罐,拔罐是用蒸气这么机器抽的,把瘀血都抽出来。又昨天晚上不知道什么障碍,反正就是睡不着,念佛也念不来,一片空白,后来不知道几点睡着了,早上六点被阿香电话吵醒,说去寺庙受戒同学很多人发生身体受伤的事,知道后随后就起来打坐,居然可以坐50分钟,随顺着她也有好处,其实本来很忙不想去调伏,在赶楞严咒,这两天有一点坐不下去,障碍很多!随顺她看病也去花钱了,身体也有好一点,然后十一点又去扎针,脚上针灸两针,真的是又酸又痛,用完了有好一点,听力是有进步,耳朵听力好了以后,也可能又会再闭死掉,真是无常!

看医生、把完脉后,医生真的就是这么讲:「你没有病,只要休息不工作就好了!」我说:「对!你不要讲这一句话,因为她告诉我说来这边看诊以后,一天可以工作二十小时,我才来的!现在怎么叫我不要工作?」你不在意这个肉体,还是一天过一天,在意它、天天就为这个身体烦恼,等到有时间再去烦恼,没有时间也没空去理会它,好几个月也都过去了,所以身见不去除,最基本的须陀洹果位都没有,太在意自己身体病痛了,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好像都不得了了!如果你修念佛,念到这个身体不去挂碍,打坐痛是可以忍受,但不是很在意,甚至于对这个身体已经很明白的,不是我的了,为了维持慧命要靠吃饭来养它、要活动、要使用它,有这种认知就好了,真的是要突破身体的执着。

一旦五脏都坏了,那就早一点入灭,早一点换房子,有的人因缘住久一点,在世间有事要做,还是要维持它!讲归讲,虽然不去看医生,生活上我自己还是会调理,物理治疗、磁能环带着,我们健康教室所准备的药物一大堆,吃还是要吃,但吃的还是不究竟,有为法都不究竟,吃了好一点、过了又来,但还是要尽可能的利用它、照顾它,最好是不要工作,休息、闭关三个月一定都好了,每一个礼拜修法,不管这边或者台中的打坐班修法,每一次修法完了,这耳朵的听力就好一点,过一阵子听力又不好,现在扎针了比较好,过一阵子还是不好,总是无常!不要太在意这些!

戒取是不要去守不好的戒,疑心病要断掉、不要胡思乱想、疑神疑鬼,念头冒出来了,不管是真的、假的,都不要再想下去,宁愿信其无、不要信其有!真的有那一回事也不要搞得神经兮兮的,最好是甚么念头都不要起,须陀洹果证到了,看到什么、感觉什么,疑心病也不会冒出来,那才有须陀洹的样子,而心里面超时空感觉到一些事情,但是会疑神疑鬼的,甚至于真的去做了,那才是颠倒。有一些人的行为怪里怪气的,也都是疑心病所致,要把一切法观空,第一个是:「法相者即非法相」,法相是有了,起了一个念头是有了,但是观它是非法相,把它观空,就不会去做了,所以第一阶段一定要先观空,修证不到「空」,就不要去胡思乱想,那是真的吗?那是假的吗?无论真、假都要把它推翻掉。

有位林大菩萨,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的同学,三更半夜三点钟,起了一个念头:「要去高雄!」三更半夜去高雄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做什么?起一个念头就去做了、就这么去了,结果去高雄也没有干什么,过了一、两天又回来。起心动念都随你的心在想,没有办法转自己的心,若再加上冤亲债主作怪,你被耍得团团转,起了怀疑心,人在不如意时,怀疑心都会冒起来,我在讲经说法怎么讲得不顺?这张桌子是不是不对劲?怀疑到方位问题,是不是这个角度不对?心神不宁、天天都在搞这些!修行不能这样,佛像的方位、床的方位、房子的方位,不要去想这些究竟是对、不对?一乱了神、疑心病一来,永远没完没了,即使找仙人来算还是不对。业力不净、随时都有状况发生,不要瞎疑猜,反正我住这个家就是这个方向,不去想这些方位、冲煞,就不会怀疑有什么问题。

当然世间人很多是没有修行,而修行人就不能去执着这些真的、假的、顺、不顺,要看成什么都无所谓,这样熬出来才会有成就,不要突然间又想这佛像怎么了?方位不对了、摆在那里又有什么不好了,天天烦恼这些,倒霉时会破财。像骗子在卖佛像、水晶,逮着机会:「你家里有问题、方位不对了!」讲得你心慌意乱、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办?教你要放水晶,几十万被他拿走了。接着又说:「你家里还要再安佛像,才可以去邪!」或是现在家里所供的佛像不对,一定要铜的或玉的才好,然后钱又被骗了,不要去管这些都没有事,反正我就是这样子,不要起疑心。

修行会神经兮兮的,都是疑心病所引来的,一下子要这样、一下子要那样,要做到心都不动,疑心病就起不来。对家人、同修、同事、一般人,不要抱着怀疑心相处,既使明明感觉他心地不正,你也不要起怀疑心,宁愿信其无、不信其有,压死那种感召的心,这样才能断掉你的疑心病,疑心病不去和神经病没有两样,怀疑东、怀疑西,人一旦这样,哪天会顺?胃有一点不舒服:「我是不是得了胃癌?」烦恼、失眠了,好几天睡不着觉!不放心、去检查,检查没有事还是不放心,再换一家检查,结果也没事:「没有?明明就是在痛!」怎么办?再换一家!搞得神经兮兮的,不去理它,气不通当然会痛!把气打通就不痛了,吃多当然会痛,障碍来就是这种情形,你会疑神疑鬼!

不要讲你们、我也会,天天在生病,偶而也会冒出:「这边是否是有问题?那边是否有问题?」不理它就没有事,越想越真、天天跑医院检查,没病也检查出病来,都是这样!要怎么判断身体有没有病?这个嘴巴最容易判断!这个嘴巴的食欲很好,说他有病那才怪!不可能的!有病第一个反应在你的食欲上,一般人的食欲很好,怎么会有病?不可能的!当然有的气旺,那是另当别论,气塞住胃他就不想吃饭,越不想吃饭气越旺,越旺越不想吃饭,良性循环!就进入大修行境界!

定力不够、胡思乱想的心又没有灭,当然就搞得神经兮兮的,有按步就班在听佛法、学佛法,还可以了解修行的心地原来如此乱、要如何控制?有的人因缘不具足,突然间冒出来,修行有一点境界,是很发心、但控制不了这个心,这都会出问题的,当然因缘好还可以帮他,用中药、用一些方便法门来度过去,不然你心按捺不住、胡思乱想、疑心病很多。

证到须陀洹的行者,这三结的身见、戒取、疑心病要断,才有一点须陀洹的样子,不然三结还没有断,还在用功就是须陀洹向,如果其它粗的毛病还一大堆,那就更不用讲了,离得须陀洹的边还很远,须陀洹是什么境界?须陀洹是入流,这是另一种解释。一个得须陀洹果的人,为什么不能有已得到须陀洹果想?若一有得须陀洹果想,就不能得更进一步的果位!得须陀洹果就心满意足,起码有一个果位,修行要憨直的修,心里有什么毛病就把它断了,不去想它反而再超越!心地不净,再往前走一步,把不净的部分做到了,已经又跨一大步出去,所以不要有得须陀洹果想,才能够进一步去修证,不然你有这种念头,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得须陀洹果不要有得须陀洹果想,就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观照它,须陀洹果是无所有、不可得,要有这种体会。

但其心地上已无所入,得须陀洹果者其心地是清净到哪一个境界?断了三结。三结源于入六尘境,若断三结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流中,眼睛看到什么人、事、物都不会引起你的烦恼,耳朵听到对你有利、不利的语言,都能够自在无碍,香臭味闻是闻了,吃到酸甜苦辣,太咸、太淡也都无所谓,身体接触到软硬坚实的东西,也能够随遇而安,睡木头也睡得很好,所面对、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没有好、坏分别想,这心里面的法就清净了,六根对外境清净,这种境界是名得须陀洹。

得须陀洹果者要天上、人间再来回七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若你今生已经得到须陀洹果,怎么不赶快再用功,以得到斯陀含、阿那含的境界?不要再等天上、人间再来回七次,何必那么麻烦?一上去就要好多的时间,住在天上的寂灭之中过日子,是很快乐、也很无聊!所以在这里,第一个鼓励你不要有得须陀洹果想,第二个要继续努力用功,不要死掉以后还是得须陀洹果位,那就虚耗了这生!

世尊又问:「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一个得斯陀含果的人,心里能作这种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果吗?」须菩提尊者言:「不能有这种念头!世尊!为什么呢?得斯陀含果者名为得一来果,若一有得斯陀含果想,就不能得更进一步的果位,也不应有此念头,不然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得一来果者,实际上并无往来,因去天上一次,再来人间是要证阿罗汉果者,所以说实无往来,这样才是名为得斯陀含果者。」

世尊又问:「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一个得斯陀含果的人,心里能作这种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果吗?」须菩提尊者言:「不能有这种念头!世尊!为什么呢?得斯陀含果者名为得一来果,死的时候往天上,然后再来人间一次就证得阿罗汉果,称为是一来果。若一有得斯陀含果想,就不能得更进一步的果位,也不应有此念头,不然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是要观一切境界无所有、不可得,得一往来果者,而实际上并无往来,已经来了,为什么说没有往来?因为他往天上一次以后,再来人间是要证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也不必再生天了,在人间就证得,所以说实无往来。

以体性而言,体性是空,天上、人间本是一如,无所谓的往来/大部份人会这样解脱。这与佛对「如来」的说法是一样的,《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以这样来观,天上、人间其实都一样,有什么来去?是我们自己在分别天上是高高的在天、在虚空间,人间是在地球上,才有一来一往之别,好像有所往来,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往来,这是从体性上而言。而真正的以一来果的说法,要一来一往最后得到阿罗汉果,所以有来等于没有来,反正他成就果位以后,有一来的这种现象,而实无往来,这样子才是名为得斯陀含果者。」

斯陀含果者要淡薄贪、瞋、痴三毒,断了三结的身见、戒取、疑心病以后,要把三毒的贪、瞋、痴淡薄。淡薄的意思就是要体会因果报应的现象,才不致愚痴,不然「痴」是没办法理解,继续造业,虽然在斯陀含的境界还未有宿命通,但已经可以了知一些因果的现象,像聚集在一起的一定是有缘,才会聚集在一起,恶缘的一见面就要吵架,而且吵架的往往都绑在一起,不会离开,这是恶因缘。有因有缘才有果,即使没有宿命通你也可以知道这些事情,在心地上你也可以感觉出因缘的深浅,过去世所结的因缘厚薄,从感觉上或行为上也能有所知。但凡行为上是打死也都永远绑在一起,那缘是很深的;若是这边跑、那边跑,藕断丝连,也是有缘,但缘是比较淡薄的,斯陀含果者就有能力去分辨这些事情。

宿命通是可以去观谁与谁之间的因缘、哪一世的因缘、过去几世的因缘,或者八万劫以来多少的因缘?这要到阿那含的境界才观得到,但还没办法摆脱其业缘。而斯陀含果者还没有宿命通,没有办法观这些因缘,但是已经淡薄了。淡薄的意思是已经稍微懂了,从心的感觉上、行为上,或者是在做梦的时候会现一些境,梦中现了哪一个朝代?哪一些人与自己有关?

我们第二期有一位刘同学,她说:「有一次就梦到张老师在讲经说法,教导很多的比丘尼!」我说:「那你也应该在里面!」「我没有!」「能够现那个境代表你也有,不然你怎么会有这个境?」有时候在梦中也可以知道一些消息,这是在斯陀含的境界,或者是还没有到斯陀含,须陀洹也可能有一点感觉,这是因果的道理,没有办法有宿命通,但是可以感觉一点,能够继续熏习、听法下去,总是有因缘的,或者是来一次就不能来的,那是缘不深、没有因缘!

另外贪、瞋淡薄,贪来讲,是妄念会起来,但不会去做,或者是起来了,不好的欲念会警觉,然后又消下去了,这是淡薄贪;瞋心是要发脾气的念起,你观照它、它就伏下,不会让它发作,在执杖牧牛之间,这种习气还有,会冒出来但是你警觉、控制它,不让它发作就是淡薄它了。在修证过程之间要去体会这些,同事、同修、夫妻之间,你没有警觉,让它大发作,或者是有冤亲债主来时,因缘来你要发作,不发作也不行,你随缘发作,但发作了也要能警觉,能少发一点就是让它淡薄一点,可以控制就是淡薄,不要太认真的吵!

对同学若不是因为要转你的业力,真的很难得跟你发脾气,有几位同学发脾气,因缘到了为要转你的习气,也就配合你的演出!你生气、我也生气,生气完了以后就不在意,事过还在钻牛角尖就没有淡薄了,要像祖师大德一样,对徒众打骂,完了以后大家喝茶去!好像没有发生过那件事情一样,要做到这样就是淡薄一点,如果是架吵完了,回去以后越想越不甘心,越想越钻牛角尖,那是太厚了没有办法淡薄,所以在修行之间的淡薄,在观心的时候是最容易体会,就是不如意的时候那个瞋心一直冒出来,你观照它,它就不敢再发脾气,就会慢慢的伏下。这个觉知的心,与发脾气的妄心,两者是对立的。它起来你看着它、它就下去,如果真的冒出来让它发了,是你的理性没办法控制它,这是业力在牵扯,也是我们的心还没有淡薄。

以后学习断瞋心要去体会它,夫妻在吵架、脾气在发了,另一个心很清楚的看着,里面那个是非常平和安详的,但外面的是说话大声、脸色不好有一点变色,这两者一个是如如不动的体性,可以观你自己在发脾气,然后慢慢的大脾气变小脾气,小脾气的心起来观照它、才又下去了,根本发不起来,这样你就淡薄了,在淡薄之间就在斯陀含的境界,在修心的时候才有办法来讲淡薄。在须陀洹的境界还没有讲到贪欲心、瞋心的淡薄,要怎么淡薄?他都还没有进到心里面去,还在身体、戒律的表面行为上作文章,心的部份只谈到疑心病。斯陀含在这方面是实修的境界,你要去体验它、然后控制它,让它越来越没有脾气,这个瞋心最后是这样也好、那样也好、什么都好,自然就淡薄了,这样做到就有斯陀含的果位,不要有行为上的发作,欲望、欲念、瞋心这些虽然有起来的样子,但是不发作、又让它伏下,这样就淡薄了。

世尊又问:「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一个得阿那含果者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吗?」须菩提答说:「不能有此种念头!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果者名为不来,若一有得阿那含果想,就不能得更进一步的果位,也不应有此念头,不然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而得阿那含果者,虽谓不来,而实无不来,因利根者才实无不来,在五净居天上即能证阿罗汉果。然钝根阿那含果者,却还要来人间一次,始能证阿罗汉果,故得阿那含不来果者,并不是不来,所以才名为得阿那含果者。」

世尊又问:「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一个得阿那含果者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吗?」须菩提尊者答说:「不能有此种念头!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果者名为不来,若一有得阿那含果想,就不能得更进一步的果位,也不应有此念头,不然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观一切境界无所有、不可得。而得阿那含果者,虽然名谓不来,阿那含就是不来,而实无所谓不来,为什么说不来,又说实无不来?这里面有两层意义,因利根者才实无不来,实际上不来人间一次,他可以在五净居天上念头一转,断了五上分结即能证阿罗汉果。

然钝根阿那含果者,却还要来人间一次,始能证阿罗汉果,故得阿那含不来果者,并不是不来,所以才名为得阿那含果者。在五净居天,假设比较低的三天,智慧是比较低一点,就是钝根的,阿那含果者还是要来人间一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在一般的讲经说法,不了解天所居处的以及根性,有时候会讲的很不圆融,为什么又说:「不来者实无不来」有的来、有的不来,钝根的不能在天上直接悟,为什么?天上的天神没有脑细胞、不会思考,所以还要再来人间出生做人,人间的好处就是这个脑细胞可以思想、思惟修,可以从内心里面开发出智慧,把五上分结的习气彻底断尽,就可以证到阿罗汉果。

在天神、地狱道众生、鬼神道众生、畜牲道众生更不用讲了,都没有办法去思惟、去修行,都没有智慧、智慧不够,真正有智慧的是以前修的,所以在五净居天、色究竟天(最高天)的圣人,就可以直接在天上断掉内在的五上分结,就可以直接证得阿罗汉果,天上、人间他来回自在了,所谓来、不来都一样的,在人间的阿罗汉也是一样,一下子跳到色究竟天,他都可以到,他的神通要去天上、人间,哪里都可以做到,所以阿罗汉依他的因缘,要生哪一天他就去了,因缘完了他又下来人间。

这一段所讲的:「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要了解为什么有的来、有的不来?要知道它的道理所在,不来的就是已经在五净居天直接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不必来了。要来的是智慧比较钝一点,要再来人间,利用我们的脑细胞来修证、断掉五下分结的身见、戒取、疑心病,以及贪、瞋这两个更微细的毛病,断尽以后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再来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也有宿命通,然后学习与众生之间的心念不再交往,或者是感召了也不受它的影响,因为没有欲心了,不会再出生做他的儿女,自然就能证得究竟解脱。

世尊又问:「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呢?得阿罗汉果者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吗?」须菩提尊者答说:「不能有此等念头!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无有一法名阿罗汉,若有一法可执,就不是阿罗汉,得阿罗汉道者不能有得阿罗汉道想。世尊!若已得阿罗汉道者作这样的念头,说我已得阿罗汉道,起此种念头时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故不能说得阿罗汉道。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心地清净,人中最为第一,世尊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宾里从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尊者是乐阿兰那无诤行者,以须菩提尊者实无所行,无有一法可得,而名为须菩提,是真正乐于阿兰那无诤之行者。」

世尊又问:「须菩提!您意思怎么样呢?得阿罗汉果者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吗?」阿罗汉果、阿罗汉道这翻译的名词有一点不一样,道是有修行的境界,果是一种修证到的实质上心地所成就的果。

须菩提尊者答说:「不能有此等念头!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无有一法名阿罗汉,这与阿耨三藐三菩提一样,是没有一法可得,称为是无上正等正觉,要得究竟解脱,也没有一法是名阿罗汉,若有一法可执为是成就阿罗汉,那就不是阿罗汉,得阿罗汉道者不能有得阿罗汉道想,连一个法说我有阿罗汉的境界,我有得到阿罗汉的这种念头,或者是我心里面有什么法、神通力、解脱力、什么法都不能执着,这样才是阿罗汉。

说我已得阿罗汉道、有阿罗汉的果位、有五神通、有漏尽通、心地上三毒净尽了,这些念头常执着在心里面,那就不是阿罗汉,或者心理上有比人高一等,我有阿罗汉想,那更是未证谓证,并不是真的阿罗汉,这是增上慢人,所以心里面都不能有一个什么想法,只是真的三毒断尽,连三毒断尽也不能说我断了,这些念头都没有,确实是人、事、物所接触的,没有要去讲什么、要去争辩什么,或是得无诤三昧、得阿那兰行,这样才是真正的阿罗汉,有一法可执就不是阿罗汉,得阿罗汉道者不能有得阿罗汉道想。

世尊!若已得阿罗汉道者作这样的念头,说我已得阿罗汉道,起此种念头时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相,有一个我,我已得阿罗汉道;有一个我,我比人、众生高一等,我已得阿罗汉道;有一个没有寿命的阿罗汉想法,说我永断究竟生死涅盘,这样就不是阿罗汉,有这四相故不能说得阿罗汉道。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世尊常说我得到无有争辩的正定能力,心地清净,这种心地的清净是在人世间,所有阿罗汉里最高的、是人中最为第一,世尊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在众多离欲阿罗汉里,我排第一名,这是世尊在赞叹我,世尊!我心里从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我从来就没有这种想法,但是我自然的就能做到无诤三昧,不去跟人家争辩什么(因为须菩提尊者是解空、悟空第一),没有什么可以讲的!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尊者是乐阿兰那无诤行者,我是自然的进入无诤三昧之中,以须菩提尊者实无所行,我对世间的一切人、事、物,超时间、空间的一切法,实无有一法可得,我不必去争辩什么、也不想去争辩什么,这样才是真正的是我而名为须菩提,也才是真正乐于阿兰那无诤之行者的心地状况。」

得到阿罗汉果的没有阿罗汉想,面对所接触的人、事、物,也没有想要去讲什么的心,世间的因缘就随缘发展,无须多言!像今天灵岩山寺发生的事情,我们有一位同学说以前要发生车祸,也有一种直觉,但还是心如如不动的去面对要发生车祸,撞就撞了、也撞得自在无碍,他说今天早上也是一样的,要跨上搭的架子时,如同以前要发生车祸的感觉一样的,但是也不能讲,还是跨上去了,共业就是这样子,跨上去、发生事情了再来处理,共业有时候要发生还是要发生!受戒不顺、障碍就多,这是冤亲债主或自己的福德都不太具足,所以平时要多积福德、多回向法界众生、多修行,自然水到渠成,受戒就圆满了!

(2005.04.09. 讲于 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