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九品   一相无相
                  200
5.03.05.   12 讲(4)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九品   一相无相

(三)、名词解释(续)

前言─话说「随缘」

我们对于身体的病痛还比较无所谓,有心理的病那就麻烦了,我的身体是在生病,你们的心有的人病得很厉害,都不知道怎么去克服?不知道怎么去观因缘?为什么最近《金刚经》一直在讲「四果」?四果都是依心的清不清净来成就的,不是依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而成就,有禅的境界心不净,连一点果位都没有,只是有世间的天报,所以心的毛病比身体来得严重就不好。

身体无常,今天好、明天就坏,明天坏了、后天又好,总是好好坏坏的,也不必太去在意,但是心很重要,你有什么毛病?听经闻法不能去抓住重点,听归听,每一次上课是上了,佛法却用不到你的生活起居上,也等于是浪费了时间,希望你们从心地上去下手。

当然《金刚经》是在讲空、有不二的修证,世尊从我们不懂佛法,慢慢的把我们带引上来,从《阿含经》讲戒律、讲修行的法门,一直讲到没有转掉心里的毛病是得不到果位。在我们有生之年听闻到佛法,不要只在大乘里面讲理论,要在小乘的这种真正实修上面去转内心里面的执着,一句话悟了、懂了就要去做。

就像前几天有人问起什么是随缘?随缘是很好的一个佛法,我是常常随缘发脾气,要让我发脾气是很少的,大发脾气发了两次,虽然表面发脾气,但是内心知道是什么事?随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有所执着,不要依你的喜怒哀乐去做什么,有时候贪爱心不但障碍你自己、也障碍别人,心要清净也不要认为自己所思、所想都是对的,不要讲、不要想、什么都放下。修佛法只有这样,不去跟人家讲道理,因为你的行为都受到冤亲债主所控制,又没有智慧看出来,天天都在人与人间搅和、起是是非非,对于这些 ,修行人要彻底的了解,所以要少讲话,把那个妄心打死掉,不要都认为我是对的、我是有理的!

世间法没有什么对、不对,只有因缘果报的现象,发生的就是该发生,要去转业力,业力来的时候都是受到冤亲债主所左右,人家旁观者清,给你点了一句话,您要能随缘去做,没有自己的喜爱、厌恶,人家要 怎么说就随缘去做,这就是随缘,随缘就能超越业力的牵扯,或者走出业障。随缘对修行可以去掉我的执着,不会认为我都是对的、我都是有理的,世间的因果报应不是有理、无理,都是三角关系,夫妻、儿女之间再加一个冤亲债主,在那里搅和。没有智慧看清楚这样、又执着己意,这样学佛法都白学了,要学空、要学忍辱,不要动脑筋去想合理、不合理?该怎么做?别人所建议的就要随缘去做,因为诸佛菩萨不会现身,你因缘福德够了,祂往往会透过第三者来跟你讲话,你会顺着这个因缘去走,业力就会转了。

自以为是、认为我这样是对、我这样是好的,因为你的执着就脱不了业力,所以不会观因果就是愚痴,贪、瞋、痴的痴就是不明因果,没有神通力、没有宿命通,起码可以学这个随缘,师兄、师姐怎么讲?我就顺着去做!有时候诸佛菩萨会透过师兄、师姐的嘴,教你这样做、教你那样做,只要为大家好的、为你家人好的,为什么不去做呢?做了 ,业力就会转,随缘就是别人教你怎么做?就顺着去做,当然别人不会教你去跳海、教你去做坏事,都是教你去做正面的事情,但也不会花很多钱。

不要说麻烦或者想会影响到别人,其实这些都是你的业力在牵扯,随缘自然就可以走出不如意的一家人共业,随缘可以修我们自己的执着,修佛法本来是逆向操作,既然《金刚经》讲了一大堆的道理 ,听不懂,听懂了又不会去做,其实不管空、有还是要随缘,随缘也可以阐述空、有的道理,要空四相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第一个我相要空,怎么空?随缘就空一切的我执了。

一法通、法法皆通,因为身、心两者,身体怎么变化?气通了每个人都一样,有什么不一样?稍微通的、半通的、全通的,内、外道都一样,只是佛法在求解脱,在心地上、从戒律上、从烦恼上去转,只是这样地不同而已,外道只是执着那种一切真如性的反应,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四空处定的境界、无想定的境界,有境界就执着在那里!佛法所不同的就是不管什么境界,对于内心种种的毛病如何把它断掉?断掉三结就有须陀洹果,然后再加上淡薄三毒(贪、瞋、痴),让它微薄一点,就有斯陀含果位,断了五下分结就有阿那含的果位,永断贪、瞋、痴三毒都不去犯、慢心没有了,就有阿罗汉的境界。

这些果位都是从心地里面去印证的,不是可以发什么通了,不是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心性都起了无量的能力就有果位。无量的能力在世间禅就有了,这与解脱果位扯不上关系。佛法听了那么多,道理要懂!不要听归听、每一节课都到了,回去却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怎么是修行呢?修行是从自己做起,进而影响家人,让整个家庭和乐,没有纷扰的事情,再扩而大之去帮助亲戚朋友、不认识的人,要有这种能力,要发菩提心、去行菩萨道。

 

2.须陀洹果

须陀洹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预流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旧译入流,又译作逆流。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十八有学之一。意指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达违逆生死瀑流之位,称为逆流果。盖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此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趋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十五心间,称为逆流向,又称预流向,即预流果之因位。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

关于声闻「四果」大家已经了解了,是从心地里面要证到哪一些境界,才有什么果位。所以要从心地里面下手才是,不要在文字般若里面看了半天,还不懂怎么修?心要怎么修?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是闭嘴,另一个是行为不要乱动,另一个是心不要乱动,只有这三样事情而已,为什么讲这么多的佛法?其实也都离不开这三样,身、口、意三业清净。

现在我们细分一下,须陀洹果的修证方法跟本经典讲的要怎么修入?因为从讲经说法以来,没有从小乘的《阿含经》里面去了解,很多讲《金刚经》的人,也不会回过头来去讲这四果的基本修行,我们已经花了三次的时间在讲这四果修行,主要还是要让你了解修行,跳过小学、中学要去读大学,虽是高材生,但是有很多你还没有学到的,或者自以为是的认为到大学程度已经看得懂,但是基础的课程不稳固,显现在心、身上面的就不清净。关于四果,经典上是怎么讲?我们再做讨论!

须陀洹是预流果,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预流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见惑是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外尘境,所知、所感有没有断掉你自己的想法?或者已经看到四圣谛的苦、集、灭、道的道理、十二因缘的道理、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道理,但是还做不到,做不到就要用功,先断外尘再修内心,现在面对外尘境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我们简单讲,就是每天所面对的柴、米、油、盐,外在的人、事、物是不是都很自在?如果都能自在,再断掉身体的「身见」执着,要去突破色身。

突破色身,一个是病的时候不要管它病不病,然后打坐的时候能够入二禅没有身觉,身体感觉已经没有了,只有一个心识;或者痛已经对我不造成一个痛,身体气机旺盛、快乐,也不执着那快乐,忧喜苦乐这个心也慢慢能够断,这样才能慢慢往上走。

第一个要先断身见,第二个要守戒律,不要去守一些邪戒,不正当的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戒律,就不要去乱持,像不吃油、不吃盐、不吃什么的,这种不是戒的戒,对心改善没有用 处,只是对你的行为变成一种错误的误导。不吃盐就不会高血压,是没有错,但是身体没有力气;不吃油可以减低你的欲望,尤其是性的欲望,因为所有的性贺尔蒙都是由脂肪、胆固醇来合成的,没有吃这个当然身体病 奄奄的没有力气,所以没有淫欲心。这样持是本末倒置,不是用这种邪戒来让你没有淫欲心,要从你的根本的心里面去断淫欲。

从根本去断淫欲,就是我吃得再好、再多也不会起淫欲念,这才是正确的,不是用饮食来控制你的淫欲,这不正当的戒律,是谓戒禁取见;疑心病、怀疑心,是人最根本的敌人,没有境界疑心病重,有境界疑心病更重,因为所跨的空间不是两度、三度,甚至于四度,所感知的不是人的层次,还有非人、还有诸佛菩萨、还有过去、未来的事,而不能定下心来,自以为是的疑心病一大堆,这三个习气如果有所见,而不能断掉都是属于见惑的范围。

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是须陀洹果,是十八有学之一,无学位是阿罗汉有九位,有学位是地前菩萨或者是阿罗汉以前的,十八有学位第一个是须陀洹,须陀洹还没有得到以前还有一个须陀洹向,也是十八有学位之一。须陀洹果旧译做入流或者逆流,入流是入圣者之流,逆流是逆五尘境与心地不清净之流,也就是眼睛看到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物,本来不以为然的,现在要逆向操作,不要看进去,要学这个能力,若不是为了度众生、不是为了度他,可以不必跟人家计较,反正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而为了度他,有时候随缘去办,我刚刚讲发脾有发脾气的道理,发脾气是用比较重的方法来转你的习气,受了我的发脾气,也能够自在不去罣碍,你就进步了,如果你很在意,然后慢慢转、慢慢不在意,就是你的进步。但我发脾气发完就完了,当下发、当下就完了,虽然表面上在发脾气,内心一个心如如不动,这是随缘在转你的业力、让它消掉,成就你的心地 ,藉这个机会让它改进,每个人用大法,他如果能够悟出来,这个进步就很大,表示你的死穴就在这里!

每个人所犯的毛病不一样,有的贪心很重,像优婆毱多尊者就会让他破这贪心,有的瞋心很重的,尊者就想办法破解他的瞋心,让他不再随便发脾气,这样心地自然就清净了。有的愚痴病不知道因果的道理,像我刚才上课所提的这些事情,看不出家里的冤亲债主在那里搅和来、搅和去,一家人天天吵来吵去,这些就是患愚痴;我们要断的就是贪、瞋、痴这三个根本烦恼,以及邪见、慢心、疑心病,这六大根本烦恼要断尽。

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达违逆生死瀑流之位,称为逆流果。盖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须陀洹果者,是逆流果,知道是眼、耳、鼻、舌、身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不关我的事、看了都自在,要帮他的就要对这件事、对这个人好好的下功夫,下功夫就是帮他处理,处理有正的、顺的、逆的,用什么法?随缘!不刻意去安排要怎么做?是随因缘凑成了就去发作,发作完了慢慢去观这个人,智慧高的过几天就转,智慧低的,过几个月总是会转,转出来就会成就,会断他根本的毛病。

像优婆多尊者在度化众生,会善观众生的死穴在哪里?离不开贪、瞋、痴、疑种种的毛病,他执着哪里?就破解他那一点,他就悟道了;有的人很喜欢布施,你教他再布施就没有意思了,因为他已经舍得钱财了;有的人没有瞋心、他心平气和的,怎么駡他、他怎么好,再教他不发脾气,那就多余了,要看他的重大毛病在哪里?要点醒他最大的毛病!菩萨要有善因缘去观众生的毛病在哪里?有的落于小乘的,要把他转成大乘,因为一入小乘修行,可能会错过一万劫或者两万劫时间,假设你今生可以证到辟支佛果或者阿罗汉果,还要花一万劫或者两万在那里游荡游荡无所事事、以寂灭为乐,你何不在今生之间发菩 提心去帮助众生,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就不必住在小乘果位之间!每个人所犯的、所执着的毛病都不一样,菩萨都会懂得这些,讲开来让他能够超越种种的这些心病,甚至于临门一脚、踢他一下,他就上路了!这是菩萨随因缘在做的事情。

须陀洹当然是不高的果位,但是要做到须陀洹果也不容易,预流是预入圣人之流,意指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预备进入而已,还没有得到,得到了才是真正阿罗汉果位。如果须陀洹(srota-āpannasrotqpanna)翻成逆流,就是对修行来讲,第一个一定是断六尘境,要摒弃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接触的这些都要自在。预流与逆流,虽然翻的名词不一样,但是角度不同,预流是对好的修行果位来讲,已经快进入圣人之流的第一位;讲逆流是修行境界的法门,是要逆流、逆向操作,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接触的六尘境,不要在那里搅和、在那里钻牛角尖,都要放下、不要在意,这样就有须陀洹的境界。还有些外道、邪道,因心不净而还有害心,害人之心,想用意念害人、想用符咒害人,只要有害心,就不是须陀洹果,哪怕会飞天走壁,连一点圣味都没有。

断三界之见惑已,声闻乘行者要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见惑。见惑有两个,大略的解释,一则是六根对六尘所接触的境不要去执着,二则是见了道以后,我知道方向怎么样?道理懂了,见道但是还做不到,我知道要断贪,但是还没有断掉贪;我知道要断瞋心,但是还做不到,我是在断这些毛病;我知道要懂得因果报应的现象,但是我没有那个能力知悉,没有办法做到心自在去应种种因缘,这是见惑。见惑去除以后,再回过来进一步的就是沙尘惑,就是要断修惑,也就是因为我懂了道理,但是做不到这些,每一个都要用闻、思、修来让我的心清净,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果位。

断三界见惑,方能够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此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趋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十五心间,称为逆流向,又称预流向,即预流果之因位。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见道者有十六个心,你做了前面十五心间的一个、二个或者三、四、五个等等都称为预流向,如果得到预流果,就连第十六个心能得。前面十五个心断了,第十六个心(如后面的附表)也断了,就得到须陀洹的果位。预流果的因位是逆流向、预流向,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向就是知道方向了,我要修心、我要断贪欲心、我要断淫欲心、我要断瞋心、我要断这无明的因果报应等等,这种不明了的心,这些都是预流向的圣人行者要做的。如果做到就正式成为预流果,预流果为修道位,进一步就要修道,修那些做不到的道理。《杂阿含经》每经都很短,但是里面都是偏重戒与行,教你怎么修行?不是大乘经典教你怎么圆融这个心性?再举一经阐述四果境界。

《杂阿含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随顺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境界有何差别呢?心地清净与否,程度不同都有差别,有差别就有不同的果位,差别在哪里?

「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增上者adhipati,即增胜上进之意,亦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强大。若依增上心论道,是为经(素怛缆sutra);若依增上戒论道,是为律(毘奈耶Vinaya);若依增上慧论道,是为论(阿毘达磨abhidharma)。所以此处经云增上戒,是以戒为主修,增上道行。

我们修佛法,常常在讲戒、定、慧三学,戒是摆在第一,我们修心却不能控制心,那只有从行为上去规范自己,你去受戒,然后依着戒律规范你的身、口、意三业,一旦在戒律上发起很大的心,在这方面使它能够增上,也就是做得非常的好;戒律是戒律,有的人戒律是对自己来说都很给与方便。但是有的人守戒很严格,守戒严格就是增上戒学;那些律宗的行人,都有很高的修证。以前讲过,在正法时期光守清净戒都不犯,就可以证到阿罗汉果,因为守戒律清净、心地清净,阿罗汉果就有五神通发起,然后再证得漏尽通,这是正法时期的时候。

在像法时期,光守戒律修行就不行,因为守戒律的心在愈后面没有办法增上,使不上力道,都是落于方便戒,做不到就给与方便,愈方便就跟心的清净度不完美,都被打了折扣似的,不能称为增上戒,戒变成方便戒。如果你在守戒律方面很严格的话,光守不语戒,可以产生神力,得到「说话算话」,讲出来的话变成真的。戒律看起来好像是一种规范你的身、口、意而已,不是的!是会产生神通力,这要自己去试,如果对守戒律很严格的话,才会感觉到其威力。

我为什么讲出来这句话会变成这样?变成真的!轻描淡写一句话,最后结果正是这样子!戒是无上菩提本,不是只有觉悟,有时候连事情、众生之间的因缘,你讲出来就算数,对于守戒律者,若再加上发很大的心力,在戒律上规范你的身、口、意,这就是增上戒学。

「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

有的守戒是守戒,但是常常处于方便。譬如今天斋戒,有时候肚子饿了,怎么办?喝流质的吧!师父就给你方便,给你方便就不是真正的增上戒。我看很多同学有时候很执着,对戒律很执着,这就是增上戒,你叫他牛奶可以喝一喝,不然钙质会缺少,「牛奶不喝,因为牛奶是荤的!」好!这就是增上戒。方便者就不是很强调这戒律;只要求得心安、只要求得对众生能够度他们,这种以众生为主的,菩萨都会偏向于方便,要方便相对的心的成就会比较少。所以菩萨要无始劫以来这么一直在菩萨道上打滚就是这样子,不能成就!为什么阿罗汉那么容易成就?他把所受的二百五十戒,都用增上戒这种行为去守,是很容易成就的,五通马上就会发起,进而得漏尽通。

「不重于定,定不增上。」

戒增上,但是不重于定,定不增上。如果光有戒律,但是不从心地、不从禅定中去学定,变成一种偏向于戒而得心不宜,这种没有真定可言,应该要戒、定都要有。普通都是从戒之间来得到定,菩萨并非是,菩萨是用智慧之间来得到定,所谓定就是管这个心,碰到种种的障碍,人、事、物都能够管住这个心,让它能够没有烦恼、自在,这样真正的首楞严大定就是在学这个,禅宗或者是大乘菩萨,都是以智慧来得定;而有戒增上,但是定不增上,这样就不完美了。

「不重于慧,慧不增上。」

有戒增上,但不重于慧的修证,就没有慧增上,这是菩萨才会重于慧。菩萨重于慧,但是若不重于戒,有一个危险是很容易着魔,这样不好!不管怎么样,戒、定、慧三学,能够平均发展是最好。小乘偏于戒增上,大乘是重于慧增上,邪魔外道他们也能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守戒律、也没有办法得正定,最后常常落于魔道。

「于彼彼分细微戒,」

不管戒、不管定、不管慧,于彼彼分细微戒,在戒律上,每一个再把它更细微分,戒有行戒(行为)、还有心戒,心里面认为心平,就是守戒律,菩萨是守心戒,但是什么是心平?有的是犯了戒、不正当的,自己犯了他也是心平气和,这种不是真的心平,真正菩萨犯戒是为了众生的,不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来犯戒的,为什么为众生犯戒?为了要度众生,让众生上路,但没有大菩萨的境界,难免会犯戒。犯戒以后你自己要忏悔,忏悔到心平了,那就是所犯之戒律就不算是一个罪,就不会有罪恶感;心平就是你在弥留状态或者碰到冤亲债主的时候,它会指出你以前所犯的过错出来,这时你是不是心平?不是说没事的时候,理智很好、今天身体很好,我想起了所犯的毛病,结果心也很平,不是这样子!

要真正的心平,是在苦难、患难、危急时,你对于犯戒事能觉得心平,最重要的是在冤亲债主来了或者诸佛菩萨来考你,常常点出你所犯的那个戒,对所犯的那个戒,知道犯了却能够心平气和,不为所犯的戒而有罪恶感,那才是心平!对于这种层次要了解,不是太平时,对所犯的戒心平,你说没关系!有关系、没关系是在弥留状态、或者在冤亲债主来时、或者诸佛菩萨来验证你、考你时,是不是也都觉得无所谓?

最好是我们犯了什么微细的各种戒,都要忏悔!不要认为无所谓,同学常常犯了这种白色的谎言,犯戒就是犯戒,或者是为他人好,讲了违心之论,这也是不应该的;若对戒律不是守得很严格,譬如不妄语戒,小的不妄语戒,你常常用白色谎言去骗他一下,其实是骗你自己,不是骗他,因为你的心以后可能有一段时间不平,不会安定就麻烦了,一错乱心就迷糊了,一迷糊哪个时候果报就来了,我们希望微细的犯戒,要有心去反省、去忏悔。

「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随顺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

我不说这些戒,你就不能好好的去受持,堪能就是去受持这些戒律,若彼戒随顺梵行,对所守的戒,都是以清净行这么去做,梵行就是清净的戒律、行为去做,而且不是很勉强的或者是我做不到很勉强的要去做,这不是戒坚固。应该是做的很自在、随意的,没有勉强的这么去做到清净戒,这样才能饶益梵行,对修清净行才有帮助。

当我们戒还不清净时,常常就有一点勉强去做到,譬如我不杀生,看到家里有蟑螂、蚂蚁在爬来爬去,心就很不顺、又不能犯杀戒,巴不得家里有人来把牠打死掉算了,这种就是很勉强的、不能随顺,不能随顺又怎么成就戒清净行?没办法!没有办法对你的梵行有所帮助;对梵行能有所帮助,真的得到清净行,而且能够久住不犯,久住梵行,像这样的比丘,真的是戒坚固了。戒坚固第一个要随顺,然后对于梵行真的是正面的、有益的帮助,然后不必守戒,也久住在清净梵行之间,这种出家人可以说是戒坚固了。

「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

以戒为师,这种心态永远都自然的存在心中;在世尊入灭前,阿难请问世尊说:「世尊入灭后,我们要以什么为师?」世尊答说:「要以戒为师!」有一位老师永远在周围之间你不会去犯错,永远有个戒清净的行为在你的脑筋,永远不会去犯错。

碰到什么事情,那个戒律自然就应缘起来,你自然不会去做恶事,这是很自然的,我常讲守戒而不住戒,就是这意思。虽然去受菩萨戒,不管是大戒或者其它的小戒,都能够没有一个守戒的心,但是也没有去犯戒的这种行为或者心意,都没有!常顺这境界而产生戒体。对上面所讲的这种观念来持戒而学,这么慢慢做、慢慢做,会得到什么好处?

须陀洹要断三结,才是真正的证到须陀洹的果位,第一结是还有身见,身见为第一,你这个肉体气还打不通或者一打坐脚就痛、或者进不了二禅境界,这身见就永远没有办法灭。外道执着我有这个身、我有这个气,五根是依我们这个身所具有的,五根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甚至于心性,它会产生一种超能力,你一直在执着这些,这些都是属于有身见,要修到须陀洹的果位,身体所知、所见的超能力这一部份,也都要摒弃!

不是只有身体不见了、把这肉体看成不是我的,不是祇有这样!还要你的见性、闻性、嗅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等等的真如性现起它的神通妙用时,也都不能执着,一执着就在色阴魔相中,色阴魔相都是在讲这些,眼睛可以超眼见、可以隔见,耳朵可以突破人的层次、可以听众生心或者所有的这些有形、无形的众生心,你也能够突破、不在意,这些才是破一切的身见。外道反而逆向操作,常常都是执着所修证的,我有这能力,觉得非常好!执着这个不放,那就没有办法修心、没有办法断身见。

三结的第一结最重要的就是身见,小乘南传把身见称为是邪见,把身体当做有,把五根或者见、闻、嗅、味、触等等的真如性,所产生的这些功能都认为有这回事情,是永远没有办法突破色身的成就。般若智慧就是身能够突破了,见、闻、嗅、味、触、心性等等的真如性也能够突破了,这才是破掉身见,这也就是已经进到色阴魔相的范围。当你修了,身体没有进入这种状况,心也没有从这些状况走出来,那你这身见根本没有破;要了解身体不是我,你可能可以感觉;痛不是我,你可能可以体会,但是五根所现的种种真如性的功用、超能力,有没有办法摆开?能够摆开、那身见才真的没有,在二禅境界以上有这个能力;一旦没有办法摆脱这些能力,色阴魔相还没有通过。须陀洹是在二禅以上要去修的身、心或者一些超能力都要突破,不能突破则三结的第一结都没有通过!

戒取(戒禁取见),不是守正戒的,哪位师父或者法师所讲的怪里怪气的戒,你不要去学,或者有的修打坐,能够观到众生生死去处,就学狗戒、鸡戒。譬如经典上所讲最明显的例子,一只狗天天吃人的大便或者汚秽的东西,结果死的时候牠升天了,你说狗的行为,光吃人的大便或者汚秽的东西就能够升天,你不知道因果,因为在初禅、二禅还没有宿命通,要到四禅以上行者才有,四禅有宿命通或者阿那含果才有宿命通,阿罗汉当然更有宿命通,在这时候可以看到这只狗死的时候牠化成一位天神,然后升天去。就要学狗戒,学狗去吃人的大便、吃汚秽的东西,希望死的时候也可以升天,这种就是戒取见。不正当的戒或者自以为是的戒,这些都是戒取见;疑是疑心病,这些都要断掉它。

以身见、戒取、疑这三个标准来看看我有没有犯?能够没有犯就有须陀洹果。当然第一个摆在前面没有讲的梵行,也要能做到,就是要断掉淫欲心,我们在家居士难就难在这里,如果两个夫妻同修都能真修行,那很好!也都知道道理,能够断淫欲心,欲都没有了!吃的好不好反正都是心清净,夫妻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都没有这些性行为,也没有这种念头,如此在断了身见、戒取、疑心病,你就有须陀洹的果位。

得到须陀洹果位的行者,不会再堕落到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经文讲的很清楚,虽然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但是心没有断掉身见、戒取见、疑心病,还会堕落到下三道,不要以为修行到四禅天、三禅天、二禅天都出生到色界高天去了,就很高兴!不用高兴,天寿尽了照样再轮回,甚至于还有机会堕到三恶道,因为你以前所造的业,这个因没有灭,天上的果报先受完以后再堕落,还会下三恶道。在今生能够修断身见、戒取见、疑心病都没有了、淫欲心也没有了,保证你再来天上、人间七次之间,有七次下到人间来的时候,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小乘的经典讲这些,讲的比较清楚一点。

「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

有了须陀洹的基础,才发菩堤心就可以趣向菩提前进,往后四菩提是明心菩提、伏心菩提、出到菩提,菩萨是求最后的如来菩提。发菩堤心以后,就要做伏心菩提,调伏你的内心,第一个先断你的淫欲心、第二个断身见、第三个断戒取见、第四个断疑心病,断完了就可以初步心明,得到明心菩提,但还没有到,就正趣向明心菩堤前进,向出到菩提前进,从世间跳到解脱彼岸的出到菩提,最后、最后行菩萨道的行者,无始劫以后将成就如来菩提,就是无上菩提,也就是如来菩提,要有这四个菩提。

每位成佛者都是得到无上如来菩提,行菩萨道的行者是跨在出道菩提与菩萨道之间,菩萨道没有菩提、只是累积智慧,还没有得到如来菩提的境界,但是行者既然发了菩提心、修了心、断了三结,然后修明心,明心也见性了,明心见性以后再突破上去,是得到阿罗汉果、得到出到菩堤,出到菩提以后行菩萨道,累劫在这边度众生、圆满你的智能,佛是以智能无量为主。得了须陀洹果有三个好处,第一个是不堕恶道,不会堕落畜牲、不会堕落鬼道、不会堕落地狱道,有机会向后三个菩提方向前进。

在得到如来菩提过程之间,或者阿罗汉、出到菩提之间,还要天上、人间往还生死七次,这七次在前几次讲课,常常讲这例子,不要以为这七世来人间,好像可以过得很完美的生活,不见得!当你造了哪个业,得到很重的果报,虽然来人间还是要来受苦!像优婆毱多尊者有一位弟子,他证到须陀洹果时,已经很满意了:「我已经可以不再堕三恶道!」他就不再求上进!尊者告诉他:「不要以得少到为满足,你应该要继续勇猛的前进,断掉内心更多的毛病,得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他不为所动,以得少为满足!

师父不得已,只好带他去看一位得须陀洹果的人,要天上、人间来回七次,他现在在人间的那位行者,结果带他去见一位首陀罗,首陀罗就是印度四个阶层(婆罗门、剎帝利、毘舍、首陀罗)里面最下贱的,帮人扫大便、清垃圾的、帮人家做一些最下贱的事情,那一些人都住在一个村庄,做最下贱的工作。刚好有一位小孩子,身体长满了疮,他抓来抓去、身体流脓!「你看到了没有?那位就是须陀洹果的人,他现在下到人间来,下到人间来还再受苦,生到首陀罗这种下阶层的族姓,整个身体又长了疮、抓来抓去血还在流!」徒弟问师父,他的果报为什么会这样?「因果!」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但是在修行之间,难免会犯错,犯错就会受报。

尊者道出缘由,这个人以前在当维那时,很喜欢道场要庄严,大家都庄严地在诵经、念佛,有一位证到阿罗汉果的比丘,身体也因为是因果报应的关系,长了什么皮肤病,身体会发痒,他就去抓它,一抓的时候当然就动来动去、心不在焉的。然后法会完了以后,维那很不客气就去駡他,这一駡果报就种了,你去得罪一个阿罗汉,果报就大了!又駡他身体不干净、又抓痒干什么的,駡他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果报!因为这个因果,虽然得到他已须陀洹果,他下生到人间来,出生在最下贱的族姓,身体长满了疮,就是现在这样子。你以为修证到须陀洹果以后就安了,好像每一世都可以这样自在无碍、要吃有吃、要修行可以修行,哪有这样子?他就警觉了,不行!须陀洹果在七次下生人间来,犯了什么错?还是会受那果报!

另外那位小孩子也经优婆毱多尊者开示以后,当生就证得斯陀含果,进了一级,因为这位尊者很有度人的能力,把这位小孩子叫来以后给他开示、开示,断掉他业力的执着,向前推了一步,以后再来人间一次,就可以证得阿那含果。

真的能够得到须陀洹果位,不堕三恶趣,可以决定正趣向三菩堤,然后人间、天上来回七次,就可以断掉轮回,究竟苦边,究竟苦边就是断掉三界轮回。以这样去学戒,就可以断掉三结,然后再戒增上去下功夫,就可以得到须陀洹果位。

佛教所讲的心地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心,这个心离不开所有的毛病,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个根本以外,从头要一个一个的断除,断了多少?就可以得到什么果位!最难断的排到后面,最好断的排在前面,第一个疑心病比较好断,排在最前面,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个根本烦恼,疑心病比较轻,虽然会疑心这个、疑心那个,你也很容易把它断掉,断掉了很容易得到须陀洹果位,当然我讲的对身、心的一些成就,不要去执着!

下面这一段也是《杂阿含经》里面的,意思差不多,但是谈到五根,在上一次讲四果位的时候,已经稍微的提过了,也就不要花很多的时间解释,我们念一下:

《杂阿含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这在上一次花了一点时间,把这五根解释了,有这五根就产生五力的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这是修行人才有的,我们也不要再重复了;当然四念处排在修行法门的第一个阶段,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胜道,满足三十七道品。真正智能高的人,光学四念处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能够从这个身观到心,观到法,观到觉受都解决了,也就可以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如果不行、智慧差一点,再加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胜道,满足三十七道品,也可以成就阿罗汉果。

「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果观苦、集、灭、道还不能断这三结,现在观三十七道品里面,用四念处在禅修之间「观身不净」突破身体了、突破感情作用的觉受(忧、喜、苦、乐)、突破了心里面的起灭妄想、甚至于突破了对法的执着,这样就会产生五根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以及产生五力的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当你修到这里,五根就可以断上面三结的身见、戒取、疑心病,断了以后自己知道,就可以得到须陀洹的果位,不会堕落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这里没有讲到三菩提,但是可以向无上正等正觉,那是最后的如来菩提。这些都是在三禅、四禅境界来回七次。家家在以前也都解释过了,这七次如果还剩下六次,最后一次在人间成阿罗汉道,就是六人家家。如果还有五次,最后一次在天上,就是五天家家,第五次出生在天上,可以悟得阿罗汉果的,称为五天家家。还有三次、两次同样的道理是三人家家或三天家家,或者是二人家家或二天家家,来回要七次,有的利根的哪一世功夫比较好,或碰到善知识,也许一下子就推进了好些境界,须陀洹就度过去了。

又刚刚所讲的故事,在首陀罗村庄的小孩子,听到优婆毱多尊者的开示,马上证到斯陀含果,这是跟你的因缘有关系,真的碰到善知识可以讲一些道理,让你马上悟道,进而把你的习气断掉,就得到那个果位了。这大略的内容都一样,只是在上面所讲的增上戒,这一段在讲得到五根。再下来就讲六尘境:

《内六入处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决定不堕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

修行第一个阶段是入十信行,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突破了,才是信行的初位,当比丘在内观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内入处时,已经可以观察到忍一切法,对于眼、耳、鼻、舌、身所处的一切境,已经不相应时就已经得到了信行,也就是十信行的初步位阶。以五阴来讲,修到受阴尽,就是十信的第一个位阶,开始进入地前菩萨的位阶。灭了五蕴是十信位住,就是十信位已经得到了,当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灭时,就是满了十信位的最后一位,从受进去时是初位,在色阴魔相的这些行者,根本都不入位,不是地前菩萨,没有十信位的根基。很多色阴魔相的这些行者,看起来是修得轰轰烈烈,五根可以超能力的展现它的功用,但是以果位讲连一点样子都没有,所谓的外道就死在这里,末法时期更是有很多这些人。

我们佛法听了、懂了,离不开要断掉内心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跟你的心,接触到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以及内心的法,于此六法来观察,可以忍一切对内心的习气毛病,不与之相应,就是观察忍,这样就是有十信行的初步位阶,就是十信位你已经在进展,已经在修这个境界了。

「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超越了欲界的生死,离开凡夫地,不管是色界的四禅天、无色界的四空处定,这些都是凡夫地,修佛法是从内心断内在的习气毛病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得到须陀洹的果位,须陀洹在这里起码断了欲界的生死,凡夫地不管是人或者是欲界的这些凡夫,低下劣天就超越了,甚至于初禅、二禅的境界也超越了,才能得到须陀洹的果位。

乃至未命终就得到须陀洹的果位,当生还没有死掉就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有的是死的时候得到,须陀洹果是升天了,有的是在人间马上证到须陀洹的果位,有没有证到?就观你有没有断身见、戒取见、疑心病?有没有断淫欲心?

在刚刚所讲的「内六入处」,再继续观察、功夫更高,以前是眼、耳、鼻、舌、身面对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看是看了内心有一点要忍,要忍就是心还不定才要忍,用一法去对一法。譬如这个人讲这一句话,听了不舒服,在内心冒了一下子不以为然的心,那还是有反应。而我警觉了、观察了,再继续用功!人家再怎么讲、讲同样的话、或者是讲骂我的话,我心平气和都不动,这是增上忍。

每一个法都有层次的,譬如第一次你的反应满一百分那是迷糊了,第二次对这个法的反应做到八十分,第三次慢慢的一直降下去,这就是在增上观察忍,要做到最后,碰到这个法、这句话,根本都是心平气和、不动心了,你讲什么我都无所谓,这样子就成就了。而现在还在增上观察忍,忍是面对境界时,内心还有习气,反应出来的,你知道不对,我不能有所反应,又把它压下去,这就是忍。若所面对的是逆境,冲着你来能够忍辱,虽有一个不甘愿的心,但是知道我在修行、我要成就果位,也就把它忍下来了。刚刚所讲的从一百的反应能力,慢慢的一直降到三十、二十,到最后没有了,这是最好的!所以信行再来是法行,能够增上你的六入处,觉知以后更进一步的可以把它忍下来,不让你的习气跟它相应,这就是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越了欲界的生死,离开凡夫地。还没有得到须陀洹果,因为你还要增加功力去忍,但是已经进步了,比刚刚的十信位未得须陀洹果,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现在是增上观察忍,得到法行。再继续用功也许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可以得到须陀洹果。

「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决定不堕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名阿罗汉。」

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处,对着你来的时候,内心有什么不舒服?要如实的以这种正确的智慧去观察。禅宗讲的很简单,就是执杖牧牛,对着外境,你这个攀缘的心、或者是习气相应的心,都能够警觉、也能够控制的住,这就是正智观察。

把我们的身见、戒取、疑心病这三结断尽了,你也知道了,有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修行就修行,修什么?不知道!现在已经知道了,小乘的法都跟你讲的很清楚。要修什么?要修身见、修戒取、修疑心病,如果你已经知道了,也已经做到了,就是真正的名为须陀洹。

后面的这些都一样,决定不堕三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也就是天上、人间七次,究竟苦边,不在三界里面,当然究竟痛苦了。用正确的智慧来观察我内心对外境种种的执着,把它断掉了,不会再起种种的烦恼,诸漏就是诸多烦恼法,有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

这样步步往上,到最后离欲解脱,一定可以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要断贪、瞋、痴,三毒全断、不留丝毫的痕迹,断了贪欲心、种种的欲,不管是名、色、财、食、睡,不管是六根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等的尘境,对他来讲都没有欲望、没有意思、不执着了。瞋心、我慢心都没有了,因为在这时候已经懂得因缘果报的能力,有宿命通又可以摆脱众生颠倒的因缘牵扯,摆脱掉「痴」已经脱离因果报应的范围,连一点点余习都没有,贪、瞋、痴这三毒全断尽,这样就得到阿罗汉果。

「诸漏已尽,」

阿罗汉果的境界是怎么样?诸漏已尽!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加上在修行上的种种善境界,都要灭尽、不执着。

「所作已作,」

如果还在执着即所作未办,所作已办就是该作的、该断的都断了,不然做了好事会生到六欲天、得了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不同的真如性所反映的善境界,你又去执取、执着,就有色界天报。又会得到这四空处定的果报,如果你破了色身进入四空处定的修证,又去执着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样又感召到四空处定的天神境界里去,或者是不胡思乱想,进入无想定。没有破色身但是在四禅境界执着阿那含的境界、不修心,不断三结、不让你的贪、瞋、痴淡薄,也不永断三毒,不断五下分结,就走到世间禅去了,不管是在烦恼法的内心不清净断尽了,更进一步在修行过程之间的善境界,所现不可思议的这种境界也是要断了,这样才能说所作已办,该做的也都做了,你要做什么?这是内心的不清净,把它拿掉了,也不执着善境界,这样才是所谓的所作已办,或者是所作已作,该做的已经做了。

「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轮回都是让我们挑不起的重担,当然你到了诸漏已尽这个境界,是可离诸种种的重担。阿罗汉果得到自己所应得的利益,因为他还没有办法成就众生,所以他逮得己利,只有自己得到利益。所有的结缚、所有的心病,在这时候都把它断尽了。要真正的做到能够解脱,要有正智慧的心,不要钻牛角尖、钻偏的心。我在上课前所讲的话,其实就是正知见,有正知见的人永远是一个境界来,能够很有智慧的控制自己,不犯贪、瞋、痴、慢、疑所有的种种毛病、心病,不被内心种种的个性、执着、见解来迷失掉自己的知见,如实知、如实见,自己有正确的见解,这件事情这样,有智慧不随境界去转,而有一点灵力,你已经知道背后的因缘是怎么样?不会随这些因缘去起哄、起惑,更有正智慧这样去观,当然就能善于解脱内心所面对人、事、物的种种因缘果报的关系。

从须陀洹的信行位到法行,这样一直慢慢上来,当然中间跳过了斯陀含、阿那含,但是也讲到阿罗汉的境界。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再下来,经典举例完了,现在阐释要怎么修?

佛弟子具备四法,即成圣弟子,即成为须陀洹,不堕法,决定成正觉者。四者为何?佛不坏净,诸比丘!(1)于此圣弟子对佛具备不坏净,所谓「彼世尊乃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2)法不坏净,对法具备不坏净,即所谓「法乃为世尊所善说、可现见、无时间性、来见、引导、智者可自知者」。(3)僧不坏净,具备不坏净,即所谓「世尊弟子众,是妙行者、真行者、应理行者、和敬行者、四双八辈者,彼等应受尊敬、供养、恭敬、合掌,为世间无上之福田」。(4)戒不坏净,彼具备不败坏、不切断、无斑点、无杂色、不拘束、为识者所赞赏、不执着、能引起禅定的、为圣者所爱的完美无缺之戒。

「佛弟子具备四法,即成圣弟子,即成为须陀洹。不堕法,决定成正觉者。」

很多佛弟子只会拜佛而已,他也自称是佛弟子,归依、可能也受戒了,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修行?天天就是哪里演讲就赶着去听,哪里要做善事就出钱、出力,国内做得不够,又跑到国外去做,好像做得轰轰烈烈的,都号称是佛弟子,真正在修行的才可称为是佛弟子、才是圣弟子,圣弟子要具备四个条件,具备四法即成圣弟子,圣人的弟子。能被称为圣人一定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须陀洹是有一点入流的样子,这是初步的圣弟子,不是真正得到的,即成为须陀洹。不堕落三恶道法,一定可以得到正等正觉的菩提智慧。

「四者为何?佛不坏净,诸比丘!(1)于此圣弟子对佛具备不坏净,所谓「彼世尊乃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四种法到底是什么?佛所俱足的清净行,我们要向佛修学、学佛的行为,正因为我们做不到。做得到我们就成佛了,对于佛的修为、功夫,都要遵循去做。诸比丘!第一点提出来了,(1)于此圣弟子对佛具备不坏净,如果你已经有一点须陀洹入流的样子,对佛具备四种不坏净。

世尊是证到阿罗汉果的,而且是大阿罗汉,阿罗汉翻成中文是应供,当然是悟无生了,阿罗汉也可翻成是无生,阿是无;以果报的层面来讲,翻成是应供,也就是应该接受凡夫地众生来供养,有资格来接受供养,不然没有到一个果位,接受人家的供养,还是要还的!圣弟子对佛的这十种名称,要向佛学习。

所有的种种智慧或者世间的一切相,譬如欲界怎么样?色界怎么样?无色界怎么样?这个世界怎么样?别的世界怎么样?因果报应怎么样?都能清楚了知,这都是佛所修证的。智慧无量、福德俱足圆满,佛是福、慧两足尊,佛的福报很大,很多人都依靠祂活命、生存,在享受祂的福报,雕刻佛像的、卖佛俱的、卖香、蜡烛、念珠、、等等的,有多少人在依靠祂、享受祂的福报?世尊当然是无所得、不依这些,但是很多人拜祂、礼敬祂,进而得到心安或者是福报转到你身上来,明行足是俱足一切的修行境界。

善逝者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一般的凡夫境界是善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死的时候轻松愉快。而佛是无所来生、无所灭,只示现一下来度化众生,所以佛的十种名号,有时候称为是善逝。

世间解: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二种世间之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亦了知出世间之道。世间的一切现象无所不知,要请问世尊这木板为什么来到这世间?他可以从头讲起,木板果报以前是谁?为什么会变成木头?有情无情十二类众生,无始劫以来种种的因果报应、轮回,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对佛了解以后,才更明了佛具足哪种德行?世间的一切现象要懂得、出世间的一切现象也要懂得、有情无情十二类众生的因缘果报也都要懂得,如何从世间里面解脱出来?也要懂!这意义包含很多,刚开始解说《金刚经》,佛的这十种名号以前我们也都说明过了,这里只是补充一下一般的概念。

无上士:有的说开悟的人称为是大士,也就是大菩萨,大士就是在讲佛,小开悟的是小菩萨、是小士,无上士的上士已经是最高了,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修证,这就是佛。有些邪魔歪道乱冠名称,明明知道这是没有知见的,还不能说他们是邪魔外道,是邪魔歪道。外道不见得是不好,外道就是世间禅定那些人,执着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境界的行者,去追逐真如自性所产生的能力、境界,称为是外道。我所讲的歪道是心地不正的、学一些法会害人的、会贪人家的钱财或者是骗财、骗色或者是不正当的,就是所谓的歪道,不是真正修行的,修行得还好称为是外道,外道总有一天会走回来修佛道,因为他还是心地清净。这些歪道根本不是道的道,是歪道!如果再毁戒坏律,把佛法搞得乱七八糟的,那是魔道,这些名词你们常常听我在讲,先把它定义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无上士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修证,我们天天在诵《金刚经》,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就没有高下了,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哪一个大?两者应该一样大,只要真正成果地佛的佛,就没有高低!祂们都有能力成就这十种名称,不是哪一尊佛有高、有低,都一样的!除非是如来地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在这之间的哪一地?当然还不俱足成就果地佛,就有一点高下了,只要修证到这十种名称俱足的,都是无上士,没有比这个更高的。

调御丈夫:哪一个人要用什么方法来加以调理,让他走入正法,佛就有这种能力让你上路。我最近常常举的优婆毱多尊者,他会观察你有甚么心病?犯了贪心很重的、瞋心很重的、忌妒心很强的,就从这里面把你矫正过来,如果贪心很重、爱财如命,尊者就让他把所有的的钱财舍弃,他有一位弟子带了五百两的金子来出家,出家还带来那么多钱?天天为这钱财烦恼,要摆在哪里?出去还要如何妥置?师父看见他爱钱财,就让他破解这个守钱财毛病,进而他就会成就了!所以每一位佛菩萨,都会观众生是什么心病?然后这心病转了,他就能成就阿罗汉,这就是所谓的调御丈夫,要有这能力把你调御成一位大丈夫,把不行的料子调御成有用之才,这样才是佛、调御丈夫。而我们不行,看这个人我度不了、我没有他的办法,算了去找别人!佛不能这样子,祂一定有能力让你成就。

优婆毱多尊者对这五百两的金子如何来处理?要他的弟子把这五百两黄金全部布施来供养僧团,他的弟子当时很坚持、很执着这钱财,这是他的生命根!不去破解他的执着,悭贪永远断不了,尊者给这位弟子开示:「只要布施给僧团以后,你所得到的钱财还要比这些钱更多!」所谓多,是在于果位的成就上,那才是多!空才是最大的、空才是最富有的;这样开示以后,这位弟子真的把钱全部拿出来,供养僧团所有的修行者以后,他的心地变成很清净,不必再为这五百两金子起烦恼,自然舍去悭贪,马上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调御丈夫所能做的。瞋心重就让你瞋心发作,把你的瞋心调伏得没有,你就成就了!淫欲心强就用什么方法,让你断掉淫欲心,一念之间觉得所有色身都不净,九孔常流有什么好呢?

就像有一位弟子舍不得他的太太、也舍不得出家,优婆毱多尊者就让他做梦,梦到他家里的女人死掉了,死了以后全身发黑、瘀肿、长蛆、肌肉都被蛆吃光了、尸骨裸露、丑陋得不得了。他从梦中惊醒:「这肉体有什么可爱的?」欲望慢慢就没有了,等等的,哪一个众生有什么毛病?佛一定有办法度他,这就是调御丈夫,没有这个能力,还不能成就果地佛。优婆毱多尊者是无相佛,他虽然没有长得三十二好相、八十随好相,但是他的智慧度众生、观众生因缘,也是一样的非常锐利,知道他有什么毛病?就把它破解掉,让他马上成就果位,这才是真正的调御丈夫。

天人师: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定,佛都有资格当他们的老师,为什么?因为佛所有的智慧与神通力都比天神高,这些天神都还没有的,就是菩萨也没有像佛那么大的智慧与神通力,所以祂可以当一切的天神或者是当我们人的导师。这经典一直出现在这里,有的人就会想,佛对于非人、鬼神能不能度它们?当然也能度,但是鬼神看到的阴神或者是地狱众生,好像地藏王菩萨是最威灵的,佛的境界对所有的众生祂要度当然就能度,但是因为天人的智慧比较高,诸佛菩萨几句话就能让他们成就佛道,所以佛的十种名号里面有天人师。

佛、世尊:是本来的名称,有时候自称为如来佛,我们尊称祂为世尊,在这娑婆世界里面最珍贵的,以前在解释名词里面也讲过了,「世尊」不是祇有讲佛教的,婆罗门教的师父有时候也尊称他师父为世尊,这个不讲了,因为真正的娑婆世界里面最高贵的,是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过去已经成佛的、未来要成佛的。

(2005.03.05.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