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九品   一相无相
                  200
5.02.19.   12 讲(3)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九品   一相无相

(三)、名词解释

1. 沙门四果(续)

今天看讲义第(11)解释名词,说明沙门四果的境界,从第八品开始释迦牟尼佛正式提出「四句偈」,有人能够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或者是跟人家讲《金刚经》,甚至于只要讲《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其功德无量无边,比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供养诸佛,其功德还要大,意思是众生只会用物质去布施,不如让众生增长慧命,也就是增加智慧、解脱的能力,让一个人从三界里面能够脱离出来,这功德是无量无边,他能够有所成就,一灯可以燃千万灯,一个人可以度很多人,然后他所度的人又可以再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当然这功德是很大的,不能够用数字来加以说明。

我们了解第八品的第一次出现「四句偈」的重要性,「四句偈」是在讲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第一阶段能够空掉色身,就有小乘四果位的须陀洹果位,这果位不是身体五根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甚至于心性,这些真如性所显现的神通力都没有用,是要你内心清净。

上次讲到向须陀洹要断三结,才能够证得须陀洹果,《金刚经》虽然是在讲大乘的心法,但是,一切大乘的心地都要从小乘的心地清净与否而来的,有的人不知道大、小乘之间的关系,常常互相毁谤,小乘的批驳大乘,认为世尊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讲大乘法,因为有经典可依据的、有记载的,都是在《阿含经》,但是他不知道世尊可以幻化很多的应身、化身在各个天界讲经说法,在人间讲世间法,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在天上就讲菩萨道境界的修持,《华严经》是衪从人间讲到天上,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五天中除化乐天外衪都上去讲过,《华严经》被翻译过来的部份,只有到他化自在天,在那边显现的神通讲了菩萨法,再上去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因为我们根基浅漏,龙树菩萨虽然是背了经典,却并非是我们凡夫所可以学习的,就没有把它翻译过来,所以《华严经》有八十卷,大概只有在他化自在天,世尊显现化身在那边讲菩萨法。

大、小乘之间有所执着一边,都是不圆满的;有时候上网去看,最近看到一个网站,与古僧大德在开玩笑,自称是维护真正正统的小乘《阿含经》,在跟达摩祖师开玩笑,说祂带《楞伽经》来中国怎么样、怎么样的,把《楞伽经》看成是婆罗门教的,有时候无知去造业都还不知道,起念对世尊怀疑是要下无间地狱的,而每一个人都自我执着所知道的境界,对所不知道的境界,又常常随便乱讲话,随时都在造业!我们学《大般若经》、《金刚经》虽然是大乘的心法要教你解脱、教你圆满空、有不二的境界,但是,道德行为是离不开小乘的这些法,心地要清净,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虽然有大乘的智慧,戒行却不好,这都是邪知、邪见、邪慧,诸魔、魑魅、魍魉等辈,它们学了一点佛法也会讲,但是不守戒律,专门在破坏修行人的德行。

我们学佛法要有正知见,不懂就不要去讲,如果全部懂了,都是释迦牟尼佛用什么身所讲的法,这些都是被接受的,尤其是你有大乘的根基,所看到的经典非常的殊胜、契合,你会觉得这就是世尊所讲的没有错!上一次我们把讲义抽换了,因为在这中间,我认为既然第八品提到了「四句偈」,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悟得第一句有须陀洹果位、悟得第二句有斯陀含果位、悟得第三句依义修行有阿那含果位、悟得第四句心空法了、所学的法都放下,用了什么竹阀渡到彼岸,都要放下!到了对岸就要下来,你所用的法都要放下,这样心空法了就是有阿罗汉的境界,每一个境界都代表心地清净的层次。

我们回过来引用《阿含经》看小乘的经典,菩萨虽然有时候在行菩萨行,但是在戒律方面还是要圆满、守清净戒,还要让后学者也能够护持净戒,让他们得到智慧,这是很重要的。

《杂阿含经》云:「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云:「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八圣道是正见、正念、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等等的八个法门称为是八圣道(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种求趣涅盘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盘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所以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有之力道。

(1)正见:又作谛见、正知见。即指能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之道理;能见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真有人能往至善处,去恶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所以正见者不得违误因果,不得持取邪戒,以不说自行作为要件,专修心去恶,得善解脱之智慧,如此者是为正见。若不善自修,喜谈他人悟境长短,不从心地里去断恶习、除心病、转烦恼,就无所谓正见可言。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指无欲觉、无恚觉及无害觉。常要省察自己有无求名闻利养,自己五根入六尘有无瞋恚心,更要时时观察自己言行有无恼扰众生,或者诋毁圣人、出家众而不自觉惭愧。尤应观察十二因缘法,思惟如何不来世间受生之道理。

(3)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指能离口业,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佛言不可说、不可说,悟道者无可说,有因缘才说,说时不得违误因果道理。若未悟言悟则成大妄语,不得言得则是大妄语;讲经说法不说正理,喜爱为文弄墨批评别人对错,标榜自己突出者是谓两舌;口出恶言,文中诋毁出家众者,或逞己快而乱骂他人,恼怒众生者是恶口。无诚心之言,有拍马屁之嫌者为绮语。以上等等都不属正语,最好少开尊口,得入佛不可说、不可说之证悟境界。

(4)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指规范自己行为,不招感恶因成恶果业,是为正行、正业。行者能离杀生、偷盗、邪淫、不乱与取等恶业,行正因正当得正果,所以要造无漏业,得无漏果,有此知见、行为者,是有正业之体会与实际行为。

(5)正命:又作谛受,要有正当职业,即指用正当工作求护自己身命。以劳力、智慧、脑筋等工作、赚钱有活自己、家人,这就是正业,以能如法求得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用品都是属正命。因此我们要能舍咒术、算命、依鬼神等生活,更不能以欺瞒、掩饰等用在工作上,避免此等邪命、邪因缘。

(6)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声闻正精进有:(a)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b)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c)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d)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即是卅七道品中的四正勤。还有卅七道品中的四正断更是正精进,据《杂阿含经》卷31记载,四正断指:(a)断断,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b)律仪断,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c)随护断(防护断),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d)修断,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以精勤行此四法能断懈怠,故称四正断。四正勤、四正断满足,则得正解脱之见,当得永脱三界之苦。

(7)正念:又作谛意。即指随时观照念头,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得四念住即是正念,有正念时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一住四念处,自得正念、正受、正定。

(8)正定:又作谛定。即指离诸欲、恶等不善之法,摄住身受心法等,得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定,再以正见安其身心,自能得正定,脱离一切烦恼诸法。

八正道是小乘得解脱知见、永脱轮回的基石,基石不固,修行果位不得,虽能解说佛法,但自己做不道此八正道,说有成就是不可能的。若以船、筏为譬喻,八正道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缺一不稳,故亦譬称八轮。所以八正道是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沙门果是出家众修行的果位,真要得果唯独出家办道始能获得,所以称沙门果,权分为四,就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那是修八圣道所得到的果位,正见排在第一,没有正见就没有后面的正念、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等等的七个法门。佛法是心地法门,去恶质心性,存清净自性,即能得四果,各圣者要断之恶质习气如下所说。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

现在大家要衡量一下,以前《金刚经》诵多了,都不大喜欢去讲我得到什么果位?因得须陀洹果者没有须陀洹果想,得斯陀含果者没有斯含果想,得阿那含、阿罗汉果者没有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想,得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得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于八地得到正定,也没有地前、地上几地菩萨的想法,这些观念是对的。

但是我们要回过来想,迷迷糊糊的这样诵经、学佛也没有用,到底我内心的毛病、习气断了多少?所以佛指说须陀洹果就要断三结,此三结有的经典讲的不一样,这里所谓三结的第一个是有身见,要先断掉身见,有身见是执着有这个色身,就没办法得到须陀洹果,打坐脚痛、心执身不空,就没有办法进入二禅境界,修到二禅境界,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就不起功用,只剩下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跟身体分离,就能进入二禅的禅定中,这样空掉身体是谓:「去身见」,而身体没有办法跟心分离,就没有办法得到须陀洹果位,有身见就是修四念处第一个要去除的身见。

《金刚经论》四句偈,第一句说要空身,《金刚经论》所讲的,我们这个色身是父母所给你的,身体不净、九孔常流不净,把它看成是幻化假合而不实在,若不受它的影响,心不跟这个色身搅和在一起,它的痛或者种种行为上的欲望,能够不跟它一起起哄,起码就摆脱身对心的影响,有身见就是三结中的第一个。

第二结是要断戒禁取见,就是我们去受戒,所守的戒是世尊所说的,不要去守那种不正当的戒,不是真正能够管住你的心、没有正因缘的,譬如说不吃油、盐,就是戒禁取见,不吃油、不吃盐只能打乱身体代谢,因身体无力产生不了欲念,但这样做并没有根除内心的欲念,所以成不了道业。

又譬如有眼通行者看到某动物的行为、所吃的东西,然后看到牠们死了以后都能升天,就认为去学习动物的这些行为,希望以后也可以升天,这种不正当的因,变成要得到果位的果,那是不可能的。要知鸡狗死后升天,是哪一世做了善因,当畜生道果报完即得天报,不是因如够吃屎、鸡蹲睡等,死后而生天的。所以戒禁是要世尊所讲的这些戒律为主,因为那些戒律都是对修心有帮助的,对于其它的那些邪戒就不必去守,要戒禁取。

三结中的第三个是要断疑心病,每个人多少都有疑心病,但是微细的疑心病起来的时候就要转,不要去相信它,这个疑心病转不了,疑神疑鬼的、常常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以至于搞得神经兮兮的,疗养院都是在关这些的!当然脑筋清楚、理智时,不会疑神疑鬼的,但是当气进到脑筋里面去,感召很多的因缘可能就会受左右,自己胡思乱想,自己想的以为是对的,修行是不管想的是真的、假的,都要把它观空,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不能去相信,就算真的也不能相信,这样你就自在。还有对于佛法、层次等因认识不清,会产生疑心病等。所以疑病只有自己心病,有佛法认知上的疑虑等。

若没有断掉这三结,是连须陀洹果的味道都没有,更不用谈什么阿罗汉果了。三结是有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这三个,当然须陀洹果者一定要断淫欲,初禅的境界的真正行者都已经断淫欲心了,更何况是二禅境界的须陀洹果,这里虽然没有讲,但是在斯陀洹果就会讲到。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

斯陀含翻成中文是「一来果」,「一来」就是再来人间一次就能证得阿罗汉果,是谓斯陀含,斯陀含当然是已经断了三结,因为斯陀含是从须陀洹升上来的,所以三结应该已经断掉了,进而要让贪恚痴薄,薄就是淡薄,但还不可能全断掉,只是淡薄一点。贪就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色、声、香、味、触,包括五欲的名、色、财、食、睡等等的这些贪都要断掉,我们要自己反省,我有没有须陀洹的境界?有没有断掉身体的苦痛?有没有去守不正当的邪戒?有没有疑心病?如果有这些毛病,自己要想办法转、要断。

再进一步进境,是贪恚痴要薄,种种的贪欲心要淡薄一点,何谓淡薄?佛在《金刚经论》也讲,所谓淡薄就是念头会冒出来,但是不会去做,有时候心血来潮,想去签个乐透,想想又算了没有行动,这种念头起来却没有去做,表示你还有贪的念而没有采取行动,这就是淡薄;另则念头起来然后又去做,是实质的贪念太重了,在斯陀含境界还会有种种的贪念,但是比较淡薄。瞋恚心,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淡薄,尤其是菩萨智慧高了,有时候看众生这样做笨笨的、那样做也笨笨的,难免会去駡人,这也是瞋心,我们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佛有神通力可以用来度人,衪可以用种种的心法来让人上路。祖师大德对于末法众生,有时候难免都要用駡的,这个駡是出于善意的。

一位心眼开的或者开悟的人,所显现的外境是跟着因缘在走的,有时候生气是随缘在发作的,但是体性空,你会感觉一个如如不动的心地,那里面的我好像都没有动,我们会应缘的个体、经络、嘴巴、心地,应缘时就开始显现生气的样子,但是里面那个真我却如如不动,你要去分辨哪一个是受报的身心?哪一个是真正我们本来体性清净的自性?这两者有别,虽然脾气在发、瞋心在起,还是都要搞清楚。

一般人或不讲实修行的人,瞋心起来是全神投入地在发脾气,所谓全神投入就是失去了理智,依他的习气去发脾气,或者出手打架,甚至于动刀、动枪,这是一般凡夫的瞋恚心;我们修行人要淡薄,有时候因缘、习气不得不发,但是要适可而止,发了以后要知道什么事情都有因缘,发了以后不要让它继续运作下去,要稍微控制一下,这是所谓的淡薄。

斯陀含来人间一次才能证到阿罗汉果,瞋恚心、贪欲心比较淡薄,最后这个愚痴,不是讲愚笨,是对因果之业缘源由,不是很清楚的能够了解,其实你仔细去观,一切因缘都是因果报应的现象,包括要贪心、发脾气,有时候也是因果报应使然,周遭之间的冤亲债主在作怪,有时候是诸佛菩萨在度化众生,众生之间的间接因缘,难免的也会障碍你,然后会显现出你的习气在生活起居之间,对这些没有办法很清楚的观察到,也许你对因果都还是茫茫然、蒙蒙懂懂看不清楚,看不清楚也可以用思考、思虑:「我现在这样,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因?才会有这样的果!」你要想一想,打妄想是可以,但也不要太当真,因为过去的因、现在的果,反正不管是好是坏,坦然的去承受就好了,对于过去的恶因,未来哪个时候要去受报,也不要去罣碍,知道我现在修行、听法、修心,我应该已种了善因,未来都有善报、不是生天就是往生净土,这些我们要清清楚楚的去了解,尽量对不好的因缘要把它改正过来,该忏悔就忏悔,对善的因种下以后就不要去罣碍以前的恶因,这是比较有智慧的去观因果,这样愚痴病就会淡薄一点。

有的人忌妒心或者瞋心较强,今生也没有办法灭,你要反省自己,我们修行本来就是这样,三结、贪欲、瞋恚、痴淡薄也好,随时都要去反省,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你思惟、修,然后在打坐之间转你的习气、慢慢去转,总是要让贪、瞋恚、痴能够淡薄,要发时,发一点点,要起无明时,无明一点点,都要淡薄一点,这样才有斯陀含的果位,而不能做到这样就没有斯陀含的程度。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

何等为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不还果,也就是不来人间,《金刚经》里面所讲的:「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不来者不是不来,因为当来时,他就要证得阿罗汉果,他不来也可以,利根的阿那含果位的圣人,在五净居天可以直接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就不必再来人间。但是得到阿罗汉果的圣人,是天上、人间随处都可以安住,不见得是不来,人间的圣地到处都充满这些阿罗汉,所以阿那含者也不是不来,也可以不来,要看他的因缘。

不还果的圣人,心地里面是怎么样呢?是断了五下分结,五下分结的下分结就是剩下一点点的微习,剩下一点的微习也要断尽,不能断尽就没有阿那含果的果位,五下分结要断尽才能得到阿那含果的果位。五下分结是指身见、戒禁取、疑、贪欲、瞋恚等五;身见、戒禁取、疑心病这是须陀洹果要断的,这里为什么没有办法断痴呢?这个痴是要懂得因果源头才能断,一懂就能得全解脱了,就是阿罗汉果了。虽然阿那含果的行者有五神通、有宿命通,但是没有办法摆脱众生浊,是没有办法摆脱众生颠倒因,证到阿那含果虽有神通,可以观八万劫内众生的因缘牵扯关系,但是他没有办法究竟其因,这里「痴」就没有放进去断的一面。

在斯陀含要把「痴」淡薄,因果报应这些看不清楚的现象比较淡薄受因果影响,阿那含是有宿命通,但是还没有摆脱众生颠倒因,与众生还结善、恶缘的关系还没有办法突破,没有办法不受感召,待到阿罗汉境界才有办法突破,这里「痴」就没有摆进来修行的果,还是放在淡薄这里面来。五下分结是身见、戒禁取、疑、贪欲、瞋恚,须陀洹的三个是身见、戒禁取、疑,斯陀含的两个是贪欲、瞋恚,痴(不明了因果)这个还没有完全究竟做到。

五下分结要断尽,有身见当然一定断了、戒禁取见也断了、疑心病也要断了,贪欲心也要断了、瞋心也要断,这五个微细的毛病要断尽,才有阿那含的境界,你看有多难!我们修行光在那些什么心通、神通,讲了半天,阿那含都有五神通,就是还没有漏尽通,所以才没有办法脱离三界轮回。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这贪欲心永远都灭了、瞋恚心也永远灭了,因果的牵扯力道也永远断尽了,这个痴,已可以观众生因缘源由,自能断其痴病。在阿罗汉果,除了能断尽行阴区宇中的众生因缘牵扯的关系以外,他还有漏尽通,就不受因果牵扯,也就脱离了痴,这在阿罗汉果才有办法脱离三界,在阿那含果虽然懂得这个痴,但是跟众生之间的因缘牵扯淡薄一点而已,没有办法断尽。

阿罗汉果的贪、瞋恚、痴永尽,一切烦恼就永尽、没有了,可以脱离三界,因为没有丝毫的这些烦恼,让它去抓你,所以你就不会去受生;在阿那含虽然可以观众生因缘,但是断不了这些,阿罗汉就有办法。以五阴魔相来讲,阿那含是在行阴区宇的阶段,还没有断尽,阿罗汉到识阴灭,要灭不灭,已经是不受心幻化等等的影响,心是一切因果报应的根本,所以阿罗汉果的行者可以控制他的心,不再主动的去变化或者被动的去跟众生的因缘牵扯、感召,他都能够自在,唯一与大菩萨不一样的,他只是断掉我的执着,悟得我空理,对法的执着还没有完全断,俱生法执没有完全灭,虽然脱离三界,但是他的心通力、神通力,却没有大菩萨的那么自在。大菩萨为什么会自在?因为他已经证得我、法二空,从空之间会幻化一切神通,这要大阿罗汉才可以做到,只有阿罗汉果的,只有烦恼永尽,永尽的意思是没有烦恼就脱离三界。

在此顺便一提的是,得阿罗汉果者有经典讲,要能断五上分结,是要能断微微细、极微细的五个心执、毛病,什么是五上分结,就是色界执、无色界执、掉举、我慢、根本无明等五,当行者断此五上分结,即是做到永断贪、瞋、痴三毒了。这是另阿含经里所提到的阿罗汉果心地清净境界。

从这段你可以了解,要成就沙门四果,要以八正道来修,须陀洹要断三结,斯陀含断三结再加贪、恚、痴要淡薄,阿那含要五下分结尽,阿罗汉要五上分结断,贪、瞋恚、痴永尽、永远灭;你从这方向去思考,你自己哪一个毛病最大?要怎么去断、去破?要断贪就要用布施去破它,如果你舍不得,舍不得就把它丢出去、布施出去,自己就会破掉你的贪心,瞋恚心要怎么破?要用慈悲心,就是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可能就不会发脾气;一般我们都对家人以外的比较沉得住气,对家里的人常常都比较难控制,因为相处久了,难免有脾气说发就发,太自在随意了就没有办法管住这个心,也就是从周遭之间最亲密、最接近的家人,可以考验你到底习气毛病有多少?回想、思惟,可以自己秤一秤到底是在什么果位?你会发现连一个果都没有的!

上一次,讲到天竺第四位祖师优婆多尊者,他常常现一些神通力,来教化他的徒众,因为徒众动不动就说他得到阿罗汉果,阿罗汉是永断烦恼,没有一个烦恼法可以让他起烦恼的,因为这个故事很传神,他专门在鉴定吐漕的学生夸称自己已经证到哪里了、哪个果位了。所以我们修行最好不要自夸修的很好、修到几地菩萨,这样讲会笑死人!身与心地这两者要相辅相成的,即使会飞天、会钻地,这不得了了!但是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种种的毛病都没有断,说他修的很好,好在哪里?无神通菩萨很多,但菩萨若没有烦恼、心地清净,这样修的好不好?好不好看你的习气多不多来决定!不是依神通、懂经文多少来判别。

在果地上言,认为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好,随便你胡思乱想,说你证到什么都可以,但是境界来考的话,你到底考几分?贪、瞋、痴、慢、疑每一个都犯着,结果什么都不是!须陀洹也不是、斯陀含也不是、阿那含也不是、阿罗汉更不是!所以学小乘法有个好处,是让你知道自己的斤量到底有多少?不然在大乘佛法所讲的,教你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讲了半天你的心还是不净、烦恼多多,有什么用?其实不要小看这个基础心地,这是转入菩萨道的根本。要自己想一想,有没有须陀洹的样子?有没有斯陀含的样子?阿那含、阿罗汉更不用讲了,很难的!

阿那含就有五神通了,你不要去想阿那含,就连一个宿命通都搞不通了,其它的更不用讲了,神足通要破色身以后就有神足通;在行阴区宇之间有宿命通,在小乘还没有见自心以前、在行阴区宇之间没有破色身,五阴到破色身以后就进入心的状态,就是识阴魔相,色阴魔相还有五根六尘会起功用,用眼睛可以看到鬼神、诸佛菩萨、耳朵听到众生的声音,这些都是在色阴魔相里面,不是什么通,这是学佛法还没有入门,到受阴尽,感情领纳作用的忧、喜、苦、乐都没有了,那才是十信位的跨入门而已,也就是十信初位。

经典看多了,把这些修行果位搞清楚,你到底有没有入门?要心清净了,心清净就是障碍来没有忧愁,有时候法喜充满也不行,要保持一个平常心,忧、喜、苦、乐等等的心都没有,这样就是受阴尽,种种的觉受都清楚,虽然刚刚所讲的要淡薄、淡薄,就是我知道、内心还在翻搅,但是没有发作起来,这是淡薄!这才是十信位的跨入门,十信位是菩萨道五十四位阶的第一道门坎,而受阴不尽的话,连入佛门的小学都没有,也许仅是幼儿园而已!所以不要常常讲修得有多好,不要讲这些话,哪一个修得好、修不好?我们要懂得这个心,到底清净多少?再者烦恼也多、心也不清净,那什么都不是!就是五阴灭尽才十信位住,那刚好在幼儿园大班,因为幼儿园大班,虽然学了英文,但是还不被教育部所承认,为什么?因为教育部是从小学才开始教英文的,现在就学了一大堆,教育部不去承认是一样的道理。

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心、十地等位阶,在十住位的时候才被认为是修菩萨道的真正入门,这些道理、境界我们都要懂,才不会违犯了因果,犯了大妄语戒,未证说证、未得说得,十住位在菩萨五十四位阶好像也是蛮高的,很难的!十住位的菩萨就可以让地球震动,要有那种神通力,有时候我们修佛法又经典看的不多,很容易犯下这些妄语的毛病,好在菩萨有一个好处就是心虽不净,但是智慧多,菩萨与小乘若要强分别的话,是智慧大一点,智慧大一点会讲经说法,会让别人喜欢去听佛法,但不见得心会清净。

什么是菩提萨埵?是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到底是要让有情来觉悟呢?还是你自己觉悟以后,却具有情的毛病?这是你自己要去思考一下!如果我来解释的话,就是觉悟的有情,觉是觉了但是就是做不到,有情所有的习气你都还俱足,所以才要悟后修!在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心地境界都较清净了,但他们虽然不能讲经说法,却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心地,那他心地较清净了!菩萨为度众生懂了很多、智慧较高,讲的口口是道,要他做、做不到,差就差在这里!如果我们也能有小乘的修证、也有大乘的智慧,那才是最完美的!不要小乘、大乘之间互相攻击来、攻击去,各有优缺点!虽然今生也许没有走过小乘,是直接从大乘开始,或者以前也没有从小乘开始修心,但是我们先觉了以后,才知道我们有很多的微习还没有灭,这刚好要回光返照,好好的修你的内心!我们接着再看下一段,是《杂阿含经》里面所讲的,在说明四果之间的境界:

《杂阿含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念根、定根、慧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若软若劣,得阿那含。若软若劣,得斯陀含。若软若劣,得须陀洹。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于此五根不空无果,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

我们知道三十七道品的第一个法门是四念处,四念处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这四念,这与身体直接修禅定的第一阶段有关,而真正利根的行者,用四念处就可以把色身空掉,把觉受的忧、喜、苦、乐空掉,进而控制心的妄想习气,并且观一切法是幻化不实的,最后得以悟道;钝根者没有办法,就要修三十七道品,刚刚所讲的四念处、八圣道(八正道)以外,还有四正断、五根(信根、精进、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七菩提分、四神足。

关于五根,就是行者有一点境界了,这五根会现出来,此处五根是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此五种依次对治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无明烦恼等之作用。

五根是信根、精进、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与唯识所讲解的「五位百法」里面的「五别境」有一点相似,五别境是胜解、欲(是胜欲、是上进的心,也就是相当于五根所讲的「精进」心)、念、定、慧,后面的念、定、慧是与五根一样的。

修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这四念禅观就可以悟道了,当释迦牟尼佛要入涅盘时,阿难尊者请教了四个问题,其中有:「世尊入灭以后,初学者要依什么来学?」世尊提示的是依「四念处」,四念处是修打坐、是修小乘的、菩萨道的行者,都要去依循的,做了以后就会产生五别境,五别境是一般人、世间凡夫所没有的,包括世间禅行者也没有的,就是这里所说的「五根」,这五根不是别人起不来,你可以起来,是因为你依四念处而得到的好处了。

信根

信根是信三宝(佛、法、僧)、四谛(苦、集、灭、道)等之道理者。小乘人的信根是对佛法有信心,对自己成解脱道有信心。大乘行者除对佛法有信心外,还要对对诸佛菩萨有信心,当然对自己也要有信心。这信根与我们所谈到的疑心病有什么不一样?一个理智清楚的人,信心很容易起来,但是对于开悟的行者,这怀疑心反而起来了,信心不见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心量扩大了,可以接触到人以外的层次众生,可以进入三度、四度空间,可以把你的视野扩展到鬼神、诸众生,可以接触到冤亲债主,这时候有债该还,当家里处于吵吵闹闹的状态,没有办法去观这些其实都是冤亲债主在作怪,没有智慧则永远是以目前所发生的状态在推理,去论断谁错、谁对,夫妻之间在吵架、打架,不去探讨为什么会吵架、打架的背后那个因缘是什么,这也许就是你家里的共业,也不要去怪你先生或太太,家里发生事情了,要理智一点、要能思考,如果连感觉有第三者插进来了,你都还不知道,那修行就实在太菜、不行了!

懂得越多而定力不够、智慧不够,起初的信未成根会开始发生动摇,是菩萨没有在保护我吗?佛没有给我智慧吗?在《金刚经》后附颂偈里面:「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寿普昌隆。」为什么要教你断疑?一位开悟的行者心通虚空,冤亲债主一大堆的都来要债,以至于心不宁,家不和,怀疑东、怀疑西,该还就要去还债,心平气和的去还,不要怪先生、不要怪太太,要怪你的业力,要多多去忏悔,天天诵忏悔文!现在也教了你们忏悔印、一切如来心咒,就是要让你回过来发露忏悔,而你却不去好好的修、好好的忏悔,天天都跟先生、太太、儿女吵来吵去,不会回心返照的观我的业、障碍,都是由于第三者进来搅和的,越是这样、越是热闹,你更显得没有智慧、很可怜!所以修到一个境界时,就要观现在家里不平、不合,一定是有业障在那里障碍,而不管碰到什么障碍,对诸佛菩萨的信心都不能有所动摇,他就是要让你产生信心危机,要上课不让你去上课,要念佛不让你念佛。

前几天有一封mail进来,说他父亲本来有打坐修行,坐到最后魔障来了、冤亲债主来了,搞得他神经兮兮的、真真假假搞不清楚,到最后念佛也不念了,佛也不拜了,冤亲债主就是要让你这样,这样就要反向的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修行发生这些事情,就是因为冤亲债主在捣乱,不要在夫妻之间指责谁对、谁错,也跟着在那里搅和,这就是没有智慧。有时候要敲醒你,或用棍子来打你们,其实也打不下去,要怎么打?没有智慧就没有智慧,打死你我还要上法院去!你要反省自己,然后多拜忏,不要常常在警察局里面进进出出,这都不是办法!不如去好好的忏悔,天天读诵忏悔文,让冤亲债主放你一马!这些是题外话!

精进根

进根,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精进根要成立,定要能详细懂得大小乘佛理,修行的次第,这样才有根,有根才能精进,才能成为精进根。然后依对于修行的次第,知果修其因,这样信、解、行、证,好好去精进地用功。

精进心在五别境里面是胜欲,是殊胜的欲望,就是要上进能让你勇往直前的欲望。有的人因缘俱足,一接触到佛法,勇猛心发起永不退转,这是已经得到了佛法的原动力,继续地往前走,但是总难免会碰到障碍,碰到障碍不能退转,是可以休息一下,但不能退转。譬如以前天天打一座,或者清晨三、四点就起来用功,现在却懒洋洋的也不想打坐,但是向道的心不能退转,是要休息一下子,这是有障碍,障碍来自于你看不到的,若能够感觉那是最好;当修到心可以通外境,可以知道障碍来了,更要保持精进心,能随时观照你的心也是在精进,并非全然是在表面很精进的拜佛、礼佛、诵经,虽然不做这些,随时观照心地的起心动念,不要让它有所烦恼,执杖牧牛一样,念头起来就打死它,这就是真正在精进,不是天天放牛吃草,念头晃来晃去、飞来飞去。若要摆脱困境,就要做功课,要认真起来绰,拜佛念佛很用功。功课做完后,不要一个心又乱七八糟的,让它乱飞呀飞的,这是不精进,真正精进的是在管你的心。

念根

念根经文说,能忆念正法者,且已根深柢固,让深根成为念力。其实念力还有从心力来的,修行到一个境界以后,起心动念有时候就会发挥它的威力,而有这种能力的行者就要小心,不要常常乱动念头,动善念则善念成就,动邪念则邪念成就,起念就造恶业了。念根当然就是念力之根,我们修学佛法不去学这个,学这个是在想阴魔相里面会有,学了这心力会成就怎么样、怎么样,但是这样不好,因为是有所执着,所以在想阴魔相里面,是教你体会一下这心念力就好了,不然内心不清净,贪、瞋、痴、慢、疑都没有断除,然后这个念力起来很强,是会伤害到众生,这念根、念力把它转成好的譬如念佛,念就是忆想佛,产生善念之根本,这样对于修心是有帮助的。唯识里的五别境中的念,如果是心头的念,那跟未修行者的念有何分别,既然放在五别境中,就是非凡夫所能有,就如底下的定、慧一样,也非真实修者所能有。

有时候动不动我们会观想法尔的三尊佛像,或者有的同学印度回来了,常常说又想去印度,我说我天天去印度,你为什么要再去印度?你要观想大塔的佛就去印度一次了,祂的影像可以观想起来你就去一次了,这就是念力,心力的根本。你要是会用随时要做什么事情,不在于时空之间的有无,而在于起心动念间成就佛事,会不会用?就像在读诵《金刚经》,光会念:「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三次,嘴巴在念,心也没有在动,有去过印度的,你同时观想一下祇园精舍,再念:「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你就观想起来了,那边的阿罗汉、圣人就与我们同在了,也跟我们一起在读诵《金刚经》,或者心量再更大一点,每一个世界里面都有祇园精舍,十方虚空所有一切佛剎土也都有祇园精舍,那不是所有十方虚空一切祇园精舍圣众,都跟我们一起在读诵《金刚经》?!

这心量、念力要用在好的,要用在为众生离苦得乐,别用在胡思乱想、要害人、要发脾气、要发瞋心,这恨心射向妳的先生、儿女、公婆,他会不好受的。人家射向妳、妳也不好受,所以一个很不好的人,大家对他的印象都很坏的,然后想到他,随时都会给他一个不好的念,这个人的身体会健康吗?心会自在吗?不可能的!因为你常常在恨人家、人家也在恨你,在虚空之间的念交杂,是很可怕的!而你不懂得这些现象,身体为什么不健康?心为什么不安宁?都是因为你心不清净所感召来的!也有一些同学已经有这能力了,能心念心闻,第八意识会念佛、会念咒,你可以体会它,如果念佛、念咒,念的很安详,就代表平安无事、一切太平,若念得很快、很急躁,那就代表障碍在进行中。

从心地里面也可以知道你的心与十方虚空之间的关系,现在与诸缘是处于安详或者是战斗的状态?还是处于备战的状态?有时候备战的时候就不想吃饭了,因为要战斗所以不能吃饭,这样才有灵力,有灵力才有定力,也就是五根的定根,这些都是在实修过程之间,有时候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现在心这样、知道现在心那样,却不知道是什么状况?要有智慧去对它了解、去体会一下,不要让你的心天天在那里钻牛角尖,烦恼永远都断不了,你还在那里搅和,为什么不让你的心清净下来呢?

念根的作用要让它多忆想佛成为有根,哪一尊佛你对祂印象最好的,天天在法尔进出,这三尊大佛或者旁边的几尊佛像,忆想祂,会与祂心通,这是念力。若是用在自心对众生的念力,也可以发挥威力,想什么它都可以成就好的,不要去想坏的,想坏的是在造业,也是一样的会成就,这念力一般人讲是念头,其实要以唯识来讲,是要加一个「力」是为念力,念力是比较通俗的名称,就是在意念之间有一种力量,这力量是要善的、不要恶的,恶的成就糟糕了、造业了,想害死人、想让他好事成不了,有这种心态是不好的心念,要让你的念清净、空或者是善念,这才是念的根本,所以称念根,可以让众生感召跟你一样的心空法了,无形中他也会清净。

定根

定根是定力成为一根本,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以四念处打坐修行以后就有定力,为什么一个心会胡思乱想?为什么碰到冤亲债主来了,搞得一塌糊涂?天天跟家人这个吵、那个吵,又没有定力,没有定力来自于没有智慧,定力来自于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断了没有?贪、瞋、痴、慢、疑有没有淡薄?贪、瞋、痴、慢、疑是在讲心,淡薄了就有定力,所谓的淡薄是有起心动念,但是不太离谱地行动,念头冒一下!然后回心转向,气这个人、马上:「不行!」赶快转回来,刚要起烦恼、马上:「不行!烦恼这个干什么?」这就是定!这里的定大概都是世间禅的定,或者是小乘人的定,真正佛法所要修的是智慧的定,佛法是修智慧定,以智慧来得定,所谓般若智慧是。

慧根

慧根智慧形成根之意,是由定中起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佛法戒、定、慧三学,从戒律之间得做到行为不出差错、不受诱惑,这种定是世间禅的定,而要超越三界就要用智慧,因为智慧可以观众生心与心之间的因缘搅和,可以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可以观一切法都空,可以观实相非相,《金刚经》里面都在讲这道理,也就是智慧、是般若的智慧。

「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若软若劣,得阿那含。若软若劣,得斯陀含。若软若劣,得须陀洹。」

修四念处、修打坐,就有这五根,这五根做到了,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果,智慧可以破一切烦恼、一切的业缘,当然就得到阿罗汉果。不是很坚定的得到上面这五根,或者是根本还不行、差一点,就有阿那含果的味道。若软若劣是说再差一点的,依百分比来讲,「若软若劣,得阿那含。」起码有九十分;「若软若劣,得斯陀含。」起码有八十分;「若软若劣,得须陀洹。」起码有七十分,虽然「若软若劣」的名词都一样,是在于上面这五根(信根、精进、念根、定根、慧根),到底哪一部分比较强?哪一部分比较弱?在这中间取舍之间,就会分别得到这四种果位,如果全部都做到了、满足了、满分了,一百分了就得到阿罗汉果。

「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

这五根都做到了、全部满足了,当然就成就阿罗汉果,不必学了,已进入无学位。这五根里面成就了信根,光有信心却不坚定无根就没有用,光有精进心无根,心力发不起它的威力,也没有力量,或者是要忆佛却想不起来,要观佛像也观不起来,这是还不满足者。很多同学修打坐也已经很久了,教你观一个影像也观不起来,能观起来就代表心灵有一点开了,虽然没有全开也差不多有一点样子,你可以观父母亲的影像、可以观大觉寺的佛像,应该都可以观起来,不然相片天天在看,看久了也可以观想起来!

你到底证到了、满足了多少?定力满足了多少?智慧满足了多少?满足与否就划分成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若是根本都没有,你只是会做善行,与欲界众生一样的,可能是欲界六天里面生到哪一天?若是这样不如赶快去兜率天内院,以求往生弥勒净土,到弥勒净土很快,今生佛也拜了、也念了,你只要念弥勒菩萨的咒语,观想兜率天内院的殊胜,你就可以往生那里,这是最简捷的!当然要去我们凡夫界之间的净土也是可以的,南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等等的这些也都可以,那边的阿罗汉、菩萨很多,他们都不入灭的。

「于此五根不空无果,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

这五根不能成就,或成就也不能成根,就是没有办法做到,也就得不到什么果位,做到了、俱足了,少分俱足就是须陀洹、多一点是斯陀含、再多一点是阿那含、全部俱足是阿罗汉。

若于此五根一切都没有,根本就是外道凡夫之流,世尊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虽然有什么神通力、什么五通也都没有用,对佛不信、没有精进去断内心的烦恼,没有念、定、慧,那是外道凡夫,外道是不修内心的,虽然有世间禅定的功夫,可以看到光、整个身体可以充满气、甚至于会飞行、有五神通,就是没有俱足佛法所讲的这五根,最重要的是智慧,一切无者就没有办法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是讲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不还)。于彼若软若劣,得见道。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彼诸根则不空无果。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凡夫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因为这《阿含经》经典,是一段一段的一直记载下来,这中间每经都有所差别者,下面讲的是不一样的。

「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

这五根(或唯识的五别境)会产生五力,从五根就会产生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的这种力量,这五根是最根本的、建立基础的,若能够再加以增上、全部明利满足五根者,就得到阿罗汉果,上一次我们也说明阿罗汉分成好几个等级,有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不退法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等九种。

阿罗汉俱分解脱,是了断定障、慧障,断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所谓俱解脱,指得灭尽定,由慧、定之力,断除烦恼、解脱二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是定、慧两者都具足了,是真正的不动法阿罗汉,当然,俱分解脱阿罗汉是最高的,是满足、完全的真正阿罗汉果。

在二十七贤圣位阶中,依次为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到、身证、家家、一间(一种)、向须陀洹(预流向)、得须陀洹(预流果)、向斯陀含(一来向)、得斯陀含(一来果)、向阿那含(不还向)、得阿那含(不还果)、中般涅盘、生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以前十八有学位)。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九无学位)。阿罗汉是分九种等级,前面贤人是分十八等级。简要分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用世间的有漏智慧,来修成佛的一切善根的行者,都称为贤人。

「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不还)。」

五根若软若劣者,得是得到了,但是不坚固,或者是哪一根比较缺失、比较衰弱一点、不强,依不强的结果会得到不同的果位,因此若软若劣者得身证,身证是不还果里面的一个名词,身证在上面解释名词已经说明过了,是又作身证阿那含,阿那就是不还,阿那含是身证不还即不还果,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好像得到似涅盘法,但不是真正涅盘,身得寂静乐之圣者。这不还果虽然居住在四禅天之上的五净居天是不来人间,但是他要证阿罗汉一定要再来人间,不然就在天上悟道,利根行者是在天上悟道了,直接转得阿罗汉果,不然不还者不是不还、还是要来,但是他那时候所得到的寂静乐是一种假相,不是真正的。

「于彼若软若劣,得见道。」

见道是什么意思?是十八有学位贤人之一,受教之利根者,人于断情意烦恼位(修道位)、断情见,我们感情领纳的作用,会随我们的心,对外境产生很多的烦恼,在修道位之间,你断了情见烦恼位的时候,就可以称为是见道、见智、见得,这是对利根来讲。以利根者自见法而得理,故称见得,他智慧比较高超一点,能够自己见法而悟得空理,称为见得;以得由因之见而至果之见,知道因、马上连想到果,这样也可以称为见至;见智、见得的意思内涵,大概就是这样。

见道是我们已有一个修行概念,知道我要怎么修行、以及方向,但是尚未做到,只是知道、看到了此「道路」,知道我要修佛法的解脱道,知道苦、集、灭、道,是我所要修学的,但是没有真正断掉苦、也没有断掉集,只是见道而已,现在知道要修不要有身见、不要有戒禁取见、不要有疑心病,知道须陀洹要修这三结,但是还没有完全做到,或者是只做了一点点,也就是见道是知道了、尚未完全做到。

已开悟的行者是入道位,入道位以后才能真正见道,不进入佛法的门坎,也就看不到佛法的真谛,虽然你能看到所有佛教的经典,仍然是一片的朦胧然,佛法是在干什么的?是在拜佛的?佛法并非只是在拜佛的!佛法是要学佛如何把自己内心的这些种种的毛病断尽,要断的是有那些毛病?用什么方法?释迦牟尼佛都在经典里面一一的告知我们,毛病也举例出来了,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五停心观」就是在对治,贪心要用「舍」来对治、瞋心要用「慈悲心」来对治,执着色身淫欲要观身不净来对治,心浮乱要用四念处来对治,等等的这些法门,都是在破解你对于哪一种的执着?这些在你还没有入道以前都看不懂,入道、听经以后才知道原来毛病是甚么?原来要断这些毛病要用哪些法门?然后再慢慢去做、去实行,做到有一点消息了,就能够见道,最后证道就有果位了。

见道是尚未悟道,若以菩萨道而言,开悟的时候是初地欢喜地为入道位、二地菩萨离垢地、三地菩萨发光地,心发明了、心发光了,到四地菩萨焰慧地,智慧如火焰,是谓见道位;五地菩萨难胜地、六地菩萨现前地、七地菩萨远行地,以上都还是有学位,要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还没有做到都还是七地以前的菩萨,做到了就成为八地菩萨不动地,心不再被一切重大的或者是顺、逆种种的世间法来烦恼,不去执着与罣碍,好的不去执着好的,面境不起欢喜心、高兴快乐,不好的也能自在去应对,我们更忌讳面对好的,面对坏的你会警觉,逆境会很小心的去武装自己,要去战斗不能倒下去!顺境很容易让人家萎靡,让你想什么都很顺利,这时候你就要小心呢!是否毘那夜迦天天是在你旁边,你在想什么?它就满足你!你在想:「没有钱!看看父母亲、兄弟姐妹是否塞一把钱过来!」想一想几天以后真的实现了,或者是在想甚么好事?真的发生了!这要小心了,这是很容易使人着魔的!

修行人要以平常心,不要有这种贪欲、贪心,起心动念也不好、好处得到了也不好,要有所警觉!那些会着魔的大概都是处在顺境里面才会着魔,很多这里捐一个道场、那边又捐一个道场,一下子全省有一百多个道场,哪里有那么多发善心的?都是背后这些毘那夜迦去鼓舞别人发心的!佛法也是一样的,佛教寺庙很多,都是佛教护法神去招幕的。而邪教、邪法法也是一样的,邪的是黑道分子一样的,也有一些护法,而且它们更是不择手段,只要这个人有那名利心:「我这一笔钱捐助出去,能够让我的公司更赚大钱!」有这种心态是很快的,它就能满足于你!这边的道场也越来越多了,捐助的人也得到了好处,各取所需,因为都有这些黑道兄弟在打点,因果就是这样子。

以真正修解脱道的行者,是很平常的、淡而无味、简简单单的。有的mail进来问到:「法尔到底有几个道场?哪里还有道场?」我说:「没有!只有台北一个道场!」一个已经搞得头昏脑胀了!还要有几个道场?要以平常心,我们所要的是智慧!在网络上有缘的就来,你可以从里面去学,虽然我们不能够到每一个地方,就是其它这些大山头,真的要向某位师父学法,却学不到!有的来了就是放录像带给你看,他讲了一个课题录像下来就到处去放映,当然这也可以如同电视一样,但是面对浅机的是可以如此,真正已经进到一个境界的,要面对面的请教,否则很多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这时候你找不到他、看不到他,很多在外面有修行境界的却找不到师父,最后都找到法尔了,不然就上法尔网站的小参里面去找到了网络师父,也解决了他的问题,很多是没有办法获得解决的!所以道场多是照顾不来的,修行境界越高的越有问题,当然不是很多,但也并非很少。

有的外道有那个境界能够接触到正统的佛法,知道入道了、见道了,然后要怎么来修?也就不会一晃荡又几千万劫过去了,刚刚教你:「百千万劫难遭遇」你又会想:「百千万劫到底有多久?」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难道那么久才碰到这一次佛法吗?就是因为你修行上天去了,天寿都是算几十、百、千、万劫的,例如在欲界天的他化自在天,到天主教的耶和华那边去,就有九十三亿年天寿,将它除以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有几劫过去了?若去到了色界天、无色界天,那更不得了了,最多有五百三十七兆年,算一算有几劫?有八万大劫!这个劫各个说法不同,有的说八十小劫是一大劫,有的说二十小劫是一中劫,二十中劫是一大劫,20×20=400,400÷80=5,有五倍之多,有时候各个经典所引用的不一样,看到「劫」又造成很模糊了,但是时间总是很久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而你今生已经看到了,尤其是在听闻《金刚经》,更是要能入道、见道,然后再好好的得道,光看了经文,看是看了,也不去做!听是听了,都不去做,是没有果可得的。有时候对同学我不知道怎么讲?天天是来上课,碰到家里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不就是每天在讲的吗?就是不知道应用,智慧就是这样子,是勉强不来的,头敲打下去了,仍然是不开窍,有什么办法呢?

「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

虽然没有见道,于彼若软若劣,得到次一等级的阶位是为得信解脱,依信而得胜解者,又作信胜解,胜解是唯识家五别境的第一个心所法,有的人看是看了,没有办法发生胜解,对于义理没有办法有殊胜的见解,利根的贤者,他在定中从空产生智慧;我们要培养慧命,其实在培养我们的空性,慢慢的扩大、慢慢的能够回到空,做不到就是没有智慧,养你的性命、肉体而已,很多练气功的人,只是让身体的气通而已,没有学空观,没有养成慧命,智慧的生命并没有,智慧的生命与你的智慧是累劫修所累积下来的,一世又一世在行菩萨道之间,慢慢这么累劫修上来的。

胜解,是要有殊胜的见解,这是要五别境的修行胜境第一,没有修行就没有五别境,有修行的胜解慢慢就会起来,依信而得到胜解是信胜解,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从自性开始,不是从理地开始,如果从理地,那是智慧比较劣根的、比较钝根一点的,闻经说法、人家讲了你才懂,钝根者于见道位中,一直修上来到住果,住到果位之间,都可称为信解。

「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

于彼若软若劣,没有得信解脱,得到一种(旧译),又称一间圣者,指不还向中圣者之一种,不还向就是向不还果,向不还与不还向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证得阿那含果之前的圣人,斯陀含是一还果,天上、人间还要来一回,不还果有五种阶层不同,这中间称为不还向之中的一种,一间者系谓尚余一间隙在,在心地里面还有一点点的不能般涅盘的毛病,还有一间隙在,故不得般涅盘,般是大,故又是称大涅盘。

于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圣者虽已断欲界七、八品修惑,有最后一品的九品修惑还没有灭,然犹残余一品乃至二品未断,已断欲界七、八品修惑。如果是八品,就是还有一品惑还没有灭,七品就还有两品惑还没有灭,把它断掉了,尚须一度受生于欲界,以修不还之果位,这就是不还果来人间受生以后,生于欲界直接修不还果,当然在欲界,是在天界的哪一天?或者是来人间?都是不一定的,这里没有解释清楚,在欲界天是天家家的一种,在人间就是人家家。

《俱舍论》:「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间,…。一来者,进断余惑(进而能够断掉所有剩下的修惑);若三缘具转(因果律的这些种种因缘,都能够断了,大概就剩下一点点的修惑),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无漏根是我们没有烦恼的智慧,能够发起、能够得到。);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在欲界受生,剩下一生他就可以证到果位,这是一间)」

「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

是进入二果了,之前就有很多种名称。于彼若软若劣,能得斯陀含果。

「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

家家是须陀洹以后、斯陀含果以前的境界,证到须陀洹还要七次天上、人间来回,要落在哪一家是不一定的,生在人间是人家家,要经过两次才悟道,是二家家,才能悟到阿罗汉果,三家家是来三次,才能悟到阿罗汉道;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生天界三次、再来人间三次,或者先生人间三次、再生天上三次,在人间悟道的是人家家,在天上悟到阿罗汉道的是天家家,这在以前解释名词也都解释过了,现在稍微复习一下。

「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

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是得七趣(天趣、神仙趣、阿修罗趣、人趣、畜牲趣、饿鬼趣、地狱趣),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范围里面,也包括无想天。

「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

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法行也是十八有学位贤人之一,在这里法行是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位,这四加行没有修是没有办法悟道,尤其是忍与世第一,忍是对一切法能够忍辱,对欲望、人、事、物能都能够忍,这就是修行,《金刚经》里面讲的:「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一切佛法要成就,是离不开「忍」字诀,能够学习忍辱,忍一切外来的逆境、再学「世第一」法的解脱法,这样就有机缘开悟。

「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

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这里的「信行」与上面「信解脱」的名称是不一样的,亦作随信行,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智慧比较差一点的,又作信行,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随着信仰而开始修行,称为随信行。

「是名比丘根波罗蜜因缘,」

若是做到上面这五根了,更加精进用功更为明利、更为满足,这就在二十七贤圣位阶里面得以满足度到彼岸,是所谓的根波罗蜜因缘,充分认知五根义,也能同时做到,就是谓波罗蜜,是以五根度到彼岸的因缘,这只是讲因缘,不是讲六度波罗蜜,若是有这些因缘,才有机会未来会去修六度波罗蜜,六波罗蜜是成就菩萨道的因缘,会做到这五根,是种了六度波罗蜜的胜因,因缘成熟就会去修六度波罗蜜。波罗蜜或波罗蜜多在此再说明一下,波罗蜜多是pramita,是指知道其真实概念,也同时能做到的,就叫作波罗蜜多,一般只说度到彼岸。

「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

有了因缘波罗蜜就有办法去知道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是因为知人波罗蜜,知道了因缘果报都是成就佛道的基础,但是不管是天上、人间,要证到彼岸的,一定要来人间成就佛道,不管过去世修了什么因缘?到最后要成佛、成菩萨道、成阿罗汉道,一定要来到人间,当然阿那含在天上也可以悟到阿罗汉果,但是菩萨都是在人间进进出出、生生死死,佛更是要来人间成就佛道的。

「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

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等等的一层一层的、种种度到彼岸的法门也都能够去了解、认知,也能做到,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能够满足五根增上明利,五根里面哪一个优?哪一个劣?甚至于俱足六波罗蜜的因缘,能够满足者当然就能成就阿罗汉果。

「减少者作减少事,」

不能够满足诸波罗蜜,减少者作减少事,减少者是次一等果位的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彼诸根则不空无果。」

这五根不能俱足,就得不到果位。

「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凡夫数。」

这五根连一根都没有修证到,是为外道凡夫,所谓的凡夫是还有因缘果报的,在六道里面轮回的,所以佛法里面所讲的色界天虽有色界天的天报,但仍然是凡夫,因为天寿尽死了以后,还是要去轮回的,若是修了色界的身体或者五根真如、诸信真如有那种功用,同时也知道原来佛法是要修心,是要断贪、瞋、痴、慢、疑,然后开始去断这些习气毛病,让根本的心清净,心地法门就是在耕作这一块心田,有贪心吗?有瞋心吗?有忌妒心吗?种种的不清净心,怎么把它断除?能够断了也就是修心地法门。

外面很多在讲心地法门的,他们所谓的心地法门不知道在讲什么?其实心地法门很简单,就是你这一块心地里面有贪心吗?有瞋心吗?有忌妒心吗?有疑心病吗?有不明因果道理的痴吗?等等的这些都知道了,然后再加以拔除掉,心地法门就是在拔除这些不清净的心病,若不是这么做,就是凡夫之数,是为世间凡夫,哪怕修得会飞天钻地,也都没有用,死了以后照样轮回;佛法的心地法门都是在清净我们的这些污垢,污垢清净了、五净根俱足了,就能成就多少的果位。这说来都是不空的,不是像古书所说的常空,常空就不好了,要不空,得了五根或哪一根的或多或少,一定会得到那一个果位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阿含经》里面所讲的经文都很短,都是在讲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四圣谛,这是最根本的佛法。

世尊在菩提迦耶那边安了金刚座以后,开始打坐在第六天就开悟证道,开悟以后马上现起祂无始劫以来,过去每一世的生死轮回现象,哪一世出生做什么?回想起无始劫以来每一世的事情,之后开始思惟,为什么每一世要这么去轮回?这一世出生做某甲、下一世出生做某乙,天上、人间、地狱道、畜牲道这么来回出生入死,思惟出四圣谛都是脱离因果轮回的道理,如果要断掉生,就不要来出生,开始思惟如何解脱?在第二周是思惟这些,所以创立下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解脱法门,这些都能够脱离轮回,是所谓的正知见;不要轻视小乘的这些法,这才是真正的根基,大乘的佛法是在讲圆融以外,要有智慧、要度众生,最后求得如来菩提而成就佛道、圆满佛道。

今天总算把沙门四果所相关的佛法,给你们一个总概念,就是沙门四果的真正阿罗汉,是满足了八正道(八圣道)、五根、五力,修法是要从四念处下手,这整个的概念,对于每一个果位,所要断除的毛病是甚么?也都已经列举出来了,你就要去做、去实行,不要只懂得很多、但是烦恼仍然是无量,每一个人的修行都有障碍,让障碍早一点过去,不要天天受这些障碍所左右而走不出来,如果发菩提心、去讲经说法或度众生,有时候很快的,这业力就比较早一点度过去,而不发菩提心,有时候修起来好像菩萨都没有照顾你,因为你发心不够,当然所受到的照顾就会少一点,再碰到智慧不足、不够,更是天天都陷在烦恼里面!

(2005.02.19.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