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5.01.08.   11 讲(9)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

1.前言

我们已知菩提道有初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如来菩提等,而如来菩提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义。无上正等正觉者是不偏于空,执取圣境;不偏于有,执取凡境。圣凡两忘,以真如面境自然反应,而能无有余习与之相应,这就是如如佛。

一位修行者从发菩提心要经过五个阶段,发菩提心是种菩提因,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要修心、要把心调伏;若要调伏这个心,然而身体没有变化,即不能够进入到深层的潜意识里面去修,何况要转变一个概念,有时候就不是这么简单的。虽然是要伏心、伏心,一方面身体是要有变化,二方面要用菩提智慧来转你的心。菩提就是智慧,能离众相不黏的智慧就是菩提,无始劫以来我们在行菩萨道,也都是在培养菩提智慧,用来调伏这个心。这个心要调好久才能够清净,光伏心菩提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反观自省,每个人的心,哪一部份清净、看的开,哪一部份很执着、放不下,做不到的就要多学一些般若智能来调它,没有境是修不了心的,修行要觉悟是在世间觉,也就是这意思,修行要有境来磨、要人事物来面对,才有办法看你这个心到底有没有调伏下来?

第二阶段的伏心菩提,要修到有初步的自我解脱能力,就进入明心菩提,心的调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暂伏,拿石头去压它表面上好像没有了,其实它还在,要能够把心打开来或者是心眼开,这两者在身体的状况是不太一样,一个是见性、闻性开发出来了,它也有一种觉知的心,可以知道众生、知道外在的人事物,但是没有真的进入到第八意识里面去,在表面上是修了,但是没有把根断掉。伏心到明心菩提之间,应该是妄想心没有,也真正的要进到第八意识里面,然后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的一切,你才能够用心眼看得清楚;在第七意识的妄执性,能够不随它转,也知道它在执着什么?而且也可以清清楚楚的用觉知观着它,这样才能够做到「明心菩提」。

「明心」就是我们真心与它相应,妄想心即能不相随,是所谓的「念起不随」,当念头起来,你有能力不随它去转,虽然它还有一种执着的这个心,但觉知是知道了,并没有去当真。另则「念起相随」,相随是还有潜在的习气与它相应,本来看到一个东西、一个人、一件事只是看,不起心动念去相应,但对于习气还没有净尽的,就有妄想念相随,这样就会做不到「明心菩提」。「伏心」是伏比较粗的习气,要真的做到明心,一定要心眼开,没有破色身的色界禅定行者,心眼照样可以开,只是修第七意识,可以观想你的起心动念,但是「根」没有办法断,只是心明了、没有烦恼,安一个果位给他是为「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这种境界就是「出到菩提」,也就是从烦恼的这一边走到菩提的那一边,烦恼有没有?还是有烦恼,但已能不发挥作用!

在小乘的解脱智慧之间,没有圆融的去对一切法,不能做到「空、有不二」的境界,这时候就要转修菩萨道,慢慢的来成就如来菩提,从小乘的修为要发起菩提心,又要花掉好几万劫的时间,若证到阿罗汉果,没有当生马上转发菩提心,以求如来菩提的话,还要花二万劫的时间,才能够发心的去求如来菩提,当然菩萨还是要经过伏心、明心、出到菩提,然后再追求如来菩提,在最后的如来菩提才是正式的成佛境界,在过程之间的菩萨位,虽然有智慧,但都没有像释迦牟尼佛的那种智慧,所以还是要累劫修,这时间是很长的,能够修到菩萨位、十方世界国土来去自如,哪一世成佛?这是很遥远的事情!

在菩萨位若不受十方虚空如来授记,有时候是没有办法成佛,「大随求根本咒」或者「菩提心印」、「忏悔印」,这一印你常持诵,在今生有缘能够学好,能够这样去念,可能就会受十方如来的授记,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经验;光修这个心,初步的「明心」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今生我们有佛法、有经典,所以看了或者人家讲了、你听了,就要真的去做、把握时间去做,能进展多少?就是多少!发大心、发大愿的,能够发出去帮助别人的,就是走入菩萨道,可以跳过小乘的这些境界,一呆就是几万劫过去,可以直接趋向如来菩提去追求。

我们在追求的是什么?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个名称,若以境界来讲,是心对一切境能够清清楚楚,也可以用空的体性真如,去面对不空的觉知真如性所感召的一切境界,在感召之间能够不执着、自在无碍,这就是不偏空、也不偏于有,这才是诸佛菩萨们的真实境界。当然有这种境界并不代表成佛,只是一位觉者,禅宗的祖师大德每一位都是觉者,但是他有没有佛的这种无碍智慧?还不至于感知一切佛所俱足的神通、智慧,还是没有办法,这还是在明心菩提与出到菩提之间,我们懂得这些过程、境界,今生要积极的从心里面去转,心要转要从身有所改变,若身没有办法改变、也没有气感,没有办法进到脑筋里面去,是修不了心的,气能够进到脑筋里面去,就可以观自己对外境的反应,是用什么习气去跟它反应?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来!

过程之间,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互相之间的交互影响,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们是怎么沟通、传递心法?然后念头怎么起?甚至于习气还有的话,习气怎么应?这些你都了如指掌,这才是修行的真实境界,气没有进到脑筋里面去,顶多是在第六意识,一般人都是在这色阴魔相,可以看到外境或者听到什么,都是在五根六尘之间打滚。若进入第七意识,大概有三禅以上的境界,但是心的第八意识没有打开,第六、第七、第八意识之间的过程,就没有办法很自在的观清楚,所以要修到真正的把习气拿掉,这是不简单的。

一般的中国禅宗、或者是其它的宗派修到如如佛,不是真正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只是他对空、有不执着,不住于圣境,若住于圣境就是很喜爱那种心空法了境界,面境没有可罣碍的。一旦回凡度众生,因众生业障多、众生无量,如果你不去充电,把握不住圣境,也许你最后连所得到的空证,也把握不住!在空、有之间,随时都要练功夫,不是理论懂就好,佛法是要印证的、是要去修的、去体验的。

我们要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悟道,为要求心自在故,我们要能在空破空,在有除有,如此就真的没有一法是可谓「有定法」的。禅宗亦讲「能立能破」、「不落两边」,也就是跟上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一样。再来是要修得如来无上菩提道,是要以修各种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修解脱道者当以空无的心去面对一切境,也要以忍辱的心去修菩提道。这样也是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告知我们要有这种认知。

我们要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去悟道,为要求心自在故,我们要能在空破空,在有除有。对于你们来讲,大部份在修空观,要空掉一切法,还没有解脱以前,要把这个空抓住,要否定一切心感,就是有超感的一种心知、觉知,也要观空。以禅宗来讲,这一段是所谓的「保任」,保任是保謢你的心不要再起妄想,不要再用你的习气与所看、所闻的境界去相应,让它回到空性,回到空性主要是培养解脱的能力。而解脱,第一个要断内在的习气,我们常常讲心境与果位才能搭上关系,不是身体气旺了,可以见十方虚空、天上、地狱,这与果位都扯不上关系的。

要把你的瞋心断掉,释迦牟尼佛说:「许汝得须陀洹果」,须陀洹还要天上、人间七次的往返,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这一段话在告诉我们,修行原来就是在断三毒的贪、瞋、痴,要怎么断?就是要经过发心、伏心、明心、出到菩提,就是这么用智慧去控制。每一个人无始劫以来所养成的习气,不可能一下子就断;世尊又讲:「断了贪欲,得阿那含果。」贪欲包括很多,包括钱财、名利、性欲,能够加以断除就有阿那含的果位,是为不还果;差的只是因果根源没断,在这里还没有办法断尽业缘,心里面的业缘牵扯,还没有办法净尽,他要再来人间一次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或者在天上(阿那含天)也可以直接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贪、瞋这两个是我们三毒最重要的。

会障碍我们最根本的是一个痴,三毒里面最后的一个,是包括因果、不明了因果,能够有神通起码要修到行阴区宇,有宿命通才能观因果、才能观众生之间的因缘,这样才有办法脱黏;所以到阿罗汉境界是五阴灭尽,连因果报应的现象也能够摆脱,这样贪、瞋、痴三毒断尽才能悟得无生。刚刚讲空,每个人都有心要学习,要实际去证,感觉了都要慢慢的把它空掉;当脚根站得稳,已经不必空一切缘,也不会用我们的习气与它相应,就可以回有,也就是觉知心照样去觉知它,不去压抑它,这样它接受的讯息慢慢的回到以前的状况,所接受的因缘,知道却不会在意,因为你已经能脱黏了,这个「有」不是我们还没有修行以前的妄有,是真正的真心所感知的这些因缘,才能说是有,不然还是属于妄想。

「空、有」都能够自在的时候,今生可以知道原来佛法是在讲什么?要修空或者入有,是没有一个定论;释迦牟尼佛说:「无有定法,名为阿耨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我们的智慧在无有定法之间去展现,在空要破空、在有要除有、在顺境除顺境、在逆境除逆境;对于种种的因缘与心的关系,要怎么解套?那解套的方法就是佛法!所有的法都是佛法,《金刚经》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不能够有一个定法。以禅宗的修证来讲也是一样,可以立一个实境、一个理论、一个名相,然后再把它破掉,因为有为法里面都不是绝对的,能立就能破,破了以后再立,这样才能够不落空、有两边,「破」就是空掉,「立」就是有,「空、有」能够不二,就不执着两边,这样才是圆融的修行者,但也是要有这种修证的功夫,不是光理论懂却做不到,常喜欢诤论。

随时要反省自己,对外在的人、事、物,我们要用智慧来应缘之后不要在意,这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证,有的讲来是很简单,小事情可以解决放得开,但是大事情来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有的是身体情况好的时候,情绪很High时,什么事情都看的开,身体得病的时候,就不能保持一个平常心,平时所具有的智慧也不见了,这就是不踏实的修证,以所得到的不管是身体气机好、不好?不管是定、不定?都要能够保持那种解脱的知见,这知见是很自然的,不是用了解去得到的,自然可以去做的。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之间,修空观就是在修无为法,无为法有六种无为,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尽无为,最后才到真如无为的境界,每一种过程都有它的一个必然现象,不是一踌可及、可以跳过好几个阶段,这与你的心有没有清净?所培养的智慧是不是非常锐利?都互相有关系的!

以各种无为法来修,这中间过程就有不同的境界,修解脱道当以空无的心去面对一切境,你还不到大菩萨的境界,最好都是以空无的心去面境、去解套,不要去执着好的、坏的,心所感知的或者是面对着平常的人事物,顺、逆境界都用空无的心去面对一切境。「空、无」这两个字很重要,「空」是我们的体,「无」是不执着一切相;你有这种体验要抓住这两个字去面对一切境,就可以在上班或与人、事、物接触之间,都用这种心态去磨练自己的心智,让它达到圆满的一种境界。总归一句话,对于所听、所见、所闻都能够无碍、自在,若不是为了要教导他或者是要改善某一种境界,你是可以什么人、事都不管,有时候我们要行菩萨道,有一些要管,但是因缘撮合,该做就去做,做了就不要去后悔,因为你以空无的心去面对一切境,很多这些心还没有清净的人,也是这样慢慢去磨,用空无的心跟他这样慢慢磨,磨到最后他也会慢慢的变成空无,禅师有的难缠,「缠」就是纠葛的意思,他不怕你缠,他可以跟你这么磨。

像我师父一样,一些子弟或者一些比较捣蛋或者贡高我慢心强的人,都没有关系!师父可以照样跟他交往,然后因缘际会了就来修理他一下,修理的人是无心的,因为事情发生、过了就过了,被修理的人耿耿于怀,但是也会进步,一年磨一点、二年磨一点,磨到最后他也成就了,以前的哪一个人习气很重的,到最后心也清净一点了;古代的禅师因为他修到自在无碍了,有时候我们看到他教导徒众都是不按牌理出牌,只是随因缘率性而去做,至于做的是正的?还是逆的?顺缘?还是逆缘?不一定的!有的是赞叹、有的是负面的,用比较积极的方法去刺激他,甚至于修理他,正也用、负也用,总是要让你走到心清净的那条路上去。

我们现在修行也是这样,有智慧自己来,开导自己的智慧,把它用在解除我们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些毛病上;听归听,光一个「空、无」这两个字,就可以安在我们心里面,面对什么境?以空、无的心去面对它,就没有什么好、不好!第二个是以忍辱的心去修菩萨道,如果空无的心做不到,那退而求其次,用忍辱的心去修,早上读诵到的「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为第一波罗蜜」,当然还没有讲到那一段,第一波罗蜜可以说是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布施」,因为是与大众结缘,跨出去行菩萨道的第一阶段;第二个意思可以讲做「般若波罗蜜」,因为它是六度波罗蜜的眼目,你做什么事都要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六个波罗蜜之间最重要的才算第一,所以般若波罗蜜也可以说是第一波罗蜜。

修菩萨行的,第一个一定要去布施,布施最容易去做,比较容易与大众结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布施是排在第一。我常常在讲的,忍辱波罗蜜是修无为法的最好方法,我们的瞋心最容易犯,顺着我的意就好,不顺我意就会发作,所以瞋心断才能得到须陀洹的果位,而连须陀洹的果位都修不到,二禅的境界都不到,有的人说打坐能见光、可以见其它的世界、可以见什么的,都没有用!那种是真如性所现的一些现象,对果位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菩萨不见得要有什么神通,要管住这个心就好了,能管住这个心,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都会慢慢断尽,还没有断瞋心以前,我们就要修忍辱、抱着低姿态、抱着逆来顺受的心,像星云大师所讲的「老二哲学」、「你大我小」、「你对我错」,能够以这样的心,去面对所接触的人、事、物,这样你的心会慢慢的清净,尤其忍辱相对的就是好胜心、高傲心、贡高我慢心,甚至于根本的瞋心,都是依外境的顺、不顺就会发作,而能够以忍辱来修菩提道那是最好的。

六波罗蜜里面,《金刚经》一直在重复的「布施波罗蜜」讲的最多,「般若波罗蜜」当然也是很多,「忍辱波罗蜜」也是出现好几次,「精进波罗蜜」并没有提到,在这里已经到大学程度,精进就等于在守心摄意、要培养智慧,也不必去讲「精进波罗蜜」,随时把你的心管好那就是精进,「持戒波罗蜜」那是初学的人,初学的人要去授戒、要持戒,到菩萨境界,当然他不会主动去犯戒,但是为了度众生,有时候他也会方便,不以戒为戒,只要达到利益众生让他能够悟道,什么法都用上了、连哄带骗都可以,依程度的不同,而你是在学大学的课程,《大般若经》是大学的课程,也就是菩萨的境界,这里不能再跟你讲持戒、精进,这两个波罗蜜就没有出现过;布施、忍辱、般若,这中间有一个禅定也没有讲。禅定不用讲吗?佛法的禅定,般若波罗蜜就是禅定,一件事、一句话,以般若智慧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在我心里面不会造成困扰,这不是定吗?这是定!

世间禅与佛禅最大的不同,一个是在那里打坐、练气,开发出真如性,产生种种不同的境界,初禅有初禅的真如性境界、二禅有二禅的真如性境界,三禅、四禅一样的,甚至于四空处定各个真如性现四种空处定。现在我们用般若真如,来现我的解脱智慧,这种定才是学佛的人要去学的;禅定波罗蜜为什么没有讲呢?因为已经跟般若波罗蜜带过去,早期没有修打坐,就修不了心,因为修打坐,气旺了进到心里面去才可以开发出般若智慧,最后、最后以般若智慧来悟道、来得定,不是坐在那里一坐几千万年入定,寿命尽了照样轮回,没有用!

《大般若经》里面的六个波罗蜜到《金刚经》里面剩下三个,这三个里面也涵盖其它的三个,显现出来的内涵不一样而已,可以用这三个波罗蜜去概括,学无为法要以空无的心去面一切境、要以低姿态用忍辱的心去应一切境,这样就可以慢慢清净内心,不会在内心造成一种困扰、执着,当然心就慢慢能够清净。上面所讲的等等,无有定法可以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这么告诉我们要有这种认知。

既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有定法,那世尊所说的法也就无有一定的法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于初发心善人等,世尊会讲世间一切善法、戒律,对于心地较好者,可能就教他们修安般守意法门,进入世间禅的境界中或破色身进入无色境界境界中。善根、福德俱足者,当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四念处、卅七道品等,以求得小乘四果之圣位,建立如来菩提道基础。若具有菩萨道种性者,想能成就无上菩提道者,世尊教导他们修六波罗蜜多、十波罗蜜多,以成就无上菩提、如来菩提,得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其实无一法可悟。上面种种,因人、因事而说修行法门,都是朝着证得无上菩提而说,故无有一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最后得果位者都要入无为之境,那怎会有一法如来可说,所以世尊从来无所说一法。

既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有定法,世尊所说的法,也没有一定的法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以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见招拆招,面对什么境、用什么法?面对什么人、用什么法?用什么态度?能够这样自在的转换你的脚步、做人的思想、观念,你会觉得能够很自在的应付外在的一切境,这就没有一个定法,若是一个死板板的,是塑造一个定形,入到哪一个定中;其实学佛法是很活泼的,是一切法都可以用,问题是用了以后要放下!不是只有一招半式走江湖,因为没有一个定法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外道法或者是佛教所说的佛法照样都可以用,只是不要去执着,用了却一直执着那一个,就没有办法进步。

对于初发心善人等,世尊所开示的都是讲世间一切善法、要多行善事,讲戒律,因为你心还不净、容易犯错,给你一个戒律,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但通常这种人都会想却不敢去做;菩萨是反过来讲不会去想,因为他以心为主不去犯戒,起心动念若有一些邪心、邪念,能马上警觉,这就是在守戒律,但是菩萨有一个毛病,会犯戒律都是为了别人、为众生,要度他、要满他的愿,有时候都会违犯一般的戒律,这是方便,但是菩萨既然不住一法,就不会在意什么戒不戒,也就自在,以《大般若经》的大学课程来讲,清净与否不是一个主要的课程,重要的是否发菩萨心要度这个众生、要度无量众生?至于怎么度?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果违犯禁戒而度了他,也不用在意!

菩萨的观念,主要是突破一切的束缚,菩萨大概都是为别人在背业,或者为了众生来违犯戒律,心中已经没有什么戒不戒、善不善、恶不恶、清净不清净,这些观念一体平等的,哪里有什么法可执?这是《大般若经》在阐述的一个观念!但这要看你心地里面有没有修到这个境界,对于初学的,当然还是规规矩矩的去做善事、去守戒律。对于心地较好的,可能就教他们修「安般守意法门」,这是在讲初级的;对于进入世间禅定境界的或已经破色身进入无色界禅定中的、善根、福德俱足者,有因缘接触到佛法,当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四念处本来是包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为什么会特别别列出来呢?因为有智慧的、利根的,只要修这四念处就可以成道;而根基不好、智慧比较浅薄的,这三十七种都要去修习,是所谓的三十七道品。

能够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有所成就可以得到小乘的四果,有菩萨道基础;若是具有菩萨道种性者、想要成就无上如来菩提的,世尊就会教导他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对于世间禅定的、色界天的、四空处定的行者,衪就教他十波罗蜜,对于开悟的人要修十波罗蜜,刚刚讲戒不戒的问题,这在第七波罗蜜就讲方便波罗蜜,什么事情不能一次解决,分梯次去达到目标是谓方便,菩萨没有方便的智慧,成就不了如来菩提,因为从开悟到成佛,还要两大阿僧祇劫,现在有佛法可闻、经典可看,然后也很精进的用功、培养智慧,会缩短得到如来菩提的时间,这就要有方便波罗蜜,对自己不要要求太高,要一下子做得到,这样会造成神经紧张、绑手绑脚,但是不做又不行,就没有办法进步,这与智慧有关,有的人就比较方便,但是方便不能变成随便,这个心就与没有修行的一般人一样,果报还是随身的。

在方便的时候不要抱着一个罪恶感,这是菩萨,譬如你现在抗体下降、身体劳累、气候寒冷,我们身体的抗体会下降、感冒了,感冒就是抗体没有了,有时候要补充营养,现在没有受精的蛋,到底能不能吃?这讲了好几次,现在营养不良,紧急补充高蛋白质,牛奶以外,有时候吃个蛋,保证要没有受精、也没有杀生的,只是荤味很重,这是方便,不要方便到每一天都吃蛋,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不是方便,这是我们居士现在比较困扰的问题,其它的小问题,对别人、对你要度的对象,有时候也要方便,你的水准自己要订的高一点,才可以进步,但是别人的智慧、环境不方便、做不到,也要给他方便。

像吃素的问题,他一吃素家里就要革命了,太太不同意、先生不同意、父母亲不同意,这要慢慢来,你不能说这样不行、马上要吃素,不然会怎么样、怎么样,这会造成他的心里压力,造成家里不合,这不是学佛法的一个真正的目的,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然后破坏了和谐、破坏了其它人,已犯恼怒众生业,甚至于让他们去造业,他会毁谤佛法、会毁谤诸佛菩萨,如果他们因为这样造业,是你间接帮助他们在造业的!方便波罗蜜对于开悟的人是很重要的,对己、对别人要多行方便,但是要有一个原则,方便到什么程度?因为一切都有因缘果报的,你太强调违犯了因果的时候,若修的很自在那还好,修得不自在,在哪一世沦堕了,这些果报又来了,有因就有果,不是修到菩萨、小阿罗汉,果报就没有了,它只是好像登记在污点的公布栏一样,总是挂在哪里,只要哪一世沦堕,这些果报又一直来;所以要悟得无生,反正我不再来,而菩萨是来学智慧,要如何看开这些以前所做过的、所造的不好的因,能够看得开就不受它所束缚,看不开就要受报!

后面的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慢慢的水到渠成,你要发大愿,不是那个小愿,到八地以上的菩萨就会发大愿,有大愿才会成就大事,才会成就如来菩提,这都是未来哪一世成佛的时候要怎么样、怎么样,要发这种大愿,有愿力智慧就来了,智慧累劫怎么修?对开悟的行者,世尊教导十波罗蜜,从小乘到大乘,从六波罗蜜到十波罗蜜到无量波罗蜜,来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智慧,也就是如来菩提,这两个名词是一样的。到这个境界就是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了什么?叫你讲一法、讲不出来,其实无一法可悟,只是随缘去操做,然后操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去罣碍,怎么走上来的?不知道!反正就是迷迷糊糊的、碰碰撞撞的,见招拆招,见路平就走、见路歪就转,这么碰碰撞撞的走到最后,叫你讲一个道理,无一法可说,这是佛法的高段处,还没有成佛以前什么都是法,成佛以后要你讲,也不屑去讲,也无一法可说,也没有什么高深,反正就是碰到什么、见招拆招,这么一路走上来,到最后无碍、清净、智慧无量。

上面的种种这些,世尊因人、因事教导各个不同的修行法门,都是要朝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来说的,故无有定法可说。既然最后得到的果位,这些人都是进入无为的境界,那怎么会有一法可说呢?我刚才讲的过程是很热闹的,到最后觉得不屑去谈,无一法可说,我们学习菩萨道也是要像世尊这样,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定法可说。

2.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现在回过来讲福德与福德性,讲了那么多也没有提到福德,「福德」也是一个法,利益众生、做了很多布施的事,对于所作所为一切法,把它安了一个名相,这不是无为的境界,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珠宝、用那么多的珠宝去布施,这种福德把它安了一个名相上去就有福德性,有福德性就变成一个果报的因,若你做了无量无边的福报,却不去执着这个福报,它就没有一个「性」会存在那里,既然性空,也没有福德的观念,这福德的果报起不了作用,所以要观福德没有福德性,这种观空以后,是否福德就不见了?它还是有!这种不能用语言、数字来形容的那种福德,才是无量无边的多,在这里面有一个观念是:做了很多的福德,都不会去罣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福是布施、德是自己修行,道德水准提高了,也都没有这些概念存在,修是修了、善事是做了,都不会去罣碍,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若是安了一个福德名相,就有它的福德性,那就是修有为法,一旦把福德性也空掉了,那是在修无为法,当然修无为法是要成就果位,不做一些事情也就没有这个成佛的因,没有这个因就没有这个果报,所以你还是要去做,问题是回到《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做了无量无边的事,或者是修内心无量无边的清净,但是无有一法可得,这才是最重要的观念,做归做、修归修都不要去执着做了多少?修了多少?这种福德才是无量无边的,若是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珠宝,以那么多的珠宝去布施,是有一个量,而你还执着这个量,那就有限制,不管是有一个数字,甚至天文数字,但还是有一个数字可以显现出来,这就不够大,在后面所提到的「所谓大身者,即非大身,是为大身」,道理也都一样。

天神的身高是很高,而去执着有多高,那就会限制,若不去执着有多高,那是无量的高,这种心量是跟你证到空无的心相关,心量有多大?身就可以放大到有多高!若有一个人要看你,你不让他看到脸,他心量有多高?有几千由旬、几万由旬,你都还是比他知量高,因您可以于空中无限地提高。有时候菩萨不让你看到祂的脸,只能看到颈胸部,你就是一直想往上观,有多高、多高?却永远看不到祂的脸部,只看到祂的身。衪若要让你看,即使丈六身(一丈六尺)的高度,你一看就可以看得清楚了;上面所讲的虽然与福德性扯不上关系,德是要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四念处、卅七道品、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等来成就菩提;福是前面所讲的,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珠宝去布施,到最后终是要空掉它,不要去执着。

我们在学习菩萨道,也要像世尊这样,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定法可说,在自利或利益众生之间,有为、无为间用,能说用说的,能用心力用心力,用时无有定法,做完就不必去说了,我们可说都要有这种的认知,不要有一法执取不放,正如经中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在有为、无为之间,自己要去拿捏,若是在修行过程之间、在自利或利益众生之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来就无有定法,以case by case 依每个人的状况、处境不同,能说用说的,能用心力用心力,然后教导他不同的法,能说的简单一句话就好了,他的心就打开了,不必用你的心力,能够动嘴巴是比较好,不用心力用智慧,用心力要有灵性,灵性高、心力才会发挥功用,所以不常常磨刀,就是不常常打坐修法,心力用不起来,要观想也观想不起来,心力、念力这些都与你的禅定力有关,与身体的气机旺不旺也有关系,并不是全部都要用心力。

有一些外道所学的心力,大小事情都用他这个心,这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因为在五阴魔相都是在教你舍一切法,会碰到什么境界?对这个境界都不要去执着,真如所发起的什么现象都不要去执着,这样一关一关的往上走,才会回到清净的自性,才不会被内在的习气所抓住,也不会被无始劫以来与众生所结的因缘,把你绑住、互相牵扯,他想着你、你想着他,互相牵扯纠缠,有的是今生认识、有的根本不认识,不认识是以前还是认识的,这无量的心在行阴区宇里面,你才有能力去观,或者是心眼比较开了,进入想阴区宇的时候,也可以在睡中一直现出,在亲戚朋友或者在同学之间的种种因缘,在哪一世、在你脑筋所转到的转盘是不一定的,而我们众生无明,所结的众生颠倒因、世界颠倒因是无量无边的。

要求得阿罗汉果,能够进去行阴心里看、能够进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后要舍得,也要能够转,不跟这些因缘起作用,缘与缘之间都有心意念的,有善的因缘也有恶因缘,也都离不开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这样一直在互相纠缠,若不放下心对这些因缘的执着,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在利益众生可以用心力,要解脱也不能用什么定力,不要用心力去黏着,要尽量的去摆脱,不要东想西想,每想一次也就熏习一次,这个力量也就越来越强,要想办法去放下,我们在学习菩萨道,能说用说的,能用心力用心力,放空无执一法也很管用。

至于心怎么用?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这是与定力成正比的,有的人简单一个念、或者一个字、或者一个梵字,他就可以成就一切清净,有的根本不必要用,你自己不想用,不能讲度化众生、协助众生的心态问题,在意、不在意都由你自己的心来决定,不是用我们思考的心,也就是哪一件事情有没有在意的,要去用心法去改变的,有的是不想,不想就不要去做,是不勉强自己去做的。有的是积极的想去做,那就随顺因缘的去做,怎么做?是无有定法的!不是只有学得一招半式,是要随缘的去用,用完了就不必去说,说就犯了执着,就像这边所讲的「福德即非福德性」一样,做了福德不要把它变成一个福德性,不要每做一件事就把它记录一件事,这样事情过了就没有了,这因缘也不会去形成,这个福德性就不存在,这样不就能够自在吗?我们都要有这些认知,不要执取一法不放,正如《金刚经》所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法都要放下,若是采用外道法、采用不正当、或者是违犯戒律的法,更是要放下,不要执着不放。

我们要用空无的心来看福德性,把所做所为与个人的修行所累积的布施功德,不要让它形成一种特性、真如性,不然会发芽成果。自己修行的道行形成一种特性,就会感召天上的果报、或者是仙道果报。若是福德做得多、布施做得多,一执着也会感召欲界天种种的福报,甚至于来人世间做国王,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做是可以做,不让它形成果报的这种缘起一切法的特性,这是所谓的性,或是真如性。因为在空之间,有因缘会产生自性,某个事件、某个因,会形成它特有的性,善有善性、福有福性、德有德性,让它有种子形成的时候,哪一天因缘俱足它就会发作,这是修菩萨道的行者,不能让它去形成一种种子,这样才能解脱的根本知见。

3.「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如来为菩萨摩诃萨说无上心法、如来菩提法,我们今能读诵《金刚经》,亦要像大菩萨们这样修学。如来所说法,此法无实无虚,而如来是为发大乘者说法,为发无上乘者说法。所以修大乘者对于如来所说法,均要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来观如来所说法,此法均不可取,亦不可说。意思是说大菩萨祇能懂得其所说法,不应取着,亦不应念着、执取意转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要观如来所说法为非法、亦非非法,不能把它当一个法来执着或舍弃。这是修无上心法者,要学习菩提智能来得解脱知见所必需的修习方法,菩提道是这样来培养的,是这样来学习各种层次的无为法的。

凡在《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都是对大菩萨所开演的,《金刚经》是对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大菩萨所开演的,对于初学者,初发菩提心者,《金刚经》也是适用,大菩萨者依此《金刚经》也是适用。《大般若经》里面都是在讲如何排除空、有不二的修证,所感应的事情都放空,这是无上的心法,没有比这个心法更高的,而你听了那么多的无上心法,是有一个法吗?没有!无有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一法是决对这样、决对那样,这就是如来菩提法。

我们今能读诵《金刚经》,亦要像大菩萨们这样修学,对于世尊所说的法,心还不净、才要去用它,心净就不必去取它来用,譬如对修行的境界不去执着,善境界不执着,般若波罗蜜对你来讲,就非般若波罗蜜,因为你本来对一切境毕竟不执着,若是还有某种执着,才要用佛法里面所讲的哪一句话,来修正内心的执着,或者来对治内心里面的习气毛病。所以释迦牟尼佛弘法将近四十年的佛法,讲经三百会,最后终归无所说!意思也是在讲这个。

若是已经悟到了正等正觉者,世尊说:「我所讲过的这些法可以把它放下!不必去看成是个佛法!」而还做不到这样的人,还有某一种境界现起,还执着在那里,那就要修习适当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来度过去。修大乘者对于如来所说法,均要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来观如来所说法,此法均不可去取,亦不可去说。因如来所说法,此法无实无虚,你说没有,祂却已经讲了,讲了这些法所为何来?因为心不净拿它来用!它就是非非法,不是说不是一个法,那它是一个法了,而心已经净了,心空法了了,世尊所讲的某个法,对你来讲就没有意义了,把它看成是非法,不是一个法,在空之间要破空,要以《金刚经》来学习空,执着有的、要学习空,对业力来讲要把它空掉,所以要用空理。如果已经学到空了,悟空者在后面世尊又开导你不要有断灭相,所以要学习这个世间法还是有的。

世尊也教我们不要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是永远都不要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是自在了、不执相了,不怕被假的、魔所化的佛所迷,那我观三十二相是如来身相,却不去在意三十二相有多完美,可以平常心的看着祂,这样三十二相对我来讲,并非是一个执着,也不是一个法。像这种理念以大学的课程来讲,是没有一个实际的法,但却是无虚,也不是虚伪的,就看你的心修证到哪一个境界,要不要拿来用?要拿来用就是一个法,不必用心已经清净了、我懂了,对所有的因缘来纠葛,我都可以自在,这样还要用佛法来做什么?也不必用到佛法了!也不必去背诵《金刚经》里面的哪一句来用了,因我都不必用一法了!

无虚是心还不清净时,才有世尊所讲的法拿来用,用完了要放下;无实是不真实,而已经有那个境界了,不必用什么法来对治内心的习气,或者是外在因缘的纠葛,那我不用一法,用空无的心面境就好了。这些无实无虚的法都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法,不是对小乘行者说法的,对小乘行者是说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四念处、卅七道品等,离不开你与业缘之间的关系,要怎么来摆脱它?先了解业与你之间的牵扯,然后才能够对症下药,将它解开了。现在大乘佛法不是祇有解开了,解开与否都无所谓,要用无虚、不用无实,这样心自在圆融的去应一切心通力来成就一切佛道,所以《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为发最上乘者说法,为发无上乘者说法。

在大学部里面已经学到了《大般若经》的精神,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在研究所的课程是甚么?是如来的密咒,要修学神通变化的,像华严世界、法华世界,这些都是在讲神通变化的,或者是其它的有一些咒语,是如来的心地咒语,念了以后就跟如来的心合一,然后就有无量的神变,那是研究所的课程,现在要讲自在,不被一法所黏,《金刚经》、《大般若经》都是在给你这些概念。

修大乘者对于如来所说法,均要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来观如来所说法,此法均不可取,亦不可说。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的主要意思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有法观它是无实无虚,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甚至于是不可取、不可说,有可取、有可说是还有心病,还是需要利用它,才会认为有可取、有可说,等到有一天证到心清净了、无碍了,一切佛法对你来讲没有意义,当你平时保持一片空白,为了度众生要讲经说法,才依着经文在阐述这个意思,不然脑筋里面不存一法,守住真空永远都是寂灭的。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菩萨祇能懂得其所说法,大菩萨已经是什么都懂了,所以世尊在讲他虽然是有智慧,是懂了,懂了这个就好了,不应取着,亦不应念着执取转述,不必要去记起来,以后要转述给别人听,也不必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悟到了那个境界,自已本身就可以从自性里面演绎出所要讲述的法出来,所以不必要去背诵或者要干什么记录的,这些也都不用!不去取!因要菩萨摩诃萨应观如来所说法为非法、亦非非法,非法就不是一个法,要修学空观就空一切法,看一切法都是非法,要心用、总是要懂得心念,非法要怎么起法?还是要动到真正的心力,也不是不能用法,若是修行境界还不清净,还要用《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来帮助我得定、帮助我解脱,那你也许会对哪一个心念放不下,就说:「凡所有相皆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当碰到一位冤亲债主来要你的身让它生病,你也没有办法解脱这个困境,那时候要找一个法来用,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来破解对方对你施法的这种心力,此时这个法就是非非法,而佛法讲了那么多,你不用它不值一毛钱,就是非法,你要用它确实有一个法在那里,那是无价之宝,简单一句话就会帮你度过困境、度过一个危难,或者是烦恼、放不下的一个心就能化解。所以在大般若境界的时候,到底是法还是非法?是依你的境界来取舍它是法、还是非法;若是以大菩萨来讲是不可取、不可说的,不必去在意,因为本身俱足这种智慧,在每一位佛成佛以后,所讲的道理都是一样,这是祂以前所学、所记的吗?不是的!到如来境界的时候,祂自然就会讲这些法,释迦牟尼佛由谁教导祂?没有人教祂。在祂成佛以后,也是有一段时间的佛法灭掉了,就像未来弥勒佛要下生以前,我们佛法有数千万年的断灭,连一部经典、一句佛法都没有,在数千万年之间佛法断灭,然后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祂还是来阐述这些道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有一法可说,要悟到这个境界就不要去执着、不要去记忆,不要去强记什么,到了菩萨的境界,就知道对这个case 要怎么去做?对那个case 要怎么去做?智慧是慢慢的累积出来,回到有一天不取一法且自在时,你就是菩萨了,菩萨慢慢的教化众生,有一天也会成大菩萨,若真的受到如来授记,未来世在哪一个时空,有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成佛的名号是什么?正法住世有多久?寿命有多长?这都是你的果报、福报!所以我们对于过程中的一切法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法来执着,或者是舍弃,非非法的时候就是舍弃了,非非法是一个法,用是用了不要去执着,这是修无上心法的行者,要学习菩提智慧来得解脱,得到解脱知见所必需的修习法门,菩提道是这样来培养的,是这样来学习各种层次的无为法成就的。

很多人听了法他当下了解,但是为什么记不起来?不必去强记,这种菩提道修行就是心性的问题,是自然的能水到渠成,如果你现在听了当下懂了,然后过了却忘记了,那也不必要去遗憾,因为本身就俱足这种能力,如果有一天要上来讲课,照样也可以讲,因为你道理搞懂了,立了一个法然后又把它破掉,立了一个假设的前提,然后又把它推翻了,这是因为众生需要理解,所以才演变一些方便,所以佛才有所说的法。而我们一路修上来,除了断内在的习气毛病以外,对佛法的了解是无实无虚的,不执着、不去取舍。

我们在修学无上菩提道中,均不得取一切法,也不可说一切法。当然不得取一切法,也不可说一切法,是已悟得无上解脱道,甚至于是得真如无为者的境界,才能如此地干净利落。那我们初发菩提心者,虽然还不能做到此境界,但也要朝这方向境界来走,以方便善巧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这样慢慢观一切经文、佛所说的法都是不可取、不可说,无所有、不可得。若有所取、有所说即是属有为法的层次与境界,故还是不能得究竟解脱,因不能得究竟解脱,所以才要用善巧方便智慧,来学习无为法的层次与境界。

我们初发菩提心者,虽然还不能做到此境界,但也要朝这方向境界来走,以方便善巧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因为我尚未俱足般若波罗蜜的这种功夫,所以我要学习,如果已经很自在了,因为念头起来根本不受它的影响,一件事情来根本不去罣碍,那我还要学什么?不必了!因为我们还做不到,所以要方便善巧的来修习《金刚经》、《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天成为菩萨了,当然世尊所讲的是无所说,你也可以不取一法。

这样慢慢观一切经文、佛所说的一切法,有一天认为都是不可取、不可说,无所有、不可得,那你的功夫也差不多了,功夫不够要怎么样呢?若有所取、有所说即是属有为法层次与境界,你还在搞有为法,还要拿世尊的这些经典来修习,不然你还不能得到究竟解脱,因不能得究竟解脱,所以才要用善巧方便智慧,还是要来学习,来学习无为法的层次与境界,先从虚空无为、或者是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尽无为,最后回到佛的真如无为境界。

在这中间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前,我们还是要用善巧方便来学习这些,我们要听才会懂、才会做,大菩萨是看了当下就能做,因为他本身就俱足那种能力,教你观一切法不可取、无所有、不可得,自然就能够做到,当下就做到了,像我当初高中的时候,我只有四句话当作打坐的一个目标,就是在二十六品里面的,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很简单的就以这个为目标,修行过程之间有什么法都空一切相,自然就做到了,做不到就变成方便取舍,做到了所有的佛法对你来讲是无意义的事情,是不可取、不可说。

由本段经文我们也可以学习到,自性本心有所感知的境界,也要能观其不可取、不可说,有所取、有所说即是内在还有我执、有法执,这非学无上菩提道者所应为。同学中若有能体知、感知一切境况者,都当要观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说,体会一下后即刻放下,如此即能训练此妄心不执,真如自性就会慢慢显现出来,将来因缘来时,起心念都能如实现其境,但不会去妄执此境界,这样就是自在无碍矣!

不管是第六感、或者真的是灵知灵觉,知道了一些事情要看成是不可取、不可说、不必去讲,要摆在心坎里,甚至于忘记了,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忘记是不可能的,但是起码不要去罣碍,那就是不可取、不可说。若是有所取、有所说,喜欢把你所感知的事情讲出来,那就是内在还有我的执着、法的执着,所以要往这一方面去修学、去做,所感知的对不对、准不准是一回事情,有没有这一回事情?有的是胡说八道,感知的都是错误的,因为妄想心不灭,怎么会有真心的感应呢?不可能的!然后修出来的都是一些胡说八道的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没有意义的事情!

在妄想、真心感知之间,对于这两者分不清楚,却又喜欢讲,到底是真的?假的?搞不清楚!这就是还有我的执着、法的执着,而够感知了不必去讲,有一些障碍,自己能够化解是最好的,不能够化解,要请人来化解,有一些同学有这种能力我就告诉他,尽量不要去讲,你要讲来跟我讲,我会告诉你有一些事情要怎么去处理?不必把心里面所感知的这些事情把它当真了,当真了就是把它讲给别人听,也许好像是参考的跟人家讨论了,其实就是罣碍在心里面,才要拿出来谈一谈,对于有些事情虽然感知了,不管是真的、假的,都不可取、不可说,虽然非法、非非法,已经没有什么执着了,若还没有做到这样,这非学无上菩提道者所应为。

以走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条路,没有一法可学、没有一法可说,得到了境界把它放下、感知的事情把它放下,这样一路走来就是这么自在的,同学中若有能体知、感知一切境况者,但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要观一切法是不可取、不可说,不必去跟第三者说,也不要把它放在心里面罣碍,在心里面闷烧一样,不必要这样、要放下,对第三者说是内在还有我的执着、法的执着,体会一下后即刻放下,你会读总是一个念、或者是一个感觉,感觉是没有念的,有的是真心感应了会起心念,在《金刚经论》里面所讲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空心」那一段,真心是最威最灵的,把它开发出来了,他可以感觉十方虚空因缘,感觉了以后不要以妄想心去相随,第二念起就是你的妄想,加上感情作用进去、胡思乱想的心加进去了,那就是烦恼,真真假假就不要去在意,在真心还没有搞清楚以前不要在意,就是有真心可以感应一切因缘了,还是不可取,不可说,都不要去讲,读了以后就放下,如此即能训练此妄心不执着,真如自性自然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他自己就会去应缘,以真性主行。

也许你还搞不清楚修行是在修什么?现在要断掉内心的这些妄想、习气、毛病,都已经来不及了、搞得天翻地覆了,这个压抑一下、那个冒出了,那个冒出来又打下去,另一个又冒出了,碰到这件事情,这习气又出来,碰到那件事情,那习气又出来,光是对内心的这些贪、瞋、痴、慢、疑就搞得天翻地覆,永远也没有办法让真心现起来,真心能够让它现起来,妄想念不跟它相随在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以后你的自性就会发挥威力,自性是应缘而现的,真如自性就会慢慢显现出来,然后他自己就会应缘,不必你去担心,将来因缘来时,起心念都能如实的现其境,现其境只是境,他还会去化解那个因缘,这是在空性证到以后,他就有这个能力,空性证到才有阿那含果的味道,要能够让真性主行去应一切因缘,自己也没有罣碍,上面要学的这些有没有学?白学了、不必学了!由真性主行去应一切因缘,什么事情都会圆满,学佛法要学到心地法门中去,要到这境界才有一点基础,当然这里只是如如佛,感觉不烦恼的境界而已,还不能像诸佛菩萨这么神通变化无量,这还谈不上!但不会去妄执此境界,这样就是自在无碍矣!我们要学的第一阶段是要学自在无碍。

(2005.01.08.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