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4.12.18.   11 讲(8)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

1.「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真是很多。布施波罗蜜多是修菩萨行之第一法门,修行此法门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舍悭吝的好方法,所以菩萨道修行放在第一波罗蜜多。一个修行人若连财都不能施舍,怎能去舍施此身,怎能得初解脱烦恼?所以初习佛法者,都要学习去行布施,往上供养诸佛、菩萨、出家众,往下施舍贫困众生,若能如是去做布施,已有出离世间之基本善因了。

布施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讲到「四句偈」或《金刚经》的修持,先用语言来说明布施的功德,衪先问须菩提说:「你意思怎么样呢?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是人所得福德是不是很多?」我以前也讲过了,为什么世尊常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所弘化的范围,是概括三千大千世界,等于三乘十的九次方,那么多的银河系,就是一个佛所弘化的国土。宇宙之间有恒河沙的无量无边佛刹土,这个宇宙有更多个三千大千世界,现在举一尊佛所能弘化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之七宝来譬喻。所有世界都有一个地大,地大里面蕴藏了很多的金、银、铜、铁、玛瑙、砗磲这些宝物,甚至于水晶、钻石等等所谓的七宝。

一般人所喜爱的都是比较漂亮的、稀有的,才能够叫做宝贝,这样多的世界里面所含的七宝,是无量无边的,用这么多的宝贝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我们修显教的人,很少去供养这些珠宝,顶多是水晶、莲花去供养,大部份都是香、花、水菓、腊蠋等等的。但是,在密教里面,很多菩萨喜欢这些珠宝类的,很多修密法都是以这些来供养他的本尊,当然供养的人心要很诚意,供养什么?是表示他内心的恭敬。也有很多菩萨供养佛或者大菩萨们的某种宝物,既然是佛或者大菩萨,对这宝物不是很在意,有等于没有,有人供养衪们就把分成一份供养宝塔、一份供养谁,把它分掉了,因为既然是菩萨,就不再执着这些宝物了。宝物与一般的东西,还不是一样吗?物物平等!没有什么宝不宝,只是凡夫或者还不究竟的,就很喜欢这些宝贝。

你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所有珠宝来布施,当然这福德是很多的,不管怎么样,这里在宣示一个波罗蜜(到彼岸的方法),就是以布施波罗蜜,你把那么多的珠宝都全部贡献出来、布施给别人,这是修菩萨道的第一个法门。为什么修世间禅定的人,自己打坐、修行,不去做布施的工作呢?因为他还没有菩萨的这种根基、善根,他不知道要去舍掉自己所喜爱的去给别人,去跟别人结善缘,受了菩萨戒以后,还没有得到菩萨的位阶,还是要以六度波罗蜜来修行,当然第一个就要先修布施波罗蜜。

为什么布施波罗蜜排在所有波罗蜜多中的第一位?因为它是最好做,把身体或者身体以外的这些依报东西,都能够把它舍弃,你就没有悭贪、悭吝心。在《大乘理趣波罗蜜经》里面就是在讲这些道理,连一棵树木它都可以布施给众生,若修菩萨道却舍不得要把你的钱财、衣物、药材,甚至于你的身体不能布施给别人,那你比一棵树木还不如,树木它有花菓,花菓可以给人家吃、去供养人家,甚至于树叶可以当药材,树枝也可以被人家砍下来做什么,整棵树它都可以牺牲来供养大众,一棵树都可以布施了,我们修菩萨道的人,没有办法布施吗?舍不得布施,这样菩萨道的第一个阶段就踏不出去了。

第二个讲布施,光做简单,但是种什么因缘?第一个是广结善缘,佛法是讲因果的,我给你甲物,以后你给我乙物。第二就是没有以物易物,有时候结善缘后,你也可以把一些法传给我,甚至于间接的去找到你所需要的法,也就是间接的带你去找这个、找那个,既然结了善缘,他总是有一点罣碍你的善因,常常会在有苦难之间,帮助你去找这一位、那一位,这样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障碍的时候,也许就因而能够得到化解;第三个广结善缘以后,如果你有成就了,那他布施给你,也许你就可以讲经说法度他;所以从因缘的现象来讲,布施是有很多的好处,对别人结善缘,对自己舍掉悭贪、舍不得的心。

再往高层次的去讲布施,释迦牟尼佛的布施就能证得如来,衪的布施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衪对身外之物的布施,所有的眷属、太太、臣子都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身体都可以布施,看到一只老虎饿的发慌,好久没有东西吃了,可以舍身布施衪的肉体。我们常常在想,我布施以后死了,那有什么用?那就是不知道身、心,其实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身体好像死了,但是心的灵性又更高一层,且起了善心之后死了也就有善的果报。就像我们看到世间的一些事件,有人溺水了,某甲好心就跳下去救他,把别人救起来了,自己却溺毙了,我们觉得他好笨,为什么自己不行,要去救?但你不知道因果,他跳下去救他,虽然把人救起来了,他却溺毙了,溺毙的这个心是善心,肉体是死了,但是他的善心是往天上升,升到天上!

很多因缘果报,都在一善念之间成就的,不是我们表面看的,为了做善事,然后死掉了,好像很不值得,不是这样的,要更深一层的去考虑这些,这样布施的心就会大大的增加。一位修行人若连财都不能施舍,怎能去舍施此身?把身体抓得死死的,要能够活几千万岁,那是仙道,是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解脱是从心地来解脱的,不去布施怎能得初解脱烦恼?这一段,我们虽然知道以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用来布施,福德是无量无边,我们就要学习去布施,所以初习佛法者,都要学习去行布施。

布施有二种意义,对上来讲是供养诸佛、菩萨、出家众,对下的贫困众生施舍,就叫做布施,给这些生活不好、三餐不济、没有衣服穿的,如果能够这样去做布施,就有出离世间之基本善因了。布施排在六波罗蜜中第一位,因地菩萨里面的第一个,但不是去做了第一个,然后再做第二个,不是的!依《大般若经》来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波罗蜜多),是互相的同时混合修证的,一下子修布施,然后同时又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修智慧,前面的五个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都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修,因为般若波罗蜜就是所有前面五度及修般若波罗蜜多的眼目,既然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那菩萨修了六度,也要以般若波罗蜜多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

我们知道有其因、就有其果,我布施了那么多物、结了那么多的善缘,我跟他们结缘,那不是有果报?他们以后要还给我,如果这样想的话,我跟众生结了无量的缘,要怎么解脱?要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观它,我所做的,我要忘记、不执着,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做了很多善事,无一善事可做,这在《金刚经》或者《大般若经》里面就是在讲这个精神。

布施波罗蜜多排在第一个,依《大乘理趣般若波罗蜜经》所讲的,是因为它最容易去做,把钱布施出去、把所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布施出去,这是最简单的,把你的身体能够布施出去,这是比较难;一旦死的时候,我的眼睛、心脏、内脏就捐出这些器官,给所需要的人,这也是一个心念、一种布施。

很多人在探讨器官捐赠问题,如果人死了当然捐赠是无所谓,但是人在死与不死之间,就把你心脏割掉、眼睛挖掉、眼角膜拿走、肾脏拿去用,那不是很痛苦吗?要死的时候,就不知道痛苦了,识神离开了,那不见得会痛苦!很多出家人甘愿死的时候,去签器官捐赠合约,这也是一种布施、一种功德。

但这里面只有一个因缘,具足了福德性,做那么多的功德,不如去好好的观破这福德性,并没有所做的福德性存在,去行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获得解脱,这才是做了福德后所要得的解脱知见,以六波罗蜜的行为或《金刚经》里面所阐述的经典意义,或者依四句偈这么去做,比光在钱财或者七宝等物去布施的有相功德要来得无量无边的大!这里只是个开头,而我们学佛法,还不能去做《大般若经》里面的事,或者《金刚经》里面所阐述的、或者「四句偈」的这些道理,看似懂但是还不能理解,不能去阐述给别人听,所以还是要从布施开始修起。

用财物、宝物布施所得的福德还不一样的,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报亦有四种差别:佛法的名词很多,意义可能都不一样:(1)施多得福少,指以饮酒、歌舞等事施人,则费用极多而无福报。(2)施少得福多,指以慈心供养有道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甚大。(3)施少得福少,指以悭贪、恶意施于邪见外道之人,施物既少,得福亦少。(4)施多得福多,指有人若能了悟世间无常而发心舍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则所获福报如恒河流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这些说法是对世间人而说,对于初发心想求福报者而说。以上所言只是布施,而非布施波罗蜜多,因世间人以有相有福报而布施,非行菩萨道者所当为。

(1)施多得福少,指以饮酒、歌舞等事施人,则费用极多而无福报:这就是不好的布施,就像以XO酒去请人家喝或者去请歌舞剧团来表演等等的,这些用来娱乐大众,这种布施给人的福报是很少,所费好像很多但是并没有什么福报。请人家喝酒是障碍人家的慧命,给人家这种不正当的娱乐心,他的心本来安详、平静,你却去找了一些穿的很清凉的,或者上空的这些女孩子或者男孩子去表演,虽然也是布施,是我花钱找人来表演娱乐他们,这些所花费的是不少,但是没有福报可得,可能让他心慌意乱,也许接着下来导致让他去做了一些犯戒的事情也不一定,这样有没有福德?并没有!

我们要了解,布施不是钱出了就好了,就像大请客一样,在请客的时候,杀猪宰羊弄死很多众生的生命,以此尸肉来给大家吃,这样也在布施吗?这是以其它人的生命来满足大家的口欲,这是造业不是在布施,我们对这些情形都要把它搞清楚。有时候我们修行要特别小心,比如你善意出钱、做了很多事情就是布施,应会有布施的功德。譬如他没有钱你给他钱,他没有被子会寒冷,你给他被子,这样是很好,你不要去做一些违反修行的事情,然后说你在布施给他们,这样反而是没有福报,本来布施就有因,有因就有果,果就是有福报,但是你这么做的话,反而是坏了福报,我们不要请人家去喝酒、看歌舞团,去看更猥亵的、不好的表演。尤其现在旅游事业发达,很多人出团去了,晚上没事干,导游有意、无意就要带你去看泰国的人妖秀或者一些更极端不穿衣服的表演,甚至于还有人兽表演,这些都是在造业。

很多导游不知道这个厉害关系,有的果报会有现世报,我看到一位女导游,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做这些事情,年纪轻轻的得到乳癌,得到乳癌第一次治疗好了,但是不知道赶快反省、赶快修行,过了一年、两年又发作了,要救也救不来,人的行为是要随时小心。不是说我出钱、我请客、我心意到了,你要看所做的事情是好?是坏?若是不好的,没有福报以外,还有不好的果报,你请客也不必去请人家吃荤的,像活鱼三吃、……等等的,这些帐都算在你身上,我们要尽量的去吃素,我们给大众吃的,只要尽量能饱就好了。

(2)施少得福多,指以慈心供养道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甚大:虽然是一点点的钱,但是所得到的福报很多,以世间法来讲,就是以慈心供养有道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甚大。也就是说同样一碗饭,供养一位认真办道的修行人,一碗饭没多少,因为他在修行,你把这碗饭供养他,延续他修行的生命、慧命,这个功德是很大。虽然我们讲这些都是以世间法在讲,若以出世间法讲,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观,钱多钱少对我来讲都不在意,只是代表我能力可及的这么供养,供养完了我也不在意、执着,这样是最好。但是在世间法来讲,刚初学的这些地前菩萨们,难免会斤斤计较,不见得你出的钱多,然后能发出去就很好。譬如你出了一千万去布施给那些非洲的难民,一千万看起来是不少,但是所布施的对象,是那些贫穷的人,去布施给那些贫穷的人,以后他哪一世因缘转来转去,跟你在哪一世又碰上了,他还是要还给你,除了本金还要加利息,这种布施若没有空掉的话,因果是没有办法灭的。

还没有究竟的、是比较势利眼一点的,我用小小的财物,可以使一位办道修行的人能够继续修行,那是所施的物很少,但是因为他修行的功德很大,有一天他成菩萨、成佛就更不得了!经典上常讲,有机缘去米饭一位须陀洹的人,胜过米饭千万位不修行的人;有机缘去米饭一位斯陀含的人,胜过去供养百位须陀洹果位的人;有机缘去供养一位阿那含果的人,胜过去供养百位斯陀含果位的人还大;有机会去供养一位阿罗汉,胜过去供养百位阿那含果的人,同样的道理去供养一位菩萨或者佛,那这福报比去供养上面所讲的这些圣人的福德还要大的多,当然这是以因缘果报的现实来讲,但是我们修菩萨道要有平等观,供养众生也一样,我们在午供的时候:「上奉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这是我们修菩萨道的一个真正的平等观。

一般人的供养是有分别的、果报所回报的是有分别的;经典上有记载,有一位长得很丑陋、身体又长了很多的鱼鳞癣的女人,此像貌都是果报引来的,有一天有一位辟支佛比丘来托钵、化缘,这家的女主人倒是不甘愿供养,但是这位下女却很虔诚的、偷偷的供养衪一碗饭,供养完毕后,这位辟支佛就显神通飞到空中而去,辟支佛、阿罗汉都有神通,菩萨反而没有神通,因为菩萨在修智慧,到最后才会有神通。

当此事发生不久,这位下女就嫁给一位很有钱的人,然后享受荣华富贵,这本来就是因缘果报,以同样的东西去供养一位有修行、有果位的人,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就像我们每天在道场或家里也好,在供养诸佛、菩萨,这样累积下来,你才能够世世修习菩萨道,供养诸佛菩萨是给你增智慧,让你的智慧愈来愈聪明、让你的道业每一世都更精进,这是供养佛的一个好处,不是供养佛以后就得到大富贵,大富贵反而不好,有时候会迷失掉,有的人今生做生意做的很好,虽然他也信佛,也很喜欢供养诸佛菩萨,但就是不修行,常常说我老了以后才修行,老了以后体力不好、心有余力不足,有钱反而害了他。

很多再来的菩萨,都出生在环境很不好的或者父母亲有变故的家庭,也就是不久就会往生的,这样才会激发他出家修行,人生是痛苦的、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然后他潜在的种子就会出来,想出家出离去修行;释迦牟尼佛是除外,衪已经要来成佛了,衪选的家庭是帝王的家庭,跟衪有缘、道德行为很好,迦毘罗卫国又在我们娑婆世界的正中心,衪父亲道德好又有缘,母亲又很贞洁、贞操很好,母亲跟衪也有好几世的因缘,这样衪就选摩耶夫人当妈妈。生了衪七天以后,衪的母亲就往生了,往生以后因为生衪的功德,就出生到忉利天去了。这是大菩萨能够选择父母,我们这些发菩提心的,想世世行菩萨道的,每一世来都由不得自,就随缘受生,随缘受生也好,因为我们每一世都与诸佛菩萨结缘,冥冥之中就会走上修行的路,回想你自己怎么会走向修行路?有的是顺因缘,有的是家人有人往生了,刚开始接触到念佛、有的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死亡?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父母亲去哪里?以后我死了要去哪里?会诱发出来你去思考这些人生的问题,这时这些潜意识以前种的种子就慢慢一直发芽出来,到最后还是会走上修行的路。

讲到布施,施的少但福德多的,以势利眼来讲,我们当然不必去这样做,但我们供养出家众、道场,比你去布施这些孤儿院、或贫穷人的功德,同样是供养、布施,其实福德要大的多,因为你是使人修行、成就佛道,比施舍给那些贫穷的人,他的果报本来就是贫穷,因为以前都是非常悭贪不舍,今生就出活很辛苦,如果你有同情心,可以布施给他,而以果报的高低层次来讲,经典这里就告诉你有这四种不同的差别。

(3)施少得福少,指以悭贪、恶意施于邪见外道之人,施物既少,得福亦少。若以悭贪、恶意施于邪见外道的人,自已很悭吝不舍或者不怀好心,布施的对象都是一些邪知、邪见或外道的人,你看他们给这些着魔的人,还不算外道,着魔得人会幻化身、会有什么功夫,一大堆的异能,布施给他一千万、一亿,你所要的是什么?不外是要他给你加持、官位亨通、生意兴隆,这种不健康的布施,虽然钱很多、对象也不对,就是一点点钱所得到的也少,若很多的钱布施所得到的也很少,就是所谓施少得福少。所以布施要选择对象,不是我出钱就有功德,就像某些居士或者其它邪知、邪见的这些人,没有正知见的,专门在毁谤佛、法、僧或者毁谤大乘、小乘、古僧大德或者现在的居士等等的这些人,你无知在护持、在供养他,这也是在造业,这种护持福德不会多的。

(4)施多得福多,指若能了悟世间无常而发心舍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则所获福报如恒河流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有很多钱的就去盖塔、盖庙,供人礼拜、供养,这样福德最多。在台湾盖塔比较少,在印度只要对各个圣人或者诸佛菩萨的事迹,都有人造一个塔来纪念,这个福德就无量无边的多,你去菩提迦耶看到很多小塔、大塔,这些塔都是在纪念每一位圣人的事迹,祂示现的地方、祂做了什么事?当然盖塔的钱就要花得多;盖个寺来供养三宝,让三宝佛、法、僧住在这个寺庙里面,让大家能够前来修行,这种福报就像恒河沙这么多,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同样一个布施,用钱少、钱多、以及布施对象,就有这四种不同的果报。这些说法是对世间人而说,对于初发心想求福报者而说。我刚讲的是对世间比较势利眼的人来讲,对初发心的人,你跟他讲,同样是这个钱去做最大、最有利的福报,就可以选择去盖个塔、盖个寺庙供养三宝是最好的,不然就去布施给修行的人,这样钱少没有关系,钱多就去盖寺庙。

但我们修大乘佛法的人,不管是钱多、钱少,布施了以后就要忘记你办了这件事情。以上所言布施若执着,这样只是布施,而非实行布施波罗蜜多;布施与布施波罗蜜有何不同?布施就是有其因,然后有果你能回收回来;波罗蜜就是要度到彼岸,我布施了,不管钱多、钱少,布施对象对了,但是我不去在意,没有一个想要收回利息、本金的心态,把我所做的事情都忘记了,这是大乘菩萨的思想,是可以用布施度到彼岸的。

《大乘理趣波罗蜜经》里面在阐述这个道理,六度里面就讲的很清楚。《大乘理趣波罗蜜经》就是《大般若经》里面的《金刚经》五百七十七卷,再过来就是讲布施波罗蜜,是在五百七十八卷,再过来讲持戒是在五百七十九卷,《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五百七十七卷讲《金刚经》以后就是在讲六度,更深入一层的阐述六度的大道理,在我们基础讲义里面,就采用《大般若经》里面的《大乘理趣波罗蜜经》在讲这个六度,一般在讲布施,没有讲的那么深入、广博、清楚,让你真的能够以布施度到彼岸。

若要真的做到第一布施波罗蜜多,就要如《金刚经论》所说:「要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能舍人我不争,名为第一布施波罗蜜。」又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说:「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有两种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为求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多。大智施者心无所得,无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为檀波罗蜜多,以是故知檀波罗蜜多从智慧生。」前《金刚经》经文也说,要能无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正是此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说,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为空无所得,称为三轮清净偈。经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金刚经论》里面所提的,什么叫做布施波罗蜜?光以布施就可以度到彼岸,但不要去布施酒肉给人家吃,就像你结婚请客都是大鱼、大肉,开XO或者什么烈酒来给人家享用,这样都不好,宁愿给人家见怪,要吃素要藉这个机会给你儿女种福德,不要去让人喝酒或者杀了很多众生的尸肉来让他们享用,这样是不好的,在结婚宴客有的人没有这样的观念,但是在父母亲往生的时候,有的人倒有这种观念,不吃酒肉,反正我就办素食,这个大家能够谅解,因为这不是来喜乐的,是来哀悼的,吃简单一点人家可以接受。

若是喜宴,人家包了数千、上万元的礼金,来吃这个素食会觉得很不高兴,这是你所结的这些因缘,他们有没有佛教的心地概念,这是很重要的。能舍财物不贪,这是必然的,有什么别人需要的就把它转给人,除非我没有,我有的话,别人比我需要就给他,很多同学买维他命回来是送我,我看哪个同学有需要就转给他,因为他比我需要,我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善存、维他命B群、维他命C、A,只要把身体弄好,身体弄好才能讲经说法维持下去,不会发生内脏的疾病,你们也是一样,学营养不是说要体力有多好、或要干什么,只是把五脏需要的基本营养把它满足了,才能够利用它来修行,不然,哪一个营养素缺多了,几个月以后就发作,等到发作的时候再来补,可能已经发生伤害了,伤害以后要怎么救?一个人的寿命,当然修行的人是拿不准的,该死他不死。

以前讲过我妈妈的事,有算命的说她只能活到廿八岁,她廿八岁的时候,很奇怪的人家就建议她去做一尊观世音菩萨的佛像,她就去做,而且临时要在几天以内就雕刻好,以常理言,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等木材干燥了也要好久,但是她就去办了,这个雕刻师父还不错,告诉她有一个人雕了一尊,但是,到现在还不来取,不然这尊你先请回去供养,她就这么请回家去供奉,她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生我弟弟老三以后,因为输血得到肝炎、妇女病一大堆的,那时候还不知道,在廿八岁就有肝病、黄胆,照道理来讲寿命该尽了,并没有!活到五十六岁恶化一次,我父亲往生,伤心劳累后肚子又胀了好大,但也度过危机!直到八十岁,那时候我在台南医院,用心中法想要帮助她,有声音说:「不行了!她内脏都不行了,你要怎么帮?」这是事实,既然这么讲了,也就作罢!过几天她就往生了!

我讲这个是告诉各位,有生之年要把这个内脏顾好,内脏顾不好,就是要延长寿命也没有办法,维他命在年轻时就要慢慢的补足,不是大量的补充,是要维持一个起码的量,让身体运转正常,就不会伤害到胰脏、肝脏、肾脏或者其它的脏器,这是最基本的,你才可以用这个肉体来打坐、修行。有的人看到维生素药丸,就说是药、药、药,这种观念没有办法,只能说是业力、无明,只能这样去解释,到最后搞出病来了。寿命不尽、肉体内脏又有问题,你到底要怎么活?只有往生一途了,在这里所讲的。

能舍财物不贪:

我们有什么财物?多了也没有用,放在银行是别人在用,儿女要用的教育费、结婚费用当然要留下来,其它的三餐能够温饱,天天都是一样,每餐二、三十元就可以解决了,一块鲜豆腐十元,二个十五元,起码可吃二餐,再加一些花生、加一些蔬菜,所吃的不多,而你却要那么多?这就是不要去贪着财物。

昨天有一位先修班的同学来,他是专业的股票操作人员,股票现在很不好,都被套牢了,我告诉他专业不好,因为专业常常要用脑筋、要看很多信息,营业时间过了还必须在那边想,这个职业不好,还是换一个职业吧!或者是你投资下去了,就不要去在意它,不要造成一些心慌意乱,亏就亏了,亏了几百万就几百万,赚的不多,大都是亏的多,亏了你也不会去在意,那是最好的,亏多了又心疼得要命,那这修行就有问题了,钱来就来、去就去了,这都是题外话。对于不必要的财物就不要去贪着,因为不是你的,贪着了就有果报,不是现在好像拿到就好,未来还是要还的,以后哪一世还,不知道,总是要还的。

能舍恩爱不恋:

这对我们凡人可能就比较难了,父母亲的爱、夫妻之间的恩爱、儿女之间的爱,这些都要能舍掉,那才是布施波罗蜜,你不爱就把这一半给别人去爱了,儿女还比较好一点,你要舍得,反正把她推出去就有人爱,女孩子推出去就有男生爱她,男孩子推出去就有女生爱他,就结为夫妻出去了,为人父母反正是义务尽了,受教育也满了,也都长大成人了。我们难就难在夫妻之间,没有因缘也不会凑在一起,常凑在一起了怎么解脱?光这一点就很难,若是夫妻不恩爱倒还好,反正就是维持一个局面,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互相不来电,彼此相敬如宾,这样也做到能舍恩爱,不是很洒脱?

有的是夫妻太好了,好得难分难舍,那就会障道,《金刚经论》里面论的比较深入一点,连这些也都要断,才有布施波罗蜜的味道,把你的爱布施给别人、把你的太太也布施,这些释迦牟尼佛以前都做过,而女生也要争气一点,不要每一世都要作女生,女生好像是男生的附庸、家财一样,但今生已闻法了,下一生不再做女生了,要认真念大悲咒、《地藏经》、或者《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下一世就不再出生做女生。女生好像只有被人家爱的份,为什么我不能出生做男生?修行上男生当然是比较好修行,女生身体的体力、生理问题,这都是一个障碍,在经典上讲女生是少修了五百世,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贪、瞋、痴、慢、疑种种的大毛病以外,二十个随烦恼有很多,也都要把它断掉,然后多诵读转生男生的这些经典,发愿下一世不再做女生了,一定要做男生,这样就能转男生了。当然龙女是女生但也成佛了,做女生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柔软、温驯,菩萨心比较重,若是坏的男生是侵略心、占有欲或者是比较贡高我慢、自大的也有,这都是习气,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大概都是这样子,大男人主义那是每一个凡夫的通病,男生大多都是这样子,这些是没有修行的。

有修行的应该把习气、毛病断尽,每一世都要往上去修行,今生有的女生也有男生的性格,就是上一世是男生,这一世出生做女生。我看个性也知道,我看有几位同学的手都粗粗的,很像是男生的样子,个性也很像男生的样子,智慧也很像男生的智慧一样,这是有时候一念无明去执着父母亲,经典上所讲的如果你爱父亲,就会出生做女生,因为你在父母交合的时候,你所感应到的是喜欢父亲,当然就会出生做女生,而喜欢母亲,那可能就会出生做男生。

菩萨来受生也都找一个因缘,若是能够保握得住,最好找一个短命的父亲或者是母亲,在出生了几天或几年以后就往生了,你在受苦之间自然就会有出离的心,深刻了解人生多疾苦、是痛苦的,能够舍离去修行,再来的菩萨很多都是这样子。但也不一定绝对都是这样子的,因为在还没有受生而你也有神通,可以算出你父母亲的寿命,哪一年该有哪一位会往生,但是生了你以后,可能因为你的福德不错影响他们,延长了他们的寿命,他们又开始吃斋念佛,也开始有宗教信仰,到时候该死不死,那你怎么办?有时候会迷失掉了!你又沈浸在儿女、父母亲之间的这种恩爱,本来的如意算盘就打错了,也有这种人,还好诸佛菩萨会给你安排,就是出生在很恩爱的家庭,到几岁就让你能够去接触到佛法,能够去修学佛法,这是最后一步了。

在我们命运的背后,修行人都是诸佛菩萨在安排的,祂会帮你的,也不用太担心,既然因果改变了,最后一招就是祂自己出来替你安排了,哪一个时候该来修行,哪一个时候就会接触到佛法。接触佛法有两种,一种是顺缘,一听到就很喜欢,就一头栽进去了;一种是让你生病,病的一塌糊涂,然后这边请教、那边请教,请教来、请教去,到最后又跑到观世音菩萨这边来,祂把你的病也治好了,这样你就很相信佛法,也就开始修佛法了!法不是绝对的,命运也不是绝对的,这是因缘在转变,讲归讲,如果有一个绝对的法就不是佛法,就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命运也是一样的,也都是会改变的,佛法是相信命运,但是不能认命,一定要转它,这里所讲的要能舍恩爱不恋。

能舍诸恶不作:

是我们修行人所要做的,从十小、二中随烦恼,到有一点境界了就要修八大随烦恼,然后彻底断掉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六大根本烦恼你就有成就了。

能舍人我不争:

就是断我相、人相、众生相,《金刚经》里的破四相,就在修行第一阶段舍人我不争。

名为第一布施波罗蜜:

这样才是名为第一布施波罗蜜多,狭义来讲就是布施,就是上面所讲的,不管是施多得福少、施少得福多、施少得福少、施多得福多等等的这些状况,都是在讲狭隘的世间果报。佛法所讲的布施后面又加一个波罗蜜,重点在波罗蜜不是在布施。这里教我们要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断内心的这种不好的习气,能舍人我不争,舍掉我相、人相、众生相,这样才是第一阶段的名为第一布施波罗蜜。

又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说:「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有两种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为求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多。大智施者心无所得,无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为檀波罗蜜多,以是故知檀波罗蜜多从智慧生。」

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有两种智,这就是上面的总结,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为求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只称为是布施,你布施也许得了善因可以生欲界天,或者是你也有修行,有所执着的布施,可以修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小乘果位,这种都只称为是布施,不能称为是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彼岸到,要度到彼岸的,度到解脱的那一岸,布施了以后反而得到这些果报,那怎么到彼岸?不能!所以不能称为是布施波罗蜜。

大智施者心无所得,布施了很多不管钱财多少、众生的对象有多少,做了以后都不去罣碍,这就是大智慧的人在布施,无所得故能得佛菩提,无所得但是只要得到如来菩提,把布施的功德回向如来菩提。修菩提有五个阶段,从初发心菩提,去受菩萨戒就是初发心,如果你不去受菩萨戒,一入声闻、辟支佛,声闻四果,我一直在强调这观念,你躲在那里休息,安详没有烦恼,须陀洹还要八万劫才能发菩提心,斯陀含要六万劫才能发菩提心,阿那含要四万劫才能发菩提心,证到阿罗汉果解脱了,还要两万劫才能回小向大、才能发菩提心,证到辟支佛果,也要一万劫才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那你何不今生直接跳过小乘的这些果位去受菩萨戒,菩萨戒是生生世世、尽未来际都是菩萨。

不要看人的智慧、有没有读书,都是看因缘,就像第五期有一位同学,年纪大了有六十几岁,脚都很坚硬,每次来上课都很担心,他的定力又不够、又很神经质,打坐几个月过去了,身体有一点顺了,在课堂上常常听到我在讲,要修心中心法就要去受菩萨戒、要吃素、还要坐满两小时,最近元亨寺在报名受菩萨戒截止了,突然间打电话给他女儿要去受菩萨戒,他不认识字但是他经过两、三个月的熏习,我讲的他都很在意,只知道要受戒,他女儿打电话去,寺里说已经额满了、已经截止了,他觉得没有希望了,奇怪的,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一位师父又打电话来了:「好吧!你把资料传过来!」师父慈悲接受了,因缘成熟就是这样子,就像当初我去八堵海会寺受戒一样,起码要去五天,我是第二天、第三天才打电话去:「我现在去可以吗?」那一位师父念头不起就说:「可以!」别人大概不可以、我就可以,顺缘就是这样子,插班就去了!有时候加上你的诚心、福德够不够?福德够菩萨都慈悲、有求必应,那六百位再加两位又差多少?这一次受戒大概有六、七百位。

发心菩提得到了,就跳过小乘的这些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修行境界、辟支佛的境界,累劫、尽未来际都是菩萨,每一世来出生都是来修菩萨道、来度化众生、来修学智慧,智慧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这一句话人家看不懂,你一看就懂了,人家看了产生歪的理念,你看了不会有不正的知见,这些都是累劫修下来的智慧。发菩提心以后就要做伏心菩提,开始修心,每一个人都要修,断掉前面这些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然后心发光了,是谓明心菩提,由明心再来就能见性了,再来就证到小乘的出到菩提也就解脱了,但是还不够、还要继续行菩萨道,到最后回向如来菩提,生生世世这么回向如来菩提。

在《金刚经》里面讲的很清楚,未来或许会堕到三恶道,没有关系!你所读到的《金刚经》这一部经典,天天读诵、念到最后,大家都在欺负你、侮辱你、毁谤你,你都无所谓逆来顺受,等到他们把你修理得差不多了,最后那一句话经文你看到了没有?终于能悟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生就可以悟到正等正觉,那你不修菩萨道要等多久?要等几千万亿年,为什么今生修到《大般若经》、修到《金刚经》这种大学的程度了,还要再去跑小乘的路?当然你们大部分都受过菩萨戒了,没有的要赶快去受菩萨戒,不要以受五戒为满足,五戒只是保证你下一生出生做人,而生生世世要当菩萨就要去受菩萨戒,菩萨戒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都是菩萨,五戒只是今生受了、下一生得到了果报,完了就完了,所以今生要把握这个机会,要去受菩萨戒,刚刚所讲的那一位同学不管他认识字与否,起码他去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就会有智慧了,以后慢慢的每一世修菩萨道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大智慧的人在修的布施。

大智施者心无所得,无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为檀波罗蜜多,檀就是布施,以是故知檀波罗蜜多从智慧生。波罗蜜多是什么智慧?就是所作所为把它放弃不去住、不去罣碍,这就是檀波罗蜜多,是从智慧生,也要能够不去注意它、不去在意它,就是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观它一切法是无所有、不可得,做了那么多的善事、度了那么多的人,无一众生可度、无一善事可为,人、我随缘这么自然的去做而已,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智慧做为眼目,来做檀波罗蜜多,这样也就是圆满的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多。

前《金刚经》文也说,要能无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正是此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说,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为空无所得,称三轮清净偈。经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金刚经》文说要能无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正是此意,也就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行檀波罗蜜多;无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我们也都已经说了很多,网络上也已经都上网了,对于「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很少人把它讲得很清楚,我们花了两、三个礼拜去讲这些,一般小智慧者的布施是怎么样?大智慧者的布施是怎么样?声、香、味、触、法的布施,是怎么布施?譬如以声布施,声都是以讲经说法为主,一般的人做不来,一般小智慧者的布施,只能去印一印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去跟大众结缘,这也是声布施吗?要是真正菩萨就要能够去讲经说法,这是声布施,等等的这些,都是已经讲过了。大智慧的修行者,修菩萨道的行者,第一个是以布施波罗蜜度到彼岸,并不去希求世间的果报、不求小乘的果报,为了未来要能够得到如来菩提的果报,这就是真正《金刚经》的本意,也就是在说明这一点。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说,表示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者,皆为空无所得,常常一谈到布施就一定要谈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从这边来的,要成为菩萨这一部经典一定要去读诵,因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就是今生要成就菩萨道,你的心地就要像菩萨这样子,菩萨是什么样子?也就是在讲布施是没有一个所施的人、没有一个所施的对象、也没有一个所要布施的一个物,这三者都没有,每一位讲经说法者都以这个为主,一切皆为空无所得,称三轮清净偈,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施者、受施者、所施物等三轮皆空。

经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这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的一首偈语,你就要以这个为目标来做布施的工作,能施的是我自己,所施的不管是金钱、财物、劳力或者是什么,以及所施的对象,是富有的、是贫贱的、是师父、是出家众、或者是诸佛菩萨,一样的这三者都没有、都无所得,于三世中无所得;然后要安住最胜心,最胜心就是忘掉一切你所布施、所做的一切事情,供养一切十方佛,把它回向给十方一切佛,其作用、其好处就是祂可以帮助你成佛,可以增长你的智慧,这就是大乘菩萨所要修的第一布施波罗蜜多。
 

2.「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供养一切佛菩萨或者是众生,这福德是很多了,但是多不多?这一段就是在讲到底有多少?如果是有一个可限量的数字说出来,那就不多!就是有几千万亿兆、兆、兆,能够讲出来的就是不多,虽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以佛法而言还是不多,哪一个最多?是福德的福德性把它观空,一切无所得、没有!这就是最多,空无已经是无量多了,要多大它就有多大,这里回过来是在说明福德性的问题。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每一个法都有它的一个自性,这自性是因缘而起的,所做的功德就有功德性的产生,做了福德有福德性的产生,只要把功德性、福德性化归为空,那就没有了,也就是三轮体空了,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供养、去布施,结果都把它观空了,有没有福德性?没有福德性!没有福德性这个福德才是多,这一段就是在说明此一论点。

谈到福德性的成立,就要先谈一谈诸性原有的如来藏及真如门,宇宙万有根本是如来藏性,绝对空无的如来藏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也就是诸佛的佛性,佛的如来藏性能生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无忘失法、陀罗尼门等善法,现起庄严法身、报身、化身等。吾人虽也有如来藏性,但若是做善恶业执取其有,不能以般若波罗蜜多观其无所有、不可得,就会成为业性,善业也善业性,恶业有恶业性,此业因性若成就,未来就有诸法生起的时候。凡夫、三圣众能生起诸善恶业法就是已成就阿赖耶识,进入真如门,众生依真如自性产生种种果报,凡夫感召生六道中,圣人感召空无生声闻、缘觉果报中,菩萨依此真如修习如来菩提。

如来藏本具有空、不空的如来藏性,诸佛才能全显的如来藏性,依其空性映现宇宙万有,或依众生所求由如来藏产生神变,因诸佛无性业,所以虽有不空如来藏性,缘生起法都是以化度众生为主,具足上述佛十八不共法等相。声闻、缘觉虽也有如来藏性,但因偏执空理,得小乘果位。菩萨因心未净尽,所以在诸菩提路上学习智慧,因还未究竟故,所以不能完全了知诸佛如来藏空、不空二性真实。凡夫虽亦有如来藏性,更从无闻其名,见其影。所以如来藏是诸佛所证、所有、所用,诸菩萨、声闻、缘觉听经闻法,虽能知如来藏性踪,但可惜不能完全彰显,不能证得全貌。所以众生未能得窥如来藏全貌,如来藏又是万法缘起之处,所以修学者尽量学习让如来藏能不依业缘而生法用,守住诸识不执而能住涅盘、得解脱。凡夫依如来藏感召因果,如来藏起法后妄执为真成就六道众生,因果如实报,真实不虚。

既然菩萨以下未能证得如来藏真实,就只有先来认知真如性用门,真如依如来藏性而住,所以两者是一、是异。当一个菩萨成佛时,真如性就是如来藏性,是谓一,具足空、不空的真如性、如来藏性;当圣众(诸天、声闻、缘觉、菩萨)未成佛前,依真如性用产生种种果报境界,不同业缘感召不同性用,是谓异。契经云:「诸法之体性真实不变,称为真如。」此真如是依空性而说,此意是在讲空真如体或空如来藏体。我们亦要认知不空真如性缘起诸法,此空真如体能生起缘起法,当法生起时,行者若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智观它,则此真如性用成就:(1)无相真如,是谓法之体无遍计所执之虚相,有相不执之真如。(2)无生真如,是谓诸法由因缘而生,诸法幻有,故不为实生。(3)无性真如,诸法之真体不落言诠,弃绝思虑,故无妄情所执之实性。以上三立正智真如相,这是《成唯识论》所立的三无性真如。能证得诸法三无性说,定要有般若波罗蜜多智,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样虽未成佛,是真的认知如来藏真实,也可以证得自我解脱的境界。

但真如系依妄熏习而成,所以有所谓真如、邪真如、无记真如等。诸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众,因各自修善、打坐、习禅,让真如自性产生种种法用,就有产生善根、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处定,有四静虑、八背舍、九次地定、十遍一切处,有四无量心、三三昧、陀罗尼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碍智、四无所畏、…等等法,若众生无知执取其真如性用结果,当往生天界,或成为声闻、缘觉,终不能成正等正觉,更不用谈要证入如来藏真实境界了。菩萨依真如性用自利利他,在菩提道上前进,希能成就佛道,证得如来藏真实境界。凡夫依邪真如,造种种恶业,所以善恶真如性用随众生善恶成就其法。在《杂集论》中立三真如为:(1)善法真如,是谓真如随缘为善法,世间禅行者习此善法真如。(2)不善法真如,是谓真如随缘为不善法,凡夫地造恶业,随恶业堕入三途。(3)无记法真如,是谓真如随缘为无记法,不落善恶业缘中。所以真如者亦可说依其真如性而产生其特有之功用,就有以上所述说的善境界、恶境界及无记法境界。

回过来谈福德性,众生造了福德,因执取而成性,就有福德性,最后当有福德真如性成就善的果报。菩萨修布施波罗蜜多,所以以三千大千世界中七宝布施,并无所布施想,三轮体空,则福德不能成为福德性,无性根自然成不了善业性,当然能摆脱业的牵扯。

佛法常常在讲空有不二、不执着,若是执着有就不多,执着空是没有,却变成顽空是不好,最后要到空、有不二的境界,这三段论一直出现在大乘佛法的理论里面,所以慢慢要把你培养成修到空,有解脱的智慧了,然后再用你的灵通力,依空性而起一切法性真如时,又不去受它的影响,也就是空、有不二的境界。而现在你在积福德,所以讲到福德性,修到空也把空、空掉了,修到相对的空所谓的有法无主,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空、有不二的圆融境界。

我们已知菩提道有初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如来菩提,而如来菩提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义。无上正等正觉者是不偏于空,执取圣境;不偏于有,执取凡境。圣凡两忘,以真如面境自然反应,而能无余习为之相应,这就是如如佛。

初发心菩提后就要修心,入伏心菩提,就是要调伏内心的二十种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你要断六大根本烦恼是不太可能,但是悟心后就能知道我有什么毛病?但是不会依我的毛病去犯错、去造业,这样就不错了。而伏心菩提再进去就是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既然明了心,虽然心不净,但是我知道不会跟它起哄去造业,那就有初步的解脱,也就做到小乘的声闻、缘觉的出到菩提,从世间轮回的理念跳出来,到解脱的境界里面来,有这种智慧就是出到菩提,出到菩提是小乘的境界,还没有得到金刚如来地,或者是真正最后的如来菩提。

在这中间若一般修行,还要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证到像如来菩提这样圆满的菩提,所以菩提道是无穷尽的遥远,要生生世世都这么去做,这五种菩提你也可以知道修行就是要经过这五种,而你要小乘的修行就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到如来菩提不是在讲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了,都是在学习智能,学习无量的神通变化、学习无所不知、学习智慧能够遍满宇宙十方一切世界,这就是佛的境界了。

如来菩提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义,无上是没有比这个更高尚了,正等是不偏空、不偏于有,没有分别、没有痛苦快乐、没有善恶之分、没有合理不合理等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为什么观一切法平等?因为内心已经没有喜、怒、哀、乐的感觉,所以对世间一切相,就能知道这是因果的道理,让它产生这种现象,你也不会痛恨、不平、烦恼、喜爱、……等等的,一切法都是很平常心地去观它。

昨天来了一对夫妻,他太太在抱怨先生看电视,看就看了还要在那边开骂,只差没有把电视砸坏掉。不适合你听的,就是心有毛病,不喜欢听你就转到另一台,这不就好了吗?偏偏你又喜欢看,看了以后又不服气,就在那里开骂,这就是心还有不平,所以你要超越这些,修佛法就是要保持一个平常心,正等观一切法。

正觉就是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要说空我可以解脱,我永远就在空里面,而佛性还有很多的神通变化、还有很多觉知的能力、还有八万劫或者是无始劫的能力都可以观照到,你要去修习,因此空要把它转为有,再慢慢去熏习如来菩提的无上智慧,如此最后才能成佛,要达到这种境界才是无上正等正觉,当然这时候神通无量了,对十方一切世界能无所不知、能无所不看到,十方所有的佛剎土众生的因果报应也都能知道。

无上正等正觉者是不偏于空,空就是执取圣境,圣境就是如如不动没有烦恼了,就是圣人的境界,这不是学佛法学一半了。不偏于有,不执取凡境,让我的心能够感知一切因缘,但不去跟它相应,可以知道这因缘但不去相应,因缘果报是凡境的现象,你不去执取凡境,是以圣凡两忘,忘记了!是能够感觉,不是不能感觉,能够感觉但是能把它放下了,可以知道但是不去罣碍。有些人说没有修行,却也有一点修行,有一点修行的毛病,就是没有做到圣凡两忘,有时候亲情,父母亲又往生了,就很罣碍、舍不得,或者是家里发生了大小事情,不能用因缘观去观它,然后又起了烦恼,圣人的境界不见了,对于所学的空无的心没有了,就偏于凡夫的境界,凡夫就会钻牛角尖,然后拿一个法来烦恼,这都是还没有修证到最后,所以不偏于有,执取凡境,也能够摆脱一些凡夫境界的因缘感召。

以真如面境自然反应,每一个法都有一个真如性,福德也有福德真如性,做了福德就有福德真如性,福德真如性就会产生福德的果报。眼睛也有真如性,眼睛可以看见,眼根就有眼根真如性、耳根有耳根真如性,所有一切法里面的自性,都是依真如性而发挥它的功用,真如是依其本来所具足的功能,如实的去发挥它的功用,就是所谓的真如,真正如其本来的功能,凡夫的真如就只有在六根、六尘、六识,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而有禅修的人有其境界真如,他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就可以超越凡世间人,可以看到四度空间,我们看不到的种种这些山河大地、天宫、地狱之类的,这是真如性去发挥出来的。

小乘的解脱菩萨没有智慧,佛就有无量的智慧,这智慧从哪里来?是从真如性出来,就有无忘失法,对于所经历过的事情,或者是从神通所回想过的事情,也都不会忘记,现在我们修行,二地菩萨常常忘记东、忘记西,这是必然的现象,因为要断烦恼,所以不要去记忆太多,今天的事情有时候也常常忘记,如果你记忆力还太好的,是还没有一个境界,尤其是恨某一个人的记忆力都还放不开的,那还差得太远了,这恨真如就是邪真如,是不正当的真如,本来真如都是善的,无始劫以来去熏习一个邪的习气,变成一种真如,让它如期一到时间就去发作,没有看到这个人,一想到这个人也要去恨,恨得咬牙切齿的;看到这个人更是怒目相向,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巴不得扑上去给他一个巴掌,这就是邪真如在发作,所以,真如本来是好的一面,却熏习成一个邪真如,这邪真如会灭掉,因为习气毛病断尽了,就会悟到清净的真如性,都依你的能力修到了哪一个境界,就有哪一个境界的真如性会出现,我们要掌握真正的真如,要去掉邪真如、不干净的习气毛病的真如。

能够修到圣凡两忘,这个人就不是普通的人了,他自己本身就有各种神通变化的真如,能够脱黏一切烦恼的真如就会现起来,让它自然去反应,这就是真性主行,这在四句偈里面,你妄想心没有了、真心现起,有因缘来真性主行去应缘,应缘就起了真心,真心又自然反应,而能无余习为之相应,也就断掉二十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能够断掉六大根本烦恼就是佛的境界了,我们不能做到,但是要淡薄它,虽然不能像如来佛,但也能够心地如如不动。也有一种觉悟因缘就是这样,这件事情有这个因,因为有这个缘,现在有这个果,我能够如如不动的去面对它,能够这样做到如如佛的境界,果报该来它现不起来,有初步的解脱就是这样子,现不起来!因为声闻、缘觉乘的或者是菩萨道的,内心还是没有完全清净,只是功夫练到一个境界,他有一种解脱的能力,解脱就是脱黏了、桶底脱落了!

桶底脱落是因缘来感召了,桶没有底一下子透过去了,我感觉是有东西从这个桶通过,但是不让它留下来,因为没有妄想、习气毛病,一下子也就掉下去了,知道是什么掉下去,但是不去在意它,这就是桶底脱落。很多人对这桶底脱落搞不清楚,又是说开悟了、桶底脱落了,其实就是在说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不黏一切境,过了就算了,以后你们修行也要这样,什么大小事情都有、好坏事情都有,知道了以后过去就好了。有的还不成熟会很罣碍,来问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没有道理的道理,要问我、也只是告诉你不要理它,懂一下就好了。像几十年以来所发生的事情无量无边,我也只是懂在心里,以前在三重那边根本很少去讲这些,最近比较会讲一些给你们听,让你们了解修行本来就有很多的顺、逆的种种事情在发生,而怦一下!桶底脱落过去了,不但不黏、过去就好了,也不必讲了。除非为了要度众生去举一个例子,原来诸法是这样子的,我讲这些是让你了解,以后碰到了这些事情,也要这么去做,最好也不必去讲,要了解在心中,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悟道,为要求心自在故,我们要能在空破空,在有除有,如此就真的没有一法是可谓「有定法」的。禅宗亦讲「能破能立」、「不落两边」,也就是跟上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一样。再来是要修得如来无上菩提道,是要以修各种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修解脱道者当以空无的心去面对一切境,也要以忍辱的心去修菩提道。这样也是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告知诉我们要有这种认知。

我们修学《金刚经》的基本精神,要朝无上正等正觉去修,心要把它回归到平等性,觉悟的心要有所觉而不黏、不着,没有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法可说,你所体会的要不要去说?心里面感觉就好了。而真的初学的人有很多的境界搞不懂,那就要问,问了就要对他开导,智慧够了只要抓住这一句话,要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去悟道,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要抱持一个平等心、没有执着的心,这样还有什么可讲的?

智慧三不等,有的人就要讲、要问,问了才放心,有的人不知道方便,事情发生了未来要怎么走?总是要问出一个底子在哪里才会安心,其实这么装聋作哑的吃饭、睡觉、窝屎,这样天天过日子,保养你这个心不会造业,然后回到中性,这样就是在修行,佛法也没有什么高深的,要是能够做到这样,五阴之间的种种魔相不去执着,这是大智慧的人,不像外道不看经典,这样都会死在半路上,尤其还没有入佛门的色阴魔相里面,这些人就已经搞得天翻地覆了。

真的开悟的行者,从色、受、想、行、识这五阴进入的,他能够有智慧观《楞严经》里面经文,他就知道怎么修?而更有智慧去看中土的佛法,对一切法「不即不离」、「执杖牧牛」,这两句话就足够你一路走到底了!法不在多,只要你能够抓住一、两句,并且确实的依它来做,就可以走到最后,五阴灭尽终归无所得。同时我们知道《金刚经》在阐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道理,我们为了要求心自在故,我们要能在空破空,在有除有,有就是你能够感觉一切因缘,不是你现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五根所接触的这些有,谈到《金刚经》还在讲这些的话,讲经说法的人似乎是没有境界了,已经要讲超能力的有,你怎么有?譬如时空距离是有,但是你可以感觉哪一个人在修法之间有什么障碍?这就是妙有!障碍之间怎么去帮他?也是妙有!这种不是从理念上去讲的,是教你来尝一尝,来尝试佛法是在讲什么。

昨天有位同学,他的儿子好心,却碰到一个外道专门在搞些有为法,外道说:「你妈妈最近会有大灾难了,要帮她做法!」为了要显示他很了不起、很有法力,儿子当然关爱母亲了,结果不做还好,一做下去身体病痛都来了,身体发冷了、人也没有力气了,打电话过来了问我,我教她:「修行中心法!你不是会修心中心法?开始要怎么修、……。」我教她怎么修?她在修法,修得好不好?修得心净、不净?她很罣碍、应该继续修下去,修不到四十分钟,腰也不痛了、身体也不痛了,都不痛了认为都好了,她说罣碍我在等她的电话,没有心情再继续修下去,她说:「谢谢老师!修了第三印病痛都没有了,身体也热起来了,什么都好了!」

后来不讲则已,一讲又开始痛了,我说:「你从打电话到现在只有四十分钟而已,就可以化解一个障碍吗?」「我还要不要继续修?」她修法盖着手巾,我说:「这是除魔障,怎么能盖着手巾修法?手巾要拿掉!」她才又开始继续修,刚开始修我想:「这家伙心在乱了!」我打电话过去:「你心在乱了!」「没有!心没有乱!」「没有吗?为什么我觉得你心在乱?」然后她修了两个多小时,她说打电话给我,但我的手机已经关掉了,今天早上我又打电话给她了:「到底昨天怎么样了?有没有解决?」因为我的心已经没有罣碍了,没有罣碍本来就是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也要确定一下。她又跑出去了,跑到某一个寺庙去了!她说昨天修了两个多小时已经好了,今天又出去乱跑了,能乱跑就好。

像这种在修法之中修到空,就有能力去对治一切有,哪一个人在流年之间都会碰到障碍,直接障碍、间接障碍都会有,你如何去把它化解掉这些?这些都是修行之间觉悟的法,而你要用什么法?当然是用空无的法去对一切法是最好的,但是同学总是还在修行过程中,空还没有证得,仍然还是要用有为法去对抗这些障碍,如果修到最后圣凡两忘,什么都没有了,你要作法来害我,我也无所谓让你去作法,也不必修心中心法来跟你对抗,人法两忘他使不出真力出来了、没有力量了!有为法是以无为空为母,无为空才能产生有为法,儿子要打母亲,怎么打得过?打不过的!所以你只要回复到空无的自性清净了,一切有为法都对你没有办法,自然以真如去相应,相应以后我们又没有余习去跟它相应,而能无为之相应,这样就是解脱了,这就是如如佛,什么法对你都没有办法了。

(2004.12.18.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