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4.12.4. 第 11 讲(7)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
三)、名词解释(续)前言:
「五阴魔相」这本书,下个月应该可以出书。从这本书里面,大概可以了解整个修行过程之间是怎么样?五阴灭尽终归无所得,再来要继续修很长的菩提道之修行路,小乗行者五阴灭尽才得到十信位住,然后行菩萨道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十地菩萨等修习。若还没有真开悟的话,仅至五阴灭尽差不多得到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要转入菩萨道就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哪天能真开悟才是登地菩萨,然后要修十地菩萨道。若今生已经开悟了,还是要重修五蕴,但直接可修受、想、行、识后面的四蕴,再来继续修菩萨道,整个概念搞懂了,你自己就不会走错路,到哪一个境界、碰到什么事情?都可以非常的清楚自己的处境!
有生之年我常常鼓励大家:「佛法难闻今已闻」就要赶快去做,希望每一段时间给你们新的法,给你们继续的用功,不要维持目前的这种状况,要上也上不了、要下也下去,当然有时候真的会退转。像《金刚经》听课,有时候几位是陆陆续续新到来的,但是能够一直听下去的很少。除了老生以外,很少新生可持续下去!《金刚经》本来就是大学的程度,要这样一路熏过来,才能听得懂。所以十几年的老同学才能听得下。新同学如果智慧不具足、基础不稳固,能够留下来的,不多!听一听几次以后就断了,这也是很无奈的,但是今生既然接触佛法,要能够抓住机会,能够继续听!
上两次讲到四句偈,这是《金刚经》的重点,不懂这四句偈就不懂佛法,虽然它是小乘的果位,却是一切定力、解脱的基础,以五阴灭尽,到最后经过第四十九个魔相就是证得阿罗汉果,经过第五十个魔相就是证得辟支佛果位。小乘是一切佛法的基础,而一位菩萨没有定力、解脱知见,就如世尊所讲的:「无有是处」,既然是菩萨,一定是戒律清净,对诸法无碍,能够再下化众生,上求菩提道,这样一定是有声闻、缘觉这种小乘的解脱知见,在行菩萨道之间,他不会迷失掉,有的今生还没有修得开悟,就要依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么来走一趟,能够做到空法就有阿罗汉的境界,若没六通具足那不是真阿罗汉。
《金刚经》里面提了六、七次的「四句偈」,有些人都不知道「四句偈」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花两天的时间,把这四句偈讲解完,你要了解一切佛法的重心,是在这四句偈里面,修世间禅定没有得到空性、空法,也就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一旦进入世间禅定、寿命很长,也许是错过很多的佛下生,你会错失掉!今生已经能够听闻到佛法,又知道佛所讲修行的次第是怎么样?从心来讲,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
空身,大概在二禅的境界,你要把身空掉,而脚还在痛、还在受不了,就没有把身体空掉,就没有办法得到须陀洹的果位;可以把身空掉了,就进入第七意识的修行,第七意识是妄想心,是执着八识法尘,执着昨天、今天、明天的一些不能够释怀的事情,这些都是妄想,妄想心把它去掉,就留下真心,这个真心是依空性而起的,这个空性是依外在因缘而起法的,不会无事找事、胡思乱想,空心的意思就是空掉你的妄想心,留下真正的心,真正的心是有感知、最威灵,但是不要去执着。
我们第一念面境所产生的心念率尔心,不一定是真实的,觉了以后妄想就跟着它,第二、第三念、无数个念一直来,这样就会迷失掉,又进入妄想的阶段,既然能够空心,就只有真心对境,所以「遇境似有,境灭还无」,要到内心清清楚楚的境界,这样让真性主行,真性主行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有什么因缘来,就应什么因缘与它相应,应缘没有妄想相随,这样就是悟到「心空」了,这是第二句,你就有斯陀含的果位,是谓一还果,斯陀含还要人间来一趟,才能证到阿罗汉的解脱境界,而今生继续再用功,让自性去应缘,能够了了的清清楚楚,然后用无为的心面对众生因缘,该怎么用有为法去相应?都能够很自在的,不用你的妄想习气,不经过法的执着,让它自己去应缘,没有一丝一毫的习气相应,这样就悟到「性空」。
「性空」是第三个果位,就是阿那含,可以不来了,不来人间就在四禅之上的五净居天,五净居天的这些利根行者,可以在天上由小向大、可以修菩萨道,钝根的虽然说不来,阿那含虽是不来,但是不得不再来人间一次,然后来人间证得阿罗汉果,这是钝根的,证到这样才是「性空」;「法空」是最后一个,所学的法门,都把它放下,所体会的很多心法、色法、一切法都不去用、不去执着,这样你心空法了,自然就悟到法空,悟到法空时一切因缘来的时候,你可以自在的四两拨千斤、不受到它的左右,这样才能够证到阿罗汉的果位,当然这时候,阿罗汉有神通变化,要从空性之间用你的识,用色、受、想、行、识的第五个识阴,去产生一些神变,也就有了神通变化;我们花了四小时的时间来讲这四句偈,今天稍微再说明一下重点。
10.佛法佛者觉者之谓,法者佛所说之教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简略而言,佛法有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之声,名句、文名统称为教法。体修有及无诸法为理法,戒定慧三学之力行为行法。证悟有为及无为之果名为果法。所以佛法包括世间、出世间、出出世法等诸法。
佛法是一个很笼统的名词,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就有正、有邪的、很复杂的;佛法有正面的教材、也有负面的教材、有人间的法、欲界天的法、色界天的法、也有无色界天或者解脱道的法,也有如来地的法,佛法包括无量无边的广阔,依每一个人的根基如何?不一样的根基、修习不一样的法,法没有什么好坏、对错,只要以戒律为原则,你该学什么就学什么,有时候根基比较低的,去学习比较高的佛法,反而觉得格格不入,有的利根、善根俱足的,他就可以直接继续上一世的修行,可以契入菩提道、可以修无上的心法,当然今生都可以累积无量的智慧。
佛者是觉者之谓,佛,本来就是觉悟的人是佛;法,是觉悟法者的教法,可以说是佛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教义是很广的,但是,真理就只有一个,一定要从性空开始谈起,哪一个法不谈空,就不是真理,像基督教也讲真理,在神教里面是没有所谓真理,真正的真理就是空、无相,我们上面所讲的空性、空法,既然是空就能保持一个永恒不变的道理,如果哪一个法,每一位菩萨都可以把它建立,然后又把它推翻,就不是真理,因为「有相」就不长久,能够立一个相就表示不真实,虽然短暂的,看起来好像真实,最后可以用另外一种说法把它推翻掉,在世间的有相没有所谓的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就是回到空无的虚无世界才是真理,才是我们要解脱的皈依处,就是寂灭。所有的佛法,都是分阶段让你去懂得空、无相的真理,这边所说的都是佛法。
简略而言,佛法有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佛法分这四个,有因就有果,教法、理法、行法都是以因地以上来讲的,是还没成就果位以前所种的善因,不管是布施、持戒、修忍辱法、精进心、修禅定,得到无量的般若智慧来度到彼岸的,这些法都是属于教法、理法、行法的范围,最后总是有一个果位可得,但是不要还没有到一个境界,说你有境界,就像刚刚「四句偈」里面所讲的,虽然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三个果位,其实不算是一个果位,只是一个方便说,好像你还没有拿到博士,只考过口试,就说你是准博士一样的,还没有证到圣人的境界,但是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这些境界,可以说是向阿罗汉果迈进,真正要到阿罗汉果才是一个果位。
教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之声(声音)、名句、文名统称为教法;佛所说的、所教化我们的种种、流传下来的,都属于教法;教法,从哪里开始教你?从世间相,从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慢慢自己持戒修行,就有理法产生,进一步的开始修行,修行是从闻思修开始,听人讲经说法,或者自己看经典,然后思考,再加上自己身体体验;佛法,如果像神教一样,讲见证、讲灵感、讲如意,那这个不是佛法,神教最喜欢说,有一个神能够让你生活很好、家境平安、升官发财,什么都很顺利,这不是佛法,只是在讲你修善行所得到的果报,是因果,你种了善因有善报的道理。谈到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得解脱知见,脱离三界,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理法:佛法不是这样,佛法的理法,是要你闻思修,然后真正去打坐体会,体修就是体会修行有一切的法及无一切法的法,含有漏法、无漏法,这些统称为理法;其实,理只有一个字,就是「空、无」,但是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空的境界,除非你的根基很雄厚,以前是修菩萨道,今生继续修,你可以持空一直往前修,就像《金刚经》里面的两句,都是在讲这种境界,一个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在灭一切色相,这样才能见如来,我们自性的如来;第二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有为法之间,要追求无为法的境界,在空、有之间去体会理法,得到空、有不二的境界,前面那句是否定一切相,后面这句是可以在有相之间,去观它是短暂、无常的,一切法会灭的,这就是空、有不二真正的圆融,是佛所教的一个佛性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子,这就是理法。你要怎么去做到、修到有为、无为的境界?那就要开始守戒,守戒以后可以得定,得定以后就有空证,有空证就有智慧的产生。
行法:戒、定、慧三学之力行为行法,你光说不练,就会死在第二阶段,光在谈很多的理论,不去体会、也不去做修行,很多做学问的就在经典上打转,也不自己去体会一下,这样没有用!讲了半天,像银行的行员一样,天天看着几百千万、几十亿的钱在银行进进出出的,摸来摸去都是别人的钱,自己只能每个月领了一点点的钱。佛法是你真正要据为己有的,要据为己有的是要从实修上去下手,要怎么走?第一个当然是要持戒,戒有什么功用?让你心死掉,让你不会有贪欲的心、不会有侥幸的心、不会有愿望的心,守戒了后心就能够清净下来,不好的环境所显现出来的诱惑因,你都能够以严守戒律,来把它摒弃掉而不迷失,对于自己家里的一些愿求,也能够放下,那更有定力,能够连一丝一毫的祈求都没有了,这个人的心,是已经没有什么欲望。俗话说「平常心」就是道,你就不会被一些魑魅、魍魉渗透进来,就是渗透进来,你也有定力来面对它,因为你没有一丝一毫的祈求,还有什么会被渗透的?不会的!这种定,是从真正的放下心里面的一切愿求所得到的。
能够做到在四句偈中,刚刚我们所讲的空身、空心、空性,你起码可以做到空性,做到空性的话,又很清楚的能够看你的自性真如,应实际一切有因缘的缘起缘灭的这些心法,然后你又能够把它空掉,心空法了的话,智慧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为什么会迷糊?就是常常执着一个法为真,在空性应一切因缘,产生一切法之间,你又不执着它为有,发生完就完了、过了就过了,不会很在意,这种智慧是从空之间所产生的,这是我们的慧命,你修了无数劫的佛法,都是在养这个慧命,不是在养我们这个肉体上的生命,我们肉体的生命是有分段生死的,而不去求仙道,仙道可以有几千万年的寿命,也不去求天道,一入天上就是几亿、几十亿,甚至于有几百兆年的寿命,因为那种是没有解脱的知见、没有智慧,学不到智慧,只有世间的禅定,那种定是会退转的。
为什么佛法要学解脱的知见?因为这种智慧,才可以让我们不再轮回的知见。你的慧命在每一世行菩萨道之间,学一点、学一点,累积无量无边的智慧,就会像佛一样有无量的智慧,佛者就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总称为萨婆若智,这样心,遇到一个因缘或者一个人问问题,祂心中自然就流露出、讲出来、回答出来,也是真实的就是这个境界。佛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此种智慧与一般声闻、缘觉、菩萨的智慧当然不相同,只有佛的如来智能才有的。但是,菩萨有菩萨的智慧,初地有初地菩萨的智慧,八地有八地菩萨的智慧,十地有十地菩萨的智慧。金刚菩萨地也有金刚菩萨地的智慧,这个智慧更不得了了,所谓金刚智慧就很锐利、无所不摧,是谓金刚,《金刚经》也是这个意思,你们在听《金刚经》也是在培养这种金刚智慧,破掉一切的无明、破掉一切的执着。
从戒、定、慧三学之间,在你有生之年是必行这些善法,这就是行法,有的光说不练,用在哪里?用在玩一些世间的智能,嘴巴讲或者玩一些五阴魔相里面的境界,没有从戒律里面去实行,一切定、一切慧都是从戒而来的,若不是从戒而来的是邪定、邪慧。邪魔外道也可以讲得一大堆法,好像很有道理,但就是没有建立在戒律上。从因果来讲,没有正因怎么会有正果?当然,魔也可以讲佛法,讲什么波罗蜜,因为经典、什么论的,他们也可以看、可以讲,讲了半天,总是离戒律去做一些事,以因果来讲,因为离了戒就没有善果,当然都是邪知、邪见,所得到的果报都是下地狱。所以这个行法的戒、定、慧三学很重要,每一个人都在修习佛法,但是要用戒、定、慧三学这些目标以及经典的教法,这么去学习,戒、定、慧这三学都做了,你总是在今生会有一个果位可得。
果法:证悟有为及无为之果名为果法,在有为法之间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想定或者四空处定,这些都是属于有为法或世间法;六种无为法的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尽无为、真如无为等六种,才是佛子要学的无为法。你如果可以把身体空掉以后,心可以遍于虚空,修到这种无为是第一阶段的无为,这是在身体上修。有的人在打坐,说我的心在膨胀、膨胀,要让它膨胀到超过你的色身,才能够进入虚空,能体会心扩展以后,可以遍于虚空界;第二个就进入心灵的修行,身体破了以后,一定要回归内心来修心的境界,其实是跟第六意识的妄想执着的心来对抗,身离不开五根、六尘,经过动、静、根这三结使的修证,当然这些修证是属于有为法的,是属于色阴魔相里面的。
以没有开悟的地前菩萨来讲,在色阴魔相之间,可以概括很多地前菩萨的境界,世间禅定也是属于这范围,而用一法来清净内心不干净的、执着的,或者去除一些汚染法,就是用有漏的智慧来熏习无漏的智慧。我们修行还没有修到空以前的行者,都是用有为法来修无为性的境界,就像念佛、念咒,有时候境界来了、你迷糊了,可以用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来安住你的心,让它归到无为的境界,这也是用有漏智来修无漏智慧,来改变我们的心;若这个心真的已经无为了,一切外来境界或者什么事情,你都能够这样没有烦恼的去面对它的话,你就得到无漏智,这种无漏智,只有解脱的行者才拥有的。
无为,不是每一个人可以直接进入的,都是从有为法、在入有为、无为之间,无为再有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地地上升,这样去练出来的;须陀洹,定力大概是初、二禅的境界,还在色身的五根六尘之间,用有为练就无漏智慧,当进入心里,入第七意识修行的话,定力就变成三禅、四禅的境界,还是用有漏智来熏习无漏的智慧,到最后能够断粗掉贪、瞋、痴三毒,这时就有阿那含的境界;如果能够永断贪、瞋、痴这三毒的话,三毒不起作用就有阿罗汉的境界,在前面三个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是方便的果位,真正到阿罗汉才是真正有果位的,到阿罗汉就证到受想灭尽无为的境界。
对于六种无为,不管有为、无为都有它的果法,初果须陀洹的定力在二禅境界、斯陀含的定力也许在四禅境界,阿那含的定力是已经超过四禅再加上粗断三毒,不是永断,一旦永断他就有阿罗汉的境界,所谓粗断只是暂伏,暂时把它压住,或者小问题可以安住,大问题就没有办法又迷糊了,障碍有时候大、小不一定,大障碍来的时候,有的人原来的定力就没有了,原来的智慧也不见了,真正永断一切烦恼,不管是顺逆境界、障碍大小,都能够坦荡荡的去面对它,这种受想灭尽无为,当然到这时候已经很不简单了,除了有定以外还有神通变化,我们讲的大概都是从心的清净面在说,很少讲到神通变化这方面去,其实两者都是心的两面,一个是空了以后就能够用,到底能够用到哪一个程度?每一位解脱行者都不一样。
在上面所讲的这四种佛法是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佛法,这中间就包括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法等诸法。
世间:人或者是下劣六欲天,色界的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处定,再加一个无想天,这都属于世间;为什么称为世间?因为纵使他们寿命无量,有天神的果报,但是有寿就有尽,最后还是要轮回,称为是世间。不是指我们人世间,天上的、只要有轮回的这些天神,不管证到色界、无色界的境界,都还是属于世间。
出世间:出世间就是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已经不再来人间受生了。
出出世间:是菩萨、佛的境界,衪们修学圆融了,自己解脱以后,还可以用智慧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心更圆融。从出世间(空证)里面再出来,称为是出出世间法(回凡),这是圆融、空有不二的修证,也是菩萨道以上的行者,这些总称为佛法。
一般人说每一个宗教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有佛法才可以概括所有的宗教,以前有很多无知的,不是宗教,是后来兴起的团体,说什么要五教合一,五教怎么合一?只有佛教才可以把所有的宗教纳进来,因佛法含有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法,所以能含容一切宗教。通常在讲的五教合一,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佛教,这五教还不能概括现在世界上的所有宗教,因为婆罗门教(亦称为印度教),起码就没有概括进来,其实所有宗教里面,除了佛法的解脱道以外,最高的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教,或者古代中国道家的色界、无色界的修证。
一般讲起来,印度附近的几个国家跟我们中国,虽然离世界的中心点有一点距离,但是还没有偏离得太远,西方世界就离中心点(尼泊尔、北印度附近)远了一点,所以他们的宗教就比较属于低层次的,属神格类的宗教,当然印度教里面也有神格化的,像我们的道家,跟目前的宗教差不多,什么神都拜,但是印度的瑜珈师、梵志,真正在修的都是在修解脱道的,但是修到五阴灭尽的识阴时,知见受到限制,产生断灭见或者拨无因果,有的在行阴区宇里面有断灭见,或者在会玩心通变化的识阴区宇里面,执着变化来、变化去的心,这些在第四十九个魔相之间住在那里,都还在辟支佛、阿罗汉的境界里面,但这已经是蛮高的修证,但没有真正菩萨、佛的解脱智慧。
要证到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再到识阴区宇的时候,最后两个的声闻乘、辟支佛境界的两个魔相,这是做到出世间的佛法,你懂得这些佛法,可以批判出所有世间里面的各个宗教,他是属于哪个层次?若从心地圆通去修证的,就可以得到解脱知见,如果没有,只是拜一个神,只是求个神来保佑,那是神教,这跟佛法里面的善行是类似的一部份而已。我们懂了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其实也是懂了全部的佛法,也可以看世间一切的宗教是哪一个层次?这些道路都没有冲突,只是在从初发心、修善行到成佛的这一条路上,你是座落在哪一点?有的修得累了,就跑到天上去休息一下子,然后再来人间继续修下去,在《法华经》中称为化城。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的,一位大彻大悟的人是没有休息的,这样一路走来,天天这么走下去,一般人没有打开色身的,有时候碰到严重的障碍,就要休息一下、太累了,身体也累、心也累了,休息一下,好像境界也没有了。过了几个月或者过了一、两年,又开始认真用功,境界又来了,又认真的去断内心执着,这样心又清净一点了,经过无数次的磨练自己的习气,让它断尽了,在过程之间难免都有休息的时候,修天道也是一样,今生死了,又没有把握机会、勇往直前、地地上进,你会到天上的哪一天去休息一下,然后又来人间,搞不好又迷失掉就完了!
起码要做到空身、空心,这样以前所种的种子还在,不会迷失掉;天神虽然有点修有为的境界、有点无为的定力,但是比较粗浅,所以一生天上,再下来人间可能就迷糊掉了,也许不是那么顺利还出生做人,有时候还出生做动物去了。一出生做动物没有智慧,又迷糊掉了,异熟识中的因果种子,哪一个先成熟?不一定的!这是很错综复杂;我们学佛法要懂得概括这三部份在里面,讲境界、讲解脱,心地里面到底解脱了没有?解脱以后,能不能更圆融的,让心不灭掉一切相,可以包容一切心感应的现象,然后用这些觉知来利益众生,一边做、一边说、一边行,这样只有出出世间智慧的行者,才有办法去做这事情;出世间的行者,他是自我解脱而已,没有智慧去讲给别人听,让别人也能够去遵循佛法而得到解脱。
另《成实论》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1)善说者,如实而说。(2)现报者,使人于现世得果报。(3)无时者,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4)能将者,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5)来尝者,应当自身证悟。(6)智者自知者,智慧者自能信解。
什么是佛法?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刚刚讲修行的理论、行为、要实际去体悟佛法的境界,现在用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佛法是什么?
(1)善说者,如实而说:第一个佛法是善说,如实而说是谓善说。依经文、依世尊的教导,如实的演绎,不离正题的来说给大众听,称为是善说。如果你把邪知、邪见,也透过讲经说法,传导给众生去听,那就不是佛法,那是蛊惑众生、以盲导盲,会走入地狱道,这并不是真正的佛法;虽然《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但是在这里面要把它搞清楚,正、邪虽然都是佛法,但是却不能以邪法来误导,邪法只是用来警惕、让我们没有邪知、邪见,让我们来判断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然后是要站在对的这一边;佛法能够善说,如实的说出就是善说。
(2)现报者,使人于现世得果报:第二个佛法,也可以讲是因果报应的。佛法,最基本的是建立在因果报应的,是谓现报,使人于现世得善果报,你今生听闻到佛法,然后认真去做,就可以得到心地的清净,可以做到无为的境界,今生就可以证到阿罗汉果,那是现报。而今天种了善因,以后得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再来人间得到阿罗汉果,这是未来报;每个人的智慧、冲力,有时候受到你本身的发心的影响很大,能不能发永远的上进心,就跟你的资粮多少有关系,资粮就是修学佛法的资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永远不断的在一个道场,或者听一部经可以永不间断、不缺席的这么听下去;有的人听了一、两次,两、三次就断了,然后在外面流浪了好几年,偶而又出现一、两次,这就是善根不是很俱足,存的资粮不够,资粮不够就是银行存的钱不够。修佛法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布施,布施是要建立你的资粮,资粮够不够就是在于你的发心,有时候不是在于金钱,没有钱也可以布施劳力,没有劳力你也可以出嘴巴,这些都是我们去聚集的福德,福德够才能够得到永远、今生时时刻刻都可以听闻到佛法,永远不间断的有一种冲力,这是修佛法的积极现报。
(3)无时者,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修佛法没有时间的限制,以因果而言,修到怎么清净,应该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的哪一个境界,但是真正学到正法,知道修行怎么修?内心的习气怎么断?并不受时间的限制。譬如,能够读到《楞严经》,能够了解自性是怎么样?能够勇往直前的去打坐、修行,你当生就可以证得菩萨地,也就是开悟、破色身,不必再等多久、多久以后,要上天上几次?来人间几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或连阿罗汉都能够超越,直接进入菩萨地去修行。
听闻到佛法以后,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我们一般人大概多少都会受流年、吉利、不吉利的问题所困扰。但真正修行人好日子也要修行,坏日子更要修行,并不受虚空之间,哪一个星宿来影响你。譬如今年流年不利,不好的星照到你,有不好的身体病痛、心烦、或者家境不好,你同时学到佛法,可以随时用在不吉利的这段时间里面,随时都在修行,有的人不知道是命比较好、还是比较没有抗压的能力,算一算、碰到自己哪一年、哪一月份比较不好,他就去闭关、躲起来了,这是命比较好,我们命比较不好,要闭关也闭不了,天天有事要做没办法闭关,也就随时随地的,好日子也要修行、坏日子更要修行,在不好日子,把身体能够保持一个气脉通顺,那也是在修心。
当然气脉不是永远都会通顺,不通顺就用种种方便法让它通顺,身体气脉能通顺,自然这些吉凶对你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受外在的星宿来影响你。一般人不脱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众生,都随着天空之间每一流年的星宿吉凶的运转而生活着,今年运气好也许财源滚滚不断,也许就修行很顺利,若碰到不好的那一年,动不动就身体生病,动不动就发生事情,你听闻到佛法,就不受这些影响,随时都可以修行,这就要有一点智慧、有一点善根,或者是要接触到善缘,可以指导你如何化解这些不如意的事情,也能够随时的继续修行,这无时者,是佛法的第三种同义语。
(4)能将者,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第四个是能将者,能够把不好的人、事、物都转成为菩提,所以佛法者是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能够将顽固不化的众生导顺一点,对佛法的初基行者能够提升一点,能将一些有基础的小乘行者,推向菩萨道,由小向大;或者能将初地、二地、三地的初基菩萨行者,心地转入圆融,推向更高层次的八地菩萨不动地的解脱位。对这种种不等的众生,依佛法的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法,依不同的根基加以教导,让他进而转化成菩提道上的一员,这就是能将者,是佛法的第四种同义语。
虽然是在讲佛法,对修证比较高的行者而言,路途上却划分成邪魔外道,这就不是佛法。对于世间、对外面的这些人,号称是在讲佛法,但是所讲的却违背了戒律,或者所讲的只是一个名相,并不在于戒、定、慧里面最重要的「戒」的执行,就是把有菩提或者菩提心不坚固的这些行者,划分为邪魔外道,甚至于是魔道去,这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将没有善根的化导成有善根,有善根的化导成更高层次的,有境界的导入菩提道的修证上,这样一层一层不断往上修证,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佛法的第四种同义语能将者,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5)来尝者,应当自身证悟:对于佛法光说不练,就不知道佛法是什么味道?你要亲自来尝一尝,佛法是什么味道?有的人光说不练,喜欢写文章,也不自己去打坐,佛学院读了半天,也不会打坐,要亲自来尝一尝打坐、修行是什么!什么是佛法?佛法不是光说不练的,佛法是要自己亲自打坐修行,来体会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合成,有地、水、火、风不同的种性,各有什么功用?我们的心、觉受又是怎么样?如何来转它?我们的身心,碰到外在的因缘,又会有什么现象?如何来摆脱?如何让你的心能够回到清净的自性,去应一切善恶因缘,那你就有体证了,要身体力行的去验证佛所说的,在修行过程之间的一切现象,在哪一个阶段要有什么现象?要怎么去应对?
现在我们有佛法可遵循,就不会在那边摸索,或者是有机缘碰到了善知识,扼要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在你几个月绕不出来,一句话节省你好多的时间,或者让你连跳了好几级!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转入去修菩萨道,不必在声闻、缘觉这阶段里面去打转,所以有佛法的好处就在这里,不必像世尊这么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悟到如来境界,我们有佛法可以缩短时程,但是就看你的资粮、及善根,有时候是勉强不来的!
以佛法的另一个意义来说是来尝者,要亲自来尝一尝、应当自身去体会证悟,不是光做学问、理论来理论去,讲了半天,好像通、又好像不通,因为你没有实际的亲证经验,很多人超过一个范围就不能去体会,也就是这个意思,有的人还会直截了当的说出对于这一部分没有体会,若要他讲也会怕怕的,到底想的、讲的对不对?不知道!有的人着了魑魅、魍魉,只有体会身体、心里可能有点样子,但是知见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情,所讲出来的都是邪知、邪见,所讲出来的都是魑魅、魍魉附身的结果,讲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并非佛法的佛法,这样怎么能够当作是佛法呢?当然都是不对!
以「来尝者」论佛法,不是来尝者非真正的佛法,是要依真正的经典、知见,像要依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从心里、身体层面去验证,到底如何从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去脱胎换骨出来?可以尝试一下色身有什么超能力?我的心有什么超能力?这些五阴魔相里面的境界,要去体会一下,这些都是佛法!在越高层次的行者,越是要来尝试一下,尝试一下以后还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把它空掉了,只能够体会、来尝一尝,不是教你抱着不放,否则就死在那一个关卡了,小者堕落天道或者仙道,搞不好还会着魔了,堕入无间地狱。所以来尝者是小小的尝试一点,尝试一点甜头就好了,不要去执着,一执着就会迷失我们的菩提自性,而有所执着、或者心有所乞求,想要什么神变,就会有大力鬼神、魑魅、魍魉等等的,直接或间接的来毁灭你。
「来尝者」翻译的很不错,是要来尝试一下而已,不要永远的好像吃定了就放不开,好像嗜毒者抽大麻一样,一尝下去要放放不了,有的人说佛法就像这些大麻烟一样,只要一接触就欲罢不能,为什么?因为它有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等等的不同的佛法让你去玩,而一门深入有所成就,再走入佛门,里面风光更是无量无边!以华严世界来说,虚空之间有多少的世界?菩萨可以这边来、那边去,可以千变万化,在世界里面玩起来,不是一般人能去想象的,那都是大菩萨的境界。但是在五阴魔相里面,就已经够你玩了!看了五阴魔相的说明,才知道原来这些还只是来尝试一下而已,不能够有所得,有所得就完了!就死在那里面去了。
(6)智者自知者,智慧者自能信解:有智慧的人自己知道,有时候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跟你说明,有时候勉强为了教导你们,也就落于语言、文字,禅宗所谓的:「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悟到空以后,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够做到空性的时候真性主行,真心应缘之间,明明了了的种种因缘起一切法,你就知道心可以这么去感知一切境,你可以把握得住,也就断了果报牵扯的心念,这是一个境界,而你还可以依真性主行应缘去利益众生,怎么去利益众生?也不能跟人讲的很清楚,是要自己去体会,如果用语言可以跟你这么讲,你也不见得做得到。而透过你自己真的来尝一下,就一次也不必多,用完了也不去执着,哪个时候会自己应缘?也不去在意!这样俱有智慧的行者自己知道,有一些还不能讲!
有时候世尊在经典的重要关卡,祂会说:「不可说、不可说!」上一次我们讲过,哪些事情不可说?在解释名词也说明过了,有很多不可说,为什么千圣不传?第一个是你要自己去尝试、去做,你的佛性本来具足,有能力也去体会自己的佛性,也能够做到哪一个境界?所以不必千圣来传,要传也无所传,要传给你、你还没有那个境界也没有用!有那个境界、有基本的证到空境界时,也不必人家来传,自己的心就会应缘起用,所以千圣不必传了,本来具足何必传?有所传就不是佛法了,我们是要朝无上正等正觉去做,就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有定法,也不可传的,因为没有一个法,也就不能传,要这么去体会!俱有智慧的人、懂得佛法的人,他自己知道。
智慧者自能信解,讲这些无上心法或者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有一个人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惊不怖不畏,这个人就是非常的稀有,为什么?因为他有智慧,看到这一部经典就生信解,普通一般人都是修有为法,都是在用心力、念力、什么力,来证到一个有形有相的境界或者是心力,佛法是教你要尝一下、验证一下,又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推翻掉,或以禅宗所谓:「不即不离」的心态来观它,这谁能相信?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相信,只有要成佛道根基的人才会相信,不然叫他把所有修证都要放开来、把所有体会的都要放下,而我这样放开以后,又学到什么?没有学到什么!没有得到什么!才是回到基本的佛性!佛法与外道不一样的就是在这里,外道执着有一个可修的境界、有一个可用的心力、有一个可用的我、甚至于有一个可执着的肉体,这样怎么修证到无上正等正觉?
佛法告诉我们四大假合、色身是假的,所以要空掉身,对于心的起灭、执着一切相,是不真实的,要空掉一切相,要回到让我们的真心去应缘,产生它的用,我们的真心最圣最灵,在这应缘之间又懂了很多的事情,知道了又不屑去讲、也不屑去执着,这样就没有妄想的心,也保存了你的真心,真心是无相的,无相之间是空性,空性是永远的存在,当因缘来的时候起了种种的真如性,真如性去应种种的缘,让真性主行,这样你又没有妄想相随,也就做到性空了、自在了,无为又能常为,不必用法却能够应一切法,也就自在了,所有过程之间有、没有的法又能够空掉,这样心空法了就证到法空了,到最后终归无所得。依五阴灭尽以后,再往前十住、十行、十回向,或者是四加行心,破了色身再进入十地的菩萨境界,或者是今生开悟了,直接从受、想、行、识这四阴开始起修,还是要经过后面这四个魔相,在十地的菩萨地中,地地之间能够上进,今生若能证得金刚菩萨,是无所不摧、能灭掉你的烦恼,金刚菩萨是用金刚智,金刚智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成实论》把佛法用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它的行相,到底是怎么个样子?上面是正统的一些分类、或者是修证上的不同层次来解释佛法,我们佛法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也就盖括了应该能够知道的佛法了,再讲下去佛法还是有很多,以后在《金刚经》里面会提到:「一切法都是佛法」,、、,再来慢慢的加以阐释。在第八品相关的十个名词解释,现在把它解释完了,再来是进入第八品的经文大意。
(四)、经文大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在经文里面提出一个福德性的问题,福德到底有多大?先把它标示出来了;再来第二个观念说明,若是依《金刚经》来受持,甚至于以四句偈来受持,并将其意义去阐释给他人听,让他们也能懂得这个义理、也能照着去做,而所得到的福德,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其福德要大得甚多,这是第二段所讲的重点。第三段是讲到佛法以及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都是从这一部《金刚经》里面出来的,过去诸佛也是悟到这部经典里面所讲的义理,而成就佛道的。现在又进入第四部分,佛法者即非佛法,才是名佛法。
经文中,世尊在讲到一个观念后,总是要把它破掉,不能让你去执着,在后面很多经文也是一样的,如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这里所讲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所以不能执着福德。现在讲真正的《金刚经》或者是四句偈,那是很好、也是真佛法,但是也不要执着它,一执着就变成有所执,有所执就非佛法了;说不是佛法,以正面来讲是教导你,是不希望你去执着它,一执着它就完蛋了!就会犯了贪执的心,就没有办法度过去!所以来尝一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义味是怎么样?然后就要把它放下!以佛法的正、反面而言,都要去尝试一下,但是尝试以后就要放下,那时候就没有什么佛法、不佛法的种种分别了。
你已经知道上面的解释名词,对于名词里面的精神、涵义也都说明了,我们现在大略地把经文大意讲一下:
佛陀问须菩提说:「须菩提!您的意思如何呢?若有一个人以满一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等,所有的七种宝物用来布施,是人所得之福德,到底多还是不多?」一个世界的七种珠宝已经是很多了,现在是三千大千世界,至于世界怎么来划分?前面已经说明过了,现在为什么要提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心量能教化到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宇宙之间,到底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人知道的!而证到佛境界当然是知道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很多?并不是!是3×109 的世界而已,还是很简单的,可以用数学来加以说明出来。
在佛经里面也常常看到:「在某个世界的东方,恒河沙世界之外,……」恒河沙到底有多少?不只是3×109 吗?无量恒河沙的佛剎土,这是超过我们可以想象的,佛的智慧是可以扩及到无量无边的宇宙世界,祂都能够清楚,但祂所教化的是三千大千世界而已。所以有的人说,毘卢遮那佛是本尊佛,是可以化身千万亿的释迦牟尼佛等等的果地佛,随时示现在三千大千世界上,这是超过我们这种智慧能够去思考的。但是不管怎样,一尊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这里面的珠宝有多少?以这些来供养、布施,这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尊者答说:「世尊!若这样多的七种宝物拿来布施,当然是很多了。」
世尊又说到:「为什么如来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其福德甚多,要说福德甚多应该有一先决条件,要先将福德空掉,即能将福德看成没有福德者,此福德才能算真的是非常多。」这又回到数学上来讲,若是有一个数字能够说出来的,那这个数字就不算多。而有一个数字多到不能用数学把它言说出来,那才是真的最多。能符合这个原则的,只有一个就是空,空是理学里面最基本的道理,从空之间可以化无量无边的有,含纳世间一切相,要真正达无量无边的福德,只有把它看成是没有福德性。把福德与福德性牵扯在一起,福德是一个有相,福德性是福德的基本特性,性是依在空上,而诸法性本空,福德性也是空,能够这样去认知,那福德性也是空,既然是空就不能以我们的心去量知,这样才能真的说福德是很多。
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观念,就是做了很多的福德、或做了很多的布施,都不要去执着它,这样的功德才是无量无边,如果你做了很多却一直去执着它,执着它就有一个现量,有一个现量这福德性就存在了,就表示你布施多少?果报就回收多少!当你把这福德性化空以后,就有无穷尽的福报,关于这一点,在我们修《金刚经》的人要有这种知见,所以从前面一直下来,教我们无住相布施、做了很多事情但是都不要去执着,这里再重新谈到真正佛法的时候,先举福德建立比喻的基础以后,才能来谈佛法。
世尊又说:「若更有人依此《金刚经》语句中修持,甚或乃至经中四句偈等为他人讲解说明,此人所得的福德,比那个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者,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得多!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有多少?他供养布施的福德是很多,但是能将《金刚经》用来修持,并且能得到四句偈的果位是最好的,或者是将《金刚经》的修持、以及四句偈的意义,对别人去阐述,这功德就大得多了。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这方面?因为四句偈才是解脱的基本果位,教人家打坐、弄了一些色阴魔相、受阴魔相、想阴魔相,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来讲,连一点果位都没有,就死在半路上了!
当你真的走到色阴区宇,证到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位,那是五十魔相里面的最后两个,这才有一点样子,而释迦牟尼佛还是把阿罗汉、辟支佛列在魔相里面,因为他们还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发菩提心、才能证到如来无上菩提,所以只要在化城里面一待虚耗时间。在《大般涅盘经》里面也有讲到,当你得到须陀洹果,还要八万劫才能得到菩提心,斯陀含果还要六万劫,阿那含果还要四万劫,证到阿罗汉果还要两万劫,才能得到菩提心,菩提心得到以后,再修菩萨道才能得到无上菩提,这时间上要花掉很久了。所以你今生不如不要进入小乘的果位,直接跳入行菩萨道,这样就省掉了八万劫、六万劫、四万劫、两万劫,就是得辟支佛果还要花一万劫在话城中。一万劫到底有多久?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以辟支佛来讲,就是要一千六百八十亿年才能够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到修证到无上正等正觉,又要花很多的时间,不如今生跳过声闻、缘觉的这些修证,直接发菩提心去利益众生,一边学佛法、学智慧,一边为众生的离苦得乐去分担苦难!
很多人提出这个问题:我喜欢打坐,教我发心去帮助别人,却发不起这个心。这是牵涉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能力、一个是知见的问题。有的人是没有能力,一碰到障碍就退回来了。有一位同学在车上,看到一个人有一点病,跟他讲了一句话,告诉他怎么去处理?结果一下车她的脚就扭到了,一扭到就想:「帮人家讲了一句话,然后我的脚就受伤了,这菩萨还能当吗?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不要做了!」这样也就退转了!有的是打死不退,反正我就愿意为众生承担这种苦难,这个心一建立以后,菩提心就发了,有的人修世间禅定,说他没有境界他又很有定力,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天塌下来也无所谓,但是要他去帮助别人他就是不想、就没有这个心。
世尊为什么一直在鼓励要成就如来菩提,就一定要跨出去,跨出去这又好像被牺牲了,不是的!是为你自己心的解开,去打出一条路来,在为众生离苦得乐而分担心力之间,你会修习到很多佛法、培养很多智慧,这不是从经典上可以给你讲的,是千圣不传的!是要你自己这么去体会,然后碰到这个困难,我这么做又化解他的问题,碰到这个案例,我这样讲几句话,又化解他心里面的障碍,这么去累积经验、以及心地上用有形、无形的心力去帮助众生,你学到很多东西,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证到了四句偈的涵义,也让人家清楚明白,当然是很好,又让他能够以整部《金刚经》来修持,那更好!四句偈只是《金刚经》里面的基础是没有错,《金刚经》还谈到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所以整个要成佛都是依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来成就无上菩提的,你要懂得这些道理,就可以得到菩提道的基本资粮。
何以如来会如此说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所证的阿耨三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法,皆从此《金刚经》修习而证得佛地的。受持读诵《金刚经》,甚至于把经典中主要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依法修习可以证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小乘果位的这种道理,去对人家讲清楚说明白,不要让人堕落到天道去、堕落到邪魔外道去,这功德就无量无边,比那个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者,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得多!因为成佛都是以这一部《金刚经》或者是这四句偈来当基础,然后再推进菩萨道而成就的。
须菩提!若能使人成佛,比你用有形的无量宝物去布施,其福德当然是更大得多!因为让一个人成佛,他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文殊师利菩萨虽然还是菩萨身(过去也已成佛),但是祂已经教化出七位佛出来了,这功德是无量无边,祂当然也已被授记了,未来要成佛是在哪里?我们要有这个正确的观念。《金刚经》在讲什么?《金刚经》的重点是在四句偈,四句偈是《金刚经》的基础、精神所在!并且再加上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罗蜜,就能让听者成就佛道,原来成佛是要做什么!做什么!要依什么来修?不然讲得天花乱坠、讲了半天,什么如来藏、什么莲花、什么金刚,绕来绕去都是这些名词,究竟要怎么修?你也不知道!要怎么修?莲花、金刚,去讲这些有什么用?要如何从心里面把身空掉了?如何修你的心?如何得到真性?如何空法?这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在修行过程之间你把它点清楚,你就知道要怎么来做?第一关没有做到,就不要讲第二关,所以首先要突破色身,脚痛就让它痛!
长庆院的大安禅师在老来的时候,也不带徒众诵经,天天就是在打坐,徒弟就抗议了:「师父!您也不带我们诵经、念佛,也不上堂开示,天天就在那里打坐,这样好吗?」杂音一大堆了,有一天大安禅师说:「好!从现在开始三天,你们就来跟我打坐!似乎觉得我在这边打坐很偷懒,好!你们来跟我一样的打坐三天!」禅师要打禅三了!第一天打下来,每一个人都脚痛了、身痛了,都受不了了:「师父!我们还是出坡好了!要去干活了!」「不行!再坐!」坐到第二天还是一样受不了了、心静不下来,禅师就藉这个机会讲了:「以为我在这边坐是偷懒了吗?坐得辛苦耶!坐起来,脚要不痛、心又要定!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如果真的能够三天坐在那儿,不要讲三天,一天就好、坐在那里,比你在那里忙忙碌碌忙了一整天,搞了一大堆事情,这功德要大的无量无边!」
把色身空掉了、把心打死了,这种就是进入实修的四句偈里面的境界,你在那里忙忙碌碌,从早上做功课,又出坡、又做了什么,忙了半天,你得到什么?是积福德?积福德有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布施者所得的福德还要大吗?到处去做义工的,不如在这边好好的痛上三天,打死这个色身,让身体突破了,自己也就进入心的修行。而连空身都做不到,那怎么再修下去。如同大安禅师所讲的,你们这么忙忙碌碌的,不如我在这边把身空掉、把心打死了,这福德还无量无边呢!
修行要知道境界、要知道方法、要知道怎么遵循去做?而有智慧、有那个因缘,为什么不去做呢?很多有时间的、又不怕没有饭吃的,好好的把这个色身就当作死的一样,加以打死掉,让他突破了,痛、痛大家都会痛,痛一天、两天、三天、四天,到最后都不痛了,我们就是修两小时完了,然后明天再来又是两小时,又痛了!为什么不两小时、四小时、六小时,甚至于不要起来好了,死在那边看看!这样境界就来了,就进入修心的状态,所以我们了解修法,空身、空心的过程是这么来的,就要依经典这么去修!
但我还又提醒您一句,《金刚经》中或其它如来所说的法,一执着就不是佛法,现在你也不要执着我在说这个法,这并不是佛法,是过程之间的一个现象,因未证悟者才看成是佛法,把佛法当作能拿来修行、应用,若已得果位的行者,或者是已经走过去的行者,反能舍弃此等诸不同层次的佛法,这才能说是名佛法。所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在讲这三段的过程,你还没有走过去,所以来尝一下这个佛法,这时候是谓佛法,而已经证到这佛法的精髓与好处,不要抱着那个佛法不放开,要把它舍弃了,要观它不是佛法,这样认为不是佛法的客观心态,才是名为佛法。
《金刚经》里面的三段论,都是以这样子的论说,还没有得到的时候你把它看成是有,得到的时候还是要把它空掉了,也不去执着,证到空、有不二的中道观,去看这个法,知道了以后又不去执着,不承认它存在与否,不要去罣碍它,所以我们修佛法都是要这样,念佛念到它是一个法,念到我已经悟了,要让心清净下来,我不想再用这个念佛了,不要再念佛了,这样才能见性,所以要把它放下。当我们读诵到金刚赞偈的时候:「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你是以哪一宗进去的?净土宗、禅宗、密宗、什么宗都好,这是一个方法,那时候是一个佛法,等到悟入以后,不能再执取它了,它就不是佛法了,就要把它放下,暂时不要再去用它,这样就可以回到空性,这样的做为才能说是佛法。
回到空性以后你对这个法懂了吗?懂了!执着它吗?没有!这样不执着就是空、有不二的认知境界,也才能够自在无碍。虽然念佛的法门是很好,永远到处去宣传这个念佛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的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个法门,你把它摆到哪里去?这就是没有真正悟到佛法,有的道场就是永远弘扬一个法,是没有真正悟道的,真正悟道的法,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能够通,不要讲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讲二十五个基本法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识、根),这二十五个基本法门,都要能够知道它的重点,要怎么修?要修也能够体会得出来,然后稍微变一下,它又是一个法、稍微变一下又是另一个法,所以才会演绎出八万四千法门。
法尔是什么法都可以学,念佛、禅坐、密法、要什么法都可以,「一理通、万理彻」,这是我们一句实话,一个道理搞懂了,用什么方式、用什么角度来说,都说得通!佛法也是这样,只要一入门,所有的八大宗,譬如无相宗、有相宗、还有什么宗,他们都是讲理论的,理论我也可以跟你讲,你不能只会打坐、只会练这个心、管这个心,那你就只懂了一半,还不是完整的佛法,佛法到要能够做、能够体验,到最后要能够说给别人听,这才是菩萨。
这三段论,已经出现几次了?这里所讲的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法是很灵通的在变化,为什么呢?进一步来解释它,就因为没有一个定法名为阿耨三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才叫做真佛法。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个法这是佛法,那就不符合阿耨三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如果说这不是佛法,也不符合阿耨三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能够空、有都不执着了,那才是无上正等正觉,当初他是处于什么状况?处于什么境界?要有破解它的方法;有些导师、上师、禅师,开导他的弟子,看他执着在哪一个阶段?专门去破解他的执着阶段,让他放下!他执着这个有为法,就把它打死掉:「这不是佛法!」弟子执着「有」,就以「空」来化解他的「有」,若已经证到空了,就以有来破解他对空的执着,这就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要修无上的心法,就是这么没有一法可修,看你死在哪一个阶段?把你救活了!看你死锁在哪一个阶段?把你挖出来、叫醒了,不要去执着那里,这样才能地地增上,永远往前去推进,到最后能够度过五阴魔相,灭尽以后能够空掉身、空掉心、空掉性、空掉法,然后再往前十住、十行、十回向,或者是四加行心,破了色身再进入十地的菩萨境界,再往上还有金刚如来地,到最后成佛了。真的,成佛的时间是很遥远,是累劫要去修,累劫要去行菩萨道才能成佛。要有这种认知,经文大意在这里重复一下。下面再讲这一个课程的重点:「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我们下一次再来讲!(待续)
(2004.12.04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