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4.11.6. 第 11 讲(3)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三)、名词解释
3.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合一千个一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边。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位佛所弘化的一个佛剎土,有时候我们会想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也是千佛,这就有三千佛,其实三千佛都是从毘卢遮那佛的法身化出来的,这些我们还不能理解的范围,在《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或者是《金刚密经》、《大乘解深密经》、《金刚顶经》《大日如来加持神变经》等这些大乘的佛典里面,才会讲比这些更大的范围,这都已经超出我们修证的一种境界,慢慢的当你修到一个层次,修到空、无相、无愿观的话,就进入金刚密乘,应该就会慢慢的去体验,甚至于也可以念诵、持印,真的到其它的世界去看一看,那是大菩萨,不是只有在我们这里世界而已,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你都可以去的!
三千大千世界(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系为古代印度人对于宇宙的概观,他们以修世间禅定能够观到的范围来描述这种宇宙观。照这样看不止于三千大千世界而已,佛可以观照宇宙之间的各个三千大千世界,唯有佛眼才有这种神通力,三千大千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或简称大千界或者大千;一个世界,我们知道有须弥山、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一个小世界,如果一千个银河系都有这小世界的内容,那就是一小千世界(103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成为一中千世界(106个小世界),然后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大千世界(109个小世界),简称大千界或大千。
大千世界里面就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这三种千世界,你要看它全名,才知道它所含盖的宇宙有多大?故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这里讲三千大千世界,上一次我们讲到小千、中千、大千称大千,大千是1×109,或者是3×109,这还要再查证一下!经典每个地方所讲的、翻译的人不一样,有时候会造成很多的困扰,还好现在网络的信息很发达,所有的经典都可以上去查,这还要再去印证一下,刘同学比较有心,常常在查证这些数据。小千、中千、大千合在一起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还是小千、中千、大千变成一个大千世界?银河系里面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些我们没有神通力也观不到那里,以后再查资料,了解各个经典的宇宙观。
宇宙即为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不是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佛的知见是所有宇宙的世界,衪都可以观得到,所以才称为是佛。由此可见世界之广大无量无边。此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以后我再印证一下,是不是由小、中、大集成一个大千世界?还是小、中、大又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这样看起来,其实也是只有一大千世界。
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根据经典所讲的,佛每一次出现一位;这个小世界会出现三千位佛,过去未来现在三千佛,三千佛出现完了,小世界就会灭亡。这中间有过去、未来、现在佛。所以每位佛都可教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本世界庄严劫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贤劫,还是第四佛释迦牟尼佛在教化,第五是弥勒尊佛要下生,还要再等五亿多年以后。而弥勒尊佛之后的未来佛是哪一位?还不知道!要弥勒菩萨预告,才知道第六位佛是谁?那差不多还要十亿多年以后才知道的事情。
三千大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的领域,称为一佛国,虚空之间有无量无边的佛国,三千大千世界由谁在弘化?本世界最基本的就是由毘卢遮那佛弘化,祂化很多的佛,释迦牟尼佛也是由衪所化的,最基本的法身佛就是毘卢遮那佛,哪一个时间会有哪一位佛出来?这些都是以毘卢遮那佛法身化成的,化身与弥勒菩萨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当然都有法身、应化身所化的,我们谈到个别与本体,个别之间只有毘卢遮那佛,但是衪可以化各个佛,于阶段性的出现。我们看经典,有时候很难去划分,一下子讲到释迦牟尼佛、一下子讲到毘卢遮那佛,其实这是好像二,其实又合一,这是我们在看大乘经典的时候,有时候会搞不清楚,这是因为我们智慧有限,没有办法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境界,如此比较没有办法去了解,实际还是要依经典,把所有的问题探讨出来,做一个比较正确的申论。
三千大千世界的解释,我们从世界、小千世界到大千世界,到三千大千世界,宇宙观稍微要放大一点,这三千大千世界已经很大了,西方无量恒河沙土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你看这有多远?但是在我们修行过程之间,如果破掉一切相的人,没有时空之隔,西方就在你心中,你说到就到,而还没修证到这个境界,会觉得很遥远,银河系里面的天界好像是很高广宽大,其实也是一念间就会到,若心清净、不怕迷失自己,或者不怕看到什么会惊吓,那你可以学手印、学咒语,手印一结咒语一念到数十万、百万遍,你要到哪一个佛世界,真的就去了!可以来去自如,做个大菩萨!
有生之年,我们不要得少为满足,一山还有一山高,无知之徒或自以为是者,好像所学就是这么样,要抱着虚心学佛法,你就可以每天、每个月,甚至于每一年都有长足的进步,不要永远在原地踏步,你若原地踏步,就不会进步。修行资粮从哪里来?需从布施、持戒,从认真清净你自己内心,然后就可以遇善因缘懂得一些法。突然间为有人家教你这个法,你就要认真去用,不要以为你打坐就很好了;禅宗学人修到定力、清净都有了,自性明了以后,也会转入金刚乘;此时你走到哪里,就会发觉哪一宗派的毛病在哪里?像密教,密教没有显教的修证,没有二、三十的修证他就去学密教,那根本都是根基不雄厚,到最后都迷失掉,就是不迷失掉,也是没有进步,因为他的心地不净。
真正要到金刚如来乘的时候,已经要扩展到别的世界,甚至于别的三度、四度以外的空间,过去你看不到的,现在都会看到,心不净的话,进去以后会害怕、会惊吓,而认为心净了无所谓,什么法都是空、有不二,见什么境都不会惊吓、害怕,这个定力,都是平时禅修之间去学习的。
4.七宝
七宝(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者即:(1)金、(2)银、(3)琉璃、(4)玻梨(水晶)、(5)车渠(砗磲),经常与码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6)赤珠(赤真珠)、(7)码瑙,深绿色之玉,但异于现在所称之码瑙。于《法华经》有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为七宝者。
七宝 ( sapta ratnani) 就是七种珍贵的宝贝,在世间里面才有这种七宝,在出世间里面,当然对世间的一切珠宝已经不稀奇,都看成空,没有什么执着,清净空相都无相了;有世间就有这七宝,这天界大都是用这七宝所组成的,以修行上来讲,还喜欢这些珠宝,表示还没有脱离世间有形有相的世界,你能够超越这些、不执着这些,对这些珠宝看成是废铁,不会去产生喜爱的心,但是不能够说天界的皇宫不能去用它,因为它要造成皇宫亮丽,福报天都是用这些七宝所组成的。
七宝里的玻梨就是水晶玻璃,车渠(砗磲)有时会与玛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所化生出来的。赤珠也就是赤真珠,真珠有白色、红色的,红色的可能比较珍贵。玛瑙有黄色、深绿色似玉类的,这还不是我们现在市面上所看到的玛瑙,现在的玛瑙是黄色,像一种石腊的样子,这是不大一样。
每一部经典常常提到七宝,《法华经》所讲的七宝是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玫瑰(指玫瑰石),是看物体所结晶状况所显现的宝石之类的。像《阿弥陀经》所称的西方极乐世界、天上皇宫也都是这些七宝所组成的,每个天界的皇宫都是由这些七宝所化成的,这里在讲,若用这七宝来供养诸佛菩萨,或者是以像无量无边须弥山那么多的东西来供养衪,不如你去学《金刚经》;供养也是布施波罗蜜的一种,福德是蛮大的,但是,讲来讲去,不如你去学受持《金刚经》,你修了那么多福报,也不如去念《金刚经》或讲《金刚经》给人了解。
很多人有分别心,譬如拜忏,拜哪一部忏比较好?没有分别心的话,那一部忏都很好,我们诵《金刚经》,《金刚经》也是很好,但是,你要有修《金刚经》的那种修证理念,道理要搞懂。忏悔的力量最大,为什么?它不是只有消你的业障,但在读诵《金刚经》,如果你要堕入下三道,今生马上会受到人家的轻贱、侮辱,天天受人家找麻烦,但是你修忍辱法,《金刚经》里面的:「无我得成于忍」,修法,我常讲《金刚经》里面标示出三个波罗蜜—布施、忍辱、般若这三个主要的波罗蜜,要修得无我观,去掉我的执着,就要修忍辱法,不在意别人对你的客气、不客气,一切法都要以忍耐对之,才能够灭掉我的执着,我执不灭,你读《金刚经》也修得不会很好。
业力要转,我执一灭业力就转,你诵什么经都一样,像我以前都是诵《金刚经》,早晚各一部,都是这么诵、诵,不知过了多少年。在《金刚经》后面还附了一部大悲咒。有的诵了一、两年,有分别心的就会认为哪一部比较好、哪一部比较不好,想要再改变。法法平等,你能够拿到什么,能够很发心的去忏悔,你跟菩萨或者佛去忏悔求衪帮忙,佛的心不是只有帮你消业障,还给你智慧。有的人六神无主,人家讲什么就去做什么,永远没有办法得定,有定力的人,像祖师大德悟了以后,故意骗他或举了其它例子,引开他原有的但他就是这样子,你再讲他也不会变。很多因缘不成熟的,常常喜欢变,喜欢变就是没有信心,人家讲《金刚经》好,我就诵《金刚经》,人家讲《地藏经》好,我就去诵《地藏经》,人家讲《药师经》拜忏更好,我就去找《药师经》,念了没三天又去变一部,天天变来变去的。
我们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一样的道理,一百个师父等于没有师父,为什么?因为这个师父说你有那个师父,你去跟他学,你去找那位师父叫他教你,结果没有人要教你;若你只有一个师父的话,天天黏在他那里,他看你心地清净,师父就会教你各种法门;若你没有进步,当然也不会教你,心要能做到我执灭、法执灭,他才会教你真正的法。有一些法是个别教,有一些法会共同教,要看每个人的程度,这也都不一样,同样是受教,以释迦牟尼佛,对于每一个得道人的智慧与定力高低都不一样,这是你的业力关系。谈到福德,修福德与布施、忏悔也都是一样,不必去分别,能够接触到什么就什么,就是单一经忏,照样也是可以好好忏悔,只要诚心忏悔,天天在佛前诵什么经忏都可以,心诚则灵,最重要的要抱着忏悔的心。
5.福德
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法华经》方便品记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又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种人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福德与智慧并称时如何分辨,《成唯识论》记载,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菩萨为成就如来菩提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下化众生(福),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系实践成佛最胜资粮,故称为「二种胜行」。菩萨一切行为,虽总摄于福行与智行,若强加以区别,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中,前五者属于福行,后一智慧属于智行。
既然有千万个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这福德多不多?这句福德是这么来的:何谓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还有指有形有相的,还执着有一个法,就会去享受善果,这也不能说他不对,因为他刚开始要储备资粮,一定要去造福业,过去世所造的福业,今生再受报,现在所造的福业,今世或下一生会受报,当然也有现世报的,所做的一切善行、所得到的福利,不管是有钱或者有很多房子或者生活优裕,什么都不缺乏,若兼有智慧具足,这些都来自于修福、修慧、修德。
根据《法华经》方便品所记载的,于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又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这四种人为什么所犯的毛病不一样?比丘、比丘尼,他们是出家人认为我比别人高一点,因为能出家就已福德不错,他有这个心就不好,比人高一等心就不好,不见得出家人就比在家人还修得好,不见得!但是,能出家的功德是很好,这是没有错,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有高高在上的觉受在,这是一种增上慢;居士男(优婆塞)心怀我慢,为什么我慢?因为经典懂得多一点,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德性好像比人好一点,好一点也不能生起我慢心,真正清净的人,哪里有我慢?一切法都要抛弃,何况是不好的心!
小乘的行者对于这个心管得不严格,觉得好像都可以解脱了,这种慢心没有办法控制,这也是一个毛病,大乘菩萨随时都在观照这个心,有没有傲慢心?有时候表面好像是不傲慢,但是看到这位和尚却不想下跪、顶礼,或者看到这位比丘尼也不想下跪、顶礼,认为我是男的,你是女的,虽然你出家了,有时候就表现我们内心还有慢心在,这也没办法的!有时候很微妙的,以前我看到所有大、小和尚、比丘、比丘尼都要顶礼,到现在有时候拜不下去,不是我不愿意拜,不知道是不是我拜下去,对他的德行会有损失?我搞不懂!这种心愈来愈少,后来也就自在了。早期二十几年前,有出家众必礼拜,不管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对比丘尼要拜也拜不下去,但是我们还是要去除这种慢心。有时候德行修的比你不好的,你受他拜还无所谓;有人德行修的比你好的,你受他拜了,有损你的德行,讲起来是很微妙的!
早期上悟下本法师我拜他,他都不让我拜,每次向他礼拜,他都把身体转过去,转过去等于是拜虚空之间的佛,懂得这些,我们自己尽量要谦卑,在家居士对出家众的比丘、比丘尼,虽然不见得他们懂得比你多,修行的德行比你好,但是我们在家就是要遵守在家的礼节,应该拜就拜,他受不受拜是他的事,你把他看成未来会成佛就好了,也许他未来有一世会成佛,我们该要礼拜。我们主要在去掉我慢心,我慢的心很难断,你没有警觉就不会觉得。我们有的同学没有具恭敬心对出家众,常常不听师父的,不听师父怎么讲,有的师父自己倒无所谓,你要怎么样,他都能够随你,但是我们要自爱,不要乱出馊主意,像上传下畅师父,他真的什么都无所谓,你要他怎么样他都说好。我们几位同学亲近他,就很会出馊主意:「师父怎么样,…。师父那么样,……。」师父都回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好?还是不好?随便你想!要怎么做!师父都随便你!要这样修到「空、无」的心,这是个人的修证,没有好坏,你认为好,他也不讲好,你就去做;你认为它不好,他也不认为不好,他就是说:「阿弥陀佛!」做这样就有这样的果报、做那样就有那样的果报,要自己做自己承受。
最好是自己的慢心要有警觉,不要跟师父开玩笑,勾肩搭背,不要这样!以前在三重有几位同学,都不注意这些小节,其实这很重要,你去受戒,对出家众比丘、比丘尼,都要尊重他们,不管他修得好不好,若犯毁谤四众里面的比丘、比丘尼更不好,这部份要修福德,要把慢心去掉。优婆夷为什么会不信呢?因为受戒后在家修的女生,这个心因为少修约五百世,智慧比较差一点,怀疑心比较重一点,虽然佛拜也拜了,诵经也诵了,布施也做了,她的命运怎么不会转?就开始起怀疑心,不知道她的智慧不够、无始刼以来所造的业有多少!这是因缘还不成熟,当因缘成熟自然就会转的!
每一个人开始修行,家里都会不顺,小孩不听话、先生或太太老是觉得不对劲,大者吵架、小者互相爱理不理的,你要修行、他不让你去,…等等的这些事,都是你的业力,但是你对佛菩萨的信心不能减,不要怀疑东、怀疑西;听说,最近有一位同学的父亲生病往生了,去逝是业力、因果,不能说你在拜佛,拜佛你的父母亲就不会死?人死了以后就怪佛菩萨,这就是不懂因果!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这个人,活在世上也不修行,过着一般人的生活,业力来的时候,该死就要死了,还留着干什么?而福德好,也有子孙、亲戚朋友的一些助缘,能够帮你、能找人帮忙,更重要的你也能够顺缘,能够去尽量改变自己,希望去争取自己一年、二年、十年的生活,也希望修行,这样活下来才有意义!不然活下来没有意义,光吃世间的米饭,然后天天行为还是一样,在那里晃来晃去,烦恼无量、身体还在生病,那还不如早一点舍报往生!
修佛法不是在于信仰有没有效?业力该走就要走,要反问自己,父母亲在有生之年是否在行善?还是天天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就是没有做不好的事情,或是天天晃晃荡荡的,在那里不认真的生活、行善或修行,随你的业力该死就要去死,那么多世间人,观世音菩萨最慈悲,也没有办法让每一个人都不要死,这是因果!为什么有的人智慧就那么锐利?有的人就是那么迷糊?总归是没有正知见,常常心怀不信,当你真的心清净,随时可以感到诸佛的謢持,然后你没有自我,随时都准备为佛教奉献、牺牲,常常心念要度众生、要续佛慧命,提醒自己有生之年要自修、要自力,能够这样的话,随时诸佛菩萨都在你身边,要怎么出现?我都搞不懂,无形中都有诸佛菩萨,甚至于謢法神在謢持。
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我们常常都是主观自我意识在起心动念,做事情好像比较顺,有一次我回mail给大陆的一位男学生,他的行为不好,做一些不是正当的事情,我开了一个药方给他,这药方出去以后,就觉得不对了,他用这药方有可能会发生问题,正在烦恼的时候,原来是mail抓错了,陈同学就mail过来说:「老师!这个mail抓错了!」很奇怪!mail是差一个月的,虽然日期一样,但就差一个月,抓错、送出去,送出去又发现后送回来,好在!就赶快改写了后,才又送出去!像这种小事情,其实很多是有謢法神、诸佛菩萨守护,对这种字句对不对,事情倒比较小?因为很少有这种情况,中药还牵涉到避开怀孕事,年龄大小,弄得好就好,弄不好就会有问题。像这样心总是向着佛,随时都有謢法神在保护,家里的大、小事情,顺、不顺都不要怀疑,不要怪东怪西,要怪自己的业力!
家里有人出家,不是代表好像是一人出家,万人超生,还没有修到一个境界,还是有障碍,不是有一人出家,就能够让整个事情完美。还没有出家人的家庭,好像就非常的顺利,不要有这种想法。你出家修行都还没有成就,常言「一人得道,九族生天」,次句话问题是你要得道,你还没有得道,要庇佑到所有的九族,是不可能的!这些观念要有正知见,不要怀疑东、怀疑西,怀疑菩萨不爱顾你,这方面女众比较有这些毛病,男众修了一点境界就会起慢心,有我慢心,动不动就说证到什么果位了,是阿罗汉、大阿罗汉了,由于无知才会有这种观念。
我们在诵《金刚经》,要去学到很多东西,证得须陀洹果,旦没有须陀洹的果位想;证得斯陀含果,旦没有斯陀含的果位想;证得阿罗汉果,但没有阿罗汉的果位想;证到菩萨几地了,也搞不清楚是几地菩萨,也不要去管它是几地?反正就是在修行,要有这种观念,才是正确的!今生永远也不会成佛,除非是在无始劫以后的哪一个时段才会成佛,所以今生不要以得少为满足,天天用功、天天改进心里面的毛病、执着,一直上进。因为心中有佛,慢慢的今生最好是要有成就,今生有成就你会再来人间,再继续行菩萨道,若是你说我今生不行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是东方琉璃净土,或是兜率天净土,总是要有一个以佛教为相依的观念,这样会比较好。
据《法华经》方便品所载,于四众中各有其毛病,以此为戒,不要犯了这些毛病,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疑神疑鬼,稍微有所不如意,怪到菩萨没有爱护我、没有照顾我,都不要这么去想,我们随时都有业障的;如此又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所以我们要常常的反省,是否有慢心?是否常常疑神疑鬼?拜佛这么多了,诵经也诵这么多了,即使诵经那么多,就是仍然还不够!此种人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法之心。
我们知道三圣众,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三乘方便说,当你修到高段的菩萨境界了,就要去修习一乘佛法,菩萨是累积智慧,修得心空法了,声闻乘也是证得心空法了、解脱了,再来回小向大,就可以修习一乘佛法,一乘佛法就是在讲心地清净以后的神通,就进入金刚乘里面,金刚乘是无所不摧的断烦恼,无所不摧的断外道见,再学一些手印、咒语,以身、语、意三密,就会与如来心相应、就有神通,这是在一乘佛法里所讲的。
当你还有上面所讲的这些毛病,不能够加以反省、自以为是,这样就不会进步,甚至于你在忏悔,光是忏悔、念咒语、诵经典,这还是没有用的!要配合你的心去转,心要转得柔顺,转得没有我执,没有法执,也就心空法了!在下面所讲的福德性本来就无相、性空,证得无福德相,观一切福德性是空,那福德才是无量无边,现在你做了很多的福德,福是指布施,德是指道德、行为,是否有增上慢?是否有我慢?是否有疑心病?这些都依你的戒律清净而获来。
福德与智慧并称时如何分辨?福德与智慧有什么两样?福是指布施,德是指道德、行为。规范得很好,这并不代表有智慧,但是有这两者,慢慢会产生智慧,智慧用在哪里?是在内心的解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种智慧不是用在聪明、才智的世间辩才无碍,这都没有用!要把内心的烦恼能够去转,内心所有的执着、烦恼把它转了,业力就没有了!心空法了了,这种人业缘来时抓不到他,这样才能够解脱,所以福德是一个因,智慧是一个果,智慧可以转你的业力才能解脱,初步你要有这种认知。
《成唯识论》记载,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以智慧为根本自性的,才称为是智。这里的「智」,若以佛法来讲,还是有为的智慧,还不是「空」;若是真正的空了,就是般若的智慧,其它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属于是在造福,所以说其余则称为「福」。
菩萨为成就如来菩提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下化众生(福);菩提心有发心菩提,发了心以后要入伏心菩提,要把我们的心调伏,再来是得明心菩提,心明了,明心菩提以后就不受业力的牵扯,就会得到出到菩提,这是小乘的果位,也就能悟得解脱了。但是解脱并不能成佛,仍然要继续用功,上求如来菩提,就要以智慧去求,再以下化众生,而要求得如来菩提就要积福德,福德除了布施以外还要加上度化众生,行者还要能下度众生。
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系实践成佛最殊胜的资粮,故称为「二种胜行」。缺一不行,光修慧不去度化众生,所得到的也只是小乘的解脱,若是一边度众生,行自利、利他行,以后会成就很多的智慧,很多智慧都是从度化众生而来的。一个人所发生的问题,与全部的人所发生的事,都是不会同样的,所以大众所发生的问题,你可以去了解、也可以去帮他解决,过程之间,你不是也可以学得很多的智慧,得到很多的概念?这样就具备了福、智二行,能够实践菩萨道,以为成佛最殊胜的资粮。
菩萨一切行为,虽总摄于福行与智行,若强加以区别,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波罗蜜,六度中前五者属于福行,后一为智慧,是属于智行。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没有执着的心,所作所为都认为是无所有、不可得,以此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就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为眼目,做了很多善事,却无有一事可做,要有这种观念,因此要成就菩萨道、要成佛,就这么去修学,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境界、方法都不要去执着,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甚至于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运转前面五个因地的德行,但也不要有般若波罗蜜的这种概念。
在《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这六度波罗蜜是用在要成就菩萨道时,若要成就如来菩提道,就要修十度波罗蜜多,六度波罗蜜多以外再加上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开悟以上的人要修这十度波罗蜜,还没有开悟的人在修内心的不清净之间,储存菩提资粮,这六度波罗蜜还是要去实行,前五者属于累积福行,后一为智慧,是属于累积智行。所谓「福德」的名相,我们可要搞清楚了!
6.福德性
谈到福德性,先从「性」字说起,性者有三义:(1)不改变之义(空),(2)实性之义(缘起法但能不执),(3)种类分别之义(差别智)。此性乃佛性之异名,唯识以圆成实性为之实性,而法界实性唯是「一空」。此外,就种性而言,有五种性、佛性、如来性等;就法之本质而言,有法性、理性等。又真实之性,称为实性,其中之功德,称为性德,福德称为福德性,此等原来即具有者,称为性具,其体即缘起,称为性起。但因性本自空寂,所以功德性、福德性本是非真具有者,故修行人不能执有功德性、福德性。
福德的基本性是什么?所有一切法性即是无性,一切因缘所撮合成的法,是短暂而有的,但是所发生的这种真如自性,是随着因缘而现,在现之中也不能观其有,因为它是从不生灭的空性而起的,在福德性或其它的真如自性发起的时候,好像是短暂有法,这法是无所依,是依存因缘而现,因缘灭法即灭,这性也没有了。在生灭法、不生灭法之间,把它搞清楚以后,也就可以自在的去观法的生灭,这是比较高深的一种理念与修证。
当你的心可以感觉,起心动念都可以知道,一个觉知的心依在空性上,无事就无事,有事就可以感觉心在动,那是因缘起法了,是自性在缘动,在缘动之间又非真实,缘灭,它也没有了,在动的一切法之间,要能做到或观此法都是因缘法。这里所讲的福德性,也是一个因缘法,福德性有吗?《金刚经》在告诉我们:「福德即非福德性」,所以不要执着它,你做了多大的福德,若是执着它有福德,也就是执着有相,有相就会执着福德,做了那么多就会有福报,那你就没有办法解脱了。
现在先从性说起,什么是「性」?所有一切名相、一切法,各有它基本的自性,无性不起法,福德当然也有它的自性,做了很多的福德也有它的自性,所以性者有三义:
(1)不改变之义:基本上它是不改变的,临时所起的义,是依空性而起因缘,你做了很多福德,种了福德就会产生一种「性」缘,但是基本上,对于空性来讲是不增的,并不改变空性本来的样子,空也是有一种自性,所以称为是空性,你种了很多的如来自性,如其本来你有善心,去做了很多福德,好像生起了一种福德性,而这福德性是生灭法,不能当真,所以是不改变之义。谈到不改变其性者,唯有一相是名为空相。
(2)实性之义:实性者无性,不要把这个实字,看成是真正真实的一个什么东西,实性也可以看成是非性,也可以看成是没有的一个基本定义,实性与实在两者意思是不一样的,实性者无性就是空性,依空真如体所起的福德性,是前面第一种的不改变之义所起,是依住不生灭的法,因此你做了很多的福德,是种了福德性,是实质上有一个因缘果报的因,这个因种了以后,就有一个福德性。我们对于此能观实性、非性,有相实非,如此即能住空有不二境界,显现实相之性来。
(3)种类分别之义:这性又有种类分别不同的意义,福德有福德性,造了哪种善因就有善因性,造了哪种恶因就有恶因性,造善恶就有善罪性等等的。人与人之间所结的恩怨,恩怨也有这种法的基性,这个基性是依种种的种子、因缘,一个是种子,一个是因缘,这两个撮合在一起而起一切缘起法的,是属于生灭法方面的,当然就会现起差别相。
此性乃佛性之异名,佛性是你觉悟了这个自性的原来样子,空真如体是基本佛性的一面,因缘来的时候,你的种子与它相应缘所起的一切觉知,是佛性觉知的一面,因缘是生灭法,缘灭法也会灭;佛性可以产生无量无边的自性,以我们的六根而言有六根性,六尘境而言有六尘性,六识而言有六识性,种种所有法之间的名相都有它的自性,这自性是从佛性而来的,不让它如实的反映出自性的功能现那个境,这是不生灭(空)之间产生生灭法(有相),这是我们佛性所具有的,所以此性乃佛性乃是异名之说。佛性有空与不空的两面,不改变是空的这一面,种类分别种种之义,是属于不空的这一面,是属于因缘起自性、自性再起法相、产生一切境,在整个法的这种生灭,把它都搞懂了,所有一切相都有一个自性。
唯识以圆成实性为实性,什么是圆成实性?就是具备上面三种意义的,刚刚所讲实性没有了,而有一个空如真体的自性,这是不生灭的无相体。当因缘来的时候,佛性是可以随因缘如实的化成有相,化成以后没有你的妄想、习气毛病加进去作用。我们凡夫坏就坏在感知以后,就用你的妄想、习气加进去,变成一种烦恼,所以修要修到圆成实性能够现起来,佛性就真正现起来了,这时候的实性是不能讲空、也不能讲有,有因缘来的时候他起了自性,然后应缘,空归空,缘起法归缘起法,没有破坏它的空性,应缘这一部分,是种类分别的一种自性的产生。
因缘本来就是无常的,因缘灭的时候就会回到原来的空,一片都没有,因缘所起的一切法,里面有没有真正的、实际的相?看起来好像有相,要抓却抓不到,譬如现在有一个念头来干扰,让你起了一个烦恼,让你罣碍先生、太太、女儿,、、,是因缘让你起了这种心法,这心法你去抓它,有没有用?没有用!是抓不出来的,你只能看着它,让它起但不去跟它起哄,它就会灭了,所以在起灭之间有没有实性?若是没有妄想加进去,它是没有实性,因缘起它就起,因缘灭它就灭了,所以你能够很清楚地去看着心起心灭,却不去烦恼,这是圆成实性的样子,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这样子。
在唯识里面有三个名词,一个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是凡圣皆具有的,是自然的感知外境因缘的一种基本功能,而我们凡夫第一念现起这境界的时候,是佛性反应,但之后却钻进牛角尖里面去烦恼了。圣人就利用这圆成实性与依他起自性,现起它该现的境,现完了也不理它,它自己又灭了,这第二种就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凡圣皆具有,凡夫是遍计所执性,无所不执着,好、坏都会打妄想,圣人依他起自性以后,以圆成实性去对它,他的空性具显,因缘起了一个法,圣人可以看着它,不看着它、不理它也没有关系,它自然就灭了,灭了就没有了,这是圆成实性的佛性,本来大家所具有的功能,你为什么做不到?是因为有二十个随烦恼,以及贪、瞋、痴、慢、疑等没有办法净尽,所以你才有遍计所执性。
法性实性唯是「一空」,这是我们的空性,空性也是有一个性,空性是永远在那里不会生灭的,要抓它、看它也没有,说它没有却可以感觉、缘起。最近有人问起,我们上师的三句名言:「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为归」,这是在讲心用及舍报后的归依处。我们依其精神加上两句话,形成「以戒为师,以空为本,以禅为觉、以密为用、以净为归」,做为法尔禅修中心的修行目标,并且在:「楞严经五阴魔相解说」书中,当作是最后的结语,法尔的宗旨第一就是「以戒为师」,没有「以戒为师」而会号称有修行境界的,到最后不成为魔,也会跟魔为伍了,所以一定要「以戒为师」。第二个是「以空为本」,这是上师「以禅为体」宗旨基本的空,能守住「一空」,圆成实性应缘所起的一切相,你可以观它、了解事情是怎么进展?但不去说好、说坏,不去加以批评,就像外交辞令一样:「无所奉告!」这样心里面就不会去罣碍。
不要像凡夫一样,圆成实性在依他起自性时,现起法相的时候,你却想想这个、烦恼这个,永远都会搞得天翻地覆,所以第二个宗旨是要能「以空为本」,你一定要证到空性,怎么证?不是讲一讲:「我证到了!」不是的!你体验了一件事情,不去执着它,不屑去跟别人讲,不屑去表达出来,摆在心里面,这就是悟到「空」了。有的人懂了,体会了一些事情,然后又去讲,这就是不空,有的人是现什么相,根本都不理它,此人是绝对的观空一切相。在《金刚经》里面有讲说「空、有」是绝对、相对的两个,在修「空」的第一个阶段时,真的、假的念都把它打死掉,不要让它来乱我的心,这是绝对的空,这样岂不是很自在?
自在以后有定力了、有智慧了,再回过头来,偷偷的去看你的起心动念,了解里面、读了心起心灭的法,之后不要去执着,这才是无相的三昧,无相的三昧就是圆成实性所现起。因缘感召时我们的心就会起来,譬如美国选举:「布什最后会出线!」这个念头起来,然后又下去,、、,然后你知道这一次布什会赢,怎么赢?不知道!但是最后就是他会赢。你不要去攀缘,想想他怎么赢?他凭什么赢?反过来如果你起了这些心,就代表你心不清净。圆成实性可以让你知道很多事情,为什么你不知道?就是被你的习气毛病给盖住了,也就没有这种灵通力。
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每一个人都可以依他起性,这个他不是只有人,还有虚空之间的因缘,家人的因缘,其它什么因缘都会现,你有没有那种超客观的心,看着它起、看着它灭?也不必提早三个月,提早三年去判断它,不必要!就依事情来的那一天,像这次美国总统的大选,前一天念头起来:「布什会赢」之后,永远就没有他的念头,只是懂了一下:「布什会上!」至于他真的会上吗?两边竞选过程怎么地吵闹法,也都不要去管它,要等待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这样,结果真的就是这样子,这就是告诉你佛性有先见之觉,凡夫性无明只能依判断,如此你可以知道如何去认识佛性!如果能够这样去掌握佛性,你也会有灵通,感知而不宣,这就是佛性,管他谁起高楼,谁又衰败了。凡夫都有能觉心,坏就坏在习气不灭,尚有怀疑心、傲慢心、贪心,或者是二十种随烦恼的心,或者是想钱想的疯了,或者是被家里的什么事情所烦恼了,大小事情不顺,搞得佛性都不见了,这些事你都不要去烦恼,佛性才会显露。
佛性就是能感应很多的事情,之后你不要执取它,让它起、它自然又灭。不然就变成遍计所执了,而遍计所执性就仍然是凡夫,所以要让你的圆成实性现起来,然后依他起自性的时候,它会起法但不要去执着它,它起来又灭、起来又灭,你可以读很多世间相的事情,可以掌握先机,不要像有一些人知道,却做不到圆成实性,接着下来他犯遍计所执,心又迷糊了!所以我们自性第一念是真,第二念随起他就烦恼了,若是没有好、恶心,就能自在地观世间相。
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这个佛法,这是要训练此佛性的,怎么训练?就是撇开那些胡思乱想的,遇缘起法不要有第二念,打一个妄想起来的时候,不要继续去想真的?假的?等等的第二念头,这样磨练到最后,起心动念就很自在的起来又灭、起来又灭,这样就百分之一百的可以相信它,相信也不是拿出来讲,是摆在心里面,让时间去印证,事情是否真的是这样?印证几次以后,你已经有一点心通了,能够了知佛性运转的本来了。当然这跟我们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可以用你的自性,他不是故意要去探讨这事情,探讨所发生的事情,心自然的会去应这个缘,也就会起念头,起念完让它起、让它灭,这种唯一从一空性起来的法,是没有时空之间的分别;这个空也是有一个自性,所以称为是空真如性,空真如性就是依空、依因缘如实的现起那个法,这空是不生灭的,因缘现起的这一部份,依他起自性是为有,在空、有之间不要去打妄想,把遍计所执性灭掉,你要学的佛法让这佛性活起来,要这么去练习。
此外,就种性而言,有五种性、佛性、如来性等;种性是基本的种子,然后依其它的修证,慢慢地形成一个种子,这种子依它的特性就形成一种性,这性依外在的因缘就发挥它有为的部分,这五种性、佛性、如来性等,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法之本质而言,有法性、理性等,理地就是空,法性就是依外在因缘,所要产生法的基本功能的特性会发起,没有法性就不会产生法相,没有法相起就没有各个心来认知它,等于是没有因缘了,所以法的本质只有一个理性的空,一个法的法性是它的自性、因缘所起法的。
又真实之性,称为实性,实性不是实际上有一个样子,不是的!是真正的空性才是真正的实性,所谓的:「实性者非性,实相者非相」,非相不是什么都没有相,谈到因缘起法,这个法是因缘法所产生的有相,有相要抓也抓不到、留也留不住,最后缘灭还回归到空性,空、有依因缘而现起依他起性、依他起法性、依他起法相,这种法的生灭你要了解它。
其中之功德,称为性德,做了很多好的事情都有它的功德,也有它的一种性,这里称为性德。做了很多的福德,这福德称为福德性,依你所造的福德,建立的一个根本的果报因,当哪一个时候因缘来了,福德性就开始发芽、产生法相,你就要去受报。福有福报,德行有德行报。福报就是去享受荣华富贵,德行是修证到哪一个境界,有哪一天的境界,就会生天去,福德性就会让你有一个果报的归依处,对于修佛法最怕的就是这样,修了福去受福报,小者做国王、总统,大者可以生天,这样很危险的,有时候一迷糊又完蛋了!所以佛法是可以去做福德、功德,但是不要执着,这里在讲福德性的基本概念。
此等原有者,称为性具,具有福德就是具有福德性,具有功德就是具有功德性,具有罪性就是造了很多的罪业,具有很多不善不恶业的性,不痛不痒也成为一个果报,还是有一个基本的性在,具有就变成性具。其体即缘起,称为性起;这个性是你所做的一切法,把它形成一个性以后,是等待因缘,这个性体依因缘就会起来,称为性起。如果你做了福德性,有一天就会感召起这福德性,果报是生天、做人、做国王、做总统,这是性起,开始依他起性;但因性本自空寂,不管是福德性、罪性,、、,都已经造成一种基本的性具在那边了,但是不去动它,或者是修得好的,他根本是属于空寂的;修得不好的,依因缘产生功德性以后,你随缘就去受报了。
功德性、福德性是做了很多的好事、有好报,罪恶性是做了很多的坏事,罪恶性具足了,依邪真如应缘才会起这恶报,所以功德性、福德性本是非真具有者。以修大乘佛法而言,不要认为它是真的有,说它不具有并非就没有,还是会感召,修到好的时候,当有一天开悟了,很多护法神、天神就来了,你就知道了,糟糕了!我死了、也许要到哪一天去,不晓得几千万亿年不值佛,佛下生人间来了,他就碰不到佛。有的人说是五府千岁,或者是哪一天的天神,这些并非是没有这回事情,因你的德行,所造成的福德性,会依因缘牵扯,以后感召生天去了。
修佛法就是做了这么多的功德性、福德性不要看成真的是具有这些,做了要放下!这才是要修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故修行人不能执着有功德性、福德性,当然,当你忏悔到罪性都没有了,那这忏悔就成功了。前几天李大德的女儿到这边来修法,以前我教她拜八十八佛的佛忏,她拜了几个月了,拜到最后她终于悟了:「罪性本空」,这就是《华严经》里头所说的真忏悔了!这就是真的忏悔了,忏悔到觉得我以前所造的罪业,身体不好、这里不通、打坐都打不来,很痛苦的!她悟到了福德性也空、罪性也是空,这是在《圆觉经》里面所讲的:「福德、罪性两皆空」,真悟得者,那时候是对业力的牵扯,已经有能力可以看得开了!
这是从福德性、从罪性里面去观,好的也没有了、坏的也没有了,但是讲归讲,身体还是在生病,若是不把身体的病痛当病痛,不要很在意,慢慢就会好了!有的同学就很在意,身体不通一定要把它打通,身体气不通、哪里痛,要花一倍、两倍、三倍的时间去把它打通,其实不必要!你就不要太在意它,还是天天这么用功,打坐两小时就两小时,时间到了管你通不通,就下来了!像我以前,刘同学带我到陈师傅那里去推拿,没事却推拿出脚底弄出一个好硬的硬块。糟糕!老是罣碍这是什么经络毛病?我的内脏哪里有问题了?那个应块也再去看了,也再推拿了,脚底按摩也弄了,搞了两、三个礼拜,后来想算了,不理它!不理它反而没有事了,过了三、四个礼拜就不见了。这些身体的执着与修心都是一样的道理,你很在意它、它就像魔鬼一样卡着你,你不在意它,算了,不理它!随便你!过不久它就不见了。
我们的业力也是这样,福德性本空、罪性本空,不要观它有,观它有、会变成一种执着,而罪业本空,不去理它、时间久了,慢慢的因缘成熟就没有了。越执着业也就越有业缘,不执着没有就没有,业力就是这样,阿赖耶识越是执着它、越是有,要学习把它放空,罪性本是空,身体气不通也当作是通,这样慢慢去转你的脑筋,脑筋不转时,现在弄通了,明天又不通了,这本来是无常!能够自在的观自性是空、罪性空,慢慢不会去注意身体到底通不通?现在我这个身体有时候老是很不灵光,不灵光也灵光,每一天还是照样的上班、下班,不要太在意它,吃一吃药,有时候要照顾它一下,只要能工作就好了,真的不行就放下、不要理它,不理它最后因缘过去就好了,随时好一点就有障碍来,障碍来耳朵又听不到了,今天又觉得好一点,好一点也不要高兴,明天可能又不好了。这样学习就是你不要去执着福德性、功德性、罪性,、、。随缘它要产生什么现象,要处理就去处理,不处理丢着也没有事,过几天就好了!
再下来是「以禅为觉」,这是上师「以禅为体」的性用部份,禅心是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心空自然就可以感召世间的一切事情,有缘的大事就会现于心中。然后第四是要「以密为用」,老上师所讲的要「以密为用」,以后你要学咒语、学手印,这就要进入金刚乘,如果我以心用,可不可以?是可以!但是很伤神,禅宗行者都用意念,用空体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样比较会受伤。而以密为用,以我的心体与如来的心体相应,结如来的手印,念如来的咒语,这样好像是如来作法在帮助众生一样,跟我的身体没有关系,做完以后我还是很健康,这是进入有为法的境界。修行应该要修入无为,以空为本,那时候还不能有这个空体现时,只有用逆来顺受,忍字诀来行,这些有时候都要去体会一下。
老上师说:「以禅为体」,禅得体为空,禅的相为觉知,空有二相具足就是「以禅为体」。以禅的境界去帮助众生的因缘,不如以密为用,就是以如来的手印、咒语,藉以为众生解困,这个你就要学,要学时问自己修到空了没有?修到心清净了没有?心清净就可以去学这以密为用,到最后要「以净为归」,你要归到净土,有的不以净为归,可以吗?可以!你再来人间受生、行菩萨道。每个人的修证不一样,今生悟到菩萨道了,生生世世要为菩萨,就不在意涅盘了,或要去哪里的净土了。
上述这就是法尔的五个宗旨,以戒为师,开始要以戒为师,最后也要以戒为师,不然所作所为跟魔没有两样,也是很危险的!不要以为你修到空了或修到什么了,最后所做的总是离不开因果,还是要以戒为师,最先的还是最后的,这是不能放弃的戒律。
在中间修行过程之间的阶段,你要去体会,你们要修空观的,要先修空,修到绝对空,做到了,他打不死我,就能活法身了,就可以变成修相对的空,你才会有禅的境界,那时候一真皆真,不然都是妄想,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自己都搞不清楚?以禅的觉或者以禅的知,那是智慧,是真心的一种自然状况,应缘所感召的心,可以知道很多的事。然后以密为用,你要慢慢的学习密法,现在慢慢的教你们密法,咒语要背、要念,手印以后要能用,有一天你长大了,要开始出去行菩萨道,就要慢慢的去用此密法!
(2004.11.06.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