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200
4.10.23.   11 讲(1)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一)、前言

上第七品中世尊标示出无上正等正觉之行相,要悟无上菩提道者,当要了知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对于一切方法、手段、境界、心法等,都应抱着无所得的心态观之;无上正等正觉者是不可说,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故说无所说。若世尊有所说时,是权宜设施而说,是对初机、浅机者,为未成就菩提种性者而说。行者一被导入出到菩提、无上菩提道时,即入无所说之境界。

今天正式进入第八品,《金刚经》讲了四分之一,慢慢的也可以了解后面所说的道理,就跟前面这部分一直在强调、重复,大部份《金刚经》的主要精神大概都已经显现出来,你可以了解《金刚经》怎么可求得智慧圆通?修行过程之间怎么用?我们知道要成佛,都是从这《金刚经》里面来的,要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些圣人,也是从《金刚经》的道理而来的,菩萨、佛更是要依从《金刚经》来成就,修行闻到正法,就应该知道怎么去做!不管对外境或者对内心,我们都要把这道理用得上。不要有人是懂道理,但是就没很用心,把它用在我们的行为、心地,或者是面对境界的烦恼上,听法归听法、烦恼归烦恼,可就浪费我们的时间,要听要会用,要触类旁通,不要去烦恼,不要去做一些违犯戒律或者其它行为上有出差错,因为因果都是从你的习气来的,习气不断、业力来了就迷糊掉了。

这两个不管是烦恼境界或者是修行的境界,都可以用《金刚经》化解掉,对过去的业力也是一样的,所造的业已经造了,受报的时候也是用《金刚经》来破解它;后面也提到,有一些人诵了《金刚经》以后,常常受人家的侮辱、欺侮,我们不要去在意,因为这就是你诵经,所得到的一些必然现象,就像你去做法会,接着下来就要生病一样。有的人打电话来,告诉我他最近生病、不舒服,我问他:「你最近有没有去做什么事?」他回答:「最近去做了法会!」做法会以后不要以为业就消了,第一个要先受报,最近有什么因缘?诸佛菩萨把你的冤亲债主调过来,然后,该要的它要多少?你就要还!给完了就还完了!因果不能不还,只是你学佛法有一个好处,在还业报时,都是拿捏得很准,要死也死不了,要活也活得不很痛快,这样就是让你很轻松的去还债,还完了就完结了!

面对这种境界,一者就不要理它,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再者你就用《金刚经》里面的一些偈语,来提醒你自己不要在意、不要烦恼,诵《金刚经》会受到人家的侮辱、不尊重,这些都是在消你的业障,等到业障消掉了,就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证到无上正等正觉,这只是觉悟而已,我们不能跟释迦牟尼佛去相比,因为里面还有很多的神通变化,这一部份我们还没有学习到,《大般若经》只是告诉你如何解脱业力?如何断烦恼?

见思二惑的沙尘惑、无明惑、根本惑这三种,我们用所学的经典,来断这三种让我们迷惑、丧失本性的妄想习气。诵《金刚经》为什么功德这么大?《大般若经》六百卷,其中弘扬最广的,就是这一部《金刚经》,后面又讲到一切诸佛都是从这一部经出来的,这一部经的重点,是在讲世尊与须菩提的对话之间,所提到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果位,是怎么修成的?其实整部经典都在讲这四个果位,菩萨道先成就这声闻四果,然后再成就菩萨道,所讲的法都是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当作目标,再转成菩萨道。

不要被很多的名相所迷,譬如般若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或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比较突显的名相,盖住了我们所要得到的修行目标是什么?得到了目标,就是得声闻四果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如果你转成菩萨道,那更进一步就可以像诸佛一样,累劫修无量的智慧,最后可以得到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这是最后的目标,所以一切智能,从内心起来的,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累劫这么修,修到最后成就如来果位、如来菩提。

只要懂得《金刚经》,是已经快修到空、无相、无愿(无作谓都不作意),起心动念没有主观意念,都是被动应缘,这样就已经修到解脱,再过来就要修陀罗尼,修了陀罗尼以后,才会进入天台宗所讲的:「圆位」,就是圆满空有不二的道理,这些懂了以后,《大般若经》学完了、修到解脱了,再来就要学咒语、学《法华经》、《华严经》,这些都是在讲神通变化、讲心的利用;在今生有生之年,能不能契入《金刚经》修到解脱?再进一步的学真言、密语、咒语,这些都是进一步可以利益众生的,也可以契入诸佛菩萨的体性里面去。

今天正式进入第八品:「依法出生分」,主要在讲诸佛或者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从这一部《金刚经》里面出来的,所以称本品为:「依法出生分」;上一品的第七品中,世尊标示出无上正等正觉的行相,要悟无上菩提道,当要了解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我们花很多时间在阐述,为什么佛说了那么多的法,到最后说:无所说?你懂了以后,这法就不是法,对你来讲没有用,还没有究竟的人需要用,它就是一个法;已经证得大菩萨境界,不必再用法,不必再用法来断烦恼,那这个法有说等于没有说。

我们了解世尊所讲的一切法,都是对不同对象,依其根基、修行、境界、愿力、背景等不一样时,对于世尊所说法,有的了解认为可以用,有的已经修到一个境界了,也不必用了,不必用就等于是无所说。可以用的还是要拿《金刚经》的某一句,来用在断你的烦恼上面,或者习气毛病要改进方面的。上次我们讲的,没有一法可以称为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絶对的一个法能求得无上正等觉,若有一个法可得无上正等觉,那就不是佛法。所谓不是佛法,就是指不是真正解脱道的佛法。经文后面又有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是佛法,不能称为佛法,才是佛法,这中间常常有此三段式的说法,你要把它搞清楚是什么意思?已经出现几次了,以后会慢慢再出现。

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在讲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无所得、无所有的心去观一切法、一切方法,在修行之间不管用什么法,都是有为法,我们要学手段、学一些心法,会现起某一些境界,你都会体会,不管是身的变化或者是心所诱起来的内、外境界的感受等等,都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顺、逆境界照样的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都要抱着无所得的心态观之。

外道之所以称为外道,就是把方法、手段、境界、心法,都认为有一个法,由于认为有一个法,可以得到某一个境界,你就执着有相,就会受到各种不同的果报,会感召天上的天神来做你的伴侣,然后迎接你去那里,或者是你还有什么习气?就依天界不同清净心的程度,会感召到哪一天去。而在大乘经典里面,从来都不讲哪一天是怎么样、怎么样,都是在讲心如何来解脱你的烦恼?因为佛法是在讲心地法门,不是在讲修行过程之间,可以看到天界有多美丽、天宫是七宝所铺成的或者是景色多美,佛法都是在讲心如何摆脱种种境界!不要跟它挂勾、相应,这样才能够不去受生、才能够解脱。

佛法,除了没有一个定法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以外,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也是搭配了一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手段,讲了那么久,这一句话,般若波罗蜜智慧,以无所得、以无所有或者不可得来观一切境界,都要抱着这种心;无上正等正觉者是不可说,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故说无所说,这在实修的境界上来讲,我们讲到空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最威、最灵,接着下来,你的妄想心会随之而起,如果能够让你的真心感应一切境,它是非常威灵、会感觉什么现象?

在我们一般人有这能力,接着下来就是起烦恼,感觉好境界也许就睡不着、胡思乱想,我以后要怎么样、为自己或者大众、还是要为道场,胡思乱想、想了一整天都没睡觉,这就是心不清净、善打妄想;若真的用威灵的心去感知外境的时候,只有念起观它、不相应,接着而来也没有妄想心去跟它相应,念灭就完了,从念起、念灭之间,会观照到一些消息,观完了又把它看成是无所有、不可得,不能去讲;第二个层次,把心空掉以后,自性、真性主行,这是《金刚经》四句偈里面的第三层次的「空性」。

空性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面对境界,直接的面对那个境界去相应起了一切相,它该怎么应付这个因缘,它会去应付!不必落于语言、文字上,有很多人在这个关卡搞不清楚,自性是不可以言说的,但是它可以感觉是这样、会那样,而能够有念头起来。除了不是你的妄想、真心反应时,除此两个以外,还有一个外来的因缘,你感知了外来的众生心或者感知了菩萨、护法的心,你要能够分辨内外、主客,要搞清楚!若是真性应缘所起的心,有一些因缘自性感知了,他不会取语言、文字,只是事情该做、不该做,这事情你要怎么去应缘?这是预知、是你潜意识里面的预知,它不落于语言、文字,因为用了语言、文字,就代表无明相应,还有无明、根本的无明始会相应。

当你修到妄想念都没有了,就不会主动去攀缘,不主动攀缘,自性又能感知外来的因缘,感知是一回事情,不会现一些话语在心中,很多人在这个境界就分不清楚了,你可以在行为之间,认为哪一件事情你该做,你会有一个趋势感知这件事应该去做,未来随着缘就去做;有的感知这件事有人说要做,但是你觉得还是不必做,没有那个意念要去做,你就可以感觉,又没有妄想,让真性主行,你会感知这事情未来不会成功,不必做、做是多余的,但是又没有一个语言、文字跟你讲该不该做?反正你就是不想动、不想做,到最后也许真的就是不必做,这就是真性主行。

正等正觉,如果不攀缘的话,不落于语言、文字,不必去说。就是落于语言、文字,你的心威灵感召的,也没有第二个妄想念,真、假未定也无所说、不必说,像这些修行的层次,要把它搞清楚,在空心、空性之间,是很难去拿捏的,但是要修解脱法,以《金刚经》来讲,不管是真心所现、妄心所起,或者真性应缘所起的一切法,都能够把它搞得很清楚,就已经有见性的样子了。要见性首先要明心,明心有好几个层次,第一个是六根对外境,人、事、物的喜、怒、哀、乐是否都断掉了?有的人六根对外境的人、事、物还放不开,那就是妄想执着的心还很重,如果空掉这一部份,再来空掉灵知灵觉的心,在它感知一切境时,又没有第二念的胡思乱想相随,这是达空心境界。

空心,心能空掉才能见性,所以先讲明心,心明了才能见性,这两个名词不是同时发生的,同时发生就同一个名词就好了,为什么要分开两个名词?一定要明心在先,你的行为一定要把心清净,得到了就是心明,才能够见性。见性以后知道自性应缘,刚刚讲的未来的事情该不该做?要不要做?这几天也跟同学讨论这些事情,有的人脑筋出现语言、文字,然后就有事情真的发生。我告诉他:如果真的是你真心所感知的因缘,那他还是有攀缘,这个心可以讲是威灵的心去感知未来的事,这是一个现象;第二个不是你修行感知的,是外来鬼神、护法神、菩萨给你消息,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印证的结果真的有这回事情,这些都是第二个层次,心要能空的境界。

不空就没有解脱,感知这些事情,代表你这个心还很攀缘,还不能做到不可说,要能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要说时先把心空掉,不要让心那么敏感。然后再回到第三层次的修证,要空性,让我们自性去应一切缘,去产生一切自性的反应,你在反应之间,该做吗?不该做吗?哪一件事该做?自然就顺缘去做,哪一件事情不想做,不想做就不要去做,过几天或者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原来都不必去做!

有时未达见性,但能配合自性不去强思虑,事情就能圆满。有次外国贵宾要来参访,要对他们做简报,当然要准备数据。这时心在无为境界间,它就会观因缘,贵宾就是不会来。刚开始时觉得很奇怪,人家要来参观了,为什么没有心要去准备?既然心不想准备就顺着他,也不着急!一日过一日的不去准备,后来过了一周以后,公文来说这团的外国贵宾不来了,他们有安排其它的节目!像这样又没有一个心说:不来了,又没有语言、文字来表达出来。未来事情会怎么变?自性已知,佛性未明,也就是未达见性之境,不能明明了了,虽自觉而不自知,不知道前因后果,只是觉得不想去做这件事情,这很明显的就是自性也许早就预知未来的事情,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最后这事情没有发生、不会发生!

我们很多的自性是超灵感的,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去感知,为什么?因为我们太注重我们的念头、想法、通灵的心,若能够证到第三个层次的把性空掉,或者让自性、真性主行,由它自己去应缘,不要主动意念的,我要做这样、我要做那样,当然这样有时候会惹来长官或老板的不高兴,叫你什么事情都不去准备,其实你自性已经了解了,这事情根本不必做,但是有时候也要应付一下,虽然知道这事情做不成,为了满足老板的需求,把它准备好摆在那里,过几天说:「不必用了!人家不来了!」也要圆融,不要在那里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搞不清楚,若偏向于出世间法,也不可以去讲:「人家不会来了!」这么做会被老板駡死了,做就做了、准备就准备,只是到时候真的会不来了!

像这种未来的事情,举一个例子给你参考,也就是很多事情,真性主行就有这种能力,去观未来的因缘,是先知!你就会活在好像先知的这种生活上,会感觉生活很自在,好像什么事情都不必罣碍,该来的就会来,不该来的它就不会来,有这种自在的心,自然自性就会去应对,有没有因缘真的来?或者是假的因缘?这些不能够以语言、文字现在心里面;要证到解脱也是要像这样,一切因缘牵扯之间,因为有不偏于「空」、不偏于「有」的这种觉悟,这样就很自在,就等着看、等着办,要有这种能力,生活就很自在。

我们一般人为什么会烦恼?会神经衰弱?就是想得太多!没有清净心就会去感召因缘,这会怎么样?如果再修证到第四个层次「法空」以后,不必用一法去转众生的一切业缘,也不必要用一法来解脱你自己的烦恼,这又是更高一层次的「法空」境界,在「法空」境界就自在了,除了内心自在可以转一切自己因缘果报以外,也可以转众生的因缘果报,这是到第四层次的一个「法空」境界,当然无上正等正觉比这个更高,这些实际上修行的心,在这里说明给你们了解,不要只在文字、语言上去拿捏、去堆敲这句话要怎么讲?要回归到你的心地上去揣摩、去发挥它原始的功能,才觉得其实是生活在无忧无虑的这种状态下,可以很自在的去应付一切因缘,好像是无所不知,但也是无所知,随着因缘这么生活,天天就是这么吃饭、睡觉、拉屎,也过得非常的自在无碍,所以悟道以后就是这样子,还没有做到这境界,要把释迦牟尼佛所教的这些观念尽量的去用上。

若世尊有所说时,是权宜设施而说,是对初机、浅机者,为未成就菩提种性者而说;这是续第七品所讲的,我已经讲了好几次,从开始度众生,无一众生可度;要灭四相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要无住相布施,还要观一切相无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不能以色相观如来,因为真正的如来是无形无相,你所观的色相,不代表是真的;或者是教你所谓一切般若波罗蜜,不是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像这些等等的法,把它累积起来,其实有很多的法,但是能用的、要用的,是初基、浅基的,已经悟道的就无所用,也就等于无所说了。世尊有所说法,说法四十九年,无一法所说。

再来《金刚经》会告诉你,若说世尊有所说法,就是在毁谤世尊,衪从来没说一字,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悟道的人可以体会,其实不必说,未悟道的人,才会利用《金刚经》种种的语句来修行,在过去所有的贤人、圣人,他讲了以后就忘记了、就不说了,也没有记录,为什么?因为是无所说。为什么又有经文留下来?是后来的学生、徒弟,帮衪结集,把衪所说的话、做过的事写出来。不要讲释迦牟尼佛,连孔子也是这样子,孔子不是自己写他自己的书本,写所讲过的话,圣人大概都是这样,因缘来了,他讲一些道理,讲完了也就算了、忘记了,有因缘再讲,没有因缘就过去了,但是后代的子孙,会把它整理变成一个经典。

严格讲起来,世尊是无所说,也没有强调当时你就要去记录,这些经典都是世尊入灭以后再结集的,一次结集、两次结集而成的。最近,在整理下面的文章,有关已经上过的网文,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个「声」已经讲过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有很多的声音,有的圣人的密音,不是在人的层次讲的,虽然世尊以人的层次讲,但是衪可以讲菩萨听得到的声音,衪在讲一些大乘法、密教法,很多人说从来就没有听过,但是,为什么有经典可以集结?不管在人间、天上,或另一次元的空间,都有菩萨、罗汉等参与,这样后来结集出来的有《阿含经》、显教、密教法门,、、、,这就很有意思的!

世尊有一个秘密音,有一个非秘密音,非秘密音是一般人的层次可以听到,在参加法会才可以听到的;那秘密音就是人的层次听不到,只有菩萨这种心地清净者才能够听到,你要了解秘密音,是对大菩萨所说,用衪的心,心传可以遍虚空,这些大菩萨自然能够收到,一般的阿罗汉以下的这些就听不到,凡夫更是听不到,这虽然不是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但是衪的秘密音,也可以传出衪对佛法的一些说法。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有所说?什么是无所说?有所说是权宜设施而说的,因为根基浅薄的,你不讲他不了解,讲了也等到修到一个程度以后,已经用过的法,就不必再用、也不必用,修到最后「无为法」是最高的,不必用一法而去转一切业,克服一切的业障、魔障,也不必修一个法去对一个法,你可以用很简单的一些「心空」,或者很简单的一些物理去保护气脉,所有的这些外道或者是这些天、这些鬼神,也许就不能商害到您。

行者一被导入出到菩提,所谓导入出到菩提,出到,就是从烦恼的这边到达菩提的这一边过来,这是出到菩提;如果是第一次听到菩提道,要了解菩提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是发心菩提,第二个是伏心菩提,既然发了心、就要修心,就有调伏心的这种菩提,也是用智慧来调伏你的心,调伏的差不多了,虽然烦恼的种子没有灭,但是烦恼已经没有了,也不受它的影响,就到了明心菩提(第三菩提),心明后就能得出到菩提,这是小乘的解脱─出到菩提(第四个菩提),到最后能进入无上菩提,也就是所谓的如来菩提(第五个菩提)。

从出到菩提跨到无上菩提之间,就是要行菩萨道,累积无量的功德、度化众生,这样就可以有一世,在无始劫以后,就会证得佛道。出到菩提是快无所说,无上菩提更是无所说,但是无所说,在虚空之间还是有很多的法说出,这是由诸如来所摄受,有的菩萨摩诃萨,从虚空之间就可以去接收很多的秘密音,是一般人所学不到的东西,这要看你心清不清净?到哪一个境界都能不执取其境,能够不执着,就会有诸佛菩萨在虚空之间的法音现出,有时候自然就流到你的心中来,这是不可思议的!

在无所说间也有不同层次的不可说,即无为之证。唯识以六种无为来阐述不可说之层次:(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所以世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唯识以六种无为来阐述不可说之层次;在上面也讲过了,行者要观一切法如遍虚空一样,称为虚空无为,在心起心灭之间,要择灭、要选择哪一种应该要把它断掉的,因为心有病,对某一种比较特别的还会去相应,你就要用一些法来对治它,某一种你已能自在无碍的对着它,就能够住无为境,所以择灭无为是心还有所选择。若是心法愈来愈成熟了,不必选择了,心已经没有病的时候,就没有哪一个境界、哪一个障碍来干扰到内在的「空性」,你既然悟到空,就没有必要用一个法去灭这个境界。这现象最重要的是内心的习气要断尽,断尽以后就不会感召外在的因缘,就不必要去选择哪一个要灭、哪一个可以自在的不理它、让它自然灭,这是第三个非择灭无为。此就比第二个择灭无为更成熟、心地更清净。到最后进入不动无为,不管是顺逆、善恶什么境界,你都可以不动心、不相应,才有不动无为;在不动无为之间,虽然有一些还会有念头起、还会有感情觉受起,但是你可以不动;第五个层次是想受灭尽无为,是连想念,连你对于因缘所起的这种忧喜、苦乐的感觉也没有了,是为想受灭尽无为,是一切法对你来讲,根本是等于不痛不痒,有法等于没法,有什么现象等于没有现象一样,虽然可以自在的看一切境、心可以感知一切因缘,但是都可以放下!过了就没事了!

这种磨练要在你实修的境界上去体会,有的人心可以感知一些境界,但是还会起念,等于覆诵一下,甚至于表达一下,周围之间有众生存在,是要让它知道:「我知道你存在!」有的人会起这种不必要的念,就是还有一个心要动,你可以感知,但不必起心动念,因为不起心动念,人家不知道你到底知不知道?因为一起心动念,另类众生它是有心通的,你起心动念它也可以感知,你不起心动念,它不知道你到底感知了没有?想受灭尽根本是对外境有感知,但是没有念头,也不起喜、怒、哀、乐想。到最后一个是真如无为,是真如性应一切缘,但是没有一法去相应,这是诸佛菩萨的真正境界,如果你不求祂现一个化身,来度你、要帮助你,法身完全住在一个空寂之间,禅修真如无为的境界。

但是六种无为要阶段性的去修学,要了解这六种无为,是每个人必然要经过的境界,当然心不打开,要修无为很难,心打开以后,有心的灵知灵觉,再来修无为,不然现在只有一个心,像凡夫的心,像一般人色身还没有突破的这种念头在应缘,没有办法用你的自性、用你的真心去应缘,这要做到无为的修证就比较难。

在修行过程之间,我们目标要拿对方向,就是要朝无为法去做,结论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那你还用有为法,只能做一个贤人,还不能得到圣人的境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已经慢慢的在朝圣人的境界去做,到最后若进入菩萨境界,更加可以体会这种无为、常为的境界,无为是我们的自性清净、不相应,常为是为了化解众生的障碍,或化解自身的障碍,而去起一切自然的法相应,这些不必去学什么招式、去套招,若学了什么招式,无有定法名为无上正等正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用哪一个法?去对治当时哪一个境界?要让自性真心去应缘,也都不必你去操心!学佛法的好处就在这里,不必去学一个固定的法,但是却可以见招拆招、见法化法,去化解一切境。上一次所讲的,再跟你们复习一下!
 

(二)第八品

本第八品世尊阐述无上正等正觉之如来菩提,不是由福德而获得,成佛道也不是做无量布施而成就,做福德仅是积存修行的道粮而已,不是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主要手段与方法,行者要能成就佛道,主要是受持四句偈,或是依《金刚经》中世尊所开示者,如:依布施、忍辱、般若波罗蜜多而修,要能无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要能离四相而修,要发愿度无量众生,而觉得实无众生可度想;做了如是无量无边之佛事后,并无有一众生可度,实无有一法可得想。如是用功即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最后当证得无上如来菩提。

行者要能够成就佛道,要依什么去修?主要是受持四句偈,或是依《金刚经》中世尊所开示者来修,已经讲过好几次,在《金刚经》里面,六度波罗蜜一直出现的只有三个,是布施、忍辱、般若波罗蜜多这三个,而且做这些要能无住相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布施的时候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来修,以前世尊也讲过,你要发愿度无量众生,但是度了无量众生,又觉得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要怎么来解说这句话?若度了所有众生,为什么众生还度不尽呢?

众生本来就是无量无边,众生不是只有在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只是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其中之一而已,其它的国度也是有众生;在宇宙之间,一位佛可以化三千大千世界,另外一位佛又有另外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之间有很多的世界,是我们所不可度量的,这众生不是在这里出生、就殁在这里,别的佛剎土的众生,也可以来到这个世界,有永远都度不完的众生,度了也不要说度了多少众生,有没有度?到底有没有度?就是当生度了,他一念无明又堕落了,以前度过也让他觉悟了,觉悟不代表永远不再迷糊,我们每一个人以前也都是因地菩萨,有时候一念无明,造了业就堕落,然后又到六道再轮回。离四相也好,然后发愿度众生,觉得无一众生可度,就是做了什么好事,要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这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观它。

做了如是无量无边之佛事后,并无有一众生可度,实无有一法可得想,有这种基本的概念,你就是在用功,即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最后当证得无上如来菩提。这里在讲的,把重点讲出来了,「依法出生分」,是在讲要成佛、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要受持《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里面所讲的须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这四个果位的修证,要懂得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够证得这四果位,比你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的功德还要大;有的师父要你不要去布施、不要去做法会,只要把这四句偈搞懂,然后好好去修就好,这样的说法对不对?也对、也不对!

智慧够、已经亲近过千万亿佛,你可以跟他讲这一句话,看到《金刚经》要依这四句偈去修,就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根基浅薄的,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他不要去做善事、不要去做法会、不要去消业障,这是不能适用的。佛法无有定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人没有把《金刚经》搞懂,也许他不读《金刚经》,然后他会讲这种话,也很执着这方面的知见,这些都是有所偏颇;我们要了解什么法,是不能絶对说对或是不对,这个法对这个人来讲是对的,但是对别人来讲就不见得是对的;对某些人来讲,不能跟他讲:「你不必去做法会、不必去消灾、不必去布施,你直接从心地里面去下手就好了!」

问题是要他从心地下手下不来,他烦恼无量,每一天都想得一塌糊涂,如何教他从心地下手去修?起码要有禅定的力量,你跟他讲这一句话,他可以听进去才有办法。对初学的、业障重的,从来没有听过佛法,今生有幸!在某一个因缘之下,才来听闻佛法的,可能连一尊佛都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他就听得很吃力了,这边跑一跑、那边跑一跑,就是稳定不下来,没有一个他可以适应的法,像他业障这么重,你教他不要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要他直接去修般若波罗蜜。我们修学佛法要方便、善巧,要智慧开广,要看众生的根基,再加以指导,不要主观意念太强,这是前言的部分,把上一段与这一段加以连接一下再重复说明一下,我们再看第二段的经文:
 

(二)、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一个云河系是一个小世界,千个小世界是一千世界,二十个小世界就变成一个中千世界,二十个中千世界就变成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三乘十的九次方(3×109)的世界,这是一位佛所弘化的一个佛世界。有时候我们从经文去加以了解,当初以为宇宙只有三千大千世界,最近理解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位佛所弘化、所涵盖的一个范围之内,其它的佛还是另外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宇宙之间到底有多少佛?有千万亿微尘数不可数的佛!所以这虚空等于是无量无边的大,很难去想象的。

现在以一位佛所弘化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所有的七宝,到底多不多?不要讲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的七宝,这么多的七宝拿来布施,这样所得的福德到底多不多?这是做福德,当然须菩提说:「甚多,世尊!」。一个娑婆世界的七宝就已经很多了,更何况是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所有的七宝,世尊就讲了:「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讲到福德多,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把它化空这福德才是无量无边。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说这个福德有一个福德性,有性就有一个范围,有名相就有一个存在的现象,也就会受到限制,譬如福德是与三千大千世界等量齐观,那你的福德性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而已,还是有限制的。若没有福德性就变空了,这个空的福德有多大?就是无量无边了,所以这一句话就是在破解一切的名相,后面还会提到色身到底大不大?若说天神的身很大,你说大那就是不大,若是没有形象的这个身,那就可以大到无量无边,这道理是一样的。

所做的福德,若把它看成真的有福德,那就受到限制了,所以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功德即非功德性,名相即非名相性,等等的道理都一样的,在上面所讲的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或者是度众生、无众生可度,或者是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就是波罗蜜,这些说法,除非是在破解你对世间一切相的执着,你做了或者是认为哪一个境界,只要是执着有,也就成就一个相,也就没有办法化空,而能够把一切现象都化空,好的也就变成无量无边的好,坏的因为它是空,变成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罪、福本空,这是在《华严经》里面所讲的。

在刚忏悔时也许是痛哭流涕,以前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有的在刚忏悔的时候,我今生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为什么要忏悔?但是你越忏悔越进入自性里面,感召无始劫以来,所做的大、小事情,虽然你不知道,但是你的内心就真的起了忏悔心,就会痛哭流涕!这是真忏悔,刚开始忏悔还迷迷糊糊的,跟着念也不晓得在念什么?念是念了却没有感觉,这么天天拜八十八佛忏,拜到最后真的有所感触了,等到有一天也就会痛哭流涕,那已经是忏悔念进入脑筋里面了,感知了无始劫以来所做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种种的五逆重罪,最业无量无边,那罪恶感就来了,就会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惭愧、忏悔!

这样一直再拜下去,慢慢的拜到你也不想哭泣了,看到罪业,一般人看了就会害怕,你看到罪业、地狱相,也没有甚么可怕的!这时候你的罪性就空掉了。《金刚经》就是在阐述这个道理,福德,讲福德就好了,反过来又说罪恶,我们的过错,既然福德即非福德性,罪业即非罪业性,这是同样的道理,现在讲因为是要你学好,要你去做功德,做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不要去执着,这种无相的功德才是多!若是有相的功德不管有多大,总是有个限量,这种名相会框住你自己的知见,大小范围你自己要建立一种观念。

已修得的佛法就要把佛法放开,修了哪一句名相?也要把名相放下,这样你才不会越堆积越多,你说我没有学到什么?但是要用却是无量无边的,连绵不断的佛法就出现了,佛法的可贵就在这里,越是学不到东西,越是有东西可用,学了一句就是一句,学了一百句就是一百句,学了一千个法就是那么一千个法,那也就只有那些。而什么法都没有,当随心起念现一个法,就出来一个法,面对一千万个境,就现一千万个不同的心意念,即能化解千万亿个不同的境界,这才是不可思议,所以无为法的可贵就在这里,无为、常为,你慢慢去体会这种回到空性以后,无为却能应万种缘的现象。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世尊为什么说福德多呢?若是把福德看成没有福德性,这福德才是无量无边的多,若是执着我做了这个功德,很执着一亿、十亿、千万亿,、、、,有数字的出现就不多了,因为总是可以讲出一个数字。你把福德看成本来就没有福德性,空掉了!这福德才是无量无边,这种道理你把它引伸到所学的佛法一样,把它引伸到你所做的罪业一样,无始劫以来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等到有一天忏悔到福德与罪业两者皆空的时候,什么是罪?什么是无罪?都没有了!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在上面所讲的,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首先告诉你:「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样子才是多!而要应付福德即非福德性,就导入后面这一句话,不要做这么多的福德,做了当然福德很多,你现在有这么福德多,观它非福德性,是很多的福德,但还是不如受持于《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这四句偈就是在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所修证的一个境界,也就是在讲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偈,你只要是去受持。整部经去受持当然是很好,但是整部经的手段、方法都是朝着要得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这种果位来做的,所以整部经去受持也是可以的,或者是缩小到你去阐述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或者是如何去悟到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这四句偈,不是只有你自己做,还要能为他人去说,那你这福德更是无量无边,比你观福德即非福德性,已经是福德多了,还要有更多、更大的福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要成佛、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是要修《金刚经》,或者是要修学这四句偈,朝这四句偈的修行层次去做,就可以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现在先考虑一下: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什么不一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法,只是佛觉悟的一部分,这是解脱了,但是佛解脱以外的智慧,神通变化、无量无边的这一部分,不是修证到无上正等正觉就可以了,还有很多要学的,所以这两者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悟到无上正等正觉好像就跟如来一样了,其实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果地佛,还有无量的神通变化,祂可以遍满无量虚空界,祂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要祂讲一部经典,可以讲了几千万年都讲不完,每一句都可以重重的剖析,有无量的法相出来,这些不是只有悟到正等正觉就可以了,正等正觉只是不偏于空、有,是可以解脱了,但是佛还有很多的这些能量、能力,是还没有去修学的,所以说佛是妙觉位。

我们看般若的名相里面,就知道后面所讲的这些,譬如五眼、六神通、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不共法、佛十力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萨波罗智)、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等等的,不是悟到了正等正觉就行的,还要继续的累世去修菩萨道、去度众生,才能累积无量的智慧,有一天才能成就果地佛,所以你做了很多的福德,现在纵使你观福德性是空,这福德已经是够多了,但还是不如受持于《金刚经》乃至这四句偈等,因为这一部经典或者是四句偈,都是一切诸佛及诸佛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这一部经典出来的。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这里的段落可能跟前面有一点搭不上调,但是又把所提出来的现象,告诉你要修习《金刚经》、要修习四句偈,又有一个法让你去学,现在又再加以破解掉了,深怕你会执着,一执着说有一个法可以成佛,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岂不是又互相矛盾了?所以最后再补上一句话,须菩提!刚刚所阐述的要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里面的无上正等正觉,要受持《金刚经》、要受持四句偈,这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吧?但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把它太当真了,就抓住这一句话这么去修,佛法并无定法,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无有定法可说,所以不要观佛所宣说的佛法就是佛法,要观它即非佛法,这样才是名为佛法。

是名佛法怎么解说?就是有那个名相,要用就去取来用,用完了就把它丢掉了,这就是所谓的佛法。而你不必用,佛所宣说的佛法,就等同不是佛法,因为你用不上、也不必去用,也可以去用,用了就要丢,才是真正佛所宣说的法。不然用了仍然抓着这个法不放,就如同从这一岸要度到彼岸去,所坐的这一条船,用了这个佛法,结果已经到彼岸了,你却不下来,怎么办?永远坐在那一条船上也不下岸,永远就度不到彼岸了。所以佛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也都是在阐述这种道理。

世尊告诉我们很多法,在上面第七品所讲的、所重复的,做归做不要太执着了,用了是暂时用一下,用完就把它丢了,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所谓修佛法。后面还有提到,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很有意思了,一切法包括正法、邪法,包括了什么大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无量无边的法都是佛法,这里面更复杂了,要去抬杠就有很多可辩论的,这一句话先把它安在这里:「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正法可以正面的去用,邪法可以反面的去参考,不是教你去做坏事,这也是一种佛法,当然正面的教材是很好,也有反面的教材;有智慧的人看到因果报应,看到别人的负面教材,不行!我不能去做这事情,可以警惕自己不要再去重蹈覆辙,去造这个业,没有智慧的人,只看到因果报应,做了以后再去后悔,所谓的佛法一切都是佛法,却又说:「即非佛法」因为怕你有所执着,一执着就会卡死在哪里!不执着才能一路的走下去。

这经文简单的讲出三个概念,一个是要布施,去做很多的福德,却要观它无有福德性,这样福德才是多;第二个是提示你要受持《金刚经》乃至只有这四句偈,更能够去对别人讲述,这福德比你去用所有世界七宝,有形相的福德去布施,观无形相的福德性,其福德更是要大很多,因为一切佛、一切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都是从这一部《金刚经》或者是这四句偈里面出来的;第三个是现在所讲的法,又要再加以破解掉了,所以最后又阐述了:「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能立能破,这是佛法最基本的一个观念,不要永远执着一个法,没有一个绝对的,世间法里面本来就没有绝对的,若有绝对的法,佛法就有所矛盾了,因为现象界里面,是一切因缘所起的,你所用的一切佛法,也是如实的现象界里面因缘所撮合而成的,只是拿来用一下,用完了就归到空。

已经有障碍来了,你用了一句话来化解这场障碍,化解完了还抓着那个法不放,怎么办?你就卡在那里了,有障碍来了一直念着阿弥陀佛的圣号,念了一万遍了,而这障碍已经被你这佛号的佛光照射到不知跑哪里去了,而你还一直在念佛号,变成多余了,坏人、冤亲债主都已经跑掉了,也不必了!就把念佛的心放下,回到自性清净,缘已经没有了,就不必在那里自找一个因缘,变成是妄想了。这是经文的大意,先大略的了解一下,接着下来就是解释名词了,出现了几个名词,以前虽然常常在听讲,现在要加以了解一下。(待续)

(2004.10.23.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