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2004.07.24. 第 10 讲(2)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续)
(一)、前言(续)
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修有为法者仅能得贤人之天道位,修无为法者才能成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金刚菩萨等圣人境界。所以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是无得、无说,也就是以无为法而成就无上菩提道,所以真正佛法者是讲解脱道,而解脱道先是要断见、思二惑,当九品修思惑断后就能成就小乘果位,在过程中加修无为法,就能证得六种不同之无为境。无上菩提道是以无为方法就能修得,但无为又有三不等的无为,唯识家说要能证得六种无为:(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
所以往后世尊也就以无为法如何修持,提出一系列的方法,总之,要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修得无为境界。
第七品在讲无得无说,上一次讲到前言的第二段,当你修到出到菩提,是第一阶段的无所得、无所说,到无上菩提(如来菩提)更是不用说,因为对一切法已经了如指掌,有所见不以为见、有所闻不以为闻,所以不必再起心动念去应一切缘,但是之前有一些初机的、浅机的、菩提种性未成熟的就要有所说,而所说是方便说。
今天讲第三段:如来纵然是有所说,亦无有定法可说,《金刚经》里面一直讲,没有一法可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一法可说,这般若波罗蜜也是在破一切相,如果有所说一定是这样、一定是那样,那这不是无上佛法,一个人在执着有时,就要用空来破它,尤其是第一阶段的修行,就是要破一切有相,有为法可以当方便的一个手段、一种方法、一个法门,但有为法不能究竟,你用心力、方法,这些都是有为之相,很多人想一想,都认为想的是真的,然后执着一切有形的,比较迷糊的,就随着业流转了,他不知道以观空智来破它,沉迷在人跟人之间的因缘,在执着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有所情动就随业流转,心动了随着你的妄想心去发作,也就执着起心动念这就是我。
在前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离我相,没有一个我相,就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也没有寿者相,就是要破你的人、我、众生、寿者相这四相。我是执着有这个肉体是我,有的执着起心动念,我知道了、我感知了、我认为了,然后空不了,就迷糊了、发作了,随着你的想法去做很多错误的事情,像这种就要用空破掉它,执着什么?执着情,是业力的牵引,执着内心的欲望,受你的习气在指使,修行的人执着有一个法可用,要这样、要那样,以方便用是可以,不是永远都在用,永远用就下不了船,上了这条船下不了这条船,因为我们在修行之间,难免有很多的方法,是阶段性的去用,能用的、用完了就要放下,放下就是要用空来破它。
修到空了,否定一切相,内心所起的不认为是有,内心所感知的并不当一回事情,这样就能够做到空一切相,这就是出到菩提的境界,也就是没有烦恼了,初步可以证到自己没有烦恼,自己没有烦恼,如果行菩萨道的还要扩展到别人,别人的烦恼感召了,也不能当烦恼,还是要以空破掉它,什么时候该要用什么法,并没有一定的,也不必一定要永远用一个固定的法,是随众生的因缘、智慧、根基加以不同的教导,也没有一个法是绝对的,空之间就化成无量无边的八万四千个法门,你要说哪一个法是固定的?没有!因为只要有法就不真,这个法是为了要救度众生而方便说的,当沉迷在情欲之间的,要跟他讲色身是虚幻的、是借你用的,造了业以后,下一世要到哪里去?要变成麻雀、鱼、、、,这些都随你的业与执着。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用不定法来破这些执着,每个人在执着什么?简单两句话,执着「有」的就用「空」来教导他,执着「空」的而已经入解脱道的,不理世间事、不理众生的苦难,这就要用「有」来诱导他,不要去执着「空」,空有、空有是先有有为法,再以无为法炼之,要证到无为法境界,然后能随缘应化,这样才是进入中道、无相、无执着空真如的境界,从空里面就可以随众生因缘、或者是如如不动的化解一切相,修佛法无法可修,修无上心法无一法可学,这是学习不执一切相、学习空,把所知、所见、所闻一直执着的,就走不出来了。
释迦牟尼佛在讲无上心法,是让你真正得到解脱的,虽然是每一品都有新的法教你,但是在第七品回归到无所得、无所说。如此,此空真如体就能随缘应缘,若不执着有、不执一切有为法,要学习空,而空真如证到的,缘来应缘、自性就会起,虽然自性起是短暂的、是虚无的,但是还是依种种因缘会现一切相,这相是从空体之间现起来的,不是用你的思想、脑筋去想事情。脑筋想事情,是依你的习气、毛病在造作的,空真如体是有因缘来它才会应,而且应的一定是非常的贴切,该怎么样、它就会怎么样,这种依性而现的一切法,就称为法尔现象。
这法尔不是依你的妄想心而起的念、感召的一切现象,因为你修到空真如体,已经没有妄想习气了,一切的七情六欲断尽了,贪、瞋、痴、慢、疑五盖心没有了,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也没有邪见、恶见,这时候你都能够无住法而生其心,刚刚起的法尔现象,没有习气相应了,你不住在那个相应的法上而生其心,这个心感你自己能够了解,了解完了就放下,这就是我们自性真如所现者,一真皆真!能够学到舍一切法,遇到因缘了,自然从内心起了相应,那相应的第一念,一真皆真,一个人的行为、心念在偏离轨道时,你自性真如能够洞触了知,能够守住空,就有这种不是神通的神通,这就是法尔现象,一切都是从空性应缘感召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佛性,为什么有的人起不了这种功能?就是心不清净。
若行者心未净时,空真如体未能显其用,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心,更还当真,把所想的都当做是真,依你的习气妄想执着为真,都是被妄心、妄习所支配,这些都是假有、妄想。自性真如感召的心也要放下,不是认为真的,就以为永远都是真,时空改变时事情就会转变,不如意的事,慢慢就会恢复正常,因为一切缘是无常的,碰到一个困难或者是做了一件傻事,这是因缘牵扯,没有智慧去破解,你感知了,不随它去应缘,最后事情并不见得会随你的业,现起果报现象,该这样就这样,该那样就那样,获得真心应缘能解黏、脱困者,因缘就会转,这是学佛法要求自性真如现起,才能转一切因果报应。因果是没有办法阻挡不来的,为什么有的来了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是真正学到离四相、不执一切法、法相、非法相等。有的人却随业缘这么去流转,这是关系到有没有善心?平时有没有修行?有没有把握住多念佛?当然有没有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
平时都不用功,一下子迷糊了,被外面这些损友、害人朋友拉来拉去,到最后都无所谓,这就是迷糊的开始,一迷糊了果报就是随你的业力这么去发展。所以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就告诉我们起心动念不能当真,真的不能当真,你那个妄想更不是真的,是你自己的胡思乱想,想东想西、自己烦恼自己,如果把它表现在行为上,就像神经病一样;你内心可以打妄想,想得很离谱,那是内心的境界,除圣人、天神、非人等知道,其它很少人会知道,知道的人他也不会去讲,当你把它表现在行为上,知道、不知道的人都看得到,凡夫随业缘转,修行的人把妄心当真,就像神经病一样,一举一动都太离一般人的行为,这种个性习气不改、不观空,不要相信一切心中所想的,不然死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所以要无所得、无所说,一切法不能当真,有的人现在能够修第一道的空观,往这边去走,才能学到出到菩提,是小乘的解脱、自我的解脱,如来菩提(无上菩提)是要行菩萨道,把心量要扩展到更大,能够自己的事无碍、众生的事也要无碍,这就要更大的智慧,在空有之间去磨练。
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修有为法者仅能得贤人之天道位,修到须陀洹大概在二禅天的境界,天上、人间还要来回七次,虽然小乘初果还是不能入阿罗汉果位,这以前的行者只会做善事这些人,是欲界天的德行,修行上等于是小学、初中而已;所以修有为法的人,根机就比较浅,所得到的也是贤人的天道位,你要修无为法才能成为小乘的声闻、缘觉,声闻乘的四果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是《金刚经》里面一直在讲的,要得到这小乘四果都不简单,要证到身空,把肉体看成没有,也能够做到打坐时空掉色身,没有痛、没有这些感觉,或者痛是痛它的,跟我的心并不相应,甚至于更深的二禅境界,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产生五识去感知,真的失去身觉,这才有须陀洹的不入流境界。
我们在讲须陀洹是最基本的解脱道,他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面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都没有罣碍,外境好、不好,顺、逆对他来讲都无所谓,但是这样还没有入圣人之流,所以称为是预流,等于是预备要进入解脱之流而已。斯陀含还要来人间一次,阿那含是不还果,居住在四禅天上的五净居天那边,比较利根的在天上即成就阿罗汉道,比较钝根的再来人间修行,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小乘的声闻乘这四果,还是在修无为,辟支佛(缘觉)当然也是在修无为法,菩萨以修无为法为主,搭配有为度化众生,在空、有之间磨练佛性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性都能够圆满,或着金刚菩萨用智慧摧毁一切烦恼,用智慧不用一切有为法,这些圣人的境界都是修无为法的。
一个人生下来是要修有为?还是修无为呢?很多人对小乘种种的经典、教法很有兴趣,有的是对大乘经典有兴趣,不管是大、小乘,有大乘的精神、没有小乘的定力,那也是不究竟,在《大般若经》所讲,没有一个菩萨不经过声闻乘的菩提而得到定力,以后才成为菩萨的;有一些之见不究竟的人,就常会互相攻击,这些都是懂一半的,大家不要犯了这毛病,贤人也不是他愿意要当贤人的,每一个人眼光放高要成为菩萨,但是手低没有用、学不来,你要学无上心法,不是每一个人想学就能够学到,有那个心,但是定力不够、智慧也不够,修了等于是害了你自己。
这几年看多了同学,不管是根机也好、智慧也好,虽发心想修行,但是根机不够,修了某些法、反而害了你,你自己解脱都做不到,还要修法、还要去帮别人,那不是天天搞得自己的生活起居都乱了?修一个法有其目的,修有为法,念咒就是有为法,那是心没有办法证到上面所讲的空真如体,所以借重诸佛菩萨的咒去利益众生、去解教他们的痛苦,但是你起码要有相当的定力、解脱力,这都做不到了还要去度人?众生不是很好度,每天要学习生病也无所谓、障碍来、烦恼来也无所谓,你有上面所讲的这种心吗?有这个心时空它、有烦恼的心来空它、有烦恼的境界来空掉它、有外在的非人来干扰也空掉它,你没有这个能力,光说学佛、学法有什么用?
自己首先要学习忍辱,忍辱生病、忍辱心要能够不慌乱、不被外界所引诱,外界的引诱就是男女的关系,相处久了难免都有情,有情就乱动,刚开始有点警觉,愈来就愈糟糕、会迷失掉,菩萨畏因,既然有这个因就避免那个因,既然没有定力,就不要有那个因在,就把那个因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学法不是学愈多愈好,学到最后无得、无说,要学什么?够用了是一个法就好了,你会用「阿弥陀佛」这四字也很好用,心净的随便想一个字,也就很好用;而心不够那种定力、那种念力、那种空真如体的清净心,什么法教给你也用不上、使不上力。
有为、无为,有时候不是说无为法很好,每个人都来学无为,也要看他的根基,是不是学这无为法的根器?你懂了这样,就不必去毁谤这些学有为法的,懂了就好了;在无为法没有跨出去学菩萨道,在无为之间去动一切心法,去尝试一下心对众生动时,是怎么样?无为,不是永远都无为,该为他就会做,不该为他就不动,动了以后、做了以后又没有法执,不去执着用过了什么法,无为也是一切法起而不执着,这可以说是真正的无为,在无为之中没有剑招的剑招,然后见招拆招,还是有法在用。
无为法只是一个与有为法对称的名词而已,只是以空无的心面对什么招数,要理就理、不理就不理、自在,这种要随心去证,随你的觉知去发展出来、认识它,认识你的佛性,不要念咒念三年了,佛性是怎么样都搞不清楚,起心动念是怎么样?是真的?是假的吗?也搞不清楚,搞不清楚没有关系,不要当真,真的也不要当真,假的更不能当真,那就永保不会犯错,行为不会出现错乱。
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得、无说,有什么法可得?没有!只是回到空真如体而已;有什么说?没得说!懂是懂在心里,一有所说就执着,当然方便说是可以,是说给别人听,不是说给自己听,说完就忘记了;释迦牟尼佛从第三品就开始讲,度十二类众生了,又说无一众生可度,不黏众生相。菩萨要空四相,要离四相、要不离四相,离也是一个执着,不离也是一个执着,所以离、不离随其自然,这就是在教我们很多法们得自在。
为什么是无所说呢?因为你还没有究竟,学了这些法都是用在修心,用到最后心清净了,学到什么?没学到什么!只学到不用一个心、不用一个法。所以这时才体知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说什么,最后佛法是无所得,说法的无所说,教了你什么没有?没有教!因为是小孩子才教你,等到你成长了、懂了,原来佛法是这样子,问请说的人,他也无所说;你学的,到这时候也是无所得,无得、无说这是一个最高境界。
在第七品标示这个目标出来,也就是以无为法而成就无上菩提道,所以真正佛法者是讲解脱道。当然佛法概括一切法,非法、非非法都包括,有时候正法、邪法也都是包括在佛法里面,但是要谈到真正的佛法,只有解脱道的才能讲是真正的佛法,外面的这些宗教团体或者个人要怎么搞,只要不犯戒、只要不去迷惑众生的智慧,可都是在做接引不同层次的、想修行的人,但是,我们学《金刚经》就是在讲解脱的,这是真正的佛法。
解脱道是要怎么修?要断我们五根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觉,而五根面对六尘境不能够断掉,是须陀洹的果位都做不到,有的同学讲说,我们道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觉知的心,可以观照妄想习气,是对啊!初禅的境界是有了,就是进不到二禅,二禅就是看了等于是没看到,听了等于是没听到了,这样才有一点须陀洹的样子,连须陀洹都证不到,后面的更不必讲,后面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讲要断是很简单,为什么你们不去断?喜欢听、不喜欢去做,听了、意解、懂了,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
眼睛看的、耳朵听了,能够不把它当一回事情,跟自己没关的,也许你可以做到别人的事不要管,跟自己有关的,也是没有办法做到,就是没有断,断你内心的执着,对见闻觉知的执着,才回过来修内心的起心妄念、胡思乱想,这两种迷惑的心不去的话,解脱道就证不得;虽然五根不好,但是五根就要让你接外境,接外境以后,你起了什么心?有所见、有所闻就要断,不要太执着所见,看电视也可以学佛法、接触到的人也是可以学佛法,看到以前有因缘的人,你也可以把它断掉、不起任何心,一下子断不到,可以慢慢转,因缘是可怕的,无知的才一直要结缘,有智慧的结缘就要放下,不要记在心里面,这就是断见惑。
在待人接物之间难免都有互相的关系,但是要断掉内心在待人接物之间的种种执着,面对事情是对的,而过去了就不要再去执着,这是断一切见、闻、嗅、味、触,若再把它细分,在《梵网经》有六十二种见,讲起来是无量、无边的,总归到五根面对一切境,起的什么心?都不要有这个心,好恶心不要起,一起就警觉、一警觉就断它,这样你才能够步步高升。
在有生之年,佛法难闻今已闻,现在听到了、懂了,就要去做,不该我讲话不要讲,该我讲话的我讲,讲完了就忘记了。管家的最难,要修自己是应该不讲,为了要办事就得讲,那怎么办?很好办!駡是駡了、讲是讲了,讲完、管完就忘记了,这样不是很圆融吗!你不管就乱糟糟了,管了人家不高兴,人家不高兴是他的事情,你自己要很自在,这是断见的一种「很自在!」断见不是怕事,是你的事还是要办,有些同学该駡,我还是要駡,駡完了、受不了是你的事情,你要去转,被駡的当然比较受不了,駡人的比较简单,我也常常被老板駡,表示有人来駡也不是你最大,总是有人比你还大,被駡或者駡人都好,只要坦荡荡的就行。
再来就是内心的思想执着,认为要这样、那样,认为好像心有感通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要断,断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你的心跟人家感召了,你把它断掉,让它不来干扰你;第二个是断掉内心的感通力,把它打死、不让它感通,感通才糟糕,有感通就有轮回,谁跟谁互相心通,以后你要做他的儿女,要把它断掉,这种思想、念头也要断,教你无所得、无所说,要怎么做到?心里面杀得片甲不留,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接触的种种外境,要杀得片甲不留,没有什么好、恶之想,心念只是随自性而发,发完就要放下。
在思惑上是比较难解脱的,五根面对五尘境断尽了,才是须陀洹,再上去是斯陀含、阿那含就从内心去修,九品的思惑,九品的烦恼心把它分为烦恼严重的是上上,最淡的是下下,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到下下的烦恼是最淡薄的,这个思惑能够从最重的一直断、一直断,这九品能够把它断了七、八个,就有九种阿罗汉修证,已经快到俱解脱阿罗汉的味道了。
修是在修那里?如果现在还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上,还在绕这些外尘境,那是差的太远了!还执着自己的个性,认为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就是不给你这样、不给你那样,为什么执着这些呢?你要这样子也好,要那样我也好,要去掉我的执着,这个见是对我而言,为什么你看这个不舒服呢?是你有我相看进去,才会不舒服,若没有一个我相,你看了外面的人、事、物,就不会有什么不舒服,好像看到一个木头一样,它也不会动,你要看到一切人、事、物跟木头一样,你不碰它,它也不会侵犯你,要断掉我见,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的我相要先断,才能断掉思想方面的。
思想就是胡思乱想的心在执着,要这样吗?要那样吗?这总共有九品的胡思乱想的心,在那里搅和;当九品修思惑断后,思惑是名词,你要修它才能断,不修就断不了,后来修思惑就变成一个名词,思惑是每一个人都有,不修就是凡夫,要修了是九品修思惑,修到哪里?上上的烦恼没有断,那跟本就是一般人、是凡夫去随业流转了,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乱搞的就是这些人,以后果报是随他的因缘这么在轮转了。我们在修行对于贪、瞋、痴、慢、疑,这五盖心是很难断的,到最后也都要慢慢的能断掉,断掉这些才有小乘的果位,才有一个阿罗汉的境界。
在断这些思惑之间,要判谁修无为法?我要断一个东西,又不用一法去断,是怎么去修?是从你的内心去观你的心,有的人做不到,妄想念起了、在执着这件事情起来了,没有办法自在的观它,在执杖牧牛的人,随时起了一个字的念就警觉了,你在起什么念?第二字起来、第三个字起来,你看着它、它就起不来,然后慢慢就下去了。一般人并非如此,等到你这个思想完整了,才警觉:「我想这个做什么?」那也还不错!起码有六十分,最迷糊的就是一个念头起了,然后转了一天、两天、三天还转不出来,一直执着这一个,搞得晚上也睡不着觉,白天精神更差,然后胡思乱想,脾气就会乱发,这就是没有智慧。
我们有觉有知了,为什么不能以无为法来观照你的心?就是你的习气太重,你的习气盖过你的觉知心了,习气先跟它相应,你怎么拿无为法出来?你要无为、它不无为,你说不要管、它偏偏要管,那咽不下这口气的心,它偏偏要发作,这样无为法要怎么修?要先把习气断掉。习气当然包括很多,所以小乘果位加修无为去面对你的所知、所想的;无为法做不到,你警觉了就用有为法,念佛吧!既然心不净,可以先念阿弥陀佛把心安抚好,就不会再烦恼,不然就念一些你所喜欢的经典上的句子,来帮助你断掉那种习气、要发作的心,回到无为的本来这一边。
修无为法是要假借有为法来修入无为法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有漏智慧来修无漏智能,这是互相的交互应用,一般人的智能大概是这样子;上上等智慧的才能像执杖牧牛一样的,起心动念都有一个觉知观着它,没有习气跟你内心相应,这里在讲的思惑,不是我面对一个人去思虑,面对一个人当然是可以去观照你所讲的话、所说的事,产生什么高兴、不高兴的心,也是可以观照的,但是这是属于偏向于见惑方面的反应。思惑是没有人、事、物,自己在那里打妄想,无聊就会抓一个念头在那胡思乱想,或者怨亲债主丢一个问题,让你去胡思乱想、去烦恼,或者菩萨考你了,出一个考题来让你去考一考,结果都考零分了,三天、五天都转不出来,这样就太离谱了!
上上等智慧的,这个问题考出来时,你马上心不动,看着这个问题,问题归问题,但我的心都不动,这个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你要有这种能力,那是真无为境,你要有智慧、也要有定力,我告诉你的都是实际修行的例子,不是表面文章,你来这里听课,听实际的例子,比经典上所讲的还要透澈,起心动念来自于好几个层次,有的是胡思乱想、有的是怨亲债主给你一个念头、有的是菩萨考你、护法神考你,当你面对着这些心念头,不管是哪里来的考题,不管是顺因缘、还是逆因缘,我都能够无碍,不当一回事情,这样你马上就能够考及格,才能够证得无为的境界。
当然一般人都要步步往上去修证,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证得真如无为。无上菩提道是以无为方法就能修得,但无为又有三不等的无为,唯识家说要能证得六种无为,也有其它宗派把它分为九种,我们一般所讲的以唯识宗为主的,有六种无为:
(1)虚空无为:能够证到心像虚空一样,没有一法可用,心如虚空,此处显自心境。
(2)择灭无为:对外来某些法你没办法应付时,要选择性的进入无为,这是从字面上来解释,能自然住无为,当然就能选择性的住无为境,没办法做到心无为的,当然就没办法了。
(3)非择灭无为:就是什么法来,我都能够没有选择性的、能够自在无碍,面对着外在种种法,好坏都无所谓,能不用择灭就能住无为境。
(4)不动无为:面对外境诸现象,心都能如如不动,不动无为是什么都不动、不管了。
(5)想受灭无为:以对自己来讲,第二、第三、第四都是外境来你不动,或者选择性的不住无为、或非选择性的进入无为,自己内心的感情领纳、觉受没有了,没有喜欢、不喜欢的这个念头,没有打妄想的这个念头,想受灭尽是压制它不让它想,这就是想受灭尽定无为;迦叶尊者就是得到第五种的想受灭尽定,被释迦牟尼佛所交付,要把这个衣钵交给弥勒佛,他现在就是在那里入想受灭尽定,在云南的鸡足山里面,在小乘行者来讲,受想灭尽定已经是很高的无为境。
(6)真如无为:对大乘来讲是真如无为,证到菩提自性真如现起来,对种种因缘都能无为、不相应,感知而能够自在。真如是有感知、相应,但是没有问题,进入真空如来体性时,有空的样子、也有不空的感知一切因缘,但是却能够自在,这是我们要修的最后一个状况,真如无为就是这样子。
所以往后世尊也就以无为法如何修持,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在《金刚经》里面,在教导我们如何做到真如无为。总之,要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修得无为境界,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波罗蜜是度到彼岸;般若是什么?世尊在开头就阐述了,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观一切手段无所有、不可得,观一切所得的境界无所有、不可得,观一切的起心动念无所有、不可得,观一切的一切都无所有、不可得;所以是无得、无说,这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能够恢复到真如无为,我们本来所具足的佛性,这是解说无得、无说这一品里面的大致内容。
(二)、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释迦牟尼佛问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说:「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如来有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就回答:「如果我真正了解佛所说意义的话,没有一个定法名字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没有一个定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如来有什么可得呢?得这个又变那个,得那个又变这个,那有什么可得呢?所以无所得,因无有定法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的法因根基不同而教说,因境界不同而教说,说完了衪也放下了,众生利用世尊所说的法去修行,修到最后也要放下,因为不放下,就没有办法往前走,到最后有没有说?是有所说,然后也用了,用到最后也把它丢了,所以也可以说是无所说,没有一个定法是佛有所说的。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很多同学说:「老师!你讲的佛法,我听了当下懂了,但就是记不起来!」我告诉他们:「记不起来,有什么关系?能够用就好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你也听得懂,告诉你一切法是无所有、不可得,这样你懂就好了,到要用时,能够拿来用,不要听归听,境界来时,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忘记了!
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如果已经走过头的这些圣人,他不必取了,所以是不可取,已经走过头的这些圣人也不必再去讲,若不是为了度众生、或者比较浅基的这些人,要跟他们说明清楚,他们才会知道如何修。若智者、证得果位者不必去讲,有什么可取?有什么可说?如来所说的法不是一个法,也不是非一个法,是非法、非非法;不是法,是对圣人来讲,讲了一个方法给你用,对圣人已经证得的来讲,对他来讲已经没有用。譬如刚讲的,你已经证到不动无为,这前面三个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对你来讲已经没有用、不可取。
像我们修大乘到菩萨境界时,再反过来看小乘的《阿含经》,你是可以读得懂,但不一定要去证,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走过头了,可以不必取,如果不为人说,自己懂了也不必去说。所讲的这些有为法、无为法,跟每个人的层次不同,就有非法、非非法这种差别,一个法其实在不用时,或者是以无为法来观它的话,它不是一个法,但不是一个法,拿来用却好像是一个法,所以说并非不是一个法;总归一句话,法用了要放下、非法用了也要放下,都是不可取、不可说,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是无为法、有为法的不定法,都是因人而异,会改变它的内容、行相,无有定法可说,所说的法又不可取、不可说,说不是法又是一个法,说它是一个法又不像是一个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用一个法认为它是一个有为法而你去用,另则认为不用一个法也是可以,那是圣人的境界,是无为法,在有为、无为之间,每个人的程度不同,他就有取、有说,他就有看成非法、非非法,但到最后、最后,当证到圣人境界的,就懂得原来如来所说的法,是方便说,行者方便取用,是法又不是一个法,证得解脱道以后,是不可取、不可说,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是很重要!你到底要做圣人?还是一直在贤人那里呢?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千万亿劫在那里耗下去呢?我们今生要学无为法,目标建立以后,你就要以忍辱无为的心去面对一切境。
(三)、名词解释
1. 得:
得者 prapti,获得之意,唯识五位百法之一,为廿四不相应位之一。若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称为得;反之,一切法不能成就,称为非得。得、非得有表里之关系,得仅与摄于有情自身中之有为法,如「自相续」之有情法称为得。又与择灭、非择灭两种无为法有关,此与「他相续」、「虚空」无关。就「自相续」而言,若与之呈现积极关系,即令法合、令持取,即称为得;若与之呈现消极关系,即令之离、令之失,则称为非得。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这个得,在佛法、经典上的每个字都可以用无量义来解释,这得一看很简单:得就是得到、得不到的得,有什么可解释的?但是在佛法来讲,就可以讲了一大堆。五位百法在讲义310页的表格上,五位有心法、色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这五大项目,不相应法是跟你的心不相应,这得到为什么跟你的心不相应呢?在因果上你该得的就会得,这是你左右不了的,而不该得的,你求也求不到,所以说这是不相应,这「得」是放在二十四个不相应法里面,这里面有时间、有方位,跟心没有直接关系的是不相应。烦恼多的人就会跟它相应,譬如时间,时间跟你相应吗?一秒一秒的过去,你都自在无碍,有的人看时间就非常的在意,这堂课能不能早一点下课?早一点到四点吧!坐在这里很无聊、坐不下去,心也静不下来听,这就有关系了,时间上对你来讲就相应了。
若很专心的听课,就不在意时间的过去,这时间对你来讲就不相应;东、南、西、北方相应吗?不相应!但是你坐在冷气口那里,热时有冷气吹过来你觉得很舒服,如果冷气不往这方向吹时,你就觉得这方位不对了,冷气吹不到!或者冷气吹得太冷,这方位又不对了,坐在这里觉得太冷了!本来方位是不相应的,为什么会变相应?都是人的心,若没有这个心本来就是不相应的,所以果报你左右不了的,是不相应,十方你是左右不了的、得不得你左右不了的,这里所谓得是唯识里面二十四个不相应法之一。
若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称为得,一切法开始在成立时,有成、住、坏、空,一切事情要成就时,真的成就了,没有失去那就是「得」。譬如阿罗汉果,九个无学位阿罗汉果位的第一个位阶,他得到阿罗汉的这种心地又怕失去了,所以他很紧张,有了这种定力,但又怕这种定力会失去,就是因为还不稳定,不要以前我已经看得开了,看得开是一时的,迷糊来了、因缘境界来了又看不开了、又烦恼了,这又失去了,所以又没有真正「得」,而「得」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切法造作成就以后不会失去了,这才是「得」。
反之,一切法不能成就,称为「非得」,该得到的什么好处,最后没有得到,就是非得。得、非得都不是你能够左右的。得、非得有表里之关系,有表面的与里面的因缘关系,得仅与摄于有情自身中之有为法,才有所谓的「得」。而无为法有什么得不得?所以仅与有情自己的身中一切的有为法,才有所得,譬如你去练习那种每一次打坐都要见光,有一个人写mail来说他气通了、可以运转了,打坐时一直专住眉间看那个光团,可以定在那里三十分钟、一小时,精神不够的话,就观不起来、定不起来,这都是有为法,你要得一种东西就是有为法、是可得。
如「自相续」之有情法称为「得」,什么叫做自相续?这个得了是很积极的跟它发生关系的,你要练这个有为法跟你的心相应的,有为法就是这样子,你要学这个念力,像要让这个汤匙弯曲、或者木头要让它着火了,用这个有为的心力,这样一直相续的跟你的心撮合在一起,令它合起来、令它起那个念头,这样一直做,真的就会产生它的心力,就是用有为法去得到一种修行的念力、境界,在有为法里面才有得、不得的问题,无为法本来就无为,就没有所谓的得、不得,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没有什么可得!
又与择灭、非择灭两种无为法有关,上面所提的六种无为,择灭无为,用你的心跟哪个要凑合在一起,选哪一个你喜欢的,当然不会灭它,你不喜欢的才要灭它、你受不了的才要灭它。修忍辱法的、修无为法的,喜欢、不喜欢、顺、不顺都好、都面对着它不动;「得」在择灭跟非择灭这两种无为之间还是有关连的,还有得、不得,你有没有得到择灭无为的境界?非择灭无为的境界,若是你还有一点有为,其实这里面还包括一个有为相在。
此与「他相续」、「虚空」无关,择灭跟非择灭无为,这里所谓的「得」跟别人的法相,相续、不相续没有关系,跟虚空也没有关系,自己的身在执着这个法,就是自相续;他相续,就是外在的因缘或者虚空的这个得、不得,跟他相续虚空没有关系,但是「得」跟择灭、非择灭两者无为法尚有关系。
以「自相续」而言,就是说自相相续不断意,若与之呈现积极的关系,就是有一个心要令我跟这个法合起来,何谓积极的关系?就是我要令这个法执取起来,这样就称为「得」;若与之呈现消极关系,即令之离、令之失,则称为非得、不得。
有为法你认真的用功它就会有所「得」,而不积极的去用功,它就非得;后面这句跟我们修无为法比较相近,修无为法就是这个样子,有境界来、有因缘、有什么来,让我的心、本来是如如不动最好,若能够如如不动的话,你就去离这个境、或者令它失去,令它失去的也可以说是非得;前面积极要得的,当然是你要学得那个法、功夫,像武侠小说都是用这种心练出来的,令你的心跟那招式套合在一起,融入以后随心而发、境随心走,就像秋风扫落叶,你的功夫不得了了,这是有为法。
有为法抵不过无为法,扫得了落叶,扫不了解脱的人或圣人的心,动不了他!就像释迦牟尼佛讲《佛心经》一样,一个人偷学了如来语印,他用所学的要来摄受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会,但是祂就不用这个法,衪放空,空是一切法的根本,无为是一切法的真如体,一切法是从无为、空之间现出来的,我回到空,你用有为法,有为法是无为体的儿子,无为法是空、是母亲,那有儿子来摄受母亲的?摄不动!当然他就会败北。
贤人为什么修有为法?圣人为什么修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的功夫差别就在这里,你认知了,今生要修有为?无为?在心地上我们要修无为法,而无为法还不能为众生解难,你就用有为法,不得不用有为法。有为法是什么?就是假借诸佛、菩萨的印咒去做,如果你会用心法的话,在无为之间很自在产生一切法,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问题是你心不明,不能够知道怎么做?若心明就合虚空一切相,你只要合那个相,那个相跟你合就知道怎么做?这就要你去体证,也不能够跟你讲得太清楚,若没有福德证到那里,佛法就是有很多不可说、不可说,希望你们亲证,去了解一下,但是要了解,要修无为,才能进入那个境界,第一关要把色身打开先进入虚空,才能处虚空无为,有虚空就能感召一切境界,所以就可以修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当择灭、非择灭无为你跳过去了,就可以做到不动无为,感召虚空之间一切因缘,顺、逆随你都自在,自己的胡思乱想心、感情作用也不起,是灭受想尽无为,这样关关往上进,最后就会做到真如无为的境界,真如性是遍虚空,合众生的一切行相,你要合马上就可以合,合了以后就随它的状况该怎么做?你就会怎么做。
另外说明凡有为法之「得」可分三种,有为法所得的三种方式,有一种是同时能够得到的、有一种是先有东西在前,你追着后来学习得到的、又有一种是前面在引导你,你跟着在后面学也可以得到的,有这三种的得。即:
(1)法前得,又作前生得,即在法之前而起之「得」,譬如牛拉车,故又称牛王引前得。法还没有生起之前而起之得,称为法前得,又作前生得;譬如牛拉车,故又称牛王引前得,这个牛王在前,引前得,这个牛王在前,这个法在前面就带领你得到这个法。
(2)法后得,又作随后得,即在法之后而起之「得」,譬如小牛跟随在母牛后,故又称犊子随后得。又作随后得,即在法之后而起之得,这得好像小牛跟母牛一样,小牛当然跟在母牛后面,犊子随后得,小牛是犊子,又称为犊子随后得。
(3)法俱得,又作俱生得,即得、法两者俱起之「得」,譬如形与影相随不离,故又称如影随形得。又作俱生得,即得、法两者俱起之得,得与法这两者是同时得到的,前面是一个东西在拉你,才去获得的是法前得,你跟在母牛后面所得到的是法后得,这法与得两者是同时俱起得到的,就是没有前后之分的,也就是形影相随不离,法与得两者俱起之得,故又称如影随形得。
又择灭、非择灭等无为法,乃非前、后、俱得,这跟上面所讲的三种得不大一样,并非前得、后得、或者是同时俱得,即所得之法与时间无关,就没有前后,是非前、非后、非俱,而与上记有为法之三种得合称为四种得,上面所讲的三种得,因为跟择灭、非择灭这种得的性质不同,故与上面三个加在一起合称为四种得。
此外,使有为法之得能获得成就,称为「得得」,你用有为法得到某种成就,有为法得能成、能获得成就,两个得合在一起称为得得,有为法能得、能获得成就,你修一些有为法,譬如念咒,念到一百万遍,这一百万遍的咒,你念出来就可以解除众生的苦难,那是「得得」。亦即由得中复得之意,先把有为法这种念咒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就得到咒语的功能了,让这咒语又去成就、解除众生的苦难,这双重得了,是为「得得」。得得又称「小得」、「随得」,端视成就的大小,还有大得,相对的你用了有为法所获得利益,当然大小不等,也有初学的菩萨法、或者是心中心的如来法,都有一些层次的不同,所得的效果就有大小,随着大得、小得。
另外成唯识论载,「得」系一种假有之存在,因为有为法是无常,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得」也是一种无常,是假有存在的,不可能永远得,所以「得」可分三种成就,即:
(1)种子成就:得到种子的成就,即一切见惑、修惑之烦恼,见惑是你的五根、六尘所现的六十二种情见,产生的迷惑、执着,你要修、在修的过程之间,修的对、不对,修得好、不好,随之而来的烦恼,任运而起诸无记法。无记法就是没有善、恶分别的法,称为是无记法。在修见惑之间所起的烦恼,要把它运转、调理,让它没有烦恼,这过程之间没有什么善、恶,你在调你的心,这是诸无记法。及生得善等所有之种子,你有善心所能够生起来,所有这些种子,其未被损害者,就叫做得,种子成就有得。什么种子?就是你在修见惑之间所起的烦恼,把它任运、让它自在、、、,等等的这些无记法,你好像得了,把种子成就了,就有这个能力,有点得的样子,见惑断掉好像得了见惑的种子、断掉的种子,或者你有善心,善心所起的这些种子,没有被破坏,善心不灭,这也是一种得。
(2)自在成就:即由加行所生之善法,是谓自在成就得。何谓加行?就是正法之前,你还没有到达这种程度去修这种法,所以去修加行,你要修真正哪一个密法,你的德行或者智慧还不够或者业障很重,你就要去修「加行」。像我们去印度,在大觉寺旁边那些西藏喇嘛在修加行,天天在做大礼拜,第一阶段要拜十一万拜,第二阶段要拜三十万拜,前后加行要拜四十一万拜,把身体练得起码都已经很坚强、心地比较稳定,也有一些初步的定力,这时候才再去修密法,密法不是你随便修就好,定力不够、智慧不够,修了反而不好,会遭来很多的烦恼,作法作不了反而被人家做掉的也有可能,因为定力不够,所以要先把自己定力修好。
修不好怎么办?就先修加行,在菩萨法里面有一个四加行法,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来十地菩萨,这十回向到菩萨道中间你不能直接跨到菩萨道时,就要修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修这四加行,修得差不多了,心地能够有初步的定力了,有一天你就能够入菩萨道,这是四加行。初学的要修比较高级的密法、或者是刚初步的学打坐,很简单的就是打坐,就是一直在调心,那些出家的喇嘛他们一出家好像就要修密法、要修什么的,那是不可好的!所以一开始都先教你去拜大礼拜,拜四十一万拜,在拜之间能够耐得身体的痛苦,上上、下下的动作,然后慢慢可以入定中,等到气一冲到头部以后,也可以入定了。
据师父讲说他们已经可以拜得像机器人一样,下去起来、下去起来,脑筋一片空白,就只知道下去起来、下去起来,像机器人一样,这种已经有进入定中,不会胡思乱想。当然这种定与大乘佛法把妄想心开发出来,让你能够用智慧来破解它,这两种定是不一样的。修加行以后所产生的善法,及工巧处,也可以称为得。工巧就是一切的方法、一切的技巧,你学那一种能够成就的,也可以称为得,或者学习你这变化的心,这个心会随时变化,一下子善、一下子恶,一下子烦恼自己、一下子烦恼别人,你能够用加行来控制你这个心,让它起另一种清净以后,产生要变什么就变,无中生有、万法唯心造,你这边有一个自在成就,也可以称为得,这还是有为法的范围。
我们有时候在度化众生、或者帮助众生时,也是用这个心,自在成就是观想不必念咒、结印,只要观想,然后心化什么,随你的心化起,只要起一个梵字,这个梵字是代表清净,是清净虚空的身体或者清净哪里,它就会自在成就,你有没有那种念力?甚至于不用观梵字,观中国字也可以,清净两个字观起来,然后可以把众生的身体清净,这自在成就,要自在而且能成就,这就是得;如果玩不起来就是不得,不能自在成就,这就是变化心。或威仪路无记,一切的种种威仪自在成就,威仪当然是人把它摆出来的,你能够一摆出来就自在成就那种威仪之相,这威仪不属于善、恶之类的无记等之部分加行力所成者,都属于自在成就,也可以说是得,也是有为法的一种。
(3)现行成就:当下,即善、不善、无记等三种法之现行者,善法它起善行,现起来它就是得善行。你做了恶事,它起现行就得不善的这行为果报,也有无记的(不善、不恶的)现行法,是现行成就,这用得也可以来说明它。
这些都是假有的名相,对于无为法来讲是无所得,对于有为法来讲是假相,暂时得到的一种境界,但是贤人或者未究竟的圣人,走到半途的圣人,他还是一半用有为法的「得」,来成就像四加行心、像工巧处、变化心、威仪路等等的,你也可以让它有所成就。所以这「得」给我们几个概念,无为法是无所得,有为法要有心意念要得、你就会得,这得有法前得、法后得、也有同时俱得,又不同的现象是跟时间有关;有为法在功能上,有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这三种「得」的形相。下次讲说法,有所说法不?下面还有可说、不可说,今天就上到这里。
(2004.07.24.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