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6.26.   9 讲(7)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如何依本经文修行()

们现在这里讲《金刚经》,因为佛法有时候牵涉到的名相或者实修实证上的问题,有时候讲起来就会牵扯一大堆,但是上网会删减很多,除了重复、讲的太细及不好上网的,如果你没有上课或者只在网络上看,就没有办法看到我们在课堂上的全部内容,这是跟网络上有分别的,当然来上课,讲的很多、很细,好像很乱,但是你起码比较能够接受、融会贯通,来现场听能够直接了解当时实际讲的内容能够意会能够得到《金刚经》的精髓,那是最好的,我讲的意思就是现场听有现场听真正的好处,没有听而上网去看的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够把上课讲的内容全部放上去,就有取舍,只好以《金刚经》相关的内容列上去,这是这两个不同的地方。

一次讲到贤圣有二十七位,前十八位是有学位,还在学习,不管学习的多或者学习的少,不管心地清不清净,这些都还在学习,后面九个位阶,是已经有声闻乘的果位,这些总共有九个,十八加九有二十七位的贤人,这是在补发讲义的第一张。

在仔细说明二十七贤圣,才能知道先贤、圣人之名称及内含。廿七贤圣者即谓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种圣者,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后阿罗汉果之九无学,合称二十七贤圣。依《中阿含福田经》云:信行、法行、信解、见道、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盘、生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以上前四向三果)、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以上后阿罗汉九无学位),合共廿七贤圣。

1.信行─梵语 dharm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信行」之对称,于俱舍宗是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者。即于见道之阶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阅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于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于成实宗,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一次讲到第一页的信行,讲到见道,在菩萨道里面,入道是开悟的菩萨,见道是四地菩萨焰慧地,才知道菩提智慧可以断一切的烦恼,只是还没有办法看到法的执着,只是断掉我的执着,同样还是以我为中心,同样是见道,也有小乘的见道也有菩萨道的见道。这里跟大家说明清楚,不然有很多的层次不一样,同样的名词、字句看起来是一样,但是内容是不大一样的。

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谈到圣道或者正法都是一定要修解脱道的,如果不是讲解脱道,光讲修善行、做好事、帮助别人或者光讲世间禅定各个层次的修证境界,这都谈不上圣道,圣道一定要用智慧来断掉我执、法执,这样才能称为圣道,我们把它称为正法;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非法有时也可以说是佛法,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只要善行,有一些是不正当的一些功法,你也不能说它不是佛法,但是不正当的就尽量不要去用它,用了在色身上没关系,但是在心的了解上或者解脱的知见修证上,我们都要以经典为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

闻乘的见道之阶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阅经典,你要能够读到大藏经这要有很大的福德,有的人修了十几年还没有想要看经典,有的人看了经典都不懂、看不进去,因为智慧不够,有的人看了半天以自己的了解,认为自己懂了,有时候听了真叫人啼笑皆非,就像练气功的人,他练身体动不动就说他的任督两脉都通了,我看他根本都没有通,任脉是一切阳经脉的总汇,督脉是一切阴经脉的总汇,十二脉应该都通了,接下来全身的都通,那个样子一看就知道,看你跟一般人是一样的,也许只是气强一点,但是气没有通,通的人是没有气,所谓的气就是让人家感到的气,有为就会让人家感觉到气,或者自己感觉到外在的气,这些都还有一个身,这个在修菩萨道来讲,色身上成就还是有不同,不懂时,你说他也是这个通了、那个通了,每一个人知见不同,我们对身体或者经文都要懂,不要懂了半调子,然后说自己全懂了,内行人一看他不会跟你点破,但是就知道你是一个无知妄自肯定自己的人。

里讲的声闻乘的利根行者,他可以看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为何要思惟?因为声闻乘的行者,色身还没有破,他没有办法用自性应虚空一切缘,然后起心动念来观照这个心,他有时候要用心来想如何解脱,像修四圣谛他就在观四圣谛之间的道理,修十二因缘观,他就要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缘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等的,自己去观照、自己去想,然后用意念把它搞通了,他就不让无明缘行、行缘识等这样一直下来的,他就把它断掉了,这样他就解脱了,以后他再遇一切缘,他就不随这十二因缘来起一切法;如果你修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跟四念处有何差别?其实三十七道品的基本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能够这样观的话,如果是利根行者,他就可以成就,如果是比较钝根的行者,还要观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去想修化成三十七行法,当然最后菩提分,你以大乘般若经来讲,你以波罗蜜去观世间一切相、用波罗蜜去观天神境界的一切境界,观色界、无色界,只要以一切的修行境界、一切的法门、一切的这些六度,你都以般若波罗蜜观它的话,你就观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若相应、若不相应,这样你就能够修的自在解脱,心跟它不相应,观照你这个心对外在的一切相产生时,你能够跟它不起哄,不相应,你就解脱了,大乘佛法就是这么修的;小乘声闻、缘觉、利根行者,还要再去思惟、去修,这见地上还是有差别的,于法能作思惟。

乘菩萨他不思惟,就是把心打死掉,不要胡思乱想,不胡思乱想有空的体性,空的体性能够应外在一切因缘,它就可以起心动念或者现一切相,就是不现相,你也可知道,以你的心念起灭来观是什么事情。所以,心清净,觉知就清净,心起心灭的这种法尔现象就是佛性所显现的,古僧大德讲的,即心即佛的境界。小乘的利根行者,还是要思惟去修,而如理修行,搞懂了道理,闻、思、修入三摩地,搞懂了道理就要去修行,如何修到你心不为境所转,那就有定力,三摩地就是正定,这是俱舍宗所讲的。于成实宗,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这样就是见道,但是以菩萨道来讲要加修,如果从初发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这四加行心─暖、顶、忍、世第一这四善根位,这是地前菩萨在修的,开悟以后就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是色身打开了,法身活起来了,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要修行,如果是小乘的行者在这个时候算是见道,大乘菩萨才开始入道而已,这个有破色身跟没破色身,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这个过程的分野在这里而已,没有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只是要把大、小乘的境界搞清楚。这是第一个十八个有学位的第一个信位。

2.法行─梵语 craddh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法行」之对称。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称为随信行。反之,非依他人而自随正法修行,则称随法行。利根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法行;钝根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信行。成实宗认为随信行为三贤之位,随法行为四善根之位,皆系见道以前之人。

行为「随法行」之对称,法行是正的,随法行它是开始跟随着法行在走的。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声闻乘的四果圣人,刚讲信行是利根的行者,如果智慧比较差一点的,就是法行,有时候又作信行,跟刚才讲的信行有点一样,但是从这里面又把它分有一个利根,有一个钝根。

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称为随信行。反之,非依他人而自随正法修行,则称随法行,一个是信仰他人所说、所做、所讲,然后随之而修行的是随信行;如果自己修,是依正法而修是随法行,这个就是法行的两个,随信行跟随法行。这里谈到钝根,钝根他的智慧也是因果的关系,这跟你宿世没有修智慧,智慧比较差一点,这种智慧跟你有没有受教育、学士读、读硕士、博士没有关系。像六祖他没读书,但是他照样可以把佛法讲的很透彻,神秀大师,虽然有读书,还是非常的祟拜他的师弟,虽然他比神秀大师入门得晚,神秀大师是五祖的首座,第一把交椅的弟子,但是他的智慧比较差一点,他写偈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心不净,你就用抺布来擦这个镜子,天天这么擦,镜子也会光亮,这是钝根行者,钝根只是他的智慧而已,以后得到的果位,不见得会比利根的差,钝根如果他勤行不断的话,时时地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会有成就。

们最怕就是自称利根行者,就像龟兔赛跑一样,看后面的乌龟还在爬,他就在那里睡大觉,在那里等着,不去认真用功,等到乌龟爬到终点,得到锦标,他才睡过来,这种人比比皆是;钝根、利根不重要,要看修行的冲力、傻劲,这是最重要,你突破无始劫以来的钝根,能够在今生你发大愿去修苦行、去勤修、去用功,你也会有成就的,如果你自认为你智慧多,光说不练,如果你心地不清净,让你的心乱七八糟,犯戒连连,都不去控制,就是你有智慧也用不上力。

不要看到利根就很高兴,看到钝根就看不起人家,要看他的德行,有的利根的、没有读书的,他照样很有智慧,看事情、讲话、合理不合理,或者这么做有什么反应、那么做有什么结果会出来,你都清楚了,清楚了以后就这么做,做了以后就不管了,反正以后什么果报来了自己承担,钝根、利根、成佛不成佛,都是有因缘果报还是要照受,来的时候要坦荡荡,修行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里讲随法行跟随信行,这两个还有不一样的,大部分都是听人家讲,然后产生信心,再去修行,这个是随信行,比较多;也有今生下来,不听人家讲,他都自己修,他有自己的那种智慧,对、错他自己都清楚,随正法而修行的行,这个也不错。

俱舍论云利根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法行,知道道理是怎么样,思考完了决定,然后自己去做,这跟自己修行证到的随法行是一样的;钝根行者在见道之位,称为随信行,见道了以后你才会产生信心,才会随这个信心来修行。于成实宗,随信行为三贤之位,随法行为四善根(指四加行心暖、顶、忍、世第一)行之位,皆系见道以前之人,成实宗里面,见道,从小乘行者没有破色身以前,从思考去认知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里面的道理搞懂了,然后依此去修的。这些随法行、随信行,我们要先了解,这些还是在学习的。

3.信解─梵语 adhimukti(1)依信而得胜解者,又作信胜解。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俱舍论云:「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本称为随信行,及至修道住果之位,则始称为信解。

个信解要有非常殊胜的见解,如果只有表面上的理解就没有什么意义,你要有胜解,一定要有五别境生起,才有这种能力。我们在讲唯识五遍行、五别境,作意、触、受、想、思是五遍行,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都可以遍行于作意缘、触缘、受缘、想缘、思缘,每一个意识它都可以遍这五个作用,修行就有别境五,五别境第一个是胜解,就是有跟人家不一样的殊胜见解、了解、证悟。同样的一句话,你可以讲出一大篇的道理,有的人看这句话就是这么一句话,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你可以把它深一层的了解,把它解释出来,这是殊胜的见解,这叫胜解。

是修行才有的境界,五别境也有产生慧、智能,这跟世间智慧不一样,你本身知道事情的对、错,因果的道理,你知道如何对境界你不在意,你不受它的牵制,这种智慧,修行之间刚开始比较聪明,比较能够了解,你讲的我都能够懂,到最后般若智慧就不一样了,般若智慧就是面一切境你都不受它左右,这种功夫到后面就慢慢现起,当然对于人就有忍力,心有一种超能力可以面境不受它左右,也有定,这修世间禅定也有定,修佛法也有禅定,也有般若波罗蜜的定,这是首楞严大定,面对境心不动,不是没有境都不动,没有境当然可以入定,没有罣碍,首楞严大定不是,面对一切境,甚至于面对世间一切人事物好坏、人所做的一切好坏事,你都能够不受它所左右。譬如说有人要害你,你却可以自在,不着他的道(手段、法力等),他作法要让你烦恼,你却可以不烦恼,你要让我起烦恼心,我却能够观破一切法,没有什么可烦恼,这种才是真正我们佛法要修的定。

依信而得胜解者,又作信胜解,为什么圣人也有这种胜解?当然,因为这是共通的;为什么有学位的这些开始贤人他也有胜解?多少都有培养一点,总共二十七贤圣里面的一个名词,叫做胜解。

信解与「见至」相对,何谓见至?至果位而舍得二名,你到哪一个果位、住在哪一个果位,你可以舍掉这个果位的执着,很多人说修到什么果位,就很执着在修到这个果位,我们天天诵《金刚经》,须陀洹的人得到须陀洹的果,他没有一个须陀洹果的想法,得到斯陀含也没有斯陀含的想法,得到阿罗汉也没有阿罗汉的想法,不管有没有证到,真证到也不能去执着,就怕是你证不到而说你是得什么果位。

昨天回一个mail,有一个人在作梦,因为他跟某个禅师在学打坐,他梦到他可能皈依某大法师,他说大法师很怪,他的脸会飘,像一面旗子一样,他跟他的禅师在一起,作梦中就是瞹昧不明、不清不楚的,问他授记了没有,他说你已经得到须陀洹果,但是没有授记,然后就有一个人摸了他的头,为他授记,告诉他已经得到须陀洹果。自此以后,他就认为他是须陀洹果,然后走路就威风澟的,后来他文章看多了,觉得这是作梦,能当真吗?须陀洹果是什么,他都搞不清楚,作梦他就当真了,后来就醒过来了,才发这个mail过来。这段梦在讲什么,漏洞百出,如果真的是你的识神出去,到某法师那里,法师跟你加持,那还有话讲,如果你一个人在那里飘飘飘,像旗子在飘,那都是梦魇,所见不真,怎么会当真。第二个也许是魑魅、魍魉在作怪、耍他。第三个须陀洹是什么,你搞懂了没有,不入流,须陀洹果不入流,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所感知的外境都不能当真,都不能起哄,都不能去执着为真,不受它左右,这样粗浅的修行才得须陀洹果,但已能不堕三恶道,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你看到人家所做一切,对也好、不对也好,听到一句话,也没有什么好恶想,闻到臭的,吃到酸甜苦辣,心感应某个人心好坏你都无所谓,这样境界应该很高了,怎么才是须陀洹果初果而已;须陀洹果也要真人印证,只有修到菩萨未来要成佛才须要授记。这种三不等的修行果位没有什么授记不授记,你随时都在进步,你这一世修到这里,下一世修到更高一点,那无记可受,学佛你要有正知见,不然就会被这些鬼神搞得天翻地覆,智慧要从闻思修、要有正知见,你就不会去做这些怪里怪气的梦。好在他醒过来了,须陀洹果是梵行里面的二禅天层次,也许是三禅天的最低境界,二禅最高境界光音天,或者是二禅天跟三禅天之间,二禅天已经很不得了,起码他打坐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起作用,没有身觉,没有这些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可以看,入定去了,有这个功夫,起码这对外境,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境界,你都没有罣碍,这样才是须陀洹果。

要反省自己,今生人身难得,听到佛法要认真的去用功,不要光听,回去就算了,要去做,做到心里面去,能够对外在一切境不去执着它,这是利益自己,先利益自己,就是你要去做事情,难免都要有世间这些智慧,管这个、管那个,那是该管就管,管完了你要自在,是为了作事而去做,不是为了做事而乱了我内心的智慧所建立这些德行的原则,这两个可以分清楚的。

那你做事做完好像没有做事一样,这样须陀洹的一个基础的境界也是这个样子,这样最起码你已经在修梵行了,所谓梵行就是没有淫欲心,初禅以上就是断了淫欲,如果没有修持,你有其它的见光、气旺、什么的那都没有用,很多人身体的境界跟心里的境界都兜不起来,那是以心为主,以后你的果位是以心来判断,心清净到哪一位阶,不是以身来判断,你身体的气很旺,那鬼神的气也很旺,魑魅、魍魉的气帮你灌进去,整个气就不得了,那没有用,因为心不清净,你懂得多的话,就知道气旺是一回事情,有为法又是一回事情,修无为法的境界才是我们的目标。

为何要修无为法?以修无为法才能修到回到自性清净、无上正等正觉,才能把我们佛性显露出来,这个观念要建立,所以,一切法都要以无为法而为究竟,当然无为法不是说要真如无为就真如无为,要有阶段性的修证;末法时期有经典,我们抓住这个经典要好好了解各个层次,当然每一个名词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要把它融会贯通,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你起码要有这个修证的智慧,才能分辨得清楚,像刚才我们讲的声闻、缘觉这些小乘的见道,跟大菩萨乘的入道、见道就不一样,这些要搞清楚,不要光执着一部经,然后它讲的名相,你就认为都通于大小乘,其实不见得。

俱舍论云:「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见住,住在那个果位,能够舍得那个果位,这是见住,这是在《大般若经》或《金刚经》讲的,得到什么果,没有什么果的想法,此亦由根钝利差别,每一个法都有利根、钝根的差别,利根脑筋转得快,钝根的人死缠勤修也可以得到这个境界。此谓诸钝根者于见道位中,本称为随信行,钝根的,了解佛教小乘的道理,见道位,及至修道住果之位,见道以后就要去修,修了以后就得到果位,向四果住四果,这样就是得到了第三种贤人的境界,叫做信解。

4.见道─梵语 darcana-marga,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圣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复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

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开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大乘则以初地为入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四地称为见道,八地以上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密教以始生净菩提心之位,称为见道。以无漏智明白判断道理者,称为决择(决断简择),见道为决择之一部分,故称为决择分。

为是地前菩萨,这个见道跟大乘菩萨的见道不一样,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你能够真正用闻思修去思考,了解它道理,这是见道、见谛。光了解没有用,要去修,修了以后,有得到果位,你不修,光了解,也没有做到,那也没有果位。见谛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修道是还要修,见道是搞清楚了、了解了,无学位就是你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就不必再学,所以无学;一个是先了解、一个是修道,然后得到无学位。

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苦集灭道这四圣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能够用思考去看到或者用心去找,苦集灭道的道理,然后开始去修,你要了解今生出生时是痛苦的,然后知人生有八大苦,如果你今生果报不错,不愁吃不愁穿的,那还是算不错,有的人今生出生下来就是没有办法修行以外,天天都在为生活痛苦,有的人福报不错有吃有穿,有固定的收入想修行,这也是有病痛,有生病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你懂得这些今生所现的因,才有现在的果,这进入到集,现在的苦果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就是有吃穿有钱,但是就是钱不够多觉得很痛苦,有的钱太多也痛苦,不知道怎样保管,有钱也麻烦、痛苦,没有钱也痛苦要治病什么的,这些苦的来源,其实就是集以前哪一世所造的业。

些你要去思考,佛法就在讲因果,你今生怎么样,譬如说公务员很清闲,做了几十年公务员,钱照领,过得不错,这是你前世修下来的福,有的人劳碌命,天天想赚钱,有一亿想十亿,有十亿要想百亿,天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搞得十一、二点才回来,搞得很痛苦,这是观念不清楚,对人生的道理没有搞对,才会陷入只要钱的痛苦之中。不管是今生所受的业报怎么样,都是跟以前所造的业有关,生命的久远、短暂都跟因果有关系,现在看到很多人三十几岁或者四十几岁也死了,这跟你上一世是不是杀很多的众生也有关系,你要去思考现在的苦果,是跟过去以前所造的种种业都有直接关系,今生冤亲债主不管是要你的财或者命,都是以前无明所造的业,才造成今生的苦果,把这些道理搞懂了,然后你就要去修,苦、集这两个道理搞清楚了,你就要去灭。

这个因不可能,我就去种新的善因,来灭现在的苦果,这是可以做到的,你控制以前那个因,有一个可能就是你修练的禅定力不错,定力很好,身体气也很旺,冤亲债主要来破坏你的身体,破坏不了,我休息一下子气就来了,他没有办法,有的要来让你烦恼,我烦恼不起来,我不是没有点火的种子,但是那个烦恼的念头一起来你都不动心,因为你有禅定力,这些冤亲债主要来让你烦恼,你不烦恼。很多人不修行,他起一个念头就开始钻牛角尖,一起念就没完没了,我们修行人起了一个念头就没有第二个念头,第一个念头知道了,这个冤亲债主来了,要给我出个题目,这是什么题目,本来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没有事情,他偏偏就给你找出来,然后你就胡思乱想,你要回想最近跟哪个人讲了什么话,讲得对错,其实没有关系,但是冤亲债主来时,就拿出来玩您,你跟某人讲哪句话,给你开个头,然后你就在哪里想,我讲的这句话怎么样,然后就让你烦恼、钻牛角尖,其实过去了,本来就没有这回事情,也没有人在烦你好不好,你说的对不对,你就自己在那里钻牛角尖、烦恼,这就是起了一个心,你没有办法看破它、没有办法住境不生心,然后就有第二念、第三念在那里打妄想。

以,学佛法要有真枪实刀的磨练,就在这里。譬如今天心情很好,你不会想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如果今天真的感冒了,丹田气怎么没有了,开始就想前几天跟某人讲了什么话是不是太重了?是不是伤到他的自尊心?我要不要去跟他道歉?我要不要怎么样?这样一个个念头转的没完没了,一天两天三天也一直转下去,等到感冒治疗好了,这个念头又没有了,等到身体好了、等到心安祥的时候,大小事情都没有关系。其实你可以很自在、很豁达的说,管你的!我什么都无所谓!等到心情不好、身体又有病、感冒什么的,什么事情都来,要修行、修道,灭,要怎么灭?要灭一切的烦恼,灭一切身体的气不通,灭一切有的、没有的这些妄想念,你就要去修行,当然如果能够做到灭谛,那已经很不错了。

然不可能说灭就灭,就要用方便波罗蜜去观,方便有好几个法门,可以观无所谓安抚你的心,可以你的心:你想这些做什么!可以苛责你的心:无聊吗?你在想这些干吗?等等的,这就是你以方便智去观你一切的苦因、苦果、聚集的因果,我现在要灭这些要怎么灭?怎么灭呢?就是你要修行,如果现在灭不下来怎么办?就要用经典上所看到比较喜欢的句字,来呼口号,来建立你的信心,要它无所谓、放下、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想这些。经典文句这个时候,暂时用得上,就是做不到也要方便去做到,你能够做到,已经是经过几十年的磨练,你跟本就能面境心不动。

要这样我无所谓,你要那样我也无所谓,你要我生病我也生病,你要我烦,我烦不起来,这样的话就有灭的味道,这个灭要得个果位时,你自然就不会烦恼。我刚跟你讲,这是很现实的,就是你在落难、身体在生病,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来了,跟某甲、某乙、某丙这些好好坏坏的事情,都会现在脑筋里面去,你不想不行,因为你还没有做到灭谛,你要警觉,第一念觉就是菩提,既然有菩提的智慧,我为什么要想这些?因为罣碍、执着的心还有,爱恨情仇的心还有,既然还有那么复杂的心,我要怎么来灭它,刚讲经典上的文字,或者我现在身体不好,我来打坐,我来念佛、拜佛,把身体的气诱发起来,然后你就会发现那个乱七八糟的心没有了,没有不是究竟,你起码有一两天的迷糊,表示还没有灭一切境的能力,所以随时随地要去修,有境界刚好修,没有境界不得修,这样一回两回的磨练,到最后你灭谛证到了,你就有苦集灭谛。

最后见道、得道,得道的时候,刚刚讲的在灭过程之间的种种现象,刚在重演的时候,你就如如不动的面对那个境,你在菩萨考试或者冤亲债主在作怪也好,只要起第一个念你就不动,你这个就真的已经不动,不要起第二念相应,你都不动心,不动他就耍不来。若第二个念头耍一个好的现象,你看你动不动心?你跟某乙善因缘,讲了什么你对他多好,做了什么好事,每天接触那么多人事物都跟你绕一下子,反正好坏我都不动心,这样就有解脱知见,这样就是苦集灭道的道我们已经得到了。

通了这些道理,上面所讲的这些贤人还没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这样他有一个如如不动解脱的智慧就现出来了,这些是讲实际的修证过程,你以后再碰到这种正考、逆考,正考是菩萨制造一些因缘在考你,有的考你马上就给你打分数,好,你如如不动,你及格了,有的考不好,他不会告诉你,因为他不现身让你知道菩萨在考你,只有制造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让你胡思乱想,让你自以为自己在幻想。迷糊吗!你还没有分辨清楚境界,就是不能现身给你看,也不能现心让你了解这是在考试,其实我们随时都在考试。

某一件能平静以后就再来考一次,某一件不能静以后又再来考一次,就像期中考、期末考,再加临时考,随时都在考,考的好不好,有些是制造你跟人之间的一些纠纷,或者一些善因缘之间的互相牵扯,你有没有自在,有没有过了就算了,不再去说好坏。修行就是这样现实的,钝根、利根就显现在这里,你有没有能力去洞察到起心动念,或者是在生活起居之间的这些人跟人、人跟非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清清楚楚的,这样起码苦集灭道搞懂了,也能够做到了,也能够见道、见谛。

道能够得到无学位,用无漏智来观四圣谛,这跟修大乘佛法不同,大乘佛法把身打开以后,你就观照你的心,听到一个人的一句话、听到某一件事,看到这个人的所做所为,你内心起了什么念,随时都能观照你的心,只要起心动念,就是不对,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大乘佛法就是对心来修,小乘佛法用无漏智,从苦集灭道这样一关一关来分解、思考、了解,做不到用方便智去做,做到了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得到了,最起码可以修阿罗汉果,这是见道其理之修行位阶。

道以前者为凡夫,如果还没有了解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的道理,这是世间禅的行者,也是凡夫;人是凡夫,不是说人以外这些色界天、无色界的天神,他们不是凡夫,凡夫指的是会再轮回的,就是凡夫,你修到须陀洹才能不堕三恶道,但还没有修到不退位,一念迷糊,你的位又退转了。修行不是那么顺,每一世修行都是进进进,有进就有退,有退又有进,这么在无始刼之间,生生灭灭、沉沉浮浮这样在修行。

见道位以后的小乘圣者因为是地前菩萨,还在讲小乘的行者,如果凡夫位那是不懂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现在已经懂了,也已经做到了就变成圣人,圣人就一定有解脱的智慧才叫做圣人,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圣人,菩萨也是圣人,佛更不用讲。

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复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刚刚讲先是见道,开始去修道,得到无学位道,懂得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的道理,懂了就要去修,不是懂了就做得到,每一个人都知道,《金刚经》里面也讲的很多,其它的佛法也讲的很多,我们在课堂上也讲的很多,但是讲归讲有几个做到的?要去修,有几个真的认真的在修,从心地里去转你的习气毛病,有的认为去参加禅七、四十九天的禅修都去参加,参加回来就是在修道,那是很好,但是修道离不开随时随地观照这个心,那才是修道,如果四十九天完了什么都忘记了,四十九天回来看这个人心很清澈,烦恼比较少一点,过了三五天老毛病又来了,习气还是一样,有的人就是喜好讲话,回来后几天不讲话,我们真的是非常的赞叹,有进步了,但几个月以后老毛病又一样,难啊!讲的是见道、修道,要学到无学位还是不简。

法依各个人而异,利根的跟他讲一句话,他就可以做很好,钝根的讲了再讲、熏了再熏,一年、五年、十几年熏,你总要把道理搞懂,搞懂就要去修,所以,修道是很重要,希望今生能够学到无学位、无学道。三道是见道、修道、无学道。

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不必学,这里不必学,不是什么都不必学,这里说不必学去除烦恼的法,是说我的心已经清净,不必再学佛法来断我心的毛病,叫无学位。他还有什么要学的?起码神通变化你还搞不懂,你要怎么变,都还变不出去,你要怎么化身化出去,你都化不出去,你能够化三五个化身觉得好像还不错,你还要学习为什么诸佛、菩萨可以化千万亿化身出去?这些都要学的。

这里所谓无学道,是不必学那种要断烦恼的功夫,你看金刚如来地十地之门在学什么?在学十方国土来去自如、发光、放光、种种的咒语、心地神通变化的功夫,其实还是学,但是,这个学不是那一个可以教你,而是从你心清净里面如何去体会。最近,很多同学家里出了问题,不管家里的大小谁出问题,我现在不帮他们处理,我就教他自己做,他们自己做了,才知道自己学法有成就,起码这个事情,他处理好了,境界有改善了,像这个为什么要学?其实你心地里面就有佛性,佛起心动念就可以成就一切事,摩尼宝珠你不去用它,你每天在讲老师我这边痛,我家里那一个人怎么样。

我现在看得差不多了,我都要他自己做,怎么做,你会觉得我也有这种能力,当然在这里同学都是相处了好几年、十几年了,我观察了,可以教他、提示他,你可以做,他也真的去做。有的人拥有摩尼宝珠不知道这个宝珠可以用,其实你心清净,你没有那种贪,没有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有的是为解除别人的苦难,你修了心中心法千座,你有没有去试试看心力。

以我们禅修配合心中心法,你可以牛刀小试,觉得我也可以得到一些实际上的功夫,当然心不清净的,有时候不跟他讲这个,怕害死他,怕他迷失在名闻利养之中,心坦坦荡荡、清净,一心向道的,才能给他一点提示。基础篇的讲义里面也有讲,如果这个人细心受教,能够很不厌其烦的在这个道场,上上下下都很细心的学习,这是善根俱足,应该印心,该教他就教他。有的人我是看了,会告诉他,你自己可以做什么,他就自己去做,其实你修了千座,有很大福德,你不要怀疑有没有这种能力吗?心净,能力就来了,不能为名闻利养而用、不能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用。

前几天我的小孩,骑人家的车子,忘了把车钥匙拿起来,要我帮他观一观,看有没有机会找回来,我告诉他这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你要学习掉了就是教训你,该掉了就要去掉,要学习逆来顺受,赔就要去赔(后来是警察找到了失车)。有些事情不要去动到佛法,你会很坦荡荡,不要为鸡毛蒜皮舍不得丢掉东西、舍不得什么,就要用佛法。佛法是用在利益众生、解除苦难,不是用在赚钱、不要失钱财,能够有舍心,掉了钱就掉了、掉了车子就掉了车子,要舍弃这种贪爱的心,这是一种修道。

很多学有为法的人不敢去承担一切的业力,自己本身的业,自己要去承担,然后承担之间,要修忍辱法。今天诵到「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在修行过程之间,就要修忍辱法,不管什么大小事情都以忍辱为主要的目的,修行也许事情发生就是在考你有没有耐性,谁知道是不是冤亲债主搞的鬼,或者菩萨在考你,你不要一急就痛快想发泄就发泄,心平气和,该怎么做就去做,不要有报负心、给他难看,大小事情或者家里发生什么事情就是要抱着这个心,你就心平气和。懂了道理,做不到就要修,修到了无学位才有解脱,什么事情都看的很平淡,谁知道事情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不知道,这样去做就对了。你知道本来就能够沉着应战,不会出皮漏,平常心去面对一切世间的每件事情的表相。

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不必学,我刚讲的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学的?要断烦恼不必学,因为你已经到了没有烦恼位,其它的神通变化,其它心清净、还有微细习气还没有灭,这些都要学的。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悟境是指对一切烦恼障没有了,达于已无所学之位,这是对烦恼障来讲,所知障还没有断,你要到七地灭尽了,证到第八菩萨位阿赖耶识转异熟识,你就有真正的静态的神通会发起,这些还有去体会。还有很多要去学的,只是在解脱道,你悟到无学。

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暖、顶、忍、四第一,这四加行心)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始者,每一波罗蜜都有一个方便法门,你都要能够去利用,用一切方便善巧方法,能够产生无漏智慧,而趋入见道位,小乘的见道是把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把它搞通了,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大乘佛法,菩萨道是以开悟为一个分野,就是入道,入道看到你的心,这里还不是真正的道,只是我的心地是这样,我的烦恼是这个样子,我的菩提自性是这样,把它搞清楚了,这是入见道位,还不是真的得到了见道位,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这里见道跟实际的能够做到的又不一样,二地以上为修道,到第八地菩萨、阿罗汉方可称无学道。

菩萨道是以修智能为主,初地有初地的智能,二地有二地的智慧,然后地地往上,到无学位,八地菩萨不动地时,他就有空观、空有不二的无相观、无愿观,就是心里面没有要什么,不必要祈求什么,逆来顺受,没有说要怎么样、怎么样,这种就证到三个三昧,七地圆满的时候证得这三三昧,就进入八地不动地,之后善慧地、法云地,到十地法云地时就有一些神通变化,他还没有跟如来地这些圣人的功夫那么好,起码在这里心地跟佛法已经有点神通变化,就可以讲无学位,真正无学位,严格讲起来只有到释迦牟尼佛这种境界,其它的如来九地以前、菩萨十地以前都还是多少要学,后面是学神通变化,前面是学断烦恼。所以,前者断烦恼障,后面这些圣人断所知障。所知障是第七意识对一切法的执着,对于一切世间修行的境界或者果报的现象的执着,都要把所知障断掉,这样才能真正回到自性如如不动。

密教的见道位,则指以始生净菩提心之位,生起清净的菩提心位时,才是见道位;菩提是指觉悟的心,觉悟我们心里面的起灭,心里面的起灭,有善的、恶的,如果还有邪心、邪见、害心等等的,这还不是真正的清净菩提心。密教来讲,你要有真正基础的见道位,其实已经是很高,不是像我们现在学了几个咒语,就说我在修密法,可以见虹光,搞了很多这些光明,有这些现象不见得就是得净菩提,净菩提是心清净了,没有汚染法,有这些才是见道位。讲起来密教的这种层次,其实很高,可惜现在密教有点变了,动不动就是为财、为名,为徒众能够升官发财、能够看风水,摆风水、干什么,好像这样就是密教,这根本都没有清净的菩提心,这根本称不到见道位。

以无漏智明白判断道理者,称为决择(决断简择),见道为决择之一部分,在密教里面以无漏智能够明白的判别道理,这个在显教来讲,菩萨就有这种智慧,哪个对、哪个不对,而且我一用这种心不去牵涉到对、错事情里面,我看了、听了,我能够判断对错,但是我不去罣碍这些,这就是见道位,你还有一个决择,就像我们无为里面有一个择灭无为跟非择灭无为,我喜欢的我不去灭它,不喜欢的暂时去灭它,先去灭这些不喜欢的,然后再来慢慢将这些喜欢、不喜欢都灭掉。非择灭无为是舍一切都不去选择好的、坏的,反正都把它进入无为观,不去执着这些。

每一个宗教,为什么都这么复杂呢?因为末法时期或者像法时期,有一些圣人他修证到以这个为主,他就创造一个道理,才有很多的法门出来,像《菩提道次地广论》,这些都是西藏密法里面,它又把佛法里面,分成他们自己修的一个层次,其实这个都脱离不了佛经这一套,你把所有佛经里面修行境界搞懂的话,《菩提道次地广论》这个密教方面的经典,它也脱离不了佛说的这些。禅宗智慧锐利善根的人,他更是直接从理体上去悟道,然后去观这个心,不让它执着一切相,慢慢就进入无为境界,这个是更锐利,你要讲法,没有什么次地,有次地就是还配合众生根基,来跟你讲第一阶段你要这么修,第二阶段你要这么修,第三阶段你要这么修。有时候我们看密教的加行,觉得很多时间、很多体力,但也有好处,有时候第一阶段修行,要拜十一万拜,在印度大觉寺看他们好像机械一样,拜得入定没有知觉,这么拜下去、起来都没有知觉,这个起码把身体练得很好,拜十一万拜还不够,第二阶段还要加三十万遍,总共四十一万拜,才可以入门去修佛理。

当然,没有说那一个法好不好,起码这些人的脑筋智慧不够要从肉体开始,如果你脑筋够、福德够,你潜意识也修过一些,今生不管练气功、练丹田,学打坐,或数习观你也可以成就十六种殊胜见解,从呼吸间、身体变化之间,进入心的喜忧,身的快乐、不快乐,再进入心的妄想,把你身体抛弃了,死亡一下,然后又把身体捉住,不让它死亡。这么学习了一趟的话,佛法离不开这些世间总总的身、息、心的变化。懂了以后,这个还没有破掉色身,这也跟前面的贤人的境界差不多。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教我们无上心法,起码把这个身体突破、然后再来用这个身体,来印证刚刚讲的这些宗派的理论,你也可以得到这些信行、法行、信解、见道等等所讲的内容,现在你要去了解。

5.身证─梵语 kaya-saksin,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盘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大毘婆沙论云:「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以无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说为身证。」

比九种圣人已经进步缩小两个,剩七个圣人之一(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又作身证那含,你身体证斯陀含是一返果,阿那含是不返果,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灭掉想、灭掉受。如果一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作用,没有忧喜苦乐这些感觉,没有胡思乱想的心,这个时候才要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不还果,居住在四禅上面的五净居天,五个不同修证境界不还果的圣者,灭得似涅盘法,得到好像是涅盘法,但不是真正的得涅盘,身得寂静乐之圣者,没有真正得到法乐的涅盘,还不是阿罗汉果。

证阿那含果,这里还是贤人,没有真正的证到涅盘解脱道,不能称为圣人。大毘婆沙论云:「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无为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尽无为、真如无为。这里讲的是圣人证到想受灭解脱,不再胡思乱想,不再受忧喜苦乐这些感情作用。「以无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因为心没有了,在身起的变化,没有一个心,在身非心;身力所起,身体所现这些身体的种种力量,身体有什么力量?也许有四禅天能飞、意生身的这些现象,这不是你的心所起来的,是故世尊说为身证,以身体所产生出来的一种一般人所没有的现象,叫做身证,是阿那含果,从这里我们学到阿那含在身体上有一很大的变化,在四禅天之上他就有五通,天眼通、宿命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在不返果,他已经比四禅天还要高一层。

经典上有说,五净居天这些不返果的圣人,连四禅天的天主都看不到他们在那里,照道理来讲,四禅天的天神,尤其是天主,他有天眼通,他都观不到五净居天在哪里,因为他们隐形不见,不随便起心动念就成无相,当然不易被观照到。就像我们在世间的阿罗汉,他随时在哪个圣地、哪一个清净的原野里面,都住在那里,我们一般人都看不到一样,甚至于在无形之中风水很好的山郊野外,有很多这些我们看不到的阿罗汉居住的圣地或者道场。我们看不到,同样的道理,天上的天神,到色界最高天时,也看不到这些圣人阿那含果所居住的五净居天到底是怎么样子?因为他们都是无形,不容易被看到,这是身证。七圣之一,但是他还是没有究竟,因为他只是证到不返果,还没证到阿罗汉果真正的位道,这里讲身证,也就是身体方面比较有一些神通异能现象起来。

6.家家─为梵语 kulamkula 之意译,系小乘圣者之名。为二十七贤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即指声闻四果中之一来向,已断欲界三、四品修惑,而于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或三生或二生,证极果,入涅盘,故称家家。其受生次数可别为二:(1)三生家家,谓断欲界三品修惑,既灭四生,犹余六品者。(2)二生家家,断欲界四品修惑,既灭五生,仍余五品者。若依受生之种类,则可分为:(1)天家家,谓于天趣受三或二生而证圆寂者。(2)人家家,于人趣受三或二生而证圆寂者。此外,又有不厌受生之平等家家与厌受生之不等家家等分别。

行后出生到天上时,今生在这一家,下一生又在另一家,后一生又在另一家,每一家都随缘而去;若出生来人间时,也是在张家、李家、王某家,这么家家里生,家家就是这个意思。小乘圣者之名,小乘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辟支佛,这都是小乘圣人。

如果须陀洹果他天上人间还要来七次,这一世灭时,须陀洹果他就升天,这是第一次,然后再来人间一次,先上再下一次,然后再上再下一次,再上再下一次,上要七次,来人间要七次,最后一世又在天上(五净居天)证得阿罗汉果,也有来人间证阿罗汉果的。人间有这个肉体,人间有这些烦恼痛苦,好修行,须陀洹果已经得到的话,七返最后要证得阿罗汉果,他上去天上在三禅天、四禅天也是这么来来去去好几次。

家家、三家家、四家家是指往返次数,在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或一生或二生,就能够证极果,三次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间的圣者,就能够证到极果,入涅盘的,称为家家;极果就是解脱道,不是像佛的极果,佛的极果是果地如来佛,这里只是讲小乘的解脱道,入涅盘,故称家家。依其受生天上、人间来回几次,来分别它,可分为两种:(1)三生家家,谓断欲界三品修惑,既灭四生,犹余六品者,灭掉了卵胎湿化种种四生,然后三品的修惑,九品里面灭掉三品,还有六品,最下面的把它灭掉了,中上、中中、中下、上上、上中、上下这上面六品还没有灭掉,这是三生家家。(2)二生家家,断欲界四品修惑,既灭五生,仍余五品者,四品灭掉,还有五品修惑还没有灭。

里依人间、天上最后生于何处成阿罗汉,可分为:(1)天家家,谓于天趣受三或二生而证圆寂者,天上去三次或者天上去二次就可以证到寂灭涅盘的,就是天家家。(2)人家家,你如果二生三生,中间还要来人间的,人间还是要来的,就是人家家,在于人趣受三或二生而证圆寂者的。此外,又有不厌受生之平等家家与厌受生之不等家家等分别。

刚讲的,你要证得解脱,一定要下生人间来证得,虽然升得天上,二生也好、三生也好,还是要下来人间,证得圆寂;现在到人间来证得圆寂,有的是不愿受生,不再来,不再来不是永远不来,是他短暂时间要在天上休息,享受天乐,以后要成佛,要回心向大行菩萨道,还是要再来。一种厌受生之不等家家等分别,有一种是不喜欢来受生的,有一种是不厌来受生的平等家家,不厌来受生的慢慢就成为菩萨,那讨厌再来人间受生、再学佛法的,那就是小乘的阿那含等等这一类的圣人。如果是一来果向或者一来果,他是升天以后再来人间一次,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这是斯陀含。声闻四果中的一来向,他升天到哪一家?下来人间到哪一家?一来向或一来果,就是在家家,都属于不返果或者向不返果之间迈进的这些行者、圣人。我们把修行的境界搞清楚以后,你就知道佛法讲了半天,结果天上的天搞不清楚,天上的果位也不知道去那里,搞得很迷糊。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一些,这样修行就比较有一个方向,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待续)

 (2004.06.26.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