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5.29.   9 讲(4)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三)、名词解释(续)

11.善根:

梵语 kuc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瞋、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我们天天在看经文、讲佛法,常常提到善心、善根,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善就是德行,就像我们守戒,戒清净的话,德行就高,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产生诸善法之根本,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善根?有的人善根具足,他很容易在今生发起修行的心。没有善根的,今生纵使做人,他也没有想要发菩提心或者要修行的心,这些都是没有善根的。有没有善根要回归到因果,有的人善心、善根具足,今生就很容易接触到修行,如果善根具足,在修行过程之间接触到佛法或者有打坐或修行他就很容易上路,没有善根的反而会讲一些破坏人家修行、阻碍人家修行的话,甚至于叫人家不要去做修行、打坐,甚至于吃素等等的这些行为,这样都是不具善根的人。

出家人比丘知善、知善根,能够出家本来就具足善根,能够了解什么叫做善,有这个知善、有善根,可以说是成就见、得正见。如果你没有善根、没有知善的心,你就没有办法成就正知、正见;所谓正知见,就是我们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事情的看法都是很正确的,不会有偏差。同样一件事情、一句话,有善根的、有正知见的,讲出来就非常的得体,没有其它的这些枝节的想法;如果是没有正知见的,他的看法都不一样,讲的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甚至于背道而驰的观念,这就没有正知见。

得善根的,于法得不坏净,法就是指世间的一切行为、心念头、观念等等的,有正知见就不会破坏我们要修净,要清净我们妄想习气的心,不坏净就能入于清净、正法中。所谓正法,除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以外,就是你本身要学解脱道,就叫做正法,如果在修行过程之间,有所执着某个境界,会感招诸天的果报,这就不是正法。学解脱道的就是正法,从心地法门入修的,就是正法。如果不是修涅盘解脱道的,对佛法来讲都不是正法,都是世间里面的法,我们常常讲以佛的三法印来检定某个人说法是不是合于正法。

世尊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所说的法属于这三法印,才能称为正法。虽然这里讲善根,但是从善根导入正知见,不坏清净法,最后一定要修正法,佛法从行善开始,这还不算正法,打坐中间有种种的境界,如果执着就不能算是正法,能够对一切境界抱着无所有、不可得的心,这样地地往上升,你今生就能够得到成就,最重要就是进入修心的状态。我们要知道能够控制我们的心,转我们不正常的心意念,甚至于有邪念生起,我们都要能警觉来对峙,不让它继续思想、发作下去,这样就是在修我们的心地,让它清净。    到最后对一切法都不去执着它,这样就能够在今生得到解脱的知见,也就是在修正法。

没有善根就没有正知见,就进不了清净的心,就得不到正法。善根就是因,能够修得正法,今生能够得到解脱,这是果;善根,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无贪、无瞋、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贪、瞋、痴,如何做到无贪、无瞋、无痴?这就是我们要打坐、修行,用觉知观照我们的心,对一切法执着,烦恼心念生起时,甚至于对人事物产生贪、瞋、痴等等现象的时候,能够警觉,把它转过来。无贪、无瞋、无痴是一个果,为三善根之体,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就是要找出这个空体,把以前所熏习的贪、瞋、痴断掉,找回我们的空体;无贪、无瞋、无痴也可以说是三个善根,佛教讲贪、瞋、痴是三毒,让我们一直轮回在六道里面。今生开始学打坐、观心,调理就是要断掉贪、瞋、痴,要学无贪、无瞋、无痴,这就是三个善根,当然还有很多其它心病,其实这三个是最根本,一切法都是从贪、瞋、痴起来的,你能够控制贪、瞋、痴得到无贪、无瞋、无痴的话,你就已经得到善根之体了。我们懂得善根,就是开始学佛法的一个基本,没有善根起不了想学佛法的心,起不了要做善事,甚至于要打坐、修行等等的心都起不了。

 

12.一念净信:

指一念之清净信心,意即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与自身中本有之佛性清净无有染污,信诸佛之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等。凡此等之清净信心,均称为一念净信。

一念净信,指一念之清净信心。念头有很多,但是看到《金刚经》能够产生一念净信者,也就是说从心里面产生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对《金刚经》所说义理都不会抱着怀疑的心,能够从内心里面清净的产生信心,当然就没有第二念、没有其它的念,这就是一念清净。一念净信也就是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一切诸佛都从般若波罗蜜里面产生出来的。般若波罗蜜意谓用智慧度到彼岸,何谓智慧?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是般若智慧的内涵,知道一切烦恼无所有,一切修行的境界不可得,这样来观修行过程之间的现象,你最后就能够证得佛心,如此一个佛就产生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所以殊胜,就是教人家成佛的,跟世间禅定刚好是背道而驰,面对世间禅中产生什么现象,你就要把它放下,不要执着它,这样才能够地地高升,才能够摆脱境界的因缘牵扯,不会受感召出生到哪一天去。这样你用般若波罗蜜智,你可以跟我们自身中原有的佛性,它本来就无有汚染,你要一念生清净,佛也是有一个清净无染的心,诸佛已经清净了,但我本身也有一个佛性,本身也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也是跟佛一样的,只是现在我的妄想、习气、心病还有很多,蒙蔽了我们的佛性,我们就要摆脱这些妄想念、执着,让我们的佛性显现出来,你也要信仰我本身也有这种佛性。

另外,一念净信,净信诸佛的佛性本来就是平等无二,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时候说:「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执着耳。」如果你不去妄想、执着,你跟佛的自性本来就一样平等无二,我们知道就要好好去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观心里面的一切妄想执着,把它放下,你就有自在清净的心,它跟佛衪们的清净心没有两样,你也可以净信这个道理,此佛性道理是一样的。另外,还可以一念净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金刚经》里面讲的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你执着有六道众生,有一个六道众生的存在,你就是入有相,天、人、阿修罗、畜牲道、恶鬼道、地狱道等众生相。不管哪一道的众生,我们对它做什么或者现前在我们心中,我们都要观无所有,没有这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在这一品跟上一品世尊告诉我们的,不要执着四相,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六道众生观成无相,就不会跟它们互相牵扯,有牵扯永远都有轮回,互相心缘心,就没有办法解脱。要观众生都是没有,你说我在行菩萨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度了无量无边无数众生,无一众生可度。」如果有一众生可度,你就住有相,有相我要来度他,常常有这个心,你就没有办法自我解脱,我们在行菩萨道,有众生要可度,但是在能度、不度之间不要去罣碍,要能随缘,能度就度,不能度暂时放下,不要一念要摄受他,一念要让他能马上有转境,这样你反而就执着有相,反而就没有去掉众生相,这样就没有办法自我解脱。行菩萨道,先自利再利他,利他不行时,就要先观空,没有一众生可度,度不是一下子能度就度,要随缘、观因缘。这句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你执着众生、跟有相的心,这是《金刚经》一直在告诉我们的:要离四相,若能这样,你就能够自在。众生相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一念净信,也应该净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

很多人,说我成佛根本无望,这样是妄自非薄,但是有的人却是着魔了,说他是佛、什么菩萨,根本不知道修行是在修什么,我们是相信未来会成佛,但是也不能够迷失的认为我现在已经成佛了、我很了不起了。我们懂得经文,佛是什么境界,你没有那个境界,但是您却可以一生一世的永远这样修下去,到最后一定可以成佛。上面这些都是在一念净信之间产生的观念,凡此等之清净信心,均称一念净信。

 

13.福德:

福者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德者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

福德,在《金刚经》里面出现很多次,有善根就会去做无量的福德,做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就是未来能够成就佛道。现在所做的福德,要观空,不要执着福德,《阿弥陀经》也说了,如果以少量福德,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往生西方也是要广积福德。

福者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尤其是布施方面的去帮助别人,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你做了善行是个因,得到一切善行的果就是福、利,福是偏重于有一个利可以得的;德,偏向于我们修行的心、持戒的心,德者于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出家男女、在家居士男女这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意指你没有修证,说你修证多高多高而产生慢心),优婆塞心怀我慢(别人不行,我就比别人行,这样产生慢心),优婆夷(居士身的女居士)比较不容易产生信心,心里面有不信的这种障碍,出家人有一份优越的心我能够出家,但是出家没有实证,反而从心里面产生我慢心。在家居士虽有一点智慧,却变成对出家众、对一般众生不恭敬的慢心。优婆夷,心比较不具足善根,常常会怀着不信的心生起,这都是福德或德比较欠缺的。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

这四众如果不能回光返照,看自己的心态,看到自己的过错,那你就会破坏戒律,戒律有所缺漏。如果少福德,不具福德者,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一乘佛法,都在讲解脱道、佛道的。你如果有增上慢、我慢或者对佛法不信,就是少有善根者,善根太少,不能够去修持一乘佛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要教你成佛的一部经,你福德不够,就看不到《金刚经》。能够读《金刚经》,而不会产生怀疑心,这样就是福德具足,《金刚经》里面也一直在讲,一念生净信者,不会怀疑的,当然其果报不可思议,《金刚经》也说果报是不可思议。有善根的读到《金刚经》就很欢喜,然后学习能够成佛;如果有业障的,于先世罪业应坠恶道(畜牲道、恶鬼道、地狱道),让你以前所造的业,今生虽然还没有受报,可能要坠落到畜牲道,你读到《金刚经》会受人家轻贱,也就是阻碍你、污辱你,在行为上、语言上处处的刁难你,你读诵《金刚经》碰到这种事情,马上就要想到,经典上有讲,读诵《金刚经》者若先世罪业应坠恶道,今生读诵金刚经就会受人的轻贱、轻视,贱踏你,不管是在语言、行为让你难看。你知后就要忍耐,努力的再诵《金刚经》,多做善事、多回向,这样你也可以慢慢的把要坠落到下三道的因把它转移。福德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你要学一乘佛法的根本,从善根到积福德,才能够受教于一切的佛法,这是连贯的。

 

14.法相:

法相者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唯识宗之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有时法相系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法,是代表一切法的形相,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属于法,起心动念之间也是法,法是概括一切有为之相。法相,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本质,就是根本基础的一个体,这个体是一个空的,从空才能产生一个有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有体才有相,法相从体之间生起一切法。唯识家之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法相有无量无边的,故又称法相宗。唯识本来就在讲心,识就是心,唯就是讲空,识就是讲心,是为有,唯者讲空遮于有。唯识宗,因为要讲心、讲一切法,它的名相就很多。

如果你还不到一个境界,你去搞这个法相宗,了解很多的名相,但是,没有实际的体悟时,会觉得很辛苦。大部份修行人,刚开始修都是要清净自性,不要去执着一切的法相,念头、影像都要放下,只有一念清净,保持一个觉知的心,这样是修行要解脱的第一关。普通进入唯识、法相的范畴,大概要进入心用,进入要神通变化的境界。

我们说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什么识摆在最后?从身体色相开始修,修到内心的感情领纳作用,七情六欲控制,修到妄想不再乱起,这样心才净,心净才进入到行阴区宇里面,就可以看到脑筋里面观到跟众生之间的因缘果报,就能够开发出宿命通,原则上不能够胡思乱想,才能够进入到观心里面非常微细的各种跟众生之间的关系。这个你也要超越,如果你不能够超越,你跟众生因缘还是互相牵扯,没有办法断尽。到最后识阴,就是看你自己的心,要成就也是要了解自心、要神通变化也是从这个心起。

要先解脱,就观一切识不真实,这识会变化,在识阴魔境里面,很多神通变化就会起来,变化你不让它变化,就摆脱自性,依心转化成一切相,这样你才能够解脱,回到自性清净的本来面目,色、受、想、行、识这五阴能够完全超越。五蕴灭尽,终归无可得,就是回到我们自性清净的佛性。那时候,你要再回过来,用这个心成就一切法、成就一切菩萨道,那就能够很自在的现起它的功用。

有为法都是法相,但是以无为法为根本,无为法可以说自利,能够清净自心,不随一切境、一切缘来动心,这样五蕴灭尽以后,你才能够利用这个心、这个空体,产生一切像诸佛、菩萨一样的神通变化。

法相,包括一切有为、无为,都是属于法,它们各有一个相,这个相离不开有一个体相、有一个有为的意相,这包括世间一切都是法相,另一个跟法相很相像,但范围比较窄一点的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们众生各个果报所归于哪一界,就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牲、恶鬼、地狱这十个法界,你是属于哪一个法界,就从你的心里面可以看出来。今生你可以在这十法界里面去找到一个归向,要归于哪一法界,有这种原动力,你就会朝着这个去努力。譬如你要归于菩萨、要朝菩萨道前进,菩萨是能够自利利他;佛,除了自利利他以外,还是具足觉行圆满,觉悟一切法跟自己做到了行为清净无碍,衪能够觉行圆满。菩萨自觉自利,再用他的智慧来帮助别人也能够解脱,达自利利他,这是根本要成佛的一个基础。

法相总归一句话,就是世间里面一切相,有形、无形的、心意念都包括在内,都属于法相,如果法相不起,那只有一个空,就是空相,有相本体也是空。有时法相指真如、实相,这已经到高层次的说法,一切心会依各个境界现出它的真如功用,譬如我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这是根真如体产生它的功用,被你看的色相、物质形像,被你听的声音…等,这就是六尘,六尘真如,它会现出它的如其本来的影像。你打坐之间,刚刚讲五根、六尘,产生六识,那是一般凡夫的功能,它也具足。我们修行的人,有打坐境界,各个层次之间都依它的真如现起一切相,所现的相就是法相,能够观自己的心起、心灭,能够观到发光,起什么光─黄色光、白色光、哪一种光?或者能够产生身体的气,这些都是真如所现的一切相,甚至于能够面境如如不动的一个体,进入一境性之间,那也是真如所现的一个境。甚至于起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之真如相,再往上走八背舍、九处地定、十遍一切处(所有的光,它都能够遍一切处)。有的光只有在自己的身体,有的光只能在有限的天,有的光可以遍十方虚空,这跟我们心量都有关系,遍一切处是讲一切光的颜色,你可以让它无所不到的遍一切处,这些都是真如所现的一种功能。如果你对诸法能够解脱,你就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这也是三三昧的真如所现的境,刚刚讲的这些修行的现象,都是属于法相。

法相都属于真如反映的一种现象,也就是实相,实相,是空真如面对一切因缘,所产生的那个相,就是实相,实相也是非相,你不要执着它,看它不是相,这样才能够超越。要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所谓的实相。

「法相」与「法性」同义,要生起一切法,法都有它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法性,产生声音─声尘,就有一定产生声音的那个自性,所产生的声音就是它的法性,它的法性就产生法尘,法相就是声音,从性产生相,性是因缘才产生自性,没有因缘就没有自性,自性就能产生法相,这一连串的功能,相信大家都有点概念。

 

 ()经文大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把原经文用白话文来解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尊者白佛言(白指告白、对上来说话):「世尊!颇有甚多众生,当有机缘得闻世尊刚才这样的言说与章句,他们的心中能生起实际的信仰不?」为什么佛说的法、经典,在未来世或者是在当时有人会有不相信的?我们常在讲的无碍智,那是一回事情,诸佛、菩萨他们对佛所说的话,都会不打折扣的相信。但对于不具善根的人,他听到释迦牟尼佛嘴巴所讲的话或者后来的经典,真的能够产生起信仰的心吗?这些都跟有无善根,以前有没有积福德有关系。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佛陀告诉须菩提尊者说:「须菩提!你不要作这样的说法,问说众生得闻如来这样的言说章句,能不能产生实际信仰!」世尊先告诉他不要这样讲,再下来才把他能够产生信心的人,他的因,是做了什么?把它显现出来,因为佛法说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因果,你问世尊为什么衪所说的言说章句,有的人不会产生信仰,有信心危机,不相信呢?这其实跟因果有关系,所以世尊回答说:「如来我灭度入无余依涅盘,在入灭五百年后,是值像法时期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清净戒而勤修福业者,即能一阅读此章句后,产生无量的信心。如果你不是持戒清净也不去积福德,你当然五百年以后,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期过了,读到这些章句就产生不了信心。如果我们今生能够持戒清净并且广积福德,当然一读到《金刚经》的章句,你就产生无量的信心,并对此文句认为有实际无量智慧与功德在。须菩提!当知这个产生信心的人,他从无始劫来已不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处种植诸善根,此人已于无量千万佛所,早种植诸善根了。所以你今天才能够读到《金刚经》,而且读完了就非常相信《金刚经》里面的语句,不会产生信心危机。那不是只有你拜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你已经在无始劫以来亲近过千万亿佛,所以看到《金刚经》就能够接受,心生欢喜。

那你要问,过去才一千佛出现过,现在贤刼,才四个佛出现,总共才一千零四个佛,那我怎么有千万亿佛可供养,种诸善根?我们思维常局限在这个娑婆世界,其实在这个之前、之前,你在哪一个世界都待过,那个世界灭了,又感招到另一个世界,今生又感招到娑婆世界来,这中间来来去去,其实已供养千万亿佛了。现在看到《金刚经》才能够产生欢喜心、起坚定的信仰,就是说已经在过去无量劫的时空之间去亲近千万亿个佛,才有这个功德。如果今生才开始起善根、开始修行,那接触不了《金刚经》,这些都是跟因果有关,大家要能够了解。因有此因缘,才能一见此经文、章句,即能产生信心不疑。当他们听闻到此等章句,即能在心中于一念顷生起清净信仰者,不会抱着怀疑心。」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 法,不应取非法。」

须菩提!如来对于此种人皆悉知悉见,是因为此等众生,已得如是无量无边之福德。释迦牟尼佛不管在世或者已经入灭,十方虚空一切众生都在衪心中,大家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在衪心中,当然衪都知道,好的,当然是好,不好的,衪也能够自在无碍。因为,大家的心,如来都悉知悉见,能够对《金刚经》这些章句产生无量信心的,是诸众生已经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什么呢?因此等众生已能悟得要离四相,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没有一个我,住在世间不要以我、标榜有一个我,这样你就没有人、没有对立的人、也没有对立的众生,这样人、众生相就没有。对于今生要活多久,不去追逐长寿,对于寿者相,我们要了解已悟到解脱的人,他不再执着寿命多长,就不怕生死,真正学佛法的人,他有生之年几十岁,缘尽了,该入灭就入灭,他不像仙人要活几千万亿岁,不像仙道的要做十种仙,不管是吃地上的某些物质可以长寿或者吃药物,或者吃某种物质能够延年益寿的。或者修打坐,光靠人的口水就能够使身体改变气机,气脉通顺也能够活了几千万岁。这些寿命要之即有尽,不管几千万亿岁到最后都要死亡,这是人跟仙的层次,总是要死亡。如果你感招天上的天寿,那个寿命都很长,最高可以达五百三十七兆六千亿多年,那你有这些寿者相,天寿尽了还是要再轮回,去掉我相之外,没有人相、众生相,对于自己所修证的这些寿命概念,也要去掉,这样你就不惧生死、不爱涅盘,一直在六道众生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就是修菩萨道的人,悟道以后就是这个样子。

得无四相后即能知一切法是无所谓法相,亦无所谓非法相,是名为法相。这一个三段式的说法,「法相者,即非法相,是为法相」,要了解,我们看一个法相,一切有形有相的、一切心意念或者一切内心所现的影像等等的,就是一切法相(),你把它看成非法相,不是一个法相(),要怎么做?就是不接纳它,把它空掉,那就是成就一个非法相,能够做到这样那就是法相(假有、中道观)

般人所现的一切法相(),都执着它为真,就是没有做到非法相(),没有客观的去看那个心、法相,你就会执着,这样就没有做到非法相(),非法相能做到这个时候才叫做法相(假有)。这三段就跟你修行功夫有关,法相者(),即是非相(观空),是为法相(假有、不黏),你把这三段说法用在哪一句话,都能够通用,而且能够了解、做到,那你就悟道了。你把它用取代法,譬如一个人駡你,你说駡人的话(有相),不是駡人的话(),是为駡人的话(假有、不黏、无执);意指,这句一般人听了会生气駡人的话,是一个法相(有相),在我听起来不痛不痒好像不是在駡人(空、无相),我能心平气和,所以看成这个非駡人的话不是一个话,这是非駡人的话(假有、不黏),这样你就真正做到解脱了。不会因为这句駡人的话来影响你的心理,这样这一句駡人的话就变成一个客观的、没有发挥功用的一句话(空、无),这也就是真正駡人的话(假有、不实)

法相者,即非法相,是为法相。」这三段式的说法,跟你修证之间能不能从你对一切法相的执着把它抽离出来,如果能够抽离就是你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生相,能够做到这样,你就能够观:一切法相,即非法相,是为法相。虽然它最后一句话是为法相没有说出来,胆也包含了第三句的意思。《金刚经》说世界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有相),即非一合相(空观),是为一合相(假有、无执),这也是三段式的说法。

此等众生,若心去取其法相,如果你做不到观其非法相,那就是你心去取那个法相,就会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进一步讲清楚一点,此等众生若取法相,刚刚叫你不要去取那个法相,现在你真的取那个法相,当然即已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你心里面还有习气、毛病,真正去执取那个法相,就会生起有一个我在(我见),有一个对立的人相在(法见),有一个跟你业缘互相牵扯的众生在,就有人相、众生相(法相、非假有)。如果对你自己来讲,修行的境界你看不开就有寿者相,当然你看不开它们,四相都全部俱在。因此等众生取诸法相,当然就着四相。

反而言之,若此等众生,有生起一心不取非法相(空观),亦即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实有相)。刚刚我们说法相,要看成非法相,是为法相,现在法相你去执取它,一执取就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反之,现在你执取非法相,把它看成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就是要离,离相就看成非法相,看成非法相是修行一个必然过程,没有做到以前,你要执着一个非法相,还有这个心,我要把它看成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四相,你要用心的去离这四相,代表你也要离这四相,离这四相的心很强的话,代表你也有另一种执着,所以不应取非法相(空相),也就是执空这个心态也不对。

但是修行过程之间,你一定要有这个有、空、假有的修证过程,你一定从有相()间要能摆脱一切相(),就要否定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否定差到不多时,你才有定力生起,才能够得解脱知见。等到你证到解脱知见,就不要有一个非法相(空执),那种很强的观念存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重要成佛的过程的修证。

总结一句话,此等众生若取法相(执有)、若不取法相(执空),都是执着有此四相;取法相,就是观有这四相,不取法相,就是要摆脱它入非法相(空观),但是这样也是另一种执着非相、空。所以是诸众生,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取法,我们当然不要去做,不取非法,就是非法相(空观),也不要太强去执着空观,但是此过程是要去经过磨练。

刚刚讲过,你不去摆脱四相,就做不到解脱,做到了以后,就不要去取非法相(空执),让它自然的这样,四相不去执着它,不即不离(假有存在),对一切相能不即、不离,在过程之间要做到非法相,有两个境界、层次,一个是先相应(有相),然后慢慢学习我不要有相(),要观一切相非法相(空观),你就要做到不相应(无黏),能够做到不相应,你再回过来相应,相应但对一切法又不执着(中道),这过程之间有相应、不相应再相应,这种心态会存在,这样就是无法可取,无法可不取,我们能够面对一切境如如不动,让一切相自起又自灭。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众生有此等认知后,以是法义故,如来我常常说,你们诸比丘等,要能确实知道我所说的法,有时我虽有所言说、权宜设施而说,也是要让你等比丘知道我真正的意思。我有所说法时,就譬如说是给你等一只筏,此筏现阶段是要使你等能渡到彼岸的。等你等依此筏渡到彼岸后,即要将此筏舍弃下岸。现在所讲的佛法,就用筏来譬喻法者,你们应能懂得,现在这条河,你要从这边渡到那边去,我现在给你一竹筏,你坐在上面,你渡到对岸去,渡到对岸去你就要下来。现在你执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给你一个筏,要你离四相,你能离四相渡到对岸去了,你就要下船。然后再搭另外一条船,本来你观四相为非法相(空),要回过来,再另外找一条船渡到对岸去,不取非法相(假有观),这样你才能够知道,那一阶段要用哪一个法渡到对岸,这样就能够很清楚地修行。

不是永远都是利用一个竹筏,用完了,舍不得丢掉,一定要渡哪一条河,就要用哪一只竹筏渡到彼岸去,渡过去以后就要舍弃,然后再换一只船再渡到彼岸。因你等已依此法而证得、悟道了,就不要抓住此法不放,那就不究竟了。要离四相,离了四相以后,就不要再执着要离这四相,再观一切法相是非法相,能够做到观一切非相以后,就不要再观一切法都是非法相,这样才是法相(假有观)。

另言之,你等是心有病时,如来我教你们一法(筏),当用后能渡到彼岸,就要将此法(茷)舍弃。连如来我所说的正法,都是用在修行过程中,要用即用,要用能用,用后已渡到彼岸,要将此法(茷)舍弃,要能抱着这种心态。正法都要能用即用,用后即舍,那何况是非法呢?每一正法、解脱道、空观都要用在面对境界时,我已经能做到了,这个空、解脱也要放下,连正法都是这样做,何况是非法呢?非法更是要舍,我们短时间去藉用一下子非法,但当能够度过去了,那这个法也要放下。

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所学到的一句话,用在我的生活、烦恼时,当能够度过去了,能够做得很好,就不一定要再用这句话。你说我现在要修空观,空一切相,观一切四相都没有了、观一切心意念都没有了,那你已经可以解脱了,就不一定要观一切相都是空、观一切念头都是没有,你就可以回来观这个心意念、观一切相,你有客观的心去对这一切相,就不必一定要把它空一切相,正法都是要能用能舍,何况是非法呢!非法更是要舍弃,连正法都要舍,何况非法呢!我们说非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或者不是真正要求解脱道的法,那你在世间禅定所修的一切功用行,所证到的一切境界,都是不究竟,都可以说是非法,那非法你要懂一下、认识一下,到最后也是要赶快抛弃,才能够往前迈进,修佛法都要有这种认知。经文解释到此为止。

 

()如何依本经文修行

1.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一段话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对于佛陀所说的法,能不能产生实信?这不是说我要信就能信,我不信就不信,这是存在着因果的问题。有些人一生不能够听到一尊佛的名号,更何况去接触到经典。古人修行为一言半句,有时得舍身闻法,佛法难闻,你有那个善根,甚至于为了求法,牺牲我的肉体,我都愿意,就像二祖神光大师还没有悟道前,碰到达摩祖师断臂求法一样。

再举雪山八句而言,经典上有记载,有一雪山童子(婆罗门)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王化现为容貌可怖的罗剎鬼,欲勘验童子,就想了一句过去佛所宣说之偈语:上半句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有修行的人,一听马上就可以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何谓行?众生因缘牵扯的行阴心是无常,我们内心里面一切的因缘所起的念头,也都是无常的,我们难免随时随地会感招虚空之间,或者其它众生心意念这些因缘,起起灭灭都是生灭法,生灭法,经过你的觉知产生觉受,忧喜苦乐的感受,然后你把它空掉,就像刚刚讲的离四相,是法相(有),非法相地离此四相(空),然后再把它看成是法相(假有观),这种过程之间就是生灭法,有的人学到马上就懂了。

雪山童子一听到这两句话,就心生欢喜,为什么会欢喜?因为雪山童子,已经修了好久好久的菩萨道,所以听了这两句话就欢喜,此是他有无碍智,一听就认为是正法,你说这法是从玉皇大帝口中讲出来的,为什么他会相信他?这不在于讲的人,而是在于那一句话的内容,就像《楞严经》,胡适先生他在研究《楞严经》是怎么进来中国的,没有人翻译,也见不得进来记录,怎么会冒出一部《楞严经》进来?但是你真正修大乘菩萨道的,你去读这个经典,就知道里面讲的都是正法、都是确实的修证过程。罗刹怎么会讲出这种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不管是谁讲出来,真正的佛法,就是佛法。

雪山童子一听,就知道这是正法,要求罗剎告知后半偈;但是,这个罗剎鬼故意要刁难他,就说要听这后半偈,你就要让我吃你的肉、跟啃你的骨头,我才要告诉你。雪山童子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心起心灭、所感知的一切因缘法,能够在经过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之时,都没有六结使的毛病、执着,这生灭法没有了,就像刚刚傅同学讲的,我在讲经说法,她听是听到了,但是听到了就溜过去,跳过去就跳过,你要想去记下来就觉得很痛苦,起心动念想要多做一个动作就很痛苦,这就是生灭已经没有了,这时就这样听,听完就放下了,也不要想这是怎么样,这是动静根觉空灭的境界,已经不要在那里产生觉受、产生喜爱、厌恶等等的观念都没有了,空掉以后,我听是听了、过去也过了,这种生灭法都没有的时候,寂灭为乐,无执、无取诸法,是为无上寂灭、快乐。

应缘最重要是觉受,我们听是听到了,从内心听到这句话,产生忧喜苦乐的感觉,才会去执着好不好,然后采取行动,这些是我们凡夫的现象,我们没有这样的修证,就会有这毛病;我听是听了,听过去就过去了,这就是生灭灭已,那你能这样自在无碍的住寂灭,这种寂灭是最快乐的。一句话进来我耳朵听到了,然后了解了,然后又过去了,这就是寂静,寂寂然的去面对那个境,然后自然的没有好恶想,这就是最快乐的。

雪山童子听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四句话就非常的欢喜,就赶紧把这四句偈写在岩壁、树干等处,他已经修到有神通力,就用手指把这四句偈写在石壁、树干上,以留存给后人知道,因为菩萨常常想的都是别人,自己虽然已经闻到了这四句偈,但是因为即将死亡(答应人家要给人家吃他的肉、啃他骨头),我既然已经闻到了这四句偈,也要留给后人,使后人能得知,依之而修。继而从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要舍身于罗剎。其时,罗剎即现出帝释身形,变出他本是玉皇大帝的身,自空中安接童子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此童子(指没有结过婚的、清净的修行人,没有男女关系的清净修行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子身)者即是释迦牟尼佛某世的前身,修菩萨行的。

我们从这一段公案可以了解,释迦牟尼佛一直都是在舍弃、布施衪的肉体,有时候舍身喂虎,有时候为了求法捐躯,这个肉体衪看的很透,对这个色身的执着看得很透,衪了解这个肉体是假的,如果能够悟道或者学得一言、半偈,死后马上可以再出生,出生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就是没有寿者相,如果你有寿者相,你被吃掉以后又要投胎又要怎么样、怎么样,要再想这些就有寿者相,就没有自在。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常常在舍身,而且好像都很自在,就是因为衪没有寿者相。我们修行到天界,哪一天的寿命有多长,我看的开,要你现在肉体的寿命你能不能终结、看的开,那才是真正看破寿者相的境界。这一段话(四句偈)很重要,因为释迦牟尼佛以此因缘超越了十二劫(一劫以一万六千八百年),这中间还有什么其它因缘造成衪比弥勒菩萨及早成就佛道。劫在各个经典的记载都不一样,有的经云从人寿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从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中间人寿一增一减期间称为一劫。有的人说法又不一样,每个地方的经典都讲的不一样。这个十二劫到底是什么劫,这数量还是无法明确说明。但是弥勒菩萨慢了释迦牟尼佛大概五亿多年(35劫)才成佛,这关键就在这里。

为何童子仙人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能产生实信,因有前世所修之福德,有无量无边之福德故,一听正法即能信受。有些人一看善书就把它当佛经来读,但观其义理不是佛教正法,是后来有心人胡乱编串一些文句来混淆视听,有的更离谱的按上「如是我闻,一时…。」很像是佛所说的经文。有的是没有这句话,那还保持它原来不是佛经的味道,譬如北港妈祖,也有一部妈祖的经,当然它没有按上「如是我闻,一时…。」当然它是在讲妈祖以前的一些劝人为善的文句等,对于一些真正的佛经典,有正知见的人一看就知道真假,当然现在很多大藏经里面书写的经,不一见得全是释迦牟尼讲的,像高王观音经看起来就是怪怪的一部经,不知道是哪一个人故意要去编写一些经文,这些我们要待了解,尽量不要去接触到这种不是佛经的经文。如果真正的佛经里面也有一些解脱道的、世间禅定的、欲界行善的,这种德行是三不等的,要看你的境界在哪里,我们要善于分别。

又如前世我们熏习过的佛法,今生会一见如故,产生喜爱心,如果你过去已经超越这些小乘佛法的境界,然后熏习方等经、大般若经典,你今生再来人间,你会喜爱这些方等经或是大乘佛法讲般若智慧的经,这是你种在你脑筋里面的因,今生所现的结果,就是你前生或者前哪几生所种的因,你也可以这么去了解。你不能以今生所喜爱的经典,排斥还走在后面小乘修行者所喜爱的阿含经典,或者其它小乘的经典,说他没有大乘菩萨的种性?还在学那些?你以前也是学过了,也是走过来了,他们不可能跳跃那个阶段,他们还在学那个,你要让他们学那些,因为他们一看那些就欢喜,喜欢持戒清净、修自我解脱,不能说他不对,因为他还没有大乘种性,你要他来学大乘经、般若经之类会导致他心慌意乱,他还没有那种智慧。修行人懂了这些观念就要互相尊重,不要去毁谤你以前所走过路的这些修行人。什么根器,你会喜欢什么经典,哪个道场传什么法都是相契合根器的人来参加,不可能所有不同根器的人,都可以在一个道场里学习的。

有人前世修外道法(世间禅定),若无善因缘,还是喜欢修一些外道法,在人的层次修气功、修仙道、或喜爱符咒之类的,这就是因果的道理,你前一世有修气功,又没有接触到佛法,这一世再出生做人,还是喜欢修气功,而且一打坐气就来。你修仙道的气也很旺。有的喜爱符咒,那你前世是这样,这一世也是这样的。一个佛弟子今生不迷于外道法或邪法等,一看此等法就不以为然,不应该这么去做,更不会去想修练它,避之远远的,当然我们学瑜珈、学丹田成形的培养,其实这些也就是跟气功一样的,甚至于跟仙道的道理没有两样的,但是我们修是没有追逐要成仙或是长寿这种观念去修,我只要把身体的丹田培养起来,能够进入心的状态来修心,我们可以假藉这个非法,假藉它来用于修身,用完了要舍,我知道我是要修心,但是修心也要假藉这个身体,身体有气,我要藉气来修心,我们要有这些正知见。

另外,我们要助印善书、经典,也要注意是否真的是佛经,才能去助印,不然有一些真的是伪经、邪经,虽然号称是经,不是真正的佛说经典,这样你就出钱去印经书,你认为印书功德很好是法布施,自己不会讲,帮人家助印经书总是好的,但它不是真正的经典,如果它是毁灭大众的慧命,那你也是在帮忙造恶业,这恶的业你也有份,所以助印经典也要特别小心,不是说拿钱去助印就是好的,有时候印些不三、不四的书,有时还要害人慧命,真是造业于无知中。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为什么有的众生一听到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他就能产生实信,第一个就是因果,就是你以前就已经种了很多的善因,你听到了真正的佛法就深信不疑。如果是外道的、没有善根的、不能修解脱道的,看到佛经他就会起怀疑,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因为他的智慧不够,不能够认知这句话的真实义,因而有对不对的妄想。如果你智慧够的话,《金刚经》拿起来读,慢慢将这句话意会为这样讲、那样讲,当然你在诵之间一年、两、三年难免这种智慧会愈来愈高,今年所体会跟明年、后年所体会的都会不一样,因为你的智慧在增长,当下了解好像很粗浅,但是愈来就愈深,道理越懂就越深,这层次确实是有不同的。你能够有善因在前,读到《金刚经》里面言说章句,你当然都不会怀疑。这一段在告诉我们,你如果很喜欢读《金刚经》,而且看了这些经典不会起怀疑心,那你就已经有很好善根、有很大的福德,你就像后面所讲的,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一段我们下次再讲,今天就上到这里为止。

(2004.05.29.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