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0
4.05.07.   9 讲(1)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前言

于上()品世尊提出如理实见之菩提道修行法门要点,即说应观一切法、一切相,皆是虚妄。这样对境能不执为有,对心法能视为实无,如此能做到「见诸相非相,即能见如来」。这种修证方法,对于一般修世间禅定行者,或是修有为诸法者,要他们如此来做,一定会产生信心危机,会很不以然的。纵使当时经世尊亲自所说的经文,阿难尊者所亲闻,须菩提尊者所问答,且与会大众又有无碍智,听世尊所说而不会起疑惑心。

本品中须菩提尊者提出担心的疑问,世尊说此大法于正法五百岁后,若有人得闻是经章句,能生实信不?正法住世五百岁后,进入像法时期之时,有实修实证者日少,在自行修行或有未证师父的指导下,见《金刚经》中此种说法,能生实信吗?当然这信与不信都要回归到基本面---因果关系,世尊说若有人读《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语句,能产生信心者,此人是大乘种性,已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持戒修福,福德无量,所以才能一听到或读到此句话,能有无碍智,产生深信不疑的念头,并能真正地用在修行上。

菩提道修行过程离不开绝四相(空四相)、离四相、不住四相,如此就能避免众生颠倒因、世界颠倒因的因缘成为果,也就能得自在解脱。所以世尊在此品中,又重复提出无复有四相,对于四相要观成非法相亦无非法相,要能不应取法,要能不应取非法,若着相、离相都不是真正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今天讲《金刚经》第六品的,在第五品中释迦牟尼佛提出修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要能离四相,要去掉我相这是最根本的,如果修行不能去掉我相,那你就会跟人、众生结些善恶因缘,就会有这些果报,这就是众生颠倒因。你修行之间如果不能离开寿者相,好的感招天上,坏的你很在意生死,人的寿命都是有一定的,如果看不开,很执着这个肉身的不入灭,这也是一种没有涅盘的修证,就执着、害怕生死,如果你修行都很不错有天界的境界,感招天寿久远,但是没有学到解脱知见,不能离四相,到最后升天以后,天寿尽还是要照常轮回,菩萨就是要离这四相。现在须菩提尊者听完以后,他就提出问题来了。现在我们先看前言,于第五品如来提出如理实见之菩提道修行法门要点,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祂提出一个观念,不能把身相看成是身相,如来问说:能不能以身相见如来,须菩提尊者说,不能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身相以为看到如来,因为如来的体性是空无,虽然看到肉体,但这一个不是真正的如来身,如来色身入灭了,这四大分散,就化为乌有,从这个观点就引申出来,释迦牟尼佛就总结,应该观一切相,皆是虚妄不实在的。这一句话我们在上一品已经说明过了,不管是你打坐、修行,所面对的影像、幻相或者是心念头,都要把它看成虚妄不实在的,当然我们潜意识的感应有时候是真的,因为因缘和合,有真,但是你不能把它当真,也是要把它看成虚妄不实在,如果你当真,就应缘、就受报;你把它看成虚妄不实在,这个心不相应,这个缘就不成立,这个果就不能够成就,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很好用,在修行第一阶段就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在第五品提出来的;这样对境能不执着为有,对虚妄能视为实在是没有,如此就能够做到见诸相非相,即能够见如来;这里的如来,有内、外两个意思,一个是我们自性如来,你虚妄不实在的缘不起,你观虚妄它就不会无事起心动念,如果真的有因缘来,你感应了,起了心法,你也看着它是不实在,这样我们自性如来就如如不动的,可以感知那个境,但是不会为那个境所迷惑,你就有定力,你就不会迷失,这样果报就不会现起来。第二个层次,你心清净了,可以看诸相非相,你就可以以我们的清净心,跟诸佛法性身相应,因为诸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只是相应以后,觉得非常的安 祥、非常的恬静,这样你觉得心安,这种寂灭为乐就会现起来,这即见如来。所以见如来之说,可以分成内、外来说明,一个是自己的佛性,一个是外在诸佛法性身。

这种修证方法,对于一般修世间禅定的行者或者一些修有为法的人,叫他们如此做一定会产生信心危机、不以为然,你看外面这些修外道的,都执着一些有相,都要练习我这个心可以感应、我这个心能够映照十方虚空现一切相,把我们这个心加以充分利用,执着有为相,这跟修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在世间禅或者四空处定(色界、无色界)的行者,他们都执着有相,从有相之间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心,来了解过去、了解未来,甚至于了解现在,也可以用他的心来感知现在人事物之间的事情怎么发展,他以这个磨练自心的敏锐、敏感为目标,来做有为法的修证。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成为大菩萨,你要观一切相非相,才能见自性如来,才能体会外在之如来心是怎么样子,这两回事情,一个是有为的世界,一个是无为的境界。一般人福德不够的,他看到这种经文,他会不以为然,我这个觉知不让它觉知,那这样有什么用呢?他不知道修佛法不是要去感知一切境,而是要去摆脱一切业缘的牵扯,让他敏感的自心降下来,或者是能够认得如如不动的体性、空无的真如性能够面对外缘,虽然有起灭,但是要能够如如不动,这是我们修佛法、解脱道最基本的道理,虽然讲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是第一阶段的修行,因为没有第一阶段的修行,你就没有第二阶段的成就,第一阶段都做不好了,怎么能够回过来说一切法没有「断灭相」,你没这样做一阵子就没有办法摆脱业力的牵扯,你要解脱就解脱不了,现在才讲到第五品中世尊说:「不能以身相见如来」,然后要见诸相非相。

在第一阶段修行中,建立了我们本身的解脱知见,不是只有了解,而且要真的去做,然后到后来慢慢的修,当你已有定力了,你不被一切的业缘迷惑了,这个时候你再转过来回「有相」。所以,修行都有阶段性的,这里也是一样的。讲到修世间禅的人,他的心可以超越时空、可以隔见、可以隔听,产生一切感应,你要他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如果善根不具足,就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也不会去修这种无上心法。纵使当时经佛陀亲自所说的《金刚经》,阿难尊者所听闻的,经过诸大阿罗汉在旁印证,写出来的《金刚经》,当时都没有人怀疑的。正法可以住世五百年,有的人讲正法是一千年,像法五百年,这中间为什么会有差别?这中间的原因,是世尊慈悲,为了允许女众出家修行,就折损了正法的住世时间,就减半成正法从一千年缩短为五百年。正法跟像法间的区别,正法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有修就有成就,持戒清净即得阿汉果。一入像法期间,佛法虽还在,你很认真的用功,但是悟道的没几个,能够得到果位的更少,我们怨叹生不值佛,原因就是在这里。如果释迦牟尼佛当生成佛时,我们也都是同一时间出生的话,只要参加一次法会,就能够证到无生法忍,起码就能够自我解脱;在正法时期,还有很多人证悟,像达摩祖师,他修证到神通无量,三毒不侵,七次被下毒药,都毒他不死,因为他修的都是正法、讲的都是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在当时,早期佛教传到中国虽然讲是佛教,其实讲的都是世间禅定,很多经典传过来的禅密法要等都是世间禅定法门,没有像大乘佛法在讲解脱,在讲观一切法空,在讲观一切相,虚妄不实在的,不太讲解脱的,当初不管教内、教外都容纳不了达摩祖师这种人来抢饭碗似的说法,有人好几次就要用毒药想把他毒死,前六次因为因缘还不具足,他都没有被毒死,他示现吃了毒药毒不死他。到第七次因缘成熟了,二祖慧可大师已经悟道了,可以独当一面了,他就示灭,示灭也没有真的入灭,棺材是封了,但是祂又遁走了,拿了一只鞋,另一只放在棺材里面当信物。祂来时走海路,回去时走陆路,从新疆、西藏那边绕了一大圈回去天竺了。当时有一个节度使碰到了祂,问大师说要去那里?祂回应他要回天竺。后来这个节度使回到京城,听大家在说达摩祖师圆寂了,这个节度使就把看到 达摩大师的经过告诉大家,说祂并没入灭。这个消息一传到皇帝那里,就命人打开棺材验证,结果打开棺材,果真人不见了,只剩下一只鞋子在里面。

修证到心不生不灭,是可以幻化,可以随意转化,这才是真正悟道的,如果能解脱但还不能神通变化,那也是学了一半,只证到我空,被动的神通有了,可以观过去、未来、现在,这种静态的神通是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是会有。但是,会幻化、变化,这种就要证到空,可以再回有,然后空有不二,这个不是普通人可以修证的。

你要说现在哪一个人修的多好,末法时期,我们已经进入一千五百以后,现在是二千五百四十几年,是末法时期,佛法虽还在,有修有证的更少,这是没有办法的,除非再来的菩萨,他当生因为过去的因缘,很容易开悟很容易证得,然后再继续讲经说法,其它的地前菩萨,慢慢修、慢慢修,老是觉得修得很困难,进境很慢,为什么没有像当初释迦牟尼佛一样,参与一个法会,衪讲的,大众马上就懂,就可以把自己的习气转掉,证得无生法忍?在末法时期没办法。

这里讲正法时期五百年以后,这些人听了都不会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当时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在五百年后或者在当世释迦牟尼佛讲的,大家都有无碍智慧,无碍智就是世尊讲的大家都不会起怀疑心,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能够产生非常坚定的信心,相信佛所说的。所以,须菩提尊者很担心就提出来问,而且与会的大众又有无碍智,所以不会怀疑。这无碍智是很重要,这一本经典是正法、是邪法,你不必去考证,你读了以后就觉得这是佛所说的,没有错。有的人制造一些伪经,是天神的或者是其它的众生所伪造的,然后也冠上「如是我闻」、「一时」什么的,这些一看就是不三、不四讲的法,也提不出一个真正的道理来。有正知见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真的。所谓无碍智,就是没有障碍我们真正的智慧而产生信心的,这个就是无碍智,像文殊师利菩萨在《首楞严三昧经》里面,说祂已经成佛了,但是祂现在还是菩萨身,祂所观的世界,所证得的智慧,还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深、那么广。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的,他还是坚信不疑,这就是无碍智;我们也是一样,看到经典能够产生信心,不会产生怀疑,就是有「无碍智」。

最近有mail过来,说他生活不如意,所求不能如愿,我叫他去诵大悲咒,大悲咒是《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咒,这里面就有讲大悲咒的威德力。昨天她又来mail说她读不下去,每读一遍就产生怀疑心,可能这样吗?可能那样吗?真的会这样吗?他问我,他的信心怎么起不来,这个就是「有碍智」,表示他还要熏习很久,学佛法还要学很久,不是只有今生修,还要无始劫这么慢慢修,才会有无碍智。你看的普通经典,只是理念问题而已,你去看《佛地经》,菩萨都是这个世界跑到那个世界,那个世界跑到这个世界,这么来来往往的大菩萨,你都会觉得这个有可能吗?怎么一个菩萨可以十方世界来来去去,要发什么光、百宝光就发了,如果你心深信不疑,你就有无碍智。如果你还有疑问,这个就是有碍,智慧还没有到那里,这里也提出无碍智来说明。

释迦牟尼佛说:要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须菩提尊者就担心说,后五百岁这些众生看到留下来的经文,他们会相信佛陀所说的?他会起疑惑的心?还是不会?须菩提尊者在罣碍这一个,本品中须菩提尊者提出疑问,世尊说此大法于正法五百岁后,若有人得闻是经章句,能生实信不?能不能产生无碍智,很相信这个经文,我们这里讲正法住世五百岁,下面会说明为什么一千岁变成五百岁,进入像法时期之时,像法就是同样的经文,但是五百岁以后这些人再来看这些经文,所了解的没有像以前百分之百的体会,虽然同样一句话,在末法时期更离谱,一百个人对于这句经文可能有六、七十种讲法,总是有一些观念、理念一样的,那个是有正知见的,有的人就讲的乱七八糟,根本不是释迦牟尼佛当初的法义,现在进入像法时期,五百岁以后到一千五百岁之间,是像法时期,有实修实证者愈来愈少,在自行修行或者跟某位未真正悟道的师父的指导下,或自己读《金刚经》读到这种说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者是「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像这种说法,他会产生实信吗?当然这信与不信都要回归到基本面---因果道理,因为所有的佛法只有两个字解释─因果。当然因要到果之间要加上缘,缘成熟果就现,我们修行刚好是,因当然不断,但是缘我们可以控制,可以控制的好就是你内心清净,贪、瞋、痴、慢、疑、二十种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或者五盖心,或者是五蕴虚妄不实在的等等一切法,你都能够控制它,不让它成为真,这样你就可以摆脱果的现起来,因果在佛教里面是最基本佛理的。

佛陀说若有人读《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语句,能产生信心者,此人是大乘种性,不是只有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并且在当生,后五百岁能够持戒修福,就能有无碍智,对于佛所说的相信不疑。这句话很重要,如果你过去已经拜了无数千万个佛或者是在衪那里学过佛法,有很具足的善根,也许今生迷糊了,今生也许荣华富贵、不守戒、不再修福报,那今生当然看到《金刚经》他也不会相信,也许可能也读不了《金刚经》、也不想去读《金刚经》,但是过去已经种了大乘种性,又是供养了无量千万的佛,在衪那个地方我们都有接触过的,然后今生能够持戒修福,福德无量,才能对《金刚经》受用。要求解脱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你念佛就可以的,你要福德俱足,这里你要当生就解脱,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有诸佛菩萨来接你,但是也不能少福德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你今生就要成就无上菩提,就要能够证得解脱,那持戒、修福,福德无量更不能缺少,因为前面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今生又持戒、修福,所以才能一听到或读到此句话或一读到《金刚经》这句话,就能产生无碍智,就能够产生深信不疑的心念,而且能够真正地用在修行上。

刚刚已经提过这一句话,是世尊从第二品开始到第四品所提出来的,虽然前面讲要度尽十二类众生而无有众生想,再来提出要离四相、无相布施,再来提出要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步步的把无上心法推展出来,有次第的这样推展开来。现在讲到这里,须菩提尊者就有点担心未来末世众生有没有这种福德,听到这句话能够深信不疑呢?这一品就在讨论这一个问题。

菩提道修行过程中,离不开绝四相(空四相),这是在第三品提出来的,离四相就是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且进一步的不住四相,离四相跟不住四相有何不同?离─是把它空掉不受它左右,就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住四相是让它存在,我、人、众生、寿者相,但没有一个心把它住在上面,等于有觉而不住。离四相可以说我根本不觉,若有觉知我也把它空掉,我常讲修行是有次第的,第一阶段一定要悟空、证空,不管是真的、假的法相,我都要把它空掉,不认为是真的。然后慢慢学,你功夫高了、胆量大了,你才可以看你的心起灭、或者看外境人事物的存在、或者超世间的一切现象存在。你可以放心地观,因为那时候你不再会害怕,你可以承受有相而不住,你已有练到这种功夫了,觉四相、离四相、不住四相,这三句话是不一样的功夫,如此就能避免众生颠倒因,因为我相灭了,所以人相、众生相就灭了,就没有跟众生产生恩恩怨怨的瓜葛,就没有这些因缘,你修证难免都有这些进展,留有余习愈少你所受的寿命愈高,所感招的天界果报就愈高,这一个就是寿者相。寿者相受世界颠倒因的影响,没有跟众生发生瓜葛,但是你却跟天界、诸天会产生一线牵,你死亡时可能就感招出生到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或者四空处定,甚至于也可能进入到声闻、缘觉小乘的境界内都有。你用绝四相、离四相、不住四相这样次第修行的时候,众生颠倒因不立、世界颠倒因也不立,这样就能够当生得自在解脱,入灭以后你就是菩萨,可以十方国土来去自如。

所以世尊在第五品之间所讲的离四相,在第六品之间提出正信希有,又重复提出不再有这四相,当然在《金刚经》三十二品中,前面讲的法在后面也一再出现,对于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观成非法相亦无非法相,每一个相都有实际的存在,因缘和合都有相,但是你要把它看成不是法相,不是法相就是空、离,空、离是第一阶段的修证,就是修得也还没有圆满,还要进一步的无住,那就是不要把它看成无相、非法相,最后衪提出来要能:不应取法,要能不应取非法。取法、不取法都不对了,如果是不取法这种心态也不对,非法更不对,法都不应取了,何况是非法。

简单的一个结论,若着相、离相都不是真正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上一品世尊讲到以身相观如来可以吗?须菩提尊者说:不行,不能以如来身相观如来,把身相当做如来法身,无以见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这三段论,法相者即非法相是为法相,你要把这三段论用在你生活上,心念者即非心念是为心念,你起一个心念,你这个心念不要受它影响,把它看成不是心念、非心念,这样就是所谓的心念。我们在修佛法这样是最圆融的,那圆融是最后的结果,开始学的人,不见得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但是已经慢慢从世尊所言,这样一段一段的修行过程把它引申出来,就是要这么修、这样修。

如果你光看经文,可能分别不出来,每一阶段要怎么做,其实刚讲的空四相就是第一阶段的,第二阶段是离四相。第一阶段空四相就是绝对空一切相,不管是真的、假的、有没有,我都把它观成没有;第二阶段是离四相,离是有境、有心念、有影像,但是我不受它左右,学这种有法无主的工夫;到最后无住,我可以看着你,我可以承认你的存在,我可以尊重你,但我不受你的影响,这就是你功夫高了,才有这种能力去做到这样子。诸佛、菩萨为什么知道所有世间事、知道所有众生事,但是为什么衪们都能没有罣碍,就是修到不住四相,修到是法相者,即非法相,是为法相。《金刚经》、《大般若经》都是在阐述这个道理。

 

(二)、经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看此句就要回想上一品,世尊问须菩提尊者: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尊者说: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然后世尊就继续讲:要离四相,然后要观身相者非身相,既然不能观身相是如来,你就要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来修行,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提出这个修证方法后,须菩提尊者就担心,像这么无上的解脱心法,有一些众生听到这种说法,能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你不要这么讲、这么担心,如来我入灭五百岁以后的像法时期,在像法时期或末法时期,有持戒、修福的人,有机缘读到这个经典、文句,他能产生信心,也能够以此为实,那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不是亲近一二三四五个佛而已喔!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就是说以前所亲近千万亿的佛,而能得到此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因为他种了那么多的善根,听到刚刚第四、五品所说的经典,他们都能够生起一念净信不疑。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些具足善根的人,如来我都清清楚楚、了解,用心也可以用我的佛眼、天眼观诸众生悉知悉见,看到什么呢?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因为他们已经在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而且能够持戒修福,他能够产生一念净信。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众生,他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也没有寿者相,这是在第四品提出来的,度了十二类众生无众生可度,因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能离四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偏向于外在实境,但内心的境界呢?感知的境界,或者接触到外境所起的心念或者无始劫以来第八识里面的法尘所起的一些念都属于法相,但是它能够把它看成无法相,也可以把它看成无非法相。无法相是绝对的空掉那个相,无非法相可以进一步的面对相,不去排斥它没有相,但是我可以不受它的影响,有这种修证。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这在说明无法相,如果是你的心,刚刚讲的这些善根众生,如果是有个心去取相,这样就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因为你心去取人、我、众生、寿者相,当然就把这些人、我、众生、寿者相的观念非常的执着,就不是菩萨摩诃萨,不是具足无量福德的善根修行人。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如果是有一个法相在那里,你不把它看成是一个法相,视若无睹,不让它真的好像现起它的实境,那是很好;反过来讲,若真离四相,这样也不是你修行就是要怎么样,若这样你还是着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一个东西在那里,你把它看成没有也不对,把它看成有想去拿它本来就不对,现在把它看成没有,有东西我却讲没有,这样就是离相,就是取非法相,这样有排斥的心态,你没有一个客观的心,承认事实,诸法是有,但是我不受它影响,你没有修到这里没有关系,但是你要了解,你不取法相,表示空四相、离四相,这是要去培养我的定力,那是无可厚非,但是你最后一定要把这法相,能够承认它的存在,不要执着它、不要依你的喜、怒、哀、乐去跟它相应,这样可说不是去取那个非法相。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取法,都是我们心有所贪爱,把这个法,把它撷取看进去了、听进去了;不应取非法,这里的非法,不是指不好的法,是指把它看成有法但 硬是说没有,不应取有而硬说没有的法,这样也是不对,你明明有一个法在那,你故意说没有,这样等于是逃避,这样也是不对。在佛性真如的心念之间虽然有次第修证,但是最后要能圆融,入空、有不二的境界,这些都是要这么阶段性的去磨练。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像上面讲的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种道理,你们大家常常听我讲《大般若经》,你等比丘应该了解我所说的法,无有定法,如筏喻者,我们现在如果是不应取法的阶段,离四相、要修空观的时候,我现在讲第一阶段,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不要以这句话一直用下去,你已经修到我相没有了,空掉我,我什么事情都不为我自己,没有为我自己就不会跟人、众生,结善恶因缘,做到这样的时候,你就应该舍弃此观念,虽然是我有说过这个法,你现在已经从执着有四相,现在看成、做到已经不再执着有四相,这一个就好像要渡一条河,我做了一个竹筏,用空的观念做了一个四相空掉了的竹筏,当我用我做的这个竹筏渡到对岸了,过了岸边以后,你就要下船,把这个空四相的这个竹筏,把它抛弃掉。然后又碰到一条河,这一条河叫你不应取非法,不应取非法等于要我承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存在的,我不要受它的影响,这又要再坐另一只船来修这个法,如果我真的能够做到第一个阶段不应取法,第二阶段不应取非法也做到了,那这第二阶段的竹筏已经又渡到另一个彼岸,下船来这个筏还是应该舍弃。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都是阶段性的,都是对什么事情来处理的,才有什么优、劣、高、低等等的法,你修到哪一个境界,你就用什么法,法没有什么高低优劣的,只是你的根基适合用,那就是好,用完了就要抛弃、舍弃。种种释迦牟尼佛所教的法,用完了都要舍弃,不要永远抱着一句话、永远抱着一句经文、或者一部经典,永远一生就是修那一个,那你怎么会进步,修的差不多,你就要舍弃,再换另一个法,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上去。但,最重要的是正法都要用完就要舍了,你悟到了就要舍了,那何况是非正法,对正法更是要舍。这里所讲的,没有什么正邪之法,只有正邪的人,法是不会有正邪的,只是说这个法看起来不合理,那正法利用它也可以得到有一些身体的变化,有一些心灵能感应,像基督教的祷告、望弥撒,天主教也可以得到心灵的安宁,也可以得到心的安祥,当然这个安祥是天神帮他加持的,不是真正解脱。佛教是讲自我解脱,他的是天神或护法神来帮他,让事情顺利、心灵安宁、家庭和乐,这也一个法,刚开始的人也许以这个为目标,但是你要修证到自我解脱的,你就看这个好像拜神教一样的,求神保护我,那我怎么能解脱?这一点以佛法来讲,就有点不是正法,不是正法有时候也要用,有的师父说不要拜忏,你说这个对不对?这个就是否定众生根基,也不能这样绝对说不能拜忏,不能拜忏他的脑筋就不清楚,他的家里就不顺,他也不得诸佛菩萨的威德力,他怎么能得到安宁,来好好修佛法,你要这样讲也不对,你说这种是正法还是非法?所以没有所谓正法、非法,那个人适应,需要那个法,就暂时用一下,用一下后也要舍,正法讲的都是诸法无常、诸行无我、寂灭为乐,这些才是真正解脱的,如果是这种正法,阶段性还是要舍,譬如你说寂灭为乐,那我不寂灭可以吗?也可以啊!因为我已经不应取非法,我可以取非法,我可以承认一个法存在,但我心里面没有罣碍,那就是菩萨,也可以啊!从小乘进入大乘,这些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当下可以用哪一个法,那就是方便,方便完以后,就要把它丢掉,因为它是渡这条河用的竹筏,渡过了以后,你就要把它舍弃。

很多人不管在色身上用什么法都可以,不管在心里用什么法用哪一句佛法都可以,用完了就要记得要把它抛弃,我们一生之间有很多法要用,到最后小乘法、大乘法、菩萨法、如来法等都能够体会证得的话最好了,虽然我们今生不能证得菩萨或者是佛的境界,但是我们了解这道理了,我也尽量往这方向走,一世又一世这样走下去,最后一定会成就无上菩提道的。

 

(三)、名词解释

学佛法最难,初学的人,对这个名词都很难去了解,熏习很久的人,一谈到什么,你听多了,马上就能融会贯通了,你看所有的经典都是很简洁的,名相里面把它堆起来,顶多用一些动词、连接词、形容词等等的把它变成一个经文,这里面的名词,你不懂就傻眼了。释迦牟尼佛不可能像我们这样讲经说法一样,每讲到一句名词,就从头开始讲,因为衪的对象都是大菩萨,善男子、善女人,常常听佛法,衪讲的都是讲名相、法相,靠近衪周围之间的都是大菩萨,都没有问题,愈外围的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有的根本都迷糊,就像后面提到的四句偈,四句偈是什么?在《金刚经》里面就没有正式提出来,没有提到别人也不敢问,反正听懂也好、不懂也好,听佛法就是这样的,不懂,就是境界还没有到,还无所谓,听一年、两年、三年就会懂,不懂的时候,你问,问了跟你解释你还是不懂,因为你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你没有体会到那个境界,就像离四相来讲,你说要空掉我相,要怎么空?你说把我空掉,要怎么空?等到有一天你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想到我,都想到别人,人家讲你好坏你都不生气,你才发觉,原来我已经没有「我相」了,就是这个样子,我的肉身在这里,我的念头、我想,这些都实在的存在,怎么叫做无我?要怎么做到无我相,慢慢你内心里面不会常常想到我,念头起来不是我在想,那是它的妄想,才知道那个不是我,别人駡你你也不觉得生气,我那生气的种子没有了,没有一个我要生气。有所作为,想的就是别人,有吃的,就想到别人,还有谁还没有吃,有穿的就想到谁来穿可能最好,那你的我已经空掉了,这个时候,你才感觉要去我相,原来是这样,无我是这样,那时候你自然就懂了,不然讲了天花乱坠,讲了一两天、一两个月来阐述无我观是什么无我,你也听的迷迷糊糊,不如你自己去修证、去体会,佛法有时候要去实践、去体证,不是在名相上一直讲。有很多听这些名相讲了半天,到最后看他修行也不怎么样,我们修行一定要去看经典,但是,看不懂就要用你的实际修行跟心地去印证,你才能懂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怎么去掉。读一部经,你把所有名相,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它,但是也能知道的话,你以后看别的经典,就会节省很多的精力。

1.正信:

谓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诚信仰佛所说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能正信者当然要有无碍智,起码至十住位之第七住,才能有正知见。实信、正信,虽然我们这里面没有出现正信,就是实信,意思差不多的,我们也把它列出来谈,对正直之信念,信,是一切道源功德母,没有信就产生不了力量,没有善根,信心就起不来,我要信,就是信不进去,为什么说佛教很好,有的人就是信不进去,有的人研究佛经,研究一大堆,最近有一个mail说某个博士在香港,他以前研究佛经,十几岁就打坐,也有什么境界,有可以通天的灵通,境界听说还蛮高的,但是到最后,他觉得这个好像都不大对,好像是鬼神附身才有那种现象,是邪灵,他就回过来去学基督教的道理,他觉得这个神让我得到安祥,他说那个就是真理,搞了半天,刚开始教他打坐的出家师父,见他有这种修大乘根基的,到最后去拜神,天主教、回教、基督教都是拜神教,这就是退转,要能不退转,要到五蕴灭尽后,在入十住位的第七位才能做到位不退转。我们现在的道教是什么鬼神都在拜的,中国跟印度一样,什么古人、圣人、什么神格者都拜,光会拜不求解脱者都没有正信。

同样都是信,邪信也是信、正信也是信,有信才能够产生力量。但是,我们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去邪信,你要讲信基督教,我就信不进去,因为前世我修的都是佛教的观念,这种无形中的智慧,看你讲一句话,你就觉得不对,怎么会去信,我高中时,常走过一个基督教的教堂,墙壁上写了几个好大的字─「神爱世人,信我者永生」,那不信你的人怎么办?此教堂又在旁边写了一个「博爱」,既然讲博爱,大家都要爱,信你的、不信你的都应该让他得到永生才对呀!我们脑筋一转就觉得不对,那时候我才十六、七岁正读高中。我高中也看到报纸上有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在中央日报的副刋里面,小小的篇幅点缀,画了一根蜡烛,旁边就写了这四句,因为那时候我有点文学的喜好,就把它背下来,开始学打坐就以这个为目标,什么相、什么念都不执着,就这么样,后来才知是《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

很多同学为什么会在一贯道里面绕了半天,有机缘又接触到正法;或者到基督教里面绕了半天,觉得不对,又转向;没有善根的,在佛教领域研究了佛经好几十年,到最后信基督教去了,他这样才能安心,佛教不是用理念去研究的。有的大学理面的院长、博士一大堆,刚开始对佛教经典研究得头头是道,到最后还是信基督教去比较快,神啊!给我心安,给我家庭平安,事业顺利,这样比较简单,这是根基不雄厚,学不得大法。偏偏学佛法都不是在求家庭平安、求心安的,你自己的业力要自己怎么去转,业障这么多要怎么去把它摆脱掉,就是要学这一个,等于你就是佛,你要怎么去做觉者,要您自己来,不是把我交给神、基督、上帝就能解脱,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当然也有的人将自己交给观世音菩萨的,反正我就赖上您了,我天天就拜您、诵大悲咒,您就要让我顺利,这个也是跟信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一样的道理,这种人不是真的佛教徒,但是他在拜我们佛教的菩萨,那是浅基的,还没有到要修大乘佛法的根基,或者到要修小乘解脱道根基的,还是祇有在前面修善行的这些佛教徒,你也不能毁谤他说他不好,因为我们以前也做过这回事情,只是今生我们跑到比较前面去,以前你也做过这种事情,不能讲对错。

现在讲正念,不要有邪知、邪见,邪知邪见也有人信,你看那些不大对的,或者已经感染到魑魅、魍魉的这些修行人,他们徒弟还是一大堆的,跟他屁股在跑的还是一大堆,他们也有信念,但是我们要有正直的信念,正、不正最重要,信念大家都有,你这一派的,它的信念就是这样,信念不是一个问题,是在于正邪、或者在于对错。相对于正信就是邪信,即指虔诚信仰佛所说正法之心,佛所说的经典,如果你能够从小乘、大乘各个阶段都能产生信心,很多人喜爱小乘就毁谤大乘,他走到小乘修证里面,就毁谤大乘所说的,他说大乘不是佛说的,因为当生有经典记载下来的都是这些《阿含经》等经典,那大乘佛法在哪里讲?世尊是以另一个化身在四度空间讲的,有时候是大菩萨才能够参加的,有一些就没有参与了,你说这个不是佛讲的,这要看内容,大乘根基的人,一看大乘经典就很喜欢,这些大乘经典讲心、讲心的灵通、解脱、运用,您会很喜欢,但是你讲到小乘,要他坐在那里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就觉得不必坐在那里观,我从心地转就好了,我在日常起居能够做就好了。对于小乘佛法或者小乘的那种世间禅定,《禅密法要》有时候觉得不喜欢,不喜欢也就是你的不圆融,因为你以前做过这些事情,现在已经走到大学程度,我们常讲把《方等经》、《大般若经》看成是大学程度,你已经是走过高中程度,高中程度的那些打坐、修行,世间禅的境界,你也搞过,那个一入定以后的那些现象,你以前也学过,知道那个不对,现在把它去掉,现在反过来修大乘,从理念上去转我的心识,认识我的心,转我的执着,这样你也不能去毁谤小乘行者。所以,你以后看到哪本书,在执着他的瓜是最甜、最好的,你就知道他不圆融,没有正知见、没有正信,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从 初发心的人到修得不错的人,都要平等看待他们,因为有早来晚到,你说哪一个对?

释迦牟尼佛在无始劫以前有八个兄弟,都是太子,同时出家,成佛各个不同,这八位太子第七个成佛是释迦牟尼佛,第八个要成佛是弥勒菩萨,衪还没有成佛,总是有一个早,有一个晚,因为每一个人的心态、作法、观念都影响到他的果报,后来剩下这两个佛,释迦牟尼佛跟未来的弥勒尊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跑到前面去了?以前有一个雪山仙人童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哪一世,他在雪山那一边修行,忉利天主,就是玉皇大帝,因为他寿命长,所看到的佛讲的经典多少都有学过,他就化成一个罗剎来考衪,他就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雪山童子一听就觉得很欢喜,马上产生正信,想下面应该还有句子,请他继续再讲,但是罗剎不讲了,说你要听下面这两句,你就要将身体让我吃掉,我要吃你的肉、啖你的血。当然罗剎是帝释天主化的,世尊衪就说好,如果你讲给我听,我愿意牲我的肉体给你吃,这是无我相、无寿者相。我以前讲的寿者相,常常就讲天道里面寿命很长,你不要那个寿者相,现在反过来讲,无寿者相,我为了听闻佛法或者守戒,我可以犠牲我身,我原来可以活八十岁、一百岁,我现在三十岁、五十岁我都可以死掉,这也是无寿者相,不要执着那个寿命。雪山童子就有这种观念,无我相、无寿者相。然后罗剎就讲下面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总共四句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自己可以依这四句话来修行,然后你很快可以悟道,因为这一句话听了以后,世尊祂非常的欢喜,很快的用衪的神通力把它写在树干上、石头上要给以后的众生看,菩萨就是这样常常为了后代的人着想,我现在听了法要,但是我马上要死了,我要赶快写下听到的偈语就写了,无我相也是这样,为别人,我犠牲我自己,但是我要把我听到的正法、佛法要留传给后面的人,在树上、石头上刻完了,就从树上跳下来要给罗剎吃掉。此罗剎马上变成帝释天主,把衪接住,化现变出来了原貌,然后带领所有的天众跟世尊衪顶礼:「这未来要成佛的菩萨,我刚刚是考验你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解正法是诸法无常,不要去执着它,好的、坏的都是无常,都是生灭法,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离不开六结使也,你要用这种客观的心去看它,你慢慢修行到控制生灭灭已,你的心,随着外境,这样生起法又灭,你修到如如不动,生灭灭已就不会有了,心能住在寂灭之间,就是刚刚我们讲的不取法、不应取非法。我可以存在的看着外境,但我已经不跟它起閧,这种证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的话,你就悟道了。为了这四句偈,雪山童子提早十二劫成佛,比弥勒菩萨提早成佛,弥勒菩萨就是八个太子中最慢成佛的,阿弥陀佛也是衪们的兄弟,东方瑠璃光如来也是衪们的兄弟,释迦牟尼佛、东方阿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这几个都是他们的八个兄弟。

古代无始劫以来的这些出家修行的人、成佛的,都是很有善根的,所以,你对一句话,闻法舍身就会进步很快,如果我们打坐怕脚痛,怎么坐不下了!光这种小毛病都克服不了,我们看菩萨他都可以为法捐躯,有时候我们要学一学,偏偏我们又没有这种心念,如果有这么强烈的求法心,我们很早就已经成佛了。末法时期要修苦行难,大家都怕痛苦,不知道的人,第一次可以骗,我们修心中心法或者断食,刚开始都是轰轰烈烈,一来都是一百多个,到后来大家就不敢来了,手痛、脚痛。我们第一期的心中心法刚好一百零八位,那时候有修、没修、会打坐、不会打坐的都来,你叫他现在再来就没有办法,怕了。第二期七十几位,后来就愈来愈少了,这就是大家太爱惜这个假的肉身。

这里讲的正信,一个是智慧问题,一个是你对法的执着。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有时候你有正知见,像我刚讲的,你就不会在外道里面这么绕,或者到邪道里打混。外道还无所谓,在邪道里面绕,那就更糟糕,要入无间地狱的。像释迦牟尼佛衪虽然是修婆罗门道,婆罗门道也是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这是世间禅定的,也不属于邪道,它是外道,所谓外道就是执着我所知所见,我的灵通力所看的都是真实的,执着这一个有相,他们没有悟到如何去化解,因果这些道理要如何来摆脱,从内心里面去对你业跟业之间的牵扯,你如何去化解,我们常讲修佛法是从内心去修,修世间禅是修你身体可以开发出来的灵性与五根功能,可以观十方世界、可以观众生的因缘果报、可以观过去、未来,有这些神通力有什么用?你会算命,转不了命,没有用!

佛法在教导你如何在你感知因缘果报这些因,我怎么把它转成不受它影响而不变成果,佛法的真谛在这里。最近,有一个mail过来问道教跟佛教有何不同?刚开始没有什么不同,你打坐,练气跟仙道是一样的,道家修行也有气,没有气修不了心,但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这些到三禅以上气会很旺,他就利用这些开发出你的灵性,可以看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他就没有反观自己如何来摆脱这些业障,佛法也是要经过世间禅的,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佛法在你修世间禅定,没有打开第八意识以前,你还有一个身体,你要修的是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这些小乘的理论,然后观诸法里面无我、诸行无常,如果能做到寂灭为乐,你就从这里面去磨练,你就跟世间禅定那些行者不一样,不像世间禅定的人执着在我可以看到世界、可以看哪一个人有因缘、我可以看到果报,但你解脱不了,这有什么用,你以后还不是照样去轮回。但是佛法修了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以后,他就可以转业缘,不受因缘的牵扯,他就可以解脱,这就是佛教、佛法。一个人证到色身破了,道教也这样就羽化了,色身破了,他的心就飞上天了羽化了、死掉了,佛教也可以修到打破色身,就是禅宗讲的开悟,打破黑漆桶法身活起来,活起来他可以不去死掉,不去死亡,他再留下来,他叫阿赖耶识执取他这个色身,其实在这个时候要死很快,识神脱离就死掉了,但他不死,执着这个色身,好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然后从这里面得到心灵的解脱。

佛教跟婆罗门教、道教差别就在这里,所以你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就知道所有的宗教都概括在佛教里面,问题是你对佛教懂多少?一贯道说五教合一,一贯道最大,它把五教都合在一起,有的人没有懂得所有佛教的概念,也跟着起閧,真正能够统一所有宗教的只有佛教,因为它从善行的欲界天人到四禅天、四空处定、无想天或者小乘的五净居天,再过来修成圣人、菩萨、佛的境界,所有的这些境界,佛教经典都可以学到。如果你不懂后面这一部份,光在前面那些基督教、回教、现在在画符咒的道教,其实那不是真正的道教,真正的道教是古代那些清真寺还要打坐修行的那一类,才是真正道教在修行、打坐,那个都有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境界,跟印度婆门教一样的,都有这种婆罗门色界天跟无色界天的修证,但是这些修证没有脱离三界。

佛法讲到《大般若经》,都是在讲如何摆脱业力的牵扯,这只有佛法才能够了解,如果你没有佛教的善因缘,你都是在搞这些神通变化或者知过去、未来,搞这个心念力,忘记去修解脱,那是你的因缘,以前我们也都是这样,只是有机缘碰到供养千万亿佛,才能听到《金刚经》、《大般若经》,开始学如何来摆脱心里面那种业力的牵扯,从心地里面去修,这种才是正知见。

正信,你要抓住一个正确的观念。但是,异道或者邪道,或者异教徒,你也懂得他们的境界,你这种念头都不会怀疑,因为我懂正邪、我懂他们境界的高低,就不会产生信心危机。能正信者当然要有无碍智,为什么你听了就信?因为这是你在无始劫以来所熏习的,就像我刚讲的一位小姐,她就不信《大悲心陀罗尼经》,她说她念就产生怀疑,她说念了这个世界就会震动,念这一个就会所求都满意,念这一个就会怎么样怎么样,她就认为不可能,她信不下去,信不下去就是她有碍,没有无碍智。我们每个人就很相信,同样一杯大悲水,你有信心喝下就有效,同样一杯水,这个大悲水很难得,她心里面没有信仰,没有那种信仰,喝下去就跟一般水一样,怎么会发生效果?无碍智,是很重要的,外面的人他没有无碍智,对佛教经典看不下去,也没有产生信心,起码要到十住位的时候,什么叫十住位?我们佛教的宗派有很多,但是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十地菩萨,这五十四位阶都是地地这样上来的,你从初发心开始信佛法就有十种信心,这要灭五阴身,才能得十信位。第二个是十住位,你的心已经在住那一地方、境界,十住位,到十住位的第七位才有正知见,才不会位退转。

如果你刚发心要信佛法,为什么来几次就来不了?为什么讲了半天他信不了?虽然佛教经典研究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回去信基督教、天主教,因为他在十信里面还没有到一个踏实的境界,更没有十住里面的第七位,要有正知见,正知见,我刚已经举例子,就像刚讲的基督教讲的「博爱」跟「信我者永生」,这两个不是很矛盾吗?如果信我者永生,不信者又怎么样呢?下地狱吗?这就不是博爱了;如果博爱表示对于信与不信都可得永生,但实际上可能吗?这是要涉及因果的。又有一个mail来问,菩萨那么慈悲,为什么不主动把每个人都度了呢?这不是很好吗?我们刚在《金刚经》的第三品,释迦牟尼佛不是讲了,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但无一众生可度,衪要让一切众生入无余涅盘,这样不是全部度完了吗?问题是在后面那一句,既然,释迦牟尼佛已经慈悲心那么大,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是全部度光了,那为什么我们还在这边呢?你要注意后面那句话,无一众生可度,为什么?因为该度的衪都度完了,度完了,衪也不在意衪度的,没度的就没有度,不要把它看成所有的众生都是衪度的,否则你会怀疑释迦牟尼佛的佛力这么大,不是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怎么还会有众生在这里吗?没有,不管你怎么度,总是有不被你度的,不管是诸大菩萨多么慈悲,祂也没有办法度尽无量众生,你要他光念一句观世音菩萨,他都不想念了,这种善因不种,怎么会有果,又回归到基本面,一切都是因果,你每天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每天念一千遍、一万遍,这就种了善因,你不须要用鲜花、鲜果、香烛供养衪,衪要的是你专心的念衪、忆念衪,这个善因也不要钱,很多人善因都起不来,起不来衪怎么去度,菩萨度也要度有缘、有善根的人,这就是所谓因果,不然就破坏因果了,全部不分好人坏人,菩萨、佛都全部度光就好了,哪里有这样的,如果你仔细思考,其实都离不开因果,能够度的都是善根具足的,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是于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这种人菩萨一定度的,随时都在帮你、度你,一步一步往成佛的路上走。

那种根基差的,刚从地狱才跳出来或者从下劣、卑劣的畜牲道出生做人的,这些都善根还不具足,以前的果报都还很差的,等到某一天他的善根起来了,他慢慢去种了善因,慢慢才可以闻到佛法,那时诸佛、菩萨才会帮他、度他,这是牵涉到因果的道理。不然你会怀疑菩萨那么慈悲,怎么不度尽每个人。这里讲的正信就是要有正知见,要有正确的信仰,正知见也不是每个学佛法的就有,我们同学大概很多都已经有正知见,外面哪一个在胡说八道的书本,拿来一看,都知道这是吹牛的、胡说八道,哪一个讲的是对的,或是什么境界的,你要有这种正确的智慧去判断,这样你就是有正知见,这起码已经到十住位,第十七位菩萨位阶了。我们刚讲五十四位菩萨位阶,你已经有十七位菩萨,十七、十八、十九位菩萨才有这种智慧去看这个对不对,很多人不学佛法,看到很多外面很热门、很有名的人所写的书,都会画问号?怀疑这句话对吗?讲这句话引起人家怀疑的,那就是怀疑的人有正知见,讲的人没有正知见,你要了解,我们到十住第七位的时候就有正知见,有正知见,他的观念、理念都是很正确,就有正知见。

2.白佛

指向佛表白,如经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语。白佛就是很恭敬的向佛表白,这样以恭敬心说出称为「白」,向佛请说法还是问佛的法要,就是白佛,如经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语。

3.如是言说章句

言说之相依佛法言有五种类别,(1)相言说,执着色等诸相而生之言说,(2)梦言说,依梦中所现虚妄境界不实而生之言说,(3)执着言说,以念过去之所闻、所作而生之言说,(4)无始言说,无始以来执着戏论,依烦恼种子熏习而生之言说,(5)如义言说,如义而生,诠旨无殊之言说。此五种言说中,前四者乃由虚妄而说,故不得谈真;后一言说则为实说,故得谈真理。此处如是言说章句当然是指如义言说之章句也。

言说章句,如果是一般人,看了以为就懂了,但是在经典里面讲名相,有时候就有很多不同的意义,你去看《华严经》,释迦牟尼佛每讲一段经,里面各个名相再用十个来解释这一句名相,然后刚刚讲的十种名相里面,很多不同的意义,名相里面又有一句,衪另外用十句来解释里面的另一个名相,这样讲起来就一大堆、一大堆,世尊就是智慧无量。你自己要考你的智慧有多大?如果讲一件事情,你就举出三个例子来讲,你就有三成的功力,如果只讲一个例子,那你就只有一成的功力,如果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马上想到十个例子,那这个就跟佛的智能有点差不多了。一般我们大小事情都可以用来印证,大概顶多只有两三个义解,你自己去印证看看就知道了,这种智慧就是我们菩萨要去学的。

如是言说章句,这里讲五种类别,(1)相言说,相,不管是色相、有形有相的东西,执着色等诸相而生之言说,譬如这是讲义、黑板、佛堂、佛像,有形有相的,这是相,物质形相,有这个相进到脑筋,你就产生语言、文字,我们修行就是坏在这里,常常执着一个有相,这个有相,名相一起来,你就有烦恼,互相诤论。我们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离色布施,离声香味触法布施,你要做到这样,不要有一切相出现在你心里面,安个名相就有您的话题。我们一般人没办法,看到什么,名相就出来,名相出来你的烦恼思想就在名相上做文章,这里虽然在讲世间一切事情,我把修行的境界也提出来一起讲,譬如你开悟的时候,脑筋转得很快、很吓人,你看到一个人,马上可以产生同时几十个念头,一个是从心里面的、一个是从头看到脚品头论足一样的在脑筋里面转了,转得很可怕,为什么我的脑筋这么敏感?因为你无始劫以来就有这种能力,修佛法就是在修断这种能力,你不是去磨练的更敏锐,修佛法刚好是背道而驰,让你的敏感度降下来,以后再看到这个人,人就是人,不再起心动念,不再看他头发、他的鼻子高、他的眼睛双眼皮等等的念头都没有,没有名相,你就不起心动念,你看进去,马上就起心动念一大堆,我们凡夫就是烦恼在这里,为什么叫你无所住而生其心,刚刚讲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我看你,看进去了,但我不起心动念,就把你看成是一堆石头,这样你就不会住在名相上,烦恼一大堆;就是说如果你住在名相上,你就产生言说,这就是言说章句,第一个相言说。

(2)梦言说,依梦中所现虚妄境界不实而生之言说,很多人梦完了就不讲了,但很多同学会问,我做的这个梦是什么意思?我常讲梦有二个层次,一个是假的,就是你会编连续剧的就是假的,第一个念头从你潜意识,第八意识所储存的种子,有一个念头或者一个影像,那时候刚刚扫过去,它起现行,起现行,你抓住这个第一个影像,开始编故事,因为你的眼、耳、鼻、舌、身都不用,只有第六意识在动,所映现到的那个影像,假设是你所看到而留下来的,里面有某某人,是现在已知的人,然后你就第二念开始想、第三念开始想,我现在要跟他去哪里看电影,然后走到哪里,有时候是兜不起来的,看电影有时候又跳到别的地方,半路上又出现什么,根本都是没有意义的,一连串的,这是你梦中所产生的心意念,这个不实在;另一个是你心气旺的时候,你心很敏感,可以映现第八意识的种子,这跟定中独头神通一样,可以观你过去、可以观你怎么样,你在梦中也可以有这种现象,这个现象是你气很旺时,尤其在清晨三、四点钟,三、四点我们的身体气很旺,这时候它映现一个影像出来,那个影像是停格的,不会连续剧似地,因为你心很静,你第六意识不会跟刚才讲的迷糊状态这样去做文章,映现出来时,你看到这个画框里面有两、三个人物,这两三个人也许是古代的,但是你潜意识里面会感觉这个人是现在的谁,这个人不认识,这个不认识的人表示今生还没有碰过,因缘还没有到你遇见他的时候,但是这个人是现在的谁?这些都跟你有缘的,有缘的,你潜意识里面可以知道这是现在的谁,可以清清楚楚的感觉,就跟你定中一样的可以感觉。

梦中很清静时、气旺时,也可以感觉,不一定在定中才有那种过去事情的宿命通,在梦中境界好时也可以,因为现在除非出家去长期打坐以外,我们在家修行的,都没有这种入定去观过去因缘的事情发生,大概在梦中出现比较多,你会在梦中出现一个镜头,这个镜头里面有谁?这个人是谁吗!这个缘,不管出现一次或者好几次,出现愈多次的,因缘愈深,愈深的意思就是永远都是会在一起,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可能见一次面、两次面永远没有心在一起。这种因缘可怕就是在这里,说好缘的话,就是以前有缘的,今生又在一起学习,研究佛法,一起要求解脱道。说坏的、恶缘的话,就是相处不好,爱的要死不活的,爱心、淫欲心永远都要再来轮回,这种也不好。从梦中,我们也可以言说,对实境的相言说,第二个是对梦中的相言。

(3)执着言说,以念过去之所闻所作而生之言说,我们对我的执着、法的执着,对于这两种很执着,才没有办法解脱;《金刚经》中一直讲的要离四相,修行也是要离这四相,做好事、行菩萨戒、菩萨行也是要离这四相,如果我执没有灭,就有人、众生、寿者相,过去无始劫以来所熏习的习气,映现起来,你执着法尘里面的文字,或者说给别人听或者自己打妄想。还有今生所遇到的事情,小时候的、以前的胡思乱想,执着不放,这个讲给别人听或者是自己常常打妄想回想过去,年纪大了最会犯这个毛病,都是讲过去的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年纪轻的就对未来有很多憧憬,以过去的妄想去打造自己未来美丽的世界,讲来讲去,这些都是心里面的执着,我们修行就是在断这一个,执着言说。

梦中是半昏迷,在现实的人生之间,对过去的事常常念念不忘,过去已经过去了,修行就是要「活在当下」,不要一直在讲过去怎么样,好的、坏的都要把它化空;对于未来的,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不要太想未来,未来谁都拿不准的,命运随时都在变,算的准的命运,到时候也不见得会这样,好坏都一样,不要去执着、不要讲,常常保持一个意念不生心,那这样你说生活算什么,人跟人之间不讲话,那不是觉得格格不入,家人之间都不讲话,那这个家庭算是一个家庭吗?当然我们修行是要这样,小孩子在外面,回来说好像不温暖了,像现在父母亲以西洋式的方式抱一抱,欢迎回家,他就高兴了,修行常常都是心不动的,回来就回来,不做这种事情,现在有的执着世间法的,不够热烈,当然你要做可以做,但是做的念头太重、动作太夸张,就失去本真,失去本真我们就控制不了心性,就喜欢讲话、行为就比较浮臊。祖师大德就常讲:「打得念头死,许你法身活」,这是开悟的境界,开始修境界,但是修到空观的以后要回到有,你如果把它放得太松,这个心又常常执着,又犯了还没有修空观以前的那种执着很多因缘的毛病,这样心又浮动,当然这个时候,你也许感知了、心浮动了,可以不在意那还好,但是如果迷糊太多了、浮动太久了,又回到老毛病,这个是很难讲。在第三个的执着言说,是修行的时候尽量不说,你在弘法的时候要去说,说过多了,就变成老毛病又犯了,心不能在定中。这又不好,过犹不及都不好,什么时候该说就说,不该说还是不要说,这个怎么样去拿捏有时候很难讲搞清楚的。

(4)无始言说,就是讲到潜意识、讲到第八识的种子,刚刚讲第八识的种子可以被第六意识执着在第二项的「梦中言说」,无始以来执着戏论,依烦恼种子熏习而生之言说,等于说潜意识或者是上一世所学的,你是哪一类的专家、哪一领域的技术员,你会在今生再现出来,这在修行上来讲都是烦恼的种子,都是以前所熏习的,既然过去没有修行熏习的种子,今生有缘要修行,可能就比较辛苦一点,如果你过去熏习很多无漏种子,今生刚好又让它现起来,这里讲的都不好,因为是言说,言说都是落于世间法,偏向于烦恼的种子比较多,很多上一世是菩萨或者阿罗汉再来转生的,这一个也有它的轨迹可寻,有的人一出生下来,他自己就不大讲话心性很定,但是有的有智慧,但是就是心浮动,菩萨是有智慧但是定力不够,到证到八地菩萨才能定慧等持,还没有到八地菩萨只有智慧、守戒守不严、光说不练,讲的道理可能是头头是道,但是定不住,戒律守不住,这个就是菩萨还有烦恼一大堆,到八地菩萨才有一点定力不受诱惑,他智慧也无量,智慧也有了,能讲能说,戒律也清净,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所以要从潜意识里面去认识你自己,到底是什么个性?上一世有修行吗?只有修智慧没有修定,还是只有修定没有修智慧?不管如何,你今生修行的,大概多少都可以发现过去熏习的一些种子,如果一般的人,都只有烦恼的种子,个性、习气一大堆。这种常常落在嘴巴上面,讲过去、未来怎么样,执着于言说,其实都是来自于潜意识里面这些种子,才会编织一些未来的、美好的空中楼阁也说不一定,当然有梦是美,但是梦太多了就是打妄想,修行最好就是不要打妄想,最好就是「活在当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完就忘记了,不要再去罣碍做的好不好、对不对?

(5)如义言说,这是真正悟道的人,才有办法依真实义来说出道理,如义而生,诠旨无殊之言说,诠释主要内涵而且是没有特殊、不变化的这种言说,在佛法来讲,如果有为法就有差别,如果无为法来讲就无法可说,早上诵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或者是诸法如实义,像这些没有什么可以讲的,故说诠旨无殊之言说,如实义。有可说的佛法,就是它还没有究竟,到究竟之佛法就没有言说了,佛法是给一般心还不清净、还没有达到解脱境界的人用的,讲到如义言说的,都是无上心法,像《金刚经》、《大般若经》、《圆觉经》、《楞严经》,这些都是要证入体性清净的,《楞严经》是可以知悉自性,但是修行还在过程之间,五十阴魔在讲实修实证的功夫,这还没有到如义,你如果真的能做到如义言说,那已经也差不多了解了经文,才能够如义言说,而且讲出来都是没有异语,像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无诳语者、无异语者等这些,以前讲的跟现在讲的都一样,而且讲的都是无上心法,方便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地前菩萨四十四位阶,那是方便说,说一些佛法让你方便去学习,让你依此修行,如果是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或者金刚如来地的佛,没有什么修的,不必说!讲出来都是空无,然后从空无之间去化神通变化,这一部份是他们要去学的。这里讲的如是言说章句,句有十二种类别,在印度十二部经就是文句或者体裁,总共有十二种体裁,譬如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1)契经(梵sutra,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2)应颂(梵 ge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3)记别(梵 vyakarana,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4)讽颂(梵 gatha,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5)自说(梵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6)因缘(梵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7)譬喻(梵 av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8)本事(梵 itivr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9)本生(梵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10)方广(梵 vaipulya,音译毘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11)希法(梵 adbhuta-dharma,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12)论议(梵 upadeca,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

这里面总共有十二个体裁,这些都是文句,当然以翻成中文来讲,有的是五句、七句,有的是多少多少,依翻的人不一样,但原文它到底是怎么写,我们就不了解了,当然以它翻成中文,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属于偈语方面,另外像譬喻经,它是拿另一个故事来说明佛法的,这总共有十二个体裁。章是章节,因为一段一段,虽然《金刚经》没有把它分清楚,但是梁朝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节,这是一章一章,我们说三十二品,当然开头我们也讲过了,这个分的对不对、标题下的恰不恰当,那是另一回事情,不过事情有时候很难讲,都有好坏两个现象,一举一动都有果报,有这么一听说,他 《金刚经》分成三十二品,为了这样也下地狱去了,但是他出发心很好,应该都是以好的想法,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应该也有好的果报。其实做了一件事情,你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观它的话,不好的,去受报就算了,还有好的部份,以后总是会再来,这样也就自在了,到底是会不会真的去受,还是另一回事情。学《金刚经》也是这样,你要看什么事情,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有正反两面的果报,但是你如果能够看的开,正的果报当然是很好,但是逆的果报也不要担忧,就坦荡荡的去承受,很难讲正逆到底好不好,也许逆的你学到一些智能、看法,正的,当然有正面的好处,学佛法就是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要好!这样你就自在了。生活在每天的人事物之间,就是如缘、应缘,没有很大的烦恼,要学这样子,做不到就方便,慢慢朝这方面去做,能够做到,你就有解脱的智慧。

此五种言说中,前四者乃由虚妄而说,不管是执着世间相,第一个相言说,不管是梦中在说、或者执着过去幻想未来在说、或者是无始潜意识里面的种子,拿起来讲,这些都是虚妄不实在的,不得当真,故不得谈真,谈一谈,谈完就算了,不要太在意;最后一言说则为实说,故得谈真理。此处如是言说章句当然是如义言说之章句也,《金刚经》的殊胜,在于它把如实的道理讲出来,而且讲出来的道理,符合「诸法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要证到这种境界,观前面的诸法无常,在无常之间去体验,都是不真实的,慢慢控制你的心意识,不去跟它相应,就没有生灭法,没有生灭法,生灭灭已 做到的话,你的心就能够寂然的面对每天的人事物所发生的这些事情,然后见缘、应缘,应缘完了,就没有罣碍就自在,这是我们学佛法要去做到的。

(2004.05.0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