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200
4.04.24.   8(1)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经文大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尊对须菩提尊者说:「须菩提!您认为下列意思如何呢?是不是可以用身相来见如来法身、法性身呢?」须菩提尊者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用色身见,以色相来见如来法性身!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所说的身相,虽有所见色相,但非真的如来法身,若是所见是色身,也不能执着为身相是如来。」佛告须菩提说:「是的!在修行过程中,要能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真实的。若一行者能见一切相成为非相时,即能不为此相所迷,那就能见如来体性或见自性法身了。

法身、法性身,这两个名词意思都一样,为什么用色身就不能够见到法性身?因为法性身是无形无相的,像虚空一样的;身相是因缘和合、四大假合而成的,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前法身是常、色身是无常。我们现在要看到佛法身,不是用眼睛看衪的雕像,而是用心来感觉十方虚空如来法身,此法身具足十方界,无所不在。这里世尊提出来说:「您意思怎么样呢?能不能用色身来见如来?」经文里面是只有讲如来,其实如来后面要加上一个法性身,因为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不能以色身来间见如来。

须菩提尊者说:「世尊!不可以的,世尊!若色身是可以见的,如来的法身是不能用眼睛来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法身是无形无相的。况且如来所说的身相,虽有所见其相,但也不能执着为身相。」我们有时候看佛像也是一样的,不是我们事实的佛像,是打坐禅修、法会之中,你会看到一个佛的像,其实那个像也不是真的,那是佛的化身,真正佛的如来法性身,衪在虚空之间是无所不在的,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只能用心来感应!

最后,佛再告须菩提说:「是的!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能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真实的。若一行者能见一切相成为非相时,即能不为此相所迷,那就能见如来体性或见自性法身了。」这里讲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尊讲到:「若见诸相非相」,从有相来观,这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虽然看到相,但是不要执着它,这样也就是无相,或者是有相无住,虽然看到了相,不要住在那个相上,这里要告诉各位的,现在讲到这里,不是用我们眼睛来看的,都是用我们见性来看的,也就是在修行到闭着眼睛打坐、禅修、或者做法会,你都可以看到一些诸佛菩萨等等的,在这里讲的:「若见诸相非相」,不要把祂当成是看到佛、看到菩萨、看到护法神,都不要去在意这些,这样就没有被尘相所迷,这样慢慢地就能够开发出自己的体性,也就能够慢慢地让你的自性清净,这一句话,在后面会讲得更详细的。

这是第五品的「如理实见分」,因为在前面须菩提尊者问:「云何应住?」我们修行时要将心放在哪里?云何降伏其心?要如何来降伏自心?我们随时随地起心动念,看到外境、听到声音,自己都有自己的分别心,难免都会起连想,有连想就会有烦恼,这些都是修行的大忌。若能「舍识用根」,只有看、只有听,不要起心动念相应,否则你没有办法使心清净。之后世尊也慢慢谈到要离四相,然后度一切众生,而无一切众生可度、、、等等的这些修行法门,都是在说明:「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既然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先要破掉我们的色身,因为我们的色身,一方面是我相、我执重,二方面还有一个形相,一般人都执有身见,因此在第五品,世尊先提出这个身相,用有形有相的物质形相来导入无相之相,能不能见到如来的清净体性呢?了解了这第四品的意思后,在第五品世尊先提出这个色相,因为这个色相包括一个有形有相的色身。我们每个人有一个个体,在世尊还没有入灭,衪本身也是有一个个体,当然当时衪有一个报身,报身是庄严的,具足三十二种好相、八十个随好相,若是以还没有入灭的这个色身,能不能看到如来法性身呢?

修行人修心并且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可以感觉心很安宁,可以感觉与佛的法性身是同一个身、是一样的安祥,这里提出来:「如来所说的身相,虽有所见,但不能执着为身相。」当然也不能够看到如来法性身,因为须菩提尊者是悟空第一,世尊一问他,马上就可以清楚的回答:「不能以色相见如来!」像二十六品所讲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有形有相的、有声音的,都是世间里面的事相,要这样去看、去超越这有相之间的如来法性身,是不可能见到的。

《金刚经》是在学习如何开发自己的如来自性?如何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破四相即是在明心,见色相非相在悟性空无执,慢慢这样修证,当能见性。《金刚经》不是让你学一些世间用见性可以看到的,一些有形有相的东西,因为《大般若经》已经是大学程度的人学习的,以佛法而言,从小学到大学之间,《大般若经》已经是讲到最后,如何证本来面目?如何解脱?到研究所的课程,就是《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心的神通变化,如何度化众生等,一切法唯心造,你懂得这些就会进一步去应用这个心、这个法,如来的法性身是空无的,但从空无之间,如何去变化一些形相?然后去做一些佛事。

在第五品中世尊先提出这一个问题,修行要怎么来修?我们心也是起灭、随缘而变动,我们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等等的各个自性,都会随因缘而感知那个尘相,把它看成都是虚幻不实在的;普通修行外道的人,没有办法解脱的道理就在这里,他们把所看当真、把所听到的都当真,都是有为之相,这样就没有办法回到自性清净,对诸相不黏不着。

佛法的可贵,就在于是要破四相,若是不能往这边来走,在修行过程之间所起的心的灵知灵觉、或者是你的见性能够超越,一般的世间人所能知能见的,都把它当真了,这样就没办法解脱,虽然不是没有相,但就是要对的观它是无相,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能够这样磨练、磨练,磨练到有相也能够看成是非相,意思是我看到是看到了,但不执着我所看到的,所谓不执着所看到的,就是不起心动意念来与它相应,这样就能够把诸相看成是非相,就有如来真如性会现起,真如本来就能够应缘现一切境,但是空真如体现时,就能够见一切相是非相,这样自性如来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的境界像一面镜子照一切境:「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

但是在现一切相之间,却不会去执着它,要有这种功夫,才开发出自性如来,这里的如来不是看到释迦牟佛、看到阿弥陀佛,因为是自己见一切相,把它看成非相,有这种见诸相非相的能力,当然,看的是自性如来法身,开发出你的佛性出来了。

这大意把它直接翻,大概是这些意思,但是要更深一层去了解,要怎么去做到?从人的层次去讲这些,你顶多还是在修行的第一阶段,那时候是小学还是在修这善行,然后初中开始修打坐,在打坐之间难免都会见一切相,这个相有来自于阿赖耶识里面所储存的种子,今生所经历过的事情会再现;很多人修「心中心法」、或者开始学打坐,第一个就是小学时候的同学、或者小时候所做的一切事情,会重新再现,虽然不主动的去想,甚至于已经忘记的,但是它都会再现,这是虚妄不实在的,要了解所有心地里面,再回锅的这些心意念,本来都是不实在的,这也是凡所有相之一。

上一次讲解释名词时,「相」有很多,只要是世间一切都是属于有相,然后心里面的念头也是法相,声音、味道还有所吃食物的酸甜苦辣味道,所接触的这些物相,都是概括在一切法里面,外在的境与内心的境都包括在一切法里面,都能观它是虚妄、不实在,这样可以慢慢把以前还没有学佛、或者一念无明所造的业,就能够超越它,不然常常就会有罪恶感,以前做了什么事、什么坏事,所做过的事情永远不会灭掉。

当修到行阴区宇时,开发出宿命通,只能看到八万劫以内的过去、未来的事情,以外他看不到,可能就会拨无因果、断灭相这种邪知邪见,要知道一切发生的事情,所做的或者是所接触的,都会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些在修行过程之间,气都会扫到它、都会现出来,现出来了对于好事可能会自在,做一些坏事情时,可能就会有一种罪恶感,要观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在的,要观诸相非相,这样才能够用如来的客观体性,来看着以前无明所造的一切业,因为这是心意念,它是不真实的,哪一个时候才真实?所造的业,当怨亲债主来要债了,那时候是真实的,当下也就要坦荡荡的面对业,该还就要还,有能力不让它得逞的,那就解脱了!有的是没办法,没有修到那种智慧、没有修到金刚体,没有金刚体又气不通,就很容易生病,很容易让它得逞了。

修行大乘佛法,身心都要如金刚一样,身要如金刚、气就要通,气不通随时都会有障碍,心要不烦,心不管真的、或者假的境界来,都能够自在、不迷糊,这样你的自在法身就会现起来。这经文短短的三行,其实已经把很重要的概念揭露出来,如何应住?要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要怎么离,一切相都以我为主,没有我相就没有人相、众生相,第一个先要破自己的身相,如来提出衪的身相来说:「是不是能够见如来?」须菩提尊者说:「不行!」世尊再告诉我们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要背,只要心里碰到烦时,无明,虽然你还看不到有怨亲债主,但是觉得心烦,今天觉得心不安定,就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安穏你自己,也可以给外境的这些怨亲债主,把它看成是虚妄不实在,它若是不能够加害于你、或者让你心烦,它最后、最后都会离开。我们修行的人随时要有这种知见,不能够无风而起浪,心本来是每一天都很安祥、平静,或者身体每一天都觉得很正常,当有时候开始不正常,有时候开始觉得心不定,就一定有外在的因缘在干扰,这时候就要坦荡荡去面对它,那是第一义谛空的修证,不用一法去面对它、也没有烦恼起,自性自然清净,这是最高的境界。

若是不行,心还是有点慌乱、还是有点毛毛的、还是有点胡思乱想、不定,这时候就要想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把这些感觉,第六意识这些潜意识的觉知把它空掉,因为我们第八意识能观一切境都是如实见,但是我们与第八意识还没有相通,第八意识的所知所觉,你不能看得清楚,只是今天怎么心慌?其实已经照到了外在有因缘,才会觉得心毛毛的、感觉心烦,但是你看不到,只能从自性的心去感觉、去反应,这时候就要想到这句经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后面是结论,能够看到诸相非相,能够做到这样,当下你也可以看到自性如来,慢慢就会度过那个境,也就是你的清净自性会现起来。讲到第五品这里,已经把真正的身相非相,把它揭露出来,你也就要会用,在用的方面是第五点:「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阐述如下:

 

()如何依本经文修行

1.「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修行者在初阶段修行,系面对外境而修,即以五根面对六尘起觉受时,就要观觉受起何意境来修,这时行者当以「舍识用根」方法,只能用眼、耳、鼻、舌、身去觉知色、声、香、味、触等法尘,但不要有分别想。若行者此时还有好坏、善恶、对错等分别想,六根缘六尘就会产生自己的觉受,有觉受就会引起烦恼法。当行者在日用应缘时,已能不受诸境尘所迷,即达「舍识用根」之第一阶段的修行。

此时行者继续打坐、用功,气入脑中,即会诱发起无始劫来的妄执心。此时不管五根触缘所生觉受,或八识现量所识知的现量相分(影像),会产生心念或影像,这时亦不能以此等尘相来见如来。除不要以身相(影像)见如来,同样不要以声、香、味、触、法等法相来见如来。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佛陀说:「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也就是说,修行者见一切相时,不要有一相可见想,要能视而不见,不即不离。同时闻、嗅、味、触一切法尘,也要能对一切境,有所觉知而不黏,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

此段经文,释迦牟尼佛所问的:「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在《金刚经》里面的三段论,在这里算是第一次出现,三段论的用意是教我们如何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来观一切世间相。是用你的觉知感知一切相,但不会执着其境,觉而不住,然后觉知是觉知,境相是境相,没有妄习相应,这样虽有身相,也可谓无身相矣!所谓就可以如经文所说:「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

要能做到这样,就要能离四相、断烦恼、见自性如来的三段论,也就是圆融空有不二的修证。上根智慧者,闻此说即能得悟,并且做得到。次根机者要慢慢去磨练,使妄习对境不相应,最后才能做到此三段论:我用如来自性可以看到一切相,但是看到这个相时,不把它看成是一个相,这样就是所谓的身相。所以说: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也就是说你有一个觉知面对一切境,那个境并不是没有,真的是有那个境,但是你不受它影响,不把它当真、不会起心动念、迷糊在那上面,这就是看成非身相,而能够做到这样,那就是所谓的身相。

我们开始在学,当然不可能看一切相,马上可以做到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非身相,大部份来讲,一定要先观一切相是絶对的空,这样才能够慢慢的有定,有定力以后,才能够慢慢进入所有相非相的这种认知,修行是有阶段次第的,现在还没有谈到这里,现在先讲身相是不是身相?须菩提就讲:「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以世尊在后面所讲的,应该再加一句:「是为身相」就能为标准的三段论─相、离相、是称为相(法中无我)等三。

你要去思考,这三段论是怎么讲的?刚刚已经说明了,了解是一回事情,但是不了解就没有办法去做,有的人是悟后再来看经典,然后把它厘清楚,有的人是先了解意思以后再来做,这两者是不大一样的。以祖师禅智慧锐利的这些禅者,他是先悟了以后再来修,然后再来认识经典,修到空观以后再回过来看有相,继续修到空有不二的境界。现在以你们来讲,先认识经文,把道理搞懂,这样可以慢慢学习看到身相,把它看成不是身相,这样就是为身相,总归一句话,法中无我及我所。有这种功夫的话,你是修如来禅的,如来禅是这么慢慢的去体会、去成就,智能不够是不能一下子去做到,但是慢慢的也可以建立起对诸相解脱的能力。

这段在讲义中说明如下,修行者在初阶段修行,系面对外境而修,刚开始起修,一定都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面对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境在修,看到一个东西好看,会警觉、我不应该有好看这种心,看到不好看的,也不要厌恶,不要起这个心,这就是舍识用根;每一个开始修行,一定是这样子,从外境修,也就是五根面对六尘,五根门本来是面对五尘,怎么会加一个成六尘呢?第六尘是意尘,就是心念,我们眼、耳、鼻、舌、身,面对色、声、香、味、触时,我们加上一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心意念加进去就能了别、分别,这时候就对外在的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或者声音、或者香味、或者舌头接触到的酸甜苦辣等等味道、或者身体所接触到的软硬坚实的觉受等等,心都有一个分别想,这分别想一起,除了了知那个境以外,再加上自己的习气,好、不好、喜欢、不喜欢?所有修行的第一阶段,都是对这个在修的。

若行者此时还有好坏、善恶、对错等分别想,那六根缘六尘就会产生自己的觉受,觉受就是忧、喜、苦、乐、舍这五受,忧喜是对心来讲,苦乐是对身的感觉,痛苦?还是舒适?气旺时就觉得很舒服,打坐久了脚就痛,这是痛若,气不旺就更痛。有了忧、善、苦、乐这些觉受,就会产生烦恼法。

修行第一阶段要舍识用根,只能用眼睛看,但是不要去加以善、恶分别想,喜欢、不喜欢、、、等等的念头,不要去想;耳朵听、听到一句话、听到音乐,也不要有好、不好,不要去分别这句话是好话?还是不好?还是在駡我?都不要去想,这样就只有用根不去用心,就不会起烦恼。在第一阶段这里没有修好,身体就不会有变化,因为心还不定,还在打坐之间受外在的声音、或者气温的高、低、冷、热,还在烦恼所以心静不下来,气就不会起来,气不会起来,就不会进到脑筋里面去,不会进到脑筋里面去,就没有办法修内在的妄心,这是第一阶段,一定要对外修,不离开这些人、事、物来修,每天生活在人世间与众生在搅和之间来修你自己。

当行者在日用应缘时,不能离开群居去修,要跟大众每天的人、事、物这样接触,这就是日用应缘,看到一个人如何与他相对应?看到他心起什么念?是喜欢的念?还是厌恶的念?应该是缘就是缘,不要产生好、坏想,喜欢、不喜欢想,这应缘之间已不受诸境尘所迷。若被他所迷了,喜欢的就一直生起好的念头,不喜欢就觉得很讨厌,一直要逃避,这些都是心病、心不正常,要转你自己,不要被境所迷。

我们古僧大德常常讲的:「万境本闲,庸人自扰之。」不管这个人长得像电影明星一样有多漂亮,看是看了、觉得眼睛一亮,也就是这么一亮,心里面没有起漂亮、不漂亮想、起非分之想,这样就是不被诸境所迷,心就定住了!就达到「舍识用根」之第一阶段的修行。你要看到身相即非身相、看到珠宝即非珠宝、看到觉得非常遐意、美丽的图画、或者山水风光、、、等等的,不要有产生喜好想,很平常心的去对那个境。就像蒲同学她在心里面战斗一回以后,她本来很喜欢花,庭院栽了很多花,看到花每个人都会从心地里面,产生非常高兴的心,经过一番战斗以后,自性显露、如如不动,对花只觉得是花,没有像以前那种冲动的喜爱,很平淡、很不常的面对那一欉花,这修行的第一阶段「舍识用根」就做到了。这样就可以说:是花者即非是花,是名为花。看身相即非身相,是为身相,这要「舍识用根」来看,看久了你不受它影响,就是即非身相,是为身相,这时候可以说是身相。

此时行者继续打坐、用功,气入脑中,没有气谈不上修行,有气太旺驾御不了,又会发生困扰。为什么有的人打坐一、二十年,都没有什么气的感觉?用功的方法很重要,普通我们都是有人教,教的人是不是使用「功用行」,也就是讲的方法都非常的真确,使你如法去做,短时间就有那种效果,这是功用行,不是用功,用功是这样被动的、消极的去用功,功用是把功效放在前面,这是功用行,讲的方法都非常的锐利,让你一听如实的去做,马上就可以达到功用、效果。

有的是自己买一本书随便在家里打坐,书里面讲的也不是功用行的方法,教你呼吸就呼吸,普通打坐久了,气被灌满了,就不想再呼吸,不想再呼吸,气就停在那个似有呼吸、又不想呼吸的状况,这样就没有办法继续让你的气愈来愈充满,而认为这样就是在打坐,每一天这样一支香四十分钟、五十分钟,打完了就下来,每一天倒是很有恒心的,就是早、晚两炷香,但也没有什么大进境,每一次打坐都是非常的舒服,认为这样就是在打坐、是轻安,但是一、二十年浪费过去了,气没有进到脑筋里面去,没有办法开发出潜在的妄想、微习。

为什么修行要翻种子?当然翻种子已经到第八意识里去了,现在不要讲翻种子,现在讲第七意识妄执性的那个心,虽然我们现在闭着眼睛在打坐,但是你的意念还在罣碍昨天、今天、明天的事,说明天要考试,什么心都一直放不下,这些就是我们妄执性,在执着某一件事情,连这个都还没有调伏,更没有办法进到大翻种子的境界。修行也有层次的,要一个境界一个境界度过,你要知道是在哪一个境界?这些境界在唯识都要懂,懂时才能知道这是什么现象?这是第六意识的执着吗?这是第七意识的执着吗?还是已经开发出第八意识一切法尘现起来?这些每一阶段与气都是很有关系,气愈旺要布满身体,没修到心没有用!那顶多是刀枪不入的气功师而已,我们修行要让气能够进到脑中去好修行。

虽然脑不代表我们死了以后,它会跟我们去,脑是死掉就死掉了,脑死它是一堆物质,但是,我们今生所造的业、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都是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但是这在哪里?你要找、找不到,它就是透过所有脑细胞的结构,会有一个思考区、记忆区、感觉区、语言区,…。然后五根的每一根都占用一区,要讲有一个第八意识在哪里?不知道!但是它就可以控制所有的身体的功用与思考的功用,等到阿赖耶识脱离色身了,这些神经细胞、传导细胞、消化细胞或者是运动细胞,都变成废物、都不能动了。

昨天有一个mail过来,他说有一位修行很好的大居士,这位居士讲说:「只有这肉体才有觉知,修行都要靠这个肉体!」他把肉体与我们第八意识都还没有搞清楚,来mail这位读者才会问这样:「对吗?」他的意思是在讲若要能够修得有成就,就要藉靠我们这肉身来修,但是他把这个肉身,看成是这个肉身才有觉知,肉身是一个物质,怎么会有觉知?我们修到初禅境界,就有一个觉知,这觉知可以把肉体抛弃的,进入二禅境界,这肉体就没有感觉,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也不起作用,但是他的觉知还在,这就是表示这个人不是真正在修行,也修不到一个高境界,他自己没有搞清楚,文章写出看的人当然会迷糊,还好有正知见的会问,没有正知见的相信了他。这肉体是我们的?身相不是我们,肉体不是我们,当死掉了,要走掉那个的才是你,四大假合这个肉体不是我们,但是不能否认的,要成佛、要去思考、要解脱还是要有这个肉体,这个肉体就有气,也有脑筋可思虑。当然鬼神也有气,我们这肉体也有气,但是加一个脑筋可以思考;鬼神、天神他们也在修了,但智慧力没有,没脑筋动不起思考来,所以鬼神只是判别一个好、坏与自个恩怨之间的关系,他不会去思考,怎么从心定里面去解脱出来?还好我们有这个脑筋、有这个气,也可以思考,为什么要受我的虚幻不实在的心来左右?因为凡所有相都是不真实的,我为什么要受内心的一切妄想来左右?我为什么要受一切的习气,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等等的这些毛病来左右?你会去想一些经文、想一些因缘法来解脱出来。

没有这个肉体也成不了佛,藉有生之年,一定要赶快修行,要用这个脑筋,不然没有修到一个境界,然后受报生天了,所生的天有很大的享乐,但是脑筋就没有像人那么灵活,可以去思考、可以去解脱,这样讲就比较合理,不是以觉知、觉知,肉体是没有觉知的,若肉体是有觉知的,那个灵魂又在哪里?没有灵魂就没有觉知了,这个觉知与肉体是没有关系的。修到初禅境界有觉有观时,那个觉知就起来了,可以看到你的妄想心起来,现在想什么?想着、想着、你看着它又不想了、心又停下来,这是觉知与妄境的对照,这与肉体没有什么关系的。

继续打坐以后,让你的气能够入脑中,就会诱发起无始劫来的妄执心,这是在讲第七意识,刚刚我讲的,当开始在打坐,气有或是没有,却常常在罣碍今天要考试、或者今天还有什么事情要做、那件事情做得不好、或者是昨天做的什么事,明天还有什么事要做,常常去想这些有的、没有的,这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妄想很重,而这些都已经没有了,不去罣碍今天、明天比较近的、或者比较重大的,但是无始劫以来我们妄执心的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的种子为真。

第八意识的法尘永远都在起起灭灭的,不一定是在意的、不在意的,它都在起起灭灭的,然后第七意识一直看到它,我们每一个意识都有见分,有见分就有相分来产生影像,第七意识也有见分,可以看到第八意识的相分,它执着这就是我,是我在想、我怎么样、怎么样,它不间断的执着第八意识的起心动念为我,这是无始劫以来我们熏习得非常严重的一个毛病,若是能认知它,能够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时候刚好观它,能够诱发出无始劫以来的妄执性时,正是好修行!这是从内心诱发出来的。

此时不管五根触缘所生觉受,那是对外境,或八识现量所识知的现量相分(影像),是我刚刚讲的第八意识的法尘,它随时随地都在起起灭灭,相分有时候是心念、有时候是影像,所经历过的这些外在的影像,留存在脑筋里面的,这样就会产生心念或者是影像,这时亦不能以此等尘相来见如来,你在这尘相之间搅和来搅和去,永远没有办法看到能够觉、能够知的那种如来自性,没有办法看到那个真如映现,是要从这些尘境之间抽丝剥茧的,这样才能看到一个原来是如如不动的自性,与它是对立开来的,那些起心动念、影像之外的,还有一个觉知的真如自性在那里,你要去分辨这两个,能够分辨到这里,已经是到初禅的境界,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有观无觉或者是无觉无观,总共有四个不同的境界,从初禅到四禅中会现出这四种觉观境界来。

刚开始是有觉有观,能够觉知那个尘境,也能够观照它,普通是觉知以后不与它起閧,那个法就会灭,也有时候执着心很顽强时,你看着它、它还是一直不灭,这时候只有观它、看它的份,觉、观这两个功夫,是在初禅时用的;而不知道修行怎么修?对所有产生的影像、念头也都当真,不管是真、假,都不能当真!

甭想去学一个能力以感知未来的事情,要发生什么事、什么相,想感知也是一种习气,觉知未来的事情;会觉知是修行的一种善境界,没有觉知是无觉无知,是修行还没有到初步境界;有这个境界却受它左右,就是没有做到诸相非相,没有做到把凡所有相看成是虚幻不实在,这样就没有办法解脱,要把主客、真假心,把它分得清楚,要站在正义、真心、自在的这一边,才能调伏虚幻不实在、烦恼的,要把它分开来,才能够慢慢调伏它,使它对你没有影响,自性如来才会现起来。

除不要以身相(影像)见如来以外,身相只是一个代表,因为经典一提到色相,一定是声、香、味、触、法都是连贯的,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这十八界之间,有时候经典常常提一个代表,譬如见性,见性不是只有一个见,见性就包括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心性等等的六个自性真如。

不要以身相(影像)见如来,同样不要以声、香、味、触、法等法相来见如来,不能够超越这六尘境的,如来自性显露不出来。我刚刚已经讲了,最重要的观念要觉知,我们一般没有修行的人,都是认贼为父,把心里面所起的念头,把心里面所产生的喜欢、讨厌、、、等等的念头,都当作是我,这样与如来自性就永远离得太远了,若是外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境都在,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可以感知外境,但是没有喜、怒、哀、乐想,没有触觉所产生的一切觉受,不会产生忧、喜、苦、乐这些觉受,你的如来自性慢慢就会显露,显露出来起码就有主、客之间的分别出来,这样才能够看清楚,要怎么修?要稳住自性清净、觉知历历,面对那个境还在,要如何把它看成是非相?这就是你要去用功的地方!

如何来做到见诸相非相,在刚开始是影响很大、有百分之百的影响,让我迷糊掉了,慢慢的七十、六十、五十的受它影响,然后有觉知心,能够有一个觉知的如来自性愈来愈强,觉知是觉知了,但没有喜、怒、哀、乐这些觉受起来,没有好、坏、分别对、错等等的概念,这样习气这一部份,慢慢就会消下去,这时候就会看到,原来:「身相即非身相,是为身相。」只是一个身相而已!我看到如来相,只是看到一个如来相,也没有产生非常喜爱、非常的想要痛哭流涕,如来对我实在太好了、教导我、宣讲那么多的经典、让我能够学佛法、让我解脱,若能控制你的觉受、感情作用,那也只是一个佛像、一个身相在那里,就好像不经意的看一个人坐在那里,没有起好、坏分别想,这个身相就是非相,我有没有看到?有!但是没有看进去,所谓的看进去,就是产生你的觉受,产生善、恶、喜、怒、哀、乐的分别想,这些就是你看进去了。

修行不能不看,若是否定一切世间相,这佛性是没有办法圆融,要看了以后,不要有自己的习气去相应;讲来讲去、说三道四,修行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要控制心的毛病,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面对外在尘境的色、声、香、味、触,只能去了知那个境,但不要有自己的心意、好坏、、、等等的分别想,你就有一种很基础的禅定力量。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世尊说:「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我们要如何调伏其心?要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在前面已经提出来了,修行要怎么修?先去掉我相,我有一个肉体是没有错,但是里面不要有我这种意识高胀,不要有什么事情,我的念头是对的、我的知见是对的、我的所知所见比你要强、你要听我的,这样是我执太重了,就会造成与人、众生(三个以上就是众生)的对立,就与他结了善、恶缘。

要把我的念头、认为哪一个喜欢、哪一个好、哪一个对、哪一个是什么的念头,都要把它推翻,甚至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世间知识,都要推翻掉,不要先入为主,变成一种障碍,这样就是看到身相,这里所讲的身相是一个代表、是一个物质形相,我看到这身相,能够看到它不是身相,所谓不是身相,就是对你已经没有影响了,不诱发起内在的对、错、喜、怒、哀、乐的这种觉受去相应,那就是非身相。

我们道场的三尊佛像,每个人看了都喜欢,就一直看着祂,今天心情很好,看到每一尊佛像都在对你笑;哪天心情不好,会觉得佛像好像钝钝的、好像没有灵性,是你没有灵性,不是祂没有灵性,祂每一天都是这样子,所有的物相都有它的灵性、佛性,您佛性愈高、就愈有灵性,您佛性不高、就没有灵性,这是相对的。

我们修行道理是要懂,看佛像不要着佛相,要看成身相者即非身相,这样就是为身相,也就是说,修行者见一切相时,不要有一相可见想,要能视而不见,要认真看是可以,但是不要起内心的那种喜、怒、哀、乐的想法与它相应;不认真看就视而不见,像我现在眼睛飘过去,你们坐在那里,我知道很多人坐着,但是,哪一个是哪一个?我不刻意的去分别,就是人坐着一堆,是视而不见,看到他做这事情,做是在做了,按照以前的观念,我这么做、他就应该照我这么做,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毛病,都认为自己的习惯是最好的、最聪明的、跟我这么做,方法是最好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每一个的工艺、技巧有比较钝的、有比较锐利的,有的是笨手笨脚的,但还是可以把事情做好,有的经过加以作业的改善,这流程再加以调整,是可以很快改进他的速度、不良率、、、等等的,这是难免都会有这种技巧的,但是太在意这种技巧了,就会钻牛角尖,钻牛角尖的人不适合修行,所以要学习视而不见。

做什么事情能这样做也都是很好,每个人都会扫地,但是怎么扫就不一样,像这榻榻米,我们跟你讲吸尘器要顺着榻榻米的纹路,这么吸、这么吸,要跟它这样十字的交错吸,就会磨损榻榻米面,以世间法来说,看了他这样就要駡人:「讲了几次,教你这么做、都不这么做!」要修行的话是要睁一眼、闭一眼,随便你去!反正讲也讲了,您听也听不进去,要这么做就随你了,要这样你才会自在,要不然会愈修愈倒回去了!为什么?修行人的境界愈来愈高,知道哪一个应该怎么做?就像刚刚讲的那个技巧、工艺,随着智慧都会提升,要每个人都跟着你这样,就会很痛苦,尤其当老板、很聪明的老板、很会赚钱的老板,什么事情都是高人一等的智慧,看这些雇员,这个也不顺眼、那个也不顺眼,为什么?「这样做不是很好,为什么你要这么做?」一定要教他跟着这么做,但是他这么做已经做惯了,要他这么做却做不来,你看了就非常的生气,非常的生气就看进去了,一看进去了这身相就是身相,不是非身相,要怎么修?

修行与世间做事情要背道而驰,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身相即非身相,就是不即不离,那个身相是在那里,把它承认在那里,但是我没有一种内心的觉受、好坏、分别善、恶等等的念头加在它上面,就是不即不离。所以般若波罗蜜的意思,有几个概念,一个是对于心里面的烦恼境界,看成无所有;对于修行的种种一层一层的善境界,你都会体验,要看成不可得,过程之间的一切事情,心里面的一些垃圾,都把它看成是无所有、不可得。

这无所有、不可得一句话,相应、不相应是一个阶段,相应是身相,不相应是非身相,相应是这身相我是看到了,是有相应;但不相应是内心没有善、恶分别,喜、怒、哀、乐想,就是不相应、是非身相,看到了身相,我不加以批判、分别,那就是非身相,是相应、不相应有这两个阶段,这样做到了就是有身相,但就是能不即不离,这样就是非身相;不即不离是禅宗在讲的,对一切境、一切相,不管是烦恼法、或是善境界,每一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等的境界,都抱持一个不即不离的心,即就是去取那个境,离就是要离开那个境,觉而想离境也是病,会即、会离都是一个心病,要学习到能不即不离。

以前常说不要着相,有的人境界比较好时,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会现起来,现起来刚开始还看进去了,观世音菩萨的相就飘、飘、飘过来了,不行!我不要着相,这种不行也是离,想离就不对了,「不要着相」你起那个不要着相的心,其实就是着了离相,不即不离的意思是若有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现出来,你看着衪也不要看进去,也不要说不要看,怕会被衪迷糊掉了、被衪迷惑掉了、或者看着喜爱心起来了、欢喜心起来迷失掉自己,这样也都不对,让衪从左边飘、飘到右边,自己飘不见了,我都没有动念!这样就是不即不离,这样就是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做法会,有时候诸佛、菩萨、护法神都会现,看了不要把祂当成看进去了,要有这种心态,那就是不即不离:「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

进一步的,讲到闻、嗅、味、触一切尘境也是一样,有时候有的人觉得好臭!好臭!这里没有死老鼠,哪里有臭味?也许是哪个众生死掉了,死在水沟里被淹死的,他脱离不了那种境界,那种味道还在,但是他跑来跑去,跑到周围之间你又看不到,但是你的鼻子又有一种异能,可以闻到好臭、好臭就一直找,不要找了,要找也找不到,那是另一个空间众生的臭味,碰到这个时候要不即不离,「是臭味者即非臭味,是为臭味。」不要起心动念有好臭、或者要怎么样!

还有一种香味,天龙八部有类是吃香的,当然香味吃多了,走到那里都是香的,诸佛菩萨当然也有出现香味,无形中闻到这些香、臭味都不要去在意,要学习是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是香味者即非香味,是为香味。对一切境、心念也一样,要不即不离,内心的念头起,让它自己灭下去,不要去理会这念头在想什么?接着下去想第二念、第三念变成你自己的妄念,第一念是潜意识里面一个因缘现起来的,要看着它,它没事自己就下去;若是执着它,开始就有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的一直想下去,就进入妄想的境界,是你自己的妄想。很多初学的,都会在这里面绕了一大圈以后,脚痛才会晓得几十分钟过去了,这是打妄想,一起妄想呼吸就不顺,呼吸不顺了气就会没有、发不起来,胡思乱想到最后都浪费时间了。

总结一句话,就是要能对一切境,有所觉知而不黏,不是像驼鸟一样,我怕一切境,我什么都不要去知,这样不好,佛性本来就有空、有的两面,空是我们自性真如体,真如体是空的,应缘会现起境,汉来汉现,譬如观世音菩萨化身到时,你映现到了,我们内心里面就会看到这个相,这是佛性本来的面目,汉不来汉不现、胡不来胡不现,汉是汉人、胡是胡人,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来了却现不起来,表示这个镜还没有磨光,所以看不到。

很多人开始学打坐,心一片混沌、一片黑暗,就是心眼还没有开,这个镜要照,有东西来了却照不出来,现在能照到了,不要用内心的善、恶分别去批判,妄想、习气心要把它打死,这样觉而不黏,能够到觉而不黏时,就能够「见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就不受它所左右了,这样空、有不二的现象能够圆融,就是修佛法最后的一个解脱境界。

一般的世间禅定的人,只会黏那个境,只会知道那境,然后把它黏着,看到什么就认为真,修佛法的人看到什么,都把它看成是虚妄不实在的,是因缘和合,和合看到了,因缘灭了、这个法也没有了,看到最后也等于没有看到,要学到这种能够脱黏的功夫,这要用在哪里?用在以后你的业力之间的牵扯,与某甲、某乙、某丁、某丙等等的这些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心与心念之间互相感召时,你要怎么看它?不受它左右?你受它左右、黏上去了,又去出生做他的儿子了,就没有办法解脱,你不来受生都不行!

练这个功夫,虽然经文刚开始提出来「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是举一个例子让你去磨练,如何看到一个身相,不把它当成是一个身相?如何看到一个念头,不把它当成是一个念头?如何看到心里面一个影像,不把它当成是一个影像?要让它自起自灭,要能知这个概念,还要能做得到,然后能知能离,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而能知却离不了,就是没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能相应却做不到不相应,也就是还没有学到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这样都不是佛教徒所要修的,这最后都是世间禅定那些人修的,果报生天了、天寿尽了又再轮回!我们今生能够听闻到佛法,尤其能够听闻到无所不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以摧毁掉一切业力的牵扯,业力的牵扯要摧毁,第一个要学:「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这种概念要把它慢慢的建立`起来。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修行者面对所有相---包括能见、能闻、能嗅、能味、能触等法尘境,及不能见闻嗅味触等的心法,都要看成虚妄、不真实的,这一点对修解脱道、菩提道的人是很重要的。以眼根、见性为例,若一行者能见诸相为非相,即能现起自性法身,即能见空体无相之自性,当然也可用空无的心,去体知诸佛的清净无相之法性身。

修行者能听得到《大般若经》或《金刚经》时,是已到了要学习空观、无相观时。修空观时就要把所有相,当做虚幻不实在的,那怕是感觉实有其法在,也要观成虚幻不实在,不要执取其境。这样对自己的业障才能摆脱,对发展出现的境界也不会执取,前者是观法无所有,后者是观境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这样修下去,就能让自性显露,达觉知一切境,却能不着、不黏、不取一切境,不为一法所缚,最后就能够见自性如来,或体知诸佛法性身的存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与上面那一段有什么不一样?其实上面那一段是圆融的阶段,看「身相者即非身相,是为身相。」把是为身相」这个字先不要安下去,把第三句稍微拿掉,因为身相者,即非身相」这是第一阶段的修行,就是否定一切所知、所见;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修行的第一阶段。若是马上看到这三段式修行时,就是不即不离的境界,可以做得到,那是圆融解脱了。

有些未得空观智者,既然做不到就要分阶段的去做,第一阶段是要全盘否定一切,不管真、假,内心虽然有一种灵知灵觉,可以知道过去、未来,感知众生的心是怎么?、、、,等等的这些能力,但是您要把它看成都是虚幻不实在的,能够先否定一切相,你才有办法得定力,最后才能做到不被黏住、不被一切境界所黏;第二阶段才能够见诸相非相,是客观的来承认有一个事实的境界在那里,但是我能够心空来容纳那个相,这样自性如来就是这样子,有觉的一部分是真如,也有空的本来体性功能,空、有不二才是佛性的本来面目,但是,修行是要分阶段去实践的。

修行者面对所有相,包括能见、能闻、能嗅、能味、能触等法尘境这些色、声、香、味、触,及不能见、闻、嗅、味、触等的心法,外境与内在的心都要看成是虚妄、不真实的,尤其是一位刚开悟的人,其实《金刚经》是刚开悟的人在持诵的,第一个要断业障,第二个要断内心对业缘的牵扯、执着,第三个破解自己灵知灵觉的心,因为一位心眼开的人,对十方虚空的众生都可以感知,对于每个人的心起心灭也都可以知道,甚至于对于这个人的好、坏,心都可以感觉,能够知道这么多事情,不是烦恼一大堆吗?要怎么从里面抽身出来?

要从《金刚经》这些字句,来学到不受它的影响,这时候就要看一切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就是真的有那么一回事情,也要把它看成是不实在的,这一点对修解脱道、菩提道的人是很重要的,与外面世间禅定、或者是鬼神道这些人所修的有为法,都是背道而驰,他们要认真的去知道很多事情,然后加以宣扬、加以传说,我们修佛法刚好反过来,知道很多事情,却一直要看它是假的、假的、不真实、不真实,为什么?要去掉会黏一切境、会黏一切能力的心,我们的心有很多的超能力,为什么会有超能力?本来就具足,若是不把它训练成比较钝、比较不敏感,不然什么都随业缘感召流转,怎么解脱?

《楞严经》的五十阴魔相,开始就在讲一位开悟的人,世界消殒了、破灭了,菩萨心非常的精脗通合而不受影响,为什么不受影响?祂们是经过这么磨练上来的,以前灵知灵觉一切境界,都把它看成是虚妄不实在的,祂们这样磨练、磨练,觉知的心会慢慢钝下来、不敏感了,所以这世界要破灭,破灭就破灭,与我有什么关系?但是鬼神、天魔他们有神通力,有神通力却没有解脱的能力,没有像这些大菩萨修解脱道,他们就很害怕,怎么这个世界可以让它被摧毁?就会兴起扰乱这些行者,天魔、鬼神就会作乱。

一位修行的人还不被外来的东西干扰,就表示修得还不够一个境界,等到有人来干扰了,表示你未来会有成就,会让他们害怕,所以要干扰你,能够修得解脱,你就可以带很多人去修解脱道。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宣讲很多的经典,然后大家依经典去修,就能够修到解脱,一解脱就脱离欲界天,欲界天以内的都是天魔在管的,没有断淫欲都是他在管的。你若能断了淫欲又修解脱道跳出三界,当然跳出他的势力范围,他怎么会甘心呢?当然就会兴起这些魔扰来困扰你。

修解脱道、一个心眼开就有这些能力,不必要破色身,入无色界境界。《楞严经》所阐述的五十种魔相都是实际修行的境界,但过程间却要把它看成是不真实、看成是虚妄的,这样才能够脱黏;因此菩提道是无所有、不可得,到最后终归是无所得,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灭尽,什么都没有学到、得到,回归到我们原来的如来体性而已。修解脱道与外道不同的就在这里,要有正确的认知,所觉、所知不管是真、是假,第一阶段要把它看成是虚妄、不实在的。

以见根、见性为例,就是以眼睛的见根、见性来讲,若一行者能见诸相为非相,闭着眼睛可以看到一切相,这些相都不是相,不受它的影响是非相,不是没有相、是有那个相,你不受它的影响,就是内心的忧、喜、苦、乐、七情六欲都不加进去作用,就能现起自性法身,清净的法身就会现起来,自性身的法身是无相的,无相却可以现起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心性,法身清净无相,但是,那功能都具足,见、闻、嗅、味、触觉、心等等的都具足,是从法性真空之间,产生它原有的功能,而且比一般人的功能还要大,可以超越时空。

修行者能够听闻到《金刚经》或《大般若经》时,是已经到了要学空观时,从一路走来,从开始小学生去做善行、去行布施波罗蜜,然后开始学打坐、禅修、开始慢慢的进入经典的学习,大乘经典、小乘经典、或有打坐境界的体验,在心地法门有一些经典,有《方等经》来让你学习,得到初中、进到高中,这样一路走来,在高中时就要学习空三昧,修空观时是要把所有相,当作是虚妄不实在的,哪怕是感觉实际有一个相在、有一个心念在,都要把它观成是虚妄不实在的,不要执着其境,就是观它是虚妄不实在;若执着这个境,就是看进去了。

怎么能够观它是虚妄不实在?所看的一切相,在内心所看的一切相,一定要看成是虚妄,为什么?因为诸魔会化成菩萨或者佛等身给你看,不要认为我看到的都是真的菩萨、或者是佛,在修空观时,一位开悟的人看不到、都是用心感,用心念感一切境都是不真实的,还没有开悟但心眼已开的人,他是可以看到影像,开悟的人不用见性看,就看不到吗?也不见得看不到!他第八意识的那个空可以映现那个境,不是用见性去看,是用第八意识的那个镜子去照,在打坐之间不用见性看、不用眼根看、在心里面就会映现一个影像出来,然后慢慢又没有了,你也可以看到,看到周围之间有鬼神、有怨亲债主、有护法神,、、、等等的,也是可以看得到,但是它的映现不是用看的,是用映照出来的,那境界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不去在意的,看是看了都无所谓,用心去感应了就知道周围有没有众生?当菩萨降临时心就祥和,是怨亲债主来了心就不祥和、有一种不安宁的心会被感知,要这样去感觉外境,不是用看的,用看的还是没有破色身的人在看。这样对自己的业障才能摆脱,要观是虚妄不实在的,才能摆脱业障。尤其是一位开悟的人,他的心遍十方虚空,然后与你有缘的怨亲债主、亲人也好、怨家也好,他们都会随缘被感召来到你这里,要讨债的就来讨债、要亲情割不断的也来这里舍不得,在这里搅和,你要怎么办呢?要解脱,这些已过去的因缘,都要能够摆脱掉,要摆脱掉只有观空,先空自己、外境就会空,空掉自己与业缘之间的那种感召力量,虽然单方面还会有感召,但是,因为你这边空掉了,两条线搭不起来就只有一半。

我们一般人会轮回、会受感召的,都是不设防的这样去心与心念之间的交通,才会愈牵扯愈重,这感召的力量愈强,譬如恨,这恨的心一直投射过来,就愈绞愈紧;对于爱,这爱欲的心一直想念、想念,愈想念就愈紧,要断你自己的业,就要学一切都是空,这是有它的必然性,不然你怎么解脱?解脱不是用讲的,不是经典看得多、讲得头头是道,没有用的!是实际来试试看,对于内心能够感召到的因缘,有没有办法如如不动的定在那里?让外面的因缘在那里嗡、嗡,在那里一直想凑进来,你都不受它影响?

这个空观智要这么一直磨练、一直磨练,当然能够第一阶段否定一切相,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刚开始修空观都很脆弱的、智慧很薄弱,等到事情经历多了、事情看多了,胆量就大了!有业缘时,反而可以看着它、观着它,都不跟它起閧,这样就是「见身相即非身相」,这时候慢慢就有一种定力。

对于发展出现的境地也不会执着,境地就是修行的一种善境界的出现,也不要去执着、执取;一执取就成因,有因就有果,你就会出生到那一界去,不能去执取那个境。前者是观法无所有,对于业障要观一切都是无所有、是假的;对于境界那都是善境界,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每一天都有三个层次,初禅有三个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再加一个无想天,再加一个五净居天、四禅有九天,这色界四禅天总共有十八天,哪一个境界你一执着,就会出生到那里去,所以后者的境界要观它是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到最后你才能拖过去业缘的牵扯。

就像以前举的例子,要摘采一个最大、最饱满的麦穗,从田地的头一直走过去,这个蛮大的应该是最大的,可能后面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所以没有摘取,再往前走,一直走、一直选,选、选、选到最后,田地的末端走到了,连一个也没有选上,连一个也没有择取。没有择取是虚无的,虚无那个就是最大的,空、无就是我们的自性如来,空无那是最大的;后面会讲身相,大不大?身相是很大!须弥山王的身,大不大?很大!但是有大可以讲的就不够大,只有我们自性如来的空体那是最大的,这可以说明我们修行的境界,要抱着这种心态,不要去观境界是有所得,把它看成是无所得,这样才能够证到最后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如如的自性、空无的自性,这时候悟到佛性了,你要怎么样?解脱也证到,要进一步去学一切的咒语,去产生一些神通力,这样神通也就会起来了。

修行都要一层一层的这样一直上去,你不了解而中间觉得我修到这境界,觉得很好玩、就去玩这个境界,就会卡在中间某一阶段,尤其是外面的外道、歪道修行人,对经典不了解,稍微有一些超能力,就去玩这些、去玩自己的心,真的是自己的心还无所谓,很多是鬼神心通的,鬼神附身给他这些能力,修不了几天,没有真正在修,突然间有一天就有这个能力、有那个能力,都是鬼神附身还搞不清楚,到最后死了都跟他们搞在一起,就迷失掉了。

这样修下去,就能让自性显露,达觉知一切境,佛性有觉知的一部份,有的一部份它能觉知一切相,却能不着、不黏、不取一切境,不要去执着那个境,不要被那个境所黏。不着是自己主动的不去着,不黏是不被外面的来黏你,你也能够不取一切境,不为一法所缚,最后就能够见自性如来,或体知诸佛法性身的存在,这只是被动的,佛法修到这里不是就完美了,还没有!只是有了初步的解脱能力,而菩萨境界的神通变化,是另一部份还要学的,甚至于虚空之间有很多的咒语,你能不能学到?那还是要学的!不要满足现在所知、所修,今生不可能成佛,因为大家知道未来佛是弥勒佛,但是能够成为觉者,不被内心的一切业障所迷惑,能够解脱也不错了!

在第五品之间,前面提到要离四相,要怎么离?第一个是先观有色相的身相是非相,然后观有色、声、香、味、触、一切法、或者是内心起心动念的一切法相,不管是善、恶、或者是潜在意识里面的一切法尘,都要观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这样观、观久了日久功深,自然就会「见诸相非相」,可以看那个相,但是不会被那个相所迷惑,这自性如来身也现起来了。

光是读经典可能就没有办法分段,但是,我们这么拆开来,才知道世尊所阐述的法,都是很有次第的!先是须菩提尊者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就说要离四相、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可度,这些要怎么做?这一品就是告诉你,先提出来要这么去做,已经抛出一个修行的方法出来了,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就要照这个法去做!今天就讲到此为止。

(2004.04.24.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