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续11)
2004.04.17. 第 7 讲(12)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五)如何依本经文修行(续)
3.「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尊告诉我们若菩萨能行无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四维、八方、上下等十方虚空不可思量,其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菩萨有所住行布施除福德不广大外,还不能得自在解脱,因有造诸业缘,就有因缘果报,所以又与众生结无量因缘。然菩萨能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限量外。所布施结因缘仅是单方面的因缘,不会构成菩萨的妄执取而受报,这是行菩萨道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至于不住相布施虽然福德无量、无边,但后面经文世尊又会告诫我们,菩萨对于所做福德,不应贪着,因福德是无福德性,故不应贪着。
上面经文世尊讲无住色布施,无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第三点「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世尊告诉我们若能行无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就像十方虚空一样,到底有多大?一佛弘化区域为三千大千世界,虚空中有无量佛剎土,这是我们的心所思量不出来的。而无住相布施的福德,也就像这样不可思议的大,我们修行虽然做了一些功德也不要去执着,这种功德才会像十方虚空那样的大。若我们有所住来行布施,其福德除不广大外,还不能够解脱,就是被所做的功德来牵连住了,因为我们造了有漏业,虽然是善业,但是同样都是造有漏业,有漏业就有因缘,有因缘就有果报,因布施总是有一个对象,这样就与人或者三个以上所谓的众生,结了无量的因缘。
菩萨能够无住一切相来布施的话,三轮体空:没有可布施的人、没有受施的对象、没有布施的物,这样才是无住相布施,这是行菩萨道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行菩萨道不做善事也不行,做了善事又怕被业缘所卡住了,自己要求建立一个无住相布施的概念,也不能去要求对方不要在意,而要我们自己本身所作所为这些善事,要尽量的忘记。《金刚经》在重复这些观念,从前面到后面一直出现这些观念,用有相的布施、用无量的十方世界七宝一样多,来供养诸佛菩萨,不如确实的去履行经典上所说的,要能无相布施,菩萨如何解脱的重点在此,或者对别人演说《金刚经》、持四句偈。
至于不住相布施,虽然福德无量无边,后面经文世尊又告诫我们,菩萨对于所做的福德不应贪着,不要去贪着福德、不福德,因为福德没有福德性,不应贪着,不贪着并不见得就没有 福德,我们要的是无漏功德,解脱的智慧。若菩萨一执着就成漏业的发生,我们尽量以无住相布施的这种概念来布施,不要去贪着福德、不福德。
4.「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在上品中世尊告诉我们要如何降服自心?世尊告诉我们要如何降服自心,菩萨要能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这样去调伏自心。先提出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就能够去调伏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不清净,都因为有一个我相在,有一个对象或者是很多的对象就变成众生相,这些所结的因缘牵扯不清,我们要怎么去调伏自心?要先离这四相,离这四相的根本是我相,自己要能够控得住的,要控制你自己的心,要调伏自己的心,当然控制自己要无我、无我,要无我观、无我得成于忍,要做到无我观就要学习忍辱波罗蜜,没有做到忍辱就是还有一个我相,有我相当然就有人相、有众生相。
本品中世尊再告诉我们云何应住,菩萨在修世间禅中,在色界天境要能行六度波罗蜜多,在无色界定境时要能行十波罗蜜多,六度、十度中都以布施波罗蜜多为第一,故菩萨都要去修习的,因为此波罗蜜多最简单易行。菩萨在行布施法中,不应住色行布施,亦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有所住行布施,就不是在修菩萨行。我们要这样记住世尊所教诲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故世尊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修行有一个境界了,慢慢感召天上的哪一天,修行都有它的果报,就会产生寿者相。我们对人先去掉我相,就没有人相、众生相;对修行的境界,有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这寿者相就不大容易去感召,不然会感召天上的哪一天、或者是感召仙道去做仙人了,搞不好会走到小乘的声闻、辟支佛道,最不好的可能会着魔,误进到魔道。菩萨怎么去调伏自心?从自己开始,自己内心有个对象,当然就有烦恼,没有对象的内心还是有烦恼,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冒起来,因为习气还转不了,若不从内心观照、察照来修,没有办法做到解脱。
在第四品里面,世尊告诉我们:「云何应住?」要住在哪里?先离四相以后,我们的心要住在哪里?菩萨在修世间禅定中,在色界天时,我们要修六度波罗蜜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还没有开悟,还在色界天之间的境界。有一天突破色身了,进入无色界的境界,这时候要加修十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是因地菩萨修的,十波罗蜜是金刚菩萨或因地如来佛在修的;前面的六度以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等总共十个,是为十度波罗蜜。
六度、十度波罗蜜多都以布施波罗蜜放在第一,菩萨第一个要去学的就是如何布施?要无住相布施,要无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声、香、味、触、法,在前面解释名词已经有说明、或在第二项都有说明了,我们普通讲的都是物施,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尘境,都可以当布施的对象,要看各个人的能力,能够讲经说法是为法布施。
若菩萨有所住来行布施,就不是在修菩萨行,因为没有觉悟、没有去体会有所布施而不能放下所做的功德,这样造有漏业就会感召一切的果报,菩萨就是做了很多布施的付出工作,但都不要去执着。须菩提尊者问:「云何应住?」世尊教导我们,要做一切布施,而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是世尊在第四品所教导我们的。世尊这么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世尊就是这么教导我们,要把心住在哪里?要安住在无相中,在行布施以后,不要去执着那布施的功德相,要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在刚开始要离四相,然后再行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要这样来受教,要把这个心安住在这里空无、不执一切境,这是世尊在第四品中所阐述的要不点。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一)、前言
「如理实见」分者系在言理地之实相,如来法身本无相之相,故菩萨最后要证得如来法性身,要能知此法性身亦是无相之相,就不能以身相来见自性如来,故世尊在本品中提出诸相非相之说明。
世尊于前两品教导我们「云何降服自心?」「云何应住?」,现在又回过头来阐述诸相非相之道理,为菩萨要降服自心举出其道理所在,菩萨当观诸相非相才能悟入实相之如来法性身。第三品中世尊说要离四相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能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此对于离四相的必然性,世尊有更深一层的阐述。
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执受我相,一有我相就有外在的人相、众生相等对待相,若修菩萨道行者还执取我、人、众生相,是以假我与外境众生因缘互动,妄取其相,如此不能得超越业力之牵引。现在世尊以自己的身相与如来法性身两者,来问须菩提尊者,能不能以身相见如来。这是对要修菩萨道或要成大菩萨者所应该体会的实相,我们不能忽略理地如来法性身的认知。
「如理实见」分这里是没有说明,什么是如理?如理若是理地,讲的就是空,观一切相是空、实相无相,如来有没有身相?若要以身相见如来,无以见如来,我们先要了解「如理实见」这个名称,一切相其实不是没有相,但是你要离布施相,我们刚刚讲的布施,要离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而观一切相不用理地去观实相无相,怎么能够去做了很多的善事却不去执着,而把它观空?
在第五品接下来,进一步的世尊在说明要离四相,然后无所住而行布施,为什么要这么做?先从理地来观一切相,它都是无相,第一阶段教你这样做,也许你做不到,我所布施的都有物、甚至有声音、有香味的东西,要怎么来看破它?进一步再阐述这个道理。最容易做的就是从有相的去执,把它破解掉,所布施的这些东西、或者是声、香、味、触、法等等法,都是一个法相,先进一步要先了解到,为什么一切相都是空?若没有这个观念,教你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或者要离四相,也就离不起来。
第五品建立一个如理实见的观念,一切相都是空的,一切现象都是空,你可能就要去思考,现在世尊自己提出衪的身体来讨论,身体这个色相是我吗?衪拿一个最大的譬喻,来破掉你的相,如来法身本来就无形无相,当时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是实相,这样就是佛的身体,就不应该分段的灭掉。所以世尊这个肉身也是假的、是空的,你怎么从现有物相之间去理解、去认识里面那空的、没有的相,不要去执着表面能看到的东西,认为是有相。
要离四相,要教你「云何应住?」要住于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第一个先破解,要布施的相与你自己的身心相。在这里世尊把衪的色身拿出来讨论,开悟的行者法身现起来,它是无形无相的,这个法身不是神我,神我是还有一个相,就跟鬼神的个体一样,因为法身是无相、空的,要看却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用心与心可以感觉,当行者灵性很高、修到没有罣碍、没有障碍时,身体气机很好,长久的打坐以后,会觉得我的心与诸佛的心很相近,佛像都是瞇瞇的在笑,佛像都把衪看成是佛的报身。
佛有三身是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清净无相的,报身是衪修三十二相完美、八十随好相俱足,所显现出来一个未来衪离开世界以后,衪所有报身的法相。我们雕塑的大概都是报身佛的法相,都是雕塑得非常高大庄严。应化身是衪从法身之间应众生的要求,化出一个身形出去帮助众生。化身讲得更清楚一点,称为是应化身,应众生的要求才化出去的,要是众生不去 忆念衪,衪就不会化出一个化身,总是要有因果,你种这个因了─忆想佛,佛才会化个应化身出来。衪不会主动的这样一个化身,到哪一个某某面前来帮助某某人,你要先种因果在前,衪才会起应化身来相助。
佛有如述的如来法身,是无形无相的,菩萨也是在追求这一个,要证得如来法性身。禅宗祖师大德在讲的明心见性,用这个牛来代表自性,牛是神圣的,把牠看成是有形有相的,就不是如理实见,会被牛的外形所迷惑,很多人要明心见性,一个有见的牛、东西,那是错误的,虽然用牛来代表自性,但是要看的清净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我们要的是这一个没有破色身的,法身很难活起来,修行一定要打开我们的色身,要怎么打开?一个是要长期的用功,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可能就会现起那个机缘让你能够打开,打开以后当然是中阴身现,而慢慢的去掉我们妄想、习气时,清净法性身就会现起来,我们要找的就是这一个法身,是如理实见、无相可看的这个法身。
这里讲的是要能知此法性身是无形无相的,就不能以声相来见自性如来,不管是看释迦牟尼佛一样、或者我们自己的本身的佛性也是一样,不要用身相去见自性如来。世尊在本品中提出:「诸相非相」的说明。第三品中提出:「离四相」,第四品提出:「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因为离四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总是有一个行相。
现在第五品就先讨论这个相:「诸相非相」,这句话很重要,世尊一直在经文中一再重复提出来,尤其我最喜欢引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我们修心地法门时,我们的心法一定会起起灭灭,甚至于与众生之间的因缘搅合,也是不断的在发生。我们要超越这种有相观,就要观一切相都是虚幻不实在的,我们先能够破解有相,以后才能够创造一个相,先破解相就是对众生因缘能够把它化解掉,自己才能够抽身而出,更成熟以后要用心法度众生,难免都是要用心意念来成就,从无中来化成一些有为法,这要看你定力、心力、心念力有多强,强时是万法唯心造,就能够产生很强的心意念力出来,但是要先学习空,不学习空也就没有办法证到无相之相的法性身。
世尊于前两品教导我们:「云何降伏自心?」「云何应住?」离四相、降伏我们的心、心住哪里?不住福德的来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来布施,既然离四相的有相,布施也有一个东西、或者一切声、香、味、触、法,要把它观这些诸相非相,才能够离四相、才能够无所住而行布施,若不先做这个工作,譬如明明就有一个钱、明明就有一个物,这样去布施出去,却要教我这样无住这些相来布施,就是做不到,做不到就先从无所有相观起,要看诸相非相,要看这相里面的无相之相,每一个人都有法性身,都有一个空真如体的自性,有的是能够现出多一点,有的是根本没有现出来,但是我们从道理上要去了解。在经文里面,就举释迦牟尼佛的身相来讲,我们也可以用我们的个体来讲,因为我们也有佛性,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开发出来。
第五品在讲诸相非相的道理,菩萨要降服自心举出其道理所在,菩萨当观诸相非相才能悟入实相之如来法性身,也才能破解在现实生活之间的一切相,能够破解这个相,就能够做到离四相,也可以做到无所住相而行布施,主要的道里在此。第三品中世尊要我们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能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当然都是为了要解脱、要降伏自心,要观诸相非相,这更深一层的先从色相的法性身来谈如来,真的如来?还是假的如来?
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执受我相,一有我相就有外在的人相、众生相的这种对待相,若修菩萨道行者还执取我、人、众生相,是以业报的假我与外境众生因缘互动,妄取其相,如此不能得到超越业力之牵引,会产生业的互相牵引。前面一直讲的,就是因为有一个我,才有对立的他人,当你做了各个事,把这个我先架空、抽空,不要让它自以为是的有一个我在,对外在的人相、众生相,就不容易建立起来。
要摆脱业缘,要从你内心去转,就像怨亲债主来要你的命、或者来干扰你的生活、干扰你的心、干扰你的身,让你身体生病、让你心烦,但我们不要去执着外面有个人、有个物,要先把我空掉,不要让我去抓那个因缘,要修离四相,要从离我相开始修起,能控制自我成没有我相,外面的这些人、或者众生,就不形成一个众生,要求解脱、要先从内心的自我解脱开始。
现在世尊以自己的身相与如来法性身,这两者一个是有相的假相、一个是永恒的无相空真如相,这两者提出来问须菩提尊者:「能不能以身相见如来?」这是对要修菩萨道或者要成大菩萨的行者来讲的,让你应该要去体会的实相,它是无相的,如来法性身也是无相的,我们不能忽略理地如来法性身的认知,理地就是讲空,从空的角度之间来观一切相、它是空的;而从这个有相来观的,就是我们受报的色身,或者世尊还在世的那个色身,衪还是有一个色身,如来法性身是无形无相,我们也有,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这里开始讲时是先把三、四品与第五品之间的关系,把它列举出来。
我们有时候读经文,好像是杂菜面一样看不清楚,其实经文是有一段、一段的在阐述佛理,世尊先告诉我们:「云何应住?」要离四相、要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要住在这里!离四相、无所住而行布施,这两者都与物相有关,也与人体有关,第五品就提出一个如何破解这有相?不管是真的色身的相、或者是心法起灭的相,这些都是虚幻不实在的,这一段经文很短,但是它很重要的。
(二)、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因为须菩提尊者悟空第一,世尊一问他:「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他马上就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虽然当时肉体的身,是如来本人没有错,但不能够以这个肉身来见如来体性,我曾经告诉你们,释迦牟尼佛的画像,像印度人一样是瘦瘦的、头发是卷卷的、黑黑的,我们去印度菩提迦耶大塔,所雕刻的佛陀法相都是非常的庄严,都是以衪的报身来雕塑,当然报身都是圆满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相俱足,但是要以肉体的身来见如来,当然不能见如来。另外,真正如来法性身更是无形无相的,徧满虚空的,这更是不能以色相来见如来。
须菩提尊者马上答说:「如来的身相,也不是一个身相,是为身相,应做如是观。」这时同意须菩提尊者的话,世尊下的结语说:「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包括眼睛可以看到的,耳朵可以听到的,舌头、鼻子、身体可以接触的尘境,或者心意念可以起灭的心念,这全部包括在内也都可说是「相」,有相的对待就是无相、空相、实相,那是无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刚开始在修自己的习气、烦恼,或者天天与众生之间所结的因缘来困扰时,我们就要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假、不实在,这样去磨练、磨练,一次、两次、千百万次去做如是观,就可以学习到空观、无相观。佛法的可贵,就在于「空」的理念要建立,而且要去实证到,不然若是光懂、光了解却做不到解脱,就没有办法摆脱业障的牵扯。
很多同学在执着有相,然后自己肯定自己修得多好、多好,出去外面招摇,结果都被人家修理,反被修有为法的人作法,没有办法解脱了,才回来找老师。从年初到现在都在处理这些事情,而且都是大事情,有的都被搞得躺了二十几天都爬不起来,就是因为爱说话、爱现,炫耀自己修得多好,修法不学空观,很容易去外面招摇撞骗。学了空观,哪有什么修得好、不好!也不会去外面这边讲、那边讲,自己不行还要去跟外道攀缘,您与这些搞歪道他们结缘,也明知道他们都不学心清净的,要学那个有为法,学怎么去害人、怎么去整人,您还跟他去讲这些无上佛法的理论,当然鸡同鸭讲。
佛法要先学「空」,这个观念很重要,学得才有解脱的能力,就是被整的时候,也能够清净自在的去应对,没有这个功夫,还是要用什么一法去对治一法,根本做不到解脱。我们第一个要学的这一句话,是最重要的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管是鬼神被人家驱来的、或是怨亲债主对你要做一些不利的事情,都可以不把它当有这回事,千万兵马来到门口,都当做没有这回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体认还不够,还要做到能够去观注身是空,让对方没有办法去障碍到你,这是很现实的修证,也是佛法的精髓就在这里。
为什么读《金刚经》可以消业障?要去懂它、要去做到,要从你内心去转没有一个我,即使怨亲债主在我面前,也要说没有!要自己这么去建立自己的保垒,精神建立起来后认为什么都没有!把它观是虚幻不实在的,没有的事情。我们妄想念起来,我们要观空,就不会陷入烦恼的境界里面去;学空就要观诸相非相,不能从「有相」入门,从有相入门就没有办法解脱。
这段经文虽然很短,但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如何离四相?如何所做的一切功德观空?若去行布施时,观所布施的东西都没有、都空?要先从身相观起,在第五品就提出这一个法要:「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讲的如来,也可以讲是你自己的自性如来,也可以讲是如来法性身。我们把这一品所出现的名相,拿出来说明一下!
(三)、名词解释
1.相:
相者梵语 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此地的相,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
相,天天在讲相,譬如法相、所有相,相只是一个样子,这样子就很多形相,没有一个形相时就表示是一个状态意思。譬如有一个身相在那里,那是一个形相;而心起要看也看不到,自己可以观自己的心,但是要把它抓着,它却没有一个相可被抓。再过来根本没有的一种状态就是空,空也是一种状态,它是不是一个相?我们刚讲的理地实见分,这是在讲空,空也是一种状态,我们有时候讲空相,把空与相结合在一起,这不是在讲两个东西,是在讲同一个东西,空相、无相是一个空的样子。
又相者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讲性质是空无、本体也是空无,要与它有一个对立名词就是「相」,也就是指诸法之形像状态,法只要「空」以外所现的一切都是法,涅盘寂静是我们法性身的本来面目,它应缘所现的一切心意念、或者形象、或者幻化出来的东西、或者是我们世间的现实人生所存在的事事物物,这些都统称为法,所以宇宙万法是确实有种种的样子存在,但是为什么会现起这些?都是有一个心来现起的,这要从最先的六大种性讲起。一切法的根本种性就是空相,宇宙本来就是空的,因缘和合就凑合成一个世界。我们个体本来是不用来受生的,但是我们心意念放不开,执着那个业缘就会来受生、来出生做人。
这里先提出相的概念,此地的相,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空者它也是一个相,心意念它也是一个心相,这些都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有修行可以内观他的心起心灭,或者是已经打开色身的,可以用自己的心,来感知对方心意念的起灭,那也是一个法相;这里提出来一个概括相的概念,就是因为有形有相,用眼睛可以看到的一个物质形相,要了解这相有很多种说法。
2.身:
身者梵语 kaya,音译迦耶,属六根之第五,即身根。身根分有胜义根,指触觉器官及其机能,故身根乃眼所不能见之精妙物质,亦即指胜义根而言。另一为指扶尘根,通常所说身体、肉体而言。死后遗骨为舍利,梵语 carira,即身骨、遗骨之意,经文中的「身相」意指扶尘根的五根色身言。
身属于六根之第五,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身根,身根分为胜义根与扶尘根两者,胜义根就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属于神经传导系统的感觉器官,它的机能、功用等就是属于胜义根,故身根乃眼所不能见之精妙物质,从胜义根去看,看不出为什么有触觉器官?为什么能够见、能够听的这些功能性?你不能用眼睛去看,这些就是讲胜义根,在现代的科学来讲基因结构形成的机能,哪一段基因控制身体哪一部的制造及其功用,是很奇妙的,现在科学家都可以把它找出来。譬如长耳朵的这个基因,把它切出来以后,移置在老鼠肚皮上,老鼠只要接上去的有机物,此等细胞只要有营养给它,把它接到皮肤上后,血液就会输送营养给它,细胞就会开始分裂,在老鼠的身体上就会长出耳朵出来,这耳朵还可以用人耳朵的这群基因接上去,它长起来就是人的耳朵依附在老鼠的身体上。
胜义根也可以讲这一个非常微妙的基因部分,我们看不到,神经传导系统的建立,也是这些基因所制造出来的。当然胜义根是它的功能,像神经传导系统、感觉系统、听觉系统或者视觉系统,这些没有办法用眼睛来看的机能性的,在唯识学上讲称为是胜义根;我们常常在讲第八意识的空无,但是他可以显相,可以看、可以听都是从第八意识里面功能现出来,这个也可以讲是胜义根的部分。
胜义根的另一个对立的名词称为是扶尘根,通常所说的身体、肉体而言或者五根这些实体对象,都属于扶尘根,就是实质有一个东西,来发挥它的功用的器官、肉体等是扶尘根。我们的耳朵是扶尘根,眼睛也是扶尘根,那眼睛能见的功能就是胜义根,耳朵能听的那个功能,虽然什么听觉、什么耳瞙、耳规管,这些结构都是属于扶尘根,但是它怎么发挥它的功用?这一部分就变成胜义根,为什么这个声音,通过耳瞙以后,鼓动了这个耳规管,把这个声音加大,然后送到脑筋里面去,哪一部分它就可以认识它是什么声音?或者是有人在讲话,这话语进到脑筋里面去,谁来判读这个话的语义?它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是胜义根的功能。
认识两个名词,一个是胜义根、一个是扶尘根,这是唯识学上的名词。死后遗骨为舍利,梵语 carira,英文好像是 eric,即身骨、遗骨之意,就是骨头遗留下来的,梵语翻成舍利(carira),是死人的遗骨,每一个人的遗骨都可以称呼,但是要能够称为舍利的,一定是比较殊胜的、不同颜色的,而且都凝集成比较漂亮的各种结构物,那才是舍利。而每一个不修行的人,他的骨头烧了以后也是舍利,但只有遗骨的意思,那是没有真正宗教价值的。一般舍利是在讲有修行人死亡以后,肉体去火化后有某种结构性的变化,骨质产生质变,也有颜色产生出来的东西;其实这与身体没有直接关系,顺便列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经文中的「身相」意指扶尘根的五根色身言,这是对于身相的了解。
3.见:
见者以眼睛面境取色尘境,有观照之作用,称之为见。有些主张眼根能见者,称为根见家,是说一切有部之正义。大众部主张眼识能见,称为识见家。大乘则取根、识和合成见之义,且系根性缘八识相分为所依缘,再由识现了知其境,是为见。
见,这里讲见只是一个代表,用眼睛面临前面的境,取其色尘境,有观照之作用称为见,若把它当做一个代表,我们所说的见惑,见惑就是我们听、闻、嗅、味、触所面对的尘境,产生一种烦恼,那就不是只有一个见,耳朵听、鼻子嗅、舌头舔、接触味、身体接触外在的东西,过程中所产生觉受烦恼等都可以称为是见惑,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所产生的觉受,感情领纳作用的忧、喜、苦、乐的感情作用起来时,都属于见惑,简单讲就是眼睛看到色相,观照的功用这个称为是见,若要当做一个代表见、闻、嗅、味、触,以见为代表。
有些主张眼根能见者,称为根见家,《八识规矩颂》中说,五识到底是识在看?还是根在看?愚者难分识与根,不能够认清楚「识与根」,到底是心在产生功用?还是这根在产生功用?直接来讲,眼睛这见根可以看的是根见家,是说一切有部之正义,有部是十二部,修行分很多部,没有去把它整理,有上座部、下座部、有部,反正就是派别的意思。
从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就产生很多对经典的执着,像我们中国就分八大修行的宗派一样,以哪一部经为主,他偏向修小乘、偏向于修什么的,分成很多部,这根见家很粗浅的,一切有部他们的正译,真正的经义、经典的意思解释都是以根见,称根见家,没有谈到心里面去。眼睛看的见性,譬如打坐中见性真如发通,见性神通力发起时,可以远见、可以隔见,这些以为是我的眼睛看的,其实不是眼睛看的,是你依附在第八阿赖耶识的见性在看的。所以有部所讲的是根来看,那是他们对经典上的认知,也不能说他对、不对,反正就是这么传统下来,这么认为是眼根在看。
还有一个大众部,大众部主张眼识能见,那就更进一步谈心了,大众部就比这个有部来得深入一点,它称为识见家,用心来看外在一切东西的,称为识见家。大乘佛法则取根,透过根产生眼识和合成见,根性缘八识相分为所依缘,再由识现相,这当然指眼识了知其境,是为见,因为我们知道前五识是依托在八识的相分上,才能产生它的见分,然后了知其境;若是光讲根、识和合成见的意思,还不能把整个心能见的过程讲得完美。
虽然在解释这个名词,你还是要思考一下,眼睛能看的,一般人讲的是眼根?还是眼识?大乘是以根识和合成见,这中间是几个识?八识也加进去,眼识也加进去,然后眼根与眼识一定有关系的,我们讲根门,只是照相机的镜头一样的,但是没有它,一般人就看不到,不能以修行人且有神通境界的人来讲,他们都是不用眼根也可见,都是用第八识直接映照宇宙、世间的一切相,那眼根根本是摆着都不用。要讲凡夫的境界,就要讲到眼根可见;要讲到圣人的境界,根本就是眼根没有它发挥功用的地方,它已经跳过去,从第八识本心去映照外境,这不是只有现实社会的人、事、物可以看到,是超宇宙之间的佛刹土他都可以看,我们要了解这些现象,虽然我们做不到,但是要了解第八意识的功能及现象。
4.所有相:
所有相包括一切世间相,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别。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别而言之,则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别相。上列相各有别,是为异相。但异相中其性皆同,故说同相。性者为物之本体,相则为可识、可见之相状。
什么是所有相?诸法之相总共有一大堆名相,专门在研究的学者,把它分成十名相,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种。在讲佛法,每一种相都有它特定的意思。有相就是我们宇宙万有,从心地里面化成的一切有相;外面的相,它存在哪里?若不去了知它,这个相不成为一个相,一定是你去在意它,要想知道这个相,才产生这个知相,心、识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每一识都有它的自心,八大心王各有其相,外面的有相,我们的心要来认知它,也就有后面产生的因缘,没有因缘就产生不了相,外在是外在的形象,我们心是我们的心,现在于心与外在的形象要搭起一座桥梁,你一定要看进去,要了知这个境有人相、有增上相,有增上缘要看才能看进去。
因相:因地所造种种业的种子是为因相。
果相:会发成未来的果是为果相。
前面讲的这些不管是什么相,只有两大类来分别就是总相与别相:
总相:是一个概括的来说。
别相:是分门别类这样一个个分别来讲。
依相:是依果就是依因而产生的,没有因就没有果,以增上相有那个缘,再有一个增上缘,没有缘本来就没有缘,这增上缘就起不来,这之间的关系都是依相。外面的有相,心要先去认识它,外面的相就给你的心来所依,均称为是依相。
所有相:离不开总相、别相、依相,只是我们把总相、别相、依相等把它分别出来。另外,还有
同相:相同的相。
异相:不相同的相。
成相:把它看成一个已经成就因缘的称为是成相。
坏相:已经因缘灭的,一切缘灭的、法就灭了,称为是坏相。
还可以讲到依相的状态一个是总的、一个是各别的、一个是相同类型的、一个是不同类型的、一个是已经成就有相的、一个是缘灭了坏掉的,这相还有这六相。
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一切相都是无常,以此而言总相就是把它归成一切相,此等都是无常相,会成住坏空之相。除了空是永恒的以外,只要现出成一法相,那就是无常相。若是各别以一个一个相来分别言之,就是各别相,譬如地相,地上有坚实的相、火相有热相、水相有流动的性质、风相有移动、高低不平移动的这种特性。地、水、火、风各有其性,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这些都有其特殊之别相。
总相是一个空、无形的相,因为一切因缘产生法相,变成有相。以各别去看它,每一个都有它各别特性的相、特殊之别相。上列相各有别,是为异相,地、水、火、风各个物质形象也不一样,是为异相。但异相中其性皆同,故说同相,因为它的性相同,物性本质上虽然是有一点不同,基本上来讲,它还是从空里面的因缘来变成一个法相。性者为物之本体,相则为可识、可见之相状。
只要谈性应该都是相同的,譬如空性,大家的空性都一样;水性,这里的水与华藏世界每一个世界的水都一样;火相也是一样,没有哪个地方的火没有热相、没有热性,也都一样的。从性来讲,它的本体都是相同的;从相来讲,它从性所发出来的相,都有很多不同的相。最近谈到所有相,我们大略讲到可看见形相与不可看见的心相,或者是境界所产生的一切法都是相。
凡所有相,是要把你的思想扩大,佛法要讲得那么深,要花很多的时间,每一个名词要去解释、再解释,现在大略把它列出来,一谈到凡所有相,这概括物质形象、概括心、概括因缘果报,概括什么总相、别相这些,你们能懂到这里也差不多了!
5.诸相:
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与上所有相之意相同。所有相与诸相,意思是差不多,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与上所有相之意相同。所有相、诸相是翻译的人,在那边写所有相,但在这边写诸相,若写了:「所有相非相」,读惯了就会觉得很别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是改成「若见所有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译者为了美化这个文字、读音,其实意思是差不了多少。
6.虚妄:
虚妄者系指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虚妄是不真实的、是虚假的,或把它简称一个字称为是妄。依它的意思就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它又分三个层次:1.从外在的有相、境界与世间的一切法,非实在之意,这是比较粗的。2.再进入到心里面,你的感情觉受所产生的意念分别,这是一般人。3.最后这个妄语、妄言,虚诳之意,这是一般的、心态比较不正的。其义依细别有三,即:(1)梵语 a-santa-bha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2)梵语 vitatha,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3)梵语 mrsa,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
(1)梵语 a-santa-bhava,妄法、妄境、妄有,意思是非实在之意,没有实在存在的事实,妄法、妄境、妄有都是非实在存在的。一个法是心法,一个境是境界、是形象或者是最后一个有相,世间的能看见的一切相。
(2)梵语 vitatha,是心的层次,刚刚讲世间的有相是虚幻不实的,现在讲心里面所产生的非理迷执之意,没有真正的但是迷糊去执着它,我们心所起的不实在的心识是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这为什么是非理?心认知一个境,心念回想起今天、过去的事情,所产生的意念,这些明明是有啊!但是,修行人应看它是没有!
一般人就是把它看成有,所以随它在起閧,是为迷执,迷惑而且去执着它为有,说有、它就变有,一个东西把它放在那里,你看是看了,但是不强加分别,也就不会起烦恼了,偏偏你就喜欢去把它分别,分别后不是真的就没有了,都是依你的个性、习气,会产生分别心,喜欢就归类在喜欢的这边、不喜欢就归类在不喜欢的那边,这就是妄情所起的分别、不能当有,所以心里面的意念都是不真实的,哪怕在回想过去、回想未来,那些都是虚幻不实在的,都是概括在凡所有相里面的心境。
(3)梵语 mrsa, 虚诳的语言,诳是用嘴巴讲出来的话,觉得很虚、很假的妄语、妄言。
我们一般人都生活在第一、第二项之间,其实这都是因缘和合成境,然后你内心面境产生的心意念,若不加以去分别时,「万境本闲,庸人自扰之!」没有这妄分别的念,境、有相,万法在外面,不去执着它、不去强拉到心里面来(凡夫境,圣人境内外合一),两不相干就不会在那里打妄想,就不会产生情见;第三部分是比较不正常的心态,所讲出来的话都是妄语。
7.非相:
此处非相者谓有相却能观其无相义,不为其相所迷,是谓非相。此处之非相与无相约略不同,无相者梵语 animitta,系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无相者如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一行者入涅盘即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盘又称无相。
所以此处非相者不是无相,谓有相却能观其无相义,不为其相所迷,是谓非相。吾人生活在人、事、物之间,你用平常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也是无所谓,相就相但可以称非相;若是要修解脱,在理论上就要建立一套系统,对外在的相面对它时,要不要起情见?要起情见,就看进去了,等于是着迷了,而你面前有一个相,看是看了,不起好、恶这种心,把它观成是无相、非相,不是那个相没有,是你的心不受它所影响,那它就是非相。若是内心起了意念,你不修行,当然就会这么胡思乱想让它去。但是要修行、要看破心起是在想什么?罣碍什么?若不从里面这样去转,把它看成是非相,怎么修行?修不来的!
对外境可以不去认知,如何把它看成是非相?对每天所接触的人、事、物也是一样,不加以喜、怒、哀、乐的情见进去,这个人看是看了,这句话听是听了,但都不起心动念去判断对、错,或者听了是喜欢、讨厌,都没有这些的情见,你本身就有这能力把它看成是非相。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做到非相?明明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妄,因缘幻化而成的,你不理它、它过一阵子就没有了,但是我们还没有修到那个境界,就永远有一个执着的心要去抓它,永远都做不到诸相把它看成是非相。
虚妄,以这样去思考,一切外在的实境与内心,要不要产生一个心意念与它相应?若不起一个分别心、情见与它相应,对外相虚假也不理它,只是虚妄、虚假,本来就不动,因为现在在教你解脱的方法,所以要观一切相是虚妄。《金刚经》后面所阐述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不应该有断灭相,那时候就已经要进入「无相三昧」的修行了,现在刚开始学《金刚经》,经文在教你「空三昧」的修行,这要从有相之间观成是非相,观成是虚妄不实在的,打坐时也要去思考,我为什么对这件事看不开?我为什么对这个人看不开?然后好好的去分析一下。
对外境的人、事、物,我内心不去执着它,诸相与我有什么相关?把它看成是虚幻的;而喜欢去执着它,会变成是一个实境,这可是要训练了,你所接触的任何事物,有发生感情作用,对人、事、物所发生的情见,要把它转成它是虚幻的,要一直这样去训练你自己。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练了而且可以做到,以后看到人、事、物,看到喜欢、不喜欢,都不起喜欢、不喜欢想,这一句话念过去,很容易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可以做到!若还做不到,常常还在那里很别扭的制造一些生活的争端,这就要稍微思考一下,为什么看到这个人我会那么气?要思考我气的原因,是我内心里面还有这种分别很强的现象,哪一世与他结了善缘?还是恶缘?怎么心里面一看到他,就会起这个念?这是我心里的问题,心里的问题要去磨练你自己,去转自己。
修行人面对的人、众生都要去转它,要离四相,第一个无我观,一直强调要无我,经文云:「无我得成于忍」,那你就要忍,忍就是不要起分别心,不要执着对、错,不要执着什么,要自己转自己,不要转外面的人让你喜欢,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那样子就是那样子。
这些名词,虽然把它兜成文句,要去思考它,为什么你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理论上来讲,它是因缘合成的一种物相、合成的一个人,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好、坏关系,这些都是因缘。在修行过程之间来讲,我要有一个心不能解脱,就要观它是虚妄;心能够解脱的,我才不管它是虚妄、不虚妄,就是一个人在那里就在那里,一个对象在那里就在那里,根本不影响到我的心,那时就不必去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样慢慢可以了解如来自性,它是真如体可以应一切缘,到最后你也不必要把前面经典所教导的语句,要把它好好去用,不必用!因为你可以自在的不起分别心、也没有妄情,可以很坦然的去面对外在人、事、物时,让那个人、事、物确实的存在那里,此时也不必要有断灭相,这些名相与修行都是有层次的差别的。现在告诉你要离四相,要怎么离?也是在内心,对一切相有没有执着?有,就要把它看成是虚妄不实在;没有,就承认它事实存在的物相、人物、事物,才会进到第二个层次的无相三昧观。
此处之非相与无相约略不同,非相就是有那个相,要用没有分别心的来看它,是有相而不去执着,是为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表示有一个相在那里,因为要求解脱,希望我的心不要与它扰和在一起,把它看成是非相。无相,是没有一个相在那里、是空的,或者回过来讲,就是有一相,从理地去观,它的本质上面是空无的,是为无相。
无相者,梵语 animitta,系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a 是没有,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法只要从空性之间现起一切法、一切相、一切物、一切境都是属于法,它的本性都是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在讲真正的佛法,性者都依各个对象产生自性,譬如我的自性有见、闻、嗅、味、触、心等这六自性,如实能够见外在的境界,那是见性,要产生见性所产生的这些物相,要让这些物相现在你的心里面,才会产生前面的一切诸法,没有看到外面的一个物相,这自性是不存在的,是自性无性或者是无性性,这就是你要怎么去观它?
在没有因缘来时,这自性是不存在的,譬如这东西、物相,我用见性看它,然后看进去就产生认知这个境的一个法,但是,这法灭掉了,这能见的自性也没有了,所以它有没有自性?自性是依存在因缘上面才产生的,根本上来讲,它因缘灭了,它这自性也没有了。以佛法来讲,称为是无性性,虽然可以依外境产生自己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等等,但是法灭,这些性也没有了,表示它是不存在的,是临时因为有外境,你产生了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等等的自性,其实这些若没有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境,这自性本来就不会产生的。要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对这「自性无性」要修得好、要认知它,不要一直要看进去、要听进去,可以有听没有闻、有视没有见,、、、。
若空无性,就像空无的性一样,这自性无性,就像空无的性一样,本来就没有;彼则一相,空无这个性也是一个相,把它讲成是无相。现在进一步讲有相、无相,这无相的解释。
无相者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无自性,无自性因为是因缘所起的一切法,没有空的体质、本质,这也是因缘幻起的一个法,它没有本质,法灭它也就没有了,这空的本体是永远不会灭,就是产生有相,它也不会变、还是空,这与我们在意念上有一点出入,譬如这架子站在我面前的虚空里面,这架子是占了一个空间,空里面怎么会没有破坏掉?没有!这空还是渗透到这架子里面去,这空不会因为有相产生,而破坏空的整体结构,不会!
空可以生万种缘,产生一切法,这法有没有自性?它是无性的,若是有性的法,它应该永远都存在,只有空才能够永远存在,因缘所起的法它是无性性,最后因缘灭了,它又归于空,虽然,短期间所产生的一切相,它是无性的。这么去体会,可以去观世间一切法都是这样的;有兴趣的在打坐时,这么去想一想、观一观,而一看就懂了,就不必去想这些。
如何从内心里面去体会一切因缘法的起灭?体会以后怎么去超越它,而不受它的影响?这中间你要怎么去摆脱这些,要我不要去理它,刚开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譬如人家已经动到你的身体来了,要让你的身体气不通、造成哪里有障碍,而明明就有这回事情了,要怎么去超越?这与你的妄分别有关,有这回事情是没有错,但是要如何来调伏你的身体?让你的身体气能通,气能通它就没有你的办法了,不要在意外在的东西、或者是怨亲债主怎么样?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保持身体的气通顺?可以借着运动、物理、手印、修法、礼佛都可以,不要在意外境所给你的现象,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开被干扰的身体部份,心灵当然最好练到不受它的影响,要用平常心去处理肉体上的障碍,肉体所遇到的障碍,把它排除的时候,一切法对你来讲,就不能够永远障碍、阻碍到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过不了三天、五天它就起不了作用,在这三、五天当中,要怎么顺利的让你的身体复原?这是你要去学的!有时候世间的智慧还是很好用的,因为我们到底不像阿难尊者他们一样,无事一入定,就是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三个礼拜都不出定,也不必吃饭的在那里入定,我们到底是每一天都要生活,每一天所接触到的因缘很复杂,又没有办法长期的入定,世间法才可长期入定。我们都是用心去转我所面对的境界,光讲没有用!我的肉体已经受影响了,不要理它也是可以,若是气旺倒是可以不受到影响,气不旺是身体哪里气不通,气不通就会变成一种障碍出来,所以要帮助身体如何让气通,这就不要去想心里面对外在的困扰不起分别,但是,事实上身体的问题还是要去化解。无相在理论上我们是可以了解,但要真正做到无相,身心都要能够自主,无相才能够成立,不然在那里讲了半天的无相、无相,真正身心还是已经受到客邪影响了,要无相也无相不起来。
一行者入涅盘即无色相,他本身也不见了,因为我们这个肉体,好像人才可以看到,其实无常鬼要来抓你,不是抓你这个人的肉体,是抓里面那个神我,另外有一个形相的我、那个灵魂,像金碧峰禅师一样,他每一次一入定,无常鬼要来抓他都见不到,而这肉体永远没有办法空掉,怎么会见不到?无常鬼是要抓住你另外一个神我身;我们修行的人一进入不起心动念也是一样的,也是那个神我都不现、入空了,没有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
一进入涅盘什么相也都没有了,无相又称涅盘,故涅盘又称无相。现实的一切相都会变成没有,前面讲色、声、香、味、触,这成、住、坏、空是讲法起灭的过程,生起(成)、住、坏,最后变为空,成、住、坏或者是生、住、坏,这是法的起灭过程;男相、女相,当然一入寂灭就没有这些相。这里说明非相与无相之间有一种差别,但是,不管是有相把它看成是无相,就进入空无的境界。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的解释名词有七个,有兴趣的回去稍微再思考一下,今天上课到这里。
(2004.04.17.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