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续10)
     200
4.04.10.   7(11)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五)如何依本经文修行

有的人看了经,念是念了,意思有时候不懂、有时候是懂了,但要怎么来?却都搞不清楚,所讲这《金刚经》主着重在要怎?现依各段落提出来讨论。

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修行者在能离四相(我、人、众生、寿者相)后,始有真正入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已达「伏心菩提」的第二境界,在修到菩提第二境界时,即要进入「明心菩提」,就要学习世尊所教的法,「应无所住」来行六度波罗蜜多。为何修一切善法、戒法、菩提法都要抱着无所住的心态呢?修行人若有所住于境界或体悟,就会永远卡死在那个境界、体悟上,有境界就有余习、因缘,就会感召诸天、外道、仙道,甚至是魔道等来做为其伴侣,死后就与他们为伍。

布施是修菩萨道的第一个波罗蜜多,也是最容易做的,故排在第一个波罗蜜多,菩萨可以用财布施、爱语布施来摄受众生,可能的话可以做法布施,可以做无畏布施。当然后两者要有相当的修证水平,才能来做法布施、无畏施等。但不管做了什么布施,菩萨不要有布施想,要抱着三轮体空的修为,以没有可施的我,也没有可施的对象,更没有所施的「钱财、法义及无畏施」的行相,这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如此菩萨已学习到第一个波罗蜜多。这是世尊应须菩提尊者问:「云何应住?」世尊所提出的修行法门,第一句话提出来的就是「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要当一个觉悟的菩萨,对一切法都不要有所执着,应该无所住在上面,再来做一些事情,做什么事情?这里所讲的是有关于布施的事,等于是无所住的布施,在上面讲的修行人要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了我相就很在意的,会跟别人多少都有冲突、对立,因为太执着我的观念、太执着我的想法、观念是对的,这样的我执很重,就不能够虚心接纳众生,不管他是对的、错的都没有办法接纳,这样就永远学不好佛法,要破掉我的执着才能够得解脱初步。若没有把我拿掉,我永远做什么事情都要跟众生结善、恶缘。

我相、人相两者有我就有人,因为人是与我是对立的,我与他之间结了善缘、恶缘,这以后还是有果报的。一个人是人,三个人以上就变为众生,我今生所接触到的人到底有多少?从出生到现在、到老了,是无量无边的多,这中间有的不相干的、有的感情比较淡薄的、有的是很深的、有的是很厌恶的。今生中有厌恶、有喜欢的,这都是以前所结的缘,我今生还是要这样继续再结下去,那怎么解脱?「我」没有拿掉,就有「人」的对立,把这个人的样子一直把他当做一个人,因为有了「我」所以就有「人」,有了「人」就聚众成为「众生」,与「众生」所结的善、恶缘,就结了众生颠倒的因。

《楞严经》里面所阐述的,我们迷糊沦坠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与众生结颠倒因,若是没有我,就不会与人结善、恶因缘,一个人不会结,就不会结无量的众生颠倒因。而有「我」就没办法离四相的前面三相─人、众生与我,以我为出发点,与人结善、恶缘,再扩大之与众生结善、恶缘,相爱也好、相恨也好,我永远都没有办法解脱,因为他的心一直罣碍着你,我要解脱却没有练到一个功夫,会被他所牵扯住,要走也走不了,像亲人一样,死了却舍不得亲人,只有再出生做他的儿子、或者出生在他的周围、或者再出生当做他的孙子都有可能,你没有放下这个爱心,这与众生才又结了颠倒因缘。

寿者相,寿者相就是寿命,在修行过程之间,修到了仙道,由于错误的观念去学仙道,寿命也是几千万年;若是学天道,有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境界,甚至于无想天的境界,或者是破了色身,不修佛法而进入四空处定,这种天寿都是很长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八万大劫是最长,八万大劫就是五百三十七兆多年,但是这些寿命尽了,照样要再轮回。寿者相不是说我们人的寿命,我们人的寿命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不修行这寿命就根据你的业力,该活几岁就几岁,做了善事有善神保护,该死不死,那顶多给你活到一百岁 。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五岁,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平均寿命是一百岁,因为二千五百年过去了,每百年减一岁,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平均寿命每一百年减一岁,若是战乱平均寿命就不一样了,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平均寿命就回到三十几岁,现在又恢复到正常太平时候的七十五岁左右。

经典上讲末法时期,佛法要灭的时候或者末法时期愈到劫末,这男生愈堕落愈不想修行,然后女生就愈想修行,女生就愈长寿,这在经典上是有讲到的。普通经典讲女生少修了五百世,所以烦恼会比较多、脾气比较差,妒心较多一点。但是在末法时期以后,男生就愈来愈堕落,要修行却不认真修,你看现在所有在修行的,大概都是女生比较多、男生比较少,以为男生要赚钱劳累,没有时间修行,这是一个借口,其实命运里就是这样子,在往后的几千万亿年,男人发心修行愈来愈少,而女众虽然业障多,但是向佛的道心就比较强。慢慢地人的寿命也是一样的,男生会慢慢的减少、女生会慢慢的增加,像现在就有这趋势,男生平均寿命七十一岁,女生平均寿命七十四、七十五岁,就已经开始有这个趋势了,慢慢的男生寿命会一直减少,女生会一直增加,世尊早就预言在末法时期就是这样子。

这里所讲的寿者相,是讲我们修行方面的,修行方面的人若是执着下劣欲界天天寿有多长?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寿有多长,认为这样子就很满意了,执着这些就有寿者相,这样就没有办法解脱、没有办法当阿罗汉或菩萨了。一个是人、众生、寿者,再来一个我,这个我是主角,是否对人、众生、对寿命有所执着?若是没有就能够离这四相,能够离这四相,先决条件要怎么修?要先修无所住来布施。布施什么?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是在上面所讲的,这样你才能够离四相,才能够真正进入到菩萨的境界,菩萨是悟了一切法是因缘而生、缘灭法灭。菩萨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知道这个法但是不被这个法所黏住,有了这个能力,修行过程之间的一切现象,能够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才是菩萨,要不然没有办法修到解脱道,所以我们第一个要做的, 就是世尊在这里提出来的。

须菩提尊者问:「云何应住?」世尊告诉大众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所住做什么事?这里提出来是行于布施,做了布施以后,怎么能无所住?没有一个可布施的我,刚刚讲离四相以后应该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可布施的对象,帮别人不管是帮谁,出钱、出力、用心力,做了以后就放下,没有一个所做的事情、所做的布施的钱、或者是劳力、、等等的这些都不要去执着,这样就是三轮体空,没有一个布施的我、没有一个可布施的对象,也没一个布施的东西、或者是事情,这三轮都没有了,就是无所住而布施,这样你的心就自在了。

为何无所住来行布施那么重要?譬如说菩萨对他做了一个好事,但他没有学到菩萨的境界,天天一个心罣碍着你、要报答你,这个心永远都罣碍着,帮了他,他放不开,他的心要抓住你,那你不是被他抓住了?菩萨是做了很多事情都不要去在意,不要认为我做了什么、我对他做了什么,若是还有这个心就没有办法成为菩萨,他要这么做、这么挂碍,你是没有办法,因为他还没有修到菩萨境界。但是,一件事情要两个铜板才会响,一个铜板响不起来,你能无住相布施,施后无住,不与他相应。虽然他的心要报答你,想要怎么样与您好处,你不会受他的影响,这个无所住而行布施,最主要的重点就在这里!

菩萨做了很多事情,却不去罣碍它,若有人受施后在罣碍,那是他的事情,我不罣碍才能够解脱,要解脱就是不要和他有瓜葛,虽有善因缘但无住,甚至于下一世不要再来受生,不然再来收本金加利息,这不是无所住而布施,是有所住而布施。我们学菩萨法,第一就是在学这个:「云何应住?」应无所住!什么都不要「住着」来做善事。后面的事情也是一样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一样的,都不能有所住,做可以做、做完就放下了,这样是开始在行菩萨道的第二阶段,也就是伏心菩提。

上一次,讲发菩提心时,就要有五个修行的境界,发菩提心只是第一部份,像宣告我要做什么事情,宣告了有未来的果,当宣告了却不去做,那是没有用,有那个因但是没有后续的行动,就是没有用;我们宣告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发了菩提心以后,第二个就要去调伏你的心,要怎么调伏?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已经告诉你了,应无所住来行布施,应无所住来行色、声、香、味、触、法的布施,做完了布施就不要去想什么东西,当然这样是第一个先行布施了,但布施与我心里面的调伏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因为行了布施,常常都对善的行为去执着,这样也是放不开。

我们修佛法,很奇怪的就是善、恶都要把它放开,恶的念头要去掉,修到善的境界也要放开,这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就是这样子,对于不好的、内心不清净的、或者业障来的时候,我们观一切无所有,把它看成没有这一回事情,就是所谓的无所有。但是在修行过程之间有很多的善境界,譬如身体能够有气、心能够有定、能够见光、或者是对什么小事情能够看得开、甚至于能够知道未来,知道别人很多什么事情,这些修行过程之间的一些能力,在我们修菩萨道的人都把它看成不可得,不要去说、去执,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

刚开始我们在说明般若波罗蜜的行相,简单的几句话来解释,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我再把它细分,无所有是代表不好的,不好的来把它看成无所有;至于不可得,为什么不能去得呢?应该有好境界,应该拿回来,但你不能去抓那个好境界,要这样一关一关的舍弃所修的境界,可以知道这个善境界,但是你不要去抓那个境界、能知能离,也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一个语言,或者是正性离生,真正的自性是离开一切法的生灭,这是最近《大般若经》开始在出现的一个名词。若以禅宗行者来讲,简单的很,就是「不即不离」,对不好的现象也不即不离,对已经修证到的善境界也不即不离,这样才能够地地往上升,不然执着在哪一个层次上,就会卡在那里,就不会证到最后的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刚刚讲发菩提心以后,第二就要去做的,我们要做的是行为上要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内心的调伏上,要去调伏二十个随烦恼,要调伏内心的六大根本烦恼。伏心菩提在第二阶段是很重要的,伏心菩提做到了,把心调伏还不见得是有伏,因为我们的心只是好像被石头压住而已,你要把心明。第三个阶段进入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是心明了,心可以发光了,就没有汚垢来盖住它,也没有微细的潜在习气被压住,以至于因有习气而修不起来了,我们修佛法真正在修的,就是把汚垢、垃圾、龌龊等不好的东西把它挖掘出来,然后再一个一个的把它拿掉。

修世间禅定却不是这样子,表面上好像什么事情都看得开,一入定就几千万亿年,但是那种「定」没有把第八意识的法尘打开,这样修不到内心去。大乘佛法的修行、菩萨道的修行,都要挖到第八意识里面去,让那灰尘一直起来、起来,就是所谓的大翻种子。甚至于灵知灵觉的那种心,可以知道过去、未来,知道很多事情的心把它淡薄、淡化掉,不再去用它、让它不敏感,这与一般人的修行其实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当懂得了真正佛法,才知道为什么佛教是与其它宗教都不一样?讲起来修解脱道好像是无神论者一样的,什么都不管、什么都在做自我内心的清净,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佛,自己本身就有佛性,只是因为内心的垃圾没有清净,我们要做的就是这种功课,这就是在修心,不是只会礼佛、拜佛。

明心菩提能够做到后,再来就是能得出到菩提,这就是已经证到自我解脱了,起码有阿罗汉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这还不够,还要修到最后真正的无上菩提(如来菩提),那是如来的境界,这才是我们最后真正要走到的。当懂得佛法的修证阶段以后,就不会妄自肯定自我,觉得自己怎么样了、自己怎么了不起,会愈修愈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差劲,连一个伏心菩提都做不到,内心的贪、瞋、痴、慢、疑一大堆,没有办法灭掉,才知道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修到第二个境界以后,就会进入到明心菩提,要学习世尊所教的应无所住来行六度波罗密,菩萨道就是要学六度波罗蜜,还没有开悟以前,是要学六度波罗蜜,就是六个度到彼岸的方法,第一个是这里讲的布施,再者即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波罗蜜,配合修一切的善法、一切的戒法、一切的菩提法,都要抱持无所住的心态来修,虽然这里在讲无所住而行布施,不要把它局限在布施一项,一切的善法也应该要无所住,你做了善事以后,一样要无所住。

守戒也应该无所住来守戒,当你守戒了,却把这个戒看成很可怕、很害怕,很害怕去犯了戒,这样等于是拿一个东西来压到你自己的心,这样要怎么解脱?当然你的心不清净,这个戒就显得很重要,你还有贪、瞋、痴、慢、疑的这些毛病,就觉得这个也怕犯、那个也怕犯,这个戒律就好像千斤重一样地压住您,若是没有这些毛病了,戒只是一个名词在那里而已,你不去犯杀、盗、淫、妄、酒,不去犯二十八个在家菩萨道的戒律,你就觉得很自在,这就是守戒而不住戒。

不住戒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是你不会去犯戒;反过来讲,菩萨有没有去犯戒?菩萨的犯戒,那是为众生在犯戒的,在他心里面也没有一个犯戒的观念想,譬如为了要度众生,然后用了说谎的妄语戒来欺骗他,让他的心能够安定、让他的心不要发狂、能够安定下来,这个到底好不好?一般人认为连这个都不能犯,白色的谎言不能讲,刚开始学戒是这么样子的,为什么呢?开始受戒要守得严格,严格就不会被魔、不会被魑魅、魍魉乘虚而入。譬如犯了一个小戒,若没有大修行还不要紧,当修行已经到菩萨境界的时候,有了一丝一毫的这种罪恶感,这些鬼神、阿修罗或者是魔众等,就会利用这个大做文章,让你的心觉得更慌乱,我破戒了、我怎么样了,、、。到这个时候、到大菩萨境界的时候,你也应无所住于戒上面,不会为了自己的喜爱、贪爱去犯戒,而所犯的戒都是为了众生来犯戒的,既然是为救度众生来犯戒,戒性本空,这与小乘的戒律是不一样的。

小乘的戒是永远不能去犯,一犯戒就可能下地狱去了,但是大乘菩萨法教你应无所住一切法,这包括善法、恶法、一切法,你都要能够自在,当然一位菩萨不会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做毁戒事情,都是为了众生而发脾气、为了众生去犯妄语戒或其它戒律,但是犯了以后,心已经有了「应住所住」的这种修练,观一切法是无所有、不可得。像《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什么善、恶,其实还执着有善恶,就不是菩萨摩诃萨,还执着在清净、不清净,那也不是菩萨摩诃萨,当然这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听法要搞清楚,自己的程度应该要怎么做?这里所讲的是从善男子、善女人讲到大菩萨的境界,以后要看你自己的境界去取舍。

最近常常很多人在问鸡蛋到底能不能吃?连续两、三封mail都在谈论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也考虑到你这个学生也不是专门在修行,虽然吃素但是为了营养,偶而吃吃不受精的蛋也没有关系,但是听不懂的人,就会认为我鼓吹吃蛋,不是我鼓吹吃蛋,我是对在家居士说方便。

这个吃蛋问题很复杂,常常听我讲的就知道,不是我鼓励你吃蛋,若是觉得营养不够、也不是在大修行的时候,大修行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是沾不了荤的,他碰到荤的就受不了、就要吐,要他吃蛋也吃不下去,大修行的人不能吃蛋的,为什么?因为他本身觉得那个很荤腥,另一方面是有诸佛、菩萨在护持,因为进入大修行的境界,很多菩萨都是有形、无形的在护持着,你去吃那个蛋,那味道是很腥臭的,你不要觉得那个没有味道,连牛奶都是荤的,更何况是蛋。现在争执的是蛋没有受精,你吃它没有关系,蛋是很营养的,但是它是有荤味的,大修行的时候不要吃,灵性高的人也吃不下,要他吃也吃不了;感冒了你可能想吃、偶而吃吃。在哪个时候吃?在晚上,不建议在早上吃,早上是我们识神在吃的,中午是我们人在吃的,人也不必吃那个蛋,晚上是鬼神在吃的,若真的要吃那你晚上才吃,吃不要在道场吃,不要公开的吃,默默的抱着惭愧心去吃,这样就比较心安了。

我在1981年去受菩萨戒,那位智慧无量的授戒大师,就在开示时谈到这问题。因为这问题困扰到现在修行人、出家人吃素的问题,他谈到这个蛋到底能不能吃?他不讲能不能吃,他说:「有一天我跟某三个有名出家众,到一个居士家去,那位居士很热心,到厨房去做菜要供养三位大师。此居士菜做了半天,端出三、四样菜出来,里面就有一样炒蛋。这三位大法师你看我、我看你,到底要怎么办?出家人不吃蛋的,但是出家人慈悲,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这样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后大家还是拿起筷子,把它吃了!」这样他有没有叫你吃蛋?他也没有叫你吃蛋,也没有叫你不要吃蛋,吃不吃是你自己决定,果报自己去承担!我们现在不像以前的修行人活动少、能量付出少,现在每一天都是工作量大,营养需要多,你营养不平衡,很多出家人吃得不好、身体又劳累,到最后身体都发病了、这身体都有病了、也没有气了,那怎么修行?到最后都把身体搞坏了,怎么修行?

我的原则是说,你不是真正在修行,是刚初发心要吃素,蛋、奶这两个应该无可厚非,你不要去吃乡下人家养鸡的鸡蛋,那个不行,那是有受精的,你要去超级市场、或者菜市场,买饲料鸡那种没有受精的蛋,没有受精只是一个很大的细胞而已,但是它是很腥、很荤、很臭的,吃起来觉得不臭, 那是表示你功夫还不够、境界还不够,工夫不够就将就点,有时候在感冒的时候想吃蛋,感冒当然就是业障来的时候,感冒了身不好、想补一补营养,难免想吃就去吃,偷偷在晚上吃,不要在早上、不要在中午吃。

讲到内心,从开始初发心去做善事、或者开始打坐修行,到身体气很旺时还没有断淫欲,打坐到最后还这样是很不好的,最后都落于鬼神道、魔道里去的,鬼神道气很旺,它们也是在修行的,就是淫欲心不灭。若是断了淫欲念,打坐有初禅境界时,就是有一个觉知的心,可以观到另一个妄想的心,到了这个境界又没有淫欲心、也没有淫欲的行为,此人就有梵天以上的初禅境界。二禅天行者是可以见光,可以见自性光,而这时候看见白光,那大概都是天神的境界;若是佛光即百宝光,黄光、白光、红光、黑光,什么光都有,而且都是间杂得非常的殊胜、漂亮的,只有清白的光那是天界的,那个光可以发自我们自己,我们的五脏就有五种色光,修到哪里它就发什么光,最先发的大概是白光,因为肺在最上面,它发白光,就看你修到哪里?修到脾脏发黄光、修到心脏发红光、修到肾脏发黑光、修到肝脏就发青色光。

释迦牟尼佛开始证悟时,祂也自己从内脏里面发出五色光,再来慢慢的境界愈来愈高就发百宝光,两种光杂合在一起就变另一种光,变成百宝光。我们一般修行人若是执着在这里,就永远没办法再进步,因为这只是二禅的境界而已,就是地地到底有什么境界、有什么现象?那是你所看到的境界,回归到基本面,还要看你心里面有没有清净?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大根本烦恼有没有断尽?

现在我在回外面来的mail都跟他们讲清楚,虽然能发光、能看到光,你虽然气很旺,这个是有初禅、二禅的境界,但反过来讲,你心里面清净了没有?心里面没有相对的清净,这些都没有用的,只有身体反应的这种气、光、或者可以看到其它的世界,甚至于有色界的魔相,眼睛可以看到什么、耳朵可以听什么、鼻子可以闻到香臭味、舌头可以做到一味性、、、等等的,这些现象都没有用,再回归到你内心里面,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心清净?若是心清净的,那个时候就不得了了,那个时候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所有十方虚空的一切相,都会现到你内心里面来。

为什么我们修行只有这些鸡毛蒜皮的好境界而已呢?为什么不能像诸佛菩萨心那么清净,所有的世界都映现在祂们心中?所有众生的因缘果报,种种之间的牵扯来牵扯去的,谁与谁有缘?这个木头为什么会变成木头,它以前、上一世还没有出生做木头是什么?祂们都可以清清楚楚的了解,我们为什么做不到那样?我们不要光看世间禅定的那些修行境界,因为那只有表面的清净而已,没有真正的清净,要像诸佛菩萨一样,要把一丝一毫的微尘都能一个一个把它拿掉,这样才能够真正修到大菩萨、修到佛的境界。

光只有表面上的这些气、光,或者能够知道过去、未来,这种只是很小的灵通力而已,还不能讲神通,要能知道过去、未来,要能够知道八万劫以内的因果,那还差不多,才有阿罗汉或四禅天的境界;而只知道一点点,未来几天、几个月要发生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早在一、两月前就会知道,这只是小神通,这不能算是神通,这些都是不算什么,你应该内心要修到真正是二十个随烦恼都没有了、善境界也不执着、六大根本烦恼也没有了,那时候佛性自然会现起来了。

修行是很难,但是我们道理要懂,知道哪个人在胡说八道、在打妄语,哪一个说他修到几地菩萨、修到成佛了、或者什么的、、,都知道他在乱讲话,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你不懂就会被他骗了,从经典中懂了,虽然还做不到,但是起码可,哪一个人在胡说八道?我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用在这里,虽然我们今生还做不到。

有境界就有余习、就有因缘,有了境界而这境界讲起来就是因为内心有所执着,就有那个境界的产生,譬如眼睛可以看到天上的某一个天宫,表示你还有执着天界那种善的享受心念,被感召了,被感召才会看得到,若不被感召,为什么有些人从来都现不起那种境,因为心没有所想;不要讲天上的天宫,就讲某个人好了,你心有所想某个人,那个人的心就给你感应了,他就会与你的心结在一起,心连心就是这么来的!境界也是一样的,天上的境界你与它有一些余习相应,到底什么余习?哪一天的天界,它还有什么毛病?那个毛病刚好足够他去感召那一天的天神,来迎接你去那里。

抱着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抱着所作所为都没有住一切心,就不会与天上哪一天感召,就不会留什么因缘与谁结缘,你会受感召就是有余习、有因缘,才会受诸天、外道、仙道所感召,当然今生也许没有觉得我会是外道、我会是想学仙道,但是有的人以前不学佛法,今生一接触到修行就是接触到外道、仙道、鬼神道。但是你今生来出生做人,为什么与他们会有一种因缘?有的人根本就是外道,有智慧的人不会去碰到这些,由于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看出不对,就不会去了。仙道当然也有气、也在打坐,但是因为你的因缘不在那里,因为我们脑筋里面都是佛法的种子,就不会去接触到外道、仙道、鬼神道,甚至于是魔道。不是说学外道不好,因为他们未来所得到的果报不究竟的,既然今生已经出生做人,为什么不去学一个最完美的解脱道呢?哪里都不去,不会再来受生,不会再来生老病死、永远的解脱。修到菩萨境界的人愿意再来人间,那是乘愿再来就不一样,不是因为因果报应感召而来的。

我们修行打坐一定有气,而气再加上淫欲心不断,那会帮助淫欲心只有增加不会减少,这淫欲心要怎么断?当然老了你自然没有体力,但那是比较被动的,修行等到老了再修就太慢了,是在年轻的时候就要转,要怎么转?一下子很难,当然夫妻之间要互相谅解,然后求诸佛菩萨加持,转你那个念,那个念转了,就不会去想这些,虽然夫妻生活在一起,也不会去想这些,要怎么转?有时候很难,要看你的因缘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有所阐述,淫欲心重的人,可以称念祂的圣号,念!念!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有天也许祂就转里面那个种子把它转掉、淡薄,转掉以后就不会再有这个念头,虽然夫妻生活在一起,甚至于肌肤碰在一起,都不会想到那个性的关系,这样子就是我们已经没有淫欲念,淫欲念都是来自于心,若身体会有反应,但是心不动了,就比较好办,也许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电视天天在汚染,总是会看到,看到能够如如不动是最好,若是动了,心不动身在动,要好好用心去管你的身,这就是修行的实修阶段。

一入魔道比较难一点,因为我们没有淫欲心就不来出生做娑婆众生,你要去掉淫欲心,天魔等就在管这个,就在制造些机会,不让你去脱离淫欲心,你要跟它很战斗了,能够熬过天魔这一关,才能够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真正的境界。有的修行修得气很旺,但是淫欲心没有灭,这是很危险的,死后就与它们为伍!接触到天道就去天道,接触到外道,外道也不见得是天道,就是鬼神道、魔道什么道。仙道还有一点样子,他是真正的仙人,像我们中国古代的道家仙人一样,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道以前,也做过五百世的仙人,但是 祂的仙人比较特别,祂可以修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时候祂就在修观破这四相。一般的仙人不是,一般的仙人只要寿命久远,他认为这样就已经不错了,不是去求解脱的。当然这些仙道是人的身,他可以活几千万岁,这都是靠气来维持他的身体,但是最后总是要死掉的。

再回过来讲布施,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布施于修菩萨道是第一个波罗蜜多,第一个度到彼岸的法门,为什么第一波罗蜜是布施,把它摆在最前面呢?因为它是最容易去做,要打坐修行,有的人不见得有那个心情静下来,但是要教那个大老板拿钱去布施,他很愿意,他赚钱容易布施也很容易,他拿去布施一百万、一千万、甚至一亿,他都没有什么吝惜的,就像大富翁动不动就是几千万、几亿,那个拿一亿出来的也没什么,但是要有真正的诚心拿出来,不要像支票一开这一亿,像施舍一样说拿去吧、我捐给你!这个不诚心的,与那个明天没有饭吃的人,捐十块钱给师父的那种功德,十块钱的要大得多了,你没有那个诚敬的心,光拿钱出去却没有恭敬心,这是没有用的!因为这对你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你有几十、百亿,拿了一亿算什么?人家是一、二十块,明天要吃饭的钱,等于是全部财产捐出来,那种功德才大!因为布施很容易去做,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个。

你随时可以布施钱财、也可以布施体力、也可以布施嘴巴,虽然没有钱,没有钱就用嘴巴布施,赞叹人家、用爱语布施、讲好话,人家做好事,就说人家功德无量什么的,抱着这布施的心,不一定要钱、不一定要劳力,让人家能够高兴、能够结善缘,就是在布施,有能力的就去做法布施,法布施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在朋友之间讲一讲佛法,他愿意听的就讲一讲,他不愿意听就不要讲,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愿意听会跟你抬杠,本来是不愿意犯毁谤佛法罪,而你自己不犯,却引来一个不喜欢听佛法的,还没有那个善因缘的,然后就跟你抬杠,让他去毁谤佛法,我们不必要去做这种事情,我们要有智慧,要善观因缘,这个人是不是有这个根器?是不是有因缘到学佛法的时候?否则你就少开尊口、不必那么勉强。

最近也有mail进来,说他很相信佛法,但是他周围之间的朋友就是不信,哪里有六道轮回?他就一直讲得要让他们信服。你没有那种功夫,要让人家怎么信服?有功夫的人,像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还是不能让很多人听闻佛法的,那是他的业力,不要去转他的业,你自己的业都还转不了,还要转别人的业?听不进去你就不要讲,要善观因缘、转识成智,转你的眼识成。譬如在那里讲佛法,有五、六个人在听,有个朋友在打哈欠了,你就知道这个人不适合修佛法,他听不进去佛法,还是讲一讲选举、电影或是影艺界里面的八卦新闻,他比较有兴趣,要听佛法他就打哈欠,像这样就不要再跟他讲什么佛法了,知道他因缘还不成熟,也许他今生根本没有因缘学佛法。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奇怪,像阿弥陀佛我们天天在听,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到老,连一句阿弥陀佛,或者释迦牟尼佛,或连一个菩萨的名号都没有听过?他天天都在为生活忙,天天都是在病苦之间,就是没有那个因缘,为什么?他以前没有结佛教的因缘!这样就不必勉强他。当然一方面法布施,多少可以能够让他们接触佛法、听一听佛法,但是真正的法布施是站在台面上去讲、去对大众去讲,当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做的,但是你们也是要自己这么学、这么证,有证再来看经典、再来听,自己再从内心里面去实修实证,再来印证经典,然后讲出来的,也不会违背因果关系,就不会怕造业,这样你就可以讲,即使是讲错了也没有关系,我造业了要下地狱也没有关系,但是总有出来的一天,我做了好事的这一部份,永远是不会泯灭的。有些人没有智慧的就很怕,怕讲错一句话,就像那个和尚一样,有五百世的狐狸身果报。他没有看到讲经说法的好处,只看到那五百世的狐狸身,他就很害怕,讲错了一句话,那五百世的狐狸身怎么办?这就是没有智慧。

有智慧的古僧大德,总是马胎来驴胎去,哪一位菩萨不是这样,出生做人,出生动物,有时候下地狱也是下地狱,知道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做错的我就去还,还完了而做好的这一部份,以后也是会得到的!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不要因噎废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但是也不必不能讲的时候,硬是要讲佛法。我知道有很多同学有那种境界,但是要讲给人家信服却讲不出来,不能光说就是这样、就是那样,或者念佛嘛!要讲出一个道理,让他能够信服,有的人智慧比较高就是没有信仰,要讲出一个道理,他认为对了,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当然法布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我们做的语布施是赞叹,另外财布施、力布施,这些都可以去做的。

法布施是偶而在私底下,能够跟亲戚朋友谈一谈,最重要的是要让父母亲去信佛,这是最大的孝顺,不管怎么样,要让他慢慢的去信佛。困难是我讲他们不听,父母亲会响应:「我吃的盐巴比你吃的米还要多,你还对我说教,、、、。」这样一句话就把你嘴堵死了,那怎么办?你要知道因果,因果就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为什么他不信佛?讲了他也不听,您就要去为他们种善因、去做法会,有法会就偷偷用他的名字去做,虽然功德你得六份,他们得一份,但是慢慢的累积起来,突然间,有一天他的脑筋一转,你讲的话他听了,不会像以前一样再跟你抬杠,或者是刚好有一个因缘,别人到你家里来,跟他谈一谈,他听进去了;而你讲了他不听,因为他是看着你长大的,你讲什么话哪还听你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老一辈的父母亲,他们教我们是说,小孩子最、好好,有耳、没有嘴,我是这被教的。他们怎么会听你的!现在年轻的这些父母亲,就比较与孩子之有沟通的情,与我们以前的教育不一样,但是你知道因果,就去帮他种善因,因缘成熟了他们就会转,让他今生能够接触佛法,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另一回事情,起码先皈依,有机会受戒、吃素,以后一定不会堕落到三恶道,这是今生最大的孝顺。

另外还有一个无畏施,无畏施是你自己要修到一定境界以后,本身能够空掉一切法的执着,然后用你的空性就好了,别人打一通电话给你,就觉得他的心已经安定下来了,或者你去看看他,他心里面已经没有恐慌了,也不害怕死亡、也不害怕生病,这种无畏施,只有菩萨才有的,只有证到空、无相的菩萨才有的,只有大菩萨们才有的,无畏施不是一般人能够布施出去的,一般人没有办法,能够做到的都是前面这些。

菩萨要无所住而行于布施,讲到布施,除了色、声、香、味、触、法以外,还有这几个的所谓法布施、财布施、无畏施等等的。但不管做了什么布施,菩萨不要有布施想,要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不要有布施想,要抱着三轮体空的修为。有时候我们人都有很重的疾病,因为疾病来看了,当然这是有很大的障碍,这障碍也就自己来承受了,承受完以后,也不能跟人家讲,不必去讲:「你的业障有多重啊!帮你化解了,你怎么样啊!」也不必去讲,一讲就变成有法执,一讲就没有三轮体空,讲出来就是还有一个法的执着,还是有这个人,帮他做了某件事、还有一个我,这是一个很确实的例子,就是这样子,要去学三轮体空。

如此菩萨要去学习,到第一个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世尊应须菩提尊者所问的:「云何应住?」世尊所提出来的修行法门,第一个告诉他:「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我们从经典上学习到的,第一就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

 

2.「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我们大家都在修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多是排在六度中的第一,有几种功用,布施是很容易去做,大小自己所有都能舍,使我们能舍弃悭贪,六根本烦恼中贪是排在第一,若不能舍弃悭吝,那修行是不会有大进境的,您还在想拥有什么,怎能得解脱。二是能广结善缘,使所需求的众生能得其所需。现在世尊告诉我们菩萨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来布施,菩萨以色布施是行财物施与;菩萨以声布施是行法音布施,常行软语、爱语、梵呗之音,使众生得法喜,喜欢学习佛法等;菩萨以香布施是给予戒香、闻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开其戒、定、慧香;菩萨以味布施是行殊妙法味、禅味,菩萨于涅盘道,常开演常、乐、我、净等四德,使得八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等八味法水。菩萨以触布施使众生于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中,学习滑、涩、重、轻、冷、暖、动、痒等觉受,最后可与无漏法相应。菩萨对众生能示法尘虚幻不实,不应执取为真,于六根、六尘、六识中了知其境,带众生修入无为法、无漏法、净法、出世间法等境。当菩萨能以此色声香味触法中布施于众生后,无有一布施的人想,无有一可施的法想,亦无有一可施的对象想,此就是世尊告诉我们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第二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第一段是只有布施,第二段还加进去声、香、味、触、法布施,声、香、味、触、法布施是哪一些呢?在解释名词已经讲过了,现在在这里把菩萨的境界讲一下,菩萨境界就是我们上面解释的最后那一段,都是在讲菩萨布施的境界。我们大家都在修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多是排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一个,其中有几种功用,因为布施是比较容易去做的,代表自己大、小事都能够去舍,使我们能去舍弃悭贪,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情,都有一个贪爱的心,个别贪的都不一样,有的贪钱就看钱很重,有的人看钱不重,这边有钱就这边布施,这边有钱就这边供养,反正都把它花光算了。

不管是财布施、力布施都是在去掉我们的悭贪,当然力布施是在积福德,因为只有出劳力,没有损失我什么的,什么金银铜铁的,要讲珠宝也好,都是一种宝物,有的人很喜欢这些,这也是一种贪爱,贪爱这些怎么解脱?从一个人的行为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到底还有没有贪爱心?修行的人还在挂钻石、戒指、耳坠子、还要带几克拉的钻石、还要讲那些什么宝物、还有什么的,这还是最初级、最初级的,而没有爱珠宝、钻石,但是爱宗教方面的天珠、玛瑙、什么东西的,有的人很喜欢这些,整个就挂在身上,密教的行者最喜欢这些,讲起来都还没有看开这一些。

连什么都不喜欢了,就像我有时候看舍利子也不会很喜欢,有舍利子把它供奉起来,但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所谓不喜欢不是一定要把它丢掉,不是的!就是不会起贪爱心,有也好、没有也好,但是有一个喜好就是佛像,这佛像看起来最庄严、最美感的,、、,看到好像没有都不行,还有这个执着,若是连一个佛像都不执着了,后面经文会讲到:「不以俱足色相见如来」,因为我们都还有执着一个佛像,当然末法时期看不到世尊,只有用佛像来追思 祂,表示祂还在这边住世。当时也没有一个佛像,是后来慢慢才出现这个雕塑佛像、来纪念佛,甚至于把祂供奉起来,当初有的人是做塔,塔就代表有佛的法身,后来慢慢就有人做雕塑佛像,慢慢佛像就代表佛的报身。

我们布施是可以反观回来看,我到底还执着什么?六大根本烦恼里面,这个贪是排在第一,贪这个色欲、淫欲心,贪这个钱财、漂亮的东西、贪吃、贪睡、、、等等的都是在贪里面,而贪了再加上一毛不拔,那就是悭贪,钱大家多少都要,但是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布施、供养、能够怎么,那就没有悭贪,外面有很多不听闻佛法的人,钱财很多也不会去做善事,这种都是悭贪。钱或者是宝物会让我们起烦恼,为什么?钱多了不知道要放哪里,现在还好,可以放银行,以前几亿、几十亿、几百亿,要放哪里?钱多了,去问问富豪看他快不快乐?他永远不会快乐,因为这边有几百亿,那边要用这个钱再去赚更多的钱,这个钱有了还要再去赚更多的钱,他永远没有办法快乐。

有钱当然最好多做善事,以后才会有钱,但是有钱做善事却不能做到三轮体空,这样无所住的去布施,以后下一世再来了还更有钱,万一德行不好、或者是一心把握不住,就会迷失掉了。而修行没有饭吃也不好,没有人家留一点点钱给你也不好,有钱赚、能够糊口就不错了,修行人最好是公务人员,拿这个薪水,工作也不会太劳累,公家也不会倒闭,每个月照领薪水,还有心可以来修行、或做什么善行。说要涨死也不会,反正就是那几万块,说要没有钱也不可能,因为每个月总是会领薪水,到最后还有退 休金可以养老一阵子,这也是要有福报,比较清闲的一种公家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有的人就是一生下来,脑筋就要赚钱、赚钱,他就是拼命要赚钱,钱是赚到了,身体很辛苦、很劳累,心也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安祥平静,因为有钱还要更有钱,永远没有办法满足、没有办法停下来,要他修行:「等到退休再来修行!」每一个大概都是这样说的,退休以后都七老八十,要修行体力已经衰微了,力不从心了。

不舍弃悭贪,修行是不会有大进境的,六根本烦恼之中的贪是排在第一,这个贪是一定要把它断,不管是贪什么,慢慢都要去断,这个贪不断,常常在想我要拥有什么、、、,这要怎么解脱呢?第二个布施就能够广结善缘,使所需求的众生能得其所需,这广结善缘有一个好处,供养了出家师父或者供养同侪、同修互相的有来有往,那就是结善缘,结善缘除了供养出家师父他会给你佛法、加持、无畏施,甚至于让你种善根能够去修行。你给同侪,之间互相的礼上往来、供养、或者什么也可以结善缘,以后在修行过程之间碰到障碍,人一到障碍的时候,脑筋就不清楚,平时教你念佛都念得很勤快,有时候家庭变故来了、障碍来了,最简单的念佛就忘记了、最简单的去做法会也忘记了,为什么?人在迷糊的时候,会想不起来,然后怨亲债主更不让你想起来,这样就一直在受苦,有一天碰到同修、朋友,提醒你怎么不去做这个、做那个?这才惊醒,对了!我为什么不去做些什么来解决?

平时听归听,一碰到障碍很多人都是六神无主,以前很多同学说心里常常碰到障碍,其实碰到这个障碍,是天天在讲的佛法,然后听了就不会用,障碍来了就打电话来问老师,我就告诉他要怎么做,要用什么法,这么讲一讲他才知道怎么做,做了就好了。好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因为无常嘛!过几个月又来了,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妄想心,又好像发神经病一样的妄想心又起来了。打电话来了,我又告诉他怎么做?以前同样的法,再重复讲一遍,他又做、做,做了一下又好了,第三次也一样、第十次也一样、第一百次也还是一样,没有智慧就是这个样子!

人很难讲,听归听,到时候要做的时候,怨亲债主让你一乱也就忘了,也不知道怎么去做,要有周围之间的这些同修,有时候闲谈之间给你提醒,你怎么不去做做什么。大家要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要随缘,这时候都要学习随缘,随缘这一句话很重要,譬如拜观世音菩萨,有事故了, 祂为什么不出现来救我?祂不会出现来救你,祂只会教你随缘,祂会叫某甲来跟你讲一些话,为影响某甲,或者是你碰到某甲,祂就透过某甲的心、嘴巴告诉你,你怎么不去做什么法会、去找某某人、或者做什么事,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而你不懂,认为拜观世音菩萨那么久,天天念 祂却都没有来爱謢你、眷顾你,那你就错了!随时不如意,随时祂都在有形、无形之间,在影响周围之间的人,来帮你化解问题,要有智慧去观这些因缘。

不要像以前有一个人修观音法门、念观世音菩萨念得很虔诚,看普门品看得很用心,他说:「我有难了,只要求观世音菩萨,祂一定会示现救我!」结果有一天水灾来了,水淹到屋檐了,他就爬到屋顶上去等待救援,他一直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应该来救我、救我啊!」突然间,来了一位老人,泛了一只小木舟过来要救他:「下来、下来!我带你走!」他却说:「不要!现在在求观世音菩萨来救我,你不用了!等下观世音菩萨就会来救我!」这个老人又熬不过他就走了,过一阵子这个老人不忍心又再回过头来:「你还吧!我带你走!」他又不肯,仍然要等观世音菩萨来救!这就是不会随缘,有一些人观世音菩萨还不会现身给你看,因为你还不到那境界,但是祂会影响周围之间的人,让你就是刚好那么凑巧的,无形中就是那么巧合把事办成。巧合就很难讲,这里提醒各位,随缘很重要,随缘就能巧合。很简单的同修之间一句话,要把它听进去,不要在业力还是这样摆不开时,还是以自己的观念为观念,还要执着你那钻牛角尖的心,要听别人讲一句话,不管别人是顺的、还是逆的一句话,你要觉醒才能摆脱那个业力!其实失控都是有业障,人家一句话,可能就是菩萨在点醒你,你要转、不要钻牛角尖,都钻得出不来。像刚刚那位水灾患者,一定要观世音菩萨示现来救他,其实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所化的一位老人,他泛着船要来救他、他不要,正是观世音菩萨所化的要救你,你却不要,到底要怎么样?也只有让大水去淹死算了!

现在世尊告诉我们菩萨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来布施,菩萨若以色布施行财布施,菩萨若以声布施是行法音布施,就是会讲经说法,或常行软语、爱语、梵呗之音,使众生得法喜,喜欢学习佛法等,这也是声布施,有些法师梵呗很好,大概就是以这类梵呗之音来度众,这也是声布施。当然有些经典所讲的,修行人不应该去唱歌、去算命、不应该去学医、学什么的,那是在自己修行的时候,不应该去学这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要布施,就要能用声音布施,讲好话、讲软语、唱梵呗唱得很好听,大家爱上梵呗,就会来学佛法,很多人也有可能是这样来学佛法的,使众生得法喜,喜欢学佛法,这是声尘布施。

菩萨以香布施是给予戒香,戒香就是我们去受戒,戒香是无边际的香,这戒香不是我们世间的香可以比拟的,这戒香可以透过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人守戒非常的严谨,他就有这个戒体,这个戒体清净会产生戒香,这个香是没有时空距离的,它可以遍布宇宙的这香,不般人的香,要去受律宗的戒而且是守戒清净的人就会有。

闻香是会闻到香味、香水之类的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后面大概都是佛法来让他们得到知见的,这里面包括一般烧香的香、守戒的香、佛法的香,三不等都包括在这里面,开其戒、定、慧的香。

味是菩萨以味布施是行殊妙法味、禅味,这还是在讲佛法,不是煮一餐好吃的给你吃,这是一般的人去做就好了,菩萨一定要讲殊胜微妙的法味、或者是打坐入定的禅味,或者是菩萨教导涅盘道的涅盘味,常开演常、乐、我、净等四德,常、乐、我、净这是佛法的四根本德行,把它化成八种法味,八种法味就是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我们常讲八功德水,就是在讲这八种法味。

菩萨以触布施,做什么呢?菩萨就是在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性之中,来说法、来让大家了解滑、涩、重、轻、冷、暖、动、痒这种觉受,这在打坐之间会产生出来的八种反应,色身四大的反应,最后可与无漏法相应,无漏法就是解脱法,就是无为法,能够与它相应。

菩萨对众生能示法尘虚幻不实在,不应执取为真,于六根、六尘、六识中了知其境,带众生入无为法、无漏法、净法、出世间法等,这称为与无漏法相应,前面是讲身体的变化,从四大开始,打坐久了、气旺了,不管是更年期过了没有,皮肤就常常觉得滑滑的,皮肤干燥就觉得涩涩的,就是气还没有到皮肤表皮,皮肤在气到了表皮,一定会滑嫩的。

再来是气还没有通的时候,身体会觉得很僵硬、很重,有时候不打坐了,当第一次盘起来就觉得很重,坐久有气了就觉得很轻;也有以前熏染到不好的环境,譬如下过冰冷地狱、有时候在冰冷的地方生活,脑筋里面常把身体搞得非常寒冷的现象,今生就会发起这种反应,打坐、打坐起反应,就会感到身体发冷,这种冷不是从外面冷进去的,是从身体里面冷出来的。我们有几位同学就是这么发冷的;而有几位是热的体质,一打坐就发热、发热;冷、热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但就是从不正常之间,经过打坐的调理,慢慢就会恢复到中性。不冷不热是一般人体质,没有执着的人就不会发冷、不会发热,若上一世执着冷,就一定在冷的环境里面生活,把你的体质搞得身体里面发冷。热的也是一样,处在热的环境之间,阿赖耶识记忆起热、热、热的观念,反射在身体里面,刚开始学打坐就会有热的感觉。

痛是身体气不通就会痛,而气走到表皮的这种孙络,在最表皮已经是孙络的位置,那就促成这脂肪层有一点痒痒的,皮肤就会发痒,这每一个人多少都会的,尤其是全身经络打通、开悟的时候,那更会全身发痒,这痒要怎处理?甚至于这八个触觉所生之法,都有处理的方法,发痒去冲冲热水澡就不痒了。这些觉受最后与心法相应,要学习无漏法,不要去执着六根、六尘、六识之中一切境为真,到最后证得无为法、无漏法、净法、出世间法就解脱了,这是菩萨对于触觉布施的范围。

当菩萨能以此色、声、香、味、触、法中布施于众生后,无有一布施的人想、无有一可施的法想、亦无有一可施的对象想,这就是世尊告诉我们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虽然是讲一句话:「不住色布施」,但是后面第二句话讲:「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你要了解到底大菩萨布施的内容是什么?要去了解这些。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

(2004.04.1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