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续7)
        200
4.03.06.   7(之8)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三)名词解释(续)

11.触尘布施:

我们已经讲过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不住香、味布施,现在讲不住触布施,什么叫做触尘?我们先讲一般的这些人间所接触到的,然后再讲菩萨有关于触的布施,我们每一段都分两部份在讲,第一部份讲的都是世间里面的布施。我们所谓的布施,在唯识所讲的是心所法里面的一个名词,简单讲就是施。

触尘梵语 sparca,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六根、六尘、六识和合为触,故指根(感官及其机能)面境(对象)生识(认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之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观与客观接触之感觉而言。于六触中,前五触所依之根为有对(二物有相互为障之性质),故称有对触。第六触之意触,以名(增语)为对象,故称增语触。

这触是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才称为触,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已经是六根的眼根进入色尘会产生眼识,这三个连合在一起的一连串功用就称谓触,触觉以后会产生觉受,你看到这个东西,会产生内心感情的一些作用,至于产生正面的作用、或者是负面的作用,依每个人的习气就有所不同,触只是一个心产生的过程,我们往往在触了以后,加上喜、怒、哀、乐的情见下去,这样就有无量的烦恼。

大家一路修学上来,知道五根对六尘,本来只有了知的功用,但我们常常把内心的这些喜、怒、哀、乐、好恶的心态,显现在所看到的对象上,在这触尘方面,我们要了解的就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到有一个对象,譬如眼睛是看到一个物相、耳朵听到一个声音、或者身体接触外境的东西,会感觉柔软、或者坚硬、、、等等的这些尘境,会使我们产生心的反应,这里身识只是一个了知的功能,圣人虽然今生已经证到阿罗汉、或者八地菩萨不动地了,也都一样有这个功用,眼睛还是一样要看东西,看了以后认知这是什么东西?与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是一样的功用。

这六根面对诸尘产生的心识,根、尘、识三和合在一起时,所产生在一起的精神作用,精神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所谓的触,换句话说,就是依主观的与客观的接触了尘境,产生感觉的作用而言,圣人仅止于感觉,凡夫就是接触以后感觉了,就产生自己的忧、喜、苦、乐的这些觉受,然后就开始进入胡思乱想,我们常常懂这些现象,但有时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情见,讲归讲、听归听,有时候就做不到,或者是小事情可以做到,比较大的或者是执着的事情就放不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进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会产生心意识的认知,若仅止于认知,没有后面的胡思乱想,那是圣人的境界。

普通在讲根,有时候只是面对色身五根来讲,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因为意根是属心的精神作用,有时候就不列在触方面,但是触了以后所产生的心意念,就是第六意识的意触,我们所说的第六触之意触,以名为对象,就是你碰到一个物质形象,给它安一个名称,称谓为「增语」。

讲义上讲的增语,是看到一个东西不起心动念、不加以分别,你就不知道这东西是木板?是椅子?是什么?因为没有给它安个名相,是视而不觉,圣人可以脑筋清楚的看着这个名相而不动心,我们凡夫往往看到这个物相,就安一个名称给它,就生起分别心、就有烦恼想,此名就叫做增语。增语就是本来不该安一个名相在一个对象上、或者在一件事情上、或者在你的声音上,但您强把它要起分别,就有一个名称出现,这个名称出现就有你的心与境的对立,是谓有对象,称谓是「增语触」,而你不用心去分别所看、或者所听、或者所嗅到的这些尘境,这增语触就不存在了。

圣人看到很多的东西、听了很多的声音、或者闻到很多的香臭味,他都不起心动念加以安一个名称给它,这个增语触就不存在。我们一般在这个阶段讲的都是一定有分别心,譬如看到一个男生,你就说是一个男的,然后你加上去,可能就起了分别,这男的长得高、长得潇洒吗?长的怎么样?这一连串的思想,就影响你的感情作用,就会生起你的情见,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圣人的境界,就像你看到马大哥就是一个人,不会马上想起这个人他潇洒、头发亮亮的、笑起来很迷人、穿着短裤常常在跑步、、,一连串的思想都来了。圣人看到马大哥也好、或者马小姐也好,反正就是一堆物质,不起心动念加以分别好坏,这就是我们一般要修行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虽然了解这些现象,一直提醒各位,要做到圣人的境界,要能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要慢慢的修学,在禅修之间,就是要朝这个方向去做,在打坐之间所现的一切相、或者是触景生情,触到一个情境,产生内心的一个觉受,然后就沉迷进去了,那就是自找麻烦、进入烦恼境。

如何在一念觉?这一念觉很重要,这一念觉就是菩提,我们没有办法见色不生心、见声、香、味、触、法不生心,但起码在起心动念要跟它起幻想的时候,你就警觉,能够警觉就能够用菩提心的觉知来照,要生起好坏想的那个心意念把它观照,就不会有种种胡思乱想的一大堆念头会连续下去,听佛法听那么久了,你要知道如何修行?不要一迷糊进去了以后就没完没了,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跟着一大堆,最后迷失掉了。

这个触尘就是根、尘、识三和合在一起称为触,触以后不要再加上内心这种觉受的好坏想,不要让它起,若是起了触就是代表你强安一个名称在那个对象上、在所听到的声音、所嗅到的香、臭味、、、等等这些尘境上,一定会进入胡思乱想的境界。

触凡有十一:即地、水、火、风四大种,与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其中四大种为能造之触,后七种为所造之触。这边举例了十一个触,有几个跟我们身体有关的、有几个跟我们打坐有关的、有几个是跟我们生活有关的。四大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性,是合成我们的个体、或者是产生我们的小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风来形成的。一般要形成都是由风,往后应该是风、火、水、地,这里写的是地、水、火、风,应该是地、火、水、风,这个世界要成立、我们人要去受胎是风大先起,风大就影响你的心,开始水大、开始火大,然后再地大产生,要毁灭的时候也是一样,从火大、水大、风大来吹这个地大,世界就毁灭了。

我们个体也是一样,这四大种性也是触里面的一种;再来我们打坐会产生滑、涩,皮肤是涩涩的,一般人年轻还有一点皮肤润滑,因为他还有贺尔蒙的分泌,所以皮肤会润滑,当你打坐气通到表皮,那种润滑的程度更是比别人还要多,女生在更年期以后,贺尔蒙的分泌比较少、甚至于停止了,本来润滑的皮肤就没有了,会变成干涩了。我们打坐的在没有打坐以前比较干涩,打坐以后就会滑,有的人从印度菩提伽耶回来,每一天坐六小时、六小时这么坐,发觉现在的皮肤比以前的光滑,我在二十几年以前开始也是一样,皮肤都很光滑,洗脸的时候觉得非常的光滑,就是气走到表皮维持身体的光滑;你要美容最好是能够打坐,让气来按摩你的表皮,永远都不会衰老,就怕老了体力衰了,有时候不常打坐,这个光滑就会慢慢退掉,但多少比不打坐的人还要光滑,滑、涩这两个是相对的。

再来是重、轻,你这个身体僵硬,有一百零八块骨头,若是没有动的时候就觉得僵硬,就觉得身体很重,当血气不通会觉得整个身体都不舒服,就要去游泳、要去运动、要打坐,才会觉得比较轻松,这种重的感觉是愈不活动、就愈觉得重,愈活动就愈轻松、或者是打坐进入轻安状态,也是可以觉得身体轻。有的人打坐、打坐觉得身体好像要浮起来了,那是一个错觉,是气充满整个身体,要浮起来了,是里面有一个神我一直在膨胀,膨胀的时候会感觉,我怎么愈来愈轻、愈来愈轻,是不是要飞起来了?这时候用意念,让他起来、起来、飞起来,他也有可能离地,有的人就有这些功夫,但佛法不是在学这些,佛法是在学心如何摆脱一切境界的纠缠。要学世间禅定的一些异能,你可以心与身同时利用,就可以做到很多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这也没有什么稀奇,但我们懂了就不去玩这些,因为玩这些不能解脱。

冷是身体会发冷,其实有冷就有热,这里热是没有写出来,热是放在火大里面,有的人说一打坐就全身发冷,有的人体质本来就是冷的,那种冷是怎么冷?不是身体由外面冷进去,是从内脏一直冷出来,那是你以前的哪一世,若是观念不正确、或者处在这种很不好的寒冷环境之下,造成这脑筋意识已经熏习很多冷的感觉。我们唯识在讲阿赖耶识的时候,他记忆很多的东西,所记忆的东西会显现在今生上,今生就反应在我们的肉体上,我们概说是体质,这也是笼统的讲,其实都是受你以前对于外在这种冷、热的环境熏习,变成一种放不开的执着,这样你今生又出生做人,身体又开始打坐、或者没有修行,也开始在冷,普通都是进到潜意识里面去,这种东西就会开发出来。而不打坐就不觉得冷,一打坐就觉得从里面冷出来,是因为打坐进到比较深一层的阿赖耶识里面去,诱发出来对冷的感受,从内脏里面一直冷出来,这样你要继续用功,让这个冷的感觉慢慢改变它,最基本的改变是从阿赖耶识去改变。

有的人不懂得如何禅修?又没有人指导,一个人在闭关自修,打坐、打坐、打坐到变成像冰块一样,也不知道用意念去转,处在冷的时候,可以观想我在火焰旁边、我跳到火坑里面,这火坑里面一定是热的!用幻想来改变对身体寒冷的感觉,幻想也可以冲淡它,冷也是触觉里面的一种,都可以用心意念来改变的。

反过来讲热,以前有一个人要断食四十九天,断食结果到最后阶段快完成了,但是整个身体却变成燥热,这种热使他受不了,以为发烧了,请医生来也看不好、请法师来也看不好,后来就往生了。当修行或断食处在热的状态下,就要用观想,因为已经进入到潜意识里面去,以前你是处在哪一个热的景况之下,今生打坐又进到那个情境,当然会觉得整个身体都是燥热的;要用心观想,我是处在寒带的高山上、我是处在冰块上、甚至于我是躲在冰箱里面,那种冷可以把你的热度降低。很可惜的那位断食的女孩子,断食以后到最后都没有救回来,她也不知、又没有人指导,要用心意念去克服这些状态!

冷、热其实都是我们心里面反射到我们色身上的,觉得要怎么来抗衡它?《法华经》里面讲的:「万法唯心造」我们就造不出来,不修行当然就造不出来,有修行、有断食,你那个心就很容易去产生威力,当然心要产生威力与身体的气通、不通是很有关系的,气通了你的精神层面就比较有力量,有力量了你想怎么样?它就怎么样!这些心力有时候是很不可思议的,要去修世间禅定是比较可以去体会这些,修佛禅也可以去体会这些,只是机会比较少,或者是在理智之下,去面对这些来解决。

这十一触里面,后面的饥、渴,当然饥饿是与你的触觉有关,我们人的血糖下降,这脑神筋下面的脑垂体就会发出讯号,刺激你的胃应该要吃东西了,就会产生饥饿感,这些都是触觉里面的一部份,我们代谢之间发生水喝的少,就产生口渴的感觉、或者盐分吃得多就产生口渴的感觉。

其中四大种为能造之触这是因,地、水、火、风是我们的身体,它能够造成滑、涩、重、轻、冷、饥、渴等七种现象。简单的来讲这七种现象,要化解这七种现象是从地、水、火、风这四大来调起,譬如打坐,打坐把气脉打通了,这饥饿的感觉就会没有了,很多人说我愈修法、愈觉得不会饥饿、不想吃饭,饭也吃不下,因为每天打坐修法六小时,气充满了整个身体,自然就不想吃饭,以禅乐为食、以吞气为满足了,其实气逼在胃部满满的,也会不想吃饭。我们常常讲大修行者不吃、不睡,这样就进到心灵的修行层面去,不再吃人世间的东西。

前面四大种为能造之触,后面七种为所造之触,要改变所造之触,你就知道从因去改变,是让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四大调合,这后面的七种触觉就会改变了。

菩萨所能布施者为随染净等相应法可有八触,即(1)与无漏相应之明触、(2)与染污相应之无明触、(3)与有漏善及无覆无记相应之非明非无明触,(4)无明触中与爱相应之爱触、(5)与恚相应之恚触,(6)随受之不同而产生乐受之顺乐受触、(7)生苦受之顺苦受触、(8)生不苦不乐受之顺不苦不乐受触。

讲到菩萨的触尘布施,众生随染、净等相应法可有八触,我们修行的人一进入染净的境界,一定进入第七意识,也就是在修内心,不是第六意识对外境的分别,刚开始修是对着外境的人、事、物,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对着色、身、香、味、触、法这些尘境起了觉受,还在好、不好之间去分别,现在超越了外境都不能影响你的心意念了,也就破掉第六意识的执着分别心,接着回归基本面来修我们的内心,我们修行一定要内心修,外境只是不再去攀缘,但是对外境做不到不攀缘,就修不了内心,因为外境都放不开了,怎么修得了内心?在身体的变化也是一样的,身体对外境不执着,不执着一定有气感,一定有一种身体的变化,对你、对外境加在你身上的刺激,觉得慢慢的不会有感受,不觉得有什么会来影响到我的内心,一定要修到这个地

很多人第一关还修不好,就独自一个人跑到深山里面去、或者独自关在一个房间里,去修什么?去修内心吗?内心妄想境都还没有开发出来,怎么修?开始一定要去面对日常生活起居里面的人、事、物去磨,看到这个人很讨厌,能不能每天这样看着他?觉得他也不是这么讨厌,慢慢再看!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到最后看到他却不痛不痒!好像一般人一样,甚至于似一块石头一样,没有生起好恶想,这样你自己就自在了,外面的这些人、事、物,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接触到的色相、声音、香臭味或者是外在的物质是柔软的、坚硬的,觉得对你都没有影响,要睡硬床我照样睡,要居住哪里?我不觉得环境脏恶,这样都能够自在,身体对外不执着,才有办法使身体起变化,有变化才能够修内心。

一修到内心境界就在清净、不清净之间选择,我们常常喜欢清净的法,对于不清净的法、染法,都尽量要把它排除掉,当然在清净与汚染法之间还是会有分别心,到最后能够突破了,我们在第八意识里面种了很多的善恶种子,每一个善恶种子都已经种进去了,不可能有办法改变它,初步的我们并不能够像佛内心的种子都是清净的,但是起码我们在于面对污染法的时候,我能够不受它的影响、不要有罪恶感,《大般若经》的精神及层面就是在讲这个,所谓染净是强给它安一个名称在上面,就像是我们上面讲的增语名相,把它安了一个名相,自己就执着在名相上面了,这是污染的、这是清净的,清净的就是好的,汚染的就是不好的。

在菩萨的境界,汚染的与清净的其实两个都是一样的,这样不加以强分别,内心就比较能够平安、比较没有感觉罪恶感,这就是要去磨练;当然在磨练之间,并非是可以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把它当成是无所谓,那是错误的。对这个心地里面变化的认知,因为法法都有因,有因就有果、你是跑不掉的!不要学佛法学了半调子,看了染、净法是相等的,就可以为非做歹,到最后还认为是没有关系的、我看破了!看得破、看不破,要在死亡那时候才知道,死亡那时候是最脆弱的,能不能安住你的心?是汚染、也是清净的?清净与汚染没有两样,真的有没有那个能力?真正在最虚秏、最敏感、最无助的时候,你有没有把握住这一点?那是不大可能的!在中阴身的时候,所有的现象现起,有生之年我们最好进入这个境界,能够学习一下!

有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到那个情境里面,就不知道深层潜意识的那些汚染法、清净法在那边互相的牵扯,你是不是能自在的看着它,都不受它的影响?当然第七意识的染、净法,都是依第八意识的种子现起,但是熏习的清净法与污染法,永远都是存在的,第七意识有没有办法超越这些染、净之分别?若能够超越就是平等法证到了,那是不简单的修证。

光这个染、净等相应法就有八种触,这八触与无漏法相应之明触,第一个是无漏法,是已经没有烦恼、功德圆满,没有像筛子一样,把东西放下去,东西就会漏过去,所做的功德不再被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偷盗、把它偷光了;我们常常修行都是那边在做功德,但是这边习气毛病却发作,把功德漏掉了,永远没有办法修到没有烦恼。无漏也可以讲是没有烦恼,为什么没有烦恼?因为所有的功德、所做的都没有漏掉,没有漏掉是内心清净没有去犯戒、没有去做很多不好的事情,筛子都是密实的,所做的功德都没有漏掉、都存在。若是漏掉了就不完美,那就是过多于功、是有漏了。

另外一种解释,无漏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功德最上的,《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贤人偏向于修有为法,圣人偏向于无为法,当然无为法分成六个不同的层次,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尽无为,到最后佛的境界就是真如无为,不管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或者受想灭尽无为,这是方便的无为法不是究竟。

我们修行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佛的真如无为的境界,但是可以有五种过程间慢慢的修上来,这六种无为也可以说是无漏法、无为法的一种典范。我们要修无漏法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修到,要用有漏法慢慢来熏习,也就是有漏法是一种手段、一个方法,来让你修到无漏法、修到清净没有烦恼的境界,譬如一个人用念佛来面对心烦,我们有的同学常常打电话来说:「我今天很烦,我感觉某某人他好像在水深火热之间,好像在哀号、好像在叫我、好像很痛苦的样子,搞得我也很心烦!」碰到这种被外境因缘所攀上、所引起的心烦,定不住那要怎么办?不能进入到真如无为的境界,真如无为境界就是法抓不到你,虽然感觉有事情、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但是我不去罣碍,就是真如无为的境界去面对那个有为法,或者事情在发展之间,现在你不能直接用无为法,那就用方便有漏法,有漏法就是念佛,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念得我心清净了,刚刚所感觉的那种境界,不会造成心里面烦了,这是第二层次的法。

无漏法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证得到的,一般人的智慧都从有漏来熏习,让你进入无漏,不要讲无漏法,讲世间禅定也是一样,世间禅定在初禅的境界,你要修到有觉、有观,而要修到无觉无观的无漏境界,就要用去掉觉、观的这个方法,先觉先观内心的种种应缘所产生的心意识,慢慢的让它不起作用,慢慢的我的心不再去攀缘,也可以不必去用觉、观,这是用有漏法来熏习,以证得初禅的无漏境界,这不是功德圆满的一种无漏法,是一种比较初浅的、一种比较没有烦恼的法,再上去还有二禅、三禅,每一禅中间都有一个有为法,去修到无为的境界,来超越你对刚才有为法的执着。

菩萨或者阿罗汉,也是要用一些有为法来证得无漏法的境界;我常常讲的当下能够直接了当的,面对那个境不被它所左右,有坦荡荡的这种自在无碍的心,面对一切的因缘、瓜葛、或者攀缘来向你靠过来的时候,还可以如如不动,有所感知事情,但是不被它左右,这种无漏的功德性,本来是我们佛性的自相。

现在菩萨要来布施给众生的:

第一个:是明触,明触是用无为法相应来给他明触,我再进一步解说明触,有时候若心打开了,你自在的空性是可以分给别人,假使这个人已经到了开悟的阶段,但是心慌意乱还不能稳定下来,你把这空性拨来拨去,因为虚空本来是空的,把你自在的空体,拨一些给他,要怎么给他?很微妙的,就是把东西拨过去、加持到他的脑筋里面去,他就不会再胡思乱想,就可以稳定下来,等于是帮助他从有漏、从烦恼法之间慢慢稳定下来,等到他稳定下来,不再起神经质、不再胡思乱想、不再认假为真、不再起心动念都认为是真的,这时候再把空性接收回来。

禅宗所讲的这些也许很难去体会,但是禅宗在度化众生是无所不能,给你一点空性,等你稳定以后,再把它收回来,有的是直接把他的魂摄受到你的心里面来,因为你的心是清净无碍,把它摄受来起码他不会再乱动、不会再胡思乱想、不会再看到什么就害怕什么,这样让他稳定下来以后,再把他回归原位,这种菩萨是无所不能的,都是在用种种的方法来度化众生。菩萨在用无漏法,能够让众生与无漏法相应的,这就是明触,明是光明无量的、明是没有烦恼的,以那种触来布施给一切众生。

第二个:与染污相应之无明触,此无明触因菩萨已是妄心去除,真心灵知而能应万种缘,此心应染污法而起相应,即能于自性中现起法相,行者在真性主行中,以无明缘行之心,让心自然应缘,则于观照己心知众生境况,菩萨依此状况即能知众生处于何种状态中。无明触不是不好,菩萨因无明心感之诸缘而起性用,所以能以此利益群生于无形中。古僧大德云:「烦恼即菩提」,对于心净无执菩萨,可以说:「无明即菩提」。菩萨的无明、烦恼是让自性应缘起法的根本,若没无明种则万法生不起来。所以菩萨能以此无明触观照众生,因而能做广做佛事,并于无形中为众生分担解忧,这是菩萨无明触布施之原由。

第三个:有漏善及无覆无记相应之非明、非无明触。有漏善的所谓有漏,就是还有果报、不完美的,有为法是你做了以后,却执着它为有,这就有果报,菩萨为什么不再受报?因为他同样用有为法去利益众生,但是用完了他不执着、放下、没有了,或者是对众生做了善事,不希望他回报,他就不罣碍,以三轮体空的无所施的对象、无所施的物,也没有我所施的人,这三种都没有了,就不会罣碍做过什么事情,没有罣碍就是无漏法。

一般我们做善事,刚开始学佛法的人,都会很热心的去布施供养法师、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去修桥补路,这些都是有善功德,有善功德就有果报,有果报就会去受报,不管是生天的果报、或者再出生做人的果报,这些在佛法来讲都是有漏善、是不究竟的。经典上要我们无住相布施,也就是以无漏智来做善事,若是像一般人做了什么事情,就要把名字挂上去,譬如捐了一百万给一个寺庙,那个大柱子是一百万,上面就写你的大名:「是某某人捐赠的」,这些都是有漏善,有漏善就是要来受报,下一世再来出生做人,因为布施这个寺庙有那么大的一根柱子,以后你会荣华富贵,有漏善就有有漏报。

有漏善这些是修行的第一步,没从有漏善开始,就没有办法走入修行的路,若是再来的菩萨,有的人就有这个观念,我做什么事情、做了很多事情,从来没有我做了什么的善事想,出了很多钱不见得要挂名字,只写一个无名氏,不去罣碍这些,做完了就算了,这就是你以前有修这无漏智慧,知道无住相布施才是正法。但是很多人,一般人都是从有漏善开始去学的,不能说这样不对,因为没有有漏善,怎么会进到无漏善的境界呢?过程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

无覆无记相应之非明、非无明触,我们的阿赖耶识才是无覆无记性,第七意识是有覆无记性,有覆就是有覆盖,覆盖你的自性让它不彰显出来,你的胡思乱想就会覆盖你的自性,为什么我们起不了如诸佛菩萨的那种灵通力?因为我们虽没有粗的习气,但是细、微细的习气还是很多,这些覆盖了我们的真如自性,所以就产生不了一些神通变化,我们修行不是用训练来产生五神通,佛法是希望把内心的存货出清,把我的贪、瞋、痴、慢、疑、邪见都把它断尽,这时候内心清净,真如性现起来,以后自然就会产生五神通,这是最究竟的,不是修来的、训练来的,这是因为心清净产生的。无覆无记性就是我们阿赖耶识本来的行相就是这样,第七意识有覆无记,无记就是记不进去,不能登记变成一个种子,不能够列一个账单把它记下来,这个无覆无记相应的不是明,也不是无明的这种触觉,这是第二种。

菩萨如何以非明、非无明触来利益群生?若以非无明触,菩萨即能于自性中现起众生自相,合入菩萨自性中,让众生得无畏施,不再有烦恼、忧虑想;若菩萨以非明触来利益群生,则第七意识当起心用,依第八意识心自行鉴照功能,而显众生心念,此等心念为菩萨所感知后,当以有为法而相应,起心动念为众生用语意、念头等教化,使此等众生即刻住于寂静中。

第四个:无明触中与爱相应之爱触,菩萨谓觉有情,虽然自己能觉悟,得解脱知见,但因执取众生受种种苦,即生慈悲心,为利益群生现爱心所,以菩萨心利益有情众生。菩萨如何以爱触教化众生,随意爱语、随所爱法为说,菩萨为众生说法,有二种爱语,即:(1)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称为随意爱语。(2)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之法而为宣说,如为高心之富人而赞布施,其人爱着名声与福德之故,心则喜乐,称为随所爱法为说。

第五个:与恚相应之恚触,菩萨若恚心所未去除,难免会用恚触来利益中生。也许您会问菩萨何以会有恚触,有时是习气使然,未净尽故;有时是故意现恚触,让众生畏惧而进修行道途。大菩萨当然只有慈悲心,不会用会恚触来恐吓众生,让他们生畏而修行。忿怒金刚者具有两种德性:一者仅现其忿怒相,让有情众生生畏而向善;二者以真忿怒相凌虐众生,让他门产生疾病、不顺遂而生向道。

第六个:随受之不同而产生乐受之顺乐受触,我们每一个人难免会有忧、喜、苦、乐的这些觉受,随着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乐受,诸顺乐受触,也就是菩萨应该让众生以他所喜好的感情、觉受来布施给他,也就是用一些利益,来让他产生快乐、让他产生愿意来学佛法,所以顺乐受触是让很多初学的人,给他种一些善因,怎么让他种善因?就是用利益来勾引他,密宗在这一方面就比较多,我们禅修的人智慧比较高,有缘就来、没有缘就算了,但是在末法时期,为什么密教要兴起?因为外道也是一样,都是用一些怪力乱神的力量来引诱他们,让他们在升官、发财方面都很顺遂,他们才有意愿来亲近你。所以密宗也是以利益来勾引他们学习佛法,学习佛法是种善根,到底学得好不好、学多少?那又是另当别论,菩萨道触尘布施的时候,都是随受不同顺乐受之,顺乐受触来布施给他们。

第七个:生苦受之顺苦受触,菩萨观众生心,当众生心生苦受之时,能给与无形力量,顺此苦受而觉得自在无碍,若能如此用功则众生当能得舍受,住一境性中,得平等觉观。菩萨应能善观因缘,让众生自己体会人世间痛苦难耐,毫无快乐可言,除非得涅盘之乐,始能得真快乐。所以菩萨当善护念众生,在众生从痛苦中煎熬时,能加持其心意志,使众生能得随顺忍,不生苦受感,终而能得顺苦受触。

第八个:是生不苦不乐受之顺不苦不乐受触,众生已经开始慢慢学习佛法了,了解因果报应的关系,不管做善事或者求升官、求发财,这些额外的行为,对你修行本来就有障碍,我们修行本来要做到无愿、无求,有愿求、得到就很高兴、得不到就会很痛苦,而你能够再提升层次,让众生能够生起不苦不乐受之顺不苦不乐受触,让他们不要很强求一个得到就高兴、得不到就觉得很痛苦的那种心,要慢慢训练他们,给他们这种不苦不乐的受触。这个比前面的好一点,就怕他不来,来了慢慢听佛法、慢慢懂了,有所求就有所痛苦,无所求就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的这些觉受产生,这种要跟他讲清楚,能够让他慢慢的得到这种顺不苦不乐受触。

这八触是菩萨要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一种力量、布施给众生的一种东西,我们了解这一段触尘在说明菩萨的境界,应该给众生布施什么?主要还是无漏法里面的明触、不要无明,后面这些都是过程之间,以利益来勾引他们学习、布施给他们,不是每一个人都用一样的法,每一个人的层次都不一样,哪一个人该给他什么?菩萨都应该了解,有的人偏爱有为、喜欢什么的,你就给他什么,让他慢慢的进步,到最后、最好是进入无漏法的境界,这是菩萨要做的触尘布施。

 

12.法尘布施:

法尘是世间相、六道众生活动诸法相,包括一切色法与心法等,皆含盖于法尘中。对吾人而说,于六尘境中,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时,第六意识所缘之对境,总称为法,或称法处(dharmayatana)、法界(dharma-dhatu)。故法者泛指所有之一切存在法,凡有相、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与不善法、有漏法与无漏法、染法与净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可见法与不可见法、心相应法与心不相应法等等,均包括在内。唯识宗之五位百法虽包括色、心之法,然总是一简约之规范而已,可演绎成无量无边之法。

说到法尘布施,法尘是世间相、六道众生之活动,包括一切色法与心法等,色法就是我们的五根、六尘,六尘是在外,五根是我们肉体的眼、耳、鼻、舌、身,这是依附在我们阿赖耶识上面的,心法就有八大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耶识、阿赖耶识等八个心王,是属于心法,不管色法或者是心法皆含盖于一切法之中,世间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内心去执着外在的一切相,产生内心的境界,这也是一切法,法就是世间的一切相,一切相之间就有善法、有恶法,有无量无边的法,法尘要看得很广大、很微细。

行者心性若能回到空无时,是什么法都没有,若又回到现象界里面就有森罗万象,都是包括在法尘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法,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也是法,甚至于你自己的举手头足都是法,只是这些法有没有意义?有意义就会有对象,就会造成有漏业;无意义的法与因果报应就没有关系,譬如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跟大家都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法就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很罣碍时间,譬如跟人家相约六点要在哪里见面,这时间本来是不相关的法,变成对你是有意义的法了,就很罣碍的一直看时间、要下课了吗?我六点要到哪里去?很罣碍了、时间变成对你有相关了,外境本来不相关的东西、或者一个本来不相关的人,因为自己的心态,对他产生好、恶想,也许就变成对你有意义了,不然这个人本来是不认识、不相关的。

马大哥本来跟我不相关的,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但是一看电视就很喜欢他,看他的样子就很喜欢,那这个人就对你有意义了,有意义就变成法尘,这心之间是单方面的,他也许哪一世对你可能有一些吸引力或相处过,不然我们有时候看人家,为什么对影星有那么疯狂的崇拜?影迷热心疯狂,也不要到那种程度,要来开个演讲会,可以在那里两、三天过夜的排队要买票,这是很热情,热情当然是一回事情,但是为什么对他那么有好感?同样那么多的影歌星,偏偏就喜欢这一位,是以前哪一世对他也是有因缘,所以才他。

有的人看了马大哥都不动心,有的人不动心还要讨厌他、还要批评他,也许哪一世他对不起你,你看了就讨厌,这各个都不一样。这中间的人、事、物本来就没有好、恶,但是在我们心里面产生一种法尘起来的时候,这些都是法,很复杂的一种互动之间、或者单独产生的一种情见,都是属于法的一方面。法当然有善法、恶法、邪法,这都是我们在强加分别的,法就是法、没有什么善法、恶法、邪法,邪法也是法,邪法也是佛法,佛法者非佛法,非佛法者也是佛法,讲起来是迷迷糊糊的,讲了一大堆、愈讲愈迷糊。

其实佛法在告诉你,法生起不去执着它,就是无所谓的正邪,对你有用的、不会迷失掉的就是正法,有智慧的会利用邪法来帮助你成就,那也是一个法,只是你有智慧会适可而止的利用它一下子,愈是有修行的人,对这个法愈不会去在意,是外道法?是佛法?还是邪法?邪的部份把它适可而止就好了,譬如有一些外道,用某一种功法来练丹田,练丹田不是用安那般那杀第法门,这么呼吸之间就可以把它诱发起来,但是有一些很方便的,譬如宝瓶气、或者是有的人拿一块大石头压在肚子,让肚皮在呼吸时一起、一落,这种看起来是有为的,看起来也不是很好的,但难免会帮助丹田局部的坚实感,也许帮助它早一点成形,这个法好?不好?当然不能说好不好,只要你知道好处在哪里?不好处在哪里?什么时候该舍掉?知道就好了,不要一味到底的,都用这个法。

某神功将重量吊在男生的生殖器上,可以吊几百斤,这是什么法?你说它是邪法,是用在邪的方面,可以增加性能力那就走偏了、是邪法;若是用在正常的修练,能够帮助全身的血气,也不能说这个邪法是不好,但是要懂得它,去搞这个法门,脑筋里面要记很多的这些动作、观念,到最后你收拾不了了,因为脑筋种进去什么东西,要洗掉就很难,不在于这个法是邪、不邪?而在于你的心有没有办法摆脱以后它的纠缠?很多道家修什么无漏丹、双身修,利用这些行淫法,去搞成什么身体有种气产生、有什么气的,、、,这种都是邪法,为什么是邪法?本来是没有邪,但是脑筋会种那个种子进去,到最后会被那些种子的阴影所影响,永远都是在男女相之间在搞性欲,到最后影响解脱知见,你没有办法解脱知见,虽然身体有气、有什么气转,那有什么用?光练气也没有把心里面的那种污点、影相拿掉,很多外道没有办法解脱,是不在心地里修,去掉贪瞋、痴慢、疑邪见。

只知其一的有利、不知其二的可怕,阿赖耶识不要去熏习那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佛法很简单,释迦牟尼佛坐在那边,光依安那般那数息法,观呼吸进、呼吸出,三个月之间衪就可以证得世间的十六种殊胜境界,哪还要什么其它的法门?这些要有智慧去分辨,哪一个法是好?哪一个法是有后遗症?没有智慧的,还是好好坐在这里观呼吸,好好的去用功,一定会有成就的,这对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判断哪一个法好、哪一个法不好、哪一个法适可而止、哪一个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下?法很难讲好坏,不能一概而论正邪。

对吾人而说于六尘境中,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时,第六意识所缘之对境,总称为法,这不止是指对外境,外境与我们个体相对立的来讲,或称为法处(dharmayatana)、或称为法界(dharma-dhatu),有时候翻译,有的讲六根入六尘是十二入,再产生六识变成十八触,也称为是十八界,不管触、界其实在讲的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法界万有。

我刚刚讲的一切法不是只有在外,一切法还包括内心的种种阿赖耶识所感召的一切现象,也都包括在法里面。故法者泛指所有之一切存在法,凡有相、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与不善法、有漏法与无漏法、染法与净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可见法与不可见法、心相应法与心不相应法等,均包括在内,这里面就包括内心、包括外境,大概都是对立的,有相、无相、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与不善法、有漏法与无漏法,这些名词都已经了解了,染法与净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世间禅以下的种种法都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所修证脱离三界的一切法,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三三昧、陀罗尼门、一切智智等,都是在这出世间法里面。

可见的以及不可见的心法,心相应与心不相应,心不相应就是无漏解脱的境界,心相应法是有感召,会知道很多的事情,感召很多的因缘,但是感召了以后,没有办法不去相应,你还是没有解脱,前面讲的都是会轮回的,后面讲的是能够感知但能不相应,那都是解脱的境界。把修行的境界、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次第、证得的果位、或者所做的一切法得到的果报,这些都是属于一切法里面,在《大般若经》的名相里面,就可以概括宇宙之间,我们修行、不修行的人所有层次的名相,都是包括在一切法尘里面。

唯识宗之五位百法包括一切法,五位就是 1.色法:有十一个,包括五根、六尘的。2.心法:有八个心王。3.心所法:心所法里面有五十一个,包括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法、六根、二十随烦、四不定法。4.不相应法:包括廿四个,譬如我刚刚举例的时间,时间是不相应法,但是不相应有一个前提,若你有约会,这时间就变成相应;你的寿命是不相应法,因为控制不了你的寿命,寿命是果报已经定了,或者是出生的正报,因果出生做人由不得你、或者要出生做为动物,也由不得你不去,这些牵涉到因果报应的、牵涉到外境不能控制的,譬如方位、形状、、、等等的这些也是不相应法。最后再加上5.无为法:有六个无为法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尽无为,到最后佛的境界就是真如无为,此等总共有一百法,是谓五位百法。

把五位百法全部背起来,就知道修行用什么来修?因为外境是五根、六尘,你的心对五根、六尘起什么心态?用色身来修行有五遍行,这是修行、不修行都能够发挥它基本作用的;修行人就会有五别境,是欲、胜解、念、定、,此处欲是指胜欲,即上进的欲心;胜解是修行就会智慧,产生胜解就是对经文、对世间的一切看法,会产生一种非常独到的见解,而且见解都是正面的;之后产生定力、产生智慧,念力是指你的心意念,只要专注在哪一点、或者哪一个人身上,会产生一种心力,可以保护他、可以帮助他、、等等的有五个,这五别境是别人没有的,只要修行的才会产生这五别境,但到后来还要把它舍弃掉。

修行开始要做善事,产生禅修的五别境的境界,到最后都要把它推翻掉,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不推翻掉就没有办法解脱,不然你修到有五别境的境界,会感召天神来叫你出生到那一天去,而你还是出生完了、果报天寿尽了,照样再轮回,这样也没有解脱三界。从这五位百法的图表里面,你就可以了解,修行是修我们不好的六大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些如何把它断掉?不好的是断掉了,好的是已经产生了,连好的也要把它断掉,这样才能够进入无为、无漏的境界。

懂了佛法把它浓缩,简单讲就清了,你要怎么做?在过程之间,碰到好的境界也要把它推翻掉、放弃,然后再往前走,这样一直修下去,才有办法脱离三界。在唯识宗讲五位百法,虽然包括色、心之法,然总是一简约之规范而已,名相太多把它浓缩到一百个名相,可演绎成无量无边之法,光一个呼吸就好了,呼吸是一个修行的方法,但呼吸就有好多种的呼吸,吸进来长、吐出去短、或者吸进来闭气一阵子、然后吐出去再闭气一阵子,光这个呼吸就可以弄成好几个法、甚至于上百千个法,用在呼吸长、呼吸短上。

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变成二十五个基本法,这中间稍微改变一下就变成一个法,所以就演绎成八万四千法门。我刚讲的鼻根,用呼吸就可以变成八万四千,去除以二十五,每一个根最起码有几千个法,几千个法之中哪一个法对、不对?譬如我教你一个方法,但是你不见得会跟我的一样,你会修正一下,我要你划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圆圈,这样气转一下,有的人就划出去一点、有的人就划短一点,这样子他对、不对?当然每一个人所做的不见得是对、不对,只是发挥的功用是不是到极致?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为什么常常讲功用行、功用行,就是肉身有所成就,所谓的成就是气打通了,这样比出去,这个经络有没有卡到?有没有顺?有没有运动到它?

很多古时候留下的武功秘籍或者什么的,有时候身体没有一种基本的功用,你体会不出那个味道,譬如在做香功,我们那位李同学做了十几年的香功,究有没有用?有!她做了十几年多少都有用,但是我做就不是这样做,一个动我就么样?这佛的功式,这个动作转下去会动到何经络,因为你有气,知道哪一个角度对,要甩在哪个角度?这就是本身一切法从肉体通后起,一切法从心起,在心通了以后就可以在里面学很多的、自创很多的法产生。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的是经典?但是没有把这个色身、心地里面的变化讲的很清楚,为什么我们有很多宗派出来?每一个宗派出来就是他在修行过程之间,利用他色身的变化、利用他脑筋对经典的了解所创造出来,什么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等八宗。其实学佛法者应只有一个释迦宗,到最后通了以后,八万四千法门归于一法,就是学无为,这才能解脱,开悟以后只有一个释迦宗,把各宗派归一宗,没有开悟的人在种种宗派、法门之间分别,才有种种的派别。行者开悟了、进入佛门第一个要修的就是无为,无为法就只有一个真如无为,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无为,我刚刚讲的有六个不同层次的无为,不是每一个人的智慧都可以一下子做到,要渐近性的让他做到真如无为的境界,这无为法才是解脱的法,最后终归于无一法可得。

《心经》里面也讲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认一个招、还有一个可学的、可用的心,这些都是有为法,这不是真正的菩萨法,菩萨心要用、拿起就用,用完了就没有了、就放下了,这才是真正我们要学习的,你要有一个方向,要学什么法?来这个道场就是要学无为法的,无为法要怎么学?很简单,是你体验了,就把它丢掉了,得到就把它丢掉,像我们这位李同学,学了几十年、搞了几十年还在练香功,为什么我当初也教你们香功,后来没有用了?香功对于这表面的气与里面的气能够互相的交换,把它打通是最有用,也就是光修打坐的人,气起来的时候都是在内脏,会觉得气很旺,为什么会觉得旺、会睡不着?就是没有把它逼到体表去,因为体表都是阳经络,内脏里面是阴经络,阴经络所开发出来的气,不能够与阳经络连接在一起,就没有办法阴阳调和在全身运转,当然会发生问题。

譬如开发出内脏的真气,这个肺、心、肝、肾、脾再加上心包络,这六个经络都是走内经络的,内经络都是比较深而与五脏有关系的,你没有办法逼到体表去,当然聚集了很多气,然后逼到脑筋,造成睡不着觉、亢奋。若用香功,天天把这香功姿势做的对,刚好把这内在的气逼到体表,通到体表这阴阳脉都是连结起来了,没有多余的气,就不会觉得哪里涨?很多还搞不清楚这些道理的,就说:「我今天没有气!」没有气而精神很好,要了再用力,气就来,那就对了!

在打坐时手这边的气很旺,为什么一直在手处旺,其它的地方气没有,就是只有走到手,会涨不会旺,表示没有走到其它地方去,只聚集在一个地方,真正经络通了,经络自然会连接在一起,一个时间全身跑一趟,最明显的就是脚底涌泉穴,它就这样过了二、三十秒会涌出来一下,它不是大家感觉这么一点点的吱吱的在震通,真的通了它会像泉这样涌出来,因气太大了、水太多了,它不会这样喷上去,它是这么涌出来的才称为是涌泉穴。

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我们这个承泣穴,气从下上来的时候,波一下子!就进到眼睛里,两边不同时就波!波!进到你的眼球里面去,其它的就看身体的变化,感觉有气在流动。若在吃过饭后,正襟危坐,任、督两脉都会转河车!修行真的是我们感觉会有气,气只是局部的在那里,没有真正的把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全部把它打通是没有色身成就的。开悟、不开悟就在这里,不要说我见光了、我开悟了,开悟一定要打破色身,打破色身时经络一定都连接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就有仙体,这只是仙体,因为天上的天神与仙道行者,也可以修到这境界,开悟的时候就进入无色界的境界。

有一位网友写 mail 来问,开悟、打开色身,只有佛教才有的,他说:「你这样讲那不是外道也可以开悟吗?」他不知道开悟是什么?开悟在禅宗来讲就是破色身、法身活起来,就是中阴身现起,人还没有死以前让中阴身现起来,中阴身现起来,要用意识抓住它,不让它跑到别的地方,跑到别的地方去你就死掉了,要抓住它不能乱跑。你要听唯识,阿赖耶识不去执取这个色身,你就完蛋了、就死掉了,也许生天去了;而我有生之年不能生天,为什么?因为还没有清净内心的执着,就要回心反向执着这个色身,让这个身体不会腐烂,然后它慢慢被你抓住了,执取这个色身以后,虽然有一些心通力,但是本身知道我心还有什么毛病?我还有瞋心、贪心、慢心,还有什么因果报应,还看不很清楚的、还有邪知邪见的,这些都慢慢的把它断掉,六根本烦恼断掉以后,才能够证到无为,对外境加诸在身上的好、不好,也都无所谓,这么磨练、磨练才是真正在修行,把你潜意识里面的东西都抛出来了、把厕所死角里面的那个脏东西都挖出来,你就看得很清楚,要怎么修?因为有般若智慧了,解脱智慧已经知道了,有那个心在起,但是你有一个定力比它强,不会去跟着起哄。

为什么我们同学修得那么辛苦?因为没有把身体打开,觉知的佛性没有现起来,妄想挂帅、常常去执着那个妄想为真、跟它起閧,没有办法超然,修起来就很累;一位开的人很简单,听了一句话,心里面瞋心一直在冒、在冒,你就一直看:你再冒、再冒什么?看着它、它就这样萎缩下去了,很清楚的!这样好不好修?很好修!若是没有打开,没有一个觉知看着它,知道在生气,但是压不住它,因为你的定力没有它强,它发作了、駡了,接着再来忏悔:「佛祖啊!对不起,我又发脾气、、」常都在烦、执着这

修行难,难在没有把身体打开,为什么要打坐、增加座次、增长时间,就是让你把这个身体打开,打开就好办事,为什么我们打不开?就是太爱我们的身体,不然就是没有时间,不然就舍不得一天坐六小时、八小时、十二小时、十八小时,当然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的人发大心就进不去,认真用功闭关三个月、半年、一年的也进不去,这牵涉到你的宿根,脑筋里面的贪、瞋、痴、慢、疑到底有没有规范得好一点?这又回归到戒律,一个人的德行、道德水准很高的,这种人都是再来的菩萨,他心地就比较能够控制,今生虽然在红尘之间,但是仍然保持很清净、不被汚染的样子,这种人肯发心这么好好打坐用功的,诸佛菩萨一定会给你加持、让你开悟。末法时期难就难在这里,一方面根基不够,二方面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办法不受它诱惑,然后被外面这些熏习,大染缸把你染成人家这样、我也这样,有什么稀奇?就没有一种道德水准的观念,这样怎么去开悟?打破色身的时候,起心动念都可以成就一切事,这些内心不清净的贪、瞋、痴、慢、疑、邪见一大堆,岂不是利用这些去造业?佛怎么会去造一个魔?不可能的!

修行说难也不难,要守戒律,修律宗的比较会有成就,但是也不见得,有的修律宗就认为我不去犯戒,就是修得很好,也不是,修律宗的把你的思想、行为都规范得很好,再找一个时间去修禅,会很容易悟道。很多修律宗的都认为我守戒律就很好了,守得很严格就好了,那是不错,死的时候是往生小乘的五净居天,当生没有办法进入解脱的境界,没有办法悟得菩萨道,这是因还是果?是果还是因?很难讲!要自己去反省你的内心,这些都是讲法尘境。

 

13.福德:

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是谓福;而德者谓持戒、忍辱修自己的德性,是为福德门。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为福德门,二为智慧门,两者又称为成佛二资粮。而智慧门系指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多为眼目行其它五度,是为智能门。故吾人欲成佛道当行六度,六度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若入于福德门,则一切罪业皆能除,所愿皆得。若得般若波罗蜜多当得智慧门。《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善行所得之福利是谓福,做善行就有得到对本身的福有利益的,这就是福;而德者谓持戒,指忍辱修自己的德性,是为福德门,福德是什么?福德就是我们修行的资粮,福要怎么修?就是修布施、修持戒,为什么要修布施波罗蜜,要广结善缘,对下是布施,对上称供养,对上供养出家众、菩萨、佛,对下有舍弃悭贪的这种善行,去帮助别人,这样就有福报,有福报了就要学无所住而去布施,这样会变成你的一种智慧,不要变成是一种累赘,什么是累赘?就是有漏功德,有漏功德还要去受它的果报,若是生天的果报,你可能去生天上,天上寿命尽了照样轮回,而做了善事不去执着它,那就不会受报,不做善事是没有资粮,做了善事却执着是会受天报,所以我们就要无住相布施,这是福的部份。

德是修自己,德行好不好,好不好在于你的持戒有没有严格?这戒律有菩萨戒或者出家戒,每一个等第都不一样,菩萨戒都是以修行为主,心有一个杀、盗、淫、妄,那起心动念就已经犯戒了。小乘的是行戒,行为不去犯戒,就不算是,譬如看到一只蚂蚁,他把牠踩死,这就是犯了杀戒;受菩萨戒的虽然是行为没有杀牠,但是你起了心念:「好讨厌喔!不如把牠踩死!」这念起你就犯了杀戒,菩萨难修、难修在起心动念要真的能心起不随。

因为菩萨戒是这么敏感,起心动念就犯戒,所以它通忏悔、可忏悔,忏悔到什么情形?心安了就是忏悔了,心不安是还没有忏悔完毕,这有很多的层次,以《华严经》来讲,一切罪性本空,还有什么忏悔、不忏悔?问题是你有没有修到那种境界?那么潇洒?一切罪性本空,本空不是嘴巴讲就空了,是以后果报来的时候,能不能摆脱那个果报的因?这才是自在!不是认为罪性本空,然后今生可以去胡作非为、去乱搞,乱搞可以啊!问题是果报的因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解脱?有没有办法不去受到它的影响?没有修到那种境界,当然反过来说,修到了那种境界,也不会去犯大的过错,不要看到这句话,要观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我要观罪性本空,然后无所不用其极的到处去造业,这就看着以后业力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摆脱?不是嘴巴讲一讲,你证到了没有?持戒是修德行的一种手段与方法,是培养你的道德行为。

第二个是我们最容易犯的就是瞋心,要用忍辱法,要去掉我的执着,就要用忍辱法,《金刚经》的六度波罗蜜,提到的是什么?一个是鼓励要布施,鼓励布施了以后,要不住相;再来就是忍辱波罗蜜,再来就是般若波罗蜜,所有的六度里面,为什么精进不讲?禅定不讲?为什么持戒不讲?为什么光在《金刚经》里面讲这三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是培养你的福德,福与德。再来就是忍辱波罗蜜,培养你的道德行为,去我的执,心中没有一我,你駡我、等于是没有感受,没有一个我、不觉得痛苦,你再怎么駡我,我觉得无所谓。

很多人就是被人家讲一句,就觉得很罣碍,今天被老师駡了,有时候不是駡,有时候只是大声一点,就像我今天讲大声一点了,我们那个杨小菩萨,就来说:「师公!你讲话不能这么大声,不能这么駡!」我跟他说:「不这么駡,他不知道事情严重啊!」他说:「那你讲小声一点,让他听到就好了!」其实駡而我心中并没有什么,对这事情就是要这么大声讲,才会知道是执着,很多人都是我这样是最美丽、我这样是最好、、,我就是要破掉他什么样都是好的、他的最好!

没有一个我,其实就已经修了一半,没有我喜欢、我爱、我讨厌、、,不是就很自在?被駡、外在的环境怎么样,对你压力怎么样?你就无所谓,很多人很在意别人对我好不好?别人对我观念好不好?别人有没有在背后駡我?别人有没有说我好不好?那么在意干吗?这个我没有拿掉,你永远没有办法修,第一个我执要先灭掉,我执灭掉不要执着我的观念、我的行为、我的所知所见是最好的,没有所谓最好的;第二个是如何做到无我?做到无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辱、处处忍辱。

忍辱有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就是我听了很讨厌,但是在修行,我要修忍辱法,我要忍、我要忍,忍的心里面有点闷气,有的马上反应到胃部,今天吃不下饭、今天胃痉了、今天胃受不了,因为心不舒服给它压力,就会引起胃不舒服。譬如一只小老鼠,把牠关在一个笼子,不给牠好好睡觉,在旁边制造噪音,牠很快的!十二小时胃就溃疡了。你们有胃病的就是紧张大师、就是看不开,里面有一个我在,认为我被駡了、认为外面的压力都冲着我来,受不了了!常常自我纠缠,自我纠缠就反射在身体上,再长期下去胃就不止溃疡,刚刚讲的是胃先发炎,长期发炎下去就溃疡,溃疡再下去就会癌症、癌变。

修忍辱法,刚开始还在忍耐、忍耐,有的忍得很痛苦,慢慢的会不舒服一下、马上没有了,要最后你讲你的、跟我没有关系;我知道我在駡人的时候,已知道他一定会駡回来,他不会正面駡过来,也有正面駡过来的,过来我就承受,因为我先发动的,这因果吗!不是只能骂人,老师也会被駡,駡来駡去这是相对的,是哪一个时候被駡?不是当下我駡他、他就駡我,是以后哪一个境缘起来的时候,他就駡我,骂我了也要忍,我也没有马上说:「怎么駡我?起码我是老师呢!你怎么可以駡我?」我也认了,因为以前我常常駡他,他也要駡我,要有这种心态,这是因果嘛!

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因有果,不是我骂你、觉得痛快,你駡我、觉得不痛快,不能这样子,你已经駡人在先,人家駡你就要忍,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因果,有时候看学生在駡老师,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駡老师?却不知道他被我駡几次了,因为我駡他,他当然要駡回来,只是在哪一个不一样的场所,不一样的场合他要駡回来;若是你在背后讲我,我当然也要在背后讲你,这是因果,有时候因果是很无奈的;要不要有神通?不必要!本来我不大想讲某个人,但是今天就要讲某个人的背后坏话,他不在这里、讲他不好,讲了两句话就知道这家伙一定在哪里先駡我、先讲我了。

很多人不知道因果,或许没有智慧、愚痴了些,不了解这种情形,有的人说:「老师!你不要讲别人吗?」「因为别人先讲我,我现在才讲他,修到这里没有办法压住因果,他讲过我,现在才在这里讲他,他不讲我、不会去惹他、讲他干什么?」要了解这因果,修忍辱法就比较好修,你不去凶人家、人家就不会去凶你了,要灭掉我的执着,就从人与人、人际之间、同修与同修之间、夫与妻之间去忍,有时候夫妻最容易吵架,吵架好像吵得真的在吵,又好像不是在吵,因为太熟、太随便了,讲话稍微大声点,不要不高兴,也不要真的动气,要修就这么慢慢的去忍,忍到不必去忍的时候,有翻译得比神一点说是安忍,安忍是非常安祥的去忍受这个境界,已经不起心动念了,那是菩萨的境界。

开始学菩萨道的都是忍辱,忍辱是还有一个心在忍,有的是忍得很憋,或是忍得一个气在那里气呼呼的,还是忍下来了,那还是很差的!再进步一点的,心里面冒了一个不舒服的念头,然后就脸色一变,两秒钟或者零点一秒就没有了,有眼识、能够转识成智的,一看这个人一瞬间马上没有不舒服了,他是有不舒服,但很快的就没有了。有的人到最后,修到你駡他、或者听到什么事情,根本不痛不痒,好像与我无关,其实是在讲我的,那是安忍的境界。

安忍的境界一做到就无我了,心中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不要死要面子,你駡我,觉得是不给我面子、或者怎么样、怎么样,有时候我会駡你,被駡的时候更要去修,是不是如如不动?有的人当下就如如不动,回去之后三餐吃不下,这是后遗症比较强一点的,当下佛性在,被駡的时候都没有动,回去以后愈想愈不甘愿,今天老师为什么要駡我?为什么、、怎么、怎么?然后在那里钻牛角尖,一个念头、两个念头,烦恼了半天、一天、两天、三天,然后一觉醒来,我想这些干吗?駡就駡了,那是智慧差一点的。当下被駡了,回去烦恼起来的时候,马上告诉自己不要烦恼、不要烦恼了、放下、放下,一觉是菩提、海濶天空,一迷糊马上就进入胡思乱想,然后就悲哀、甚至于流泪、甚至于我在这里呆不下去了、我不要再去道场、什么的、、、,那这就是「我」的心还很重。

在修德方面,第一个守戒律、第二个修忍辱法,就可以做到德行完美,这两个合起来就是福德门。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为福德门,有福又有德,慢慢就会培养出你的智慧,所以称谓福德门、智慧门。我们有戒就有定,有定就会产生慧,当然这种定是世间禅定还是不究竟,因为在定中可以对一切外来的境,都不受它的影响,但佛法修的是起居生活之间都要有定,不是在禅定之间才有定,世间禅定都是一入定就几千万亿年,非想非非想处天要有八万大劫,这样当然有这个定力,但是定力依时间的过去它会退失,若是把它改个方式,不要坐在那里才有定,用智慧来产生定,观你的起心动念不让它生气,或者把根本的种子灭掉,然后众生过来的语言、攀缘或者心念,都能够很有智慧的观照它,而不受它的影响。

外观众生的因缘过来的心念或者语言、动作,内观心里面的起心动念不与它相应,不清净当然还会相应,相应起来的时候马上把它压下去,慢慢这些种子就发挥不了作用。这种智慧是从这福德门来诱发出智慧的,我们所谓的资粮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是来达到开发般若智慧的一个法门,若是前面都没有修,直接在那里打坐要修智慧,是绝对没有办法的!佛教为什么一定要讲布施、布施?一方面要舍掉你的悭贪、执着、据为己有的这种心态,既然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什么,都可以施舍去,我还有什么贪的呢?这样你就可以慢慢的一方面布施、一方面广结善缘,这些善因缘哪一个时候会帮助你,不知道!今生也许没有帮上,但是下一生或者下下一生就会帮上你,天天这样供养诸佛菩萨与祂结善缘,你不要怕下一世会迷糊掉了。

很多人很担心今生是佛教徒,若下一世再来人间,经过妈妈的产门,我又迷糊掉了,是不是喝了孟婆汤?有没有这回事?不知道!喝了孟婆汤以后,上一世得事就忘记了?到时我又迷失掉了?我告诉你们不会迷失掉!其实我们的命运就与所种的因是息息相关的,拜观世音菩萨、拜地藏菩萨、或者四大菩萨、或者诸佛,已经与衪种了善因,下一世再来衪知道你又来投胎了,衪知道哪一个时候,你应该走修行的路,衪就会来跟你安排。

谁知道我会去修行?谁知道我会走到佛教的路?我生下来就不太喜欢讲话,父母亲在跟客人讲话,我就在那里听,从不发表意见,后来到现在不得不讲了,在前面修行的那一段也没有话讲,大修行的时候讲话很痛苦、不能讲话,一讲话就觉得很不舒服,但是该讲还是会讲,因为我没有那个命、不能闭关,在生活、上班之间去修内心,这样是很好,但是要很有智慧、心要如如不动能够控制外境,也还没有人敢欺负你。

当逆境欺负你的时候,要坦荡荡的去承受它,没有这种要报复的心,这是忍辱,哪一个时候会走上修行的路?不知道!有的人是自动的,就这样进入到一个修行的境界,有的人是病得没办法,走来走去就转到修佛法的路上,当然有的时候会绕到外道去,找什么鬼神道的去化解你的病痛,或者找到什么外道去学一些法,到最后你的善根有菩提种子,最后还是会回到佛教这边来;这是前一世、以前供养诸佛菩萨所结的因,为什么要世世行菩提道?因为已经种了发菩提心的愿、发菩提心的种子,是与佛已经结了这个缘,下一世再来不要怕迷失掉。有的人是身体不好、有的人是不如意,要求得心安才学佛,其实这就是一种命运在掌控你,有的人一出生下来就有謢法神在守謢,不让他走错路,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把他带到修行的路上来,这就是我们以前所种的善因,在下一世里面都会成就。

这个福德,像刚刚所讲的一个是福德门、一个是智慧门,有福德够了你就会慢慢的熏习你的智能,佛法是在学习无上的智能来得到解脱的,不是学一些有为法,学无为法到最后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萨波罗智。萨波罗智是一切相智,这是佛的境界,问衪什么鸡毛蒜皮的大小事情,衪都可以给你回答,这种智慧是累劫修下来的,心眼打开了智慧就来,心眼没有打开,讲经说法就是照本宣科,这讲义拿起来就念、念,然后中间加几个字。若是行者已经通了、悟了,看到一句话就可以天南地北的讲,光一行字要讲多的就扯不完,有时候就把它局限在窄一点的范围,要不然东南西北一讲,没完没了。为什么法师讲一部经,录音带都是好几百卷?有的人在问某位法师,在讲《法华经》或《华严经》,怎么那么会讲、讲得那么深入?有没有深入,我是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听过;有人问法师,他是这么回答:「也不知道,我是看了就讲、看了就讲!」这种潜意识里面的智慧,不是去学来的,是自性本来就有的,当然讲的不会跟别人一样,有的人是依着这解释名词在演译而已。

真的是自己了解了,就会依着当时所了解的情况,把它演译成与修行搭得上线,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书,光写他的言论,看完了不知道修行要怎么做?我的经没有?经典是对已经有修证的、或者什么样境界者在讲的,讲出来的名相、讲出来的内涵他们都已了解了。但末法时期我们众生没有实修实证的经验,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的人看到就悟了,为什么我们悟不起来?不知道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举几个例子,在实际的心与外境、在周围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这中间的关连,如何来安你的心?要再深一层的给你解释,就可以很好去体会,原来这也不难、原来我这心地是怎么样?我还有什么习气?能够控制这个习气,应该可以摆脱我的执着、摆脱法的执着,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或者碰到因缘的时候,也可以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没有我的观念,但是我有觉知,在觉知之间,就会产生无量的神通力量,去体会这一句话、这个人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心态?这些现象马上从无所住之间,由你的智慧门产生,了解了他所讲的意思,是在什么情形之下讲这一句话?这是你的智慧。无所住才产生起那个心,是你的智慧而产生起那个心,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是在判断背面的因缘果报、或者背后的心态,去认知它背后的这件事情。

智慧门系指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的实相是无相,摩诃就是大,大般若波罗蜜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为眼目行其它的五度,前面的一切五度不以般若波罗蜜为眼目,就会进入天道;这五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定要以无所有、不可得的心态,来观一切所做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落于有漏果报的这一面。

这般若波罗蜜,我们已经在般若波罗蜜的行相里面讲得很清楚了,是观世间相,当因果报应来了,要观它无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幻的,在修行过程之间所现的境界、善境界,把它看成无所得。无所有是对一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纷纷扰扰的、或者恩恩怨怨的这些、或者是起心相应的这些感受,这些都是要观无所有。

对于所修证的境界,譬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至于四空处定的境界、甚至于八背舍、九次第地定、十遍一切处等等的这些善境界,你都要认为不可得,这样就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一关一关的修上去,才能得到菩提的彼岸,不然你会死在天道、会死在仙道,或者会卡在魔道里面去,这是不一定的;而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义就在这里,有所修、有所证,都要看成不可得,对于我们一般人世间的这些恩恩怨怨、因因果果的现象,看成是无所有,心起的意念也是无所有,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以它来当作眼目。

故吾人欲成佛道当行六度,六度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这六度是我们要开悟、要成就菩萨道的,若要成就佛道就要有十度,后面第七是方便波罗蜜、第八是愿波罗蜜、就会产生第九的力(力量)波罗蜜,第十是智波罗蜜,会产生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这样就是以智慧来解脱。

若入于福德门,则一切罪业皆能消除,所愿皆得。若得般若波罗蜜多当得智慧门,前面的福德门是可以消除业障的,因为布施、持戒,修忍辱法,消除你的业障,修到这些就可以得到福德具足。福德两足尊是只有释迦牟尼佛,福、德这两个,世尊是已经满足了,我们没有办法圆满,所以才要修般波罗蜜多,如此就可以门。

《金刚经》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上面已经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讲这些,最后不住一切法布施,就可以度到彼岸,这福德有多大?不能够来讲、不能够用心来思量。

我们把这福德加以解说,在《金刚经》里面,这福德也占了好大的篇幅,因为有所作为都是福德,但不要去执着这福德,真正要去求这福德,福德是没有福德性,没有福德性是要观一切福德都没有,那种福德才是够多,执着有相、有为的那种福德还是不够大,世尊所讲的福德是没有福德性,没有福德性这福德才是非常大,因为有无量大的福德,你才有办法去修六度波罗蜜,才能够得到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够度到彼岸。

(93.03.06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