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续6)
        200
4.02.21.   7(之7)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三)名词解释(续)

9.香尘布施:

经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今天讲香尘布施,所谓香尘境,主要都是用鼻根来嗅闻的一个尘境,至于香、臭或者辛、辣等等的这些相,都是由鼻识所分别的对象之一,我们供养诸佛、菩萨,都要用好的香,也有一些天龙八部众生,别的东西不吃只闻食这些香气;有的人修得好的,死的时候化成香气,本身俱足什么香?有些菩萨或者天龙八部来的时候都有香味,你的鼻识若有一些五蕴魔境里面的色阴魔境,就可以闻到这个香味。

当然有香就有臭,有恶味、恶香,每个人喜欢香的味道不一样,有的好香像檀香、沉水香、或者其它的香味,有的用我们一般开发出来的香水那种味道去做香,东南亚国家很喜欢这种香,把从植物、花木中用人工所萃取出来的香味去做香。但是这种香味香过头了,那些味道有时候我们觉得不适合,很多东南亚、甚至印度,他们都做这种香。

谈到香尘布施,这些有香味的东西,供养诸佛菩萨、护法或者天龙八部等,我们供养香味给他们。修行人本来就要去掉这些擦香水或什么特殊味道的,不应该在身体上去加一些特殊的香味。布施香尘主要在这些有香味的树木或树枝,像熏陆又称乳香,就是一种树木流出来的树汁结了硬块,称谓熏陆。修心中心法第三印正授菩提心印时,修法时要双盘,并分开来供养三种各别的香,一种是檀香、一种是熏陆、一种是沉香,以这三种香分别来焚烧,诸佛菩萨就会降临,正授菩提心或者是做法时候,可以得到无量的智慧,可以治一切众生的病,这些不论是供养或者是布施,都是属于香尘方面的。

香是鼻根所嗅之物,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香由富有香气之树脂或木片、木条等所制之成品,即称为「香」。香尘可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等四种香。例如(1)香给予人心所起之快感、不快感、无觉感(非快非不快感)(2)或香能否滋养、损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养非损害五官,(3)产生香之成因是由福业、罪业,(4)由四大种势力而来者等。四香之中,有等与不等之区别,是否可由香之力量保持平衡而滋养身体,或因不平衡而损害身体,或视香力之强弱而定等。

香本是由富有香气树脂或木片等所制成之香品,即称为「香」。香可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不平等香等四种香。好香、恶香是你自己可以了解的,味道好闻的称为好香。臭味也是一种香尘,香只是一个代表,只是一个有味道的尘境,恶香味道是不好,当然有一些供养的香,人家做出来的香,你闻了不见得喜欢,像东西亚、尼泊尔、西藏那种如同香水味道的香,有的人就不习惯,因为那种味道太浓了,闻了头会昏昏的。

平等香、不平等香,就是心的平等、不平等,若用香供养十方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或者一切有缘众生都供养,反正就是一味供养;而不平等香就有分别了,心不平等,这种香供养什么?哪种香供养什么?其实也不必这么分别,因为诸佛菩萨不见得要吃这些香,衪们连饭都不吃了,进入了虚空之间,就无所谓香、不香的执着,主要是我们心里面的一种分别,有香就供大众,能够这样平等观一切对象,称为平等香;或者是你的心清净供养香尘,那也是平等香。当心不清净,虽然供了香,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心安理得,有所求的香就不是平等香,有所布施的执着以后,这就不是平等。《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相布施,无住香尘布施也是一样的,供养、布施后就不要去执着要有所回报。

这个香有什么作用?香给予人心所起之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抑或香能否滋养、损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养、非损害五官,以及产生香之成因是由福业、罪业,或由四大种势力而来者等,我们现在讲的是有形的香而制成的,从花草、树木里面所萃取的一些香气而做成的香,其实我们的身体,若是打坐、修行或者守戒律也可以产生香,这种香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称谓是戒香,小乘行者守戒严格,他们就可以从身体里面发出香味,这种香味为什么称为戒香?因此香就是能满虚空无所不到的香味,不是只有我们凡夫可以用鼻子闻到,因受距离限制的香味,然而这戒香是有修证的人修戒律,他可以产生戒香,戒律守得严格就有这戒香,满十方虚空,此香没有时空距离,无有阻碍香气到哪里。

我们这里所讲的香气大概都是世间所有的香尘,这种味道会使众生产生快乐、不快乐,或者是也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依每一个众生的因缘,所喜好的东西不一样,有的人喜欢香味,有的众生不喜欢香味,反而喜欢臭味,喜欢某种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臭味。譬如有的人觉得狐臭不好闻,有的人很喜欢闻别人的狐臭,或者自己的狐臭,这些都是一个不正常的心,每一个人的习气、毛病不一样,所犯的毛病都不一样。

对于香也要针对众生的喜好给予,他就会产生快乐,而他要这个、你给那个,他闻起来就不快乐,给一种比较平常的香,闻了以后没有所谓的快乐、不快乐,就像我们道场的这个香,不知道闻得怎么样?我从来就没有闻到特别香?不香?焚烧了那么久,除了太过浓的味道,我都没有闻到。有的执着心很重的,适合去当闻香师或者闻臭师,现在环保有一种专门在训练人去闻臭味的,这臭味超过多少浓度就是违法,这是用鼻根来闻臭味的标准,这种人要很敏感,愈敏感的人其实对修行是愈不好的,就像吃药一样,有的人吃药都没有反应,有的人吃一点药就过敏了,不然就是昏昏欲睡、或者是其它的副作用就来了。

药的反应与外在的一切相,对你刺激的程度,就代表你这个人修得好、不好?修得好,就像食物我们吃了是一味性,酸、甜、苦、辣都一样的,照样都可以接受。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就是还有分别心,什么都吃、但是什么都没有感觉、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觉受;对香的喜、恶也是一样,特别喜欢哪一种香?不喜欢哪一种香?这些都反射到自己修行的层次。

很多人很执着,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一样的道理,就是心有病,才有喜欢、不喜欢;味道也一样,心对味道有病,喜欢好的味道,不喜欢坏的味道,其实心平等了,就无所谓香的好与坏的、臭香还是味道很香的香,若有好香、恶香之分别,也就是心不平等,因为修行本来就是在修一个平等,当然我们焚香是供养护法神或者这些有缘众生,诸佛菩萨可以不吃这些什么香的,诸佛菩萨进入空性中,哪里还有什么可以吃的?不吃了,住在空寂之间,法身遍满虚空。

我们知道香有使人快乐、不快乐、非快乐、非不快乐的这些感觉;另外,香也能够滋养身体、或损害我人之五官,或非滋养、非损害五官这三个境况,外面很多在搞香油精的、或者是花香精油的,用来滋养身体,这种有为法是对那些比较世间禅定、或者世间人,对他们的嗜好来产生的,当你的心能够平稳、平等且能够入定,不是因为哪一种香能够让你滋养、能够资神安稳,因为你没有修真正的禅定,所以闻到哪一种香味会让你进入禅定。自然风在空中就弥漫着花香,这花香精,香精一点你就享受那种香味,这有的是滋养的,有的味道是损害我们人体器官的,尤其是肺部或脑部。所有外来的东西,多少都是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正面的对你有帮助,但是正面的吸收超过头了,又变为有副作用了;另一个根本就是坏的,没有好的帮助,定力也没有,还可能产生欲望的。

同样是香尘,对各个人也不见得是一样,当然修得好的就是第三种,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感,没有什么滋养、不滋养,因为不受它的影响,也没有什么损坏、不损坏,反正对它不执着。很多人稍稍微吃了一点东西就反应,当做毒药一样,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这是你自己的三毒太重,贪、瞋、痴这三毒太重,吃了什么反应就特别强 。没有那种抗药性,或者不产生过敏性的,如此表示他的心里面愈是平等,不大容易受到外界的这些物质来影响。像释迦牟尼佛、达摩祖师等,人家用世间毒药来毒衪们,都毒不死的,毒药照样吃下去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衪心清净、平等,没有所谓毒、不毒,没有所谓好香、坏香,根本都没有这些分别心。一般的人、鬼神就有分别心,才会喜欢什么特别香味。另外,产生香之成因是由福业、罪业,福业产生香气,罪业就产生恶气,譬如动物也会产生某种香气像香鹿,香鹿的肚脐眼或者公的生殖器口,会产生麝香的那种味道。有的动物本身出生以后,会发出一种臭味,像美国的臭鼠,要逃避人的追击、或动物压迫的时候,就会放一股臭味的屁,因为太臭了人或动物就不敢再追牠。

香尘的好闻、不好闻,这跟我们身体的福报、罪报都有关系,以前有一位修行的人,住在一个道家的宫里面,常常坐在那里打坐、修行,全年都不洗澡的,也不换衣服,一件衣服穿了一、二十年,表面上看起来很臭,大家敬而远之、不敢靠近。有一天他坐在宫里面坐化了,坐着往生了,当往生的时候,整个周围发出香气,空气都是香的,这是福业。我们众生闻到他的色身与衣服好像很臭,但是由于修行的关系,他本身有这种香,所以不能用表面衣物来看一些 内在的情形。

不管是罪业、福业,我们人或者众生由这外在的四大种性,以他的势力大小而来产生的,刚刚讲的戒香、或者是打坐修行,死亡的时候所产生的香,有修行的师父圆寂时,去他在生徒弟身边去趬一圈,徒弟会感觉有一股香味进来,不久就被告知他的师父往生了,这是他的师父放不下心来看他的。有个师父就是这样子,稍微感冒却一下子就入灭了,人要往生不一定要生大病,有些人要舍报、或修行人要舍报也是一样,不一定要得癌症什么的,说死就死,小小的一个病他就可以舍报,这算是很好死的。

四香状况之中,有等与不等之区别,心的平等是我刚刚所讲的,这里讲的有等与不等是由香之力量,保持平衡而滋养身体、或因不平衡而损害身体、或视香力之强弱而定,这些都是以世俗的眼光,来说对我们人体所产生的现象,来分平等与不平等,我们刚刚讲的是以供养心对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或者诸鬼神、护法,以什么心来供养他们?这是大略讲香的种类。

若以香原料之不同而分类时,有栴檀香、沈水香(为产于印度、南洋等香木之树脂制成)、丁子香(即丁香)、郁金香(郁金即番红花之花汁所压制)、龙脑香(樟脑之一种,产于南洋之香木制成),以上称为五香。栴檀香又有白、赤檀香二种,其它尚有熏陆香(亦作乳香,似松脂)、多伽罗(香炉木)、真盘(又作真那盘,为含暗褐色之树脂,或指黑沈香)、安息香(为产于南洋香木之树皮脂汁凝固后所制,或是将树脂磨成粉状)等。

再来讲香的原料,每一种都可以拿来做香,因为每一种植物里面含有特殊的化学物质,产生的味道都是香的,有的人认为现在烧香会致癌,因为香烟里面放出化学物质,久了以后会致癌,那要看用的是什么材料?我们最常看到的,有栴檀香、沈水香、熏陆香,我刚刚讲的这三种香,在修心中心法第三印要修法或作法的时候,就要焚烧这三种香,这三种香要各别点,有一些菩萨喜欢这三种香味。

沈水香是用香木之树脂制成,香木所流出来的树脂作成的,沈水香顾名思义放在水上,会沉到水里面去,表示它的比重比水还重,一般的檀香会浮在水面的,因为它的比重比水还轻;另外有一种丁香,亦名丁子香、郁金香是郁金即番红花之花汁所压制,郁金香是一种花的名字,在欧洲是最美丽的,一到春天到处开满了此种花,郁金香是从那里去萃取它的花汁,所制造而成的香;龙脑香是樟脑之一种,产于南洋之香木制成。

栴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郁金香、龙脑香一般都称为五香,供养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大概以这五种香为主。其它尚有熏陆香,熏陆是一种树脂,把它剥成受伤以后,它流出来的乳香结块了,好像松脂或玛瑙一样的,称是熏陆香。我们道场在焚烧的,这个多放了一块好像红糖一样的、黑黑的、稍微像龙脑那颜色一样的叫熏陆香。我上一次也讲过,熏陆在印度买时是很便宜,像普通的布袋一袋九千多块台币,那起码也有五十公斤,但是我们买了本来要带回台湾,佛心寺一半、法尔一半,结果我们在那里作火供时全部把它烧掉了,前后做了四次火供花了不少钱,把它也供烧掉了,所以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焚烧的是本师父以前拿过来的熏陆,在台湾不大容易买到。

还有伽罗、真盘这些都是属于暗褐色之树脂,其实熏陆也是暗褐色的,有的是指黑檀香,我们台湾这种类的香比较少,在印度、东南亚方面的木材、森林丰富、种种植物都有,可以作出很多的香。像安息香有时候在化学上有一个安息香酸,它也是一种香味,是不是以它的化学成份来命名为安息香?我们不是专门研究香的也搞不清楚。

现在外面有很多人在卖环保香,就是焚烧了以后,不会致癌、不会汚染整个空气,不会造成人的癌症,真的是有一些化学成份,焚烧了以后对人是有害处的,就像家庭主妇在厨房,当然烧这些木材之类、或者焚烧其它的种种物质,会比较容易产生癌症,这是无可否认的,问题是我们不是吃香长大的,对我们也不能营养什么,我们人就应该吃饭,不是吃那些香气,那些吃什么花精、香精的人,太执着以后就会变成那些花草、树木也说不定。很多外国人或者是号称佛教徒的,也在搞这种生意赚钱的,这些都不属于正派之流,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修行不要依靠外来的东西,就像单极磁能宝,两个正负极,负极接触左手心,正极接触右手心,拿在手里打坐,也可以产生气。为什么我不教你们做这样子?因为这是有为法,你执着那个有为法,搞不好以后变成磁铁去了,下一世出生到哪一个世界里面的磁铁矿。修行不要太执着这些,修行要靠自己身体的真气,来产生丹田的气就够了,不要靠外来的这些东西。用喝什么的来帮助气行,其实讲起来也不是很恰当,以前我们也喝过的五叶松醋,本师父他做了很多这些,这些都是方便法,但是太执着这些,就变成一种不好的影响,要有喝、没有喝,照样打坐都一样有气,这样才是正当的。

你定力没有也不一定要靠这些香,要靠自己的智慧去转,有的靠音乐、有的靠什么,香精。音乐与我们观音法门所用的不一样的,我们观音法门是要让你观声音来修行,打开脑筋里面哪个不通的穴道,把它打通、打通,不是用一种香味来迷醉你自己的精神,死的时候可能就出生成为香精去了,不要执着这些有为的。

我们做息灾、增益、降伏等法会时,所用香种类会有所不同。视所供奉尊像之部别,而有限用之香,即佛部用沈香,金刚部用丁子香,莲华部用白檀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熏陆香。

最后告诉你,香是在做什么?我们供养、布施香尘,主要是做息灾、增益、降伏等法会时,所用的香种类会有所不同,视所供奉尊像之部别,而有限用之香,为什么会有不同?因为每一位人、每一位神、每一位菩萨,都有他执着的地方,其实佛不一定要什么香、不香,大概是流传下来的,供养佛要用最好的沉香,真的、好的沉香一斤十几、二十万,当然把最好的表示我的供养之心,其实佛才不会吃这些香呢!因为佛已经入空寂、没有形象了,怎么会吃这些?只是我们自己的供养之心,受益的也许是法会上的这些护法神、或是菩萨。

我们刚讲的三种香,莲华部、宝部、羯磨部这三种香用在心中心法第三印。当心中心法真的修得有成就的,这些都是不必要用,因为心中法本来就是无相的,所以没有坛场,也没有摆一个像密教的坛场,因为有形象就有被破坏的一天,有形象布置一个坛场,那坛场你就要降伏外道、降服诸魔,有战斗的对象。

心中心法是无相,无相就是空无,这种力量是最大的,《佛心经》里面也讲了,阿难就问:「要建什么坛?要做什么城?」佛就告诉他,若是这样就不叫佛心中心,佛心中心根本就是无相的,不必烧香、不必有坛场、也不必有什么的供品。而刚刚讲的,为什么第三印要烧这三种香?因为有一些菩萨、护法降临见证,要供养他们所以焚烧这三种香。

菩萨还可以布施戒香、闻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香,这香与我们用有形物质焚烧起来会发香味的香不一样,这种香可以遍十方虚空、没有时空的距离,哪都可以闻得到。以前有一位李同学在我们道场打坐,她的蒲团坐得会发香,有的同学说是戒香,不懂就不要随便乱讲,修得好身体会有香味是没有错。这里讲的戒香是真正守戒严格,才会产生这戒香,这戒香可以冲到十方虚空没有障碍。我们一般焚烧的香,走远了就闻不到了,我们这天花板原来说是香木,但是后来才知道是木头去泡香水的香木,现在就不香了,以前刚开始这房子关起来,只要两天不开窗,这香就可以传到一楼,现在没有了,这就是被人家欺骗了,真正是香木的,这香味应该可以保持很久。

戒香是无形的香,这才可以达无量无边的虚空。闻香是闻、思、修达到三摩地的这种香,才是真正的世间香。后面讲的都是出世间法的香,不是有形世界那种会产出香味的香。施香是我们布施的香,布施波罗蜜是你布施给下层的是布施,布施给上的是称为供养,刚刚我们讲的供养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这是所谓供施,不执着就变作一种施相,执着就变成一种福报,上面讲的福业,有福业就会来受报,受报就要来受生,来享受他的荣华富贵,施香施了以后没有罣碍、不执着、不记得,这是菩萨在修的香布施。

定香是戒、定、慧这三个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能够守戒清净你自己就有定,若是守戒不清净,这个心就常常被一些内心的、或者外在的,有形的、无形的力量所牵扯,搞得没有定力。有很多同学没有定力就是这样,再加上都睡不好,自己没有定力也不好好保护色身、不好好用方便法门,睡不好就会发神经病,发神经病是讲得比较严重,是会神经衰弱、会得忧郁症,这就是没有定。我们为什么要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会产生香?因为这是无形无相的,只有菩萨才可以做到的,所以就有戒香、定香、慧香。

戒香是守了戒,就没有外来的东西可以来引诱你,从内心里面产生你的幻想,这样子就有定了。若没有守戒,当外力来牵扯了,你就跟着起哄也就烦恼很多,要定也定不住。戒是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要入灭的时候,阿难问世尊:「世尊入灭我们要以谁来当我们的老师?」世尊答:「以戒为师!」有戒律在身上,你不会去犯戒,自然就有智慧、有定,再听更多的佛法、看更多的经典或书,而戒律不守严格,这就不会有定,这样就是不成魔也与魔为伍。

有的人为什么会发神精病?就是没有戒、自以为是,所以成佛、成菩萨与发神经病,其实是一线之隔,你守戒律严格,不让心去乱动,不受外在的这些因缘所牵扯,你定力就来了。当你胡思乱想,想的超过平时修行所应该守的戒律,当然脑筋被牵着乱想,那怎么有定?看起来就像神经病一样,这种人想了就去做、想什么就去做什么、现在想这样就去做、等一下想了那么样又去做、明天想这样又去做,搞得神经兮兮的,本来没事情的也搞个事情出来了。

心能够无所求、生活平淡,这个定力就有了,戒律产生定力,有定力就有智慧观一切因缘,这是我吗?还是外在的非人?或者怨亲债主在耍我?还是着了魔了?很多不知道着魔是什么样子?有一个我清清楚楚知道,这个不能这么做,有一个我偏偏要你这么做,你怎么知道这是我?都是鬼神附身,会着魔就是这样子,没有智慧的人就会看成那是我:「是我想这样做!」这就是没有智慧。

我们没有菩萨真正智慧的人,受了菩萨戒,就以严守戒律为一个重要点,戒律守不住了就没有定,没有定你就产生不了智慧,到最后就沦坠了,很多修行归修行、气归气满身都是气,没有把戒守好就没有定,没有定就没有慧,这戒、定、慧三学是破我们贪、瞋、痴这三恶,是我们佛法讲的,菩萨可以布施这戒、定、慧香给众生,能够做到戒香、定香、闻香、慧香,你就有解脱的知见,菩萨可以给你解脱的知见香。而这个脑筋呆呆的、脑筋笨笨的,跟你讲了又不会用,为什么不会用?因为你前面这个戒、定、慧没有,跟你讲的道理很简单,有的人为什么一听就可以做到?什么事情放下就放下,就解脱出来了,有的人没有办法,以他的念头当真,搞得天翻地覆,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人我讨厌,哪有那么多的垃圾?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修法修到现在,还在讲这些?所以是没有智慧。

智慧当然要累劫修上来的,有智慧的人、人家不必讲,做一个譬喻就可以学到,当然解脱香就证到了,也知道如何解脱?知其境界才能够见到其道,这是知见、是解脱知见,你光知而不能见、不能得,就是没有得到解脱知见,要能知而能证就是解脱知见。现在《金刚经》在讲无住相布施,当然要是大菩萨的,因为这一部经跨两部份,一是善男子、善女人,指发菩提心还没有成就的;一个是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就可以布施下面这些戒香、闻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而善男子、善女人没有这些香布施的要怎么办?就用这些栴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郁金香、龙脑香、熏陆香、安息香、或者多伽罗、真盘等香来供养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你只有布施、供养,不管是有形象的供养、或者是无形象的戒香、闻香、施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来布施。

现在介绍一种所谓七汤香,是以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壳、甘草等七种香药煎沸而成之汤汁,我国民间极早即有晨饮此汤之风俗,在中国律宗称为甘露汤,禅宗学者亦曾用之,我们于佛诞日浴佛节,煎此七香汤以供大众饮用。

第九个香尘的布施,大概已经了解有多少香?有哪几种香?菩萨与一般善男子、善女人所供养、所布施的香,有什么不同?不管是对上面的供养、对下面的布施,布施完了就不要去执着。布施完了也要无住相,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两者都是不会来受这福报,才能够解脱,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解脱精神就在这里,善事要做,但是做了以后不要执着,执着就要出生世间天、或人间来享受荣华富贵,那怎么解脱?就没办法解脱了,无住相就是不来受生。

 

10.味尘布施

味尘梵语 rasa,依味觉器官所得知对象味尘境。即由舌根所尝之味,亦即舌根所受用之境。味源可分为根、茎、枝、叶、花、果、食、饮、诸酒、苦、酢、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顺舍等十八种。也有简分为甘、酸、咸、辛、苦、淡等六味。六味再加俱生、和合、变异等可成为十二种味。此外,攒摇牛乳而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分别。

布施味尘怎么布施?依味觉器官所得知对象味尘境,是为味尘。主要由舌根所尝之味,我们舌根接触到酸、甜、苦、辣这些味道,后来知道舌根的功用,与你所接触到的东西,知道这个是酸、甜、苦、辣的,若是修到平等性的是谓一味性,最后酸、甜、苦、辣种种不同的味道,吃起来就只有一味,我们现在修不到一味,吃起来有的觉得太甜,有的人觉得不甜,不甜的就是快近一味性,吃了觉得太甜的是怕甜,有的人吃辣的觉得这个不辣,这应该也是近一味性,有的人吃一点就受不了,当然不是吃辣好像没有感觉,就特别吃的多,辣吃的多、火气就大、心火就大、脾气也大、讲话也大,为什么讲话很容易伤人?因为火气大,看不顺眼、讲话都伤人,身体太好也会伤人,为什么?因为体力太好了,病恹恹的连讲话都没有声音,就不会去駡人。

一味性讲起来也是不难修,只要你慢慢的去尝各种味道,到最后好像都一样。就像断食,我们有一位韦大德,他断食几次以后,有一次复食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是一样没有味道,这就是入一味性。若是走火入魔了,喜欢吃酸愈酸愈好、喜欢吃辣就愈辣愈好、喜欢吃甜愈甜愈好,这都是跟修行背道而驰的,我们是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能吃,就表示你味觉的执着愈来愈没有,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接触到外尘境一样,我眼睛看这个人、看这个东西,好像没有对这个人 产生喜爱心、也没有讨厌心,对这个珠宝看起来也没有喜欢,当然也不至于讨厌,珠宝每个人都要,谁会讨厌?但是没有动心,这感受都是一样的,味觉对于种种味道的感受,都能平淡化,这也是在修行,但是我们到底要怎么来布施?这里讲的,不是菩萨在布施,我们先讲世间法里面的味尘境施。

味之种类,诸说有异,将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等三种心理接受状态。可意是你喜欢,你喜欢吃甜就说甜的好,有人喜欢吃辣就说这个辣的好,这个麻辣锅好,好过头了;可意也不好,不可意就讨厌了、不顺你的意,不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不喜欢吃,你就有病出来,因为我们身体里面,应该种种的东西都需要,不喜欢吃甜的,你的脾气可能会变为不好,为什么?因为你的脾脏会不健康,所以脾就不好。太喜欢吃甜的,那脾太强就会伤肾,因为脾是土,土刚好是克水,水来土掩,喜欢吃甜的人肾脏都衰弱、意志力不够,讲话很好听:「我做得到、我一定做得到!」但偏偏就是做不到,为什么?肾脏不强者是没有意志力,有的人意志力很强、说到就做到,今天说到今天就做到,有的人嘴巴讲了一万次:「我做得到!」偏偏就是一万零一次也还是做不到,就是没有恒心,追根究底就是肾脏不强,肾不强就是因为你吃甜吃太多了,喜欢吃可乐、冰淇淋、甜汤等等的,脾强肾就弱,因为土克水。

喜欢吃咸的,咸就入肾、肾脏就强,肾强是水强就会灭火、克火,火就是心脏,盐巴吃多了,肾脏强血压上升,血压升高就压迫到心脏,会使心脏衰弱,肾强心弱,心脏病、高血压都是这一类喜欢吃咸的;修行或者是观念,把它改成酸、甜、苦、辣我同样淡淡的都吃一点,没有什么特别喜欢、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喜欢的,也没有什么可意、不可意,反正有什么我就吃什么,每一样都吃、每一样都不拒绝。

酸是入肝、苦是入心,吃很苦的东西,你怕吃苦的药味,这个药一吃就觉得很不好,夏天的苦茶,为什么夏天要灭火?心火太大,外面卖的草药都是苦苦的,是灭你的心火,有的人一吃到苦就皱眉头,那个苦瓜是最好的,你却吃不下,苦瓜我们吃的最多,苦得发甜,你觉得那个太苦了、一口都吃不下。不管太贪甜、贪苦、贪咸、贪酸、或者贪辛辣的,这些都是内脏有问题,修行更有问题,我刚已经讲过,对这些外在的食物的酸、甜、苦、辣,都很在意、不能接受,这修行一定有问题,再来就是身体不健康,这是连带的,身体不健康当然心就不平,心不平当然烦恼就多。

没有可意或不可意的这种味道,你不特别喜欢与否,不是味道本身有可意、不可意,是你的心有喜欢、有不喜欢的这种毛病,才造成有可意、不可意这种名词。酸、甜、苦、辣、辛、淡这些味道本来就只有味道而已,怎么有可意、不可意?是你自己在执着而已,自己想、你喜欢什么?喜欢甜、咸、辣、苦、或者醋酸,这些太偏激变成可意了,心都有病、当然身也有病。

讨厌它是不可意,也是心有病,心有病再来就是造成身体也会有病,因为本来要吃一点盐巴,你说:「不行、我不喜欢吃!」我们很多同学没有智慧,懂了一半,人家讲他就信:「不能吃盐巴,吃盐巴会得高血压!」什么菜都不加盐巴,都变成淡淡的,淡而不吃其它食物来补充盐巴里面的钠,到最后也会发生问题,身体也会有疾病发生。

简单来讲,所有食物你都要吃,不管是苦的、酸的、甘的,这里酢是当做酸的、辛是辣的,咸的、淡的你都要吃,不要刻意去吃,有出现就吃,这对你身体有帮助,对修行一味性的培养也有帮助的,自己要反省!你喜欢吃什么?喜欢吃什么身体就会有病,有病就会反射到你的个性、习气上。

我们要的是顺舍,这里的舍是平等的舍,不是把它舍掉,佛法里面的舍有两个意义,在行为上就是布施、这是行舍,在心地上是为平等,没有特别可意、也没有特别不可意,那就是随缘,拿苦的来我也吃、拿酸的来我也吃、拿甜的来我也吃,有什么就吃什么,而且吃的不会过量,这种心理是最健康的。当哪一天断食或者是修行修到吃什么都一味性,这是从舌根证道了。味尘境是让我们有可意、不可意、顺舍这三种觉受。

味虽可分为根、茎、枝、叶、花、果、食、饮、诸酒、苦、酢、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顺舍等十八种法,后面讲的是三种心对这些现象的一种心态,这些味道不会无中生有,都是从这些花木、酒类、什么来的、或者是从世间的这些食物来的。

味也有简单分为甘、酸、咸、辛、苦、淡等六味,前面的五味是与五脏有关系的,刚刚已经讲的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辛入肺,辛辣的味道、辣椒的味道可以入你的肺脏、苦入心、淡就无所不入,它可入每一个脏器,淡入心包络也可以。我们有五脏六腑,五脏少一个,因为心包络是一个虚假的器官,这六味不要特别喜欢什么,每一种类都要吃,不然就演成你的五脏哪一脏器特别强、而且哪一脏器特别衰弱?

肾脏有问题的人有三种现象,第一个是手脚发冷、第二个就是意志力不坚定,嘴巴讲得很好听,我会做到、我会怎么样,但是永远做不到,持续力没有;第三个是讲话中气不足,个性畏首畏尾、很胆小、害羞,从一个人的讲话、行动,就可以看出哪一个人的脏器有问题。若从味尘上面去调理的,就知道你应该吃点什么?不是盐巴就不好,吃盐巴可以强化你的肾脏,当然吃得太过份就影响心脏,心脏再影响下去,就影响你的肝脏,因为肝脏是木材,火会烧木材。

六味再加俱生、和合、变异等可成为十二种味,俱生本来俱有者种的味道,就是单纯的,是 pure的, 它什么味就是什么味。譬如柠檬原汁本来的味是咸咸的,把它榨出来是咸咸的,而柠檬水是酸的,怎么咸咸会变成酸的?是你把它加了水,才变成酸的,那是和合,和合以后就会变异为另外一种味道。你们吃苹果汁要排结石、或吃柠檬汁要排肾结石的时候,都不能加水,柠檬榨、榨、榨完了就直接喝,那是有一点咸咸的味道,印象中柠檬是酸的,那是因为您加水才变酸的,是和合变异以后才变酸的。

刚和合是一种味道,久了变异又变另一种味道,有十二种味道;六种味甘、酸、咸、辛、苦、淡它本来有六种味,后来再加上两个变素,变成十二种味道。此外,攒摇牛乳而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分别,这我们比较生疏,我们能吃到的是奶跟酪,而且酪是人家做完成来卖的,在西藏、尼泊尔、蒙古这一带的国家,他们可以把牛奶或羊奶制成生酥、熟酥、醍醐,天天都是在制造这些。生吃的是奶,把它稍微分离酪蛋白出来的就是酪,再怎么去煮搅,变成生的酥、熟的酥、或者最后变成醍醐,醍醐应该是最高段的、最好吃的牛奶制品,所谓的醍醐灌顶也就是利用这个醍醐,其代表的意义是把这个奶去精制,到最好的一个时候是谓醍醐。

刚刚讲的是世间的这些味道,可以用舌根去尝试的,用这些东西去供养众生,不管是用哪一种饮食之类的供养众生,也是等于在布施,布施以后也不要执着,你布施了什么?拿了一些奶酪、或者生酥、熟酥、醍醐供养哪位师父?或者是哪位众生?或是什么,这都不要去执着它,因为我们要学习无住相布施,不住味布施。

菩萨所布施者为爱乐于正法而产生殊妙之味,称为法味,或禅味。于涅盘悟境所具足之常、乐、我、净四德,可开演为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等,此称八功德水,又称八味水。

讲菩味施的境,《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盘安乐法身。」所以一个证得空、无相、无作诸行者,是已到熟酥之味,往后当要学金刚菩提道,入真言总持门,也就是进入陀罗尼门。若一个修行人 无空证,而入总持门是不究竟的,会害死他,因他的定力不足,成金刚乘不足,反而依总持门而造业。所以说要修心中心法者,在藏密、东密,都要有廿年的显教教理熏习,才能灌顶修法,才会有成就。您们虽灌了顶、修了法,但为何没有成就,末法时期给您种个善因而已。

菩萨所布施者为爱乐于正法而产生殊妙之味,称为法味、或禅味;法味是讲经说法,让众生开心、产生法喜充满;禅味是用心感受众生的心,给他一种他所需要的正法,让他很愉快的、很愿意的来接受这个法,这种禅味不是只有法,是要加上一种超灵力,来感知这个人现在需要什么东西?不是你讲、他就接受,禅不是单指的一边传授、一边接收,因为讲经说法我讲大家听、大家就接收,但是禅味就不一样,是依每个人的心病,或者每个人所受到的周围之间怨亲债主的障碍,你要怎么来化解?化解应该化解的部份,该讲给他听的,就讲给他应该听的那一部份,这些都是殊妙之味,菩萨应该能够做到这样,不然就不能称为菩萨。

于涅盘悟境所具足之常、乐、我、净四德,可开演为八味,菩萨在证得涅盘,我们知道涅盘有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声闻乘的涅盘是有余依的,因为他还有一个色身还没破,还有一个色身。无余依涅盘是已经没有色身了,他只有一个心,心看不到是等于与虚空一样,所以佛就住在无余依涅盘境界中,法身无所不在,要看也看不到。

今天早上诵《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佛已经证得无余涅盘,没有一个形象可以看得到,只有用心与衪感应,还可以看到一个形象的,那是有余依的菩萨或者阿罗汉,他可以现一个形象给你看。诸佛、大菩萨要化一个化身给你看得到,衪是以空无的心,化成了一个相给你看,其实衪已经进入无余依涅盘境界。

在修行之间,菩萨应该可以悟得我们体性的空,才能永恒的保持这空性,这就是常;无常是我们这个世间法,以上面这个味来讲,譬如一个甜的东西放久了就变成酸的,变成无常;一个咸的东西放久了,塩巴沉淀下去,上面是水、下面是塩,这些世间的有相会变;这个苦的再加酸的东西,就变成另一种又酸又苦的另一种味道,把甜的再加醋,又变成另一种味道,这都不是永恒的,世间相没有永恒的。

常是永恒,永恒是只有悟到空的人,才可以讲得常性、空性,讲常一定是悟空的这种境界才是常,在涅盘空之间的境界,才会产生涅盘乐,涅盘的快乐比那些世间的欲乐,所产生的短暂快乐还要快乐,因为我们世间的欲乐,所产生的那种快乐是短暂的,完了以后就没有了。譬如有人很喜欢跳舞,去跳舞跳得疯狂了、跳得很快乐,回来以后觉得不快乐,为什么?因为热闹没有了、觉得很孤单了,快乐已经过去了、疯狂的时刻过去了,就变成非常的寂寞,那种快乐是无常的,也不是快乐,快乐过头了,就变不快了。

吃了摇头丸,当时好像很快乐,一个头在那里一直摇、一直摇,身体一直摆动、在那里一直跳、跳,跳了几年,脑筋就报废了、变痴呆了,因为被这药物伤害了,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搞这一套来麻醉自己,不知道药物的危害,这是无明、无知、没有智慧。

真正的快乐,是要能悟到寂静、心空,永远保持那种静态,那种是最快乐的,不被一切外境来干扰你,这个我是真我、不是假我,我们常常在修行之间有两个心会产生出来,一个心是觉知历历,但不痛不痒,对所感知的事情没有痛痒,不觉得好坏,只是有觉照你的妄想心,你在悲哀、你在伤心、你在欲望、你在干什么?只是很清楚的看着它,那是真正的我,要把他讲觉知是比较清楚一点,修行到我们的真心与妄想两个分离的时候,一个可以称为觉知,觉一切境、知道一切境;一个是迷糊妄想,依你的习气毛病,依境所显现出来的心态,那是假我。

当证到、悟到涅盘境界,就具有永恒的空性,空性不是空空的,是还有一个觉知,这个觉知就是真我,真我对一切境不执着、认识一切境也不执着,是永远保持在空性之间的那种快乐。常、乐、我这三个东西要得到,最根本是要净,把你的习气、毛病、一切的汚垢、垃圾要扫得干干净净,才能够现出常、乐、我、净这四个境界,前三个境界的形态,就是净的一种状态。

为什么不能悟常?因为心不净,为什么不能得到那种涅盘的快乐?因为执着有为法,在有为法搞了半天,也没有得到快乐,你怎么能认识真我?真我是从空之间面对一切境缘,产生有一个我的觉知,若没有境缘来,这也不在,没有觉知就没有我,这个我不是永远在的,常才是空,空是永远在的,这个乐只是在说明常的一种涅盘状态的一种现象,这个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但是面对人、事、物来的时候,空的如来藏性才会发出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来体知外境,这时候就有两个东西会对立,一个是觉知的我、一个就是外境的假相,而你也才认识,真我是如如不动可以面对一切相,这是真我。那个在外在的境界、现象我可以读之、了知它,但我可以不受它的影响,这样也就做到净。

悟到涅盘的人,一定有这四种德行就是常、乐、我、净这四德,依据这四德把它开演下去变成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等,其中常与恒其实两个都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常是划一条线永远没有断的,与永恒是一样的;乐就是安、清净本来是清净、这个我可以变成不老、不死、无垢也就会有快乐,净是清净。把四德化成八味,我是不老的、不死的、没有污垢的,这是真我。会死的、会老的是我们人的个体,会分段死,但是一个悟道的人,修到自性空了以后,不管是有余依涅盘或无余依涅盘,他的法身是不死的,为什么不死?因为不来受生,不来受生就没有死的问题,他怎么可以做到这样?因为他心里面没有汚垢,心里面没有汚垢就没有一个妄我,没有妄我,在涅盘之间他就非常的快乐。

这四德八味,菩萨可以依这些道理讲给众生去听的,这就是产生殊妙的法味,或者依众生的心病,用你的心能力、心通力或者嘴巴去开示,同时去用各个管道,让他们能得到八味或者是得到四德,这就是菩萨对众生所布施的有关于法味,这个味有一点变道,不是我们想象的吃喝酸甜苦辣的味道,是把它化成法味。

上面讲的是用种种的花果或者饮食来供养诸佛菩萨、或者是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下面这个味,其实不是真正味道的味,是法味、禅味、醍醐味,是解脱以后的行者,把他的道理再回馈过来去教化众生,让他们得到四德演变成八种道味、或者八功德水,我们常常在赞诵观世音菩萨有八功德水,这八功德水看到就记下来,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等,此称八功德水,又称八味水,是菩萨供养诸众生、布施给他们的,布施了以后又回归到原来第一句的无住相布施、无住声布施、无住香布施、无住味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触尘布施:

触尘梵语 sparca,也是分为我们人的境界与菩萨要布施触尘的境界。触凡有十一:即地、水、火、风四大种,与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若以心法言,触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六根、六尘、六识和合为触,故指根(感官及其机能)面境(对象)生识(认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之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观与客观接触之感觉而言。于六触中,前五触所依之根为有对(二物有相互为障之性质),故称有对触。第六触之意触,以名(增语)为对象,故称增语触。

这里触我们刚刚讲的六根、六尘、六识,再扩大变成十一个触:即地、水、火、风四大种,与滑、涩、重、轻、冷、饥、渴加下去一共十一种,我们色身有四大,就可以产生触觉,这是我们刚刚讲身体的触觉,触是讲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这个心的状态,另一个是身体的触,碰到硬的、碰到木板的触觉,这是身体的触,这身体是四大假合,是地、水、火、风合成我们这个色身,既然合成色身会反应几种功用,皮肤会滑滑的、涩涩的,打坐的时候气不通了,骨头僵硬就变成重重的,气通了变成轻轻的,当感觉身体里面有冷的感觉就发冷,肚子饿了就饥饿了,内脏缺水就发生口渴的现象。

菩萨如何行触尘布施?触尘是心所法之一(心之作用),触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根、尘、识和合在一起就变成触,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六识,这根、尘、识三个合一,所产生出来的过程是谓触,因为这个触了以后,就产生觉受,觉受以后就产生爱,爱以后就产生取,取以后就产生有,有了以后就产生了生,生了以后就老、病、死,这十二因缘法里面的。你对名相产生了触,就会有觉受,是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的触。

菩萨应能将我们打坐会有八触的现象讲清楚,用来布施给众生。这里讲的滑、涩、重、轻、痛、痒、冷、热这八触,这里讲的七触是对身体来讲,不是对打坐来讲,不管七触、八触你要能够了解它的现象,最近很多同学都有进步了,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做气?有的现在用功、用功、打坐六小时,就知道什么叫做气!我常常讲身体会发痒,现在有的感觉身体表面会发痒了,这是气走到孙络,气脉的最小的孙络,经络、然后别络、再孙络,孙络的末端就接触到我们的表皮,气到了表皮就会痒,痒、滑是对皮肤来。涩也是一样的,皮肤涩涩的,一个女孩子不打坐、不修行,过了更年期以后,荷尔蒙不分泌的时候,这皮肤摸起来就涩涩的。有打坐的人,这皮肤有气的保养,摸它就永远是光滑的、滑滑的,不会因为经过更年期,这皮肤就会涩涩的、皱皱的,不会的!还是有滑嫩。

这个骨骼不通,就会觉得身体很僵硬,一个姿势坐久了,就会觉得重,重下去就会痛,有时候气要通也要酸,这些都是在你打坐二小时、三小时、四小时之间,或者是一炷香、一炷香连接下去,都会发生的事情,气充满了就会觉得很轻安、很舒服。冷、热、饥、渴这都可以说是触,在感觉方面的。

另一种单独讲起来,是我们色、声、香、味、触、法的触,是身体接触到东西了,这木板是硬的、软的,这是冷的、热的那种触。这里先讲心所法里面的触,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是谓触,所指的根,是指我们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跟它的机能,机能是看不到的,眼睛的功用都是神经系统在传导而你看不到,但是知道眼睛它是眼根;面境的境就是外在的对象,生识,就是我们认知那个东西或者认知那个声音,这三者和合时所产生之精神作用,就是心的感受是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观与客观接触之感觉而言,主观是我的心面对外境,客观的是这种外境,我感觉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当然每一个人会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心不清净、毛病在哪里都不一样。

于六触中,前五触所依之根为有对,二物有相互为障之性质,故称有对触,眼根对色相,耳根对声尘,这五根下来可以有一种声尘可以对的,是谓有对触,眼睛不可能听声音,除非证到六根互用的时候,才可以有这境界,否则眼睛就只能看东西、不能听声音,耳朵只能听声音、不能看东西。一个悟到最后识阴灭尽的时候,六根互用就不限眼睛才可以看,耳朵、身体也可以看,是要怎么看?不是像眼睛这样子看,是有东西来,我可以感觉有东西,我的心也可以看,有没有非人在我身边?我可以了解,有没有非人起坏心眼?也可以看,这种看超越眼睛所看,这才是真正的在看,一般人眼睛只能看到色相,这是东西、这是人、这是什么,四度空间以上的人你就看不到、三度空间也看不到,因为他在后面也看不到;心就超越了这些空间、甚至于时间的限制,可以观过去、观未来,他随心而讲出来,这是悟到无色界境界以后,修佛法的人就有这能力。

第六触之意触,眼、耳、鼻、舌、身、意这第六个意触,以名为对象,我们《大般若经》讲了很多增语,增语就是一个形相,为了要分别讲清楚,故安一个名称在它上面就是增语,譬如我们刚刚讲的常,常的意思是什么?为了要说明这常的意思是什么?把常就用写的写出来这是常,常就代表永恒、代表什么的、、,用一个名称把它安下去,就变成世间里面的一个东西,本来常、乐、我、净是不可讲的,要在世间法里面跟各位用讲的来阐述,就把它强安一个名,唯识里面讲的一句话:「性空唯名」,性本空、本来就是永恒常的性空、不起一切相,现在空之间会产生性,为什么?因为有因缘来会产生性,性是依空而起,来认知外境是以真如体来认知外境,这一个过程之间产生外境的时候,为了要来说明这现象,就要把它安一个名称,这就是增语。

若是性空唯名,是去执著名的这部份,就是增语的意思,要把它安一个名在上面才可以解释,其实安名称下去就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进入现象界,不执着现象界就是性空唯名,而执着现象界就是性空唯名以外,再加上一个执着,执着是妄想习气的这部份,每一个人烦恼都烦恼在后面习气这一部份,不是从性空唯名这一部份产生的烦恼,都是自己养成的一种个性、习气、毛病,所产生的一种烦恼法,这里讲的第六意触是为语触,安增名,用名字安增下去是为增语触。

我们现在了解《金刚经》一句:「不住色布施」,所廷伸下来的:不住声布施、不住香布施、不住味布施、不住触布施、不住法布施,不住一切相布施。我们看了这么多解释,才能了解、也才知道,菩萨原来不是只有钱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我们还有这些声、香、味、触、法等布施,已经扩大了你的视野,普通大家在讲的,都讲到三轮体空的布施,顶多讲到无畏施这里,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其它能布施的东西都拿出来讲?就是要让你了解,布施不是只有那么狭窄的,我们菩萨还有这些布施,佛法其实是很浩瀚的,要懂一部份也是可以,要把它再廷伸下去,也可以从不住色布施廷伸成不住声布施、不住香布施、不住味布施…,这么一直下去,你大概也有一个了解了。(待续)

(2003.02.21.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