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续3)
      200
4.
01.03.   7(之4)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三)名词解释(续)

5.布施:(续)

在六念处中有「念施」一法,六念处(六念法)即:(1)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2)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3)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4)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5)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6)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在四摄法中也有布施摄,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四摄法为(1)布施摄,即以无所施之心,施授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2)爱语摄,即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3)利行摄,即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4)同事摄,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者。

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第一法为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菩萨当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

 

我们现在讲第六份的讲义,第二点是在讲依无住相布施,这一段之间的名词解释,上一次讲到第三页第五项的布施,布施下来还有一个,在六念处中有「念施」一法,六念处(六念法)即:

(1)念佛,随时心中都有念佛的心,修行要修到脑筋里面,随时都有佛号在脑中念佛,若是念佛念得精进,脑筋气通的时候,随时都有佛号在脑中念,而念佛号念得净心,你心静下来,法界流音都在念「阿弥陀佛」,我修的法不多,加上现在共有四个咒,不是咒,一个咒、两个佛号要我修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的法音,心处在比较良好状况的时候,自己就会念佛,阿弥陀佛这个声调,就会自己出来,你把它转成本师释迦牟尼佛,它就会转成本师释迦牟尼佛,你要叫它念心中心咒,就转成念心中心咒。

你学什么法种进去八识心田中,我以前也讲过,你很喜欢卡拉ok、唱久了,人在比较虚秏的时候,那个歌就会从脑中跳出来,其道理是同样的,但是这是我们熏习八识心田里面的东西。教你念佛,您能常常这么念的话,要念到脑筋里面即使不唱它自己会唱,不要只用嘴巴念、或者是用默念,这个都还没达到打开本来八识心田的,到八识心田能够打开后,你就会有它的法音会现,会一直转一直转,这样就不会怕在死亡的时候,当身体很虚、要往生的时候会迷失掉,因为这个佛音永远在伴随着你,或者是你不想去西方,要想在娑婆世界再来受生,那你就要念释迦牟尼佛的佛号。

我们修禅的人不要只有在嘴巴念、只有在第七意识默念,要念到八识心田让它自己念,做到不念而念,要有这个境界,这是自性跟虚空一体,把所有的妄想习气灭掉。诸佛菩萨能够通达虚空法界,一切法从虚空来,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时候,谁教衪经咒?没有!楞严咒那里来?从衪心中里面流出来,流出来是怎么流?就是接收虚空之间,诸佛以前所说过的楞严咒;就像佛心咒、佛心印咒、佛心中心咒怎么来?释迦牟尼佛有人教衪吗?也没有!也是从虚空之间,古往今来诸佛,衪们都是这么依着去做利益众生的,只要接通到虚空法界之音,就能够接受到那个咒语,或得到某个手印。

我讲六念处的念佛,不是只有念佛的大慈大悲的无量功德,还要用我们的心能够念哪一尊佛,进入弥陀性海、娑婆性海、华严性海,娑婆就是华严法界性海,若能够耳朵有那个音,把它转作华严法海,就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且会唱的很好听,而且不是一句一句在唱的,是有音律的在唱,希望你们多用功,能够进入那个境界,不要天天在这个习气毛病转,没有办法断心病,那就没有办法进到那个境界去,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要断,根本凡是断不可能,但是起码要淡薄一点,才能够接触到虚空法界一切如来的心地里去。

(2)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法有三不等,我刚刚已经讲了,末法时期佛法在台湾、在世界好像很兴盛,为什么不能有真正的佛法出现?南传的自我解脱的修证,密法的搞一些度鬼神的、度先往的,台湾现在走到人间佛教,尽量做生意、赚钱、布施,讲他种一些功德,以后不会堕落,这些对我们正法来讲,我讲的都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程度,希望你们把佛法的层次提高,提高到解脱的境界,起码要修十八空,没有开悟以前修十八空观,也可以空一切法不要执着,不要认一切相为真,就是现一切相、一切念也不要当真,不要被那个业力所牵引,这也是聊胜于无。

能够开悟了、能够进入八识心田里面去,把无始劫以来的法尘诱发起来,让它清净不去执着,那才能够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而你不想行菩萨道,要自利自己,对于三藏经律论的律,严守戒律,即能不堕三恶道,这是修律法的、守戒律的。修菩萨道是修智慧的,用智慧来解脱的,要看你是什么料子?当然十二部经有各种的体裁叫十二部,有的人讲释迦牟尼佛那时只有九部,为什么后来增加三部?那是后来的人加进去的。

当然,当初释迦牟尼佛在世,也是以《阿含经》为主,后来大乘经典一直出现,也不能说它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后来有的人把它加进去,当然都是菩萨才有那种能力,所以三藏经、律、论,要懂、要能利益众生就要懂这些,人家问你才能答,才能够说的让他心服口服,才能够为他解决问题,身的问题、心的问题,这样他才会信仰三宝,有佛宝就要有法,不要光一尊佛放在那边叫你来拜,没有道理可以讲,要怎么办?他心里面的心结没有解、心里面的毛病看不清楚,你没有把他点醒,他永远都处在那种蒙蒙懂懂,永远都是在六道里面打转的因缘,所以法要懂,不是只会打坐、只会定中没有念头,那种不好,到一个层次你要能够学一些法,听我讲也已经听很多了,起码多少都要能够讲。

(3)念僧,僧宝是佛的代表,因为佛已经入灭了,入灭了并不是说不见了,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所讲的,一座塔、一尊佛永远都是存在宇宙之间,衪的法身是空无的,这是《佛心经》里面讲的,衪是永远都是在度众生的。念僧,因为僧宝是代表释迦牟尼佛,他们应该都是要戒、定、慧具足,要严格的守戒律、要有无限的禅定、要有无量的智慧可以广度众生,这样可以让世间众生种福田,供养僧也等于是供养诸佛菩萨一样,种一些福田。

(4)念戒:为什么戒那么重要?我们一切的行为,都是依你的思想、喜好去做,而念了戒不去犯这个戒,那就不会心慌意乱,不会走错路;我当初讲过,阿难在世尊要入灭的时候,他最伤感,因为阿难从头到尾都一直跟在世尊的身旁,就像现在的传令兵一样,随时跟在衪身边,所以会很伤心流泪,大阿罗汉就说:「阿难啊!你不要一直哭,你要去问佛,几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个要问,佛入灭了以后,我们结集经典,第一句要安什么字眼?」在无限的虚空、时空之间,要讲什么?世尊回答:「安:如是我闻,一时、、。」如是我闻就是说,阿难我亲自如是听闻;一时是一不确定时间,因为时空本来就是无量无边的,也没有定点的,未来的佛衪说的话也是一样,释迦牟尼佛讲的、未来佛讲都是一样,就说一时佛在哪里?就像《金刚经》就在祇树给孤独园那边讲的。

第二个问题:「世尊入灭了,我们要以谁为师?」世尊回答:「以戒为师!」所有讲的一切佛法,其实都是戒律,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都是犯了戒才形成的,你戒律严格、守住了,就不会被诱惑,当然这是初学的,一定要这么去守戒律,所以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众生烦恼多,所以要用戒律来框框自己的行为,这是对初基、中基的人,但是对开悟的菩萨就不一样了,开悟的菩萨是心自在,不能被戒律所限住。

《大般若经》里面讲的,对清净、不清净,都不能有分别,要求平等性智,还有烦恼就要去用戒律来规范你自己,到菩萨的境界没有所谓善恶、戒不戒,只是随缘度众生,做这个事情、做那个事情,有时候像济公和尚一样,他随缘而有一些行为,有的人就看不惯,就像我们早期讲的鸠摩罗什大师一样,国王给他十个女孩子,出家人怎么可以有小姐?这是国王逼迫他的,他还是接受,人家就会议论他,守戒不淸净,但是他翻译经典翻译的很好,他就拿一把针把它吞下去,就说如果你们能够把针吞下去都没有问题的话,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有女人。

菩萨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刚开始修行就一定要守戒律,在律坛里面讲的很详细,尤其是南传的更严格,我们中国是比较倾向大乘思想,男女好像比较混杂,没有划分的很清楚,在南传佛教是分得很清楚,不只男女分清楚,连白衣、出家人都分得很清楚。上一次我们去美国住在万缘寺,本来住的好好的,新加坡的智法师之师兄来了,我们就被赶出来,去住别的地方,因为你是白衣,他是出家人,不能住在同一个房子里面。

这个戒律严格,就是要断掉你那个是是而非的喜怒哀乐的烦恼,并非这个也可以做、那个也可以做,做完了好像喜欢就好,这不是的!修行是要超出三界,你都做不到,怎么超出三界?破戒了,最后还是六道里面再轮回,或者修行有点福报,出生做鬼神给人家拜拜,寿命尽了照样万劫不复。这六念处里面不是我们修行走香的那个四念处,是在念佛、法、僧、戒。当然一个开悟的行者,《圆觉经》讲的:「守戒亦不爱,破戒亦不憎」,那就是他要求心地圆融,因为心地要圆融,就不能有东西卡住它,卡住它就现不起神通,要能够玩神通,要心清净以外有一个菩萨心,然后什么心都不能被绑住,这是跟初学、中学、高中、大学不一样的,跟你们讲清楚。

(5)念施:当然就是我们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因为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我们所有的欲望,除了性欲淫欲以外,这个贪心最重了,要贪钱、贪富有、贪享受、贪舒适、贪什么,、、,一大堆的,而你都舍不得布施给别人,常常为自已累积财物、累积什么好的东西,这种人永远没有办法脱离六大根本烦恼的贪,还加一个悭贪,这是很重的贪念。

反过来讲,你布施也好,不布施也好,都有它的因果,能够把布施变成无相布施,只要悭贪的坏习气把它断掉,那就做到念施的功德,不是你无限的去布施、去布施,不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让你已经没有悭贪什么东西时,我有施、没施还不是一样,我已经不爱什么东西了,我有饭就吃,没饭也无所谓,有衣就穿、没穿也无所谓,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不会想要不要施?要不要布施去做这个事?当你做了布施,就要以《金刚经》讲的,要能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布施的对象,这是比较初级的布施,而一个人真的贪念都没有了,做不做布施都一样的,施与不施在这里讲的,都是对初级的人所要去做的。

对菩萨来说他不见得要去布施,他要布施的是法布施,是讲经说法来续众生慧命,让你得度的那种布施,不是在钱财、物质、劳力方面的布施,要提升你的那种境界。还不到那种境界你就去布施,对于布施你又没有办法做到无相,就会有果报。就像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还要结婚一次?因为衪前一世修行的时候,有一个人女孩子看衪这个修行人不错,就供养衪一朵花,为了这简单的一朵花,衪就要跟她结婚一次,所以在衪出生为太子的时候,就要娶她,娶了她就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跟衪结了婚以后,当然,因为一朵花讲起来是很淡薄的一种布施,衪要出家修行,因为这个缘很淡薄,马上就可以出家修行而没有罣碍。若是这个缘很深,那就会扯来扯去,要出家可能要搞得天翻地覆才能出家,释迦牟尼佛因为跟衪太太结的缘很浅,也差不多尽了,三更半夜一位仙人从窗户叫衪说出家修行去了,衪就真的跟着跑了,就是这么简单就离家出走去修行了。

施是好但是不要着相,不要去说施给人多少?这个人怎么样?不是!施过去就好了,而真的都不布施那也很好,《大般若经》里面讲的有施、无施都非菩萨摩诃萨,你执着布施不是菩萨摩诃萨、你执着不布施也不是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是随缘而化,念想给就给,念不想给也不要有罪恶感。

(6)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为什么要念天?不是要解脱道吗?为什么要到天道里面去享受荣华富贵?解脱道,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当生成就的,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这条路上,难免都要从人、从六欲天到四禅天、到四空处定,然后转成修解脱道,在你还没有因缘闻到佛法的时候,或者真正证得解脱道的时候,你要修天道,不能说修天道不好,天道其实就在断掉你的五盖,二禅天就断掉五盖,贪、瞋、痴、慢、疑这五盖,二禅天的行者就应该断掉贪、瞋、痴、慢、疑,五盖都还有二禅天都不够格,你还要想修什么解脱道?我们听佛法,当然是我要做最好的,我要求解脱,我要超离三界,但是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做到,所以念天、念诸天神,他们无数劫以来这么修、这么积福德、这么断烦恼,守净戒,才能够一步一步的这么往前走,今生的菩萨是过去的天神,现在的天神是以前的人,都是这么一路修上来的,你今生能够修到开悟,修到登地菩萨、或者没有开悟转成修四念处,也能成就声闻乘果位。

刚才我讲的阿难第三问还没有讲,以前讲过,阿难就问世尊:「入灭以后,我们要修什么法?」世尊回答:「你们以后要以四念处为修法课程!」四念处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实这个四念处要配合经行。我在菩提迦耶时,一个晚上所学到的一个经行法,也可以用这个四念处来做,现在我在教一个同修在做,色身有气者一走马上全身气具足,法只要契机都是好的、只要专心都是好的。

念天是所有的六欲天、四禅天的十二天外加无想天,或者四空处定,四空处定是没有天,有相的这些六欲天跟四禅的十三天,加一个无想天,这些天主都是菩萨,他们都有一菩萨在教化这些天神,你要感念他们,不要轻视他们,很多人喜欢升天,天不是说不好,他的戒律、内心的清净,也是有阶层次的清净,我刚才讲的二禅天五盖,贪、瞋、痴、慢、疑,这五盖都已经是有一点控制清净,才有二禅天的境界。

昨天回了一个mail,一个人说他打坐到头、手都没有知觉了,身体还有感觉,但是没有见光,这样是不是二禅天的境界,我回答:二禅天根本只有心,这些感觉全身都会没有,以外还要加贪、瞋、痴、慢、疑这五盖,灭了没有?不是只有你身体有气,不是只有你能看到佛像、看到菩萨、不是只有你的气很旺,就到第几禅天?不是这样子的!身跟心两个评估境界是不能分离的,你们这些道理要搞懂,不要去像搞密法的,会看到什么非人、鬼神,然后因气很旺,就说修到那里境界了,或者又是菩萨、又是什么佛了,其实贪、瞋、痴、慢、疑什么都没有断,那算什么得道?要上天怎么可能?

天神是他们也都持清净戒而生天的,不是打坐修行有气就能生天的,打坐修行有气,不修心、常犯戒,就市出生做鬼神,那些鬼神气也很多,魑魅魍魉的气也很多,那些动物死了以后,去修行也有很多气;修行气是次要的,是帮你来修心的,你要去持清净戒,断掉内心的五盖,甚至于六大根本烦恼要能够断掉。

第六个六念处,念天、念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皆因他们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到这些快乐的果报,但是这些快乐的果报对佛法来讲,并不是真的快乐,因为寿命还有,寿尽照样再轮回。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就告诉你,涅盘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要学习正法,修习那种真正的佛禅,佛禅不是在这里入定去,一进入脑筋都不动,可以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不是这样,而是学习智能,烦恼起来时用智能把它转,用所学的闻慧把它化空,为什么有的人做的很好?有的人做不来?一件事罣碍好几天,这就是没有用智慧来转你的烦恼。

佛法与世间禅定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用气在身体产生的定,让你的思想不乱晃,但是这种定总是会退转的,若是用智慧,菩萨每一世以一大阿僧祗劫修菩萨道,这样累劫修下来,所熏习而成的智慧,到最后得萨波罗智、一切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已经所有事情都知道了;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以前,起码可以用我的这种知见,来转我内心的烦恼,而没有烦恼就成觉者了,有烦恼但是可以用智慧来把它转掉,不让它变成烦恼,有脾气、有个性、有种种的这些不清净的,用我的智慧把它改掉,这是佛法在修的,是所谓佛禅。

当然,佛禅有好几个层次,你心还没有打开,修的都是你自己的习气、毛病,断我自己的行为、习气、个性、毛病;你心打开了,还有很深沉的这些执着,执着这个、执着那个,要把它转掉,历经一世又一世的,不是一世一位菩萨马上就可以成就,大菩萨要一大阿僧祗劫来培养智慧。我们现在在人间,要念天、要学习他们能够修持净戒、学习他们以前也布施、闻慧得到的这些善根,然后才有天报,我们要学佛道,也要知道他们的境界,如果你真的发心要到西方极乐净土、或者是弥勒净土、或者是东方药师如来净土、或者是哪一个净土都好,那又是另一种修法,要专门去诵衪们的经、持衪们的咒、观想衪意念相合,到死后往生就去了。在我们娑婆世界,这边讲到布施,把六念处里面的念施分成六种,在这里说明了一下。

在四摄法中也有布施摄,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四摄法为(1)布施摄,即以无所施之心,施授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2)爱语摄,即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3)利行摄,即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4)同事摄,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者。

现在继续讲四摄法,四摄法里面也有一个布施摄,当然布施是修行佛法的第一个波罗蜜,下面也会讲到六波罗蜜,里面也是含布施波罗蜜,这四摄法里面的第一个也是布施摄;四摄法有四种意思,也就是菩萨道的受戒的这些菩萨、居士们或者出家众,要摄受众生的,摄受众生除了心摄受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行为上来做一些摄受,令他们生起亲爱心,譬如,让他每个礼拜都很欢喜的来到道场、或者亲近师父、或者亲近你自己,最后把他引入佛道,这就是摄受众生。

我们行菩萨道的人,所证悟的方法、境界,当然也希望众生能跟你一样,能够有所遵循、也能够开悟,开悟只是一个重新修行的基础而已,开悟并不是最后,是进入菩萨道的初级班一样的,可以从内心去观照心的清净与否?清净了当然让它愈来愈清净,不清净的就是要转,种种的欲望、烦恼,都是在这个时候去转。这里所讲的四摄法(1)布施摄。(2)爱语摄。(3)利行摄。(4)同事摄。

第一个就是布施摄:即以无所施之心,施授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以无所施之心,以没有布施的心,施授真理这就是法施,而有目的、有所贪图的,这种讲经说法给众生,为了贪求名闻利养,这样的心就不是无所施之心;另外第二个是财物的施舍,法施、财施这两个是最重要的布施,下面还有一个无畏施,这要菩萨才有能力做到,一般的、初学的,刚开始开悟的菩萨,还是没有办法做到无畏施,无畏施是有众生打电话过来,你可以传达不必惊怕心念,对方心能够稳定下来的这种力量,这种是从空中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的人跟你讲讲话,他心就安了,你也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讲完电话他就觉得心安、觉得没有什么恐惧、觉得再也没有什么烦恼,那是很不可思议的法,是在无为法之中,很自然的传送出去,这是登地菩萨有成就的时候学到了空,就有这无畏施。

第二个爱语摄:即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每个众生的根性不一样,就要善言去慰问、去比喻,令他起亲爱之心,然后依附在菩萨道上,每个人的个性,譬如慢心、贡高的,就要用另一种,也许是比较能够让他感受到,贡高我慢心不好的语言来刺激他、来开导他。有的是自卑感很重的、心很柔软、很多愁善感的,就不能够再用像禅宗祖师大德,常常用的棒喝方法,或者是用较锐利的语言来刺激他,这样愈刺激他,他的心就愈慌乱,是要依众生的个性、根基,来令他起修行的这种心,就是爱语摄。

第三个是利行摄:以身、口、意三业的善行,来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你用身体去观照、口用软语去跟他讲或者用心意,这就动到心,动心的都要心清净才能动心,不然这个邪心、邪恶的心还存在,这个心起反而是坏事,所以这个意业不能随便乱动,意业是最根本的,我们身、口都是受意业所趋使,意业不清净,身、口业就不清净,在我们修行过程之间都是这样。一个菩萨意清净了,身、口自然就清净,上面的爱语或者布施的这种行为,像爱语这种口的善行,都是同时可以去发挥它的功能,只要是众生能喜欢趋向菩萨道。

当你读了《法华经》就知道,菩萨是连哄带骗,无所不用其极,这样去利益众生,把他化导,让他走到正道,依各个根基不同而去做的,他很少有原则,都是依众生根基去做的,唯一的原则就是本身的原则,没有私心、没有名闻利养的心,只是要众生能够受道,只要众生能够学习菩萨的解脱道,祂什么事都可以去进行。

第四个同事摄: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者。这是亲近众生好像同事一样,好像同甘共苦的这些伙伴一样,你痛苦、我好像感同身受,快乐了、我也觉得分享你的快乐,这是同事摄;并且这种菩萨大概都可以用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乐分形示现,这是要有化身的、或者意生身,在五十阴魔里面,受阴清净的时候,你就有一分的意生身发起,意生身就是意想到哪里?你的心就跑到那里,这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的。

若是像诸佛菩萨能够化身,到四、五地菩萨有两、三个化身,四、五地菩萨已经不得了了,因为离垢地是二地菩萨,是离一切的汚垢,只是剩下一些习气而已,那汚垢都没有了,化身才会现起;化身有时候称为应化身,这应化身就是众生意想你,你才会化一个身出去,像观世音菩萨就有千万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的,也有千万亿化身。当有苦难的时候,你意念佛、意念菩萨,衪随时就一个化身到来,有时候我们看不到,但是衪就在你身边,这个缘灭了,衪的化身也同时就化灭了。这种能够分形示现的都是大菩萨,小菩萨只是能够两、三个化身,有的人会化身,我看不是真实的,化身去舞厅跳舞被人看到了,不是化身出去做好事,怎么会是去跳舞?开玩笑!能够分形示现这已经是有化身,起码四、五地菩萨以上。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者,你所示现能够跟众生同苦乐,主要是要让他能够感受到这种亲切感,很愿意学习无上解脱道、无上心法,这就是四种摄。

 

6.不住色(相)布施:

指行一切布施法不应住于色相,亦即不应住于六尘相。六尘者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不住色布施,我们这一品里面,讲到不住色布施,只是一个代表,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哪一个不住色法,你应该了解指的不是只有色,不住色布施,就指一切布施法不应住于色相,不应执着在六尘相上布施。我们常常在讲布施一定会提到三轮体空,三轮一个是没有布施的我,第二个是没有所施的对象,第三个是没有所施的物、或者上面所布施的软语、或者是身、口、意对众生的好处,这些都不去执着,就是无住色布施、无住相布施,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菩萨不做善行,就不会成就菩萨道,做了善行后去执着,反而落了世间法里面去,难就难在这里,要做好事又要不去执着所做的好事,那是《金刚经》里面的精神就在这里要无住相布施,不去做好事、不去度众生,是成不了佛,但做了后要无相观之。

做菩萨要去布施,不管是财布施、法布施或者无畏施,施了以后要忘记,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这包括后面讲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这六境在一般人来讲,都会造成我们的烦恼,有时候六境又叫做六尘、六贼,为什么叫做贼?因为它会来偷你的功德,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你不能够摆脱它的干扰,受了它的影响,就会破坏所做的功德,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守不住,往往就会被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来迷糊你,破坏你的德型、偷盗你的功德,所以我们把六尘当做六贼。

众生都是以六识缘六境的时候,普遍汚染了我们的六根,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蒙蔽了、昏昧了我们的真如性,真心就是真如性,那是汚染了我们六根,其实六根是不受染的,六根只是一个门头,我的眼根像一个窗户一样,可以看到外境,窗户不会造业、不会汚染,最后都是心识汚染我们的心识,外面境归境、六根归六根,我们的心为什么会受汚染?其实是自己的习气毛病造成的,六尘才会发挥它的威力来干扰到你,你的心也转成不清净了。

能够观外境是外境,能够观我们的真如性是如如不动,所面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就发挥不了它的功用,修自己的时候,能够这么样什么都不管了,早期我什么都不管,我知道同学这个怎样、那个怎样,但是我从来都不讲话,修自己都来不及了,动了心就是心不清净,被外尘所染。一个开悟的行者,开刚始要执仗牧牛,就是管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时候站在台上讲,讲到好像不该讲的地方,你也讲不出来,什么叫做不该讲?就是好像有违犯因果、或者讲了会造成某种业力的纠缠,我们自性有时候会压抑你、不让你讲出来,但有时候过了三、五秒后,觉得不讲好像不痛快,还是要讲出来,这个业力实在太大了,理性一下子可以阻止住你,但是只能阻止一时,不能阻止永远,有时候知道这个不能讲,但是过了几秒钟,最后蹦的一下子又讲出来,吐之为快!

很多同学们会问:「老师这样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们:「没有关系!既然已经讲出来了,就准备去受这个业报,因为诸法都有业,讲出来一定就有受报的时候,受报时就坦然去承受就好了!」解脱的人就是这个样子,在度众生之间难免都要造业,譬如你駡这个人,因为他的心里还没有清净,他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恨你、你、到处去宣扬你怎么不对、怎么不好,当你在做这事情的时候,早就要料到这些,等到再听到这些风风雨雨,就要坦然面对、一笑置之,这样你早就知道是因果报应,也就自在了。造业不用怕,除非杀人这种四大罪不要去犯,那种讲东讲西,你讲人家、人家就会讲你,你人家、人家就会駡你,并非当菩萨就不一样了,一样的!你打人家的右脸,人家就打你的左脸,都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证到佛的境界,果报还是照样发生,我们凡夫或者行菩萨道的人,在无奈的情形下所造的业,都要坦然去承受就好了,也不要害怕,但是在能够控制修行、自我之间,起心动念这六贼都要控制好。

这禅宗讲的最简洁:「执仗牧牛」,好像拿着棍子在看这一头野牛,这头野牛不是普通的野牛,是灵知灵觉的牛,可以感知众生的心,甚至有超能力、甚至有其它的这些五阴魔相里面所讲的种种境界,如何控制它不去走偏、不去造业、或者去应缘,这些都是你自己去面对诸尘境的时候,能够以一个真觉的心、真如性面对它,而能如如不动,这是我们在修行之间,都是要这么去修的。

当修到已经觉得一切都了然了,佛法原来就是在讲这么样,你该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就能够依照所知所觉,依众生根基、依各人的这些毛病跟他修理,很多的禅师都是依众生的根基,有时候该打,两个人也可以打架,师父跟徒弟也可以打架,打架也是要纠正他的习气,甚至于制造一个更严重的境界,让他把潜意识里面的习气爆发出来,爆发出来才能修理,而习气隐藏在你的内心里面,不管是什么习气,离不开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恶见),这六大根本烦恼能够断尽,那就是成佛了。

六大根本烦恼的前面,还有二十个随烦恼,这些小烦恼会影响到大烦恼,小烦恼要先去掉,大烦恼、六大根本烦恼才会慢慢没有,怎么没有?不是你这么打坐修行就没有了,都是要把它诱发出来,譬如瞋心很重,制造一个机缘让你瞋心大发,让你面对那个瞋心,然后知道怎么去克服?这就要看个人的智慧,你或许突然间猛然一醒,我为什么要落在这个瞋心里面,有时候被这个瞋心所压过去了,突然间来一个佛法,我来背哪一段经典、或者想到那一句话,可以来化解当下心的不平,若能这样就可以从根本把这个瞋心拿掉,对于深根蒂固的这些毛病,没有一个大大的境界来诱发,是很难去断掉,除非你真的是开悟了,能够观到自己的瞋心,能够慢慢转自己看事情是顺眼、不顺眼的。

一般的人还没有开悟以前,要断掉这六大根本烦恼是很难,境界来、瞋心起,你也都不迷糊、能够转、一直转,用什么方法转?当下能够如如不动的看着它,不跟它相应,那是最上策,若不行就要找一些所学的佛法,哪一句话?哪一个方法?来鼓励自己、安慰自己,把它转掉。能够知道修行怎么修?不是只有在打坐几小时之间,这中间只有在念咒、练气,都是在下坐以后修心的,跟大家在互动之间,所产生的这些恩恩怨怨、所产生的这些贪、瞋、痴、慢、疑、邪见起来的时候,如何能来转它?这样不让这些六贼得逞,所修的根本烦恼就会做得好、会淡薄。

我们讲无住相布施、无住色布施都是控制在这六尘且不要着相,一着相就有果报,若是做善行着相的就有善报,菩萨不希望这样,菩萨不希望因为做善事而被捉住,而去得到很大的福报,这样你会迷失掉!为什么一直讲般若波罗蜜?菩萨做了很多善事,认为我没有做善事、做了很多功德,就从来没有一个功德相,今天早上诵的《金刚经》,福德是无福德性,既然无福德性就不要去执着福德,不执着福德就没有福德吗?也不是就没有,因为因果就是这样,一定有的,你不执着下一世再来行菩萨道,无形中就有饭吃,但是不会成大富有,因为大富有的人很容易迷失掉,给你有几十亿、几百亿财产,看你会不会迷失?天天就是想赚钱再赚钱,迷失在那个钱财堆里面;而有饭吃也不至于肚子饿时,是最好修行的时候,一般大概都是这样子,说没有钱倒还有一点钱,不怕没有饭吃,比较清闲好修行。(待续)

 (2004.01.03.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