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2003.10.04. 第 7 讲(之1)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一)、前言
菩萨摩诃萨趋向之修行法是谓菩提行,在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后,当做调心菩提之功法,以便达伏心菩提之境界。伏心者前品世尊已说明离四相即是调伏其心。现在当做「云何应住」之说明。
须菩提尊者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降伏其心?」前品世尊先提出菩萨摩诃萨应如何降伏其心,菩萨摩诃萨能学习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已,应认为无一众生可度者,即是学习不着一切我、人、众生、寿者相。如何做到此境界,主要就是在调伏自心,使自心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之心意在,如此就能真正降服其心。
本品世尊再答「云何应住?」为什么世尊会后问先答,先问后答?修习佛法是有次第的,先修自己能离四相后,才有办法来行六度波罗蜜多,也才是真正在修菩萨行。所以须菩提尊者虽问世尊:「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却先回答:「云何降伏其心」,再来说明「云何应住」。菩萨摩诃萨要修的是菩萨行、菩提法,刚发菩提心的时候,以调伏自心为主,心不调伏是没办法做如何应住的功夫。须菩提尊者后问、世尊先答:「云何调伏其心?」一个人有我、有贪、瞋、痴、慢、疑、邪见,有种种的这些习气毛病,与人有所对立就有人相,三个人以上成众生相,就制造众生颠倒因,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善恶牵扯结了善恶缘,往后都是缘缘相牵,永远都在轮回之流,这是众生颠倒因。
善男子、善女人开始知道要调伏自心,开始修打坐、开始断淫欲心、断睡欲的心、断了食欲,这三种欲望进入了禅修的境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就感召天寿,天寿有多长?从初禅天的半中劫、一中劫、一中劫半、、等等到无色界天的八万大劫的寿命,你执着它是会感召寿者相,这是在第三品所说的概括。
一个修行人能够对自心调伏,就能成为菩萨,要当菩萨摩诃萨一定要先调伏自心。刚初发心是发菩提心,那还是没有境界。第二个是伏心菩提,要把我们自心调伏,自心不调伏,伏心菩提起不来。发菩提心到如来菩提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发菩提心种了善因,光发心不修行是没有用的,要离四相来修。修到了伏心菩提就有了,伏心既然已经做到了,就有明心菩提,心不明就有颠倒妄想,第三个层次是明心菩提,心既然明了就能证到解脱,能得到出倒菩提,这只是小乘的解脱菩提,还要继续修,以般若波罗蜜断一切相、不执一切相,就能得到如来菩提,是最后的第五层次的菩提。现在,既然第三品伏心菩提讲完了,假设你也做到了,能够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在是菩萨了,要如何安住你的心?
修习佛法是有次第的,先修自己能离四相后,才有办法来行六度波罗蜜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自心调伏都来不及,是没有办法来做六度波罗蜜的工作,现在修到伏心菩提就有点能力来行菩萨道,菩萨、小菩萨、大菩萨,这里是对大菩萨来讲,菩萨摩诃萨在真正修行要成如来以前,是要去度众生也要自度,要自己在度众生之间,能够离众生相、寿者相,不要因为度众生而被众生度走了,没有那种功夫就又被众生度走了,众生五蕴具足、七情六欲种种的习气,又要能度众生而又能安住,不被所作所为感召一切的因果报应,要以无所住的心,来做你应该做的事,这一点「云何应住?」是很重要,做菩萨就是要这么来做。
前品世尊先提出菩萨摩诃萨应如何降伏其心?也同时告诉善男子、善女人,还没有成菩萨的更要先调伏其心,不是菩萨就没有烦恼,还是有,只是多少而已。七地以前的菩萨还要学习,还要断一切的烦恼,到八地的菩萨不动地才是无学位,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之前的菩萨多少都要降伏其心。菩萨摩诃萨能学习度一切众,度一切众却无一众生可度者,这样是学习不着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在第三品中讲的。
要如何离这四相呢?如何做到此境界呢?主要是在调伏自心,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对外境的人事物,有不能够承受的;要是在自修,可以不管别人,菩萨摩诃萨不一样,还要管别人,管了别人还是要调伏自心。菩萨不是为自己来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为众生来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菩萨是要度众生的,阿罗汉是自了汉可不理众生,志在清净自己就好了。菩萨在度众生之间,难免众生心难调伏,要学习自心清净,众生心才清净,众生心不清净,影响到菩萨的心,菩萨的心也要间接地降伏其心,这样互相的交往、牵扯,总是要摆平一切众生内心的不自在,贪、瞋、痴、慢、疑种种的毛病,善男子、善女人当然要离四相,菩萨摩诃萨也是要离这四相来度众生。
第四品讲:「妙行无住分」,不要住一切法,怎么不要住一切法?本品世尊在此提出「云何应住」之法门,大菩萨修行的方法中,已无着自他及寿命为离四相法之根本要法后,再来当要把心安住在「应无所住」中。修菩萨道第一当修布施波罗蜜多,故世尊告诉须菩提尊者说,你问善信众等云何应住,当要把心安住在「无所住中」,即做一切善法,却不执取一切善法,这就是修菩提道的根本法门。
本(四)品世尊在此提出:「云何应住?」之法门,大菩萨修行的方法中,已无着自他及寿命为离四相之根本要法后,你不执着自己、没有我相,不执着他人、没有人相,就没有众生相,在这离四相之间,才能够续继修自己、又能度别人。在这一品之中,世尊在强调第二个部份,如何安住自心?要安住在哪里?应无所住,这是后面的话,要安住在这里,所讲的也是无所住。
修菩萨道第一是布施波罗蜜多,再来持戒波罗蜜、忍辱、精进、般若等六度波罗蜜多,为什么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个?菩萨也要行布施,要财布施、力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菩萨可以布施的很多,一般人做善行的布施,只是一种财或者力,菩萨还有法布施、还有无畏施,你心理有障碍、心不清净,打个电话、讲个电话你的事情就解决了,为什么有这种能力?菩萨也说不出来的一种能力。
菩萨第一个要修的是布施波罗蜜,要如何布施?以下是讲主要的,是要离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来布施,布施之间就有结善缘,有结因果的因缘,如何把自己从因果中跳出来,不受这些因缘所感召,是这一品所要讲的,你做了很多善事,却跳不出这因果,会被这些众生所牵引、永远不得自救;以第一个布施波罗蜜,所以世尊题出要离六尘境来布施,是这里所讲的布施。
在《金刚经》里面出现的波罗蜜,以布施波罗蜜讲的最多,因为与众生之间的互相交往、互动最厉害,一直要强调不离六尘境来布施是会栽进去,大菩萨摩诃萨一定要抱着这种无所住的心来布施。为什么不讲持戒?你不去受戒,不会修到《金刚经》所讲的这个阶段,也不能了解《金刚经》的精髓,自心守戒不清净,没有办法成就佛道。在《金刚经》里面已经不讲持戒波罗蜜多,讲布施、讲忍辱、讲般若波罗蜜多。早上诵的《金刚经》,常常看到的波罗蜜多,其实就只这三个,其它的为什么不讲?其它的在前面《大般若经》里已讲过,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里面最后倒数六卷就在讲般若波罗蜜、禅定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以及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再往前来是在讲第五百七十七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从第三品之中的调伏自心以后,把你看成已经是菩萨了,没有调伏自心,是没有资格来做度众生的工作,既然要度众生也是要保护自己,不要在度众生之间也沦坠下去,这里告诉你,云何应住?要当大菩萨的要这么来住。故世尊告诉须菩提尊者,问善信众等云何应住?当要把心安住在「无所住中」,做很多的布施工作,但没有一法是你所做的,是像船过水无痕、鸟过空中不留影,做一切善法,却能够不执取一切善法,这是修菩提道的根本法门。梁昭明太子在标题是安:「妙行无住」,也是这个意思。在前言告诉你是为什么?大略的内容已经告诉你,要怎么来做?
(二)、经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本品在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色布施你可以了解,是物质形相的布施、有形有相的布施,声布施是讲经说法的布施,四摄法、软语,这后面都有解释,不急着要先了解这六尘布施是什么。总之,做一切对众生的布施要离一切相。为什么要这么做,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是告诉你布施有福德,有福德是好、也是不好,不好是有福德就有福德性,福德性就有受报的机会。一方面世尊告诉我们,无住相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后面又告诉我们,不要去住在布施的法相上,这样的福德会更大。一切法,难免都先正面的诱发出动机,先告诉布施有无量福德。但若布施者一执着,其福德量就会受限制,若能不执着,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是告诉你,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是第一个要去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有无量的福德,这个福德是要无住的,才能修菩提道;有住的是会落到天道或者是人间道的这种福德,故不可思量的福德是要成佛的一种资粮。执着有相布施,那种是天道或人间道的福德,可以当国王、可以当大臣、可以很富有,这是受世间报,却没有办法成就菩萨道,不要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样福德才够大,大就有机会成菩萨道、成佛。
(三)、名词解释
1.法:
法者梵语 dharma,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第四品的名相,第一个讲到法,因为在本文里面:「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做法?这个法很复杂,天天在讲法,一般所有的世间相也是法,要求佛法解脱道也是法,去做一些不清净的、邪恶的也是法,世间的一切相、起心动念无非是法,这里来做分段的解释。
梵语 dharma这些是翻译者找到文字后,以相近的音来音译,而这些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你在看经典时,看到达磨、达摩、驮摩、昙摩这些字,就要想到dharma这个字就是法,还有很多我把它删掉,因为每一个人翻译经典时的音译不同,只要认识「达摩」就可以了,这应该是最通俗了。
法之义于佛典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各自自体的本性不改变,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轨生物解」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就「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法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
(1)任持自性:这个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什么是自性?眼睛可看的功能是见性,耳朵可以听的功能是闻性,鼻子可以闻香、臭的是嗅性,舌头可以接触到酸、甜、苦、辣种种味道的是味性,身体可以触觉冷、热、坚实的、软硬的东西是触觉性,你的心对外境会相应的、对内心会起妄想,这种都来自于心性的见、闻、嗅、味、触、心,这六种自性都是依空性而存在,一切法的存在都是离不开自性而现,是具有自性的一切存在。
我们是要了解佛性空的如来藏,是如如不动的,虽得以应缘产生一切法,但它自性是空无的,这是要了解的。凡夫应一切缘,可以加上自己的习气毛病,以及主观意念去思考判断,产生无量的烦脑;圣人对一切法只有鉴照、了知,而不去真实的起一切法相应,这层次是不同的。菩提自性是什么?你要去懂得它,保护任运能够保持自性清净,不受妄想、习气、心病所愚弄,这样才能保持各自自体的本性不改变,就「任持自性」之意义,简单讲是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佛性本来是清净、自在的,本来是空无一物的,凡夫也有、圣人也有,凡夫之所谓凡夫,是贪、瞋、痴、慢、疑种种的习气毛病,蒙盖了我们的自性不清净,圣人之所谓圣人,是没有这些枝枝节节的习气、毛病及种种的欲望。
(2)轨生物解:轨是规则、轨范,人与人之间的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这些也是法,你到底对那件事、那个物或者是佛法的道理、外道的道理、修行之间的禅定功夫等等所认知的,各有各的不同就产生一切的法。「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法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这些虽然是一个标准,但是依个人的层次不同,标准就有不同、就有变化,譬如规范你的自性,要让它清净是要守戒,有的人是心甘情愿,非常法喜充满的去受戒,有的人是因缘不具足,生不起要去受戒的心,有的人是被鬼神所控制,不让他去受戒,有的人是水准不够,不够资格去受戒。
懂得这些法的标准、规范等,每个人的理解又都是不一样,譬如不妄语戒一样,你认为说白色的谎言是无所谓,这是对戒律的标准、体认的不一样,你的内心有这种低标准的,是不会有大成就的,虽然同样是一个法、一句话、一个名词,这个法演变成世间千万亿的法,我们在修行里面讲的都是规范、轨则,其实每位法师对你说戒也不见得是一样的,每一个道场、丛林所教的,也不见得会是一样,你可以了解轨生物解,是不会有一致的标准,只要是世间相就没有一个标准,因为世间是有为就有差别相,只要回到第一个任持自性的空无,那才是不变,不变是能生万法,在生万法之间又能够不迷糊,不去改变你的自性,这样才是圣人的境界,也是佛法一直在强调的这个部份。轨生物解这些都是变化的,是产生世间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什么对错,只有你的这些因缘果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有时候勉强不来的,这是牵涉到真正佛法的部份来解释。
色法与心法:次于色法与心法等一切诸法言之,所谓法者系指所有有相之存在的现象。色法、心法等一切诸法言之,这色法、心法是不一定要修行,不一定要认识自性,不一定要有佛法规范,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应对、人与事之间的应对、人与种种万物之间的应对;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是概括世间一切相,色法是有形有相的,包括人、事、物;心法是我们内心与它相应的,色法有十一,包括五根、六尘的色法,《金刚经》里面讲的:「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些是色法,不应住的那个心是心法,一切法离不开色法与心法两个。在观四念处,用我们的觉知来观色身的变化,这是色法与心法最好的对照解释,在一般的世间相,法是泛指所有存在的一切,这是与佛法不一样的,上面讲的是佛法,下面讲的是一般所有都是法,那怕你举个手、蹬个脚都是法。
同时,诸法又分为有为与无为,这是以佛法而言,天道的善与不善法,刚刚讲的色法与心法、有漏与无漏法、染法与净法、世间与出世间法、可见与不可见法、心相应与心不相应法等二法。
同时,诸法又分为色与心、有为与无为、善与不善、有漏与无漏、染与净、世间与出世间、可见与不可见、心相应与心不相应等二种相对法。另就诸法之分类而言,最常用以概括诸法者有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唯识宗之五位百法等,即能代表一切法。
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一切不追求菩萨解脱道的法,都是有为法,或者是追求菩萨道,却不用空、无为的法,是谓有为法,念佛、经行、诵咒都是有为法,以一法来修你的心,以有漏智慧来修无漏智慧是有为法,刚开始要无为,无为不起来,要以有为来修无为,用有漏智来修无漏智,这个也是法,都是对立的。在《大般若经》里面所有的对待法,有无量无边,在般若波罗蜜的行相之中,己经介绍过了。
善法与不善法:举比较通俗、概括的善法、不善法,善是利己利人、不善是利己不利人的。
有漏法育无漏法:有漏是所做、所为能够感召轮回果报的是有漏法,所做的功德不能成就佛道,反而感召人道、天道,还是有生死轮回,有生死轮回就是烦恼;无漏法是清净无为法,对世间一切相都黏不上他,这是谓无漏法,是能超越世间生死,成为阿罗汉、菩萨,甚至成佛于未来。
染法、净法:净法是清净自在所做的善行都是净法,心不清净、烦恼法就是染法,在第七意识是染、净具足,第六意识更糟糕,只有染法,净法看不到,因为贪、瞋、痴、慢、疑种种毛病都没有灭,看不到净法,你会做善事,但没有清净的心,看不到净法;要到第七意识断了,第六意识对外界不执着,外界的执着就是色法,人、事、物、人相、众生相这些都没有了,你才能够修到内心,内心还要摆脱内心业力的牵扯,才有净法、染法的出现,也才知道内心还有什么汚染法?有什么清净法?
世间与出世间:世间法是六界众生就是世间,从地狱、饿鬼、畜牲、人、阿修罗、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是世间法,修打坐就有世间四禅定的感召,会出生到天界,寿命尽了照样去轮回,你突破色身没有身体了,但是不修佛法,修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寿命都是八万大劫、六万大劫、四万大劫、二万大劫,四空处定的寿命都是这么长,但寿命尽了照样轮回,这些所修的法都是世间法。
出世间法是我们修菩提,能够得到解脱道的,离开世间的生死轮回的,就是出世间法,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已经证到空了;还有一个出出世间法,那是圆融你的空性,是菩萨、佛的境界。严格讲,出世间法是只有阿罗汉的自己解脱境界,出出世间法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及如来地才有这种功夫,这是圆融、空有不二,可以在世间与众生打混,但都没有罣碍;证到出世间的,是自己解脱但不能教化众生,因为没有智慧说动众生来学习佛法,菩萨、佛当然是有智能教化众生。
七地以前的小菩萨,有智慧但是没有定力,也不要小看阿罗汉,起码已经修到不再去轮回,菩萨是以修智能为主,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一直到七地,都是一直在修学智慧,到八地不动地才有定与慧,七地以前定力不够,永远是会说不会做,或者是会讲做不到,菩萨就是这样,说得头头是道,才能说服别人,有时候往往自己也做不到;要修到八地菩萨才是真正的定、慧等持,这是出出世间的境界。
可见法或不可见法:可见的或不可见的心法或色法,你的心可相应或心不相应的法,这在修禅宗来讲,是还没有到出世间的境界,还没有脱黏以前,你对一切的感召都是心相应,要练到心对一切境的感召都不去相应,觉而不知或知而不觉,这是在修行之间有一个敏感的心,但这个敏感的心没有空掉对法的执着,心就常常会相应,会相应就是轮回的根本;要练到不相应,你就可以与他不扯来扯去,这是解脱了。
其次我们常说的法是佛法若就规范、教法等含意而言,佛典中常见之用语如:佛陀之教法,称为佛法、教法或正法,即泛指佛门中一切行为之规范、教说等。盖真理为普遍不变之真实道理,称之为法,阐说此真理者,即为佛之教说。又因听闻佛法而获得之喜悦,称为法喜、法悦,我们常说法喜充满。佛之教说以外的外道教法,称为邪法。
心可相应及不可相应法:还有一个相应知道或者相应不知道的法,为什么相应不知道?是还没有把想阴灭掉,心与众生的心相应、感召了,但是不知不觉是色、受、想的想阴还没有灭尽;若是想阴也不胡思乱想了,心能够与众生的心感应,但不受他的影响,是觉而不住,这是菩萨的境界。在《圆觉经》里面这一部份讲得很清楚,有照、有觉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轮回,能够照而不觉,照是能看清楚众生的因缘,但没有感知、不相应,等等的法是无量无边。
以下还举很多的例子,讲到这个法,经典都讲不完,经典讲的都是佛法、善法,何况是我们世间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法、不清净的法、邪法。
用在佛法的范围名称,若以总括聚集佛法者,称为法聚、法蕴、法藏、法集、法宝藏。佛法之义理,称为法义。透视佛法诸法性空缘起真理、观察诸法者,称为法眼。同一佛法法门系统者,犹如世俗之亲友眷属,称为法类、法眷;继承佛法者称为法子、法嗣、法弟、法孙;其佛法相承次第,称为法脉、法系、法流、法统。述说佛法之经论文句,称为法文。底下稍为做一说明。
佛法、正法:若就规范、教法等含意而言,这是在讲佛法,佛典中常见之用语如:佛陀之教法,称为佛法、教法或正法,即泛指佛门中一切行为之规范、教说。今天我们读诵到《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非佛法也都是佛法,正的也有佛法,邪的也是佛法,很多法的正邪都是自己在分别,证到五十一心所法中仅剩五遍行时,这些心就没有正邪、好坏、善恶之分别。
盖真理为普遍不变之真实道理,称之为法,是谓正法;阐说此真理者,即为佛所说之教说。佛教经典所教的这些法,以外的有没有法?有!这些是外道教法,外道教法是不是佛法?也是佛法,不要说外道教法就不是佛法,世间禅是外道禅,是不是佛法?要修佛法是要经过世间禅,当然世间禅也是佛法,一切宗教或种种的气功,这些是不是佛法?也能称这些是佛法,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的心要正,若是心不正,又没有智慧,刚刚所讲的外道法就是邪法,正法邪人来学也是邪。
佛法不是很好吗?佛法学了以后,去做坏事就变成邪法,邪法正人来学会变成正法的,因为他是用在正的。简单一句话,分辨善恶、正邪都是一个心,心正、法就无所谓的邪,心不正、法就有所谓的正法、邪法。什么是正?学了一些佛法、心力、心通力,去做的完全是一些偷鸡摸狗、骗财、骗色这些就是邪,佛法有没有这些?五位百法中五别境中有念力,有心的念力,善用可以帮众生解除苦难、烦恼,恶用可以帮你造业,侵害众生的身体、钱财或者其它种种恶行。
要承认世间的一切相,那你就自在了,不会自找烦恼,佛法是很深有三不等,从做人的道理也是佛法,从修善行、生欲天也是佛法,从修禅定入色界、无色界也是佛法,把所学的都空掉也是佛法,修空、修无相、修无愿三三昧,得到解脱也是佛法,修陀罗尼门用咒语来产生与佛的心相应,成就一切佛法,救度一切众生,这是更高级的佛法,然后产生无量的智慧,这种智慧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佛法,一谈到佛法是没完没了的,世间的一切都包括在佛法里面,刚才已经讲了,正、邪都包括在内。
法喜、法悦:因听闻佛法而获得之喜悦,这种也是法,称为法喜、法悦,法喜充满,这在修佛法也不能够有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是给初学的,给他一点感应,让他产生信心,要修出世间法不能有喜,要保持一个平常心。总括聚集佛法者,称为法聚、法蕴、法藏、法集、法宝藏,这是正面的佛法。
法义:佛法之义理,称为法义,法义是无量无边的,有讲初级的《阿含经》、初级跨到中级的《方等经》、讲如何超越一切法的,在般若期的《般若经》、讲空性证得解脱的、讲心自在无碍、神通变化的大菩萨、佛的境界,故法是根据哪一 部经典所阐述的,都有不同的法意,所要讲的是给那些适当的对象来听的,譬如我们在讲《金刚经》,还没到那个程度,听起来就想睡觉,是时机还不对,或者有听没有懂,喜欢听但是不懂,是境界还没有。
有的人很喜欢诵《金刚经》,诵了一年、十年,还是不大懂,但起码里面有几个句子可以用上,烦恼来了的时候会现起来,你就可以用的上,这就是法义、法理、义理。心在烦恼的时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忍耐一下就没有了,很快的过去了。很执着哪一件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幻的。」看每一件事物的存在价值,原来:「如来者诸法如义」是要承认他的存在,这个坏蛋应该这样,这个人应该那样,这个人的业报要这样、要那样,你不能转他、不能度他,也不能让他这样,这就是诸法如义地。
法性、法体:若说到诸法之自性,称为法性、法体;因自性而缘起的法,其自相则称为法相。佛法之威力、正法之力量,称为法力。佛之自体,称为法身,法身者无相之法相。若用真正无上佛法进入涅盘之门户者,称为法门;佛法其中之教理旨趣,称为法味;受用此等法味,则称为法乐;爱乐于其中,不能释怀称为法爱。
法相:透视诸法是要看诸法的法相,是要从「性空缘起」去看,我们自性本空,不起心动念的那种空性,譬如有一个人想你了,你心起了念头也想他,这是你最真实的体验「性空缘起」的道理,不要去讲那些什么无量无边沾不到边、摸不着相的解释。性本空是没有因缘而自性本空,有因缘来自性就会现缘与它相应,这是「性空缘起」最简单的道理;当你专心在做一件事情,其它的心念来,从空性里面又缘起一个法,而会让你的心这样牵扯,这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与外界的因缘相关,你不听唯识就懂不了这些,要听唯识就懂得如何控制这些?「性空缘起」是要真的去体会,没有到一个境界又体会不了,到一个境界时,讲了你就懂。
法施、法益、法利:为人宣说此等佛法正法,称为法施。以正法教化世人,使世人能离苦得乐称为法化;若众生能蒙受教化而得之利益,称为法益、法利。又以佛法正法降伏烦恼之魔军,故称是法剑。
法轮、法印:佛之说法,称为转法轮;佛法正法之规准、象征,称为法印;佛陀之遗教,称为遗法。以佛法比喻闇夜灯火,能得光明照耀,称为法灯、法光、法炬。以佛法能滋润一切生物心地,故以雨水为譬喻,称为法雨、法水、法润。又当佛教正法蒙受迫害,称为法难;佛法圣教之灭尽,称为法灭。
此外,尚有法海、法山、法声、法音、法鼓、法幢、法螺、法道、法雷、法镜、法筵、法苑、法桥、法衣、法师、法会、法具、法名、法号、法主等名称,依文句义都有其内涵。
又就诸法之分类而言,最常用以概括诸法者有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唯识宗之五位百法。我们讲唯识学,都是以五位百法来说明,我看了很多大德所写的五位百法,都注重在名相的解释。很多人不上唯识,对五位百法都搞不清楚;把五位百法衍生为八万四千法门,把八万四千法门、宇宙的一切法,浓缩成这五位百法,你懂了、佛法大概也就懂了,要怎么修?也知道要怎么修了。很多大德讲唯识学都在讲名相,怎么解释名辞,但很多人听了、看了还是搞不清楚。若要再讲这个唯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参考基础篇310页的那张图表。
法眼:观察诸法者,称法眼,为什么我内心清净,突然间会起这个念?或者一个心念会映现在心中?你可以去观察,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这个人现在起了忏悔心、烦恼心、起了什么心,世界的心都是相通的,《金刚经》云:「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一切众生的心如来皆知,为什么?因为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心眼开了,会知道大家是什么心态?十方虚空心都是相通的,自己干了什么好事、坏事,不是只有你知道,别人都知道,只是菩萨知道太多,不想讲,讲了就犯了法执,永远是坐在上面如如不动,我们不清净的人,知道了就要生气,对这个人有成见,见到这个人巴不得揍他一拳,很多人见到这个人就想打他,他也没有对你怎样了,只是在外面乱搞,这是我们的心,观察一切心所现的法,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知道装聋做哑就是自在,你也度不了他,要死就去死、要成魔就成魔,他有机会成就拉他一把,就是这个样子。
佛法不是在字义上的解释,要用你的心去与它体会一下,法眼是要证到空才有慧眼,哪一个对,哪一个错?然后可以追根到底,心清净的时候,可以观一切众生心,不要看你到底干了什么好事、坏事?虚空之间就可以感觉,是好人?坏人?
法类、法眷:同一法门系统者,犹如世俗之亲友眷属,我们大家一起在学习,像亲戚朋友、眷属一样的,称为法类、法眷。舍利弗带了二百五十人来皈依佛陀,舍利弗本来也是外道,后来皈依释迦牟尼佛,学正法解脱道了。目犍连尊者也有大神通力,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起先也是外道也带了二百五十人,皈依释迦牟尼佛学正法,还有很多《金刚经》中提起的,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共有六、七位尊者带着他的眷属,来投靠皈依释迦牟尼佛学习正法,这些外道都是追逐一些神通变化,但是,搞了半天都没有解脱,一听到正法,原来一切要放下、该舍的要舍、该放的要放,到最后始能得自在、解脱,这些在一起修行者都是法眷。感觉与很多的亲戚朋友,以前也都是因缘很深,今生学佛了不要再迷糊下去,不要一看到前世的先生就马上再嫁过去了;要把他转成法眷,一起来学佛、学解脱道,不要在六道中再轮回,不要生生死死在这里面一直在轮回,这就是法类、法眷。
法嗣:继承某个佛法系统的承传就称为法嗣、法子、法弟、法孙;像心中心法,没有人知道断了法脉,现在有人 mail 过来说,大陆还有十几个人在帮人在灌顶、修法,这是非法嗣,心中心法到元音老上师时就没正式传法嗣了,就像六祖一样,反正不传了,大家都可以学了,即使经过三代,禅宗是经过六代,愿意的人都可以修,每个有基础的都可以修,修的成、修不成,看你的福报够不够?但修密法较麻烦的是没经上师灌顶者,较易着魔魅,所以要注意一下。
法是要有传承,我要帮你们灌顶也是可以,起码我已经代老上师灌顶两次了,而我为什么不干?因为没有传承,我们道场的这位如来语印菩萨,去找上悟下本法师来帮你们灌顶,我是可以教你们修习,但不可以去帮你们灌顶,一个人有没有贪?有没有智慧?一句话、一个行动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未来能不能成为龙象?从他的行为就可以知道。有的人有智慧但自己乱搞、自我主张、自己乱来,这种人危险的是大好、大坏,没有准则、轨则;有的人笨笨的,是没有智慧,要有大成就很难,但起码不会出差错,按照戒律、佛法,该这样修就这样修,此两者哪一个好?老实一点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都是离不开因缘果报关系,要他怎么样?除非他累劫修下来,有智慧、又有戒律、又有道德,又有修证、、,那是菩萨再来。
法统:其相承次第,称为法脉、法系、法流、法统,这边谈到法有很多的名相,了解一下就好了。述说佛法之经论文句,称为法文。诸法之自性,称为法性、法体,这解释起来是大乘佛法,刚才我们自性稍微讲了一下,法性是无性性的,虽然有因缘来,起了法性,法性起法相,好像有一种相,但是法性是空,空所以依在法体上,法体本空、性空缘起,法体就是性空,性空因缘来就会产生法性,什么性?是色相就产生见性,声音就产生闻性,产生声尘、产生色相,这些经典上,大乘佛法都在谈论这些,要把它搞懂,再以你的心空,不要再用习气毛病去印证这些,把那些习气丢弃,用你的心空,去观你内心清净的心,起了什么念?这是真正佛法的范畴,不然你学的都是三脚猫的功夫,谈到那么深的佛法,却是听不懂。
自相、法相:自相则称法相,这个桌子就是桌子,架子就是架子,这是它的法相,它怎么来的?因缘凑合的,因缘法凑合引发法性,造成这个东西,它的法体也是空,这里是桌子,怎么会是空的?里面就是空,从空性里面产生的幻象一样,你的肉体也是一样,里面是空,因为你的业力凑成这个个体,你的个体烟灰毁灭了,阿赖耶识它还在,这样去思考这些、把它搞懂,懂了很容易去看懂这些,不懂是常常会为这些名相头痛,很容易搞得头昏脑胀。
法力:佛法之威力、正法之力,称为法力,佛法有没有威力?你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这样一直念一直念,你那些冤亲债主、那些烦恼,会被你把它消灭掉了;在害怕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就清净了,很奇怪的!不要以为只有佛法,像基督教祷告一样也会产生法力,一切心与心之间的交通,会产生它的力量就是法力。你向观世音菩萨祈求、求衪,衪就给你无畏施,就产生法力,你的一切苦难就断绝了,除非你心不诚、是半调子或行为不正,所求都不应;有的同学别的不想,常常只要有问题就想到我,因为想到我就能得到一点安慰,有烦恼也会安定一点,有的人有事情打打电话,心就安了,这种佛法的威力很难去讲,但是怎么造成这样?是修行的人心空,影响一切的磁场或者是不好的境界,把它空无掉了,一切事情就没有了。
说是很奇怪,最近有个女孩子 mail来 ,说在修六字大明咒,身体会晃,还会三百六十度的晃,因为我忙还没有回她,她的mail是已经看了,前两天回了 mail,今天刚接到她 mail说,她把这情形 mail 出去以后,第二次再打坐就不晃了,这力量怎么来?搞不懂,反正她是有这些现象及结果。
这种佛的威德力、正法的力量,无中生有,看你心地清净、不清净,可以自己产生,可以自利、还可以利他,自利是可以断自己的烦恼,利他是别人有障碍,通个电话、想你或者见个面,他就可以得到好处,当然他们得到好处,我们功夫还不够的,就有一点坏处,当然也不是真的坏处,因可以学到很多的佛法。
身要产生佛法的威力,要打坐、修行,一个身体气要通、一个心要正,不要去想那些乱七八糟,人世间的贪爱、人世间的情、人世间的什么、、这些有的没的,自己不清净,还影响到别人,搞得大家都不清净,甚至搞得整个道场都不清净,这是最糟糕的。佛法是无所不在,心不净就影响虚空、影响大家,要特别注意,自己要想根源来自哪里?烦恼要断掉!
法身:佛之自体是称为法身,我们也有法身,刚刚所讲的空、无,能够打开色身来就有法身,法身本清净,为什么刚刚说有人打个电话、或意想着某个人,他自己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修到三地菩萨有一个化身,五地菩萨有三个化身,修到像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就有千万亿化身,修得好不好?你的心要打开,心打开了你的法身就清净,法身本来就是清净;我们不清净是有妄想、习气、毛病黏在它上面而现不起来,这些枝节、这些习气毛病,把它摆开以后,法身自然就现起来,你也有佛性,这时候也有佛的威力,虽然佛法的威力没有很多,但起码也有一点点,这些你要去体证,不要光在这里解释名词,既然修禅宗、心中心法、什么大乘佛法、、,自己要去了解这些。
法门:佛法为进入涅盘之门户,称为法门,不要把念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认为就是佛法,这只是佛法里面的一种小佛法,为什么?要求菩萨、佛来接引你去的,称为法门,不必修自心很清净,只要专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一心不乱就好了,要不要去断那个二十个随烦恼?不必了,带业往生!看你有没有诚心?有没有认真念佛?但是,反过来讲,那些廿随烦恼断不掉,你会很用心、专心的念佛吗?也不可能!这是为什么,念佛者很多,有成就往生的不多,重点就在这里。
《佛说阿弥陀经》大家都在念,但要注意念阿弥陀佛是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清净来念阿弥陀佛才有用,一心胡思乱想在念阿弥陀佛,这怎么会有用?这是没有断掉我们那些随烦恼,根本烦恼不断还无所谓,连随烦恼都断不掉,那怎么能与佛相应?就是阿弥陀佛来,你的那种习气现起来,譬如往生的时候,一只苍蝇或蚊子叮了你,又起了瞋心!你怎么去?还是要有一个基础修为,不是念佛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看您的用心度。
当然念佛的人,有人助念是最好,助念的人又有禅修底子的最好,一位物理博士写了一篇有关她父亲的「往生见闻录」,因为她有修打坐,光她在父亲身边开示、念佛,真的看到金光闪闪的佛来接引他去,这是靠他女儿的功德,她父亲大概不是很有修佛法的人,一个人有禅修底子的人,不用要很多人,只要一个人念、专心的念、观想的念,照样会有用。
在1978年,我的外婆要往生了,那时候我还在屏东工作,她老人家还没有断气前,我接到电话就开着车子回去。到乡下老家后我一个人倚着她,自己念佛,我外祖母虽然没有学佛,但念到她自在走了的时候,我知道走了,心平气和、没痛苦的走了,我跟我母亲说她走了。助念不是一定要有一大票的人去念,要有禅修底子的人,站在旁边专心意念的念,一定可以感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是确实的。而没有修佛法,一、二十个人都不修打坐,临时请他来助念,其心都乱七八糟,念什么佛?都感应不出,是佛法无效、念佛无效?不是这样的,心有没有清净?心清净,佛法的威力就出来了。
这里所讲的佛法是要进入涅盘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那其它的不是佛法吗?只是要生欲界天、生色界天,要生无色界天,也可以说是佛法,但这些是没有办法与机缘去学到涅盘的佛法;要真正修学习佛法,一定要证得涅盘的佛法,这是比较重要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法门。
(2003. 10.04.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