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 三品 大乘正宗
     2003.
8.9.   6(之7)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金刚经》开宗明义第一品是在讲世尊的生活概况,然后世尊安顿下来了,进入第二品须菩提尊者开始请法:「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在第二分讲的。

现在第三分开始点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大乘佛法就是要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实无众生可度的这种观念。这一部份首先就提出,不是要菩萨怎么去做,是首先说出如来是这么去做的,开头先把世尊的做法讲述以后,再讲你们要怎么做、怎么做。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前言

本品中世尊首先提出大菩萨的精神与能力,以及要如何做到此能力的方法,故本分称为大乘正宗分,以无着自他及寿命为离相之要法,这正是大乘佛法及大菩萨要去学习的地方。故世尊开宗明义,先提出自己怎么做,再提示要做大菩萨也当要这么做。

菩萨摩诃萨要如何降服自心?世尊先不说菩萨摩诃萨要如何做才能降服自心,而是先举世尊自己对于三界众生的度化无分别,十二类众生普皆能度他们,且非得令他们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不可。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后,心中无有众生想,也没有众生实际得灭度者。此种做一切善法却无有一法之执,正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也就因藉此般若波罗蜜多而心能无碍,不会去感召众生因缘,不然跟无量无数无边三界众生结无量缘,将何以超越诸缘牵扯。也因以般若波罗蜜多来行度化之实,就能自他无碍,因众生也依世尊的度化而得涅盘道,故能两相无挂碍。

菩萨摩诃萨如何做到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能觉得无众生可度?最主要的是能离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此就不会有「众生颠倒因」、「世界颠倒因」的妄立,这也就是大菩萨的能力与风范,要做大菩萨就要像世尊开示的要对一切众生都能度化他们,不要能力不足只能度某类众生,这就不是大菩萨。而菩萨度化他们后,又能自他无碍,这就要以离四相---我、人、众生、寿者来达到此功夫。

菩萨不爱涅盘,也不惧生死,生生死死都很自在,不去执着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都不要去执着这些。这里主要就是在阐述不要执着自、他、及寿命这些有相的法要,这正是大乘佛法及大菩萨要去学习的地方。世尊开宗明义在《金刚经》里面首先就提出,不宣述菩萨要怎么做?先讲述自己怎么做?再提示出要做大菩萨的,也当要这么做!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舍利佛问:「菩萨要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既然度尽了,还有什么众生可讲?」这是很深的一种哲理的思考,菩萨是很用心的在度众生,但度完众生却没有度众生想,因为可度的众生是无相,能度的我也是无相,以一切法都是空相,不要落于执着有相之间。像我们做善事,做完就完了,不要再去执着到底做了多少善事?做完以后会怎么样?这些相都要空掉,这就是三轮体空,没有一个能度的我,也没有一个可度的对象,更无有法度众生,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了。

「大乘正宗分」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法?度众生都要离四相,这四相就是人、我、众生、寿者相,能够做得到,就是做了无量无边的事情、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却没有一件事情你做了、也没有一个众生你度了,这更是我们所要的逍遥自在、心无罣碍;开头先告诉你们这一段经文的大意。

 

(二)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三)名词解释

1.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梵语 bodhi-sattva,意译作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菩提者是觉、智、道之意;萨埵者即众生、有情之意。菩萨与声闻、缘觉合称为三乘众或三圣众,后两者仅止于自利,而菩萨即指自利、利他,求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菩萨以般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心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多行,于未来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中国人喜欢简称,把他称做菩萨,因为还有佛道未成,所以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者是谓菩萨。虽然菩萨是觉悟一切法是无所有、不可得,但是对于有情众生,抱着一份情还没有断,一直有一悲心想度尽他们,菩萨就是还有这个执着;不像如来佛,佛是已经自性清净无碍了,只要你忆念衪、衪才会帮你;菩萨就不是这样,菩萨希望大家都能够跟祂一样没有烦恼,有缘、无缘都要去帮他、救他,还有一份情在;菩萨虽然是觉悟了,但还是离不开有情众生。

菩萨是具大心者,大家都有求道的心,但你的心到底有多大?外道也是在修行、也是在求道,世间襌、色界、无色界、无想天的天神、还有仙道,在人间修成仙的仙人也是在修行,但是他们修的都是小心,不是大心,所谓大心就是要求菩提道、觉悟、不再轮回的那个心才是大。菩萨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众、或三圣众,在《楞严经》里面有述及下劣位,就是指声闻、缘觉,为什么?。声闻、缘觉我们知道是学小乘的,是求自我解脱者,所说是小心的人,不是大心的人。释迦牟尼佛鼓励这些人要转修菩萨乘,这才叫做求道大心人,转求无上菩提位的人。

菩萨十地之名称如下:(1)欢喜地(梵 pramudia-bhumi),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2)离垢地(梵 vimala-bhumi),又作无垢地、净地。(3)发光地(梵 prabhakari-bhumi),又作明地、有光地、发光地。(4)焰慧地(梵 arcismati bhumi ),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五)难胜地(梵 Sudurjaya bhumi),又作极难胜地。(六)现前地(梵 Adhimukhi bhumi),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七)远行地(梵 Duramgama bhumi),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八)不动地(梵 Acala bhumi)。(九)善慧地(梵 Sadhumati bhumi),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云地(梵Dharmamegha bhumi),又作法雨地。

行菩萨道是帮助别人,我们有一些同学也想帮别人,帮别人不是只出劳力就可以了,帮别人就要分担别人的业障,或是别人的病痛,当怨亲债主不甘愿,被捉弄一下了就受不了,受不了你就没有办法处理,做菩萨那么难、算了、不要了!有时候只是帮人一下下而已,就出状况了?马上就会想:「我有能力做菩萨吗?」光一点小事情,马上被修理了一下,就会想要退转,因此求道大心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既然是大菩萨,就是悟到不退转,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就会勇往直前,永远不会退转。有的话也仅是停下来休息一下,然后事情过了,还是要再往前冲的。很多师父都在闭关,为什么要闭关?因为现在体力透支了、要休息一下,休息是要走更远的路,等他闭关出来了,还是继续以前的干劲又来了,这边跑、那边跑,这边与众生结缘度他们、那边度他们,是这样子的,永远不会累!有时候知道障碍来了,所以要闭关调养一下。

有些师父人会很累、很虚弱,但一上台讲,说法又不累了,很多行者都是这样子的。很多师父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可能世间法不用,没有好好的去调理。但不管怎样一站上讲法台,就蛮象样的,讲得头头是道。一下来后就瘫掉了,就赶快要打点滴、、。师父们虽常如此,却是一个心不会退转,心永远还是一样的要度众生,菩萨就是这个样子。

你们要当菩萨,最好世间法也要学,不要光学出世间法,讲怎么解脱?怎么用般若波罗蜜智慧看破一切?肉体生病了,说没关系,看破它、不要紧!当然这样也无所谓!但是老来不用坐轮椅,可以到处跑来跑去,两只脚可以走得很畅快,不要人家来扶你、不要人家用轮椅来推你,那不是很好吗?行菩萨道,世间法也要学,医药或方便法都要学。

菩萨以悲心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多,地前菩萨修六度,地上菩萨要修十度。地前菩萨就是因地菩萨,还没有开悟以前都是因地,即使你已经受菩萨戒了,还是在因地,因为你还没有开悟,还没有成为地上菩萨。地上菩萨要修十度波罗蜜多,除六度外,后面的第七波罗蜜多就是方便,然后能够发愿,用愿度到彼岸,再来就产生力量了,以力度到彼岸,最后成就无量无边的一切智慧,这智慧就是大般若智,梵语sarpoll是为萨婆罗智,就是佛具足的一切智,称为大般若智。

 

 2.菩萨分类:

菩萨有多种分类,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阶位外,可分成十种,一者未得净心,称为种性住,梵语 gotra-stha;二者发心修学,称为入,梵语 avatirna;三者已入而未达净心地,称为未净心,梵语 a-cuddhacaya;四者已达净心地,称为净心,梵语 cuddhacaya;五者虽净未入毕竟地,称为未熟,梵语 a-paripakva;六者入毕竟地,则称为已熟,梵语 paripakva;七者未定,已熟但未入定地,称为落未定,梵语 a-niyati-patita;八者已熟且入定地,则称为落定,梵语 niyati-patita;九者为一生或一生得,乃次第得无上菩提,则称一生得,梵语eka-jati-pratibaddha;十者最后身、最后有,乃此生得无上菩提,则称最后身,梵语carama-bhavika。

此处菩萨分十种类,不是我们常讲的十地菩萨那种分类。现在讲关于心性方面的问题,可区分为十种:

第一个:是未得净心者,菩萨有一种是清净的心还没有得到,称为未得净心,因为已受菩萨戒了具有菩萨种性,称为「种性住」,有了这个种性以后,就会发芽、就会成为真正的果,这是第一阶的称为未得净心,称为种性住。

第二个:是称为发心修学,你受了菩萨戒的,有的人不修学、光说不练的一大堆,第二个是已经发心在修学了,称为「入」,已经开始认真的在用功了,有的受了菩萨戒以后就去忙自己的工作,受了戒后修了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因缘让他无法去修行,就去忙赚钱、干什么的、、,这就是没有发心去修行。但是你已经发心在修学而且很用心,不是今天来、明天又不来,这种都不是真的在发心修行。

发心就是好像不来上课,就会死掉一样,你要有那种心态。我们看有同学天天都来上课,不管是先期或后期的同学,都是能够很专心的上课,好像没有参加这个课都不行似的,那种就是已经发心了,这个心要发起来真是不简单的。你看很多同学都零零落落的,这个星期来上个课,下个星期又看不到他了,四、五个星期后又冒出来了,然后又一下子不见了,过一阵子、几个月以后又出现了,这种都不能算是发心修学,这种是没有「入」,为什么没有「入」?因为道心不强!道心强的其它的事情都 可不管,即使天塌下来了,也影响不了我,我要来上课就是要来上课,我要来修学就是要来修学,这样子就有点上路了;就好像打坐一样,一天不打坐就觉得全身不舒服,那就有一点样子了。

第三个:是已入而未达净心地者,虽然已发心勤奋的在修学,但是心还是不清净,这是第三种菩萨,为已入而未达净心地者,称为「未净心」。我们大部份都是在这里,如果净了就不得了了。

第四个:是已达净心地者,称为「净心」,行者心清净、恶习没有了,但那个微习不可能没有。早上我们在诵《金刚经》的时候,有的同学在打拍子,诵经诵得很有韵律感了,跟着打起拍子来了,这就是习气,这个同 学大概以前很爱唱歌。阿罗汉也有这样的毛病,已经证到解脱了,听到音乐脚也会跟着打拍子,这不是业,却是属于习气,没有妨碍到别人,是自己养成的习惯,要是心清净了,连这些应该也都没有,这才是不受外境所影响。这个「净」还是习气没有净,是第四个层次的菩萨。

第五个:是虽净未入毕竟地者,虽然有一点净了,但是没有究竟、没有毕竟,称为「未熟」,还没有成熟。什么还没成熟,就是净后得空,执空而净,不能达空有不二之圆融境界。

第六个:是已经进入毕竟地,则称为「已熟」,心地已经成熟了,这心地成熟的菩萨,当然什么大、小事情,都能控制的很好,都不会受外境所左右,达空有不二,得毕竟解脱了。

第七个:是已熟但未定性者,称为「落未定」,尚有被摧毁的可能,虽已有解脱知见,但不是很坚强,故说未定。这与七地菩萨有点像,正学习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却还没有达到八地菩萨的不动地。

第八个:已熟且入定性者,已能不被摧毁,则称为「落定」,这里用内心的修行境界来讲,八地菩萨心清净,已熟毕竟成熟了,智慧与定都有了。慧与定有什么关系?智慧是懂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做不到定力。有声闻菩提、有独觉菩提、有如来菩提,就是没有菩萨菩提,菩提是觉悟了而没有烦恼。菩萨为什么没有菩提?菩萨是在学习要成为如来菩提,如来菩提是有智慧又有定,因为菩萨刚开始学习如来菩提,而智慧是慢慢的累积起来了,但就是没有定力。很多菩萨道理可以讲得很多、讲得冠冕堂皇,但是就是定不住,没有定力;不像声闻、缘觉 ,阿罗汉、辟支佛等的那种定力,真的业力来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能够不受它的影响?有障碍来了、或者要你的命、要让你的心烦,你都能够控制得很好,这个就是有定。但是一般的菩萨到七地以前,都还没有办法有定,到八地才有一点样子。

第九个:为一生得,乃次第得无上菩提,则称一生得,即菩萨于下一生当得无上菩提之意,也就是下一生当证得无上菩提之菩萨。

第十个:是最后身、最后有,乃菩萨于此生将得无上菩提,则称最后身,又称一生补处之意。

登地菩萨要一大阿僧祇劫中修持,从你开悟以后证到不动地,照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就是要花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是一个不可数量的寿命。现在开悟了以后能当生证得不动地,就是《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言,诵大悲咒行者,能从初地直超八地菩萨位,证得不动地。大悲咒是由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宣说,观世音菩萨在登地时,一闻此咒即从初地直超八地,后来此咒由观世音菩萨所流传。

所以现在一开悟行者,能够天天诵大悲咒,诵到因缘成熟时,就可以由初地直超八地,节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当生就成就、断烦恼障。不然,若没有这一部经典,你也碰不到大悲咒,要一直这么绕来绕去,一生又一生,要历经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证到八地的不动地菩萨位。

现在有佛法的好处,就是能缩短我们修行的时间,不用像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开始行善,一直修到成佛,要经历过三大阿僧祇劫。还有一个是从初发心一直修到开悟,也要花一大阿僧祇劫,现在又有一个好消息了,就是读《楞严经》、诵楞严咒,也许你就不必要花上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开悟,也许当生就可以成就,法身活起。阿难尊者听《楞严经》后赞曰:「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所以我们生在有佛法时期,应该好好把握,利用诸佛、菩萨的威德力,祂们所提供的心法来修行,可以当生成就,除非您心地不净,善根不具足,那又另当别论。

有障碍的同学,要诵大悲咒、楞严咒,要天天受持,目前的这些障碍问题,短时间都可以把它克服。以前我是每天受持《金刚经》,经后附有大悲咒、心经,每天都会诵持大悲咒,持诵了几年后,无形中心就会安定下来了。

至于你修证到菩萨不动地,再到真正要成佛时,又要花一大阿僧祇劫,这是省不了的,是要学习那种的神通,八地菩萨以上都是在讲神通变化。如何用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就是放开你的心,对正、反、逆、顺、罪恶、良善或者合理、不合理等概念都要打破,你的心才会非常的自在,自在才能去玩神通,不然法华境界玩不起来、华严境界你也玩不起来。

 

3.菩萨摩诃萨:

摩诃萨译为大,菩萨摩诃萨即是大菩萨、大士,梵语 mahasattva。菩萨摩诃萨,于大有情众中,定当为上首,故名摩诃萨,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以与声闻、独觉二乘来区别。maha,意译作大;sattva,乃有情、众生之义。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所谓大有情众者,是种性住,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地,及初发心,乃至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是名大有情众。

菩萨既然有三不等,将地前菩萨包括进来,则要修证到如来地,总共有六十四位阶,如来地不包括进来时,则还有五十四位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以上为地前菩萨。从入道位初地欢喜地开始,即是菩萨位阶。又有人说菩萨摩诃萨,应指八地以上之菩萨言,如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菩萨。

经典上讲的这些大菩萨,如声闻、缘觉或者已经证到境界的大比丘等,都可以归类为大菩萨之列,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若只要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或只求自我解脱者,这样就不能称为大菩萨;要求得无上菩提就是大菩萨,无上菩提是在未来的哪一世一定要成佛,这就称为大乘修行者。

这个娑婆世界剩下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要出世,那我是不是在这几十亿人口中,修证成为未来要出世的佛之一?若不是!那我是不是没希望了?不是的!因为你一直在修菩提道,修到大菩萨的时候,也许会到哪一个世界去,因为修到大菩萨时,不一定要在娑婆世界,你可以在十方世界中随便来来往往。

然后一直修,修到哪一天你要成佛的时候,也许有一个新的净土、未来的世界产生了,也许你就是那个世界的佛,要等待多久?不知道!这就要佛为你印证、授记,你未来要成佛、你成佛的世界称为什么、成佛当时你的名称是什么、、、。像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印证、 授记一样,祂称未来世您当成佛,于娑婆世界成佛,名为释迦牟尼佛,住世弘法多久,…。所以佛给菩萨授记,并非一定要在娑婆世界成佛,只是告诉你未来无量劫以后会成佛,那时候的佛将是什么称谓?会说明是在哪一个世界,但是那个世界不一定是现存的、或许是未来才会出现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总是生生灭灭的,有三千大千世界,即有3x109那么多的世界,时间到了总是有的世界会灭掉,这个娑婆世界以后也会灭掉;接着再由于大家的共业,随时会产生新的世界,这些生生灭灭的世界,随时都在发生。

经典中一直在强调,不管世界如何生生灭灭,宇宙之间的所有众生就是不增不减!如前所说【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是一样,就是你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入涅盘,所有的众生也是不增不减,众生的因缘果报、世界会变来变去,众生所住的世界会变,但是所有虚空、宇宙之间,所有众生都是一样的数量,都是不增不减的。只是个体会变、地点会变。个体怎么变?一下子变成人、或者一下子变成蚂蚁、或者一下子变成畜牲、或者一下子到地狱去,变成地狱的众生、或者一下子变成鬼神、或者一下子又升天去了、或者变成其它类众生、、,但所有的量都是一样的。这经典中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已经告诉我们了,文殊师利菩萨也有这种智慧,了解所有的众生不管怎么变,宇宙之间的众生都是不增不减的。

 

4.众生:

众生二字耳熟能详,度尽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这一句就在解释这个众生。众生梵语 bahu-jana之意译,bahu为多之意,jana者为群生,合译作有情、含识、含情、含灵、群类等。

譬如有我们的识神就是含识;含有一些感情作用、七情六欲、忧喜苦乐的觉受,都有这些毛病的,称为含情;或者是十二类众生又称群生、群类,这些都以一句「众生」概括之。众生无量无边有十二类的众生,又把它分为有情、无情二类。

一般法身无明,烦恼覆盖流转、往来生死,故称众生。「众生」一语,普通指迷界之有情,系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假合而成的,于色、受、想、行、识染着缠绵,不能够脱离,才称为众生。又经云无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于世,故称众生。

此等众生五趣者是,如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此等众生系受众多之生死,一般以法身为无明烦恼所覆。圣人也有法身,我们凡夫也有法身,其它的众生也有法身,为什么圣人的法身清净,可以千变万化?我们也有法身,为什么起不了神通变化?就是不清净,被烦恼、无明所覆盖,因此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就是在生活起居之间,不受人、事、物所影响,慢慢无明就会转心明。突破色身、心明、自然法身现,他是个空无的、没有行相的,又如何化?就依你的心而化,或者像诸佛、大菩萨一样,你忆念祂,祂就从法身化一个应化身来保护你,或者为你化解困扰。这就是法身要清净、要能发挥他的功用,要无明去尽才有办法达成的。

法身要有能力化身时,必需修到三地菩萨才有一个,五地菩萨才有两、三个,大菩萨要八地以上,这就比较多了,到底多了多少?这个起码有几千万个,观世音菩萨化身千万亿、阿弥陀佛也可以化身千万亿,也可以用光化、或用什么化、、,这都是要修到法身清净,就可以玩这些,因此八地以上的菩萨,要不要学?还是要学,是学怎么来玩这些神通变化,不是去学如何断烦恼那一部分。

广义言之,一切众生者除五趣外又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圣众,我们说十法界,是包括所有的众生;一般讲众生都讲比较不好的,要讲十法界里面所有的众生,四圣众也要包括在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众,再加上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这十法界,是所有的宇宙之间,都离不开这十个众生界,所有都含摄在这众生之中。

又如《摩诃止观》中云:「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

揽五阴通称众生:具有五阴身者,也就能成就为众生之一。

揽三途阴罪苦众生:众生不同有揽三途重罪的苦难众生,这是饿鬼道、畜牲道、地狱道的众生。

揽人天阴受乐众生:这是我们所造的喜乐业,有人、天的果报之众生。

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修到无漏法。

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是菩萨才有慈悲心,以众生为念、要度尽众生,这是菩萨的执着。或八地菩萨是为揽慈悲阴大士众生,大士就是菩萨摩诃萨。

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尊极这就是如来、佛,永远不变的是常住法身,众生里面最极尊贵的就是佛了。

所有众生都包括这些,以十法界来讲也可以,他们是属于什么种性?有染五阴身为众生的、有染善恶道的、有染人天道的、有声闻缘觉无漏道的、有慈悲菩萨的、也有佛的,这些都是属于众生。世尊所阐述要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当然是菩萨以下的有情、无情的众生,都包括在内。

 

5.四生:

四生梵语 catasro-yonayah,系指依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成就一聚类别。

(1)卵生,梵语Andajah-yoni,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此类有情系想成类因,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如鸡、鸦、鹅、孔雀、蛇、鱼、蚁等。

(2)胎生,梵语Jarayujah-yoni,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此类有情系情成类因,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如人、象、马、驴、猪、牛、羊、鲸鱼等。

(3)湿生,梵语 Samsvedajah-yoni,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此类有情系合成类因,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由粪池、渠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蛆、蚊蚰、飞蛾、蠓蚋、湿虫等。

(4)化生,梵语Upapadukah-yoni,蜕化而忽有,称为化生。此类有情系离成类因,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四生---卵、胎、湿、化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可以演变作九种不同层次的众生界。卵是用蛋来出生做小鸡、小鸟、鳄鱼、、,这类都是卵生的;胎生的像人、马、鹿等这些;湿生就是在阴暗、潮湿、有热就孵生出来的;化生是蜕变生有、或者是人死了以后脱离化成,或者如蛾要蜕变出来,或者要堕落到地狱道,也是用化生的。化生而成的样子就像你闭着眼睛去想而有一个影像出来,你能看到的也是看到那种影像,就是化生的样子。或者打坐进入比较深的禅定,有一些人的影像会出来,你就可以看到,那种影像就是化生的,你要拿来称,又没有重量,但是到底他又会飞,移动得很快,因为没有质量。

这四生的卵、胎、湿、化,最重要的都是依四种情见而造成的,是情、想、合、离,这四个为一聚。《楞严经》讲到十二类众生的成因都离不开想、情,这两个---想、情到底你喜欢合?喜欢离?离中有合?合中有离?、、等等就变成十二类众生。含有有情、有想二大类,若情合就是有情;若是喜欢想就是想合;若不喜欢情就离情;若不喜欢想就离想;或者是情中带离、或者是想中带合,这样撮合来撮合去,就成十二类众生。根本的成因是由情、想、合、离等四而成,你喜欢打妄想吗?就是十二类众生里面标准的众生;你喜欢情,情很重吗?情很重就是一定在六道中一直在轮回;你讨厌情,就要脱离这个情,讨厌想,要脱离这个想,要脱离也好、要合也好,这些都要变为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八,加上四生共有十二类众生。

譬如你对这个肉体很讨厌,想办法要离开,想离开就会进入脱离色身,进入无色界,无色界的天神没有身,称为是情离色身,情离色身但是无色界的众生有想,所以是想合,还是有想;若你连这个想也离掉了,会变成什么?会变成石头、变成草木、变成这些无情类,不具有想的。

娑婆世界的无情众生是这么来的,离开情、离开想,才会变成石头。这是当初宇宙开始爆发的时候,它们的阿赖耶识也参与,地球由热的岩浆慢慢的冷却下来以后,无情类先形成矿石、泥土。后来慢慢的有情就出生为有情类---六道众生,无情的就出生为无情类,有花草、、、等等的,也都离不开情、想、合、离这些因缘,总共合成这么一个有情类及无情类的一个世界。懂得这些,你对于人类的来源,会比较有概念。我们修行就是要避免情、想、合、离,都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不要去执着它,就可以自在的,不落在这十二类众生里面。(待续)

(2003.08.09.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