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2)
    2003.
7.29.   6(之4)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三)名词解释(续)

上一次讲到讲义第四部份的第3页,是关于解释名词的最后一个:「13.降伏其心」;在第12个讲到:「云何住」,也就是襌修的人要把心安住在哪里?其实《金刚经》所阐释的「云何住」,并不是在讲这个,只是要让你了解「云何住」是一般初基或小乘行者,要把心安住在哪里?虽然,告诉你有九个安住心的地方,除非把你打妄想的心、会起心动念的心,随时把它摄受住、压住,对于一切境相产生厌烦时,也能随时警觉而摄受住,、、、等等的这些,都是小乘行者所修习的。在《金刚经》里面,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在后面讲的与上面的解释是不一样,只是让你们了解小乘修行过程之间,一个人的心要如何安住?当然,大乘菩萨有大乘菩萨不同的安住点,上一次没有提醒各位,这里再说明一下。

13.降伏其心:

意指发菩提心者如何降伏其心,发菩提心者对内在能控制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者,则能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尤其着重在性调伏(自性外习气的调伏)。何谓性调伏?善男女、菩萨等具有善根种性,故修善法以调伏身心诸烦恼障,至得无上菩提。

降伏其心: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要如何降伏其心?刚发菩提心而还没有修行者,就要按上面所讲的「云何住」这样去摄护其心。已经修到菩萨摩诃萨的大菩萨境界时,对于这种如何降伏其心,就有另一种方法,在下一分「大乘正宗分第三」就会讲到,也直接点出法要来。

「大乘正宗分第三」里面就有阐述,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既使度了无量众生,但无有众生可度想,这就是要离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你要安住、要调伏其心的修习所在;这与刚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所要安住的心是不一样的,既然已经发菩提心了,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从刚发菩提心起,你就有成佛的一天,很多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纵然有修行,却永远是落于欲界天、色界天、甚至于无色界天的天神果 报,没有办法进入菩萨或大菩萨之林。

发菩提心的人,要如何降伏其心?发菩提心者对内要能控制身、口、意三业、能调伏诸恶业,这就是上面所讲的:「云何应住」。安住心是能将心安住于某一个对象,譬如说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行者能把心安住在身,循身观而无身觉,就是整个身体观在内、观在外,怎么观就是没有一个身体的感觉。然后再观「受是苦」,虽然受是苦,但是跟真我好像没有关系,痛是你在痛、酸是你在酸,好像跟我又没有关系!

修行更进一步要观心:「观心是无常」,一下子烦恼这个、一下子罣碍那个、变来变去,这又跟我没有关系,可以用一个觉知来观照它,使你觉得它与我是没有关系的!最后一个是观法无我」,一切法、或观外境发生在你襌修中的外境,一切法中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感情领纳作用在里面,这样你自己就感觉,原来一切身不是我、受不是我、心不是我、一切法里面没有一个我,这样你就证得自我解脱了。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么重视「四念处」?「四念处」放在三十七道品的第一项,这是初基修行者的功夫,也就是要如何制伏身、口、意三业,如果连身体都制伏不了,那要制伏身、口、意三业,更是不可能了!释迦牟尼佛于二月廿五日要入灭的那一天,阿难非常伤心,因为天天与释迦牟尼佛相处数十年,他的修行境界层次较低,只修到须陀洹果的果位,难免会动情!当最亲爱的世尊要入灭了,在伤感之余,就在那里哭哭啼啼,这些长老就提醒阿难不要再哭哭啼啼了,因为阿难尊者如同是世尊的传令兵一样,什么事情都要他来做、来请示,因此诸阿罗汉就提醒他,赶快把握时间去请问世尊四件事情,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要光在这里哭,所以阿难尊者就去请示了以下四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世尊所讲的法,以后经典结集了以后,第一句要安什么?世尊回答要安:「如是我闻,一时」这六个字,就是说我在哪一个时间,哪一部经典是我听闻释迦牟尼佛怎么说、怎么说、、,不管在哪一部经典,都安上这一句话。因为现在的这一位佛是这么讲、未来的下一位佛也是这么讲、过去的佛也是这么讲,无须特定的一定要写上哪一位佛,在何时间讲什么经。因为世界的历史是一直在重演的,众生也是一直在历史里面扮演各种的角色,即使时空不一样,个体也许会有点不一样了,但是骨子里都一样的,所以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又问了释迦牟尼佛:「世尊!您入灭后,我们就没有导师了,未来我们要以什么为师?」释迦牟尼佛就说:「要“以戒为师”!」你们还没有受戒的,要赶快尽量去受戒,受过戒的要尽量去持戒,毁过戒的就要赶快再去复戒;点戒疤点的愈多,就代表你的位阶越高,譬如说军中有上将、中将或少将、、、,也是代表你修行的层次。戒律随时在你的心中,无所离开您的。有哪一位老师能随时待在你身边的?没有!只有戒律走到哪里、就跟您到哪里,戒律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你的心就会规范的很好,所以戒律一定要守,叫你不要吃肉,就不要吃众生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悪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起码这十善道要做得好,就有欲界天的果报。如果去受了菩萨戒时,就有廿八戒,也要守戒守得好。所以世尊告诉我们要以戒为师,这戒是随时随地在你身边的导师、是最好的师父。

第三个阿难尊者请示了释迦牟尼佛:「若是破戒了,在僧团里破戒的人,该怎么办呢?」在古印度的修行人,都是僧团制度,在诵《金刚经》时,里头的「阿兰那」指的就是在丛林、在郊外空旷的地方,就此种地方在修行的人,有的盖精舍、有的根本没盖精舍,在树底下就打坐修行,像我的归依师---觉禅师也不在树下、也不在草寮,他在树上盖一个空中小楼房,就在里面生活打坐了三年。

一般的僧团里面,难免都有很多杂乱的、不知道如何修心的人,虽然以戒为师,但是还是有很多破戒的,我们对这些人要怎么办?世尊回答说:「默摈,不理他!」默摈是默默的鞭策他、不理他。一个人若是大家都不理他、或是跟他瞪白眼、或者是万箭所指都射向他,这个人会是很不好受的,这样会逼着他去好好的反省;很多人到外面去乱讲话,其实我们道场本来就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是鸡毛蒜皮的这些小事,多话的人就会乱说,破坏道场的名声、、、等等的。虽然别人不知道他在外说了些什么事,但有些人的心就 能知道他在外乱说话,有些人是不要听也是知道的,大家心里自然就对他不理不睬,他就是再来道场,也不跟他讲话,他讲话时也是对他爱理不理的样子。像他这样受人的特殊对待,他会很不自在的,显得跟大家都格格不入,有忏悔心的人就会想:「我犯了什么错?怎么大家都这样对我?」所以要去忏悔、要去反省!这样他才能再为僧团所接纳的,这就是默摈不理他的方法,使他人能反省改进。

第四个阿难尊者又问:「对于初学者、没有成就的人,要修什么法较好?」释迦牟尼佛就开示说:「要修“四念处”!」由此可知四念处有多重要!

在世尊要入灭涅盘之前,也提出了这四个方法:1.是对法的传承。2.是对僧团的各个修行的方向以及依止的导师。3.是破坏僧团的、造业的,如何处置之。4.是以后初基修行的人,要教他用什么法门?

为什么世尊不讲安那般那沙第法门,也不讲其它的什么法门,而只提出「四念处」?因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念处你能念念住在这四个法门上,用觉知的心去观身,去循身观身觉、观受是苦,那是刚开始的;如果你的心慢慢能够跟你身体的觉受划分界线了,它是它、你是你,发觉两者根本是不相干的!现在同学在修习四念处,你可以这样去观它,观得好像跟真我没有关系了!因而痛!痛!痛到最后觉得满有意思的!到最后它不痛了,酸!酸!一直观它酸,观到最后不酸了,不痛、不酸代表气通了,气通了你的修行境界又突破了一大关。

先修班同学们在上周时,第一次开始教他们四念处法门,讲了一半,南传的坐法很多人觉得这跟双盘不一样,似乎感觉有点憋忸,双盘盘惯了好像可以盘一小时、二小时。南传的坐法刚开始坐好像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压力,但是你认真的呼吸看看,因为要你观觉知,随时要有一个对象用来抓住它,就像你第一要如何住?如何安心住?安心在哪里?要安心在某一个对象,那我是安心在我的呼吸、小腹起伏、起伏之间的觉知,认真坐久了,身体灌气灌满了,也不输给一般的打坐法门。

你们这些老同学、要去印度禅修的,要认真学、认真体会,不要先入为主,说是打坐比较好,虽然这种坐法你不会坐,骨盘腔有点摆不正,这是你左右脚的摆放技巧问题,要把它摆正,就是把它摆正了,你的关节、身体的结构,因为有不正常的角度,当然会产生酸、痛、麻、胀这些现象,所以你要去观,不要一直想痛!痛!痛!痛,要去观它怎么痛?观它怎么胀?观它怎么麻?观它怎么酸?观得很有意思!在观之间就是在学习定力,学习这个肉身根本就不是我,为什么要跟它起哄?痛!痛!痛!痛,痛死算了!

再来若定力不够,初学的人就会常打妄想,你的觉知心就可以观照到妄想,起心动念时你都可以觉知,它在想什么?它在罣碍什么?或你的气真的进到脑筋里面去了,开发出潜意识、第七意识的执着,也可以看到你心里面的毛病,到底是病在哪里?心都是因为你的执着而有所反应的。

若是能开发出第八意识的本心法尘现出来时,那很有意思了!就可以看到你还有什么微细的习气?你起心动念还在干什么?心是无常、是变幻来、变幻去的,觉得这妄心跟我又没有关系,想的是你的事情、结果跟我又没有关系,你要这样去修证,才能够从身、受、心里面去解脱出来,到最后悟得诸法无我。前面的身、受、心与外境、或者与众生的人、事、物之间的一切法,都跟我没有关系,所以法中无我就做到了,这样就有初步的阿罗汉境界,没有阿罗汉境界,也一定有阿那含、斯陀含的境界,再不行的,须陀洹这种不入流的境界也有了,起码不受外境所影响的境界也有了。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入灭时特别交待初学者要学「四念处」,没有交待修习什么法、没有交待你学「心中心法」,你们不是最喜欢「心中心法」?好像「心中心法」是无往不利!是很好,但是没法自我解脱时,虽说度众生是很好,但度自己都度不了,如何去度众生,所以「四念处」要多学。网络上这一、二期都是在讲「四念处」,这一期是在讲怎么去执行?要随时觉知以及你的身体变化,稍微要想动一下、腰这里有点酸、我要这样动一下、要起来时,您可以想念:「我要动、我要动!」它真的动了,真的要起来了!你随时要知道,然后要开始呼吸、观呼吸,呼吸长就观长、呼吸短就觉知短、看身体怎么变化?眼睛看到周围有人在动,那个人在举手,我看到了,但我不用去注意他:「是谁在举手?举手干什么?」、、、,我不要起心动念!只知道那边有人在动,却没有自己的意念去分别,也不要去知道是谁在动?那个人常常坐在那里都在乱动、心不定、、、,不必去体会这些妄想,觉知随时都有一个对象去观照它,这样你不会迷失!在觉知之间一小时、二小时,一天练了八小时、十小时,你的定力就有了,不会修了十几、二十年,还是跟以前的个性一样、习气都没有办法改变。「四念处」是世尊入灭的时候,阿难尊者在请问里面,世尊对于有关法的修行之指示,这「四念处」大家要知道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已经发菩萨心了,对内要怎么来控制身、口、意三业?一切业由意业而起,意业是心起动念,嘴巴要骂人、身体要去行动,嘴巴駡人只是嘴巴駡一駡,顶多你駡人以后被人駡,这种业力还小;你身体一动作的当下,这种杀、盗、淫的大业,就是性业。我们造的业有性业、身业,身业去动了就是性业,那不能不报的,不 但让你的自性迷失了,而且让你的业力都一定会受报的,杀人、放火、偷盗、邪淫这些都是性业。

发菩提心的人对内能够控制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者,则能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顺法不是很好吗?怎么要离?不只要离过去不好的过(不好的)法,顺、逆都要离,我们最讨厌的就是不好的、我不要逆法;顺法就觉得很好,有所求而得成就,让你觉得一切很顺,认为这样才是在学佛法?这样不是在学佛法的!这样跟拜鬼神教一样。以前也讲过,很多学佛法的,根本不是在学佛法。

在网络上「四念处」的前面第一篇讲义里面就有讲过,一般人号称在学佛,都要去拜拜、去祈求菩萨让我全家平安、祈求菩萨让我小孩考上好大学、祈求菩萨让我身体健康、让我先生事业如意、、、、,这样不是在学佛法,学佛法是要求如何让你从内心解脱出来!不是像去拜鬼神一样,我拜你、让我中乐透、、,这些都跟修佛法没有关系的!

修行尤其着重在自性的调伏,能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尤其着重在我们自性的调伏,我们性有善、恶、无记三性,善的也要调、恶的更要调,不要以为做善事就很好,做善事在大乘佛法是要无住相布施,是要做了以后就忘记,不要常常去想那些做了什么善事?否则你就永远没办法解脱!《金刚经》或《大般若经》就是在告诉你这些观念,善事可以做,但做了以后就要忘记,不要故意要留下一丝一毫的纪念,把你的名字刻在哪一个寺庙的大柱子上:「某某捐了一佰万!」这柱子是你占了一份。这种有行相的布施,以后你会得到有行相的果报,有褔报但是没有解脱,这是没有用的!在般若期的行者,修《大般若经》、修《金刚经》,世尊所开导的就是要观一切法,恶法当然是要断,顺法是要做了以后就要灭除、不要执着,这些都是着重在自性调伏上,无论是顺、逆、善、恶、、、,什么境界都要加以调伏。

何谓自性调伏?善男女、菩萨等具有善根种性,故修善法以调伏身心诸烦恼障,至得无上菩提。善法是初学的人应该要做的,初学的人做善法,会得到欲界天的果报,欲界天与修佛法差太远了!当然在刚开始有善法的根基,很容易起善心。在后面会讲到「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人,断善根的人有没有佛性?为什么有的人善根很容易发起?有的人发不起善根?都喜欢自己修行、都不想去做善事。

我们修佛法的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管是修色界天的禅定、或修无色界天的禅定,你不要离开六度波罗蜜修习,在因地的时候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般若波罗蜜多。把一个布施善法放在第一 项,因这是最容易做的,要能够让你舍弃身体所拥有的,让你很容易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了又要不能记忆住,那就要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就是告诉你,可以尽量去做善事,但做完了就不要住在那个上面,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要不即不离,做了无量善事,却无一善事可得,这样才能自在解脱。

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六度波罗蜜来修菩提道,若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做眼目,都会有果报的。修禅定有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到最后都出生到天道去。搞得不好有的人恶心都没有断除,杀、盗、淫、妄都没有灭掉,到最后都跟魔道结缘,去当魔眷属了,上乘者当魔王、中乘者当魔使、下乘者当魔女,这都是淫欲心不断的缘故。修行是有在修啊!气也是有啊!但就是心没有修得淸净,没有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观这些,所以你到最后成魔子魔孙,成魔有份,不是成佛、也不是成菩萨。

修一切法第一个是修善法,第一个修善法,起码是你做了很多的善事,你心安理得,要调伏身心诸烦恼,也就有了一个基楚。如果你连一个善事都不做,光在那里打坐、禅修,心一直还没有安定、烦恼都还没有灭。对于善法有的人都生不起来,有的人很容易生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能够接着来。当然善心不起,你要修其它的法就难了。为什么把布施波罗蜜摆在第一个?在《大乘理趣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就开示,因为布施是最容易去做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心出心、没有钱出嘴巴去赞叹人家做功德,这些是最容易去做的,你都舍不得去做,天天在那里双腿一盘,在那里练气功、在那里练什么,练来练去还是世间凡夫,有世间的果报,也许可以出生到色界天的哪一天,但是天寿尽了,死了也照样还是要再去接受轮回,故而这些都没有用的,因此善根发起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调伏其心的第一步。

很多初学者不知道这个道理,进步就很慢,有的人是前几世已经有修行,今生自然具足这个善心,到处结善缘、到处供养、到处布施,不管钱财、不管劳力、不管怎么样,就是你做了很多各方面的善事,但还是要再学到般若波罗蜜多,不管做了那么多善事情,就要把它忘掉、空掉,不要再去想那些,这样你才能够自在,才不会被那些业来牵扯。善业也有因缘、也会抓住你、也会受其果报,你才要用般若波罗蜜观破它、不要执着它,这样就不会有所谓的烦恼,这样一路上去,就能证得无上菩提。

调伏其心的重重关卡太多,要一关一关讲,从发善心的人开始讲,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的初襌、二禅、三禅、四禅境界(各三天)、无想天、五净居天,或者破色身的无色界的四空处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或者是已经在修菩萨法的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等等的,要一直讲上来,那可不得了了!每一个境界都要有一个调伏它的心,不然就会卡死在那个地方。

我们讲“卡死”就是讲不会成就佛道,就会落在世间的哪一天道当中,这样不是修佛法的本意。修佛法就是自无始劫以来,一直往成佛的路上走,也不要停留在天上,如果停留在天上,一停就是几千万亿年,过了几千万亿劫,才又回到人间修行,那实在是浪费很多的时间。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后面讲的是释迦牟尼佛针对大菩萨、或者善男子、善女人,这两者是有点区别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有点善心、只要开始发菩提心的,要怎么做?这大概都注重在内心的转烦恼上。

而大菩萨要怎么做?如何降伏其?下一分「大乘正宗分第三」就是在讲大菩萨第一个要像世尊一样:「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有多潇洒!度了无数无量无边的人,却没有一个可灭度者想。这个是说对“有相”而说的,我对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可是做完了就没有他们的存在,然后我就自在了。

这三段法以后要花时间把它建立,这三段法就是般若波罗蜜的精神,你不管是对谁做什么事情,我做完了就没有他,也没有所做的事情,更没有所做的人想。譬如经云:「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密。」我认识忍辱波罗蜜这个方法,对某件事情用忍辱波罗蜜这个方法来度到彼岸,但是做完了的时候,就没有我要忍辱的对象、没有我可忍辱的心,然后就什么都忘记了,这就是所谓的忍辱波罗蜜。《金刚经》里面就是一直在强调这个观念,就是在《大般若经》里面也是一直在强调这些观念,这是大菩萨摩诃萨要这么去学习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慢慢的已经开始提出问题出来了。

 

四、经文解释

1.经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经典的大意很快就可以了解,但是对于里面的名词,有时候你要学佛法,又没有从正规的佛学院中去学,所以经典上面的名词,你要花一点时间去背一背、记一记,以后你就可以多懂一些,谈到什么名相你也就可以知道,有的人光学佛学名词,但不去实际修行。或你有修行,但对这些名相不懂总是有遗憾,有时候还是要多花点心去看一看、背一背!

 

2.经文大意

当佛陀饭食讫,把尼师坛座垫敷放在座位上,佛陀自己就往座上坐定。这时法长老、德腊俱尊、果德彰显的善现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他的座位中站起,走到世尊面前。此时须菩提衣覆左肩而偏袒右肩,并且将五脚趾着地,脚跟离地,以其右膝着地,以此姿势合掌,谨示恭敬地向佛陀说:「世间今时此地所没有可比拟的希有世尊,福德具足、佛力无可比拟的世尊!如来常以身、语、意化导、护念诸菩萨,也善能付嘱诸菩萨一切该做、应做的修行事宜。世尊!若有已受戒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发起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想要得解脱证得无上菩提心者,应该将此心安住于何处?又要如何来降伏已发菩提心的善男女们的妄想心?」

佛陀听须菩提请问后,即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就像您所说的,如来我善以心法摄受、护念诸菩萨等,也能善巧方便地付嘱诸菩萨该如何修行。汝今好好谛听,我当为您等述说。已受戒、学善行的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是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了上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有下化众生的愿力,就应该这样来将心安住,也应该如是来降伏他们自己的妄想心。」须菩提听世尊说后,即恭敬地答称:「是的,世尊!我等非常愿意、乐意地来听闻您所要开示的法要。」

经文大意这一段在讲什么?当佛陀吃完饭食,尼师坛座垫敷放在座位上,佛陀自己就往座上坐定。这时法德腊俱尊的善现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他的座位中站起,走到世尊面前。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就是善现,因为善现是意译的意思,须菩提是不翻的 梵语,用语音写出来的。玄奘大师都翻译为俱受善现,鸠摩罗什法师不翻,就把须菩提直接用梵音翻译成。

长老在上面的名词解释已经说明过了,法长老是对法修行很有成就的、道德行为、出家年代久,都很尊贵而果德彰显,因为须菩提已经证到空,空已经是地上菩萨快八地了,证到空、无相、无愿三三昧,是菩萨八地的境界,因为他是等向于小乘的大阿罗汉,是「悟空第一、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慧眼也得到了。果德彰显的善现须菩提,就在大众中,从他的座位上站起来了,走到世尊的面前要请法,礼节就要开始用了,此时须菩提衣覆左肩而偏袒右肩。上面的解释已经说明了,这是代表请法的一个贵重礼节。

我们讲《金刚经》现在已经是第二分,有时候这样重复一直在念、一直在念,你就已经背起来了,以前要你背可能很难去背,这样一边讲、一边背,一分一分进展下去,这部经讲完了,《金刚经》应该已经可以背了,大家要多用点心,《金刚经》应该可以一边学、一边背,因为我们一、两个星期讲一分,讲一分背一段,应该是很简单的,因为意思已经懂了,语句也念熟了,每个礼拜念一次,已经念得滚瓜烂熟,你就可以把它慢慢的全部背起来了。

须菩提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并将五脚趾着地;没有去印度,就不知道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的样子是怎样子?这里都把它写出来告诉你,先将五个脚趾头着地、脚跟离地了、以其右膝着地,左脚是平直的站起来,这是脚掌全部放在地上垂直这样立着,右膝就跪下去,以此姿态合掌,这样就开始请示佛法,请世尊慈悲向我们开示,开示什么?

谨示恭敬地向佛陀说:「世间今时此地所没有可比拟的希有世尊,世尊!若有已受戒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发起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想要得解脱证得无上菩提心者,应该将此心安住于何处?又要如何来降伏已发菩提心的善男女们的妄想心?」

在现在的娑婆世界之间,此时是释迦牟尼佛的弘化期,衪的弘化期有五亿六千七百多万年,虽然现是末法时,还迦牟尼佛在弘化,不像某道道亲所的,现在是弥勒菩萨在弘化,不是的!弥勒菩萨现在还是在兜率天讲经说法,衪要下来世间成佛,还要五亿七千六百多万年后,现在已经过了二千五百多年,扣掉这二千五百多年,还要五亿七千六百多万年,才会下生来这世间成佛。

此地无可比拟的希有世尊,过去佛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佛还没有来,现在世界上只有世尊最尊贵、最希有的世尊了,只有世尊福德俱足。褔是无量的福报,德是修行自己的心淸净无碍,「福德两足尊」是唯独只有佛才俱足,菩萨都还有一点微细习气、或是「德」还不是很完美、或是「福报」还不是那么完整,这与释迦牟尼佛都还有很大的距离。

当然,佛的力量更是不可相比,佛有三明六通、有五眼、十八种不共法、十八种菩萨、声闻、缘觉所没有的法,其它世间的天神更不用讲了,我们在《大般若经》的名相里面都已经解释过了。世尊是此地无可比拟、佛力不可思议的,把这些赞叹的名字全部都讲出来了,所以你要请法就要非常的诚恳,把嘴巴最甜的那个话语,全部都拿出来赞叹,世尊贵为世尊,心本自如如不动,讲得让衪听得很耳顺发慈悲心,衪不得不把全部所知道的,都详详细细的给你宣讲出来。

我在后面的修行大意也有所评论,陈大德是天天在接收网络上的来信,网络上经常有一些来请教的文章,是没头没尾的,就是说没有称呼、也没有说我是谁,你既然是来请法的、问法的,就是这么一行、两行,或是长篇大论一大篇,也没有说我是某某人,你称呼老师也好、居士也好、或者某某怎样的,总是要有一个称呼,但大多都没有!这就是不懂得佛法。你看世尊所教出来的,每个人都修得很不错,但是还是非常的虔诚,没有贡高我慢心。把稀有世尊解释的这么长,其它的都是我所了解的,把衪的意念表达出来。

须菩提说: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也善能付嘱诸菩萨,如来常以身、语、意化,来化导众生、来化导诸菩萨,也常常护念诸菩萨,怎么护念?用衪的语意来护念,也善能付嘱诸菩萨,哪一个该做?哪一个不该做的修行事宜。

大菩萨这不用讲,哪个小菩萨只要开悟了,都是直接由佛来教导的,佛是不现身,没有必要衪不现身,到这个境界了,大概都是以无相为相,因为心淸净了,就能与佛的法身相应,衪不会化一个相给你看。有些地前菩萨最喜欢看到佛相现了、发光了、或是那位菩萨现了,这些都是地前菩萨所喜欢的。对于地上菩萨衪不能现身,衪只能对你用心与心相通,你的心不起心动念就能跟衪相通、相应。

今天看佛像似乎都在对我笑,我们雕刻的这种佛像会笑,这是你心欢喜、衪看起来也欢喜、也在笑,其实衪也没有在笑;你感冒了,就觉得心烦,看到衪就不一样,今天的佛像好像都不一样了。这跟我们的佛像没有关系,其实是你的心反应出来的!你天天看我们道场的几尊佛像,也都一直很庄严的,心一直对你笑,那是你心清净了,才会有那种感觉的,其实衪不会笑、也不会动,衪是空无、没有念头的。

地上菩萨的心与心之间是相通的,因此诸佛可以用语意来教导,当你对一件事起了一个烦恼想、或者在那里打妄想、那个对、那个不对,衪会起个意念、飘了一个意念给你:「放下!」突然,你感觉在妄想之间就出现「放下!」两个字,当下你就能放下了!有时在虚空之间,发一个语意给你、或是用耳朵听到、或是用心感应、感受到了一样的。

我们都活在佛的心中,衪不必起心动念,哪一个在起心动念?在烦恼什么?在干什么好事?干什么坏事?衪都清清楚楚,因为衪都自在无碍地包容世间一切人。没有善根的人当你要走毁灭的路,要毁灭就自己去毁灭,要入地狱、造地狱因,都由你去。当你一边做善事、一边稍微出差错,你的善根大于你的恶心,衪就会来教导你;其实地上菩萨的心管得很紧,起心动念都像执杖牧牛一般的,都不能让你动一个邪念头是完整的,哪里会让你去造业?不可能去造业!哪会去坏事,也不可能去做什么事情、天天是这么想归想、天天这么打妄想还可以,真用身体去做一个事情是很难,总是想归想而已。

我们凡夫还没得到解脱之前,什么事情受感召了都会去想,我来做这个、我来做那个,很多人永远不甘寂寞,总要试一下才会知道;像我以前反正做一些事情总是为赚钱、或什么事情也好,都是同学来找我,找我我就随缘,也不是我自己要想做的,譬如说做什么健康推销(有点像老鼠会的)、买房子、、,随缘去附合他们去做,结果总是得到惨痛的教训,每一次花钱下去,都没有得到好处、都要亏钱。学了一次、两次以后,就学乖了,不会再去做了。有的同学再来讲,我要去推销健康食品、像老鼠会那种、、,我就建议他说不、不好,但是这样建议他听不进去,还去做了,等到磨了半天、亏了一大笔钱,才会觉悟了,知道不能搞这个,就跟我廿、卅年前一样!才会学乖了,什么事情都不能乱做,最好是天天这么让心死掉,你要这样才能解脱出来!要境界来磨就是这,要让你花点钱了才会死心,才不会常常要想这样、要想那样。

地上菩萨起心动念都有诸佛菩萨在謢念,才不会出差错,有的人自称成佛了、已经不得了、已经可以坐紫莲花台了,然而所作所为都是欺骗人家、要财、要色的,这些都不是真正在修佛道的。真正有正规开悟的修行者,都是有诸佛在善謢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此等人一定是在默默的将养,让自己的自性清净!像六袓开悟以后,隐遁到猎人队里面修了十五年,都是默默的在将养自己的心,是真正学正法所开悟的,这就是由佛在付嘱诸菩萨,因此不会出一点差错的,更不犯戒的。

菩萨摩诃萨有诸佛菩萨在用身、语、意化,行者都不会出差错的,没有诸佛菩萨在直接教导,才有那种怪力乱神、那种在毁谤出家众、居士大德,居然在家众来毁谤这些出家众或居士大德,已有这些偏差的毛病,这是不受佛陀的善护念。你读了这句话才知道这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是菩萨摩诃萨都是受了诸佛善謢念、受了诸佛善付嘱,所以行为都是中规中矩的,都是没有一种怪力乱神的行为,没有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是神通变化无量的,都没有怪异事情。

开悟行者这样熬了一、二十年或三十年的行为,身、心自然清净的时候,才会正式来度化众生,才会开始正式讲经说法。不然从来都不讲话,默默的在修自己心地。在修什么?因为心不清净,才会接受诸佛菩萨的身、语、意化导,也常常由诸佛菩萨来謢念他,他的念头只要有一些不是好的,念头也常常是好的,好的也是不行、也不能打妄想,哪一个该做?哪一个不该做?学佛法的人没有主观意念,认为我要做什么?我不该去做什么?一切都要随缘,不能想了就去做,这个都是不对的;修行的人要有一点因缘观,就是不要去观,也是随缘去做就是了。

想当年,大约有了二十年了,我们老同学们都一直在一起共修,在「大乘精舍」每月借「净缘讲堂」做禅一、借度法师那里做禅一道场。我从来就没有要去搞什么道场,但是,我们几位菩萨就很积极,建议要弄一个道场、好用来共修,也就这样搞了一个三重市的「法尔禅修中心」,那个道场是租的,租就租了,也过了七、八年。年前有位同学来找我:「我好久没看到老师,两、三年都没来,过年也没来,今天特别来!在这附近转了两、三圈都买不到东西要带给老师,在平时若这样就回家了;但今天有个念头,好像就是不来不行,最后还是随便到7-11(小超商)去买个东西带来(其实买不买都没关系,这是她的执着)!」

她来谈到她还在做房屋中介,那时候心血来潮就说起:「法尔那边已经租很久了,是不是可以帮我们找一个四楼,五楼有违建的,这样买一楼可以用二楼层的。」她说:「好!我帮你找!」她是星期天来拜访的,很快二天后就找到了三个地点,周三就约我,我请假去看,看了三个地方,这是第二个地方(现在道场),我看来看去这里地点最适中、房子虽然是老旧点,刚好很宽敞,一楼办公、一楼做佛堂,比其它两个地方好得多了,前后不到一个礼拜就这样决定了。是她先来找我,我才有那个念头。以前我们同学说有神通,在两、三年前就说:「老师,我们要搬家了!」我说:「要搬到哪里?我怎么都没有感觉要搬家?」她说:「我觉得我们要搬家了!」我说:「看你的神通准不准!」过了两、三年也没有消息、也没有搬成,这就是妄想!我们学一切法,要成就一件事,没有主观意念,要看众生大家业力的因缘怎么走、就怎么去做,这样慢慢就会随缘成就。

这一段是在讲善付嘱诸菩萨,哪一件该做?哪一个不该做?不是有心的跟你讲,那一件事你该去做,那一件事不该去做,不是这样!是无心的这样看你的感觉去做。那一天还有赖同学在问,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假心?会想、会打妄想,都是假的心,那个真心是不会想、也不会动的。会想、会动的都是习气的心、或是外来的心,那都不能当真的,你理它就会愈来愈乱,不理它就算了,这样心才能清净自在。

你理了一个非人、第二个非人不理不行,第二个、第三个永完没了的,大都在排排队等着找你麻烦,我们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子,那鬼神会来找他:「哪里有个法会,你帮我去写消灾!」这菩萨心很重的,觉得应该是要这样帮忙,下一次就要思考应该如何度他?而如何度他是应该用你的功夫,不是去写写超度,就好像在做善事了,这不一样的。从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若非非有想、若非非无想等等的十二类众生,你要有那个能力去度他,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让他们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现在不是,你帮它写个消灾、帮它做个法会,你不理它,它会让你生病、让你心慌意乱、捉弄你!这怎么办?你要有能力去接受这些,功夫也就是在这里练!你愈喜欢去接触这些非人众生,偏偏虚空之间太多了,那些冤魂鬼神的一大堆,没完没了的,只要开放一次门,以后就天天有非人来找你,那你要不要做?不要!好像没有菩萨心,要吗?自己又都没有解脱,还在搞这些怎能解脱!

自己本身先要修解脱道,练就了一身金刚身,人家打、打不死,人家要让你生病、你不会病死,不会病死就是要练气功、练练绑腿、结了什么手印,可以把身体的气脉打通,这样它就没有办法为难你,自觉没趣后就会走了。如果你没有办法,给它弄得生病了就生病,而你要病得自在。当然,没有修空观就没办法解脱,修什么法都没有用,修行第一个就是要断一切法不去执着,修我们内心自在清净,而身、心能自主最重要了,身、心这些都不能自主,连一点定力都没有,要怎么去行菩萨道?自己都没有解脱耶!

世尊都会告诉菩萨,哪个该做、哪个不该做,衪不是跟你讲话,而是用你的心去感觉。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你抱着说我什么都不做、我很被动,那这样最好了,若是护法神要你去做事:「既然叫我做这事,你为什么不能去做?你去做就好了,为什么要我来做?你说这个应该做,你就去做,不要在那里光出嘴巴,叫你做这个、叫你做那个!」那你功夫就要比它(护法神)好,你的功夫比他不好,叫你做、你不做,那它就要修理你,不听话时謢法神专门来修理你。但是,当你修得比他好时,他修理你、你都是不痛不痒的,到最后它也搞不过你,只好算了、算了!不是离开、就是乖乖的、它听你的:「认为该做的,你自己就去做,不来指使我、不来烦我!」要有这种魄力!不要鬼神也搞不清楚、謢法神也搞不清楚,都祇会听它们做事,那怎能修解脱道。

菩萨才不理会这些,菩萨是用心意来感应你,让十方因缘,衪会制造因缘让你因缘成熟,然后一件事情就成立了。有起心动念的,这都不是真的,你不要去搞那些鬼神通、搞那一套什么的?永远会搞得天翻地覆的!可惜外面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这一类型的,这不是在修正法,是在修什么外道法的,跟你讲这些你要了解,要有修、有证,才不会被这些鬼神搞得团团转的,真是认贼为父!

须菩提说:「世尊!若有已受戒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发起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想要得解脱,证得无上菩提心者,应该将此心安住于何处?又要如何来降伏已发菩提心的善男女们的妄想心?」这是须菩提代大家问的,因为须菩提已经安住心了,已经修证到空观了,还要问这些吗?不是的!他是为了初发心的人代问的,上面我们讲的代发言的是须菩提,在《大般若经》里面所有代发言的,除了其它经典的《放光经》、或者《文殊菩萨所说般若经》主角不同外,《大般若经》里面大概都是以须菩提尊者当主角,百分之九十几都是他当主角。

佛陀听须菩提请问后,即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就像您所说的,如来我善以心法摄受、护念诸菩萨等,也能善巧方便地付嘱诸菩萨该如何修行、修心。汝今好好谛听,我当为您等述说。已受戒、学善行的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是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了上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下化众生的愿,就应该这样来将心安住,也应该如是来降伏他们自己的妄想心。」

须菩提听世尊说后,即恭敬地答称:「是的,世尊!我等非常愿意、乐意地来听闻您所要开示的。」这一问、一答,都显现得非常客气,请法的人都要非常客气,说法的人也没有因为是世尊、或已经是成佛了,就有尊贵想。当然,成佛的讲话都有平等观、也更具有慈悲的心,在一问、一答之间,看起来就非常的温馨、舒服。(待续)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