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3.
4.26.   5(之12)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般若波罗蜜行相是什么?()

22.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自性?

为什么般若波罗蜜多能知一切境,又能离一切境,主要是般若波罗蜜多之自性亦是无性,故能破除一切修行中所用的方法,当修行中真如性所现的一切境亦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来去除后,即是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

故《大般若经》云:「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自性?何者是诸法自性?须菩提尊者答说:『无性是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无性是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自性,乃至无性是在内、在外、在两间法自性。』由此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离般若波罗蜜多自性,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离静虑乃至布施波罗蜜多自性,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离在内、在外、在两间法自性。」

这是登地菩萨修空观智后行者,在进一步修无相观三昧时,所必需认知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每个修到登地菩萨所要去除八大随烦恼及六大根本烦恼时,所必须要具有的般若波罗蜜多功用行。所以登地菩萨对于《大般若经》一定要去研究、学习,才能得到直登如来菩提之路。

 

23.如何做到离诸法自性

修行层次越高,越要进入经藏来体悟世尊的教法,才不会走偏差。但有时理论归理论,实修归实修,登地菩萨要修一阿僧祇劫之久,用在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若能入经藏即能当下悟知,世尊所教诸法本无自性,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自性,所以要学习离一切法的自性。能知及能行,因菩萨智慧眼已具,故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来离诸法自性,甚至离般若波罗蜜多自己的自性,因一切法自性都无故,以空无的法来离诸法自性。

经云:「舍利子!般若波罗蜜多离般若波罗蜜多相,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离静虑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相,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离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相。舍利子!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自性相亦离相自性,相自性亦离自性相。」

这些要能离一切法自性,都是以般若波罗蜜多做依归。菩萨要学般若波罗蜜多当能离自性,要能离诸法自性,当要先离诸法的法相;菩萨对诸法法相能离,才能离诸法的自性,也就是说才能做到离相、离自性。菩萨对相能离相,相能离自性,如此菩萨认知自性相亦能离相自性,能知相自性亦能离自性相。最后当然亦能离般若波罗蜜多之相与其自性,相、性能离,诸法皆已无碍矣!

 

24.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有何用?

若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则能成办一切相智。为什么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何者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是真正的佛智,又称中道观智。修行佛道要得三种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所证得之智。(2)道相智,又作道种慧。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所证得之智。(3)一切相智,又作一切种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这即佛所证得之智慧。

经云:须菩提尊者说:「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生无成办故!」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一切法无生、无成办?」须菩提言:「色空故,色生成办不可得。受、想、行、识,空故,受、想、行、识生成办不可得,…。…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生成办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便近一切相智,是菩萨摩诃萨如如近一切相智。如是如是,得身清净,得语清净,得意清净,得相清净。是菩萨摩诃萨,如如得身清净,得语清净,得意清净,得相清净。如是如是,不生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痴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谄诳俱行心,不生悭贪俱行心,不生一切见趣俱行心。是菩萨摩诃萨,由不生贪俱行心,乃至不生一切见趣俱行心故,毕竟不堕女人胎中,常受化生,亦永不生诸险恶趣,除为利乐有情因缘,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世尊,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不离佛。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如上功德胜利,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舍离。」

以上所说菩萨、佛的一切智、一切道智、一切相智自性真如,我们很难去理解,但要知道诸菩萨、佛拥有的自性产生的真如性,比我们要多得多,我们不知的真如性不要强说已证得,不然大妄语成,果报亦成。

 

25.行般若波罗蜜是以方便智去行六度

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去除恶习、学习心力、学习神变等陀罗尼等法门时,是不可能一蹴即成,所以世尊才告诫我们,要用方便智来修十度般若波罗蜜多,登地菩萨是要修十度般若波罗蜜多,其第七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方便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地前菩萨(未开悟者)是依六度而修,以禅定为主,以般若波罗蜜多为眼目。但登地菩萨是以一切心智的养成为主,所以才有十度般若波罗蜜多之别。世尊告诫我们,主要系以无住而为方便来行等觉一切相,这就是地上菩萨要去修学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多等,当要能以无住而为方便,如何行方便法,详见下列经文。

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如何学般若波罗蜜多?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由上经文得知,修六度中当有各个方便法门来度过去,一下子要做得到是不可能的,所以才要行方便法来达到六度波罗蜜多。

 

26.方便智是以无所得来行般若波罗蜜

如何以方便智来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解脱门,三解脱门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静虑、四无量心、四无色定,静虑无量及无色定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解脱胜处等至十遍处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经云:「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如是诸法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余无量无边佛法。如是诸法不可得故。」

由经文中,我们学习到能不能做到要学习到的境界、层次,都不要去在意,以方便般若波罗蜜多智能,知道目标而永远不迷失,在修行中观正负境界都无所有、不可得为方便,有一天修行者就会证得各个境界、层次的。

 

27.般若智系学习相应、不相应法

那方便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更具体的讲,就是要学习一切法先相应,然后再不相应,当然最后即能有相无住,而能住中道观。故说行者修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要能不与一切法相应时,始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此种不相应即是空一切相,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如来法等,均得将他所修证者,要以”空”观照它、空掉它,如此才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修行第一阶段在有所成道时,即是在修空观,对自己过程间所经历的现象都要空掉,如此才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修空观是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的最高指导原则,一些外道或世间禅行者,因不了解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故对所修证者不能化为空,执取一切有相及神异的能力,故小者会住在那种修行境界不能前进,大者会久劫不能悟道。如初禅境界以觉观照心,若不能舍觉观,即不能入二禅,舍弃觉观不会乱心,即能入二禅,也因为空、无执,而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而入二禅。

行者一入二禅得喜俱禅,并见种种光,若执光为究竟,当住二禅果报境界。若能舍弃喜心与见诸光执,以空观智破其对光的执着,当能入三禅,如是即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三禅行者是气旺布满全身,产生世间第一身乐,故谓乐俱禅。若行者不以空观智破其对身乐的执着,即会得三禅天的果报。若行者能以空观智破其对身乐的执着,当会入四禅境,如此即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者舍弃三禅境界即能入四禅,四禅即得一境性,在定中对一切法能不动,但一出定时并不能得如如不动,虽然住世久远,天寿尽还得轮回六道中。若四禅行者能以空破四禅境,加修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当得入菩萨位,如此即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以上从初禅到四禅境,若能以「空」来空一切的修证境界,这样当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当行者已空掉一切法时,不能再因要空一切法,而变为有空执,也就是说反过来执取空。故世尊又告诫我们,对一切法不要有相应、不相应的法执,能「若相应、若不相应」,如此才是真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什么叫「若相应、若不相应」?先说「相应、不相应」法,「相应」当是佛性、佛心的神通力,具灵知灵觉的本能,能瞭知一切世间事,是为有为相。「不相应」是佛性的本来,是空体的行相,因空故能自在、无碍,不执、不取,不即、不离,故说不相应,是为无为相。行者为要能入「空有不二」的修证,故要认真学习「相应、不相应」法,如此才能入中道观的修证中。

「若相应、若不相应」可说是中道观的行相,「相应、不相应」加上一个「若」字,有「好像」的意思,好像相应,又好像不相应。在因地菩萨位中,也可说若相应是佛心相应,若不相应是无余习去相应。佛心开发出来后,有灵知灵觉心,但当余习未尽时,当认真学习不相应法。在「觉」地位阶时,一切似有法又似无法,似有觉又似无觉,要知即能有觉,要不知即能无觉。故对一切事境不是不知,知而又能不执,即说若不相应。如此「若相应、若不相应」法即修成,当得真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譬如说,行者自性佛心对某位大德已失其心觉的联系,可知此大德已迷失于烦恼法中,或入魔扰中。行者觉知此境是佛心的相应,似有相应,但不去采取任何措施以疏解,是为不相应。行者觉与似不觉间都能自在无碍,才能真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28.般若波罗蜜多行法次第

修行佛法、佛禅中,一切方法、境界、层次、所证、所体验,都要以佛性空真如体去处理,处理的法则是观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能知一切境能离一切境,以佛性之空如来藏住第一义谛空中,这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空观智慧。如此即能度过欲界、色界、无色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而登到彼岸,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菩提。在欲界色身中观身是幻、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在色界中,观寻伺、觉观乱心,观喜俱禅无喜受,观乐俱禅无乐受,观一境性中舍念清净中无净秽;在无色界中,观空无有边处亦无所有、不可得,观识无边处无所有、不可得,观无所有处无所有、不可得,观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不可得。

如此菩萨知五蕴自性真如、六大自性真如、有寻有伺三摩地自性真如、无寻唯伺三摩地自性真如、无寻无伺三摩地自性真如、四圣谛自性真如、十二因缘法自性真如、十八空自性真如、四静虑自性真如、四无量心自性真如、四无色定自性真如、五眼自性真如、六神通自性真如、卅七道品自性真如、三解脱门自性真如、八解脱自性真如、八胜处自性真如、九次第定自性真如、十遍一切处自性真如、佛十力自性真如、四无所畏自性真如、四无碍解自性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性真如、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真如、一切智自性真如、道相智自性真如、一切相智自性真如;菩萨能如实知真如性,如法界自性真如、法性自性真如、法住自性真如、法定自性真如、实际平等性自性真如、离生性自性真如;菩萨能如实知预流法自性真如、一来自性真如、不还自性真如、阿罗汉自性真如、独觉法自性真如、菩萨法自性真如、如来法自性真如等。

如此菩萨能如实知诸法真如自性后,还要能以般波罗蜜多真如自性来远离上述一切法之真如自性,如是才真的在行般若波罗蜜多,因般若波罗蜜多亦是无自性故,也才能真正地度到彼岸,始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因是之故,菩萨于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若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等对待世间法中,要观诸法皆无所有、不可得,能知能离,即是在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29.结语

因位菩萨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当能以方便智来离一切境界,此种种境界都是自性真如所产生,若不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就要用十八空观去离一切境。若是地上菩萨能有缘修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也就是能行般若波罗蜜多,来做到远离一切境界,但是要以方便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证。总之,在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四圣境界等,甚于得一切的佛智慧、神通、智相等,要用般若波罗蜜多智去超越,来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也是先能不相应,再来才是能「相应」

故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目标、方法、使用、去执、解脱的过程,都在本节中已交代清楚,所以我们已了知《大般若经》的精神是在断除修行过程中一切境界的执着。以后开始讲《金刚经》时,大众能知道此经是阐述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断业障除魔障,度到彼岸的经典(般若波罗蜜多行相完结)(待续)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