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3.4.26. 第 5 讲(之11)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佛十力是只有佛才有的这种自性真如,我们一般人没有佛的这种力量,也不是声闻、缘觉、菩萨可以有的,只有佛才有的。佛十力即十种智力:(1)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2)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4)根上下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5)种种胜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6)种种界智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7)遍趣行智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8)宿住随念智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9)死生智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10)漏尽智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二、般若波罗蜜行相是什么?(续)
(5)佛道体证诸真如法(续)
佛十力自性真如:
四无所畏自性真如:这也是佛的境界,给你四种无所畏的心,包括语言、法、词、意都能够让你心安、自在、不害怕,这是佛菩萨才有的智慧,让众生有四无所畏的修证,也能够让四无所畏的自性真如能如实的现出来。
(1) 诸法现等觉无畏,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2) 一切漏尽智无畏,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3)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3) 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四无碍解自性真如:在语言、文字上面,意思、词句、道理、语音,都能够破解你的执着、辩才无碍,这四无碍解若是智慧开发出来,成就大菩萨道的时候,就有这种力量。即:
(1) 法无碍解,又作法无碍智、法无碍辩、法解、法无碍、法辩。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2)义无碍解,又作义无碍智、义无碍辩、义解、义无碍、义辩。谓精通于法所诠表之义理,并能决断无碍。(3)词无碍解,又作词无碍智、词无碍辩、辞无碍智、辞无碍辩、词解、词无碍、辞无碍、词辩、辞辩。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4)辩无碍解,又作辩无碍智、辩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乐说无碍辩、应辩。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性真如:菩萨是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这境界又有什么不同?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于佛之慈悲。「大慈」为「与一切众生乐」,以「大悲」为「拔一切众生苦」。
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真如:其它的声闻乘、缘觉乘,与佛所不一样的十八佛不共法。
(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 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 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 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另一说法是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合共十八种法,与声闻、缘觉等不共有。三念处又名三意止: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而无忧喜欢戚之情。即:(1)第一念住,谓众生信佛、受行,如来亦不生欢喜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2)第二念住,谓众生不信佛、不受行,如来亦不生忧恼,且常安住正念正智。(3)第三念住,谓众生中有信与不信者,佛知之亦不生欢戚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此三念住皆以念、慧为体,唯佛所具功德,乃二乘不能得。
一切智自性真如:一切智音译为萨婆若,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又指总相即空相。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言,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
道相智自性真如:即能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一切道法之差别相能了知。又指有相差别之观智。
一切相智自性真如: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是真正的佛智,又称中道观智。
以上所说菩萨、佛的自性真如,我们很难去理解,但要知道诸菩萨、佛拥有的自性产生的真如性,比我们要多得多,我们不知的真如性不要强说已证得,不然大妄语成,果报亦成。
这些真如自性都有它的特性,从最初开始修行,入四禅天、四空处定,佛道小乘菩提法,大乘菩提法,就是已得到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都是要以修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这样子一层一层的修上来,最后就可以得到一切相智,一切相智不是去修什么神通的,神通是次要的,佛的智慧是从心中流露出来的。能够流露出来一切智慧,就是真正的在行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就是碰到什么境界,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能知那个境、能离那个境,这样尽量的来做。
花了三个月,讲了那么多名相及般若波罗蜜多行相,这是讲《金刚经》的前提,算是一个结束了。希望从下一次开始讲《金刚经》,起码要听《金刚经》也已经会有一个概念了,为什么「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就知道是在讲什么?有般若波罗蜜的真如性,但是不要去执着般若波罗蜜的真如,这就是你要知道的客观的、中道的、无碍的般若波罗蜜。这也是《金刚经》常常在讲的三段式的法,你这样听起来就知道了,原来就是要我们不要去执着,是有那个境、用了这个法,但是不去执着它,这样才能度到彼岸。
21.般若波罗蜜多行法法要
修行佛法、佛禅中,一切方法、境界、层次、所证、所体验,都要以佛性空真如体去处理,处理的法则是观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能知一切境能离一切境,以佛性之空如来藏住第一义谛空中,这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空观智慧。如此即能度过欲界、色界、无色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而登到彼岸,得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在欲界色身中观身是幻、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在色界中,观寻伺、觉观乱心,观喜俱禅无喜受,观乐俱禅无乐受,观一境性中舍念清净中无净秽;在无色界中,观空无有边处亦无所有、不可得,观识无边处无所有、不可得,观无所有处无所有、不可得,观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不可得。
如此菩萨知五蕴自性真如、六大自性真如、有寻有伺三三摩地自性真如、无寻唯伺三摩地自性真如、无寻无伺三摩地自性真如、四圣谛自性真如、十二因缘法自性真如、十八空自性真如、四静虑自性真如、四无量心自性真如、四无色定自性真如、五眼自性真如、六神通自性真如、卅七道品自性真如、三解脱门自性真如、八解脱自性真如、八胜处自性真如、九次第定自性真如、十遍处自性真如、佛十力自性真如、四无所畏自性真如、四无碍解自性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性真如、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真如、一切智自性真如、道相智自性真如、一切相智自性真如;菩萨能如实知真如性,如法界自性真如、法性自性真如、法住自性真如、法定自性真如、实际平等性自性真如、离生性自性真如;菩萨能如实知预流法自性真如、一来自性真如、不还自性真如、阿罗汉自性真如、独觉法自性真如、菩萨法自性真如、如来法自性真如等。
如此菩萨能如实知诸法真如自性后,还要能以般波罗蜜多真如自性来远离上述一切法之真如自性,如是才真的在行般若波罗蜜多,也才能真正地度到彼岸,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因是菩萨于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要观诸法皆无所有不可得,能知能离,即是在行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菩萨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当能以方便智来离一切境界,此种种境界都是自性真如所产生,若不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就要用十八空观去离一切境,若能有缘修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也就是能行般若波罗蜜多,来做到远离一切境界。总之,在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四圣境界等,甚致于得一切的佛智慧、神通、智相等,多要能用般若波罗蜜多去超越,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
故般若波罗蜜多的目标、方法、使用、去执、解脱的过程,都在本节中已交代清楚,我们已了知《大般若经》的精神,是在断除修行过程中一切境界的执着,以后开始讲《金刚经》,也能知道此经除用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去断业障及魔障,也能度到彼岸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