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3.3.22. 第 5 讲(之8)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般若波罗蜜行相是什么?(续)
11.真能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续)
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能知、能离诸法,因菩萨摩诃萨能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如是观时,诸法皆无所有不可得。为什么呢?由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无所有、不可得。
菩萨摩诃萨真正能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是怎么样?在说明这些名相上,我们在这里面,不管说到哪一个境界,你都要能知道、学到、印证到,然后能够离那个法相。《金刚经》里面所开示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管是用哪一个方法度到彼岸、或者是度到 彼岸以后,都要把这个法抛开,再去找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法来度到彼岸,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在世间、出世间法里面的一切,所经历过的这些修证方法与境界,证了以后都要把它放下,才能往前走。我们继续讲般若名相上的对待相,空有二相都要能知能离,才是菩萨摩诃萨。
若属生死、若属涅盘:生死约有:(1)分段生死,谓三界内众生寿命有长短,身有大小,皆不免于生死。(2)流入生死,因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3)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得变易生死。(4)因缘生死,初地以上之诸菩萨,为化度众生之故而示现生死。(5)有后生死,第十地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6)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而入妙觉之位,不受后身。涅盘依身灭有无可分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若依性净不净又 分三种涅盘。(1)性净涅盘,言诸法实相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即性净涅盘。(2)圆净涅盘,智极为圆,惑尽为净,不生不灭即圆净涅盘。(3)方便净涅盘,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即方便净涅盘。此三涅盘体、相、用来说依序为三身中之法身、报身、应身。
菩萨摩诃萨在修行过程中,有能将色身突破,中阴身现起,而有要放弃此色身之境界,阿赖耶识若此时不执取此色身,即能放弃此身体及生命,但因涅盘未证,佛子至此境界不能随便放弃生命,故要能执取此色身,继续生命以便修习断除内心妄想执着,始能得 涅盘境界。
菩萨摩诃萨在修行过程中,当突破色身束缚后,引发诸多妄想,谓自心现妄想之相,经真心实相鉴照后,均非实有,行者渐进地证得内心清净,不挂碍一切境界,得涅盘真如自性,这是属于心地涅盘,无所执着一切 境缘。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过去者指有为法成、住、坏后之法,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未来者当来、将来、未来世之意,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现在者即谓现世、现生之称。此三世实有,主张过去、未来、现在之法恒有法体,才会产生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
当菩萨摩诃萨突破色身,已无身体对于心的束缚后,心即能知现在周围之人事物等因缘诸事,了了分明而知,但现在事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挂碍,如此灭去现在因缘诸法的灵知灵觉心,能使心地觉而不住,渐渐地对于周遭之事能脱黏而不去挂碍,是谓现在心不可得。
菩萨摩诃萨在突破色身后,进入识无边处,能知过去、未来诸事,此心所感知诸过去世、未来世所有众生因缘诸法,均是阿赖耶识中行阴微细法流,进入宿命智通之境界。菩萨摩诃萨至此境界当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不再落于一切业缘迁业流识中,即能断三界生死之源头。
若善、若不善、若无记:在刚起步修行修善法,善法者唯识立十一善,(1)信,(2)惭,(3)愧,(4)无贪,(5)无瞋,(6)无痴,(7)勤,(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真正修行有点基础后约有七种善,即是生得、闻、思、修、学、无学、胜义等七种善。生得善者,谓于自然起任运之善心;闻、思、修三善亦称三慧,乃发心修行入道及见道,由 听闻成就闻慧,由思惟成就思慧,由修定成就修慧,以上四种皆属有漏善。无漏善分有为、无为二种。其中,学、无学,学属有为无漏,后者即无学位,乃阿罗汉果所起之善。胜义善者属无为无漏善法。
不善者谓其性不安稳,能违损此世及他世的恶业之法,不善有四种:(1)自性不善,指无惭、无愧及贪、瞋、痴等三不善根。(2)相应不善,指与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而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法,由相应乃成不善之性。(3)等起不善,指身语业及不相应行法。等起法即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4)胜义不善,指生死法,生死诸法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 稳,故称胜义不善。
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是故称为无记。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1)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2)无覆无记(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诸法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
在未开始修行前,我们都是善恶观念分明,由自己来分辨善与恶,自己喜欢的就说是好,自己不喜欢的就说是不好,故善恶分别心很强,这是生活在凡人的认知世界中。
刚开始修行后,自己认为对众生有利者就去做,这样说是在做善事,譬如说广行布施。另外对于自己有利者亦要去做,譬如说持戒、精进用功,广积德性。以上这些善行所为均能使心安稳、祥和,因我在做诸多善行,故能增加道业资粮。
菩萨摩诃萨修行有成时,才知道一切法都是因果关系,无有善恶、无记法之分别,祇是因果来显示众生间的恩恩怨怨,业缘之牵扯,经过这样的体认后,才真正超越了世间事的善恶、无记等认知。懂了这些后,也要能观一切善、恶、无记法都是无所有、不可得,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来超越此等修证。
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系者缚系之意,系在欲,故名欲界系;系在色,故名色界系;系在无色,故名无色界系。系缚于欲界之法,称为欲界系,具足十八界,九十八随眠法中,有三十六随眠为欲界系;色、无色界系各有三十一随眠。
菩萨要能知、能离这些法,什么叫做系?就是你被绑住了,为什么会被绑住?因为你的心里面还有某一种的余习、习气,虽然是种了欲界的善因,所以就会被绑住在欲界,是为欲界系;欲界的善因就是修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修了这些善法以后,死了就可以往生欲界天上,虽然是没有修禅定,只是修一些善法、修福报,就可以生到欲 界天上去,由于这些善因,就会被欲界天所绑住,是为欲界系,还是属于「五趣杂居地」,这就叫做欲界系。
若色界系:初禅天「离生喜乐地」,行者断了淫欲、修梵行,开始修打坐,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这样一直修上去,在每一禅定之间,从未到地初禅,进入色界第一禅天的「离生喜乐地」,离开一切欲界生死,产生了心里面的一种快乐感,也因为这种修证,就被初禅天所感召,就会被绑住了。当你证到那个境界,要能够知道,也要能把它放开,才不会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这就叫做色界初禅天系。
二禅天是「定生喜乐地」,二禅天的境界是有得到定了,甚至于会见各种光明了,二禅天的天神是以光来互通心意,每一个人都会发光,光中就有意思传递在里面,不是用讲话的,这是二禅天的境界。你修到那个境界一执着了不放,就被色界的二禅天所绑住,就会出生到那里去,这就叫做色界二禅天系。
三禅天是「离苦妙乐地」,因为色身充满了气,不会被色身的苦所影响,全身气通。这在四念处的 「观受是苦」的修证时,不管哪一个姿势坐久了,还是会有痛苦的,这种神经系统疼痛的感受。在这里面要从四念处去观受是苦,最后行者能把色身的风大调理好,全身充满了气,身体不觉得痛苦,苦受就会超越,是为「离苦妙乐地」。若是执着三禅天的这种色身上的气旺,不去放开它,就会 受感召出生到色界的三禅天,这就叫做色界三禅天系。当你真正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时,碰到这种境界,懂了、知道了、证到了以后,就要放开继续往前走。
第四禅天「舍念清净地」:再往前走就能证到舍念清净地,进入色界四禅天的一境性,心对一切境都不动心,这是色界天最高的有顶天。当你证到这个境界而不加以舍离,就会受到感召生到四禅天去,这时菩萨要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就永远不会被它所感召、所绑住,这就叫做色界四禅天系。
色界天是还有色身,天神的色身是蜕化而成的,不像我们人类或者是畜牲有四大假合的身,但色终归色还是色,有物质形象的,有天上的皇宫、宫殿,是没有脱离色身的行者还具有色相。当你在色身没有破时,若再加上修六度波罗蜜、四圣谛、十二因缘观、甚至于修卅七道品,就可以证到声闻果位阿罗汉果。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声闻四果,还有缘觉辟支佛等都是属于圣人,此等都居住在色界天里面的后五净居天,所谓的「净」,就是内心起码已经清净了、解脱了,与福报天前面的四禅以前的天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无想天,这是外道不知道色身微细系缚,厌恶想念起灭,因此不去动这个心念,最后果报会被绑系住,生在无想天里面去。
因此不管是声闻、缘觉等圣人,或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福报天天众,或者是无想天天众,都还有一个色身,还有所居住有色相的殊胜皇宫,这是色界系,这其中包括天神与小乘的圣人在里面。
若无色界系:行者开悟后,突破色身系缚,脱离色身以后,法身活起来了,法身只有一个心识,法身本来是空的,在空之间还有一个心意识,是第八阿赖耶识本心,已没有色身,不要讲证得无余依涅盘的菩萨、佛等,一般非学佛道者也有破色界系的,就像虚空神、风神等,还有四空处定之行者。此等没有色身故,他们移动依心念。无色界系者包括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天神。
「空无边处定」:行者色身突破了以后,你的心可以扩展到无量无边的虚空,因为既然是突破色身了,心就可以扩展到无量无边的虚空界,是为空无边处。若不知修佛法求解脱道,行者死后就往生空无边处天,其实无有一天处,因已无色界,仅随心识飘荡于虚空或个色界天、人间等处。
「识无边处定」:当行者依空无边处依久了,觉得空中实在是好像太寂寞了,一切都没有、又不起心动念,常常会觉得我到底是在哪里?这个时候反而会去抓一心念,起一个心意念,才踏实地认为有我在。当行者心意念起来时,就会去想现在、过去、未来的事,都能用心意识去懂得、去知道,这个时候就有宿命通了。行者识缘无边处,缘过去、缘现在、缘未来,心缘多了就会散乱,就像我们喜欢讲话,讲多了心就会散乱,嘴巴都是依心来控制,心叫你讲话你就讲话。行者心太乱了,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有这些毛病,不加以超越,若不知修佛法求解脱道,行者死后就往生识无边处天,其实无有一天处,因已无色界,仅随心识起念住于定中。
「无所有处定」:既然行者住于空无边处,心好像非常的空寂,不知道在哪里?最后想抓一个心念,却是胡思乱想太多了,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久了心就太乱了!因此要取个折衷方法,就是不去起心动念,有缘感召时才会起心相应,这样就会进入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中。无所有处就是心有念,有念但是不与它相应,不再去胡思乱想,只是感召一切因缘却不去相应。因为我们的心随时都在受因缘感召,在感召之间你能够用空证,不去起心相应,就住在无所有处定中。
一般来讲无所有处定,像似修佛法解脱道的有顶天;世间禅是以非想非非想处天为有顶天,就是世间禅定最高天。因为我们佛法在学习让体性清净,能够应一切因缘,也让它起心动念,但是我不去执着它,这与无所有处的无所有相有一点相似,无色界里面的无所有相或无所有处定,与佛法的修解脱道很相像,故佛经告诉我们修佛法的解脱道,似以无所有处为基础,为有顶天。
「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者是无想念,非非想者是有点想念,但是也好像没有想,该想就想、不该想就不想,但有想时却非常的微细,看不出有在想,不想有时候又会动心念,是有一点在想。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无色界里面,或者是世间禅定里面的最高天、有顶天。
这四空处定当你证了以后却不去超越,你就会出生到这个天界或定中里面去。所以菩萨摩诃萨证到这个境界,要能知、要能离这些法,所有的一切菩萨都要修证到无色界,才能够进入无余依涅盘。如果前面的色界系,虽然你修了佛法,但是他们还有色身,顶多也是证得有余依涅盘,因为没有破掉色身故。
登地菩萨、大菩萨、佛都没有色身,所谓法身?满虚空,但是没有一个色身,没有色身祂居住在哪里?十方虚空一切处都是祂的法身了,没有众生忆念祂,祂就在虚空中;有众生忆念祂,祂就会起一个化身。菩萨、佛在虚空中能生一切相。这是无色界证到的天神加在修佛法(十波罗蜜多)后,就可以证得无余依涅盘,这是我们佛子要证到的。
但是无论在无色界天神的境界,或者是菩萨的无余依涅盘境界,证得以后都要加以超越,不要执着它,即使证到佛的种种境界,还是要能知、也要能离,这才是真正的在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在这三界里面证到的,要知道这个境界,还是要摆脱它、不要去执着它,这样才能更往前修证到成佛的最后果位。
若学、若无学:什么叫做学呢?就是心还不清 净,所以要修学一些佛法,或者是心清净,还要学一些神通变化。有学圣人约有十八种学人。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无学位者依修证优劣差别,约有九种阿罗汉,前五种阿罗汉还会退转,故实不能称为无学位,应证得(1)不动法、(2)不退法、(3)慧解脱、(4)俱解脱等四者,始可称为无学位。
若以菩萨道来分学与无学位,是怎么来划分的?在七地菩萨以前是有学位,因心不净,六根本烦恼未尽,廿随烦恼未除,所以就是还要学习,断此等见、思二惑,不管是学习神通变化、或者是学习断掉你的烦恼、以及学习去掉你内心里面的习气毛病,这都是属于有学位。菩萨位有五十四位阶,从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心为地前菩萨,共有四十四位阶,是为有学位的还要学习,再加上登地菩萨及七地菩萨位以前的菩萨都还是要学习。
一般而言,六地菩萨现前地是在学习空三昧,七地远行地的时候,有很多的心法要去学习,地前菩萨是要学习断烦恼,断见、思二惑,有眼、耳、鼻、舌、身所面对的境界所有分别、妄习都要去破灭,内心的妄想执着要去断除,所以要学习。登地菩萨还是有余习,虽然习气比较微细,还是要加以断除,这些都是属于有学位。
证到菩萨八地不动地以后,才算是无学位,不必再学习断见思二惑了,不管有学与无学位,有了这些境界以后,都要摆脱、离开,不要住在那个境界上,这就是能知、能离了,若学、若无学就是在讲修证到此境界上的心地清净与否。
若非学、若非无学:虽然证到无学位,似已得非学,但乃有更多神通变化事、智慧要学,故称若非无学。修证到无学位的时候,你就可以不用学了吗?虽然证到无学位,不能认为我不必再学习了,到无学位仅此于断诸结使、见思惑。其实到果地佛的境界,还有很多事要再学习的,譬如说一切的智能是无量无边的,都是在你不执着之间,慢慢的、一点一滴的增加,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等都要去学习,更要去认知真如自性、如来藏性等,才能徧观三千大千世界及所有世界中的众生因缘果报。还更重要的是学习一切三摩地门、陀罗尼门,都是依你修证过程之间的不同,而一直累积你的智慧,最后才有如佛一般浩瀚无量的智慧及神通变化。
所以菩萨修到不动地(八地)、善慧地(九地)、法云地(十地)后还有得学,因之后还有如来十地位阶要去学习心通力。仍然还是有很多的事情不能了知,譬如说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是第一,也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因此还是要再学习。证到非学、非无学境界的时候,也是要以般若波罗蜜多去观它,能够知道虽然有那个样子了,还是不要去执着,还是要抛离那种知见,这样才能继续往前走了。
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见思二惑共有九十八结使、随眠。结使、随眠都是烦恼之异称。烦恼常随逐于人,故称为随;其状性幽微难知,如人昏眠之状,故称为眠,总之都是称为烦恼。
见所断者:见惑有八十八随眠,是属于见所断者。唯识将随眠分为分别起、俱生起二种,见道所断即属于分别起。分别所起之染污之见、疑、见处、疑处,及于见等所发之身语意业与一切恶趣等之蕴、界、处等,为见所断。
修所断者:为一切思惑,所必须要断者,概有十个随眠。
佛法以贪、瞋、痴、慢、疑、身、边、邪、取、戒等十随眠为主,而随眠还分为分别起与俱生起,分别起为今生所熏,俱生起当然为无始劫以来所熏习者。
修行就是要断此等见思二惑的随眠,要断之方法离不开四圣谛。以四圣谛法门来依之而断,故有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等。此时行者要断时又依境界、层次不同,分为三界之见思惑,即欲界见苦所断之十种、见集所断七种、见灭所断七种、见道所断八种及欲界修惑所断之四种,共为三十六种,又加上色、无色界于五种部别各有三十一种,合为九十八种。
若非所断:泛指有为、无为之无漏法,其体无漏而无可断。概因出世无漏之有为、无为之诸法其性清净,非属系缚,故称非所断。
见惑之「见」只是一个代表,以五根---眼、耳、鼻、舌、身所面对的外尘境(六尘),都算是见,见、闻、嗅、味、触、觉,你能够对外境不执是谓「断」,我们面对外尘境,色、声、香、味、触这些法都能够不执着,就是把它断了。思惑之心思是内心的妄执性,有的是要用「思」来修才能断绝它的妄执性。若有的人能当下说断就能断一切见思二惑,那已证得无漏智慧了,很多再来的菩萨就有这种心力,很多人还是要见思分别来修才能断。对于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等境界,你能够知道这个现象,知而后能离一切法,不要存有这种念头。所以行者在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等阶段性的修证中,当获得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都要能知能离,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观为无所有、不可得。
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性,到底在哪里?《金刚经》里面所开示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者本来就无来无去,不来不去是在内吗?在内也不对,因为法身遍满虚空,如果有一个我,而佛性就只在我的体内,这样也不对。在外吗?在外也不对,因为外面是虚空,与我有一种对立,在内、在外也都不对,不在内、不在外,那是在两间吗?法身是无所不在,不能用在内、在外、在两间来说明,你去思考、去体会,体会完了以后就不要去执着它,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这样一直去思考这些问题,也没有这个必要。
若可得、若不可得:可得是一切法、境界、层次、果位等,修行者关关经历而过,此境界执为有,即是可得。而不可得者即为空之异名,一切法、境界、层次、果位等,皆无其自性,怎可说有一法可得。真正佛法系指无论如何寻求,一切法、境界、层次、果位等,皆不能得。因世尊告诉我们一切诸法之存在并无固定不变之形态,若推察寻求之,皆不可得,称为不可得空。故知不可得包含四义:(1)不可能。(2)不存在。(3)无自体存在之执着,如「诸法不可得」。(4)对于不确定而无本质之物,求亦不可得。
上面所有的一切世间法,你所修证到的过程,所修证到的生死、涅盘境界,不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等的这些法,你都是要如是观,怎么如是观呢?就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去观它,能够知道这个境界,然后修证到以后,就要离开那个境界。
如是观时,诸法皆无所有、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真正智慧。讲了那么多的名相,你都要观这些无所有、不可得,每一个境界都要去尝试与了解,了解以后都要把它放下,这样才是真正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这里也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如能知、能离,是做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
12.离诸相的做法次第
然而要做到这些,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吗?不太可能!我们还是以十八空来思考、来观照,为什么呢?这是地前菩萨他还没有完全能够修证到空三昧的时候,行者就来修习这十八空观,有的是用思考的、有的是对境去磨练的,所以这十八空里面就有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无所有、不可得。
这些名词在我们《大般若经》里面已经都有稍微加以解释了,上面的这些名相也已经讲得太多了,这是让你了解每一个境界。其实以禅宗而言,观一切法无自性是基本的,无自性是空,有因缘来自性才生起,生起法性,法性生起法相,但是根本还是一切法空、一切相空,讲来讲去一切法都是无所有、不可得,以这样子去观一切法,就是真正行般若波罗密多的境界。
证了一切境界、证了一切方法,但是证了以后要能离,要离的方法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样就能顺利的超越种种的方法、超越种种的境界,所用的每一个法,度到彼岸以后都要放下,这就是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这样你才能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修佛道的路上才能走得很顺利,不然就会卡在哪一个关头上。
13.对佛法认知的重要性
不修佛法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修佛法不去看《大般若经》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你读了半天的《金刚经》,佛陀帮您断你的魔障、你的业障,也许你也不能了解整个《大般若经》的精神,所以我们在还没有讲《金刚经》以前,为什么一直在灌输你们这些观念?如何在修行的方法、境界中,修证到以后,把它观成无所有、不可得,这样你就会放下了,就不会常常爱讲、爱现,或者大写文章,大写书籍去阐释什么道理,这些都是有所执着---法执,对于修行、修佛法似乎是不太恰当的。除非要教导后学者除外,但要教导后学最重要的是您自己搞懂了全部的佛法了没,若教导初基学佛者,倒还无所谓,很多自己没搞清楚真正佛法,就说了很高深的理论、境界,这样有时好事反而会变成误人子弟一样。
真佛弟子应该要依经典去做阐释,要阐释哪一部经典,把你所学的那一部经典去演译,让还没有到那个境界的人去懂就好了。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末法时期若是哪一个人不依经典讲经说法,都是魔说,非佛说。说法者自己胡说八道、自己创了一些名词,自己制造了一些境界,讲了半天自圆其说,都是没有真实智慧的。
真正修佛法的人,到最后总是要讲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这就叫做佛法三法印。哪一个人讲得天花乱坠,到最后若以这三法印来印证,都不能说得通,那就不是佛陀所说。如果是这样子,就表示是胡说八道,是魔所说。
如果是外道接触不了佛经,所讲的道理没有办法完整,就会有背离这三法印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末法时期总是有这些外道,所讲的法与这三法印相违背。我们学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学到这里与这三法印是不是有一点相应?能知种种的境界,里面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境界,能舍离一切境界了,就有一点与这三法印相应了。一切的境界能知、能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才可以得到超越三界及证得解脱。
14.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自性?
现在归根到底,讲了那么多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要能知一切法、能离一切法,那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要如何看待它,它又是什么?若它真有其法不是违背了以上所说的,修证到般若波罗蜜多智,反而抱住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行者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若得之,也是要看成无一法可得,这样才是真般若波罗蜜多智慧。
《大般若经》云:「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自性?何者是诸法自性?须菩提尊者答说:无性是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无性是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自性,乃至无性是在内、在外、在两间法自性。由此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离般若波罗蜜多自性,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离静虑乃至布施波罗蜜多自性,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离在内、在外、在两间法自性。」
前面讲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要明心见性是见哪一个性?这个性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心性,六根都有这六个自性,每一个法都有每一个法的真如性,就像前面所讲的,每一个境界也都有每一个境界的真如性现起其境界,如此以它的真如自性,才会现出它的那个境界。譬如说二禅天的自性能够让你见光、见影,证到二禅天的天神,他的真如自性就会见光、发光,这是他的自性,所以每一个法都有它的自性, 法的自性是因缘而起,缘起缘灭,缘灭它就没有了。
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是什么?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一个法,把它归纳到诸法里面,诸法是全部的所有,十法界的众生所现的一切境界,所用的一切法,都包括在诸法里面。所以诸法的自性是什么?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又是什么?这是释迦牟尼佛在问须菩提尊者的,须菩提是悟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答说:「无性是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是无性的,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当然也是无性、空性。
何者是诸法自性?就是无性。无性怎么会生起法?是因缘让它产生那个法性,法性产生以后,产生法相,最后法灭自性也灭了,因此你要找一个自性是找不到的。所以这里须菩提尊者答说:「无性是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般若波罗蜜多是我们六度里面的最后一个,它也是无自性的。
那么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修证过程中诸法相是各有其自性、自相,但其用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来知而能离后,其自性也是无性,当你在行静虑波罗蜜多的时候,它是有自性的,等到悟了以后就不用它了,也等于是没有用了,因为我们要能知、能离。回归到最后,还是喻为无性是比较贴切,所以六度波罗蜜里面,既然般若波罗蜜多是以无性为自性,其它的五个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当然也是以无性为自性。
刚刚上面所讲的那些境界,都是无自性,乃至无性徧于在内、在外、在两间等法之自性,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若可得、若不可得等等的这些法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这些法相的自性都是以无性为自性。
你了解世间所有的一切法都是无自性,当因缘撮合的时候,它才产生自性,这个观念要搞清楚!无自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性是他的本来行相,你要行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才产生它的自性出来,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一切法都是这样,你能够了解这样,也才真的能够证到一切法的空性,你才能去体悟这个一切有相之法相,这就是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够千变万化之德行根本。我要先懂得一切无自性、一切空以后,你才能去培养这些知见。若是你一直抓着这六度波罗蜜,讲得好像是有那么的样子,却永远没有办法割舍它们,已经证到的还舍不得放开它,就没有办法证到什么是无性?
由此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离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离静虑乃至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的自性。我们修的六度波罗蜜,住在那个境界,然后离那个自性,变成无性的时候,其它的世间法更不用说了。一切世间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等等的这些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自性都是以无性为自性,因为离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等等的这些自性以后就无性了。
这一段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观念把它搞懂了就简单了,观念搞不懂就在那里「空、有」老是舍不得,把它放下了!最基本的一切相,都产生法性,每一个法性都有它的自性,自性就有产生它的法相。上面所讲的十八空,一切相都是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就像我们每一个个体,以自性来看都是空,这个道场是大家和合起来的共相,共相的自性还是无性、还是空。思考这些问题,神通变化也都是从这里面来,从无之间要变有、从有之间要化成无,这样才能够穿越墙壁了。释迦牟尼佛入灭不久,第一次在七叶窟要结集经典,在那么多的大阿罗汉里面选了499位,留了一位要给阿难尊者,它当时未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每一次他都是扮 侍者、都在场,偏偏阿难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眼看着大家要开会讨论、要结集经典了,大众要求阿难尊者就在七天里面证到阿罗汉果,才能参与经典的集结。他刚开始才得初果须陀洹的境界,他非常的用心,修四念处、、、在行禅的时候,他走得很慢,那是有技巧的。有时候境界是怎么来判断,气通是一回事情,心与修行的解脱智慧是互相配合,才能够了解证到与否。
后来阿难尊者,是怎么证到了阿罗汉果?听说当他走累了要躺下去,就在要躺不躺,脚也没有着地,在躺下之间,突然’’啪一下’’悟道了,证到了阿罗汉果;大众在窟内知道阿难尊者悟道了,但大门是关着,就叫阿难若真悟道就自己想办法进窟里来。当然证到了阿罗汉果,就有神通了,悟到了自性本空,众生都有这个自性,但是这个自性又无性,这个肉体也是可有、可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后阿难尊者是从钥匙孔钻身进去的,也就促成了五百位阿罗汉,开始结集释迦牟尼佛讲经300会的经典。
以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是无性的,乃至世间所有的一切相,虽然有它各个的真如性,能够现起如其本来的自性,但是归根究底都是无性。般若波罗蜜的自性也是无性的,同理可证世间的一切相,虽然有自性,但是以空的观念来看,还是无性性。
15.如何做到离诸法自性
菩萨要学般若波罗蜜多当能离自性,要能离诸法自性,当要先离诸法的法相;菩萨对诸法法相能离,才能离诸法的自性,也就是说才能做到离相、离自性。菩萨对相能离相,相能离自性,如此菩萨认知自性相亦能离相自性,能知相自性亦能离自性相。经云:「舍利子!般若波罗蜜多离般若波罗蜜多相,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离静虑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相,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离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相。舍利子!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自性相亦离相自性,相自性亦离自性相。」
上面所讲的一切法,包括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乃至可得、不可得等等的这一切世间法,都有各自的自性,虽然自性都是无性,要怎么来离呢?
(1).菩萨要学般若波罗蜜多,当能离自性:我们用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破一切法相,但是现在要真的能够做到离自性,当能够离自性时,要能离诸法自性,不是只有离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用般若波罗蜜多来离一切诸法的自性,到最后也要把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也要离掉。
(2).要能离诸法自性,当要先离诸法的法相:现在要能离诸法的自性要怎么离呢?第一个当要先离诸法的法相,法的生起是成、住、坏、空,自性先起,譬如要现一个影 像,影像是见性所观,见性起来、法性生起就有见性,见性看到就会产生法相,所以我们不能离自性,因为自性是先起,才有法相,所以我们要先离一切相,当然是从法相先离,不是从它的源头自性先离,这是修行的次第。
当然大菩萨是说离自性就离了,而我们还在学习阶段,所以我们要先离诸法的法相,简单的讲,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这六尘境就是法相,你能不能够先离此等相?如果你连这六根离六尘境都离不了,也不用去讲要离其它法相的自性了。我们常常在讲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先离那个法相,看是看到了,我不受它的影响,我听是听到了,也不受它的影响,这样才真离法相了,如果连这个法相都离不了,那自性更离不了。
(3).菩萨对诸法法相要能离:法相要怎么离?上面我们学了那么多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了,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用十八空来观它,离不了时,我就去思考,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要把它观空,究竟是外面空?还是里面空?去思考这些道理,如果是外面空,我里面能看的是什么?如果是外面不空,那我里面不是也不空,里面却有看到影 像,这怎么说是空,去思考这些问题。
其实心里面不去执着它(外境),外面的那些影 像,就不成为法相,先要空掉你内心对外境的执着,就做到内空,内一空,外就空。我们学习十八空为什么把内空放在第一个?就是你心要先观外境那个成为空,先空内心,外境才能空。如果你内心还有一个我,认为我在看,看到的是有相,怎么能去空外相。所以要先空掉你自己的心,眼睛看到哪一件事情,看的舒服、不舒服,那舒服、不舒服不把它空掉了,你就没有办法空掉外境。你把内心那种习气毛病拿掉,是为内空,那内空对外境有相时,外境本来我心空就不受它的影响,当然外境也能观成空了。以这样子去思考,内心对一切法相,你就能够轻易的离法相了。
每一个人的个性习气都不一样,有的离得很自在,有的离不了还要在那里辩论半天,才有一点懂,是懂了却又做不到,因为习气太重了。虽然十八空是从内空、外空、内外、、…,讲到胜义空、无为空、、,这些都在说明同一件事情:「一切法空」。只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现象,反正一切都是自性所幻化的相,一切自性都是无性。
(4).菩萨对诸法法相要能离,才能离诸法的自性:法相都离不了,那自性怎么离?你能够离自己心意念,这样外面来的那个心意念,自然他的自性就灭了,对你起不了作用,所以你要解脱,就是要去做这些事情。不是去知道什么?能够感应什么?能够感应却不能去破那个法相,就破不了他的自性,自性可以看成是输送电力出去的台电公司总电厂一样,出去的电就像一个电的变相,你对变相如果不能离,就不要想要台电公司那个送出去的那个电厂,能够关闭、倒掉了,意思是一样的。
你要解脱就要断了与众生之间的种种因缘,心意念知道了,要能离,要能离那个法相,才有办法离他的意念因缘,最后也让他发不起那个自性,不然你只能被动的,我不理你的念而已。但他会认为你不理我没有关系,我可以天天来缠着你,那就是没空掉外相之自性。所以我们修行都是有次第的,要先能离法相,然后再离那个法相的自性,也就是菩萨能够做到离相,然后才能离那个相的自性,如果连相都离不了,那个法相的自性真的就没有办法来灭它,自性空 、空对不空的外境自性,你就是空不了。
当然,这里讲的名相是比较高深一点,简单的讲,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那么简单的六根真如,面对六尘真如性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离六尘相,六尘真如自性自然就灭了,起不了作用,所以离相是第一个步骤,不要去执着那个相,你才有办法不被那个法相的自性所缠住。
(5).菩萨离相,相能离自性:因为法相是由法性生起,法性的自性是生起法相的根本,所以法相能离自性,若是法相都离不了,生起法相的那个自性,你没有办法离灭它。因果轮回所牵扯的恩恩怨怨这些法,都是心意念的这些法相,你认知它这个法相,当做是一心意念,他的意念是从他的心性起来的,他的心与性,如果住真心的时候,是与性本来合一的。我们的心不清净,那个心是妄想心,是习气毛病的心,由妄性而起的。不管是真心,还是妄想心,妄想心也有它的自性,但那并不是真实的真如自性,此点要认识清楚。
无始劫以来我们熏习了很多不清净的法。虽然法根本而言没有自性,但是,你给它熏习得要起就起,还是有它生起的妄习性,不然你怎么有贪、瞋、痴、慢、疑的毛病。我们修一切法都是在转这些,到菩萨的境界不是在转这些,而是在认识宇宙万象的自性,它是和合因缘而成的自性,它的相你如何来离它?要离要如何来先离那个法相?能够离法相才能够离其自性。
(6).如此菩萨认知自性相亦能离相自性:自性本来也是一个相,自性可以产生一个法相,般若波罗蜜多是一个法,也算是一个有为法,因为它也是用有为之法,不可得、空一切相的方法,来观一切境界。所以自性相要先转它,就像我们的见性,它的相是怎么样?闻性是怎么样?嗅性是怎么样?能够认知这些自性相,就能让相来离其自性。
这名词看起来好像很迷糊难懂,好好想一想!认知自性相就能离相自性,自性也是一个相,只有无法才无自性相生起,住于空真如中。能够认知自性本来样子的时候,才知如何来离此自性相,能够做到这样,就能离自性所产生的相,叫做离相自性。我们对法相不能离,是因为我们的相自性不认识它,所以就离不了它的自性,现在把法相与自性两个合起来一起讲,就是你能够认识自性相,自性本来是甚么样子?你能够懂它,就有办法来离这个相,离生法出来原始的相自性。你要修学菩萨道,要能真行般若波罗蜜多,去做到观一切法空,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去做,先离法相、再离生法自性,要离要认知相自性始真能离。
(7).能知相自性,亦能离自性相:自性相是自性本来的样子,你能知道自性产生相的那个道理,你就能离自性相了。举个例子,拿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可以照世间一切因缘、现象,这镜子所产生的相,是一个法相,这个法相是从镜子里面出来的,你能够离镜子所照出来的那个影 像,却也能不去执着它,这面镜子就不会让它再来对你造成一个烦恼。你离不了那一面镜子,就是离不了相自性。能离镜子照影像功能,也就能离镜子所照的相之境,你就不怕那面镜子本身的相自性,哪怕它是照好的、照不好的,这样就算做到离相的自性,亦能离自性相。这两者都能离,才能学到、做到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16.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自性相亦离相自性,相自性亦离自性相:
(1)以相离相例子
《大般若经》云:舍利子!般若波罗蜜多离般若波罗蜜多相:你虽然用般若波罗蜜多来离一切相,最后般若波罗蜜多又要离般若波罗蜜多的相,用无所有、不可得来观一切法是无所有、不可得,我观「无所有、不可得」这个工具,也要离了这个工具,不要说以这个法宝扫尽天下一切变成空了,这个法宝你却永远抓住不舍。所以《金刚经》也开示了:「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若是你抓住般若波罗蜜却离不了般若波罗蜜,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这样可以了解了吗?你虽然用般若波罗蜜去空、去断世间的一切相,但是做了以后,要把所拿来用的般若波罗蜜多也放下,不要去执着它,这样才是真正的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金刚经》这一段的说法,你就可以用这个来了解了,这就是以相离相之法门。
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离静虑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相:既然般若波罗蜜多要离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其它的五个波罗蜜多,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也是一样的。你在修静虑的时候,也要用般若波罗蜜,去破它的静虑波罗蜜,然后也要离静虑波罗蜜的相,不要抓着这个静虑的境界不放。修精进波罗蜜,也要以般若波罗蜜多不执着精进波罗蜜,去破它的精进波罗蜜,不要抓住这个精进波罗蜜多;如果我现在在修精进波罗蜜,然后被精进波罗蜜所抓住,这就不是真行精进波罗蜜。我现在在同样地修安忍波罗蜜乃至净戒、布施波罗蜜,也不要被安忍波罗蜜乃至净戒、布施波罗蜜所抓住。
这六度波罗蜜,每修任何一度就不要住在那上面,主要还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破除执取其境。所以《金刚经》也开示:「无住相布施」,就是这个意思,都要离其相,要离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的相,用完般若波罗蜜多后也要放下般若波罗蜜多,不要用一法却被一法所执取,反而被绑住了,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到般若波罗蜜多,这五个波罗蜜,亦能够用般若波罗蜜多去观破它。
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离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相:除五波罗蜜多以外,其它世间的常、非常法,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可得、不可得诸法等等的法相,一样的都要离其自性相,离在内、在外、在两间、、、等等种种的一切法相之自性。这样整个逻辑听起来,你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名相把它看成是一个东西,不管是常、非常,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等等种种的法,把它看成是一个东西,能够离这些东西的相,要怎么离?就用般若波罗蜜多来观它,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来破解它。然后在每种法相里面观它无自性,观这个自性要离这个自性,你先观它的相,因为要能先离它的法相,才能离它的自性,所以将此「种相」能够不执着,才能离产生「种相」的自性,这一段都是在讲如何做到离自性?光离相是不行的,要能够离其相之自性。
(2)总结般若波罗蜜多修法次第
舍利子!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自性相亦离相自性,相自性亦离自性相:舍利子!自性亦离自性,要离自性以后自性也要离,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自性相亦离相自性,相自性亦离自性相。只是一直重复的这几个名相,相关的互相离。这上面所说明的这些名相,要离法相要先离自性,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自性本来的相也要离产生自性相的那个自性,自性相亦离相自性,相自性亦离自性相。
相自性与自性相这两个名词加以说明一下,相自性是由自性所产生的相,自性相是自性本来的相,这是互相要分离的。你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学到神通变化了,就像大菩萨一样能神通变化无量。《大般若经》是给你整个完整的概念,也说明到这些名相及离相、性之方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