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3.1.25.  
5(之3)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般若波罗蜜行相是什么?(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的简介了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当你懂得这个意思以后,世间法、世间禅与佛禅,其差异到底是在哪里?世间禅的境界,每一个禅定,都有它的各自层次与境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四空处定。如果你在四禅以前再加修六度波罗蜜,就可以证得有余依涅盘。有余依就是还有这个身形,因为这个身体还没有破解掉,当然习气也没有办法完全断尽,可以证得声闻、缘觉的境界,声闻、缘觉是以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而得到解脱。行者在修到四禅、或者是在破了色身以后,修四空处定时,再加上修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多,就可以证得菩萨道位阶。这六度里面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它的意义就是得到一切境界,要把它看作无所有、不可得,这样子你才能够超越诸境界。

再者谁要来修般若波罗蜜?当然要求得菩萨道解脱者,都应该要修般若波罗蜜,不要去执着你修行过程之间的一切境界。我们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要审慎观察,对一切境界抱着无所有、不可得的心态,这样子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有的修行人有境界但没有定力,这是跳越了修定的这一关卡,有禅心而没有定力,那不叫做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有它的各自境界,但是有境界却执着它,或者是造成心慌意乱、散乱,这都是没有定力。如果没有按部就班,没有善知识指导修行,有的人色身即使有超觉,这超觉是有外来的障碍,或者是外来的这些非人灌气,让他气入身体,导致心有灵知灵觉,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人都是显示散乱地,到处要去找人来解决这种病情,但若遇不到善知识,也就没有人能帮他解决!

 

5.对什么法要无所有、不可得?

在我们修行过程之间,你的程度在哪里?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或再加上四空处定,再来还有八胜处、九次第定、还有十遍处等。在诸层次境界中,接着能接触到六度波罗蜜佛法,你就要开始修空观,空观里面就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这三三昧是解脱知见的重要关卡,是修世间禅与佛禅,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你能够修证到空、无相、无愿这三三昧,你就可以得到解脱,就有这种智慧,就能摆脱一切业力的牵扯。

在这空、无相、无愿等三昧之前,世间禅里面还有一个十八空的修证。这十八空与空、无相、无愿等三昧,有什么不同?在十八空之修证主要从六根对六尘不执着,这样子的去修空观,用意念去理解、去思考,然后就能体证,但是这体证仅是意解,因为没有把心打开,所以还是不算究竟。

一个开悟的行者属于地上菩萨,很容易修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一个没有开悟的行者,还有肉身存在,法身没有活起来,所以他在打坐修行之间用心去观十八空之义,有时是列出廿空。这个空的修证都是属于世间禅定、或者是小乘行者在修的空理,在没有破色身以前就会修这十八空,或者谓廿空。

何者为无所有、不可得?什么法为无所有、不可得耶?须菩提尊者说般若波罗蜜多法是属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在《金刚经》里面直接用他的梵音译,在《大般若经》里面三藏法师把他翻成善现,他是悟空最彻底的人,故须菩提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主角,为什么以他当主角?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他在发问,与世尊一问一答,因为他是释迦牟尼佛弟子中悟空、解空第一的。

须菩提因为解空,所以才有智慧,很多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在修学佛法没有修证到空,所以智慧提升不起来,为什么会智慧起不来?就是执着一切境界,无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做不到,常常执着各种境界。很多人在打坐中心念起来、影像现起,就跟着那个心念、影像一直在跑,这就是没有智慧。

很多鬼神或者是护法神,当然有时候也会是菩萨在考你,给你个心念,叫你做这个、叫你做那个,如果你还真的这么去做,你就长不大,你不适合修空观,你没有办法好好的去利用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会相信鬼神、会相信护法神、或者是诸佛菩萨给你的考题,当然就无定力可言。

若是菩萨应不受内外境影响,反过来讲你不受他的影响,你就要有能耐,有什么能耐呢?就是要有比他功夫好,怎么好法?他要让你生病,你要有能耐不生病,他要让你心烦,你要有能耐不心烦,不然你怎么能够当菩萨,怎么修般若波罗蜜?怎么修《大般若经》?怎么修《金刚经》?《金刚经》是培养你自立自主,不会去听鬼神给你的安排、不会去听护法神给你的安排。或菩萨给你的考题都能够通过,怎么通过?就是抱持着一个无所有、不可得的心理,抱持着一个空、无一切法的心,这样你就不会被考倒。

这个境界是很难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追逐一切的有为相,菩萨给你讲什么?护法神给你讲什么?护法神要你做这个、要你做那个,而你就去做了!这怎么解脱?你顶多也只是世间禅定里面的一个修行者,所以听从也不好、不听从也不好,拿捏之间是很难的,听从了是很顺利,家里面的事情很顺利、夫妻和合、儿女、事业满意、学业很好,但是没有解脱,你学不到解脱知见。

你不听从就要有能耐,它要让你烦你不烦恼,它让你生病,生病也无所谓,因为你碰到逆境也是会观无所有、不可得。所以空、无相三昧,不是平白这么去认知的,要有很大的魄力,在心里面去建立这种自信、自力。讲起来修解脱知见也可以说是学无神论者,这是比较贴切的说明,你不要以为有护法神、有菩萨、有鬼神,反正这一切都是空、无、没有。但是实际上有没有?是有的!有的时候他就制造境界来考你、来整你、来压你,你就要有能耐,要从里面去化解、脱离出来,这就需要智慧了,这智慧来自于空、无相的三昧,所以须菩提他是智慧第一,能悟知一切无相是这么来的。一进入空、无相,一切的顺境、逆境,对你都能无碍。

你到底要修什么法?就由你自己去决定,走到第四阶段的般若期的时候,你智慧成熟了,要不要去做空理的修证?有的认为护法神在护持我们的道场、在护持我们的家庭、护持你的修行,而你不听他怎么行?一听他的你就没有自己,所以真正的正法护法神,他不会去管这些,他护持他的、你做你的,冥冥之中就有真正的护法神在护持你,很多护法神也许是假借护法的名称,在左右你、在指导着你,那些都是鬼神或假护法神。所以行者不学无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是不能空一切相的,这个观念要建立在你的心里面,你的修行才会有进步,不然这一世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下一世有没有办法再接触到正法,谁也不知道,也是把握不住吧!

 

6.六度中以般若波罗蜜多来修

修世间禅、修四圣谛、修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能进一步再修六度波罗蜜,就有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的修证,在这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之间,都能不求有所得,要能抱着无所有的心来修。《金刚经》说若以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去供养、布施,其福德大不大?若有大小的知见就不算大,若你去做布施了,但是却能以无所有、不可得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福德才是无量无边的。

同样的持戒也是一样,在持戒中以无所有、不可得的心来修,才能守戒而不住戒。什么叫不住戒?就是心不被戒律来搞得您心不安,学佛法本来要学自在、无碍,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因心还没清净故,就会因守戒而觉得不自在。修忍辱法也是一样,在修忍辱法之间,虽有忍辱的境,但无有忍辱的心。

《金刚经》中云: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修忍辱度到彼岸的法门是很好,但若你还有所忍,你就没做到无所有、不可得,心里面还有一个忍的心理,表示你还有瞋心在,很勉强地在忍。因我在修忍辱波罗蜜,所以我要忍、忍、忍,习气少一点、境界高一点就不必用强忍了,是能安忍了,境界再高一点就是柔顺的忍,根本就没有一个忍的心,反正是逆境界来时,我就是这个样子,心能如如不动。这个时候你有没有一个有所得的境或心?心境两俱亡。

所以《金刚经》里面的三段式说法,先给你们说明这些,也就很容易懂得经文在说什么。为什么《金刚经》常提这三段式的经文?因为你是要用般若波罗蜜来观一切法,在修这六度之间,也是要以般若波罗蜜来观它们,要以无所有、不可得的心来观六度波罗蜜,诸法无所有、不可得。为什么呢?一切法空故,连般若波罗蜜多自性也空故。

 

7.般若空慧对境界名相无执的简介

修六度是要进入一切法空故,所以就有十八空,或者是廿空的修证,在网络上如果有看《大般若经》名相,就知十八空者有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这里面的意义是大同小异,只是境界不同,前面的境界是比较低,越往后面的境界是越来越高。

外空就是在讲我们六根对六尘境,产生了六识,你要把它观空,亦即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你要修到外空,你要做到外境观空,一切觉知能做到无所有、不可得,还是要以般若波罗蜜去观。第一个内空是讲我们对外境的觉知,这六识中如眼睛看到东西,有感觉这个东西了,但你产生觉受了没有?有产生觉受就有感受,就要把它空掉了,这是内证到空,怎么做到?还是要以般若波罗蜜,观你所感觉的、或是使你内心所起的习气毛病去相应的,这些都以无所有、不可得的法去破解,这样就可以慢慢的证到空了,自心不受它左右就是空,但是这些都是有相之间对空的了解。

到最后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这是从理地上来讲,你们要进一步的了解,可以从网络上面去看般若名相解释,我们只是大略举个例子给您听。十八空、或者是廿空,还没有证到它时,你要尽量以无所有、不可得的心去观照,证到了空,你自然就能对境不着。到证得真空后,还要把这个空也空掉了,即是证到空的时候,仍然是以无所有、不可得的法,来破掉空执。也就是要再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破空者,到最后空、有两者都能不执取其境,故一切法皆是空无所有、不可得,直取其中道。

同理可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六尘、六根、六触、六触缘所生诸受法都是无所有、不可得;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本来是有相,但是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还是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观十二因缘观的时候,证得时也是要观成无所有、不可得;十八空法、四静虑法(四禅)、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等要证或证得都要以无所有、不可得来观照,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智慧。

何谓慈?就是你要让众生有一个快乐的感觉,所以给他无量的心意,让他快乐、安适,这是大慈。何谓悲?就是你有能力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悲心。何谓喜?因为你有能力让众生快乐,也让他能离苦得乐,你自己本身也就会觉得内心非常的安慰,有这个喜心。何谓舍?对于有缘、无缘的众生、有情、无情的众生,都能够一般平等的看待,尽量的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在修四静虑之间,在跨入菩萨道的时候,就要修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当因缘成熟时你破掉色身了,就会进入四空处定的境界,亦即四无色定,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空处定中,也要以般若波罗蜜来观它,所修证到的境界,也要把它看成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这样你才不会住着在那个境界上面,不然你的果报就会感召四禅诸天、或者四空处定诸天,你就会出生到那里去,修了半天结果你又去当天神去了,还是没有解脱,因为天神是没有解脱知见的,寿命是无量的长,寿尽了照样再去轮回。所以在这里要小心,为什么要以般若波罗蜜来观照?来破解一切的境界,就是这样子。

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所证到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眼,简单说明一下:

肉眼:大家都有,开悟的人也有肉眼,入世的菩萨也有肉眼,肉眼是受一些因缘的限制,没有光就看不到,看也看不远。

天眼:行者修到眼睛能隔见、远见,观照十方虚空界一千大千世界(1x109),这是四禅天行者或阿罗汉等的境界。而佛陀的天眼明能观照十方一切三千大千世界(3x109)。

慧眼:行者修证到空理,对一切相能以慧眼观它、认知它。须菩提是证空第一,故具慧眼第一。《金刚经》里面讲到须菩提虽是证得空第一、慧眼第一,但是从来就没有听过世尊讲这个那么高深的《大般若经》的法门,因此感动得痛哭流涕。所以慧眼是从要从性空而生起,执着一切相者就没有智慧,而不执着一切相者就有智慧,观破一切相时,也就不会执着境界。空掉一切你就会得到、也懂得一切的有相,也就能进入法眼境界,慧眼空可以说是小乘行者的解脱知见。

法眼:行者能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察缘生缘灭等差别法相。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观诸法,能知能行,难行能行,往菩提道前进;具法眼行者当能知一切众生各种根基,亦能知众生各种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故法眼就代表一个总相、差别相、世间相,你都能够知道它的起源、因缘怎么样?这就更高段了,这是菩萨的境界。法眼是菩萨证得空、有不二的境界,可以懂得诸法实相。

佛眼:具有前面四眼者外,指诸佛能照见诸法实相,如《法华经》云:「佛眼圆通,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故佛眼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等四眼之用,更因悟得佛性真实,故能无物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又《无量寿经》云:「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故有能力徧知十方世界及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无情类众生因缘果报,故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见,都是从心地佛性起,不假思虑。

四禅天天神或小乘行者阿罗汉等,眼能观八万劫以内外众生因缘果报,但是佛眼可以观无始劫以来的有情、无情一切众生,及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都能够清清楚楚地了知,这是真佛眼。所以佛的境界是难以思维的,但是我们要了解,才不会动不动就说已成佛,怎能与释迦牟尼佛比,有一些外道无知,就像井底之蛙,无知而生贡高我慢心。

当行者各各证得天眼、慧眼、法眼或佛眼,不管单证或全得五眼,都要以无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观它。所以证得天眼要以无所有、不可得心观它,才可再进而证得慧眼、法眼,甚至于佛眼。慧眼是证悟得空时,再把它看成无所有、不可得,把慧眼空掉了,才能够进而证法眼;证得法眼后,行者继续不执着,观它为无所有、不可得。当有一天真成佛的时候,五眼也就具足了,具足以后 也要把它空掉不执取。

当行者证得六神通法---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再加上圣人的漏尽通,在证得诸通时,也是要以般若波罗蜜来观破、不执着它,不要证得一个神通就满足了,要能把它空掉了,这样就可以再证得第二个、三个神通,在世间禅定里面,可以修到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他是以心一个一个去修的,当修得一个神通后就执着它,可能就修不到第二个神通,还是要以无所有、不可得的心来观破它。佛法的六神通是先要从漏尽通证得后,直到如来第六地的时候,心已完全清净,自然就会诱生起五神通,再加上前修的漏尽通,就合成六神通。

当然佛的神通境界要再加上三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这个'明'就是比'通'功能还要广大,譬如漏尽明来讲,阿罗汉已经证到没有烦恼,但是心还有微细污垢,可以感觉心里面还有一些污垢会起来,但是能不受它的影响,这就是解脱、没有烦恼,这叫做漏尽通。而漏尽明如释迦牟尼佛者,内心里面污秽的种子都没有了,都是清净的善法、白法,根本都没有烦恼种子。这种根本没有烦恼,与有烦恼的种子,但是不受它的影响而没有烦恼,这两者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个分别相要了解的。

说到卅七道品法,当证得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法时,也是都要以无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罗蜜多来观它,前前后后证得什么,都要把它推翻、不去执取。

若修得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更要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来破解,再下来都是佛的境界,佛十力法,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佛比一般菩萨具大心,故有更大的无量心,叫做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有十八种与一般声闻、缘觉、菩萨所不共有的法,叫做十八佛不共法,只有佛才能证得者。若如来地诸行者没有修证到佛这个境界,你就没有这种法性。佛具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也是只有佛才能有此等智慧,《大般若经》就是在讲一切智,成佛前修证到这些法,也要以般若波罗蜜把这些一切相智法,看成是无所有、不可得,这样才能住在空无的境界里面、在涅盘的境界里面。

再来的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实际平等性,这些已经悟道者修证到的境界,也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把它观成无所有、不可得。真如相以前也已经讲过了,诸法有如其本来而有的现象,就称为真如。譬如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这六根,就各自有其真如性,这六根真如在修行时,它们能看、听、闻、嗅、味、触、心等真如法,我们面对这些尘境,要把它观破、看空,不以自己习气、心病与诸相应,但是它们确实有如其本来的功用,这是粗浅的真如法,你要承认它的存在。

六根可以看到六尘,这六尘也有六尘真如,有六种尘相,产生六识也有六识真如,这在修证过程之间,根尘识等所产生的意境,都一定要把它观空,成无所有、不可得的。这样就没有烦恼了。但是这些真如相到如来境地的时候,反而要回过来承认它的存在事实,所以真如法是如来藏性所具有,是有六根、六尘、六识等真如,它是会产生一切尘相的功能,在这些解脱道证到以后,就要回到有相,也就是在了解这些现象以后,然后再承认它,一切都是有如其本来的功能存在,这就是真如。

高级一点的真如性有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真如所现境界,与现起四空处定等真如性,故四禅八定中都是真如所现的一切现象,但修行者若守住一种境界,就会被业缘感召而生各界天界去,故修菩提道就要观一切真如性所现境界,都是无所有 、不可得。

再来谈法界,是泛指真如所现诸法的一切现象,真如现法界后各安住其位。而法性是真如体的特性,是真如生起一切法的本体,故诸法都有它的特性,就称为法性。譬如声音有声音的法性,耳朵听到声音,在听到前就产生它的法性,然后才会产生声尘(法相),故一切「有为法」都有它的特性、法性,我们要了解它。一切法有它安住的时间与空间,《法华经》是讲一乘佛法的,故会讲到这个法界性,讲一切法是如其本来的生起、安住,它为什么安住?因为一切因缘撮合,就形成一个法界,然后就安住在其宇宙、世间,所以法界、法性、法住,都是世间相,在这世间相中,你有没有把它观成无所有、不可得,若能做得到,即使世间相安住在那里,真如法性也不受它的影响,为什么诸佛、菩萨心中空空如也,能容纳一切世间相、众生相,而能够无碍,是为法定,这些都是以般若波罗蜜智慧,这样子一层一层的修证上来了,所以不管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一切法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你不要去观一切法相有差别相,有差别是我们内心里面的一个分别心,实际上一切法都是平等的。

修佛法最重要的是离生性,一切法有生灭,但是一切法从空真如起来的时候,我们这个本体是无生灭的,我们要去了解本体空里面是离一切生灭法的。刚刚前面所讲的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这些一切相都是生灭法,所以这些生灭法面对时,就要把它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然后回到我们本体空真如里面。体性空真如是不生灭法,不生灭法证到时,也要把它看成无所有、不可得,这样不执着一切法、一切相,才有办法证得解脱。

讲了那么多,到这里一切境界、现象都要以般若波罗蜜智慧去观,即使得到了一种智慧、知见,也都要把它观成无所有、不可得。甚至证得果位了,如须陀洹果不入流(不入法尘之流),斯陀含是一来果,阿那含果是不还果,阿罗汉是无生、应供,甚至是声闻、独觉(辟支佛),证到了这些果位的时候,也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观它,不要执着所证到的果位。

读诵了《金刚经》以后,你有仔细的思考吗?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不也!世尊!」证得须陀洹果者,心里面有没有认为证到须陀洹果的果位?没有!证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是一样的,都不能说自己是证到什么果位了,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

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我证到了几地菩萨、八地菩萨,甚至是佛了,真有其果位还好,若没证谓证,没得谓得,就成大妄语,要入无间地狱的。修行人证得什么境界或圣人果位,有这种执着境界或果位,一方面就不能前进,二方面是否真的到了那个境界了吗?还是一个问题!要有真正的过来人来给你印证,你到了哪个境界,不是你自我肯定,说已经到了哪一个境界了。世间禅定里面的境界,不能成为一个果位,天神是没入果位的,会出生到天界上去,然后寿命尽了,又再去轮回。我们所说的果位,是小乘四果的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声闻、辟支佛(独觉)、阿罗汉、菩萨、佛等为果位,若严格点讲,祇有四圣众:声闻、独觉、菩萨、佛等为有果位的,故当得这四种果位时,也要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来观成无所有、不可得,没有执取此境界及果位的心。

菩萨十地其实是到第八地才能讲有一个境界及果位,七地以前是有学位,就还没有完全能解脱,到八地不动地的菩萨,相当于阿罗汉果,才有解脱的菩提智慧。故七地以前有学位的这些菩萨,有智慧但是定力还不具足,所以不能称为菩提,这你们要了解清楚的。也不要以为受了菩萨戒,我就是真的菩萨了,烦恼无量、定力没有、解脱也没得到,怎是真菩萨?要到不动地的八地菩萨,才有相当于阿罗汉的解脱菩提,才有一点解脱的样子。佛、如来菩提更是不用说了,这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祇有果地佛如释迦牟尼佛者才有。

前面所讲的,小乘果位证到的时候,也要观无所有、不可得,大乘菩萨或如来佛也是一样,证得时也要观其为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法、如来法证到的时候,也要有无所有、不可得的这种观念。

第一段般若波罗蜜就是在讲对一切修证、方法、境界、神通,甚至于智慧、果位等,都要观成无所有、不可得,这样子你才能够一步一步地往上、往前走。

 

8.为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多?

何故名般若波罗蜜多?以要言之,一切法不落两边,前面所讲的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是否空也不执着、有也不执着?对!所以说一切法不落于两边,例如菩萨摩诃萨应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不落两边是空、有这两边不落,这才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前面讲的是应该怎么做?现在要讲真正的法门,拿出要做的方法来修证。

我们观世间诸相,有常、有无常,世间如果是常的,那是不可得的!为什么?因为世间没有常的,只有空无的真如体相才是有常的,世间相是无常,证到空无的时候就是常的,观世间相是无常相。所以观空、有是若常、若无常,你要不落于常与无常间。若你喜欢跟人家抬杠,就是没有以般若波罗蜜空掉常与无常这两个境界。

我们的身体会有痛苦与快乐,当气充满了身体就很快乐,气不通、脚就痛,所以有时候是苦、有时候是快乐的,若你以般若波罗蜜来观它,就没有所谓的苦、没有所谓的乐,故体知身体无苦、无乐相。

同样的道理,后面所讲的也都是相对待的一种空、有的比喻: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 若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见所断是眼、耳、鼻、舌、身的执着,你把它断灭了,就是见所断,用什么来断?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来断它,或者是不必用断,就是非所断,这是修行过程的一个方法与境界)。

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这是在讲空间,体性感觉在内、在外、在两间等等相对待的法相,对待就是你、我产生对立的样子,这就是有分别、差别相,这个对待法是一边讲空、一边讲有,这两个现象永远都是对立的现象。当你证到空的时候,以般若波罗蜜来观它,就不落空,不落于空就是回到有相,这种有相不是妄想执着的那种凡夫的执着相,而是你真如体映现一切如来藏性所现起的一切相,这样你也能够以般若波罗蜜来观它,不执着、无所有、不可得。)

《大般若经》云如是观时,诸法皆无所有、不可得。为什么呢?由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故不落于空、有两边。

前面已经花很多的时间来解释种种修行过程间的名相了,后面这些修行的境界,你要了解这些就要多看《大般若经》,所有的名相都列举在这里的,你看久了就知道,原来修行会有这些境界与有这些分别相,当你遇到时都要把它破解掉,破掉以后又不能执着「空」,所以又回过来承认它的存在,这样子你能以「不即不离」的心来面对一切境,禅宗也仅用这么一句话,就把般若波罗蜜多给点出来了。

《大般若经》里面讲了很多的境界,你要有智能就要从里面去学习,现在大略的了解《大般若经》里面的思想、用功的方法,也大略的了解修行中的层次了;至于还有很多的名相没有讲,因要占时间太多了,有兴趣的话要上网去看、去研读,增加你的智慧,以后修行起来就轻松了,对于修行过程之间的一切境界、名相,就不会执着有、不会执着空,然后这样很自在的度过去,一关一关地往上前进!(待续)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