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2.11.23.  
2 (续3)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世尊五时判教之说()

() 阿含期

7.另修身心方面经典

有《大安般守意经》、《五门禅经要法》、《思惟要略法》、《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法观经》、《治禅病秘要法》等。其它还有《佛说禅行卅七道品经》、《禅行法想经》等。

《五门禅经要法》中云坐禅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者不净,三者慈心,四者观缘,五者念佛。安般、不净二门观缘,此三门有内、外境界,念佛慈心缘外境界。所以五门者,随众生病,若乱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贪爱多者教以不净,若瞋恚多者教以慈心,若着我多者教以因缘,若心没者教以念佛。

在修身方面大略有什么经典?因为世尊要从小学教起,故要先教导他们如何开始打坐?要学习《大安般守意经》,这一部经典就是在教导你如何呼吸?安般这两个字是缩写,是安那般那(ana-pana)的缩写,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以入、出息来守你的意念,亦即是数息摄心法门。讲这部经典时,释迦牟尼佛说祂经历三个月就证得这里面的精华了,得到十六种殊胜境界。身体的殊胜,离不开呼吸更长、呼吸更短、身体会震动、呼吸微细、呼吸快、呼吸不快、呼吸停止、呼吸又发起、身体充满了气机。心方面就有喜心、不喜心、妄念不实心、妄想不生、内无所思、有所思捐弃、不放弃所思、放弃躯命、不放弃躯命等十六种殊胜境界。以上诸现象是禅者在禅修中一定离不开的息、身、心之变化情形,行者当能于此中体会三者之变化事实。

《思惟要略法》中云,凡求初禅先习诸观,或行四无量、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后得入初禅则易。若利根之人直求禅者,观于五欲种种过患,犹如火坑亦如厕舍;念初禅地,如清凉池、如高台观,五盖则除便得初禅。如波利仙人初学禅时,道见死女膨胀烂臭,谛心取相自观其身如彼不异,静处专思,便得初禅境界。佛在恒河水边坐禅,有一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佛言:他物莫取,便解法空即得道迹。有一多闻比丘,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佛言:取恒水中小石,以君迟水净洗。比丘如教,佛问:恒水多?君迟水多?答:不可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水虽多无用也!故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

《禅秘要法经》:契经中讲种种观法,修系念法,观全身骨节能成白色,观身中火虫、风虫,及不净观,得不净想最初境界。行者专心观想三个月能得甘露法三乘圣种。再修自身四大等十六种观法,然后禅修境界越来越高了,能观外界色境,一切色从何处生,作此观能知五色;五色者青、黄、赤、白、黑等五色,身能生五色,观色中无我等法。次观己身四大等,观四大种种境界中怎么样?这中间会有什么现象?如此观法能令行者系念住意,心不散乱,端坐正受,住意一处,闭塞诸根,此人安心念定力故,虽无境界,舍身他世,能生兜率天中。值遇弥勒菩萨,于后世龙华三会中,最先闻法,悟解脱道。

《坐禅三昧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此经后,佛教禅修法门就在中国兴盛起来,当然这与菩提达摩祖师所传的禅宗心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不一样。经中阐述治贪欲法门、治瞋恚法门、治愚痴法门、治思觉法门、教念佛三昧等法门。三昧是要得定了,初学者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禅?禅就是你身心应缘所起的心念,不是妄想念,不是我明天要如何?计划做什么事情?那种都不是禅的境界。禅的境界是你超时空感觉一些事情、感觉一些因缘,然后在定中不会慌乱、知而不乱,那就是三昧。所谓的禅定就是有禅、有定,若有禅可以感知很多的境界,但是没有定就会乱了、会散乱,有些着魔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智慧不够、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带领,若有人指导就不会发生这些问题。

《禅法要解》中谈色界初、二、三、四禅的境界,也谈无色界四空处定境界现象。世尊也于经中说明四如意分,于四禅中能得四如意分,(1)者欲定行法成就如意,(2)者精进定心、(3)者定思维、(4)者定行法成就如意。有此四如意念,则能于四禅中成就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世间禅的神通境界。

《法观经》中谈天地成后,从十五天上天神下凡尘,因天寿尽而来人间,本来无有夭折,生死五道中从六衰起。人生心意本自善,无有贪爱、痛痒、思想、生死识,但因为耳、目、鼻、口所欺,目光视色、耳声音、鼻知香、口知味、身知寒温、粗细,心为作十事成五阴身,意为五识合成为六衰。因吾人作善恶行种栽,从是便有老病死生五道中。

求道欲断生死故,自守意、止目色、止耳声、止鼻香、止口味、止身觉,如断六衰。那要如何守意,意为识,主行故。恶六衰为祸行,种五道根本。故修行人当精思自守四意欲止,无邪念识思想。修行人欲灭念识思想,当一切行非常断身十事,身、口、意三者,从五阴六衰乃至。三定者口无所知为口定,身无所知为身定,意无所复念为意定。

行者坐禅后慢慢就会有种种的定,一者身定,二者口定,三者意定。痛痒止则身定,声止为口定,意念止为意定。治者意持意行卅七道品经,复观自身有卅二物者,计发毛、爪、齿、骨、皮、肉、五藏等十一事属地。是意自观身有三十二物者。泪、涕唾、脓血、肪、髓、汗、小便等七事属水。温热主消、食等二事属火,风有十二事,是谓三十二物皆从地、水、火、风出。何等谓地大,人生来从谷精气,谷为地,意为种,精气为水雨,便合生身故,求一衣、一食是为养气护主。人身为本来就无故,当灭尽后即无故说无常。悟道者便知此身非身,要念身不久要当死亡、败坏。

意为人种,故要守意于一心。痴人不守意护魂神,但去养此色身四大,或为 色、为味所欺。谓身是我计,不知恶一切从身起。饭食贪味便堕苦,往来生死不脱离逐逢恶业,魂神空去趣善恶之道。身死堕地,日夜消腐,亦本无所有,但意行故化成身。身死后皆归于土,世间万物亦尔,皆当过去,是为非常。

《治禅病秘要法》:经中阐述治阿练若(丛林道场)乱心病等七十二法门,如有治乱倒心法、治四大内风法、治火大三昧法、治地大法、治水大法、治风大法、治贪淫患法、治犯戒法、治好音乐法、治好歌呗偈赞法等,及初学坐者鬼魅所著种种不安不能得定之法。因为禅境离不开心,心有时候会出状况、会有问题,譬如心会因某种状况发狂,就要用什么方法、什么药物来对治。其实能懂药物、维生素等会有帮助,这与婆罗门教有一点相像,当初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婆罗门教走出来的,最后才证悟的,很多法藉用婆罗门教里的,世尊认为可以用的,还是加以应用。

并非外道、或者不是佛教的法,就要加以排斥,像我们基础篇的讲义,有一位台大的学生,看了以后就在网络上批评,说我们的讲义里面,道不道、佛不佛,里面也有讲达摩易筋经、气功、经络,当然佛法也有。

当你通达了就没有所谓的外道法、内道法,若你看后面的经典,很多提到外道法也是佛法,因为法就是法,法有八万四千,有的只是他们不修心的解脱,他们的境界用那个法,你能不能用?也可以用!只是你用了以后不要执着在那里,要行方便。

譬如我们以前也学过元极舞,元极舞好不好?元极舞是要动,让你身体的气能通,也未尝不是不好,但是你不要以为学了元极舞就满足了,天天跳元极舞,到老了还是只跳元极舞,岂不是偏执?我们只是利用元极舞来把色身的气弄通,但是你也要修学佛法,要学习怎么来解脱?心地要从万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从十方大家有因缘互相牵扯的时候,我怎么解脱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去学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甚至于学般若的智慧,能知能离一切境,这样子才对。

利用外道法来成就你的色身也可以,利用正统的安般守意数息法来打坐,来开发出真气也可以,我们希望懂佛法的人,不要去排斥别人的功法。因为他也是在练气功、学天道、、。此等人也许过了十世、二十世或者百万世以后,他也会来学佛法,这很难讲,因为我们人都是这样子,一发心行善,从天道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然后转到菩提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都是从这一条路走出来的。

我一直在讲的,希望让你们能有一个完全的概念,不要去排斥人家的法,最重要的是这个主持人的心地好不好?戒律好不好,会不会最后搞成骗财骗色,闹到法院去解决、判刑,那就不好了,不然一切功法、什么法都是好的。

我们今天就讲到「阿含期」,下一次就要讲「方等期」,「方等期」就是慢慢的小学、中学,到初中的教育都差不多了,现在就要导入大学了,大学就要讲一些大乘的佛法,慢慢导入比较成熟的心地解脱法门,今天就讲到这里。(待续)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