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2.11.23.  
2 (续2)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世尊五时判教之说()

() 阿含期

1.前言

在「华严期」中释迦牟尼佛证悟时,把华严境界讲完了,之后本来就要入灭了,因观察到众生顽劣难以教化,习气毛病太多了,怎么教导?云何而可度?教导菩萨容易、教导有德行的人简单,讲一句话他们就会做到,就可学习到。但要教那些怪里怪气的、德行不好的人,常常会出 馊主意的、常会有不好心念的、邪念的人,这些人是很难教化的。不修行的人是这样子,有修行的人会好一点的,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不修行的人看到我们佛教徒,光会诵经、赶什么法会,但是在行为、讲话、心地上,都跟一般没修行的人并没两样,他们就会 批评说学什么佛法。有时候你修行但并无法力还无所谓,但有的人有点异能神力时,或着魑魅魍魉者还会去用法害人。心地不学好,光学一点皮毛功夫,就会去害别人,这样子倒不如不要学还好,做个行善的人,还有点善报,等等的这些问题多多。

释迦牟尼佛已经是神通无量、智慧无量,观察到众生的根机实在是不行、很难教化,也就想要圆寂、入涅盘去了。后来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王(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等三天),祂是统领我们这世界的;我们世界的统领主不是耶和华(第六欲界天主)、也不是玉皇大帝--帝释天主(欲界第二天天主),真正讲起来我们世界是大梵天王管辖的。梵天虽然是离淫欲了,也没有吃、睡的欲望,更没有色欲了,祂是统辖我们这娑婆世界四大部洲。梵天王是我们佛教的护法神,知道释迦牟尼佛有意要入灭时,马上出来再三殷切请求世尊住世教化,说不能违背 因地菩萨时的愿力,因此世尊才留下来弘法。
 

 2.阿含之意义

「含」意为比,「阿」者无,故「阿含」意为无可比拟之义,「含」又称「归」,「阿含」或有不归之义。例如阿弥陀佛,「阿」是无,弥陀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故言「阿」是「不」。「含」有两个意思,就是「归」,例如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不归意,不再来人间的果位。所以这一段「阿含期」,代表的法是无可比拟的法、非常殊胜的法,与一般世间所修的禅定是不一样的,是能超越三界的法,不要小看「阿含期」经典是小乘的法,小乘的法是可以脱离人世间、脱离三界,不再轮回的主要菩提法。

 

3.地点:起自鹿野苑,中至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侧耆阇堀山(灵鹫山)等;鹿野苑梵名mrgadava,即现在北印度的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的沙尔那斯(Sarnath),是世尊初转法轮度五比丘的地方,先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这四圣谛如果你好好学,心就可以清净,认知它,苦是怎么来的?苦是你以前所造的业的果报;业是怎么来的?业是你每一天、每一世与人所结的恩恩怨怨,所聚集在一起的,是为集谛;若要消灭这些业报之源头,就要修种种的菩提法门,来灭自己的一切邪心邪行,使心地清净无垢, 是为灭谛;当得解脱后,而得道果,是为道谛。或从打坐开始观十二因缘,而得缘觉果位,这也是道果。当然这里面佛讲了很多的经典,有的用比喻的,因为初期的小学生、初中生,他们听不懂大乘法,所以很多都是用比喻的,比喻经典有很多,在《大藏经》里面这一部份占很多份量。

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了四圣谛以后,再至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梵名Rajagrha),现在的巴特那市(Patna)东北侧耆阇堀山(梵名Grdhrakuta)等处,讲了十二年的经典;耆阇堀山有的就直接翻「灵鹫山、鹫头、灵山」,有的就翻译音为「耆阇堀山」,这两者都一样,翻「耆阇堀山」的好像比较多,翻「灵鹫山」的好像只有几位法师,一个是音译、一个是语译,两者都是一样的,「灵鹫山」是翻它的意思,是以语意来翻的。
 

4.对象:为初机学者,权宜说教;刚初发菩提心要学佛的人,今生初发心要学佛,一定是要学这个「阿含期」经典。若你的根机是大乘佛法根基的,那是你以前的哪一世,一定已经学习过「阿含期」这些经典、教法,所以今生对于《阿含经》,好像没很大的兴趣,但确实会依法奉行。譬如说您自己天生就会打坐,也很容易数息、禅观、得定,同时戒律、道德观念又很强。

今生您虽不喜欢「阿含期」的经典,但您要去阅读,去了解而不是去证解,有一天你要去弘扬佛法时,是一定要大小乘教典都要能懂的。你现在在学菩萨道,在读《大般若经》,在学习《金刚经》,对于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经,可能并不是很热衷,总觉得太简单了,虽然简单但是做起来了却不简单;当然你现在有大乘种性了,但这些小乘法以后你要去弘法时都要去懂的,虽然不一定要去证,但是要懂得。其实有大乘基础者,祇要稍用心一学小乘法就能体会其要点,若不能做到这样,您的身心还是没有大乘的基础,这个观念是非常的重要。我们从初期学佛到能成佛道,一路上这些方法与境界是无量无边的,现在我们今生走到哪一个定点?譬如我们今天在这里讲《金刚经》,我们也已经在以前那一世熏习过「阿含期」、「方等期」的经典了,故现在已到「般若期」这里来了。

我们现在来了解「阿含期」里面的景况为何?对于行者在守戒律、在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的人,不要低贬、批评他们是小乘法,大乘也是从小乘来,每一个人的根机都不一样,也都必须要承认他的存在,知道他的程度是在小学生、是初中生、是高中生,就不要对他一直讲大学生或者是研究所的课程,他听不懂、也听不进去。有一些人就是这样喜欢守戒、喜欢守六斋、或者每天守斋戒,喜欢做一些个人的修行,不喜欢去救度别人, 不去对别人讲经说法,这是勉强不来的,这一点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对于别人在哪一个学佛阶段,不要去批评他们好不好,不要去批评人家。因为要把这些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带到大学的程度,也就必须因材施教,他是什么根机?就教导他什么法,这些是世尊的权宜说教。
 

5.期间:世尊在阿含期说法为期十二年,第一期的华严期,《华严经》讲了21天,在人间的时间来算没有一、两天,大部分都是在天上的,因为天上一日夜,凡间依第一天到第六天各为50、100、200、400、800、1,600年了,因此在天上的时间虽然很短暂,在我们人间好像过得很长,其实在天上一眨眼就过去了,故才有前后共21天之久。

「阿含期」的经典是在人间讲的,所以说法为期有十二年之多。譬如我们现在九年的连贯教育,还要再加进去三年的高中教育,总共12年也差不多了,才有那么一点样子,但也尚未成人。

你学佛有成时,譬如说有天开悟以后,也不能马上就出来讲经说法,因为智慧还不成熟,会错会世尊的意思,故不要随便讲经说法。更不能随便的写书、出书,并把它广为流传。要讲时讲义也要依经文编写,道场内部看一看就可以了。纵使悟后每个人弘法时间长短,对佛法的了解也会改变,智慧依时间的过去会更通达,20年前讲的跟现在讲的是会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学生一样,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懂的,与大学生懂的并不会是一样的。

虽然有人开悟了,但是对佛法的了解还是满有限的,还是在学习之中,因此不要马上写书、出书,并把它流传出去。很多外面的这些书,一百个人看了会有一百个不一样的认知,到底对不对?而让他们抱着一个怀疑的心,有正知见的看了就知道对与不对,但是有一些初学者,就不知道到底对不对,无法判断。所以有时候写错了书会害别人,本想要帮助人反而害了别人,这是有因缘果报的。
 

6.主要经典:包含禁律律藏四分、十诵约含八十七部总共五一六卷,长阿含四分四诵约含卅经,增一阿含四分八诵约含五十二品,中阿含四分五诵约含两百廿二经,杂阿含四分十诵约含一千三百六十二经,诸经演幽微之教,辨以法相以便成涅盘道。

这四分若以唯识而言,眼睛所看的是见分,所看的现象是相分,我们内心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可以觉知的自证分,另一个是本来就有空觉的证自证分,这四分把它隐藏在所有的经典里面,这样才有一个心,心对佛、心对法,如此来讲就有这四分。

诵是指甚么?指八十诵律与十诵律两种,于诸律本中,仅此二律之名含有「诵律」二字,其义概指「法应诵持」及「经由口诵而集结成者。」八十诵律乃佛陀入灭后,弟子结集三藏时,由戒首优婆离于一夏九旬间,八十度诵出者之律藏。

在印土文中,有时契经中四句就成一诵,或几句就成一诵。就像我们的诗词一样,是以什么题材的,就有什么格式,诵是一种说法体材。部是段落,有时候段落并不是切得很好,譬如一部里面有分好几段的,就像我们刚刚所诵的《金刚经》是一卷,一卷里面昭明太子把它分成三十二分,这三十二分把它放大就是部的意思。每卷里的部,并不代表一个内容的结束,只是一个阶段,所以很多的内容虽在同一卷里面,但有两段意思是不一样的,读过后也就可以知道。古代没有现在的纸张,有的是用贝叶去刻文字,有的用竹子去刻文字,刻完了就把它卷起来,刻到一相当厚度,就算是一卷;现在《大藏经》的纸张是一页一页的,为配合古代的意思,仍然称作第几卷;时空环境改变了,我们了解它的意思就好了。

我们看《阿含经》有这些名称:《长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杂阿含》等,《增一阿含》的增一是另外再讲的,是讲《阿含经》以外再讲的。《杂阿含》是没有归类的,比较不能分出来的,把它归在《杂阿含》里面,这些都在《大藏经》里面,不管是《长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杂阿含》等,这四个在《阿含经》里面就讲了好几年,每次都有一个主题,或者主题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初期为什么讲这些以戒律为主的法,因戒是修行的主轴,轴不立,修行无所成。然后讲一些比较浅显、譬喻的道理,后来把它集结起来,就有很多的经典了,始有教法如阿含契经,把「阿含期」所讲的经典集结起来,以阿含为名称。方法论里面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法之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

若你常常修大乘佛法,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做起来心的安住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不如回过来观这十二因缘观,无形中可以把你的习气毛病改过来,因此小乘法并不是不好,是在修你自身的一个很好的法门。另外还有一卅七道品,其中的四念处也是一样,能使您证得我空、法空理,四念处是观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若能以此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您就能得我执的自在解脱。大乘法是直接观心,是要有一点智慧,但是小乘法可以用分析的、观照的,看你自己的身、心怎么样?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你的心理起念是怎么现象?是这么来调理的,剥丝抽茧、然后把它从妄我、 妄念中脱离出真我来。

除此以外,经典中亦在说过去诸佛成佛、涅盘概况等,某一位佛是甚么时候成佛的?怎么成佛的?佛的世界在哪里?每一部经典里面也都要提到诸佛名,因为我们每听到一位佛的名称,就可以消无量的业,每一部经里面,多少都要提到几尊佛号,虚空之间佛是无量无边的,称颂佛名有无量功德。也讲到佛是如何涅盘的?涅盘的概况是怎么样?这些也都是在「阿含期」里面所宣讲的。

什么是无碍智?是没有阻碍的智慧,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很多大菩萨都很相信,因为他们具有无碍智。譬如我现在在讲这些《阿含经》里面的内容,你听了很相信,这也是无碍智,有的人听了却起了疑心,不是大乘比较好吗?怎么可能小乘较容易解脱?这就是有碍愚痴,有碍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他内心的不清净、来自于没有智慧,不相信佛所说的。我们一看到佛经就产生信心,你会觉得菩萨怎么可以飞到这个世界、飞到那个世界,可以来去自如,你很相信佛经所说的,有一天你也会这样,现在你也很相信,这就是无碍智。这智慧不是外道有的,这是佛教徒以前熏习过释迦牟尼佛或是哪一位佛说的,你接触过佛后所熏习的这种无碍智慧,因此听经闻法你会觉得很深入人心,深信不疑,若你听了不相信这就是有碍了、智慧不够,我们每一位听这些法,都是有无碍智的。(待续)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