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1-31)
            --
法界通化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如何用金刚经来修行()

    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

    四缘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

上一次讲到六因,因果里的因有六种,从种子缘到发起作用,到熏习种种习气成种子,到控制相应缘、、、等等,都是在修行,不是只有懂名相。佛法所有名相,你会引申到修行,那才是真正懂,如果光懂名相,表面懂其实是不懂,名相和实修上的境界,都要互相搭配。你会讲名相,修行没有成就,那是假的;修行有成就,不会讲名相,那是孤陋寡闻,不懂佛法,无法行菩萨道,变成无闻比丘,世尊讲,这种人只会修行,有境界,但不会讲经说法,不能行菩萨道,变孤陋寡闻,无闻比丘。

法无量无边,离不开因缘果报。我们常常唱的法身缘生偈,大部份同学都会,后来的同学可能还不了解,中文四句「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释迦牟尼佛说,一切缘起法,都是由最根本的因开始,所以说「如来说是因」,先有因再有缘,众生本末倒置,把缘当作因,然后随缘造作,不懂因果,去逃避、避免,增加更多的业,一直在轮回中,解脱不出来。

「彼法因缘尽」,这个文法很复杂,彼就是那个,那个法,就是刚讲的因缘起的法,也就是现行的法。因尽缘尽,缘尽因不尽,这里很复杂的说法,因尽缘尽就成佛,缘尽因不尽是阿罗汉、菩萨,为什么?因为祂因还有,但缘来不随缘发作,所以祂能解脱,虽然能解脱,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因还没有尽,如果是缘尽因不尽是阿罗汉、菩萨,因尽缘也尽那就是如来,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你去思惟,因不尽缘也不尽,那就是凡夫,天天随缘造业,也不知道什么是解脱,很多人修了半世纪,可能都还搞不懂。

「是大沙门说」,大沙门就是如来,沙门就是出家众、和合僧,和合僧里最大的就是如来。大沙门说,你们去思惟这六因缘里的道理,你就可以悟道,不必学那么多佛法。你就是不思惟,不去想,为什么学佛法学那么久都学不来?你能悟到这里的深意,你要感激如来,无所保留地告诉我们因缘果报,能懂,马上就要从里面去学习因,由因起缘,缘起不随缘转,就成阿罗汉,能随缘转而不迷惑,那是菩萨,如果有一天,能因完全尽,当然缘,随缘度众生,那就是菩萨。因尽缘不尽,如来,因缘尽,但祂不让它尽,遍虚空,尽法界,救度众生,这是大慈悲者。

懂了六种因,从种子缘到动力、到起法的先后果报,以后你要懂得这四缘,怎么控制这四缘?能控制,起码小乘阿罗汉得到了,能控制四缘,再来利用这种缘,来利益众生,那就是菩萨,懂得法再来玩法利益众生,就是菩萨,学佛法不是只有逃避,不是只有解脱一途,从解脱里再进入世界众生中,让他们也了解如何得度。

讲四缘,这四种缘懂了后,如何去控制这个缘?有的人缘还没有控制好,就一股菩萨精神往前冲,结果自己却没把握住,最后,退转了,甚至被迷惑了。学一个法,学一个名相,都要从身心和众生之间去了解,然后能彻底深解其义理,才能控制自己的习气。第一阶段修,总是在控制自己的习气,有些人因缘不成熟,修了半世纪都修不来,这是没有遇到善知识为你开解,或是因缘不成熟,没人跟你讲,一个小毛病,会让你拖十几二十年。因为成熟了,人家跟你讲一句,你会思惟,你会醒过来,就会受到很大的好处。

像我们有些同学,心安不住,也不知道怎么去安这个心,也没有学《金刚经》里高深的义理来空掉自己心里的毛病,所以在里面打滚,一直滚,一年、二年、十年很快过去了。修行不要执着身的变化,也不要执着心,想这个,想那个,如果你能这么分清楚的话,第一阶段要断缘就很简单。为什么《金刚经》要告诉你,第一阶段修行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要断这些缘。如果这些缘断不了,那因更无法断,那些因一个一个都要还的,不管大小因缘果报,都要慢慢去还,等到你有能力,对善恶不觉得善恶,对生死不觉得生死,这样你才来面对因,所以过去杀了人,今生再被杀,也甘之如饴,不会害怕,为什么?因为那个因一定要还,当你不再怕因果时再来还,就简单了!

像目犍尊者、禅宗二祖、央掘魔罗,过去世或当生都杀过人,该受死亡的果报,等你悟道后,从容就义,生死有何可怕?还没有能控制缘以前,不能去面对因,缘能控制了,再来面对这个因,就能坦然承受。如果因尽了,缘在掌控中,那是补处菩萨,因尽缘尽,遍入虚空,入大般涅盘,等于什么都没有了,但不是,祂法身清净,可以化千万亿化身来度众生,这就是如来。所以因尽缘尽后,不是什么都没有,对心来说是什么都没有,对初发愿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力,这个因还在,所以祂由法身清净无相中,化千万亿化身,随时示现在六道中,随时示现在善根众生之间,这又更深一层的因缘,学因缘法要懂到这样,才全部搞懂,凡夫的境界,阿罗汉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佛如来的境界是怎样。

四缘:依小乘之说:

(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

因缘,有因待缘来就产生一切法,这是最基本的因缘果报。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有因,这个因,某甲的因,产生自己某甲的果的直接原因。如果某甲的因会产生某乙的果,没有这回事情!如果有,那就是我们讲的同类因、共业。你说:某甲在外面为非作歹,结果果报央及其后辈,这种说法是不合逻辑的,但确实若真如此,那是他们的共业,所以某甲的因,招引某甲的缘,产生某甲的果的直接的内在原因,这是因缘。

例如由种子而生芽。每个种子都会发自己的芽,现在科学进步,农业上或动物界可以互相移植、接枝。在农业,果树上接枝,让它杂交产生不同的芽,产生不同的果。人、动物,品种不同,细胞移植,也会产生不同的芽,这是另一回事。一般来讲,芝麻种子,就产生芝麻的芽。这次我们去加拿大,秘法师传了一个法,有人车祸变植物人,医生说差不多了!这一身报废了!她太太很会食疗,也有一点通灵,去看一看,说:你回家,办出院!医生说:出院,不行!不然你要自己负责。结果,她强迫她先生出院,她自己调理,用芝麻发芽,泡水,你要买到会发芽的芝麻,浸水后稍微潮湿,过一二天它就会发芽,刚长出一点芽,看到白点不能太长,一汤匙的芝麻芽,配八粒红色葡萄干,(用机器打成汁),红色葡萄干补血,天天吃,吃几个月后,这个植物人先生好起来了,这是信心和福报!如果没有信心,她也不会相信自己可以救她先生,如果你们喜欢生机饮食,也可以自己做,芝麻芽不好买,请人买才买到2公斤,收成后已经去做芝麻油了,这是秘法师的秘方。

种子就成芽,有助因缘,芽发了。追根到会发芽的种子,这种子就是因,为什么会发芽,泡水、阳光、温度、水分适当,这是缘啦!有缘它就发芽,所以一个法要升起也是如此。诸法从缘起,追根到种子,不要看发芽的结果,开始要发芽,打开种子剎那间,里面包括很多缘,水份、时间、温度、空气,发芽开始要产生能量,除了水外要温度、氧气、二氧化碳,这些都是缘,因合缘俱足了,种子就发芽,这个芽就是果。

因缘一词,因有时作缘解,缘不能讲因,为什么?因为没有因不可能有缘。有的话,那是新造的因,不会和过去的因连结上,所以这是新的业缘,因缘、因缘,常常连在一起讲,像你学佛法,你一定有这个因,学佛法要跟哪个人学,也有那个因,有时你会想,明明某些人讲的法是邪的,甚至是魔道,为什么会有很多出家师父跟着学,他们头壳坏了吗?不是!这是潜在的因在作怪。

如果你真正是佛弟子,有正知见,这个正知见的因,你绝对看不顺那种不是真正佛法的这些人,何况有些人还是居士咧!你看哪个对,哪个不对,看事情要回归到因缘,这样你就会同情他们,过去结了邪缘,旣然邪缘结了,缘俱足了,今生又凑在一起,然后又回去跟着他,末法时期是没办法啦!妖言惑众。从因缘去观,你就会增长智能,不会说:明明这么简单道理,为什么那么多人迷糊进去?还是要回归到因缘的道理。

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表面上的结果,若往前推,间接是缘,最根本是因,所以一切果报现象,回归到原来的因,如果你有宿命通就简单了,果也看到了,缘也知道,因也知道。要懂得因的要到阿罗汉,但阿罗汉也只懂得八万劫以内的事而已,还不能懂无始以来,时间、空间里众生的因缘果报。每件事最根本是因,修行很顺是因,修行从逆中修入,也是因,修行有进步、没进步,也是因,今生要不要成就,也有因,当然,这个因包括你的愿力、付出跟你对佛法信心及过去因有多深,如果你熏习的很重,当然今生接下来的修行,也很快就有成就。

你要懂得因缘,有时回想自己为何会接触到外道、邪道,甚至不是宗教的教派,那是过去的邪因缘。有朝一日又走入正途,也进步不快,那也是过去因。花了十几、二十年在培养福德,培养得差不多,才有办法遇到你信仰的,或你能接受的法或道场,功不唐捐,不要说我过去浪费多少时间,这是因缘啦!时间还没到。

第二就是你过去的因缘很杂,还在绕,绕到有一天,绕对了,你过去在摸索是因,过去福德还不够,所以得积福德,差不多了,水到渠成,也许你就上路了。我讲这些是让你了解,对过去的,不要觉得浪费时间,因为这是因果!回过来讲,过去的因不够,浪费了一段时间在积福德,积满了刚好上路,你这样看的话,每个人的命运,冥冥之中都定数,你要能够了解。

像我们修行,从显教修到密教,密教又是一阶段一阶段的懂,进入深一层的境界,时空已经太远了,很难直接学到,这中间,因缘俱足了,慢慢就会学到,你们只要善根俱足,信心俱备,不要被一些杂七杂八的因缘搞乱,紧跟着,吊车尾的赶,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我常听很多人跟我讲,老师!哪个人悉昙学不下去,不来了!真的不来那完了,就是断线了,今生就这么断了。你说很困难搞不懂是没有错,搞不懂也要来,听啊!听啊!佛法都是一样的,一讲再讲,二讲再讲,三讲还再讲,三转法轮还搞不懂,再转一次嘛!四转法轮,五转法轮,六转法轮,总是要懂吧!过去没有熏,今生才熏,很难熏进去,但你心不能退,再困难也要跟着。

好在有几个比较热心,也可以说是比较鸡婆点,就一直鼓励:你要来!不管听得懂听不懂,总是要来,过一阵子慢慢就听懂。法,如果你懂得很透彻,我讲你就比较能完全懂,像我教你们悉昙,有一些也是第一次踫到,第一次看不懂,放下不要看,第二次,隔天来再看,隔天,突然脑筋一闪,哎!懂了。佛菩萨要让你懂,你就会懂,至于哪个时候懂,很奇妙,什么因缘都可以让你懂,如果你因缘还不俱足,还不能跨入密教,学起来当然很困难。你如果过了三、五年后,再来听我讲悉昙,也许就可以很短时间进入状况,现在我等于是半学半教,有时你不问清楚,我以为你听懂了,原来你们都不懂,等到要用时,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原来都不懂。

这就是过去世的因缘,如果你有熏,稍微看一下,菩萨再帮忙一下,你就会懂,如果新的因就很难。但今生刚好接触到了要认真用功,因为密法是菩萨的语言,这个语言上个星期跟你们讲过了,什么是梵文?什么是悉昙?悉昙是成就吉祥学,是菩萨之间的语言,梵文只是一个语言,很平常的跟国语一样的语言,讲的清楚一点,用比较极端的譬喻,黑道,你要混进他们黑社会,他们的语言你要懂,比如说:罩子要放亮点!眼睛放亮一点,讲眼睛,太通俗了,只有他们才听得懂,所以这些警察都懂得他们的暗语。

悉昙也是这样,你学到这里,你就懂得,为什么古代来翻译的大德,咒语翻得那么好,但没人懂?因为你不是菩萨,当然不懂。就连不空大师从印度来,开始也不是学这个,他看这些古僧大德怎么翻这样子,翻的他摸不着边,他不懂,不懂就有问题,所以他再回去留学,回来后大家都很高兴,不空大师翻的很准。所以很多不知道的人说不空的最好,为什么最好?因为他一句一句翻的普通人都看得懂,看得懂就不是佛的语言。所以你要能讲佛的密语,sa va就是sarva,内行的就知道sa va。你要懂这些都是菩萨在念的,因为它牵涉到语法、舌头摆的位置,舌头有三个音,一个喉音,一个舌音,一个唇音,唇音要转不能转的太厉害。

菩萨、佛都讲圣人语言,你没有体会到这样,说哪个对,哪个不对,我对密教有个理解,早期来这些大德,他们所翻的咒语,都是真正圣人的语言,后来这些,七八百年以后的圣人,是把它回归到平凡的,每个人都懂的语言,所以你要懂这个字怎么来,就找不空的来看,如果要知道怎么念,就去找最古老那位翻的来读,那是读;至于内容(单字含义),哪个字对,不是照那个读,读要照圣人语言去读。密教之所谓密,是非常的密,你不要以为很容易学,五十一个字学完,就可以出书,翻译咒语,那太早了,把大正藏全搞懂后再来写。前几天说有一个人自己要出版楞严咒来道场问,你们楞严咒多几句少几句是怎么一回事,连我们研究班都还没跨入门,门外汉也想插一脚,我常说无知才会自大,无修就会夸大,动不动就说几地菩萨、阿罗汉,以为修行那么容易。

次要条件称为缘,主要条件称为因,没有因就没有缘,有缘必有因,这两个这样讲是解释,如果要挑毛病,因缘要同时存在,两个都重要,有因没有缘成不了法,有缘没有因也成不了法,因缘不能分开讲,只能说缘不俱足,因就摆在那里,不起一切法。像你过去有学佛,为什么年纪轻轻不想出家,缘不成熟,是有因,但不成熟,缘成熟了有因才会成果。因缘两个同样重要,不能说哪个主要,哪个次要,只是要成法是有次第,主要是因,次要是缘,才产生法,如果有法,那一定有缘有因,要分辨主要、次要,这个时候才可以说,如果要产生法,两个都重要。

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那么多条件里因是最重要,虽然是之一,但这个一是很重要,没有一就没有什么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法一定因缘凑在一起才能成法,如果讲名相,因和缘可以分开讲,产生一个法,因缘都是同重要,俱足才产生法,这样你对因缘才懂得基本。

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精神物质、时间空间都一样。懂得基本的因和主要条件的缘,再进一步观其缘有几种现象。

(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剎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剎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剎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剎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剎那为善心聚,后一剎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剎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剎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

第一,这个缘的现象是等无间,缘缘平等,没有哪个大,哪个小,善的好,恶的不好,相等,只是因缘成熟它就发。修行要如何压抑不好的?旣然平等应该同时发,怎么压抑?不可能压抑。只有你练心平等观,好是好,不好也是好。

无间就是没有间隔,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次第就是有先后,即心、心所之相续中,心是我们的八个识,心所是我们的习气、觉知,觉知后所引申的思惟、行为、模式,心若相续进展,就是心所发起作用,是相续执着。第一念觉知是真心觉知,第二念起分别,是第六识分别,第三念起好恶好坏等等分别心,那是习气,一个一个没有间接。

由前一剎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剎那生起之原因。前面一个时间点稍微让开,然后让另一个法升起的原因,所以相等是法的根本性质,如果一个法善性,当然善的一直出来,恶的就出不来,没有这种法,除非圣人。如果善断了,恶的也可以从中出现,所以一个人的心,善恶善恶,随时都在改变。

不是说修行,坏的就不会来,是坏的来时,要平常心面对它,你要培养这种心,不是说坏的就不要来。你说:「没学佛以前,我家里平安,事业顺利,学佛后,什么病都来,家里不合,夫妻吵架,什么都来」,不是这么回事,是你过去有那个因,哪有光修行就好的,你又不是菩萨,当然是好好坏坏都来,你有没有平等观它,平等观它,没有什么好坏,都平等平等,善的不是永远都善的来,恶的也不会永远都恶的来,法就是没间断的一直出来,无间就是不间断的。

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剎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剎那生起之力用。进一步讲,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剎那灭谢,前一秒钟灭了,然后,复给予「现在」或之后一剎那生起的力用。前一秒的念,就是后一秒的动力,把它拉上来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力道,那是圣人,修行到一个境界,起一个心念,这个心念是不好的念,但你不去抓它,它一下去就没有了,你也不去探讨,也忘了刚刚那个念在想什么,一般人不是这样,一般人谈到恐怖、生死、不如意的事,就很在意、很害怕这念头起来,然后就钻牛角尖,没完没了一直想,也不知道这个念头是怎么来的,真的假的,搞不清楚,反正就钻牛角尖,这就是你平时的习气,养成后一剎那的力道生起,圣人祂念头起,因缘起,不去support它就灭了,灭了也不去想,就这么简单的事。

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所谓等,每一个念都相等,「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相等,这在讲一个法,不是在讲善恶,所有一切法都平等平等,现在在讲内心一个念起,它的力道都是平等的,前念没有了,后念要继续生起时,两个念之体性作用,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力道强。用在修行上如何用?前念假设善,后念假设不善,前念生起你就心安,再来恶念起,这两个力道是平等的,一般人善念高兴,恶念起就厌恶,想逃避,每个人修行都会碰到这种心态,避重就轻,没坦然面对心里的善恶起灭,每个人都有执着的一面,如果修行不知道放下一切,有所执着,都无法修得好。

反之,若前一剎那为善心聚,后一剎那为恶心聚。心聚,聚就是聚集在一起,一串一串,一撮一撮,一个念头不可能只有一个,善念头起就一直来,你会感觉发起一个善念要帮助人,看到这个人可怜,生起善心帮他,要怎么帮他,要怎么行为,一系列妄念就来了,这叫善心聚,这里是讲剎那,以前讲过,一剎那有九百多个潜意识念头,可怕啊!你说九百多个念头,那里有那么多,不是你脑筋在想的念头,是我们阿赖耶头里的因在搅和,非常微细而深层快速,你搞不懂,你能看到的话,就知道因缘果报的宿命通。阿那含有宿命通,三、四禅境界的阿那含有宿命通,但祂不懂因缘的因是如何,祂看不到因果的因,要到阿罗汉,所以祂没有断轮回的因,虽然有宿命通又如何,知道你今生出生做人,哪一件因果,让你成为人,祂看不清楚,阿罗汉才看清楚,阿罗汉也只看到八万劫以内而已,八万劫以外众生因果,祂也看不懂,只有如来知道。

我们修行当然开始善心聚是很好,如果修到一个境界,一直善心聚,没完没了,那如何解脱?自己天天忙着搞善行,忘记修行,忘记什么是定,什么是解脱,这样也不行。我常常鼓励你们,做义工,对!去积福德,积到一个水平,够了,不要天天埋在那里当义工,只要有心说:「我现在不再当义工,我一天要打坐二十个小时」,若这样,法尔你也不要做义工,来佛堂给我好好打坐。

像在我们这挂单这位师父,我说,你一天要三坐,清晨一坐,早餐完一坐,下午再一坐,一坐不是二小时,要三小时,四小时,五小时。真的,你要这么坐,你不当义工,我同意你,上来这边打坐。你不要说:「我在别的地方做义工就念我,在这里当义工你就不讲话」,你在这里觉得想要修行,这比你当义工还令我高兴,因为当义工,别人也可以做,不一定要你来做,只要你跟我说,我一天要打坐十八小时,这个我佩服你,你不要说不做义工,在外放荡放荡,那不行!

积福德到一个水平要转,我刚说的因果,你还没有到因缘成熟,你在外面晃也好,或还没踫到好的道场,或好的善知识,这是你在培养福德,也不能说好不好,这是你的因缘!俱足了,时间到了,要认真修行,不要再空过,这是善心聚。善心聚也不好,不善不恶,没有分别了,就不要随时起心动念,对自己不要起心动念,有一天行菩萨道,你可以想一想众生,因为你想众生,众生起码不会迷失。很奇怪!那一天讲到某个人,因为他也是阿答阿答(脑筋不正常),我就想到他,怎么好久没看到他,念一下,他下午就来了,我不讲他都不想来,我想到他,他就来了。菩萨有好处,你只要关心哪一个人,哪一个人,他如果迷失,在外面放荡放荡,突然间又会跑回来一下,又没有迷失掉,菩萨是这样在起心动念,不是在胡思乱想,想有的、没有的,想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是想这些。

如果后一个剎那,恶心起时,则其前后剎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互相看,前后互相对望,有不同,但体性上不会相等。坏的念头起是平等的,好的念头起也是平等的。一下子善念头起,后一念又是恶念头,这些可以说前后不同,互相对望,不同的法,但不能说它相等,因为善就善,恶是恶,但善恶起法能力是相等的,如果真的圣人,善恶两念皆不起,如果是半圣人,恶念不起,善念会起,还不究竟!会压恶起善,真正圣人,善恶都不起,有众生要救度才起,那是菩萨了!

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剎那不停,而无有间隔。这是凡夫!如果一个人,不静下来打坐想一下,你不知道你的妄想很多,心猿意马,从来没有停过,一下想到这个,一下想到那个,如果你在四十分钟,五十分钟,一坐之间,才起几个念头,这个无间就不适用。我高中自己在打坐时,大约四、五十分钟,起二、三个念头,已经最多了,但念头起来马上知道,随即骂它:妄想!它才起了二三个字,你就觉知是妄想,它就下去,没有了!这两三次,一次给你两秒钟好了,大约十秒钟,其他时间都没有念头,这不是无间吗?这是空性无间,修打坐就是要如此。

这不是究竟,这是开始,没有罣碍世间事情,那时只有读书,读书没有柴米油盐,有钱没钱,不会去烦恼这些,其实讲起来,我后来上大学,出国留学,工作,也没有烦恼什么事情,反正什么事情,烦恼也没有用,天性!这又回到因果,过去的因,如果你今生很烦恼,一直没完没了,鸡毛蒜皮一直烦恼,那是过去世心很会用。

无间就是没有停过,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等无间缘用在心、精神就是心的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如果你要认识六根对六尘境的种种法尘境,什么相等法、善恶法、无间断法,这是等无间里讲的三个现象,这些都是心,心去做这个事情,当然因缘就是心,等无间缘也是讲心。凡夫的善恶念无间,圣人空性不起念无间,因缘来它现起法,破坏这无间,也不是破坏,破坏是表面的,内心安详,自性不动还是无间,你这样去认识圣人的空性,表面好像被因缘化为有为法,其实有为法归有为法,空性还是空性,没有被破坏,这是深一层的思惟,你要去想这些,这是等无间缘。

对于一切法是平等,对于一切法的善恶法,它也是平等,对于一切法,前一念后一念,它是没有间断,平等现起,这里包括这几个现象,你要去思惟。如果修行上,你要断的就是让等无间,善念恶念,这些法尽量不起,你下面才能所缘缘、增上缘,更进一步去体会,第一步等无间缘控制不了,还在善善恶恶里交战的话,天天在想这些念头,有的没的,你就无法去认识因缘果报真实性。

(3) 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第三所缘缘,第一个所缘的法,所缘的境界,如果有一个时间空间或人物来时,这就是所缘,你内心里有个缘,让这些所缘来依附,内心那个缘就是有那个因,这个因过去所造业的对象,也就是今生所缘要来缘的主要因素。所缘缘,有时简称缘缘,外缘是所缘,内缘是所要缘的缘,最根本的,所缘的缘再往前推,一定有那个因,如果没有因,这个缘缘不起来,除非是今生这时空所新造的业,新现的业缘。

所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的一切对象,心是真心,心所是心觉知的第一念,还好,分别而已,如果变第二念、第三念,心所以后都是我们所要缘的缘,都是妄想习气跟以前的业力,所以心所所攀缘的一切现象,这是主要完成果报中间的缘。如果有因,缘不俱足,果不会现,如果有因,缘来了,你慢了半拍,这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果成不三不四的果。缘比断因还要重要,初步修行在此,所缘缘这个缘,你如何去安住,如何摆脱这个业缘,修行自己间如何控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这么转所缘缘,这就是所谓的攀缘。

少攀一个缘,起码少犯错,如果随此缘发作,你就是攀了缘,所以我骂你也好,纠正你也好,讲你也好,这是攀缘,我攀了缘,我骂你,你会气我,我纠正你,你也会怨我,但我若不讲,灯不点不亮,你永远都不知不觉,修不好,要提醒你。没错!我攀了缘,我要承受你的厌恶、讨厌、见怪,我要照单全收,要有这个心态!不能说你讲人家,人家都不能生气,你可以生气,但生气也表示你修得不够好,这常有的事情,我故意要作这种攀缘的事吗?不是!因缘成熟,我认为该做,这我都要想!

像今天有人在绕佛,过去我都不想讲他,不管他怎么绕,今天虽有进步,但要不要讲?我还想了一下!还是要讲,我去跟他讲:「绕佛,你老是在念,念什么?有人来问了,你绕佛怎么绕?」「我在讲梦话」。念佛念得入梦境,讲梦话,我问:「你在讲什么?」这就是攀缘,菩萨攀缘有其必然性,就是要利益众生,不怕人见怪,如果怕人见怪,都不要讲话最好,阿罗汉就这样,所以阿罗汉为什么容易成就,祂不管别人,自己非常安详,什么事情,天塌下来都没有关系,人家讲,我们要想。

我们这位大德,他在浪费时间,为什么呢?我问他:「你怎么绕佛,嘴巴不念佛。」他说:「我在想脚怎么走」。我说:「你生下来,一岁多一点就会走路,已经五六十岁了,还在想怎么走路,这样不对!你只要能这么走,就这么走,你要想佛。」因为你绕佛之间五十分钟,人家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如来,如果五十分钟已经念了几句,当然,我们有人一边念,也一边打妄想,包括我内,起码打折打一半,你认真念的时间,还有三十分钟,那也有功德,跟佛心相应,如果你都没有,在绕时也和人家五十分钟完,就是在想脚怎么走而已,那何必呢?浪费时间,很多人修行就是这么浪费掉了。

我讲了你就要去想,我这样讲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就一句佛号,认真绕佛。我们脑筋最容易打妄想,嘴巴念大声一点,就比较不容易打妄想,初修的人一定要动嘴巴,修到心清净的人都默念,嘴巴念不起来,都有层次、有境界,所以尽量找时间忆念佛,不要想些有的没的,如果没事的话,能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多念,你的业障会早一点脱离,功德圆满,会早一点脱离,或者有善缘,帮助你走出来。

攀缘好不好?如果你修不好,攀缘就自己越乱,修到菩萨境界,你要攀缘才能度众,怕讲了人家不高兴,人家生气你受不了,那不要攀缘最好,不要攀缘如何行菩萨道?所以所缘缘很重要,修行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什么境界,总是动了心,世间里这个法要不要去攀一下。我们主观的要去攀,被你攀缘的对象,包括事情、人物、时间、空间、、、等等的凑在一起,都是你所缘缘的对象。

刚刚说了,我要讲某个人,这时间点、空间怎么拿捏?前一阵子我好像都很自在,怎么今天不自在,就是所缘缘要发作,看了不自在就要讲,讲不讲对我来说都一样,但被讲的人,你要思惟怎么改进,这样我鸡婆才有意义;如果我讲你生气,那是你修得还不好;如果你说:「我很感谢,我来改正,我以后不会这样。」那我攀缘的苦心达到目的,你也会进步。如果有的人,我敬而远之,都不想讲他,你不要高兴,那是时间还没到,我都不想讲。

这一次去美国,从大骂到小,为什么?时间到了,我不管你要不要,或受不受得了,就是骂,这个就是攀缘,攀缘你要会攀,也要有能力攀,如果攀所缘的缘,你内心不自在的话,所攀的缘反而越搅越大,越搅和越多,事情越搞越大,你如果有一个境界,表面上看是不如法,到最后事情解决了。

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一切外在的事物,对内心所产生的间接、直接的缘,都是所缘缘。例如眼识,一切色为所缘缘,我们的眼睛只是一个物质,像照相机的镜头,我们认识外界物相,色就是物相,认识它是眼识,看到人知道人,看到佛像知道佛像,看到外面世界,知道形形物物,眼识来缘外面的色相,就是所缘缘。能缘就是眼识,被你所缘的就是外面的事事物物,两个内外加起来所缘缘,能缘跟所缘。

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想过去或推想未来,或面对现在发生的事,起心动念,这些都是心,第六意识所缘缘在发作,你学所缘缘要作什么?六根对六尘境,你要能不攀缘,第一阶修行。如果这样修得好了,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就是眼睛看人家做什么都无所谓,耳朵听人家讲,好听、不好听的话都无所谓,鼻子闻到香臭也无所谓,舌头吃了酸、甜、苦、辣,照单全收,我是喜欢照单全收,但是你们煮太辣我要咳嗽,受不了,所以你不要问我喜欢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我每个东西都喜欢吃,但我这个肉体福报不够,有时它会说话,如果太冷,胃受不了,太辣,喉咙要咳嗽,就是这样而已,所以东西没有什么好不好吃,都好吃,但我会避免让身体起反应,这就是你要学习第一阶段眼耳鼻舌身,不要讲意,意太复杂,这五根对六尘境,你要尽量自在。

如果第一阶段都做不到,不要讲说你修多好,修到这个境界后才能进入修心,你这么用功,一定气起来,因为内心都不执着外境,所以会认真打坐,气起来会到脑筋,会开始起妄想、起法尘、起种种潜在的心力,这又是另一层次的修行。从修身到修心,修身包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也是身体,这个大家要了解。所缘缘我们要尽量控制,修到菩萨境界,你要行菩萨道,当然要主动攀缘,不是怕缘,该度众生就要去度,该讲就要讲,不该讲就暂时先不讲,学问就在这里,何时该?何时不该?脑筋里佛性它会拿捏,有时你在做事情,判断事情,怎么拿捏该做、不该做,有时你问自性,它自己会灵光一闪,约略知道该怎么做,当然你心要清净,不要顾东顾西,怕东怕西,这样妄想会占有佛性,结果你所问的,它会跟你胡说八道,那你是问道于盲,你不是问道于真的佛性,这是修到一个层次时,一定会进入这状态,这要你自己去体会。

(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一个法要让它有成就,帮助它成就,那是增上,增上有二,一是顺缘,一是逆缘,离不开这两个,如果不顺不逆,那是所缘缘,不是增上缘。增上缘是增强它的力道,例如这个人信心不俱足,你就给它顺缘,让他有信心,这个人遇到瓶颈,你要给他逆增上缘,或是三毒里哪个毒最深,瞋心最容易犯,你就让他起瞋心,让他起瞋心不是让他越起越大,每起一次瞋心,修理它,它就会变小一点,下一次瞋心再起,因缘俱足,再修理一下,它又变三分之一,再有一个因缘再让它发起,它变五分之一,这么瞋心越来越小,不然在家他最大,没人敢修理他。

像我们同学,有的年纪已经很大,六、七十岁了,谁敢骂他,每个人都是菩萨,儿子也不敢跟老妈讲,老妈讲什么都要听,结果没有一个比你大,这样造成我们永远无法进步,逆缘成就比较快。顺缘有时会迷糊,毗那夜迦障碍你时,有一个顺增上缘,修行人如果不懂这些的话,很可怕啊!突然间一下子,这个人要捐一个道场,那个人也要捐一个道场,这个人捐一亿,那个人捐十亿,好像自己名声不错,修得很好,都迷糊了,不知修行在干什么,然后业务暴增,如果公司业务暴增是很好,一个道场业务暴增很危险,为什么?祂就让你顺你的愿,你要有道场,就有道场,毗那夜迦就满足你的虚荣心,一定是我修得很好,果报不错,像这种顺增上缘要小心,战战兢兢,如果不是你照顾得到,干脆捐给别人,或拿到慈善机构,帮助那些熬熬待哺的人。

逆增上缘对修行很好,没有一个菩萨不是从逆增上缘成就的,怎么讲?在苦难之中熬出来的这种小孩,一定是最自立的,如果修行在顺增上缘里长大,变乖乖牌,为什么会变乖乖牌?因为鬼神当主,你听祂的,这怎么解脱,有的人不懂这些真实,修到这条路去了,鬼神来当护法,满足你所有的事情,你又没有智慧看破这些,不是佛菩萨,是鬼神、毗那夜迦,讲的不是解脱法,不是真正的佛法,讲的都是和一般拜拜没有两样的,你要解脱是要一段坚强的磨练,不是坐在那里就解脱,在困境中,从肉体、心灵这么战斗出来的。解脱讲起来好像很简单,涅盘好像也很简单,都从逆增上缘里学出来的。当然小乘的增上缘,除非断除自己的习气,大乘的逆增上缘,就不一样,是从逆境中、从众生中熬出来的,这两个层次是不一样的。

这里指的增上缘,上面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指这三个以外,只要一切有助于或没有妨碍于现象发生的原因条件。为什么小乘说没有妨碍现象发生,因为祂是自我解脱,祂不在于对一切法能否自在,阿罗汉对法没有完全自在,祂法执没有完全灭,祂只是执着善克制恶,还是执着善,菩萨是不执着善恶,才是充分了解真正去法执重要的地方,这两个大小乘是不一样的。

我们了解小乘的四种因缘,皆是靠自修,你要等无间缘、因缘都讲因缘的基本种子,和它发生的种种因缘,它里面的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是成就道业的方法,所缘缘就是你要少去攀,所以小乘的人都闭门独居,好好修自己,断一切攀缘,再断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的攀缘,前面的等无间缘里的前念善、后念恶等等,这些有的没有,都要断。因为是修小乘,只要有助于心里解脱的,不碍于现象发生,这些都属于你的增上缘,你要看经典,遇到善知识跟你指导等等,这些都是让你往上直修。

四缘:依大乘之说:

(1)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

大乘的四种缘,名称不变,内容不一样,因为小乘只讲到第六个心,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心,祂看不到第七意识,看不到第八意识,更不懂第九意识,甚至于第十意识。所以小乘看阿含道,否认有七、八、九、十识的说法,为什么?因为祂体会不到,跟祂说有一个第八意识的心,祂不能体会,跟祂讲气很旺会产生很多的法尘,祂说你着魔了,那里有这种事情。所以小乘根机的,你用大乘法跟祂讲,祂们会害怕,譬如说六根不净,起幻相,起幻相不是不好,在楞严经里是善境界,但不能执着,但小乘修行就说是着魔,因为六根不净所以着魔,大乘的人认为这不是魔、不魔的问题,只是自性的一种反应而已,有此认知,有何魔、不魔!除非你行为出差错、犯戒、求名闻利养,这才是着魔,如果修行没有犯这些毛病,内心所起的幻相种种,不执着它,懂得我们的心有此能力就好,这是有差别的。

1.            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

第一个,大乘的因缘,前面都不讲第几识,这里讲到第八识,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有为法,一定有会产生它的果报,一切有为法就会产它每个法自己的果报,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有其因就有其果,甲生甲果,乙生乙果。

此因缘之体性有二:因缘起来,大乘讲到体性,一是种子,种子,唯识大乘佛法讲储存在第八阿赖耶识里,第八识它是无所不藏的,含藏的善、染、无记,染在这讲有善,染就是恶,其实染有时讲善恶,都包括染法。善、染、无记,染是不好的法。

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善法有善的种子,恶法有恶的种子,无记法有无记法的种子,虽然无记法的种子,比较卑劣,力道不强,但也会养成我们的习性,你说我喜欢吃辣椒,有什么过错,我们敏双喜欢吃辣椒,没有过错啊!因为你碍不到别人,所以没有过错,所以无记业,但会养成习气。一切业皆有其种子,对别人没有影响,对自己习气有影响。所以善、染、无记,哪一个时间点到了,它就产生它自己的果报,引生自类之种子,让它种子发芽,产生果报。

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在因缘成熟当下,它产生自己某甲这个种子起现行,现行就是法生起,称为种生现,种是种子,生是生起,现是现行,当下起现行,如果当下起现行,是你的妄想,那是你自己在胡思乱想,如果当下因为遇到外面的因缘,和所缘缘相应,那又是另一回事。现在只是种子起现行,是你自己胡思乱想,想些有的没的,这是种子。

第二个是有种子,因缘俱足就起现行,所以因缘有两个特性,一是种子,一是现行。现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第七识,前面七个识都是转识,何谓转识?前面七个识所造的业,转到第八识,是为转识,第八识所种的种子,转到让第七、六识认知,是倒过来转,有时我在讲,一个开悟的人,可以看到第八识起的法相,是相分,第七识可以读到它,可以现在你心中,然后第六识再转,第六识有分别心,可以认识。

讲一些比较实际的例子,为什么阿罗汉、菩萨、大菩萨、佛,祂的佛性,可以映照到外层空间、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是遍虚空一切世界,祂怎么看得到?佛性看到了,第七识接收过来,再转第六识分别,看到什么东西,这个过程,小乘无法讲这么详细,要讲大乘就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一个念,我常说,在讲经说法,如果你到一个境界时,哪个该讲,哪个不该讲,你这个佛性很清楚。

为什么佛每次要讲经说法,要入定,今天要讲什么经,什么内容,祂先观众生因缘,你会讲经也是这样,不是照师父所教你的名相,在那里一直写,讲半天,要看大家脑筋里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疙瘩,要不要讲?我们佛性知道,它扫到了,像X光,在扫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但它现的影像,第七识读到了,读到后交给第六识,第六识看到,了知是什么念头,思考要不要讲,闪一下,哦!现在刚好可举这个例子,就讲。

所以有时你们觉得好像在讲你,那个也说,好像在讲我,除了我特别点名,你不要对号入座,我要真要讲谁,我会点名,但是它看到哪个人心里有什么毛病,我就会讲到那去,所以这就是第八、七、六识在转。你要修到一个境界,就知道心在怎么变化,沟通怎么沟通,唯识就在讲这个,所以修行若不认识唯识,怎么修大乘佛法,用土法炼钢学来的佛法讲,对自己,对众生,并不能受用。

再来,七转识死时不会跟你去,死时只有阿赖耶识种子带走,这七转识,一个一个到最后都冷冷,都不跟你走,因为没了,所以你死时,眼、耳、鼻、舌、身先冷了,起不了作用,刚开始,慢慢地,眼睛看不到,再来耳朵听不到了,身体慢慢也没感觉,虚幻不实的分别心也慢慢没有了,前面六识都没了,剩下第七识,抓阿赖耶识,过去造的业在那里晃的一些影像,今生的、过去世的,都一直晃,你一执着哪一个,太执着哪一个,太害怕,太喜欢,马上就去受报。

第七识在要死不死时,幻相会一直起来,你会执着真假,喜欢打妄想的,会卡在这里,你认假为真,就去轮回了,你修金刚般若经就是要学般若智慧,这些都是假的,都是虚幻,都不能当真,不能当真,不能当真,你这么安住你的心的话,它晃晃晃,你像看电影一样,有的像倒带一样,一闪一闪,有的看的很真实,那是你很执着,等到虚晃过了,第七识晃完了,起不了作用了,这时你大概死了,这时第八识就脱离。

所以要不迷失掉,第七识在晃时要特别小心。怎么小心?不管修得好不好,一句佛号不能放。好在现在有助念,如果不行的话,还有人在旁边助念,提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好歹还可以跟着念,那还不会迷失,如果真的哪个时候,落单了,没有人助念,怎么办?你今生又修得不够好,起幻相又不知提醒自己:「这是虚幻不实!」平时打坐不用功,到时,来不及!虚幻还是虚幻,你把它当真,所以就受报,这就是七转识,不真实的。

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造业是眼、耳、鼻、舌、身,看的痛快、不痛快,喜、怒、哀、乐,恩怨情仇,加在一起,然后转第六、七识,然后储到第八识里,这是起现行熏成本识种子。你跟这个人结了怨,结了善缘,都记进去了,未来哪一世再现,熏自类,个别自己的种子,称为现熏种,现行熏习进去的种子,这些未来会所缘缘再受报,你懂大乘讲八个心,你要懂种子是存在哪里?怎么熏进去?六、七识怎么转?转进去后变成善、恶种子,今天就讲到这里。

 

 (2008.12.14 讲于法尔禅修中心)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