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1-14)
               --
八品 一体同观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解释名词()

11.若干种心()

 第六十猨猴心()

第六十猨猴心─猨猴的心原来的范本是缺少,善无畏大师补充说明,少了一个猨猴的心,我们没有修禅的人,心永远都是胡思乱想,没有一刻停止,开始学打坐,用数息控制心,你才知道自心很难控制,一般过去没有修行的人,都有这个毛病。如果你前世是修行人的话,此心比较定一点,尤其年轻就开始学打坐者,又还没有家眷,心更是没有罣碍,要担心的事情比较少,不会胡思乱想。

如果年纪很轻就开始打坐,起心动念是会的啦!但用数息管制自心是比较容易。如果年纪大了,才要学佛、学打坐,理解力是有,但控制力不够,才体会到猨猴的心,真的是不定。猨猴常常被绑住,但没有一刻可以停在那里,就是坐着也手动脚动,头晃来晃去,看来看去,身心散乱常不暂住,这样在中阴身时,会随着业缘现起心意念。

今生没因缘学打坐,心都控制不了,修行若不知控制此心,光拜忏、做法会都是没有用的,拜忏做法会只是让你积福德,由菩萨来加持、赐福,要能解脱,都是要靠自己的定力,解除缠缚。若是真有菩萨来加持时,你也不知道要安这个心,过了三天五天后,心又乱七八糟。所以我们每一天要花半小时、一小时,来静心观呼吸,这样比你到处乱跑,做法会,做什么佛事,是要好得多。我们自己的心都安不住,于要往生弥留状态时,若缺少人家助念,心更是乱七八糟,不知何时要走?走到何处?

所以我们平时就要随时知道此心是什么,自心为什么那么容易晃动,你要怎么来安住它,是要从禅修中安住此心,闭六根门头。当心乱就要学禅定,让心不乱晃动

第六十个猨猴的心,它是躁动不安,对外多所攀缘,六根对六尘,永远都在攀境缘,内心不安,外境又放不开,是很好奇,所以就会攀缘犹如<lb n="0600b15"/>
<gaiji cb='CB00338' des='[-+]' uni='7328' nor='' mojikyo='M020525' mofont='Mojikyo M104' mochar='613E'></gaiji>猴放一捉一这边因缘放下了,又抓另一个因缘来想,永远都在攀缘。当然心概括前面这些心,但前面所讲的这些心,有时是习气养成的,猨猴的心,本来就散乱没有定,永远都在躁动不安中。大略言之,众生尽然,除非再来菩萨,不然每一个众生,就是具有猨猴的心,今就偏<lb n="0600b16"/>
盛而言也。处于此散乱中,以不随动、不散乱之想,不要随内心动乱、散乱的念头去想。为什么要想?罣碍一件事时,它一直冒着念头,自己没有警觉就会进入妄想。记得要不随动散之想就是要学禅定,坐着观心,观心之中,能和它对立,不要和它搅和在一起,搅和在一起就观不清楚,只会迷迷糊糊,胡思乱想。只要能住境不生心,在静静不动之间,观你的妄想心。

若是做不到观心要怎么办?这里告诉你,系缘一境,<lb n="0600b17"/>
是所对治。把心缘绑在哪个地方,有的道教说心系缘在丹田,南传有说观想小腹凹凸,大乘法是用安般守意法门,把心安住在呼吸间,心和呼吸绑在一起,吸气观想它从鼻子、喉咙、胸部到小腹;吐气时从小腹经过胸部、喉咙到鼻端。把自己的心绑在呼吸上下间,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者是要绑住心不要胡思乱想,二者是要增长呼吸的气,这样肺活量会越来越大。如果是用守住丹田的方法,当然法法都可以成就,问题是自己根机好不好,如果根机好,随便取一个法都可以成就。若是根机不好,用守住丹田方法,在心守住丹田时又不认真呼吸,或稍微忘记呼吸,等到想要呼吸时又过了好久了,这样脚一痛又要下坐了,如此丹田永远培养不起来。

一个法最锐利的当然是每个人都可受用,如果你看的书,它的说法是不究竟,和你讲意守鼻尖,意守丹田,原则上都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我们同时要使身体气机能成就,如要这样,自心也要绑得住,故方法要兼顾身与息,不是顾此失彼。心守住鼻端,气聚鼻,心又会胡思乱想,因是守住上丹田靠近脑,容易`起心动念,是不好管住此心。若是管住此心了,又忘记好好来呼吸,对于丹田来讲,已坐了十年、二十年打坐也没有消息。

很多人都是这样子,是属于土法炼钢,是不看经典的,或者看了经典不会体会,为什么要:在一数一,在二数二。你不会体会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典是什么意思,不了解一二是什么意思,以为说就简单只要心数一啦!数二啦!有的更误解祂,进出一口气才数一,进出数一。和吸进数一,吐气数二,又有何不同?这就是在功能上要详加考虑。以佛的智慧所讲的法,都是完整圆满法的,如果你没有看经典,或看了经典不懂,自己体会的就自以为是的讲:呼吸进去、出来始数一,这是数息嘛!是简单易行。又如有人一口气吸入时就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也是在数息,也是系缘一境,但不能放弃「功用」,不能放弃呼吸的目标要做什么。呼吸间把心绑住是要,但身体同时也要早日成就。

昨天讲的密教修法也是一样,密法要成就,身体也先要有基础,身体代表木板,木板要整修好,是先要擦干净,然后上漆,才能在上面写字。一样的,色身不成就,心是无法调理。禅坐中若是心起心灭,要观心一境,如此来对治猨猴的心。你花很多时间做一些杂事,当然为了赚钱生活,无可厚非,但每天早晚半小时、一小时,好好坐在那里静坐,什么都不要想,好好呼吸,这就是学习禅定。若连这个也不做,猨猴的心都是管不住的,如此要死时心还是一样乱七八糟,浪费这一生。

所以系缘一境等于在修禅定,用禅定来对治。禅定来观心,所谓心是真心,觉知的心,把妄想绑在一个境界上,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像把猨猴绑在柱子上,绳子多长才能跑多远,如果绳子很短,活动范围离不开两尺左右晃动晃动,这样就好一点了,起码在你能照顾的范围之下,心是会动,但起心动念您可以马上觉知,这是初步禅定,只是初禅境界而已,要自己起心动念时自己都要能知道,是想什么,或烦恼什么?慢慢修才可以体会到─若自己不起念,但是有个念头现于心中,您就知道不是我在起心动念,是外面有人在起心动念,影响到你也起心动念,这样你就可以观心,心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或别人的心,他在罣碍什么,里外谁起心就可以搞清楚。

讲起来是很简单,有的人达此境要修好久,可能还进不到这个境界,就是没有好好修禅定。如果像猨猴一样,把它绑在柱子,则不复肆<lb n="0600b18"/>
情跷踯腾跃,它毫无忌惮,没有考虑什么,乱蹦乱跳。此时若能缘心于一境,这样就可以对治猨猴的心。你说禅坐数息枯躁无味,学密法好了─观字轮,或字观,观初悉地狣先扔弋巧,也是一种方法,也是变相的修禅定。看你要怎么做,每个人到现在修了好久,都没有进入一个状况是不长进的。

总结:然此六十心或时<lb n="0600b19"/>
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lb n="0600b20"/>
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lb n="0600b21"/>
自然得顺净菩提心若阿阇梨为弟子平<lb n="0600b22"/>
治心地时亦当一一简去也。

此六十个心,你是属于有哪个心?如果很离谱的话,六十个心都具满,每个都有,哦!这个是太离谱了。总是有偏向于哪一个毛病较重的,如果都没有毛病,是可以很消遥自在,但那个人已经不是凡夫身了,心已没有执着,如果不应缘,心常住空寂,本身没有自己的偏好,什么都是好,只会随缘,这样修得差不多,是差不多,但还有其他更细的等着修,如上述还有一百六十个心,还有无量无边的心,…,那是很微细的。

讲到越少的项目都是心较粗糙,起初心是有很严重的问题,越往后越淡薄,淡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心不是那么简单能调理好的。很简单的道理,脑筋清楚时都还可以和人讲要怎么样、该怎么样。等到自己踫到问题时心就迷糊了,心陷入牛角尖里去,不知修行真实都是这个样子。

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如果你认为自己心之毛病,六十心里好像哪一个和我很对症,你要来对治那个心?当你用功得利时就会诱发先天之习气,您就知道要从何下手。刚讲第六十个心是猨猴的心,一个心永远从早上起床,甚至连睡觉都在作梦,梦东梦西,梦都没停过,一醒来又是胡思乱想,这种人不修禅定怎么行,所以一定要赶快修禅定。尤其几位后来才来法尔的,没有正式参加打坐班的,不知道什么叫禅定,自己有看书,《佛门禅修与色身功用行》一书是看了,但也没有去做。若是做了,反正没有压力,没有压力,不知老来将至,很快啊!

有关十二因缘法,高大德写了十二因缘的报告,最后两个字是老死,病死不是老死,怎么会两个字跳跳跳,跳到漏掉到最一行变老死病死,最后都要病死,所以你要赶快用功,时间不多,你不要说我才几岁、几岁,哪一天爬不起来就完了。明天爬不起来都不一定,赶快用功,语重心长告诉你们。

此六十个心,如果你说我的毛病在多闻,什么都好,小乘大乘显教密教,没有阶段性,反正刚开始全部接收,你就像波池的心,水流一直进来,你都照单全收,然后满过头了,一下子消化不了,完蛋了!你要看你到底犯什么毛病,就要对那个毛病去改,行道用心,发动习气者就先修。我常和你们讲,找出一个最大的毛病来修,如果脾气很不好,你就对这个不好的脾气修,不好的脾气修好,其他都是小毛病。如果你对钱看不开,很贪心,一百万不够,一千万也不够,要一亿,这个心一直很强盛的话,你就把它花掉看看,舍掉看看还爱不爱钱,这样就能解脱,习气毛病犯在哪里,就先发动者先修习这一部份。若是太多项目,六十个心我都有咧!那糟糕!有是有啊!总是有个轻重吧!到底哪个最重,最重的,偏多的,就是先下手,这个毛病对治得好,其他小毛病,其实过程之间就在改,就在影响它、改正它,观念什么的都在进步。

<lb n="0600b20"/>
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一时很多乱七八糟毛病发生很多,或今天犯了什么毛病,明天又有一个毛病,后天又有另一个,永远没完没了在轮替着,这种人大概毛病烦恼很多,或在一天里早上烦恼这个,中午烦恼另一个,晚上又烦恼另外一个,没完没了,这个真是烦恼很多。不管烦恼如何多,禅定是一定要修的,不修禅定如何断烦恼。你说我要断啊!我要断啊!光讲没有用,还是要不怕身体痛、脚痛,不厌其烦,一小时乖乖坐在那里。

有的人修心中心法,一炷香两小时,这么熬三年,才发觉自己多少都有点看得开。若你都不修禅定,也不修心中心法,而喜欢拜忏,那里有忏就去拜,拜了半天我看他心地也没有多大进步,为什么?拜忏念是念啊!心胡思乱想,这些都没有用,你说念咒,念得多久了,还是个性不改,为什么?你的妄想心太重,用不清净心,念经、念咒都没有功德,心都摄受不来,念经,念咒有什么用?嘴巴在念,为什么心还会想。我们本来就有八个心,眼睛一飘,谁进来、谁出去、谁干什么,都清清楚楚的,我在念经怎么知道谁进来谁出去,每一次哪个是最后来的都很清楚啊!

因我们有八个心,多心一心识,修行过程要能使多心归入一心─真心。不然,八心同时都在动,那你念经有什么功德。如果念得六根都忘记谁进来谁出去,然后专心注意经典在讲什么,这样才有功德,我诵了几部经后就有功德。很多人这样诵了几十年,说没进步是比较刻薄一点,要说进步呢?是太少了。每个人的心,经由禅定来修心是最主要的,六十种心也好,一百六十个心也好,无量无边的心也好,离不开要修学禅定。为什么《瑜珈师地论》讲十七种境界,就是个个境界中,让你如何来改进此心,瑜伽(yoga)是这么练出来的。

我不是反对你们到处去做法会,做得差不多了,就要赶快窝着,断絶外缘,对准你这个心好好的修,这样后面讲得很清楚了,当于一切时留心觉<lb n="0600b21"/>
你从来没有观察你的在想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你有一个觉知的心,其他都是妄想的心,你如果嗅不到初禅,留心观察自心就观察不起来,经典讲了,听也听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只有一个心,真心与妄心不显差别。有的人走到最后,八个心合为一个心─即住「多心一心识」,他这时不必再观,当然他随时随地知道起心动念里面是什么意思,已看清楚了,虽无神通,这样就有无量自在了。你做不到这样,觉知的心起不来,胡思乱想的心、罣碍的心,天天的、时时的起灭起灭,但你都不警觉,这是没有禅定功夫。

如果有觉知观照得到,自然得顺净菩提心菩提心每个人都有,警觉一个念、一个外境、一个什么境都能有,为什么会不净呢?是因为你很攀缘。菩提是智慧─离相之智慧,智慧的心是观很多的境界,观内心境界,观外境人事物的境界,观都觉知了,觉知放不开就不清净,是不净菩提心,这样说你要解脱是不可能。昨天上课显密教理论都一样,什么是解脱的心,是有菩提心,是没有罣碍,不执着,这就是解脱心。如果连幻境念头都执着,当然没有清净菩提心,能随时留心观察,内心境界,外在人事物境界,那时你起什么心念,起了心念后有没有放下,有放下就是净菩提心,觉知以后放得下就是净。觉知后放不下,反增加烦恼,那就更不清净。事情不懂还无所谓,懂了以后又很烦恼,这就是心净、不净的问题。觉知的心大家都有,有的不禅定又开发不出来。开发出来的人,知道了但又是放不开,这是不净菩提心。

如果觉知事情多了,世事也知道了,然后也放下了,无所谓了,这样才是顺得净菩提心。若阿阇梨也好,像导师为弟子平<lb n="0600b22"/>
治心地时,亦当一一简去也。如果上师、导师观看自己弟子,建议他修什么。哎!你的最大毛病在哪里,你要修什么,一个一个捡择舍弃。若是你一下子要修,修不来,就一个一个来。上根机的人,从起心动念处下手管制这个心,如执杖牧牛,这种人能无所不办,制心一处,无所不办。但我又做不到这样,什么是制心一处,我制这边心,它跑那边去执;我堵这边,它想那边,永远都在兜圈子,抓龟走鳖,追此心追得很辛苦。

如果你是禅修进入开悟自心境界─自心现妄想之境,起心动念都能知道,然后又不和它搅和在一起,它就没有什么动力、动能,妄想自然就下去了。这样修不是很简单吗?吃饭、睡觉就是在修行,吃饭睡觉中间心起心灭你都能知道,观照然后不和它搅和,也不听它的,管它管得死死的,能这样子修行是最直接了当的。一般人说今生要开悟自心是很难,也是没有错,但可以渐进管制这个心,把习气毛病这么断。你自己警觉,毛病多少自己都知道,如果不知道,你要去问啊!我的毛病到底在哪里?问你的同学、同修,你看我到底什么习气最重,什么毛病最重,人家讲的和自己以为的,有没有一样,如果是君子所见略同,你看我和我自己看自己差不多,那就好办了,赶快对这个问题采取对策,这就是修行,六十个心是还比较粗的。

 

11.若干种心()

百六十心

再来讲一百六十个心,我们在讲佛祂知道一切心,凡夫心、所有心,祂都清清楚楚,我们知道有六十心还不够,才六十种人嘛!一个人就可能俱足六十种心,还有其他的咧!所以下面提到一百六十个心,看看一百六十个心,它是怎么去算,这也是出自密教的经典里。

 

百六十心─<p loc="">经云:「秘密主!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越世间三妄执,<lb n="0600b24"/>
出世间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者,亦<lb n="0600b25"/>
是答诸心想及心殊异也由有无明故,生五<lb n="0600b26"/>
根本烦恼心,谓贪、嗔、痴、慢、疑,所以不说五见<lb n="0600b27"/>
者,以属见烦恼多在六十心中也此五根本<lb n="0600b28"/>
烦恼,初再数为十,第二再数成二十,第三再<lb n="0600b29"/>
数成四十,第四再数成八十,第五再数成一<lb n="0600c01"/>
百六十心

经云:秘密主!是指金刚手菩萨、普贤菩萨。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再数,凡百六十心,越世间三妄执,<lb n="0600b24"/>
出世间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于信解者,亦<lb n="0600b25"/>
是答诸心想及心殊异也。这里讲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是在讲什么,就是我们根本烦恼有五个,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代表五个毛病─贪、瞋、痴、慢、疑,有的说五见。由有无明故,生五<lb n="0600b26"/>
根本烦恼心,然后它要去演算,以属见烦恼多在六十心中也。有的经典讲六十二个烦恼,六十二见,上面讲六十个心。

此五根本<lb n="0600b28"/>
烦恼,初再数为十,若五个烦恼,再数就是再算一次就是两倍为十个。第二再数成二十,第三再<lb n="0600b29"/>
数成四十,第四再数成八十,第五再数成一<lb n="0600c01"/>
百六十心。你如果会算次方,一乘二是二,二乘二变四,四乘四变十六,下去就可以算到三十二,三十二乘五变一百六十。一个烦恼,五根本烦恼是吧!拿一的一次方是一,二二=四,四四=十六,三十二乘五个根本烦恼,成一百六十个心,下面说明其道理,是这么算出来的。

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数成百六十<lb n="0600c02"/>
心也以众生烦恼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lb n="0600c03"/>
随事异名,辄分为二就此二中,复更展转细<lb n="0600c04"/>
分之其名相,具如十万偈中说,若更约上、中、<lb n="0600c05"/>
下九品等,乃至成八万尘劳,广则无量<lb n="0600c06"/>
如从一种子生五根本,于一根本皆破为二<lb n="0600c07"/>
枝,至第五破则成百六十心小枝,从此复更<lb n="0600c08"/>
离分,则条叶不可胜计

另一种算法,以众生烦恼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不是断见,就是常见,是为二法。无法像不退转菩萨得到中道观,一分为二,就此二中,复更展转细<lb n="0600c04"/>
分之其名相,具如十万偈中说,若更约上、中、<lb n="0600c05"/>
下九品等,乃至成八万四千尘劳,广则无量。譬如从一种子生五个根本,哪五个根本,一根本破成二,刚刚讲的次方,二二变四。四四变十六,算到第五关则成一百六十个小枝。你们脑筋动得快,一枝树枝破二那是二算一次,变二枝,两枝再各破二变四枝了,四枝各破二变八枝。每一枝再切破成二,变成十六,十六再破成二变为三十二,已经数到第五关,因为你有五个根本烦恼,所以三十二乘五就一百六十个小枝,一百六十心是这么算出来的。

上面那个是五加五就十,十加十就二十,二十加二十变四十,四十加四十变八十,八十加八十变一百六十,这两种算法都一样。贪和不贪是两个,中贪和中不贪又变两个,不管是加倍算也好,或是剖开来算也好,到第五关都变成一百六十个心,一百六十心除以五,一个心剖到五次这么加倍就是三十二,这两段在讲一百六十个心是怎么算。

又如劫初时,人皆化<lb n="0600c09"/>
生,以念为食,身光自然安乐无碍然以不知<lb n="0600c10"/>
心实相故,稍贪着地肥,由食味多少,色貌随<lb n="0600c11"/>
异,是非胜负之心,犹此而生以有憍慢心故,<lb n="0600c12"/>
福利衰减地肥隐没,乃至地肤林藤亦复不<lb n="0600c13"/>

你看经典在讲每个世界刚开始成立或人类毁灭后,又开始要有人类时,是称为劫初,你看今天网络上讲《佛顶尊胜陀罗经》,阿弥陀佛祂观祂的东方,祂是西方极乐世界,东方无量微尘数之外,有一个星球产生,那个星球没有阳光,是黑暗,祂是发心啊!这边的人怎么来度他们,所以就派了两位菩萨来,谁愿意来这边化导众生,就有两个菩萨愿意来,当时地球是黑暗没有太阳,祂就创造一个太阳,又创造一个月亮,然后阿弥陀佛就自己参与,化一个菩萨来这边教导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祂化的。这当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地球刚出来时,是多久以前,现在出现的一千零四个佛,一个佛平均五亿多年,算一算等于是五千兆、五千亿年前,地球刚发生时没有人,没有人就很黑暗寒冷,那里可以居住人类,不可能,等到有地球月亮,天上的天神祂们就会来,这些都是轮回来的,因为光音天的天神,祂心还不究竟,所以还会再轮回,因还有贪的心,虽然会飞,寿命尽了就飞到地球来,因为地球已经可以堪居住,那时候人都是这样化生来的。

有时你说人一定要经过妈妈肚子才能化为人,这是我们一般现在人的看法,你如果能突破思维,过去很多这种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人和动物能生出动物身人的头,动物的头人的身,这种不可思议的事好像只有神话里才有,但古早前确实是这样子,所以那时地球上开始化生的一大堆。

前几天一个大陆女孩子说,这人大概还没有结婚,每一次非人鬼神来和她做爱,她梦中也没有拒絶,然后就是这么好几年都是这样子。我和她回说你这样危险,这样下去可能会生鬼胎,结果信一出去,她就写了一封回信,说已经生了鬼胎了,因为她不敢讲,是没有人会相信,人和鬼生小孩,化生就是这个样子。

当初的人都是天神飞下来,接触了地球上的东西,拿来吃,本来有光接处浊物就没有光,本来会飞就飞不起来,因为和地球结了缘,每个天神下来化生,每个人寿命都很好,以念为食,当下来动了念,要吃什么就有什么吃,身光自然安乐无碍

然以不知<lb n="0600c10"/>
心实相故什么是实相?心起心灭是它自然的罣碍,内在的妄想,感召外境的心,你对它不执着,就是心的实相,你在学习禅定,学习佛法,学实相观,《金刚经》讲实相观,是讲这种道理,你听经闻法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上面有六十个心,后有一百六十个心,造成你心没有实相观的能力。就是天神这样还是不究竟,所以不知心的实相,稍贪着地肥。劫出土地肥沃,产生很多自然的食物,你想吃就采,劫初时不必栽种就有得食用,当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也是一样。你看经典,未来弥勒菩萨下生也是一样,祂出生时也是人寿八万四千岁开始,你要吃什么都有,粳米什么的都味美,非常的好吃,你吃下去本来没有大便,慢慢心越来越粗糙,开始就有污秽,然后就有大便。本来大便出来后,地面马上裂开掩埋,比现在自动厕所好得多,刚开始人寿八万四千岁是这样。

慢慢人心越来越变坏,毛病越来越多,平均寿命很快就对折,八万四千岁变四万岁,变二万岁、一万岁,变五千岁,变二千五百岁,这都是起了贪瞋痴慢疑等毛病。由食味多少要吃多少都有,吃多了的人色貌随<lb n="0600c11"/>
吃得多面貌就越糟糕、粗糙,因贪心越重,你的面色就有变化,那时刚开始也没有男女,后来才产生男女相,一到梵天以上没有什么男女相,欲界天以下才有男女之相,看很多经典才了解很多不可思议的人类他们是怎么变,是非胜负之心就起来了。你行我不行,怎么样的胜负心慢慢起来,犹此而生以有憍慢心故,<lb n="0600c12"/>
福利衰减地肥隐没。少吃的人是美貌好看,此等人慢慢骄傲心就起,什么习气毛病都出来。本来人类刚开始有福报的这种要吃什么就有,排出来的污秽慢慢没有。此时因人心变坏了,地肥已隐没了,没有了。现在还要下肥料才会种出东西,以前不必肥料,土地自然长出可食之物。后来人心不善,乃至地肤林藤亦复不<lb n="0600c13"/>
本来很漂亮地球表面肥沃的皮肤都没有了,现在的环境更贫瘠,因为走山啦!地表几十公分以下才清净,上面都乱七八糟,这种就是我们福报和业力的关系才越来越差。地肥没了,就求其次,食自然的粳米粳米是最好的食物,我们说三白食,所谓三白食有什么好吃,粳米就像古代的在来米一样,米粒比较长一点,蛋白质含量是差一点,不会那么多,但好消化。

现在农业科学发达,把稻米还蛋白质量提高,品种改良,才有蓬来米,糯米的出现,但米蛋白质越高,增加胃的负担,不好消化。早期的粳米是最好吃,很容易消化,你看几十年前,家境不是很好时,没有大鱼大肉好吃的,光吃白米也长得很强壮,反而现在大鱼大肉吃得肥胖,身体反是不健康。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人类福报退化是如何发生的,心恶化越来越重,始有男女之类本来吃人间美味很好,慢慢吃到粳米出现时,男女相就开始分化出来了,天神怎么会变成男和女,其实都是基因的问题,如果有学过医学生理学,基因的变化很奇怪,同样一个基因的发展,可以变男变女,它的结构其实都一样,但在发育之间,改变形状就分出男女,但结构看起来不同,其实部位和发育的东西都一样,这个在解剖生理学来讲,基本上结构是一样的,你有兴趣可以去研究。

淫盗杀妄<lb n="0600c14"/>
等种种非法就开始发展了有男有女就有淫欲,有家眷就要养,不能养就去偷,有偷盗、有争风吃醋,就有互相砍杀,或有妄语,等等杀盗淫妄四大重罪,等等非法事开始出现。如果没有男女分别,这种心的毛病还好一点,有男女就有嫉妒心,有嫉妒心,恶念头就一直会出现。

一般不知道修行的人,是不是活在男女之间的问题上,如果不是在男女之间的问题,也是在贪念上,贪人家的钱财,贪人家什么东西,才会犯杀业。如此四重罪一起时,什么毛病都一直出来,次第而起。这些事在阿含经中已广说明了,《阿含经》里已经广为说明这些现象。

你要看世界的起源,人类如何冒出来,要看本起经,看起来是玄,但你要懂得它的人心是如何变化,你会觉得这是很合理的,不会说这可能吗!怎么会这样,怎么会那样,或觉得不可理喻,那就是对于佛所说有怀疑心,这些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祂为什么能讲出这样事实,因为祂有无量神通智慧,用心就可以直接了解,所以祂讲出来都是真实的,《金刚经》讲如来是真语者,如实语,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只是我们智慧不够,看不到这些事,讲不出来道理,但我们起码对释迦牟尼佛讲的,都要能相信,这就是有无碍智。

<lb n="0600c15"/>
是以来,有种种族姓种种方俗。自从有男女,就有种种族姓,种种地方风俗开始出现,一个地方有其语言习惯,起种种业<lb n="0600c16"/>
烦恼结,再成种种众生趣造种种五阴之身,成就六道众生之五蕴之身,<lb n="0600c17"/>
非一切智人,则不能究其条末,我门凡夫当然不懂,所以依五蕴身造业轮回不断。只有佛才是一切智人,佛才有能力讲这些,人类成败之道理。

这是说明六十心,和一百六十心的源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或变成无量无边的心,怎么这样心态,这一段讲人心不古,慢慢演化出来人心的问题,从开头讲劫初时,无人类道天上的天神来地球玩,玩了以后就结上地球之缘。刚开始还不错,过得有足够吃的地肥,慢慢就产生问题出来了,讲来讲去就是心的问题,福报很好时心是还清净,时间久了就会作怪,难怪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人寿四万岁左右,就开始一个一个出现,刚开始人类是没有什么五浊恶世的,五浊恶世是后来才现起的,无明之贪瞋痴慢疑多时才正式出现的。

诸阿阇梨,所<lb n="0600c18"/>
以为此喻者,欲表一无明心随事离分,即成<lb n="0600c19"/>
阿僧祇妄执也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lb n="0600c20"/>
者,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lb n="0600c21"/>
劫瑜祇行

我们之根本无明,随各种事端、因缘曾加,就这样会离开我们自己本来应俱足福报之本性,一迷失后就慢慢演变成一世、百世、千万世、万万世之轮回,这是变成阿僧(asajkhya)妄执所致。阿僧祇是指不可数的数学数目,大概51个次方之数,以前我在讲数目字时,阿僧祇asajkhya还记得吗?1x10之后面有五十个零,它是人类产生妄执性,执着之习气,毛病越重,执着心越重。若有人能力能离世间三妄执,此出离世间之心就会发生<lb n="0600c20"/>
你要修行就一定要超过这三个妄想执着心性,求出世间的心,求解脱,脱黏啦!过去你是有很好的心地,没有烦恼的心地,经过无量劫造成你的迷失而成很强的妄执性。现在你要回到原点,所以要经过「三妄执」的去除,三妄又作「三劫妄执」、「三劫惑」。略称三妄、三执、三劫。

这六十个心,一百六十个心,分成粗中细三种境界,三种境界根据后面讲,妄执性重的花三大阿僧祇劫修除,修了一大阿僧祇劫,变成中等妄想执着,再花一大阿僧祇,剩下比较细的妄执性,最后已经再过一阿僧祇,合三大阿僧祇劫,就能突破微细执着,就可以证到自性清净,我们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是这么来的。你迷糊时,也是花了好久时间才产生根深柢固的妄执性,现在你要修回去,还是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成就瑜珈行(yoga caryā),这是很合理的。

所以你才会看到今生所相处的人,有的人修得零零落落,哪一个人喜欢修得零零落落的,若这样他可能在第一大阿僧祇劫里的,对于佛法他是听也听了,学也学了,做起来就是比别人差一点,因为他是落在第一个阿僧祇劫里。如果修得好一点的,但没有比人家好,可能是落在第二阿僧祇劫里修行,所以知道这样后就不必太和人家相比,人比人会气死人,和自己比就好了,我有没有进步,去年和今年有没有进步,明年要比今年更好,如果你积极心较强,精进心够,你说我不要三大阿僧祇劫,我要缩短在一年内、或一念间要超越三大阿僧祇劫。这种太天真的人也有,但不要着魔,有这种心态的人是很容易着魔,精进心够,也要福德够,这样就会接触到好的因缘,能好好修后,就真如悟道。

像《金刚经》里讲的,你可以接触到般若经、密法,起码都是已经供养过千千万万亿的佛,有这种善根才有办法今生接触到《金刚经》,及大乘的密教,这些都是有因缘的。这里讲的我们要了解它三大妄执性,既然已经造成了,那怎么修回来,若能得净菩提心,以此净菩提心就能得出世间之心地

菩提是觉知了自己的心,用觉知的心,来观照烦恼心,外境人事物、、、等等的心,你要有清净心不黏、不执着一切境,这种功夫是我们要的出世间心,如果无法做到净菩提心起,你还是世间人,佛法学是学了,无法自在,什么事情还是有烦恼、还是看不开。净菩提心有了,你已修到了出世间的心,如此行者即是超越三<lb n="0600c21"/>
劫瑜祇行,就是成就yoga道行。

梵云劫跛,有二义一者时分,二者<lb n="0600c22"/>
妄执若依常途解释,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lb n="0600c23"/>
若秘密释,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lb n="0600c24"/>
十心等一重<gaiji cb='CB00308' des='[-+鹿]' uni='9E81' nor='' mojikyo='M047591' mofont='Mojikyo M109' mochar='4F75'></gaiji>妄执,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lb n="0600c25"/>
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名<lb n="0600c26"/>
二阿僧祇劫若依常途解释,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lb n="0600c23"/>

梵云劫跛kalpa以前《解深密经》也讲过,此劫名相一个是讲时间、时分,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劫跛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或者是讲妄执,如果劫跛是指妄想执着的心,若依常途解释,要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lb n="0600c23"/>
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祂是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证得成佛,就是没有什么好的因缘,没有资优班这么超越的,祂是这么修的。因为有一些佛祂曾发愿,就能超越原有修行时间所需,有时佛讲一些咒语,你能依此修,这一持念就以节省修行时间。如果你有幸可以听到大悲咒,而且持诵大悲咒,若悟道者即可以从初地直趋八地,这是《大悲经》里这么讲的。当初观世音菩萨也是这样,祂入登地菩萨位以后,刚好听到千光王静住佛演说大悲咒,祂听了以后法喜充满,然后持大悲咒,马上从初地直趋八地,八地就心能不动,没有烦恼了,节省一大阿僧祇劫。如果有一天你真开悟了,就知道要尽量持大悲咒,也可以把散乱的心,不定的心,感召敏感的心,慢慢地降低,这样机缘你就可以得到不动地。一般人如果在释迦牟尼佛之修法要花三大阿僧祇。

若秘密释,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lb n="0600c24"/>
十心等一重<gaiji cb='CB00308' des='[-+鹿]' uni='9E81' nor='' mojikyo='M047591' mofont='Mojikyo M109' mochar='4F75'></gaiji>妄执,名一阿僧祇劫。但不是全部哦!是一粗重心病能除而已,一重是什么重,粗的妄习气,好不容易,修了好久好久不可数的时间,怎么才把一百六十个心粗重的毛病才解决而已,还剩下重细的毛病,名一阿僧祇劫,即超二劫<lb n="0600c25"/>
瑜祇行,如此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这里没有讲重,讲细,粗细诱发第二大阿僧祇劫,<lb n="0600c26"/>
二阿僧祇劫

真言门行者,复越一劫,更度百<lb n="0600c27"/>
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慧初心,故<lb n="0600c28"/>
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执,<lb n="0600c29"/>
则一生成佛,何论时分耶然就第一重内,<lb n="0601a01"/>
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即名出世间心生也,<lb n="0601a02"/>
度世间六十心,离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lb n="0601a03"/>
三妄执也

真言门行者,如果进入修陀罗尼,有诸佛菩萨垂迹加持身加持,复越一劫,一劫是一劫,这里讲是阿僧祇,更度一百六十心的一重为细惑,这是第三重,极细的妄执性,就是很微细。我常讲什么是微细,什么是粗,就是你有妄想但没有去做,有妄念不理它不会去执行,表示病根还在,极细妄执还有。成佛者是这些都没有了,凡夫才有粗、细、极细的毛病在,依你修行的境界不同,一般有的在第一阿僧祇里,有的在第二阿僧祇里,有的第三阿僧祇里,心有不等,毛病都有,但各不相等。你如果修三大阿僧祇,得至佛慧初心,觉悟的智慧的初心而已,有慧才好办事,才能控制你的心,才能学佛法,所以这里讲到第三阿僧祇劫时是真言门,是靠佛的身语意三业用真言咒语来净除微细惑。为什么?因为有佛菩萨直接加持,清净身语意三业加持,你比较能得利来修心,把极细妄执性灭除,这样修行是有概念啦!

无始劫来我们犯的毛病,有三个妄执性,花了第一阿僧祇时间去除粗的习气妄执,再花二大阿僧祇去除中细的妄执性,最后要进入断除极细妄执性,就要靠真言门来断除,所以要入坛城,依手印、咒语、观想等身口意三密来修入。靠自己修行是没有办法成大事的,因你的智慧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能依真言陀罗尼门修到极细妄执性灭时,那时佛心中,如佛的智慧才有一点显现出来,自己有佛心现起来,那就自己可以修得好一点,佛慧初心是这么现,讲三阿僧祇劫成佛是这么来的。

「若一生度此三妄执,<lb n="0600c29"/>
则一生成佛」,这句话大家喜欢听,以为真的要花三阿僧祇吗?时间很久,如果一生要度尽成佛,就要从密法开始修起。但密法又有纯密、杂密,你要进入修纯密境界修行才能一世成佛,这种人起码心要已清净得差不多了。如此能依法进入坛场里学,才能说一世成佛。现在的密法比较偏窄,是一点点的密法而已,不是像古代释迦牟尼佛传下来那种密法,你看光《金刚顶经》,释迦牟尼佛以前讲的时候,当然讲很多,等到金刚智大师带来中国时,在船上越到大风,把比较完整的本子流失了,留下来却是比较简略的,摘要的。所以我们人的福报很薄就是这样子,只能归因果一句话。能传下来的密法,好不容易要传来中国,结果完整的本子丢掉了,剩下薄薄的略本。

《大日经》也是一样,像梵文一样,梵天传下来是几十万偈,一改再改,改到最后剩几千偈。几十万偈,甚至于是几百万偈,剩下几千偈,这差多少。我们智慧不够,福德不够,留下来的这些要修心养性的这种东西都没有,末法时期就是这样子。你现在学密法,从悉昙开始学起,昨天讲狣一巧三个方便法门,是观四十二字自母之前行,修了后就可以开发出你的智慧,每天若可记两千偈,学东西就比较快,不然我们都是学这个忘那个,学那个忘这个,记忆力非常差。光六十心讲完了,你可以讲出几个心来,比较有印象还有几个心,没有办法听过了就记住,为什么?

第一心是什么?到六十心是什么?讲不出完整六十心来,只有几心个印象比较深的能记得,我们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福报比较差,佛理要懂,如果今生知道粗、细、极细的习气有,我有没有办法在今生把它弄得像个样子。这是要你发心的,如果你不用功,被世俗事情绑住,那有心也没有力。学了几年佛法也是一样进步很少,还是要修正一些观念。

昨天早上做法会和你们讲,你晃来晃去还是活过来,我们在这里不晃不晃也是活过来,那你在晃什么?你晃荡的不是多余的吗?还是三餐照样吃饭,我都不晃坐在这里,天天做事情,我也活下来了,不知道你活下来是为什么?要想一想。有的人念头一转,我在干什么?一发心就出家去了,念头一开修起来就比较快。发心你要一生之间度三妄执性,这是发心啊!有一些比较有暴发力,有我们想不到的意志力。

比如说发心要修「般舟三昧」,九十天不倒下来睡,然后修时天天都站着,就有这种人要修此法,像这种人才会成就,才会有一生要断三妄执性,多困难的法都要修了,当然较易成就。尤其年纪轻,越早听到佛法,能发奋图强去做,才有办法一世之间去除三妄执性。若是老了才发心要学,六、七十才开始要学佛,有心无力,因为这个肉体,光盘腿就盘不来。如果能在年轻十几岁开始就学,又能懂的要诀,当然力气也够,然后心地也够净,这就好办事。每个人因缘不一样,我只是提醒你们,要修得得早一点。

何论时分耶?然就第一重内,<lb n="0601a01"/>
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何必谈论修行时间要多长?即刻就开始修了,初起修还是重内习之修除,若是修了半天,粗的习气知是要断,花了好久,才搞清楚「五蕴身」和「无我」的道理,唯蕴就是唯有蕴名,其中实无我,这就是「唯蕴无我」。五蕴身─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非我,因它是无常法,故说是苦,因是苦、是无常,故说非我、无我,色受想行识里面色心二法都是无我。你看了《楞严经》五阴魔相里所讲境界都是虚幻不实,才搞清楚里面所有自性所产生的现象都是无我,这样才过了一阿僧祇劫。所以说开悟的人已经修了一阿僧祇劫,他已从初发心开始修行,到正式开悟时,已经花了一阿僧祇劫的修行了,最初才能真正解了「唯蕴无我」这句话。

《楞严经》讲的道理也一样,你能现起五十种阴魔,然后你才搞清楚,这都不是真的我,真的我是不执着这些现象,回归到空无的心,即名出世间心生也,度过魔相始得超越世间心,起码超越欲界,<lb n="0601a02"/>
度了世间六十心。这样你就度过六十个心,一阿僧祇度六十个心,这是第一重粗的妄执性。再入第二大阿僧祇再度六十个心是第二重细习气。

第一重除粗习即能离五蕴,知「唯蕴无我」时就是出世间心。再从第二僧祇中离第二重细习,修除六十个心时,这时已知离蕴我和十种颠倒,七颠倒加上三根本贪瞋痴。七种颠倒是指对于事理妄见。即:(1)想倒,即非理之想。(2)见倒,即邪见。(3)心倒,即妄心邪识。(4)于无常常倒,即于世间无常之法而起常见。(5)于苦乐倒,于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6)于不净净倒,于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7)于无我我倒,于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再离我倒所生三毒根本,三毒就贪瞋痴的根本,离开无我颠倒,我执颠倒所产生的三毒贪瞋痴的根本,名越三妄执也。三毒断才是真正超越三妄执性,第三层次的妄执性。

复次有三妄执,所谓根、境、界,淹留<lb n="0601a04"/>
修行根谓六根,境谓六尘,界谓六识界,以<lb n="0601a05"/>
内外十二界即是根境,故合言之,此是三果<lb n="0601a06"/>
学人所留滞处,故云淹留修行也

所谓根者,根者是六根,境者,是外尘境,六根加六尘变十二境,如果你心产生了就会有境界,界者,就有六个识心生境界想,六加六加六变十八界,变成世间种种万法,世间相,淹留<lb n="0601a04"/>
修行。被妄执性淹没,你能这样发觉根、境、界,妄执性分三个层次,就对这个境界来修,根就是六根,境就六尘,界就是六识界产生心,变成一个境界,内外十二界就是根境,内心和外境合起来十二根境,如果合起来讲,此是三果<lb n="0601a06"/>
学人所留滞处,心不清净,停在那里的地方,是为淹留修行,留下来你要学的,这已经到三果,阿那含境界,还没到阿罗汉,下面才有阿罗汉境界。

复次有三<lb n="0601a07"/>
妄执,所谓业烦恼株杌,及无明种子,即是<lb n="0601a08"/>
无学圣人所断,最难断处,凡有三种三妄执<lb n="0601a09"/>
学摩诃衍人,初得出世初,心与小乘见道<lb n="0601a10"/>
适齐,然不堕声闻正位所以尔者,由彼从初<lb n="0601a11"/>
发心,即知心性但为我倒所覆,未得现前

复次有三<lb n="0601a07"/>
妄执,所谓业烦恼株杌(枯木众,要生不能生,要灭却还有枯木残留),及无明种子,即是<lb n="0601a08"/>
无学圣人所断,无学是证到阿罗汉的人,或八地菩萨,刚刚讲直趋八地,祂所要断的内心妄执性,这是最难断的地方,粗习好修,细习难断,修行就是这样子。所以你刚开始进步得很快,等到最后你说没有习气,心还是在晃荡,你说心晃荡又没有去做,那怎么斩草除根,这就很难修得,难就难在微细惑、根本无明。

你要思维这些阿罗汉是如何成就道业的,不是这么超越三毒就能完全都不起念,超越诸境清净,是于微细起时,这么对着它,转它,若不能这样,你永远无法成就道业,最难断是在微细的地方。当然讲断是要完全断,不是耦断丝莲,你只要断就会现起神通,你要去思维这些事情,不然就是没有断尽。为什么古代的人,他听经闻法,当下把心调整一下,然后即悟无生法忍,好像是蛮简单的事情。我们听是听了,怎么去摄修时,却使不上力。

如果你善于观心,转微细习气,能够让它难断而能断,第三层次的三妄执性就真的灭了,所以说这是学摩诃衍(大乘)的人,摩诃是大,初得出世初刚学得出世间智慧,此时心量、证量始与小乘见道<lb n="0601a10"/>
适齐,此心与小乘见道者差不多,适齐就是相当相当,只要进入梵天,色界天境界,就和小乘修行境界差不多。如果是在二禅境界,你要断瞋心、怀疑心,渡过身体那种酸痛,你就有二禅境,大概就有须陀洹境界,虽然讲圣果,然初二三果是方便说说,方便就是还落在色界天禅定境界,你不修禅定怎么可以突破身体、心理,心还是要动,还是要知继续修,不然会堕入声闻正位

但祂没有驻扎在此境界而堕入阿含道里,就是得证阿罗汉,如果到小乘的道心相等时,一转念就可以发菩提心,直接去修大乘,这样就不会堕入声闻正位,成定性声闻。因为修行中,如果对阿含道之追求,不是有那么强盛的意念,到那个境界自然要转,就能转修菩萨道。有的人不是这样,他人只要听《阿含经》、行阿含道,其他经典不喜欢听,这种人没办法,修来修去到最后会走入声闻乘。声闻乘一进去,得涅盘时,住入涅盘就二万劫。

所以我们知道要学真佛法,为什么可以缩短时间?如果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滞留在那里无所事事,住入涅盘境,当然祂的心是很愉快没有错,但未来要成佛时间就会拉长。所以尔者,如果像这样的人,由彼从初<lb n="0601a11"/>
发心时,即知心性,心是何,性又是什么,但却甘愿为「我倒」所覆,我执四种颠倒─常乐我净所以你无法继续修菩提心,菩提心未得现前菩提心不发,即会堕入声闻证位,也就是成定性声闻,经典名称讲就是定性声闻,就是不管人家怎么讲,或经典怎么读,反正就不喜欢看那些经典,喜欢读《阿含经》,行阿含道,喜欢求涅盘,这种人还有一个我可以入涅盘的心,这种错误执着,颠倒迷惑了他,真正佛的智慧是无法开显出来。

<lb n="0601a12"/>
时谛观阴界入等,悉从缘生无常变异,是中<lb n="0601a13"/>
何者是神耶作如是推求,即了神本不生<lb n="0601a14"/>
无量见网,净菩提心少分增明由得菩提心<lb n="0601a15"/>
势力,所以不堕二乘地也

<lb n="0601a12"/>
时,仔细谛观阴界入等。如果你有办法真实的观自心,导入五阴身起,阴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等的世间法,悉从缘生,无常变异。这些法如果没有因缘便不生这些法,如果没有因缘,生起这法就是内在的妄想,这些都是不真实的法。如果有因缘来,你起了这些心,包括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等的法,也是无常变异,不是絶对的,是因缘法,因缘和合而生,如果您不能做到这样,那你道业怎么成?反正您固定了这样的模式,你成就的是阿罗汉道,那菩萨道怎么成?

有的五阴执着淡薄,有的执着得很,有的六入(六根入六尘)有看没有到,有听没有进。有的听了就迷糊了,常常有变化,而且就是你面对因缘法,也不是絶对永远不灭,缘灭法就灭了。既然诸法从缘而生,且是无常变异不定,这里面何有神我主宰,有么是神我之存在?若是真的我是无执的,也无所谓神力,能产生威力的是神我吗?以此为求道之目标,从无常求超出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的执着,这样的悟知能解因缘法的神我,不是真的究竟。

你能作如是的推求、思想,即能明确了知「神我」本是不生,本无有一神我可生。一切法是从识心而起,识心若不动,法哪里有生,不生,阿字观,你用在这里就可以解释,即了,了就是了解我们的神识,我们的心识,有生不执着就无生,因为它无常变异,能不执着,不强求住涅盘境,你就能了知法本不生,如果了解诸法本无生,就是悟入大乘法境界。从阿字观,诸法本不生故。

这样思维与修证,直度无量之见解罗网,能网住您的,是你的习气,若您能可以超越这些习气,净菩提心少分增明这样你的净菩提心,才有一点点少分的增加,心地能发光发明。我们要修的就是净菩提心,如果培养出真正清净觉悟的心,不执一切境的心,就心对一切法无执。像上面阿罗汉为什么会堕入声闻证位,就是有发菩提心但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祂执着有我,执着有一个法可以解脱,所以无法证到菩萨道,这种不执着断常之见,你能得到断常都不执着,也才是真正悟到佛性,才能圆融此菩提心。

这样就可以度无量众生,但度众中又能不执着,此净菩提心,越清净就越没有执着,越没有执着,就越清净。初获得菩提心,不是说什么都不沾,都要去沾锅,现在世俗说法,不沾锅说你清高、无贪,这是假的,沾了锅又不执着,不堕落进去,那才是真的。不沾锅就不去踫,不去踫当然不沾锅,你去买不黏的锅,买对的话炒菜,做什么东西,还是要做,做了以后不黏锅,这才是不沾的锅。买一个锅煮了东西就黏了,若心像这样,这还不是自在。

密教喜欢讲净菩提心,如果显教理论搞懂,菩提心就很容易了解,我们自性踫到一切因缘法都不被黏,不被黏就觉悟,觉一切法是因缘法,觉一切法是无常,觉一切法本不可得,这样就可以安住你的心,什么是可得、不可得,什么是离、不离法,照样和众生搅和,但不会执着丝毫,这才是真正学佛法的究竟。

由得菩提心<lb n="0601a15"/>
势力,所以不堕二乘地也有真正离相之菩提心,才能不堕入声闻、缘觉乘。如果产生它自己无量威力,就可以不被一切境所迷,所烦恼、所黏住,这样就不堕入二乘,就是不执着我,就不会堕入有一个涅盘可得的境界。声闻有个心要清净,一堕入涅盘境界,是非常舒服,什么事情都不管,反正天塌下来我也不管,心是很自在,这还是避免接触因缘所得到的自在,这是不真实定。我们学佛法,要学沾了锅,但不会被黏,度众生无量,但不被众生度走,这才是真正功夫,这就是净菩提心获得后就有这种能力,它的威力,势力应该能做到这样,才是得净菩提心。你在学《金刚经》也是学这种能力,就是实相观,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功夫。

然彼行者有法执<lb n="0601a16"/>
当心,若修禅定道品种种诸度时,虽不于中<lb n="0601a17"/>
起诸我倒而心住于禅慧等法稽留淹滞,不<lb n="0601a18"/>
能速至菩提,以非如实巧度故,名淹留修行<lb n="0601a19"/>

然彼行者有法执<lb n="0601a16"/>
当心菩提道如何走之道理是懂了,要直取净菩提心,但是有法的执着在,常把此心绑住,那我怎能真得净菩提心?如果上面说不堕入声闻、缘觉,如果堕入了就是有我执。现在如果超越我执,知不堕入声闻乘中,但还有一个法执作祟,法执才是微细的心不断的根本。我执比较粗,到第三妄执性,落入微细、极微细的心,你说那不成气候,不成你气候是你脑筋清楚时,状况没有时,你觉得我很自在,如果事情来了,因缘来了,你还是会执着,所以法执才是我们轮回的最根本,欲断到真正超越我法二执,也是在俱生法执上下功夫。

若修禅定道品种种诸度时。这时要如何度过法执的层次?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您可以于过程中不执一切境界。若是直接修大乘法,念佛、禅修、密法等,你可以于卅七道品修而不证,不证就是不去得到那个境界里去。像禅定的人,心眼一开,可能就进入多心一心识,直见自本心与妄习,若能于此时能知执杖牧牛,你真正在执杖牧牛,修心养性,数十年中霹雳啪啦地就走过去了。哪里说:哎呀!我得了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或是我得了什么境界,这些都不必去证得,但是他的心清净度已经超越了某些声闻乘之境界,也许有五根、五力的能力,甚至有八正道的知见,你有没有证都没关系,走过去就是了。若是过去世有证的人,今生再来行菩萨道的,有时走得很快,忘记看过程是什么。

有人是这样子的,这样有一个盲点,就是你如果要度无量众生,讲不出这一段的内涵,因为你霹雳啪啦地像坐飞机,很快飞到美国,到底经过什么东西也搞不懂,目的地已到了,心是清净无烦了。但问你哪里怎么样,都不知道。所以经云,为什么成佛的人,祂要从头开始起修,每一地都要亲证,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当世祂要成佛时,每一阶段的境界都要去实证,不是只有听一听就好。

那我们不是,我们还没有会成佛,我们只能说过去世修到哪里?今生又来了,然后又接下去修行,那过去已修的过程是很快走过,过去的东西霹雳啪啦走过,因为过去已经修过了,不会再重新落入实证境界,但心地的功夫是脚踏实地,不会和稀泥,这种修行起来是很微妙,就是这样子。

但你要成佛那一世,就要从头到尾,每个境界都能亲证得,像《大般若经》里每个名相,释迦牟尼佛都要有亲证,你要亲证才能和人家讲清楚说明白。如果有一个人,他是在第一阶段禅修,和他讲安般守意法,进入第二段,哦!你要断三个毛病,有觉有观,什么瞋心啦!什么身见啦!什么疑心病啦!这些名词祂怎么知道,就是自己亲证的,然后了解过去世诸佛所修的境界,也才有这些名相出现。

我们学佛法要懂这些境界,你不可能像释迦牟尼佛每个境界都证进去,我们智慧不够,还不是要成佛,但我们要了解我们今生来了,就是过去世延续下去的修行,你要大发心,不然修行就进展很慢,真的像上面所说三阿僧祇劫这么慢慢走。今生有幸接触到对的道场,对的佛法,进入陀罗尼门认真修学。若是学了不用心,学不深入。如果用了心,我不相信会学不好,光背一背诸「悉昙字母义」,本寂根灾祸,怎么难啊!很简单嘛!你就是不去认真背啊!背久了就背起来。天天忙些有的、没有的,雾煞煞,雾煞煞没关系,总是要拨一点时间出来用功啊!

五十个单字而已,中国字五十个,悉昙字五十个,那么简单的事情,一天做不到,十天嘛!十天做不到二十天,总是会背起来,要背啊!背才能进入悉昙境界,跨越减少半个阿僧祇也不错,今生有幸闻正法,你要好好用功,不然这一生来又接到上一世,接到上一世才走两步又要死了,下一世哪个时候再来,不一定,也许升天后,一搞就是几十万年,几千万年,几亿,再下来哇!很糟糕!

为什么要出生在兜率天,为什么我们未来的佛都出生在兜率天内院,因为更高的天,寿命很长,佛下来你还在天上享天寿,来不及下来,比较下界天呢?佛还没下来,你已经先轮回下来,佛要下来你又死了,老是踫不到啊!所以刚刚好欲界第四天,祂的天寿是五亿七千多万年,刚好每一个佛大概这个时间会出现一次,所以刚刚好,你刚好去兜率天然后下来,佛也下生,你也下来,才能一听闻佛法,突破三阿僧祇证得无生法忍,这是最好的路程。所以有些世间相,我们不看到经典解释,我也不会去提问题,看到经典解释,哦!原来为什么要这样子,都有其必然性,多看多闻,很多道理也会懂,冲得太过头就危险了,冲到阿罗汉境界去了。

种种波罗蜜也要舍,波罗蜜不是只有六种,十种,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反正就是你不能执着就对了,一切波罗蜜门,虽不于中<lb n="0601a17"/>
起诸我倒我执或四种颠倒(执取常乐我净)而心住于禅慧等法稽留淹滞虽然没有我执,没有四种颠倒,但你把心练得禅定功夫够,停留在禅定之间那种智慧,像阿罗汉境界就这样,当然没有阿罗汉境界时,就是进入三禅天,四禅天,也是这样,停留在那里,四禅天的果报五百劫,一劫16,800年,算一算五百劫,好几万亿年,所以滞留在那里,<lb n="0601a18"/>
能速至菩提你就无法快速证入菩提,我们今生要学佛法,就是要学菩提智慧,菩提心知道了,然后要清净菩提心,不会有半点的执着,像上面就执着在禅定和一般解脱智慧上。以非如实巧度故,你无法用实相观来方便技巧的度过去,这种毛病是为滞留修行,淹留修行。你如果执取欲界天福报,修十善行,滞留在欲界天,如果修禅定然后学得完整智慧,就在四禅定里,如果你学了解脱道,然后不究竟,堕入声闻乘,阿罗汉境界,这些都有滞留无法前进,在学佛法上来讲,不喜欢今生有这样子情况发生。

然亦稍离下地三执,能拔业烦恼根本无<lb n="0601a20"/>
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lb n="0601a21"/>
无佛性相常尔如前所说,建立净不建立无<lb n="0601a22"/>
净等,种种宗计皆不相应

然亦稍离下地三执。但已经有一点点能力,远离欲界、色、无色界三执,去除较低阶的妄执性,更要能拔业烦恼根本无<lb n="0601a20"/>
明种子。这是上述所说还是不究竟的,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十二因缘观,知如是甚深之法。从十二因缘观法,能远离根本无明种子。

十二因缘观法,是指无明(avidyā)、行(sajskāra)、识(vijñāna)、名色(nāma-rūpa)、六处(sad-āyatana)、触(sparśa)、受(vedanā)、爱(trsnā)、取(upādāna)、有(bhava)、生(jāti)、老死(jarā-marana)。如此缘起法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这么一路下去产生缘起法,造诸业端。十二因缘观要好好花一点精神,思维此等缘起法怎么来突破,如果理念清楚,那你就可以断种种根本无明起行。

搞懂了十二因缘,就能懂有佛、无佛,性相常尔,也知道一切法无所住,知道自性本清净,知道一切法本无有法,懂得这些就去做。有佛无佛境界出现,有觉无觉境界都是一样,照样可以做自己修证功夫。不一定要堕入哪一个天界,欲界天,无色界天,色界天,或是声闻乘。而是要直取菩提,以正等正觉悟平等心。

这样正知见理念搞懂好办事,如前所说建立净不建立无<lb n="0601a22"/>
净等一般人在讲修行,做善事,要清净心,这求净,出现好几个净菩提心,净净净,造成一个观念,修佛法就是要求清净,可能你很讨厌不净,修真正完整佛法后知道不是这样子的,什么是净、不净,法就是法,因缘法就是因缘法,哪一个法有净不净,你不执着就没有净不净的问题,踫到清净法也不执着,踫到污染法也不执着,这样哪里有清净,不清净。

不退转菩萨是这么悟道的,有一天你从执着清净之间,退到不清净也没有什么执着,就有一点开窍了,刚开始学好的,这个坏人太糟糕,如果刚开始都不学好的,你说这个糟糕也不去拿掉,那根本就完蛋了,你说净不执着,不净也不执着,一下开始不是这么学的,像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一样,你没有证到空三昧,就不要去讲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因为你连空都没证得,你要和人家讲什么无相,所以有的人一开始说佛法,就说不用打坐啊!不用禅修啊!

不打坐禅修,那是清净的人在讲的,已经有境界的人在讲的,因为他已经进入了,所以不必再假修用,但你还没进入,然后就讲不必修,或者还没清净就讲不清净也没关系。这种人知见有问题,学佛一定会走错路。所以看经典,看人写的文章也要小心。境界次第都有其必然性,经典讲哪一句,你要懂得其前因后果,他证到净要破除净,所以不执着不净,这样讲是对的。你说净都还没证得,然后就说经典讲净不净都没关系,戒不戒也没关系,那大家都不用守戒了,这样和天下大乱是没有两样了,所以看经典要小心。

总结,从五蕴起妄执,即生种种心,有六十心、有百六十心,甚至于有八万四千心等,无非从五蕴妄执起。若能有蕴不取,五蕴即是五蕴,实非我,即能不起颠倒想。一取五蕴相,即入百千心。论云:「立取蕴亦名为蕴。或有唯蕴而非取蕴,谓无漏行。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如花果树。此有漏法,亦名有诤。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故,损害自他故。诤随增故,名为有诤。犹如有漏,亦名为苦。违圣心故,亦名为集。能招苦故,亦名世间,可毁坏故。有对治故,亦名见处。见住其中,随增眠故。亦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摄故。如是等类,是有漏法,随义别名。如上所言,色等五蕴,名有为法。

 (2008.04.2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