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1-12)
               --
八品 一体同观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解释名词()

11.若干种心()

 <lb n="0599c07"/>
五十羂</gaiji>索心─云何<gaiji cb='CB00559' des='[-+]' uni='7F82' nor='' mojikyo='M028386'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5965'></gaiji>索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lb n="0599c08"/>
者,如人为<gaiji cb='CB00559' des='[-+]' uni='7F82' nor='' mojikyo='M028386'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5965'></gaiji>索所缚,乃至手足支节不得动<lb n="0599c09"/>
此心如是,堕于断见我缚之中此见能<lb n="0599c10"/>
缚行者心,乃至于一切处,常为所拘不能自<lb n="0599c11"/>
出,最是重障也既觉知已,应速以缘起正慧<lb n="0599c12"/>
刀决除障盖,是所对治。藏典云:羂索心,指堕于断见之心,断见能束缚行者之心,犹如人之肢体受绳系缚而不得动弹。对治之道,应速以缘起正慧之刀决除障盖。

何谓</gaiji>心?谓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lb n="0599c08"/>
者,一切处梵语 krtsna-āyatanakrtsna是所有的、全部的,有allwhole之义āyatana 有处所之义,但此处主要以修行上住何一境界而言,若不知过程而认为是境界,就执着住于此境界中,故似被绑住似地。如感官之觉知与内心意念之境界等起执着(the five senses and Manas (considered as the inner seats)。所以在处所上言是谓「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若处于禅修境界中,是禅定之名,又作遍处、遍一切处。以总合万有所观之境周遍一切处,计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十种,称十一切处、十遍处。在处所、在境界上执着就是自缚。

行者处于每个境界、每件事的认知等,因不究竟,在知见上就会自己心绑自己智,好像外境本无绑不绑,我们自己抓境来绑自己的心,这种处处住于我縳为性,熏习入真如性后,即成所执之境,好像有个人被羂索所捆乃至于连手脚支节都被捆绑不能动转,这种就是太执着境界,有执着就会被绑住,我们说「万境本闲,庸人自扰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事情,自己看不开就越绑越紧。自己拿羂</gaiji>索,自己绑自己羂</gaiji>索大家应不陌生,观世音菩萨四十二手眼中,有一个手眼法像,三昧耶形是手里拿着羂</gaiji>索。最后堕于断见我缚之中

断见梵语 uccheda-drstiucchedacutting off or out ; destruction ; excision是截断,drsti是见,又称断灭论。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亦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Pūrana-kāśyapa)即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之报,被称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

断见外还有常见执者,常见nityadrsti śāśvatadrsti,又作常邪见、常论。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

   所谓断常二见,系概括而言外道之种种偏见。据《大毘婆沙论》所载,诸恶见趣虽有多种,皆不出有见、无有见二见之中;有见即指常见,无有见即指断见。以此二见皆为边见,故释尊主张离常、离断,而取中道。又据《大智度论》载,断见有二种,一谓无后世受罪福苦乐之果报,一谓一切法皆空,即堕于空见者。对于此等边见,经论中多主张以空观对治之,如《成实论》边见品谓正修习空,则无我见,以灭我见,遂断二边。

断见者还有所谓的七断灭论,此是外道之七种断灭论说。又称七断见论、七事断灭宗。《成唯识论述记》云:「七断灭论者:一我有色。麁四大种所造为性。死后断灭毕竟无有。见身死后有而无故。若自若他之我。皆以种所造死后断灭。现在此身亦得。后生他身亦得。后皆准此。二我欲界天死后断灭。三我色界天死后断灭。四我空无边处死后断灭。五我识处死后断灭。六我无所有处死后断灭。七我非想非非想处死后断灭。此中后四执彼彼地为生死顶。故有想已下见皆依死后故名后际。」 

什么事情两边偏一边都算是执着,若是空有两边偏一边也不好,如果断于空,执着有,如果断于有,执着空,这种断见的执着都是绑住自己,像这种人所拥有的心,到处都会执着,<lb n="0599c10"/>乃至于一切处,见事着事,见物着物,见境着境,常为所拘不能自<lb n="0599c11"/>
出,自己绑自己。佛法是要修般若智能,学习空不执着,有亦不执着。像《解深密经》在讲,不退转菩萨,心不落有,不落空,对一切的法都不沾黏,你如果有这种心,被见执所绑住了,就不是学佛的人。

断见,最是重障也,这种断见毛病是修行上最严重的障碍。有时我们看经典,学到一句话,不懂真正道理,到处自己绑自己,这是太执着。有一天有个外面道场跑很多的人,然后有次来到法尔道场这里,看到我们午供时有诵到「消灾延寿药师佛」,她就说怎么是「消灾延寿」呢?不能念这样。我们念了几十年,也没有想到不能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看到消灾这两个字,大概想没有灾可消,也不会生病,怎要念「消灾延寿药师佛」,这也是执着的一例。别的道场人家也许说不能这么念,要改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主要意思也是帮助人消灾、延寿,以前人家已这么写就这么写诵本,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写这样子的佛号,是别人造写了法本,我们午供照念而已。你要改也可以,但太执着就变成断见、有见、执见。一看到消灾、延寿,好像都不好,跑到这里黏到这里,跑到别的地方黏别的地方,心被绑来绑去,因执着太多,处处都会被绑住。

不管人家怎么做都好,我们用般若智观这样才能自在,不要说以前常去的地方是这样子的,到一新的地方,就一定要和过去的道场一样,事情可不必这样,当然有时我们念佛念得和别人不一样,调也很怪,你去帮人助念,人家念那种调,你没听过,有的是用近代歌曲帮人唱诵助念,如果助念的人,没有唱诵细胞,他突然要往生,你给他另一个调调,他不是要重新学起,可能因此起了烦恼心,那就麻烦了。

像有个念佛的调子,以前我没听过,我根本上师往生时,我去大陆,他们法会时每个都唱这个调,我就和他们同唱,唱唱唱,熟了也是一样,回来一听你们讲才知道,哦!原来这就是慈济的调调。以前二十几年前,通常的助念,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也不是说去哪里学,突然间这个调从脑筋跑出来,就这么唱着;一般人也都唱这个调,没有修行的人,第一次唱这个调,尤其要往生的,他没有听过这样唱法,会很烦恼啊!

一接触他们这样念法,就和他一起唱。也不要说:哎呀!我不要唱这个调,我不要念了,口闭住,这样就变成一种执着,到处绑自己的心。我们要学习随缘啦!什么调,熏习久了,自然就顺了,刚开始觉得怪怪的,听一阵子,你和他们唱,也就唱顺了。自己不要有断见、执见,太执着自己主观意念,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就会到处绑住。

既觉知已,应速以缘起正慧<lb n="0599c12"/>
刀,决除障盖要能警觉此种毛病,悟得菩提心义,行菩提心行,就能坏断常二边。菩提能离相,如果你感觉自己有</gaiji>索心这种毛病,应该快速缘起你真正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断一切执着。很多没有修行的人,犯了这个</gaiji>索心,最大毛病是不知道用般若智慧,快刀斩乱麻,除掉这些障盖。然后就还很执着,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不这样,我不那样。

有时你看到一个初学的,这种主观意念很强,如果因缘不成熟,你也很难教导他。讲真佛法又不懂,讲说你不要主观意念太强,眼睛、耳朵关起来,不要看人家怎么做,要怎么做都好。没有修行不知道,怎么诱起这种正确离相的智慧,正确智慧就是什么都不要管,什么都接受。既然一切法,都要观无所有不可得,你就不要执着。

昨天新上悉昙字句,每个字里都有字相、世间相,有字义都讲不可得,这种智能开头在讲字母时,释迦牟尼佛在几部经里提到这些字母,它的意义是什么?五十个字代表宇宙之间最根本法,只有一个字阿字演变成无量的字,无量的音,无量的法,所以就有无量无边的世间相。修显教行人或修密法行者,总离不开真正的般若智慧,就是不要执着,观它不可得,这样就解脱自在了。像这种道理在显教里要讲好久好久的法义,在密教里讲一个阿字观,或讲五十个字,讲完再加上一阿字观,离一切相。

大概所有的道理都是一样,你如果有羂索的心,到处执着,到处和人家搞得不痛快,去别的地方,管的事太多,人家不高兴,这就是你太执着。警觉了以后,赶快缘起你真正智慧的刀,斩除此慧障碍,是所对治,就这么简单。问题是要缘起正慧刀,没有听很多的佛法,是无法做到的,或是你智慧好一点,刚踫到讲五十个字母,你已经懂得马上会用,这样是很简单,加上一阿字观,离一切相。学佛法听是听,懂是懂了,就做不到,这种没有真正智慧,智慧的刀起不来,懂是一回事,要能真正做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第五十个心最重要的是执着,我法二执,被</gaiji>索绑住心了

 

第五十一械心─云何械心?<lb n="0599c13"/>
谓二足止住为性者,在手曰杻,在足曰械<lb n="0599c14"/>
人为械所持故,二足停住,不得前进此心亦<lb n="0599c15"/>
尔,常好端坐,寂然住立而修定心,及观察法<lb n="0599c16"/>
义,为此所拘,故名为械心此中治行,当于一<lb n="0599c17"/>
切时处,思惟修习使静乱无间,是所对治。藏典云:械心指常好端坐,寂然住立之心;谓行者以此心修定及观察法义;犹如人之二足受械所拘执,不得前进。对治之道,当于一切时、处,思惟修习,使静乱无间。

云何是械心?谓二足止住为性者在手曰杻,在足曰械。有械心的人是脚被绑住了?手被绑住叫做杻,脚被绑住叫做械。<lb n="0599c14"/>
人为械所持故,此种人两只脚被枷索绑住了,二足停住不得前进。如果这个心也像脚被绑住了这样,那学佛法是学了,学打坐也是学了,要走走不动,佛法学了,为什么心修不起来,得不了清净?为什么没有力道走路?有此心者亦如此, <lb n="0599c15"/>常好嗜端坐,禅坐中寂然住立而修此心住定

个人喜欢打坐,端坐正直,常让心不想动,久而不起想,这么来修定的话,就会犯这个械心你说修行打坐不是这么修吗?那只是在练身体气机,练寂寞此心。至于此心练到最后对外境,能不能自在,没有练到自在,等于是端坐在那里打坐,好像用机械把脚绑住走不动。寂然修定时是在观察自己内心之妄想或佛法之解脱法义。若是有人观察法义后,又被法义所拘束,这表示你观察的道理不对,理解不能透彻,所以还是被所观察法义绑住了,这样也就是有械心,你的心被机械绑住了,就像脚被绑住一样。

此中治行,当于一<lb n="0599c17"/>
切时处,思惟修习,使静乱无间。修行不能独居而修,说已得到心能不起妄想,但一遇境界来心就乱,或到都市里去就受不了那种吵闹声。你若有此心,要如何来破解械心?随时随地,时时刻刻,要想,要学习,静中要能闹,闹中要能定,这么来转换自己心态,也就是闹中修持此心安祥。

不要光会打坐、打坐,想一些佛法道理而已,没有真实地去练此心,等于是没有人来障碍你,没有事情来烦碍你,这样你怎么知道自己修得好不好?像这种端身正坐修禅定的人,如果身体自性起了其他变化,坐在这里想,观它的变化,变来变去都是你的心而已。看到幻境也好,看到什么其他现象也好,你说我不执着。是没有错,不执着那是幻境之间,力道比较薄弱。如果你到别的道场,或走出去踫到一些人事物,这些都是冲着你来,您的心态是如何应对,是不是很自在地能应对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闹中修定才有实定,所谓定就是用智慧来离相,心不要有所执着,你心就不会被外缘抓住,所以要思惟修习,使静乱无间。佛法真正的道理就在这里,静闹中都是可安此心,不是闭关自修,若是到深山野外去自修,那是修心和心妄想如何变化,心变化了半天,是自己内心的事情,只要不执着就够了。如果你跑到闹中去修,菜市场乱哄哄的,踫撞到这个人,踫撞到那个人,有的讲道理的,有的不讲道理的,一大堆事情就会发生,你处于此境是不是很自在。这就是静乱之间,随时都能无碍于心,能做这样就是没有械心。

对治机械心,是行者脚不会被绑住而走不动,若这样的话,哪个地方都可以去,哪个地方都不会被黏住。不然你就只能在自己家中或深山里这么修。如在法尔中修,一走出去,哇!受不了诸境界,他们的行为知见,哦!我真受不了,受不了就只能再回来法尔。这样就是有机械的心,心被绑住了,只限于在法尔修行。如果你在这里修,修了半天走不出去,因为一走出去,就要和人家合不来。在自己家里修是没问题,等于你的脚被绑在家里,跨不出门去。

对治之道,当于一切时、处,思惟修习,使静乱无间。知道此毛病后,就是自己没有于定和于闹之间,交错学习禅定。佛法贵在真正面境应缘对境修,看你的心能不能自在地对付。如果能自在地对付,就是真正学到佛法了,闹静都可以自在了。静当然比较好修,心不要胡思乱想就ok了;闹中有人事物来,发生了某些事,从这个人、从那个人之间,人与人之问题是一大堆,你如何去学习自在应付此心。如果自己有警觉有械心,就要赶快思惟,静乱无间交错学习。在这里修学应该还好,你听的法都是比较圆满的,不会偏向有,偏向空的修证,有的是讲比较局限在哪一方面的法,若真是这样,你如果不懂得真正佛法,有时难免喜静,厌恶闹,这些你要思惟,去避免此病发生。

 

<lb n="0599c18"/>
五十二云心─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lb n="0599c19"/>
方夏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滞淫昏<lb n="0599c20"/>
时俗忧乐思虑之心,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lb n="0599c21"/>
时思念也觉知已,则当行舍心,离于世间忧<lb n="0599c22"/>
喜,随顺法喜,是所对治。藏典云:云心即经常思虑世间忧喜之心;谓行者因有忧乐思虑之心,而常滞于淫昏之中;犹如夏季霖雨绵延之时,亦令人感觉淫昏,故称此一心念为降雨时之思念。对治之道,当行舍心,远离世间之忧喜,而随顺法喜。

何谓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者《大日经》曰:「云何云心,谓常作降雨思念?」即于云雨来临时,经常思虑世间事起忧喜之心,世间若是缺乏雨,就想能有云起而下雨。若是间不缺乏水,有云起则要加以忧虑不止,雨多伤物。这就是凡夫因有忧乐思虑之心,而心常滞于淫昏之中;犹如夏季霖雨绵延之时,亦令人感觉淫昏,故称此一心念为降雨状态时之思念。佛法上降雨一般代表法雨,想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我们学佛法,佛降甘霖于我们的心田。佛法有很多种,适合修小乘的,最好去看小乘经典,适合修大乘的,可以契入大乘经典,如果是小乘根机读用大乘法,等于下大雨一样,来灌溉小苗,这样它会被淹盖而亡,这是我们学佛法要观其根机之理由。

现在是你自己心里烦恼的问题,忧烦世间事情多多。自己希望要如何来下雨。在印度,一年分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际时(春),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时(夏),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为寒际时(冬),此时间要用中国历法,就要提早一个月,因中国春节建立在寅月,而印度即在卯月。如西<lb n="0599c19"/>
方夏际三、四个月中,是雨季要来之时,即言在印度夏季多雨。旧历二月后是春季,对我们来讲是三月份,此时的印度就开始热起来了,所以国历四月份后就不宜去印度朝圣了。大概到公历八、九月雨季才完。夏雨季之后,霖雨特甚,霖雨特甚是讲雨季到来时。印度真正雨季一直要到公历六七八月份,最热的时间是无雨的公历四五六月份。

就印度地理位置来讲是在中国的西方,再往西如阿拉伯国家等国家,东南亚也算在我们的西方。经典讲此娑婆世界是以印度为中心,印度北边的喜玛拉雅山就是世界中心。以前去朝圣时找了很多数据,知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会出生在印度,因为喜玛拉雅山─雪山就是在那个地方,是地球的中心,所以祂出在那里,以后的佛也是会出生在那里。你若要成佛,也要出生到那里,这是必然的。

霖雨特甚,以常滞淫昏云雨之时,人气郁翳,忧虑滋多,故常思虑人间苦乐事,忧郁不乐,是时非心之晴者,所以名为云心(云时之心)。此时霖雨殊甚,以常滞淫昏垫故。滞淫昏垫者滞淫者,云滞霪雨不断,滞留不停也,淫与霪字同。垫者心昏沈静住不动,昏垫者垫溺也,书注昏瞀垫溺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lb n="0599c21"/>
时思念也蔚翳滋多是说兴起心盲、形成虑多,时就会俗忧乐思虑之心,故作降雨时思念也。蔚翳滋多有时太专心俗事,兴起眼翳,变成眼睛会看不清楚,就像白内障一样,滋生诸多不好的现象,故云作降雨<lb n="0599c21"/>
时思念也都是在作降雨时节中之胡思乱想,雨多了吗?雨少了吗?雨怎么样了,烦恼世间事,当然雨多了就淹大水,影响到庄稼,影响到家里,古代没有这些,雨多了影响作物,常常在想降雨时,来思念杂七杂八世间事,光云心就是下雨所发生的事情,你会罣碍

随时随地,兴起烦恼世俗的事情,这就是云心,为什么不烦恼修行的事情,而烦恼世间有的没的事情,这些是没有必要的,所以造成心昏沉垫,造成心情低落阴沉。我们可以将国家大事关心一下,但不要太操心,其他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用去在意。不然你就会忧心于风雨不调,下雨多了为庄稼汉烦恼,稻子都被雨淋泡水,甘旱没水也烦恼,心被世俗事框住了。

觉知已,则当行舍心,离于世间忧<lb n="0599c22"/>
喜,随顺法喜,是所对治时行者觉知已,则当行舍心,舍心是平等心,是除忧喜苦乐之心。能离世间忧喜、苦乐想,即能随顺境界而常保心地法喜充满,如是就是对治之法。忧乐思虑等者,是于雨时起种种忧乐等心,譬喩世间忧乐偏执心,是谓降雨时思念也。行舍心者,或忧或乐皆是偏执故,以舍心为对治也。随顺法喜者,《法华义疏》云:法喜禅悦食者,则定惠能资养法身,故名食也。又外从佛闻法欢喜为法喜,内如说修行为禅悦。又言,圣说法名法喜,圣默然名禅悦 

觉知已则当行舍心你有云心,这里舍就是让你心回到平等性,舍去胡思乱想,爱罣碍雨太多、太少,如果是修自己心地,也不用罣碍。如果是菩萨当然会有这种心,菩萨也要做得到化解其不好境况啊!光胡思乱想是没有用。如果以后修密教,然后会咒语,如法的祈求,有雨多时,就叫说太多太多了,龙王就停止下了。没有雨就持咒让它下雨,让海龙王能够适度调节雨量,菩萨就是要这样。你还没有那个境界,光修自己就不必挂心了。

自己到底心清不清净,心清净才能学密法、咒语,咒语才能学得到,这些都有连带因果关系。你心不清净,光很用心学咒语,学了半天,发挥不了作用。为什么?因为你心不净,心不净持咒,会打折扣。菩萨有的就会做这风调雨顺的事情,你可以观察,有些人冥冥之中就在做这种事情,明明台风预报就是这么要过来了,但快靠近台湾时它就转向了,有的人做气象研究报告的,遇到这种事都傻眼了,怎么台风会走这种路径,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它就是这么走啊!觉得很奇怪是么?是有些人在阻碍风神前进的路,这种事有时偶尔做几次可以,不能天天去做这种事,只要有台风就去挡,那台风不来,台湾水路短浅,会没有水可用的,是靠台风来才有水可用。挡到最后台风不来就甘旱,这是很麻烦的,适度的做做是可以。

这些事如果你是学密法的,是可以这么去做。没有的话,现在只是修心养性,就不要去烦恼这些,旣然做不到,就不要烦恼这些事,把烦恼的心舍去。这里的舍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舍去你的烦恼心,第二个是让心回到舍受平等。觉受感觉的受有五种,忧喜是对心来讲,苦药是对身来讲,如果忧喜苦乐都平等平等观它,这就是有舍心,修行到最后的心就是有舍心。舍心就是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了,也就是平等一切法了。

所以说当行舍心,离于世间忧<lb n="0599c22"/>
喜随顺法喜,离开世间一切忧愁诸事,不要烦恼这个,烦恼那个,该这样就这样,该那样就那样,你就觉得很法喜充满。修自己就是这样,修得好不好也是要这样,把罣碍心都放下,不要有罣碍。修行就是这么在修,虽然讲明心,其实这句话,概括在日常修行过程之间,人事物的应对,能有舍心自然就能自在。对治之道,当行舍心,远离世间之忧喜,而随顺法喜。

第五十三田<lb n="0599c23"/>
─云何<lb n="0599c23"/>
?谓常如是修事自身者如人有良美之田,<lb n="0599c24"/>
常修治耕垦芸除莣秽,种种方便令得清净<lb n="0599c25"/>
此人亦尔,常好修事其身,以香花滋味等,灌<lb n="0599c26"/>
涂奉养,务令光洁严好觉知已,常念回此功<lb n="0599c27"/>
力修事其心以如是诸供养具,播植福田资<lb n="0599c28"/>
成胜果,是彼对治。藏典云:田心指常好以香花滋味等,灌涂奉养,修事自身,务令光洁严好之心;犹如有良美之田,常修治耕垦耘除杂草,令其清净。对治此心之法,应以诸供养具播植福田,资成胜果。

何谓田<lb n="0599c23"/>
心?谓常如是修事自身者对自己的身体,善于修饰一些事情,让其亮丽。如人有一块良好的田地,<lb n="0599c24"/>
常要修整治理,耕垦芸除荒草杂秽,要以种种方便,令得田地清净有此者常会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块田地来耕耘,天天整治它,等于对于自己身体所有的,你都很在意,要去调理美化他,如化妆、抹香油,打理头发、穿整衣服,装饰某些饰物。像作田人在修治耕垦除草一样,把不好的东西拿掉,这样就是在耕耘这块良田。用在自己身上,等于你对肉体很在意,动不动就去美容,有的美容一次不够,美容达五六十次,真要吓死人了,整个身体没有一处真的,真有这种人哦!鼻子不好看,就把它弄高一点,眼睛没有双眼皮,就割双眼皮,眉毛不够长,就种一点眉毛,更离谱的,屁股不够翘,就把它装一点肉,肚皮油太多,抽一点油出来,每个地方都可以美容,连小腿也可以作,脚不够长可以弄断再增高,世间事真的无奇不有。

如果真的修行修到自己的身体上,也花那么多心血在作功,就是有田心了,像你在耕耘一块良田,耕治啦!耕耘啦!开垦啦!除草啦!…等等的。自己认为身体不干净,就把它整理干净,想一想有没有这种心,如果美容不算以外,你还有化妆也不是很好。一般人都会化妆的,擦胭脂啊!抹粉啦!修行了以后就应该没有这些事情才对。如果因为打坐身体有气机发动,皮肤自然就会光滑,脸部自然非常润滑,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你修饰自身特别用功得来的。如果你有这种情况用心于色身上,即是有田心。

此人亦尔常好修事其身以香花滋味等<lb n="0599c26"/>
涂奉养务令光洁严好我们一位菩萨介绍一种椰子油,八十岁了,老了嘛!她没事做,洗完澡就在那里抹啊!可以抹一、二个小时,当然这是无所谓啦!身体也健康嘛!也有时间可做,因她不是专于修行打坐的,想起来这个就是田心了。所以我们要看肉体它是假的,不必太帮它美化,如果能用就好了,但能用也要保养,要懂得保养,不是说擦粉、擦香水,搞得非常亮丽光滑。

对治的方法是,觉知已,常念回此功<lb n="0599c27"/>
力修事其心如果你感觉自己有田心的话,你就要随时提醒自己,我将肉体上的耕耘用功调治心态的功夫,把它转到修心养性上面。肉体死就没有了,以后轮回的是在这个心,所以为什么不修心呢?在肉体上去用功,将它调理灌溉,就是找错对象了。以练气功来讲也是一样,如果学气功学到不会进入修心的境界,这也是有点田心哩。练气功,练到整个身体有气了,身体打也打不痛,这样也不是好。你说对啊!丹田发起身体有异相后,知学佛法就要把修行目标导入心里。

像上面所说,到哪里和人事物搞不对,就心不舒服,要让你的心适应,这是实修心。所以常常要回此修身,回就是旋转、改方向来修心,不要一直投入身体上的调理。像身体如果有病怎么办?病和肉体表面,好看不好看没关系,但身体就不顺啊!是要调啊!调是可以,但调时这边吃药、那边吃药,吃太多了就变成麻烦了,到最后有的人说身体不能治疗好,干脆不再靠药物,断了药物,过一段时间反而身体好了,恶性循环吃药太多是不行的。

你说我不想吃药,或有些不舒服也不知道要吃药,如果你不吃药可以应付色身与心理,那是没有关系。若不吃药人就垮了,这样就不行了。若自然的调理做不到,世间的药物还是要吃,尽量要能管用的,不是堆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过去天天在吃药,为什么天天吃药,因为肉体太敏感,像今天的因缘复杂,你们比较有感觉,复杂就要生病,生病嘛!不理它,明天要工作还是要可以做。

以如是诸供养具,播植福田资<lb n="0599c28"/>
成胜果这些资养色身的东西,能便为供佛的供养具是很好的。若是不买这些东西,尽管修心让自性清净,这是最好的供养。为什么修心变成一种供养具,因为心清净对佛最好的供养,拜水果,供香,供花,不如心愉快微笑高兴的礼佛,后者要好得多。佛祂不会吃你供花、供果,你供不供对祂来讲没有关系,那供水果做什么,是护法神在用的。佛根本不用吃,是护法神、众生要吃。修行人最好的供养是心净,修饰其心,转成供养具,心地清净供养是最大的福田。

第五十四盐心─云何盐心?谓所<lb n="0599c29"/>
思念彼,复增加思念者如盐性咸,凡有所入<lb n="0600a01"/>
处皆增盐味此人心亦如是,于所思事复加<lb n="0600a02"/>
思念如忆想欲色之时,适生此意,还复自推<lb n="0600a03"/>
是心由谁而生,作何相貌。观此心未决,复<lb n="0600a04"/>
念此推求之,虑有何因缘,如是则无穷尽也<lb n="0600a05"/>
既觉知已,当一向安心谛理务,使穿彻又心<lb n="0600a06"/>
性离念非忆度能知,不于分别之上更增心<lb n="0600a07"/>
数也。藏典云:盐心指反复无穷推求臆度思念之心;谓凡夫于所思事复加思念;犹如盐之性咸,凡有所入之处皆增盐味。如忆想欲色之时,更作思念:此心由何而起、作何相貌、有何因缘;如是反复推求,则无穷无尽。对治之道,当安心谛理,务使透彻。

何谓盐心?谓所<lb n="0599c29"/>
思念彼,复增加思念者有此心的人,你在想一个东西,想一个人,想一件事情,再加码下去,增加思念之情,有这种心的人是咸再更咸,如盐性咸,凡有所入<lb n="0600a01"/>
处皆增盐味。盐是咸,再加上盐,不是只有盐味了,已成咸性了,此咸性能伤人体的,如氢氧化钠,是一种强咸,会腐蚀胃肠、肌肉、皮肤等。所有思处又更思之,就是盐上加盐成咸,再增加咸的味道,此心就是咸心。

如忆想欲色之时,适生此意,还复自推<lb n="0600a03"/>
是心由谁而生,作何相貌。如果一个念头想起欲望,男女之间的事也一样,一般修行人不应想色欲之人与事,若一起念不觉,又因淫欲心不断,就是入烦恼的开始。你在想一个人,只要一次、二次想,而后延续扩大思绪地想,本是有盐心而已,想多了就会变成强咸的心,代表味道越来越重,果报越来越敏感。例如染熏习,想一次熏一次,想一百次熏一百次。又如你爱这个人,她的身体、脸庞、笑容、…,天天想,想多了,不想办法见面不行,你和那个人的心纠结就越紧,更是爱得欲罢不能,凡夫的轮回就是这个样子。你恨人家也是一样,在恨时不会想说,我赶快不要恨、不要恨,偏偏越想越要恨,一天想十次,十天想一百次,放不下此恨,怨恨的心越来越强,怨味道越来越重,爱与恨最后都会发生命案的。所以爱恨这两种情见都最不好,爱人以后一定再轮回时就又凑在一起,不是父母、夫妻,就是儿女,果报因缘都是这样子。此爱尽量要淡薄,想的时候赶快拉回来,后面会讲怎么对治这个心?你要想到那个人、那件事时,不要再复加上去思惟,如果你有这种想到什么,然后一直又去想的毛病,就是有盐巴成咸的心。

或者是吃的来讲,你们脑筋没有其他的欲望,就喜欢作吃好的菜,作好吃的东西给大家吃,天天在想这些,这个也是不好。当然最不好是男女之间的心最不好,念起马上要警觉放下,修行就在断这些东西。至于吃的,有什么东西就吃,不要为了想一件吃的东西,想出病来,这就很麻烦啊!什么东西都好吃,为什么要想某一种东西,想得发生疾病,这个都是我们的欲望。

欲望起来时就要警觉,不要适生此意,还复自推<lb n="0600a03"/>
适时产生这种意念时,第一个念头不会无缘无故起,进一步更推求,是心由谁而生因缘怎么起这个心念,是由你自己吗?如果你自己先发动这个念头,你是始作佣者。你说我没有想,我心很平静,然后有个念就进来,你要去分辨这个念是否外来的,如果真的可以分辨念头是外来的,你就知道是内或外,内外决定了后才好办事啊!

如果由自己内心起来的,表示我此种子心很强,想念一个人,罣碍一个人,罣碍一件事,由自己发起是妄想执着。如果你说我没有这些心,突然间感召一个念就起了,可能是某某人在想,当然想到你,你心才会有感应,感应不就知道谁在想你。如果他在气你,你就知道,哦!他瞋心很重,投射过来怨心很强,他心放不开,你就要知放空,放空、放空。如果自己对于某事很执着、很罣碍,也要知道放空,懂了以后就是要去处理。你放空他就想不起来,两心不相应了。或他想归想,自己就没有反应。

我们一般人不懂这种道理,这个道理讲得很坦白了,你要去推求,心念是内起,还是从外进来,由谁而发起,作何相貌,你有心只是心念,如果心念知道谁发的,有时产生他的人的样子,有时光心也可以知道,念头出来有影像也可以,影像出来你要处理啊!让他心安定一点,不要胡思乱想。这里讲的心,每个人都这样吗?如果两个心都放开了,百分之百是没有问题。禅宗祖师为什么说以心传心,除空心对空心住寂灭外,因为他们心眼都开了,你在想什么他们都知道。

如果你心眼没开,你说我想你啊!想你,我都没感觉耶。如果是很强的想那是会感觉的,也就是说强烈的爱恨,凡人也可以感觉的。若是不痛不痒的念头想,它是不会感觉的。有的说叫「救命」,救命讲得是很急切,可能就有感觉。半开玩笑想一想,大概不会有什么感觉。佛才能这样无所不知,佛对于众生心祂都知道,你心不修行,起念,祂也知道。一般人还是有层次的,心和心的交感,不是絶对的,看你心眼开不开,可以做到起心动念都知道。

或心牵扯强度百分比也有关系,如果恨一个人,这个力量一定是很强的,随便都可以感觉。修行人比较少有爱的问题,一般世俗人,爱的要死不活,那个心也是很强,很容易感觉的,不管它强不强,你有能力推求,这个心内外搞清楚,我没有此心念起,没有那就是别人发起的。别人是谁,哪件事,作何相貎,是哪一件事,或者是哪个人,普通人一起心就有相貎,禅定之间不动念,神我身不会现,一起心动念,神我身就会现,这可知起码你还有神我身未破,你的貌就会现起。佛可以知道每个人的心,为什么?因为祂的灵通力太大,每个人的心一动就现何种相貌,祂也可以看到哪个人。

如果你有这种能力,有念起时先分段知,先判断是谁,然后影像现起,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不认识的也可以现,因为他起了坏心眼要害你,你就感召这个心,有时可以冒出他的影像,此像有时是不认识,不认识看一下也好,不要执着,看一下不要理它。有时无聊人士很多,说修行不是真修行,要争强斗胜,这种无聊修行者不少。很少讲经典讲,到那么实际的。

观此心未决,复<lb n="0600a04"/>
念此推求之,虑有何因缘,如是则无穷尽也若是想一件事情虽不涉及色欲,想什么都好,只要一想都是属于妄想,观此心不能决定安住时,就是未有决定心,未有决定心,就会反复地思想、推计,总是想要找出到底其因由为何,这样下去是无穷尽之想念。要知凡事果是有因,因又有果,果果、因因,如此思想下去就是没完没了。

此人心亦如是,于所思事复加<lb n="0600a02"/>
思念有咸心者也是如此,思念更加思念,思惟更加思惟,此念无法停止,这样下去人就会神经衰弱。有时障碍来时,你不警觉,常常就会犯这个毛病,它给你一个名相、词句,给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你一不小心的话,它就一直出现念头思惟,你就一直跟着想,制造出你盐巴的咸心来。

思念一个人也一样,想念一个人,或想念你父母亲也一样,不要一直想。或刚开始想时,您要觉知有没有搭上线,如果你想了他们的影像,影像是可以现出来,那表示他们很好,不要去罣碍他。如果您观想了,自心为什么和他们失联,可能他们不是生病,就是魂有失了,这就要仔细查看一下。当然你要有那个能力,如果没有那能力,不想和想都一样,你不知道他到底好不好,那最好就不要想。

有修禅定的人一定有这个能力,我要观哪个人,或者不用观,自己可以想,一想可以想到他,他也马上现起影像,表示他们生活得很好,你不要罣碍。如果您无意间想到他们,有时是他身体不舒服在想你,这是感招了。或当你想他时,哎!怎么想不起来,表示两心没有连上,没有连上就是有问题,赶快要打电话,或者不用打电话,脑筋里随心而欲,看要怎么处理就处理。,观一下把他们清净、清净,也许是他有障碍、或感冒,过几天可能就好了。心就这么好用,但是您要六十种心都没有,你的心那时才很好用。一百六十心都没有的话,那这个心更是灵光;八万四千个心都没有,那就不得了了。凡夫的心越多,自心灵力越显不出来,讲这种负面的心,其实就要让你去除这种心,让你起心动念可以成就,这样才能去行菩萨道。

这里讲思念,妄想境界是很真实的,一件事、一个人,指要念头起,第一次警觉一下,然后不要一直想,一直想就是有问题了,如果有两人互相的想、想、想,就有有罣碍了。若是有恨恨恨的话,更是对某人有恨心了,盐巴越来盐味越重,怨恨的心越强,不断就要成咸性心了,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刚好就在转这个恶心。

思念也不好,怨恨也不好,你说思念不是很好吗?那是凡夫才会很好,修行也是要去除这种亲情之见,你说修行修到最后都没有感情了,那怎么办?本来就要没有感情,父母亲恩情很重,对!你要帮他解脱,帮他今生修行,助他念佛,把他安排好就好;如果要入灭该走,你也勉强不了,所以要看开一点,反正缘尽了总是要分离的,高高兴兴能把他送走是最重要。人舍不得都是会的,到时候还要哭一哭,是每个人的常情,但也不要太离谱失于决定心。

观此心未决<lb n="0600a04"/>
念此推求之虑有何因缘如果你观到这个心,不能决定到底是什么事,什么人,要干什么,进一步要推求是何因缘,如是则无穷尽也你观心念是可以,要适可而止,知道事情,哪个人、哪个事也知道,之后就不要再一直穷追下去。若穷追下去有什么问题,第一是你的心和他的心越绞越紧,爱的话,越爱越紧,恨的话,越绞越恨。我刚讲知道了就要放空,这很重要,放空便不会与之相应,不相应就是单面的,单面力道是不强,不管是思念,或是怨恨,没有踫到一个心和他相应,他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恨是恨啦!爱是爱啦!没有搭上线的对象,过一阵子就消失了,所以这一段要体会一下。没有来由起的念,想到哪件事,想到哪个人,是好的,是痛恨的,都要马上警觉,如果是迷迷糊糊想了半天,无穷尽的追求下去,这个就太离谱了,修行人不应该这样。如果某人名字从心起,就是要看着它,这样就没第二次,第三次的念出现。如果没有警觉,您就会一直陷入那个情境,然后怎样,没完没了在想,您不知道被耍了,念头要先分辨清楚,不会陷入迷失状态。

那要如何来对治呢<lb n="0600a05"/>
既觉知已,你有能力感觉知道,当一向安心谛理谛理指有一个,离相住空。谛者梵语satya,审实不虚之义,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是真理、空理。对于此真实不虚谛理,决不怀疑,单刀直入,把你的心安住,安住在哪里?安住谛实的空里,谛实是真正可以得到心安理得的这一部份。务使穿彻,彻底贯通妄想心网,不要有阻碍,才能安住此心。不能彻底完全摆脱,就会障碍你的清净。作到<lb n="0600a06"/>
性离念,非忆度能知如果你的心,依自性而起,心性能离念,自性产生心,心产生念,如果你自性空,不让你心感应起念头,而且能不去忆想推测,可以这么清楚掌控住。

不于分别之上,更增心<lb n="0600a07"/>
数也就不会于分别心上,更生忆念想了。若自己的心一直在胡思乱想,是心所法起作用,心数是心所之异翻,就是有很多习气毛病,变成思惟再现的根本,你不要再以原有的烦恼,增加一些烦恼进去,盐巴的心是一回染熏,两回染熏,越熏越多,越熏越厚。

看了那么多心,这个心才有一点讲到真正修行人实际的状态。心念起要警觉,要分辨内外,自己妄想,还是外来念头。外来念头知道了,分辨到底是谁,善念?恨心?当然这很容易分辨,好的念头,有感觉是好,关爱的眼神,当然知道,如果是怨恨的眼光,一瞄也知道。心眼也是一样,或是交杂一瞬之间变化无穷的心,也有啊!一下子忏悔,一下子又怨恨,一下子又不甘愿,一下子又算了,同时一段时间里,变换好几种心态也有,虽然时空不一样,当然时间一样,空间不一样,空间不一样,他起的念变化很多,你要看他现在是起什么心,当然不必在意,在意又是执着妄心,这段讲得不错,真的有点修行人的意境。(待续)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