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1-11)
               --
八品 一体同观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解释名词()

11.若干种心()

第四十五泥心─云何泥心,指不能分别记忆的无知无明之心;犹如泥团一般。对治之道,拣择善友,令方便开发。梵本缺此译文,《大日经经疏、义释》皆云:惟阿阇梨(善无畏大师)言:此是一向无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别记忆。故律云:犹如泥团。又如泥泞以淖弱故,难事越度,要令有所由藉,谓假桥梁等方能越之。若觉有此方便,必须归凭善友,令方便开发,乃能渐去无知,还生慧性也。

何谓泥心?不能思维、不能记忆的心,浑沌黏浊像一团泥者,是为泥心。「泥心」出现有很多境况,此处要仔细分别细说。一者,若是真正修色身有成就者,当能真正体会此泥心之困穷窘境。我们有一位同学,处此状况下,前去公司应征寻职,填数据表时人家问他:您叫什么名字?啊!我叫什么名字?一下子傻住了,这是标准的泥心情况,也是较严重的。卅年前自己也常骑车出去,下班后走路回来。或车子停那里也一下子都忘记了。故泥心正如「藏典」之文章所解释的,「泥心」为不能分别记忆的心。此处不能分别,不是说不能记别,这不能分别不是用在此境,一个人若有不能分别、不能记别之心,除非是罹患老人痴呆症,此处是指用在迷失心性处时。此境界行者因气旺盛塞满整个头部,自心已起不了心意念,其记忆力也退失,当面临何人事物境,过后更不复记忆,真是「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但这并不是圣人的有灵知灵觉而不住之「来无所黏,过无踪迹」真正解脱境界,这是气盛使心不能动乱故。

那这到底是好或是不好的现象?若是好现象就不必要找善友、善知识来让自己开窍能恢复记忆力了。若是不好现象,那怎会发生?因此等行者初破窠臼,若真气不如此压住此心意念,行者更要发狂,因我们没有世尊的「超级定力」与「般若智慧」,所以遇此境况这是必然的现象与过程。第二发生之原因,是行者经络还未导顺,所以当真气旺盛时,不能连贯正经十二脉、奇经八脉等,而后让其真气运转顺利,只要经络一连贯后,此等现象即可迎刃而解,但记忆力也不可能急速恢复,这是要悟入空的境界。但此现象唯一的好处,是处此境时,烦恼事已不再能让行者起烦恼,因心已不能动,怎能起烦恼心?如此一得一失,也仅能说这是真正色身有点成就者,修行过程之间的一种现象而已,此时正可破除身见。

契经云,二地菩萨有失念之烦恼,那又是为何?失念musita-smrtitā 之意译,又作忘念。失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唯识宗将其视为二十随烦恼中八大随烦恼之一。关于其体则有三说:(1)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所说,以念为体,依此之故而为念之一分。(2)为《瑜伽师地论》所说,以痴之等流为体,依此之故而为痴之一分。(3)并取前述之二种,以念与痴之一分为体。

此是一向无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别记忆。失念还有几种情况,一般正常人,年老时,既衰迈不能记忆,这也是失念。契经云,如于圣教习诵究竟,由遇散乱病逸等缘,于习诵文不能记忆,名为退失先所习诵。由此譬喻应知退法,已知是退转法了。还有一种人,遇到喜爱物件而失心,这也称为失念。契经云,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论亦云,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瑠璃、螺贝等,乃至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者。此中意谓,人见有种种宝,心迷倒故,不能收拾,不能防护。先寄于他,心迷倒故,不能记忆。菩萨能正开悟,云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

《紫栢老人集》云:总是为虑不远,执泥心重,于情识上通不去,故堕此失。且如现前一身,于相宗究竟不清,断不知此身下落,便识他不破。识他不破,便被他瞒。饮食男女境上,自然作不得主,便见可欲。既见可欲,此心便乱。心乱身惑,纵使活佛终日耳提面命,也化你不得。葢此心此身,都成了个欲块,有何虗处。

禅宗亦有泥团之语,泥团者禅林用语。原指形成块状、团状之泥;在禅林中,转指禅徒不具有智慧圆明之法眼,而呈现烦恼妄执之情形。此外,捏弄泥团子,称为弄泥团;在禅林中,转用于责骂禅僧现起烦恼妄执之情形。《碧岩录》第八十二则云:「不击碎,增瑕类。(弄泥团作什么?转见郎当,过犯弥天)」又捏弄泥团子之人,称为弄泥团汉;禅林中,转用来责骂以情识来分别思量、计度愁虑之禅徒。虚堂录卷六:「招云:『欲识半人么?也只是弄泥团汉。』

释云「无知无明」之心,在经论上言,无知无明之心,谓见思、无知无明,此之三疾,即界内外一切因果诸疾之本,用三观治之,则三疾俱灭,具在玄义三观(空、假、中等三)中明。所以行者在修心澄净过程间,真妄未明,真心未全显之时,就是正要保任。现在来用经典印证如何修此妄心,经云:复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业。有人言:无有离「我心」起第六识,住「我心」故起第六识,「我心」即是诸烦恼根本。问曰:烦恼是垢心,善心是净心,垢、净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业」?答曰:不尔!一切心皆与慧俱生,无明心中亦应有慧,慧与无明相违法而一心中起。净、垢亦如是,凡夫未得圣道,云何能得离「我心」而行善?瞋等烦恼中,则不得行善;「我心」无记柔软故,是故烦恼心中生善业、无动业,无咎。「业变化」者,生一切果报法,所谓「六道」:恶业果报是「三恶道」,善业果报是「三善道」。

遇此状况要如何对治?若觉有此方便,必须归凭善友,令方便开发。乃能渐去无知,还生慧性也。有这种状态的人,是已有色身成就者,若能自己处理当然最好,若不知如何对治,就要请教善知识,请教他说:现在的失心、失念问题,要如何让此状况消失。当此强盛气机退失后,即能产生实智,实智发起之后,智慧锐利,管制此心自在,不会再有犯戒、违行之心,知对、知错,识心圆明,烦恼不能沾染,更不用说会去做些恼怒众生之行事。故此释云:「乃能渐去无知,还生慧性也。」大略说来。要化解此泥心,就要:

(1)从理顺身体经络着手,此点要菩萨来做,所以就是说要能随因缘「闭关」,禅宗云:不到重关不闭关,到重关时,即是该闭关的因缘就会到来。而重关要能达到,非数年即能达,最少要有十几年工夫也。

(2)从化导气机上着手,如作某些瑜珈法,肩立式、过桥式、宝瓶气、…。这仅能暂时对治一些气堵住,妨碍动脑之过患而已,不能根本究竟解决。

(3)从营养素着手。这也是辅助疗法,临时处理一下。譬如说补充多巴胺(Dopamine)等营养素,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属于神经递质,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多巴胺是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有关。

(4)服用某些中药亦有帮助,如何首乌、天麻、人参、…等。

(5)其他。

 

第四十六显色心─云何显色心,指易随外境事缘而翻转志趣行止之心。谓凡夫无论见闻善法、恶法,乃至无记,皆依随修学;犹如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治之道,当念专求自证之法。《藏典》云:显色心谓类彼为性者。譬如青黄赤白等染色。若素丝入之便与同色。此人心亦如是,见闻善法亦随彼行,见闻恶事亦依随修学,乃至无记亦尔。对种种境界随事而迁,行人自觉知已,当念专求自证之法,不由他悟不为他缘所转,是彼对治。

何谓显色心?先来了解「显色」之义,何为显色?显色梵语 varna-rūpa,指显然可见之色相,是「形色」之对称。于一切色法中,其相状显著,可使眼见而识别者,一般说来有十二种,即:(1)青(nīla)。(2)黄(pīta)。()赤(lohita)。(4)白(avadāta)。(5)云(abhra),指龙气。(6)烟(dhūma),指火气。(7)尘(rajas),指被风吹起之细土。(8)雾(mahikā),指地面之水蒸气。(9)影(chāyā),光明被障而不得明见物体或其余诸色。(10)光(ātapa),指日焰。(11)明(āloka),指月、星、宝珠、电等之光焰。(12)闇(andhakāra),全然无法见物。
   其中,青、黄、赤、白等四种为本色,称为四显色,尤以白色最为殊胜;其余八色均由本色之差别所立,故皆摄于此四本色中。若增立「空一显色」一项,总为十三种显色;另立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空等显色等九项,而成二十一种显色。

    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者见光着光,见物像着物相,见菩萨像着菩萨相,…,若着种种色相都是不究竟。又如遍入一切处,即能遍入一切色,此处言:若素丝入之便与同色,此人心亦如是。如果您的心入一切处(诸色),即能现一切色,因心与色染着,故会见一切颜色之相。更进一步来说,若是心染善、恶、无记法(不属善恶法),不察时亦会染成善、恶、无记法,所以修行过程间不能用心执取一切境。

对治之道,当念专求自证之法,即对种种境界随事而迁,行人自觉知已,当念专求自证之法,不由他悟,不为他缘所转,是彼对治。此处所谓自证者,系指由自力证悟第一义之真理。《大日经义释演密钞》云,所谓自证者,唯佛能自证,非从他人而得;且佛所自证之甚深智,纵有神力加持,亦无法传授他人。那要如何来练习不执取一切境之能力呢?「遍计所执无,依他起性有,妄分别失坏,堕增减二边。」这是《楞严经合论》所云,又云:如来凡说法,无不自色心而起用,遣众生之惑,以显色心不二。此经虽曰破妄显真,亦起自色心二法故。首以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为问?盖所见即色,爱乐即心也。一经之旨,大意不出此问。…。

《楞伽经》云: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虗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剎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此总结前文,以劝行者,当离有无形处,及色空、异见之想也。汝等下,勉诸菩萨,当观自心,复以自心,教授于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初句心字,即长行,有无色空等妄想也。初句顺显色心无性。次句逆显外道不悟色等无性,而反依色等,长养妄心也。身受用至二无我,述前法数之名。净之一字,通上诸数,谓能知色等无性,则异见心灭。异见心灭,则诸数清净也。广说者,佛自称也,佛能广说三乘故,又属集家语。下同此)…。

论曰:非于离我诸行法中,证见我空,少有胜德。诸法亦尔,若本性空,证见此空,何所饶益。若无所益,何用劬劳,修能证空,无量加行,为释此难。复说颂曰: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

论曰:诸法诸行,虽空无我,而诸愚夫虚妄分别,执一异等。由此虚妄分别势力,生长贪等烦恼随眠,随缘发生诸善恶业,没三有海(言三界),相续轮回,三苦(苦苦、坏苦、行苦等三)所煎不能自出。勤修加行证无我空,渐次断除虚妄分别,随其所应证三菩提(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自利利他功德无尽。…。

至此,引用那么多经文,若用《大般若经》所言:「观其无所有、不可得。」一句义即可。种种色法、心法都不能执着,这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远离一切相,平等无二别,如此修行,即是简单、明了、扼要。

 

第四十七板心─云何板心?谓顺修随量法,舍弃余善故者。如板在水中,随其分量受载诸物,过限则不能胜,终亦倾弃之。此人心亦尔。简择善法业随己力分,行一事已,便作是语:我承上以来,唯行此法,不知其他。乃至习行八斋,即不舍离,更不慕行余善。以发广大心学菩提行,是所对治。藏典云,板心,即随缘随量简择善法而舍弃余善余法之心;犹如水中木板,随其分量载物,过限则不能胜,终倾弃之。对治之道,应发广大心学菩提行。

何谓板心?就是不经意中随顺自心所思,修习评估一些所作所为,其利益到底是多少,然后再去做,而仅做此善而不做其他善事者。有这种心态的人,就像是用一块木板在水流中来乘载对象,只要此物重量超出其限量,此木板就会倾覆,最后不得不舍弃之。有板心的人就像是这个样子的,仅仅简择自己能力或意愿,来行持某一法。就像《金刚经》里所说,上一筏即不下来,已达到岸边还不下筏来,这样就不能再往前继续走,也不能碰到更大的河,得更高的境界,如此以得少为满足,这是世尊常告诫我们的,今生不能以得少为满足。

简择善法业随己力分,行一事已,便作是语:我承上以来,唯行此法,不知其他。乃至习行八斋,即不舍离,更不慕行余善。修行者有时境界不够,能力受限,难免会量己力而为之,说我就是修此法已足够了,或做这种善事也已足够了,若一生中一直这样子,就不会再有进步了。譬如我常说:您们到处当义工,已当了十几、廿年义工了,为何还一直在当义工,您就不能开始自己修一个法门,好好努力用功、打坐,得到一点身心灵上的体验,与清净心的方法?使自己心灵层次提高。或者有的人是一门深入,已有点成就了,还是守住此法不放。有的人已修「心中心法」五年、十年了,就是不曾打七,所以不会有大突破。但您问我:要不要停修?说停好了,就怕您会退步,身体气机或心净程度等会退失或退步。但不停也没有办法再进步一点。若您也不学一些悉昙、密咒什么的法,这就是有点「板心」了。

乃至习行八斋,即不舍离,更不慕行余善。八斋即是八关斋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7)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8)不非时食。有的人喜欢做法会,哪里有法会必定参加,要他真正来打坐、修行,就是提不起兴趣。有的人常参加八关斋戒法会,每次有师父举办八关斋戒法会必参加,其他法会就没兴趣,一直要参加八关斋戒戒会,一守此斋戒就永不舍离,其他善事也不想做了。

已施少善者,皆得大福,所以就不舍弃了。故经云:受八关斋戒法,死后必升天。他认为这样已足够了,何必再做其他善事?您要知道「得少为满足」之毛病吗?少善有善报,报完再来就要算老帐,有些过去无知所造之恶业,都是要下三恶道的业,您今生若不能修到须陀洹果,报完后就有可能要下三恶道。如经云:「此诸天子,本修少善,得受天乐,果报将尽,生大苦恼;既命终已,舍彼天身,或有堕于三恶道中。…。」所以今生做善事不能以做一善为满足,要随缘做诸善事,随喜功德而多作。若是谈到修行也是一样,法法皆学,步步高升,不能修一法就足就停了,要大小二乘、显密二教等诸法都要学满,才不虚此生。修行人不能以少善为满足,因有恶习因缘未尽故。

又如经典谈到增寿的问题时,这样子讲:「尔时,众生尽怀慈心,不相残害,于是众生色寿转增,其十岁者寿二十岁。二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残害故,寿命延长至二十岁,今者宁可更增少善,当修何善?已不杀生,当不窃盗。』已修不盗,则寿命延长至四十岁。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邪淫。』于是,其人尽不邪淫,寿命延长至八十岁。八十岁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妄语。』于是,其人尽不妄语,寿命延长至百六十。百六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我今宁可更增小善,何善可修?当不两舌。』于是,其人尽不两舌,寿命延长至三百二十岁。三百二十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恶口。』于是,其人尽不恶口,寿命延长至六百四十。「六百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绮语。』于是,其人尽不绮语,寿命延长至二千岁。二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悭贪。』于是,其人尽不悭贪而行布施,寿命延长至五千岁。五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嫉妬,慈心修善。』于是,其人尽不嫉妬,慈心修善,寿命延长至于万岁。」所以我们不能仅修一善,即要求获大果报,要同时做无量善,于寿与福,才能大幅增长。

那要如何来破此板心?以发广大心学菩提行,是所对治。如何来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后要如何来做菩提行?发菩提心后,以《金刚经》来讲,就是要誓度一切众生,然后要修自己,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然后要修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等三,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为主修行。若依《菩提行经》云,要具足六波罗蜜法,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外,再加上赞叹、回向等波罗蜜才算是完美,故此八品为:(1)赞菩提心品(Bodhicittānuśajsā),(2)菩提心施供养品(Pāpadeśanā),(3)护戒品(Samprajanya- raksana),(4)菩提心忍辱波罗蜜多品(Ksānti-pāramitā),(5)菩提心精进波罗蜜多品(Vīrya- pāramitā),(6)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Dhyāna-pāramitā),(7)菩提心般若波罗蜜多品(Prajñā-pāramitā),(8)菩提心回向品(Parināmanā)。

满足诸般若蜜法后,得无明尽,得无明尽,这样才是最后的成就。此时行者应当得金刚刚喻定,此定是尽无明之相而无明未尽,何叫尽无明之相而无明未尽?只要是微习未尽,我们再怎么修,今生也不可能无明尽的,除非已成佛地,如释迦牟尼佛。故如《仁王经疏》云:问:若无明未尽应是烦恼,何故前文,佛与菩萨同入此定。答:无明之性即是于明,如灯生时即同灭时,只以一念无明心变为明,微明即菩萨,大明即佛也。尽相无相为萨婆若(sarvajña一切智)者,此解脱道前金刚下定,但尽色心麁细之相,不得名一切智。今佛地非但尽相亦尽无相,故得名一切智,可谓缘观双冥、境智俱寂也,超度世谛下。…。

所以总结言之,我们今生有幸学习到佛法,就要把握底下原则──学而不倦,学而不能满足,不能以少善、唯善而结束这一生,当学习各种佛法,用在自净其意上,还要学无量法门来能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

 

第四十八迷心─云何迷心,指易于颠倒所执、所思之心;谓行人之心颠倒散乱,欲学不净观,而反取净相,犹如迷路者一般。对治之法,当念专一其心,审谛安详,无有颠倒。藏典云:

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者,如人迷故,意欲向东而更向西。此人心亦如是。意欲学不净观,而反取净相,自谓我今修不净观。若修无常无我时,反行常我倒中,谓我今修无常无我。由心散乱故使然也。当念专一其心,审谛安详无倒观察,是彼对治。

何谓迷心?众生心有所思,思后执境就会起颠倒想,这就是所谓的迷心。如上述见诸宝起贪爱心,贪念起就会起迷心,这是迷于宝物。此处所言迷心,较偏向于迷心于修行法门。迷心之相是心颠倒散乱,譬如说欲学不净观,而反执取净相;也就是取一法去除己病,病已除了,却被另一病所缠,被这所用之法所迷,犹如迷路者一般。行者要能搞清楚后,该用则用,该舍则要舍。所谓迷心,迷字在心之前,是境来把心来迷,所以先执一境来迷自心,自心不觉而自当迷失自我,于出一途又入一途,是真的迷路了。

谓所执异所思异者。如人迷故,意欲向东而更向西,此人心亦如是。意欲学不净观,而反取净相,自谓我今修不净观。藏典翻译为─所执怪异,执此怪异为是理,如是名颠倒执取其境者为理。这样就像有人意要向东,而更向西行,若有此种迷心病者,是谓颠倒迷心。譬如说要修不净观,而一得不净观境界,反而厌恶此身,厌恶此身故,不得不叫人把自己杀死丧命。如《律典》云:「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时诸比丘修不净观,患厌身苦,中有以绳自勠,饮服毒药,以刀自害,投坑赴火,自杀者众。」这是修不净观后,得不净观之利,反而执取净相而厌恶此肉身,引发自杀、自残之结果。又有人得不净观,也不想活了,要人来结束自己生命,早取入涅盘,所以因修不净观者,因厌恶自身而入灭者,人数多达数十人、或数百人等。这就是标准的起颠倒想,不能执取心地的涅盘,而执取此身之不净,所以说是颠倒想。

若修无常无我时,反行常我倒中,谓我今修无常无我,由心散乱故使然也。修行者真正要做的是,于一一分别奢摩他(śamatha)、毘钵舍那(vipaśyanā)中,观一切法无常无我、不净,无贪寂灭,无生尽智,乃至涅盘。若是修止观中起颠倒想,就会反而执取常、乐、我、净等四相,如是则不能得究竟解脱。其原因来自于自己散乱心、无知心,导致于「迷心」了。

又譬如说,我们修行佛法解脱道,定要勤于打坐,而无知之徒,会说气功与佛法无关,甚至说什么安般守意─数息呼吸法,与身体气功 (气机)无关。举例说─要破无始无明窠臼,没有气如何来破?难倒要拿榔头来把头敲破,以达到破窠臼之目的?您自己不想破窠臼那就不必谈,若要有禅宗所言的「真开悟」境界,就不能免除此步骤,逼气入脑中。这些无实修、无实证者,都是纸上、口头论禅的人,其所知、所谈,难免使人有「可怜悯」之叹。那如果您已得身体发起气机后,是说已得气功初步境界后,却不知要转「修身」入「修心」,来养清净自性,而反是天天玩此身体上的气功,让气在正经十二脉、奇经八脉中绕个不停,且要花很多时间在此色身上用功、勤练,甚至于张扬开来,说自己有此什么气功,什么能力,或上电视台去表演,那这样也是标准的「迷心」之人,因已起颠倒想矣!

有时找资料时,难免会上网去搜寻一下,看到某些自说很有修行者,所知所见,所说所述,就如我上课时常说的:人无知就会自大,人无修就会贡高我慢,人不尚学就会错认境界。若光表示自己知见还无所谓,不要涉及别人。若如经典所述─各记所解(依自己所见,就认定禅是什么样?)而乱批评别人是错,自己是对的,是多伟大的,这就是在犯戒、造业,也是成增上慢人。真正懂禅的人是无所说的,因禅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于禅无觉,无一心于一切法,这是世尊所教的。但禅者是因有人问,才会依其人之境界而说,或说一些他下来要修的境界、层次。若是说到最高的禅境,那是离言说相,要说什么话?

某些人自认为走到最后的行者,看他还有所说,长篇大论说是已明心见性,哪有心明?心明就不会胡说八道,乱写文章骂人,或见性就应能现起五神通了。若不是这样,胡言乱语,其实那不是着魔(严重者着魔难),就是各记所解(学一半),成增上慢人、魔子魔孙。要知若此生不得须洹果者,三恶道还得要去受呢!

颠倒错认境界者,苦中得乐,以乐为境界,也是颠倒想。经典还有讲到,举如把疮口来火来灸炽,疮口觉得有乐受,却以此乐受而现喜爱,对于这种火烤之乐感很享受、受用,这就是十足的颠倒想。男女间淫欲贪爱亦是如此,纵欲令自心迷,人们却说是快乐的,更是十足颠倒想。下如列经典云:「须闲提!如病癞人身体烂熟,为虫所食,爪擿疮开,临火坑炙。彼于苦大乐更乐想,其心迷乱,有颠倒想。如是,须闲提!众生不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而行于欲。彼于苦欲有乐欲想,其心迷乱,有颠倒想。须闲提!犹如彼人除病得力,不坏诸根,已脱癞病,身体完健,平复如故,更还本所。彼于苦大苦更乐想,其心泰然,无颠倒想。如是,须闲提!我于苦欲有苦欲想,得如真实,无颠倒想。所以者何?须闲提!过去时欲不净臭处,意甚秽恶而不可向,憎诤苦更触,未来、现在欲亦不净臭处,意甚秽恶而不可向,憎诤苦更触。须闲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无病第一利,涅盘第一乐。」

这些道理讲来,无非是我执在作怪,《法华义疏》云:「三界众生皆『有我』为长,五道众生,悉『有我』称之为大。若如僧佉(Sājkhya,众生等)等,计我遍三界、五道称为长大。计我之人谓为得理,心无惭愧,称为裸形。无明心中,计我目之为黑。无有、无我,正观故,名为瘦。(瘦者减少之意,如消瘦服又作消瘦衣,即是袈裟之异名。消瘦,指烦恼之次第消减;穿着袈裟可消减烦恼,故称消瘦服。)一切凡夫常有我心,故言常住其中,怀我在心。宣之于口,故言发声。为我修福,义如求食也。又此鬼恒欲食于人兽,如计我常,拨于无我,故名求食。我亦无知无明所障。不知如来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无明覆故,妄说如来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是故流转三恶道中。若言如来永灭涅盘,当知是人必堕地狱。世尊!我今始知诸佛如来不毕竟灭,知已则得无上大宝,以佛力故,复令我知诸佛实性,得服无上甘露法味,永断一切诸结烦恼,昔来所有狂聋瘖痖今悉除愈。」

对治之法,当念专一其心,审谛安详,无有颠倒。藏典言:当念专一其心,审谛安详无倒观察,是彼对治。真修行的人,要能安祥自心,亦要能使别人心安祥,这样才是真正无颠倒。所以真正修行人,有境、无境时,均是要如法随缘造作,才不会学一法,执取一法。或是适学一法,而否定另一法。或是说自己体悟的很好,自己没体悟的,就不能认同,反而去执取其非、其错,这样子的人都是颠倒想,自他都不能得安祥。再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有依戒律如法如律地去修持,就不会犯着颠倒想,除给自己心安祥,还要让别人心也能安祥,是谓不恼世间诸有情。若是一个完全懂得佛法者,就能仔细观察,自己处何境界,别人处何境界,然后不加以分别、批判,这样就是作到「审谛安详无颠倒观察」了。总之,自己不要乱说话,不要乱写文章,若不是要教化众生是不必有言说,若要教化众生,要有言说,也要能使别人心安祥,自己当然也常处于安祥中,这就是不起颠倒想了,也不迷心了。

 

第四十九毒乐心─毒乐心,凡夫不生善心亦不生恶心,乃至一切心皆不能生起,但任运而行,渐入无因无果中;犹如中毒之人闷绝,转趣死地,无生存之机。应发起大悲众善,离断灭空,为对治此心之甘露妙药。藏典言,云何毒药心?谓顺修无生分法者,毒谓龙蛇药草诸恶毒也。如人中毒闷绝,转趣死地无有生分。此人心亦尔。不生善心,亦不生恶心,乃至一切心不能生起。但任运而行,渐入无因无果中。故名无生分法也。行人自觉知已,应发起大悲众善离断灭空,即是所谓甘露妙药。

何谓毒乐心?毒者中毒,中什么毒?是中了乐于无心无念,无烦无忧之乐心,这正是小乘涅盘的境界,是悟空寂静妙之乐,若贪着此乐,即入声闻之涅盘乐,所以对于一个修无上正等觉的人,就像是中乐毒一样。

中毒乐心的行者,是不生善心,亦不生恶心,乃至一切心皆不能生起。若是能持清净戒,让其自然任运而行,则会渐次地悟入无因无果中,这样就像五蕴魔相中所说,见不到因果轮回的深理,以为世间事都无所谓因果、轮回,因而开始谈些无因果之邪见,是谓拨无因果。若谈到此等行者,修到此时之身体、心理状态,就像中毒之人闷绝,转趣于死地,心不能动,也觉得人生聊无生趣,都觉得活着实在没意思了,故说无生存之机。

一般修行人都会遇到此过程,若不知道要发菩提心,转修大乘佛法来度一切众生,会真的不知为何要活下去,所以有人就急着想求往生,身体气机又旺盛,死不了人,那要怎么办,有的人就自焚来结束此生。

若依西藏经典言,云何毒药心?是谓顺理修入「无生分法」者,此处所谓毒,是谓龙蛇、药草所生起诸恶毒也。有人一中龙蛇之毒,定不能活,有人误食毒草药,其毒亦能使人能闷绝,所以说此等人如中此等毒而现闷绝状,转趣向死地而无有生分,必然是不能活命了。有此毒乐心的人也像是这样。此等人因中毒而使自心闷死,心总是不痛不痒,不忧不愁,不高不兴,同时也不生善心,亦不生起恶心,乃至一切心都不能生起了。是心死了,但如果是无知者会认为这是善境界,让其自然任运而进行发展时,这样渐渐地会修入无因无果之知见中,所以说是名无生分法也。

遇到此境界时,要如何来救度自己?经云,应发起大悲众善,离断灭空,为对治此心之甘露妙药。修到这境界的人就要发菩提心,起大善心,所谓大善心就是要救度一切众生的心,让众生起慧命,脱离种种贪瞋痴慢疑等根本无明,这样众生慧命能增长,才能学解脱法,脱离三界轮回。禅宗行者到此境界,亦如是说,要能「转圣回凡」,此五蕴身要回到跟凡夫境时没两样,但此时心地已无忧、无烦了。

西藏所翻经典亦云,行人自觉知已,应发起大悲众善离断灭空,即是所谓甘露妙药。修行者到达心已死绝之境界时,就要能自己觉知,这时就要发起大悲心,要来度一切众生。只要发起大悲心后,就能够远离断除「断灭空」的错误修行道路。所以说适时发起菩提心,就是毒乐心者的治病良方,是甘露妙药。

若您是佛法禅宗修习的过来人,就会有这种心态产生,若无这种毒乐心的体会,或是处在此种毒乐心的时间不长,您可能就不可能体会此境界的真实。此过程之长短,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解脱能力是大是小,因毒乐心处境长久者,其定力够,心不动移的能力强,就如《楞严经颂》所云─「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śūnyatā)是空,此空性可消亡,即谓可以遇缘再生起万法,破此空性不妄执取空,也就是说此「空性」不因为有因缘起法而破其「空性」,但有为法表面上是有为法相起,好像是坏了空性,但处此有为相中,此人已练就了烁迦罗心,此烁迦罗心不动转,这烁迦罗心是在此境界时来练就的。

何谓烁迦罗心?若依佛光大辞典讲,烁迦罗是 cakra,做轮解,又作灼羯罗、斫迦罗、斫迦婆罗,亦为金刚、坚固、轮铁等意,是为坚固不坏之意。若烁迦罗从字义上言,不直接表示「轮」之义,也就是有强大、坚固(0akra)之心,0akra 是为strong , powerful , mighty。烁迦罗之「烁」字有多处是要翻成舍字0a,但读时若后一字有喉内音时,就要读成0i,这样发音就与中古音、厦门音「烁」相当了。参阅下图解。

  此坚固心能不能真的得到坚固,这就是要看您处此「毒乐心」阶段之时间长短,是久还是短,有的人说打坐修行翻种子,此种翻种子的时间长短,也与此「毒乐心」过程长短有关。一般而言,没有廿年也要有十几年的工夫来练此心,如大翻种子也好,或是处此「毒乐心」阶段也好,不爱讲话十几、二十年,这种人一定是让自心已大死一番,因处此「毒乐心」期间很久、很久,所以六根入六尘能不染着,故这种人就不会去讲人家好坏、对错,乱批评别人造口业,因其心已坚固矣。有些人不是真的有修证,也没有经过「毒乐心」的阶段,或处此「毒乐心」的时间不够长,所以就会犯自以为是地执着己见,说是禅修是这样、修行是那样,如此之人,六根根本不净,不含容六尘境,其他就不用去讨论他有什么体验与境界了。

 那什么时候才能发菩提心,断除此「毒乐心」呢?若您是真的佛弟子,自有诸佛、菩萨守护着,行为不会出差错,当智慧成熟、因缘成熟,就会有机缘能让您开始讲经说法,这时您已近死去的心,就会开始要说话,转妙法沦。当然刚开始说话会说得很慢,如某些法师在讲经说法时都似如此。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行者气机旺,二方面是您本觉心─从八识本心来的讯息起,要觉知看到此讯息后,第七识去执取八识的种子或此等法尘时,自心也可以看到、了知,然后您就可以依缘此法尘而讲经说法,这是您八识心田觉性先起法相,然后妄心不假思虑,直接经过第七识之执取后,再转第六识去分别,然后第六识依自己「动身发语独为最」之功能,而能说出能讲出,讲说之中,会有正中听众之心坎里去之妙意。所以每个在场听的人会说,此法师所说的,似都在说我的事、我的毛病、我所要知道的、我所怀疑的,…等等的事。这过程是一个真正有实修境界的人之情形,绝不能用自己妄想、七寸不烂之舌来讲述经典,要用自性来讲经说法。

 一个人至此境界,当要去受菩萨戒,已发菩提心已,誓度一切众生了。之后,经修各种波罗蜜法后,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得到些许般若波罗蜜法味时,也就是能懂得实相观之境界,待到这阶段到来,修行者的状态就会慢慢转变,让自心从死亡断灭边缘再救活起来。所以如果一个行者只会赐自己一把「死亡刀」,如此砍伐,是能摆脱业力牵引。若不知在适当时间,就要给自己一把「活人剑」,那可能就要处此状态中,最后坠入「空亡」,或是得入「断灭」之邪见中。(待续) 

(2008.04.2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