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1-7)
               --
八品 一体同观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解释名词()

11.若干种心()

第十五天心─云何天心<lb n="0597a28"/>
心思随念成就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lb n="0597a29"/>
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lb n="0597b01"/>
当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lb n="0597b02"/>
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lb n="0597b03"/>
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lb n="0597b04"/>
对治

天心者即是说<lb n="0597a28"/>
心思随念成就者<lb n="0597a29"/>
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lb n="0597b01"/>
当知这就是天心天神的心起心动念时,做什么都可以成就。在天界的天神过着非常殊胜的生活,吃及穿等欲望只要想,马上就成就。一般在天界很难修行,因为心思随念成就所欲太如意了。如想到蚵仔面线,马上蚵仔面线就现起来;还有树林专门长树果,你用飞的飞去那边,远远的说我要那一棵树的果子,被指定的果子就飞过来,马上又从树上生出果子递补上去,永远都吃不完。开悟的人自心眼开也有相同的能力,心思随念成就,虽然还没有往生天上,但有点天界人的境界。若诅咒人家发生不好的事情,都会实际发生而造业,这不是很可怕?祖师大德说此时要执杖牧牛,确实而管控自心,不要胡思乱想,控制自己不起心动念,若有想都要想好的,如帮助想众生离苦得乐,这样思惟间也会成就。

诸天以先世果报」,尚未往生,但已修到天界的因,所以死后会升天。「<lb n="0597a29"/>
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只要心起亦即起心动念,有所愿求,都可以成就,就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若上一世在天上待过几十亿年,然后下生人间,尚留有天上的习气,可能会现起心想事成的能力。「<lb n="0597b02"/>
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lb n="0597b03"/>
障净菩提心」密法的真言行者是行菩萨道,不祈求很大很远的果报,都是求自心当下心起心灭所引导,天心若不控制,会障碍净菩提心。菩提心是实相观,观一切善恶境界,都能自在不执着。如果有天心会常常起心动念愿求而障碍你的菩提心,所以般若经》云观一切境界无所有不可得,可保持菩提心不会迷失。真言行者要注意,持咒是为别人有愿求没关系,若为自己会障碍菩提心,菩萨是不为自己做任何法,自己面临的障碍,用平常心面对,不能化解才修法来化度障碍。若有好的能力,不要用在为自己祈求、升官及发财等,多做会障碍自己菩提心。

天心的对治:「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lb n="0597b04"/>
对治」起心动念可以成就的时候,自己要警觉,不要一直训练天性或天界的真如性,能力更其盛,不要贪求世间成就。悉地即是心地清净能遍虚空,有所愿求难免都会成就。你要警觉来对治天心,天道的人喜欢有天心,修佛法的人要去除天心,所以不要贪世间的悉地,来对治天心,才能维持我们清净的菩提心。

 

第十六阿修罗心─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者<lb n="0597b05"/>
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lb n="0597b06"/>
住处不同故,以为名也此知有解脱之利,但<lb n="0597b07"/>
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不能进趣若行人有此<lb n="0597b08"/>
相貌,当知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lb n="0597b09"/>
故,有此习也观察无常苦等,是彼对治

修罗道的人是「乐处生死者」,在生死之间,因为心不净是在天上果报较不好的地方,「阿名为非。」我们知道悉昙的字是诸法本不生,诸法不可得,加在名词的前面(阿名为非),就变成否定。「修罗名天」,真正的天是deva,此处sura是有天之意,有天神、女神之意。阿修罗2sura合起来叫做非天,不具有天的慈心,但是有天的果报。「以其果报似天,而行业<lb n="0597b06"/>
住处不同故,阿修罗的修行境界和天的果报有点相像,但因为还有嫉妒心及瞋心等心病,果报所居住的地方稍微不同,是居住在修罗宫。修罗宫就是四天王天下面,是须弥山山脚,靠近香水海边缘,宫殿华丽,物质享受亦随心所欲,只是祂们的嫉妒心及瞋心等,让祂们不能居住在天上,「以为名也以阿修罗的名字,是讲祂的心,六道中的阿罗修道女生具漂亮而男生较丑陋;阿罗修道的人,有时居住修罗宫,有时出生人间及鬼神道里都有,是因嫉妒心强及瞋心重而感召修罗。

此知有解脱之利虽然稍微了解解脱的好处,「<lb n="0597b07"/>
深乐生死果报快乐,但仍执着升天的快乐,所以生于人间,死后在天界享受快乐。「不能进趣」如果不求上进,只要有天的果报就觉得不错,没有想要求解脱及涅盘的这种有点善根之人。祂们不想从心里断瞋心及嫉妒心,不喜欢求解脱及涅盘,只喜欢天界果报,就会被内心习气感召到修罗道。

若行人有此心的<lb n="0597b08"/>
相貌,当知名修罗心」女生长得美丽庄严,男生长得很丑陋,若是脾气坏,那是具有修罗心。有时美丽的人娇生惯养,其实是上一世潜意识所留下来的修罗心;如果长得庄严美丽,而且德行又很好,这是天界天神下来下生的,或是过去有供养诸佛菩萨而长得很美丽,这种人是威德感召的心就没有修罗心。

亦由先世曾生此趣<lb n="0597b09"/>
故,有此习也」天上阿修罗界待久了,难免生下来就有坏脾气及嫉妒心重的余习。如銮生兄弟姐妹,长得很相像,但个性脾气都不一样,这就是上一世所留下来习气。从天心下来,今生出生就心平气和,没有什么习气,不喜欢讲话或和人斗争,都是过去修行留下来的,也就是遗传。 

阿罗修心的破解:「观察无常苦空无我修行小乘的法印,一切法无常,一切行是痛苦的,求涅盘及寂灭为乐,这样可以对治阿罗修心。

 

第十<lb n="0597b10"/>
七龙心─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谓数作是<lb n="0597b11"/>
念,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lb n="0597b12"/>
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lb n="0597b13"/>
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喜令行人愿求世间<lb n="0597b14"/>
悉地,障出世净心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lb n="0597b15"/>
彼对治

我们讲天龙八部的感召,龙也是修善行,但不够天界德行,还留有一点不清净心,或为求富贵,所以感召出生为龙,在印度没有龙而是称蛇,蛇可以化成龙形。在中国蛇是没有脚,龙是有脚,身体比较大。以前有个日本密教大师去龙居住的地方持咒,出现一条七八寸长的金色的蛇,盘据在木头上面。然后变化成大龙,龙会变大变小,变小的时候可以几寸,大的话是很长的,真正龙的样子和民间传说所画的龙类似。

云何龙心谓思念广大资财者,」你常常罣碍,希望有很多的财产,起心动念都是在求资财。「我当以何方便,获如是广大资财胜妙珍<lb n="0597b12"/>
喜爱钱财及珠宝,都是修善行,但又喜爱钱财珠宝,故心不清净,就有可能感召生龙界,出生做龙。「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一边修行,一边想要钱多及漂亮珠宝等的习气、心病就是龙心。一般真修行人对于身外之物不会喜爱,看宝石起来就像石头没有两样。

亦本<lb n="0597b13"/>
从龙趣中来也有从天龙八部的龙趣里出生来做人的,这样就会有喜欢收集珠宝及喜欢赚钱的习气。视财如命的人可能都是龙趣而来的,当然也有随时获得龙珠或地底稀珍奇宝的果报。「喜令行人愿求世间<lb n="0597b14"/>
悉地」在人间修行时,常求世间成就,不求出世间成就,世间成就当然也有一点心清净,但也不拒絶贪求世间的财宝。这些人修密咒或打坐时,常常心里祈求珠宝会现及主动购买或收集,这种人很有可能是龙界来的或未来要出生龙界的。龙心会求世间的悉地、世间法的成就及一点灵通力,虽然有一点心清净,但又贪好珠宝财产等等,故会障碍出世间的清净心。 

龙心的对治:「思惟少欲知足,无常苦空无我」,欲断絶此等习气,不要有欲求珠宝钱财,有饭吃就不错了,不必再累积珠宝及很多财产,少欲知足常乐。修行人知足常乐没有愿求,心才会安详,如果天天钻牛角尖在想钱财珠宝,难免会分心于道业上。

有次提到有一个人做股票,亏了好几百万元,心很不平,揣测会闹出人命,没想到过几天他真的来Mail说投资亏很多钱,活不下去了,那一定是玩股票。不要拿生活费及小孩教育费操作股票,输掉的话就不行,拿闲钱去玩,输了也很高兴,当然最好是不要啦!如果生活上少欲知足,观一切资财都是无常,拥有是无常,损失也是无常,不要在意就可以破解龙心。龙心大悦,大概有珠宝他就快乐,钱财多也快乐,很多龙来投胎做皇帝,拥有无量世间财宝。

 

第十八人心─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者<lb n="0597b16"/>
谓好追求思念,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lb n="0597b17"/>
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lb n="0597b18"/>
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lb n="0597b19"/>
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应纷纭思虑他<lb n="0597b20"/>
缘,是彼对治

人心者常思念利他者,<lb n="0597b16"/>
谓好追求思念、思惟,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lb n="0597b17"/>
方便令得大利出生人者其心分很多种,这里讲真正善趣里人道的心,正常的人心应该这样,一般人的心大概没有那么好。下面谈的是一般人的心,天阿修罗和人道众生都有利他的,心算是良善好的,尤其是有恩报恩的心,这是最基本好人的心。

谓好追求思念者人是mana,有时加s为「manas」,就是善思维及思想。于人的住处界域manusya音译摩 少+兔沙、末奴沙、摩奴阇、摩 少+兔史。因人善于思想,所以称为人,第六意识也是manas,翻作意,即思量。若是称识,识即是 vijñāna,具有了别之意,即精神之作用。

意翻manas,即善思惟,作所以好追求思念及思想对我有恩的人,有恩报恩。「我当以如是<lb n="0597b17"/>
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所有不饶益,今<lb n="0597b18"/>
当报之」对某个人有怨恨,不饶益,没有给我好处,有仇就报仇。非人或鬼神也很多是这样,是有恩报恩。过去的因果报应祂清楚,也是有恩报恩的心,护持让你得到大利,生活赚钱、幸福美满并保护你;如果有仇,就来障碍你或者是让家庭不和乐,使夫妻离婚之类等。

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有道理、没道理或有好处、没好处的斤斤计较,就是人的心。我们有恩于他人,贪图报恩,当然没有强调有仇报仇,但不善之凡夫也会有此心,古代武林中人似也是这样。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标准的人心,我们往正面看,有恩报恩,不要有仇报仇而造业,结善缘不要结恶缘。 

人心的破解:「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当下要观自己的心,微细深层的心念是为行,是行为的原动力。行阴之心行是阿赖耶识里非常深邃微细储存的法尘,要善观念头,不仅观粗的念头,连微细的念头,也要小心观照到,希望早一点求得修行解脱的利益。不要起心动念去报仇或报恩而安住自己这个心。

不应纷纭思虑他<lb n="0597b20"/>
」不要纷纷扰扰地想,这个人对我有恩,我一定要报,那个人对我有仇,我一定要报,念来念去搞得一个心永远无法休息,无法求得佛法的解脱道理。修行有恩知道于心,但不能在修行过程之间报恩,一动报恩的心就会心乱。因为有报恩行为,可能会破坏世间法的因果原则,像守戒律一样,若戒律守得严格,在修行之间障碍来时,你可以坦荡荡不动心。若为了报恩通融他人,如法律的解释掌控于主管办事的人,解释宽容给与方便,解释得严格也没有错,但如果稍微违背正当的原则,扪心自问时就会心虚,修行逆境一来就会心乱,钻牛角尖,就陷入思虑他缘种种纷扰之中,所以不管有恩有仇都要暂时放下。

以后若修行有成就了,再来谈报恩事,我讲一个例子,在公司里有一个长辈提携后进至事业有成就。后来这一位长辈要求后进帮忙一点小事情,后进没做到,故长辈即责怪后进。因为长辈认为我以前帮助并提携你,现在连这种小事情都不帮忙。更有趣的是有第三者名良心又姓刘,有一天三人在一起,长辈故意说「啊!刘良心,你都没留良心呀」来指桑骂槐。

当然,修行过程之间,为了不思虑安住,有恩报恩,也没关系。实质老前辈是人的心,我给你恩,你要报我的恩,理所当然;若你不回报,结果他就怪你,还好只是报怨,这是有所不饶益。修行过程之间要体会不起心动念想报恩或报仇,只有修忍辱或受人家污辱,不要报复,心就不会纷扰失利于种种因缘,才有办法安住这个心,未来修行有成就行菩萨道时再来谈报恩。不要为了今生恩怨,搞得心慌意乱,人心安不住,导致「早求法利」做不到,「不应纷纭思虑他<lb n="0597b20"/>
」不要想恩恩怨怨的事,俾利破解人心。

 

第十九女心─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lb n="0597b21"/>
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lb n="0597b22"/>
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常念所经乐事,或想<lb n="0597b23"/>
他容色姿态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亦是多<lb n="0597b24"/>
生曾作女人,犹有本习也是中以不净念处<lb n="0597b25"/>
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

若随顺欲法<lb n="0597b21"/>
者是女心,就是女人心,随欲望去做,大概都是一般女人的心。「亦是人趣心」淫欲不重不来娑婆做人,因淫欲心重、六尘境欲望及喜欢好的色声香味触法等,才感召人界出生做人。五情是因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诱发出的,能生忧喜苦乐等等的这些情见,这也都是人的心或人趣的心。「但以多欲为异耳为异就是不一样,每个人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欲望,有的重有的轻。若有贪欲心都是感召女人心。「如经说言《契经》云:「女人多欲百倍于男子如果出生为女人,天天要化妆及穿金戴银等搞得很忙碌,又有种种欲望,百倍于男子。

当然不是所有女孩子都这样子,若上一世是男生来投胎成女孩子,一定较不喜欢化装,然后具有男子气概,这里讲的是一般人女人。「常念所经乐事」有经历快乐的事常念念不忘,一谈再谈,百谈不厌;修行人事情发生完就完了,二、三天后就忘记了,不会常常回想快乐的事。「或想<lb n="0597b23"/>
他容色姿态」女人常想她的容貌、姿色及阿娜多姿的体态等等,以吸引异性。总归一句话,就是在容貌姿色下功夫,天天谈话的内容,离不开化妆、吃东西、穿衣服、手饰及钻石等,有这些习气就是有女人心。

能令行者障蔽净心如果修行人有这些心态,清净心慢慢就不见了,自性被障蔽了,所以修行人要警觉啊!「亦是多<lb n="0597b24"/>
生曾作女人如果发生上述这些事情与心态,可能是几十世或一百世都一直做女人。如果是男生投胎作女孩子,就较没有这些习气,不论思想或行为穿着反而像男孩子,如此就有可能上一世还是男生,只是今生不小心出生作女生,或者是过去因缘的关系。但也有人甘愿今生出生做女生,但甘愿者习气应不致于如此。真有如此心性者,「犹有本习」,还有女人的这种习气。

女心的对治:「是中以不净念处<lb n="0597b25"/>
等观身实相」,女生要破解对身体姿色的执着,以四念处观身不净。小乘四念处禅修观肉体死掉以后,现淤青、流浓水、腐烂及被虫吃等,或观身体实相观,保持客观心态观肉体不可爱。如果不是为了修行续佛慧命,悟道就可以走掉,为了继续行菩萨道,维持肉体可使用即可,不要化妆,不在意穿着,更不会穿金戴银。否则女人心太重走不出来了,就无法修行。

 

第廿自在心─云何自在心?谓<lb n="0597b26"/>
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即外道所事天<lb n="0597b27"/>
神也,彼宗计,自在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lb n="0597b28"/>
乐等事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lb n="0597b29"/>
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lb n="0597c01"/>
就,当知是自在心亦先习使然也,当观诸法<lb n="0597c02"/>
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是所对治

自在心者是有点出世间法的修证,不然就是天道的天神,此处系指天神的愿求、变化自在。「<lb n="0597b26"/>
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只想如果一切能顺遂我意的自在心追求,此种自在即是外道天神。「自在即外道所事天<lb n="0597b27"/>
神也」,即欲界最高天的他化自在天,在梵天最高的四禅天有一个大自在天王,有的说是摩酰首罗天天主(Maheśvara)也是称大自在天。早期有人创造一个叫「大自在王佛」,那时出租车上都贴有「南无大自在王佛」,但在所有经书中,找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佛叫「大自在王佛」,有的话应该是大自在天主,不会是佛的,此世界的佛只有释迦牟尼佛或称毘卢遮那佛的。后来出租车上就消声匿迹了,这是自己胡思乱想编出来的,若是佛只会教人解脱,不会教人迷信的。

这里所讲的自在心,还是在欲界天里头的,才会讲要大自在,故知是摩酰首罗天天主。若是成佛时,自在不自在都要无心,无任何心于一切即是佛心。那小自在是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大自在是梵天里的天主,还没有修佛成解脱道以前都是属于外道,外道只是没有佛法解脱因缘,所以修世间禅定初二三四禅及四空处定等,这些境界也是蛮高的。如像中国的道家,及印度的婆罗门教等都是标准的外道,果报天寿不等,最高也有到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天寿(八万大劫),是因缘的关系,不知道修此心入虚无,从证空有不二的道理,及学习实相观,故不能证得真正的解脱。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所度的都是这些外道,解脱、安住此心的道理讲清楚了,祂们马上即能契悟,观念一改,彻底从心里不执着一切相就解脱了。

这里讲的自在心是「外道所事天<lb n="0597b27"/>
」,自在天者,「彼宗计,」另外有一种宗派,天天在推想计度,「自在天能随念」,如化乐天即欲界第五天天神,修到识阴魔相起时,能起心动念自在时,都可以化成真实的现象。化乐天天神化了皇宫以后,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就把祂化的皇宫接收来用,故称他化我自在用的天神。「造诸众生及苦<lb n="0597b28"/>
乐等事」,若这些天神产生欢喜心,可让人间日子过得好一点,让经济好一点而使我们受用;若流年不对,让这些天界天神心不安详或不净,就会影响人间经济不顺,人心斗争,好胜心强者造成战乱。所以,我们人的生活好坏命运操纵在这些天界及天上星球的诸天神。「修此法者,亦常系念」,修天界法的常常在想念,「愿得如其本尊」,因为他是外道,拜哪个天神?侍奉哪个天神?希望能像那位天神一样。

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若是持咒仙等,起心动念,都在想象自在天天神的成就,即起念随念都能成就,「念我随念成<lb n="0597c01"/>
」。这和天心一样,这些天神起心动念都能自在成就。在人间也有起心动念,要想自在成就的念头,这样子的人也是常具自在心。

真正修佛法者,刚开悟时也是起心动念都会成就,要赶紧练习将心感召悬絶,不再随便起心动念,这样心就慢慢会迟应不动,心就不会那么敏感,就比较有定力,不敢胡思乱想。刚开悟的人是不能胡思乱想的,因为起心动念,好的成就别人,坏的也会马上影响到别人,坏人家的愿事,知道具缘成就就不敢乱起心动念了。所以,此时以执杖牧牛法门,将自心管得死死的。等到慢慢思惟心退转了,就要思念众生,让他们能离苦得乐,因为心不会那么敏感,就要用一些心法咒语来成就,这是另一个层次的课题。 

自在心的破解:「当观诸法<lb n="0597c02"/>
皆悉属众因缘,无有自在」,修行人当知诸法因缘生,无缘时心自在,有缘则心不自在,若不识因缘法,即不识因果。外道不知从心悟解脱,就以为无缘时即自在。但事实不是您说自在就自在,都是您修点天界禅定善根果报的自在,死后还是要轮回的,因没证阿罗汉道故。所以不要有自在心,要认为如果起心动念也是因缘法,心能自在也是他成就的一种果报现象,也是因为有因缘你才会动心说自己自在。例如你很在意某些同学的障碍,有的是因为他跟你的因缘很深,想让他起自在心,你就会思维如何利益他;有的因缘比较淡薄,或是要让他自己面对障碍的另一种因缘,就不会起心。

其实要观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属于因缘和合才会发生的。学佛法的人,知道缘起就会被动应缘做事,不会以内心习气应缘,自己取舍就有烦恼,这才是真自在。以平等心来讲,如果有偏颇就有烦恼,以有因缘观,这个人种比较深厚的因缘,自然就会比较罣碍,就会起心动念,自在心就会起而产生一些法。不必以主观意念决定要或不要,被动的应缘,该不该做都是由因缘来决定,不是由你自己的喜好厌恶来决定,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没有所谓自在不自在,要破解随己意而起的自在心,就要能观因缘,缘起时而能自在,才是真自在。

 

第廿一商人心<lb n="0597c03"/>
云何商人心谓顺修初收聚后分拆法者<lb n="0597c04"/>
世商人先务储聚货物,然后思惟分析之<lb n="0597c05"/>
物当某处用,彼物当其处用,可得大利<lb n="0597c06"/>
行人先务内外学问,令周备已方复筹量,此<lb n="0597c07"/>
是世典当如是处用,此二乘法用应接某人,<lb n="0597c08"/>
此大乘资粮是某缘所要,此名商人心,亦由<lb n="0597c09"/>
先习使然也修捷疾智是彼对治谓随闻何<lb n="0597c10"/>
法,即应观彼因缘事用,岂待多闻蓄聚,方求<lb n="0597c11"/>
用处耶

商人心者是指做生意人的心,是斤斤计较的心,什么事情先盘算利弊再来协商,「谓顺修初收聚后分拆法者。此处解释较很怪点,顺着顺着因缘修,有点修就要谈收成,这样做有利基吗?刚开始先算计收成,想聚集多了功德后,有好处再来分赃、拆帐,如同现在的商界,做生意先谈妥条件,有利后大家再来分帐,所以不会出纷争,大家都依约行事。

<lb n="0597c04"/>
世商人先务储聚货物」,商人先把货物储存起来,「然后思惟分析之考虑现在物价是否在涨,屯积到物价最高点再来卖,这就是奸商,不会只想赚取适当地利润。「<lb n="0597c05"/>
物当某处用,彼物当其处用,可得大利<lb n="0597c05"/>
物当某处用,彼物当其处用」。商人一定斤斤计较,世间法来说这是正确的,总是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但此种心态对修行来讲是很不好的,心要净就不能太仔细以心算计,否则会不自在。

如现在存美金的话,美金的利息已经太低又在贬值,就要赶快动脑筋,改存在升值的台币。修行人不适合投资生意,如买股票要天天看盘,买来买去,卖来卖去,心如何清净,不如买了不去动它,算是投资。五年或十年以后再来估算还有多少价值,这样心也才能自在。

<lb n="0597c06"/>
行人先务内外学问」,生意是要先学习否则会亏钱,没有一行不必学的,商人的心更要学。如果进入做生意的公司,看多了也知道生意操作的方法,不要自以为福报很好不必学而交了几佰万元学费,以后才学会操作股票或做生意。「令周备已方复筹量学了以后经整理,规划出完备的方法,不论私人公司或公家机构都一样,要这样仔细筹量。我以前也是管理规划的小主管,都要动脑规划计划步骤,需设计得很完美周详,世间事本来就要预先规画并按部就班执行。但修行事只能随缘去生活,不要预知利币,搞得身心不安。禅宗修行的人更自在,知道或不知道也好,事情发生了再来处理,这种心态就是随顺因缘。

真正人的心包含商人心及女人心等都没有随因缘生活,有此种心要修也修得不好,也没有很认真生活,利用女人心及商人心都没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两边都修不好。「<lb n="0597c07"/>
是世典当如是处用像这种准备周延筹量安排好了后,这些世间人所要的典句都是这么用,各安其次。

行菩萨道也要善知根器,「此二乘法用应接某人,<lb n="0597c08"/>
此大乘资粮是某缘所要,此名商人心」,修行上这样也可用商人的心,能善知修行人大小根器,大乘心量给他大乘法,小乘心量给他小乘法,比起斤斤计较,谋如何赚钱要好的多,总是在接引人。修行者有这种商人心,也是熏习使然也,过去你有修声闻解脱道,今生再来行菩萨道,再用过去的习气,斤斤计较接引众生用大乘法或小乘法,说毛病也不是个毛病,就是有这个习气。

商人心的对治:「修捷疾智是彼对治捷与疾都是很快,智者智慧,意即直心面境、率直用心,少用商人的心推计,很快利用率直的智慧对治商人心,亦即顿悟法门悟后才能有的心。又契经云:「复能深入寂灭定意。神足无碍得捷」、疾智捷智,念不错乱摠持三昧。」又《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云:「法界光明普觉圣智菩萨摩诃萨,入三摩地观圣慧力加持意密印契,令一切菩萨摩诃萨,证入真如实相,速疾智证一切如来秘密法藏三昧海性。…,令速入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昧门,演说无边诸佛深妙海藏。」

捷疾智若能如住陀罗尼法门,比较简捷能够顿悟,若早二十年就教陀罗尼门观五字轮,你们大概早悟道了。释迦牟尼佛也是从讲阿含经》开始、《方等经》、《般若经》、《大乘法华涅盘经》最后才讲陀罗尼门,什么法都用了,剩下这些比较根基浅薄,只有用最好的法,所以给他一个捷疾智来对治,不入妄想思惟。陀罗尼法就没有商人心,不会斤斤计较,只持总持咒语。

谓随闻何<lb n="0597c10"/>
法,即应观彼因缘事用如果不用商人心计较,一听到任何法,观彼根基因缘来用,像我们讲金刚经》,就用《金刚经》修,讲到很多的法门,如禅宗或念佛等,什么法门你都可以用,这是因缘事用。

岂待多闻蓄聚,方求<lb n="0597c11"/>
用处耶」,法尔禅修中心里,净土禅宗及密宗等都教,你们因缘俱足,该学什么法,就学什么法,不必用斤斤计较的商人心。世间的商人心及出世间法的商人心不同,前者随缘,后者能用的法就是最好的法,不要斤斤计较众生的智慧因缘,俾利破解商人心

 

第廿二农夫心─云何农夫心谓随顺初广闻<lb n="0597c12"/>
而后求法者如学稼者询问老农,云何知地<lb n="0597c13"/>
良美?云何耕植耘耨?云何候时?云何获藏?如<lb n="0597c14"/>
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此心亦尔,先务咨承<lb n="0597c15"/>
智者,广闻道品,然后行之皆宿习使然也<lb n="0597c16"/>
利智为所对治如闻诸蕴无常,即知界入缘<lb n="0597c17"/>
起等其例皆尔又如毒箭入体,岂得<gaiji cb='CB04453' des='[*]' nor='' mojikyo='M025770' mofont='Mojikyo M105' mochar='5740'></gaiji><lb n="0597c18"/>
农月广问,而后拔之耶

农夫的心者,如同到处参访的修行人,学很多法门、见闻诸经教,先广闻再来精打细算俾利决定修什么法。「随顺初广闻<lb n="0597c12"/>而后求法者」,农夫刚开始要学栽种,先学依节气的不同需种植不同的作物,到最后几年经验知道求其最好。最好就是容易栽种、产量好及不受虫害等。夫人的心也就是开始时要学很多,而不骤下定论,最后再来决定用什么法。

「如学稼者询问老农」,学庄稼、种田的人,先问老一辈的农夫,过去的经验如何?「知地<lb n="0597c13"/>
良美」,先从土壤、地质开始熟悉,哪种地比较肥沃,如土壤颜色黑黑的,就代表沃土很多,都是良田;如果土壤是黄黄红红的就是贫脊的,可栽种的作物就不一样。「云何耕植耘耨?」台湾农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小面积,但单位面积产量要高,农试所做很多的试验,每一棵栽种的距离要多大,才是产值最高产量;畜牧的实验是一块地要养几头牛?及一公顷的牧草放牧几头牛?等藉试验弄清楚。「<lb n="0597c14"/>
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这时才下决定种植的作物及耕种的方法,学佛法有人也是用这种农夫心来学。刚开始各个山头都参访了,从禅宗密宗及念佛宗等法门都接触过了,最后再来决定要学的宗派和法门。

此心亦尔,先务咨承<lb n="0597c15"/>
智者农夫心就是像这样,学佛者有农夫心,也是会先去咨询那些过来人,像你没有开悟自妄心,就去参访询问要如何用功才会开悟让自心现妄想之相,但听了都是别人的经验,似懂非懂,肇因于你没有实际经验。「广闻道品,然后行之,皆宿习使然也」很多法门及宗派都去问了,再决定要如何做、如何修。这都是过去的习气使然,如果以前你也是有很多的经历,才进入修行境界,事先会很小心的分析然后才去执行,这个就是有农夫心;­­­如果过去没有这种习气,今生突然间就进入修行。像我高中就开始土法炼钢打坐,因为不懂也不是很用心打坐,但每天必早晚二坐。藉参考坊间书籍教的打坐法,一坐也是几十年,根基已无意间扎实,突然间身体就起了变化,跟本没去广学多闻。

农夫心的对治:「<lb n="0597c16"/>
利智为所对治」,就是用很锐利的智慧,不必问,无形中决定修行就做了,当然这也要有一点过去因缘。要有锐利的智慧才能决定,否则光决定有什么用,不会去做,大部份有这种锐利智慧,也是过去累劫遗留下来的,不是现世学的。如你对一个人讲的话判断合理否、书写得对否或者一个标语对否,你马上能找出他的漏洞,以因果理念去评鉴,就能知其对与错。

如果你接触的宗派及法门认为是好的,你就去做,先学了再来分辨。如果没有马上能分辨对错好坏法门,你要用「诸蕴无常」这句话就够了,经云,诸蕴无常,相续流转,无有一法是安住性。既然无常,没有一法能够永远都好或都坏。起码要懂得色受想行识(诸蕴)这五蕴本来是无常。

即知界入缘<lb n="0597c17"/>
起等其例皆尔懂得五蕴无常,六根入六尘就是十二入及十二入产生六识就变十八界,代表皆由缘起的世间万法,故懂得无常及缘起,缘起法又无常,就不必斤斤计较于诸法。「又如毒箭入体,毒箭已经射到身体,马上人要死了,现在才一月你还在问三月要种什么东西比较好。能学就学不要多想,学了以后踫到问题,再来决定如何解决。「岂得<gaiji cb='CB04453' des='[*]' nor='' mojikyo='M025770' mofont='Mojikyo M105' mochar='5740'></gaiji><lb n="0597c18"/>
农月广问,而后拔之耶」若是已中毒箭了,还要去等三个月或几个月问好多人,然后再来决定拔箭不拔箭,这样毒早已发,已来不及了。

 

第廿三河心─云何河心?谓<lb n="0597c19"/>
顺修依因二边法者此心性双依二边,或时<lb n="0597c20"/>
修常或时修断,或复邪正兼信如河水双依<lb n="0597c21"/>
两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系一边。此中对<lb n="0597c22"/>
治,谓行人专心一境,则能有所至到若心不<lb n="0597c23"/>
定守能令事业俱辨,无此理也

河心者随河流速造成一下子靠左岸、一下子靠右岸,永远没办法把心安住下来,怎能有定力、解脱力?河心者专<lb n="0597c19"/>
顺修依因二边法者依因niśraya,依四大种之因,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物生起之所依者。盖四大所造之色常追随于能造之大种,大种若转变,所造之色亦随之转变,若逐四大种一因,不论何理,不知正邪,追随如一,故说依因可谓变化之因,即谓顺缘去修。

心性双依二边」,四大不执而执心与性,依心性因缘两边。自性应缘起心,执心、执性不一定,故说依说依二边。诸法皆因缘生,因所依,缘是所生,认识不清时,因和缘是两边法,故称因缘两边;依空依有亦是两边。心和性依有,有是因缘;依空,空是解脱的体,还是两边;性依空,但因缘而化有;心依有,依空性化空。一条河总是有两岸,不偏倚左岸也不偏倚右岸,游走两岸,等于两头空。

学佛法先要修空,靠悟空求得解脱,俟心有定的能力,再来修有,空有之间,不执着任一边,这才是真正圆满菩提智。如果一下子抓有为空,一下子抓空有为,两边抓,不但没得解脱,还要坠落了。虽然一条河有空有两个岸,两边都不着或两边都上岸,到最后一定没结果。恒河上的瓦拉纳西城市,其河的东岸一遍荒野,但有漂亮的沙滩,印度政府规定房子只准建在西岸。因太阳从东岸出现,为保持圣地的纯净故不准建房子,在西岸居住居民可以洗澡时观日出及拜太阳。

河心是「心性双依二边,或时<lb n="0597c20"/>
修常或时修断」,常就是空、断就断灭、空有、有为法及无为法等,若仅修一边,对真正佛法而言都是不圆满的。修两边的次第是先修空,证到空以后再修有,最后可保持空有不二的中道观。如果智慧锐利的人当然可以直接修中道,不必直接先修空。然而大部份的末法时期的人没有智慧,顿悟的人或再来菩萨了解并执行一切法缘起、一切法无常及一切法到最后会灭,顿悟就马上可以解脱。

一般人要分阶段的修到空,不管任何因缘,只要心保持如如不动的定力,才来慢慢学有,新的法或持咒,化起一切有为相,这样比较稳当。仅理论上懂得空有不二道理,习气毛病无法断除,因为没有经过空的训练,只会讲却做不到实际空,应该会讲一定要做得到,这样才是真正佛法所要达到的目标。

或复邪正兼信」,河的两边除了实修常或实修断,有人不知邪正,遇法即修,邪也修,正也修,当然智慧不足,会出问题。若是有智者,邪法正人用则正;若是无智慧者,入邪后正法被邪人来用也变邪。

两边若先学正确定力及理念,有时学到邪法不会错乱而被影响,邪法正人用,刚好把它导正。有的人就有分别心,认为太极拳是外道,妈祖就是阿修罗道来的不能拜。其实遮些观念都不大对,没有看过妈祖发脾气过,因为祂有菩萨心,讲这些都是多余的。在成佛路上位阶是可以定位的,不必分你是人间道教,我是学佛的,好像格格不入,这样代表你对佛法没有搞懂。位阶是依心性来分,不能说外道,天主教及阿拉等就有正邪之分,好战不慈爱,或只要某些人都是不对的。 

如河水双依<lb n="0597c21"/>
两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系一边」,修常或修断,心性依两边。河水流过去,因为两岸辅助它,不泛滥到别的地方,所以沿着两岸一直流,一定沿靠两岸。如果下雨下大了,山老鼠砍了贵重的木材,一下流靠东岸,一下流靠西岸,你如果没有把握住,还抓不住它。修行人若像河心样,河心的人是要学正,一下靠到正就正,一下流到邪就变邪;一下子修空,流到不空,就修不空,永远无法抓住自己的知见和修行的境界。

河心的对治:「此中对<lb n="0597c22"/>
治,怎么来对治河心?谓行人专心一境」,一定要把心专注在一个法门上。若依境界来讲,例如说学什么法一定要先修到空就有定力,空还没完全证得,就想学有为,就会空有两边都抓不到。若障碍比较小时,好像有定力,障碍比较大时,因为定力不够,没有无相观圆满定力,空观都修不到,进入有为相就乱了。

平时看同学,念阿─念得头头是道,大障碍来的时候,字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就陷入在情境中。如夫妻吵架,事后才说我那时怎么那么迷糊,人家讲我都听不进去。平时都没有修絶对一心住在一境上,又没有经过修空观的磨炼,难怪一遇到障碍就胡涂了。

我修空无执起码有十几年的,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及体触的六尘境都要能无执,不论别人怎么做都好,做对或不对都好,心虽知习要能不动。所以很多同学说我过去十几、二十年都不会生气,光去年就生无数次气,抵过二十年功夫,因为和你们搅在一起,当然要生气。修自己简单,眼故不见为净,没有什么可生气的,现在若有些人不用骂的,就不知警觉,所以要骂。骂归骂,声音会像生气而很大声,其实我心地没有生气,它也不会生气,它是很平静的,光嘴巴生气而已,您若是过来人,就知道我在讲什么现象。

谓行人专心一境,则能有所至到」,修行人专心一境,学到空无,以后就可以走到有为,要到有为或到住空相随便。如果是河心的人,从阿里山高山上木头冲到河口,两岸不知道踫撞几多次,到最后两边都没有着落而流到海里去了,永远无法靠岸。河心者也如此,永远无法定住一境。

若心不<lb n="0597c23"/>
定守能令事业俱辨,无此理也」,如果心没有絶对定住、安住,没有真正守得住,就让事业办的成,道业成就,那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所以心一定要定住,不要一下靠左一下靠右,河心之人终无成就。

像有人一下子来法尔,一下子又去他寺,一下又去某山,三个师父等于没有师父。因为你不会很专心向一个人学,到最后有事不知道谁要来帮你,因为你没有一个中心信仰与修法概念,这和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道理一样。你好好选一个师父就好,不要选太多,当然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师父,祂从小乘到大乘,从显教到密教,十八般武艺祂都会教给你,问题是您要找对祂的代言人。

 

第廿四陂池心─云何<lb n="0597c24"/>
陂池心谓随顺渴无厌足法者譬如陂池,若<lb n="0597c25"/>
众水流入终无厌足,是心亦尔若名利眷属<lb n="0597c26"/>
等事来集其身,终无厌足乃至于所学法亦<lb n="0597c27"/>
尔,如已得乳糜不务快餐,更复渴望余味<lb n="0597c28"/>
中少欲知足,以为对治

陂池心者即谓「随顺渴无厌足法者」,对法没有厌足且非常渴望的一直深入追求,「譬如陂池,若<lb n="0597c25"/>
众水流入终无厌足,是心亦尔」。你若是程度够还好,程度不够不能理解与消化,要懂得一切佛法,能接触就照单全收,这就箱陂池一样,众流汇集就都吸入陂池里,从十方进来的很多雨水,终无厌足的喝光它,如同很多法流到你的心中,你都要去学并照单全部吸收。问题是消化能力问题,若是知法而不能无执,懂得越多可能越起烦恼。若是菩萨听一个法很好,祂仅是体会一下浅尝即止,懂得用它就好,甚至可以和人家说明,祂不会花一年半载或二十年仅为了要把一个法搞懂而已。

众水流进入陂池里时,你没有厌足的吸这个水,就是陂池心。「若名利眷属<lb n="0597c26"/>
等事来集其身,终无厌足」,如果是涉及名声、利益或法眷属等都来了,你都要聚集其身照单全收吗?每个人都想要名利,因为有名大家都来跟你学,但你又不是法门无量的大菩萨懂的很少,如果是比较高层次禅修只教授给根基深厚的众生;比较低层次的众生,还是要大菩萨去度的,即使有名望眷属多,你还是度不了也没有用。有名就有利益或眷属多,供养就多,如大财团几亿元的布施供养,因你来者不拒所以无法厌足。如果是真正在修行的人,都是局限在一个地方,不会发展的很大。如果事业搞大了,因为是龙天护法在办事,已经是佛教共有的财产,大概都不是你的。大团体看起来蛮伟大,有几百万信徒,因龙天护法没有教什么法,只是把事业搞大,并无法专精地去学法,更无法学到真正佛法的解脱道,佛说的偈语,甚或仅能学一些凡夫僧的标语或语录。

陂池心对治:「乃至于所学法亦<lb n="0597c27"/>
尔,如已得乳糜不务快餐,更复渴望余味<lb n="0597c28"/>
中少欲知足,以为对治」。如果小乘、大乘,显教及密教的种种法都全部学了。就台湾话俗谚「吃碗内看碗外」,这一碗还没吃完,但已经在看旁边的,自己乳糜还没吃完,已经在想其他味道的东西。

不是说要多闻多学才能做菩萨嘛!是的,因缘到时自然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程度不够及定力不足,就贪求所有的法门都要学,当然会学不好。现在信息发达,任何法门网络上都有,你不可能学会所有的法。修行离不开小乘戒律,大乘智慧圆满,进入密教以利益无量众生,有阶段性的累劫学到一切法才是对的。

但每个阶段之间,要依因缘来学,像我们现在进入学习陀罗尼门,你就学陀罗尼门,现在先学习悉昙持咒法,再来学手印,再学心意观想,最后若能学坛城建立,这样才是完成密法的所有过程及内涵。若是因缘还没到来时,真正要学也学不来。像我过去几十年连一个大悲咒都背不起来,现在背咒语比较简单,是因缘成熟,已懂得悉昙义理及发音法,这就是你该学的时候了。若还在修空及自求解脱,那时就想要学咒语,是谓多欲不知足。

要破除陂池的心,依能力而行,依因缘而行,少欲知足,因缘来了就可学习了。因缘到了时,就不要强拒绝或逃避,有时候不喜欢,学久了就会喜欢。少欲知足,俾利破解陂池心,众流汇入时,不要全部吸光,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然会溢陂池的。

 (2008.03.0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