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1-6)
               --
八品 一体同观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解释名词()

11.若干种心()

第八疑心─云何疑心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择疑心,令决定心相易解明了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定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事例尔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进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又决定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至心奉行然亦当以慧观察,生正决定心也

上次讲到诸心皆为非心,此心于密教论及有六十种心。此处疑心即是怀疑的心,每个人都有经验。常收持不定等事者。执取心里不能确定的事情而犹疑不决,是指听经闻法所产生疑惑,这是没有无碍智的人,常常犯的毛病,不懂道理,喜欢打妄想,听到经典里一句话,自以为是的起怀疑心,不能下定决心,好好依教奉行而产生障碍。无碍智就是没有障碍的智慧,听经闻法一听即能受用相信,进而执行受持,不会疑东疑西。过去世有接触过诸佛的人,就有此种无碍智慧,一听正法不起怀疑心,即使不理解的经典,仍然深信不疑的智慧。过去世有供养过一切如来,再听闻经典,会起甚深信心,从不怀疑。

如《金刚经》云以般若智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听了不怀疑,确信一切法都不可得。有人就会胡思乱想之后要学什么?其实是因为不能用一法,不能学一法,才能回到清净自性。执着过程之间种种现象,就有法可学,只会障碍进步,回不到最清净觉。有关前面提到「常收持不定等事」,包括世间事即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意识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及法的尘境不能确定,以自己的体会就会因而疑神疑鬼。

比如说最常犯的疑心病,如果心不清净,看见两个人在咬耳朵,你一进来就不讲了,你就会怀疑这两个人一定在说我的坏话。依过去世的习气,让你起疑心,其实他们不是在讲你。或许在讲不如意的事,不想让你知道,因为爱面子,所以你一进来就不讲。六根面对世间相不能执着而且不要起怀疑,即使讲到自己也没关系。修行到身体有境界后,如色及受阴魔相等现起就会疑神疑鬼。有的是正面的肯定,看到佛菩萨幻相很高兴,觉得菩萨特别照顾你,也不知道菩萨是鬼神或魔化的;果真是菩萨来了,你看不到反而怀疑是不是着魔了,正的想成邪的,邪的想成正的。总而言之,不论正面或负面怀疑,都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心,这就是修行人最常犯的毛病。

断疑心、身见及戒禁取见,证须陀洹果,疑心病是小毛病所以在最前面要断。前面《大日经》所讲的收持不定等事,后面是藏传的解话,虽是经教所说的大藏经文,仍怀疑是后来的祖师大德写的,有的经文不见得是对的。当智慧比较高时,会怀疑这是佛讲的道理吗?很多没有智慧的人就会怀疑《楞严经》是伪造的;上一期网络上有人提出大乘佛法是伪造的,我认为只有小乘的佛法可以伪造,因为是戒律守得好而现起五神通的经典,有心的外道或修到四禅天有修证的境界的人都可以伪造;大乘佛法的道理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来的,为破解执着,以中道观及实相观讲空有不二,那是讲道理不是讲事实和一切现象。小乘、大乘、显教及密教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真正的大乘是用佛的三业来化度众生就是密教。因为我们能力不够,假借佛的三业才能广泛化度众生。

 

第九闇心─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世间智者不应生疑,然彼闻之心怀犹豫,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

闇心,「闇」同黑暗的「暗」,古代的「暗」字同义。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也就是没有智慧,对不应该怀疑的法而起怀疑心。闇心是对佛所说的法不明了而起了疑虑。有的人认为我就是会思想才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起心动念”我”在哪里?所以常常加一个我。《般若经》云:「自性无言说」,即自性没有念头,言说和念头差不多,念头是心起的相而用嘴巴讲出来的话也就是言说。如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他想什么嘴巴就讲,自己一个人喃喃自语,标准的念头就是语言是这样子的,语言就是念头的现象;第七意识现念头,第六意识驱策嘴巴以语言的方式重复讲,而产生不正常的喃喃自语。

正常的人只有第七意识胡思乱想,但可以控制嘴巴不会乱讲,心是心,嘴巴是嘴巴。不要认为不讲话的人心就是很平静,虽然不讲话心可能乱七八糟,七上八下及胡思乱想一大堆,只是你没有他心通,不晓得他在想什么。尽量用智慧理解经典,过去做小乘修行,持戒清净证得心解脱;小乘佛法讲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为乐。如果没有小乘佛法的熏习及过去世的因缘,你就会害怕怀疑:「不起心动念,那我在哪里?」,只有我们的觉知心才是自己,正念提起时不住妄想,但还能分别外境种种事相,总是有个觉知在,但没有妄想,有妄想起,又不受它影响,可以感觉妄想起,那就是你的觉知。

菩提心和觉知心没有两样,即提起正念不胡思乱想,但还有一个感觉在,感觉眼睛看到周围众生及耳朵清清楚楚听到众生的话,但就是没有烦恼罣碍。一般人不修行,菩提心现不起来,修了以后能住一切法而不执着,即是《金刚经》所云:「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是觉知的心或菩提心。外道就是不相信此法,因为过去没有学正法因缘。闇心即是智慧不够,对经典所说的佛法会怀疑,小乘怀疑大乘,显教怀疑密教,怀疑密教只观五个字母,就可以成就。

因为学一、二十年的佛法,打坐,脚都痛死了,每天坐两小时,坐了三年也没有成就。有智慧的人拿密法来用,观五个字,气就会上来,妄想会减少,就确实体会法法平等,智慧不够才有分别。后面藏传解释,何谓闇心,「对本无疑虑之法,而生疑虑解者」因为翻译的人不一样,语气不同。近代人较古代人喜欢打妄想,写的字以多取胜,其实意思是一样。
 

第十明心─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定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过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

上述闇心之对称,明心就能带有智慧,心不被习气毛病压住,很容易理解经文或外界事相,没有这种明心的人,看前不见后,看现在不知未来,常迷糊于现在境界上,这也是闇心的一种。虽然不起怀疑,但执着于所见境界,因为没有智慧可以知未来,没有法眼可以推测,这件事往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世间事很微妙的,我们心明时能客观懂因果道理,看现象就知道未来,看现在也知道过去的因是什么,才会有现在的果。

故心明的人生活很自在,不会忧虑、六神无主及高兴什么的,知见越广,当然安得住心。有慧眼空的知见,当然什么都无所谓,现在遇到的事,是果或是因都好,都没有关系,所以很自在。有一种人是知道现在而懂得未来,更没有罣碍,因为已经洞悉因缘果报,一些事情后面发展会如何,懂得越多,不会欢喜及烦恼,世间相就是这个样子。对佛法来讲,因为过去熏习的因,现在看到经典也能马上理解而不会怀疑。

闇心的产生是过去智慧熏习不足没有成就,慧眼不开有看没有懂;明心时没有妄想习气,习气淡薄,不是完全没有,但已盖不住真心,对于一切经文不疑虑,修行懂得要点就如法行,但你还是怀疑我教给你显教的或密法的法有用吗?

有基础的身体和比较清净的明心,马上试用就知道有没有效,有效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突破。密法是半显半密,如果没有人教,根本学不会。经典不怕众生看,看了也搞不懂,如十二密印,心不明的人也搞不懂怎么做,书里也有图示,比一比也连贯不起来。一般人应该是心不明的,所以才需要人教,教了就要明,不要疑虑及怀疑。

禅宗讲明心见性,明心是心明没有妄想,不被妄想所迷惑,明心才能看到自性,真性。可以看清楚真性有真如性及邪真如性,所以明了;明心可以看清楚你的真心、妄心及邪心。第二种明心是讲没有黑暗及习气的明心,是清净的心。只有自性因因缘起而应缘,没有其他妄想相随,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能够明心便能看到自性应一切因缘起灭起灭,起灭间又没有妄想,又不执着,就会产生解脱的智慧。这里讲的明心比较浅显,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的明心不同,要分别一下。

「只对于不疑虑之法,亦无疑虑如实修行」。对于正法及不该疑虑的法,不起疑虑,并确实如实修行。不要只有想、懂、知道及了解,若不执行也是没有用。懂一半与懂不去做等于全部都没有,佛法是要实证的,意解没有用。释迦牟尼佛神通无量,只要每个人点一下,就能让众生脑筋清楚而直接悟出来,但现在的人清楚过一阵子又不清楚,或今生清楚下一世又迷糊,这是不真实又不究竟。必须是历经千锤百炼对治此执着、妄想及散乱的心,今生练千百回,变成很坚固的定力,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定力。不然讲经说法时你懂了,境界来了心情会愉快一点;但若那一天境界来了,生病了或同样的事情再发生,烦恼还是一堆,没有真正解脱,就是没有实际修行的心,只懂道理,境界来仍旧迷糊,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这是智慧不够。有的人今生没有因缘实证,有一大堆号称菩萨及护法神,大小事情都是护法神在处理,他就觉得修得不错,但往生时什么功夫可能都没有。

 

第十一积聚心─云何积聚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

心其实只有一个,若无因缘来时,心也没有,空性本来就无相,无相中因因缘起又可以产生一个可化无量的心,所以归入一性之间。有为法依一性,一性是空性,空性产生一法,一法演变为无量法,是为积聚心。亦即聚集很多法绑在一起,形容很多很多的心,懂得自性因缘起法,法相化现无量,也没有聚集很多,因种子现而聚集,心只能一个一个现,不可能一下子现很多心,念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出现,不可能同时现两个字,没有同时现那么多的念,除非六及七识妄想及妄念有可能同时现,如一边诵经(六识功用),一边打妄想(七识所现)。

一个人打妄想时,还同时可以做事情,还可胡思乱想别的事情。若耳朵又听到救护车的声音,同时可以意会有救护车过去,就有三个心。但这些分别都由一而现,空性而起,只是有不同的法相,都从真如性现起的心有六个。积聚心,无量为一、为性,很多念很多念,其实是一个心,发生源于空性,所以唯一唯性,这个一是所谓的一法现一法,一个心识只能起一个法,眼睛看经典,嘴巴念经文,耳朵可以同时听救护车的声音,是有三个心吗?其实都是由同一个自性而起。自性产生一切法的根本,聚集在一起,就有很多的心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同时所现的法,就是很多心绑在一起。如吃满汉全席,眼睛看到红、橙、黄、绿、蓝、靛及紫等各种菜的颜色,鼻子闻到不同菜色的味道,耳朵听到大家吃东西及讲话的声音,就有三个心,加上舌头吃下去有甜、酸及苦辣等味道觉知,是第四个心。还有身体触觉汤是热的或冷的,是具第五心;最后意念感觉吃得愉悦的心,满汉全席六种心同时现于一席间。

其实从自性现起只有一个,一个化六,一即六,六即一;心从自性化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的感受,再加上意识就有六个心,所以唯一唯性。你要思维,性由空性而起,化成真如性,有眼根真如、耳根真如、鼻根真如、舌根真如及身根真如等等,对境产生六个心识就聚集在一起,其实心唯一只有一个,一个化六,六个合成一。修行也是如此,化繁为简,神变就化简为繁,一个变六个心,修行要从多化少,神通变化要少化多,从无中化有,从有中化无量,才能圆满成就。

藏文解释「指以无为性量为一之心,无量心为一心,亦即是说行者以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差别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聚心也亦即是对于一件事,听了以后有信心产生了解,信解行就有得到种种不同之法,积聚的心皆能将诸法合入为一,故称为积聚的心。无量化为一,一归入空性,空性中产生真如性,真如性化无量心。也有可说是把无量三昧,因不懂境界,就说是同一

 

第十二鬪心─云何鬪心谓互相是非为性者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谓是义应尔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种种方便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乖僻,我不应有如是相现,当知是鬪心也

喜欢争辩就有一个诤心;是一种好胜战想要降伏人家的心。经文讲互相是非为性,空性中显现心性,心性中善于分别对错是非,修得不究竟,智慧不够,认非为是因自己执着。如自己明明不对,仍然认为你是对的,是最好及最行的,别人是不对的。这样永远都处在是是非非之中,这就是心。

有的人眼根及耳根不净,就会有另一种心。如桌子东西乱放或整理得井然有序,那一种是对的?都是自己主观意念在判断,修行是随便放也对,井然有序也对,面对时心都很自在,不会执着喜爱规规距距或有板有眼,否则容易变成神精衰弱。自己执着无所谓,但要求别人照你的意思做就麻烦了,就会起了心。

心有问题的人,因六根不净常常会有心。修行第一要破心,其实讲起来佛法就随顺,要放下你执着的「对」,反正大家高兴就好,没有分别,不喜欢看干干净净的,不喜欢看乱七八糟的,都是一种心的毛病,这样对世间的事不能适应。如今天有时间或心情好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条,没时间或心情不好不整理让家里乱七八糟,己心很自在都接受。不要见乱七八糟就很厌烦,表示修的不够究竟,要破解你对于净的执着。

道场每个人都平等不分大小,但有人常常看不惯要讲别人,好像你阶级比较高大,人家比较低,就会有鬪争心,看了不舒服就会讲。最近我也会讲,你们供养的东西愈来愈多,去年拿来的食物今年年底都没有人吃,多到没地方放,最后得丢掉。又没有人做登记的事,那天吃到毒药死掉了,都不知道是谁拿来的。虽然说行善是无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心」,但起码要知道谁拿甚么东西来,不要拿来全丢在桌子上。

有的人平时还好,若进入歇斯底里状态,鸡毛蒜皮的事在心里搅和就会变成很大的事情。每个人习性进入微细心灵状态时就会现,可以看人执着毛病在那一方面,大概都和过去世有关系。有一个中国留学生,人在德国留学,精神病发,一紧张整个身体就僵硬,怀疑被别派间谍下毒,因过去世有做过间谍事,他整个心识中,谍影憧憧,任一风吹草动他都认为是间谍所干的。尤其在最不如意时,如生病或心神最不宁时,最容易想到的人事物就是你的心病。

因为潜意识知道过去世做过什么事,而且造成潜意识很深地影响,所以才会于今现起来。如果过去世有自杀的人,今生不如意时就会想自杀,经典讲自杀一次,以后会再自杀七次,因为看不开而伤心的坚定心,当然会造成一世又一世想自杀。如果没有学到佛法,观它为虚幻不实在的心念,而随业缘发作,那就很不好。五根面对六尘境,外面的人事物不要管太多,即使要管也要以慈悲言语及心平气和地规劝。

如果心里面有个得理不饶人,讲谁是谁非、骂东骂西,你就是还有斗争心。尽量对事不对人,要以平和的心,达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能协调及和谐,不要互争是非,否则对修行也没好处。「谓闻他所说言教,常好辨论是」讲经教修行,常好反复思量设想并论其是或非,应该在谈后面的诤论心,我怀疑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吗?有时是别人加上自己的意思这么写,释迦牟尼佛讲法不会重复。

 

第十三诤心─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是非者谓内怀是非之如自思惟一义竟,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虽善心咨受于人既领受已,还自推求得失,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

心或争论,都是修行到半调子时,心就常常想要辩论,表现己见为高。佛说理也有辩论,因为有的人脑筋智慧比较不够,用辩论激发悟力是无可厚非,因真理越辩越明。这是学佛法的一个法门,像现在藏传佛法还是有这个「辩经」。

住印度的西藏难民及喇嘛,想要恢复过去的辩论法是为「辩经」。对经典理解与否,因为以自己理解的经典为理解,所以才要辩论。如果以佛的智慧来理解,就没什么可辩论,大家理解都一样,怎么辩论。如果大家都悟道的话,你理解和他都理解一样,还有什么好辩论,就是因为你悟了一半,他悟了三分之一,所以就要辩、爱辩,还会辩得面红耳赤,辩赢的就沾沾自喜。人家不理他,他认为别人是没话讲,还写几十本书来骂人。

修行当然每个人习性不一样,懂道理也有好处,若回到清净自性,还有什么可辩论。如果你已经了解每个人的程度,你讲的法都清清楚楚,当然可以让他存在,不必辩论。喜欢辩的人,偏偏是小学程度要辩初中程度,如「如来藏」,讲得头头是道及辩来辩去,自己也搞不懂什么是如来藏,所以学佛好辩很无奈,不懂就喜欢与人辩论及争论。

上面这个理念要懂,最好自己全部知道,了解这个人的程度,他讲的是什么法,懂得就好,不必戳破他,就让他去辩论。诤论及诤心是自己而生起是非,因为是以自己修证的境界为境界,认为自己得到的都是对的,而升起诤心想和人家争辩。总认为自己悟道的法门才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好。因为你根本不究竟,才会诤论说你的法门最好,偏偏释迦牟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可入道。有人问何谓真悟与邪悟?有了此「请教」因缘,就可以好好讲解与回答。修行不在于开始,而在于结局,有的修行今生就会有结果,有的要好几世才会有结果。若自谓真开悟而没有修正法,行为乖戾、心意乱七八糟,身口意三业不净,也是邪悟一种。外道也可以开悟,如无色界境界就是真开悟,但不知修佛法净心去习及促使心入无为,最后也是邪悟一个。

即使一开始被鬼神把你弄得邪悟,但因过去世的善因缘,叫你能有因缘亲近善知识,了解佛法解脱道之圣谛,最后成就心地清净了,邪悟可以变成真悟,这也可以说就是真悟。但若开始是真悟者,也可以变为邪悟,不亲近善知识,自以为是地,离基本经教戒律而行,最后背离佛法僧三宝,而入邪门搞怪力乱神事,妖言取信众,这是悟后迷者入邪了。所以不能讲邪悟一定是别人,实悟或真悟一定是自己,更不能写书有实据地说自己是真悟、别人是邪悟。邪悟要怎么才能变成真悟,把戒律守好,嘴巴封死,诤心打死,不论人间是与非,最后就可以把邪悟变成真悟,心住寂静。

真悟的人因为有诸佛菩萨在化导,所以真悟的人在菩萨安排下,机乎不可能会从真悟变成邪悟。若一个人真开悟以后,身旁一定有老师在监督教导,不会让你随便乱搞,起心动念即乖,怎会出差错。真正开悟的人,一定是要学习不讲话及心不乱动,到最后建立起完美的人格、智慧及辩才,就能真正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一般真正讲真悟,是在讲从真悟到真成道,经历数十年任运,才能真的懂得佛理。

邪悟成真悟者是其因缘一直在转换,如没有遇到善知识,教以正佛法熏习,可能因身体练气功而打通气脉,破解神我身而去除神我身,进入无色界境界。若过去世有念一句佛号或供养一个佛,就会有善因缘,菩萨及佛示现身语意来化导行者,简单几句话,让他了解─原来修行是要让自性清净,只要不执着一法,才能究竟解脱。这样你也可以得到真悟,你不要破了无色界,以后就高高在上界,不求教人家;如果真的过去世没有善因缘、佛缘,也就只有走入无色界了。

邪悟及真悟是很复杂的,可以把种种不同的现象讨论出来,但境界不同,教内教外不同,难免都是诤论,所以还是闭嘴最好。有人说某某是邪悟者,某某是实悟或真悟者,自己判断自己或判断别人是邪悟或真悟,根本就不是真的证悟者,因只是自己会打妄想而已,真悟者已不再理世间事,谁真悟、谁邪悟跟我何关?正如世尊所说,无一心于一切法,即是真悟者。

无知又不真正学佛法而走入邪道者,自己生起是非的诤论心,对自己的语言行止,乃至思想观念、感想,常现反复思维追求,内心执着是非之心,这种人就有有诤心,有算邪悟的一种人。

嚩」字是离言说,让自性离尘垢,自性清净自然不会爱讲东讲西。执着在是是非非中,除了自己内心是非搞不定外,还会卷入修行人之间的混乱中。更可怕的还写书议论影响别人,以盲导盲,把人家误导入地狱路途。大家以为写书多了就是专家,其实修得好都不入议论,修得不好才写书,一写就一两百本,就是心不死。但修行到心清净就不想讲话了,何况是要写书?写书是为利益众生不得已才写的,再写也不会比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要好与理合,根本就不能相比,何必写呢。

佛教在判断邪魔外道或邪魔歪道,就是以──有没有用自己主观意念在解说及乱写己证,应该主要是演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当然不是随便演绎,在演绎之中,因自有佛菩萨加持,你在讲演时就会悟到这一句原意是这样、是那样,因为经由佛菩萨在加持,你讲的就是真的,不会讲假的。

以前我刚开始在讲经说法时,常常会喉咙一下子发痒,然后就讲不出话来,因为此话讲出去,就会违反因果及佛理,让听者误会而是在造业,当下马上知道是错误的,所以是讲不出口的。不会像某些人讲得那么流畅、大声,好像很有力量,且似信口开河。除非是着魔,魔要毁掉你,会要你先造业,然后不要你时,你就会像射箭一样,很快地进入地狱。真悟的人就有佛菩萨在守护,讲乱七八糟的事情,话就说不出来,几次体会以后,一谈到比较离谱的事情,喉咙就会有点不对劲,知道不该讲就不要讲,还有些是不可说不可说的,有些不能讲就不能讲,佛菩萨是不会让你说。

修行有闇心、明心及闘争心等都不对,就是回到清净自性,没有心及无为法才能修无心。六十种心当然有比较好的,好的也不能执着,但不对的比较多。诤心或辩论的心最好不要有,你要辩论降伏外道,就是要有具足四无碍辩,不是用语言去争辩,是用真正的智慧去降伏外道,这就不是诤论。

所谓诤论就是修道未究竟的人,互相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当然也没有结果。如果全部懂了佛法,有因缘有须要就去降伏他,那不是诤论,是以你真正的智慧开导他,看到这个人不错,需要把他导入正道,以菩萨的四无碍辩度他。在修行人还没有成就以前,在开示于他的,这不是诤心,诤心是用语言上争锋相对是为诤论心。

 

第十四无诤心─云何无诤心谓是非俱舍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解,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或先以为是,闻他以为不善,即能改之情无所执是非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

无诤心也不对,是修住空观!该去度众不去度,坐吃空城,这样也不好,该开讲就要开讲,不该讲就不要讲。无诤心谓是非俱舍,这种入偏空理了,反正我不理人家,你修得好,修不好,是你的事情,你修得对,修得不对,和我有什么关系。当然没关系,但你就是没有慈悲心,无诤心大概都是阿罗汉境界行者,菩萨应该是会量力而为。

藏传怎么讲,情无所执,当然对错是非都没有执着,而是非俱舍之心,成就自己,不喜欢辩论是修自己很好,自在解脱,但没有做到菩萨发心要度众生的行为,只能讲说自利得到解脱,六根清净就在这里,六根清净了,你怎么做都和我没关系,只要我安心,心安理得就好,你造你的业,和我没关系,这种是小乘的修行人。

 

第十五天心─云何天心心思随念成就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世间悉地,是彼对治

天心者是心思随念成就,把真如性开发出来,起心动念就能成就,心想事成,刚开悟的人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有瞋心,不中意某人,然后起念希望修理或诅咒他一下,也可以随念成就。这样造业很简单,起心动念就是能造业,好像打人或害人很高兴,以后你也会被打、被害,果报是历历不爽,你可以体会起心动念,像五阴魔相里的想、行、识等那些魔相,想是想什么它就可以成就,行识是非常微细的心念,一刹那就好多个念头在里面(900尘念),你可以观过去世的因缘果报种种现象,很微细微细的,甚至于识阴魔相可以起心动念,无中化有,用心化一切境界,这些都是属于天心的范围。

因为没有解脱,光有这个心还是在造业,仍然要修无为及无心。凡有所思得以随念成就之心。「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当然自性开显时,过去因修加行及熏习,现世再现激励很大,能力也很强。如果是前修无为,这句话不见得能心里马上明白,但潜意识就会修无为,今生再开显后还是会偏向无为,再看到经典更是一拍即合,你就不会执着。

比如说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你看到幻相及佛像就不会执着,不会主观意念化无生有。因为你不喜欢幻化,要常住无为清净中。过去如果没有熏习此佛法,是住在天界的众生,有某种自性的能力,就会比较喜欢用有为法,有为法不加功力,过去世熏的今生不需加功力,就可以随心而生。如解深密经》云佛清净法身证得时,为什么众生忆想祂,就可以一个应化身出去,难道祂主观意念的法身现了吗?不是的,是因为过去世修菩萨道时所熏习的加行力,还有一点动力、势力,所以众生忆想时,以的前所熏的加行力,会化一个应化身出去利益他,本身法身还是清净无为。天心是一种帮助人的天性慈悲心,但没有解脱心,解脱心要学佛法才有。

(2008.02.03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