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15)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四、经文大意(续)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说要无一法可得,我现在没有一法了,是不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要亮底牌了,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这是最重要的观念,你说要没有一法可得,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法怎么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舍弃一切习气毛病,也对一法,学着不执着,也是在学这个法,哪里没有学。所以仔细思维,有啊!怎么没有,讲了那么多法,教你去四相,也是一个法,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观手段、方法,无实无虚,要用它可以当真有,不用它面对业力,可以看它没有,知道以后,在实虚之间很自在运转,这就是悟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到当然不觉,有没有知,有啊!
觉知一切法之间没有在意,重点就在这里,所以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过程之间你说没有法可得,那过程之间有没有一切法,有,这些都是佛法,后面有写:「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但若有人说: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视为一个法,似有法可得,这样如来不是有法可了吗?无知者误以为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世尊于菩萨道修证过程中来说,确定说无一法可得无上正等觉。
但若有人说: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视为一个法,他已得了,好像有嘛!似有法可得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等觉也是一个法,好像得了,这样如来不是有法可得了吗?有法了吗?这里就是在抬贡,无知者误以为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然你修练了三大阿僧祈劫,练了什么功夫,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有很多法嘛!很多法是舍法,有证有悟都当舍,不执一法,是为无上正等觉。
或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真的有这个法,所以你才得到此境界。以世尊于菩萨道修证过程中来说,确定说无一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路走过了,所有途中的树木、花草、石头、名山之类的都,只是走过了就忘记不在意它,所以说不是有一个东西可得。
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否为一个法,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又是如何?是否有此一实法来明说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名相解释清楚,可能被人误解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这样又违反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说法。
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是不是一个法,所有名相出来就是一个法,不然就不要谈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提出来说有这个东西可得,当然就是一个法,没有错它是一个法。是否有此一实法来明说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不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作一个名相解释,心里就没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一直执着《金刚经》讲,要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有一个法在那里,摆着你去学,去做到。所以还不究竟的人,有个东西放在那里,我有目标要做,是没有错,它是一个法。已经走到这里,拿到锦标,最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说我得到什么,可能会被误解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已经得到,说我得到了,如果讲这句话,你就没有得到。
还没有得到时,说哦!多远的地方,有个东西摆在那里,大家都要去找、去得到。最后拿到,没有一个东西可得,仅回到清净自性而已,没有真正什么东西,得到了这东西以后,你就是自在无碍,诸法如义,所以有,没有,是你认知的问题。如果有个名相出现了好几十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讲就违返实在没有一个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说法。把理念搞懂,简单讲就是过程之间,有个东西放在那里,引诱你去得它,你说要修无为法,无一法可得,不能执一切法,舍四相,修六度,修之间不要有六度想,度众生,不要有度众生想,得到以后没有什么东西,如果你说还有什么东西可得,没有啊!那里有什么东西可得。
此要强调的是,世尊于修行过程中,因无一法可得,而能证最清净觉。最清净觉是身语意业清净、不黏一切境,如此法身清净,即能尽虚空遍法界。身要大能与虚懂齐,语发后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有佛之语声。世尊心能知悉虚空界诸世界中众生之心,至此才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此菩提是修行过程中,三大阿僧祇劫无用一法所证,能力是如上所述最清净觉所能照之事,及能度众之智慧。
为剖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否一个法?是一个什么法?世尊就提出一无实无虚的实相观理念,来阐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真实义,让执取有为相者,能勉强得到理解的下塌处。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客观面对一切法,不管戒律、手段、方法、境界、层次、神变、…等等法,都可以说佛法,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实无虚的实相观念,比如说,以奖品来讲,慢跑到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奖品放在那里,你为了要得到这个奖品,拼命的跑啊!跑啊!跑在别人的前面,等到你得到了,这个奖品是没有的,只是一个空无的,过程之间放个东西在那里,你有个目标,无为法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过程之间不能执取一切法,一直舍,一直舍,舍到最后什么东西都不会执着,什么东西都不执着,要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奖品时,原来里面什么都没有,已经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在你心中,你不执着,那个就是你要得到的。
哦!那是诱导人的,就是这样。无一法可得,已经得到心中的自在,这就是初学者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个有形有相的奖品,自己心里有个东西,让你执着有为相,你会努力得到,勉强去理解,讨论佛法,讨论了半天,等到得到了,不要执取它,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摩尼宝珠得到了,可以客观面对一切法,这时候和你讲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是如实如虚。
如实如虚解释名词已经讲很多,何时该实,何时该虚,依你的心,如果究竟了,什么是实,什么是虚,这个名词是多余的,还不究竟才有实虚,如来诸法如义,讲实虚也是多余的,还不究竟才讲。哪个时候实,哪个时候虚,这是理念问题,但过程之间还是要和你讲,不讲,你说那么简单,我怎么下手,我又不会做。和你讲一些法,让你去做,能勉强得到理解的下塌处。这样总是懂了,等到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客观面对一切法,什么戒律、以前用的什么手段、方法、修行过程有什么境界、什么有为法、声闻、辟支弗、菩萨十地、如来十地、如来智慧与神变、…等等,那一个不是佛法,就是天界的善行、孝顺也是佛法,那一个不是佛法,就是不正的、邪的也是佛法,佛法也可以说反面的教材,不好的东西,当反面教材也是佛法,每个人都是在过程之间,浮浮沉沉,你们念了一次佛顶尊胜陀罗尼,有的反应幻相一头牛,大概我曾出生牛去了,一个马幻像,大概要出生一世马,未来出生可能会出生为牛、马,打妄想,也许这两个动物,不必再去出生,诵了一部经,要多诵,多诵啊!诵得善缘发起,这三恶道就不用去了,不然三恶道不晓得还要去几次呢!?
所以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有正逆、好不好都是佛法,因为祂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是我们在分别,其实它都是佛法。如果讲正法,就不一定了,解释名词不能乱讲,戒律就是讲正法,佛法里的正法,就是戒律,250戒、348戒、菩萨6重28轻戒.、、、等等的,这就是正法,正法有个善戒律依循,佛法里的解脱法就是出世间法,声闻、缘觉等解脱道的法,及菩萨的自利利他法,就是大乘法,这些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来法就是菩萨道,度众生学到自利利他的法,那是最高的佛法,所以一切大小都是佛法。
要懂得这些概念就好,现在讲的,哦!一切法是佛法,你有执着,理直气壮,我学什么法,和你破解,给你一个概念后,把它拿掉,不要让你执着。像小孩子一样,给他一个洋娃娃,抱着洋娃娃,没有洋娃娃睡不着,和你讲一切法都是佛法,抱着好在有一切法,是有为法,抱着有为法就不放。
像小孩子吃奶嘴,大了要拿掉时,还要戒了好几天。你学有为法一样,和你拿掉有为法,就很痛苦,我到底要学什么,好像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抱着,好像我有什么东西要学。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学就是佛法,要学什么?你也觉得很奇怪,喜欢打妄想,喜欢谈理论,不谈觉得很痛苦。把题目拿掉,他不晓要答什么。没有可以辩论的题目,不晓得要怎么答。喜欢讲话,喜欢打妄想,修有为法是好,但当要修无为法时,会觉得很难适应。
像蒲大德一样,很喜欢打妄想,喜欢讲话,把垃圾倒给人家,她不倒不行,不倒她心里闷啊!所以一定要倒给人家听。每个人修有为法,要心如如不动的话是难,你教他不要想,做不到。她现在已经可以耐住不想,耐住不执着一切法,以前她说心不起念,她很惊慌,心到底我在哪里?她自己问蒲xx妳在哪里,然后有个心声说,哦!我在这里,到底真的?假的?回答说我在这里,自己像神经病一样,一问一答,无心会害怕咧!都不起心动念,会害怕说那我在哪里?
奇怪!平时修禅观,不起心动念,知道有个觉知在那里,那觉知那里会跑不见,那里会迷失,会不见呢?觉知是镜,心念是像,像可随缘生灭,镜子永远都在,此镜即是自性,我们也要体知自性能起法,但镜还是空。心不动时有个觉知(镜)还在那里,不起心动念而已。她的观念很奇怪,一定要起心动念,才认定是我在那里。用心用惯了,累劫修心动念修惯了,现在讲真的佛法,心心实非我,就心慌意乱,若有所失。所以我们要认知,心实非我,只有真如自性是真我,此真我又无相可得,故知自性也是无,因随境才会起性,故理地讲皆都归于空。
但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者,要能超越一切法,所以过程中都要观一切法非为一切法,就怕自性黏着不放而失本真,所以要先观诸法本空。这样观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后又能观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能做到这样的修证,有法、无法,已不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所以菩萨能观一切法就是佛法,于此法不被黏故。
所以过程中要能超越一切法,都要观一切法非为一切法,就在讲空,还没有能力,超越一切法的执着时,一定要学空观。观一切法,不是一切法,为什么呢?就怕妄心自性去黏它,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不放而失本真,所以要先观诸法本空,这样求出世间智。修事都有过程,不是说没有一切法,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没有一法可得,那是最后的结果,过程还是要分阶段,所以才有戒律、方法、境界、层次、种种神通变化、…,那么多的层次,怎么没有法,当然要无所得,才能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最后结果。
修事过程还分阶段,所以才有《大般若经》里列一系列名相,修行的方法也好、境界也好、层次、果位也好,都有其名相,这些都是真佛法,这样观一切法皆是佛法,好在这里总是讲有为法,让你执着,不然从一开始一直讲空,空到第十七品,才冒出一点有为相出现,然后又观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能够这样去修证,有法、无法,已不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
把理念搞懂,能悟空,悟空以后再能回复自性本空,应缘起一切法,这种理念搞懂,佛法已经懂一半,另外一半是做不到的无上正等觉,还有一半神通变化还不会起,还不能鉴照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如来的最高境界。这里把有为、无为搞懂后,拿捏得好、得准,所以才能观一切法就是佛法,但不会被黏,可以从事情里去推展,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发生,静观其变。
像你被骂时,只会看被骂的事情,所以进入烦恼境,或产生情绪。我骂完了以后,我看这个人的反应有没有好一点,有没有进步一点。这就是你在想骂人的事情,我在想考试,您考得怎样?考的结果有没有进步的现象?每一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你要执着是被骂了,还是执着哪一件事,不会看事情的背后,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要怎么摆平此心。如果是菩萨的话,善观每件事发生的过去未来,不是你希望要这样做,不想要那样做,顺缘就能不得不这么做,很奇怪,逆境来时这种缘最会发的啊!不管正的法出去,逆的法出去,你不会被黏,很自在,如果你被骂而怪我,我也不会很在意,就是这样,不会被您恶心黏住。
要有智慧去观这些,要有智慧面对一切境界,不要执着它,不要纠缠不清,无心去纠缠不清,去想这样,想那样,想因,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纠缠不清,心放下不黏的话,就知道,哦!这事情原来是这样,原来是那样,这个事情要学的。佛法好像很难学,其实很好学,放下的话,不用脑筋去思维,其实这很简单的事情。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世尊话锋一转,世尊问须菩提尊者,譬如说人身长大,人身是有形有相的法,这也是一个法。要能观此身为无身,就是所谓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的认知。世尊未说完整个色身的概念。须菩提尊者深懂般若法味,就说:人身不管多长、多高大,有形有相就受限制,不能说是长大,因无身才是真大身,遍虚空尽法界是为大身,所以法身无相应是最大身。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长又大,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释迦牟尼佛才讲这么一句话,祂就把它接下去,须菩提尊者祂已经了解,一开口知道祂下面结论要讲什么,刚刚在讲不要执着一切法,或一切法是佛法,佛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现在先考你,出现一个有为相,先用有为法,人身有高有低,这是可以看到,也是一个法,是有形有相的法,你要观此身为无身,就是一切法非一切法,这样就是一切法的认知,不要认真看进去,一个人、一件事,这样就所谓真正的一切法,如果没有执着一切法,那就不是一切法,进入世间相的烦恼境,过程之间所现的一切法,观它不是法,这样就是所谓的一切法,如果执着真的是一切法,那就不是一切法,是烦恼法,不是一切佛法。
世尊说完整个概念,须菩提尊者,深懂般若法味,接了下来替释迦牟尼佛下定论,不管人身多长、多高、多大,有形有相,这种形相就是会受限制,不能说长,不能说大。无形无相的身,才是最大身,这个身是什么身呢?就是法身,法身遍虚空,尽法界,可以依自己想象要多高就多高,高大到最大,法界有多大,它就多大,虚空有多大,它就多大,虚空是无量无边,没有尽头,所以法身就是无量无边,没有尽头。法身这么大,大到多少,不能讲,因为虚空无量,所以法身无相才是最大,个人、人身、天神身也好,都是有大,但不够大,还有一个法身最大。
世尊以人身有形有相来论其大小,先开个头,人身也是一个法,人身有高有低,若执着一个人形相高低人身,不管其身有多大,总是有个界限。色法这样,有形有相,比较好理解,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心法也是这样,无心就是最大,有心、有为法,那个力道化成的形相也不会够大,有形有相的心法不够大,也不够多,无形无相的法身自相,无相中才可以生万法,法身是产生万法之本源,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非要达到法身清净无相的目的,所以过程中一切法,亦都是佛法,但不要去执取,以无实无虚观它,哪个该实际,哪个该虚幻、虚位、不真,能拿捏得好,不被打败,就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诸法如义,实相观做到了,究竟解脱是这个样子,现在还在讲有为相。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有什么法可以学、可以做才称为菩萨吗?菩萨一法也没有,放下、放下,能放下才是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法没有这四相,如果你说你是菩萨,您在度人,那就还有我相,说你是菩萨。没有,若有我相,不是菩萨。菩萨是要度众生,但作度众生想就有人相、众生相,有这个概念,也不是菩萨,这和人身长大是一样的道理,有形有相的这些的人想要度他,执着有一个众生、一个人可度,这样也不对。
因须菩提尊者答得好,世尊即说:如是、如是。意即为善说善说。同样的,若有菩萨发愿要度一切众生,也很执着、认真地要度尽无量众生,有此心态行者,执取有众生可度,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因为对菩萨本身讲,好像有人可度,有法可教。对众生而言,让众生觉得有法可学,这样执取一切法说是佛法,不能观此法相、法性为非相,观菩萨、众生等为非相,这样有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所以说不是真菩萨。
因须菩提尊者答得好,世尊即同样用人引伸到四相,若菩萨发愿要度一切众生,也很执着、度众生,认真地度众生,而且一定要度尽无量众生,每天忙得七荤八素,有此心态的话,就是执着有一个众生可度,忙得今天办这个法会,明天办那个法会,今天在台北,明天去高雄,拼来拼去,菩萨是依众生来成就自己,整个人都埋下去,有没有这种人,很多,好相是大菩萨,为什么,每个地方都是他的,电台都是他的,他忘记今生也应该先成就自己,太着迷度众生,也就是有众生可度。
《金刚经》没有读通,度了一万个,一千万个?这些人如果没有搞懂佛法真道理,一千万个不可能成阿罗汉、真菩萨。末法时期是不可能,每个人只会念念咒,学一些善事什么的,沾了一点佛法的边,那里有什么究竟,号称要数人头是蛮多的,到底他们学得多好,不一定!所以我们也是一样,这在告诫你,度众生是可以,但要知道度众生间能学到什么,是依度众生来学自己怎么长大,怎么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有这样观念的话,能度就度,如果因缘不俱足,不能度那就暂缓,不要着急,因为一执着有众生可度,就执着四相,有此心态的人,执取有众生可度,就不是一个真正菩萨。
因为对菩萨本身来讲,好像有人可度,有法可教;对众生而言,要让他学佛法,有法可学。有法可学就是佛法吗?是佛法,但是不究竟法,不能讲它不是佛法。真正到《般若经》境界,告诉你无一法可学,都要放下、放下,你天天搞法会弄得很热闹,到底他心地进步了没有。我常常有时会有灵感出现,我从来没有学到什么,然后要解释经文时,就能用得上。
昨天花一小时,写明天要上课讲义,你越放下一切法,越清楚知道经典在讲什么。如果天天这边放不下,明天那里教咒语,那边办法会什么的,台湾走,印度跑,天天搞得很忙,他会去想这些道理吗?看起来很热闹,但讲来讲去没看到《金刚经》,没有真正体会到《金刚经》在讲什么,有时候也很可惜。所以很多修行的人,如果没有接触到《金刚经》实在很可惜。
看到后,喔!哪里有众生可度,忙得已度很多人,怎么《金刚经》在讲没有众生可度,度是可以,心里对一切法不要太执着,这里讲的如果这样执取一切法就不是佛法,不能观此法相、法性为非相、非性。非性是无一个性,这个性是因缘来它才现起有自性,因缘灭了自性也不见。没有自性就没有法相产生,或者相产生是幻化不真,佛法到最后都在讲这个,《解深密经》也就在讲这个。所以观菩萨、众生等为非相,没有一个真的菩萨,没有一个真的众生要度,你也不是什么真正的菩萨。这样的知见是有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如果有这样的观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没有,离不了四相,所以说不是真菩萨。
这里说不是真菩萨,是告诉你不要当小菩萨,我们过程都在当小菩萨,才会这么样,如果全部放下,修到无上正等觉,就是当大菩萨,那时候要度多少众生随便你,因此真菩萨住入法身空际,能化无量无边化身来利益群生。现在小菩萨当大菩萨用,搞得脑力、定力透支,这样就不能自悟佛法真实义,《金刚经》、《般若经》义理不懂,就成不了大菩萨。
不是说度很多众生不好,问题是度得他们到底有没有究竟,升一阵子上天,天寿尽又迷糊、沦坠了。为何会这样?因所学不真、未究竟,所以未达不退转位,必当浮浮沉沉。每个人都沾了一点佛法的边,行个善事,会念个咒语,说是学了佛法,但到底有没有究竟?没有!很多人不敢到某些道场,因为是非很多,港澳一个网友写信来,他的心地水平太高,但还没有般若智慧,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说学佛的人,一定要中规中距,知所进退,洁身自爱,这才是学佛法。他以这种观念去到一个道场,啊!这个人这样,那个人那样,我受不了,受不了就回家,回家以后就不敢去了。
原来佛教徒都是这样,去了好几个地方都是一样,信佛危机产生,我要怎么学佛法?学佛法的人都这样?学佛法者要每个人都像供桌上菩萨一样,坐在那里?不会得罪我,也不会怎么样,随便你、不理你,自己很安详嘛!这是菩萨呀!而众生之所谓众生者,就是这个德性,才说要修嘛。你不会说,哎呀!这个众生还没有究竟,他有这个毛病是必然的,要包容他嘛!这样认知后,怎么可以不想去,去就去,不去也可以,自己修自心养自性,但不必那么害怕,要找个真能修行的道场。当然他有点情绪问题,搞得神经兮兮,写了好多文章来问这个问题。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世尊因怕大家执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证的空无,所以世尊又再以「人身长大」为譬喻,须菩提尊者立即明白也不能执着有形有相的「人身长大」。有形相就会受限制,不会到最大及极限,所以「是身即非大身」。世尊祂现在讲有形、有相,不要执着人身,不要执着四相,到最后导入无相之庄严相。无相就若菩萨说要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庄严是无形无相的,心清净时就是庄严。
无形无相者,遍虚空界,是亦为庄严及清净。因为佛土本自清净,不必任何人去庄严。菩萨要修得去四相,自心即清净,才能庄严佛土。有的菩萨很执着有相,如一定要做什么事;有的菩萨反过来,不执着有相,但执着空相。所以世尊马上提醒:「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执着有相不对,执着空相及清净也不对。
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尽量不黏一切境,随缘清净自心,学一切法,又放下一切法,学到一切境界,放下一切境界,没有执着任何现象,这才是真菩萨。世尊又说「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真正庄严佛土就是非庄严佛土,也就是不执着做清净事及度众生事,做了就好了,无所执着。如果执着表相的庄严佛土,如执意把佛堂装扮得非常庄严,这便不是真正庄严佛土。修行人心地庄严,习气毛病断尽,心与佛心及佛土相应,这才是真庄严。以实相无相观一切法,做一切度众事,做了以后就放下,成功或失败,都不在意,才是真自在。佛土庄严是自身本自庄严,在《解深密经》中,佛用「最清净觉」功德感召果报,以最胜光耀七宝庄严道场,所以有非常殊胜十八种功德圆满相成就的佛土;菩萨在庄严中亦可感召佛,依佛的果报佛土范围建造菩萨居住的他受用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受菩萨戒还不算菩萨,行者一定要先修到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后,再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才算正式发菩提心。以本人而言在小道场里随缘讲经说法30年了,还不算真的行菩萨道。要上枱面接触很多人,有足够空及无相的功夫,然后再学陀罗尼,以咒语及佛的身语意三密加持利益众生,如此才有点菩萨的样子。
世尊提出有为相譬喻之说,让须菩提尊者阐述空、无,才是最大、无量、不可测的理念后,世尊又将话题导入无为、清净、庄严相,无为就能心净,心净就是庄严,菩萨修证无非要让自性清净,自性清净自能庄严,又庄严自己等于庄严佛土,自心与佛土不二,所以自净其意等于庄严佛土。
世尊提出人身长大的有为相譬喻,须菩提尊者马上说:「所谓人身长大者,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到底那一种才是大身,须菩提尊者阐述空及无相才是最大、无量及不可测的理念。然后世尊将话题又导入无为、清净及庄严,佛法在灵活变化之间,离不开有为相化空,无为相化有,永远都不执着,才能自在。无为就能心净,心净就是庄严,虚空无相最庄严,心清净,没有葛藤,没有习气毛病,因缘起,因缘灭,知而放下,自在无碍转换于各个因缘之间。
菩萨修证无非要让自性清净,到佛始得最清净觉,就是任何事情都知道,但不会罣碍任何事,清净无为之间还有觉照。我们因累劫熏习的习气毛病执着,所以心不清净。有的人认真打坐、修法及诵经,一段时间后,心会有清净一点,脸相就会比较清秀;如果不用功,马上脸相就黑黑糊糊的。这是一般人的不究竟清净,会随用功程度增增减减。真正清净永远没有罣碍,如大菩萨及佛境界。庄严自己等于庄严佛土,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和佛心相应,自心与佛土本来不二。
但菩萨若真作要庄严佛土想,就不是真正菩萨。因为此菩萨虽有为相不着,却反过来执取无为清净相,所以说非真菩萨。世尊总结,通达无我、无法者,才是真正菩萨,此菩萨当能不执有相、不执无相,法尔自然,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心地不相留碍。
菩萨有所执着,就不是真正菩萨。行者不要常想要开悟、要清净及要度众生等事,随缘造作,不必想,做完放下,忘记了。因为此菩萨虽有为相不着,却反过来执取无为清净相,所以说非真菩萨。执着有相不对,执着无相及清净相也不对,甚至认为无所事事就是修行最高境界,这样更不对。菩萨每天都有事但没有罣碍,佛更因此清净心,才能化身千万亿度众生,但没有度众生想。应化身是佛功德产生的能力,不做而作,才是最高境界,我们要学的就是如来此这种功德相。
世尊说:「通达无我、无法者,才是真正菩萨。」因无我观,无我当然无众生,即使有众生也不执着有众生,无法的执着,才是真菩萨。此菩萨当能不执有相、不执无相,法尔自然,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菩萨面对心和因缘交互之间不相留碍,一者去除自己的习气毛病,二者在应缘时,受感召的法,要自在无碍面对,三者安住在寂静之间,有事也能不执着「空」及「有」,以空无的体性,面对一切境自在无碍,最后究竟能到佛境界就能神通变化。
(2007.11.11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