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14)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四、经文大意

此品文字虽然很长,义理离不开三个方向,第一个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誓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要有度众生想。第二点学法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不能用一法,无有法可用,无有法可学第三点才导入诸法如义,对一切法不执着,法住法位,实相观一切法,即是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无一法可学,无一法可得,过程之间用实相观一切法,要这么如实去做,故执有相也不对,执空也不对,文字很长都在讲这几件事情。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尊者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菩提心第一个要做,你说哦!发了菩提心,何谓发菩提心搞不清楚,就是誓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当然众生不可能全部度尽,如果全部度尽,一个佛就够了,不必我们这么多菩萨,这句话是说尽量应缘度众,度众之间,不要说我在度众,我在做什么菩萨,我在度一切众生,不要有这种观念,其实在度众之间,就是在学自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如果躲在家里,躲在山上,打坐修行,不和人接触,便无法学到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所以度众生好像很好,但要成就佛道,是以度众生来学习到,所以到底是你在利益他,还是他们在成就你,很难讲,不要说我在度众生,有这种观念,其实阿耨多罗三藐三提也是这样,度众可以,不要有度众想,学佛可以,但不要说我在学佛,这种观念就是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菩萨不能自己称为我是菩萨,菩萨有四相中之任何一相,就不是菩萨,菩萨就是要去除我相,不要执着人相、众生相,不执着自己的寿命或追逐天界的长寿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发菩提心,要誓度一切众生,刚刚才讲,怕你执着要度一切众生,发提心,实在没有一个法,是发菩提心金刚经》里提一个槪念,又把它否决不要你去执着一切法第一段讲发菩提心,要誓度一切众生,离四相,最后这句告诉你,实在没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我们解释这一段,世尊说金刚经》之义理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上一品讲如果过去没有造善因,接触到佛法、《金刚经》,今生受持《金刚经》也许心就会狂乱,因为《金刚经》里的空义,不能接受,喜欢打妄想,喜欢执着有为法,喜欢执着一切相的,不能接受《金刚经》的义理。第二段讲如果有善因,种了和佛法接触的因果,今生也接触到《金刚经》,但是因果律律不爽,受持《金刚经》又会受人轻贱,常常被我骂的,大槪都是受人轻贱,所以你要高兴,因受人轻贱故,罪业即为消灭,不要很无奈又被骂,因为你心还是不清净,才会导致这种有意无意,有时无时,都会来一下子痛骂这样磨啊!罪业慢慢就会消灭。

如果习气毛病一次两次就解决,这种毛病实在太轻了,不是重罪,大槪根深蒂固贪瞋痴三毒很重,一次,两次,好几次的受人轻贱,消灭以后就得无上正等正觉,心清净了嘛!修佛法在求心清净,很多神通变化从清净中来,学神通很快,心清净好学一切法,心不清净神通变不起来,佛法很简单,前面这一段在舍一切法,无法可学,听归听,教你放下放下,就是这个义理,教你离四相,不是在放下吗?发誓度一切众生,又告诉你无一众生可度,不要太执着,随缘啦!这是复习上一品的。

解释因果报应与修学金刚经之关系后,须菩提尊者要问世尊同样的议题。为何一个问题要重复提出,从第三品世尊解释受持《金刚经》的方法后,还有更深一层的经义,尚未剖析。所以须菩提尊者承佛威德力,又再提出同样的议题。问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释因果报应,和修习《金刚经》的关系以后,第十七品,须菩提尊者,问世尊同样题,于第三品才问,为什么《金刚经》过了一段,又问同样的问题问题是一样,世尊回答要更深一层,不会都是回答一样,一问一答都配得好好的,当然问的人大概都受释迦牟尼佛加持,这一段讲的差不多了,更深的义理,继续讲下去,所以又问同样问题,为何一个问题要重复提出,第三品释尊解释受持《金刚经》的方法,还有更深一层的经义,尚未剖析,所以须菩提尊者又再问,佛的威德加持,再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把心安住在哪里,不好的心要如何降伏它,心要安住,要先降伏这个心,这个心不降伏,要安住在哪里都没有办法,所以都是由降伏其心先讲。

菩提道的目标、原则是不会变的,所以世尊再提出原有的概念,发菩提心者当要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菩提道目标原则是不会变的,成佛的目标不变,方法是用般若智慧观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因此能清净自己内心,这是目标、方法都不会变的,但过程之间,每个人的智慧福德不一样,有种种的法要随时提出来,所以世尊再提出原有的槪念,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是我们发菩提心的重要观念

发心以后当然要练功夫修心,随缘做众生的工作,如果没有去做的话,就是菩提心发了但没有动力,没有去执行,这样不是真正发菩提心或有的因缘还没成熟,发了以后受菩萨戒后,还在学调伏其心,降伏其心,或个性还没有转过来,智慧还不具足。

有的过去修小乘自我解脱,不太喜欢攀缘,喜欢自己修自己,等待因缘去转,虽然过去世也许也发过菩提心,但有的就还没有真正去行菩萨道,所以降伏其心的过程很久,尚未跨入灭度众生的工作,一切都因果嘛!有时也不必太急,你说哦!过程这样,有的人这样,有的人那样,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真行菩萨道。有的人出家一年、两年,就到处讲经说法,也有很多信众在听,有的人出家十几,二十年,没有真正度众生,只是随缘,像这样讲起来都和过去因果有关系所以三大阿僧祈劫之间,哪一世走的快一点,哪一世根本没有进展,这种现象有的,所以世间相不能一槪而论

我们懂经文,不要说絶对怎么样,反正知道过程是这样,朝着方向,依世尊所提过程去走,今生能走快一点最好,难得生在人间,难得闻到正法,赶快走快一点,把握今生目标、原则都一样,自己要了解,先发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不要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么去观它,就不会很在意有人度众生,如果没有度的圆满,就很懊恼、自责、、、等等,变成一种法的执着,能度就度,我们不是释迦牟尼佛,祂要观众生哪个时机成熟,才现身来度他,当然祂度的是真正入阿罗汉

末法时期没办法,有谁发了菩提心,讲经说法,那一个得到阿罗汉自己都没得阿罗汉,别人得阿罗汉,不可能的,所以菩萨是小小菩萨,观念懂了,我要度众生,度了以后就不要在意它,度成没度成,不要太在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观念就是这样子,不要一成不变,一直执着执着,这样你会不安,心不安定,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也没办法,或者帮了他,一阵子清醒,一阵子又迷糊,你也没办法,我们要了解这段经文主要义理。

若还有此一心,说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菩萨就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并非真正菩萨。世尊即是说若还有所执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任何一相,即是还有一法存于心中,有一法在就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即不是真菩萨。

  若还有此一种心,我要让一切众生,或一个众生实灭度者,这样执着的话,此菩萨就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学无上正等正觉的法,就是做了不要执着,不做,因缘不成熟也不要执着,这样才能自在,如果还执着,我有众生要度,这样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你还在执着,如果是发菩提心在度众生没有错,有的人比较心里有种观念,我是菩萨,他当然不会讲自己是菩萨,像立法委员本席怎么样,师父我怎样,这样不是很好,人家称你师父还可以,自称师父我怎么样怎么样,还是有种执着,我是比较大,我是师父一样,就是有我相,我相还没有灭,当然自称菩萨就不对,因为你还有我相,如果还有众生可度,那你还有人相,还有众生相

加上有时很怕死亡,年纪轻轻就死,觉得很可惜,来人间一次不简单,还不到一百岁,一百五,就要死有点不大甘怨,难免啦!你要真正全部放下,你说我不是怕死,但我想多活几年,多度众生,多几年讲经说法,难免都是一种寿者相,当然寿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也不必轻易放弃,留下来就要有事情做,自学利他一定要好好利用,但也不要太执着,如果身体不行就走了,五脏不能让它坏掉,五脏坏掉,不走也不行,所以要吃维他命,不吃维他命,老来五脏就会坏,如果其它的障碍,都可以化解,五脏坏掉,要换肝、换肾、换肺、很少人换肺,换肺就完蛋,来不及切,不呼吸也不行,换心,换肝,换肾可以,但可遇不可求,那里有说要换肝、换心就换了,你要去买肝,买心不简单,所以好好保养五脏,稍微不正常就要调理没有寿者相,也不是说身体有问题,不要理它,不要理它的结果,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毛病就来,稍微身体血气不通,就要化解,化解不是怕死,好好的也可以死,不是病才要死,像龎居士说走就走,圣人要死亡很快,身体好好的,说走就走

我们有肉体才能工作,身体稍微气不通,就要让它通,这一个礼拜以来,大腿内侧不正常的抽痛,以前都是痛外侧,外侧太习惯,膀胱经胆经、胃经,现在内侧肝经,对不懂或没有经验的现象,有一点疑虑,这是怎么样,怎么化解昨天终于用肩立式,三更半夜,一点,二点,三点,五点,做了两次倒立,一次二十几分钟,好一点,又垫腰,用木头,所有武器都搬出来,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木头去压环跳,不是内侧不行就解决内侧,外侧相关,外侧胆经,胆经和肝经连结,互为表里,反正能懂就把它处理,这样是好一点要拖到哪个时候不知道,不能不理它,不是说怕死,如果现在能死也很好,马上休息,永远休息,您们老师休息休息,躺下来就休息,不起来就真正休息了。要用就要处理它,你们也一样,不能病太久,刚开始稍微不舒服,就是血气已经不通,尤其我们打坐的人,病不会真的发病,先血气不通,最后才会发病,所以血气不通就要让它通,这和寿者相还扯不上一点关系。

菩萨如果还执着四相,根本就不是菩萨,若还有一法存在心中,就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不是真正的菩萨,所以这一段讲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这是目标、原则,誓度一切众生,做是做了,不要太执着,然后要离四相,若还有四相中之任何一相,就不是菩萨

总结一句话,实际上是没有一个法,所谓发菩提心的,有发等于没有发,这是我们学真正佛法的槪念,从这个题一直在绕,你要这么去思维,第一段在讲发菩提心,无一法可发菩提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无一法可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世尊问须菩提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古佛燃灯佛时代,和祂学过法,那时有学到什么法,有没有什么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法须菩提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讲到第十六品为主,须菩提尊者悟空是高的,因为祂的空理悟证,才可以和释迦牟尼佛对答,祂说据我所了解世尊所说的义理,过去在燃灯佛所,也没有什么法可以得到,或者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法可以得这个法,甚至于连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这个法,后面总结就是在讲这句话,没有法可得这个东西,现在连让你得的这个东西也没有,不要有说没有法可得这个东西,我的目标还是放在这个东西连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东西也没有,最后讲到这样,不然执着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得,因为我不用一法,就可以得到这个法,执着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之法也不行

佛言:如是,如是。你讲的真的是太好了,就是这样,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的是没有一个法,可让我释迦如来能够拿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会和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所以你未来若能成佛,哪一个佛和你授记,若是真正的授记,一定要把你未来的名号讲出来,就确定一定会成佛,如果因缘还没有形成,祂只和你讲未来会成佛,但哪个未来不知道,名字叫什么,还没有出现,国土在哪里,还没有确定,这是未确定的授记。

上一次讲授记,讲了很多情况,像释迦牟尼佛这时已经被燃登佛授记的名字叫释迦牟尼所以要成佛当学无一法可得,说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那时没有一法可得,所以燃灯佛才和我授记,说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我们学佛法,不要说在哪个地方得到什么法,如果有这样讲,那个不是佛法,佛法可以体会,但那不是究竟法可以说学打坐方法怎么样,学动功怎么样,其实这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搭不上线,方便法可以调身调心,但真正要得无上正等觉,就是要放下,学了放下,懂了放下以后哪个时候要用,用就拿起来用,也不要说怕用,因为要学无为法不能用一法,用就用,无为法不是全部不能用,用了不执着,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了忘记它,也等于没有用,用了就很执着就不好。同样道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无为法没有两样,可以觉但不必在意,记忆得很清楚,觉了放下,了放下,像这样的理念,在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一直重复这个槪念,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有一点真正学如来的样子。

上次我们解释到什么叫如来,我们本来的自性是这样,让它恢复到本来的自性现起就是如来,如其本来具有如来的特性,我们自性怎么不见,只会世间的一切相,如来神通变化这一部份没有,都是被习气毛病压住覆盖,所以没有恢复到如来具足的清净自性,也就没有原来所具足那种神通变化,那种能力,如来的体性有什么样子,对一切法可以知道,但不必理它,让它安住在法位上,诸法如义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诸法如义,我们解释很多实相观,什么观,这件事情发生,就是这件事情要这样,那件事情发生,就是那件事情要这样,等于让它这样就好了所以每件事情发生,都有其必然因果,你能学习让它发生,然后能自在面对,这就诸法如义。

学习诸法如义,就是让无上正等觉样子出现,这里面有好几种层次,一个是方法,一个是理念,一个是自性显露习气毛病两边,所面对的一切境,一个是自在,不个是不自在,自在的是如来、诸法如义,不自在就是妄想习气,要灭,面对外在因缘,要如何自在,做到就是如来,如来就能做到诸法如义,我们能够平常心,面对一切境缘,就是在学真正的佛法,过程当然还是有取舍,取舍就是心有病,才会取舍,不能自在面对。

世尊为证明此种修法上的根本理念,所以,以自己过去在然灯佛处为例,问须菩提尊者,世尊早在然灯佛处,真有法可得吗?须菩提尊者深知般若深义,所以即刻回答世尊,祂在然灯佛处无有法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即肯定须菩提尊者的说法,说若有法可学,有法可得,然灯佛即不会与世尊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怎么修?所以,以自己过去在燃灯佛处为例,拿出来讲,问须菩提尊者,世尊早在燃灯佛处,有学到什么法十八般武艺都学了吗?真有法可得吗?这问题很高深,你说无一法可得,有时经典讲你踫到什么事情,比如说金光明经》里,过去流水长者子」─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出生做流水长者子,池塘的鱼,没有水快死了,记忆起过去世,学到了一个咒十二因缘咒,持这个咒,可以救这些鱼,祂就开始持此咒了。

这里讲的,真的你们连一个法都没有记起来吗?不是这样,没有实际的执着,要这样吹毛求疵探讨这些,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讲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一法可得没有错,但过去没有学到一法吗?有,意思是不要执着。我们一段一段解释推演下,法没有执着等于没有法,没有可学的法须菩提尊深知般若深义,般若深义祂懂不懂,面对那个境,有没有知道那个境,当然知道,但祂没有执着它。

我们不是石头,石头若不去踫它,它是没有感觉的,我们眼睛可以看远方,耳朵可以听外在的声音,虽然这些外缘和我不接触,但我可以看到,听到,还是有感觉石头对于外界的因缘它不知道,没有感觉,但你踫它,你敲它,它知道,响应一个声音我们人的心是能觉知的般若深义就是有法、有觉、有知,但不要执着,这里就在讲不要有断灭相,虽然实无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指出一个重要观念,只要让它诸法如义的存在,这个法这样,那个人这样,那个事这样,让它各安其位,你就是如来,觉而不住,真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义是如此。虽然这里讲实无一法所得,所以燃灯佛和我授记,但无一法所得之间,让诸法如义的安住,不去执取它,不会有轮回,这种观念已经开始慢慢导入实相观

所以须菩提尊者即刻回答世尊,世尊于燃灯佛处,无有法而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要讲无上正等正觉,无一法可悟,如果要讲有学到什么东西,当然是有学,但我不执着,等于没有学的观念一样世尊肯定须菩提尊者所说,设若有法可学,有法可得,你就是很执着,燃灯佛就不会和世尊授记,你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祂已经练功夫练好了,一生之间在燃灯佛处,经历了很多法,很多事,种了很多善因。祂的善因以前讲过,就是那一世,祂也是个梵志,修行人,听说佛要来哪一个国度,国王要供养祂,国王私心比较大,下令全国的人,那一天的花都不能卖,国王要供养燃灯佛,做国王有好处就这样,想做什么就独占,功德要独享结果有个女孩子,其实花已经被搜光了,但女孩子走过池塘,冒出七朵莲花,赶快把花摘下来,藏袖子里这位修行梵志经过这个国度时,听说燃灯佛要来这个国度,一直想要找花来供养祂,结果都找不到花可以供养,后来和摘到七朵莲花的女孩子交错而过,眼睛看到这个女孩子,衣袖藏有七朵莲花,他说小姐你那花卖给我!?你怎么知道我有花他说我看到了!此女即说:你不能乱说,现在如果持有花者是要砍头的、十银两,是不少后来她说不卖多少钱我也不卖,我要去供养燃灯佛他说妳供养什么你又不能靠近燃灯佛,国王在接待,哪一个平民可以随便靠上去,你卖给我,我还可能挤进去,还有希望供养。女孩子想想也是,你要买我不卖,但我给你五朵,另外你要帮我去供养燃灯佛好嘛!妳也不卖,我就拿去供养,还有两朵一齐送你,但要有条件,以后哪一世,我生生世世要跟着你,就是要嫁你为妻。我是修行人,怎么可以嫁给我如果你不答应,连这五朵也不给你后来没办法都没有花了,说我修行不能有太太,那好啦!妳以后要嫁给我是可以,但妳不要怨叹!我如果要出家修行,说走就走,出家就出家,你不阻挡我她只答应每个人都会退一步,这样说了。因为要花供养的事情,就结未来的夫妻缘,经典里是这样讲的。

他就拿这七朵花去了,去的时候一直挤挤挤,挤进去,因为他男生比较会挤,像有点修行气派,温文儒雅,人家总让着点。然后看到燃灯佛过来,刚好路上有点水,有点脏东西,的恭敬心多大,马上趴下去,头发盖住不干净的地上,让燃灯佛的脚,踏过他的头发,这种恭敬心供养心,燃灯佛心里知道,菩萨才有这种心供养,具足善根,所以后来才和他授记

七朵花供养,及把头发铺在地上,让祂走过去,有水、污泥,所以燃灯佛和他授记,你未来会成佛,号释迦牟尼供养花的女孩子就是耶陀罗,耶陀罗虽然嫁给他,其实没有同房,释迦牟尼佛证到菩萨境界,已经没有淫欲心,结婚只是表相,结了婚就各生活各的,虽然父王给他好多宫女,天天陪他玩,也不会高兴,他不会去玩淫欲行为,那你要问,罗睺罗怎么出生的因为他父王说你要出家不行,我还没有国王的传承,怎么可以出家,不然你不生小孩,你走谁接王位,不行后来没办法,菩萨说生小孩还不简单,进去看到耶陀罗在那里,手一挥,耶稣陀罗就怀孕,菩萨有神通,有变化力,所以就这么受孕了我们想耶陀罗是凡夫出生,释迦牟尼佛也一样,我们不要用凡夫的眼光在看圣人,他是没有经过行房就受胎的宫女就去报告国王,他的媳妇怀孕。罗睺罗后来没接王位,一方面是迦毘罗卫国(Kapila-vastu)被毁灭,二方面是罗睺罗也出家,有时人算不如天算这是讲过去的一段故事,让你了解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燃灯佛时授记,它是有因缘的,修到一个程度,踫到哪一个佛,专心供养祂,诚心供养祂,祂说你已经修到无一法可得,谦卑恭敬,佛就会和他授记。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成就如来道的人,深知诸法如义之道理,不执取一法,不舍一法,学习出世间智、出出世间智,具足一切智,就能如其义观一切法,不为境所迷,不为习所牵,这就是觉悟者的知见。

法华经里的一句话: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法如义就是世间一切相是因缘果报的现象,不管人、事、物、等等,都是一个法,让它这样那、怎样,不会在意,就是已经悟到如来境界,不执着一法,也不舍一法,不执着一法是放空,不舍一法,要用就用,拿起来也可用有的人修无为法不敢用一法我在学无为法,无为法不是像石头一样不动的法,无为法是方便也是可以用,真正有为法也可以用,用了放下,心里没有罣碍,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对一切境,如果能这样,那是真正无为,功夫太高,释迦牟尼佛才可以做到,但祂是以化身而度众生的。

但我们不行,我们生活在这种世间,所遇到障难,还是用有为法化解,用了后不执着就是无为,无为不是一成不变没有动作。这一段讲这种观念,不取一法放空,该用拿来用,用完了不记得,或者说我也没有用,用了后不执着最重要,这样会学习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能出世间智慧,是空、无相、无愿的定,做得到的话,得到三解脱出出世间智慧就是拿起来用,用完了说我没有用,再进入有为境界,再进入人世间的层次。 

菩萨只要是利益众生,善恶顺逆都可以做,讲个字的时候,佛的法报化三身一起入此字母中,经典怎么讲,像国王一样,统号三军,全国百姓,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刚刚那个国王,所有的花都收过来,每个人都不能买,我要供养燃灯佛,这样有道理吗?如果现在这样,在野党一定骂死了,这什么政府,花自己买,自己供养佛。而我们不行,天天都过去的国王,那里这样,再讲多了就杀头,国王就像菩萨一样,菩萨有时也做顺的、逆的,对祂来讲无所谓顺的逆的,像我骂人一样,你说老师怎么可以骂人,我骂的心平气和,被骂的就心不平气不和,脸就臭臭的,哭哭啼啼当老师也有个好处,可以骂人,国王就是这样黑白两道通吃,做的时候,没有善恶观念,菩萨也是这样,要度众生,出世间智慧,当然是空,空做到了,入世间智慧,度一切众生,用正、逆好的、不好的,做了都可以放下,这就出出世间智慧。有的人不敢这么做,哦!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是在你的认知,你说我做是为你好,这样没有罪恶感,所以菩萨要练到没有罪恶感。过去有祖师大德,为了要突破心里对男女之间的忌讳,有个居士出家,从来没有踫过女生,踫到女生好像是重罪一样,罪该万死,为了求新的解脱,故意跑去妓女户,练这个心有没有罪恶感,当然这是比较突出的例子,意思就是让你没有什么是做对、做错观念束缚,如果真的是可以到心很安的,去做什么事,当然他不会自己做的,为自己去做善恶事,已经觉得活得没有什么意义,去做这些事情,不会,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得度,有的用顺缘,有的用逆缘,不是只有用有为法,还用比较特殊逆因缘的法。

中国的济公和尚─道济禅师,不晓得故事是真的假的,也许是演绎写的,如果是真的话,那就的是出出世间的智慧,祂要度你这个人,不管是和你修理、折磨、怎么样,祂都干得出来,祂自己就笑嘻嘻哎!这个就是出出世间的智慧,心里没有对错善恶分别,只知道如何把你弄上学佛的路,让你得究竟解脱,其它用什么法,没有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我们一般人刚学习佛法,都战战兢兢,我做这样好吗?我做这样会得罪谁你们有时候罣碍太多,罣碍太多自己心里疑心病老师会不会这样不高兴,会不会那样不高兴如果我还有不高兴,那我修得不好,我应该忏悔才对不要怕你做了什么事,让我不高兴我不高兴不会为我自己,随缘发脾气骂人,都是为了您们。我们当家常常说扫到台风尾,要知是台风头,不是台风尾,别的人事情,结果她被骂,你看是台风头,怎么会台风尾,问题就是这样对着你,看有没有进步,再考一次生气她不会生气,但是会掉眼泪,所以还不够啊!你要如如不动,从头到尾,一年几个月都一样遇境如如不动,好像没有发生这个事情,那就对了,磨得差不多,成为不动菩萨。过去我们看祖师大德,什么棒喝啦!什么跟徒弟打架,你看了也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们世间的观念还很死板,在修行解脱道路上,徒弟和师父打架,好像是常常发生的,禅宗就是这样,很自在的学这个法,这里讲的执着一法,或者不执着一法都不对,执着善,讨论恶也不对,就是心里怎么去突破的观念,当然什么都自在无碍,平等平等,安住这个心,那就对了

越来越深了,越来越了解金刚经》讲的义理,突破心里的障碍,一层一层把你带进去,从小学生一直带,带到心里没有什么罣碍,对错,善恶,道理要突破,具足一切智慧,就能如其义观一切法,就是诸法如义,懂这件事,那件事,就这样,就那样,不为境所迷,不为恶习所迁,这就是觉悟者的知见。所以要能诸法如义,已经究竟了才有办法

第二段稍微思维,理念搞懂了没,一下子又说没有法可得无上正等觉。再下来讲一切法是佛法,不要否定一切法,舍一切法,这样就是一切法,所以无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能执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的要得,得了又说没有得,很复杂,也不复杂,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学空就否定一切相,学到空就不要否定一切相,有相,无相,都不执着,这么简单的事情几句话,为什么要讲那么久,几年都在绕这个圈子,一直在讲,像庞居士讲金刚经》,把尺桌子一拍,就完了下坐了,我们讲了好几年,讲了一半,这是要把智慧和理念建立起来,不要执着,不是只要一片空白

 (2007.11.11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