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12)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三、解释名词(续)
12.无实无虚
实有,指具有恒常不变之实体,即自体为实际存在者,称为实有。佛教以真如法性为实有;反之,无实在之自体,依因缘和合而生之一切诸法,称为假有。
实有─具有恒常不变之实体,对于空性来讲,即自体为实际存在者,称为实有。佛教以真如法性为实有,真如法性没有因缘它就不在,空无,所以,空无是永恒的体存在,讲是有实际的一个体,但是,你要找它找不到;反之,无实在之自体,依因缘和合而生之一切诸法,称为假有。实有的空体,因缘起一切法,有体应缘才会有相,因缘所起的法是依实体空无而现起,它还是有个实际存在的相,因缘所起的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最后还是会灭,这种也是无实性。
这种实相是无实体,因为它会灭,虽然有个相在,但是它是假有存在的,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实相和理地的实相法不同,它不似真如法性的实体是不变、不灭的,这两者要分别清楚。以实法来讲,因缘起一切法相,因缘还在时它暂时有个实体法,是实相,这实相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法相,它是无常会灭,如果你在面对这实相时,不受它的影响,观它实相非相,这样你就有解脱的能力,如实如虚,慢慢把这种观念建立起来。无实体的自体,所现起的一切法,实相。
实相,梵语 dharmatā、bhūta-tathatā。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盘、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据南本大般涅盘经、大智度论之意,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
实相─梵语 dharmatā,法相,实相,意思就是法相,刚刚讲实有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实体又是无相,所以有因缘起法的话,是假有,这时把假有看成实相,实相是法性所引生的一种法。bhūta-tathatā,这是实性,tathatā,如。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盘、无为、无相等,都是从理地来讲,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一切法相都是假相,因为因缘和合而生法,缘灭法灭,所以这些都是假相,我们可以从假相中,知道一切事情的进展,但是,不要去执着它,执着,就是你有习气毛病才会执着,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不要以世俗的眼光看一切事,要以超然、自在的、如如的实性来观一切法,它法是存在,你又不受它的影响,这是实相观的一种实际义理,故称实相。
根据南本《大般涅盘经》、《大智度论》的说法,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实相是假有的相,是因缘和合而起的一切法的相,所以有各别的(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我们看起来好像有实际的一个法,但其实皆为虚妄不实在的。怎么不实在法?如果你修证到圣人的境界,地之坚能够破、水湿能够逆流、火热跳下去也不为所灼,这是圣人己经看破这些虚妄相。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还是执着这种相,没有办法转它,所以不能够穿墙走壁,这就是我们对虚幻,只是义理了解,实体的修证做不到。
阿罗汉、大菩萨,他们确实了知这些个别相都是虚幻,虽然有法,但是,都不真实,所以,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如果圆满功德相现起,你对一切实法,实相,也可以离虚妄而观平等,这样你没有妄情,虚妄之情,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
所以实相归实相,你不受它左右, 石坚你可以穿过它,水湿可以让它逆流,水热你可以跳入而不为所焚,这在《法华经》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可以见到,这五十三位圣人里,有些人就是破解这些虚妄不实在的法,他确实可以有一些超能力,神通变化。实相是有一个法,这个法是因缘而起的法,和合因缘所起的法,但是,它是虚妄不实在的,是假有,因为它是因缘法,所以,无常,会灭的,我们初步的认识它,不受它左右,进一步的认识地水火风、四大也好或者其它的一切法相,你就可以超越它,不受实相所现的一切境界所迷惑,修证到这个境界,不简单,可以破掉一切法的执着。
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其义细别有三,即:(1)梵语 a-santa-bhā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2)梵语 vitatha,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3)梵语 m4=2 ,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
谈到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其义细别有三,你要两相比较,哪里不同,即:(1)梵语 a-santa-bhā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一个是你内心没有因缘起心动心,那是根本虚妄之法,你在打妄想、你在胡思乱想。外面真有因缘来了,所现的一切境,你为了解脱,你观它不真实,就是妄境,或者外面的因缘法,你自性现起法,你要观它虚假,才能解脱,所以观它妄有。非实非虚,如实如虚,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态度对之,依据你修到哪个境界而定,有时候看如实,有时候看如虚,你要解脱,你不需要懂它里面的内容究竟是什么,都不去在意它,把它看成是妄境、妄有。
(2) 虚假梵语 vitatha,有超越之意、也有陷于其中迷糊之意,这里是指陷在里面迷糊,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妄识,就是你的心在无有法起时,自己所起的幻识,有因缘起识,当然是真,但是,这个识所起,不是外境的真实,是间接所源,所以,我们说「诸法所缘,惟心之所见」,真正的心只有第八意识,第八识先看到外境,然后,第七意识知道这个外境是间接缘第八识的相,第六意识是缘第七识的相,都是以心缘心,没有实际外面有一个实境,都是虚幻不实在的。但是,你常常把它看成是真的,起心动念把内心的感觉都当真,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去认知,强说内心感觉的一切念,其实都是妄识所现,不要当真!
心是第八识,第八识,如果是真的能够映照外在的虚空一切现象或者一切因缘,因为它是因缘法,因缘是一种不实在的一种心里反应,真正因缘是第一念,那是真的,第二念是你内心的执着所现的一种心念,你爱好,你就现起喜欢的念头,你厌恶,就现起讨厌的念头,这些都跟实际第一念的法不一样,这还都是妄心、妄念,妄念是你第七、第六识那些不真实的念。妄心有时候,你看它现起过去世的事是真,过去世的事情,都已经过去,怎么会真!但是,种下来的种子现起心念的话,你说它是真还假?凡夫就把它当真,圣人会说这是虚妄不实在的。
妄执,就是我们内心有遍地所执性,所以,当圆成实性或依他起性的自性接触到外缘时,你起了执着,这是你自性还不清净,一定会有的妄执性,这更是虚幻不实在的法,情见参和下去的话当然就不好,这是内在有祈求、偏好、厌恶、逃避等种种的心态,便会现这个情见,毛病愈多的人,所现的情见会愈大,前面的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其实总归在妄分别上,一个法相概括,就是妄分别心,才有一切相现起,叫做虚妄不实在的法,所以,为什么要破分别心,建立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建立了就没有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等的法性,全部都打死掉了。
(3)梵语m4=2,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不真实的话,这在我们修行上的戒律来讲,就是不妄语,事实就是事实,不去逃避,而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抱持一种避重就轻,不想得罪人,怕人家见怪的心,常常不得不会硬着头皮说谎话,打妄语、说妄言,这是虚妄,说的根本是假的,和前面谈到的各种虚妄一样,都是心态有问题现起的。嘴巴打妄语也是因为心态避重就轻,不坦然,所以才会讲谎话,或讲让人烦恼的话,诳语就是用语言来制造人家烦恼的话,这当然也是虚妄不存在的。
实者真实不灭之义,含有永久、究极之意味,究竟得真实不灭者,不守真实法,入无实位。虚者为「权」之义,以方便权假之义。无实即虚,无虚则实,实者悟空显缘不着,是谓无实。虚者遇缘现法似有非有,能虚而处之,虚中能实,是谓无虚。
一切法无实无虚,法就是法,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若是求解脱,什么都是假的,要这样处治之。若行菩萨道,该实则实,该虚则虚,依修行境界、所作之弘法事业来判断法之真假,这里面有很多意义,依不同情况、境界来分析。它为何称之为如实如虚?实者真实不灭之义,若有实体,有实际自性,此自性应是永久终极不会消失,究竟得真实不灭者,不能不去守真实法,真实法就是自性清净,有个永恒的体,这是实法,要求解脱用实法;而这里讲究竟得真实不灭者,真实不灭就是空性显现,不应再守真实法,亦即不应抱空无之心不放。
禅宗云修到空后,不要一直守住空寂,否则会变成顽空,该转就要转,所以不守真实法,便入无实位。无实,破解你的空,简单讲破解空的执着。但注意了!要解脱一定要悟空,没有悟空,嘴巴讲,但做不到没有用,一定要彻底悟空。何谓彻底悟空,即是一切业障、业缘来了,能不受其左右,悟空外还可用空理,破一切因缘,善恶缘都能破解,不受其左右,那才是真正空;若真正真实法也就是空理,证到了以后,不要永远守住空,就要转向回有,行菩萨道,此时便入无实位,没有实际之体,不住于永远空性上。
虚者为权,权就是方便,暂时权宜的现象,是因缘所现短暂之法。法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过去种子,所现虚幻不实之念头,这是不真实,没有因缘的因缘,所产生内在胡思乱想心念,这很容易看破它,可以不理它。你罣碍什么?胡思乱想什么?完全没有意义嘛!当然看它是虚的,四两拨千斤,看破它不受其左右。第二种是真正有因缘的法,例如,有个冤亲债主在你周围,他起心动念,都可以感觉他在想什么,这实际因缘来了,如果你接收他意念,变为烦恼,果报就会现;如果看它实有法,亦即实际因缘所现之法,非我们前一段讲的真实不灭的实体、实法,然而虽知它是实际有外在因缘来的法、自性应缘所现种种因缘法,但是要求解脱,要观此法不真实,用权巧方便,有是有,但我就是不理你,我就是不能接受你,要转你的念,能做到就解脱,这个缘就不成熟,故何时该用实,何时观虚,依不同情况来作用。
以方便权假之义来解说虚,上面所说的,无实,证到实际空体的人,不入真实法,回到无实位,就是虚。无实则虚,实者悟空显缘不着,要进入相对空,不要住于絶对空上,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缘、因缘法,所产生一切相,用空体面对它,不执着其境,即显缘不着,是谓无实,是空性自在的运用。我们何时用虚来对治?虚者遇缘现法,这是真实法,非内在种子胡思乱想之法,有真实因缘来的法,好像有这回事,又好像没有,就是有,也要观它没有,虚而处之,虚中能实,虚法中能用实际空体应对它,就是无虚。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无虚?有空的体验,习气毛病淡薄的不能发挥功用,以如实的空体,才能观一切法是虚。有的人嘴巴能讲,事情临到头来做不到,要虚化它没有办法。要做得到无虚,习气毛病要很淡薄,让自性清净的体能现,才能对一切法做到如实的虚。何故不虚?就是个性习气毛病还很重,本来很简单的不生一法,便可以如实面对虚境、因缘法,但你做不到,你就是迷糊,用个性习气应对因缘法,被它牵着走,当然就如实的受报。所以在修《金刚经》的法,何时该用实法应对?何时观一切因缘虚法不受?这些要在境界来考时的战斗之际,慢慢去体会因缘法的道理。能从中理出一条清楚的思路也好,或者根本不想,就是这么去做,很自在的以自性应对都可以。
何谓因缘法,比如说有真正障碍来,第一个身体就不舒服,这显然有外境干扰,虽然不一定能看到,用感觉总可以吧?身体不舒服,气不通了,就是有障碍,事实是这样。如果虚幻不实之妄想,胡思乱想,身体不会不舒服,因为没有因缘,是自己在妄想。所以我常要你们平时别打妄想,这样当人家在影响你心念时,自己才有办法知道,分别内外之法。影响到你肉体了,肉体当然有感觉,自己生病了还不知道吗?不可能的!所以身体状况的正常与否,可以测定因缘之真假,不一定要能看得到。很简单,稍微不舒服,头痛、喉咙痛、流鼻水,把它当感冒去医,虽然不是病毒引起,是另外一种冤亲债主的障碍气所为,一概对症去处理;若是有人障碍你的心念,平时喜欢打妄想的人,可能不容易察觉,没有到心定,外来念头一进来便能马上分别的能力,你分不清楚这个念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也许你想,是我在罣碍我在起念,这样当然会陷入胡思乱想之境界,不知道这是不正常之念,要到想了几天了、一个礼拜了,想的神经衰弱、晚上睡不着觉,才发现不对,为什么最近常常胡思乱想?这样就离谱了。
平常不胡思乱想的人,很容易分别,一进入胡思乱想境界,马上,哎!有人、有众生在障碍,虽然看不到,也可以分别。所以有一天你起灰色念头,这就有问题,平时对人家的玩笑,你都还可以接受,哪一天就不能接受,表示有问题,表示业缘已经潜伏在你心中,等时机发作。这样去观,哪个实?哪个虚?哪个用实对治?哪个有实际因缘要虚化?可以训练的很自在去面对这些境。为什么一直在众缘之间,搅和的不清不楚?就是不能把四个字「无实无虚」训练到非常好的境界,要能产生实际修行层次认知,这四个字很重要,是《金刚经》的精髓。注意到这点的人不多,因为大部分的人实际修行境界还谈不到这里,不能解说无实无虚是什么意思,只是在名相上兜来兜去,读经文和心的境界、修行的境界,一定要如实搭上线,才能体会无实无虚之真实义。
若虚实法以权实来解释,虚者权法,实者实法,若以权实而言,天台宗为阐明权实而立四句分别。即:
(1) 一切法皆权,指一切法皆有言说,而其言说乃能诠之机关;以之对所诠之实理而言,即称权假。未究竟解脱者,临虚无学习以实对之,则能得解脱之见法身。
一切法皆权,不管是真是假,反正所起的一切法,都视为方便、不真实的,权就是虚嘛!就在还不清净、学解脱道时,管它是真的因缘法,或假的妄想习气所生之法,一概都要看成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管它真的,假的,反正我就是不理它。指一切法皆有言说,而其言说乃能诠之机关,一般人在讲的,法不是只有言说,心念也是法,一切世间相也是法,一切一切都包括在法里,文字、言说、辩论,一切语言所能诠释的机关就是方便说,方便说即是还没有能力完全做到无相、实相时,过程之间就用种种经典来解释,这个现象是第一阶段,那个现象第二阶段,那个现象又第三阶段,然后都做到了,哎呀!这些都假的,推翻掉,推翻掉,到最后和你讲什么都没有,就空无。
所以《阿含经》告诉你修戒律,《方等经》告诉你有大、小乘,《方等经》所出现之一切现象、修行境界,是有那些现象没有错,最后进入一乘佛法,前面这些都方便说,不要去在意它,都推翻掉。权法时间到,就有被推翻的危险,所以那个不真实,当然会被推翻,哪个时候才不会推翻,回到真实空体,就不可能被推翻。怎么推翻?空就是空,要推翻什么?到那时后要推翻无可推翻,你就悟道了,过程之间是属有权法。
以之对所诠之实理而言,即称权假,像世尊各个时期所教之法,初期讲《阿含经》,再来讲《方等经》,再来进入《般若经》,最后带入一乘佛乘的《法华经》,一乘佛乘在做什么?就是成佛,成佛就是要度众生。普门品,念普门品是要有度众生的心,学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化身,帮助众生,能把前面这三阶段练好,权法都不用,证到真实空性的体,依空性产生一切有为法来度众生,那你就进入《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一方面可以授记你未来会成佛,另一方面可以像观世音菩萨化三十二应化身,该以什么身得度呀?学祂来化。《法华经》不是念一念就好,要学习祂为什么会变成人,怎么变,要去思维啊!该以人得度的话,就变一个人,该以宰官身得度者,化宰相去度人,这些都是变化,很多人读《法华经》,把它当一本普通经典在读,那不对的,要去思维。
《法华经》是佛快入灭时讲的法华境界,就像《华严经》一样,是佛成佛时讲的华严境界。《华严经》是讲宇宙现象的世界,我们只能看到他化自在天所讲之欲界天最高境界,很可惜!再上去色界、无色界的境界没有传下来,声闻、缘觉境界更没有传,菩萨法怎么化,那义理更深也没有传,我们末法时期众生根机不够,有的人读到《华严经》,已经,哦!很深很深了,其实才到六欲天的境界而已。如果修行过程之间体会了,那是权虚不实之法,不是最后究竟要得到的,不理它,但懂还是要懂。未究竟解脱者,临虚无时学习以实对之,虚无就是没有因缘的法,或有因缘但把它虚级化之法,都要以如实空性面对它,才能得到解脱知见法身,就是有解脱的智慧,用智慧来解脱,有这种境界,一切法观成权不实,所以无实。
(2) 一切法皆实,所谓真实乃在于入证,而一切言说无不以此入证之真实为本,故称一切法皆实。此处实有二义,一为未究竟者以空真实法对治一切法,能显理而不动,是为解脱。二为已究竟者,依如实空之体,面对如实不空之境,知而不黏,是谓一切法皆实。
你说,哎呀!方便法都是不真实的,不真实不和你讲,你又不懂,讲了你可以依之而修习,第一阶段阿含阶段,第二阶段方等阶段,第三阶段大乘般若精神,你还是要这么走。如果讲是虚的,但还是以这个来受用,学到一些东西,学到以后再把它丢掉,那就没有问题。虚法是没有错,还是要学,像世间禅定是世间的法,外道法,你还是要学,为什么?因为要懂得佛法,基本的世间禅定还是要学,世间禅定学了后,再搭配佛教内心讲心地法门,如何摆脱业力的法门,这两个搭配在一起,你就是走对了,所以不能否定世间法、外道法。你说你是内道、教内之人,好像高人一等,常喜欢骂人外道,骂人外道好像很痛快,好像比人家高一等,不懂真正外道是什么。外道他也有世间禅定的境界,修佛法连世间禅定,色界、无色界境界都没有,还去分什么外道、内道?你笑人家外道,自己都没有外道境界,就懂得几个佛教名相,半桶水的佛法,什么都没证到,你就不得了了,我是教内,我是正宗佛教徒,其实有什么分别?
如果你有修世间禅定,色界、无色界境界,再来修心养性,懂得心地法门,你要得到什么?无所得!你要度过什么?以般若智慧,破一切执着,有些禅定功夫的话,两者结合,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分别。所以上面所讲的这些权法,依它还是要修证,阿含境界以戒律为主之修行,还是要做啊!不管是真法还是真法,做完了,不黏上、不执着,以戒究竟,那就对了,再往前走。所以第二段讲一切法都是实际,要怎么分实虚,我不用它就是虚,或用过要丢就是虚,我在用就是实际的,不能否认我在用一个没有法的法在修行,那已经是高段,已经走到最后,所以过程之间所用的法,像前面所讲破四相、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你还在用啊,到底是真的法,还是假的?在用就是真的法,用了要丢就是假的法,把道理搞懂了,就知道没有冲突。
此处实有二义,一为未究竟者以空真实法对治一切法,如果还不究竟,要学空,要求解脱当然以空来对一切法,能显理而不动,就是解脱,理地空无面对一切法不动,妄想的法,不理它不动,如果是有因缘的法,能以如实空的体,对这个法显理而不动,那就解脱了。
二为已究竟者,依如实空之体,面对如实不空之境,知而不黏,如果知又黏,这是心地比较脆弱,或是还有执着、毛病,所以被抓住,才会黏住,当然究竟的人没有这些毛病,所以事情发生因缘之间,你说有这个法,但他又不把它当作一个法,是谓一切法皆实,他可以从心起灭远离,所以他不会被黏住。
(3) 一切法亦权亦实,乃合前面两句,即能诠之边是权,所诠之边是实;如法华经方便品说诸法实相,谓诸法为权,实相为实,而诸法即实相,实相能视非相,其体非二,故称亦权亦实。行者究竟、不究竟之间,依此慢慢熏习,则能空有虚实皆能证入。
一切法亦权亦实,哪个时候是权,哪个时候是实,哪个时候不真,哪个时候是真,乃结合前面两句,即能诠之边是权,能够用语言文字来叙说,都是不真实的那一边,所以是权;而所诠、所说明、所解释的这一边是实,是虚是实由你自己来确定。如果讲无为法,你做到了,无为法是真;讲方便法,方便法在用,很受用,方便法是真,不能说任何时候一定哪个法是真是虚,面对一切虚幻不实之法,实际因缘之法,为了要解脱,把它看成不真实的,那是权法,是虚法;有时看虚,有时要看实,如《法华经》方便品说诸法实相,诸法一定是有因缘,有因缘而产生一切现象之法现在那里,从根本来看它有实际之相,注意!这里讲的是有为的实相法,不是讲理地的实相法,要分清楚!
谓诸法为权,诸法实相法已经安一个实相,为什么要把它看成是权,因为你不受它左右,所以要把实法看为不真,心里看它不是真,所以是权,然而诸法实相,事实是有个法相在那里,真不真?当然也是真,好比这个人你看到了,这个人是真嘛!那是实相法没有错,但我看他,不受他影响,就好像有个影像,不理他,就只是个影像,把人看成影像就不真。漂亮女孩子,大家都要多看一眼,把她看成假的,像木头一样,不究竟的就只好这样。如果究竟的,看她有什么关系?看就看,也不会起淫欲心,看有什么关系?实相就实相,看就看,不必在权实之间拿捏,因为你功夫不好,所以哪个时候权?哪个时候实?得要告诉你一堆方法、理论,其实也是过程之间的方便,你不懂所以讲那么多,和你讲各种情况,你也可以一路走来空到底,过程之间一切相都假的,这样也很简单,一句话而已。
亦权亦实,都有其不同之概念。而诸法即实相,这个时候诸法就是实相,实相能视非相,把实相看成不是一个相,不受它左右,其体非二,实相和时体,体是空,非二就是一,要讲实两个都实,有能力面对它,不动心就是实,没有能力面对实境,要摆脱它,不受它影响,把它观空、观假,用权法面对它。行者究竟、不究竟之间,依此实法虚法,虚法实法,慢慢熏习,则能空有虚实皆能证入。
(4)一切法非权非实,谓一切法之体即中道妙理,乃言亡虑绝,故称非权非实。住涅盘境者,观一切法无实、无权、无虚,永远住涅盘境。以上分别权实四句,是为正显法华一经破立之意。
一切法非权非实,管你是真是假,反正我都不理了,这最简单,一路这样走到底,禅宗就是修这个法,管你过程之间是什么,反正都是推翻,不理一切境,谓一切法之体即中道妙理,中道是空有不二道理,有如实之空,面对如实之境不动,乃言亡虑绝,不用嘴巴说明,心思断絶,不胡思乱想,不推测,故称非权非实。这种最自在,住于涅盘境界,但这不是究竟,只是得涅盘,阿罗汉境界就是这样。你要先做到这一部份,才讲如何度众生,如何玩有为法,如果这一关做不到就去玩有为法,若不是再来菩萨的话很危险。钱,一千万看不上,十亿、一佰亿,可能会动心,就会被外境名、色、财、食、睡迷惑,所以要先究竟涅盘后,再反过身来度众生,那时你已看破一切,没有东西可以引诱你,自在无碍,做了很多事,度很多众生,无事可做,无一众生可度,很自在,观一切法无实、无权、无虚,不必于权实分辨,永住涅盘,心清法了,把这四种概念融会贯通一下,不懂的话再多想想。
(2007.10.21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