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9)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名词解释(续)

9.无有法

欲得解脱知见,证无上正等觉,得观一切法为空无,如禅宗公案名中,盘山宝积禅师提撕学人之垂语,依《景德传灯录》盘山宝积章:「禅德!且须自看,无人替代。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机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此三界无法之「无法」,与「无心」、「无事」同义,谓三界之事象,从根源之立场而言,乃不存在者。此公案即指示无念、无想之存在方式即真实的存在。

无有法,无有法就是无为,欲得解脱知见,解脱是自性的状态、一种能力,知见,就是智慧、见解。有没有解脱,要逆境来考验才知道。逆境来时,你心不动,那就是有点解脱能力,接着能有知见,可以自在的化解那种境界,不受它影响,才是解脱知见;如果没有境界来磨,你说你修得多好都未必是真的。当然解脱知见,一部份是用定力,再者就是空性显时,自然能面对那个境不动,逆境算是初级的境界,如果顺境你也不动,表示你无欲,无欲则刚,当然这里不是刚,是无欲则定,定以后,空性益显,智慧益增,知见就具足。你当下不乱,过一阵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你自然会去悟,自己去悟,一个人修的好不好,就看他的举止与行为。你说那到底谁是开悟了?我们怎么来看?是心平气和的,是话少的,没有主观意念分辨好、不好的,就是修得好的。自诩修的多好、懂了多少佛法、写了几十本书,那一定修得不怎好,释迦牟尼佛哪里有写过书?没有出过书,这样看人还看不清楚吗?其实很简单,不会搞怪力乱神的就是修的好,因为修来修去就是在这个心地到底有没有清净?你听佛法听那么久了,心清净了,不恼众生,什么都好的人,那就是修的好。

这里讲无为法,当然是我们《金刚经》所标榜的,般若智慧也是从无为法出来的,从修忍辱、安忍上来而成就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就有解脱知见,得解脱知见,而证得无上正等觉。正等觉,是悟平等法,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当然是无上;什么叫做正等觉?你对外面的人事物,没有这个好、那个不好的观念,如果你嫉恶如仇的话,就没有正等觉。这个人坏,我不理他,这不行,这是自己本身没有正等觉。我们常讲,你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不够大!这些也是障碍你的正等觉,如果你能够接受他的错,接受他业力所显现的恶,那就是有大慈大悲,你先有这个观念,你才有正等觉,所以,要证得无上正等觉,没有别的法门,只有一个,你得观一切法空无,就是有法、有人、有事、有相,你也要观它没有,你心里面没有,它外面就没有,你心里面如果有主观意念的话,外面的人事就变成你的负担、烦恼,本来人就是人,事就是事,物就是物,各不相关,如果变成你的负担,就是你心不清净,你自己心不清净,就看外面的人事讨厌。这是很现实的事,在你的眼耳鼻舌身上,每日的生活间之事物都在考你。

如有名的公案禅宗公案中,盘山宝积禅师提撕(提撕,就是耳提面命,天天这么讲、这么讲,像我天天跟你们唠叨一样,如果你智慧高一点的话,三言两语就能够悟道了,上根智慧不就是这样吗?这个宝积禅师也是老婆心切)提撕学人之垂语,依《景德传灯录》盘山宝积章:「禅德,修禅的这些大德!且须自看,无人替代,不管你怎么样,外面的境或内心的境,境自归是境。如果内心的境,自己的业,自己受,没有人替代。三界无法,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一法你执取的,就不会得到三界的果报,如果你一执着,当然就得到三界的果报,没有跳出三界;既然,无法,你又求什么心?何处求心?不必求心,安住你的心就好了,心不平、心乱、心起瞋欲心或者无明心,你能够安抚它就好了,所以,心不平,你要怎么让它平最重要,其实也无所谓平、不平,你不去理它,它自己就平了,你如果执着,愈往迷糊的方向去执着,当然愈背道而驰,你不用一法的话,也无法可用,也无心可安,是不安而安。

四大本空,地水火风,虽然因缘和合,但,一切法本空,我们在观一切法无生,就是用这种理念去观,如果你愈不起心动念,有什么观不观?反正法是法,我是我,内外当都自在。佛依何住?四大本空,佛依何住?哪一个佛性可见?没有一个佛性可见,佛性在哪里?不必去追逐这些,没有一个佛可依住,璇()机不动,锐利的智慧,所面对的一切现象,如果你不去执着它,它就不动,如果,执着,不管是顺的、逆的、好的、不好的,你一执着,心就动了;所以,《阿含经》里面有讲到这些,心怎么不动?如果想未来,那就是动了,动摇;如果想现在,心也是动摇,想要,是动摇,想不要,也是动摇;想好、想贪都是动摇。什么是不动摇?无心,就是不动摇。个性、习气如果还没有到那个境界,难免都是左顾右盼、想东想西、考虑过去策励将来,这都是动摇,修佛法不能这样子,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要设计规划好一点,才不会出纰漏,出世间法,都是不动最好!

寂尔无言,让你的心寂寂然的不动,处在那里,不必言说,不必起心动念,不必去思考,很简单的事情。觌面(见面)相呈,面对面的呈现你本来的真正的自性,更无余事,坦荡荡的把佛性现起来,面对那个境不去执着,就是实相观,我们常常在讲实相观,更无余事,还有什么罣碍的?既然不动了,璇(机)不动, 自性不动,有动是因缘,不动是自性,你懂这些就是佛法了,你学了那么几十年,绕来绕去还是这个,昨天讲的,懂一法,就知一切法;懂一义,就知一切义,何必学那么多经,除非你要行菩萨道讲经说法,这才要学很多,开展智慧。自修一偈、一经已足矣。

此三界无法之「无法」,是说这三界,不能有法,如果有法就会犯三界果报,这里无法,就是跟「无心」、「无事」同义,你说我有心,有心就是心不定,有事就是心不能接纳外界,所以就有心就有事,就有动。何是真不动,为什么平时可以屌儿啷当,遇事却可以不动?法尔的禅风就是这个样子。你平时可以讲话、不禁语,但境界来考时,你都可以考一百分不会迷糊,那你尽量讲话没关系。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少讲话,学空观,因为起码你脑筋在动,嘴巴不讲还好一点,能够慢慢练到有事时,面对事而能够无心、无法、无事,这是最重要的。因缘来了,如果你还在那里一问一答,钻牛角尖,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在思维,这都是跟修无为法背道而驰的,没有办法修的好,当下能够立断,封死你的念,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做不来?做不来,就是无始劫熏习的习气,没有那么快就能断,所以,大考大成就,小考小成就,不考不成就。你不要再抱怨为什么不说清楚讲明白?讲明白,佛就没得考了,魔也没得玩了,讲的不清不楚,让你迷迷糊糊的,自己去证悟,去自了,不可说,是不可说。

谓三界之事象,从根源之立场而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现象,有那个现象就有因,有缘,乃不存在者,如果你现的那个境,你不执取它,它化了,灭了,就不存在了,就怕你执着它,看到花盆的花就想摘,花盆的花不能摘采,采了就不自由。老师你说给我们听听看,你现的一切现象,不要去执着,它,没有立场,没有立场的话,对立的关系没有,一切相就不存在了,这很重要的,佛法讲了半天,就在讲这个而已。

此公案即指示无念,无念,不是不要起心动念,你可以觉知,但不要有第二念、第三念,觉知是第一个念头,如果你连觉知都没有的话,岂非与石头无异?不一样!石头你敲它,它还会出声,而你没有觉、没有知,怎么可能,这样连石头都不如?不可能!有觉知,但是只有第二念,放寛一点,第二念可以,你分别起就是第二念,但不要有第三念,好坏分别想不要加进去,就没有第三念,修行就是这么现实的事情,无想之存在方式即真实的存在,你没有第二、第三念一直想下去,这种无想的境界如果能存在,你觉知,然后不动,实相观自然就现,般若智慧也成立了,就是这么现实的事情,你修行就是在练这个。无事怎么练?没有事不能练心,有事才好练心,有的人三二天考一次,当然考久了智能就会增长,不要每次考都考不过,恶性循环,如果你当下能够四两拨千斤,现璇机不动,这个考题就没有意思了,下一次就没有了,再换别的考题,这就是你拜佛、学佛的好处,随时随地都在考你,随时都要小心。

 

无有法以三阶段之观念来阐述,(1)先观「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2)「诸法无相」其相指特质,现象界一切万法皆为因缘假和合而生,实无固定不变之相。盖诸法既为假和,即无自性可言,亦即无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故知宇宙人生之现象万法,并无任何固定之相存在,仅有剎那生灭之不断连续状态而已,如此观知诸法无相。(3)「诸法实相」诸法是属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为大乘佛教之表记,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而称大乘一法印。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尽,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盖外道、声闻等亦皆期望就诸法究明其真实相,然般若等经则以彼等所说未达究竟,而以不可得空为第一义真实谛。

无有法以三个阶段的观念来阐述,如果絶对的无有法,就是无为法,那就不必谈了,然而修行也并非人人都有上根机,一讲,心就不动了,大多是慢慢一段一段去修。

(1) 第一阶段先观「诸法无我」,一有那个法现,有哪个逆境现,你的瞋心被勾起时,你对着瞋心让它里面没有你!没有我!没有我!如果你不这么提醒自己的话,把「我」陷到瞋心里去跟它狼狈为奸,你就看不到你自己的清净觉心,如此「诸法无我」没有做到。一件非常重大、不可理喻的事加诸在你身上,你会真的无我吗?这个要练,你开始做不到,所以要先观,无我,里面没有我、没有我,这么训练久了,你当然会有点力量,你会斗得过那个妄习的心。

这个无法,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如果有为法现,你把你的我的观念抽离的话,你不会陷入那种困境,是你的妄想习气在发脾气,妄想习气在哪里?你把”我”抽掉的话,它就不见了,它就像汽球一样,戳破的话它就没了,因为有这个瞋心,把「我」带进里面,二个一体以后理直气旺,声势愈大,不去看实体、不去看无为,「我」跟妄习合一,当然错误膨胀,这是修佛法的大忌。一切法,有法,住无为境,法里面不要有一个我的实体。

问题是要怎么做才能做到无我?这才是关键,你讲要无我的实体在,怎么做?根本不要去讲有我、无我,就是不要去动到它,坦荡荡的去面对那个法,不要去起心动念,这是最高段的。上面还讲不动摇,你修解脱就是不能动摇,这个心一动摇,道业没好,你这样一晃动,纠没完没了;把它打死掉,打死掉这个我,就是把它湮灭掉、戳破,它就没有心可动。南传《沙门果经》云:用四念处修行,其过程是:从”专注”开始,修入─清净、光明、无垢、无瑕、柔软、适业、稳固、不动摇。简单讲心先要柔软,心柔软才能适应一切业(无执),才能得稳固,最后得不动摇的自性。

你自己要去思维,我常常讲佛法没有道理可讲,要闻思修,从开始修佛法就知道闻思修很重要,闻思修入三摩地,你为什么闻思修那么久还没有得到三摩地?三摩地(samādhi)是正定,sa是谛,是我住菩提义,dhi是以法界为根,samādhi合成梵字即是正定。因为你没有去思考、去思维,自己为什么会迷糊未来再发生的话,我要怎么去预防上智慧的人,根本自心就不动,璇机不动,哪里有什么商量没话讲,不通商量反正就是不动;次机的,你去思维,我到底差在哪里为什么考不及格没有上等智慧的人,就是这么先观诸法无我,无为法跟有为法之间,要怎么去思维、修入?

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你要吵架也是因缘生的,要被骂也是因缘而生,要发生任何事都是因缘生的,都是相互依存才会起法,但是这些法都是短暂无实体性,因为只有空才是最真实的,其它妄起妄灭都不真实,你要抓它抓不到,空你可以抓到吗?虽然空你抓不出来,但你可以感受到空寂,面对一切境那种空寂的现象,这么去思维,你不起动念有一个觉知,虽有一个觉知,又似有一无所事事的心安在那里,有风吹草动你马上觉知,这就是有点自性显露的样子。你要见佛性、见自性,也会经过第八意识现起自心性妄想之相的过程,没有这么走一回的话,都是假的。所以过程一定要清楚,刚开始的现象,好像是,没有错,但是境界来,你没有这么磨练的话,就不是!因为你做不到以上的诸法实相,要这么慢慢去思维,要从有法慢慢修到第三阶段的无为。

有为法虽有作用,但它不常住,法都会灭,诸法从缘起,缘灭法灭,这是必然的一种因缘现象,它不会永远住,一定有灭的时间;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它没有什么作用,这是你要去找的,你要去学习的。所以,昨天你学习咒语,我告诉你学咒语是利益众生,这阶段我学的不好,我利用咒语来增长智慧,来增加定力,开展智慧,是可以的。到最后,如果碰到自己逆境来时,还是要用无为法面对,不能念咒语,如果你用有为法来念咒持咒,那怎么证得解脱?你要依赖佛菩萨的力量,那不能解脱,你还是在求诸佛菩萨来帮助你,度过这个劫难,那怎么能够叫做解脱?没有!你学咒语是为利益众生或为利益自己,但等到智慧慢慢成熟了,就要用无为法,因为它能够常住,但是又不用,你要学到这个境界,后面这几句话,就是第三个境界。

 

(2)「诸法无相」,把”我”抽掉的话,还有相,那这个相要怎么破?先从内安抚自己的我,都没有一个我,现在对外界或者对心内的念头,诸法把它看成无法,其相指其特有本质,现象界一切万法皆为因缘假和合而生,因缘和合就是你妄想所引起的,从外缘就是实际有种种的非人、鬼神或什么的靠上来,因缘和合才产生一切法,如果你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没关系,你就观你的内心好恶,心法起灭起灭,不管它是好或者厌恶,你都把它慢慢安抚下来,不观为真正有那个法,实无固定不变之相。它会变,你执着它,它愈来愈重;你不执着它,它愈来愈淡,变来变去主要依据什么?就是你的心习。到底执不执着?愈放下愈没有事,愈拿起来就愈糟糕、愈钻牛角尖、愈迷糊。放下!很简单一件事情,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不甘愿放。想放,放不下,那就是习气太重,不甘愿的心,要怎么样才能够安抚它,让它愿意放下?你们的困境就在这里。

到底怎么放下?遇到自己的事情、亲人的事情,关心则乱,当然就迷糊了,愈关爱愈迷糊,你如果不在意,放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都放下,反而能过关没事了,这就是诸法无相,你要怎么让它变成无相?理念很简单,几句话就讲完了,你境界来时,才能去体会这些,我怎么放不下?我怎么放得下?如果诸法无相做不到,那是你主观意念太重,你要这么从源头去思维,因为你常常有这些执着,善、恶、好、坏分别心太强,学佛法不能分别心太强,否则你就算有慈也不够大,有悲不够大,如果你够慈悲,他有错你就去爱他的错,接纳他的错吧!这就是大慈悲;如果你也不去接受,也不去应缘,也不看进去,那是最好不过了,就是无为了,本来就是要这个样子,但你做不到,对外境还有很多分别心,这样就是有执着,你要去接受,把你那个不以为然的心摆平,做到平等心,就有办法大慈大悲,这就是修得好的,是我们要学习的。好与坏,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法,没有固定的相,你心变它就变,当然,你心不变,随缘,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盖诸法既为假和,即无自性可言,自性,在《解深密经》里讲的是无自性,连圆成实性都无自性了,何况是遍计所执性,这种妄执性更是无自性,是以,亦即无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常住是永远不变的,永远都存在。哪里有这种东西?只有空性!如实存在的这种自性,哪里有?没有!因缘灭了它就灭了,故知宇宙人生之现象万法,并无任何固定之相存在,仅有剎那生灭之不断连续状态而已。如此观知诸法无相随时都在变,这个变,圣人他们为什么可以解脱,因为他们不执法相,所以他可以慢慢的修一切有为相,变无为、变空。至于修得好不好?就要看诸法无我学习得好不好?心去抓它多少,就现多少因缘和合的相,如果你不抓它或者只抓百分之十,那反弹回来百分之十的果报现,还可以承受。所以你修的好不好,就看你对这个境的执着有多少,你执着的重它反弹就重,你执着的轻它反弹就轻,是缘在转,业力就是这么随着在转的。

在第二阶段,你还没有办法把握如如不动的看这个相时,你就尽量少提起一点、少拿一点。你说怎么别人没有那么考?我怎么那么冤枉,天天都在考我?人家在考,你看不到,你只有看你自己,你没有看别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主要是你在面对事情时,怎么去安住这个心?讲来还是跟过去世的修行有关,一念转就没事了,一回生、二回熟,没有第二次的,被骗一次可以,怎么被骗第二次?你要怎么如如不动?你们都不要去管它念头是真、是假,都不理它,它好像是真的,后来又不是真,好像是假的,假的却又成真,真就真有什么关系?你要很自在承受啊!你那个念头起灭起灭,你都放不下它,它当然就天天来搅和。诸法无我,你偏要把我加进去,诸法无相,你看到偏又要把相抓进来,当然搞得天花乱坠,你来问我,要我说清楚讲明白,我讲了一百遍,你还是迷迷糊糊不明白,我写在这里「诸法无我,诸法无相」,这八个字背一背,可以做到,诸法实相就现了,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要修几十年吗?把这个心打死不就完结了?

 

(3)「诸法实相」诸法是属世间与出世间之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事象在那里就是在那里,你懂了,就放下,不要再起心动念,你们修得不好,就是起心动念去抓内心的那个念或去抓因缘和合那个相,永远走不出来就是这样子。不要去加以思考,都不必想,你安住这个心就好了,想什么?事情就是事情,只要你的心住,实相就现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搞不来?佛法那么难吗?心摆不平才难!所以,世间相、出世间相、一切万法,都是有差别相,那你如何去破解这个差别相?就看你心定多少,心定,差别相就没有,那世间法、出世间法不是一样吗?有为法、无为法不是一样吗?有为法变实相观,无为法本来无有法,那不是自在吗!就是这么回事而已。如果你做不到没有差别,那就随缘,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安住这个心,不要有一个我,不要有一个相,观一切法无相,那就是随缘,你要实相,实相,其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你把它看成法法平等平等,平等观一切法,法就是法,不要说有好有坏,这就是平等,逆境跟顺境,你不要去分顺逆,这平等不变,是大乘佛法修行上要去体验的,为大乘佛教之表记。

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实相观就是大乘的法印,称大乘一法印。根据《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说,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尽。当然,我们懂实相就是这样,但是,我们做得不够实相,你说我看这个人做这件事来恼怒我,我把他看成不恼怒,这是实相,但这太粗浅了,你要看的对象至少是六十亿人口,每一个人你都可以观照到,他做的大小好事、坏事,你都可以照单全收面对他,当然这没有神通是做不到的,现在是假设你有神通的话,这个人不管做了什么五逆十恶之事,你看着他心里面对他一点评论都没有,照单全收。能够这样的话,因您心已净了一点,你就可以扩展到观第二地球,观第三个世界,观千万亿个佛世界里的所有众生。如果你有慈不够大、有悲不够大,就没有神通力,没有神通力,只能在这里纸上谈兵,实相观也只是观你周围的人事物,佛法如果只是这样,就太粗浅了。

现在你还在观人的层次,生老病死而已,光看跟你比较亲近的人的生老病死,你就很受不了,那你还怎么看众生里面受天报、受地狱报下油锅?如果你观这些相都能够不动心,这种实相观才是真的。为什么我们没有神通?因为我们心不净,真正的实相观还做不到;阿罗汉可以观三千大千世界,他心净定力够,可以观三千大千世界以内所有众生的好坏果报,面对各种现象而不动心,没有忧喜怖畏。这实相,我们是有点,但不够大,天天在人的层次挣扎。到了有一天,你心清净了,有宿命通时,你知道很多未来事情,可以观所有人类、所有众生、所有一切有情众生的果报而不动心,没有忧喜怖畏,那这个实相观就够大,那你真的就是阿罗汉了,再修下去就是大菩萨;菩萨来来去去,十方国土众生都能够观照到,祂这实相观更大;佛的实相观怎么样?所有佛剎土里面的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衪都知道,哪一个要度、哪一个时机还没有成熟、哪一个如何?衪清清楚楚的,衪能够如如不动。给你知道很多事情,你安得住吗?你现在不知,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这种实相观能做到,实在太肤浅了。

然而即使是肤浅的实相观,你现在在修行,也还是这个阶段的目标。面对一切世间相、出世间相,如果你能够不动,今生给人欺辱、委曲了,或是反过来讲,你过去欺辱人家、见怪人家,现在所受的因缘果报都清清楚楚,能够云淡风轻,不去受它影响,这就是有现在能够做到的实相观。佛法有太多的层次,光表面上这种实相观,你就已经被搞得迷迷糊糊的,再让你知道未来,知道世界众生的因缘果报,能观下地狱,看到十八层地狱是什么样子,升天,像善住天子一样天天跟天女玩乐,七天后要死掉,死后堕落畜牲道,旁生七世,你知道你的未来会这样的话,你的心还动不动?放得下放不下?现在我们跨入陀罗尼门,很多经典,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以前所造三恶道的业,专注诵一个咒,就能够把这些业消掉。陀罗尼利益一切众生,因缘好不好没关系,只要读到一部经就受益了,这就是大慈悲,相较于你以心力度几个人、度几十个人,杯水车薪,经典整理好的话,有缘可度千亿人,这才广大,菩萨做大事就应如此。

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竟,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衪是究竟者,衪能够展现出无量功德。盖外道、声闻等亦皆期望就诸法究明其真实相,外道也想,声闻小乘法行者他也想,大家要学法,总是要学最究竟的,但是,他们受智慧跟法门所限,没有办法修到真实相,我在修大乘,我有真实相吧?没有!严格说起来你是有真实相,但不够大;真实相,不够究竟,你不要得少为满足,等到有一天你能像佛一样具足无量神通智慧,你能够知道很多事而如如不动,那你就真的做到真实相。小菩萨、中菩萨、大菩萨的实相一定不一样,我们要建立这种观念,不要得少为足。

然般若等经则以彼等所说未达究竟,小乘、外道他们也想要究竟实相,譬如在禅定之间所看到的一切相,那是相没有错,但是,他执着为真,他不知道那是因缘和合而化的,他不知道那是自己自性感招到那个境缘所现的相,他执着它为真,没有办法实相客观的观它,他虽然也可以做到一境性,但是没有办法去预防那个果报的因,死时升天去受报,这个也是不明究竟,所以《般若经》讲未达究竟。虽然你没有看完《般若经》,但是,你读《金刚经》,应该知道所有的法、过程之间的一切现象,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可得,这就是真正的第一义谛,如此你就不会裹足于半途,今生你已闻佛法,要赶快用功、要赶快把这个心解脱出来、要能够自在、要有实相观,这样才是究竟学佛。

 
   《大智度论》认为诸法实相即般若波罗蜜,谓世俗所说之诸法实相,仅为安国保家,并非真实;外道所说之诸法实相,皆堕于邪见法中,心有爱着,故非真实;声闻法中虽以无常、苦、空、无我等观诸法之实相,然彼等仅自求解脱老、病、死苦,不为一切众生,不具足智慧,故未能究竟实相;唯有菩萨于初发心即发大弘誓,起大慈悲,供养一切诸佛,以大利智舍弃净观不净观、乐观苦观等妄见心力之诸观,而观诸法之非净非不净,乃至非我非无我;复舍如上诸观,达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乃究竟之诸法实
相,此实系无有法之真实义。

《大智度论》认为诸法实相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观这个法有因缘起灭起灭,但我不受它影响,可以客观的观这个法。谓世俗所说之诸法实相,当然你在修行层次,佛从世间觉,当然在人事物之间去觉,去观诸法实相,阿罗汉就不是这样,阿罗汉从三千大千世界中去觉,佛,衪是从十方一切佛剎土的一切众生中去观诸法实相,这层次差别很大。我们只以最小的范围来学习,所以,我们仅为安国保家,并非是真实的实相观,还是太粗浅,不是真实的实相;外道所说之诸法实相,皆堕于邪见法中,他有所执着,如果是世间禅定,他执着四禅天的一境性,已经算是很好了;或者四空处定,已经是做到非想非非想的定,不得了了,不错,那也是他的诸法实相,但那些都是不究竟。

心有爱着,你执着那个境就是爱着,故非真实,没有客观对待那个境,就是非真实;声闻,这些四果阿罗汉,法中虽以无常、苦、空、无我等观诸法之实相,有点断灭,诸法之真实是有,是有点样子,然彼等仅自求解脱老、病、死苦,不为一切众生,不具足智慧,故未能究竟实相。究竟实相,这是大菩萨跟佛才有办法。你的实相观到底做到没有?要依你的能力去感受,你可以观照到多大的世界,多少的众生?最完美的就是如来,衪可以观照到一切佛剎土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好坏衪都可以自在观他们,哪一个因缘成熟?该度,就度!那一个尚未成熟,受报,那也没有办法,哪里有人作法会,有因缘要念破地狱咒,让地狱众生稍微休息几天,这都要有因缘,所以说没有度也不着急,度了也没有什么可高兴,度了一切众生,无一众生可度,学到最后就是这样。

唯有菩萨于初发心即发大弘誓,起大慈悲,供养一切诸佛,以大利智舍弃净观不净观,小乘修净观不净观,观白骨观,观这个肉体不是我,观它是假合,观死尸膨胀、腐烂、流脓水、发臭什么的,观身体气旺就很快乐,修这些乐观苦观等妄见心力之诸观,这对大乘佛法而言都是不真实的。是不真实,但是他们这么修可以得到神通,可以悟到基本的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但这对菩萨法来讲是不究竟的。而观诸法之非净非不净,乃至非我非无我,菩萨可以观非净非不清净,观非我非无我,没有偏哪一边,如果偏哪一边都不对,实相观就是安住在那个现象上,不去说好坏,不去看它有我无我,都不去讲这些,反正就是如如不动面对那个境而已,这不是很简单吗?

譬如你心起一个念,不好的念,死亡还是火灾什么的念头,你就观着它,不要相应,这样你会害怕吗?会害怕的话,就会心慌意乱,恐怖就没有实相观,你在心起心灭之间都不去理它,管它起什么念都不去理会,这里面没有一个我,没有我,也没有一切不如意的事,只是一个念头而已,不管它真假,它若是真的,来就来,它如果是考试,那就是假的,这样的话还会有什么问题?你们就是舍不得不去看,你们看到一个念头,不知是真是假,接下来是会怎么样?就想看下去,这种念头一起就完了,想知道未来怎么样就正好上当,有一个想知道未来事要怎么发展的心,哪里还会有实相观?你一定还在迷糊,考鸭蛋,这就是太好奇,实相观就是不能动心,不能太好奇。已经讲多久了?老毛病还是老毛病。修行不能动这个心念,这念头起灭起灭,你都不管它,如果那个念头起灭起灭,你抓住它,是真的吗?那就没完没了,修行差别就在这里,这一差就差多少?少则五百世,多则或许几千刼。

复舍如上诸观,再进一步的,舍去上面所讲的各阶段的观法,什么诸法无我、诸法无相、诸法实相观,都不要去观,达于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不必用嘴巴讲什么,心行处灭,心也不要动,潜意识里幻起幻灭的意识心,第七、第八意识所现的法,都不去理它。行是讲非常微细的心念,用近代的话来讲,就是潜意识里所现的相,你都让它灭,不去动心、也不动嘴,身心二者都封住的话,还有什么法?所以诸佛可以如如不动,住入涅盘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衪不度一切众生的话,衪就是这个样子。度众生因祂法身清净,化身无量,报身圆满三身都在度众生,度众生又没有众生可度,衪的究竟相是这样子。

那我们现在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禅宗常提的,不以嘴巴去论佛法,不去写一些书宣扬你的佛法,有因缘才讲,讲是依经典讲,如果不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的话根本不必讲、不必写,此乃究竟之诸法实相,此实系无有法之真实义。无有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的真实义,就是究竟真实诸法实相。

这里简单做个总结,要如何修到诸法实相?三个阶段,你要先从「诸法无我」做起,做到中间「诸法无相」,最后做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解脱,但是诸法实相有不同的层次,你有没有佛的诸法实相?还没有,所以修行还没完,三大阿僧祇劫,你证得到、证不到还不知道,总之就是一条路,这一条道路摆在那里,菩提道就是这样,你就要这么去走。今天就上到这里。

(2007.10.14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