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8)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名词解释

8.有法

梵语 sarva-dharmā`,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1)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2)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盘」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本经文只有法系指有为法,不包括无为法在内。

有法,就是有为法、无为法等称,有为法外还有无为法,无为法也是一个法,有法就概括有、无两法,不用一法也是法。一切法,包括自己内心要修行的种种法门,菩萨度众生的种种法门,如来无为之间现有为相,化六道众生,都是一切法,这里面有很多的层次,今天额外再发一张讲义给你们,讲述「三十七道品」。有法,梵语 sarva-dharmā`,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这里面没有谈到无为法,其实法,其中也包括无量的无为法。

其义有二:(1)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无为法也是法,为什么无为法也是一个法?因为本身无为不动,无为之间自性会现,应缘之间产生有为法,这非常奥妙的,你修到哪个层次、体会到哪一个境界,不是字面上的解释就能够清楚的,今天花一点时间在这方面跟各位说明一下。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有为、用有法来说明,但内涵还是有点不一样;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有法。

(2)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现象界包含心、色有相,有事实上的物质形相,有心起灭的法,一切万法,这包括一切现象界,然如「涅盘」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这是比较狭义的解释。本经文有法系指有为法,不包括无为法在内,这里世尊讲的不能用一法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菩萨祂也在用法,用了等于没有用,小菩萨他是自己修,以种种法来修,智慧不够,学到什么就拿来用,学到什么,试着去度众生也是一样,度众生的体会,这样也是法,那样也是法。

 

有法全称为有体法,为「无法」之对称,指存在或实有之法。唯识家认为现在十八界之法有体性,故称有体法;无为法亦含摄于有体法中。反之,过去、未来及龟毛免角等法无体性,故称为无体法(无法)。《北本大般涅盘经》云:「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有法全称为有体法,由自性清净空体产生的法,因为有体,应缘就会产生法,本体不动就是无为法,它是「无法」之对称,指存在或实有之法。唯识家认为现在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之法有体性,有实法现在法界中,有实法就有体法,有体才会现法,故称有体法;无为法亦含摄于有体法中,他也有感觉,他有应缘的能力,只是他不动。反之,过去、未来及龟毛免角等法无体性,故称为无体法(无法),过去已经过去了,你的起心动念回想都是虚幻的,未来还没到,你没有宿命通,可以观未来众生要做什么事、现什么果报,都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幻想的,一切犹如龟毛兔角不存在的法,这是非量、是第七意识的妄想,称为无体法、无法。

无体法,不要去动心意念、不要去执着,有体法,要能够安住不动、不要应缘,菩萨应缘中又要能够慈悲喜舍,到最后用舍来收尾,慈悲喜都是代表法,舍,是摄受回来,住于清净平等,无有罣碍,慈悲喜舍用舍来收尾,不管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都要自在,这些包括有为、无为,一切法。《北本大般涅盘经》云:「本有今无,本来是有,但,现在没有,就是过去了,本无今有,以前没有,今生有,这是今生造的;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过去、现在、未来,你修大乘法就要观空一切法,如果有法,那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说有法可得、有一法可用,那就是无有是处,非佛说。

既然讲十八界一切法,我们从四念处看,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这三十七道品的前面三个法,是小乘的法,相当于幼儿园、小学的基础法,我们研究《般若经》已经到大学的程度,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看三十七道品?因为你们有些人观念不清楚,所以再回头来复习一下,就像我们讲菩萨的境界,为什么要去讲声闻四果?因为你声闻四果的根本能力都做不到,脚跟都站不稳,如何进入《金刚经》、《般若经》?

四念处是打坐的一个方法,是所有修行一定要做的,非常重要。世尊要入灭时,舍利佛请阿难不要哭了,去请问世尊,佛入灭以后,要怎么教新同学修行?佛说用四念处指导他修行、打基础。四件事里第一件最重要的是修行,四念处观身受心法;四正勤,善心不起,让他起;已起善心,让他增长;如果你善心起不来,不想去帮助别人,不想布施,这善心不起,就像阿罗汉不动心,有做、没做善事都一样,是没有错,但是如果你不去积福德,你根本也证不到阿罗汉,所以初学的还是要布施,布施是积你的福和德。而谈到布施,能力够布施钱,没有钱就布施力,没有力就出嘴巴赞叹诸善事,人家做了好事就赞叹人,不要在那里泼冷水,你赞叹人家,出嘴巴也有功德;如果已生恶念,让它断掉,未来恶念,最好不要让它起,这四个,随时都要警愓自己。

四正勤有时称四正断,指:(1)断断,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2)律仪断,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3)随护断(防护断),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4)修断,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以精勤行此四法能断懈怠,故称四正断。据《大毘婆沙论》载,以此四种皆能正断不残留,故称四正断;前二者系指断烦恼障,后二者则为断所知障。而四正断乃四善根位之中,主要为暖位所修习。一个人修到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至暖才有点无漏智慧现起,可见此是多重要的法。

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系由欲(欲求)、心(心念)、勤(精进)、观(观照)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samādhi正定)。

(1)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由想达到神通之意欲力发起之禅定。又作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欲神足、欲如意足。

(2)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由心念力发起之禅定。又作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念神足、念如意足。

(3)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由不断止恶行善力发起之禅定。又作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勤神足、精进神足、精进如意足、进如意足。

(4)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由思惟佛理之力发起之禅定。又作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观神足、思惟神足、思惟如意足、慧如意足。

得正定之人观三摩地能成就神足等通,世尊于《涅盘经》中对阿难尊者言,得四神足之人能注世一劫或减一劫,何况已证如来果位者呢?如是连说三次,阿难尊者因被魔掐住脖子,说不出请佛再驻世说法的话,所以魔就出现要求世尊入涅盘,而世尊也就答应,随即法身入灭,色报身业力现起,所以腰不能直起走路,要阿难尊者掺扶着走到拘尸那罗去入涅盘。所以四神足人已是仙人,可活一劫之久,或减一劫。一劫时间有多长?婆罗门教认为圆满时是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佛教的说法,约是一万七千六百多年。

现在要讲的是有为法里面,世尊所讲的五根跟五力,欠缺前面这些基础修行的话,你这五根没有办法立就这种功夫。五根是什么?是信、进、念、定、慧,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信根、信心,信心是信三宝、信四圣谛、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观等等一切法。先讲信三宝,你说我很信啊!我看同学,学佛十几、二十年,你要讲他没信佛也讲不过去,但你说信佛,认真信也未必,对佛没有真正的了解,为什么不了解?你没有听到《佛地经》、《解深密经》你不知道佛的威德,你起不了信仰。信,不在平常,要到你落难时,是否对三宝还是信心坚定,才看得出来你有没有真正的信。

对三宝的信仰,比你学的法还要重要,你对佛菩萨、师父、佛法的信心到哪里,你的功德就到哪里,你看他不过如此,那你的功德也不过如此而已,你的信心是拜你的福德之赐,福德够就不要变来变去,坚信三宝,一定要信心坚定,不要一有问题就去算命、就去找鬼神,佛都救不了了,你找鬼神就能救吗?《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部经,跟《药师经》一样,是为将死之人延寿,造了地狱因,会入地狱的、下三恶道的,你诵了这个咒,就可以超越。上回在悉昙研究班教你们,醍醐不是很好吗?醍醐之法不是给上智慧的人用的,上智慧的人,是看经典、修打坐,就可以自我解脱,不必去用到陀罗尼,既然你要行菩萨道,要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所有大、小都要能够救度,那只有用佛的陀罗尼,当然你悲心起不来,就不想去学咒语,我自修都来不及了,我还学咒语去度别人?

菩萨慈悲喜舍,功夫到哪里?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境界到哪里,这些都是有为法,都是有法,你要怎么去用?你有五根,真正信心坚定,就有信力,五根、五力,力者即是力用,能破恶成善。五根,拿掉根用力接上,就产生五力: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你信不具足,就没有力量;虽然解释名词讲五力是智慧高的人所具有的能力,没有错,那我智慧较低怎么办?智慧虽低但是福德累积够了以后,建立了信根,自然就有力。累劫修的菩萨,不用信根,他就有信力,因为他知见正确,他不会去找鬼神、算命、卜卦,牢牢抱紧佛脚、菩萨的脚。有信根,产生信力,一个人精进,信根就是精进根,这个精进心够不够?有精进心就有精进的力量,这两个基本有了,念,这个意念就安住了的,念根、念力,就产生定慧,有智慧才能摆开业力的牵扯。没有慈悲喜舍,你这菩萨就当得不称职,为什么?我们说慈,慈爱的心对众生,让众生高兴,菩萨就要学这个,悲心,就是非心合成之字,非心就是烦恼心,众生烦恼、痛苦,你能慈悲解除他的痛苦,让他得到快乐,如果你没有慈,不给他快乐,就是没有悲,不断除他的烦恼,你这菩萨是当假的。

我从前有个心态,我自己也忏悔过。早期我看到一个人心地不好、行为不好,心里面就不能接受他,当然我不会在表面上骂他、讲他,但是,心里面总是有疙瘩,老觉得这么简单的毛病,你怎么就是转不过来?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该那样做,你怎么就是不会做?就只从旁冷眼旁观,有点放牛吃草的心态,一则是当时自己的心如如不动,二则也觉得对方实在是差太远了,三则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自己走出来,为什么我可以,你不可以?以前我这个观念很深,是不够慈悲心,现在不一样了,你们是智慧太差,我若要等你们自己想通了,有能力转了,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够跟你们讲清楚说明白,把你们的毛病讲出来?如果你们接受,那当然最好,否则你们要生气就生气,要见怪便见怪,因为你们无明,转不过来,既然你们走不出来,我为什么不和你们讲清楚呢?

从前我这是没有大慈悲心,如如不动看着你们走不出来。菩萨非如此,菩萨看到他有烦恼、转不出来,就是要帮助他。当然调御丈夫能力,只有佛才有,那我们怎么办?学慈悲喜舍,不要讲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了,只是慈悲喜舍就做不好。后来我觉悟了,该讲要讲,每个人习气毛病看在眼里都知道,要等你们自己改过来,要等到什么时候?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如果讲开了,你们听了不痛快,反正我舍性在的话,我也不会有烦恼,本是无所谓,如果你们听了以后能够马上改过来,那也节省你们在那里瞎子摸象,弄不出个所以然。

定力跟智慧,智慧不是看人家的毛病看的很清楚就是智慧,智慧是遭受逆境时马上能转,为什么你转不了?因为潜在的习气很重。依经典讲瞋心重的人就淫欲心重,淫欲心断了就瞋心断,怎么会跟淫欲心有关系?你看过文殊菩萨讲的淫欲咒没有?心平气和没有瞋心时,淫欲心没有,贡高我慢心也没有,并非你表现的很谦卑,就好像没能力,不是这样子,你愈谦卑就代表你对诸佛菩萨愈恭敬,就代表你的心愈清净;反之,你愈觉得高人一等,其实你就愈自卑,你的心就愈不净。信、进、念、定、慧,当然有定不起念,便无所谓心安置的好不好,然而有智慧的话,还可以进一步的摆脱你内心的执着。

今天我讲到有为法,这是菩萨境界,行菩萨道助人,最后一定要进陀罗尼门,你看,你就算能为人治病,担人业力,今生能够救几个人?如果你把一部经典咒语校整好,让它大量流传,利益有需要的人,你看能够救多少人?无量无边。你要做的是这个,这是慈悲喜舍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境界之别。慈悲喜舍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佛可以加一大字?慈悲喜舍有大小,加了一个大,你说我要布施,布施怎么没有好处?为什么没有解脱?就是没有大,没有般若智慧「无住相布施」,所以做了很多的善事,放不开,还是没有好处。讲忍辱,《金刚经》讲那么多次忍辱波罗蜜,你说有忍,是有忍,不够忍,忍得不够大,如果你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照单全收,忍,安忍,大忍,忍到没有忍的那种心在,怎么不会成就?慈,让对方、让众生、包括喜欢、不喜欢的人都高兴,你出言不逊让人起了烦恼,有没有慈悲心?修得好吗?修得不好,所以,你要不恼诸众生,去掉贡高我慢心或争强的心,若瞋心一起,就火烧功德林,你说真的那么严重吗?因为,你心不开,不知道严重,瞋心震撼虚空,十方虚空震动,佛大菩萨当然无觉,觉而不住,小菩萨觉了以后还要调伏一番才能息此虚空之瞋心。

 

你要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用慈悲心去看待一切人,菩萨的法,要让众生欢喜心,让他欢喜,这是慈;悲心要解除他的烦恼,众生有什么烦恼,你要解除他们的烦恼,看到众生成就或者哪个人智慧开展了、走出来了,菩萨的高兴就在此。

谈到喜,你要学菩萨,众生能够解脱值得欢喜,其实严格说起来值得欢喜也不对,你的心怎么可以动?最后回到舍心,舍,就是平等平等,没有什么忧伤、也没有什么高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以后,都没有动心,我慈悲喜了以后也没有动心,这是小的,小的不动心就是小菩萨的慈悲喜舍,大菩萨、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做完以后连丝毫感觉都没有,平等平等,哪里有什么众生可度?度了谁?一切法,离不开你修自己的法,离不开菩萨自修又度众生的法。当然,这也包括最高层次的,佛化无量千万亿化身,有化等于没化,但是这个境界太高了,此时不懂也没有关系。

 

从理地观有法系为空谓一切诸法皆非常住而系本来空寂,与「一切皆空」之义同。即一切现象,由原因、条件之相关性与相对性而彼此依存,然其本身并无独自之实体可得。若以现代语称之,则为「一切存在皆无任何实体可得」。

从理地观有法系为空,理地上,这是空、自性无为,当然理地是空,谓一切诸法皆非常住而系本来空寂,你看短暂之间因缘起的法,它不会永远都这样,就像你生气,你生气也有时间性,就是给带到下一世要再生气,也是两世,给你生气一百世,也就是一百世,最后还是灭了。你修行当下它就灭掉,你不修,它就一直住习,恩恩相报、怨怨以偿,虽是如此,到最后也终有尽时。这里讲理地就是短暂的法,都会变空,本来就空寂,这样去观它,与「一切皆空」之义同,一切皆空,自修时、解脱时,就是这么观一切皆空,你如果有这种第一阶段的解脱观念,观一切都是空,违背修行路的执着,你不顺着它,你把它观空、把它转过来;反之,如果你就是怎么样都空不了、转不了它,那是业力强,业力那么强,就要忏悔,瞋心会下三恶道,五逆罪会下地狱,其它的十罪下三恶道,要小心!如果你不能够把它断掉,转过来,要观空、观空,一切皆空,不要随业转,真的转不过来时要拜忏,什么忏都可以,或者修持《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讲到未来的果报,其咒语跟《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陀罗尼经》之一切如来心的咒语一样,都是可以破解未来下三道的因缘。《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陀罗尼经》因为日本人翻译得多,所以大家比较熟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流传较不广,我们已经把它整理出来了,这两部经都很殊胜,修持任何一部都可以破解未来下三道的因缘。

即一切现象,皆由原因、条件之相关性与相对性而彼此依存,有因就有缘,缘就是条件,这两个相关、相对性,如果你不跟它相对,跟它站一边,它就起不了作用,如果,要成业报的话,就对立,彼此依存,然其本身并无独自之实体可得,你说我们的自性清净,为什么会去受报?是因为你过去种的因,跟哪个缘成熟了,这些都是无实体的,你把它看成有这回事,当然,执妄为真,当然就去受报了。若以现代语称之,则为「一切存在皆无任何实体可得」,如果你要讲求空、讲求理地、讲求解脱,不去行菩萨道的话,你第一个要做到这个阶段,你没有去行菩萨道,用一些有为法,现一切法,做了以后,还是观它空,不会去执着它,这样才是第一阶段认识真正的佛法。


   大小乘对诸有法义理有异说,小乘以色、心诸法皆依因缘生起,故一一分析而至毕竟空,遂说诸法皆空。大乘则从因缘和合之立场而说明诸法皆无自性,亦即以「当体即空」之义来阐释诸法皆空之理。

大小乘对诸有法义理有异说,大小乘对于法、有法,他们的解说不一样,小乘以色、心诸法皆依因缘生起,故一一分析而至毕竟空,遂说诸法皆空,这是用理念、用思考的事情,你有《大般若经》所讲的十八空,你用这么思惟,就像十二因缘观一样,你从后去观,不来受生,不来受生就不要有,不要有就不要取,不要取就不要产生爱(受),有爱心当然会去取,你要解脱,观内空,内心起的心念头都不真,当然是空;外空,你所看到的物质形相,看起来好像有,其实你要抓它、要怎么样都没有,内外空,这样一层一层分析下去,总共有十八空理,到最后毕竟空,这是小乘的修行人,因为他没有打开心扉,如果打开心眼,根本都不必讲这些分析、不用分析,直接观空性与心起心灭,一切起心动念、一切应缘的心念、一切有为法的心念,短暂有,过了就没有,这样观不是简单明了吗!

大乘则从因缘和合之立场而说明诸法皆无自性,功夫练好了,起心动念真真假假,因为你在求解脱时,不想动心,一个心守得死死的,灵通力也不够,等到你搞清楚了,原来佛法就在讲个,实相观,那自性自然开放,让缘生缘灭,你对缘生缘灭的法,懂了,又不去执着,你要去学这种能力,懂了很多事情,但又不当真,如果懂了很多事情,再加上你的习气进去搅和,那就糟糕了,这时你不懂还好,懂了,反倒增添很多烦恼。如果心不清净,懂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你讲出来,有时候反而凭添一些纠纷、烦恼。

亦即以「当体即空」之义来阐释诸法皆空之理。当体,就是我们的自性的空,自性它会现起因缘的法,不管怎么现,它当体都是本空,因缘所起的法,短暂无常、无实性,还是空,你要这么去认知它,到菩萨境界就要这么去懂,菩萨就可以依心意念跟你的自性,你可以感知这个人、那个人好不好,感知以后,你要观它当体即空,也不会烦恼,你的心意念不受它影响。

我们讲到这段有为法,自修也好,菩萨度众生的法也好,或者大菩萨或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境界,当然这些也都是有为法,大菩萨、佛衪们很自在的去玩这些法,我们要去懂它、学习它,内心不清净怎么断自己的习气,没有慈悲心,要怎么去发起自己的慈悲心,你有没有去度众生的心?你不起慈悲喜舍的心,你就不是菩萨。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衪看到十方虚空发光,当然衪知道谁在发光、为什么发光、在哪里发光,这些大菩萨还不清楚,金刚菩萨也不清楚,祂们就问佛,这个光是哪里来、是什么因缘发这个光、是哪位佛发的?因何我们看不到个中因缘?佛回答,你们有慈心,但是慈心不够大!你们有悲心,但是悲心不够大!有喜心,喜心不够大!有舍心,舍心也不够大!所以看到光,不知道谁发的、不知道为什么因缘;你有了忍辱心,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你的忍辱心不够大!你有忍辱,不够大!你有布施,福德不够,没有大布施!你有般若智慧,小事情可以看得开,大事情转不动,这就是般若智不够大!

我们还谈不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我们修行,先以慈悲喜舍的标准来自我要求,你自己反省我为什么会气别人?我没有慈心!我应该让他高兴,如果他骂了我会高兴,那就让他高兴,有什么不好呢?你为什么没有悲心,不能解除他人的烦恼痛苦,你没有同理心吗?他己经很烦恼了,他心里面已经有问题了,这个人又跑来吃饭干什么?天天又来白吃,看了就不痛快,你凭什么不痛快呢?你让他没烦恼、有饭吃,来这边吃饭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有这种心态的话,你这个悲心不够,大家都来吃不是很好吗!人愈多愈热闹,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心?你要反省反省。喜心,法喜充满,当然很好,但是,你是让众生离苦得乐、有高兴的心,你才高兴,而不是自己法喜自己高兴,自己有什么可高兴?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家里的事情、自己的事情高兴,那还不是菩萨,那你戒疤是白点的,都还给菩萨、还给佛去了。

我们说「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可是如果你不恼人家,人家来恼你怎么办?你不可再恼回去给他,修行就是这样子,菩萨学这种慈悲心,我希望你们不要光说不练,上面讲的有为法,等于是给你们复习,在迷迷糊糊之间,给你们点一下。我要一个一个看,看看哪一个人还有些什么毛病,我以前看在眼里不讲,这是不够慈、不够悲,该讲还是要讲。讲了你,你心里不必有疙瘩,我是无所谓,我是很自在的,我是事情讲完了就完了,你自己不必觉得别扭,我这事情被老师骂了,我觉得很丢脸或怎样的,你也要自在,骂你,是要你改,你改好了,我就很高兴,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当下就空掉没有了,如果你不再反射回来,我早就忘记了;如果你瞋心很重,一、二个礼拜都在那里翻腾搅和,那么虚空之间我一定感受得到,那是你自己在搅和,不是我跟你在搅和,你瞋心偏虚空,我怎么会不知道?

无论用有为法修自己或者利益众生,用了法以后,你要观它空,过了就完了,无所有,不可得。你们不要小看三十七道品,不要说这个道理太浅,我都懂,懂了做不到也不叫懂,如果真的都做到了,我刚讲的信,有没有坚定对三宝的信念,如果有的话,以后碰到生死关,该往生就往生,也许菩萨认为你留着没有用,换个身体再来会更好。有同学写了报告,看了一段公案,有一个人做了很多的善事、供养很多的僧众,结果年纪轻轻就死掉了,旁人不懂因果,为他抱屈,他做了那么多的善事,为什么英年早逝?就写了「佛语不准」四字,放在死者身上,这个亡者,死了马上去投胎,投胎为一位太子,太子的身上就有「佛语不准」四字,这时旁人才知道,原来死不是不好,只是因缘果报再换一下,现世他所做的善业,都是未来世报。所以生生死死看开一点,今生把握时间赶快修,如果你也不修,只是光说不练,年纪又大了,一身病痛,那不如早一点往生。我都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不能为佛教工作,那就入灭了,不要浪费这些米粮,这是我的观念。

有为法,不管是修自己或者行菩萨道或者是要向大菩萨学习,这里都跟你们交待了,自己要好好去思考,不要光听,听来听去空、无,光说不练有什么用?要做,闻思修,闻,听到了,思,有没有去思维?如果懂了却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到答案以后,就要去改、去转、去修。鼓励你们,要跨出去,没有慈、没有悲、没有喜、没有舍的心,你要去学习。不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那里打坐、念佛,为什么没有慈悲喜舍的心?有的人是有,但是如同佛对这些大菩萨所讲的,你们有慈心,但是慈心不够大!有悲心,悲心也不够大!有喜心,喜心不够大!有舍心,舍心也不够大!所以你不了解神通变化、十方虚空的现象都不懂,因为你的心不够清净,你没有为众生付出,所以很多法不懂,没这智慧,你要有大神通变化,你就要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这是相对的,你种多少因,就得多少果,你到底修了多少,心清净了多少,就得到多少的神通变化,多少智慧。

(2007.09.30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