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6)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三)名词解释
3.当生如是心
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众生实灭度者。之后即起修行八心—乃指善心次第醇熟之八阶段。
(1) 种子心─凡夫生节食持斋之念而修行者,始起善业种子之位。
(2) 芽种心─对父母亲戚等之布施心,即从善业种子发芽之位。
(3) 疱种心─指布施更广大及非亲人之位,如芽疱胀大。
(4) 叶种心─指特别选择有德者供养之位,如从芽生叶。
(5) 敷华心─布施心达于特选之伎乐人或世间尊宿之位,如华开。
(6) 成果心─具慈爱心行布施之位,犹如果实成熟。
(7) 受用种子心─守戒得利益,死后生天之位,犹如受用果实。
(8) 婴童心─虽在迷惑之世界,然心无怖畏,为世间最上之位。
此八心更加殊胜心,决定心二阶段,称为十心。
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上回讲到心到底是什么样子,这里又讲发菩提心以后,要生起什么心?要生起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的心,这是一个目标,你发菩提心,就是未来要成如来,成如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度一切众生,因为衪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当然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众生实灭度者。讲到这里我常在想,众生那么多,全部度尽了,那还有众生吗?众生是度不完的!上回也讨论到度尽了,等于是让他成佛,成佛怎么还会再轮坠?觉,刚觉时,不是究竟,还会再退转、再轮转,到位不退,菩萨行也会退,菩萨行不退,心还会退,要心不退了,才真正到八地菩萨,那就不会再迷糊掉;之前的有觉,觉了以后,哪一世可能又再迷糊了,所以说众生度不完。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你在度众生时不要有一个心,这个没度、那个没度,不要这么去罣碍,因为菩萨的烦恼来自于度众生,如果你罣碍,这个不受度、那个不能度,因缘不成熟,就会自己心烦恼。能度就度,不能度也就这样子,不然又如何?
众生,要能够真正让他灭度,这是很难。光听一听也不见得就能够自己悟,我们说有悟没悟,要境界来考,境界来时能够不迷糊,那才是真的。境界没来时你心很平静,什么事情都看得开,境界一来就迷糊掉,这是内在的习气没有办法断尽,理智时,很容易化解一切事情,迷糊时,功夫都忘记了,我常常跟你们讲,不要动心,不要动心不是很简单吗?你知道自己要开始钻牛角尖了,就不要看外面的人事物,发生了什么都不要去想,就安住你的心就好了,这样还不容易吗?你不去安你的心,一直反复思想这个人讲什么话,难怪没有办法解脱!自修容易,菩萨还没有开始度众生以前自修很简单,五根控制好,自己管自己,不去恼怒众生就好,只要自己心清净了,什么都无所谓。你要度众生,这个有这个的习气、那个有那个的毛病,每个都要为他调伏调伏,就是连释迦牟尼佛要度一个人,衪也不是来者就度,没有,衪要入定观察,哪一个人可以度、因缘成熟就示现,因缘还未成熟也是没办法,度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就要有这个心,你发菩提心,就是要证这个心,至于怎么救度,以后看着办。
你要度尽一切众生的这个心,这心量愈来愈大,你经典看得愈多、懂得愈多,就学得快一点。道理懂了,马上要做,就说大慈大悲吧!大慈大悲,对每个人都好,对亲家、冤家都要一视同仁包容他,有缘、无缘都救度,这个不简单。要学很多咒语、很多神通,才有办法凡得遇皆可救度,你在学咒语就有这些好处,普通一般人、天界的或者开悟的人,他还没有究竟,当然这个心是可以化导一切境、一切不好之事,这是有为的性用。你自己没有完全清净,一边要清净自己,一边又要度众生时怎么办?就要进入陀罗尼门,到空、无相、无愿三昧时,就要学咒语,用咒语救度。要度众生,用如来法身、咒语、手印比较快,当然练我们的忍辱心、安忍心是可以,度众生之间,也承受他们那种苦难,修心、修身都可以。我常讲一个医生,一天挂几个号看几个病人就很不错,到了你心清净要广度众生时,一天要挂几十个上百个号,怎么办?这时要学一些密法,才有办法应付。
咒语,学起来是蛮不错的,如果咒语全部能懂、能背,以后你的神通变化也在里面。当然,现在不去想神通是没有错,后面那些神通,佛的十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所畏、四无碍辩、五眼六神通、恒住舍性、无忘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种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陀罗尼门,从三三昧以后,都是菩萨快成佛的阶段,所要证这些法。当然不见得你这一生全部可以得到,但这已经走到后面的阶段了。你在学《金刚经》也是一样,念完大学再来就是研究所,刚刚讲的都是研究所的程度,《金刚经》是大学程度,在学空有不二的道理、中道、实相观。《金刚经》这部经,把每个阶段要学的融通了,因缘成熟,要积极一点,要转内心一个念、一个习气,应该很快,叫你不要生气就不要生气、叫你不要看进去就不要看进去,为什么会那么难?内心能够转了,再来就心空法了,就学很多如来的法,刚刚讲的那些都是如来的法,这些都是神通变化,佛法是学不完的,我们知道过程,知道路要怎么走以后,要积极一点。
之后即起修行八心,发了应灭度一切众生的心以后,开始修行,下面所提到的八种心,这八种心,—乃指善心次第醇熟之八阶段。修行就是让心一直不断地成熟,以这八种阶段、八种名词来代表你修行的次第。我们说发了菩提心,就是要进入伏心菩提,就是让你的心成熟,心成熟了、调伏了.就是明心菩提,明心以后,就是出到菩提,出到菩提就是阿罗汉的解脱境界,有解脱法身,进去菩萨位就有解脱知见法身,这些都是让你的心进步、成熟。
(1)种子心─八识所储存的一切法,变成一个种子,这些种子,做什么它就照实的记录起来,以后起现行时就让你受报,这叫做业种;业,我们不喜欢是恶业,修行刚开始要培养善业,到最后连善业也要放下、不要执着;布施波罗蜜,做了善事,忘记它。凡夫生节食持斋之念而修行者,一个阶段开始想修行,修行是要少吃一点,过午不食,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节食持斋,就是让你身体的丹田气机发起,身体才会起变化,这样始起善业种子之位,这是你要种菩提的种子进去,所以造善业;不造善业,你行菩萨道,像小乘只有修自己,修自己比较简单,戒律守好就好,不去管别人怎么样,他成就道业比较快,菩萨就不一定了,当生能得到多少就不知道。
(2)芽种心─要怎么发芽?要对父母亲戚生布施心,为什么只对父母亲戚?你要度众生,先从周围之间最亲近的人开始,亲近的人都度不了,怎么度别人?自己父母亲要孝顺、恭敬,能够让他们修佛法是最大的孝顺。父母亲还没学佛的,要尽量想办法有生之年让他们学佛。让他们学佛就是跟他们接种善缘,跟他多接引,他不肯去就用他的名字去参加法会,或者诵经、持咒回向给他,这么间接帮他结善缘,他有一天就会成熟,有一天你讲他们就听得进去了。另外也可以找别人,你度不了他,就找别人跟他开示,有时候别人讲的他反而愿意听。他看你长大的,你跟他讲道理,他心想他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他不听你的,别人跟他讲他反倒愿意听,这个人,有时候很奇怪,你自己度不了,由别人来度。你的亲戚,无论因缘好坏,也一样,平等心、布施心,布施,你有钱就布施钱,让他高兴,你有法就布施法,你修到无畏施,有空性显现,可以影响到别人的心,那当然就尽量给他们。当然,这个无畏施,是没有办法给,是对方感受到,你心不动,他就感受到你的安祥,自然就不心慌意乱,自然就消去烦恼,这无为法很奇妙的,不必用一法。即从善业种子发芽之位,善业种子要让它发芽,刚刚发了菩提心,开始持斋节食,你种了菩提种子下去,现在要让它发芽,从周围的父母亲戚开始,让它发芽。
(3)疱种心─指布施更广大及非亲人之位,把你的布施心再扩大不是你的父母亲戚以外的人,你的心量,种子开始发芽、膨胀了,这是第三个菩提心,如芽疱胀大。
(4)叶种心─指特别选择有德者供养之位,如从芽生叶。菩提种子发芽以后,要开始长叶了,要怎么做?指特别选择有德者供养之位,你要选一个修得不错的人来供养。这种选择性的供养不会有些势利吗?没办法!因为你钱有限的话,所以要选择性供养有德者。如果你是台湾首富,捐个多少亿,个个都供养到,那倒无所谓,钱不多就要选择。为什么呢?经典讲得很清楚,你供养一须陀洹,胜过你供养其它的天神、修行人,你供养一百位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斯陀含,你供养一百位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阿那含,你供养一百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这是他修行的果位,你供养他。如此类推的话,你供养佛最好,对佛要虔诚供养,福德是最好的。当然,这里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圣人,你们认为哪个人修得好,你去供养他,这就是第四阶段,菩提心发芽长出叶子出来,如从芽生叶。
(5)敷华心─布施心达于特选之伎乐人或世间尊宿之位,如华开。布施心达于伎乐人或世间尊宿之位,世间所谓世尊,婆罗门教也称世尊,他们也叫他们的师父叫世尊,婆罗门教也有修得很好的,也有德,只是还是世间禅定里的境界,当然是还差一点,如果是有果位更好,像花开一样,如华开。
(6)成果心─具慈爱心行布施之位,犹如果实成熟。这个心大概到三三昧有一点样子时,你这种慈悲喜舍心自然就会发起,你还修不到空观,叫你去度众生,叫你去行菩萨道,你有想没有行动,或有时候连想都没有,你慈悲心发不起来,因为你在做法会,天天想的都是我、我的家人、我所爱的亲人,你没有想不认识的这些人,你做法时不会想,每个众生都是苦难无量,然后悲心起,痛哭流涕,为别人哭,而不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人,这菩提心的成就是很自然的,当然过去有具足这种种子的话,今生也比较容易发起,你说我还没到空、无相、无愿三昧,但是,我也很积极的在度众生,这是过去留下来的种子,今生还用功不到什么空、无相、无愿,都做得不是很究竟。
这是菩提心的每个阶段,说你发了菩提心以后,有八个阶段的心要走,有的人走得很快,有的走得慢,你从后面走也可以,不一定要从前头走过来,或者几个阶段一起来,就像五波罗蜜、六波罗蜜,大都是几个一起共修,修布施要用般若波罗蜜观它,不住相布施;持戒,持了,也要用般若波罗蜜观它,不要持死戒,不要被戒控制你的心,被戒缠缚;精进,是可以,但要用般若心观它,才不至于过度精进,造成负作用。讲到这个精进,什么叫精进?守住这个心不犯戒,就是精进,你随时随地可以观照这个心、控制这个心,这是最精进的,这是修小乘的或是初阶菩萨在修的;等到你开始要度父母亲友,接触人时,困难就来了,这个有这个毛病,那个有那个毛病,尤其是菩萨有病行,这个有病你要跟他一起生病,那个有病你也要跟他生一场病。菩萨实在是发大心,发大心的人才能当菩萨,你若不去做,如来菩提遥遥无期,不知哪时才能得到?今生不管还有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该做就快一点去做,有担当一点,具慈爱心,犹如果实成熟,这第六阶段,果实差不多成熟。
(7)受用种子心─守戒得利益,死后生天之位,犹如受用果实。守戒得利益,死后生天之位,犹如受用果实。有时候我们说升天并不好,因为会再来轮回,有一条快捷方式可以避免,《佛说出家功德经》里讲到,修十念法。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出去托钵,衪看到一位王子跟众妃子在玩乐,衪以神通力一观,这人现在在玩乐,七天以后要死掉,这个人只能活七天。阿难一听,起了大悲心,就问世尊要怎么办?世尊告诉阿难,只有叫他赶快出家。阿难就去告诉王子,释迦牟尼佛铁口直断,衪讲话是如实法、如实语,你七天以后会过世。王子问要如何化解,阿难告诉他唯有出家,别无他途。王子想了想回答阿难,好,我出家,你先回去,我随后便来!阿难就回去等王子,怎知王子心想,还有七天,保握时间玩乐,拖拖拉拉不去找阿难。阿难等了数天不见王子,只好又回去找他,王子一见阿难就说要去了,马上来,阿难相信王子又回去,结果还是等不到王子。这么反反复复多次,到了第六天,阿难觉得不行了,只剩下一天,不能再受他骗,你不跟我走我就不回去,我就在这里等你,这个王子只好乖乖跟阿难回去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他剃度出家,在最后一天教他修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息(止息妄心)、念安般(出入息)、念非常、念死,一直思惟这十念想,就一天而已。隔天王子死掉了,阿难希望知道他死了之后去哪里?就问释迦牟尼佛这位僧伽死了之后到哪里去了?世尊回答,他去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尽之后,再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寿尽之后再往上到夜摩天,夜摩天这天神寿命很长,都几千万亿年的,这么一直在往上翻,再到兜率天,兜率天寿尽再到化乐天,化乐天后到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寿尽又再倒回来,到化乐天、兜率天这来回七次,最后才回来出生做人,得悟阿罗汉。有时候不是说出家就立刻得阿罗汉,没错,出家有出家的功德,如果你是光修十善,升天,可能会再轮回,出家就有这好处,出家他马上可在欲界天里这么翻几翻,这是讲出家的功德。守戒得利益,死后升天,犹如受用的果实。
(8)婴童心─虽在迷惑之世界,然心无怖畏,为世间最上之位。这有点菩萨心,对生死、涅盘没有什么害怕,成就初步的菩提心,你就会度众生,如果人家问你要去哪里?你说我哪里都不去,我再来出生做人,度众生,这样你大概已经悟道了,这就是不惧生死,不爱涅盘,不想升天去享乐,当然这个心要经过很大的磨练。
此八心再加殊胜心,决定心二阶段,称为十心,如果到了更殊胜的心、或到那个心决定不移的心,这表示说不会再变化。了解发菩提心以后,生起度一切众生的心。度一切众生的心,再来你的心会有八个演变,这八个过程,如果你还没有经历到这些,赶快去想想要怎么做。
4.我相
我相因执有我,故说是我执,梵语atma-graha,又作人执、生执,执着实我之意。盖众生之体,原为五蕴之假和合,若妄执具有主宰作用之实体个我之存在,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妄想分别,即称我执。《俱舍论》谓我执有五种之失,即:(1)起我见及有情见,堕于恶见趣。(2)同于诸外道。(3)犹如越路而行。(4)于空性中,心不悟入,不能净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脱。(5)圣法于彼不能清净。小乘将我执视为万恶之本,为一切谬误与烦恼之根源。《成唯识论述记》记载,烦恼障之品类众多,以我执为根,生起诸烦恼;若不执我,则无烦恼。
这个名相前面出现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阶段我们要取比较不一样的内容来讲,我相因执有我,故说是我执,我执,包括执这个肉体、心念为我,这个肉体不是你,那个心念也不是你,你要慢慢去观,你还没有开悟以前,很难了解这个,到底哪一个才是我、哪一个不是我?如果有到初禅就比较容易了解,不一定要开悟,初禅有觉有观的念出现时,你知道我有一个觉知的心,可以观你那个妄想习气的心,那不是很清楚了吗?那个心又在胡思乱想,那个心又在罣碍,但这个觉知心能够随时观照自己起心动念,两个心同时在对照,你就可以认识我执是什么样、法执是什么样。如果没有身体的变化,不能到初禅的境界,佛法听了半天,我还是我,这个肉体五蕴是我,起心动念是我,我高兴那个高兴的心是我,生气那个生气的心是我,我感觉不爽我要发脾气,其实那些都不是你,是你的业心,要慢慢摆脱这个我。
梵语atma我-graha执持,意为执取我的身体、我的肉体、或什么的,这个肉体等于是我的房子,也是色身、也是房子,为什么叫做房子?就是让我们识神来住的,这个肉体不是你,你要先看破它,但是,你说不是我,所以不要理它,也不行,你要用它,就不能让它故障,用到要走了它还好好的,那最好,不要是因为迫不得已,房子破漏了五处,五个内脏都坏掉了,你不得不走,那是很痛苦,还是要保养好,维他命要吃,才不会伤害五脏。
又作人执、生执,执着实我之意,执着有一个人、执着有一个生命、执着好像实际有一个我,这在婆罗门教,他们都是认为这样子,尤其是道教也是一样,仙道,更是把这身体练到气充满了,能出阳神,不会死(活的久)。这仙道,把这肉体当做我,这是错误的,不要光练这个肉体,肉体可以打坐、练气,但是,你要修心。《金刚经》有很多境界都在讲心,目的是假藉肉体的气机来修你的心,如果本身没有气,你初步的定也没有,你会慌乱失去理智,但要是练功夫练到心熟时,无论有气没气,照样心平气和,那就对了!你看有的师父已经七老八十,不能走路,用椅子推,他心还是很安祥,他已经练过了,在有生之年练得心解脱了,但是,这个肉体不懂得照顾,很可惜。身心都要懂,修,是修心,要保养的是肉体,肉体还是要照顾它,你才能够充分利用它,以后你要行菩萨道,才能够奔波劳顿,否则你天天这里病、那里痛,也没办法出去度众生。
盖众生之体,原为五蕴之假和合,色受想行识五蕴,心跟色这两个法来合成你这假的肉体,若妄执具有主宰作用之实体为我之存在,你认为你这个脑筋会想,这脑筋就是你吗?不是!或者你的心力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你说那个心力就是你?也不对!我常讲真如性用,真如有好几个阶段,凡夫也有真如,六根有六根真如,六尘也有六尘真如,你认识六尘境,产生六识真如,凡夫具有这十八界真如,他不用学佛他也会用,我们学佛是用前面这第一阶段,我眼睛可以看,但不起分别,或者起了分别,不起习气毛病相应,到此为止,只能取第一念,最多第二念,不可再取第三念了。凡夫就是起了第一念以后,千念万念没完没了;你思惟一个问题,可以,但不要用凡夫的心去想,打坐修法到状况好时,这个事情要怎么处理,自然产生体会,不要用你凡夫的思惟心来想,没有用!最上策是不要用心,空无的心,不管事情如何,空掉、空掉、空掉,你会发现怎么最后事情结果很完美?佛法很奇妙,你自己去体会,你愈放下,事情愈能够有个圆满的结局,你愈担心、愈放不下,愈补洞愈大。
放空,放空事情就慢慢转化,不要有个人的喜怒哀乐进去,个人喜怒哀乐进去,就不是佛法,你就放空,空性真如性现起。刚刚讲真如,有很多真如,天性也是真如,化乐天的天神他会变化,到识阴魔相,色受想行识五蕴也是真如,凡夫也有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凡夫身,他也有真如,但我们知道我们的用跟他的用不一样,我们只能觉、只能分别,但不能有第三念,一般凡夫他是有无数的念头相随。现在,看有个实体我存在,但不要执着它,你一执着实体个我存在就产生「我」与「我所」,我所只能用最前面两个心,一个是觉知,一个是分别,如果第三、第四念以后的心就不行。第一个觉知心这个人我看到了,第二个起分别知道某甲、某乙,再来第三个就不要取,这个人是好、不好都不要再加进去,加进去就是你的「我所」,那是所太多了。「我所」就是你心活动的范围,这个所就是你心起作用的处所,书上不是这样讲,我是简单化,用事实的讲法,让你容易懂。如果你心很多,就是心活动空间很大,第一个觉知大家都会觉知,你觉知有这个人,你觉知这个人是男、是女,是姓什么,到这里就好了!这个人是好、不好?这个人我喜欢、我不喜欢?以前他曾经对我怎么样,一大堆没完没了的心思,这就是太多我所。
主观意念太强,你的所就很多,如果你把这个我看成没有,那就是我可以认知,我可以分别以后,其它就没有了,妄想分别就没有了,你如果有就是我执,讲到这样佛法还很难修吗?佛法不是很简单吗?就是叫你不要执着!再告诉你怎么把我执去掉,就是随缘,别人要这样,你就让他这样,别人要那样,你就让他那样,那这样岂不是无法无天?就是让他无法无天你才能够回复到清净自性。无论他怎么做,我还没有究竟以前,我先修自己,先把自己修好,以后要管他、度他、救他,以后再来,现在先修自己。我执能够放下,你才能够修法执,还有一关法执,法执更多,内心交战。你们很少碰到内心交战,作法会就有,可惜你们都不痛不痒、不知道,随它去发作。心开始失去平衡的话就是,作法会做得有效,心就开始失去平衡要发作,这个架找哪个吵?看某人不顺眼,你那个心就是我执,还有法执。
《俱舍论》,俱舍就是包含、摄持之义,包含、摄持善的这种修行道路,这是大乘佛法里面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谓我执有五种之失,你如果我执太多,会犯那些毛病?即:(1)起我见。很执着这个我,天天想的都是我,我家那一半、我家的儿子、我家的小猫,总是我挂在前面;我从来都没想这些,我从来都想别家的,想要度的这些人,不会想自己。你如果很执着这个我的话,你就没办法转到别人身上去。要先放下,有我见就有情见,这个我出现就有情见出现,就有感情作用出来,譬如我喜欢、我讨厌,我挂在前面,忧喜苦乐种种觉受、情见就跟我绑在一起,如果没有我的话,这个忧喜苦乐怎么起?生病就生病,看医生就看医生,不要太在意,与其天天担心自己的病况,你何不来想自己没病,没病没病念它个一千声也好。没病,身体哪里有病?发光发光发光,健康得很,你这个识神可以转你执着病的那种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这情见原本执着我、执着自己的病,你现在骗它,执着没有病、执着发光,你坚定的去骗它,过几个月,也许身体的症状都化掉,真好,真的没有病了,我们的业力就是这样,你愈执着,它就愈跟着业力走。
佛法里面也有很多治病续命的密法,但比较重要的问题是:你活下来要干什么?如果你活下来,只为吃饭、睡觉,那早死跟晚死有什么不一样?活下来是要赶快用功,哪个毛病没有断赶快要断,念几百万遍的佛号还没有念完,要赶快念,这样活下来才有意义。其实你这么发心用功的话,佛菩萨看你还蛮可爱,好,给你再多活几年,你那么用功,还没到究竟,让你多用功几年。如果你没这种自己用功的心,你还可以发菩提心,我这个肉体,它哪一个时候死没关系,我就尽量多去帮助别人,你有这种利益众生心的话,菩萨受你感动,你要死,也死不了。每一个法其实都很有效,为什么你修了没有用?因为你不专心。我已经告诉你们很多次了,特别是有目的的修法,你要恭敬、诚心,沐浴清净、穿新衣上佛堂,专心,不要胡思乱想,专心用功,不然诵经、念经怎么会有效?心不清净,怎么会有效果?你要跟佛心相应,心要很虔诚、很清净,才能跟佛心相应。佛心相应,你跟衪的法身相应,你要吸收衪的光,这样怎么会没有效?你看《解深密经》讲的,佛的功德、威德力有多大,是你没有办法去接收过来,你如果放下、够清净、够虔诚,就可以接收过来。
在自己行为上,有目的要消灾解难改命的话,要多用心一点,如果像阿罗汉修自己,倒无所谓,他靠自己,观心,控制这个念,不要出差错,不犯戒,慢慢修心清净了,谁也不靠,自我解脱;你有这些情见,就会堕于恶趣,不好的这种执着,见,是见闻嗅味触觉的一种代表,你已经看进去了,眼睛看进去了,会起恶念,耳朵听到了,会起恶念,趣向恶见,不好的见解,如果没有根深蒂固的我执的话,你还可能会想得好一点、想得正面一点,有我见、就有情见,就会堕入恶见,修行人最忌讳这一点。我们佩服释迦牟尼佛对天魔还是这么慈爱,被你打,随便你,不用一法跟你对抗,看你要怎么办?随便你,你高兴就好,被打不倒,学这种忍辱,无为忍辱。我上回告诉你们四句八字慈悲,对哪件事情对所面对的人,慈悲先挂在前面,慈悲心,再安忍,心平气和去忍那个境,自己的清净心让它现起来,自己清净心现出来,无为法就现了,「慈悲、安忍、清净、无为」如果你面对事情解决不了、按捺不下,念一念,在开始要对眼前的情境产生厌心时,赶快念一念,管住自己慈悲对别人,这样你就不会有恶见了。
(2)同于诸外道,第二种我执的毛病犯在哪里?外道,修练身体、气功,修练真如性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种种真如的功用,执着它,功夫愈练愈真,这就是外道,执着有一个我可练,执着有一个我可以成仙,可以成什么,就是外道法,九十六种外道法。
(3)犹如越路而行,你正规的路不走、解脱道的路不走,偏偏要去走那种堕落三恶趣的路,越路而行;我们说正知正见,《般若经》那几个名相,都要熟悉了解,不要执着,但是自己大概在哪个阶段,也要稍微了解一下,知道要怎么修?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那个心,每个法要修的那几个心病,要做到,做不到,有生之年要赶快去做,你断了疑心病、去掉身见,这里讲的我见就是身见,还有法执,还有一个禁戒取见,反正你把菩萨戒守好,菩萨戒之外的不要去执着,不是真正可以够解脱你心的戒律不须守,这样你做到了就有须陀洹。这疑心病,很难,没事时,你可以放得开,你心有病时,事情发生了,你就会钻牛角尖。心空,心空是万灵丹,没有我见,这些毛病都会没有,有我见、有我执就会被考倒。佛法是很微妙的,魔考也好、佛考也好、菩萨考也好,衪不会现身自己来考,都是让这些冤家来考,你去恼怒众生,表示你还有毛病,人家讲你,你不痛快,不痛快表示你心还不清净,也是有我见、有情见,也有恶见,讲很恶毒的话,邪恶的见解,违背佛教真理之见解,就是恶见,让人家烦恼。
(4)于空性中,心不悟入,我们的体性是空,讲了半天大家都知道,但是心就不想悟入空,你执着一个我,怎么去悟入空?违反你的习气,不能净信佛法的空理,不能安住空,不能净信空、不能安住空,当然不能解脱。有人说我要赚二千万才要退休,哪个时候赚到二千万?这二千万要干什么?我要养老,因为我见,身边有二千万比较安全一点。一个我摆在那里,要退休、要享受、保障生活无虑,这样没办法悟入空性,空性要去悟、要去懂、要去证。为什么圣人可以不受世间的一切业缘影响?他空性现,我们的佛性跟空,应缘,这两个法,应缘的法也等于是空,因为它是不积极的、被动的,应缘起念,如果你不跟它迷糊的话,这个念没有用。譬如发生一件事情,你不去讲什么、嘴巴不讲不造业,你心念起,不加进去分别好、坏、不加以评论,这样这业也没有用。
空性就是这个样子,或者你还有点心会感应起念起念,你也不动,你会说原来不动的是空性,原来会动的是应缘,应缘,但你又没有支持它的力量,那个缘到最后也起不了作用,你要从心去体验真心、妄心之间是怎么在搅和,你要悟入,心不悟入怎么解脱?你有到这个境界,你就会信,你没有到那个境界,你当然体会不了。佛法,常讲要三转法轮,跟你讲第一次你意思懂了,第二次你要去证,就是去做,证知心病、法真实性,第三个要断,证得习气以后,就是已断,既然已断诸习、或某种息,年即得果。原来佛所讲的都是没有虚言,这样你当然会坚信,你自己心所经历过的战斗过程,清清楚楚,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虚幻不实在,如实如虚,一切法如实如虚,你就知道原来修解脱是这么修的。
这里讲情见的观念跟你能不能悟入,这还是在讲,没有进入的情况,进入的话你自己就能去体会、去印证佛法所讲的过程,之后就变成你的智慧,以后你再面对考试,就很有经验。下次考题来时,你就能很轻松的考一百分,心在乱,知道它又来了,安得住、不迷糊,不迷糊,就不会有情见,没有情见就能够安住你的心,空性显,让它去面对,不用你自心去应对,你的妄想习气保留,让空性挂帅走最前面,这样什么事情都能圆满,修行就是要这么练,实际战斗,真正去演习一下。不管大小事情、顺逆境界,如果你都能够一概不理它的话,你的空性怎么会不显?你怎么不能解脱?你就太喜欢钻牛角尖、太喜欢去分析推理,便不得解脱。
(5)圣法于彼不能清净,修一切法都是在求清净,释迦牟尼佛是得最清净觉,我们是朝清净的路上在走,自性本来就是清净。为什么还要清净?没有办法,要让你们了解,清净的自性本来清净,你不清净的妄想习气毛病一大堆,那是过去熏习的,你要清净的是这一部份,你这部份清净了,属于你自己本来的,自性清净的那个自己就起来,自然就显现,解脱正法就是这个样子。慈悲、安忍、清净、无为四句八字,得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不是就完了,再来就你清净自性的神通变化、智慧,就从那里出来。我们学佛就这样,我们希望像佛这样,有一天你也能够成佛,也可以讲经说法,度一切众生,你如果有我执,就有这五种毛病,清净自性现不起来。
小乘将我执视为万恶之本,修阿含道的小乘圣人,他对我执很厌恶,做一切坏事的,都由它来,有我就会起一切坏事,万恶之本,为一切谬误与烦恼之根源。我执比法执还要严重,法执是心识里面的某一种执着,比较微细的深一层的执,现在你表面的这一层都还没有化,当然修不到内心法的执着,去断我执,为先断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分别法执、俱生法执,这四个是修行人要次第去断的,但是,你要先断分别我执,分别我执是今生熏习的我、我、我,然后,无数劫以来熏习的俱生我执,这两个要先断,你有这两个,就是一切谬误与烦恼的根源。
《成唯识论述记》记载,烦恼障之品类众多,以我执为根,我们说修行要断两个障碍,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烦恼是我们脑筋里面过去的熏习的种种业力,放不下的、让心烦的烦恼障,它有九品,大小很多,都是以我为根本,我执,会生起诸烦恼;若不执我,则无烦恼,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五盖心贪瞋痴慢疑、二十种随烦恼、八大烦恼、二中烦恼,这些都是烦恼,你要讲微细的名相来表示烦恼的话,它品类非常多,光一个慢就可以分成七、八种,不同的慢,烦恼很多,都是以我执为根本。
而法执的烦恼,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两个都破了,你就可以超越了我法二执,可以悟到空,可以去学习咒语,得到一切三摩地门,和诸佛菩萨的神通变化,到时你想去西方极乐世界、想去药师佛的东方瑠璃世界一下子就到了,游乐十方国土,你看有多自在。你说有可能吗?有,你今生赶快把这些烦恼障、所知障断掉,脱掉这个肉体以后,你要去哪里都自在,有可能,不要怀疑自己。你说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认真用功,就怕你光说不练,我们说功不唐捐,经历的考验不是白发生没有目的,是很多的教育,你要实际的去了解,有时候,经典的名相,你不懂,你不妨去看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那个也是佛法。
离我相即得大我,大我梵语 parm2tmam,或 mah2tman,即远离我执、我见,而达自由自在境界之最高我;大我含有常一主宰之意,为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中之「我」。吾人所执着自我之身心,无自在性、常一性;佛陀所证得之涅盘,则为真实且常住不变者,故称为大我,义同真我。凡上所说,胜鬘经等诸经典,有详细之说明。
离我相即得大我,离我相以后,你就把你的我跟别人连在一起,这就成大我,你就不会只想到自己,离开我相,你想的都是团体、想的都是佛教、想的都是众生,这个更大,众生没有亲疏之分别,有缘、无缘之分别。大我梵语 parm2tmam,或 mah2tman,即远离我执、我见,就可以得到大我,而达自由自在境界之最高我,你自我自在等于虚空之间都是你,到最后我就不见了吗?不是,你最高的空我就是包容十方虚空,那是如来清净法身就是这样,那是如来法身、应身、报身这三身,我们说法身无相遍虚空,报身也可以遍入一切虚空,也可以化无量众生在虚空各世界,应身是随众生因缘而化,当然十方虚空哪一个世界,譬如说在遥远无量的恒河沙微尘数外的一个世界,有一个众生在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照样化一个身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给他,这有空间的区别吗?没有,一下子就到,在佛心之中是咫尺之近,举手之劳,是对我们来说才那么遥远,几个恒河沙、微尘数,还得了,在佛的世界里面,说大是无量大,说小是小如芥子,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不能化大变小,希望你们慢慢修空以后,能了解神通变化。
大我含有常一主宰之意,空,才能有恒、才能常,为涅盘四德,寂静不二就是涅盘,四德就是常常小乘在讲的「常乐我净」,大乘菩萨不能讲常乐我净,什么叫乐?你连乐都不能乐,不能高兴、也不能烦恼,烦恼当然不会犯,高兴也不能高兴,为什么保持常?住空性就是常,但不行!众生有需要就要化,化应化身救他,大乘菩萨不能用「常乐我净」,这是小乘的涅盘四德,因为他们修自我解脱,这「常乐我净」中之「我」。吾人所执着自我之身心,无自在性,你学《解深密经》一切性无自性,三性无自性。常一性,常是永恒,一是只有一个相,没有两个相,仅一个空性,没有两个性,都是同一个空体,你的空性也是如此;佛陀所证得之涅盘,则为真实且常住不变者,常住不变就是空,常住哪里?常住虚空、遍一切虚空,尽法界、尽入一切法界里面,这不是空性才有它,实质的这种现象界里面还是有它,这才是真实的,当然你学佛法学到这里,大小乘的心量跟境界都要懂,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我。
义同真我,这个真我跟毘卢遮那佛的真我一样,跟阿弥陀佛的真我一样。有一个网友来问,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一样不一样?你要答一样,怎么会一样?名相上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一个是阿弥陀佛;不一样吗?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无相,阿弥陀佛也法身无相,所以同样一个真我,这样到底一样不一样?从凡夫眼睛看是不一样,从我们修行人、圣人的眼睛看,没有什么不一样。前阵子我在想这个问题,那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吗!我突然悟了,释迦牟尼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实佛佛相等,佛都一样,我们人才有分别。凡上所说,胜鬘经等诸经典,有详细之说明。经典里讲大我的性向如何,我相破掉以后,就有大我,这个大我,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有,就是遍十方虚空法界都是有我,你跟众生就合一、跟一切万相就合一,这才是大我,心量已经放大了,这才是真正的大我。
(2007.09.09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