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5)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名词解释

2.降伏其心(

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

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心的主体跟它所附带的作用,每个心有每个心的附带作用,前者称心王,心的主体就是心王,它的附属作用,称为心所,我的眼睛是根,眼睛不是眼识,只是如照相机的镜头,我们要的是底片,你照了之后所留下的,你眼识所认知的外境,看到人、看到物相,这就是心所,前五识只到这里而已。眼识认知这个物相、耳识听知这个声音等等,这就是心所,而这个声音好、不好,这个物相漂不漂亮,这是第六意识加进去才有的分别心。上记之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心的主体,它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它的心所。我们一般讲心、心所法,心是指心王,心所法是指心的某一个作用。或八识即为心王,第八意识的心是真正的心,第六意识的心,除了认知了别以外,它还加了一大堆的分别心。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看了、听了﹐接着下来,它看到什么、听了什么,认知后,知道这是物相、这是声音,继之而起的,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你不认知就不起作用,你要认知了以后,尤其是心所的作用,就有比较微细的精神作用产生,每一个人精神不一样,就产生世间非常热闹五花八门的一切法。

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佛教于一般的唯心论、唯物论,都不入两边,你要能够看空、有都不执着,有相产生心所法,不能执着它为真,甚至有时候连心王都不能看做是真。佛教主张心与物是相辅相成的、随缘而发的,不落于心法或是物质,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你说唯心论也不对,你说唯物论也不对,佛法不能跨两边。我们学《金刚经》那么久,一切法从因缘生,产生法以后,面对它,你又不能执着它,你到底要站在哪一边?哪一边都不站,你站哪一边就执着哪一边,你要是随缘在运转,佛法你就没学到。我不讲空,也不讲有,我不讲心,也不讲物,但是,我不否认它,因为这个因缘、缘起就是这么在变化,学习在因缘法里怎么超脱出来,《金刚经》就是在训练你这种能力。

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你学佛学到现在,一切法是因缘起,没有因缘起不了法,法要生起,还是要心,没有心,就没有物,所以应该先有心,才有物,世界要形成也是这样。如果你像阿罗汉心都不动的话,虽然有因缘,起不了一切法相,你说到底是唯心,还是唯物?对于圣人来讲,唯心也不对,唯物也不对;可对于凡夫来讲,有心,因缘来了,他起法相,法相包括坚固的世界,你的肉体,这些都是法相。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学佛法,心跟物之间要搞清楚,对圣人来讲,如果无心,就无物;如果凡夫有心,因缘来了,他就产生物相,这样到底是先有心,还是先有相?于凡夫俗言,当然先有心,再有物;

那反过来讲,最开始这个心怎么来的?是因为你造业了,累积而成变成一个心,这个心,再碰到下一次的因缘,又产生物,这样讲的话,你讲得清楚吗?到底先有鸡才有蛋,还是先有蛋才有鸡?所以,我们佛法不落于这种戏论,因为,世间相就是如此,这一次的因,变成果,这一次的果又变成下一次的因,因果、果因、因果、果因,永远都没完没了的在六道轮回,你有没有办法超越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的,跳脱这种唯心、唯物论的窠臼,你才有办法脱离这六道轮回,学佛法是在学这个,如果你的因已经有了,心已经在了,因缘来要成就另一个个体,你要怎么安住你的心,你要看心不是心,能够心不是心,有因缘不是法,这两个兜不起来的话,你才能解脱,执物也不对、执心也不对,对修行佛法的人来讲,要有这种认知,学一半的的话,你就会偏向唯心论,你很执着物,像共产党他就执着唯物论,他很讨厌去讲这个心,这都是偏执,佛教不属于这两者。

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佛教非唯心、非唯物,是一种空无自性论。空是本来的,因缘起一切法的时候,法离不开三性而起,亦即《解深密经》所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无自性,而空是一切法生起的体。因缘起一切相的时候,无自性,因其无自性,所以会灭﹔有自性这个空,它不会灭,有自性会生法而已,它不会灭。我们佛法要认知空、无自性是这个,称为色心不二,色跟心一体,而你不会去执着。这不是单只用理念去了解的,如果你由空之间,可以去化一个有相,从有相之间可以去容入空相,比方讲你这个肉体可以把它变成让人看不到,那已经色、心不二的修证。

《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好玩耍耍嘴皮子的句子,不是,像菩萨是要这么去练,有色相、有因缘的境界,不要去执着,而在无色相,只有心的时候,可以从无之间再变一个相出来,要达到那种能力,那才是菩萨的境界、佛的境界。对于现在在学解脱者,讲这些都太高调了,但,事实是这样,并非在理论上讲空、有,有、空、色、心,心、色不二,不是只有这样,你悟到多少,你就会产生多大的神变,如果光在理论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做不到,没有办法,还没有真正悟到色空不二,但是,我们学佛法,理论要先懂,懂了以后,你要怎么去修证?慢慢去修证。

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要如何证到不执着心,也不执着因缘起的色相,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因为有心,才会配合因缘产生一切有相,有相之间,因为它无自性,我可以观它无性,或者有相之间,无常,它最后会幻灭,你这么认知的话,佛法是学的差不多了,也可以做到,但是,我们是偏向于心产生一切法,在这部分着墨较多,故佛教每每被视为唯心论,其实真正佛法不是如此,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
 

咒语中常用之 h4d h4daya 之意译,音译作诃栗多(harida)、汗栗驮(hanrida)、肝栗大(kanrida)、干栗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内脏、肠、腹,深处、核心,肺腑、心肠,胸脯、(女人的)乳房等等。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咒语中,提出另一个名词,上回讲到心,现在讲心脏的心,常用之 h4d h4daya 之意译,音译作诃栗多(harida)、汗栗驮(hanrida)、肝栗大(kanrida)、干栗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或译作肉团心,我们心脏的心,刚刚是讲脑筋,你发菩提心、智慧的心,这里是讲肉团的心,有时候又不是只有讲肉团的心,它还把它当精神方面的心,真实心、坚实心,内脏、肠、腹,深处、核心,肺腑、心肠,胸脯、(女人的)乳房等等。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阳性是属于圣人或者是公的方面,阴性是能够产生一切法的,佛母、佛母,你不要看到佛母,就以为是女性,不是,能够产生未来佛的这种法,就叫佛母,未来的咒语,能出现一位佛,它就叫做佛母,经典里面很多的佛母,其实修行哪有什么母不母,是母可以产生子,未来出现一佛,是母,不是女性的佛,中性是很平实的叙述那个现象,学悉昙要懂得阳性、阴性、中性、还有八大词类,你看它的变化就知道,这个字是属于什么词类,如此你要翻译就比较清楚。 

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这是如来境界的人才具足的一个心,我们没有这个心;就是有这个心,你开发不出来,也等于没有这个心。这个心是什么心?就是你法性无相生,就具足如来藏心,所以你跟它就一起,如其本来所具有的世间一切相都在你心里,这样你要什么神通?,没有什么神通,但是,世间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都在你心中,你最清楚,起心动念你也知道,这个众生怎么样,你都清清楚楚,这个如来藏心,不可思议的神通都在里面。你听了,阿赖耶识,第八识,就是凡夫跟半圣人具有的心;阿罗汉、菩萨,他们就有阿陀那心,阿陀那是清净心,但是,还执着一个清净,偏向于执着清净,佛法不能偏于清净,偏于清净,他会执着空、执着解脱、爱涅盘。污秽、清净,都不执着,包容一切,如果你修到如来藏的心,成就如来,这个时候,是最清净的心,最清净,容纳世间宇宙虚空一切相都在里面,这个神通变化多大!无所不知、无所不觉, 

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这个是第七意识,你会接触到外境是缘,经过你的思想去思考,这个心不是如来藏心。据四卷《楞伽经》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如来藏心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心,你是眼识看到物相,照了物相,就安住在那里,你的耳识,听到声音,就住在声音上,不会去起第二念、第三念加以分别,这是第一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我们《般若心经》会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就是般若智慧,你要学这个心,就要有能力去面对一切境界,很客观的如实让它现在那里,你不会去执着它,这就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皆空的心精髓、精要,也是《金刚经》里面在讲的用无为法面对一切相,这个智慧,就是般若智慧。 

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密教会观想这个心、心轮,它有产生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如果你的心可以幻化,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我们一般人进不去的世界。三密之间,你如果心修的够清净,可以依咒语持手印,进入另一个空间,这要有相当的福德才能进去。世间相,你会想怎么世界还有另一个世界,经典看的比较多的时候,我们依据经典来讲,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内院在讲经说法,根据另一部经里面讲弥勒菩萨现在另一个世界,衪在灵 鹫山帝释岩,那一个佛净土里面,衪在那里入定,哪里有离开我们世间?没有!很多经典在讲,灵鹫山,虽然表面上当年的世界灭了,但是,它另一个世界还在,王舍城灵鹫山,灵 鹫山附近的五个山区,七叶窟也在那个地方,那么要如何去拜见衪?有一个咒语,你认真持持,你去那边,它就会现出楼梯,过一道关,一直进去,你就可以见到弥勒菩萨,衪哪里有上天去?没有,衪未来要成佛,衪离不开这个娑婆世界,这是密法里很不可思议的另一个世界。 

就像我们现在在讲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陀罗尼经》,一个表相、一个寺庙,它毁灭了,但是,佛的三身还是在那个净土里面,虽则我们表面上肉眼所见的都已毁灭,其实并没有消失,那部经就是讲这个。这部经的殊胜就是佛的法、报、应三身都在里面,你持这个咒,你供养这个咒或者经,就像一个真正的佛在里面,非常的殊胜,这都属于密教的范畴,你现在还在显教的解脱都解脱不了,烦恼断不了,你就进不到那里面去,起码心要有一个相当的境界,持咒语、结印,就可以进到那里面去。观这个肉团的心,化成八叶莲华,叫人开显自己的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自性本来的那个真正的心,不是这个肉团心,叫做汗栗驮。
 

有关心之分类有:

(1)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

(2)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

(3)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

(4)贪、瞋、痴等三心。

(5)贪心、瞋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

(6)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

(7)五心指心识觉知外境、对象时,顺次而起之五种心。五心之中,率尔心多为一念,其余四心则每每多念相续。即:

(a)率尔心,又作率尔堕心。率尔,即突然之意,谓眼识初对外境时,于一剎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运而起,故尚未有善恶之分别。

(b)寻求心,谓欲审知明了外境,即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之心。

(c)决定心,谓既已分别所缘之境法,则能审知决定善恶。

(d)染净心,谓于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心。

(e)等流心,等,平等之义;流,流类之义。谓于善恶之法既已分别染净,则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于善法则持续净想,于恶法则持续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 

再来进一步讲,有关心之分类有:

(1)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佛成就的就是这个心,有真心,凡夫就有妄心(烦恼污染之心); 

(2)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这里讲心所法,与不相应心;不相应是真心,相应的心,就是你的习气毛病,产生出邪真如的心,别人怎么不会有烦恼,你会有?别人可以相应不烦恼,你怎么不能?不相应,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根本不相应,就是阿罗汉的境界﹔第二种,相应没烦恼,是菩萨、佛的境界﹔最后一种相应有烦恼,那是凡夫的境界,修来修去都在修断这个相应的心,相应的心是什么心?是你妄想习气熏习而成的心,这个不是本来就有的,如果本来就有,大家应该都有,为什么只有你有?像工厂出厂的样品一样,大家都具足贪瞋痴慢疑,为什么有的心有贪、有的没贪 ?有的人有瞋、有的人没瞋?各个不等,因为每个人各自熏习不一样的毛病。 

(3) 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定心,有世间禅定的心,还有菩萨的解脱心,佛总总不同的定,以及可以得到真正不动的 首楞严大定这种定。定,有诸多不同的定,初、二、三、四禅的有不同的定,四空处定有不同的四空处定,阿罗汉、声闻圣人有不同的定,每一地菩萨都有每一地菩萨不同的定,佛也有不同的定。定心,不管怎么样,就是统一不会胡思乱想的心,定在善境界上﹔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就是乱七八糟、凌乱散漫的心,那不是真正定的心,修善不修定,做好事,只是心安一点,那种并没有定,那不是真实的定,做好事,没有杀人放火,你比较心安,夜半敲门心不惊,心不惊不是定,还是属于散乱心。 

(4)贪、瞋、痴三毒等三心。这当然是妄想不真实的心,习气的心,这里面没有真心。 

(5)贪心、瞋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你犯了贪瞋痴都有,那是等心,你犯了贪比较重,是贪心,比较容易发脾气的是瞋心,不懂因果轮回的是痴心,因缘果报来的时候,你看不清楚,也是痴心。这个因缘来的时候,你光会发脾气吵来吵去,也不会去观因缘,这就是痴心,要观因缘,不要计较谁对、谁错,论这些都没有用,把这个心安住,我为什么会发生事情?发生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没有痴心,明白因果,但是不一定躲得过,你还是要受报,受报的时候,你可以知道因缘来了,大家心乱,吵来吵去,你要想办法安住这个心,如果你还不知不觉吵下去,就是痴心。修行很难,要先看清楚,如果看不清楚,没关系,一直调伏你的心也对。最好是看清楚,能够安住心,愚痴不是不懂世间的智慧,痴心是在讲因果道理,世间的轮回的现象,你都要懂,清清楚楚,若你没有修到一定的境界,看不清楚,这就是愚痴。三个都犯了,就是等心,一般人大部份是这样,你修行修下去,会知道贪要淡薄一点,贪有很多种,有钱财、有吃、穿、面子等等,不贪不是只有不爱钱,贪有很多种,只要你心里面有一点想不要如何如何,有避重就轻的心态,都是属于贪心里面,这些都要拿掉。 

(6)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肉团心(心脏),这是物质的,缘虑心,你因缘来了,你接触那个因缘,起了思想、意念,就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八个心都有,当然前五识要加第六意识,才会产生分别心,好、坏分别、思考,集起心(阿赖耶识)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因缘果报的因、坚实心等四心,坚实心是定心。 

(7) 五心,指心识觉知外境、对象时,顺次而起之五种心。五心之中,率尔心多为一念,其余四心则每每多念相续。什么叫率尔?就是直心,禅宗讲的「直心,即是道场」,什么叫直心?面对境界不加思索,然后依你的心念如实说出,用通俗话来讲就是一念之间,这样就是佛性的心,而感招外境所起的念,你能客观的去掌握它的话,你也会知道很多事情,就怕你什么事情,经过思虑后再讲出来,那就不是率尔的心。我们没有释迦牟尼佛的神通跟修养,衪修到最清净觉,衪不会发脾气,也不会应缘,我们虽然知道,还是要应缘,就像夫妻吵架一样,知道有人在中间挑拨是非,当然这个人是非人,你看不到,但是,还是要吵,不应缘不行,因为我们修不够,如果修的够,他在那里怎么点火也点不起。夫妻,今天突然间觉得不舒服,一个小毛病就吵起来,其实有点心不平的时候,就是有外在因缘来了,有因缘来,你感知以后,又控制不了,你还是要发,发就是应缘,你应缘虽不好,不好也没办法,因为我们修的不好,只好事后再来收拾烂摊子,要怎么收拾烂摊子?用无为法就可以收拾烂摊子,你不要再去分辨解释,沉默是金,过一阵子因缘过了,就好了。 

修行,有时候,可以看出我们的习气,我们哪里修的不好,这样也可以警觉,下一次就尽量的修正;你修到一个清净的时候,率尔的心讲出来的话,就是这样子,有时候很可怕,因为讲出来是不好的话。不好的现象要怎么办?代表那件事情就是这样子,因为里面那个它已经知道,它就这么讲出来,虽然听了不好受,起码知道事情严重,有机会去弥补。譬如身体有病,有病,就去看医生,总是找一个解决的方法,世间事没有不能解决的,看你信心、定心够不够?尽量的去做,就会化解。其余四心则每每多念相续,一切的念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率尔的心是真心,其它的心,包括前五心是一个,第六、第七、第八都算一个,那真心是在第八里面,真心里的真心,那是率尔的心,把第八分成两个,前五识一个,加上第六、第七,三个,再加第八里面聚集现起一切因缘的那种只会应缘,现一切相的心,那也是心,也就是第八意识里面的如来藏心或者陀那心或叫定心这个,另外一个率尔的心,总共五个。即: 

(a)率尔心,又作率尔堕心。率尔,即突然之意,谓眼识初对外境时,于一剎那所起之心,这也是率尔,耳朵听到什么所起的第一念之心,也是率尔的心;此心卒然任运而起,故尚未有善恶之分别 。我们讲第一义谛心,就是讲这个心。

(b)寻求心,谓欲审知明了外境,即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之心。也就是接触外缘以后,再欲审知明了外境,要想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去追寻,即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之心,这是最大的第六意识心,如果你什么都没兴趣了,看也看了、听也听了,就不再去追逐,这就是第六意识被你降伏了,不在意。

 (c)决定心,谓既已分别所缘之境法,则能审知决定善恶。既已分别所缘之境法,知道了、了别了,声音、境界,但是,有一个审知,什么是对、是错、是善、是恶,这也是分别,分别里面再加上你自己的思量对错,看多了,会分别、会思考,如果不会思考,它分不出善恶,事情是事情,它追逐那个事情,你决定是善是恶,要经过思惟。

(d)染净心,谓于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心。这是我们一般具足一切习气,好恶之情感的心。

(e)等流心,等,平等之义;流,流类之义。谓于善恶之法既已分别染净,则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于善法则持续净想,于恶法则持续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

等,平等之义;流,流类之义,流向你归于哪一类。谓于善恶之法既已分别染净,染是污染、有果报的,然善法也有果报,也是染。你不要说染,好像不好,你做善事也是染,有漏就是染,有善报、恶报都是染;学佛法,不求善报、恶报的清净,这是清法、白法,能够分别染法、净法的,则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染法,就是偏向于流入于染的这一边,善恶、造业的这一边;清净法,就流入清净、解脱这一边。清净,各随其类相续不已,所以,你学清净法、解脱法,愈学愈多,它相续不断的积累下去,你就不会迷糊,不会一下子对、一下子不对,你流入染法,做了善事恶事放不开的话,你就一直在善恶里面追逐。

于善法则持续净想,你修善法,要清净想,什么叫清净?不要执着它真、有、福报,这就是清净想;你爱执那个福报,做什么善事,想它的福报,那就不清净,会受天报,升天去﹔于恶法则持续染想,念念相续,这个更糟糕,没完没了的各种邪真如会熏习而成,前后无异,要进一步把第六分别心降伏。当然,真心不必降伏,真心或者我们的识,面对的境界,产生的这些色声香味触尘境,你只要住境不生心的话,你也不必降伏,要降伏的是第六分别心,了知以后,善恶分别心很强、喜怒哀乐分别心很强,这都要去控制、要去降伏,甚至于圣人执着偏空、解脱的心、安祥的心也要去降伏,不降伏,你会得到涅盘境界。执着偏空,不能圆融你的佛性,这总是比较好一点,而不好的,你当然更要去降伏。

善法,不要执着,善事可以做,但是不要去执着.一执着你就没有度到彼岸的智慧,布施波罗蜜,你要把波罗蜜加进去,布施了之后,就不在意、不要再想什么,这样才能降伏你的执着、为善的心﹔你修打坐,如果你打妄想的话,你可以降伏你这个妄想心,但如果没什么事情,你要降伏什么心?不会有一个心要你降伏。这要等到障碍来了、因缘来的时候,面对境界,这时候,你怎么去降伏?练的好,就是降伏了,不是无风无浪的时候,你说降伏了,等到被骂一下,那个心就冒出来了,这样没有降伏。

 修行,也不是只有你的习气毛病,你还要应付外来这些有形、无形的障碍,有的是人的层次、有的是鬼神层次、有的是菩萨,菩萨要考你,你到底有没进步?修了几年了,有没有进步?考一下就知道了,有没有安住你的心?你去印度回来,有的进步、有的是退步,有的是不进不退,没有逆境来考,不知道,不管好坏,我们要思惟,我到底有没有管住这个心、有没有降伏这个心?这样你学《金刚经》才有意思。从第二品开始提出如何降伏其心,第三品世尊讲要降伏其心,要先发 愿度一切众生,再来讲要去四相,法都已经讲完了,这些你要去思惟,现在是把进一步的心列出来,让你去思惟,到底心,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哪一个是因缘所现的妄想、哪一个是因缘所现的、有法境界的法?那个是无所谓、哪一个是你放不下再添油加醋的胡思乱想?把这些分清楚,你以后就好控制了,最好你能够面对一切境都不起心动念,那最好,阿罗汉都无所谓;简单讲,这个心,真心要让它更慈悲、更柔软,习气毛病的心,尽量拿掉。(待续)

 (2007.09.0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