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3)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名词解释

1.发菩提心()

据《菩萨地持经》所载,发菩提心有四因:云何四因,一者种性具足,二者诸佛菩萨善友所摄,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难行苦

据《菩萨地持经》记载,发菩提心有四因,前面四个缘,现在讲四个因:云何四因,一者种性具足,就是你已经有菩萨种性,在过去修,累劫修,所以,种性具足,二者诸佛菩萨善友所摄,你过去也有一点因缘,所以,被佛菩萨或者其它的善知识、善友来摄受你,摄受你,你才有发菩提心的因,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难行苦,对着生死的问题或者是病痛的问题,你能够进入难行能行的境界中的话,你也会发菩提心。一般顺缘来修行的,就像种性因缘或者诸佛菩萨摄受,这是有过去因缘,你自己感觉要发起的;也有逆缘修行的,有生病的或者心有烦恼的,是为了要解决身的病痛、心的烦恼,自己就进入修行的团体里去,这是逆缘,不管前面讲的二种顺缘或者逆缘,都是要修菩萨道,发菩提心的成因
 

(1)如是久远无量诸苦,于此众苦心不怖畏,种性具足者,所谓无始法尔

 如是久远无量诸苦,于此众苦心不怖畏,修菩萨道所碰到的障碍很多,难行能行,已经到不退转位的登地菩萨,他不会位退转,他碰到种种困难、苦难,他不害怕、不惧畏,因为累劫已经修到一个境界了,这是菩萨的种性具足,这个种,是一个种子,种子,在今生如果萌芽了,开始他就有这种慈悲心、度众生的心,这不是今生才修的,是久远久远无量劫以来,就受这种行菩萨道的痛苦,因为你不是只有修你自己,你还要修众生,要度众生,让他的心能够清净、病痛解除,好在菩萨种性具足,不会退转,所谓的无始法尔,没有开始的一种法的生起现象,叫法尔,法尔起灭起灭,从无始以来他己经种了菩提心,他行菩萨道永不退转,他不会痛苦、不会害怕,这样一直行菩萨道下去,能够这样打死不退的,就是菩萨种性具足。 

(2)善友所摄者,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钝,黠慧不邪;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与他人;三者不教人恶行,亦不以恶行之具授与他人;四者终不断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进、下方便、下功德,授与他人所谓断无上大乘令学二乘,断修慧与思慧,断思慧与闻慧,断闻慧与福业,断戒与施,如是等断上功德令其退下,以下功德授令修习 
 

你为什么会发菩提心,为什么今生会想受菩萨戒?善友所摄者,也就是说你亲近到好的朋友,好的朋友懂得多,可以摄受你、教导你,你就会发菩提心,过去没有因缘,没关系,今生碰到好的因缘,你就会发菩提心。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钝,你所接触的人不是愚笨、迟钝,黠慧不邪,黠慧是好的智慧,聪明,但,不带邪气、邪心,有的人虽聪明,但不正派带邪术。台面上那些常常引起大家争议的人物,你说他聪明不聪明?他能言善辩,讲的让一些没有智能的人,分辨不出好坏,如果不从戒律去看他的行为的话,他讲的佛法头头是道,但是,他随时随地都在犯戒,这就是带有邪心、邪术。魔也会讲佛法,他也会劝你为善,一个重点就是他不教你去断淫欲,他不讲这个。他也可以讲性空缘起,也可以讲的天花乱坠,但是重点是戒律,贪欲心不去灭、瞋心不去灭,这样怎么叫做佛法?佛法,都是从心里面去转,转你内在不正当的贪瞋痴慢疑种种毛病。所以,有黠慧,非常高的智慧,但又带有邪心、邪术不正当的人,这就不是善友。 

善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讲实话,不去讲一些怪力乱神的言语,魔,他可以化成佛、化程菩萨的样子、化成你的亲友、师长等人物来亲近你、教导你,你没有警觉的话,着相,以相为主,那可能就会迷糊掉了。譬如你看佛像,佛像就是佛,看到菩萨就是菩萨来,其实如果没有真正的必要,佛菩萨不会现身,所以你不要执着那个境,善友会跟你讲这些道理,如果他心里面有不正常的念,这个魔他会化佛、菩萨相、亲友相给你看。譬如有一位大陆的网友写mail来说做的一个梦,明明知道是这些鬼神,化成他父亲的影像跟他讲话,一般我们碰到亲人都觉得亲切,你没有智慧,在梦中看到这个亲人就以为真的是你的亲人。如果这些鬼神要淫欲你,他会化成你的另一半或以前的爱人,你的心没警觉,没有防备,你就会迷迷糊糊陷入那种情境,这个都是不正当的魑魅魍魉来作怪,你要懂得这些道理。如果不讲这些实话的、不讲这些戒律的,那就不是善友。善友会摄受你,善友有智慧,也不愚痴迟钝,可以教化你,告诉你实话。 

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与他人,自己不放逸以外,还教你不放逸,要认真管住这个心,起心动念都是烦恼,不要起心动念。要如何管这个心、要怎么管?你心里面没有期望,你就不会起心动念,没有害怕,你也不会起心动念,顺、逆因缘都不在意时,你的心自然就安祥;反之,你去追逐欲望或者想逃避不好的事物,这就让你的心更放逸、更烦恼,当然善友跟你讲这些道理,他自己本身也要不放逸,不以放逸具授与他人,如果自己做不到,却教你这些,这样也不好,这是第二种的因缘,善友鼓励你不要放逸你的心。 

三者不教人恶行,「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古代出家人要先背此偈语,依诸于修学,犯戒律或者是自利而不能利他的种种行为都不去做。出家人第一个要学的四句偈「身语意业不造恶」,三业不造恶,三业清净;「不恼世间诸有情」,不恼怒或者莫恼诸众生,你对世间的这些六道众生,不是只有人,自己喜爱的或者自己厌恶的,有情都是有轮回的,今生、这一世都有轮回的,无情众生,虽也是众生,但是,起码在世界未灭前不会有轮回,你起一个念或者讲一句话都不要去障碍到其它有情,让别人起烦恼;你说,老师常常在让我们烦恼,动不动就骂我们。我是在考你,不是在骂你,如果没有一个因缘,我骂你干吗?我疼你们都来不及,怎么还来骂你?有时候因缘到时,就会骂人,你被骂的话,要很高兴,考试来了,到底及格了没有?你如果钻牛角尖,当然考不及格。 

现在讲不要恶行去恼怒众生,那么你如果被恼怒的话,该怎么办?如果被我骂,你要怎么办?你不用常常去想那些被我骂的道理,为什么要在这上头骂我?你应该回过头来想说,我的心为什么不平?能够把它摆平,就没事了。修的好、不好,骂一下就知道好不好,如果你心平气和,当下不动但回去后又钻牛角尖,那就是禅定力,智慧不够。回心反思:为什么我的心还不平?为什么我还有不甘愿的心?这忍辱法还没有学好,无生法忍没有学好,你自己要回观,我们要学习「莫恼世间诸有情」;第三句讲修心,「正念观知欲境空」,你用正念来观你的心,你的心常常会起什么?都是贪欲。你用正念观种种的欲境是空,不要迷糊、不要执着,不要陷入欲境里面,六尘色声香味触等等的法或者名色财食睡等等的法,你都不要陷入,叫「正念观知欲境空」。 

「无益之苦当远离」没有利益的苦行,应当避免。看人家不倒丹很好,你也来不倒丹,搞得身心俱疲,你又没有气,学人家搞了这个不倒丹?是他身体气机足够,才能搞倒丹。我们以前有位同学,禅定力不够,还要学不倒丹,每天都不倒下去睡,搞到后来神经衰弱,这种苦行就可以免了。人家不倒丹是全身气充满了,可以不睡觉,坐在那里没关系,不倒丹,有睡没睡都无所谓,主要是让你不睡觉,这个识神不会跑出去。有的人睡觉一作梦,这个魂魄就迷失掉,到一定境界时,不喜欢这个魂魄跑掉,所以练不倒丹,你如果没有到那个境界要学不倒丹是无益的。像世尊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麦,随时在打坐,坐了半天当然是有世间禅的境界,但是,还没有证悟,像这种永远不吃饭或者日食一麻麦,这样苦行也不是很好,衪还是没有成就,后来衪自觉不对,绷得太紧了,放弃了苦行,所以「无益之苦当远离」。 

这四句,一方面是自己不去造业,二方面也不把恶行加诸在别人身上、心上,然后,如何能够用正念观诸欲为空,淫欲心空、贪欲心也空、想要什么东西的念都是空的,你能够观破它,它就起不了作用。如果是善友,他不应该叫你去做不好的事,譬如学打坐,有些外道不修佛法,不知道修行是在修心,他就教你一些怪力乱神可以吸人家真气的能力,人家菩萨是要给人气、给人光,供养布施人家,但是你这师父反过来,教你如何吸人家的真气,这种就是贪欲,这种行为对吗?气自己培养就好,为什么要偷人家的气?偷人家的气也是有为法,更何况也不是用不完,过几天就没有了,既然还是会没有,你何不自己去练?这个心就是贪欲心,而且是恶行、邪行。如果有人教你这类邪行,那这个不是善友,是恶友,善友他不会教你这个。修行,如果往外去追逐的,多是恶行。 

又譬如有的人,他会进到人家的梦里面去,虽然他修的不错,但是有这个毛病。佛法真懂的话,都不能动心,既然不能动心,怎么可以用你的心,进到人家的心里面或梦里面去?这都是恶行,哪有在教这种法的!你仔细分辨一下也知道这不是善友,是恶友,不是正确的具德行者。修佛法,从《金刚经》一直讲下来,佛法哪里有教你一个法?没有!教你修忍辱,这么一路走来都是教你舍一切法,没有一法可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没有一法可得、可用,如果有人教你种种恶行,就是不是善友。善友,不教人恶行,亦不以恶行之具授与他人。 

四者终不断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一个人,如果这些东西他已经都有的话,你不要让他往后退失掉。上欲,不是上等的欲望,是往上追求禅修进步的这种欲望,是比较正面的欲望。你要求解脱、修世间禅,这些都是好的,虽然世间禅不究竟,但总比你去学一些乱七八糟的邪法、邪定好;上受,就是正确的定力、正确的觉受灭掉了,上受无忧喜苦乐心迷失;上精心,精进心,精进正确,就是随时管好你的心念,而不是说你诵经,一天诵了多少部《地藏经》,诵了十几、二十个小时,这种念多了经典喉咙会痛、精力透支,这种表面身心的付出,也是精进,但这种精进要适可而止;最好的精进就是管住你这个心不要使它乱动,守在空寂,这样你哪有什么烦恼,烦恼来一观就摆平了,种种的欲望种子,你的心不去接触外境的话,你起不了欲望;上方便,菩萨有方便的这种功夫,去善导善诱众生,他根机还不成熟,给他一个空间,不要强逼他一定要做到哪里,这样反而让他会起副作用,智能不够的人,你就等待机缘成熟,有的因缘比较好一点,受考验,考验时是方便考试,不是天天考,练习的差不多了,考他一下。方便,有的人不能受考,有的人心比较神经质,智慧不够,你要因材施教,也不能一个劲儿都用逆缘的法,该赞叹要赞叹,该鼓励要鼓励,到底怎么做?菩萨心里面有一种智慧,善巧方便,不是为自己,都是为众生,怎么让他得到好处?如果你没有这种善巧智慧的话,那你还不是真菩萨,这你也要学。方便是第七地菩萨特有的智慧,哪一种人要怎么方便度他、哪一种人在紧要关头要如何开发他的智慧、哪一种人是不能受压力太大?这种种不同的众生,要用种种不同方便法门。 

上功德,当然最大的功德,是无形无相的,譬如这次上网的文章,到底出家修好,还是在家修好?有人去请教罗睺罗尊者,到底出家好不好?尊者讲出家最好,结果维摩诘居士听到了,什么叫出家最好?出家有什么功德?就开口教训罗睺罗尊者,真正修行是无功无德,你还求什么功德,罗睺罗尊者说:我说出家好,也是听世尊讲的,有错吗?结果维摩诘居士又说了一句话,现在佛在,能够值佛很难,你赶快要出家、赶快出家,前面骂了半天,后面又说你赶快出家,这一方面是教导罗睺罗,你不应该执着功德,二方面鼓励人现在要出家,这是方便。真正修大乘佛法、修《金刚经》的,哪里有什么功德?你布施很多,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宝来布施,这功德比不过你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大。福德,没有福德性,哪有什么功德?大乘菩萨是这样学的,他在修上功德,是没有着相的功德,这是最好的,如果你要把他拉下来,让他去追逐世间这种有漏功德,那就不好。另其退下,你如果是善友的话,不会让他退转,失去他已有的。现在的人,有的号称是师父,其实修得没有徒弟好的例子我也见过。有时候没有正确的观念,会让他徒弟退下,如果是真正的善友,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因为他看的多、证到的多、懂的多,既然得到修行的境界,不会让他又退下,这是很重要的。不断人的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 

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进、下方便、下功德,授与他人,不要把别人好的拉下来以外,也不要教人家不好的、低层次的。下信,就是有为、有相的信仰,譬如说神教,神教就是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要让你去信。上信跟下信有什么不同?上信,就是空无,是没有一个形相的空理,譬如佛有法身,上信,就是信仰一切法身空无如虚空,你要修到最清净,当然要信仰一切都无相,法身无相,这种是大乘菩萨要追逐的目标,而非信仰一个雕塑的佛像或菩萨相,这是属于有形有相的信仰,次要的。譬如一个人很执着一个有为相,一定要看到佛像才说佛在、看到菩萨像才说菩萨在,他不知道十方虚空都有佛,佛法身都有存在,虽然他体会不到,有机会你也要跟他讲清楚;反之,对一个上根机的人,不要去讲有漏、有相的这种境界,让他起信无为法。总归一句话,你是善友、善知识,就要知道,哪一种人适合停在哪种信仰上,你要尊重他,以后有机会再开导,不要把已经有上根机的修行人,带到下根机的境界,下根机的,你也不要教他不好的,要把好的法教他,让他往前走、往上走,这才是善知识。 

下欲,比较简单的一种上进的欲望,譬如他出钱、出力去帮人家,去求这种欲界天的果报。修行,有人行菩萨道,求成佛、成大菩萨,也有人求天界的欲望,没能脱离三界。当然,每个人根机不够,但是你不用去强调它,好!你就是根机不够,不能修到须陀洹、斯陀含色界天的境界,那你去欲界,你就是这样子了。就算他是适合修欲界天的境界,但是,不是以这个为终极目的,等到功德做多了,你跟他讲,前面还有更好的境界,你怎么不去学?这也是方便,阶段性的带他。善友、善知识都有这种能力,而不是一个道场,只讲一个法,不管上根机、中根机、下根机都学同一个法,应该根据不同根机指导他们相当的法去修,视各个因缘来教导人家下坐。最好的是舍受,受就是定,如果你住舍受,就是没有忧喜苦乐的觉受,都是平等观一切法;做不到的话,那追求一下身体的快乐、心灵的喜俱感是可以,但是不能教他们以此为目标,也就是说你修不到平等观一切法,忧喜苦乐、善恶、顺逆境都平等平等的话,你起码让他学好的,先求一个法,来帮助他的心安定,没有苦恼,法喜充满,起码先安住一下,但是,不能以这个为究竟。 

下精进,不是正精进,不是从心里面的精进,比方表面上天天念几部经,这么在用功,却没有真正随时在照管这个心。看到大部份修行人都是这个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修一、二十年都不会有进步,他以为他很认真,每一天《地藏经》,早晚念二部,一念就要一、二个小时,很用功念完了,其它时间就是放牛吃草,他这个心还是胡思乱想、胡乱攀缘,这是不精进,这种下精进,表面上的精进,对心根本没有帮助,叫下精进;下方便,什么是下方便?你给他方便,却没有达到目的。菩萨随时给人家方便,但是,他的目标永远不会放弃。如果你给人家方便,人家却不想迈向学佛目标的话,你给他方便,干什么?这叫下等方便。比方所谓的财神法,以利勾之,给他方便,他也赚了钱了,但是他就是不来修行,藉佛教护法神的力量,得到好处以后,他永远就是不来修行,像这种没有达到目标的给他方便,这不是真方便,这是不好的下方便;下功德,就是有形有相的福报,你做很多功德,马上希望要得到这种好报的,这比较下级的功德。刚开始入门学习的人或是不懂佛法的人,出钱、出力,难免期待马上要得到功德。如果是善知识、善友的话,不应该以此来诱导初学的人,把这些不好、较低层次的法门教导他们 

所谓断无上大乘令学二乘,总归一句话,断无上大乘,把他断絶修无上菩提的机会,而让他去学声闻、缘觉二乘、小乘法,你学二乘的话,你就学不到真智慧,断修慧与思慧,断了修慧跟思维道理的机会。我们常说闻思修入三摩地,你听经闻法是闻,你用眼睛闻就是看经典,不管你要用眼睛闻或者耳朵闻,闻只是第一阶段而已,你要去想,想它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就要好好去做,闻思,思了以后就要去修,最重要是修,如果,你闻思了以后不去修,那你进步很慢。智慧不够,最好还是修,能够知道无为的修、不执着的修,这是最好,如果你没有这种四两拨千斤去掉烦恼的功夫,那你就去听人家讲,听了以后再去思惟,有道理,就去做,如果你不去做,那还是光说不练,你讲的再好听,像银行的行员一样,天天数钱,数来数去都是别人的,没有用。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十八种圆满功德相,实在是太好了,但怎么好那是衪的,我们也沾不上边,我们也修不到那里,你听了,思惟了,有用,有用就去认真去用功,有时候,你迷糊了,我跟你们提醒了,你就要回光反照,我为什么要执着这个?我为什么不能够得到好处?我为什么不能够放下?全部放下,好的都要放下了,何况不好的?要全部放下、放下,才能够得到正等正觉。 

《金刚经》讲到第十七品,已经很明显了,要讲三轮,第一轮是已知,让你知道全部的道理,第二轮再讲的话,发菩提心,以前名相有出现过吗?有!那时候,没有讲这么深,现在为什么要讲得更深入一点?因为第二轮要让你已断,已知第一轮,让你知道道理,第二轮你闻思以后,就要去修,修了就会断,这是第二轮,一定要去做,第三轮是已证,证得再转,三转法轮,你再笨再笨的人,三转法轮都要觉悟了、要得到好处了。《金刚经》很有意思,你说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在第二品就提出来了,为什么要重新再回锅一次?第一次是让我们已知,告诉你要怎么做,让你懂道理;第二轮是已断,要让你断,怎么断恶习?它就告诉你方法,前面告诉你,要观它「无实无虚」「无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这一品里面提出新的观念出来,要实相观,你要去断你内心的这些执着;到最后已证,要证得,闻思修这么修下去,每个阶段因缘成熟一定会证。 

回到善友,善友不会要你断修大乘,而去学小乘的法,不会断掉你修智慧,让你不去用这个心,因为小乘只要守戒律严格,让心不动,他就有办法证到阿罗汉。如果你戒律也守不好,要学菩萨法,又不去用智慧、不去思惟,那你怎么断烦恼?你要学大乘佛法,就是要用智慧来转你的烦恼,不是用定力、戒律来让你的心不动,这是小乘的法;断修慧与闻慧,你听到了佛法或者你进入《大藏经》看到了佛法,你去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着手去实修。一个善友不会让人家断掉思惟的智慧而不得修持;断思慧与闻慧,即使再粗浅一些的思慧与闻慧,一个善友也不会让你断去它,连听的机会都没有;断闻慧与福业,最基本的福业,虽然福业不应该执者,但是,他根基不够、境界不够,你还是应该让他造福业。为什么你听了不受用,这表示也许你供养诸佛的心不够,那你要赶快再去供养。当然福业也一定要有钱才能做,你没有钱,也可以出力,出劳力来道场里义务做一些事,也是很好的福业,你断掉他,不给他机会,这有漏业不要做,但是这时是他需要呀! 

现在七月份,你们很多人喜欢作法会,也有的人是不想做的,从来没做过的。有人说,不能去做有忏悔的法会,因为你哪里有什么罪?罪福本空,既然罪性空,做什么忏悔?你对高智慧的人可以这么讲,他一放下,就没有业了,然而每个人都这么有智慧吗?福报那么好吗?这种话不能够絶对讲的,有一些人就是因为业力太重,不让他拜忏,他永远就是走不出来,他需要这边拜忏、那边忏悔,让他的脑筋清楚一点、业力消一点之后,才有可能修无为法。你不能断人家的闻慧与福业,像恶友就是这样,讲话很果断,不要去作忏悔的法会,因为经典上讲的很清楚了,「罪福性空」,既是空,还有什么罪?可他明明惶惶不可终日、事业不顺、身体有病或家宅不安了,你还叫他不要忏悔,那他要怎么办?经典很多都是讲忏悔的,像上回我们讲的《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世尊讲这部经干什么?不就是要给人忏悔吗?连出家师父都要忏悔了,何况我们在家居士?你有业障,就要去忏悔,你不要说经典讲的很清楚,「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都空了,还忏什么悔?问题是他心不空,罪能亡吗?要看什么程度的人,讲什么样的话,这就叫不懂方便,如果是善友,他不会讲这种话,善友一定有善的、正确的观念,能应机施教。如果这个人已经差不多了,智慧一转,烦恼就没有了,他不会叫他去拜忏;反之,因缘不具足的人,善友会让他修一点有漏的功德,是善友,应该有这种种方便,不会断人家造福业。 

断戒与施,戒是一切菩提本,当然要去守,你不要说《圆觉经》里面讲的很清楚「守戒亦不爱、毁戒亦不憎」,那是菩萨,教导菩萨的法,不能拿来跟初学的人讲,这不是善友,善友会拿这句话对大学生程度的人讲,不会拿来对小学生讲。不要断人家守戒的心、布施的心,布施是有漏福德,你修布施干什么?《金刚经》已经到大学程度,它还是教你布施波罗蜜,你要广结善缘,你要去布施一切,让你的心不执着你所拥有的,这对你自己也有好处,不是只对别人有好处。 

如是等断上功德令其退下,上好的功德让他退转,这样绝对不是善友,以下功德授令修习,教他一些下功德的法,这也绝不是善友。你们要学习当菩萨,要学习眼睛亮一点,用心来感应他,这个人到底在什么程度?不要把好的拉下来,他已经有这个功德相了,你又把他拉到下层次去,已经有基础的,你不要教人家一些有漏功德法,追求比较低下的目标,这样不好。佛法,这一路到解脱道、到如来成就菩提,不是每个人的根基都一样,根基好的,你不要把他拉下来;根基不雄厚的,你就教一些基础的法,他确实不行,你也不要断他修福业、修善业,你让他出钱或出力修福业,做久了,做得法喜充满,他有一天忽然有一个念头起来,我天天来做义工,我为什么不也来打坐、修心?因为他已经因缘具足了,有那个能量了,别人跟他讲禅修,他一听就会欢喜,否则因缘不成熟,你跟他讲这些没有用,他不会做,因为他还在积福德的阶段。众生众生三不等,你不要太一厢情愿的都要把他们怎么样。你如果能够接触到善友的话,他让你发菩提心,都用上面的法来利益你。
 

(3)起大悲心者有四事,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菩萨生于有苦恼处,见他受苦,或自受苦,或见俱受;或见生死长久受无间苦,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于四境界起下中上悲,于无穷生死无间大苦,心不怖畏者有四事一者性安隐勇猛。二者黠慧专修思惟。三者于无上菩提,起增上乐四者于诸众生发增上悲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方便力菩萨自力发菩提心,是名自力因他发心,是名他力先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少见佛及诸菩萨,或少闻叹说则便发心,是名因力于现世中近善知识,闻其说法能修众善,是名方便力。 

(3)起大悲心者有四事,你看到众生非常痛苦,起了一定要解救他们的这种心,有四个范围: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有世界就有苦恼,有人就有苦恼,或有世界无有苦恼,有的世界,那里的众生心的程度高一点,他不烦恼,这是过去他有善因缘,他有这种能力,不烦恼,放得开,就没有烦恼,有欲望,想要到得到什么,当然就会烦恼,有恐惧心,害怕失去什么,那就会有烦恼,如果你也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怕失去什么,那还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烦恼!世间事离不开这两个,有世界有苦恼、有世间没苦恼的现象。菩萨生于有苦恼处,如果你生于无苦恼处,你要度谁?菩萨就是要自利利他,你生到天上或者生到四大部洲里面三个地方,有人类,但是,他们福报比较好,没有很大的烦恼,那你去那边干吗?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要讲经说法,你要讲什么?每一个人起码都有须陀洹以上的功夫,他们有烦恼,有烦恼也是小烦恼,你要去那儿度谁?没有发挥!菩萨要在娑婆世界最好,很多人苦恼一堆,一定要出生在有苦恼处,才能发挥你菩萨所学,有对象可以救度。 

见他受苦,好像自己受苦一样,很多有菩萨心的,看到人或是动物怎么那么痛苦,他心里也在绞痛,菩萨刚开始都是这样。阿罗汉就不会了,他心很硬,他这个心都不动,他才能够解脱。菩萨第一个心要柔软,心柔软,才能对众生起救度的心,你要是一副好像见惯了,人就是有烦恼,紧张什么?只要出生六道众生,就是有烦恼?司空见惯了,必然这样,那你当然起不了大悲心。看到别人痛苦,就像是自己受苦一样,要这样,或自受苦,或见俱受,他痛苦,我也痛苦,俱受就是你痛苦我也感同身受。身体心眼比较开一点的人,就自然有这个能力,众生在痛苦时,你会感受到。有的人讲作法会,为什么我想哭?我本来不想哭,为什么一个心酸,就想哭,一定周围有众生在悲伤、痛苦,你感受到,这是你跟它同一体,这自然的,你就会俱受,他痛苦,你也会感知,当然,他快乐,你也觉得快乐。就像有一位菩萨来了、正护法神来了,你觉得最近好像心觉得很舒服、没有什么罣碍,这表示你跟衪的心有感应。然都是无常,正的来也好、邪的来也罢,来来去去,不会天天有好日子,天天有坏日子也不会,日子总是有好、有坏,这个就是你跟众生可以一体,可以感受到。 

或见生死长久受无间苦,没有间断的这种痛苦,生生死死,永远在轮回之间,众生就是这样子,菩萨你自己功夫愈大,就愈能够感受到这些,你现在还没有宿命通,你只是表面上眼睛看到别人痛苦,就觉得自己也很痛苦,等到你可以观十方众生的因缘果报,痛苦无量,每个人都在水深火热中,这个人下一世要出生哪里,受什么苦,你都清楚了,你会不会更痛苦?当然会更痛苦。如果菩萨没有能力观这个,还好一点,如果能观到十方众生因缘果报的现象,你当然会立大悲心,会起更大悲的心。 

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性是你的自性,仁是慈悲,贤就是有点智慧,能够开导自己、化导别人,于四境界起下中上悲。忧喜苦乐是身跟心的问题,福报或者没有福报,受种种不同的这些果报,或是你在六道之间的上三道或者下三道,你对这四种不同情况的人起悲心。地狱界,你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你看不到,大菩萨可以看到,可以起悲心,鬼道、畜牲道,也是不好的三恶道,你也会起悲心,人的层次、阿修罗的层次,这算一类,如果是天界,天界你起的悲心会比较淡薄一点,怜悯他们为什么迷糊进入天界,好可惜,本来可以修解脱道,现在还是在三界里面轮回,这是比较浅薄的悲心。当然,对下三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这下三道,会起大悲心,如何来度?依菩萨大、小而不同。如果你学到如来的咒语,可以念破地狱咒,开地狱门,可以让他们一天没有烦恼,这个是很好,但是我们还做不到的话,就在你眼睛能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范围内,尽量的起悲心。 

这里介绍的,当然是以大菩萨来讲,于无穷生死无间大苦,在轮回之间,无穷尽生生死死、没有间断的受着剧苦。你如果没有神通能力的话,当然感觉不到,人,顶多他生病有烦恼,你没有看到地狱众生、饿鬼道众生,要吃不能吃,一吃,喉咙就化火,这种苦,你当然体会不到,我们是看经典才懂,只有大菩萨他们有这个能力可以观到,是以他们会起大大的悲心。这是相对的,你有多大的神通,你就会起多大的悲心,要到大悲心那个都是大菩萨了,最大的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那是如来,这些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由小悲心学习起。面对这些无穷生死无间大苦时,心不怖畏者,一方面起大悲心,二方面要不恐怖,想着怎么来度他们?有恐怖的话,就起不了学习的能力,你心不恐怖,就要做四件事情 

有四事一者性安稳勇猛,你有初步的定力,心安祥了,勇猛心起来,有的人说心安祥就很好了,菩萨不能这样,菩萨在安稳之下,还要勇猛,自性安稳是一回事情,但是,安稳之间都有一种勇猛的力量发起;二者黠慧专修思惟,有无上的智慧来思惟,这件事要怎么圆满?要怎样化解别人的烦恼?要思惟。三者于无上菩提,无上菩萨是不用一法的智慧,你不能让心动摇,让心动摇的话,这智慧就低了,如果对一件事、一个人都不动心的话,是最好的无上菩提,慢慢的事情就会化解,不是你用有为法,这么挖东墙补西墙的去补救,这不是最好的法,碰到事情,最好保持缄默、保持心平气和,事情反而比较容易过去,这是最上的智慧,你四处去发泄,反而引出新的问题,烦恼像水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有用吗?没有。无上菩萨,没有比这个更高段的,不用一法而能得到无上菩提,你要这样用。你被误会了、冤枉被骂了,你抱持着一个不用一法的心,比较容易度过去,如果这个时候,你用第二层思惟的法来断烦恼,那就差一点。无上的智慧,事情发生你就保持心平气和,保持不用一法,反而事情到最后就转了。你依无上菩提,可以产生增上乐,你在这种寂灭的安祥的快乐之间,你可以再增加你涅盘的快乐四者于诸众生发增上悲,前面这些智能思惟或者种性安稳,勇猛心等等,你最后还是要用在众生身上,成就自己为的是要利益别人,如来成就如来果位时,衪不是为衪,为自己的话,衪不必成就如来,都是为众生才成就如来,如来的最大心愿,就是度尽一切众生,度尽一切众生,当然要对众生都起增上悲,所有的众生都要发起悲心,好的发小悲,不好的发起更大的慈悲心,这是衪具足这三个,自力以后,全部用在众生上。 

那么,要怎么产生这四种力量?云何四力:一者自力,自己有能力,这是初步的种性所培养出来的智慧跟定力,你学打坐、学一切法,无不是在培养你的自力;自力,包括智慧跟定力,菩萨不一定只有定力,又包括智慧,智慧包括化解自己烦恼的力量,还包括让众生也解除烦恼的力量二者他力,如果不藉用他力,就能够得到修行的无上境界的话,那是已经快到成大菩萨、成如来。我们在学习菩萨道时不可能,一定还是要菩萨、如来的加持,还要藉他力。我们学到一个层次时,祖师大德也常常讲「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这是求解脱时,可以这么讲,但是在学有为法用时,你要不要传?不传,你怎么会,不可能。你看以前的如来常说,衪还没有成佛以前,在哪一位佛前、亲近衪时,衪讲什么道理、讲什么咒,衪都记得很清楚,这是不是他力来训练你,培养你未来成佛的功夫?还是要他力,现在你还不能解脱,念念经咒、拜拜忏,来解除你的业力,增加你的智慧,目前还是要先藉用他力。 

我们有一位同学,他说看《地藏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你念《地藏经》,地藏菩萨就会现,我怎么都没有看到?菩萨有现,问题是衪现了,你看不到,经典是不会打妄语的,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你看不到?因为你的智慧不够、烦恼无量,把你的自性可以看的能力泯灭了,所以人家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看不到没关系,你说,我没有看到,是我自己不行,不是衪没有现,你会有自利、有他利,你还有一个因力。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你没有修菩萨道的能力,你现在会来读诵、听、受持《金刚经》,你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诸善根,以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善根,你不知道拜了几千万亿的佛、亲近过了,今生才有幸来听闻《金刚经》,这是因力四者方便力,方便力是对自己也对众生,目标不变,你要成佛、成如来,过程之间的种种方法是可以方便,对自己方便,对众生方便,你要教导众生也要方便,不要落井下石,如果你没有方便力的话,那会增加很多的烦恼,因为他如果理解力不够、定力不够,你又不知道方便,也许会让他断掉修行的路、让他退转、让他起了不正的心态,甚至最糟糕的,让他反过来毁谤佛法,那你就很糟糕了。本来要教导他、拔度他,最后却让他去毁谤佛法,这是方便力不够,菩萨一定要有方便。 

地前菩萨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一个开悟的地上菩萨,会称为真正的菩萨,一定是地上菩萨,要不然地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他的方便力不够。以一个方便力,也可以来判断这个人到底智慧够不够?修到哪一个境界?如果一成不变,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那这个人的方便力是有问题的。如果是地上菩萨,他对众生有增上悲的话,他一定有善方便,要有这个力量,开悟的地上菩萨,六波罗蜜以外,再加上第七个,他一定有无量的方便,一点都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话,你不是开悟的菩萨。再来愿波罗蜜,八地菩萨要修的。再来是力波罗蜜,最后是智波罗蜜,这十波罗蜜,地上菩萨要成就如来的境界的话,要修这四个波罗蜜。你要对众生发起增上悲的话,要有这四种力量,自己有力量、度他的力量,还有藉诸佛菩萨的力量。像你要讲经说法,不是你会讲,都是诸佛菩萨假藉你的嘴在说法,如果要讲到一些你自己的主观意念、自以为是的说法时,你会讲不出来,佛菩萨知道你要讲这句话,不对不对,违犯因果,不让你讲,你就讲不出来。这他力,菩萨、佛随时在教导你。当然,也不是说你能讲经,全部都不是你自己的能力,起码你要有点基础,有一定程度的清净心、定力,在诸佛菩萨的善导、善诱下,你就可以讲。 

菩萨自力发菩提心,是名自力因他发心,是名他力,你在学菩萨道也是一样,发了心也要他力,要成就菩萨道也是要他力,这两边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这里在讲发菩提心,以后修行也是这样,自利要有,自利有了,才有他力,现在发菩提心,也有他利让你发菩提心先习大乘相应善根,过去你已经有学习过大乘相应的善根,今少见佛及诸菩萨,只是今生没有看到佛,那是因为佛已入灭了,真正的菩萨不会现身给你看,有的人或在梦中或在坐中的看到菩萨像现,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反正看到就好了,不须挂怀于心。或少闻叹说则便发心,听到一点点人家赞叹你,你就发心,这就是过去有这个因,佛教讲因缘法,人家跟你讲去受菩萨戒,好呀!好呀!你就很欢喜去受,如果没有过去的因,怎么会去受?不可能。稍微听到人家提一下,你就去受,这是顺缘,你今生会去受菩萨戒,没有很大的逆境、阻碍,这是过去有因缘。这个他力、发心、自力、因力很多的因缘都在里面,这个因力很重要,你今天来听《金刚经》、会去受戒,是过去世有这个因缘,水道渠成,这个因力很重要,一切讲缘起于现世中近善知识,闻其说法能修众善,是名方便力,所以就想去受戒,发了菩提心,这是方便力。你要起大悲心,有过去的因缘、自己的因缘、别人的因缘,一切都离不开因缘。(待续)

 (2007.08.19.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