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20-2)
               --
七品 究竟无我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名词解释

1.发菩提心

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慈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欲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所以真净菩提心即众生本有之菩提心,其本性清净而真实,故称之。《大日经疏》:「正观自心,无有生处,得入真净菩提心也。」

我们之前说了你要发愿誓度一切众生,那现在要怎么发菩提心?菩提心bodhi-citta,发菩提心就是你要求无上菩提的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你要成佛是要觉,怎么觉?要放下一切法,你要这样子觉,觉一切因缘是可以起法,没有错,而你有能力观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那就是解脱;解脱,成佛的人才能解脱,阿罗汉是解脱,他成佛是成解脱的佛,不是成如来的佛,这不一样。

解脱的佛,他还会转境,转境也是退转,在二万劫、一万劫以后,阿罗汉二万劫、辟支佛一万劫以后,祂会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修菩萨道,修菩萨道就还有可能堕到畜牲道、地狱道、人间道,有时还会退转。退转没关系,只要你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放下一切,就是种下成佛的种子,未来世能够闻到佛法或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取得衪的授记最好,即使不然,未来也一定可以成就。

成佛的种子,是因你发菩提心才有这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你修行不是在修什么有为法、不是在修什么功夫,是在清净你的内心而已。这个法不执着、那个法不执着,这个习气毛病要清掉,把你那执着的法、我二执都放下,净法是在学这个。净法长养,就是你清净的法门,你要能够永远的去培养它,不要学了一点佛法就喜欢跟人家辩,学了一个佛法就执着不放,这样不是净法长养,这块良田里面你这么去学净法。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这句话很重要,你听了《金刚经》后,有没有去思惟?还是说佛法很好,我懂了「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为一切法」我懂了,懂是懂了,你内心里面的垃圾要拿掉,闻到一切法,能够看它非一切法吗?所以,为什么要闻思修很重要。

很多同学在写报告说要用功,或者你去印度回来发愿我要用功,要怎么用功?不是打坐四小时、六小时就是在用功,随时随地你的心有什么病,你要赶快转,那真是在用功,这个随时转地,不一定要参加禅四、禅五,每一天都要转,你要想究竟我这个事情做得对不对?你有没有清净?你如果不能够这么去思惟的话,你光听,喜欢听、喜欢闻,都不去想,或者想是想了,又不积极去修,也没有用,光听不练、光说不练,都不对;你要去思惟,这件事,我为什么有这个心态?我要转、我要放下,发生事情是一个因缘法,没有错,你要马上警觉,不管当初处理的好不好,你知道我还有这个毛病,要怎么转?能转,就是清净了,就是真正在学佛法。南传的好处实修就是这样,随时在观照这个心,你要勤行精进,你就二十四小时随时观照你这个心、随时观照你跟人之间的关系,这件事、这个瓜葛,要怎么化解,要怎么转我自己?把我这执着的心去掉,这样才能速成无上菩提。

为什么二千五百多年前,他们每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智慧,还是没有智慧,释迦牟尼佛转一下,有的当下就能证得无生法忍?智慧差一点的,过一天或者一个礼拜、一个月也能成就?转!转!转!就能得到无生法忍。我们讲了三、四年了,有没有得到法忍?叫你无生法忍,就是忍不起来、法忍不起来,脾气先发了再说。你们夫妻常常吵架,我常常在注意看你们有没有进步?这次还吵、下次还吵,真的要反省一下,人与人之间有意、无意的瓜葛,你还那么在意?有没有放下?死脑筋记得紧紧的,怨气那么重,有没有在转?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没有转就不是成菩提。我最近在思惟,要怎么像释迦牟尼佛不必发脾气也可以度众生?讲道理,他就能够成佛,不一定要骂他,他就能觉悟,释迦牟尼佛就有这个能力。我们每个人要反省自己,你跟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可以放下吗?不能放下,就要试着去转。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心是你正愿,正愿就是你要誓度一切众生,你要成佛是为了什么?是为要发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来度众生,每一个人都要度,度尽一切众生,这是你当初发菩提心、发了愿,这叫做正愿之始,你发菩提心、发了愿,要培养菩提心,你就要在这块净法长养的良田上培养菩提之根本。菩提是觉了,觉是放下一切,或者知道一切因缘法,不去执着它,能够放下一切法,也是觉。你的根本是发菩提心,有根本,才能够得到菩提,如来菩提是最后要得到的,你发菩提心,等于是方法、手段,会起大慈大悲的心,及菩萨学之所依,一切菩萨所要学习的法。菩萨要学什么?要学一切智慧,我们讲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萨婆罗智;萨婆罗智,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无所不懂的智慧,我们也要学这个,你既然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就是要跟菩萨学菩提。

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有的人发心,我看都还没有在行菩萨道,喜欢听经、吃素、诵经,但还没有想去帮人,你说我还不行,我才讲几句指引人一下,我自己马上发生问题。以前有位同学在公车上,看到有个人身体有病,好心的跟她讲,你可以去怎样怎样做,指引她一下,下车时脚马上被门撞到受伤,这还能行菩萨道吗?才好心跟人家讲一下,自己马上就受伤,这还能行吗?然而菩萨就是这么做出来的,看你们的道心,菩萨心有没有坚定?如果你从来都没有帮助过一个人,你这个发菩提心,讲起来是假的,没有真正实际的作用。

为什么这次要特别提出来讲,这部经已经讲了三、四年了,以前是讲发菩提心要做什么?现在是看你有没有去做?我要度尽一切众生,到底有没有在度?我自救都来不及了,怎么度人?你没有去做,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如果你看到这个人或自己的亲戚朋友在受难、受苦,你怎么帮他?你就尽量帮他,帮他一定会有障碍,你要学习怎么去化解这个障碍,在化解障碍的摸索过程中,你会得到很多智慧。就像我们学佛一样,经典讲的,我们不懂,但是我慢慢摸索,如果我听了、看了,也证了,那就是我的了,本来是释迦牟尼佛的,但是我证了,衪的就是我的了。行菩萨道会学很多的智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这不是如阿罗汉般坐在那里,阿罗汉较菩萨没有智慧,坐在那里入涅盘,我们不要像阿罗汉,要像菩萨这么东奔西跑去接触很多人,学很多法,那就是智慧。

要学智慧,学什么智慧?去度众生,实际去做才学得到智慧,他有这个困难,用什么法?譬如你学到一个咒,你教他,这咒有效,你就知道这个咒,刚好对这个困难有效,这就对了,对这个咒语更有信心,这药方用了有效,你更有信心。发菩提心,你发了、受了菩萨戒,要去做,当你真正在行菩萨道时,你的家在哪里?你都搞不清楚,你几个儿子、女儿,都不知道在做什么,那是真正的在行菩萨道,因为大家都是你的儿女,不是局限在你家里的那二、三个儿女,几百几千个都是你的子女。有一个已婚在美国读书的大陆女孩子,她问我,要不要有小孩?她修的境界也不错,我告诉她,小孩,如果你要养老,那当然需要,但是,你修到这个境界,你去生一个小孩,你身体的气机都没有了,那你何必养这个小孩呢?你如果去弘法,有很多的信徒,他们都是你的小孩,那不是更多、更好吗!后来不知道她有没有听进去?不知道。菩萨就是扩大你大慈大悲的心,把每个人都看成是你的子女,这么去照顾。

欲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你行菩萨道是今生,最后你要去哪里?要往生净土也可以,必须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还是要随缘度众生,度到差不多了,你要往生净土去再去,最后一念往生净土;《无量寿经》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上、中、下根基的三辈,开悟的人是上根基的,中间的是一般的,下等的就是犯了重罪的,五逆十重罪,无论你是哪一辈人,你要往生净土都要发无量菩提心,在有生之年帮助别人,要走的时候,一心求生净土便可。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如果你自己能够真真实实的知道自己的心,即为菩提,你说我还不知道我的心,凡夫,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心?一个是妄心,你不懂把它当是我,一个是真心,你又不认它、不用它,如是认贼作父,搞出烦恼无量。

你不认识自心,把心特别拿出来讲。我们为什么要修心?你错认的那个心本来不是你,所以要修﹔降伏其心,为什么要降?本来那个心就不对,不是你,是无明累积的种种的业,所以要修、要降伏;你如果到初禅境界就比较容易认识自心,当你妄想心起灭起灭时,你都有一个觉知观照它,这样你还不知道哪个心是真、是假吗?当然知道。如果你还不到初禅,那你就不认识自心,起心动念就总是那一个心,我在想、我在想,你在想永远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不要想,用你的自性清净,随缘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想,那个也是真心,你要认识真心,那个也是真心。我们如果不讲真心,讲觉知好了,你起心动念在烦恼,如果这你都分不清楚的话,就不认识自心。起心动念你都清楚了,这起心动念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你自己内心的妄想在起灭,一个是因缘来了,你起念,这是被动的、是有实际的法的因缘,你也知道它在起灭,一个是去认识它,一个是被认识,这两个主客体具足的时候,你就是认识自心﹔另外一种情形是冤亲债主来了的时候,他给你一个念、障碍你,如果你看不清楚,就是不认识自心,这很清楚的;譬如你以前杀过他,他现在要害你的命,一命还一命,很公平,因果就这样,是以他障碍你,让你起个念,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你无觉,就会随他想这样,你以为自己这么在想,其实不是你在想,是人家丢一个念头给你,我活着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要怎么死?找个高楼往下跳吧!是别人叫你跳下去,你以为你自己想跳下去?你傻傻的,真跳,果报就成就了。

这就是不认识自心,外来的心,你要怎么认识它?平时你要不打妄想,不要胡思乱想,或有所思皆是善念,你不会起不好的念,不会有害心,如果你平时都保持正念,从来都不会有这种念头,这时,你就比较容易察觉一定是外来的冤亲债主。你能力不够,不知道他已经在你的周围,试图控制你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无明,当然被耍来耍去,人家有功夫、有神通,我们没有,所以只有挨打的份。你现在听佛法,懂了,他要给你烦恼,虽然你做不到摆脱这个烦恼,但是起码你懂了,这不是你的心,不是你在烦。没办法,一时定力不够,没关系,慢慢来,以后你的定力愈来愈高,神智愈来愈清楚,他左右不了你,只能在旁边起哄,你又不理他,你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你起你的哄,那不是真的,你要练到这种功夫,所谓练到这种功夫,就是你认识自心,外来这些心,你分辨得很清楚,菩萨在考试,丢给你一句话,你不会像从前无明这么一头栽进去胡思乱想,你根本都不动,也不会去担心,这个念头是真的吗?如果真的就糟了,我要怎么预防?赶快去做预防吧!这么想,那你就完了,一失觉,菩提就迷失掉了,菩提就是觉以后定得住,叫做菩提;觉了以后,还定不住,那菩提还没有建立,觉一半,知道有这回事情,还做不到,定力不够,还要再学,学观一切法不是佛法,观一切要障碍你的法,不是一个障碍法,那才是觉,不然你只是觉一半,虽然认识自心是菩提,没有错,但是,你成就一半,你还没办法能够完全定住,还要再学定力。智慧,观心是一回事情,你怎么从业障里面解脱出来,是另一件事,这是要有定力,看破它,自己不怖不畏,这样才有办法把你的菩提建立起来。

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菩提心的本质、体性是什么?它就是这一个,清净心、自性清净心,这个本来不必修你就有的,人家说你现在就是佛,就是说你有清净自性心在你的自性里面,这样你还修吗?要修﹗不是去修这个清净自性,是修去除你的妄想习气毛病那一部份,让菩提显现出来。你也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佛?因为以前造的业太多包覆遮蔽住了,等着你去清掉,把那些清掉了,你就是佛﹔清不掉,你还是凡夫。今生清不掉,光说不练、光听不练,这不行!我提醒各位,要去思惟,烦恼为什么不能转?拿掉,回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就是你对一切法不执着,也不能用一个有为法,才是最清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叫最清净觉?因为衪自性清净心显露,因为自性清净心不用一法,可以面对一切因缘、十方虚空一切世界,当然,这还包括神通变化这一部份,现在我们讲修心,注重在讲菩提心的建立,观破一切法的执着。

所以真净菩提心即众生本有之菩提心,你要去找吗?你本来就有,发了心,不是去找个新东西来,是要救回你原有的旧有的东西。成佛不是说你有一个佛可成,是你丢了垃圾,找回你的自性而已,佛本成,是你不成而已,其本性清净而真实,自性本来清净,因为佛衪已经看到这样,我们也有佛性是本来清净,但是累积了很多的垃圾遮蔽它,这些垃圾要怎么清掉?这是我们修行要去做,故称之为菩提心。《大日经疏》:「正观自心,无有生处」,如果你真正用菩提心来观照你自己的心的话,这个心没有生灭、虚幻不实在的,你的妄想心起灭,那个根本不实在,冤亲债主来念头让你感受到,让你起念头,那个也是不实在。没有生处,没有生就没有灭,你说一切有为法成住坏空,有!那你要说有,等你功夫练好再说有,现在还在练功夫的时候,学功夫才要观自心,才要看它无有生处、也无有灭处,无生无灭。你成菩萨,不污垢了,你就看它有生、有灭,有生有灭不真,那是因缘法,我们自性清净,所现的一切有为法都无生灭的,这样你就可以得入真净菩提心也。菩提心就观一切法无生灭,菩提心就跟观你自己的清净自性心,如此而已,这跟前面所讲的无一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义理是相通的,这是第一段菩提心。

 

菩萨以四缘、四因,自力、因力发菩提心者,坚固不动决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发心者,不坚固动转不定。所以菩萨要发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记载,初发心菩萨有四种缘

你要发菩提心,一定有四种因缘,佛法讲缘起法,这边有四种因缘,你才会发菩提心,菩萨以四缘、四因,自力、因力发菩提心者,坚固不动决定究竟,如果你发了菩提心,退转了,会的,你不证到十住的七住位的话,你这个菩萨位会退转,但是,因为你过去发了菩提心,像《契经》讲的你发了菩提心,就已经成佛了,不是不修就成佛,不是,未来一定会成佛,这个佛已经先安在那里,但这中间进进退退要多久?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菩提心不会灭,中间退退进进、退退进进,六道里面一直轮回都有可能,这个没关系,因为你初发心的时候,已经坚固不动决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发心者,有一些人过去还没有发菩提心,但是,有善因缘,有的是亲戚朋友拉一把,叫你去哪里听经闻法,有的是自动自发的参加哪一个法会,你听了以后受用了,你就发心了,这里讲四种因缘,无因不会有行动,不坚固动转不定。你如果自己发的,这个定力比较强,菩提心比较不容易退转,不是说你修行不会退转,你这一生之中进进退退都有,何况哪一世都有进进退退的,闻到佛法就进了,不知思惟又退了,哪一世一句话又沦坠了,到畜牲道、饿鬼道去了,搞了好久千万亿年以后又回来了,这个进进退退都有,这个不要去担心。

以前有同学问,我如果发心再来的话,经过母亲的产道又迷糊掉,那我怎么办?我过去修的都没有用了?你不要担这个心,你既然发了菩提心,这个心是遍十方虚空,诸佛、菩萨都会按照你过去的因缘,帮你安排,很微妙就是这样。像释迦牟尼佛要成佛,也都是这些菩萨、天神在安排,衪就配合因缘。衪要出家,净居天的天神示现,出家时候到了,就出家吧!半夜就跑了,随缘去请教外道师父。这不究竟,修苦行,随缘修的不好,就再转,牧羊女苏迦达经过天神的示现教导她怎么准备乳糜粥,供养悉达多太子,这些都是天神在安排的。所以,你未来要成就佛道也是一样,你因已经种了自动自发的因,这是坚固不动,自然因缘,顺缘都会帮你安排。当然你造了业,造了业要受报,所以,有很多逆境会出现,逆境之中示现了,诸佛菩萨也在眷顾你,不会不理你,只是你造了业要去受报,要心甘情愿去受报,人家怎么轻贱你,你要心甘情愿、忍辱、心平气和去受报,这样完的时候,你的菩提心再现,不会不见。

如果是因别人的力量,过去不是你自己很强的发愿,别人方便让你发心的,你比较会退转,你可以看你自己,如果好像没有很积极的力量,没有顺缘一直往前走的力量,好像一直呆在自己修行的境界,这个要多发心一点,受了戒,你也不知道,到底发了菩提心没有?有的说,受戒,应该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应该誓度一切众生,这个观念要建立。你们几位有没有去度过一个众生?自修而已,这个要打破你的观念,有时候不是「鸡婆」(多事),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还是要管一下子看看,看你管的时候,事情有没好转?踏出去一步,试试你的菩提心到底是发真的,还是发假的?学《金刚经》到这里为什么一直讲这个?刚开始为什么不讲?因为一下子讲那么深,你还没能接受,现在已经讲了四、五年了,虽然发菩提心是老句子,也跟你提醒要发菩提心,真的要开始去行动一下。所以菩萨要发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记载,菩萨有十地,你要跨入初地就不简单,地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也是菩萨,但还不是真菩萨。你发菩提心还是有四种缘,初发心菩萨有四种缘

 

(1)若见若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彼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为大事不可思议,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若见若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如果你能够自己看到诸佛菩萨显现神通,现在末法时期,我们未值佛,佛不在世、入灭了,当时二千五百多年前,你如果出生在印度的话,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显现神通,一定是常常可以看到的,如果看到,你就产生我要发菩提心,要像祂们一般,这是自动自发的。彼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为大事不可思议,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这是最好的第一种善因缘,你看到诸佛菩萨现起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你说衪们是怎么得到的?原来衪们是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衪们得到这种神通变化的力量,你着眼在衪们的神通变化,这种力量促使你发菩提心,那是最好的,第一点是讲这样。

你非常喜欢诸佛的大智慧,为什么衪们会产生这些神变?到底释迦牟尼佛的神通多大?在经典上很少谈,只是在舍卫国,衪为了降伏六个外道而比神通,示现一下大神通,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示现;譬如衪要度这鸯窟摩罗,释迦牟尼佛衪就走路像飞的一样,让他永远追不上,这是对某一些修行的人,他已经有一点慢心、傲心,用这种神通变化来折服他,如果你现一个我什么本事都没有的相,他也看不出你有什么神通,他当然不会服你。但是,这是对善根基的人,着眼点在衪的神通变化而发心,这是比较顺缘的

 

(2)虽不见闻如上神变,闻说法者赞叹菩提及菩萨藏,闻则欣庆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虽不见闻如上神变,像我们现在,诸佛菩萨衪不现应化身,你闻经听法,好像都是在字面上的意义而已,有的虽然是参加法会或去印度朝圣,现一些什么异相给你看,看是看了,不要太在意,也许增加你的信心,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情,也有的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听过,但是,闻说法者赞叹菩提及菩萨藏,光听经闻法,就产生无量的法喜、信心,也喜欢菩提道,这菩萨觉有情所要学的这些法,当然这些法都是如来过去所修过的,教导这些菩萨,你光听就很羡慕佛或者这些菩萨,衪们的威德、智慧,你自己本身就想发心,闻则欣庆欢喜信乐,听了法喜充满,信仰心起来了,不会怀疑怎么可能这样,你自然有信仰心起来的话,欢喜快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把你往前推一把,叫做增上缘,把你带到前面,往前推,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乐佛的大智慧,而发菩提心,这是第二种因缘。

 

(3)虽不闻法,见法灭相而作是念,无量众生当遭大苦,菩萨住世则能除灭我今当修菩提之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第三种是虽不闻法,见法灭相而作是念,无量众生当遭大苦,菩萨住世则能除灭,一切众生都在受苦,不是在受心的苦,就是在受身的苦,哪个人不受苦、哪一家不受苦?有钱他也烦恼,子孙不肖,到底钱要怎么处理?有钱也烦恼。如果你光听,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你作是念,看到大家都苦,你心里面自然产生这个慈悲心,如果有菩萨住世的话,应该可以解救这些众生,让他们身心得到好处。既然希望菩萨住世,来灭诸苦的话,那我是不是来当菩萨?你有点善心、菩萨心的话,你就会这么自告奋勇我今当修菩提之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护法为增上缘故,以护持佛法为增上缘。这第三种发菩提心的人,乐佛大智发菩提心,见不得众生痛苦,如果你还不起这种菩提心的话,去医院走一走,去安宁病房多待一下,你会发起这种心。第一种、第二种早已经发了,不必再见苦而产生这种慈悲心,第三种是见众生的苦,发起如果我来行菩萨道,学一些菩萨法是不是能够解救他们,让他们能够离苦得乐的念头,这样而发菩提心的,是第三种。

 

(4)不见法灭,见恶世众生为十烦恼之所恼乱一者愚痴,二者无惭愧,三者悭嫉,四者苦恼,五者秽污,六者烦恼,七者恶行,八者放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见已作是念,大浊世起,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浊世中发心难得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第四种是不见法灭,法灭就是佛法慢慢退失,现在末法时期愈来愈糟糕,同样都是经典,很多都去选那种最好学的,最好学的就是去做善事,都不真正去修佛法、修较苦的修行。正法,是一定守戒律,转轮圣王是以正法统治天下,他教导子民都要学戒律,所以,在人寿八万岁、六万岁、四万岁的时候,他们的福德很好,没有什么杀盗淫妄、五逆十重罪都没有,他们的土地很平,没有什么高山、丘陵地,都很平,你要吃什么东西,今天要吃多少,你去摘就有,天会养你。道德水准高,虽然住在人间跟天上的福报一样﹔人寿在快速递减的时候,人的行为,开始变坏,不是一下子就变得很坏,是从偷懒开始,人心开始败乱,愈来愈糟糕,人寿很快的减到一万岁,道德很快的衰退,人的寿命也很快的减半。你要了解正法,就是一定要守戒律﹔解脱道,解脱道就不一定要在戒律上面做文章,学中道观、学忍辱,放下一切法,无为法去面对一切境,《金刚经》就在教你这个道理。你放下一切法,哪里还有什么瓜葛、谁对不起你的?这些都没有,无为法哪里有这些?法也没有、人也没有,这是解脱法,释迦牟尼佛传的法就是这一乘佛法的解脱法,其它都是方便法,不是说那些就不是佛法,你根基不够就学那种,每一种法都能够依你的程度而受用。

第四种不见法灭,见恶世众生为十烦恼之所恼乱,你不知道说佛法慢慢灭掉、衰败,只是看到众生都被十种烦恼所苦恼,何谓十种烦恼?

一者愚痴,愚痴是不明了因果叫愚痴,不是笨笨的叫愚痴,脑筋很灵光,一加一等于二算的很清楚的人,不见得他就能够放下心里的烦恼,会送宇宙飞船到月球的,不见得他就不离婚,他自己心里面不清净、烦恼无量,那种世间的智慧跟你修解脱的智慧完全不相干。这里讲的愚痴,是不了解一举一动之间都是因果报应,如果不了解就是愚痴。有那个因,就有那个果,为什么有人要辱骂你?就是你有三恶道的因,人家要辱骂你,你看清这些,还发什么脾气呢?就逆来顺受、忍辱忍辱、平等平等就好了,你偏偏不肯,所以说愚痴就是这样子,钻不出牛角尖。你回去想想,就知道世尊讲的,一切因缘果报历历不爽,一句话就概括了,你就能从心里面解脱出来。你要好好去思惟,修得好,才能够进入宿命通,才能够知道因缘起灭,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那你更是不会烦恼,因为事实本来就应该这样,那你还要跟它转变业力,业不可思议,你又转不了它,要怎么办?只有降伏降伏,让你心清净就好了。

二者无惭愧,惭愧心很重要,先有惭愧心,才会想忏悔,如果无惭、无愧,无惭、无愧是二中烦恼,不知道惭愧,理真气壮觉得自己是对的,一方面愚痴,二方面没有智慧外,还加上你自己自以为是的观念很重,学佛法要起惭愧心。这有时候很难,你做错一件事,你要摆明说我是错了,我要忏悔、我惭愧,这个心有时候不容易发起。二中烦恼,就是无惭、无愧,不是只有你们要学,我也还在学,我家那位菩萨骂起我来时,我照样是!是!是!这样她也笑了,这样怎么吵得起来?以后,你的另一半骂你,你就说是!是!是!菩萨你说的是!这样皆大欢喜,你心也柔和了,他要发脾气也发不起来,惭愧心先抱着,有惭愧心你才要想忏悔,如果没有惭愧心,那个忏悔也起不了大作用。如果你说我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啊!或是我是为你好,这样都不好,修佛法不能讲道理,只讲求不让众生恼怒,那你就对了。不恼世间诸有情,不是只有人,众生也一样、非人也一样、鬼神也一样,你不要去恼怒他,没有惭、没有愧,在《唯识》里面把这两个拆开来讲。

三者悭嫉,悭,就是很吝啬、一毛不拔,妒是嫉妒心,嫉妒心,这两个是很不好的,会让你堕到饿鬼道或者畜牲道,甚至于你发了妒嫉心以后,很容易发起瞋心,所以,有悭贪跟嫉妒心就会发怒、发脾气,你看男女之间的情爱,嫉妒心会毁灭一个人,如果你没有割舍你的另一半,这个心很容易起嫉妒心,你看像释迦牟尼佛不是只有布施肉体、家眷、王位、国家都布施。这些大菩萨,有时候想一想,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就要修,起码修男女之间、夫妻之间不要有嫉妒心,有的人看开了,他要怎么样,就随他去,这个讲起来就是淡薄了妒嫉心,这是修行有点样子了,或者他虽然没有在修行,他看得开。

你说我在修行,众生都是割舍不了男女之间的情爱所苦、所烦恼,现在我们是在家修行,并不是说你要把配偶布施掉,而是起码要把妒嫉心修掉。有人说我好像还好,没有嫉妒心,你有,微细、极微细的还是有,如果真的没有,大概你们因缘很淡薄,就像那种出去好像丢了,回来好像又捡到的,大概缘不会很深,因为你不会为对方烦恼,这样也好,修行总是要学这样。缘深,了解了,要赶快把它淡薄、淡薄,这是你要修的断烦恼的一个方向,如果烦恼起来的时候,你就把它转!转!转!像子女也一样,也有善缘、恶缘,对小孩子很罣碍,这表示过去因缘很深,或者父爱或者母缘的念很重,很重是情重,情重是人的特性,人性你要把它转成天性、圣性,圣性是解脱了,天性有慈爱但还可以放下些,人性就是很罣碍,放不下,天天为了小孩子烦恼。小孩子都有他的因缘果报,要嘛!就帮他结善缘、积福德,让他去受报就好了,并不是你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就很好,你很照顾他,他没有那个命,最后还是照原来的命运走势在走,不因为你特别照顾而改变。你从小让他补习,进一流学校,他从台大出来,最后还是帮别人拿包包,他的命还是公务员,天注定就是这样,你学佛法、世间法,你要知道因缘果报,就帮他多积善缘、福德,那就好了,你不要对他特别关照,只要不学坏就可以,以后依他的福德去发展。你学佛法不是只应用在自身,家里面也要融入一些佛法,你才不会烦恼。

四者苦恼,又痛苦、又烦恼,这个包括所有的,你放不开的,都是属于这里面的苦恼。

五者秽污,心不清净,邪心、邪识,害人、害自己这些所有的法,都算是污秽法,这跟戒律比较有关系。

六者烦恼,苦是痛苦的,包括身体,这个烦恼是比较偏向于心方面。

七者恶行,就是你去障碍到别人、不好的,对自己没利,对别人也没有利的,修大乘法,出家人的四句偈,「不恼世间诸有情」你要背一背,尽量不要恼大家,如果已经恼了的话,那一定有那个因,有那个因,那也没办法,你要受报,你骂了他以后,他要骂你,你要受报,你要乖乖的去受报,不要你骂人家痛快,人家骂你,你就不痛快。就像我骂你,你在气我,我也认了,你心里不痛快,我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去接受你那个不痛快,脸臭臭我也忍了,你要甘愿,这个就要学没有烦恼法,这些法是什么,用很简单的般若波罗蜜就度过去了,或者般若波罗蜜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就度过去了。我们学《金刚经》就是学化解不好的恶行,叫你起恶心去害人家,这个不会的,但是,这是在烦恼里面。

八者放逸,你心不愿意去转它,也是一种放逸,纵容,纵容你自以为是的观念,改变,就是放,不去思惟。譬如夫妻两造之间在吵架,你认为我对,理直气壮开骂,这有没有放逸你的心?当然有!你没有回到中性、空性﹔或者另一种情形,每天胡思乱想、海阔天空,无事找事,想的多到睡不着觉,神经衰弱,这也是放逸。当然开悟的人要管住这个心,平时还没有开悟的人,更容易动凡情,胡思乱想,更要管住这个心,不要让它有一丝一毫的起心动念,这就是真正精进在修行。没有放逸,有几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平时不打坐,不观这个心,或者下坐以后没有能力观这个心?如果你只有一个心,怎么观?没办法,你没有修到初禅的心,初禅才有两个心,可以用觉知的心观照你起心动念,刚讲的恶行,有没有害人的心、有没有妒嫉心、有没有悭贪的心、有没有舍不得的心?随时你都能够观照到,这才是不放逸,而非你天天诵经、天天打坐就是不放逸。

其实放逸,用在前面讲的这些烦恼都可以去反省,像我有个四眼的念珠,我很喜欢,挂到大陆去,陜西附近有一位大德,突然间冒出一句,老师你这念珠送给我好不好?开口了,不给他就不行。目前还没有人开口要太太的,人家要就给,菩萨就这样,像舍利佛当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布施,天神就来考他,你发菩提心要布施,现在我妈妈生病,要一符药,要用眼睛来做药引,跟你要你的眼睛来做药引。舍利佛心想,发了菩提心就有生意上门,你要,好!舍利佛一下子就把右眼挖下来,天神说我要的是左眼,你怎么把右眼挖下来了?错了?好!祂又把左眼也挖下来,天神故意整衪,放在鼻子上一闻,说眼睛好臭,怎么做药引?把眼睛丢到地上踩,衪马上起了退转,菩萨心要舍,真的不好舍,马上起退转念。

九者懈怠,懈怠跟放逸其实很难去分别,不懈怠就是,你这个心随时能管住,这是最精进,而非你每天诵几部经。对修大乘佛法的人而言,你应该是随时观照你这个心,二十四小时没有空档,如果是一个开悟的人,他永远不会懈怠,因为他起心动念马上业就成就,很可怕,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懈怠吗?禅宗讲执杖牧牛,你开悟了,非得执杖牧牛不可呀!否则起心动念皆是业。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已经开了,开悟的人,起心动念遍虚空,但凡起心动念都会成就。你不开悟没有问题,心眼不开,不懂佛经在讲什么,心眼开的话,起心动念,万法唯心造,原来都是这么造,你现在造了一堆,以后再慢慢去还,不懂的人,看不到不害怕,开悟的人,起心动念马上现世报,不必几天,甚至当场就报,这时你才知道,原来要杀人,不必拿刀,也可以杀人,可怕哪!至此,你才知道这个心可怕、过去的业力可怕、瞋心可怕,如斯你怎么可以让它懈怠,不管住这个心?你要听《金刚经》一定要懂得这个心,为利益众生,他可以成就一切佛法,如果要害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就可以成就,这样你还敢懈怠吗?不行!连睡觉都要管住这个心,不能够让它脱离你的管制范围。这是懈怠,不能够没有懈怠也是很大的烦恼。

十者不信,八大烦恼里面的几个,你现在说佛菩萨我很相信,如果障碍来了或者开悟的时候呢?开悟也会产生不信,为什么?因为你在开悟的时候,你所有起心动念都真真假假一直涌出,你说这个佛菩萨没有在保护你,进入那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状态,像上次《金刚经》解释的无实无虚,又像真、又像不真的状态,你会慌乱﹔又或者一个人好好的,突然一直病、一直病,病的快死了,你说我那么用功,我天天拜忏,我为什么还会得重病?这么要死不死的,你还会不会有信心?人在逆境的时候,讲信不信的问题才算数,修的好不好、信不信要境界来考。你很用功,却病得要死了,死也心甘愿情愿,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抱着这个心,我坚定信三宝,不会变,这个心永远都是信。

我们常看到有人去救人而自己溺水,都说这个人好傻,为什么要去救人?救不起就不要救了。你知道他这么救人而死了,他已经升天了,一念善,就升天去,升天不比做人好吗?表面看上去是死了,然而做人有什么好活的?做人有什么好,那么多的痛苦跟烦恼?不要以表面看到为真,你所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你又没有宿命通、也没有未来果报的这种神通,不学佛的人一定会去毁谤佛法,说这个人吃素吃了三、四十年了,信佛这么虔诚,还得到这个病?佛法不灵。你知道得到这个病,是你的业力,你要怪佛法吗?如果信佛就不会生病,那癌症的人都去信佛,信佛的一定不会得癌症了?那各大道场岂不门亭若市了?

不是你信佛,就不会得到果报,你还是照样要去受报,你没有信佛没出事情,是因为你总是在六道里面一直轮回,不急着还,你信佛要求解脱,你今生都要还。没有正信的人就想,我不信佛还好,信佛以后,怎么事情一直来,孩子原本很乖变不乖,投资也亏钱,没一件事顺心?你知道你过去伤害多少人?你现在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以后不得了,要成菩萨、要成佛,那我这个怨气哪里出?所以,有感招的马上都聚拢过来,人也感招来、无形的也感招来、鬼神也来,当然你要心平气和去承受。要怎么受?那么多的债要怎么还?《金刚经》就是教你怎么还,忍辱,忍辱度到彼岸,忍辱,忍辱,般若、般若,看它无所有不可得,被打也说没有、被骂也说没有,你有这种修养的话,你才能够还这种无始劫的无量无边的债,修得好不好、到底有没有信心?要境界来考。

有一位师父,得到胃癌,他的弟子把他送到医院去,他说他不手术,弟子还是把他送进去了,手术完了,他说他不想活了,我要往生净土,他坚持不吃药,过不久他就往生了。如果你的肉体不能用,你要抱着信心,我对佛很有信心,一念不放,守住一句佛号,死就死,换了一个地方,更好,不会比现在差,如果你有菩萨心,再来投胎,换一个新的肉体,等于换一个新房子,有什么不好?所以,对死不要太害怕,你要用它,就要好好照顾这个色身,别让它七零八落的,这十个烦恼

已作是念,大浊世起,五浊恶世是在人寿四万岁就开始发起,那时候只有一个浊,就是命浊,再来烦恼浊,见浊、众生浊,我们现在已经在五浊恶世,末法时期,在大浊,大浊就五浊恶世全部都具足了,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在这五浊恶世末法时期,亲眼目睹众生被这十个烦恼所障碍,如果你连二乘声闻、辟支佛的心都发不起来了,那更别提是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了,也就是说,你是因为看到众生有这十苦而发起无上菩提心。你会有兴趣听《金刚经》、听大乘佛法的人,是过去世已经修过小乘法,小乘的法是从戒律去修,当然,断三结、淡薄三毒,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是很重要的修行指标,但是你不一定要以阿罗汉断五上分结为终结目标,你可以跳过去,不入涅盘,发菩提心。如果你不想再来,你要发二乘的心,你可以先去阿弥陀佛净土或弥勒净土,或者先入涅盘,你如果修到入涅盘,可以寂静不罣碍的话,入两万劫去休息一下,可以!但是并不是今生证入阿那含道或阿罗汉道,你就永远在那里等着入灭,你也可以马上发菩提心,跨过小乘的修行,开始接触众生,发愿度他们,因为你已经发愿誓度一切众生,今生不管能够度几个,总要开始去度。

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你要成佛的一个基本的愿力,《金刚经》里面讲的,第一个就要是誓度一切众生,要跨出去,第二个就是要断四相,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第三个要修布施波罗蜜,再来修忍辱波罗蜜,再来修般若波罗蜜,这一品里面讲很多法我当发心亦令他发,我发菩提心,我也要令大家发菩提心,以浊世中发心难得为增上缘故。在八万四千岁的人寿,你发个菩提心不足为奇,你在二千五百年前出家修行,证阿罗汉不足为奇,到现在的末法时期,你要发心修行就很难,你要修正法,更难,你要发菩提心更是困难重重,就像天上这些圣人,去做一件善事,并没有什么困难,我们人间做一件善事,这功德要大得多,在阿弥陀佛世界的人做一件善事,没有什么困难,在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做一件善事那才困难,所以功德很大,也就是说你在道德水准很高的世代,做一件善事,是自然水道渠成,没有什么稀奇,你在最困难的时期,你能够去发菩提心,这是要福德因缘具足。

前面三个因缘,最后一个你看众生太苦了,自己要发无上菩提心,这个是更难,你一出生下来,人家就说你是胎里乘愿再来的菩萨,菩萨他聪明学佛法很快,这不足为奇,他再来菩萨当然是这样子,有什么稀奇?现在你不是再来菩萨,学佛好像很困难,很困难之间,你也提上来了,你发菩提心了,这种人才是初发心,在很困难的境况下你做了,这种才是不可思议。你不要自谦你学的不好,学的不好,没有错,但是,你发了菩提心,誓求无上菩提,还希望别人也同样能发无上菩提。讲到这里《金刚经》已经讲去一大半了,我为什么一直在叫你们要跨出去帮助别人?发菩提心,你说你受了戒,受了戒,就发菩提心了吗?不是,你要去誓度一切众生,吃饭的时候念的,「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这个是愿,你们也常说的,「誓度一切众生」,你发过誓的,那你今生度了几个?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今天讲这四种因缘,你能够来这里听《金刚经》,离不开这四种因缘,佛法讲缘起法,一定有因缘,就是你过去世没有佛的因缘,那别人把你拉来了,你听了,有一点受用,你发了欢喜心,也想去受戒,这就是要发菩提心,佛法讲因果,我过去没有这个因,我现在种了,虽然是别人间接跟你提拔的,总算也是种了。不是说先种,就先成佛,有的后种,但是他发起这种修行精进心的时候,他成佛很快。不要说我落后好几劫,甚至女生说我少修五百世,这些都没关系,像《圆觉经》讲的,「不重老参,不轻初学」,你不要小看这初学、初发心的人,他勇猛精进的话,进步很快,有的接触佛法三、四十年,像老牛拖车一样慢,各有千秋。不要认为自己学佛久了,就看不起初学的,初学的初出茅庐,初生之犊不畏虎,什么都不懂,才敢参加禅四、禅五,才会受用。(待续)

 (2007.08.12.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