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9-3)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三)名词解释(续)
3.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3bodhi之音译,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一般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发菩提心之后需经五菩提阶段修行:(1)发心菩提,在无量生死之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2)伏心菩提,行诸波罗蜜而折伏烦恼者。(3)明心菩提,行般若波罗蜜来观察三世诸法者。(4)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着于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而到一切智(声闻智)者。(5)无上菩提,乃坐于道场,断尽诸烦恼,证得道相智(菩萨行智)、一切种智(佛智),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anuttara-samyak-sa3bodhi之音译,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正等觉就是正功用正等正觉、无上正真道。什么叫真道?无道可得即真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教之《道德经》也这么讲,《道德经》只是在讲空,不像佛法讲空有不二。法法相通,差别只是在解释哪一部份而已。你学得愈多,就愈不会有分别心,你有能力去鉴定这个人是在哪个程度,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硕士,还是博士班?懂了就好,不会在那里诤辩不休,让别人起烦恼,你自己也造业。
无上正遍知,三是正,三藐是正等,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简单三个字来解释就是正遍知,正的遍的,所有都知道,知道什么?平等,观空有两头都包了,你有这个智慧的话,就有点正遍知的样子。然而正遍知不只如此,正遍知是要能知道世间、宇宙所有的人事物、所有的因果报应,无所不知、无所不偏,有也知道、空也知道,什么都要知道。我们拜佛,第一拜下去,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如来是如来的总称,衪下面有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号具足的才是如来,如果光佛,衪觉悟了,觉悟是等觉,等觉是十分之一而已,而应供是阿罗汉,离烦恼、有解脱,那也是十分之一,要十个名字的功德相都具足,才是如来,所以我们这样全部拜的,应该是十号具足的如来。
「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别人没有办法全部证到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佛陀才能够证得。在这其间,证一部份或证几分之几的,有,所以才有十地如来、十地菩萨、地前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等之别。觉悟,大家都觉了,到底觉多少、悟多少,还有差别,只要证到如来境界,就平等平等,没有你这个如来高、那个如来低,阿弥陀佛可以讲一切咒,释迦牟尼佛也可以讲一切咒,衪懂衪也就懂,因为衪们的智慧跟神通都是一样的,没有这个佛比较大,那个佛比较小的分别,我们不要分别心太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具有正知正见,哪个人愿意邪见?但是没有进入经藏的因缘。所以我告诉你们修行要谦卑,要心中有佛菩萨,护法菩萨才会为你制造好因缘,让你今天能够看到这部经,明天看另一部经,十年后可以看到更多的经典,不然你永远看的都是那部经,没有办法扩展知见视野。你要谦卑,无论修到哪个境界,也还没有到阿罗汉境界,就是菩萨也是很低浅的菩萨,没有开悟以前都是地前菩萨,即使有一点光怪陆离的现象,也都还没有跨入门坎,要到没有感情觉受了,才算是跨入佛教的门坎。什么感情?忧喜苦乐没有,善恶没有,人家拍你马屁不会高兴,人家骂你,你也不会生气,受阴尽了,才是十信位的第一位阶,六十四位的门坎这么高,到此才真正的进入佛教之门。
到十信位时,忧喜苦乐会没有,看电视上播报一碗面的新闻,好可怜噢!你还有觉得可怜的心,就还有天性的毛病,有天界的种子。你要练到看到什么可怜的现象,若是正巧有能力帮就帮一把,过了就不放在心上,而不是天天把心记挂这些,或以此为志业,那你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解脱道,你是在修天性,天性的爱没有什么不对,但佛法是在求解脱,你要了解这关键的区别。然而人家在行善事,你也不必去讲什么,因为他们的根机因缘就是这样,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阶段,依因缘做当时该做的事,无所谓好坏,世间相就是因缘的现象。到色受二阴尽了,才是十信位的初位,继之、阿罗汉之境界,是十信位满,于华严宗、大乘佛法宗门眼中,小乘的不算菩萨,到十住才算菩萨,菩萨是地前菩萨。所以,你们要愈谦卑,才能够接触更多经典,智慧才也才有办法进去。怎么谦卑呢?控制你的习气毛病不要发作,你观一部经才有办法深入了解。
佛陀所觉悟的的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平等就是法法平等,方法也是一样平等,世间相平等,不是善的就是对、恶的就是不对,都是世间的一种现象,祂不会去分别好坏,都是因缘果报的现象;圆满,什么事情到最后,众生都能够欢欢喜喜,不会在有恶道、恶业、罪业发生,衪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在利益众生,所说的一切法都能够让他们欢喜,还有能力化导他们往好的地方去。所以平等、圆满这种智慧,不是几地菩萨可以具足的,都是到佛这个境界才有办法圆满。你们来听《解深密经》就知道平等、圆满,到底在讲什么。
有个某道的问我,他们要找回佛性,要回天上去,那你们佛教呢?您们认为佛性是什么?你们有什么看法?真要懂得佛性,要对他讲如来的境界,那恐怕是「鸭子听打雷」。《解深密经》讲的地前菩萨、阿罗汉,他们有七种真如,如来的真正十二种真如相,十二真如亦称十二无为,或十二空:(1)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2)法界,界者所依之义。真如为诸法之所依。(3)法性,是为诸法之体性。(4)不虚妄性,法性真实而离虚妄。(5)不变异性,法体不变不改。(6)平等性,离诸法之差别相,平等不二。(7)离生性,离生灭。(8)法定,法性常住。(9)法住,住于真如之法位。(10)实际,极真如之实理,至于穷极之际。(11)虚空界,理体周遍。(12)不思议界,理体绝思虑言议,不可思议。有此十二真如性,那才是如来真正平等、圆满的境界,怎么平等?虚空一切都平等,没有就是平等;圆满,什么都没有了,就圆满。身多大?有身就不大,无身就最大,身再大,有一个身,就有极限,就不大。无身就是最大,法身无相,就是最大。以此思惟去类推,平等圆满,什么都没有,就是最平等、最圆满。你化成世间相,你看成没有,没有什么男女、好坏,什么现象都是平等平等,《解深密经》里面都是讲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我们可以去思维。
一般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提,菩萨发菩提心之后需经五菩提阶段修行:
(1)发心菩提。在无量生死之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金刚经》第三品都在讲这个,发菩提心要干什么?第三品里讲的,发菩提心就是我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一个目标,你要得到这个目标,你一定要做一个工作,什么工作?就是要发大慈大悲的心,发大慈大悲的心,就是要度尽一切众生,如果你没有度一切众生的心,你这个发菩提心是假的。每个地方都在讲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要上求成佛、下化众生?不只这样,菩提心要度尽一切众生,度尽众生是有情、无情都要度,这个智慧要有多大?六道众生都要度。你光看到人,人以外的鬼神、非人等都看不见,这六道众生怎么度?功夫不够!功夫不够就要学,但是,我有这个心,我发菩提心,要度尽一切众生、要求成佛,这是目标,目标明确了,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要经过五个阶段,这是第一阶段。
(2)伏心菩提。好了!要安住你的心、调伏你的心,第二品须菩提尊者问的,你发菩提心了,善男子、善女人或者菩萨,他发了菩提心,要如何调伏其心?心如何安住?《金刚经》就在讲这两件事而已,一个是发菩提心的目标,再来就要手段方法,讲怎么修?先调伏你的心,不调伏你的心,你的般若智慧不具足,后面也都不必讲了;你的心调伏好的话,你的般若智慧就愈来愈灵光,五根对六尘就能够自在,看什么也不会真看进去、听什么也不真听进去,因为你的心调伏了,别人怎么讲、怎么做都无所谓。
调伏自心最重要,人家批评你、指正你,不要心里犯嘀咕,你也没有修的多好,有资格讲我?不能这样想。别人没修好,你看了等于没有看进去,你自己修自己的,莫管他人修得如何,就如印光大师所开示,「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别人修得好不好,对我没有差别法,我修我自己。那么要怎么调伏你的烦恼?行诸波罗蜜而折伏烦恼,用六大波罗蜜来折伏你的烦恼,《金刚经》讲的是三大波罗蜜,布施、忍辱,然后用般若智慧观一切法,这是第一步要做的,如果这一步都不去做,就算你念了几千部的《金刚经》也是一样,有一点福德,但是智慧不灵光。
(3)明心菩提。所有你的烦恼根都没有了,你的心自然发明,发明就有智慧,你便是会行般若波罗蜜来观察三世诸法者,如果心不明,叫你不要看进去,你一看,偏偏看进去,一听,还是没办法不在意,这就是心不明。心要明的话,般若,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一切世间现象无所有不可得。明心,心明了,般若智慧愈来愈明显,用般若智慧度到彼岸,看一切、听一切,什么世间现象都可以自在,如果不是为了因缘要度人的话,你可以自在,心里从来没有罣碍。唯要讲清楚一点的,若以阿含道来讲,能真正明心者已是斯陀含了,已能淡薄三毒了,当然身见、戒禁取见、疑病、瞋心亦没有了。
(4)出到菩提。从烦恼的这一边走出到无碍的那边去,这是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方便是第七地菩萨的方法,第七地菩萨才有真方便力。方便力,就是你一时做不到,用方便,慢慢分期付款去达到,所以如果你给众生方便,那目标绝对不能错。我要度你学佛法,这是目标,但你现在还没兴趣,欲心还很重,那我只好先以欲钩之,像钓大鱼要放鱼饵,你喜欢发财我就让你发财,你要事业顺利我就让你事业顺利,最终是要你得偿所愿衣食无虞后,提升转向形而上的追求,来学佛法;如果你帮了这个人半天,他就是不学佛法,放不下贪欲心,钱永远不够多,生意大了还要更大,而忘记要修心养性学佛法,这样就不是方便。方便不是给你好处,然后随便你要做不做、学不学佛,不是!时间可以推迟,方法可以变通,唯独目标不能变。譬如要你吃素,你现在做不到,没有关系,目标定在这里,你暂时做不到没关系,你打坐,坐到气脉通了,你自然吃不了荤,看你吃不吃素?你吃到荤的会吐掉,自然就会吃素。
这里方便力,于修佛法而言,一下子没办法断掉我的习气毛病,但是我不能让它永远都是这样,我要方便的去断,只要有在做,清楚目标是什么,这叫方便。如果你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话,那就不需要方便力了,就像一个开悟的人,观照这个妄想习气的心,不让它起作用,般若智慧一用就做到了,这不必用到方便,是当下就已经解决了。有的智能比较弱的人,观照是观照了,但是一些比较重的习气毛病,譬如瞋心,他还是忍不住要发作,这是没有般若智慧,也没有方便力,亦不着于般若波罗蜜。
其实不必用般若波罗蜜,你也可以很自在的去灭一切烦恼,般若波罗蜜,为什么我们要用它?因为不行,才要多这一道手续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观无所有不可得能力,如果你已经具足了、心清净,出到菩萨得到了,哪还要用什么般若波罗蜜?不必了,一法都不必用,灭掉一切烦恼,得无生法忍,住在无生法忍位,出离三界,而到一切智(声闻智)者,这就是出到菩提的意思。
(5)如来无上菩提。即使出到菩提、走出烦恼了,我们也不能得少为足,一定要往如来无上菩提前进,是以,乃坐于心地道场,断尽诸烦恼。断尽诸烦恼,这里的烦恼有粗的、细的、微细、极微细、极极微细的,要一层一层断进去,如释迦牟尼佛般,最终一丁点儿的污染法都没有,这样才是真正得到无上菩提。修无上菩提要多久?还要两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到开悟的境界,还要花两大阿僧祇劫那么久,不是那么好得的。佛法的境界、过程、时程都要懂,才不会得大妄语,证得道相智(菩萨行智)、一切种智(佛智),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就有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得,就是你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而相对有四法不得菩提,即有四事令修行者不能证得佛果菩提。据《菩萨地持经》种性品载,即:(1)无善友,谓修行者虽有精进之心,然无善知识说法开导,则无法证得佛果菩提。(2)谬受学,谓修行者虽遇善知识之开示,然禀性愚钝,于所受之法错谬领解,则亦无法证得佛果菩提。(3)不精进,谓修行者虽未错谬领解所受之法,然以懈怠成性而未能勇猛精进,则无法证得佛果菩提。(4)不调伏,谓修行者虽闻正法且精进勤修,然善根未熟,长久未能调伏其心,则无法证得佛果菩提。
《金刚经》目标就是要修无上正等正觉、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怎么得?整部《金刚经》都在讲要怎么得?修忍辱法、修布施波罗蜜、去四相等等,你如实的去受持这些法,就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上回讲到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要经过五个阶段,现在要讲,你有法可以得到,但是,有四种法会障碍你不能得到菩提,即谓有四事令修行者不能证得佛果菩提。据《菩萨地持经》种性品载,即:
(1)无善友,善,就是善知识,能够指导你正知正见等善知识的善友,他对无上正等正觉的修持有经验,你不去亲近他听他讲经说法,自己土法炼钢,也没办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另外无善友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你有所接触,但是接触的不是善友,是恶友。
《大般若经》里讲,善友是要告诉你修学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比如告诉你不要执着一切相,如果你在修行过程之间,现出佛像、菩萨像、甚至于师长、父母、亲友等幻像时,不要执着为真,因为这些有的是魔化的,不要以色相见如来,不要以所见的为真,这个要特别注意。如果是善友,经文说会告诉后学有这些现象,你不接触善友的话,修行者虽有精进之心,然无善知识说法开导,则无法证得佛果菩提。我们以前在讲基础篇时曾谈到,善知识有二种,一种是一般的,他比你懂一点,可以教导你,另外一种是真正的大善知识,是人天眼目、是真正能够契入如来心的、是代佛宣说的大善知识,他所言一定都是真正无上的佛法,你有因缘,能够接触到这种善知识,受其指导,你才有办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2)谬受学,错误的学习,瞎修盲练,你不懂真正学佛的意义、方法,或者把过程当做结果,像《金刚经》刚开始是学空、破四相,到最后它告诉你,发菩提心的人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不应该有断灭相,要回到有相无执,这么分阶段去修习,你就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你的观念不对,把前面的认为是究竟,说金刚经讲空,一路空到底,这样就走错了,用功是用功,没有走对路。谓修行者虽遇善知识之开示,然禀性愚钝,于所受之法错谬领解,则亦无法证得佛果菩提,这个不是说你没有接触善知识,有,但是你误会了他所讲的意思,或者只听懂一半,错误的认知会导引你走错路,这是第二种障碍你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3)不精进,道理懂了,不去做,或者身体没有突破就想修心,苦集灭道,苦谛都没有得到,你没有去体会大苦苦、中苦、小苦,你就想我要证得无上菩提,这不可能的。你没有经过大苦,你怎么能体会集谛?意思虽然懂了,但是做不到,没有用!譬如死亡时,四大分离很痛苦,你说你能解脱,把道理搞懂就解脱吗?没有,要实际去磨练,在承受痛苦时,你如何安住在一句佛号或一个咒语上而不会慌乱?盘腿打坐,二小时、四小时、六小时,好痛苦,要忍,磨腿功的同时,心如果还能够安住不动,你才有可能全身而退、安然的逝去,所以精进心很重要。
什么叫不精进?谓修行者虽未错谬领解所受之法,道理懂了,你智慧也够,你就不去做,然以懈怠成性而未能勇猛精进,则无法证得佛果菩提。上回有位法师现身说法,他可以绑着绑带六小时正规的打坐坐姿,大家都很赞叹,有几个发心想要学的,学不来,因为我们精进心不够,环境不允许,又不是专业修行的,还要上班,都是兼差的,这种勇猛精进心发不起来,这跟智慧跟因缘成熟不成熟都有关系。也有的菩萨他没有这么痛苦也可以成就,因为他过去世有修,现在再继续前程,他不一定从小乘的苦集灭道开始,他的身体不知怎么样就通了,他就可以去学明心、去学习见性,所以,不是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从今生开始,但一定都是这么一步一步修的,从发心到成佛路上,你过去修到哪里,今生再来继续,每个人背景不一样,今生再接续过去世所修的继续走,你过去如果有打破色身,今生很快,突然一个因缘时节到来,它就自己通了,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要从色身一步一步的成就,也就是要发勇猛心,才有办法迈入无上正等正觉的路上。
(4)不调伏,当然调伏有二种,一个是还没有进入修心境界、粗习气的调伏,一种是开悟了,大翻种子,你不调伏也自然就调伏,这里讲的不调伏,大概都是还没有进入门的,谓修行者虽闻正法且精进勤修,然善根未熟,长久未能调伏其心,你没真正开悟自心,要调伏这个心,很难!就像隔靴搔痒,掻不到痒处,因为你的黑漆桶没有打开,有修没有到,修了十几、二十年,个性习气没有办法大转变;另外有一种邪悟,也就是碰到邪因缘,碰到鬼神、魔类之辈,他也可以改变你色身,他也加持你,让你悟进去了,因为他要障碍你,会把你导向神通变化、怪力乱神那一边去,不会让你修真正的佛法,修内心清净自性法,那样你走错路了,不去调伏你自己的心,反而去玩弄这些神通变化,玩这些都是假的,对于修行没有实际帮助的。因为不是你修来的,是鬼神弄成的,所以是假的,无知的人认为这样很好,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能力,其实这些跟你成就果位、心清净度都没有半点关系。
一个真开悟的人,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的修行把心调伏,要长久做调伏的工作。执杖牧牛修这个心,断五根对外尘境的执着,断内心妄想习气,有灵知灵觉感召十方一切因缘的心,却要能够如如不动,这些都要调伏。如果你没开悟自心,没有那种灵通心,虽有所调伏,并不算真正的调伏,是粗的、表面的调伏,石压草似的调伏。没有办法!心眼不打开,要悟得如来菩提,难啊!身很重要,身不成就,就没有办法修心,你虽然做调伏的工作,事倍功半,七折八扣下来,也没办法究竟,要知道修行的次第离不开身跟心。这是四种障碍你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现象,你自己要避免,尽量不要去犯这四个毛病,犯了,则无法证得佛果菩提。因缘不具足,要自己制造因缘,不精进要提醒自己多精进,岁月不待人,十几、二、三、四十年,一下子就过了,赶快用功。
4. 八万四千
八万四千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又作八万。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皆悉庄严美好,可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此外,无间地狱纵广约为八万由旬,其生苦之具亦有八万四千种,故亦称八万地狱。
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又作八万,是一个概括的数字。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八万四千烦恼丝,这都是在讲一个概括的数字。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有这些形容词。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我们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相,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当然每一相都要细部的去分,每一个相都有衪的功德相,你要成佛,有时候你要思惟,光一个好相要修好久,要修好多的污染心让它清净,要有成就好多的功德,才有那个好相,不是把佛理懂了,就成佛了,像懂《金刚经》了,原来无上正等正觉是这么修,要用这些方法修,是懂了,而在修的过程之间,都在成就你的每一项功德相,那要成就八万四千相需要多久?这个都是值得你去思惟的。
一一相皆悉庄严美好,有形有相的庄严,是非常美丽,每个都喜欢看,无形无相的庄严,就是心地清净、法身清净。我们以前讲到庄严时曾经讲过,有形有相的庄严跟无形无相的庄严有什么不同?「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是为庄严佛土」,真正从空理地,法身清净处来讲,庄严是没有一个什么可以现的相,但是,在有形有相成就庄严时,你要修种种的功德,所以,从这八万四千相之间,阿弥陀佛可以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此外,无间地狱纵广约为八万由旬,其生苦之器具亦有八万四千种,故亦称八万地狱、八万四千尘劳。我们没有那个智慧去了解八万的每个细节,经典也没有很仔细的谈论到,或许讲出来我们也没办法一一的去了解,所以都是以八万四千这么带过。
谓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尘劳,烦恼之异名。摩诃止观卷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以烦恼能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故称尘劳。亦即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尘劳之根本,不出十使,随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瞋、多痴、等分(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谓色声香味触法能衰损善法),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
尘劳,烦恼之异名,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会让你神精衰弱的尘劳、烦恼?《摩诃止观》卷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每一个微尘里面,有八万四千这种让我们起烦恼的户所,以烦恼能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故称尘劳。你要修到心清净、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你心自性可以感招种种因缘,但是,起灭起灭之间,你没有烦恼。没有烦恼谁不愿意啊?可就是做不到,叫你不要烦孩子,儿孙自有儿孙福,可你就是看不开、放不下。十方来、十方去,你要学习把心里面的尘劳都放下,亲人的冤亲债主尽量放开,不要太在意他,你说不行啊!我有责任,你没有责任他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他本体就是这个样子,守住基本盘就好了。供他吃住,该补习让他补,一般该做的都做到了,其它就看着办,不要烦恼。
自己要去思维,你最烦恼的是什么?从八万四千尘劳门里找出你最烦恼的那一扇门,放下、放下,把它慢慢关起来。这里讲烦恼,前面都在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你总是做不到,所以这里来检讨原因,做不到是为什么?什么是你的弱点病脚?要怎么把你这个尘劳、烦恼放下?我们打坐是打坐,痛是痛,磨这肉体是要去除身见,难得有个禅四的机会,听到开始有人报名了,起心动念想参加,但是家里的冤家要去玩,四天连休要去玩,很烦恼!冤家就是阻碍你修行,知道是冤家还要跳下去?没办法,太晚了,我们是已经跳下去以后才学佛法。那些没有家累的,父母是要孝顺没有错,但是,过与不及都不好,不要变成一种烦恼,尽量做、尽孝道,但是不要变成看不开。我在烦恼什么?问自己,好好思惟一下。
尘劳,亦即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周围亲朋好友之间所发生的大小事情,其实都有因果关系,你没有正知见的人,就会被这些人际关系搅和得很烦恼,所以,心跟心缠缚而轮转生死,六道轮回,无有尽时,永远没有办法脱出。论尘劳之根本,把它用世尊所讲的名词来解释不出十使,架驭就是使,有十种烦恼障碍你,随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另所谓十使,一个是领头的,九个是助纣为虐的,再加上上面那个十使,遂成一百。而烦恼如何被细分为八万四千?要知道衪是怎么算出来八万四千。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二千一百基本数,再加多贪、多瞋、多痴等分(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四种众生病,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地水火风)、六衰(谓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能衰损善法即谓衰),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各个尘劳都是你心里面的烦恼。
八万四千法藏
指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又作八万四千度门、八万四千法聚、八万四千法蕴。举其大数,又称八万法藏、八万藏。藏者,包藏之义。就能诠之教谓法藏,就所诠之义谓法门,故又称为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谓八万四千诸度门,据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七所载,乃佛之三百五十功德门中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门。于诸贪淫瞋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门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门,一变为十,总成八万四千度门。
有八万四千个烦恼,释迦牟尼佛就讲八万四千法藏,来对治八万四千个烦恼。如果以《金刚经》来讲,简单的破四相,破四相就破八万四千个烦恼,也具足了八万四千法门;如果再缩小范围,般若波罗蜜一个法门就好了,就是观一切法不住相,观所有烦恼任何境界都无所谓。所以,法门对于比较愚痴、笨拙的人,就化成很多的法门,如果是智慧比较锐利的人,八万四千就化成一个法,最后一法化成空,什么都没有了,用空无对一切境,管你是什么法,这倒也简单干脆。禅宗讲智慧锐利的行者,就是具有这种智慧,如果没有这种智慧,你一定要以一法断一门的,那就只好讲出各个法门去研究。
这里提出,佛所说之全部教法,不管是显教、密教,五藏经、律、论、般若、陀罗尼,总共有五个法门,由这五个法门就演变成八万四千个法门。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又作八万四千度门,因为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都可以度到彼岸,即便祂随口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你依这故事的内容悟道,只要可以解脱,那也是一个法门。大、小法门都可以成就。或者称为八万四千法聚、八万四千法蕴。举其大数,又称八万法藏、八万藏。藏者,包藏之义,藏,就是能诠译解脱法的,释迦牟尼佛所教的法门谓法藏,就所诠之义谓法门,释迦牟尼佛在诠释这个义理时,就是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离不开是断你的烦恼,让你从烦恼漩涡里脱离出来,故又称为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谓八万四千诸度门,据慧远大师之《维摩颉义记》卷七所载,乃佛之三百五十功德门中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门。于诸贪淫瞋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门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门,一变为十,总成八万四千度门,刚好可度八万四千烦恼。这是第一次解释八万四千的烦恼跟法藏。八万四千的解释名词,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八万四千每一项内容是什么,大概也没有经典在讲,因太细了,讲不完。
5. 那由他
那由他、那由多,梵语 nayuta,niyuta。印度数量名称,十进制之第12位,那庾多(nayuta千亿)。又作那庾多、那由他、尼由多、那术、那述。意译兆、沟。依《俱舍论》卷十二所载,阿庾多(ayuta十亿),十阿庾多(又作阿由多)为一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一那由多,故一那由多为一阿庾多之百倍;一阿庾多为十亿,故一那由多为千亿,通常以此为佛教所说那由多之数量。此外,就印度一般数法而言,阿庾多为一万,那由多则为百万。
那由他,天天在看无量阿僧祇那由他诸佛,到底那由他是什么?那由他、那由多,梵语 nayuta,niyuta。印度数量名称,十进制之第12位,那庾多(nayuta千亿-中国的数字)。又作那庾多、那由他、尼由多、那术、那述。意译兆、沟(中国的数字),这种数字,依时代的不同,国情的不同也会变化。我们常常看到亿,在印度以千万为亿,近代中国以万万为亿,这个很难去弄清楚,但总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就是了。依《俱舍论》卷十二所载,阿庾多(ayuta十亿),十阿庾多(又作阿由多)为一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一那由多,故一那由多为一阿庾多之百倍;一阿庾多为十亿,故一那由多为千亿,通常以此为佛教所说那由多之数量,千亿也是很大的数字,但是,前面还有一个无量阿僧祇,那个数字才是大,阿僧祇是在52位,再加一个无量,无量又是第 53、54的位数,在这就是在表示一个无量、无边。
讲到这里,你应该有一个概念了,无量、无边、不可数、不可思议,有时候是在讲数目,有时候不是在讲数字,而是比较笼统概括的观念。不可说、不可思议并非在讲数字,是在讲很多、很复杂。在《金刚经》里出现很多这些数字,你懂经文,印度的文化也要懂些,要了解他们是怎样去算这些数目。此外,就印度一般数法而言,阿庾多为一万,那由多则为百万,刚刚千亿,现在却变百万,时代在改变,词汇不断是很厌倦,那到底是多少?不要在名相上吹毛求疵,八万四千、四万八千都一样的,你要学佛法,就是这么随便你怎么讲,讲了就算了,不要太在意。
(2007.06.10.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