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9-2)
               --
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名词解释

1. 罪业

罪业nigha,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据北本《大般涅盘经》载,一切众生所造之罪有二,一为轻,一为重;心、口所造之罪为轻,身、口、心所造之罪为重。而恶业即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常与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等五逆地狱罪因并提;与此十恶相反即是十善业,造十善业能生欲界天。《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早于《金光明经》,故仅说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等五恶,此即五戒之由来。盖佛教关于恶业之说法,由来已久,称此等破坏人伦秩序之行为为恶业,系原始佛教乃至大乘佛教之一贯思想。

罪业nigha,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身、口、意三业也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因为是罪,所以当然是指不好的恶业。以这罪来讲,并不仅指犯的过错,也包括你跟众生之间的恩恩怨怨,当然有恩也是一个麻烦,牵扯不休,爱得不得了,不能解脱,如果结了恶缘,跟你过意不去,要找你算帐,障碍你修行。我们说身、口、意三业,能够招感不好的果报的都称为罪,并非你犯了什么错,有个管赏罚的谁要来罚你,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心,如果心彻底清净了,无执着,那这个罪业不成为罪业,阿罗汉他们就是这样子,能够修到内心不执着一切境的话,过去的业虽还未消掉,但已不能感招这些阿罗汉心起烦恼,所以他们能够得到自我的解脱。

据北本《大般涅盘经》载,一切众生所造之罪有二,一为轻,一为重,重的是犯了性戒,就是我们的自性会被障碍,另一种是比较轻的,都是跟众生之间的瓜葛,比较轻的过节。《北本涅盘经》记载心、口所造之罪为轻,起心动念,有不好的念头也是造业,这种罪比较轻,但是,这是对凡夫而言,并不是心所造的罪,一定是轻的。如果起心动念,可以让一切业,马上成就的话,就像是心眼开的这些修行人,起心动念都可以成所作办,甚至可以杀人,伤害众生身体,那这一定是重罪。比方一个人心眼开了,他很怨恨某个人,起了一个咀咒心,咀咒对方出去被车撞死算了,结果,对方出门真的被车撞死了,那是你心起,让他成就这种现象,这是杀人罪、是重罪。这里讲的心,指的是没修行的凡夫心,起的一些不好的妄念。凡夫起心动念,对对方来讲,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不至于马上造成果报,充其量口头骂一骂,造点口业得罪了谁,这些都是跟某个个人之间的过节而已,你骂他、他骂你,结个恶缘,如此而已,所以罪业是轻。

身、口、心所造之罪为重,如果你心有这个念,嘴巴也讲了,然后身体又去执行,做的都是前面我们提到的五戒或是菩萨二十八戒中前五戒,那这是重罪,为什么?因为侵害到众生的身体即是重罪。而恶业即指杀生,杀害对方的身体;偷盗,偷盗对方的财物,这些都是行为;邪淫,侵犯人家的身体;大妄语,就是未证言证,没有修证却自夸修证到什么境界,这种是大妄语,都是属于重罪。前面讲的杀、盗、淫是重,妄语,如果你是犯大妄语,那也是重罪。口业有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反正你挑拨是非、出言伤人、或者讲话都是些不由衷的虚伪话,这些都是造口业。

另外,贪欲、瞋恚、邪见,我们一般讲痴─邪见,就是不明了因果,邪见,一般人没有境界的话,接触了不当的言论,无论是来自书本或网络上,造成了错误的观念,那种邪见是间接的。有一些人常入邪悟,就是他的心眼也是开了,他有悟,但是,他是因为邪因缘而悟的,也就是碰到鬼神、魑魅魍魉,让他身体的气脉改变,这样他也是开悟了。开悟后,他自以为是,知见不够,在邪悟以后造成了邪见,还到处宣扬他的邪知、邪见,如此断人慧命,罪业是深重,当入无间地狱;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为什么会没有邪见?修行人到了真正开悟时,他没有话讲,为什么没话讲?因为有佛菩萨在看护他,他不会乱说话,就不会出差错,他在任运过程中籍籍无名,不求名闻利养,默默地深入经藏,以增加自己的知见,这样即使心里知见有点错误,但是,他没有讲出去误导他人,没关系!久而久之,增广见识后,就能有正知正见了。

开悟的人都是心有灵通,这时,他的心是离不开戒律,真正开悟的人,起心动念不大会造业,他不会随便去起心动念,他管住这个心很严格,即是禅宗所讲的「执杖牧牛」,让这个心不乱动。当然五根对六尘境反应很快,如果反应不快就不叫开悟,反应很快,而且知晓很多,什么都知道,譬如看到一个孕妇,瞥一眼就知道她怀的是男的、还是女的;哪个人在起心动念,这个刚开悟的心也都知道念中之意,这时就要练心,让心不那么敏感,我们有这个灵知灵觉的心,反而要把这个心空掉,要慢慢练,练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真正修行人开悟以后都是要修心,默默无闻地修心,六祖悟后藏身入猎人队中十五年修心,每个开悟的人都是要花十几二十年修行制心止,最后把佛理稍微搞的融通些以后,才能够讲经说法,这样就不会犯邪见。

最大的邪见,都发生在境界上的错误认知,譬如五阴魔相里讲的,阿那含境界或者行阴区宇的行者,有八万劫内的宿命通,看得到八万劫内的因缘果报,但是八万劫外,他就搞不清楚了,八万劫后,此灵死了以后去哪里?他看不到,所以会说死了以后就没有了,这就是断灭论。像这种邪见还好一点,至少他有境界看到了一小部份;最遭的是佛教的根本道理还搞不懂,刚刚讲邪悟的人,那些魑魅魍魉家持灌气,只会在神通这一部份下手,不会增加你的道德水准与智慧,所以佛教的根本道理还搞不懂,就自以为是地说这样、说那样,这就是货真价实的邪见,即使终其一生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跟随的弟子很多,通常到最后死时都很惨的。

恶业,还有五重罪,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当然有时候,不小心出佛身血的也有,但是,恶心如调达、提婆达多,在灵鹫山有一个山头,作一弹弓一样几十个人拉住,用一个大石头挂上,把石头弹出去要把佛陀压死,后来没人敢拉弓,他就自己来拉,今刚护法神知道了,就派一个金刚罗剎,去接那颗大石头,因为石头太大,就把这个金刚罗剎压死了,结果石头是碎了,但碎片还是伤到佛陀的脚趾,一般擦撞到脚趾是不大碍事,最多上点金创药就好,但业力就是这样,这脚的伤口怎么都没有办法愈合,佛的德性这么好,为什么这伤口治不好?业力的关系,后来一个金刚护法神说,佛陀以您的功德性去观此伤,应该都会好的。结果佛陀说,好罢!如果我功德圆满的话,就不应再受这种果报,衪这么一讲,真的佛陀的功德圆满,最后此伤就不药而愈了。

这是恶意的出佛身血,调达犯了这个错事,佛还原谅了他,后来他又去破合和僧,鼓动五百僧人脱离僧团,这就是破合和僧。出佛身血佛陀可以原谅他,破合和僧因是共业,佛陀要救祂也没有办法,最后祂就坠下到地狱里去。据说下地狱的地方是在祇园精舍外,一个比较低洼的水泽地方,听说是从那里坠入地狱的。这个地狱,其实也不是在地球的底部,地狱是在九重铁围山的最外面,须弥山有八重香水海,第八个重外的地方是铁围山,这就是诸地狱处,并垂直向地球的底部落下去再转去铁围山地狱处。这是犯五逆地狱罪因,跟前面合起来,总共有十个重罪。

与这十恶相反即是十善业,你如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这个善业都是每造一善,都可以生欲界天,至于生到哪一天,这就跟你的贪欲心还有多重有关系。如果你的淫欲心跟一般人一样的话,没有办法升高天,你就升四天王天,或顶多到欲界天的第二天忉利天,第三天以上贪欲心愈来愈淡薄,到第六天的话,就只剩一点点热恼而已,男女对看一下,淫欲心就灭了。所以并不是你造十善业就一定能升去哪里,还跟你的欲心有关,像天主教讲去耶和华菩萨那边,这要看你心地有没有真正到那个程度,天主教的神父,他的淫欲心就比较淡薄,牧师就不一样了,牧师可以结婚,有太太,戒律也宽松些,果报可想而知。

所以不是你信哪一个教,死后你一定就到哪里?你信佛教,你也不一定成佛、证阿罗汉,也不一定往生净土,要看你心地、福德成就如何?这就回归到基本面,你心到底清净了多少?如果你说你在修佛法,但是你的瞋心不灭,有一点功德,罪业也有,这样顶多是天龙八部。我们讲《解深密经》说过,天龙八部都是在四天王王管辖之下,天龙八部都长得不是很好看,阿修罗的女生比较漂亮,男生也都长的很难看,有肚子大大的,像蛇一样的样子,也有吃香的,反正这些都是依附在四天王下。四天王天是最低天,为什么最低天?他有一点福德,但是,也不清净,最主要是嫉妒心、瞋恚心很重。如果你有在布施、供养佛、供养僧,帮助贫苦,但是嫉妒心很重,瞋心也大,那你的果报可能就在第一天四天王天;再上去要加上善行、恭敬师长、孝顺父母,才能到忉利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从淫欲心去断,才会升到欲界里的高天。这十善业,简单讲,就是欲界天的果报,不是色界天,色界天要修禅定行。

《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早于《金光明经》,故仅说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等五恶,此即五戒之由来。这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金光明经》不只有讲这五个,还包括上面讲的,所以戒律愈来愈多,《金光明经》有一个合本的《金光明经》,因为原来的范本,这个人也翻译、那个人也翻译,谁拿到什么就翻译什么,后来就把它汇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合本的《金光明经》,内容比较完整一点。在《金光明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十地菩萨要各自念其咒。初地菩萨要念初地菩萨的咒,护持他不会退转,十地都有其各自咒语。翻这个咒语很难,一个字找不到就卡在哪里,我已经把它整理出来了,但还没有完全翻完。如果你开悟了,就要去念初地菩萨的咒,离垢就要念二地菩萨的咒,每一地菩萨都有各自的咒。《金光明经》这部经里面提到更多的戒律,《无量寿经》只提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不饮酒,包括现在的不吸毒。我曾经听说有一个自称是佛教徒的贩毒被抓,他辩说这毒品是素的,因为从植物里提炼出来的,真是胡说八道!饮酒是乱性,吸毒当然也是乱性,吸毒跟饮酒是一样的,吸毒更糟糕,这毒瘾不去,没钱买毒品就去偷蒙拐骗,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毒品应该包括在五戒里面。

盖佛教关于恶业之说法,由来已久,称此等破坏人伦秩序之行为为恶业。其实恶业,是人际关系不好的一面,你跟这个人不对头就是跟他造单独业,你跟一群人对立,那是跟一群人造共业,一次得罪一群人、一个团体。造恶业,这个恶业不一定是指有理、没理,对或错,你让他人引起烦恼就是恶业,烦恼,他就会想报复,并不是你行为公正就是对、就没有造业。公正由谁来判定?学佛法,标准要比世间法理还要高,所以不要讲公正与否、合理与否,不要讲原则,佛法只讲,对方感觉好不好而已,你让他感觉舒服就是善业,对方感觉不舒服就是恶业。你虽然很有原则,但你让他起烦恼,那就是恶业,不能用世间的原则来讲。再说,要讲做人的道理,也不是你说了算,你说你有理,譬如你排队上车,这是道德水准,但你去干涉插队的流氓,他感觉不爽,拿刀砍你,你说你有理,有理,但你造成他的烦恼,他砍了你,你们结了恶缘恶业。

不错,社会也许讲公义,但佛法是讲因果,你这共业该怎么走,它就怎么走,你要当小说里的侠义之士去打报不平,那跟人结怨的都是你,你还不了。你们当公务员,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不违背原则下,只要不会被长官责骂,要多给人通融,这样你是跟人家结善缘;你一句话否决他,打他回票,甚至态度不佳,那他心里恨的就不是你口中振振有辞的制度,他恨的是你这个人,无形中他的意识对着就是你。你不懂阿赖耶识的可怕,很奇怪,他其实也不认识你,你们就见这么一次面,但是我们这个脑筋里面所含藏的一切,清清楚楚的,来世再碰到,他就说不出原因的讨厌你,如果位置倒过来,换你找他申请东西,本来可以同意的,他就故意刁难你,他自己都说不出为什么,还以为自己是心情不好。这些都是恶业,所以你要把罪业搞清楚,如果碰到果报来了,你要耐心去承受。

这几天心血来潮,开始在写心中心相貌,其中第二项就是遇到障碍,你要把这些冤亲债主、天魔、魑魅魍魉,当做父母一样看待。忍耐又忍耐,逆来顺受,这样你才能够学到佛心,佛心就是这么慈悲。释迦牟尼佛证悟时,天魔来考验,这些魔眷属,排山倒海兴兵来乱,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法?释迦牟尼佛法力高深,衪是以慈悲忍来面对有为法。这些天神都很会幻化,变狂风暴雨、变出大堆兵器等等,但释迦牟尼佛都住在慈悲忍之间。其实这个触地印(降伏印),不是一个印,是当时魔刁难衪,魔说你说不用一法,你怎么证明你不用一法?很简单,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把左手放在肚脐下面,右手随便这么一摆,也没有结手印,就进入慈悲忍。

慈悲忍,就是用大慈悲心观众生,他们捣蛋、作恶,你把他们当做父母,忍受他们,这种无为法是最高段的破解法,再来更多威力更强的魔军,都拿衪没办法。面对苦难亦是如此,慢慢这么修,有一天你也可以像释迦牟尼佛这么自在,随便你要如何,心不动,肉体也不受影响,那就真的是有佛的定力,这是累劫修的,我们也要这么学,学无为法。《金刚经》都在讲无为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少法可得,怎么练起来?要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生相,怎么证明你没有我相?就是以忍来修进去,无我得成于忍,这几个观念,就在告诉我们,学佛法没有什么高深,就是放下一切心的执着,后来人家讲这是触地印,因为衪手长,手快靠到地上了,又或者说是降魔印,因为天魔对衪没有办法。你们也可以这样自在无碍,不用一法,心安住,忍受那种外境的逆境。

系原始佛教乃至大乘佛教之一贯思想,原始佛教对这个恶业是这样讲的,不要去破坏人伦、秩序,因为破坏人伦跟破坏秩序都是跟众生结恶缘,这就是罪业。你要去思惟,同修之间、夫妻之间、儿女之间、父母之间都一样,不要去争斗,惹恼对方,出家人的四句偈「身口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观诸正念欲净空,无利之苦当远离」,不惹恼众生,你只要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让众生起烦恼,你这个出家师父就不清净了,那我们在家居士可以吗?在家,虽然道德行为没有那么多的规范,但你要认知因果历历不爽,该讲就讲,不该讲就不要讲,你该讲,是为了度他、引导他,你明知道讲了人家会不高兴,会怨恨你,为了度他,你要去学习逆来顺受,因为你造了恶业,让他起烦恼,怨恨你,你要去忍受这因果,修行,就是尽量不要去恼怒众生。

 

2.恶道

恶道即恶趣durgati,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据俱舍论卷八载,五趣之体为无覆无记,又五趣摄于有情数;即谓由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无记之果体,名之为趣,故说一切有部主张「趣」不通于善、染及器世界。

恶道即恶趣durgati,即走到不好的地方,就是恶道。恶道有三处﹕地狱、饿鬼、畜生道,为「善趣」之对称。人道是善趣,阿修罗道是善、不善之间,天道是好的。趣,为往到之义,往哪里,到达哪一个地方。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为什么我们造地狱因?谁拉了去地狱的?没有人!恶业之所招感,没有人把你打入地地狱。学佛法学到这里要去思惟,刚刚我们讲人跟人之间的恩怨,我打你,你又打我,我杀你,你又杀我,然而在杀人之外,倘若你的恶心感招地狱因,就下地狱去了,这不是谁来把你打入地狱。我们这个心跟业,善业恶业都一样,这招感力是很微妙的,如果你的心没有这种恶道因的话,你招感不了地狱三恶道,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

反过来讲,有的人心不清净,为什么不招感呢?像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个外道师父,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境界,先升天去五百三十七兆亿年,然后,下来就直接下地狱,为什么他可以升天?因为他同时有天道和地狱的因在,天道的因先成熟了,然而即使升了天,地狱因还没有灭,那个种子还在。善业和恶业是不能互相抵消的,如果你没有抓紧时间在恶因成熟之前把心练好的话,这恶道因终究还是要报的。修阿罗汉境界的那就不一样,阿罗汉从心里面去锻炼,看这妄心所起的一切了不可得,对恶业,以前所造的业不让它感招,如果能够练到感招悬绝,就可以不受后有,哪一道都不去,这就是外道跟佛法最大的分别。

所以我们的心如果能够把握得住,不被恶缘感招,就不会下地狱去,一个临终的人或是刚断气不久的人,如果你能够在他还没有往生之前为他开释,他也不会下地狱去。真正的要点在这里,你如何不被恶业感招?当然,如果你觉得没把握练到感召悬绝,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兜率天净土或哪个佛净土,都是比较保险的,这是一条路;另一条路,有的人不升天,要留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你就要有能力把你的心练到不受业缘的感招,否则在这里也有危险,想在这里行菩萨道要担风险怎么办?不怕!如果你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坚持不懈一直学佛法、一直度众生的话,随时都有佛菩萨在护持你,佛菩萨不会让你走歪路,一定帮你、训练你,让你愈来愈懂佛理,有一天你道理完全通了,就不会迷失掉。所以,行菩萨道有行菩萨道的好处,不行菩萨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先放洋留学,以后再倒驾慈航回来也可以,每个人的愿力不一样。

 据俱舍论卷八载,五趣之体为无覆无记,天、人、地狱、饿鬼、畜牲这五趣,它的体本来是无覆无记性,无覆就是不会被污染、盖住,也没有记善恶。哪一个是善、哪一个是恶?没有,它的体是空的,所以是无覆无记,但是你如果造恶,它这个体之外,加附一个业的种子在里面。你要说合起来也可以,你要说勉强分离也可以,因为这是两个分不开的东西,清净归清净,污染加进去,清净之间含有污染,我们受报都是污染这一部份。又五趣摄于有情数,即谓由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无记之果体。这个不清净的、附着在我们无记无覆的体上的种子,它有能力招感你的善业、恶业,善业就在往生天上、出生人间,恶业就感招饿鬼道、畜牲道、地狱道,这是我们这个异熟。

异熟无记是什么意思?无记是不善、不恶的无记,异熟是有善、有恶的,我们业有三个形式,一个不善不恶的无记性、一个是善业、一个是恶业,善业、恶业也是根据你跟众生之间所造的来判断是善、是恶,因缘成熟先受报,不是一成不变的,像英文所讲的「先到先服务」,就像刚刚讲的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个外道师父,地狱因他以前已经造了,这一世出生人时,他认真修行,修到他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境界,这个果报先受报,因为这一生他很用心灌溉、培养这个善业,所以,他先升非想非非想处定,果报完了候,他没有更好的因缘,再来排第到的就是下地狱,释迦牟尼佛以衪的宿命明,观照到他第二个去处是下地狱,第三个则是出生在畜牲道,还是三恶道。可怕!所以并非升天以后就一劳永逸了。

哪个先成熟,哪个先受报,所以这个恶业所招感的异熟无记,它的果体,是一个果报的体,跟我们五趣的本体,空、无覆无记是依附在一起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控制这个果报体?维持我们这个无覆无记不受果报的体,就是你要用功的地方,要不然你恶业感招异熟无记果体的话,名之为趣,你要趣到五趣里面的哪一道?故说一切有部(小乘的)主张「趣」不通于善、染及器世界,趣无关善、染法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它是以你的果报体来现,也就是你果体里的一种趣向的力量。从这个业的力量的角度而言,没有什么善、不善,污染、不污染的。你说善法,对一个修行的人来讲,没有什么善法;你说恶法,对于一个已经修到阿罗汉境界的,他没有什么善、恶分别心,没有分别就没有善恶。

 反之,凡夫喜欢分别对立好坏,才会有这个力量趣向于五趣,阿罗汉把心修得很紧,不会去受它们感招,这种悬绝的力量成就以后,他就不会去受报,因果不是没有,因果永远都在那边,只是他练的功夫够了,只是他把握他的自己心不会乱动去相应、去受感招,这种功夫,要境界来才知道。我常讲,佛法是要境界来磨,逆境、痛病,祸不单行,甚至动辄得咎时,你还有没有办法安住你的心?还有没有释迦牟尼佛那种慈悲忍,对一切逆境都无所谓,不以众生之忤道?侵犯了你都不在意?要练到这样子,真的对众生都没有好坏想,反正业力就是这样,我接受加诸在我身上的一切,都无所谓,这样练虽然苦,但一定能超越这种果报体,修行要知道自己应该修什么。

 
   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瞋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相对于三恶趣,阿修罗、人、天等三趣称为三善趣,为行善业者所趣往之处。三恶趣若加阿修罗,即为四恶趣。三恶趣加人、天即为五恶趣,又称五恶道、五趣;其中阿修罗包括在饿鬼、畜生、天上三处,或为地狱所摄。五恶趣再加阿修罗即称六道,又称六趣。

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碳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所造的业是不好的,感招三恶。一般讲畜牲比较不聪明,你喜欢睡觉、不精进、不用脑筋,可能很容易堕到畜牲道;你悭贪,舍不得布施、救济别人,很容易堕落到饿鬼道;地狱道,你当然是造了五逆罪、性戒,犯了杀、盗、淫、妄都要下地狱去;其中,依瞋恚趣往地狱,地狱,杀人放火才会去地狱,杀人放火是一个行为,来自于什么?来自于瞋恚,你如果不是瞋心重,你不会去杀人放火,去侵犯众生的生命。瞋恚心很严重,是一个很大的毛病,你如果瞋恚不至于到杀人放火的地步,那还好些,反正只是你心中有忿,人家也感觉不好,如果瞋恚失去理智,干出一些惊天动地的恶事,这一定是往地狱,所以脾气不好的,要尽量控制你的脾气不要乱发 ;依贪欲趣往饿鬼,你贪念重,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依愚痴趣往畜生,这里的愚痴比较偏向于对因果不认识,不明了因果的道理,就是不会去观照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相对于三恶趣,阿修罗、人、天等三趣称为三善趣,为行善业者所趣往之处,这里所谓的善业,大概有天性的爱,我常在讲天性的爱跟菩萨的慈悲不一样的,天性的爱,就是看人家在受苦受难,你有种爱心想去帮助人家,但是,个体上还是他是他、你是你;菩萨的慈悲,这两个个体是合一,你达到菩萨境界的话,他的病就是你的病,他烦恼,你也会感受到心烦,这就是菩萨身、菩萨心。菩萨,不是人家叫你菩萨就是菩萨,即使是受了菩萨戒的地前菩萨,也未必有那种境界;地上菩萨一定要身心跟众生合一体,这样众生的业、众生的病,当是你的病感同身受,而且是自然感同身受,就算你不想感同也得感同,为什么?因为这病是直接受收过来,你不病也要病,你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是心眼还没有开,不是真的菩萨。

有些人还没有受菩萨戒,但已经有这个能力,怕死了,怎么我去看个病人,回来就病了好几天?因为你有那个能力,你不去看他,当然不会病,去看他你就会病,连跟他讲个电话也要生病,因为你过去就已经有那个能力了,现在骑虎难下,你到底要不要去化解这个病痛、烦恼?你不化解,你自己要跟着受罪,所以你当然要想办法去化解,你要修忍辱也是这么去修,病病病,烦烦烦,我忍忍忍,把病苦烦恼看成不是病苦烦恼,最后你好了,他也好了,这是真正菩萨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不是主观的心意解,是客观上你要有实质能力做到,就算你不愿意也有这个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慈悲。

天性爱,人民爱物,看人家受痛苦、受灾难,心就很痛苦,很想出钱出力帮他,这是天性,这跟菩萨慈悲不一样。菩萨的慈悲,完了就放下、忘记了,过了就没有这回事,不去执着福德,无所为的福德才有福德性。所以如果你的身体还没有到那个境界,还不能接受到众生的病、众生的烦恼,那你还要用功,这个标准的双盘还要盘,要把这个身体打破,至少要相当程度的打开,菩萨的慈悲,这是修行必然的一个过程、一个现象,跟你的主观意愿无关。很多外道不了解佛法,但也有这个能力,他不来学佛法,不懂到底是什么现象?要怎么去化解?你要真正有善因缘,你才有办法碰到哪一个道场在讲这些,要不然,大部份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要怎么化解?你要修忍辱,此外,你再用什么方法用功也没有用,就是修忍辱,让你的心境对一切法、一切境都不执着,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你才有办法解脱这种困境,也才能像大菩萨一样如如不动,终至《解深密经》里讲的如如不动之间,众生忆想你,你给他一个化身,千万亿众生忆想你,千万亿个化身出去,自己本身都不动。这目标我们要懂,修行的境界要懂,做不到是我们福德还不够,要认真修,今生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花下去,在有生之年赶快练这个功夫。

你要超越恶道以外,善趣也要解脱,不要跑到善趣里面去,这也不好,这里讲的善趣是一般因果报应的善趣,对学佛法的人来讲,是要超越三界,不是要跑到天上去。虽然我们看很多经典都是导引人到天上去,这是无可奈何权宜之计,不然去哪里呢?菩萨看这个人没办法,程度不够,修了半天也没多大长进,只好把他送到忉利天去,让他去化城休息一下,总是比去恶道好;如果他能够在内心毛病的控制上用功,就学到真正的佛法,从心地去建立他的功德,他自己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然而大部分的众生做不到,道理讲了半天,他也没办法做到,那也只有去天上化城休息一下,总是比你去恶道好,这是不得已的。不是佛法就不概括天界,佛法从四禅后才开始讲的,四禅天以上才是真正的佛法,四禅再加修断去内心的执着,才能够有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甚至于不进入阿罗汉,直接走菩萨道路,那也可以。智慧的学习,每一天都在增加智慧,增进对佛法的理解,你今生所熏习的佛法融通为智慧后,永远都会留下来,未来世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前没培养智慧的,人家讲什么你一句听不懂,讲了几遍也还是听不懂,这智慧差别就在这里。

三恶趣若加阿修罗,即为四恶趣,三善趣不包括阿修罗,阿修罗是天龙八部之一,他有天之报,但无天之德,他的德行差一点,差在哪里呢?嫉妒心、瞋恚心这两个毛病。天龙八部是在四天王天或是须弥山的山脚下一个阿修罗宫,有的阿修罗出生在人道,有的出生在畜牲道,出生人的就很喜欢斗争,这个人的个性很喜欢争战。为什么把阿修罗放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有瞋心、有嫉妒心,他出生阿修罗,有时候变成一种魔,为什么呢?他看这个人在修行,故意跟他捣乱一下,人家打坐打的好好的,故意让他起恶心、起瞋心,你看大悲咒里的偈语祈求「我若见修罗,恶心自调伏」,你为什么会起恶心?就是阿修罗来到你旁边,你受他感招,不平的心一直冒起来,看到这个不舒服,看到那个也不顺眼,就想发脾气,这个恶心就一直起来。

为什么这么阿修罗无聊多事?阿修罗也要征召一些法眷,你有在修,希望你加入他们团体,你死了以后与他们为侣,如果你有修行,没有警觉心的话,今天脾气不好,让它脾气不好、发作,那就不好了。你要警觉,念大悲咒,今天脾气不好,赶快念大悲咒恶心自调伏,观世音菩萨保佑,你恶心就没有了。「心中心相貌」里面讲到比那夜迦,比那夜迦更厉害,他不是只有捣蛋,他还给你好处,你要境界给你境界,你要名闻利养给你名闻利养,用顺境把你干掉。修行在逆境中如临深渊薄冰,不容易跌倒,因为你一定小心翼翼的踏穏每一步,但是在顺境时,人家灌迷汤、说好话、戴高帽,耍得你迷迷糊糊的。自性本空,这个好言、恶语都是平等平等,大家都是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不好听的,就这样迷失掉,这都是比那夜迦来作怪。

《佛心经》讲得很好,你修行没有境界,比那夜迦不会去找你,你修的有境界,这顺的来了、逆的也来了,就看你吃哪一套?顺的、还是逆的?没有智慧,逆的就可以把你扳倒了,逆的扳不倒就给你顺的,你失去警觉就迷失掉,让你徒众愈多、成就愈大。其实你心的清净,可以用经典去印证,你到底是几地菩萨?当然,我们证到几地菩萨,也不要去说自己是几地菩萨,证到四果,也不要说你是什么果,问题是你心地里面那些要断掉的毛病,到底断掉了没有?你根本没断,徒众一大堆,每个县市都有一个道场,看起来很了不得,很伟大吗?没有!是比那夜迦把你收编了。修行,顺、逆都要如如不动,修得如何,以经典来印证,如果你没有一个果位,也没有解脱,那就是修得不够好。

三恶趣加人、天即为五恶趣,为什么?人、天不是善趣吗?善趣是善趣,没有脱离轮回,所以,在佛法来讲,还是恶趣,你说升天很好,有天报、有天寿,你就会再回轮,佛法是不得已,把你送到天上去,并不鼓励往生天上,鼓励你往生净土。以佛法来讲五恶趣,没有一个好的,因为不究竟,又称五恶道、五趣,其中阿修罗包括在饿鬼、畜生、天上三处,饿鬼道也有阿修罗,畜牲道也有阿修罗,天上也有阿修罗,在阿修罗宫,照道理来讲人道也有阿修罗,他也有胎生,或为地狱所摄,阿修罗也有地狱道,这很复杂,不是我们智慧可以了解,只有佛才清楚,经典提到的是这样,我们也稍微了解一下。五恶趣再加阿修罗即称六道,又称六趣。

 

人类亦可谓于六道中轮回生灭。此六道若以现实人生取譬,瞋恚即为地狱,贪欲即为饿鬼,愚痴即为畜生,斗争即为阿修罗,喜悦则分别为人间、天上。

人类亦可谓于六道中轮回生灭。此六道若以现实人生取譬,瞋恚即为地狱,喜欢生气的人,好像处在地狱一样,也会感招到地狱去,因为瞋恚就可能会杀人放火,所以要小心一点;贪欲即为饿鬼,有种种的欲,譬如你想升天是一种欲望,如果你没有这种欲的话,就不会感招天上的果。我们在讲五阴魔相里修到行阴区宇、识阴区宇的话,已经有宿命通,观众生因果报应,已经有心可以变易的能力,他喜欢那种能力,喜欢那种自性、天性真如的作用,因为贪欲它,所以会升天上去,这也是贪欲。如果是层次低的,贪欲吃的方面,当然就是饿鬼了。愚痴即为畜生,斗争即为阿修罗,喜悦则分别为人间、天上,这是以他的果报形态来讲。

这恶趣稍微了解一下,理解了以后就忘记这个恶趣,如果你常常在想恶趣,自己又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的种子,这样很危险,要小心被感召去!如果你从来很少去想到三恶道,那你可能以后都是走入善趣,人道、天上、净土去了;如果你总是怕地狱、饿鬼、鬼神,你可能还有这些种子,要超越,不要怕什么,看到可疑的影子、听到奇怪的声音,甚至睡觉时有人拉你的脚,不要理睬他。你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管它是什么,都不理就是了,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你故意装痴做哑,当作不知道,大智若愚,对方也搞不清楚你到底知不知道我在搞你?这样不是很好吗,观没有这件事,他也好、你也好,大家都安。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样你才能自在,也才能不再跟他结善缘、结恶缘、结任何缘,都没有了,事情过了就算了,船过水无痕,不在你的阿赖耶识里留下什么,般若智慧讲了那么久,这就是般若智慧。

  (2007.05.2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