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8-12)
               --
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3.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上文经言:「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若是有人一见《金刚经》所言义理,信心升起,随缘去信受、实行,这样读诵受持不起怀疑、忤逆之心态与行为,其福报已大过一日三时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者,或是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以身布施者,对于《金刚经》起信者,其功德是无量、无边地大,这是无庸置疑的。

何以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那些以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者,为何有人一闻《金刚经》信心不逆,就能读诵、受持此《金刚经》,然后其福德就是那么殊胜?本段我们当要先来认识此经功德多大,一切修行包括人间善行(五戒)、下劣天善行(十戒善行及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色界禅、无色界定善行(广修禅定、去除五盖心─贪欲盖、瞋恚盖、惛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是谓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是称为盖。)、声闻解脱涅盘善行(依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等得脱离三界轮回)、菩萨无量智慧生得善行(发菩提心,成就大慈悲心,求未来要成如来佛)

这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经典,也就是如来为那些发愿要成佛、成如来佛者而说,所以能见此经者信心不逆,其功德当然是很大,当然是殊胜无伦比。因为一有人发愿要学大乘教,愿成为最上乘教行者,未来有一世就能成如来佛,一成十号具足的如来佛,就能救度无量无边之众生,拔众生之苦难,虚空宇宙间各个有缘世界,及其世间中之众生,皆得受益,所以其功德当然是不能用世间一切福报、果报法来相比喻的。

有人能见此《金刚经》经文后,觉得那么殊胜,是很好的法,会生起喜欢的心,那您到底发了菩提心了没?怎样才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当然是指先要「誓度一切众生」,这是原则性的宣示、宣告,也就是发愿而已,因您这时还无有能力度众生,所以发了愿求:「要度尽一切众生」后,依各个人的修行层次,大略还是要经「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最后尽未来际才能得「无上如来菩提」。

所以不管您是前世有修佛法、或修外道法,或现在才初发心修行,只要是发菩提心,宣示要度一切众生者,那么就要依各个人的背景、程度与心灵层次,开始做适当的修行。各个人的背景、程度与层次,是与过去世之因果有关的,所以发菩提心后,不管您程度与层次高低,都要用《金刚经》义理来修持。所以世尊说本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再来说一般人发菩提心,可能有下列原因,契经云:

(1)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

(2)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縁突发,故发菩提心。

(3)或有众生观生死轮回之过,而发菩提心。

(4)或有众生见恶、闻恶,急于远离,而发菩提心。

(5)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呵责故,而发菩提心。

(6)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而发菩提心。

(7)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

(8)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

(9)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

(10)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不管何种原因发菩提心,既然发菩提心后,是能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累劫具足方便智故,行菩萨道后,始能究竟菩提果。众生为何要发菩提心?契经云,众生发菩提心,可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也可以为继续前世佛法修行,就能自然发菩提心,即为自己不断绝菩萨种姓,也意欲要断众生罪苦烦恼。再自观无量世中,自己受大苦恼,不得利益,只有自己发菩提心,才能脱离苦恼。再观想虽有无量恒河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所以我当自己发菩提心来自度,因有佛说法,就度与否还在自己,不假他人,所以佛陀仅说法,让您能懂得解脱道理,然后自己思惟、得悟自己心灵的脱困,所以说成佛还得靠自己。

既然发菩提心了,就要知悉自己的根基,若是出家众已受具足戒者,是为成就声闻解脱知见者,有些已成就声闻乘果位者,所作皆办,圆满四圣谛或十二因缘观或卅七道品,完全断除贪瞋痴三毒而成就果位者,这些圣者已成就阿罗汉道者,能入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者。但如果此比丘僧于此时发菩提心,也就是发大乘心、发无上乘心者,即是要转成修习菩萨道,度一切众生,这样往后即能内证菩萨道,而外现声闻比丘之形者,则此种人可称为菩萨比丘。

若因此比丘今生证声闻极果虽能入涅盘,但依经典讲说,祂们住入涅盘后,阿罗汉于两万劫后,辟支佛于一万劫后,还是得要发菩提心,走入菩萨道,因菩萨道乃是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既然每个人迟早都要成佛,就是已成圣者声闻阿罗汉、辟支佛亦不例外,所以欲成佛之时,必先行菩萨道,这样有朝一日,声闻众还是要发菩提心,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早发、晚发都是要发菩提心的,那又何必要先入涅盘呢?

再谈若有已出家比丘、比丘尼,今生未能成就高阶声闻道果,而欲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虽未究竟声闻果,则转而学习六波罗蜜,即是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行,欲成就佛果之道,这样也是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即是学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教法。

反观此时之末法时期之初学者、外道人、或迷入邪道、歪道者,今生有幸能见《金刚经》,更应依其经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观一切法虚妄,行布施、忍辱、般若波罗蜜法,行无为法,断自己习气心病(初学者)、转入修除内在妄执自性真如功用(外道人)、或去邪归正学正法、戒律法、无为法、实相观、中道观等知见(邪道、歪道人)

上述各种人都应该发菩提心,已做善业有成就者,更当要发菩提心,已得人天果报因者更应发菩提心,已得声闻乘道果者更应发菩提心,或已是发菩提心,今生又来人间度众生者,更要继续发菩提心。所以有下列状况者,就当要发菩提心,契经云:

(1)   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当发菩提心。

(2)   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当发菩提心。

(3)   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当发菩提心。

(4)   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当发菩提心。

(5)   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当发菩提心。

(6)   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外道等所得果报,当发菩提心。

(7)   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当发菩提心。

(8)   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当发菩提心。

(9)   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当发菩提心。

 

所以不管您受恶业报苦,或已修行中,或无意中,当您读到此《金刚经》时,赶快要发菩提心。有能力度众生者,即可以开始度众生;无能力度众生者,赶快修心养性,早日悟得菩提,也能早日开始度众生。当然发菩提心度众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个人自修容易,一人吃饱全家饱,一人成就全家成就,一人证悟全家证悟,一人心净即可自得菩提。

或有人能带弟子做一些法会、或带弟子做些人间善事,徒弟们都很愿意跟着他()去做。若真是要带人真修行就很难,尤其是一个僧团样,大众日日生活在一起做修行事,就会显示出各个人的习性,折磨力、磨合力就很强,带者、被带者都要能容忍,所以这样度众时就显得问题多多。若一个人已得心清净,开始要带领弟子一起修行,同体大慈、无缘大悲之故,只要是前来就是有缘,都得跟他们共修、共生活,徒众习气、心病、执着性,不能与您同进展时,心力耗损是很大的,当然要度众就是困难多多。所以很多修行人就会自思惟,自己解决自己心性就好了,还是不要去管其它人修行、得不得度。还有若有和合僧团一起,要能一天打坐几个小时,禅修一次要几天,修心养性时又管住这个心死死 的,好痛苦耶,大众心出状况者无量无边,不然何谓是众生?

自修容易,发菩提心容易,真要度众难就难了,廿几年前,有个机缘得知中部一位出家师父,好像修得还不错,应可以带居士众修行,我与一王姓同事,即前去登寮拜访,请他出来弘法利生,但是他却推说能力不足、福德不足,即被回绝了。不久此年纪不高的出家师父,也选择早早圆寂,入圆寂入涅盘去了。涅盘是多好的事,有谁愿意发菩提心出来带众生真修行,广度众生,众生难度呀。度众生不是讲讲经、说说法、放放生、做做善事后,各自回家了就没事了,若这样不会有全体一起生活的纠葛,也不会显出各人习性,每个人心有千千心,忍一日可以,忍一月准会出问题,所以愿意独居而修的出家众多,要叫他独当一面,行菩萨道就较难耶!

就是有人说是发了菩提心要度众生,但是对于众生,少谈直指人之心地、习气中,让他们能认知唯识六、七识妄执性,来求得改变他们的习性。所以有些人只求要能日日积福、修一些人间或下劣天福报,这种零零星星做些善事,也算是在行菩萨道。但这是末法时期的悲哀,我们总不能像世尊一样,让有缘跟随者,一闻佛法,即能深入心地,即断诸习、微习,早日即成道果。

话说回来,不去管别人怎么样做度生事,今生我们有幸闻得《金刚经》成佛之大法,我们当要知恩、报恩,所以当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要光做些善事。若发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当要安置一切众生于大涅盘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

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因缘、正义因缘、三十七助道法因缘,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此等初发菩提心法对于菩萨而言,名为大善,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众生身口意等三业诸恶。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间所有誓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是誓愿发菩提心则无胜无上。

当您发菩提心后,更能体会《金刚经》文义,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您会越来越深入《金刚经》甚深义理中,慢慢开显无上菩提智慧,最后真的能利己利他,尽未来际当得成佛。因《金刚经》是本母(m2t4k2),一切佛都从此经悟出,您要成佛也不例外,所以要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才能真正受教,真正悟得《金刚经》真实义。

 

4.「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发了菩提心后,就要开始做「伏心菩提」的修行工作,不是发了菩提心就好了,说留待下一世再来继续修行,不要有此心意念,您下一世能生何处尚未知,怎能期待下一世再来修行。今生有幸读诵《金刚经》,就要赶快来受持,受持其实讲来就是赶快断恶、修善、去妄执心、去诸微习,培养自性(svabhava)让其清净。发菩提心后是确立菩萨种性,一个菩萨行者若能发菩提心,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修大乘行,是故初发菩提心,即能摄取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修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是故发心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是故菩萨因慈悲心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能习三十七道品;因三十七道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发心名为根本。

契经云:一个人要行菩萨道行,除已发菩提心外,当要行菩萨尸罗(śīla,含有戒行、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是故发心名根、名因,名枝、名叶,亦名、亦名,亦名为种子。菩萨心生发菩提心后,到底能毕竟不毕竟?毕竟者,乃至今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退失;发菩提心后学佛不毕竟者,有退有失。退失有二种:毕竟退、不毕竟退。毕竟退失者,终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习其法;不毕竟退失者,求菩提心,修习其法。所以发菩提心以后,即有五事要赶快进行: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瞋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亲近善友:先说亲近善友,即亲近善知识,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善知识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者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成就其功,故称善知识。大家都知道,要依善知识学习,但末法时期,哪个是善知识、哪个是恶知识,甚至于是邪魔歪道知见,无智慧者怎能分辨?又名师易寻,但明师难找,只有自己小心经营了。

何谓善知识?简单讲是能知一切佛法,有人来参问,都能帮他化解疑虑,施以无畏,并能指导修行,这种人是知道要报佛恩者,本质心地柔和者,不好诤辩者,守戒律严谨者,不会去恼怒众生者,更不会去毁谤僧俗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出家人要先背诵的伽陀(偈语):「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出自根本一切有部毘奈耶第31),也有人改写成:守口摄意身莫犯,不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其中两句是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度世。」(出自《法句譬喩经》)。所以真正佛弟子,不管出家众、居士等,都当依教奉行,不得违犯。还有善知识,更不会去求名闻利养,或贩卖些非学佛法有关之世俗人所需的,此些物品当然是不如法的东西。若是真善知识,仅是默默为佛教奉献,施舍众生法财、物质外,还要大家来修心养性,求得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以实际行为来报答佛恩。

有善知识,更有大善知识,善知识、大善知识等义,少有见佛说,此义仅见于《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头,此部经流传不广,不在大正藏本中,亦不见于他藏里,我们所拥有的《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版本,是藏于厦门罗浮山朝元洞中。《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主角除世尊外,还有一个要角是文殊师利菩萨。此经是文殊师利菩萨为大众问佛有关《金刚经》里头的名相解释,譬如说《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注:也有人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经名)经文里头解释的名相,有如(1)何谓金刚心─即陀罗尼名金刚心。(2)何谓金刚经者─金刚经者金刚即喻自性,经者喻自心。(3)何谓四句偈─四句偈即是修行人的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一得即证须陀洹果),二曰空心(一得即证斯陀含果),三曰空性(一得即证阿那含果),四曰空法(一得即证阿罗汉果)(4)云何四生、云何五眼、云何无余涅盘、…,等等名相。文殊师利菩萨代大众问佛之《金刚经》名相,佛都一一加以解说,以前《金刚经》四句偈让多人误解不能明了,在此经中四句偈就有详尽解说,并述说修行过程,此四句偈非常非常重要,还不知道此等义者,要入法尔网站上去学习,才不会走错修行路。

请看经云,何是善知识者?《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云:「佛曰: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专精,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义,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识。」

依此经文已把善知识说明得很清楚了,若是有人心性不柔和,还好与人诤辩,数说己高他低、毁谤四众,无有戒行专精,又贪世间名闻利养、意有憎爱、…,等等心病者,准非是善知识,后学行者当知要远离了,不要再亲近受害了。还有,有时真善知识是不见得真能遇到,所以《摩诃止观》卷四下经典提到较常说的善知识之意,云学佛有三种善知识如下:

(1)教授善知识:指善巧说法。或即教授之师。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

(2)同行善知识: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或指修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

(3)外护善知识,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或指营理所须以助修行之人,或有外侮而能扞御。

 

若一个人已有些许修证境界与经历,苦不知修道前程若何,入于迷惘中时,就要能有幸亲近到真「大善知识」,此大善知识能对执空者破其空,对于执有者破其有执,最后走到实相观、中道观,然后能指导后学走入「陀罗尼门」殿堂,走入悉昙总持法门之路。不然此修行者是会走很多的冤枉路,甚至于依附邪魔、歪道,迷失善根而不自知,如一走入魔道,则万劫不复矣!古德云:「宁愿百世不悟道,不愿一世入魔道。」修行人一入魔道后,就是以后能发菩提心,要成佛时则要花七百大阿僧祇劫;而未误入魔道行者,发菩提心后,最多也如世尊一样仅要花三大阿僧祇劫而已,即能成如来佛,所以行者不得不谨慎而行。

那何谓是「大善知识」呢?《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云:「佛曰: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法门领袖,开正门道,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慧联芳。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此等大善知识,定是菩萨再来,福智双者均能超越群伦,也能降伏诸魔外,把正确的佛法解脱道流传世间。对于善根具足者,大善知识能给与真正印可,使此佛法流远不断,法脉绵延不绝,其利益众生愿力亦广亦大,不仅只限于盖寺庙等硬件设施上有成,也要能在软件上、正法上、解脱道上、密法上,做出决定性的贡献,这样即是绍隆佛种,塞邪魔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识。

依此经文所言,大善知识者应懂得一切人天佛法、亦知晓声闻法、菩萨法、金刚密乘法,通达大小二乘、显密二教,成为人天眼目,提供修行者超出三界法要,教导众生发菩提心,当然此人是佛法栋梁,有能力能绍隆佛种,教导出佛法龙象,使真正佛法绵延不绝。

断瞋恚心:再来说断瞋心,这是真的在做伏心菩提工作了。瞋恚为烦恼之异名,瞋恚能令人发激怒之情,盖覆心性,妨碍禅定,故以盖喻之,名瞋恚盖。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举出,瞋恚心有三种发相的机缘如下,修行者修禅定时,有如下三种瞋恚之发相,即:

(1)非理瞋相:修行者修禅定时,瞋觉突然而起,不问是非道理,无故而发瞋恚,障于禅定,是为非理瞋相。此处是指行者于禅定中,心念起以前往事可瞋事,缘此而发瞋怒心,若不能当下警觉,安住此心,即失菩提智,陷入烦恼法中。

(2)顺理瞋相:修行者修禅定时,为外人所恼而生瞋恚,犹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瞋恚,此瞋虽顺理,然亦障于禅定,是为顺理瞋相。一般初修行人,因自己六根不净故,心尚不能包容万相如太虚者,才会以自己持戒严谨,亦要求别人一样持戒清净,不然一见、一听即发瞋,还自有一套道理,说发怒有理、理直气壮,所以说是顺理瞋相。

(3)诤论瞋相:修行者修禅定时,执着自己所解悟者为是,而以他人之所行所说为非,以他人所说不顺于己,即起瞋恨,亦障于禅定,是为诤论瞋相。犯这种毛病者,不是佛法懂一半,就是不学《金刚经》之般若智;或者误解世尊所说道理,所以易犯诤论不休之毛病。此等人实不知佛法于己要杜塞心思,对外境要包容涵容,让六根入六尘而不动。若是一个善知识,心地柔和能接纳异议,因祂知道各个人修行层次,其所言未究竟、处于何地,因能知其修行境界,所以不必开口讲是非。[1]

要能不起瞋恚心,有五事当要随时警惕。经云:「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随师教诲者:徒弟等当以空无心随师教导,师父严厉管教时能无有怨言。若无此种认知,不是有强因缘之故,实难依止某师受教长久,所以法师法眷虽多,有时亲属无几,此是无有强缘、多缘者故。师教诲主在指导徒弟之心,不能执着于某一对象,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是犯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不能成就道业也。

生怜愍心:对众生生怜愍心者,既然发了菩提心,记得要度一切众生,唯目前功夫有限,不能即刻实现,但对于众生受苦,当有怜悯之心起,经云怜愍心有七相。据《菩萨善戒经》卷八如法住定心品载,菩萨于诸有情起七相怜愍,即:

(1)无畏怜愍─指菩萨于诸有情,以无畏力,起怜愍心,随顺众生身、语、意三业,利益安乐。当然菩萨要利益众生,要能不怕一切辛苦或身心所感召之苦恼,始能发起此种无畏怜悯之心。若菩萨一出手帮助众生,自身心常有与众生相同之业感,所以遇此境界,当要能自我调理,才能说是有菩萨心怀。

(2)真实怜愍─非烦恼爱故,菩萨于诸有情,如法怜愍,利益一切,而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劝化有情,乖违于理。菩萨怜悯众生是理智的,不是盲目的,所以不是光施怜爱之情,应将佛法说明清楚,让他能自悟解脱烦恼,这才是真怜悯。

(3)不愁怜愍─指菩萨于诸有情,殷懃怜愍,随其所宜,发起一切饶益事业,而心无忧悔。此处菩萨能让众生无愁饮食、苦楚,若是有能力时,当施以食物、财物等,所以经云,菩萨不应吝惜资财,以清净心来布施。

(4)不求怜愍─指菩萨于诸有情,不待求请,而自起怜愍,为作利益。菩萨能自动自发地去帮助众生,自己食物、财物能无求即舍、即给,是真布施。

(5)不爱怜愍─指菩萨于诸有情,无爱染心而起怜愍,广饶益于他,不祈恩报,亦不希望当来之果。菩萨能以般若智施舍一切所有给众生,不要记忆给什么给多少,更不必是宣扬开来,这就是无爱染心怜愍布施,也是无住相布施。

(6)广大怜愍─指菩萨于诸有情,起怜愍心,至广至大,虽遭遇一切不饶益事,宁可自身受苦,终不弃舍,令其安乐。菩萨道难行,众生欲望无穷,当尽量以怜悯心来施与法财、物帛,众生受后不受教,亦能无瞋为是。

(7)平等怜愍─指菩萨以如上种种怜愍众生功德相状,普于一切平等饶益,无有分限。菩萨布施要能以平等心施与,不要有分别心施与,菩萨于法、于物都能平等供养、布施一切佛、众生。
 

勤修精进:精进vīrya,音译作毘梨耶、毘离耶。又作精勤、勤精进。是指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盖精进为修道之根本,行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等修心养性基本善法。然后菩萨道者其精进应是做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加上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之行。

大乘庄严经论》卷八举出七种精进,即:

(1)得现法乐住,

(2)得世间法,

(3)得出世间法,

(4)得资财(福德资粮)

(5)得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6)得解脱,

(7)得菩提(般若智)

 

又《菩萨地持经》卷二力品,亦举出四种精进之功德力,关于精进与精进波罗蜜之别,诸经论中说法不一,精进有所执着是声闻种性,精进而不执着任何法要,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此处则指菩萨为证佛道之精进。

再来谈谈「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能进入「方等经」修行之居士行者,应该是已受三皈、五戒、菩萨戒者,若是仅是喜爱读诵《金刚经》,还没有皈依、受戒,这样还是外道行者,可能犯有盗法之嫌,所以应速去皈依、受戒。若是比丘、比丘尼已受具足声闻戒,已超越专注于阿含道修持,目前已兼习方等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此等出家众师父应已发菩提心,欲行菩萨道了。

此等受持、读诵《金刚经》人,若是菩萨戒居士行者,是当然已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要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而出家比丘、比丘尼已受具足声闻戒者,是今生要成就声闻果、辟支佛果位者,要求证入涅盘者。若比丘、比丘尼等已成就或未成就声闻乘道果,想要发菩提心转入修菩萨行,此等比丘、比丘尼当发菩提心,之后也是要开始读方等经、般若经,这时候的比丘、比丘尼,则称为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古代印度出家修行是为比丘、比丘尼,是等比丘、比丘尼众定要成就涅盘道的、脱离出三界的人,除非已成大阿罗汉,才有转化为菩萨之可能,《解深密经》就是在教化此等大阿罗汉成为菩萨的教理。

在中国佛教史上所谓比丘,也兼具有做度众生之事,所以中国称比丘、比丘尼为「菩萨比丘僧」、「菩萨比丘尼僧」。因此以中国地域来说,菩萨不一定是优婆塞(居士男)、优婆夷(居士女),也有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等,因此等僧众除不托钵外,也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国佛教里,才是这样的情形存在。

未证得三三昧前,比丘、比丘尼、居士菩萨等诸行者,都是依戒律而修,前者250戒、348戒,后者34(6重、28)。这是修行人基础工程的作业,做不好时就学不到《金刚经》真正义理。菩萨要入菩萨藏,所谓菩萨藏 bodhisattva -pi6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如《般若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伽经》、《解深密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解深密经》云:「菩萨云何应当修学?…,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这是《金刚经》、《般若经》课程范围,菩萨要认真修学。

一般居士得先受五戒 pa#ca 01l2ni,此是为在家男女所要受持之五种制戒。即:(1)杀生,(2)偷盗(不与取),(3)邪淫(非梵行),(4)妄语(虚诳语),(5)饮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

再来居士菩萨当然还要去受菩萨戒,得戒师当为您说菩萨戒是什么戒律,您就要怎么去守这个戒。守戒就是在做「伏心菩提」、「明心菩提」的工作。受菩萨戒是受什么戒?依《优婆塞戒经》、《在家菩萨戒本》,言优婆塞戒主要是六重、廿八轻戒,合共为卅四条戒律,若您没去受过戒,提示其内容如下:

有六重罪:

(1)杀戒、

(2)盗戒、

(3)大妄语戒、

(4)邪淫戒、

(5)说四众过罪、

(6)酤酒戒。

另有廿八轻戒:

(1)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2)耽乐饮酒戒、

(3)不瞻病苦戒、

(4)见乞不与戒、

(5)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

(6)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

(7)不持六斋戒、

(8)不往听法戒、

(9)受僧用物戒、

(10)饮虫水戒、

(11)险难独行戒、

(12)独宿尼宿戒、

(13)为财打人戒、

(14)残食施四众戒、

(15)蓄猫狸戒、

(16)蓄养畜兽不净施戒、

(17)不蓄三衣钵杖戒、

(18)做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19)市易贩卖斗秤不平戒、

(20)非时非处行欲戒、

(21)商贾不输官税戒、

(22)犯国制戒、

(23)得新衣不先供三宝戒、

(24)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

(25)在五众前行戒、

(26)僧食不公分戒、

(27)养蚕戒、

(28)行路见病舍去戒等廿八轻戒。
 

还有菩萨摩得勒伽(m2t4k2本母)有此四波罗夷法(pārājikā,断头、极恶、重禁之罪)

(1)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

(2)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众生,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悋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3)若菩萨,瞋恚,出麁恶言,意犹不息,复以手打,或加杖、石,残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忏,结恨不舍,是名第三波罗夷处法。

(4)若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

诸大士!已说四波罗夷法。若菩萨,起增上烦恼,犯一一犯,失菩萨戒,应当更受。
 

当然菩萨复有五事要学,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妬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另外,子对亲要能尽诚顺命供养,此善行即是孝顺、孝养。佛经中,不论在家、出家,劝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经谓,亲之生子,怀胎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故孝顺是大善行,光此一善行即能死后生天界。《梵网经》卷下谓,孝顺乃至道之法,故以孝为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谓,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故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

谈到受持、读诵如上,要修心养性,我们再分几种概况来说明,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原则上讲起来,修行者每个人都要先自修,受持、读诵《金刚经》得利后,理解了《金刚经》后,才能开始为人讲《金刚经》,但因缘不同,就有下列不同的概况:

(1)未开始修行就接触到《金刚经》者,此种人深爱其义理,是过去世已供养千万亿佛,才能在读诵到《金刚经》,就法喜充满、依教奉行,悟力大增。但此等人于今生接着就要先去皈依三宝,去佛教寺庙受戒,开始依戒而修持,再依《金刚经》里之布施、忍辱、般若等波罗蜜来继续修持,这样才是真正佛弟子,不然就是犯盗法戒。

(2)先已受三皈、五戒、菩萨戒居士,打坐、禅修,修得有成后,心已能安住,再顺缘能读诵到《金刚经》,然后懂得实相观、中道观真正《金刚经》大乘义理,得证空、无相、无作等三昧初住,这样才能开始为大众宣讲《金刚经》,居士菩萨行者若证得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初步住,即是修心养性有成,当然《金刚经》义理彻底了悟,即能深入浅出地阐述此《金刚经》深义给后学。

(3)比丘、比丘尼出家众等,若依《阿含经》经典与具足戒等律仪而修,已实证得声闻四果位,有些人大多即想入涅盘,入寂灭为乐境界。若此等人深入经藏,见闻方等经、般若经、金刚经,也知道大乘佛法之殊胜,舍小乘有性教,入大乘无性教,最后则能转入金刚菩萨道,即能避免两万劫住入涅盘时间,这种人是上述所说的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

未有成就但已发菩提心之小菩萨,出家、居士等众度众生是很辛苦的事,难免身心都得受煎熬,但为行菩萨道,无愿无悔地实行菩萨道道行,始是报佛恩。但不能讳言的,也有很多出家众,喜爱涅盘为乐,不从事于度众生之事。据闻有一比丘僧,转入菩萨道,成为菩萨比丘后,终日为众生事忙,忙到自己罹患胃癌,当自己得知有病后,即想要入涅盘,惟其徒众不愿舍离祂,即自作主张坚决地把祂送到医院里做手术,但手术后出院,此圣者拒绝服药,最后当然就是潇洒地示灭了,因留残此假肉体度众生时,已是力不从心了。所以说修小乘解脱道好修行,自己可以快速成就,而修菩萨是累劫修,菩萨道难行,菩萨道虽难行亦要行,这是菩萨愿力所致也。

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居士等菩萨,在体悟般若经、金刚经深理后,即能开始讲经说法,为大众开显大乘法要。一个人若无实证的功夫,讲起《金刚经》来,就不能契入佛陀般若教义深理中,所以此等人可能仅在名相上分析、解释,这样对于后学的心性改进,是无有大助益的。

若有人能开讲《金刚经》般若真正密义,依佛陀教化大乘义理、深理而说,来教化诸末法时期的修行人,让他们于修行过程中,不要执取一切法、不要执一切境界、不要执一切真如性用,不要执取小神通及任何心用,这样即能直取菩提解脱道果。因世尊讲说,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无一法可得,要成就无上菩提者,是无一法可用,大乘行者就是要这样去修持,才不会走入天道、邪道、魔道中。

对于能说《金刚经》甚深义理者,如来神通无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有此等真正能讲《金刚经》者,此种人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已经成就了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了。因为您已能依真正成佛的道理,讲解给后学知道,让他们种下了菩提种子,让他们能有正确知见,也能脱离烦恼障、所知障,也能避开怪力乱神之事,不会再误入三有(欲、色、无色界)中,能不住九次第定中,能超越十背舍,十遍处、…,等等一切法,让后学可以走入真正的佛道,并于有生之年,幸能实入陀罗尼门殿堂,以后当能大利益群生,也能有一世得一切智、道相智,以后某一世当悟得无上正等觉。如此有一人成佛,当度无量无边众生,当然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殊胜。

以上菩萨善于智慧行,是未来要成如来佛的,成了如来佛就能弘化一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及一切世界之众生,所以《金刚经》是入菩萨道者要成如来,成十号具足的佛陀之教科书,如此就知道读诵、受持、广为人说此经,其功德是这样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有边等等不可数之功德了。(待续)

  (2007.05.2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