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8-10)
               --
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三)名词解释 ()

15.寿者见()

《佛名经》有关于佛寿量之记载,妙声分声佛寿命六十百岁,智自在如来十一千岁,威德自在佛七十六千岁,大众自在佛六十千岁,胜声佛满亿岁,月面佛仅一日一夜,日面佛满千八百岁,迦叶佛二十小劫,释迦佛寿命一百年。又新华严经寿量品之说,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剎之一劫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剎之一日夜;极乐世界之一劫为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剎之一日夜;袈裟幢世界之一劫为不退转音声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剎之一日夜;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之一劫,为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剎之一日夜。

《佛名经》有关于佛寿量之记载,妙声分声佛寿命六十百岁(六千岁),智自在如来十一千岁(一万一千岁),威德自在佛七十六千岁(七万六千岁),大众自在佛六十千岁(六万岁),释迦牟尼佛只有八十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佛寿的长短,决定于衪出在增劫或减劫的哪一段时期,寿命愈高的就是衪出生在道德水准比较好时,寿命短的就是出生在道德水准差的时间。胜声佛满亿岁,超过增劫、减劫的时间。世尊在时,我们人寿平均百岁,衪八十岁入灭,二千五百年过去,现在我们平均人寿七十五岁,月面佛很好命,仅一日一夜,成佛一日夜就入灭,不用那么辛苦的度众生。

表面看是如此,佛示现在人间,其寿量长短不等,最长有几亿岁,最短一日一夜就入灭了,但是,无论衪灭、不灭,证如来藏法身佛的如来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衪一样在化度众生,以清净法身化无量亿、千万亿化身众生,也可以等流身化入各道众生中度众生。所以,不要说佛化度人只一日一夜,如果与衪有因缘的众生,衪一日一夜讲一部经,讲完就入灭了,这是衪的因缘。无论衪有出生,示现做人的样子,来修行成佛、来度众生,或是衪没有来出生,衪都照样在度众生。所以大乘经典中一直提醒你,不要有佛已入灭、已经不在的这种念头,佛永远都是不生不灭的,随时都在你身边,就怕你的心不够清净,不能跟衪相应,如果你放下一切,心清净了,你就能感觉安祥,你安祥就能跟衪的心相应;如果你烦恼,你就背离衪,你觉得佛不在,其实是你背离衪,衪永远都存在虚空中。像经典里讲,你念地藏菩萨,衪一定现身在你周围,你说我怎么没有看到?看不到是你业力太重、妄想心太大,所以没能力看到,也没能力感觉到。

你说放光放光,才是在加持,这是对我们这凡夫相来讲,其实佛随时都在放光,佛光随时都在普照十方界,是我们凡夫没有办法随时都看到。十方世界一切佛,哪位佛在哪个世界里放光,释迦牟尼佛都看得到。《佛地经》或其它讲佛境界的经典里提到,佛光随时都在普照大地,是众生不受照,不是衪不照,衪都照得到,只是被照的人,若为非作歹心向黑暗,照归照,没有办法让他受益,这是人的问题,不是佛的问题。菩萨也是这样,你要度这个人,这个人就是不让你度,你不要烦恼,你不要觉得你菩萨心不够,是他不让你度,是他业障重,他心术不正,天天想的都是为非作歹,不是你的过错,你不用过意不去。度得起来,是他的福德;不让你度,也是他的业力,菩萨只是讲经说法,让他了解道理,让他能走到正道,这样就是随缘度化。

就是佛也不可能度尽一切众生,为什么?佛有三不能。第一不能化导无缘,无缘者不能受度。无缘是什么?他天天想坏的事情,天天想怎么杀人、放火、抢劫,他不想好的事,这样佛要度也没有办法,是他不让你度;第二个是因缘还没有到。这一期不行,这一期出生做贫苦人,三餐不济,生活都成问题,又不识字,福德智慧都差太多了,度不了他。然而度不了他,并不是永远都度不了,未来哪一世因缘的关系,他出生到一个比较象样、道德水准比较好的家庭,他虽然业力重,但是客观条件改善了,他在父母亲的教育下,也许会清醒一点,那一世也许可能会被度到,或者在未来某一个时空里出生,彼时有佛住世,佛有神通力,衪就可以摄受他,可以制造机会,让他得度。古圣大德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无缘只是一期,也不是永远。这一生没有,下一世再出生时,可能就有因缘,这个因缘不是絶对的。以后你当菩萨时,能度就度,如果度不了,由别人去度也未尝不好,日后哪一个时空,他有因缘,还是有人度。《金刚经》里面已经讲了好几次「度尽众生,无一众生可度想」,不管度成了或度不了,过了就忘了,更不需要起烦恼。

日面佛满千八百岁,迦叶佛二十小劫,释迦佛寿命一百年,这是给个参考,不能依哪一位佛住世多久,来决定衪的福德好、不好,是人的福德好不好的问题,跟佛寿没有絶对的关系,佛依因缘来出生,但有出生等于没出生,衪出生、出家、修行、证道、度众、入涅盘,短暂之间现一下,其实衪没有来、没有去,如来藏的如来就是如此,这是大乘如来的知见。又《新华严经》寿量品说,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佛剎之一劫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剎之一日夜,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日夜,我们凡间一劫。一劫就是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总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我们人、凡夫有分别相,有同学打妄想:那么多的佛,有差别相吗?有没有可能这些佛都是同一个佛?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化生到这里,在这里成佛,又化去那里,在那里变一个佛?这要等到哪一天证到那个境界,再去印证。小乘的修行者说,哪里有阿弥陀佛!也等于不承认有《阿弥陀经》,他们不去谈这个佛,他们谈自己内心的解脱,他们对这些世间相,没有办法去接纳。

极乐世界之一劫为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剎之一日夜;袈裟幢世界之一劫为不退转音声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剎之一日夜,不同净土的一日夜,寿命还是有差别。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之一劫,那就是无量劫、不可数的为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剎之一日夜,这个我们更难去理解,只对阿弥陀佛世界比较清楚。前几天,我花了二天的时间,把《菩提场庄严陀罗尼咒》整理出来,这部经里面,佛的名字很长,就说广博金口高勇光明幢顶如来(意为广博金口高能光明幢遍一切如来),因为这个咒最原始是衪讲的,一个因缘,释迦牟尼佛也讲过。有一个婆罗门去请问世尊:他没有儿子,死了以后要去哪里?他怎么增加福报?世尊就讲这个咒。现在提到的几个佛名字都很长,这就是每一个名词就代表佛衪的一种德行,譬如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代表衪证得的一种行相,你说阿弥陀佛,比较简单,衪的寿量、光明是无量的,另外有的佛的名号,是对应衪修行上的境界。

 

佛子当知的寿量四土,《法华经》寿量品:「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此六句为法界道场偈,以此六句中自具有四土,故又称寿量四土偈。《法华经文句》释谓,「常在灵鹫山」是实报土,为三世常住之净土,故称为他受用报身所居之实报土,为证实相之理所得之果报,故称为实报,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住处。又「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所谓常寂光土,指实相之理(三谛─空假中之理)。其中,常为常住之义,故为中谛;寂为空之义,故为空谛;光为照三千诸法之义,故为假谛。此常寂光之理,即为自他受用报身所证,即所住所在之处,故「常在」二字得以显之。其次「余诸住处」一词中有方便、同居二土。总为四土,故称四土偈。

我等佛子当要知道的寿量四土,《法华经》寿量品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我们在讲,如果娑婆世界有一天尽了,这个世界不就没有了吗?我们去的灵鹫山,它是一个净土,此土(世界)就是被大火烧了、被水湮了,被什么风灭了,但是,这个灵鹫山永远都不会灭,我们的眼看的是表相、是一个因缘聚合而成的相,会灭,但在另外一个时空里,灵鹫山的净土永远都在那里,这是《法华经》寿量品所讲的。要了解《法华经》,你的思惟要超时空、超知见,不要局限在目前的眼耳见闻,才有办法去了解经义,所以为什么大家都说《法华经》是一乘佛经,你如果没有这种知见的话,用凡夫的思维去读《法华经》,你可能会起怀疑心,会是这样吗?世界不是有时限的?为什么说灭的话,它仍是「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有一部经提到灵鹫山附近王舍城,有一个净土,有人在那个净土里面见到弥勒菩萨。我们讲弥勒菩萨不是在兜率天讲经说法吗?灵鹫山附近有五座山,灵鹫山是其中一座,七叶窟的那座又是一座,其它还有三座,把旧的王舍城围起来,那都是圣地,这里讲寿命,灵鹫山是一个净土,表面上地球灭了,但它还永远地存在,你们自己去思惟。

此六句是法界道场偈,法界道场在灵鹫山,听过有出家师父一入定,观到佛还在灵鹫山讲经说法,有人说怎么可能?过去时间好像没有灭,它就是一个法界道场,表相的世间相灭了,它还存在,就像天上天界一样,天上的天界不依土、不依水,它还是住在虚空里面,你要有这种知见,才能看懂《法华经》,《法华经》每一句都是神通变化,你不要用你的凡夫知见去推想它。以此六句中自具有四土,故又称寿量四土偈,灵鹫山及余之住处,灵鹫山的附近还有其它的地方,大火烧尽,这个地区还是不会灭。

《法华经文句》释谓,「常在灵鹫山」是实报土,为三世常住之净土,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不会灭的净土,故称为他受用报身所居之实报土,佛的自受用身在华藏世界里面,我们讲《解深密经》里的「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那是佛的自受用土,很多菩萨或阿罗汉,他们的果报还不成熟,住哪里?佛化一个他受用土给他们住,灵鹫山这里,就是佛以祂的他受用报身,化给这些有点修行但还未究竟成佛的人所居住的实报土,为证实相之理所得之果报,故称为实报。你修阿含道、修菩萨道,以后你要去哪里?也许你会去灵鹫山那里,去佛的他受用报身所化的净土。这实报土乃别教初地以上行者所住,圆教初地以上之法身菩萨住处。天台宗立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一,而藏教即是小乘教,指习经律论三藏之教。通教者可说是三乘互通、大小互通之教法,也就是三乘教法为通教。别者有另外之义,佛特为菩萨所说之法,如宣说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中是不共二乘之旨。此教别为菩萨说恒沙俗谛之理,用道种智断尘沙及界外之见思、无明三惑,修诸波罗蜜自行化他之行,立三贤(住、行、回向)十圣(十地菩萨)之位,以无碍道金刚喻定为因,解脱道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为果,不利益声闻缘觉二乘,只利益菩萨,故称别教。以无碍道金刚喻定为因,解脱道涅盘四德为果,不利益声闻缘觉二乘,只利益菩萨,故称别教,而称究竟圆满之教为圆教。

依各宗教理义门藏、通、别、圆来论大小、圆满,则通、别二教为「小中大」,圆教为「大中大」;若就教相之偏圆而言,则藏、通、别三教为「偏中圆」,圆教为「圆中圆」;若就教义之圆满究竟与否而言,则通、别二教为「半中满」,圆教为「满中满」;若就权实而言,则别教为「权中实」,圆教为「实中实」;若就顿渐而言,则别教为「渐中顿」,圆教为「顿中顿」;若就谛理之真俗而言,藏、通、别三教为「俗中真」,圆教为「真中真」;若就义法之了义与否而言,藏、通二教为「不了义」,别教为「不了中了」,圆教为「了中了」;若就经典之判释而言,于华严、方等、般若之说法中,虽亦皆说圆教,但均属未开显之圆,而非纯粹之圆教,仅有法华经方属纯圆。

又说「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我们说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有四个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清净庄严土、常寂光土或称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从佛之清净法身所示寂之国土,所有证到无余依涅盘,没有一个神我身的人,才一片心、有光明、没有身,十方虚空都是这个常寂光净土,很难分别有东、西、南、北,就是一个,虚空就是虚空,常寂光净土入虚空一样的;清净庄严土,佛的实报土,佛报身所居住的地方,分给地上菩萨所居住;方便有余土,是已断见思、未破无明、未证得法身之二乘圣人及菩萨所住之国土,像普陀山、五台山都是大菩萨的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人共同居住之国土,佛示现故,如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住其间。

《净土五经》讲的很清楚,不是每个人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也许你犯了五逆十重罪,虽然你念佛,这样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吗?不可能的!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还是业太重,怎么办?这样就去方便有余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就去方便有余土。而中品上、中、下生者,就去清净庄严土,这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至于开悟了、破无明的人,没有神我身,就去常极光净土,所有佛的常极光净土。听起来好像有很多的佛净土,其实也只有一个虚空,你要去哪里?所以此处即彼处,在这里就等于在那里,真正开悟的地上法身菩萨,是没有所谓的来去。

常寂光土,常在,就是常寂光净土,指实相之理(三谛─空假中之理),实相就是中道观,讲到这个,就要用天台宗三谛空、假、中的道理来说明这个实相,空中化一切有相是假法、假的法相、假的因缘法,你观它有这个相,不执着它真假、不执着它有无,有这种解脱心地时就是中道,空、假、中的道理,这是登地菩萨修证到的心地。

其中,常为常住之义,故为中谛,中就是有也好、没有也好,这是中道观;寂为空之义,故为空谛;光为照三千诸法之义,是有相,有相是因缘法,因缘法有,观没有,所以是假相,故为假谛,这个用常极光净土,用空假中观的理念来说明,也可以这么去理解,此常寂光之理,即为自他受用报身所证,即所住所在之处,你如果证到佛的境界,就有自受用土,自己受用以外,你还可以把你的实报土,分给跟着你学习的这些菩萨、声闻等圣人居住。从佛的角度来讲是他受用土,自己的受用土;分给其它跟你学习还没有成就的这些菩萨、阿罗汉居住的,叫做他受用土,故「常在」二字得以显之,常在这两个字颇能够彰显其意。

其次「余诸住处」一词中有方便、同居二土,同居,就是有很多圣人修证到的境界、次第不一样,大家都在一起或者跟佛在一起。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佛本身就是衪的自受用的道场,但是,很多还不究竟的菩萨、阿罗汉或者比丘等都还是到那边,居住在那里,共襄盛举,有一位佛就有其随众、法眷,不可能光有一个佛,却没有度化的随众,因为佛就是要度化众生,有的根机成熟,有的根机还没成熟,比较进步的就跟衪在一起。除了很多天龙八部及法眷外,有些是佛所化出的,像阿弥陀佛,衪化很多鸟在那里念佛、念法、念僧,你说,这些鸟是业报所生?不是!是阿弥陀佛为了要帮助大家修行所化的,上述总为四土,故称四土偈。

 

(四)经文大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 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此处又提到布施。在第三品时,释迦牟尼佛说一个善男子、善女子发了菩提心,要如何调伏其心?释迦牟尼佛说:「要先发度尽一切众生的心」,这是最根本上求佛果的一个愿力,所以你要知道为什么要度尽一切众生。你要上求佛果、成就如来,如来是具大慈大悲的,首要先发心,一时做不到没关系,慢慢做,能做到就有大喜大舍的心,所以在初发菩提心时,要先建立这种度尽一切众生的心。有大慈大悲的心,才能求如来菩提、才能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你不发这个大慈大悲的心,就没有办法成就如来菩提。

发心有情、无情十二类众生都要度尽以后,世尊又告诉我们,度尽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可度想,这意义非常深。如来境界,其实衪没有度众生的心,衪都是以如来最清净觉的法身,感招众生心,众生忆念祂,祂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应化身,其实如来根本没有动到衪真正的意念,或动到衪自己的心,如此说来,衪自然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想。这是第三品里先标示出来的目标,跟做到的话是有什么境界。再来告诉你要如何安住其心,要安住在无住相布施上。

古印度把时间分成三等分,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我们中国把它分成十二时辰,这些在解释名词时讲过。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一条恒河之沙无量,恒河的沙非常的微细而且不会下沉,都留在水中,岸边的沙不讲,河水中的沙更是无量无边。初日分,以犹如恒河沙这么多的身来布施。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一天,早中晚以那么多的身来布施,更把时间拉长,拉到无量百千万亿劫都是以身来布施。这样功德大不大?当然很大!这里为什么讲要以身来布施?从前讲过,所有的布施中,最难的是布施自己的肉体,你可以把你的钱财布施给穷人,王位让予他人,甚至将家眷布施于人,但讲到要戕害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还是最难的。

所以这里无量百千万亿劫这么大的时间以身来布施,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条件。若复有人,如果有一个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怎样才能够听到《金刚经》而信心不逆?你要是修大乘佛法,就有这个根基,这个信心不逆里其实包含了因果,并不是你主观意愿要信心不逆就能信心不逆。如果过去修过大乘佛法或是证到过小乘佛法,就能生信不疑。过去你修小乘清净自己的心,自性让它开显,今生如果第一次回小向大,你会对大乘经典有信心,又或者你过去已经发了菩提心修大乘菩萨道,今生再来,如此更是信心不逆,一看到大乘经就欢喜。

欢喜不是光欢喜,要去做,才是信心不逆。有的人一看《阿含经》之四念处,很喜欢,大乘经典看是看了,说懂,不见得很懂,做,更不会去做,因为大乘法跟小乘法是背道而驰的。小乘法是在让你认识你的真如自性,这叫有性教,让你的真如性用发挥到极致,变有为法了;大乘佛法,刚好倒过来教你无为法,既然无为法,一切自性的真如你都不能去用,舍一切法。

为什么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因为你有那个因果,过去有那个善因,不管是过去的因缘或者今生转,今生继续过去的因缘,你一看《金刚经》就欢喜,欢喜就要去做,你不要一边读《金刚经》,一边修有为法,搞鬼神通、搞真如性用。自性,它跟我们的心都可以产生很多的能力,你不要去执着它,偶尔一用来度众生、化导众生的苦难是可以,但不要过度执着,执着多了,变成有为法,这和《金刚经》所标榜的要追求如来菩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今生及未来你要学如来无上菩提,唯有一法!什么法?就是舍一切法,因为无上正等正觉是无一法可得,既无可得,那你要学什么法?没有!要舍!懂了什么就舍掉,心有什么能力就把它放下、不去用,即便是为了利益众生用了,用了以后,也要忘记它,因为法不是絶对的,对象不同、因果不同,效用也就不同,不能用一法全部包办,也因为这样你能够产生无量的智慧,然后产生无量利益众生的心,这些智慧跟心,用完了,就忘记了,放下了,这也就是《金刚经》的精神。

我们很多人,刚开始学佛,很发心、很认真,一进入冤亲债主要债或大修行进入魔考时,就产生信心危机,佛菩萨哪里有在加持我、祂弃我不顾不管我,甚至着魔了,胡思乱想,没有坚定信心;如果有一个人,他宿世有善因缘,今生听闻到《金刚经》便产生信心,即使碰到障碍,也不违背自己的初发心,不逆转,这样的人,和前面所讲的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以身来布施的人相比较,其福胜彼,前者的福德更胜后者。何况若此人还书写、受持、读诵此经,并能为人解说《金刚经》的义理,他所累积的福德,更是大大胜于以身布施者。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须菩提!总而言之,《金刚经》是要产生佛的,而且不是成等觉的佛,是要成就妙觉的佛,也就是成就如来,如来是妙觉的佛,等觉是阿罗汉或者是八地菩萨,这还不够,你要产生无量的神通变化,无量的智慧,能够观照到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这才能够入妙觉,因为你要证到最大的慈悲,要度尽一切的众生。这里讲的不可思量、不可称量、无边功德,都是无限的数字,这里讲的,不可思议,第五十九位印度数字,每个数字以十进制来讲等于1x1059,不可称量第五十三位数,无边是第五十四位数,也可以叫无有边,这里都是概括形容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不可思量、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功德是很大。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那更是比大乘还要大乘,大乘里面最高的,也就是圆教法身菩萨,未来成如来,如来是有果位的,菩萨的位阶跟如来成就以后,这境界是不一样的。无上,就是证到如来的境界,大乘只是菩萨道的境界。如来对发菩提心,要修大乘法的菩萨和要上求如来位者,才讲这个《般若经》、《金刚经》。衪一部经里面说了方法、手段,每一个法,用了,没有用想,因无住相故,如果用了还执着,那还是功夫不够。布施,你布施很多,三轮体空,不执着有一个布施的自己、有所施之物,也没有一个受施的对象,这样才是以布施度到彼岸。

世尊在《金刚经》里面讲的三法,一个布施波罗蜜、一个忍辱波罗蜜,这两个波罗蜜要让人度到彼岸,就是要用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你现在用般若波罗蜜,也要观般若波罗蜜是无所有不可得,你不能执着有一个般若波罗蜜在用,也不能有这个心,到最后心平气和不用一法,可以做到布施随缘布施,忍辱不忍而忍,自然般若智慧观一切相、一切众生、观一切法都是不可得,很自在,如此便是《金刚经》要成就如来的法,佛对大乘修行者所讲的,佛对要得如来菩提者所讲的法。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接触此经,也能受持、读诵此经,受持是真的去做,不是诵一诵就完了,如果诵了半天都不去做,脾气毛病还是一样,这就没有受持《金刚经》。广为人说此人还有能力广为大乘菩萨众等有缘者解说此经,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为什么能够悉知每一个人、悉见每一个人?知,是用心知,见是用见性遍观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你要知道如来的神通,妙觉位的如来,如果你看《解深密经》的话,你会了解如来衪的知见,就是虚空有多少世界,衪都能够看到,因为全部在衪的心中。虚空有多大?你可以去思维,虚空比你想象的极限还要大的大的多,无量、无边、无尽,这就是虚空。

所有的世界是因缘所化出来的共业而成的世界,不管是净土,还是我们的娑婆堪忍世界,都不是很完美的世界,都是因缘化成的。虚空有多大?道不尽的所有世界,佛都知道,而且这所有世界里面的每一个有情、无情众生,佛也都要能知道,这才是真正如来。要知道如来的神通之大,文殊师利菩萨也好,观世音菩萨也好,这些大菩萨都看不到,看不清楚,不可思议,不能尽佛的知见跟智慧,更惶论我们?好在我们可以看到经典,你看到它,相信它,代表你有无碍智慧;你一看,怎么可能?月球还要靠卫星去照才看得到,怎么佛有这个能力?这是你智有障碍,你智慧不够,而如来者真能悉知悉见。

后几品里面还有讲到,你在起念,如来的心都知道,过去哪一个时间你起哪一个念,未来哪个时间你要起什么念,衪也知道。此心皆为非心,这实在是很深的一种实修的境界,暂且先不谈。这里讲如来悉知悉见,你已经有这种大乘种性的根机,随时随地都有菩萨在化导你,如果你已经进入受如来化导的程度,衪就直接化导你。如来化导有二种情况,一个是被动应化身出去,你忆想衪,衪就应化身出去帮你,衪本身法身、报身不动不觉之间,有千万亿众生忆想衪,衪千万亿化身出去;另一个是衪主动善观因缘,这个人因缘时节到了、这个人跟衪过去有因缘,衪会主动的去教导他。主动教导不是衪来,因为所有十方虚空的世界都在衪心中,岂有来去?「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不要说现在有一个念,好像如来来了,祂也没有来,衪只是在虚空间无处的地方发一个念给你,你要讲有如来,有来有去,那都是制造有相,要小心,不要着魔了,如果有看到的更要小心,真真假假,你看到的是真的吗?佛不会给你看,佛的法身无相,怎么看?虽是看不到,可以用心感。

如来悉知悉见这个讲经者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这里也是在讲数量,因为你又读诵、又受持,又广为人说《金刚经》,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种人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你有能力来挑起如来家业,如来要将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法交给你,你才挑得起来,如果你修有为法,是挑不起这个法。所谓挑起,不是只有自利,你还要用这个法去说给众生听,去说给这些发菩提心的人听,去说给这些要想得如来菩提的人听,如果你自己都弄不通道理要怎么讲?如是人等,即是要荷担如来家业,学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证无上正等正觉之如来法者,皆能成就不可量(53位数)、不可称(60位数)、无有边(54位数)、不可思议(59位数)之功德。读《金刚经》,你要把目标放在那里,我就是未来某一世要成佛,你发了菩提心,目标设好了,你就要受持、读诵《金刚经》,这么如实去做。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你如果喜欢有性教,就是声闻、阿罗汉、辟支佛,他是练真如性用的功夫,虽然有解脱的知见,也有神通变化,但是,对无上如来菩提,他还没有这个心要学这个法。学有性教,性能应缘,性能起法,所以要起性用得先学神通,认为有神通多好;要发菩提心的人不是这样,发菩提心是要学智慧,是要度众生。我常讲你的心跟众生同一心,你的身跟众生同一身,他的身体有难、心不净,你同样感同身受,实际体会到他的烦恼就是你的,你要怎么去克服解决?像如来在第三品为什么要讲,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调伏其心?要先度尽一切众生。为什么调伏其心跟度众生有关系?有,他的心就是你的心,他的身就是你的身,他的烦恼就是你的烦恼,他的病就是你的病,你要度尽他,你要先度尽你自己,不断地学,学到跟众生不相应,不相应就虽有度却也没有度,这个观念很重要。

我在度,最后是我的应化身自会去帮他,这样才能够入大般涅盘,所谓大般涅盘,不是大涅盘,是周遍圆满是为大般(mah2 pari),到底大到哪里?大到无相,大到无相才可以化千万亿应化身出去,不必动你的本尊,本尊还是入空、无相之间。每个名词都有它的境界,如果光讲名词大般涅盘,很大,大到哪里?搞不清楚,大到你不必用有为法去度众生、帮助众生,只要他想你,只要我想他,就能做到度化众生之事,这样不是很简单化众吗?虚空无相,不起一念的、空性永恒的,这才叫大,在空性永恒之间你度众生,众生想你,你就化一个应化身出去,本身如如不动,如来的功夫就是这个样子,你要学的也是这个样子。现阶段还不行,该怎么办?现在不行就学空观,第一个阶段先修空观,无相观是第二阶段,如果是无愿,那是不希求一切,好坏这一切法都不必求。

一个喜乐小法者,在修行过程间一定会有四相,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譬如阿罗汉,他虽然没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他还执着一个空,虽然空不是寿者相,执着空也会得到寿,因为他一入涅盘后,就有两万劫在涅盘境之间,这两万劫就是他涅盘的寿命;天神的寿命更不得了了,两万劫算什么?非想非非想处天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有五百三十七兆年,这天寿更大。你只要执着小法、世间法,你都有寿命,难免都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一着此等四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对于《金刚经》就没有办法听受读诵,因为你的根机跟心态都不对了,叫你放下,你舍不得放下这五神通,你听不进去,这五神通不是你心清净而得到的,是你训练真如自性、训练它发起的,世间禅如此,阿罗汉亦如此。阿罗汉、阿那含有一点菩提智慧,得到自我解脱,比世间禅者高一点,但他用有性教去产生神通变化,这跟世间禅没有什么分别,只增个不受轮回之苦。

小乘乐小法的人,他会有这四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更不用说要为人解说了。说大乘经典的人,是大乘种性,喜欢讲小乘经典的,是乐小法的人,谁对、谁错?没有对错,那是因果的关系,不应相互毁谤。你今生喜欢大法,你过去一定也修过小乘,如果你过去从未修过,今生一接触佛法就喜欢大法,无有是处。如果你口头讲大乘佛法,但是你的所作所为都违背戒律,没有戒律、威仪,就没有小乘。乐小法这些功夫,真正阿罗汉他瞋心没有了,祂色界缚、无色界缚没有了,祂慢心没有了,祂掉举心没有了,祂的根本无明没有了,这境界也很高了,说起来,地前菩萨还没有到这个境界哩。

没有错,地前菩萨还没有开悟,但是,他在学菩萨累积智慧,这还要学多久?地前要一大阿僧祇劫,地上要一大阿僧祇劫,总共二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八地菩萨境界,阿僧祇有多大?不能讲,太大了!你说,我现在怎么能够读《金刚经》?我有小乘的这种功夫吗?没有啊!我们还是会发脾气,还是有贪欲心,还是有大堆的毛病,神通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地上低位阶菩萨都没神通了,何况地前菩萨?地前菩萨就是这样子!到八地菩萨后,才开始会起神通变化,如果以《佛地经》来讲,到如来六地六神通自然具足,那是心清净而现的六神通,那个就挺接近佛的知见、境界了。

须菩提!不管世间何处,东方还是西方,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他们都要来供养此经,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最早期要供养或纪念佛菩萨时就是起塔,庙是后来才有的,我们现在庙里供养佛像,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这里是说有《金刚经》在的地方就等同一个塔,这个塔就是世间的天神、人或者阿修罗们都要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当然你在供养此经,就要放在这个地方,因为他们知道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是一个塔,作礼围绕,时时刻刻以香花来供养,散在有经典塔的地方,这样诚心供养,这供养功德是很大,等于是在供养佛一样。

今天讲了一个概念,长时间大量以身布施的功德,不如你去受持读诵《金刚经》,或者为别人讲解《金刚经》的功德。因为能够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种人是未来要成佛、成如来的,他是要学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法。过去有这个因,所以《金刚经》的义理他可以受用。你们坐在这里,能听得懂多少,能够做多少,都是有一个因,当然我们希望今生善根具足,进步无量,这跟你能舍掉多少法执有直接的关系。你舍不得丢掉你那些垃圾,说要学佛法,无有是处!真的!舍了以后智慧增加,你这功夫舍不得放,神通舍不得放,心通力舍不得放,天天执着那些,你没有放下,你就没有空的心,来学佛法、来学大乘经典的精髓,有舍才有得,一舍一得,关键就在这里。佛法没有什么,就在一个舍字,舍一切法,舍到不能再舍,再把不能舍舍去,最后得到什么?得到智慧。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昩,如果要度众生,也不能用空去度,太吃力了,要去学咒语,学陀罗尼,用佛如来的咒来利益一切众生。而后面的神通,那是要到成佛的境界,才可以观虚空一切世界,观所有世界里的有情、无情众生,这是到如来妙觉位才能有的,这是今天上课内容的概要。

  (2007.05.06.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