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18-9)
               --
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三)名词解释 ()

13.人见

又称人我见,据《大乘起信论》载,初学大乘之凡夫,于教未解玄旨,由人我见而起五种邪执,即:(1)执虚空是如来性。(2)偏执真如涅盘之性空无。(3)偏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4)执如来藏之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染法。(5)执如来所得之涅盘有其终尽,既尽还作众生。

人见,又称人我见,见是一种执着,肉体不执着为我,更进一步的,对一切法内心不执着有我,外境这些人物就跟你没有直接的分别了。人我见,为什么人跟我会摆在一起?如果你没有我见的话,人见自然也没有了,先灭我见,人见自亡,如果你心中有我的观念很重,那外在的人,当然永远是格格不入,与你对立的。

据《大乘起信论》载,初学大乘之凡夫,于教未解玄旨,因为大乘教的法相很简单,但意义很深远,光一个实相观,你要做到就不容易,先修我空观,再修法空观,才能证得实相、中道,而这种玄旨,虽然意解了,做不到的话,也不是真正了解,所以初学大乘的人,不了解大乘经典的真正义旨,由人我见而起五种邪执,由我、由人的执着,就产生五种不正当的邪见,也就是不全然圆融的佛教理念,只看了一半或看到局部,就当做你的见解,依解而行、而说,这就变成邪见。

我们不可能如释迦牟尼佛般,衪有正知正见,由凡夫到天性、色界天、无色界、无想定、四空处定、声闻、辟支佛、菩萨,甚至于成佛的果地佛的如来,每个境界都清楚了知,而且衪有无量的神通,懂得十方世界众生的因缘,我们没有这种修证,所以我们就要多看经典,依经典所讲为主,融会贯通。如果你没有累劫熏修的智慧,修得这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的话,要了解修行过程或者是佛法讲的登地、要如何解脱、如何圆融时,可能会执着你所知、所证的境界,一种不正确、不完美、局部的见解,这就是一种邪执、邪见。

这里举出人我见会产生五种邪执,即:(1)执虚空是如来性。虚空本来无一物,你说证到空,就是这样子,虚空是如来性,没有错,但只对一半,因为空,是一切法,应缘产生一切法的根本,而且你证到无余依涅盘时,会遍入十方虚空一切佛剎土,也可以遍及虚空无尽,虚空界是无所不到的概括,你的如来性跟虚空一体,是没有错,但是,不是执着虚空这一个法相为如来性而已,如果执着虚空为如来性,那只是一半,你要学虚空无相,破解一切法,破解五根六尘种种的因缘相。阿罗汉,甚至于辟支佛,祂们去掉我见,却偏执一个虚空,就是他要追逐的一个空性,小乘的行者很容易犯这个毛病,或者初学大乘,还没有成就的凡夫,有世间禅的境界,但是,没有这种大乘所有境界的概念,也会执着虚空就是我要追逐的一个目标。

(2)偏执真如涅盘之性空无。偏就是不正,就是偏颇执取一边,执着真如的涅盘性,它是空无的。每一个法相,都有它的真如性,所以任一个名词,你在其后安一个真如都没有错。涅盘,也是一个现涅盘的真如,你天性的善根,也可以安一个善根真如,也就是你已经熏习有做善事的这种心性,有性就是有缘起的动力。一般人这种真如现不起来,只有累劫修慈悲心的、具足善根的,才会产生善根真如,小乘或初学的大乘,为求空解脱,会去追逐这个虚空性,不爱去面对有相或去面对因缘所产生的一切法,因为一个修到证入空的行者,不起心念,觉得非常舒服,要他起心动念,就会觉得非常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回到最原始的虚空性时,像回到老家一样,不执着这一个法相,很容易住入对世间相都不起心念、不执着的境界,这样觉得很安稳,此涅盘是非常快乐,可是你如果把这当做是学佛法的终点,那你只是走一半。

这个偏执真如涅盘的性是空无的,但佛性是空、有两面同时都具足的。证到空的涅盘知见获得了以后,你面对因缘起一切法,让它现一切境,然后你再练习从现一切境之中又没有烦恼,可以常住在涅盘境时,那空有不二的境界就会现起来;菩萨更进一步的,从空无的涅盘性之间,也可以自己产生一切法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之间又可以守住涅盘真如性而无罣碍,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要度一切众生,度完了,又没有一切众生可度,这种第三层次更高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佛性。所以,执着真如涅盘的性为空无、没有,这也是一种人我见的执着。

(3)偏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因为是初学的大乘凡夫,不懂,又喜欢谈如来藏。如来藏,因为大家都不懂,只有证得成如来或大菩萨者才懂,我们避免去谈它。你说如来藏是每个人的自性,这是意解而已,你没有到如来境界,称不上懂得如来藏,见如来藏,与如来藏、虚空藏、世间藏诸相全合一如。顶多你只能去谈阿赖耶识跟阿陀那识,没有资格来谈如来藏,因无证知故。如来藏是已经接近如来地成佛的人,衪的自性跟虚空一体,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都映现在衪的心中,这个如来藏有多大!衪的虚空性跟十方一切有相、众生都合一了,所以我们十方一切众生、一切世界都在如来的心中,这如来藏,你怎么可以执着空?不可能!

如来藏有色法、心法种种自相的差别,如果你只走一半的话,那你还是有所偏执,用理念在讨论这些。一个证到如来境界的人,衪的心地清净,真的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那虚空就是衪的如来藏性、如来真如、法身真如。而一切因缘法─诸众生、器世界,都是如来藏中物,怎能说如来藏仅是虚空,如来藏应含容一切相。所以,有相、无相是一体的,虽然众生、世界等等现种种差别相,对已证如来藏的如来,并没有什么分别。第一个本身空无跟虚空一切众生、世界合一,不能有差别相,有差别相就格格不入,不能够容纳一切众生相、一切世界相,无差别相才是证得如来藏的佛,衪的清净法身包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所以色法、心法对于一个证到如来藏境界的人而言,是没有差别的,衪本身没有分别。所以《金刚经》云:「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这是指心法无异于色法,以如来之境界,心法、色法都能悉知悉见。

《金刚经》三段论在讲:「是微尘,即非微尘,是为微尘」、「是世界,即非世界,是为世界」、「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这就是在训练你,能够真正进入如来藏性里面。初学的大乘凡夫,不了解这些境界跟衪的心量,常常会有差别相,有差别,就是有分别,就不能超越,这是第三种邪见。

(4)执如来藏之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染法。世间生死是一种现象,已得如来藏的佛,衪随时在示现,示现、不示现都没有这种生死的观念,因为衪本来是不来不去的,凡夫才有生死,一个证到如来藏的自体之如来,是没有所谓的来去,怎么从虚空来,怎么会虚空去,来去之处皆是虚空性也。毘卢遮那佛随时都在化无量无边的佛,此佛过一段时间示现一次,过一段时间再示现一次,衪示现时,也没有说来,也没有说去。如来藏的自体,如果化一个身,像释迦牟尼佛或者未来的弥勒佛,这些示现有生有死,来度化一切众生。我们还不究竟的人看了,好像有生有死,其实以如来体性空寂来讲,并没有所谓的生死。悟如来藏的行者,衪对法都没有什么执着的,只有不究竟的、初学大乘的凡夫或者小乘的人会犯这个毛病。

(5)执如来所得之涅盘有其终尽,既尽还作众生。这是认为证到如来果位的佛,衪所得到的涅盘有一定的时间、有终了时,没有完全的住在空无之间。这是看到每个如来过一段时间,会为众生一大事因缘,幻化一个应化身来度众生,便误认为衪的涅盘是会尽止,尽止了以后,还要再出生。他不知道如来体性遍虚空,见者所知所见局限在某个范围里面而产生执着。你看这个佛、如释迦牟尼佛衪也是再出生,然后再示现修行,再示现度众,再示现入涅盘,所以他们认为佛所得到的涅盘是有终了之时,这都是错误的认知。

总言之,前两个执着虚空性,是偏于空,涅盘性,空无也是偏于空;后面三个执着是执着有相,第三、第四是执差别相,最后一个,是未能了知如来真正的境界,认为如来的涅盘性还是有尽,会再轮回,这是以自己的知见为知见,叫邪见。持邪见的人,大概都很执着,所以叫做邪执,如果经典看得不多,不了解这境界是在讲什么,没有办法解释经典的义理,不懂,就不要讲。佛法,不要太执着所知所见,更不能执着你所看的那几部经典,其实佛法要有完整的概念,要看很多经典,不但要能意解,实修的境界也要跟得上,否则你天天讲如来藏,如来的境界都不懂,怎么讲如来藏?

我们还证不到如来藏,在思惟上,要去体会这个证到虚空性的人,如何证入有相世界,他的虚空性,怎么证入土地、器世界、宇宙,空、有相要怎么去融合?这是很有意思的。你如果偏执虚空就是如来性,那虚空永远都是虚空,你就体会不到虚空性如何证入到含容一切有相,或再化起一切相。譬如虚空性与娑婆世界的地球、山河大地,怎么跟它融合为一?山河大地就是你的自性,自性中有山河大地、有虚空性,这些不是你凭空胡思乱想,就能够想出来的,时间到,该会懂什么事情,就会懂,然而你在过程之间不可执着,要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你才能够一直有新的体会,因为如来藏的这种体会实在太究竟、太完美,非我们能力所能及,当然我们现在只祇能需要要经典来了解它。

 

14.众生见

即执着众生为实有、实无之妄见,认为众生实有,即欲逃避一切众生入涅盘(声闻乘行者),或认为一定要度尽众生(菩萨乘行者);若认为众生实无,是否定世间相,其义同于「我见」,是另一种逃避心理。

三个以上就是众,众生见。一个、二个,只是人我的对立,众生见,就是我们因果轮回的其中一个根源,大家都有分,跟人结善缘、结恶缘,搅和的这么多,就是众生见。众生见,即执着众生为实有、实无之妄见,说有是错,说没有也不对,刚开始学空观的,不能解脱,所以,最好什么都说没有。最近有一个网友写信来问,好像看到有影子、有光、有什么的,他也知道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就是会怕,要怎么去除这种恐怖心?这就是执着它为实有,你看都看进去了,看到的以为真,心里自然会害怕。

我们学佛法、学禅修,五根六尘接触外境所现的异相,如果能够突破这些,五根不起作用了以后,你的阿赖耶识还是有原来这些功能,它还是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纵然不透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它还是会产生见性,这是根本佛性的见性,不是那个眼根的见性,眼根见性没有眼根就看不到,眼根在天界境界时,它还在,如果你不开悟、色身没破的话,五根都在,所以修行没有打破黑漆桶的人,就先看众生相、光相、世界相,闻也是一样,听众生声音,这些都还是天性所产生根性的作用;你要能突破了,才是用像如来藏的这种能力,衪知见更大,所有虚空里面,一切世界众生,衪都能够见,这个才是大,周遍圆满,才是大。

所以见闻嗅味触,见闻觉知,还是有不同层次的,譬如你现在无所见,但是,你打破黑漆桶,真正开悟了,进入无色界的境界,你的意根可以起作用,还是有见闻嗅味触这些功能,只是不透过眼睛、耳朵、…等器官。你闭着眼睛也可以看,你不用耳朵也可以听到心声,众生说话或用意也好,你都可以接受到,这就是心声。单一个意根就具足六根的功能,这种能力、这种境界,一个开悟的人,一定会经历到。

初学的人或是有天道境界的人,常常看到光、众生、鬼神,如果你把它观作实有,当然会害怕,你把它看成有,但是不去执着,这样最好!做不到的话,你一概把它当成没有,没有!没有!因为刚开始要学空观,这是无可厚非,你定力还不够,最好是不要理它,看了等于没看到。我们一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看到一个影子,定要再看清楚一下,我仔细看一下,看清楚就看进去了,就实有。你瞄一下好像有个人、有个众生,知道就好了,不用太在意。你一直要看清楚它,有看清楚就是实有,过程间难免都会犯一边,在实有、实无里罫碍,最好是有看没有到,不理睬它,跟我没关系。除非你是菩萨种性,不执着有、不执着没有,反正就是这么回事情,自在无碍。

讲这些修行境界,也许比较难接受,讲到世俗人间,你看到众生,众生实有吗?你说没有,实体就在眼前,也会跟你结善缘、结恶缘,吵架吵得不可开交或者爱得难分难舍的都有,这都是因为你认为众生实有,所以对境投以种种喜怒哀乐的情见,这些都是有众生见的标准行为,所以,要超越世俗的众生见,用因缘法来观它最好。有,也是因缘才现的这个相,因缘无常,它会灭,它阶段性的时限尽,它就灭了。执着众生实有、实无的妄见,认为众生实有,即欲逃避一切众生入涅盘(声闻乘行者),不想跟他们夹缠往来,不要跟他们结缘,这些都是声闻乘行者的心态。

有时我们观一个出家师父的一举一动,就知道他执的观念是什么,有的人,就是你要供养他,他也不接受,他避免跟你结缘,你可以拿这钱去布施道场的其它需要,但他个人就是不跟你结缘,讲好听是说自己修不好,不敢接受你的供养,其实是不想跟人结缘,这是小乘行者;又或者有的师父是你给我多少,我总是要回馈你一点,一把菜或帮您个小忙都可以,反正有来有往,这当然也是心里面还有一点障碍。真正大乘菩萨究竟的,他不在意这些事情,供养与否他不执着,即使是还没有究竟以前受供养,受供养以后就是你跟他结缘,他的功德和结缘的众生雨露均沾,他也不在意。如果菩萨他很逃避一切众生,希望己心自净,不要有人来烦我,这是小菩萨的心态,他希望自性永远住在涅盘无事的状态,当然这是很舒服的,哪个人不喜欢?但是,你逃避众生而自去追求涅盘的话,就落在小乘境界。

菩萨有大菩萨、小菩萨之分,大菩萨只要有因缘,反正祂心净,随时都可以去利益众生,小菩萨接了一两件、两三件单,就很累了,有时候,祂也要观自己的能力随缘,不能够像医生一样,一天挂上七八十个甚至上百个号,每五分钟看一个病人,小菩萨不行。如来或大菩萨,千万亿众生忆想衪,衪们都可以一时利益众生,所以,修行不究竟的,还是得随缘度众,然而随缘也不能逃避一切众生,如果逃避一切众生,你就是认众生为实有。逃避不是没有吗?怎么会有众生见?其实逃避是认其为有,如果认为无、没有,哪里还需要逃避?这和跟众生认为较真实有,与他们为善、为恶都是一样,执着有众生,执有、执空都是众生见。菩萨要超越众生见,就是要跟众生结缘,搅和在一起,有因缘关系,你可以做很多善事,利益他们,但不要执着,即使你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没有《金刚经》无上正等正觉的概念,但是,只要不去执着对众生的这个利益是真的、还是假的,就能超越众生见,要有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的菩萨。

逃避众生,不要跟众生结缘,这是有众生见,是小乘的行者;如果,你认为一定要度众生,那你是标准的菩萨,其它什么烦恼差不多都没有了,但是就是执着要度众生,什么都可以不做,但度众生就是不能不做,这就没有《金刚经》的理念。度众生可以,但是,度完了以后就忘记了、放下了;如果度很多众生,度了以后又放不下,度愈多人情感的包袱就愈重,那你可要完蛋了。度众,度完以后就忘记了,没有众生可度想,《金刚经》不就是在教你这个理念?你不度众就是没有菩萨精神,反之,你念兹在兹一定要度,度了后又放不下,这样也不好,两者都是执着,要度、不度都是逃避,都有众生相。

众生见,这两个实有、实无的概念,若认为众生实无,这是否定世间相,世间相,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是因缘成就的一切法相,你要解脱,你可以暂时说它没有,你圆融以后,它还是有,不可能否认的,所以,一否定世间相,其义等同于执着「我见」一样,你说没有,也是一种我见的执着,你说有,当然更是实质我见的执着,所以,用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最稳当,不要说有、没有,就是看这个法我不在意,学习、锻炼这种定力,不要说它有、它没有,不要说我看的相是真、是假,这在修行过程之间很重要。你看到佛菩萨现应化身,看到有垂迹加持菩萨在就很高兴,到底是真的菩萨还是假的菩萨?

常听到很多修有为法,尤其密法的,发生问题,一者是你没有正规的传承,网络发达信息流通,你随便拿到一份咒语,这么一直念一直念,就认为自己在修密法,难怪会着魔出问题。前后仪轨都不如法,随便网络上看到中间一段咒语就土法炼钢自己修起来,很多人着魔就是因为不正确的修法。再者,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谁化现来跟我有什么关系?菩萨来、本尊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要太执着。其实修行有一个指标很简单,你就看自己的智慧到底有没有长进?心地是不是愈来愈清净?烦恼是不是愈来愈少?家中大小是不是都很顺利?这些都是相关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表示你修法修的有用,如果你学了很久,家里永远都是吵吵闹闹的,这表示不对,你没有真正在修,所以来的是魔、还是魑魅魍魉?真正佛衪是不会现像,因为衪本是无相,衪也不必现给你看,衪顶多是用身语意教化你,衪住在那里不动,就可以化导你;至于菩萨示现,是真的菩萨还是假的菩萨化的?不知道。

所以,你看很多经典,这部经典是谁护持?那部经典是谁在护持?佛为什么不自己护持?佛只是把这个法讲起来,让你去学,但是护持的人是谁??像《楞严经》,护持的人是阿难尊者,《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化导,《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帝释天主、善住天子护持,…。为什么佛讲的经典,衪不自己护持?佛衪不会现给你看,衪只讲道理让你去学、去做,至于所现的是菩萨、护法神或者天龙八部,其实并不重要,你只要自己修心,不要管他是什么化的。这也可以看出你的众生相,你排斥、说不要是有众生;你说这是真的,我看到了,看到了很高兴,那你更有众生相,要把众生相用在修行,不要用在结恩结怨,这样就落在凡夫的境界。

《金刚经》讲人相、众生相,就在讲破解你修行之间的种种知见,不要落到根本的人跟人之间的恩怨里,那个层次也太低了!《金刚经》在讲修行、讲修心,境界之间你看到什么?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任何相,有冤亲债主是不是有众生相?你看到有冤亲债主,有,当它没有,我不执着,你让我不如意我就不如意,也是在过日子,要这么修的话,你的我见、人相、众生见可以化解了。抱着一种有也好、没有也罢,不在意的心,就没有这三见。这三见先去掉我见,才能够摆脱人见、众生见,根本的我见没有去掉的话,人见、众生见永远都在,这个要先了解。

 

15.寿者见

寿者是指寿量之相即寿命之长短。关于三界六道众生之寿量,据《俱舍论》载,人界中,北俱卢洲人寿千岁,西牛货洲人寿约五百岁,东胜神洲人寿约二百五十岁,南赡部洲人寿不定;南赡部洲人减劫最后时期之寿命为十岁,劫初时期之寿命无量。其次,关于天上界之寿量,以人间五十年为六欲天中最下天(即四王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五百年;其上之五天界依次倍增,即人间之百岁为第二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一千年;第三天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寿量二千岁;第四天人间四百岁为一昼夜,天寿四千岁;第五天八百年;第六天千六百年,依次倍增。

寿者相不是以凡夫寿来谈的,凡夫该活几岁就活几岁,当然这个寿命,也不是你该活几岁就一定活几岁,做善事或者做坏事,这两种人该活几岁是靠不住的,你说这个人去算命只有活二、三十岁,一心修善,结果他一直活下来了,活到七、八十岁,有的人算命是可以活到八十岁,好事不做,专门去做杀人、放火的坏事,二、三十岁就抓去枪毙,像这种,好人、坏人寿命都控制不了。寿者相,不是在说一般人的寿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不是在讲人,是在讲修行的境界之寿命,所谓的不要有寿者相,是说你已经修到天界,一个几十亿年的境界,你要不要去拿它、要不要去受生?你修到无色界的境界,最高非想非非想处天有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寿命,你要不要去取它,有,要取它,就有寿者见。

《金刚经》并不是在教你,你今生活多少岁要不要去执着,不是!是教你修行境界到天界的寿命时,你要不要去拿取?要拿,有数就有尽,你以后还是要再轮回;如果你没有寿者相,你抛弃了天界的果报,无执走过去的话,你就能进入涅盘,你就不再来受生,所以寿命,有数即有尽。现在你要看破寿者相,你修修修,修到哪一个禅定,你的境界可以到哪一天,没有佛法熏习的或者根本智慧不够的,会走入天界。你现在经典看多了,知道天界不好,欲界天不好,但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地前菩萨,还是出生到欲界三、四、五、六天里去,这是因缘果报的关系,因为你佛法虽然听了,但最高境界你又达不到,解脱也没有得到,做了一点点修行,你须陀洹得不到、斯陀含也得不到,那你要干吗?做一点点修行要摆到哪里?进不了色界的禅定天去,你只有挂在欲界的第三、四、五、六天,这是因缘果报的关系。 

《金刚经》里面讲的寿者相,是指已经有色界天的禅定境界或者是已经破掉无色界境界的色身以后,进入无色界的行者,你要不要取这个寿命?教你不要执着这个寿命,不要执着那种果报的目标,不要有寿者相、寿者见。前面讲四相,这里讲见,相是一种客观的法相,你可以执着、可以不执着;见,是一种执着,这个就要讲四见,你已经执着了才叫四见。寿者是指寿量之相,即寿命之长短。关于三界六道众生之寿量,要懂一些,你如果在人界里面轮回,没什么好讲的,如果你修了一点境界,你就有可能落在四大部洲里的另外三个地方,或者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甚至于无想天。首先你要认知修行的境界是要走哪一条路,其次,你在修行过程之间,要小心翼翼不要去跟这些诸天结缘,一结缘的话,一上去寿命久远,有可能是虚耗空转,于修解脱道无益。

据《俱舍论》所载,人界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岁,这一洲的人出生就一定满千岁,这个寿命是一定的,不像我们这里有多、有少,有很长,也有短到十岁的,此洲人则无所系属、无有我所;西牛货洲人约五百岁;东胜身洲人约二百五十岁;北俱卢洲最好,西方次之,东方更次之,南赡部洲人岁寿不一定,道德水准很好时,有八万四千岁,道德最差时,人寿只有十岁,每百年减一岁,一来一往时间为一中劫,南赡部洲人在减劫最后时期之寿命为十岁。减劫,就是从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一直减下来,这就是减劫,如果是人寿从很短一直往上增,就是增劫,这个道德水准愈来愈好,劫初时期之寿命无量,也就是说最开始八万四千岁的寿命很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为什么减?因为道德水准开始变差。经典讲,人寿四万岁时,大家开始偷盗,为何会如此?因为人的欲望开始出现增长,五浊开始出现,所以才称为恶世。

我们这个世界,弥勒佛下生后之时间,每个人寿都是八万四千岁,道德水准很好,那个时候地是平坦的,你的秽物下到大地,大地自然把它埋在地里,看不到秽物。道德水准很好时,就很接近天界的果报,要吃什么,它就自现出来,像忉利天里有一大片果园,你飞去采这个果,一采下来,那个果又长出来,根本也不会少,你要穿什么衣服,起心动念它就现起,真的是这样,不要讲天上,就讲我们人寿八万四千岁时,这个地球都是平坦的,你的秽物一下来,它自然吸收掉,没有沾污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但是到了人寿四万岁时,人开始偷盗。原本要吃东西时稻子就长出来,固定的,今天有四十个人,它就现四十人分,大家都可以吃到,每一天都固定现出来,养你的福报、养每一个人。有一天,有一个人就打妄想,为什么每一天要取一分米来吃,我怎么不能一次取二、三天的量呢?反正,都是冒出来的,他就取多一点。有这种起贪心、好逸心开始发展,其它人也跟着有样学样,人的道德行为,起心动念都是贪字在作祟,欲望心愈来愈大,很快地四万岁就降到了二万岁。

这里讲劫初的寿命无量,为什么劫初是寿无量?因为八万四千岁是道德水准最好时。劫初的人寿命很长,后面就不定了,起了贪欲心,一下子从四万岁降到二万岁,二万岁又起淫欲、斗争心杀来杀去,又降到一万岁,这个时候寿命降得很快,并不是百年减一岁。前面劫初时间很长很长,但是愈到后来人寿愈减愈快,只是总时间,每一劫都一样长。上记之一岁即人间之一年,其次,关于天界之寿量,以人间五十年为六欲天中最下天(即四王天)之一昼夜,四天王天,因为是以太阳跟天界的距离来算,我们地球离得太远,他们比较靠近,所以,我们的一天很短。四天王天的一天是我们的五十年,其寿量为五百年,要算四天王天人的寿命,你就要用50X365X500年来乘算,结果就是他们的寿命,可以活那么久。其上之五天界依次倍增,即忉利天,人间之百岁为第二天之一昼夜,其寿量为一千年。夜摩天一日夜,我们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兜率天一日夜,我们凡间四百年,寿量二千岁,第四天四千岁,第五天,化乐天一日夜,我们凡间八百年,他化自在天,第六天一千六百年,依次寿量倍增。

我想天主教耶和华菩萨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你去看圣经,新约圣经最后面第二、第三页有提到,主曰:「天上一日夜,凡间一千六百年」,既然他是菩萨,他也会讲一些神通,六欲天的菩萨,当然祂的知见比一般的天神要多得多,但比其它的大菩萨或佛还要少得多多。祂讲祂那边一日夜,我们凡间一千六百年,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没有两样,所以,你信基督教信得够虔诚,你往生以后去当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不是当教主,因为教主只有一个,是此天的六地菩萨。当然教主的寿命也会尽,也会换人,这个天主并非是永远的,你如果有佛的知见的话,不要有此邪见。由佛法的角度来讲,他们所讲的是邪见,因为他们讲说,去他化自在天就是得永生,其实并不是永生,只是寿命相对而言很长,有九十三亿年,或许是他们没有神通去观更久远的未来,也或许是他们的智慧不够,认为这样就是永生,其实九十三亿年在宇宙时空里只是一小点而已。

 

又色界中,其身量之标准对寿命之长短亦有影响;梵众天身长半踰缮那(由旬),梵辅天为一踰缮那,大梵天为一踰缮那半,乃至色究竟天为一万六千踰缮那,准此,彼梵天之寿量可从半劫乃至一万六千劫。再次,无色界各天之寿量,从下向上分别为二万劫、四万劫、六万劫、八万劫等。又劫之计量,少光天以上为大劫(八十劫),初禅三天为半大劫(四十劫)。若于恶趣中,等活地狱之一昼夜以四王天寿量五百岁计算,其寿量有五百岁,乃至炎热地狱以他化自在天寿量一万六千岁为一昼夜,其寿有一万六千岁;而极热地狱是半中劫(十劫),无间地狱是一中劫。又傍生(畜生道)之寿量多无定限,其寿量最多者,如难陀等大龙王,为一中劫之寿量;其它,如鬼之一昼一夜为人间之一个月,寿量为五百岁。

又色界中,其身量之标准对寿命之长短亦有影响,你的身高到底多高?跟你的寿命长短有关系,愈高天的天神身高愈高。梵众天身长半踰缮那(由旬),一由旬,有的说是四十里,我们中国里,大概六百公尺一里,算起来大概是二十四公里(有说佛教一由旬是七、八公里),梵辅天为一踰缮那,大梵天为一踰缮那半,乃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五净居天里面最高的,四禅天上去就是五净居天,五净居天有五天,最高天就是色究竟天,为一万六千踰缮那,以我们人的身高来讲是很大,但是在宇宙这么广大的虚空间来讲,一万六千由旬不算什么。准此,彼梵天之寿量可从半劫乃至一万六千劫,也就是你身高有多长,你的寿命就有多长,色究竟天他的身高一万六千由旬,寿命就是一万六千劫,一劫又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再次,无色界各天之寿量,从下向上分别为二万劫、四万劫、六万劫、八万劫等,八万劫就是五百三十七兆年。又劫之计量,少光天以上为大劫(八十劫),初禅三天为半大劫(四十劫)。

若于恶趣中,等活地狱之一昼夜以四王天寿量五百岁计算,其寿量有五百岁,乃至炎热地狱以他化自在天寿量一万六千岁为一昼夜,其寿有一万六千岁。天上有这么长的寿命,一入地狱也有那么长的寿命,让人求出无期。我们修行不希望入地狱去,但是不小心可能会进入欲界天、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里面去拿到这个寿,所以叫你不要有寿者相,不要去执着这些,你一去受生就有寿者相。极热地狱是半中劫(十劫),无间地狱是一中劫。你要去看不同的经典才能了解这些,小劫、中劫、大劫,这三个名词怎么去分别?其实中劫跟小劫是同一回事,此二者以中文来看是不一样的翻译,但是,以梵文来讲都是一样的。

既然梵文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名词?因为译者的关系。劫初从八万四千岁到人寿十岁,这是劫初的第一劫,劫末是从人寿十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四千岁,这算劫末,这中间的十八劫,其实距离、时间是一样的。譬如刚刚讲的八万四千岁到人寿十岁这劫初,第二劫人寿十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这么一来一往到最后,这中间十八次,叫做中劫。中劫的中不是指尺寸,并非大小中的中,而是两者之间的中(in between),也就是二十劫里去掉初劫跟劫末的时段,在指其间的劫称。有时候看经典,我们会被翻译的中文名词搞胡涂了,有的人在采用经典时会讲中劫,指的是在第二劫到第十九劫之间的一劫,当时有哪一位佛、在哪个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在这二十劫里面的一劫。如果以小劫来讲,二十劫里面的每一段都是一个小劫。如果讲到中劫跟小劫之间的分别,那就是劫初跟劫末之间十八劫里,都以中劫来称呼,表示就在这中间之劫。

又傍生(畜生道)之寿量多无定限,其寿量最多者,如难陀等大龙王,为一中劫之寿量,这里的中劫就是指大小中的中(medium),而不是劫初、劫末的中劫。有说以二十劫为一中劫,也就是二十劫长的时间等于一个中劫,这是在讲数量的大小,跟劫初、劫末、中劫这三个表示方法不一样,这「中」可以是不同的意义,要看经典的前后文来判断其意。其它,如鬼之一昼一夜为人间之一个月,鬼一天一夜,已是人间一个月,他的寿量为五百岁,也就是30X 360X500岁,约为540万人间岁。

  (2007.04.15.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